期刊投稿百科

历史小论文200字左右翻译及解析

发布时间:2024-07-18 18:35:18

历史小论文200字左右翻译及解析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那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达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境界,有利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也备受西方人推崇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积极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唐朝时得到发展,宋代得以完善。科举制的推行,打击了腐朽的士族的势力,符合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政治清明廉洁。同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学制完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推动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高度繁盛发达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的典章制度,不断向欧洲传递东方的信息。16世纪中期来华传教士克鲁兹在他的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科举制度以后,都异口同声的称赞。16世纪的门多萨认为,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他把原因归于中国竞争性的科举制度,说中国通过竞争开放一切官职,从而利用了所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牛津大学教授纽曼说:中国行政制度是迄今为止存在于东方的无与伦比的优秀制度。他们认为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法国首先师承中国,在1791年进行了文职人员的考试,德国在1800年。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但直到1847年,英国某一驻外机构为聘任办事员,才进行了最早的竞争性的考试。1855年,英国成立第一个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人员竞争性考试。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终确立。英国文官考试面向公众,定期举行,强调入选者必须备有良好的品行和确定试用期,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大英百科全书》对英国文官制与中国科举制的渊源关系也有公允的结论:“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在中国,它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并对已经进入仕途的官员进行定期考核。”英国文官制吸收中国科举制的精华,又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 可见,中国科举制对中国乃至于世界都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的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啊!

中国的历史上有多少位名人,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写出多少动人心弦的“心声”。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至今为止还未探索出这本书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升华个人思想,让你在体味韵律的同时,获得并体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内心世界。“人之初,性本善;”用语言来传递内心的情感,其实细细的品味这些句子,何尝不是真理呢?《三字经》的经典语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一直流传到我们这二十一世纪。总是中华民族之气势,浇灌我们每一寸绿草。中国民族之强悍,无一离不开历史的前进。中华民族之强盛,永远是我们最为自豪的地方。   中国就是一部史书,任凭风雨的击打,任凭心中的怨恨,任凭刀枪的碰撞,它也依然在我们心中伫立,它也依然抵住“寒冷‘与“诱惑”一直抵达它想要到的地方。捧一股清泉,浸透明日的梦想,仿佛生的火焰,燃尽昔日的光芒。洒一线生机,承托古今的辉煌,恰似沉默千年后蓦然地回首。唱一曲永恒,萦绕梦想的翅膀,宛如未来的饿光芒刺穿黑夜的黄昏。中国的国学是一曲永远也谱写不完的诗歌。

1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与人为友,诚为根信为本!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朋友们在一起,日久天长则必定能从彼此的身上看到优点、发现缺点。俗话说,君子之交淡若水;这是说君子之间的交往,在乎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心灵的契合、精神的互相欣赏和彼此的遵信守诺。因此朋友相交,要本着“诚信”二字。 所谓“诚信”,完整说就是诚实(心)守信。结交真朋挚友,往往是从诚心开始的,心若不诚,其目的必然乖张,纵然守信则只说明其品行尚端,但德心不佳,此友虽然可贵但已经失去深交根基;若失信则表明此人品行德心俱已不佳,断不可交。心诚者,若亦能守信,此人可谓品德俱佳,实为难得挚友,应拜为座上宾以师礼相待;若失信于人,则说明其德心虽好,但品行欠佳,若有以诚心坦然相告,则此友亦可结交之。 综上所述,三人行: 心诚而守信者,可以之为良师(是真朋挚友); 心诚而失信者,可以与之为友,但要予以为戒(是真朋非挚友); 不诚而守信者,可以与之为朋,不可与之深交(非真朋非挚友); 不诚而失信者,可与之为陌路人,做点头朋友(既非朋又非友)。 朋友相处,各种类型的朋友必然皆会存在;我们不必以自己的标准强求与人,只要能够分辨清楚身边朋友的类型,与之保持恰当的距离则两相适宜。但在结交朋友的过程中,若要找到真朋挚友,则必须诚为根,才可能发现同样真心的朋友,以信为本,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良师益友!与人为友,诚为根信为本!

历史小论文200字左右翻译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那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达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境界,有利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也备受西方人推崇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积极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唐朝时得到发展,宋代得以完善。科举制的推行,打击了腐朽的士族的势力,符合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政治清明廉洁。同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学制完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推动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高度繁盛发达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的典章制度,不断向欧洲传递东方的信息。16世纪中期来华传教士克鲁兹在他的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科举制度以后,都异口同声的称赞。16世纪的门多萨认为,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他把原因归于中国竞争性的科举制度,说中国通过竞争开放一切官职,从而利用了所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牛津大学教授纽曼说:中国行政制度是迄今为止存在于东方的无与伦比的优秀制度。他们认为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法国首先师承中国,在1791年进行了文职人员的考试,德国在1800年。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但直到1847年,英国某一驻外机构为聘任办事员,才进行了最早的竞争性的考试。1855年,英国成立第一个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人员竞争性考试。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终确立。英国文官考试面向公众,定期举行,强调入选者必须备有良好的品行和确定试用期,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大英百科全书》对英国文官制与中国科举制的渊源关系也有公允的结论:“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在中国,它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并对已经进入仕途的官员进行定期考核。”英国文官制吸收中国科举制的精华,又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 可见,中国科举制对中国乃至于世界都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的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啊!

