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价800字论文怎么写的

发布时间:2024-07-08 07:39:49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价800字论文怎么写

常言道:“话三国,必谈诸葛亮”。的确,诸 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罗贯中在他身上花了不少笔墨。如果说《三国演义》缺少了诸葛亮这一角色,恐怕其篇幅将会折半,其影响也不会那么广泛。罗贯中正是通过活灵活现地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通过“诸葛效应”,才能使其作品更广泛流传至今。诸葛亮虽然不是小说一开头就出场的人物,但自第三十六回“无直走马荐诸葛”后,一直到第一百零四回“将星陨落,诸葛合归西天”,几乎回回都出现诸葛亮的身影,并在其间扮演重要角色。诸葛亮无疑是一个奇才,他才高八斗,智慧过人,而且清淡傲世,不畏强权,更可贵的是———自从他出山助刘备后,一直为汉室出谋献策,出生入死,鞠躬尽瘁,可谓一代忠臣。首先,诸葛亮才高八斗。虽然他隐居南阳,但年少时博览全书,上知天文,下晓地下,无所不能,司马微荐诸葛亮时说道:“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可见其才。而在第四十三回的“舌战群儒”中,更显出诸葛亮广博而精深的才学。为达到吴蜀联合抗魏,诸葛亮以吊丧为由孤身前往东吴,而东吴的各名士对初出茅庐的诸葛亮根本不放在眼里,在交谈中专挑诸葛亮的难,而诸葛亮凭借自己的才能与东吴名士大战一场,最后东吴名士各个都拜倒在了诸葛亮的口舌之下。还有,“赤壁之战”前,周瑜为害诸葛亮,便限他三天造十万枚箭,这明显是不可能的,但诸葛亮偏偏想到了“草船射箭”,到期时得了十万余枝箭,这与他能识天文,预知有大雾分不开的。总之,《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怀有大才,并且这是他拥用智慧和傲世的资本。其次,诸葛亮智慧过人,无所能比,诸葛亮就是凭借他智慧过人的优势,在他一生的指挥作战中几乎百战百胜,为刘备创了基业。对于诸葛亮的智,小说描述得可谓淋漓尽致,最先体现诸葛亮智慧,也是诸葛亮帮助刘备成就大业的关键的,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隐居南阳,而对于天下事却能了如指掌。他对当时的天下形势向刘备作出分析,预测和决策,并以此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方针,扭转危机,由弱变强,与魏吴分庭抗礼终成三分天下。诸葛亮“隆中对”的种种预测也都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过自己的智慧考虑,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诸葛亮在隆中分析天下形式后,便出山效忠刘备,在他为刘备争天下的过程中,体现其超凡的智慧。从“博望 城火攻李典”,“火烧新野拒曹军”,到“智激周瑜”,“智处华容”,“智取汉中”再到稳定汉中,出师南征和两次出师伐魏。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南征中“七擒孟获”和第二次北伐“造木流马”更是其智慧最集中的体现。徐庶赞叹诸葛亮时说:“此人有经 天纬地之才,出神鬼没守计”,而诸葛亮在今早已成为智慧原化身,聪明的代名词。第三,诸葛亮不畏权势,有胆识,先主刘备去逝后,诸葛亮便辅佐后主。就在刘备刚去世,后主即位之时,魏国调五路大军来攻汉中,后主及文武百官,无不惊慌,而诸葛亮却托病不出朝。百官来临相府,他都不愿出,直至后主亲往,他才讲了自己的退兵之策,这难说他是高慢 。在我看来,这是他冒极大的危险向后主表示:自己是国父,凡事不能都召唤了事,要像先主当年一样不拘下士。如果说以上体现诸葛亮不畏强权,那么他敢于让关、张、赵等立军今状去取城,就体验他的胆识。第四,诸葛亮清淡傲世,胸容天下,气吞山河。诸葛亮隐居南阳时,的确显出一幅傲世的态度,他曾为自己写诗“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得天时”……,而且当刘备第三次来顾草庐时,他却高卧不起,总带有几分傲气,这或许是隐士特有的气势。诸葛亮一生从未有过享受荣华富贵之时,永远是保持那种飘然清淡的神仙之气。“清静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一句诗就挂在他的大门之上,可见其清淡之气。除此之外,诸葛亮气量很大,体现天当他初出草庐用兵时,关、张对他不信任,而他毫无在乎,最后以事实来服关、张两将。第五,诸葛亮忠心耿耿,乃是一代忠臣也。在这一点上,是没有人能比得上的。自他答应刘备为他将效力刘之日起,他就一直是为蜀国效力,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之下,他的忠心永远稳如泰山,不可动摇。第四十四回中,周瑜请诸葛亮之兄诸葛瑾劝他归顺乐吴,总比屈身子刘备之下强。不料,诸葛亮心已铁心跟刘备。他反倒说:“兄所言者,情也;弟所守者,义也。弟与兄皆汉人。今刘皇叔乃汉室之胃,兄若能去东吴,而弟……倒不如兄与弟共效忠刘皇叔。”诸葛瑾见如此,只得辞去。诸葛亮的忠耿集中表现在辅佐后主上。先主一去,后主登基,而后主毫无一点治国之能,整个蜀国的社稷都压在诸葛亮的身上,而他也无怨无悔。为恢复中原,他两次上表后主,决心出师伐魏,其言可谓感人肺腑。正如后人所言:“读完《出师表》不哭者不是忠臣也!”纵观诸葛亮的一生,赞叹其功业时也透出几分感慨和叹惜。他前半生的丰功伟业定会流芳百世,不过他误用马谡以至第一次出师战败,寓居汉中,这也给后人留下深刻的思考。还有当他第二次出师大获全胜时,将星失位,危在旦夕;他想让星延寿,但天意已定,最终还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工,英雄泪满襟”。实在令人感叹。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集才、智、胆、忠于一身,是小说中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最后,可引一古风再对诸葛亮做一次总结:风之为物,生于无形;飘忽不定,无孔不入。或柔入怀,消署送爽;或冷冽劲急,透骨生寒。可高举于天,横空万里;可俯掠于地,细致入微。可掀惊涛以击浪,可助火势以燎原;可送风帆于江海,可挟冰霜于长天。倏然而起,倏然而灭,有鬼神莫测之机。

