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论文结尾

发布时间:2024-07-07 23:45:42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论文

0-3岁独生子女行为特点及教育策略0-3岁是人整个一生发展的起点和基础,早期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和基础。200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将0-3岁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进行统筹规划,在确定今后5年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中指出:“要全面提高0-6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家长优生优育的观念日渐加强,教育从零岁开始的理念的宣传与实践将成为国家、社会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独生子女将近1亿” 。如今处于现代社会的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物质丰富,大众流行文化、信息技术和和电子媒体发达的时代。社会、家庭、教育环境等因素对成长中的一代独生子女们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给新时期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带来全新的挑战。 一、独生子女的问题行为表现 1、独立性差  由于家长,尤其是隔代老人的过度保护,除学习活动之外,孩子在家中几乎没有什么动手机会。尤其对于3岁前的孩子,家长认为宝宝还小呢,理应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孰不知这样一来,将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觉得自己离开了大人的照顾,就什么都不会做,无法生活,他们从心里觉得自己能力低下。  心理学家的研究已经证实,自信心是获得工作和学习成功、获得生活幸福的关键因素,而孩子自信心就是在他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的过程中树立的。  2、耐受挫折性差  耐受挫折性,就是对挫折的忍受能力。现在我们常常看到媒体报道,有些人因为对挫折的忍受能力差而灰心、抑郁甚至去自杀。这个特征在独一代孩子身上已经显现,现在在独二代身上更加明显。  独生子女,一般都是在家长的赞美声中成长的,很多家长把“宝宝你真棒!”挂在口上,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情,也无原则地护着孩子,生怕孩子受一点儿委屈。例如,大人说话时,孩子任意打断大人的谈话、随便插嘴,此时有几个家长能认真地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很多家长都是笑眯眯地等着宝宝发表“高见”,听完之后还不忘赞美几句“宝宝说得真好!”  3、精神孤独  我们都说,现在的孩子,物质上极为丰富,但精神上更加孤独。由于家庭结构简单,没有兄弟姐妹,缺少同龄伙伴,独生子女容易陷入孤独之中。他们从小就习惯与电视、电脑相伴,习惯了自己一个人玩,到了现实生活中,就缺乏与人进行社会交往的基本技能。  4、知识面广,而体育锻炼不足  现在的孩子,由于接触世界的方式更加多种多样,小小年纪就积累了很多自然知识,他们知道哪些是世界未解之迷,他们知道天上、海底的生物特性,然而,过多的知识学习,占用了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在进行幼儿发展测评时我发现,现在孩子的体能普遍比20年前孩子的体能差。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家长的充分关注。 5、自我中心特点显著 独生子女,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的呵护下,那是绝对的一个中心,众星捧月之势尤为显著。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眼里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是再自然不过的。自我中心的特点,可以延伸出自私的特征,事事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不就是自私吗?家长们想想,一个自私的人,能在社会上获得大家的支持吗? 二、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 处在儿童期的独生子女,生理和心理正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很大,如果他们接受了不良的道德影响,就容易让他们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错误的世界观,而让他们接受良好的道德影响,就会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人格特征。在家庭中,与孩子接触最多的是父母,因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经常的教育者,父母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儿童由于年龄偏小,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对父母,他们保持着一种依赖的心理状态。对事物的认识,他们认同于于父母的观点,父母的言行,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在孩子们眼里他们都认为是正确的,是积极向上的。因而,父母作为孩子在家庭中接触最多的成年人,他们的道德、人格状况,道德修养水平都将成为孩子道德认可的标准。父母良好的道德、人格,高水平的道德修养,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处于儿童期的独生子女善于模仿,孩子在为人处事,言谈举止等方面,常常会把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父母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所以说,父母的处事态度,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起示范作用。父母在家庭中将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传导给孩子,就会使孩子形成有利或不利,好与坏,善与美等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孩子的辨别和评价能力,并付诸道德实践。 儿童处于人生的基础阶段,他们从无知无识到有了基本的道德规范,但他们的道德情感认识、观念习惯等,都可以通过教育而获得、改变、提高,也有可能会由于教育的不到位而出现偏颇。在家庭中,父母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将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1、溺爱性教育,导致孩子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和行为特点。由于独生子女成了家中“小皇帝”,全家人围着孩子转,一切顺从孩子,为着孩子,父母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由此,渐渐形成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上表现为唯我为我,难与同伴相处。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也在父母的娇惯中滋生。   2、温室教育,导致孩子面对困难与危险无所适从。过多保护,过多照顾,使孩子对父母过分依恋,无志在四方之气,心理易遭挫折,产生情绪障碍。自理能力差,劳动观点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孩子往往是含在嘴里怕含化,拿在手里怕捏疼。对孩子的活动多加限制,不让其与其它孩子交往,不让外出单独活动,不让其从事有对抗性或具有一定风险性的活动,长此以往造成孩子软弱、无主见,遇事不知所措,对环境适应性差。由于包办子女的一切事物,养成孩子的依赖、懒惰乃至不负责的习惯,不愿干家务,不爱劳动。   3、神童教育,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些家长不管孩子的基础如何,一味追求卓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甚至把自已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使孩子过早承担其不应该承担或超越了他的承担极限的东西。神童式的施教,过多、过高的要求,充满枯燥的学前教育,种类繁多的补习,学了书法、学弹琴,打了篮球,踢足球,学了作文,有英文。时间排得满满的,扼杀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使他们在父母为其设计的模子里成长,让他们失去了自主探究世界的欢乐与主动,进入学校后,同样接受程序化的教化,这能有创新的一代吗。   4、智能中心教育,导到道德教育的匮乏。超限度的施教,忽视情感陶冶与人格培养,忽视道德教育,这样孩子们的精神与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心理承受力差,易走极端等不良心理现象。同时“一俊遮百丑”的晕轮效应充斥在家庭教育中,也忽视了对孩子不良品德的矫正。因此出现因高压而导致弑父杀母,违法犯罪的事件多有发生。一时社会呼吁关爱孩子,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5、价值导向出现偏差。很多家长对孩子定位于考上名牌大学,今后当工程师、企业家、学者等,很少定位于普通的劳动者,使儿童从小就滋生鄙视社会服务性工作和体力劳动,对各种社会角色缺乏正确的认识。要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人的需求是多层次、多角度的,知识经济的到来,绝大多数人将成为普通劳动者或一般技术人员。 三、0-3岁独生子女教育对策 1、不妨做个“懒”家长  家长如果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有自信的人,就要注意让孩子从小自力更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等等。例如,孩子2岁开始,就让他们自己用勺吃饭,家长不要再那么“勤劳“地给孩子喂饭了。到了4岁,就让孩子自己练习使用筷子,手巧而心则灵啊。虽然在我们成人看来,吃饭、穿衣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对于3岁前的孩子来说,这些就是事关重大的任务。 2、“无批评教育”  尊重孩子的特点;因为孩子的经验少、能力有限,他们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他们所犯的错误,要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和纠正。例如在上例中,大人说话时孩子乱插嘴,无批评的做法就是,坚定地告诉孩子:请你等待2分钟,我们把事情说完,再认真听你说话;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讨厌!”“大人说话时不要随便打断!”  如果孩子做到了安静等待2分钟,之后大人也要履行自己的承诺,认真倾听孩子的谈话;如果孩子做不到,也要告诉他因为他不能安静等待,所以大人要花更多时间来处理自己的事情,也就没办法听他说话。这样做,既尊重了孩子又告诉他正确的做法,才是真正的无批评教育。 3、做孩子的朋友  对于孩子的精神孤独,一方面家长可以多了解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多陪孩子参加他们喜欢的活动,做孩子真正的朋友;另一方面,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造同伴交往的环境,和同龄伙伴的交往会使孩子互相学习、受益良多,家长之间也能互相交流、互取育儿的经验。 4、身体玩儿中练  在孩子3岁以前,家长就应该帮助孩子养成喜欢户外活动、喜欢体育游戏的习惯,爬爬山、游游水,哪怕是在楼下你追我赶地疯跑几圈,都能锻炼孩子的体能。等孩子5、6岁以后,家长就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一项易于坚持的体育活动,打球、游泳、跆拳道或者是舞蹈,让孩子锻炼出一个好身体,以便担当未来繁重的学习、工作任务。 5、规矩早建立  若想培养出不自私的孩子,家长还要在观念上更新一番,例如,家里买了好吃的东西,不要急急忙忙、首先就塞到2岁孩子的嘴里,而要体现出家中的长幼顺序:老人辛苦一辈子了,第一个给老人;爸爸辛苦承担着养家重担,第二个给爸爸……如果孩子从小是在这种秩序环境中成长的,那么他们就不会事事先考虑自己,而是首先思考规则、遵守规则。对于独生子女的状况,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及护理专家纷纷提出了相关建议。  6、两代妈妈育儿观念要一致  年轻父母们首先要跟自己的父母沟通好,争取两代妈妈在育儿的观念上先保持一致。  现在很多家庭出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一家人争带一个宝宝的局面。可是由于年轻父母们与上辈在育儿方面,特别是观念上存在着很大偏差,产生了很多问题。