1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与人为友,诚为根信为本!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朋友们在一起,日久天长则必定能从彼此的身上看到优点、发现缺点。俗话说,君子之交淡若水;这是说君子之间的交往,在乎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心灵的契合、精神的互相欣赏和彼此的遵信守诺。因此朋友相交,要本着“诚信”二字。 所谓“诚信”,完整说就是诚实(心)守信。结交真朋挚友,往往是从诚心开始的,心若不诚,其目的必然乖张,纵然守信则只说明其品行尚端,但德心不佳,此友虽然可贵但已经失去深交根基;若失信则表明此人品行德心俱已不佳,断不可交。心诚者,若亦能守信,此人可谓品德俱佳,实为难得挚友,应拜为座上宾以师礼相待;若失信于人,则说明其德心虽好,但品行欠佳,若有以诚心坦然相告,则此友亦可结交之。 综上所述,三人行: 心诚而守信者,可以之为良师(是真朋挚友); 心诚而失信者,可以与之为友,但要予以为戒(是真朋非挚友); 不诚而守信者,可以与之为朋,不可与之深交(非真朋非挚友); 不诚而失信者,可与之为陌路人,做点头朋友(既非朋又非友)。 朋友相处,各种类型的朋友必然皆会存在;我们不必以自己的标准强求与人,只要能够分辨清楚身边朋友的类型,与之保持恰当的距离则两相适宜。但在结交朋友的过程中,若要找到真朋挚友,则必须诚为根,才可能发现同样真心的朋友,以信为本,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良师益友!与人为友,诚为根信为本!

很好,黑暗骑士回答的很好,就要这样。哈哈哈,不劳而获可是不行的。

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左右翻译

理性看待旧中国的发展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经历了一段落后,摸索前进的道路。虽然之间有许多挫折,但总体仍是在发展。 这其中有许多的历史人物做出了贡献。其中首推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经历太平天国运动后,李鸿章推行洋务运动救国。虽然他签订了许多耻辱的条约,但这并不妨碍他引领旧中国科学的发展,确实打造了较为先进的北洋水师。 当这些运动都不能救国的时候,康有为的戊戌变法运动使得中国的文化有了新的启蒙,直接导致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在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带领下发起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思想的进步。 当思想氛围进步到一定的时候,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了中国,从此有了共产党的成立,有了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有了毛主席领导下的新中国的诞生。 纵观100来年的奋斗史,有过曲折,迷茫,甚至错误。但这都不能阻止历史前进的脚步。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新中国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好!

中国近代历史!你是 初中 高中 还是大学啊 本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

历史小论文200字左右翻译怎么写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那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达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境界,有利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也备受西方人推崇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积极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唐朝时得到发展,宋代得以完善。科举制的推行,打击了腐朽的士族的势力,符合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政治清明廉洁。同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学制完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推动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高度繁盛发达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的典章制度,不断向欧洲传递东方的信息。16世纪中期来华传教士克鲁兹在他的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科举制度以后,都异口同声的称赞。16世纪的门多萨认为,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他把原因归于中国竞争性的科举制度,说中国通过竞争开放一切官职,从而利用了所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牛津大学教授纽曼说:中国行政制度是迄今为止存在于东方的无与伦比的优秀制度。他们认为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法国首先师承中国,在1791年进行了文职人员的考试,德国在1800年。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但直到1847年,英国某一驻外机构为聘任办事员,才进行了最早的竞争性的考试。1855年,英国成立第一个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人员竞争性考试。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终确立。英国文官考试面向公众,定期举行,强调入选者必须备有良好的品行和确定试用期,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大英百科全书》对英国文官制与中国科举制的渊源关系也有公允的结论:“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在中国,它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并对已经进入仕途的官员进行定期考核。”英国文官制吸收中国科举制的精华,又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 可见,中国科举制对中国乃至于世界都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的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啊!