已上市近代历史人物归纳,个人觉得还自己写比较好,如果实在不行就去百度百科一下这个人,肯定会有相关资料的~~祝你成功

李鸿章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李鸿章在国际上享有盛誉。1896年李鸿章访美时一位美国记者这样描述:他面庞慈祥,双眼明亮,闪烁睿智,包含幽默。他从不向人提要求,但总能获得满足。他很轻松地与人交谈,不会使人紧张……对妇女礼貌,喜爱儿童。 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时,更折服了美国人,他们是这样描述的:……他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了17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时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经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是后来访过美的中国领导人如邓小平等人无一能望其项背的。而李鸿章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国人的好感,终于在后来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 但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 李鸿章为了废除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鸦片贸易还做了许多努力,为此在1894年8月27日会见了世界禁烟联盟执行秘书英国人约瑟弗 G亚历山大————后鸦片贸易为英国国会议案所禁止。 李鸿章也得到同时代优秀人物的认可,比如(在义和团之乱时)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出面与诸大臣商议对策。北京不保,万一太后与皇帝在战乱中罹难,中央政权面临崩溃,国家将陷入彻底无序的混乱。为免出现这种情况,群臣合议,到时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中国差点驱逐满清,提前共和。 李鸿章重视西方科学,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这批留学生曾经考入耶鲁等名校,詹天佑就是这批留学生的代表。此外,中国的电报业也是由这批学生开拓的。李鸿章积极学习新鲜事物,一次问一个留洋生什么是“抛物线”,小伙子解释了半天,李仍一头雾水。小伙子急了:“撒尿就是抛物线!”李恍然大悟。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时间极力否定“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存在的美国哈佛汉学家费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总算是良心发现,说了些公道话:“列强未能‘分裂中国’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善于巧妙地利用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 。”而且这个避免八国联军肢解中国的人物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责,但是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个人。因为工业化的日本和农业化的中国作战,胜负在战争前已经决定了。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长了些, 你酌情删减吧