“这样的情况现在越来越普遍了,因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本来一个很和谐的家庭往往闹得不愉快。”这样的环境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年轻父母和爸爸妈妈应该对教育孩子有一致的看法。  7、父母应及时再“充电”  独生子女的核心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责任感的培养。中华民族一直有着非常优秀的家教传统,一些名人的家训、家书至今仍然被我们津津乐道,比如曾国藩家训、傅雷家书等,虽然这些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一些优秀的家教传统还是应该继承并发扬下去。  在对待喂养宝宝的问题上,父母们不能满足于已经掌握的有限知识,要不断及时学习,有空多“充电”,使喂养宝宝保持相对的科学性。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关于儿童生理和心理方面科普知识的书籍,或者其他渠道获得一些比较科学的育儿信息,及时把握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发育规律。  8、谨防“母性剥夺”  对于年轻家长将自己的子女全权交给家里的父母养育或请保姆照顾孩子的做法,华侨大学心理学教师赵冰洁也发表了看法:如果将年幼的孩子完全交托给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照顾,特别是与孩子在一起沟通交流的时间很少的话,就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性剥夺”。这样做会使得孩子不能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关系也是一种“焦虑性的亲密关系”,害怕再一次被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抛弃。如果孩子们稍大一些,再回到父母身边生活,他们就会再度面临分离,第二次受到伤害,而且重新与自己的父母相处也需要很长的过渡期和适应期。童年时期与父母分离的孩子容易形成分离的焦虑和对爱的焦虑,不太相信别人会爱他们,对自我的认同低。如果孩子们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日常生活都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话,情况会相对好一些,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心理影响,毕竟两代人的教育方式和观念有很大的不同。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实行,将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上的研究也将会更多。“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会更加成熟。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论文结尾

0-3岁独生子女行为特点及教育策略0-3岁是人整个一生发展的起点和基础,早期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和基础。200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将0-3岁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进行统筹规划,在确定今后5年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中指出:“要全面提高0-6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家长优生优育的观念日渐加强,教育从零岁开始的理念的宣传与实践将成为国家、社会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独生子女将近1亿” 。如今处于现代社会的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物质丰富,大众流行文化、信息技术和和电子媒体发达的时代。社会、家庭、教育环境等因素对成长中的一代独生子女们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给新时期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带来全新的挑战。 一、独生子女的问题行为表现 1、独立性差  由于家长,尤其是隔代老人的过度保护,除学习活动之外,孩子在家中几乎没有什么动手机会。尤其对于3岁前的孩子,家长认为宝宝还小呢,理应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孰不知这样一来,将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觉得自己离开了大人的照顾,就什么都不会做,无法生活,他们从心里觉得自己能力低下。  心理学家的研究已经证实,自信心是获得工作和学习成功、获得生活幸福的关键因素,而孩子自信心就是在他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的过程中树立的。  2、耐受挫折性差  耐受挫折性,就是对挫折的忍受能力。现在我们常常看到媒体报道,有些人因为对挫折的忍受能力差而灰心、抑郁甚至去自杀。这个特征在独一代孩子身上已经显现,现在在独二代身上更加明显。  独生子女,一般都是在家长的赞美声中成长的,很多家长把“宝宝你真棒!”挂在口上,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情,也无原则地护着孩子,生怕孩子受一点儿委屈。例如,大人说话时,孩子任意打断大人的谈话、随便插嘴,此时有几个家长能认真地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很多家长都是笑眯眯地等着宝宝发表“高见”,听完之后还不忘赞美几句“宝宝说得真好!”  3、精神孤独  我们都说,现在的孩子,物质上极为丰富,但精神上更加孤独。由于家庭结构简单,没有兄弟姐妹,缺少同龄伙伴,独生子女容易陷入孤独之中。他们从小就习惯与电视、电脑相伴,习惯了自己一个人玩,到了现实生活中,就缺乏与人进行社会交往的基本技能。  4、知识面广,而体育锻炼不足  现在的孩子,由于接触世界的方式更加多种多样,小小年纪就积累了很多自然知识,他们知道哪些是世界未解之迷,他们知道天上、海底的生物特性,然而,过多的知识学习,占用了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在进行幼儿发展测评时我发现,现在孩子的体能普遍比20年前孩子的体能差。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家长的充分关注。 5、自我中心特点显著 独生子女,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的呵护下,那是绝对的一个中心,众星捧月之势尤为显著。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眼里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是再自然不过的。自我中心的特点,可以延伸出自私的特征,事事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不就是自私吗?家长们想想,一个自私的人,能在社会上获得大家的支持吗? 二、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 处在儿童期的独生子女,生理和心理正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很大,如果他们接受了不良的道德影响,就容易让他们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错误的世界观,而让他们接受良好的道德影响,就会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人格特征。在家庭中,与孩子接触最多的是父母,因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经常的教育者,父母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儿童由于年龄偏小,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对父母,他们保持着一种依赖的心理状态。对事物的认识,他们认同于于父母的观点,父母的言行,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在孩子们眼里他们都认为是正确的,是积极向上的。因而,父母作为孩子在家庭中接触最多的成年人,他们的道德、人格状况,道德修养水平都将成为孩子道德认可的标准。父母良好的道德、人格,高水平的道德修养,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处于儿童期的独生子女善于模仿,孩子在为人处事,言谈举止等方面,常常会把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父母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所以说,父母的处事态度,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起示范作用。父母在家庭中将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传导给孩子,就会使孩子形成有利或不利,好与坏,善与美等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孩子的辨别和评价能力,并付诸道德实践。 儿童处于人生的基础阶段,他们从无知无识到有了基本的道德规范,但他们的道德情感认识、观念习惯等,都可以通过教育而获得、改变、提高,也有可能会由于教育的不到位而出现偏颇。在家庭中,父母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将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1、溺爱性教育,导致孩子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和行为特点。由于独生子女成了家中“小皇帝”,全家人围着孩子转,一切顺从孩子,为着孩子,父母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由此,渐渐形成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上表现为唯我为我,难与同伴相处。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也在父母的娇惯中滋生。   2、温室教育,导致孩子面对困难与危险无所适从。过多保护,过多照顾,使孩子对父母过分依恋,无志在四方之气,心理易遭挫折,产生情绪障碍。自理能力差,劳动观点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孩子往往是含在嘴里怕含化,拿在手里怕捏疼。对孩子的活动多加限制,不让其与其它孩子交往,不让外出单独活动,不让其从事有对抗性或具有一定风险性的活动,长此以往造成孩子软弱、无主见,遇事不知所措,对环境适应性差。由于包办子女的一切事物,养成孩子的依赖、懒惰乃至不负责的习惯,不愿干家务,不爱劳动。   3、神童教育,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些家长不管孩子的基础如何,一味追求卓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甚至把自已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使孩子过早承担其不应该承担或超越了他的承担极限的东西。神童式的施教,过多、过高的要求,充满枯燥的学前教育,种类繁多的补习,学了书法、学弹琴,打了篮球,踢足球,学了作文,有英文。时间排得满满的,扼杀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使他们在父母为其设计的模子里成长,让他们失去了自主探究世界的欢乐与主动,进入学校后,同样接受程序化的教化,这能有创新的一代吗。   4、智能中心教育,导到道德教育的匮乏。超限度的施教,忽视情感陶冶与人格培养,忽视道德教育,这样孩子们的精神与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心理承受力差,易走极端等不良心理现象。同时“一俊遮百丑”的晕轮效应充斥在家庭教育中,也忽视了对孩子不良品德的矫正。因此出现因高压而导致弑父杀母,违法犯罪的事件多有发生。一时社会呼吁关爱孩子,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5、价值导向出现偏差。很多家长对孩子定位于考上名牌大学,今后当工程师、企业家、学者等,很少定位于普通的劳动者,使儿童从小就滋生鄙视社会服务性工作和体力劳动,对各种社会角色缺乏正确的认识。要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人的需求是多层次、多角度的,知识经济的到来,绝大多数人将成为普通劳动者或一般技术人员。 三、0-3岁独生子女教育对策 1、不妨做个“懒”家长  家长如果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有自信的人,就要注意让孩子从小自力更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等等。