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研究隋唐五代文学现象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17 03:23:22

研究隋唐五代文学现象的论文题目

隋唐五代文学理论批评  隋唐五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级:隋  及唐前期是总结、评价前代文学的历史经验教训和要求  建立新文风的阶段;唐中期是文学批评的全盛阶段,表  现了自己的时代特色并取得了建设性成就;晚唐五代是  其余波,出现了探索文学的形象特征及创作的形象思维  的趋势。  隋唐五代文学批评的历史环境及其特色 隋统一中  国后,隋文帝“不好文”(《隋书》),厌恶南朝以来长  期形成的华靡文风,曾于开皇四年(584)“普诏天下:公  私文翰,并宜实录”,并将“文表华艳”的泗州刺史司  马幼之“付所司治罪”。治书侍御史李谔对此表示支持,  上书激烈攻击魏晋以至齐梁注重辞藻、华而不实的风气,  要求文章写作应有关政教(《隋书·李谔传》)。在野  的学者王通 (584?~618)也竭力主张文章必须阐明三纲  五常,关系国家的存亡得失,而把声律辞采贬为末流。这  些主张都是为巩固统一国家的封建秩序服务的。  唐初,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学术文化也日  趋发达。当时帝王大都爱好诗歌,科举以诗赋取士,诗文  风气一般仍较华艳。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出现了一些  研究诗歌格律的著作;同时也有不少政治家、史学家在  探讨前代兴亡治乱的经验时,注意到文风问题。房玄龄  等修《晋书》,李百药修《北齐书》,令狐德□修《周  书》,姚思廉修《梁书》、《陈书》,魏徵等修《隋书》,  李延寿修《南史》、《北史》,都在文苑传或文学传中  表述了他们的文学主张。刘知几在《史通》中,也提出  了他对文学的看法。他们大都不满南朝特别是齐梁的浮  艳文风,希望创造新时代文质兼备的文学,加强文学的  政治教化作用。接着,王勃、杨炯等提出了文学革新的  要求,陈子昂更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盛唐时,政治从  清明变得腐败。天宝间,李白、萧颖士、李华等继承陈  子昂的革新传统,分别在诗文创作上提出复古以谋革新  的主张,成为中唐文学革新运动的先驱。 8世纪中叶,发  生了安史之乱,对社会民生造成很大的破坏,唐帝国从  此进入衰弱时期。中唐时,经济虽逐渐恢复,政治上又  出现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党争剧烈的局面,统治者  的纷争和残酷剥削,加深了人民的苦难。新乐府诗歌创  作和强烈要求反映民生疾苦的进步诗论,就是这一时代  的产物,杜甫、白居易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  适应时代的要求,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也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晚唐五代,政治更加黑暗,而商业  城市却得到繁荣发展,文风又趋于华靡浮艳,这在文学理  论上也有所反映。作于后晋时的《旧唐书·文苑传序》,  就表现了祟尚骈偶声律的倾向。唐末司空图《诗品》在  诗歌风格的探讨方面作出了贡献。  隋唐五代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诗歌批评的  繁荣和诗论、文论的分头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  批评,逐渐向诗赋骈散文分体评论发展,齐梁间开始出  现象钟嵘《诗品》那样专门评诗的著作。到唐代,随着  诗歌创作的发展繁荣,文学理论领域也出现了大量的诗  歌评论,有单篇论说,有专著,有诗歌选集中所附的评  语,还有以诗论诗的作品(如杜甫的《戏为六绝句》),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呈现出前所未见的活跃景象。而  唐代古文家在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时,则常常着重或专  门谈散文问题。这种诗文批评明显分工的现象,反映了  文学批评的深化与发展,并影响到以后宋、元、明、清  各代。  这时期文学批评的另一个重要特色,是在“复古”  的旗帜下,进行诗、文的革新。南北朝的骈俪文学,丰富  了文学创作的形式,但也酿成片面追求华丽辞采、文风  轻艳萎靡的倾向,余波延及初唐。这一现象,引起唐代许  多进步作家的不满。他们有意识地提倡《诗经》、《楚  辞》和汉魏诗歌的传统,用以反对浮艳的齐梁诗体;提  倡先秦两汉的古文传统,用以反对东汉以后日趋浮靡的  骈俪文风。实际上,他们是在“复古”的名义下,要求  建立新的健康的诗文风格。这成了唐代诗文创作和批评  的主要潮流。几乎所有杰出的诗文作家,都曾投身于这  个诗文革新潮流,或与之保持一定联系。他们不但创作  了许多优秀作品,还写下不少富有价值的诗文评论。中  国文学批评史上作家兼批评家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在唐  代表现得尤为显著,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都  是突出的代表。  隋唐五代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有诗、文、词和传奇。  在文学批评领域获得充分反映的是诗和文,传奇和词在  当时地位不高,文人多视为游戏之作,理论上也很少涉  及。词是晚唐五代新兴的文学形式,后蜀欧阳炯为赵祟  祚编辑《花间集》作序,说明该集所录主要是供歌筵舞  席、花间月下饮酒佐欢之用,代表当时文人对词的看法。  至于唐代传奇,尽管创作成果丰硕,却没有留下一篇专  论。某些传奇作者常在作品的开头或结尾处简要介绍自  己的创作意图和过程,如沈既济的《任氏传》、李公佐  的《谢小娥传》曾提到传奇的褒贬、教育作用。韩愈作  《毛颖传》接近小说体,柳宗元称道为“以发其郁积而  学者得之励,其有益于世欤”(《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  题》),而裴度《寄李翱》则认为是“以文为戏”,不  足为训。这也反映了他们对小说文体的不同态度。  注意诗歌“兴寄”“风骨”与“讽谕”作用的理论  南朝齐梁诗体的浮艳作风,笼罩着隋及初唐诗坛,当时  近体诗的格式正逐步趋向完成,在理论批评方面,产生  了不少专门探讨声律和对偶方法的著作。唐初上官仪的  《笔札华梁》、元兢的《诗髓脑》,稍后李峤的《评诗  格》和崔融的《唐朝新定诗体(一作“格”)》等书虽  多佚失,据日僧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及他书保存的  片段论述看,大都继续发展南朝沈约等人的四声八病之  说,对近体诗的形成有所贡献,但所论局限于形式,并往  往流于琐碎。于是,王勃、杨炯则都对当时“文场变体,  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风气  表示不满,从而“思革其弊”(杨炯《王勃集序》)。到  陈子昂,更明确有力地提出改革的主张。他推祟“风雅”  和汉魏古诗,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之作,主张诗歌  要有“兴寄”与“风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即要有社会内容和明朗刚健的风格。这就为唐代诗歌创  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李白继陈子昂之后,  大力推祟《诗经》、屈原辞赋和“建安风骨”,提倡清  新自然的诗风,反对雕饰造作的陋习,并以创作实践了  自己的主张。这些理论,反映了唐代前期进步诗人对齐  梁余风的不满和对开创新诗风的要求。  到了唐代中期,由于社会矛盾的急剧变化,注意反映  现实的诗歌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杜甫赞美陈子昂的  《感遇诗》上继风骚,又称道元结的《舂陵行》等合乎  “比兴体制”,表明了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要求。杜甫  也很重视诗歌的艺术技巧,主张题材与风格的多样化,提  倡多方面地向前代(包括六朝与初唐)诗人学习,体现出  诗歌集大成者的风度。与杜甫同时的元结,强调诗歌的  教化规讽作用,要求诗歌积极影响政治和现实生活,反对  内容空洞而“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之  作,在理论上与杜甫相呼应。  中唐后期,出现了白居易、元稹的进步诗论。白居  易理论的核心,是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要求诗歌创作为  现实政治服务。他赞赏古代的采诗制度,希望诗歌能有  助于考察国事民生,促进政治改革;他大力提倡讽谕诗,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  书》),要求文学创作和社会政治发生密切联系;强调诗  歌应该“唯歌生民病”(《寄唐生》),反映广大人民  的疾苦,语言形式应该“质而径”、“直而切”(《新  乐府序》),便于读者接受。这些主张,不但发扬了古  代儒家“兴、观、群、怨”的诗论传统,而且反映了中  唐时期富有现实内容的诗歌创作的充分发展与成熟。白  居易以《诗经》的六义为标准衡量历代诗歌,批判梁陈  艳体,倡导讽谕诗,实际上是以“复古”为号召进行诗  歌革新。