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武夷山科普论文比赛获奖作品名称

发布时间:2024-07-05 08:07:31

武夷山科普论文比赛获奖作品名称

丹霞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又是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215平方公里,地跨仁化、曲江两县、由丹霞山、大石山、韶石山三大景区组成。其中韶石山景区距市区仅十多公里。开发较早的丹霞山景区目前是主景区,距韶关市区50公里。它有大小石峰、石堡、石墙、石桥380多座、岩洞36处,由三级绝壁和三级平坎构成三个景观层:下层是锦石岩景观层。这里的石壁五色交错,四时变化,丹霞山“三十六洞”中最大岩洞“锦石岩”就悬挂于临江的百丈峭壁之上。北宋时僧人法去为这里的奇洞妙景所吸引,遂将此地开辟为佛家净土,共建庵堂18座----这便是丹霞山风景建筑的开端。如今,当年的修筑大多不在, 现存的一座尼姑庵,是1981年重修的。这次重修,除修复原有佛象外,还新塑了观音菩萨及其三十二“应 身”(即变化身),其神态各异。赵真诚初先生曾赋诗赞:“抟泥造像无疲厌,驰想敦煌叹昔贤”该层沿 途还有梦觉关、通天洞、一线天、马尾泉等景点。 中层为别传寺景观层。别传寺建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为明末搞清义士、高僧澹归和尚所建,是岭南十大丛林之一。该层的主要景观有杰阁晨钟、松 涧涛风、竹坡烟雨、双池碧荷、鸳鸯树、别有天等。山上摩崖石刻,年代最早且字体最大者为南赵汝耒所书“锦岩”二字,每字大逾五尺;字数最多者为明末李充茂所书《丹霞山记》,全文1344字。从别传寺出来,在二关门后沿铁索攀登上一道几乎是垂直的石级小路,便来到了丹霞山的最上层---山顶景观层。这里不但是观日出的最佳去处,而且还有螺顶浮屠、乳泉春溜、玉台爽气、虹桥拥翠等古今称颂的景观,澹归和尚墓地也建在这里。丹霞山下,有一座狭长形的水库“翔龙湖”。环湖有三岩、六洞、一十八峰、山光水色,十分诱人。 丹霞山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其丰富,独特的绝妙的丹霞地貌景观,展示了具有突出个性的自然美。丹霞山,是这类重要的风景地貌的代表。理解丹霞山的美,需要了解丹霞地貌。大约在距今1亿年前,丹霞山地区是古南岭山地中的一个盆地,周围山上的泥沙碎石被洪水或河流带到盆地里堆积下来,形成了2700多米厚的内陆盆地堆积。由于当时中国东南部处于高温干燥的气候条件下,沉积物被氧化成铁锈色,形成了红色碎屑岩系到距今6500万年以来,地壳间歇性抬升流水对红层下切侵蚀,山坡崩塌后退,才形成现在的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是自然之大美,大气磅礴的赤壁丹崖是其最富有个性的外貌和景观要素,丹霞地貌的各种单体类型均带有赤壁丹崖的鲜明特色。不同尺度,不同形态的赤壁丹崖构成了丹霞石峰,石堡,石墙,石柱的直立坡面,也构成了峡谷的谷坡。,这些单体地貌再进一步组织成为不同尺度的丹霞群峰(峰丛或峰林)景观。

同志, 说句不好听的话, 这年头, 没有现成的, 不写作文的。。。 何况,还是遗产的。。。

有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知道更多了解

我们看见任何事物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态度,把他说出来,让大家了解你,认同你,又或者别人和你的观点有所不同也请你把他亮出来,让大家交流起来,就算发展成争论,那也比把想法一直憋在自己心里舒服把,你说呢?鉴于公司章程的上述作用,必须强化公司章程的法律效力。这不仅是公司活动本身需要,而且也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公司章程与《公司法》一样,共同肩负调整公司活动的责任。这就要求,公司的股东和发起人在制定公司章程时,必须考虑周全,规定得明确详细,不能做各种各样的理解公司登记机关必须严格把关,使公司章程做到规范化,从国家管理的角度,对公司的设立进行监督和保证公司设立以后能够进行正常的运

武夷山科普论文比赛获奖作品图片