林则徐,字少穆,唐朝莆田望族九牧林后裔,1785年生,清朝中期户籍福建侯官。林则徐于 林则徐肖像[1]道光七年所撰的《先考行状》中记述:“府君讳宾日,号阳谷,系出莆田九牧林氏,先世由莆田徙居福清之杞店乡(今海口镇岑兜村),国(清)初再徙省治(福州)。”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睛看世界的第一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于道光二十年(1840)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他雷厉风行,严禁鸦片,在虎门公众销毁没收的鸦片烟237万斤,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名振中外。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臣。谥号文忠。   少年时代    贫苦童年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原名林天翰,字孟养,号旸谷,嘉庆侯官岁贡生,是当地的教书先生,于邻居罗氏的地方开设书塾。而林则徐的母亲陈帙,为闽县岁贡生陈圣灵之第五女。   林宾日陈帙夫妇一共生育十一名子女:长子林鸣鹤(早夭)、次子林则徐、三子林霈霖及八名女儿。   虽然林宾日为私塾教师,中了秀才后又可领取公粮。但家里人口众多,僧多粥少,甚至三餐都无以为继。林母陈帙瞒住丈夫,偷偷以女红这项手艺帮补家计,她也将此剪纸手艺传于女儿,才能维持家庭生活。家计虽不用代劳,但林则徐每天到书塾之前,都先会为母亲姊妹的工艺品拿到店铺寄卖,放学后,则再到店铺收钱交回母亲。贫苦的童年,使他日后升至高官时都保持清俭的习惯。   青年时期    林则徐于乾隆50年7月26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鼓东街(今福州市鼓楼区)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入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林则徐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   嘉庆九年(1804年),20岁中举人。父亲的淳淳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塾师。在十一年(1806年)秋,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同年,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价800字论文怎么写的

孙中山,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钟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他是一位在海峡两岸都受到敬重的革命家,中华民国尊其为国父、中国国民党尊其为总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称孙中山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林则徐,字少穆,唐朝莆田望族九牧林后裔,1785年生,清朝中期户籍福建侯官。林则徐于 林则徐肖像[1]道光七年所撰的《先考行状》中记述:“府君讳宾日,号阳谷,系出莆田九牧林氏,先世由莆田徙居福清之杞店乡(今海口镇岑兜村),国(清)初再徙省治(福州)。”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睛看世界的第一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于道光二十年(1840)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他雷厉风行,严禁鸦片,在虎门公众销毁没收的鸦片烟237万斤,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名振中外。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臣。谥号文忠。   少年时代    贫苦童年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原名林天翰,字孟养,号旸谷,嘉庆侯官岁贡生,是当地的教书先生,于邻居罗氏的地方开设书塾。而林则徐的母亲陈帙,为闽县岁贡生陈圣灵之第五女。   林宾日陈帙夫妇一共生育十一名子女:长子林鸣鹤(早夭)、次子林则徐、三子林霈霖及八名女儿。   虽然林宾日为私塾教师,中了秀才后又可领取公粮。但家里人口众多,僧多粥少,甚至三餐都无以为继。林母陈帙瞒住丈夫,偷偷以女红这项手艺帮补家计,她也将此剪纸手艺传于女儿,才能维持家庭生活。家计虽不用代劳,但林则徐每天到书塾之前,都先会为母亲姊妹的工艺品拿到店铺寄卖,放学后,则再到店铺收钱交回母亲。贫苦的童年,使他日后升至高官时都保持清俭的习惯。   青年时期    林则徐于乾隆50年7月26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鼓东街(今福州市鼓楼区)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入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林则徐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   嘉庆九年(1804年),20岁中举人。父亲的淳淳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塾师。在十一年(1806年)秋,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同年,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