元稹也在他的《乐府古题序》、《叙诗寄乐天  书》中,阐明了当时讽谕诗产生的社会背景,指出新乐  府“即事名篇,无复倚旁”的创作特色,肯定了杜甫的  开创功绩。但他们对“嘲风月、弄花草”之作采取一概  鄙弃的态度,甚至对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也认识不足,又  未免偏狭。当时韩愈并尊李杜,他在《调张籍》中批评  一些李杜优劣论者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  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或  谓是为元稹《唐故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之扬杜抑李而发  的。  晚唐五代时,产生了一批专门探讨诗歌作法的著作,  留存的有王□《炙毂子诗格》、李洪宣《缘情手鉴诗格》、  齐己《风骚旨格》、虚中《流类手鉴》、徐衍《风骚要  式》、徐寅《雅道机要》、王玄《诗中旨格》、王梦简  《诗要格律》、桂林淳大师《诗评》、文□《诗格》、  保进《处囊诀》等,内容大都肤浅琐碎,缺少理论价值。  杜牧在他的《献诗启》中自称“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  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古不今,处于中间”,表现了  不同流俗的态度。他的《李贺集序》高度赞美了李贺诗  歌意境辞采的瑰奇,认为它是《离骚》的“苗裔”,但  也指出了它在“理”(思想内容)的方面的不足,反映  了他对诗歌现实内容的注意。另外,他还对元白的长篇  艳体律诗表示不满。李商隐《献侍郎巨鹿公启》评论唐  代诗歌说:“我朝以来,此道尤盛,皆陷于偏巧,罕或  兼材。枕石漱流,则尚于枯槁寂寞之句;攀鳞附翼,则  先于骄奢艳佚之篇;推李、杜则怨刺居多,效沈、宋则  绮靡为甚。”表达了他要求兼通众制,不拘一格的观点。  皮日休则继承白居易的诗论传统,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  吴融也赞美李白和白居易歌行的讽谕内容,反对李贺等  人的歌行专门叙写“洞房峨眉,神仙诡怪”(《禅月集  序》)。还有张为的《诗人主客图》,虽无甚理论价值,  但首推白居易为“广大教化主”,不仅得到吴融的赞许,  也常为后人所称引。  注重探讨诗歌艺术境界的理论 唐代还有一些作家、  批评家,比较注重对诗歌艺术境界的探讨。相传为王昌  龄所作的《诗格》,首先探索了诗歌创作的“物境”、  “情境”、“意境”诸问题。其所谓“物”,主要是指  山水自然景物。殷□编选《河岳英灵集》,即强调“风  骨”,又突出“兴象”。他批评齐梁诗风“理则不足,言  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轻艳”;赞赏陶翰“诗笔双美”,  “实谓兼之”,“即多兴象,复备风骨”;褒扬常建、刘  □虚、孟浩然诸人的诗作,都标举“兴”或“兴象”。  所谓“兴象”,即注重情景交融的境界和兴味,多指田  园山水诗歌于幽静环境中所表现的高尚志趣和清雅情致。  其评语亦对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作家及其作品特色多所肯  定和赞扬。  中唐时期,出现了释皎然的《诗式》。皎然论诗侧  重于艺术表现,认为诗歌语言应通过人工锻炼来达到自  然,同时又重视表现的含蓄,标举“高”、“逸”、“意  中之静”与“意中之远”等等。对谢灵运大加赞美,而  对陈子昂的否定六朝文学则表示不满。高仲武编选《中  兴间气集》,强调诗歌的清雅婉丽,赞美以钱起、郎士  元为首的大历诗人,表现了和皎然大致相同的倾向。  晚唐司空图是这派诗论的代表,他在《与李生论诗  书》、《与极浦书》、《与王驾评诗书》等文章中,要  求诗歌所表现的境界应做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具  有“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即韵味深长,使人体会  不尽。他把淡远的韵味和含蓄的风格强调为诗歌首要的  艺术特征,认为王维、韦应物的诗“澄澹精致”、“趣  味澄□”,最符合他的标准;而元稹、白居易的诗歌则  被他斥为“力□而气孱”。这样,就把田园山水诗派推  到最高地位。同时,继皎然《诗式》详分诗的风格类别  之后,司空图更进一步把诗的风格、意境分为二十四品,  并在他的代表作《二十四诗品》中,对每一品都作了细  致而形象的描绘。这对诗歌风格的分类研究是有贡献的,  其中也流露了他偏重淡远与含蓄的倾向。  作为唐代田园山水诗派的创作在理论上的反映,这  一派诗论家对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作了有益的探索,注  重探索艺术形象的特征,某些说法还接触到形象思维的  特征;但相对地忽视诗歌的社会现实内容。所论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文运动的理论 唐代古文运动的理论,是环绕对  “文”、“道”等问题的探讨而展开的。早在北周时,  苏绰就已主张政府文告应依经典为式;隋代李谔、王通  和唐初诸史家论文,也都反对六朝浮靡文风,表现出对文  章的道德教化作用的重视;尤其刘知几的《史通》,论  史书语言,提倡质朴简要,主张向《左传》、《史记》  学习,对后来的古文运动都有一定的影响。  唐玄宗天宝以后,萧颖士、李华、贾至、独孤及、梁  肃、柳冕等人进一步强调文章的教化作用,提出了“文”、  “道”或“文”、“教”合一的主张。他们不满于屈原、  宋玉以来“丽而淫”的辞赋和魏晋以后的骈俪诗文,力  图纠正六朝至唐代诗赋骈文形式靡丽之风,提倡恢复先  秦两汉经史学术文章言之有物的传统,成为古文运动理  论的开创者。但他们所强调的“道”和“教化”,大都  局限于封建正统的儒家教条;同时又矫枉过正,往往片  面强调质朴,忽视文采,甚至对屈、宋的作品也一概否  定,则又反映了他们对文学的艺术特点认识不足。  古文运动的理论,到韩愈、柳宗元而集大成。韩愈  大力提倡古文,既重思想内容,也重艺术形式。他宣称  写作古文是为了表现古圣人之道,在这点上跟他的前驱  者相似,存在着儒家正统思想的局限;但他反对佛、道  二教,在当时又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学习古文的途  径和方法方面,韩愈提倡养气,注意作家的道德修养;提  倡学习先秦两汉之文,不仅学习经史,还要学习《楚辞》、  《庄子》、汉赋的辞采,重视语言的独创性。这种多方  面继承与创造的意见,是唐代古文运动发展到成熟时期  的经验总结。此外,韩愈在诗文创作方面,还提出过“不  平则鸣”之说(《送孟东野序》),在一定程度上道出  了封建社会里许多优秀作品产生的原因。柳宗元也强调  文章应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但他所  谓的“道”范围比较广泛,要求“辅时及物”(《答吴  武陵论非国语书》),反映现实政治内容和关切人民利  益,具有唯物因素与进步意义。他也重视艺术形式,同  时坚决反对那些文采美丽而内容荒谬的作品;重视作家  的道德修养,强调要有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提倡学习  先秦两汉的文章,包括从经、史、诸子以及《离骚》等  文学作品中广泛吸取营养,等等。这些方面的议论大体  上与韩愈一致,对古文运动起了推动作用。此外,柳宗  元的《杨评事文集后序》还大致区分了学术论著、实用  文字与文学创作的不同来源与作用,指出了它们各自在  表现形式上的特征,这就从根本上克服了古文运动前驱  者那种轻视文学艺术特性的倾向。  韩愈的弟子很多,影响很大。李翱和皇甫□是韩愈  的两大弟子。李翱论文,提出创意贵深远,造言贵独创,  发展了韩文“文从字顺”的一面。皇甫□则强调韩愈尚  奇好怪的一面,并赞赏司马相如、扬雄的深奥语言,大  力提倡新奇怪异的文风。这种主张到唐末孙樵,更走向  极端,将古文写作引上了险怪艰涩的道路。与此同时,皮  日休、黄滔推重韩愈的古文,能注意文章的思想内容与  质朴风格,但对艺术性的一面则又重视不够。  晚唐时期在散文理论方面有所突破的是杜牧和李商  隐。杜牧《答庄充书》说:“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  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突破了韩愈等提倡的儒道传统,  以“意”代“道”,使文章内容更切合实际,可以更好  地发挥作者的见解;同时,在肯定思想内容的前提下,也  表现出对辞采的重视。李商隐早年亦习古文,但对“学  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的传统说法很反感,他认为  “道”并不是周公、孔子所“独能”,因而主张“行道  不系今古,直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讳忌时世”(《上  崔华州书》)。这显然是对古文家道统与文统观念的否定,  带有异端色采。他虽然强调了文章的独创性与现实性,  自己却并未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转向写作以藻饰为能  事的骈体四六应酬文字,结果助长了晚唐五代以至宋初  的骈俪文风。  唐代古文运动的理论,在反对重形式轻内容的文风  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不少论者划不清文学作品与学术  文章的界线,对文艺的特点认识不足。晚唐五代古文运  动趋于衰落,骈俪文重又盛行,与古文运动中的这一偏  向也不无关系。成于后晋的《旧唐书》,对韩愈、李翱  虽有所肯定,但评价不高;还把元稹、白居易介于骈散  之间的文章,看作是对沈约、谢□永明体的直接继承,用  以标示与古文家不同的文统,反映了当时祟尚骈偶的倾  向,显示了古文运动在唐五代所经历的曲折的道路。