林徽因:原名徽音,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参与国徽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她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她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了孩子、祖国和人民,献给全社会和全人类。冰心的名言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她的一生言行,她的全部几百万的文字,都在说明她对祖国、对人民无比的爱心和对人类未来的充沛信心。她喜爱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经过历史积淀下来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她热爱生活,热爱美好的事物,喜爱玫瑰花的神采和风骨。她的纯真、善良、刚毅、勇敢和正直,使她在海内外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中国人民为有冰心这样的文学大师而自豪。舒婷:当代诗人。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漳州龙海)。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郑成功: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人。自幼聪明敏捷,八岁能通读四书五经,岁能写入股文,文章过人,词藻华丽典雅,十一、二岁兼习春秋左传,孙吴兵法,并能舞剑学射。二十一岁攻入南京国子监太学,气宇轩昂,才华横溢,获得师长称赞:“此人英雄,非人所得比。”高士其:(1905—1988)原名高仕(金其),福州人,生物学家,化学家,著名科普作家。学成回国后,高士其曾在南京中央医院任职。他痛恨医院与国民党官场赃官相互勾结的腐败现象,毅然把自己的原名“高仕(金其)”改为“高士其”,庄严声称:“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同时忿然辞职来到上海,受新文体“科学小品”的启发,从此开始科普创作,找到一条把科学献给大众的途径。陈景润:(1933—1996),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教授、一级研究员。数论研究是挑战人类智力的极限,而哥德巴赫猜想是挑战数论领域250年智力极限的总和。陈景润投入了他全部的生命致力于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他饮誉国际数学界的代表作是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1966年,他证明了“1+2”,这项成果被誉为“陈氏定理”。当时,西方科学界对他有一句评语:“他以羸弱的身躯推动了群山。”张钰哲:天文学家。福建闽侯人。1926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学系。1929年获美国叶凯士天文台天文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1928年发现1125号小行星,命名为“中华”。30多年来拍摄和领导拍摄到7000多次小行星和彗星的精确位置,发现800多颗小行星和3颗命名为“紫金山”的新彗星。1957年初应用天体力学基础理论对人造卫星轨道问题作了开创性研究。开创并领导了天文学多个领域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天文学史研究、天文仪器研制、天文科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宋慈:1186-1249,字惠父,汉族,建阳(今属福建南平)人,与理学大师朱熹同乡,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唐相宋璟后人,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南宋著名法医学家,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朱熹:(15—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化学家—陈茹玉天文学家—陈建生水利学家—陈明致天体物理学家—陈彪核医学专家—王世真天文学家—王绶倌植物病理学家—邓叔群自然资源考察专家—石玉林小麦育种专家—庄巧生空气动力学家—沈元水利专家—严恺生物学家—李载平天文学家—张钰哲鸟类学家—郑作新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计算数学专家—林群空气