例如,孩子2岁开始,就让他们自己用勺吃饭,家长不要再那么“勤劳“地给孩子喂饭了。到了4岁,就让孩子自己练习使用筷子,手巧而心则灵啊。虽然在我们成人看来,吃饭、穿衣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对于3岁前的孩子来说,这些就是事关重大的任务。 2、“无批评教育”  尊重孩子的特点;因为孩子的经验少、能力有限,他们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他们所犯的错误,要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和纠正。例如在上例中,大人说话时孩子乱插嘴,无批评的做法就是,坚定地告诉孩子:请你等待2分钟,我们把事情说完,再认真听你说话;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讨厌!”“大人说话时不要随便打断!”  如果孩子做到了安静等待2分钟,之后大人也要履行自己的承诺,认真倾听孩子的谈话;如果孩子做不到,也要告诉他因为他不能安静等待,所以大人要花更多时间来处理自己的事情,也就没办法听他说话。这样做,既尊重了孩子又告诉他正确的做法,才是真正的无批评教育。 3、做孩子的朋友  对于孩子的精神孤独,一方面家长可以多了解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多陪孩子参加他们喜欢的活动,做孩子真正的朋友;另一方面,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造同伴交往的环境,和同龄伙伴的交往会使孩子互相学习、受益良多,家长之间也能互相交流、互取育儿的经验。 4、身体玩儿中练  在孩子3岁以前,家长就应该帮助孩子养成喜欢户外活动、喜欢体育游戏的习惯,爬爬山、游游水,哪怕是在楼下你追我赶地疯跑几圈,都能锻炼孩子的体能。等孩子5、6岁以后,家长就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一项易于坚持的体育活动,打球、游泳、跆拳道或者是舞蹈,让孩子锻炼出一个好身体,以便担当未来繁重的学习、工作任务。 5、规矩早建立  若想培养出不自私的孩子,家长还要在观念上更新一番,例如,家里买了好吃的东西,不要急急忙忙、首先就塞到2岁孩子的嘴里,而要体现出家中的长幼顺序:老人辛苦一辈子了,第一个给老人;爸爸辛苦承担着养家重担,第二个给爸爸……如果孩子从小是在这种秩序环境中成长的,那么他们就不会事事先考虑自己,而是首先思考规则、遵守规则。对于独生子女的状况,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及护理专家纷纷提出了相关建议。  6、两代妈妈育儿观念要一致  年轻父母们首先要跟自己的父母沟通好,争取两代妈妈在育儿的观念上先保持一致。  现在很多家庭出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一家人争带一个宝宝的局面。可是由于年轻父母们与上辈在育儿方面,特别是观念上存在着很大偏差,产生了很多问题。“这样的情况现在越来越普遍了,因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本来一个很和谐的家庭往往闹得不愉快。”这样的环境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年轻父母和爸爸妈妈应该对教育孩子有一致的看法。  7、父母应及时再“充电”  独生子女的核心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责任感的培养。中华民族一直有着非常优秀的家教传统,一些名人的家训、家书至今仍然被我们津津乐道,比如曾国藩家训、傅雷家书等,虽然这些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一些优秀的家教传统还是应该继承并发扬下去。  在对待喂养宝宝的问题上,父母们不能满足于已经掌握的有限知识,要不断及时学习,有空多“充电”,使喂养宝宝保持相对的科学性。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关于儿童生理和心理方面科普知识的书籍,或者其他渠道获得一些比较科学的育儿信息,及时把握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发育规律。  8、谨防“母性剥夺”  对于年轻家长将自己的子女全权交给家里的父母养育或请保姆照顾孩子的做法,华侨大学心理学教师赵冰洁也发表了看法:如果将年幼的孩子完全交托给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照顾,特别是与孩子在一起沟通交流的时间很少的话,就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性剥夺”。这样做会使得孩子不能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关系也是一种“焦虑性的亲密关系”,害怕再一次被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抛弃。如果孩子们稍大一些,再回到父母身边生活,他们就会再度面临分离,第二次受到伤害,而且重新与自己的父母相处也需要很长的过渡期和适应期。童年时期与父母分离的孩子容易形成分离的焦虑和对爱的焦虑,不太相信别人会爱他们,对自我的认同低。如果孩子们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日常生活都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话,情况会相对好一些,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心理影响,毕竟两代人的教育方式和观念有很大的不同。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实行,将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上的研究也将会更多。“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会更加成熟。

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论文

字数要精简,思路要清晰。 先提出论文的主要观点,100字。 分两三个方面阐述主要观点,纵向或横向皆可。400-600字。 最后再总结并再度强调论文观点。100-200字。 800字没问题。 字数要求少,思路也就要求简单明了。废话少说。

0-3岁独生子女行为特点及教育策略0-3岁是人整个一生发展的起点和基础,早期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和基础。200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将0-3岁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进行统筹规划,在确定今后5年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中指出:“要全面提高0-6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家长优生优育的观念日渐加强,教育从零岁开始的理念的宣传与实践将成为国家、社会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独生子女将近1亿” 。如今处于现代社会的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物质丰富,大众流行文化、信息技术和和电子媒体发达的时代。社会、家庭、教育环境等因素对成长中的一代独生子女们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给新时期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带来全新的挑战。 一、独生子女的问题行为表现 1、独立性差  由于家长,尤其是隔代老人的过度保护,除学习活动之外,孩子在家中几乎没有什么动手机会。尤其对于3岁前的孩子,家长认为宝宝还小呢,理应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孰不知这样一来,将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觉得自己离开了大人的照顾,就什么都不会做,无法生活,他们从心里觉得自己能力低下。  心理学家的研究已经证实,自信心是获得工作和学习成功、获得生活幸福的关键因素,而孩子自信心就是在他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的过程中树立的。  2、耐受挫折性差  耐受挫折性,就是对挫折的忍受能力。现在我们常常看到媒体报道,有些人因为对挫折的忍受能力差而灰心、抑郁甚至去自杀。这个特征在独一代孩子身上已经显现,现在在独二代身上更加明显。  独生子女,一般都是在家长的赞美声中成长的,很多家长把“宝宝你真棒!”挂在口上,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情,也无原则地护着孩子,生怕孩子受一点儿委屈。例如,大人说话时,孩子任意打断大人的谈话、随便插嘴,此时有几个家长能认真地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很多家长都是笑眯眯地等着宝宝发表“高见”,听完之后还不忘赞美几句“宝宝说得真好!”  3、精神孤独  我们都说,现在的孩子,物质上极为丰富,但精神上更加孤独。由于家庭结构简单,没有兄弟姐妹,缺少同龄伙伴,独生子女容易陷入孤独之中。他们从小就习惯与电视、电脑相伴,习惯了自己一个人玩,到了现实生活中,就缺乏与人进行社会交往的基本技能。  4、知识面广,而体育锻炼不足  现在的孩子,由于接触世界的方式更加多种多样,小小年纪就积累了很多自然知识,他们知道哪些是世界未解之迷,他们知道天上、海底的生物特性,然而,过多的知识学习,占用了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在进行幼儿发展测评时我发现,现在孩子的体能普遍比20年前孩子的体能差。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家长的充分关注。 5、自我中心特点显著 独生子女,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的呵护下,那是绝对的一个中心,众星捧月之势尤为显著。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眼里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是再自然不过的。自我中心的特点,可以延伸出自私的特征,事事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不就是自私吗?家长们想想,一个自私的人,能在社会上获得大家的支持吗? 二、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 处在儿童期的独生子女,生理和心理正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很大,如果他们接受了不良的道德影响,就容易让他们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错误的世界观,而让他们接受良好的道德影响,就会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人格特征。在家庭中,与孩子接触最多的是父母,因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经常的教育者,父母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儿童由于年龄偏小,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对父母,他们保持着一种依赖的心理状态。对事物的认识,他们认同于于父母的观点,父母的言行,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在孩子们眼里他们都认为是正确的,是积极向上的。因而,父母作为孩子在家庭中接触最多的成年人,他们的道德、人格状况,道德修养水平都将成为孩子道德认可的标准。父母良好的道德、人格,高水平的道德修养,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处于儿童期的独生子女善于模仿,孩子在为人处事,言谈举止等方面,常常会把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父母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所以说,父母的处事态度,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起示范作用。父母在家庭中将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传导给孩子,就会使孩子形成有利或不利,好与坏,善与美等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孩子的辨别和评价能力,并付诸道德实践。 儿童处于人生的基础阶段,他们从无知无识到有了基本的道德规范,但他们的道德情感认识、观念习惯等,都可以通过教育而获得、改变、提高,也有可能会由于教育的不到位而出现偏颇。在家庭中,父母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将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1、溺爱性教育,导致孩子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和行为特点。