《隋唐演义》读后感寒假我读了《隋唐演义》这本书,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很多历史人物,了解了一些历史故事。  这本书首先讲了瓦岗寨众英雄好汉同腐朽的隋朝统治作斗争,最后辅佐秦王李世民建立唐朝的过程。小说不仅讲述了瓦岗寨众英雄好汉勇猛杀敌,忠心辅佐秦王李世民打天下的故事,还贯穿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是过的怎样腐朽的生活,怎样的剥削老百姓,秦王李世民怎样称帝,怎样建立唐朝,后来秦王李世民又如何勤政爱民,及秦王李世民的子女在后来的守家卫国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勾心斗角的故事,这本书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隋朝和唐朝宏大的历史画卷。  读完这本书,我首先恨的是杨广这个人,他在谋取太子之位用的卑鄙手段让人可恨,刚开始他假装勤奋,假装好学,后来他居然杀害他的弟弟和他的父亲来谋取皇位,让我了解到他是多么奸诈,多么可怕,而且当他当了皇帝,又拖掉了所有以前的伪装,变的特别好色,特别奢侈,日日狂欢,还让各地不断的送来美女,送来银两,以供他享乐,他不顾老百姓的日子,把人心搞的鸡犬不宁。隋炀帝杨广每天花天酒地,客观的反映了为什么农民要暴动,为什么要推翻他的社会背景,隋炀帝杨广是一个只顾自己的感受,不考虑人们的暴君。所以一定会招来灾祸,他的国家一定会灭亡。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学隋炀帝杨广那样生活,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很美丽,很舒服了,我们要爱惜一切,不能浪费。  读到了秦琼卖马,知道困难是一时的,不要放弃,坚持一下就会有转机的,就像秦琼后来遇到自己的好友来帮助自己,使自己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而且我知道一定不要欠别人的东西,别人钱财,我知道在以后遇到事情时不要因一时的困难而放弃,要勇敢面对,只要是正确的,就坚持。我想我会在以后遇到事情时要敢于面对,我一定会努力的。  从《隋唐演义》这本书,我真的感受到我们的今天生活是多么幸福,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也感谢我生在这个年代。当我们跨进学校大门时,看着同学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看着美丽的校园,我们可以尽情的学习,尽情的玩耍,平时还可以尽情的游览祖国一年四季的美好山水,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可以拥有自己想拥有的一切。所以我并不羡慕那些英雄的超强武功,也不羡慕那些争夺权利的人物,我觉得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和平年代。而且现在我特别感谢我的妈妈爸爸,是他们辛勤的工作,才能让我如此快乐的生活。还有我会学着那些英雄的英勇气概,忠君爱国的精神,让自己变成一个男子汉。我还会像秦王李世民那样努力学习,努力奋进,努力拼搏,不让自己变成一个无用之人。来源:-/thread-1364950-1-html