近代史的人物多了去了,你要哪一个人物?或者是干什么的,评价什么都要说清楚,这样文章才好写出来啊。实在不会就私聊我看看

1000字的文章应上百度文坛搜人名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价800字论文集

袁世凯具有代表性,去百度搜,关于他的正反面评价多的是,好吧还是我帮你搜一篇吧。以下内容为百度知道网友回答:对政治人物,与其追究其道德,不如认真关注他在制度建设上的取向和作为,那才是影响深远的东西。 史学家们大都会同意,在大清帝国袁世凯是个颇为前卫的人物。从1895年开始的变法维新运动中,他是强学会的支持者,严复的朋友;除了小站练兵成绩突出外,所上奏章,谈论国事也颇有见地。进入20世纪,身为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推行新政成绩最为显著。 大清王朝最后10年推行新政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废除科举,实行新的教育制度。促使朝廷当机立断,在1905年开始永远废除科举的就是袁世凯和张之洞。而兴办学堂最多的也是他所管辖的直隶(今河北省)。他的精明之处还表现在吸取过往改革受制于原有官吏而失败的教训,非常重视“开官智”,把现有官吏的重新培训摆在突出地位。 在政治体制改革和建立新的社会管理体系方面,直隶也走在全国前列。全国首次地方选举是1907年的天津市政选举。这是他努力推行的地方自治运动的成果之一。义和团事件后,规定中国不准在天津地区驻军,精明的袁世凯训练三千警察进驻这个地区,维护了主权和地方治安。用警察取代衙役管理社会治安,应该说是一个进步。 在经济领域,发展工商企业也用力很勤,成绩显著;有的项目至今仍在继续发挥作用。中国人今天仍热情传颂詹天佑修京张铁路的功绩,但往往不了解这条铁路的决策、资金筹措,包括决定用中国人和中国资金修建等等主要是袁世凯的功劳。一位美籍华人史家说:“它(京张铁路)是由袁发起、提出和取得的惊人成就。” 以往史学家认为袁世凯是被政治错误埋葬的。但即使在政治领域,也有许多事件是值得推敲的。一是袁世凯的称帝问题。他的称帝是君主立宪,是有别于封建的帝制的。他是参考了当时比较强大的英日等国的国体。二是签订21条。随着日本等国一些档案的解密和观看袁世凯签订21条的手迹及签订21条前后他的言行,袁世凯在此事件中是没有大错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唯一能作的,也就是用艰苦的谈判,来换取一些对自己国家有利的条件。在当时,即使换了别的势力,别的人当政,也只能这样了。所以最后21条被迫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接受了。9国家定为国耻纪念日,说是奇耻大辱,这确实是的。不过在签字之前的8日,袁世凯就向全国通报,说不得已,只有签了,这实际上是奇耻大辱。在国人说这是奇耻大辱之前,他都承认这是奇耻大辱。在签订以后,袁世凯又下了一道手令:不经政府批准,有租让给外国一寸土地者,以国贼论处。当时的这种谈判,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没有办法。当时中国留学海外的精英胡适就说:这个谈判应该说在之前中国的历史当中,是没有过的,该柔的时候柔,该刚的时候刚,争取到了对自己最大的退让。王芸生在30年代初编辑的《60年来中国与日本》的时候也说,在回顾整个谈判,袁世凯的指挥和领导,应该说是没有大错的。当年的一些历史学家也都肯定了当时21条的交涉。所以说他拱手卖国,是没有历史依据的,陈伯达给他的窃国大盗的“谥号”也是偏颇的。至于出卖戊戌变法和暗杀宋教人,更是缺乏确凿证据。 除此之外,在政治领域反而有一些是应该肯定的: 首先,执政第一年就制定了《国会组织法》,接着又依法进行选举,并在1913年初召开了国会。 其次,1913年1月9日公布《文官考试法》,表明他有意建立现代国家机关。其中规定文官高等考试,以国法学、刑法、民法、国际公法、行政法、经济学和财政学七种为主科,一定要考。商法、政治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通商约章等五种为附科,应试者自择其一。 再次,他推行军民分治,一再下令军警不得干预政治,也是完全正确的。 总的看来,他在制度层面的施政有可取之处,不能一概抹煞。

李鸿章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李鸿章在国际上享有盛誉。1896年李鸿章访美时一位美国记者这样描述:他面庞慈祥,双眼明亮,闪烁睿智,包含幽默。他从不向人提要求,但总能获得满足。他很轻松地与人交谈,不会使人紧张……对妇女礼貌,喜爱儿童。 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时,更折服了美国人,他们是这样描述的:……他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了17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时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经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是后来访过美的中国领导人如邓小平等人无一能望其项背的。而李鸿章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国人的好感,终于在后来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 但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 李鸿章为了废除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鸦片贸易还做了许多努力,为此在1894年8月27日会见了世界禁烟联盟执行秘书英国人约瑟弗 G亚历山大————后鸦片贸易为英国国会议案所禁止。 李鸿章也得到同时代优秀人物的认可,比如(在义和团之乱时)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出面与诸大臣商议对策。北京不保,万一太后与皇帝在战乱中罹难,中央政权面临崩溃,国家将陷入彻底无序的混乱。为免出现这种情况,群臣合议,到时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中国差点驱逐满清,提前共和。 李鸿章重视西方科学,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这批留学生曾经考入耶鲁等名校,詹天佑就是这批留学生的代表。此外,中国的电报业也是由这批学生开拓的。李鸿章积极学习新鲜事物,一次问一个留洋生什么是“抛物线”,小伙子解释了半天,李仍一头雾水。小伙子急了:“撒尿就是抛物线!”李恍然大悟。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时间极力否定“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存在的美国哈佛汉学家费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总算是良心发现,说了些公道话:“列强未能‘分裂中国’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善于巧妙地利用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 。”而且这个避免八国联军肢解中国的人物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责,但是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个人。因为工业化的日本和农业化的中国作战,胜负在战争前已经决定了。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长了些, 你酌情删减吧