由于独生子女成了家中“小皇帝”,全家人围着孩子转,一切顺从孩子,为着孩子,父母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由此,渐渐形成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上表现为唯我为我,难与同伴相处。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也在父母的娇惯中滋生。   2、温室教育,导致孩子面对困难与危险无所适从。过多保护,过多照顾,使孩子对父母过分依恋,无志在四方之气,心理易遭挫折,产生情绪障碍。自理能力差,劳动观点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孩子往往是含在嘴里怕含化,拿在手里怕捏疼。对孩子的活动多加限制,不让其与其它孩子交往,不让外出单独活动,不让其从事有对抗性或具有一定风险性的活动,长此以往造成孩子软弱、无主见,遇事不知所措,对环境适应性差。由于包办子女的一切事物,养成孩子的依赖、懒惰乃至不负责的习惯,不愿干家务,不爱劳动。   3、神童教育,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些家长不管孩子的基础如何,一味追求卓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甚至把自已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使孩子过早承担其不应该承担或超越了他的承担极限的东西。神童式的施教,过多、过高的要求,充满枯燥的学前教育,种类繁多的补习,学了书法、学弹琴,打了篮球,踢足球,学了作文,有英文。时间排得满满的,扼杀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使他们在父母为其设计的模子里成长,让他们失去了自主探究世界的欢乐与主动,进入学校后,同样接受程序化的教化,这能有创新的一代吗。   4、智能中心教育,导到道德教育的匮乏。超限度的施教,忽视情感陶冶与人格培养,忽视道德教育,这样孩子们的精神与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心理承受力差,易走极端等不良心理现象。同时“一俊遮百丑”的晕轮效应充斥在家庭教育中,也忽视了对孩子不良品德的矫正。因此出现因高压而导致弑父杀母,违法犯罪的事件多有发生。一时社会呼吁关爱孩子,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5、价值导向出现偏差。很多家长对孩子定位于考上名牌大学,今后当工程师、企业家、学者等,很少定位于普通的劳动者,使儿童从小就滋生鄙视社会服务性工作和体力劳动,对各种社会角色缺乏正确的认识。要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人的需求是多层次、多角度的,知识经济的到来,绝大多数人将成为普通劳动者或一般技术人员。 三、0-3岁独生子女教育对策 1、不妨做个“懒”家长  家长如果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有自信的人,就要注意让孩子从小自力更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等等。例如,孩子2岁开始,就让他们自己用勺吃饭,家长不要再那么“勤劳“地给孩子喂饭了。到了4岁,就让孩子自己练习使用筷子,手巧而心则灵啊。虽然在我们成人看来,吃饭、穿衣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对于3岁前的孩子来说,这些就是事关重大的任务。 2、“无批评教育”  尊重孩子的特点;因为孩子的经验少、能力有限,他们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他们所犯的错误,要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和纠正。例如在上例中,大人说话时孩子乱插嘴,无批评的做法就是,坚定地告诉孩子:请你等待2分钟,我们把事情说完,再认真听你说话;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讨厌!”“大人说话时不要随便打断!”  如果孩子做到了安静等待2分钟,之后大人也要履行自己的承诺,认真倾听孩子的谈话;如果孩子做不到,也要告诉他因为他不能安静等待,所以大人要花更多时间来处理自己的事情,也就没办法听他说话。这样做,既尊重了孩子又告诉他正确的做法,才是真正的无批评教育。 3、做孩子的朋友  对于孩子的精神孤独,一方面家长可以多了解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多陪孩子参加他们喜欢的活动,做孩子真正的朋友;另一方面,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造同伴交往的环境,和同龄伙伴的交往会使孩子互相学习、受益良多,家长之间也能互相交流、互取育儿的经验。 4、身体玩儿中练  在孩子3岁以前,家长就应该帮助孩子养成喜欢户外活动、喜欢体育游戏的习惯,爬爬山、游游水,哪怕是在楼下你追我赶地疯跑几圈,都能锻炼孩子的体能。等孩子5、6岁以后,家长就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一项易于坚持的体育活动,打球、游泳、跆拳道或者是舞蹈,让孩子锻炼出一个好身体,以便担当未来繁重的学习、工作任务。 5、规矩早建立  若想培养出不自私的孩子,家长还要在观念上更新一番,例如,家里买了好吃的东西,不要急急忙忙、首先就塞到2岁孩子的嘴里,而要体现出家中的长幼顺序:老人辛苦一辈子了,第一个给老人;爸爸辛苦承担着养家重担,第二个给爸爸……如果孩子从小是在这种秩序环境中成长的,那么他们就不会事事先考虑自己,而是首先思考规则、遵守规则。对于独生子女的状况,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及护理专家纷纷提出了相关建议。  6、两代妈妈育儿观念要一致  年轻父母们首先要跟自己的父母沟通好,争取两代妈妈在育儿的观念上先保持一致。  现在很多家庭出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一家人争带一个宝宝的局面。可是由于年轻父母们与上辈在育儿方面,特别是观念上存在着很大偏差,产生了很多问题。“这样的情况现在越来越普遍了,因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本来一个很和谐的家庭往往闹得不愉快。”这样的环境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年轻父母和爸爸妈妈应该对教育孩子有一致的看法。  7、父母应及时再“充电”  独生子女的核心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责任感的培养。中华民族一直有着非常优秀的家教传统,一些名人的家训、家书至今仍然被我们津津乐道,比如曾国藩家训、傅雷家书等,虽然这些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一些优秀的家教传统还是应该继承并发扬下去。  在对待喂养宝宝的问题上,父母们不能满足于已经掌握的有限知识,要不断及时学习,有空多“充电”,使喂养宝宝保持相对的科学性。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关于儿童生理和心理方面科普知识的书籍,或者其他渠道获得一些比较科学的育儿信息,及时把握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发育规律。  8、谨防“母性剥夺”  对于年轻家长将自己的子女全权交给家里的父母养育或请保姆照顾孩子的做法,华侨大学心理学教师赵冰洁也发表了看法:如果将年幼的孩子完全交托给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照顾,特别是与孩子在一起沟通交流的时间很少的话,就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性剥夺”。这样做会使得孩子不能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关系也是一种“焦虑性的亲密关系”,害怕再一次被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抛弃。如果孩子们稍大一些,再回到父母身边生活,他们就会再度面临分离,第二次受到伤害,而且重新与自己的父母相处也需要很长的过渡期和适应期。童年时期与父母分离的孩子容易形成分离的焦虑和对爱的焦虑,不太相信别人会爱他们,对自我的认同低。如果孩子们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日常生活都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话,情况会相对好一些,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心理影响,毕竟两代人的教育方式和观念有很大的不同。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实行,将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上的研究也将会更多。“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会更加成熟。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论文

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尤其是在作文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议论文,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那么优秀的议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对学前教育的建议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学前教育的建议论文1 [摘要]近年来,学前教育发展迅速,办学体制逐步改革完善。但是目前学前教育现状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对学前教育的办学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分析了存在的办园不规范、幼师队伍较弱、教学内容针对性不明确等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倡导全社会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寻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社会的最佳配合,达到学前教育的规范和有序。 1、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学前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从数量上看,尽管幼儿园总量大幅提升,但还不能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其中公办园数量偏少,尚不足幼儿园总数的五分之一。从办园布局上看,公办园和部分优质民办园主要集中在市区、城镇等地,农村幼儿园数量较少。从收费上看,公办幼儿园保教费都在每生每学期3000元以下,民办园保教费则跨度较大,每生每学期从几百元到7000元不等,入公办园难、入部分民办园贵的问题依然突出。 2教育经费投入落实不到位。《幼儿园管理条例》规定,“县(区)人民政府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按不低于5%比例安排学前教育经费”,而从调查检查的情况来看,全市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仅3。21%。 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公办教师资源不足,在编在岗的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与中小学公办教师差别大,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年龄老化,综合素质不高,这些均直接影响了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 4小区配套幼儿园管理不规范。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的规划统筹力度不够,存在重复建设、布点不科学的现象。有的开发商不按标准建设幼儿园,或将其改作他用;有的小区配套幼儿园被开发商或物业以高价租赁给民办学前教育集团,成为小区配套幼儿园收费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5违规办园的行为仍然存在。少数幼儿园为了抢夺生源,不严格按教育方针政策和国家标准办学,小学化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幼儿园为了节约办学成本,不按要求编班,班额较大,或未按规定配齐保教人员。 此外,无证办园的现象比较严重,存在园舍安全、校车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社会存在需求、在园幼儿难以分流等客观情况,增加了取缔非法办园工作的难度。 2、关于搞好学前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1要整合资源,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切实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统筹考虑,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幼儿园布局,使学前教育资源在总量大幅增加的基础上配置得更加合理。