写“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我这有一篇“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点”,你可以参考。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摘 要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推行的一场内容广泛而且影响深的社会政治运动。内容包括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它为中国的经济、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开创了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先河,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人现代民族意识的增长。它虽然没能救中国, 却为中国的进步、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因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化、起点  洋务,最初称作夷务,“泛指与西方资本主义有关的一切事物,诸如外交、通商、传教以及输入西方资本主义的武器、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等等,几乎是无所不包”。[1](p31)“但是,洋务运动中所兴办的洋务,狭义的说,主要是指清朝政府为强化中国军事力量和工业力量,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强国运动”。[2](p477)然而,就是这场运动,史学界对其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牟安世、祁龙威等认为洋务运动“促进中国社会走上半殖民地的道路”。[3]但以李时岳、孔令仁、胡滨为代表的史家们却认为洋务运动“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3]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只不过是“清王朝投靠资本主义列强,并与之结合,以谋求稳定其反动统治的产物”,“运动的进程和后果并无积极意义”。[4](p29)但笔者认为,自从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运动的发轫,一直到90年代结束,持续了30多年。在这期间,洋务派引进了西方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发展了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近代生产力,造就了旧制度的掘墓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因此洋务运动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可视为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本文将从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中体西用”的思想、洋务运动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近代化尝试等方面来阐述。  一 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洋务运动发生在19 世纪60 年代决非偶然,是和当时世界近代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的。其时,欧美各国都在进行近代化运动。所谓近代化,就是“在欧美各国就是资产阶级通过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5]近代化的主要标志是发展科学技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科技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决定的,同时科学的进步又促进生产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5]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引发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又推动了各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加速了各国近代化运动的进程。世界近代化运动是随着各国工业革命的胜利而开始的。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开始,即从手工工场到大机器工厂的飞跃,这也是社会关系的一大变革。在各国当中,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当时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继英国之后,法国和美国从19 世纪初开始了工业革命,随之,各国的近代化运动也迅速开展起来。它表明西方近代文明已经产生,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飞跃。它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强力,不仅从整体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格局,而且向人们昭示了近代社会发展的趋向。  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东方各国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反应。日本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反应强烈。19世纪中期,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和近代工业文明之间作出历史性的选择,是日本社会面临的难题,最终日本选择了近代工业文明,他们先是推翻幕府统治,废除幕藩体制。继之,在1868 年实行明治维新,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最后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实现了近代化,避免了亡国的厄运。日本近代化运动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的论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5]  面对这股近代化运动潮流的不断冲击,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都开始接受。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林则徐认识到了解西方之重要,同时又深深地刺激了有良心、有见识的士大夫们,他们沉痛地检讨了中国贫弱失败的原因,并大声疾呼要睁眼看世界。例如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过程中,就组织人“采访夷情”,翻译外国报纸和书籍。战后,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学习西方的热潮。在这方面,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最具建树,如魏源完成了《海国图志》一书,初版50卷,后增为100卷。1848年徐继畲撰成《瀛环志略》10卷,“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世界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

亲悬赏忒低了点吧。四百字啊

历史小论文200字左右初一上册答案及解析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那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达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境界,有利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也备受西方人推崇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积极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唐朝时得到发展,宋代得以完善。科举制的推行,打击了腐朽的士族的势力,符合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政治清明廉洁。同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学制完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推动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高度繁盛发达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的典章制度,不断向欧洲传递东方的信息。16世纪中期来华传教士克鲁兹在他的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科举制度以后,都异口同声的称赞。16世纪的门多萨认为,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他把原因归于中国竞争性的科举制度,说中国通过竞争开放一切官职,从而利用了所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牛津大学教授纽曼说:中国行政制度是迄今为止存在于东方的无与伦比的优秀制度。他们认为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法国首先师承中国,在1791年进行了文职人员的考试,德国在1800年。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但直到1847年,英国某一驻外机构为聘任办事员,才进行了最早的竞争性的考试。1855年,英国成立第一个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人员竞争性考试。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终确立。英国文官考试面向公众,定期举行,强调入选者必须备有良好的品行和确定试用期,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大英百科全书》对英国文官制与中国科举制的渊源关系也有公允的结论:“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在中国,它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并对已经进入仕途的官员进行定期考核。”英国文官制吸收中国科举制的精华,又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 可见,中国科举制对中国乃至于世界都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的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啊!

理性看待旧中国的发展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经历了一段落后,摸索前进的道路。虽然之间有许多挫折,但总体仍是在发展。 这其中有许多的历史人物做出了贡献。其中首推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经历太平天国运动后,李鸿章推行洋务运动救国。虽然他签订了许多耻辱的条约,但这并不妨碍他引领旧中国科学的发展,确实打造了较为先进的北洋水师。 当这些运动都不能救国的时候,康有为的戊戌变法运动使得中国的文化有了新的启蒙,直接导致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在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带领下发起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思想的进步。 当思想氛围进步到一定的时候,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了中国,从此有了共产党的成立,有了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有了毛主席领导下的新中国的诞生。 纵观100来年的奋斗史,有过曲折,迷茫,甚至错误。但这都不能阻止历史前进的脚步。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新中国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好!