动力学、液体力学家—林同骥材料学家—郭可信汽车操纵稳定性学术带头人—郭孔辉气象学家—高由禧寄生虫学家—唐崇惕动物学家—唐仲璋航天工程技术专家—梁守物理化学家—梁敬魁粉末冶金专家—黄培云地球物理学家—曾融生胶体化学家—傅鹰微生物学家—王善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家—张钹医学家—陈可冀地球物理学家—傅承义半导体材料学家—阙端麟胶体化学家—虞宏正物理化学专家—魏可镁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专家—卢肇钧电化学家—田昭武数学家—刘应明昆虫学家—刘崇乐检举古代的有:王审知柳永李纲朱熹洪承畴冰心郑成功林则徐严复辜鸿铭萨镇冰陈嘉庚林语堂陈景润林觉民郑振铎林纾林纯风|2014-07-31 09:39:000000答福建历史上人才荟萃,涌现出一批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天文学家苏颂,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思想家、文学家李贽,音韵学家陈第,学者、书法家黄道周、蔡襄,文人严羽、杨亿、柳永,史学家郑樵、袁枢,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林纾,铁路建设专家詹天佑等。他们以自己的胆识和献身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泉州历史名人:1、欧阳詹(约756-800年),字行周,原籍晋江潘湖,后迁居南安高盖山(今诗山),是泉州史上首位著名文学家、诗人和教育家。2、曾公亮(999-1078年),字明仲,号乐正,晋江(今鲤城区)人,是北宋中叶著名革家与军事理论家。3、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仙游枫亭人,母卢氏惠北人。宁天圣九年(1031年)一甲进士。襄在朝任谏官,刚正廉明,敢言极谏。至和喜佑间,襄两次出知泉州。4、苏颂(1020-1101年)字子容,泉州府同安县人,长年寓居丹徒(今江苏镇江)。他是晋江龙图阁直学士陈从易的外孙。庆历二年(1042年)与王安石同榜进士,官至右丞相。苏颂是我国北宋时著名的天文学家和药物学家。5、俞大猷(1503-1580年),字志辅,号虚江,晋江河市(今泉州市洛江区)濠格头村人,童年移居泉州城内北门。先祖敏从朱元平璋统一大业,任泉州卫百户,世代承袭。是明代著名抗倭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6、李贽(1527-1602年),别名载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龙湖叟,明代泉州南门人,是明末杰出的思想家。7、何朝中,明代德化隆泰后所村人,我国京誉海内外的瓷塑艺术大师,他的瓷塑作品,在16世纪的“东西洋”市场上被视为“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品”。8、郑成功(1624-1662年),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南安石井人。受南明隆武帝赐姓朱,易名成功,尊称“国姓爷”,是明末清初抗清与驱荷复台的伟大民族英雄。9、施琅(1621-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明末清初晋江衙口人,年未及冠,从师习武,“战隈击刺诸技,于兵法无不兼精,遂智勇为万人敌”。康熙年间率兵统一台湾。康熙帝封为靖海候。10、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又号榕村,安溪湖头人,官至宰相。是清初著名贤宦、政治家与理学家。还有现当代的,如:1、叶飞(1913-1999年),南安市金淘镇占石村人,解放前转战大江南北,曾参加过蜚声中外的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淮海、豫东等大战役,屡建奇功。曾历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2、陈章立,南安丰州人,他是一位地震研究专家,曾任国家地震局局长。3、黄柏龄(1924-),南安丰州人,他是新中国第一位国家篮球队队长。1951年被授予“篮球国手”的光荣称号。

6月12到15日在省科技馆将开幕“省首届茶文化艺术博览会”,将有全国各地的展商参展,你也许在会上能找到相关的资料