孙中山,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钟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他是一位在海峡两岸都受到敬重的革命家,中华民国尊其为国父、中国国民党尊其为总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称孙中山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价800字论文摘要怎么写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孕育了不少的英雄人物:有抗金名将岳飞、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有誓与船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但我最敬佩的还是禁烟名将林则徐。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从小就天资聪颖,智力过人。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年),林则徐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九名举人。林则徐虽然生性聪颖,但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开始时在张师诚当幕僚,直到31岁才中进士,殿试高居第二甲第四名,从此才踏上官宦之路。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陕甘总督等职。林则徐为官期间,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于言教”,他十分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人表率,保持“一切秉公办理”的作风。他办事兢兢业业,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最受群众爱戴的好官。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带头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行一致的爱国者。他领导的禁烟斗争,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对鸦片烟毒的深恶痛绝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表明中国人民是一个酷爱自由、不畏强暴的民族,也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1858年,马克思在所著鸦片贸易专论里就肯定了林则徐的这一禁烟壮举。林则徐是一位不避风险、以身许国的政治家,不但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英勇地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且在遭受国内政敌陷害打击的时候,仍然始终坚持爱国理念,从不动摇。他一生清廉自好,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锐意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诗句,抒发了他决心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崇高思想感情。这种不顾个人得失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正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终能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至今仍为人们广泛传颂。林则徐用心谋求兴国之道,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者。他十分注意了解和研究外部世界,最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评价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对儿孙的教育也颇为独特,他曾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让子孙学会俭朴,让子孙学会自立,让子孙学会正确地对待财富。为了教育好子女,他做了“十无益”, “十无益”既是林则徐自己的修行标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 这是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像这样品性高尚而且胸怀祖国的人,焉有不喜欢之理?