继续大力发展公办园,发挥其主导作用,鼓励优质公办园联合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惠及面。将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资源整合的载体,不论是新建小区还是已建成的小区幼儿园,都应理清其所有权归属,统筹安排,通过各种途径,让其办成公办园或者通过零租金方式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推动幼儿“就近入园”。着力打造示范园,对一些办园行为规范、水平较高、社会效益较好的幼儿园进行精细化管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幼儿园,加快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改善保教条件,运用多媒体教学,逐步完善市、县(市)、乡、村学前教育网络。 2要加大投入,促进学前教育持续发展。进一步将《条例》中关于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规定落实到位,保障经费的稳定投入和逐年增长,为教职工工资足额发放及幼儿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对于符合规定的民办园,进一步加强资金扶持,加快普惠园的建设速度,适当扩大“以奖代补”范围,将《条例》中关于相关费用减免等规定落实到位。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多种类、多形式的幼儿园,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多层次需求。 3要加强培训,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发展。进一步加大幼儿教师招聘力度,按规定配备公办园教职工数,实现公办幼儿教师补充工作常态化,逐步充实幼儿教师队伍。加强幼儿园园长及教师的培训力度,深化幼师师德建设,加强保育、保健人员岗位培训,完善考核机制,着力提高其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通过高水平园结对、座谈交流和观摩学习等形式,将优质园的办学理念、办学规范、办学内涵引入相对落后的幼儿园,深化优质园辐射带动作用。 4要强化管理,促进学前教育规范发展。不断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依法管理,进一步规范各类幼儿园的办学行为。对民办幼儿园进行全面的摸底调研,在此基础上,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顿、完善和提高,规范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对违章违规的幼儿园依法查处。严格审批制度,加强对学前教育单位收费的监管,对全市幼儿园收费问题进行调研,健全幼儿园成本核算机制,加大幼儿园收费备案审查力度,确保学前教育收费的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对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管理,整治、净化周边环境,为幼儿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5关于幼儿教师工作细则。冬季保育的重点:中大班要在此季节教育幼儿学会自己拉裤子、掖衣服;托小班教师要特别关注和帮助幼儿整理好衣裤,保证幼儿不露肚皮受凉;要注意运动前和运动中幼儿的穿衣量以及何时增减衣服;冬季幼儿的衣物特别多,要重视幼儿衣物的管理;特别是要保证幼儿一定的户外活动时间。幼儿外出活动时,保育员或教师将教室门窗打开换气;冬季饭菜易凉,要有措施保证幼儿始终能吃上热饭热菜。夏季保育的重点:要控制和管理空调使用的温度,保证幼儿户外活动时间;要控制饭菜、开水进班时的温度,防止烫伤幼儿;厨房及教室等的纱门纱窗要在春季就安排相关人员来检查和更换:每周末请防疫站专业人员对各班的厕所及园内易滋生蚊虫的地方进行灭蚊处理。综上所述,我们必须认识到学前教育重要性,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对学前教育的建议论文2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建议: 1突出童趣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线幼儿教学,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要体现出儿童特点,舞蹈教育总体上要由成人化的舞蹈组合练习变为富有童趣的儿童基训民舞组合。这就要求中职教师和学生具有一颗活跃的童心,在教学中多体现童趣。童趣是一个包含内容非常广泛的话题,其要旨是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待事物,要富有童心。大凡飞鸟虫鱼等世间万物都可表现出童趣,例如,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儿时观察蚊飞、花台草木、驱打蛤蟆都写的天真活泼、童趣盎然。从中职学校的角度看,重点是要增强舞蹈课的研究。要组织本校舞蹈教师,并聘请一部分校外舞蹈教师,进行舞蹈教育目标、舞蹈教育策略方法的研究,开发出适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课件。对于教师来说,要根据班级的情况,加强舞蹈课的设计。学校或校外机构制作的舞蹈课件并不适合所有的班级、适用于所有的情况,舞蹈教师要以课件为蓝本因地制宜在班级内开展适当形式和内容的舞蹈教学。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要以一颗童心积极地参加各种富有儿童气息的`舞蹈训练。概括起来,要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突出童趣,就是要“擅用夸张的舞蹈语言,追逐富于幻想的童心,演绎自然天成的童趣”。 2增强实践内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最终要面向一线幼儿教学,这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实际操作能力。不管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考虑,还是从提升教学效果来看,实践内容都应该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要“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以就业为导向,推行双导师制,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重点是让学生由学的好转变为能教好。应该承认,在不少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只是一味的学习教师教授的组合内容,只会学,很少练习如何教,学生到了幼儿园后很多都不懂如何教学。当务之急是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实现这个转变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舞蹈教学实践。现在通过增强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模拟演练、校外顶岗实习等环节,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教。尤其是校外顶岗实习更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关键环节。舞蹈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学项目,以钦州市合浦师范学校实践课1000学时为例,舞蹈实践教学课应该占到15%左右。 3进行编排创新从目前幼儿教育的实践来看,现在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已发生很大变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明确要求“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虽然说:“这个看法在实践中不如在理论上那么被真正承认”,但幼儿园教育理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素质教学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体现为,由单纯的数学、语文、美术课等学科教学变为综合性的教学,填鸭式、应试式教育早已退出幼儿园课堂,幼儿课堂代之以生动性、活泼性、多样性。比如学画一个苹果,不仅仅是教师教画苹果就可以了,而是可以先教幼儿一首有关苹果的歌曲,讲一个有关苹果的故事,再学画一个苹果,最后还可以以跳一个摘苹果的舞蹈结束。这种教学形式更新颖、活泼,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单纯的、割裂式的舞蹈教学已经不适应目前的幼儿园教学潮流。舞蹈教学要与知识教育、游戏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出舞蹈的育儿作用。这就要求,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学会舞蹈组合,还要能学会编排创新,相应的教学内容要很好地体现这一点。 4提高文学艺术修养各个艺术门类之间有相通性,对于单个人来说,要在一种艺术上取得大的造诣,需要其他种类艺术修养的支撑。比如在中国古代讲究的是诗书琴画一体、乐舞一体、诗歌一体,一些艺术大家如王维、苏轼等都是兼通各种艺术。在表演中,舞蹈一般是与其他艺术形式配合演出的,需要演出者通晓多种艺术。比如,唐代的著名舞蹈《霓裳羽衣曲》《唐王破阵曲》都是各种艺术形式的集合。现代的舞蹈演出更是如此,一个舞蹈演员往往都要歌舞曲演俱佳。中国传统舞蹈不仅是多种艺术的集成,还有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在里面。中国传统舞蹈讲究的是神韵,这一点是与中国诗歌、中国文学是相通的。“神韵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的核心范畴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多多学习中国文学,以文学的神韵来帮助促生舞蹈的神韵。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可以相应的增加中国古典诗歌、国学、现代美文等。此外,良好的书、琴、画、乐、歌修养对提升学生的舞蹈技艺也很有帮助。能边跳边唱、边跳边弹的舞蹈老师很受幼儿和家长的欢迎,舞者善多技还可以扩大舞蹈艺术教育的外延。这些,都要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对学前教育的建议论文3 学前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但长期以来,学前教育未受到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相较城市面临更严峻的挑战。经过文献分析,笔者发现,国内有关"学前教育"的研究不是很多,而"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的研究则较之更少,在中国知网CNKI所查阅到的67篇文献皆是在2008年以后相继发表,其中与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相关的文献有24篇。可见,学者们的研究对象偏重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而缺乏对学前教育儿童的足够关注。迄今,学界关于农村学前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儿童学前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0—6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行为习惯、情感等逐渐开始形成,而且其发展状况对于儿童日后人格品质的养成也将产生持续性影响。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体系的初端,基本任务是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利长远发展。1研究表明,接受至少2年早期教育的儿童在15岁时的平均学业水平比其他儿童更好,有利于改善代际间的社会流动;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农村儿童在小学成绩、社会交往等表现均优于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儿童。 普及和发展优质学前教育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3农村学前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最为基础和薄弱的领域,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正的重要一环。 当前,国际社会极大关注儿童的早期发展。