研究隋唐五代文学现象的论文

隋唐五代文学发展的各自特点折叠隋朝文学概况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了汉末以来四百年的分裂混乱局面,社会一度出现繁荣的景象。到了隋炀帝继位,却穷奢极欲,又多次发动侵略战争,严重地破坏社会生产力,不数年便弄得经济雕敝,民怨沸腾,隋王朝也就在四面八方的人民起义中灭亡了。隋朝前后只统治三十多年,作家大半是南北朝旧人,受南朝文风影响极深,加上隋炀帝大力提倡梁陈宫体,因此浮艳淫靡文风仍然泛滥文坛。但是,由于隋初国势增强,对外战争取得一定胜利,隋文帝又曾提倡改革文风,隋初的一些诗歌,尤其是边塞诗歌中也曾出现了一些比较清新刚健的作品。这又表明隋代文风开始向唐代过渡的特点。折叠背景唐初诗歌唐初诗歌,并没有随着政治经济的统一繁荣而迅速转变,相反地齐梁诗风凭借着帝王的势力还继续统治着诗坛。唐太宗时的虞世南、高宗时的上官仪,都是皇帝优宠的专写浮艳的宫廷诗的代表人物。武后时的沈全期、宋之问也写了大量宫廷诗,但是他们继承前人的成绩,完成了五、七言律诗形式的创造,对诗歌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唐代诗风转变的关键,在于代表中下层地主阶级利益的新起诗人和宫廷诗人展开了斗争。高宗时,"初唐四杰"崛起于诗坛,他们虽然还没有脱尽齐梁诗风的影响,但是已经提出了轻"绮碎",重"骨气"的主张,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深表不满。他们的诗或表现从军报国的壮志,或揭发贵族生活的荒淫空虚,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题材内容扩大了,思想感情也开始变化了。武后时代,陈子昂更高地举起了诗歌革新的旗帜,有破有立,提出了在复古中实现革新的主张。而且在创作实践上完全摆脱了齐梁浮艳习气,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上存在的种种矛盾。显示了刚健的风骨。终于改变了齐梁诗风统治的局面。端正了唐诗发展的方向。折叠盛唐诗歌盛唐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充满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义的诗风是这时期诗坛的主流。以高适、岑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颀等人共同形成了边塞诗派,这是浪漫主义中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诗表达了将士们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不畏边塞艰苦的乐观精神,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战士们怀土思家的情绪,揭露了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合理现象,使唐诗增加了无限新鲜壮丽的光彩。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受佛老消极思想影响较深,在政治失意后过着退隐生活。他们的作品以描写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为主,思想虽然不高,但艺术上很有成就。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伟大的诗人李白,具有进步的理想,宏伟的抱负。但他生活在唐代统治阶级开始走向腐化,社会各种矛盾逐渐显露的时代,理想无法实现。他写出许多热烈追求光明理想,猛烈抨击黑暗现实,极度蔑视腐朽无能的权贵人物,勇敢冲击封建礼教制度的光辉诗篇,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他的诗风壮浪纵恣,摆脱拘束,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不愧是屈原以后另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在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时代。在天宝年间,他已经密切注意社会的种种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专横骄奢、穷兵黩武以及贫富对立的黑暗现实。安史之乱发生后,许多盛唐诗人的浪漫豪情消失了,对动乱的现实也很少反映,杜甫却和人民一起经历了一段饥寒流浪的生活,写出了很多惊心动魄的诗篇,愤慨外敌的入侵,期待国家的中兴,描绘了人民深重的灾难。他的诗象一面镜子,照见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赢得了"诗史"的称号。宏深博大的思想内容,海涵地负的艺术才力,"转益多师"的学习态度,"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中国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折叠中晚唐诗歌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次动乱虽然最后被平定,国家元气已经大伤。原来存在的社会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日趋尖锐。首先,王朝统治的力量衰微了,无力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这些藩镇拥有土地、人民、甲兵、财富,"喜则连衡以叛上,怒则以力相并"。王朝权力所及的地域大大缩小,百姓们饱受他们的屠杀掠夺。在王朝内,宦官也掌握了军政大权,任意废立皇帝,政治极度腐朽混乱。在官僚中,旧门阀世族的代表和新科举出身的代表又分成两派,势同水火,这就是所谓"牛李党争"。这一斗争一直延续到晚唐,对许多文人的生活也有很大影响。宦官和官僚之间,有时互相勾结,有时又彼此对立,使中唐以后中央政权长期处在动荡不安的局面之下。帝国的边患,也日益严重,使唐王朝疲于应付。为安史之乱所破坏的社会经济,虽然到贞元、元和时代逐渐恢复,但整个北方已今非昔比,经济重心逐渐转向南方。德宗时权德舆说:"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新唐书·权德舆传》)南方的扬州、苏州、杭州、广州、鄂州、洪州、成都等城市比以前更加繁华,歌楼妓馆,更加发达。但是这种畸形的繁荣,更助长官僚、地主的享乐欲望。安史乱后,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地主的庄园经济日益发展。以前的许多均田户,逐渐沦为庄园地主的佃户,有很多农民则流亡道路,衣食无着。王朝的税收办法,也不能不适应土地兼并迅速、无数田园易主的形势,在德宗建中元年,改租庸调为两税法。这个新的税法解除了一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的负担,一度保证了国家财政的收入。加以航运的恢复,江淮物资能够顺利北运。宪宗时,国家实力有所增强,曾经先后平定了剑南、淮西两个藩镇,其余藩镇也开始表面上归附中央。这就是史家所谓的"中兴",对中唐文学的繁荣有很大的刺激作用。但这个局面没有维持很久,随着政治的日益腐败,两税法的弊端百出,人民的负担又越来越加重了。到穆宗时,人民的赋税负担比德宗时增加了三倍。其他杂税徭役,更有增无已。皇帝公开奖励各地官僚进奉"羡余",立"月进"、"日进"等名目。各地藩镇官僚更借进奉为名,残酷搜刮,"唯思竭泽,不虑无鱼"。人民起义反抗的浪潮,此伏彼起,终于在僖宗乾符元年在山东爆发了王仙芝、黄巢的大起义。这支势力雄厚的起义军,风驰电掣地扫遍了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的各个地区,诛杀贪官、摧毁暴政,并攻入长安,沿途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起义虽然被唐王朝和藩镇的联合力量镇压下去,但唐帝国也终于在藩镇割据势力更加猖狂的火并中灭亡了。在社会矛盾复杂尖锐的形势下,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潮流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局面。安史乱后,元结、顾况等揭发社会矛盾的诗歌,成为杜甫的同调。中唐时代,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更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他们的新乐府诗揭发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残酷剥削,对人民的深重疾苦表示同情,对国势的削弱也深感不安。他们的诗在当时就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除了以白居易为首的现实主义诗派而外,中唐时代诗歌的风格流派比盛唐更多了。大历年间,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李益、卢纶的边塞诗,都是盛唐诗风的余响。贞元、元和之际,韩愈、孟郊以横放杰出的诗笔,开创了奇险生新的新风格。青年诗人李贺,更融合楚辞、乐府的浪漫幻想的传统,以浓丽的色彩,出人意表的想象,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苦闷和追求。刘禹锡的学习巴楚民歌,柳宗元的借山水以抒幽愤,艺术上也有独到的成就。晚唐诗歌,随着国势的衰危动乱,风格面貌也有很大的变化。杜牧、李商隐的诗歌,在艺术上有一些新的发展,但无论写忧国忧民,或写爱情生活,都有相当浓厚的感伤情调。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在黄巢起义前后写的一些揭露社会黑暗的诗篇,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的传统,但感情更愤激,批判的锋芒也更尖锐,从他们诗里,我们看见了唐朝国势摇摇欲坠的景象。折叠编辑本段唐代其他文学样式的发展折叠概述初盛唐文学主要是诗歌,中晚唐文学却有多方面的发展。除诗歌风格流派更加复杂多样而外,古文运动在这时期取得了胜利,传奇小说也发展到了全盛的时期。变文等通俗民间文学也有更大的发展,从民间诞生的词,也逐渐转入文人手中成为新的诗歌形式。折叠散文古文运动的胜利,也是中唐文学发展的重大成就。六朝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虽然自隋代李谔、王通,到初唐陈子昂、盛唐李华、萧颖士等都曾经努力反对,却一直很少改变。到中唐时代,由于社会矛盾的发展,政治思想的斗争趋于尖锐,骈文已经无法适应这种要求。韩愈首先发起了复兴儒学的运动,幻想通过加强儒家思想的统治,遏制佛老思想的流行,加强中央集权,并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在文章上他也反对六朝骈俪的文风,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他的政治主张虽然受到一些人拥护,并没有获得成功。但是在文体改革上,却得到和他政治见解颇不相同的柳宗元等人的支持,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文运动。韩、柳二人除写了许多政论外,还写了不少传记、杂文、寓言、游记之类的文学散文,以深厚的功力,独特的风格,锤炼精粹的语言,显示了散文在艺术表现上的优越性,终于使骈文在文坛上失去了统治的地位。晚唐骈文虽然继续流行,但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继承韩、柳散文的传统写出了许多富有战斗锋芒的讽刺小品,也显示了散文的艺术力量。折叠唐传奇唐代传奇小说,其源出于六朝志怪。初盛唐时期的传奇,作品不多,并且还有六朝志怪的浓厚影响。到了中唐时期,作者增多,创作达到了极盛阶段。由于城市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复杂,作品也更多地表现社会现实生活,志怪的色彩渐渐淡薄。文人对功名富贵的梦想,文人和妓女的爱情,成为新的题材,有的作品还流露浓厚的市民生活情调。情节的委曲细腻,人物的生动鲜明,也大大超过了初盛唐时期。这是我国短篇小说达到成熟的标志。折叠变文由于唐代帝王提倡佛教,当时寺庙中讲唱佛经故事之风相当盛行,于是产生了变文。后来更产生了讲唱历史故事和时事的变文。这种讲唱文学,初盛唐已经存在,中晚唐更为盛行。除讲唱结合的变文外,还有只唱不讲的词文,以及只讲不唱的话本。这些通俗讲唱的文学,故事情节多想象夸张,语言多铺排渲染,艺术比较粗糙。但对后来的白话小说、讲唱文学有较大的影响。唐代民歌流传下来的虽然不多,但形式短小,现实性很强,值得我们重视。折叠词在唐代城市繁荣,音乐发达,歌楼妹馆大量出现的情况下,出现了配合"胡夷里巷"歌曲的曲子词。现存敦煌曲子词,多数是中晚唐时代歌妓们传唱的民间词。内容相当广泛,有歌楼妓女的辛酸,也有征夫思妇的痛苦。中唐时代开始有文人词出现。到晚唐时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文人词,内容偏于艳情,成就不大,但艺术上有独创性,影响较深远。