1、书法 韩国碑林博物馆 (韩国汉城2002、5、11)2、书法 香港东方文化中心 (香港1998、6)3、书法 《日本书画院禅语选》(日本1999、4)4、书法 “四庆”中、日联展 (日本、中国1999、5)5、篆刻 《中国国医药报》 (香港2000、1、18)6、书法 和平杯中国书画赴美展出 艺术交流奖(美国2003、12)7、书法 第一届“洛阳杯”中韩书画家作品大赛 金奖(中、韩2005、6)8、书法 《海峡两岸书画名家精品集》 (台湾、大陆2003、12、26)9、书法 第二届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 一等奖(台湾2008、1) 1、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日书画展(中国历史博物馆2002、10)2、炮兵部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1984)3、总参第十届美术书法作品展览(1983)4、总参第十二届美术书法作品展览(1990、11)5、二届国际书画艺术家精品邀请展(1996、9)6、沙家浜杯全国双拥书法大赛(1996、9)7、纪念井冈山会师60周年书法展览(1988、5)8、河南省、湖北省迎春书法篆刻展(1987、2)9、中国申奥成功全国老年书画大赛入选(文化部社会文化司2001、9)10、中国近代书法展 (中国历史博物馆2001、7)11、“振兴中华”书画作品展(2002、9)12、当代书画家作品邀请展 (1998、8)13、首届敦煌国际书画大展(2000、7)14、全国风景名胜楹联大展(2001、2)15、河南千人临书大展(1998、8)16、庆祝郑州解放50周年书法展(1998、10)17、郑州市、商丘市书法作品联展(1988、1)18、郑州市首届硬笔书法优秀作品展(1989、7)19、郑州市纪念建国40周年书法作品展(1989、10)20、纪念建国40周年职工书法、美术展(1989、12)21、郑州市90生活、艺术壁挂壁饰展(1990、1)22、郑州市职工书协会员作品展(1990、6)23、郑州市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1992、1)24、郑州市纪念建党70周年书画展(1991、7)25、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书画展(1993、12)26、郑州市首届职工书法作品展(1986、5)27、郑州市第二届职工书画展览(1987、5)28、郑州市职工书协临帖展览(1988、12)29、郑州市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1988、5)30、职工文联1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览(1996、1)31、迎七一、庆回归百人书画展(1997、6)32、郑州职工迎香港九七回归书法展(1997、6)33、郑州市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1993、1)34、南阳、郑州书法联展(1989、1)35、“水-生命之源”书画展(2000、5)36、郑州淮阳书画联展(2001、5)37、郑州平顶山书画联展(2000、5)38、省会“五一”书画展(1999、5)39、郑州大学七届牡丹节(2002、4)40、全国魏碑书法大赛(2001、8)41、中国西部爱心书苑(2001、5)42、捐赠特困职工献爱心(2001、9)43、河大校友暨名家书画邀请展(2004、8、22)44、总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2004、8)45、庆祝建国55周年名家书画邀请展(2004、10)46、纪晓岚博物馆收藏(2004、11)47、郑州市职工书画展(2005、5、1)48、中原行书画艺术作品选拔赛(2006、2、20)49、郑州市职工“五一”书画展(2006、5)50、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书画展(2006、10)51、郑州市总工会成立80周年书画摄影展(2007、9)52、河南省书协书法展(2008、6)53、改革开放30年书画展(长城书画院2008、12) 1、“盛京杯”书画篆刻艺术赴日展 佳作奖、收藏 (1994、6)2、东方书画篆刻艺术国际交流展 佳作奖、收藏 (1994、6)3、总参几年长征60周年书画作品展 三等奖(1996、8)4、“牡丹杯”国际书画大奖赛 优秀奖(1989、1)5、“九成宫杯”全国书法大赛 优秀奖(1988、7)6、全国第二届“峨嵋杯”书画大赛 佳作奖(1987、10)7、“文明杯”全国写字段位大赛 