科学研究和国际实验表明:儿童早期发展至关重要,普惠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是消除贫困、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社会干预手段。各国政府都为此做出积极的努力,如美国的"开端计划"、英国的"确保开端计划"、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普及计划"和古巴的"教育你的孩子计划",等等。 二、农村儿童学前教育需求研究 根据近几年有关文献的研究和报刊的报道,可以发现我国公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有五个特点;一是总量需求大,二是质量要求高,三是要求合理布局,四是要求均衡发展,五是希望加大对困难家庭儿童和特殊儿童的帮扶。 杨莉君,胡洁琼在《农村儿童家庭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及对策研究》中,将农村儿童家庭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分为9个维度,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得出农村儿童家庭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各维度的需求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入园费用、幼儿园保育、幼儿园教育内容、幼儿园师资、家园沟通、入园交通便利性、幼儿园环境设施、幼儿园级别与性质、幼儿园服务项目。与需求度相对比发现部分维度呈现出高需求度低满意度的特点。 涂颖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需求研究》以马斯洛需求需求层次理论和经济学需求理论为基础,使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得出农村留守儿童对家庭教育和正规幼儿园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究其制度性根源为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 三、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指出生至入学前儿童的教育,包括学前社会教育(托儿所、幼儿园教育等)和学前家庭教育。如果按照年龄段划分,学前教育包括0—3岁的学前早期教育和3—6岁的学前幼儿教育,狭义学前教育是指幼儿园对3—6岁幼儿开展的教育。 (一)家庭教育 农村家庭在教育孩子时带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对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并没有形成科学的认识。农村留守儿童学前家庭教育现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重养不重教7;二是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学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张旭《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与优化建议探索》从幼儿心理健康角度出发提出要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教育体系,同时也要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能力。杨帆《陕西省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再探究》则从政府责任的角度提出,政府要落实就近务工政策,最大程度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同时,出台或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能够随父母务工所在地就近入托,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农民工子弟享受与本地孩子同等待遇。 (二)学校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投入不足,幼教机构匮乏,公办园少,民办园贵,非法园乱;二是师资力量薄弱,待遇低;三是硬件设施缺乏,办学条件差;四是学前教育小学化。 日孜万古丽在《如何发展农村儿童学前教育》中提到: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应该结合乡村特有的条件走出自己的特色,;非义务化的学前教育普及,需发挥多元主体的参与作用。李旭《保障农村适龄儿童接受基本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对策研究》中提出,要加快推进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和方便就近的原则,统筹规划和建设农村幼儿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提高公共教育的普惠面。同时,加大财政投入,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出台实施激励性奖补制度。 (三)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也是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一环。王萌亚通过对河南省X市农村地区的调研发现,X市农村地区完全没有社区教育,更没有关于留守儿童的社区教育。应加强政府引导,实现社区帮扶教育。朱媛以广安地区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情况调研,提出社区资源建设应更有针对性,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人力资源,参与到农村学前教育的资源建设中。 三、总结与反思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研究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相关研究也随之日益增多视角多元,值得参考。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已有研究的缺憾和不足。到目前为止,国内关于农村学前教育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数目极少,其他文章大都是泛泛而谈。而我国地域广大,国情复杂,有的也只是针对城市地区而论,这样未免缺少针对性。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研究又往往缺少实证性的支持,经验的主观臆测较多,严格的科学调查研究较少;研究多是比较笼统、表面和孤立的事实,不够具体、深入,缺少对事实之间联系的调查研究;对于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分析大多忽略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背景。因此仍需不断深化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研究。 对学前教育的建议论文4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学校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对此,通过努力,我园实现了家园沟通顺畅有效,与家长协力解决教育问题,共同分担教育责任,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然而,在开学初,我却遭遇了这样一群特殊的家长…… 一、忧心忡忡 开学前,我拿到了我们班小朋友的名单,都是有过苗班经验的孩子,家长也都是已经有过和老师沟通经验的,我想,家长工作相对而言要比新生班更容易。 然而,在我家访到昊昊家时,我发现他的爸爸妈妈不但已经认识我们了,能清楚地喊出我们的名字,还知道我们接下来会去哪一家进行家访。我不禁好奇,他们怎么会认识我们?又怎么会知道我们的行程呢?我的疑惑还在继续,这样的情况在接下来的家访中屡次出现。到底怎么回事呢?成成的妈妈给了我们答案:原来我们班的大部分小朋友都是来自于苗苗园的同一个班级,妈妈们私底下建立了一个微信群,组成“妈妈团”,经常在群里交流孩子近况或相约一起出去游玩,各个孩子和家庭之间互动得比较频繁。因此,从我打第一个电话和家长沟通开始,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知道了孩子所在的班级和班主任。 我不禁有些着急:妈妈团到底由哪些家长组成?她们会在背后怎样评价我们两位老师?她们又是怎样看待我们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呢?接下来我又该怎样开展家长工作呢? 评述:我们班出现了一个班集体之外的另一个小集体——“妈妈团”,这对家长工作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首先,这个特殊的群体不同于以往的家长工作,和一个家长交流也许代表着和妈妈团所有的成员在交流,因此,我们要注重自己的沟通方式和语言表述,将正确的教育理念传递给家长。其次,妈妈团的心会比较细,会更注重细节,这就要求我们要将工作落到细处、实处。同时,我们发现成成的妈妈是“妈妈团”的“团长”,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多和成成的妈妈进行沟通,让她了解我们的教育理念,参与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用她的影响力来感召其他的家长。 二、雪上加霜 为了更好地开展家长工作,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增进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信任,我们在开学之前召开了家长会,针对我园人格课程、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本班事务性工作等方面和家长们进行了沟通。 在家长会上,“妈妈团”的一位妈妈提出是否可以建一个班级的微信群,同时建议由“妈妈团”的“团长”担任群主,老师将班级中需要家长配合的通知发送给“团长”,再由“团长”在微信群中进行发布。听到家长提出这样的建议,我不禁有点儿生气,这样的建议几乎就是将教师隔离在家长之外,极大地减少了我们和家长沟通的机会,弱化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若是这样,这个微信群的建立会阻碍家园沟通,增加家园沟通的难度。 到底该怎么办呢?一方面家长的意见不能置之不理,另一方面如何让家园沟通更便利更迅捷呢!经过思考,我决定自己建一个属于我们班级的QQ群,由妈妈们推荐的“团长”和两名对我们的工作支持又热心的“爸爸”一同担任管理员,就这样,我们班的QQ群正式开张啦! 评述:家园沟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更愿意将家园沟通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上。因此,在起初的生气之后,我冷静下来,想出一个能兼顾教师和家长的方法,建议班级QQ群,就像“班级官方”认证一样,保证了QQ群中消息传递的准确性,“妈妈团”的“团长”担任管理员让“妈妈团”的家长们安心,其他爸爸管理员的加入兼顾了其他家长,其“男性”的特征也为班级管理提供了和女性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使得班级活动可以更丰富。 三、柳暗花明 我们的QQ群建立好了,一周过去了,我发现,我们的QQ群不“热闹”,除了我们会发一些需要家长配合的消息,其他人都在沉默之中。这样下去可不行,QQ群不能发挥他的作用,不能成为教师—家长互动的平台,QQ群的存在就毫无意义。 于是,我每天都将孩子活动的照片上传到群相册。慢慢地,申请加入班级QQ群的家长越来越多。接着,我陆续将一些育儿经验和教育小散文分享到群公告中,比如:《孩子,你慢慢来》《牵着蜗牛去散步》《亲子阅读小书单》……这些文章似乎是激发了家长的共鸣,大家都不禁点赞,纷纷讨论起自己的教育观点和行为,述说着自己遇到的问题,分享着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述评:“妈妈的目光永远追随着自己的孩子”,因此,我们充分把握这一规律,抓住家长的心理特点,将孩子活动的照片及时更新到班级QQ群,满足了家长们对幼儿园活动的好奇、对自己孩子活动情况探悉的渴望,同时,这又让班级管理更透明、更人性化,班级管理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家园共育迈出重要的一步。 四、收获惊喜 开学三周,我和“妈妈团”似乎都在无形中改变着。一天晚上,我接到一条信息:“老师,我们妈妈团想给教室里添置些东西,你看我们买一个金鱼缸过来养几条小金鱼,可以吗?”我一看,连忙回复:“太好了,教室里来了新朋友,孩子们一定会很开心的!”就这样,我和“妈妈团”开始行动起来,我在教室创设出一块适合孩子们观赏金鱼的区域,并进行布置和美化,而妈妈们在花鸟市场挑选鱼缸和金鱼。一切都在静悄悄地进行着,放学后,妈妈们合力将金鱼缸搬到了教室,并带来了鱼食、增氧棒、换水器。第二天早晨,当孩子们陆续来园后看到教室里的新伙伴,都不禁开心地跳了起来。看到孩子们这么喜欢小金鱼,我和孩子们一起观察小金鱼,了解金鱼的种类;一起喂养小金鱼,知道金鱼的生活习性;一起用各种方式表现小金鱼,感知金鱼的美丽;一起和金鱼说说悄悄话……就这样,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围绕着小金鱼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述评:家长们常会对老师说:“你们是专业的。”