一、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之焕等得以等闲进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质条件  二、全国空前统一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自汉代始,多民族的统一体已经形成后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再现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结束了南北分裂的纷扰混乱,唐使多民族的统一体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为加封边疆的治理,唐统治者极为重视边功并大加封赏这就刺激了时人赴边从戎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文人,纷纷奔赴边塞,投佐幕府,随主将驰聘疆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建功立业,获取功名成为一种时尚边塞的征戎生活、异域的奇丽风光,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寄情于边塞的诗人应运而生据统计,《全唐诗》收录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有两千余首边塞诗的兴盛为唐诗的繁荣增添了异彩  三、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  究唐初社会经济恢复迅速,庶族地主势力不断上升,为广泛吸收庶族地主参政、唐承隋制,取消了魏晋六朝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唐科举取士分常举和制举两类制举由皇帝主持,科目临时设置,不常举行常举每年一次,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六科考生集中在秀才、进士两科进士重在诗赋,虽难及第,但及第后仕途广泛,颇易晋升,尤为士人所重“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科举考试的应制诗多为点缀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刺激了时人发愤学诗,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于诗歌创作,这有利于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创作经验的广泛传播严诩《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四、统治者的个人爱好、提倡有助于全社会重视诗歌风气的形成唐代君主,很重视诗歌,也大都能诗太宗先后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与之唱和吟咏高宗、武皇常自制新词以入乐玄宗本人就是诗人,自述每运笔赋诗,辄“乐以忘忧”文宗特制诗学士七十二人武皇宴集群臣,宋之问赋诗最佳,曾获御赐锦袍帝王的爱好、倡导提高了诗人的声誉,有助于形成全社会重视诗歌的风气  五、文禁松驰,是产生大量抨击权贵、真实反映底层生活诗歌的前提文学艺术的高峰,总是出现在思想比较解放的时代唐朝统治者清明大度,敢于招贤纳谏唐太宗能用直言敢谏的魏征;武则天重用贤臣狄仁杰;唐玄宗对于那些直刺自己的诗歌也不犯禁“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唐代诗人在一个较为自由的思想空间里直抒己见李白:“奸臣欲窃位,树党自成群”杜甫:“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些大胆揭露权贵的不朽诗篇,只有在文禁松驰的社会环境里,才能一经问世就得以广泛流传文禁松驰的政治气氛,使民族艺术的创造力得到解放,使诗人无所顾及地追求艺术的创造力得到解放,使诗人无所顾及地追求艺术的创造与完美  六、“安史之乱”丰富了诗人的创作素材社会的巨变刺激着诗人的灵感,也为诗人创作提供了丰富  的素材杜甫、元结、顾况等诗人对黑暗现实做了痛苦的观察与冷静的思考,从而创作了大量揭露阶级矛盾、反映民生疾苦的优秀诗作  七、中外文化交流和各种艺术的发展也对唐诗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唐帝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水陆交通发达,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各民族及中外文化的交流,给传统的唐文化注人了新的内容,新鲜的活力做为诗歌姐妹艺术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也受到了其它民族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从杜甫的《画鹰》、高适的《画马篇》、白居易的《胡旋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描写音乐、舞蹈、绘画方面的诗歌,可以看出唐代诗人很善于吸收其它艺术的养料滋补自己,也可以看出唐代诗人们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时代精神  八、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则是唐诗繁荣兴盛的内在因素  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发展,一方面有对以往文学艺术的继承,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变革和发展,唐诗也是这样从先秦到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远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五、七言古诗已经成熟,律诗、绝句也基本上跨越了试验阶段,无论是创作方法、文体特征、艺术技巧,还是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财富唐朝的诗人们博采众长,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从先秦到六朝文学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而且发展了各种形式和技巧的艺术传统难能可贵的是唐代诗人对待文学艺术遗产,并不是简单地拿来,而是采取了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科学态度初唐诗坛是齐梁浮艳诗风的延续,“绮丽婉媚为本”的上官体占据着统治地位初唐四杰用实践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扩大了诗歌题材的领域陈子昂痛斥诗坛“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汉魏风骨”、“风雅五寄”,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一扫齐梁遗风,为唐诗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盛唐诗人李白,一面认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一面学习楚辞,乐府创造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完成了诗歌革新的使命他追求理想,要求自由的精神,恣肆纵放、雄奇飘逸的风格,为唐诗繁荣打开了局面杜甫明确提出:“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既批判又继承,既注意思想内容,又注意声律形式杜诗以深刻的内容、沉郁雄浑、叙事严谨的风格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了高峰王维、孟浩然歌颂山水田园的静谧,高适,岑参描绘边塞风光的雄奇众多的流派,以各自的风格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迎来了唐诗纷繁的局面