优胜奖(1990、12)8、绿色世界国际书画大赛 优秀奖(1994、8)9、“金刚杯”中外书画家作品大奖赛 优秀奖(1994、8)10、“建设杯”全国青少年书画大奖赛 优秀奖(1994、8)11、黄河碑林奖诗书画印国际征稿活动 碑林奖(1988、12)12、全国“峨眉山杯”迎春书画展 二等奖(1987、3)13、炮兵部纪念建党70周年书画展 优秀奖(1991、7)14、第三届中原书法大赛 三等奖(1988、10)15、河南省税法宣传书法大赛 三等奖(1991、11)16、河南省书法函授院临帖竞赛 二等奖(1987、1)17、河南省书法函授院毕业比赛 三等奖(1987、1)18、我爱中华美书画大赛 佳作奖、收藏(1994、6)19、郑州驻军暨军民共建单位首届书画展 一等奖(1988、8)20、纪念郑州解放40周年书画展览 被收藏(1988、10)21、郑州市财贸系统书画大赛 二等奖(1989、2)22、长征颂墨缘书法篆刻作品展览 优秀奖(1996、11)23、全国首届美术、书法家精品展 银奖(1997、7)24、志在奥运全国老年书画展 金奖(文化部社会文化司2002、2)25、建军75周年书画摄影展 三等奖(文化部人才中心2002、8)26、首届中国老年书画展 三等奖(文化部人才中心2001、4)27、中国当代文人书画艺术大展赛 金奖(2003、5)28、“王铎杯”全国书画书评大赛 金奖(2003、2)29、建党80周年全国书画展 银奖(中国书画家协会2001、7)30、中国书法美术摄影大赛 金奖(2002)31、二届吴道子、四届中国书画名家大奖赛 银奖(2003、4)32、“保卫中国母亲河”书法美术大展 铜锄奖(2002、12)33、“黄兴杯”全国书画大赛 三等奖(2001、12)34、“祖国颂”全国书法大赛 优秀奖(2003、1)35、“醴泉铭杯”全国书画大赛 银奖(2002、10)36、首届中国书画小精品创作大奖赛 银奖(2003、1)37、“避暑山庄杯”全国书画大赛 金奖(2001、10)38、纪念雷锋题词40周年全国书画大展 铜奖(2003、5)39、首届书画家作品及论文大赛 铜奖(2002、9)40、新世纪避暑山庄书画大赛 银奖(2000、5)41、中国书画名家大展 精品奖(2000、10)42、中国书画艺术博览会 精品奖(2001、6)43、二届中国书画艺术“华表杯”大赛 精品奖(2002、10)44、“传世宝典”中国当代书画精品集 铜奖(2003、2)45、“大运河文化武夷花园杯”中国书画大赛 精品奖(2002、3)46、西藏解放50周年全国艺术展 优秀奖(2001、5)47、第一届全国风景名胜楹联大展 优秀奖(2001、5)48、中南民族艺术家协会二届书画展 优秀奖(1999、8)49、“东方巨龙杯”书画大赛 优秀奖(2001、8)50、首届“少林功夫杯”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 金奖(2003、7)51、祖国颂-当代书画家精品邀请展 优秀奖(2003、8、20)52、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桔子洲头”全国书画大赛三等奖(2003、7)53、“献给祖国、献给母亲”中国书画名家大展 金奖(2003、9)54、首届中国装饰书画精品展 特等奖(2003、9)55、首届全国少字书法大展 优秀奖(2003、10)56、“白衣卫士杯”全国中老年诗书画国际互联网大展铜奖(1)57、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年书画展 优秀奖(2003、11)58、首届中国书法篆刻大奖赛 银奖(2003、11)59、“和平杯”全国书画诗影大赛 银奖(2003、12、6)60、首届中国装饰书画艺术精品展 特等奖(2003、11)61、中华文人书画优秀小品展 银奖(2003、11)62、“金猴之春”中国楹联书法大展 银奖(2004、2、8)63、毛泽东诞辰110年“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大赛 铜奖(2003、12)64、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年“东方红杯” 全国书画大赛优秀奖(2003、12、25)65、首届中国书法篆刻大奖赛 银奖(2003、11)66、第二届“水镜杯”全国书画大赛 金奖(2004、3、28)67、“白鹭杯”中国书法大展赛 铜奖(2004、4)68、第七届当代书画家作品邀请赛 优秀奖(2004、4)69、第五届中国书画名家大奖赛 优秀奖(2004、4)70、“王屋山杯”中国名人书画大展 优秀奖(2004、4)71、“百姓杯”中国诗书画大奖赛 优秀奖(2004、4)72、“洞庭风光”全国书画大展 