这并不是一句笑谈,也不是一句调侃。老师之所以成为老师,首要条件就是“专业”,专业的思想,专业的素养、专业的精神……因此,当家园共育出现“破冰”时,要转变思想,及时把握机会,化被动为主动,为孩子创设更多成长的机会,进而获得家长的支持和敬佩。 五、携手并进 国庆节快到了,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了解国庆节的由来,感知国庆节的意义,我们准备开展“我为祖国妈妈做生日面”的活动,通过揉面、搓面、品面为祖国妈妈庆祝生日,献上自己的祝福。 这次活动可不可以改变形式,让家长们参与进来,成为家园共育的一次范例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在QQ群和班级平台发出邀请,呼吁有做面食经验的家长们参与进来,和孩子一起来共同制作生日面。在消息发出后,我很快就收到了“妈妈团”团长的消息,她报名参加,并还带来了其他五位妈妈。就这样,我们的助教团很快就成立了。我和妈妈们一起商量方案、确定流程、准备食材……9月30号,活动正式开始啦,妈妈们带着锅碗瓢盆和一盒盒的食材来到教室,他们分工合作,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做得专心致志。当美味的生日面热气腾腾出锅时,孩子们一边品尝着面条一边用稚嫩的话语说着:“菠菜吃了有力气,豆芽是代表如意、百叶是长命百岁……” 述评:如何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园教育,更好地配合老师的工作,让家长主动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体验一把“老师”是个很重要的方式。因此,家长助教正逐渐成为家园共育的潮流。它不仅能让家长们充分意识到教育好孩子并不只是幼儿园的事,形成了相应的共育观念,还能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家长的职业、特长、阅历对幼儿园来说就是一笔丰富的资源,能极大地提高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探索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遭遇“妈妈团”,在一次又一次的“交锋”中让我从愤怒到淡然、从担忧到理解、从怀疑到信任,让我更明白了教育的意义,也让我更理解了家园共育的内涵。但我知道我和“妈妈团”的故事才刚开始,精彩还即将继续……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论文

链接: -hh-cF78qclsMwpvw 提取码: z7dw0-3岁是婴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里有一份0~3 岁育儿的全攻略包含护理 喂养 育儿三个方面,希望对新晋的奶爸奶妈有所帮助。

0-3岁独生子女行为特点及教育策略0-3岁是人整个一生发展的起点和基础,早期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和基础。200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将0-3岁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进行统筹规划,在确定今后5年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中指出:“要全面提高0-6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家长优生优育的观念日渐加强,教育从零岁开始的理念的宣传与实践将成为国家、社会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独生子女将近1亿” 。如今处于现代社会的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物质丰富,大众流行文化、信息技术和和电子媒体发达的时代。社会、家庭、教育环境等因素对成长中的一代独生子女们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给新时期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带来全新的挑战。 一、独生子女的问题行为表现 1、独立性差  由于家长,尤其是隔代老人的过度保护,除学习活动之外,孩子在家中几乎没有什么动手机会。尤其对于3岁前的孩子,家长认为宝宝还小呢,理应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孰不知这样一来,将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觉得自己离开了大人的照顾,就什么都不会做,无法生活,他们从心里觉得自己能力低下。  心理学家的研究已经证实,自信心是获得工作和学习成功、获得生活幸福的关键因素,而孩子自信心就是在他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的过程中树立的。  2、耐受挫折性差  耐受挫折性,就是对挫折的忍受能力。现在我们常常看到媒体报道,有些人因为对挫折的忍受能力差而灰心、抑郁甚至去自杀。这个特征在独一代孩子身上已经显现,现在在独二代身上更加明显。  独生子女,一般都是在家长的赞美声中成长的,很多家长把“宝宝你真棒!”挂在口上,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情,也无原则地护着孩子,生怕孩子受一点儿委屈。例如,大人说话时,孩子任意打断大人的谈话、随便插嘴,此时有几个家长能认真地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很多家长都是笑眯眯地等着宝宝发表“高见”,听完之后还不忘赞美几句“宝宝说得真好!”  3、精神孤独  我们都说,现在的孩子,物质上极为丰富,但精神上更加孤独。由于家庭结构简单,没有兄弟姐妹,缺少同龄伙伴,独生子女容易陷入孤独之中。他们从小就习惯与电视、电脑相伴,习惯了自己一个人玩,到了现实生活中,就缺乏与人进行社会交往的基本技能。  4、知识面广,而体育锻炼不足  现在的孩子,由于接触世界的方式更加多种多样,小小年纪就积累了很多自然知识,他们知道哪些是世界未解之迷,他们知道天上、海底的生物特性,然而,过多的知识学习,占用了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在进行幼儿发展测评时我发现,现在孩子的体能普遍比20年前孩子的体能差。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家长的充分关注。 5、自我中心特点显著 独生子女,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的呵护下,那是绝对的一个中心,众星捧月之势尤为显著。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眼里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是再自然不过的。自我中心的特点,可以延伸出自私的特征,事事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不就是自私吗?家长们想想,一个自私的人,能在社会上获得大家的支持吗? 二、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 处在儿童期的独生子女,生理和心理正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很大,如果他们接受了不良的道德影响,就容易让他们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错误的世界观,而让他们接受良好的道德影响,就会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人格特征。在家庭中,与孩子接触最多的是父母,因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经常的教育者,父母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儿童由于年龄偏小,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对父母,他们保持着一种依赖的心理状态。对事物的认识,他们认同于于父母的观点,父母的言行,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在孩子们眼里他们都认为是正确的,是积极向上的。因而,父母作为孩子在家庭中接触最多的成年人,他们的道德、人格状况,道德修养水平都将成为孩子道德认可的标准。父母良好的道德、人格,高水平的道德修养,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处于儿童期的独生子女善于模仿,孩子在为人处事,言谈举止等方面,常常会把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父母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所以说,父母的处事态度,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起示范作用。父母在家庭中将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传导给孩子,就会使孩子形成有利或不利,好与坏,善与美等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孩子的辨别和评价能力,并付诸道德实践。 儿童处于人生的基础阶段,他们从无知无识到有了基本的道德规范,但他们的道德情感认识、观念习惯等,都可以通过教育而获得、改变、提高,也有可能会由于教育的不到位而出现偏颇。在家庭中,父母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将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1、溺爱性教育,导致孩子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和行为特点。由于独生子女成了家中“小皇帝”,全家人围着孩子转,一切顺从孩子,为着孩子,父母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由此,渐渐形成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上表现为唯我为我,难与同伴相处。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也在父母的娇惯中滋生。   2、温室教育,导致孩子面对困难与危险无所适从。过多保护,过多照顾,使孩子对父母过分依恋,无志在四方之气,心理易遭挫折,产生情绪障碍。自理能力差,劳动观点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孩子往往是含在嘴里怕含化,拿在手里怕捏疼。对孩子的活动多加限制,不让其与其它孩子交往,不让外出单独活动,不让其从事有对抗性或具有一定风险性的活动,长此以往造成孩子软弱、无主见,遇事不知所措,对环境适应性差。由于包办子女的一切事物,养成孩子的依赖、懒惰乃至不负责的习惯,不愿干家务,不爱劳动。   3、神童教育,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些家长不管孩子的基础如何,一味追求卓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甚至把自已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使孩子过早承担其不应该承担或超越了他的承担极限的东西。神童式的施教,过多、过高的要求,充满枯燥的学前教育,种类繁多的补习,学了书法、学弹琴,打了篮球,踢足球,学了作文,有英文。时间排得满满的,扼杀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使他们在父母为其设计的模子里成长,让他们失去了自主探究世界的欢乐与主动,进入学校后,同样接受程序化的教化,这能有创新的一代吗。   4、智能中心教育,导到道德教育的匮乏。超限度的施教,忽视情感陶冶与人格培养,忽视道德教育,这样孩子们的精神与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心理承受力差,易走极端等不良心理现象。同时“一俊遮百丑”的晕轮效应充斥在家庭教育中,也忽视了对孩子不良品德的矫正。因此出现因高压而导致弑父杀母,违法犯罪的事件多有发生。一时社会呼吁关爱孩子,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5、价值导向出现偏差。很多家长对孩子定位于考上名牌大学,今后当工程师、企业家、学者等,很少定位于普通的劳动者,使儿童从小就滋生鄙视社会服务性工作和体力劳动,对各种社会角色缺乏正确的认识。要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人的需求是多层次、多角度的,知识经济的到来,绝大多数人将成为普通劳动者或一般技术人员。 三、0-3岁独生子女教育对策 1、不妨做个“懒”家长  家长如果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有自信的人,就要注意让孩子从小自力更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等等。例如,孩子2岁开始,就让他们自己用勺吃饭,家长不要再那么“勤劳“地给孩子喂饭了。到了4岁,就让孩子自己练习使用筷子,手巧而心则灵啊。