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史上一个发展的高峰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民族大融合的深入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广泛开展使社会文化生活极大地丰富起来,乐舞文化在当时成为盛极一时的主要社会娱乐形式,这种文化不仅在宫廷极度奢华繁复,而且在民间也是遍地开花,雅俗共赏,成就了中华文化艺术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璀璨奇葩。 隋唐五代时期的乐舞文化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她的多样性,据《新唐书》卷二十二载,周、隋以来,“歌舞杂有四方之乐。至唐,东夷乐有高丽、百济;北狄有、鲜卑、吐谷浑、部稽;南蛮有扶南;天竺、南诏、骠国;西戎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凡十四国之乐,而八国之伎列于十部乐”/。可见,正是四方之乐的大规模传入和她们与中原乐舞的融合才形成了唐代乐舞的繁荣景象。 隋唐五代时期的乐舞文化的特色还表现在他的普遍性,虽然这些乐舞形式多来自于少数民族和民间艺人,但是,如果没有统治者的极力推动和精心研究,她是不可能达到如此之高的艺术境界的。据史料记载,一代暴君隋炀帝虽然治国无方,但在乐舞文化上却是颇有造诣,精通音律,擅长歌舞。一代圣祖唐太宗也在融会各民族乐舞文化的基础上编创了宏大的唐代大型乐舞《秦王破阵曲》,而名曲《霓裳羽衣》也是唐代宫廷统治者编创的传世佳作,在唐代的宫廷舞台上,无论是唐明皇、武则天还是扬贵妃都是精通乐舞的高手,在当时的王室和贵族阶层,乐舞文化已经成了必修课。在统治者的极力推崇下,隋唐五代的乐舞文化蓬勃的发展起来,这种乐舞文化萌生于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的民间,又经过宫廷乐舞艺术家的提炼发展,重新传入民间,形成了博大的乐舞文化宝库。 隋唐五代时期的乐舞文化对周边地区其他文化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隋唐五代时期,乐舞文化不仅作为宫廷和民间的娱乐活动,还广泛深入地参与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本韩国派遣的谴唐使都曾专门学习过中国的乐舞文化,并在本国传播发展。而乐舞文化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为雕刻绘画艺术提供了新的鲜活的文艺素材,使当时的绘画、雕刻艺术也变得更加的生动多彩,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乐舞艺术被隋唐五代的各族艺术家以传神的笔触描绘勾勒在宣纸上、岩壁中、墓穴里,甚至轻薄柔软的绢纱上。可以说乐舞文化带动了整个隋唐五代时期文化艺术的大发展,为我国封建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潮。 总而言之:“盛唐之音的美名,其强大的推动力,离不开各民族文化艺术的汇入和演绎。在多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和多元发展的唐代,乐舞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胡夷乐舞”的艺术营养的浇灌。可以说唐代乐舞的兴盛,是在一种互融互补、共生共荣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如果没有隋唐统治者的推崇与染指,没有从宫廷到民间众多乐舞艺人的继承与创新,没有“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装,五十年来竟纷泊”①的审美时尚,没有宏大的民族胸怀以及积极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态度,不但没有“盛唐之音”传天下的美名,恐怕“胡戎之伎”也不会走入中原百姓家,为人们带来新鲜的美感,推动社会艺术文化的新发展。