优秀奖(2004、5)73、全国老年诗词书画摄影征稿活动 铜奖(2004、5)74、颜真卿1295周年国际书画交流展 一等奖(2004、5)75、首届“精忠杯”全国书画剪纸大赛 金奖(2004、6、13)76、当代文人书画艺术北京邀请展 优秀奖(2004、6)77、第三届中国书画艺术“华表奖”大展赛 精品奖(2004、7)入编《中华成功人士书画经典》78、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国际名家书画邀请展优秀奖(2004、7、26)79、纪念丁玲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作品大展 优秀奖(2004、7、21)80、“三清山杯”中国书画名家大展 优秀奖(2004、7)81、“欧阳询奖”全国书法大赛 铜奖(2004、6)82、第三届中国书画艺术“华表奖”大展赛 精品奖(2004、7)83、首届“文苑杯”中国书画摄影大赛 三等奖(2004、8)入编《中国文苑英华大系》84、第七届当代书画家作品邀请展 优秀奖(2004、8)85、总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 优秀奖(2004、8)86、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 铜奖(2004、9)入编《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中华当代书画艺术精品荟萃》87、首届苏东坡艺术节暨庆祝东坡书画院迁址全国书画大赛优秀奖(2004、10、8)88、“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国书画名家抒情诗词展 一等奖(2004、10)89、庆祝建国55周年中国书画家作品展 荣誉金奖(2004、11)入编《中国书画家作品集》90、“世界遗产杯”国际书画大展优秀作品集 一等奖(2004、12)91、首届“翰墨飘香”中华诗书画艺术联展 银奖(2005、3)92、首届“国艺书画缘”全国名家书画创作交流展 铜奖(2005、4)93、“雷锋之歌”全国书画大赛 一等奖(2005、3)94、中国当代书画佳作博览 一等奖(2005、3)95、“双馨杯”全国中老年诗书画作品大赛 铜奖(2005、5)96、纪念渡江战役胜利65周年国际书画名家邀请展 金奖(2005、5)97、吴道子美术馆当代中国书画名家大赛 银奖(2005、5)入编《当代中国杰出书画家精品集》98、庆祝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 银奖(2005、5)入编《当代华夏书画艺术家珍品藏典》99、《翰墨中国》 金奖(2005、11)100、首届中国文艺“金爵奖” 书画最佳奖(2005、6、2)101、二届“欧阳询奖”全国书法大赛 银奖(2005、7)102、纪念渡江战役56周年国际书画名家邀请展 金奖(2005、7、18)103、庆祝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 银奖(2005、6)104、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中华书画名家作品集 二等奖(2005、6)105、纪念抗战60周年书画集 优秀奖(2005、7)106、纪念抗战60周年中华艺术展 二等奖(2005、8)107、纪念黄庭坚900周年暨山谷杯全国书画大赛 金奖(2005、6、20)108、当代文人书画艺术北京邀请展 金奖(2005、8)109、钟繇书画艺术馆全国书画大奖赛 精品奖(2005、8)110、纪念左权100周年《中国书画艺术精品集锦》银奖(2005、8)111、“东方光大杯”二届全国书画艺术分科展 优秀奖(2005、9)112、首届“草圣杯”全国书法大展 金奖(2005、10)113、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书画名家作品展 铜奖(2005、10、8)114、《当代书画收藏精品荐览》 特别金奖(2005、10、21)115、《精诚求艺·当代书画家新作鉴赏》 银奖(2005、11)116、首届“柳公权”杯全国书法大赛 金奖(2005、11、6)117、“华夏龙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 银奖(2005、12)118、二届“洞庭湖·岳阳楼杯”全国书画大赛 银奖(2005、12)119、绿天庵奖中国书画大赛 银奖(2006、2)120、唐诗、宋词、元曲全国书画大赛 银奖(2006、1)121、《中华国粹》 