中国的历史上有多少位名人,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写出多少动人心弦的“心声”。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至今为止还未探索出这本书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升华个人思想,让你在体味韵律的同时,获得并体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内心世界。“人之初,性本善;”用语言来传递内心的情感,其实细细的品味这些句子,何尝不是真理呢?《三字经》的经典语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一直流传到我们这二十一世纪。总是中华民族之气势,浇灌我们每一寸绿草。中国民族之强悍,无一离不开历史的前进。中华民族之强盛,永远是我们最为自豪的地方。   中国就是一部史书,任凭风雨的击打,任凭心中的怨恨,任凭刀枪的碰撞,它也依然在我们心中伫立,它也依然抵住“寒冷‘与“诱惑”一直抵达它想要到的地方。捧一股清泉,浸透明日的梦想,仿佛生的火焰,燃尽昔日的光芒。洒一线生机,承托古今的辉煌,恰似沉默千年后蓦然地回首。唱一曲永恒,萦绕梦想的翅膀,宛如未来的饿光芒刺穿黑夜的黄昏。中国的国学是一曲永远也谱写不完的诗歌。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在周遭平和的环境中,你是否也会有过痛心疾首的感受?然而我有过。我不能忘记在参观禁毒展后那种不可竭制的愤恨中夹杂的阵阵心痛。那种感受是沉重的,是刻骨铭心的。而不能忘记的还有那些千疮百孔的残躯,抽搐扭曲的表情和犹在耳际的呻吟。不愿接受,但事实却活生生地摆在眼前:在我们身边,在这片阳光之下,潜藏着的毒品犯罪正无孔不入地吞噬着我们的同胞。然而就在这些不幸者之中又有多少是正值风华的同龄人?而这一切又该引起我们怎样的思虑? 这个世上没有真正的神灵,却的确存在着恶魔。毒品就是这魔鬼的化身。如果你了解这种白色瘟疫诞生至今所酿成的惨剧,你就会明白这绝不仅是一个比喻。因为吸食毒品者被毒品所剥夺的也绝不仅是金钱和健康,他们所要付出的代价是灵魂沦丧,家庭破亡乃至生命消逝。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每年为这白色恶魔所害的是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一个人做错事,甚至违法乱纪,世人社会都会公正地给他一个补救,改过自新的机会。但毒品犯罪者却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公敌。毒品犯罪绝不是一般犯罪。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我国,禁毒立法的中心思想就是对毒品犯罪实施严刑峻法。然而更为严峻的事实是,作为一名吸毒者,自身将因毒品本身所具有的成瘾性特征产生对毒品身体,心理上的双重依赖,而无法依靠现代尚不完全的戒毒手段和个人意志走出深渊,终身成为毒品的俘虏,永远地失去做为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因此,可以说吸毒者既是不可救药的罪人,又是无药可医的病人。 也许面对未知的毒品,我们的好奇心总是在叫嚣,但一次下不为例的浓度将注定人生悲剧的开始;也许有人说那是一种飘然欲仙的享受,但在罂粟美丽的迷梦里走向的却是不归之路;也许我们对自己的意志信心十足,但小视魔鬼的诱惑,在失去理智之后,终将失去自我……这样高昂的代价,年轻的我们又怎能轻易就范? 然而正因为年轻,无知、好奇、冲动、叛逆、天真、自负……任何一种不成熟的情绪,都是无形有威胁。而这一点也正被那个躲在黑暗中幽白的恶灵所利用着,根据我国禁毒组织统计,我国35岁以下的青少年吸毒者已占到了吸毒者总人数的1%,如此之高的比例又怎不叫人为那些迷失方向的年轻生命心寒呢?然而,那些尚且纯真,尚未成年,还无法明辨善恶真假,还无法自我保护的孩子们又该怎么办呢? 唯有八个字应该紧记: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因此我们该做的很多,而且必须从小做起。然而认清毒品的真面目并彻底与其化清界限不仅仅需要若干的禁毒知识,更加需要的是有意识地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谨慎地择交朋友和高度的警觉和自制;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唯有将预防毒品从意识转化为行动,再由行动上的拒绝升华为精神上的排斥,从生命的高度去抵制这中食人瘟疫的诱惑,才有可能做到远离毒品而不受侵害。 人生有的一次生命是无价的,也是脆弱的。它承载着你的亲人,朋友和整个社会赋予你的责任,所以它绝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它承受不起任何不负责任的冒险,所以请珍惜你的生命—为自己,也为所有人——永远拒绝毒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