研究隋唐五代文学现象的论文目的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其中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诗歌就将近五万首,比自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中遗留下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以上。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有五六十个,也大大超过战国到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而李白、杜甫的成就,更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在散文方面,由于古文运动的胜利,创造出许多传记、游记、寓言、杂说等新型短篇散文。在小说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打破六朝志怪小说格局、独具机杼、富于文采与意想的传奇作品。除了这些前代所已有的文体在这个时期获得推陈出新的辉煌成就而外,变文一类通俗讲唱文体在民间的广泛流传;词的从民间到文人,从萌芽到成熟;更为后代文学的新发展开拓了道路。  这个前所未有的文学全面繁荣局面的形成,一方面固然是文学本身不断发展变革的结果,但更为根本的还是决定于文学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  经过了将近四百年的分裂动乱的痛苦之后,隋唐时代终于实现了人民所渴望的国家的统一。隋唐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的地位,不得不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在政策上不得不照顾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限制豪门士族的势力。自隋代开始,士族势力逐渐削弱,隋末农民大起义更给士族以沉重的打击。隋唐实行均田制,把国家掌握的官田、无主地、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一部分农民。对地主豪族过多地占有土地也有限制,某些豪族逾限占有的土地曾被没收,一部分农民就从地主豪族的部曲转为政府的均田户。在生产发展中,租佃剥削方式的庄园地主经济,逐渐代替了奴役部曲剥削方式的豪门地主经济。租庸调税法的实行,赋税、徭役负担有所减轻,中小地主阶级逐渐抬头,劳动人民的处境也有一些改善,再加氏族志的重修,户等的重新划定,士庶界限逐渐消失,豪门士族的势力更日益衰微了。正由于这一系列生产关系的调整变化,唐代国家迅速强大起来,从贞观至开元一百多年中,农业、手工业生产不断上升。贞观时期,斗米值三四钱,成为历史佳话。手工业方面,绫绵、陶瓷、纸张、金属制品等都达到很高的水平。杜甫《忆昔》诗描写说: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代极盛时期势力所及的范围,东北至朝鲜半岛,西北至葱岭以西的中亚,北至蒙古,南至印度支那,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帝国。城市的空前繁荣,更标志着当时封建经济的发展水平。唐代首都长安城,周围约有三五五公里,其规模之巨大,为当时世界所少见。全城人口共三十多万户。南城商业区布满“邸店”(旅店)和“商肆”(店铺),聚居着中亚、波斯、大食等国的外商。长安有五条大道通往全国各方。水路则“旁通巴汉,前诣闽越”,“控引河路,兼包淮海”。除长安外,洛阳、扬州、广州、成都、凉州等城市也都非常繁华富庶。对外交通也非常发达,陆路有北、中、南三条路通往中亚和印度。水路上,中国海船可以远航至红海、印尼、日本。当时所有的亚洲国家都和中国有经济文化上的往来。而朝鲜、日本、印度、中亚各国和中国的关系尤为密切。  隋唐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础,除经济方面采取措施而外,在用人方面也一反魏晋以来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通过明经、进士等常科以及其他种种名目的制科考试,选取官吏。许多宰相、大将都是科举出身,这就在许多中下层地主阶级文人面前展开了比较宽广的出路,激发了他们对功名事业的种种幻想。在宗教和文化上,唐统治者对儒、道、释三家思想都很重视,儒、道经典都列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佛教也得到武后、宪宗等的提倡,其他宗教和学说也未受排斥,这对文人思想的活跃也是很有利的条件。作家的队伍扩大了,许多作家都来自中下层地主阶级,生活上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磨炼,他们对社会情况、人民生活都比魏晋六朝那些上层文人更为熟悉,思想感情、精神面貌也比他们充实而健旺。“遍观百家”、“好语王霸大略”、“喜纵横任侠”成为唐代许多文人共同的风尚,在政治上,他们更往往高谈“济苍生”、“安社稷”、“致君尧舜”。韩愈的辟佛老,俨然以天下为己任,柳宗元的《封建论》更在肯定君权前提下倡言“公天下”。这种思想活跃的状况,对文学有相当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仁政思想,对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的创作有明显的好影响,道家蔑视礼法,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思想,在李白等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里也焕发了光彩。此外佛教的流传,除对王维等作家的思想有影响外,对变文及其他讲唱文体也有很大的作用。当然,儒道释思想对文学也各有消极的影响。  国家空前规模的统一,对文学繁荣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过去由于南北对立,文化发展殊途。在学术上是“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在文学上是“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

隋唐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局面的新高度,无论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对外交往等等来讲,对后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想要研究隋唐历史可以先阅读正规史料,再通过历史文物、当时的文化作品等等都可以了解。

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史上一个发展的高峰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民族大融合的深入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广泛开展使社会文化生活极大地丰富起来,乐舞文化在当时成为盛极一时的主要社会娱乐形式,这种文化不仅在宫廷极度奢华繁复,而且在民间也是遍地开花,雅俗共赏,成就了中华文化艺术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璀璨奇葩。 隋唐五代时期的乐舞文化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她的多样性,据《新唐书》卷二十二载,周、隋以来,“歌舞杂有四方之乐。至唐,东夷乐有高丽、百济;北狄有、鲜卑、吐谷浑、部稽;南蛮有扶南;天竺、南诏、骠国;西戎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凡十四国之乐,而八国之伎列于十部乐”/。可见,正是四方之乐的大规模传入和她们与中原乐舞的融合才形成了唐代乐舞的繁荣景象。 隋唐五代时期的乐舞文化的特色还表现在他的普遍性,虽然这些乐舞形式多来自于少数民族和民间艺人,但是,如果没有统治者的极力推动和精心研究,她是不可能达到如此之高的艺术境界的。据史料记载,一代暴君隋炀帝虽然治国无方,但在乐舞文化上却是颇有造诣,精通音律,擅长歌舞。一代圣祖唐太宗也在融会各民族乐舞文化的基础上编创了宏大的唐代大型乐舞《秦王破阵曲》,而名曲《霓裳羽衣》也是唐代宫廷统治者编创的传世佳作,在唐代的宫廷舞台上,无论是唐明皇、武则天还是扬贵妃都是精通乐舞的高手,在当时的王室和贵族阶层,乐舞文化已经成了必修课。在统治者的极力推崇下,隋唐五代的乐舞文化蓬勃的发展起来,这种乐舞文化萌生于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的民间,又经过宫廷乐舞艺术家的提炼发展,重新传入民间,形成了博大的乐舞文化宝库。 隋唐五代时期的乐舞文化对周边地区其他文化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隋唐五代时期,乐舞文化不仅作为宫廷和民间的娱乐活动,还广泛深入地参与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本韩国派遣的谴唐使都曾专门学习过中国的乐舞文化,并在本国传播发展。而乐舞文化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为雕刻绘画艺术提供了新的鲜活的文艺素材,使当时的绘画、雕刻艺术也变得更加的生动多彩,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乐舞艺术被隋唐五代的各族艺术家以传神的笔触描绘勾勒在宣纸上、岩壁中、墓穴里,甚至轻薄柔软的绢纱上。可以说乐舞文化带动了整个隋唐五代时期文化艺术的大发展,为我国封建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潮。 总而言之:“盛唐之音的美名,其强大的推动力,离不开各民族文化艺术的汇入和演绎。在多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和多元发展的唐代,乐舞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胡夷乐舞”的艺术营养的浇灌。可以说唐代乐舞的兴盛,是在一种互融互补、共生共荣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如果没有隋唐统治者的推崇与染指,没有从宫廷到民间众多乐舞艺人的继承与创新,没有“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装,五十年来竟纷泊”①的审美时尚,没有宏大的民族胸怀以及积极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态度,不但没有“盛唐之音”传天下的美名,恐怕“胡戎之伎”也不会走入中原百姓家,为人们带来新鲜的美感,推动社会艺术文化的新发展。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现在我们所做的事,无不是古人做过的。”过去人的行为,所创造的文明,都能启迪我们向更正确的方向发展,少走弯路,少做错事。研究历史,其实是为了我们的未来。事实上,懂得研究历史,运用历史的人,其言必直,其行必正。