已上市近代历史人物归纳,个人觉得还自己写比较好,如果实在不行就去百度百科一下这个人,肯定会有相关资料的~~祝你成功

孙中山,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钟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他是一位在海峡两岸都受到敬重的革命家,中华民国尊其为国父、中国国民党尊其为总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称孙中山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常言道:“话三国,必谈诸葛亮”。的确,诸 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罗贯中在他身上花了不少笔墨。如果说《三国演义》缺少了诸葛亮这一角色,恐怕其篇幅将会折半,其影响也不会那么广泛。罗贯中正是通过活灵活现地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通过“诸葛效应”,才能使其作品更广泛流传至今。诸葛亮虽然不是小说一开头就出场的人物,但自第三十六回“无直走马荐诸葛”后,一直到第一百零四回“将星陨落,诸葛合归西天”,几乎回回都出现诸葛亮的身影,并在其间扮演重要角色。诸葛亮无疑是一个奇才,他才高八斗,智慧过人,而且清淡傲世,不畏强权,更可贵的是———自从他出山助刘备后,一直为汉室出谋献策,出生入死,鞠躬尽瘁,可谓一代忠臣。首先,诸葛亮才高八斗。虽然他隐居南阳,但年少时博览全书,上知天文,下晓地下,无所不能,司马微荐诸葛亮时说道:“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可见其才。而在第四十三回的“舌战群儒”中,更显出诸葛亮广博而精深的才学。为达到吴蜀联合抗魏,诸葛亮以吊丧为由孤身前往东吴,而东吴的各名士对初出茅庐的诸葛亮根本不放在眼里,在交谈中专挑诸葛亮的难,而诸葛亮凭借自己的才能与东吴名士大战一场,最后东吴名士各个都拜倒在了诸葛亮的口舌之下。还有,“赤壁之战”前,周瑜为害诸葛亮,便限他三天造十万枚箭,这明显是不可能的,但诸葛亮偏偏想到了“草船射箭”,到期时得了十万余枝箭,这与他能识天文,预知有大雾分不开的。总之,《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怀有大才,并且这是他拥用智慧和傲世的资本。其次,诸葛亮智慧过人,无所能比,诸葛亮就是凭借他智慧过人的优势,在他一生的指挥作战中几乎百战百胜,为刘备创了基业。对于诸葛亮的智,小说描述得可谓淋漓尽致,最先体现诸葛亮智慧,也是诸葛亮帮助刘备成就大业的关键的,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隐居南阳,而对于天下事却能了如指掌。他对当时的天下形势向刘备作出分析,预测和决策,并以此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方针,扭转危机,由弱变强,与魏吴分庭抗礼终成三分天下。诸葛亮“隆中对”的种种预测也都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过自己的智慧考虑,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诸葛亮在隆中分析天下形式后,便出山效忠刘备,在他为刘备争天下的过程中,体现其超凡的智慧。从“博望 城火攻李典”,“火烧新野拒曹军”,到“智激周瑜”,“智处华容”,“智取汉中”再到稳定汉中,出师南征和两次出师伐魏。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南征中“七擒孟获”和第二次北伐“造木流马”更是其智慧最集中的体现。徐庶赞叹诸葛亮时说:“此人有经 天纬地之才,出神鬼没守计”,而诸葛亮在今早已成为智慧原化身,聪明的代名词。第三,诸葛亮不畏权势,有胆识,先主刘备去逝后,诸葛亮便辅佐后主。就在刘备刚去世,后主即位之时,魏国调五路大军来攻汉中,后主及文武百官,无不惊慌,而诸葛亮却托病不出朝。百官来临相府,他都不愿出,直至后主亲往,他才讲了自己的退兵之策,这难说他是高慢 。在我看来,这是他冒极大的危险向后主表示:自己是国父,凡事不能都召唤了事,要像先主当年一样不拘下士。如果说以上体现诸葛亮不畏强权,那么他敢于让关、张、赵等立军今状去取城,就体验他的胆识。第四,诸葛亮清淡傲世,胸容天下,气吞山河。诸葛亮隐居南阳时,的确显出一幅傲世的态度,他曾为自己写诗“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得天时”……,而且当刘备第三次来顾草庐时,他却高卧不起,总带有几分傲气,这或许是隐士特有的气势。诸葛亮一生从未有过享受荣华富贵之时,永远是保持那种飘然清淡的神仙之气。“清静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一句诗就挂在他的大门之上,可见其清淡之气。除此之外,诸葛亮气量很大,体现天当他初出草庐用兵时,关、张对他不信任,而他毫无在乎,最后以事实来服关、张两将。第五,诸葛亮忠心耿耿,乃是一代忠臣也。在这一点上,是没有人能比得上的。自他答应刘备为他将效力刘之日起,他就一直是为蜀国效力,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之下,他的忠心永远稳如泰山,不可动摇。第四十四回中,周瑜请诸葛亮之兄诸葛瑾劝他归顺乐吴,总比屈身子刘备之下强。不料,诸葛亮心已铁心跟刘备。他反倒说:“兄所言者,情也;弟所守者,义也。弟与兄皆汉人。今刘皇叔乃汉室之胃,兄若能去东吴,而弟……倒不如兄与弟共效忠刘皇叔。”诸葛瑾见如此,只得辞去。诸葛亮的忠耿集中表现在辅佐后主上。先主一去,后主登基,而后主毫无一点治国之能,整个蜀国的社稷都压在诸葛亮的身上,而他也无怨无悔。为恢复中原,他两次上表后主,决心出师伐魏,其言可谓感人肺腑。正如后人所言:“读完《出师表》不哭者不是忠臣也!”纵观诸葛亮的一生,赞叹其功业时也透出几分感慨和叹惜。他前半生的丰功伟业定会流芳百世,不过他误用马谡以至第一次出师战败,寓居汉中,这也给后人留下深刻的思考。还有当他第二次出师大获全胜时,将星失位,危在旦夕;他想让星延寿,但天意已定,最终还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工,英雄泪满襟”。实在令人感叹。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集才、智、胆、忠于一身,是小说中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最后,可引一古风再对诸葛亮做一次总结:风之为物,生于无形;飘忽不定,无孔不入。或柔入怀,消署送爽;或冷冽劲急,透骨生寒。可高举于天,横空万里;可俯掠于地,细致入微。可掀惊涛以击浪,可助火势以燎原;可送风帆于江海,可挟冰霜于长天。倏然而起,倏然而灭,有鬼神莫测之机。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价800字论文摘要

已上市近代历史人物归纳,个人觉得还自己写比较好,如果实在不行就去百度百科一下这个人,肯定会有相关资料的~~祝你成功

近代史的人物多了去了,你要哪一个人物?或者是干什么的,评价什么都要说清楚,这样文章才好写出来啊。实在不会就私聊我看看

孙中山,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钟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他是一位在海峡两岸都受到敬重的革命家,中华民国尊其为国父、中国国民党尊其为总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称孙中山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