虽然在我们成人看来,吃饭、穿衣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对于3岁前的孩子来说,这些就是事关重大的任务。 2、“无批评教育”  尊重孩子的特点;因为孩子的经验少、能力有限,他们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他们所犯的错误,要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和纠正。例如在上例中,大人说话时孩子乱插嘴,无批评的做法就是,坚定地告诉孩子:请你等待2分钟,我们把事情说完,再认真听你说话;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讨厌!”“大人说话时不要随便打断!”  如果孩子做到了安静等待2分钟,之后大人也要履行自己的承诺,认真倾听孩子的谈话;如果孩子做不到,也要告诉他因为他不能安静等待,所以大人要花更多时间来处理自己的事情,也就没办法听他说话。这样做,既尊重了孩子又告诉他正确的做法,才是真正的无批评教育。 3、做孩子的朋友  对于孩子的精神孤独,一方面家长可以多了解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多陪孩子参加他们喜欢的活动,做孩子真正的朋友;另一方面,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造同伴交往的环境,和同龄伙伴的交往会使孩子互相学习、受益良多,家长之间也能互相交流、互取育儿的经验。 4、身体玩儿中练  在孩子3岁以前,家长就应该帮助孩子养成喜欢户外活动、喜欢体育游戏的习惯,爬爬山、游游水,哪怕是在楼下你追我赶地疯跑几圈,都能锻炼孩子的体能。等孩子5、6岁以后,家长就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一项易于坚持的体育活动,打球、游泳、跆拳道或者是舞蹈,让孩子锻炼出一个好身体,以便担当未来繁重的学习、工作任务。 5、规矩早建立  若想培养出不自私的孩子,家长还要在观念上更新一番,例如,家里买了好吃的东西,不要急急忙忙、首先就塞到2岁孩子的嘴里,而要体现出家中的长幼顺序:老人辛苦一辈子了,第一个给老人;爸爸辛苦承担着养家重担,第二个给爸爸……如果孩子从小是在这种秩序环境中成长的,那么他们就不会事事先考虑自己,而是首先思考规则、遵守规则。对于独生子女的状况,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及护理专家纷纷提出了相关建议。  6、两代妈妈育儿观念要一致  年轻父母们首先要跟自己的父母沟通好,争取两代妈妈在育儿的观念上先保持一致。  现在很多家庭出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一家人争带一个宝宝的局面。可是由于年轻父母们与上辈在育儿方面,特别是观念上存在着很大偏差,产生了很多问题。“这样的情况现在越来越普遍了,因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本来一个很和谐的家庭往往闹得不愉快。”这样的环境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年轻父母和爸爸妈妈应该对教育孩子有一致的看法。  7、父母应及时再“充电”  独生子女的核心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责任感的培养。中华民族一直有着非常优秀的家教传统,一些名人的家训、家书至今仍然被我们津津乐道,比如曾国藩家训、傅雷家书等,虽然这些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一些优秀的家教传统还是应该继承并发扬下去。  在对待喂养宝宝的问题上,父母们不能满足于已经掌握的有限知识,要不断及时学习,有空多“充电”,使喂养宝宝保持相对的科学性。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关于儿童生理和心理方面科普知识的书籍,或者其他渠道获得一些比较科学的育儿信息,及时把握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发育规律。  8、谨防“母性剥夺”  对于年轻家长将自己的子女全权交给家里的父母养育或请保姆照顾孩子的做法,华侨大学心理学教师赵冰洁也发表了看法:如果将年幼的孩子完全交托给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照顾,特别是与孩子在一起沟通交流的时间很少的话,就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性剥夺”。这样做会使得孩子不能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关系也是一种“焦虑性的亲密关系”,害怕再一次被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抛弃。如果孩子们稍大一些,再回到父母身边生活,他们就会再度面临分离,第二次受到伤害,而且重新与自己的父母相处也需要很长的过渡期和适应期。童年时期与父母分离的孩子容易形成分离的焦虑和对爱的焦虑,不太相信别人会爱他们,对自我的认同低。如果孩子们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日常生活都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话,情况会相对好一些,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心理影响,毕竟两代人的教育方式和观念有很大的不同。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实行,将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上的研究也将会更多。“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会更加成熟。

一、0-3岁是孩子成长的黄金阶段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所有基础的奠定,在婴幼儿时期的效率是最高的。难怪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人生的头3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2002年召开的联合国大会孩子特别会议确定了三项主要目标,其中二项是“每个孩子都毫无例外地应该拥有一个最好的人生开端”和“每个孩子都应有机会充分发掘自身潜能”。联合国孩子基金执行主任卡罗尔贝拉米认为任何责任的政府和个人都应把早期孩子放在最优先考虑的位置。二、为什么说是黄金期,为什么这时的教育效率最高呢?(1)从正常的大脑发育来看,3岁以前大脑发育最快。出生时脑重量为370克,此后第一年内脑重增长速度最快,6个月时为出生时的2倍,占成人脑重的50%,而孩子体重要到10岁才达到成人的50%。可见0-3岁孩子大脑发育大大超过了身体发展的速度。(2)从神经系统机能发展上说,3岁前是人智力发展的高峰阶段。人的大脑由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神经元)组成。出生时大部分神经细胞就像一棵裸体的小树,在出生后2年内,神经细胞迅速发育,“根深叶茂”,每个神经细胞都与大约1万个其他神经细胞相连。每个神经细胞每秒钟能向相邻的细胞发送11个信息。由此可见,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次数之多是无法计算的。而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这些联系,在很大程序上是由婴幼儿生活中的经历决定的。(3)婴幼儿时期是孩子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年龄越小,发展越快。在3岁以下,特别是在0-1岁孩子的智能发展日新月异。学习能力是关键期的。关键期是指某种知识或行为经验,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易获得和形成的时期,错过这个时期,就不能获得或达不到最好的水平。学习的黄金时期是3岁以前,最好从新生儿期开始教育。正所谓教育从零岁开始,人新生儿期开始早期教育的效果,已通过种种实验研究结果得到了证实。当前0-3岁早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0-3岁早期家庭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前不久,北京市0-3岁孩子早期教育研究课题组,考察了0-3岁孩子社区教育的状况,分别调查了北京市13个区县22个社区268名0-3岁孩子家庭。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岁以下的孩子入园及受教育机会比较少,很多3岁以下孩子的入托,很多家长主要是想解决照看问题,并没有放在教育上。0-3岁孩子的早期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在被调查的社区家庭中,95%以上的孩子是由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保姆看护的,由于0-3岁孩子基本上是在家庭养育中成长的,家庭养育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被调查的家庭中,100%的家庭需要得到早期教育指导。“挖掘孩子潜能始于零岁”的观念成为多数孩子家长的共识,由于现在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孩子的问题上输不起,现代父母的文化层次越来越高,他们对待孩子的成长越来越趋于科学和理性,希望尽快寻求到简捷有效的教养方式伴随他们指导教育自己的孩子成长。再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他们没有或很少得到孩子早期教育的指导,多数家长的育儿经验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一部分家长是从书本里得到一些方法,但对于自己孩子的适宜性差,效果甚微。因此,所有家长的态度都是鲜明一致的,他们强烈需要在居住的社区得到科学的、可操作的、多方面的早期教育指导,比如亲子幼儿园活动、咨询、讲座、玩具图书馆、妈咪俱乐部以及网络服务等。2、0-3岁婴幼儿的看护者教育素养普遍偏低(1)早期教育不足多数孩子看护者没有受过基本培训,多数老人是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带孩子,而家庭中保姆的文化层次偏低,基本上不懂得应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早期教育,他们多数是以照顾孩子生活为主的保护角色出现在孩子面前的,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健康发育,对孩子的成长阶段的特点不够了解,因此也谈不到有目的的指导和训练。有文化的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的了解方法基本上是从书刊、媒体上略知一二的。目前城镇地区有不足10%的孩子家长有机会利用双休日带孩子去一些早教机构接受训练和指导,参加一些亲子幼儿园活动,这种方式的费用是比较高的。由于看护者教养方式的不得当和不科学,造成孩子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令人担忧。例如:2岁孩子还叼着奶瓶喝水;多数家长怕孩子磕碰,剥夺孩子爬的权利,一部分孩子2岁了仍然不会爬;过多保护造成孩子动作发展迟缓、性格孤僻;零食过多、甜食过量以及偏食,造成孩子成长中过早地出现了肥胖或营养不良……父母对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大大超出了教育投入。所谓教育投入是指对孩子成长发展中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程度,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关注程度很高,期望值偏高,并不等于他们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投入高,例如:虽然家长都会保证有一定时间陪伴孩子,有近6成的家长能做到每天陪孩子玩3个小时以上,但他们并不知道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和交往,不知道这一年龄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游戏。因此,他们只是一味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对孩子精神上的支持、鼓励与帮助很少。只是尽到看护者的责任,没有尽到教育者的责任。(2)早期教育过度制造神童。有些早期的方案提出的学习内容与孩子心理发展规律不符。早期教育有个度,如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潜能的开发是有原则性的,是在婴幼儿身心可接受的范围内,不能拔苗助长。3、0-3岁早期教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进一步加强通常托班的就是小班的简化。抹煞不同阶段孩子的特点和差异,一视同仁,这使些孩子的教育实效性较差。因此,应从幼儿园环境创设、作息时间安排工作,饮食、时间安排、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活动设计等方面都应为0-3岁孩子着想,突出他们的年龄特点,关注这一弱势群体。4、0-3岁早期教育呈现贵族化的现象要为更多普通家庭的孩子用力,为平民化的早期教育,办人民满意的0-3岁早期教育。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