研究隋唐五代文学现象的论文选题

你这个问题太宽泛了, 古代文学分为先秦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明清文学,不知你要写哪个阶段的,哪儿内容的?你得具体的啊

看你要什么时期的选题了如先秦秦汉时期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总结类的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研究。 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 中国体统文化意识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

本人看过。总的感觉同意鲁迅先生的评价。鲁迅称《山海经》为“古之巫书”,并不为过。当然,里面也有山川、河流、植物、动物、飞禽走兽的记载。但光怪绿离的故事太多了,让人对其它史料也产生怀疑。大致情况如此。建议先看看鲁迅先生的相关文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论文选题参考:1、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任侠主题。 2、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任侠主题。 3、魏晋南北朝文学与道教。 4、继承与超越——新世纪以来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写论文注意事项:1、论文里面千万不可以出现“我”这个词,论文具有科学的严肃性、严谨性,避免出现“我”人称代词。当然现在也有很多的论文改成了“笔者”呢,实际上,用“本文”来替代比较是聪明人的做法,也是在各类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2、论文写作过程中避免出现感叹号,论文应以陈述语句为主,出现语气叹词瞬间降低论文的层次,问句主要在写文章的结构和结论的时候使用,其他的地方能少就少。3、杜绝排比句,排比句很没有逻辑,尤其是文科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排比句会让别人将你的论文当成作文,切记论文不是作文。4、直接引用不超过文章全文的百分之十五到二十,间接引用不超过百分之三十。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主要放在文章的前人研究成果的部分。避免直接引用,一个小技巧就是把直接引用放在注解里面。

隋唐五代文学论文题目

隋唐五代史,包含朝代隋代、唐代、五代十国。比较著名皇帝有杨坚、李世民、武则天等。公元581年,杨坚簒北周建立隋朝,589年灭陈,从此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隋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系列措施,但由于簒位的隋炀帝的奢侈无度,倒行逆施,致使隋开国不过三十年时미,便被李渊灭亡。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在隋统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唐帝国,强大昌盛,欣欣向荣,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高涨。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唐朝实行科举取士,给唐代文化发展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可根据需要取舍,供参考。

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史上一个发展的高峰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民族大融合的深入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广泛开展使社会文化生活极大地丰富起来,乐舞文化在当时成为盛极一时的主要社会娱乐形式,这种文化不仅在宫廷极度奢华繁复,而且在民间也是遍地开花,雅俗共赏,成就了中华文化艺术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璀璨奇葩。 隋唐五代时期的乐舞文化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她的多样性,据《新唐书》卷二十二载,周、隋以来,“歌舞杂有四方之乐。至唐,东夷乐有高丽、百济;北狄有、鲜卑、吐谷浑、部稽;南蛮有扶南;天竺、南诏、骠国;西戎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凡十四国之乐,而八国之伎列于十部乐”/。可见,正是四方之乐的大规模传入和她们与中原乐舞的融合才形成了唐代乐舞的繁荣景象。 隋唐五代时期的乐舞文化的特色还表现在他的普遍性,虽然这些乐舞形式多来自于少数民族和民间艺人,但是,如果没有统治者的极力推动和精心研究,她是不可能达到如此之高的艺术境界的。据史料记载,一代暴君隋炀帝虽然治国无方,但在乐舞文化上却是颇有造诣,精通音律,擅长歌舞。一代圣祖唐太宗也在融会各民族乐舞文化的基础上编创了宏大的唐代大型乐舞《秦王破阵曲》,而名曲《霓裳羽衣》也是唐代宫廷统治者编创的传世佳作,在唐代的宫廷舞台上,无论是唐明皇、武则天还是扬贵妃都是精通乐舞的高手,在当时的王室和贵族阶层,乐舞文化已经成了必修课。在统治者的极力推崇下,隋唐五代的乐舞文化蓬勃的发展起来,这种乐舞文化萌生于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的民间,又经过宫廷乐舞艺术家的提炼发展,重新传入民间,形成了博大的乐舞文化宝库。 隋唐五代时期的乐舞文化对周边地区其他文化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隋唐五代时期,乐舞文化不仅作为宫廷和民间的娱乐活动,还广泛深入地参与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本韩国派遣的谴唐使都曾专门学习过中国的乐舞文化,并在本国传播发展。而乐舞文化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为雕刻绘画艺术提供了新的鲜活的文艺素材,使当时的绘画、雕刻艺术也变得更加的生动多彩,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乐舞艺术被隋唐五代的各族艺术家以传神的笔触描绘勾勒在宣纸上、岩壁中、墓穴里,甚至轻薄柔软的绢纱上。可以说乐舞文化带动了整个隋唐五代时期文化艺术的大发展,为我国封建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潮。 总而言之:“盛唐之音的美名,其强大的推动力,离不开各民族文化艺术的汇入和演绎。在多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和多元发展的唐代,乐舞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胡夷乐舞”的艺术营养的浇灌。可以说唐代乐舞的兴盛,是在一种互融互补、共生共荣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如果没有隋唐统治者的推崇与染指,没有从宫廷到民间众多乐舞艺人的继承与创新,没有“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装,五十年来竟纷泊”①的审美时尚,没有宏大的民族胸怀以及积极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态度,不但没有“盛唐之音”传天下的美名,恐怕“胡戎之伎”也不会走入中原百姓家,为人们带来新鲜的美感,推动社会艺术文化的新发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