图腾奖(2006、3、25)122“和谐杯”全国诗书画摄影作品大展 一等奖(2006、6)123、首届中国文艺杰出成就奖 金奖(2006、6、12)124、《中华优秀书画作品博览》 金奖(2006、6、20)125、郑州职工庆祝建国60周年书法、美术、摄影展 优秀奖(2009、10)126、河南双拥书画展 三等奖(2009、12)127、首届中国小康书画展暨海峡两岸第四届书画展 三等奖(2010、1)128、“金玉杯”全国诗书画大师成就奖 金奖(2010、8)12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七届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最佳创作奖(2010、11) 1、刊头设计 《解放军报》(1981、5、18)2、刊头设计 《解放军报》(约1981、10)3、宣传画 《郑州晚报》(1987、7、28)4、篆刻2方 《甘肃工人报》(1987、4、30)5、篆刻 《郑州晚报》(1987、7、25)6、木刻画 《洛阳日报》(1987、8、1)7、篆刻 《中州消防报》(1988、5、1)8、篆刻 《洛阳日报》(1988、5、1)9、篆刻 《豫西日报》(1987、7、28)10、篆刻 《教育时报》(1987、7、25)11、篆刻 《河南科技报》(1988、3、28)12、篆刻 《洛阳日报》(1988、3、2)13、篆刻 《洛阳日报》(1987、12、10)14、篆刻 《河南科技报》(1988、3、12)15、篆刻 《战斗报》(1980、8、2)16、篆刻 《河南农民报》(1987、12、31)17、篆刻 《河南科技报》(1988、2、18)18、篆刻3方 《信息交流报》(1988、1、1)19、书法 《中国书画报》(1988、8、4)20、篆刻2方 《法制世界》(1989第五期)21、篆刻3方 《法制世界》(1989第六期)22、篆刻2方 《人民炮兵》(1989第六期)23、篆刻 《人民炮兵》(1989第十期)24、刊头设计 《战斗报》(1981共4次)25、篆刻2方 《法制世界》(1989第十二期)26、硬笔书法 台历(1991)27、篆刻2方 《法制世界》28、题字 工人月报》(1990第十一期)29、篆刻4方 《小学教学》(1991第七期)30、篆刻 《现代兵种》(1993第十二期)31、篆刻 《河南农民报》(1987、5、9)32、篆刻 现代兵种》(1995第七期)33、篆刻 《现代兵种》(1994、10)34、书法、略传《河南书法作品集》(1996、8)35、书法、略传《少林书画院》(1997、4)36、书法 《新世纪中国书展名家精品宝典》(2001、12)37、书法 《中国书法家选集》(2001、9)38、书法 《中国学者墨迹选集》(2000、6)39、篆刻三方 《当代中国著名书画篆刻家润格博览》(1999、1)40、书法 《新世纪书画新人新作博览》(2000、1)41、书法 《永远的雷锋》书画集(2001、6)42、书法 《玉兔争春》书画台历(1998、6)43、书法 《跨世纪书画精品集萃》(1998、9)44、书法 《中国名家书画集》(2000、11)45、书法 《振兴中华书画展作品集》(2002、9)46、书法 《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精品集》(2003、2)47、书法 《首届炎帝魂中国书画作品集》(2002、10)48、书法 《中国书法家作品选集》(2002、7)49、书法 《21世纪中国知名书画艺术家墨迹选》(2002、10)50、书法 《首届羲之奖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作品集》(2003、5)51、书法 《全国风景名胜楹联书法大展作品集》(2001、5)52、书法 《当代书画艺术家作品名录》(2000、5)53、书法 《中华书画宝典》(2004、4)54、书法 《中国当代书画家精品集》(2003、12)55、书法 《民族魂,中国书法作品集》(2003、12)56、书法 《当代华夏优秀书画艺术家作品鉴赏》(2004、2、8)57、书法 《中国当代书画新作博览》(2004、1)58、书法 《中华老百姓诗书画大典》(2004、3)59、书法 《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收藏大典》(2004、4)60、书法 《中国当代书法家博览》(2004、6)61、书法 《中国当代儒商诗词书画作品精选》(2004、8)62、书法 《中华书画艺术博览全书》(2004、9、10)63、书法 《中华当代书画经典》(2004、10)64、书法 《中华书画作品博览》(2004、8)65、书法 《中华当代书画经典》(2004、10)66、书法 《中国当代书画家代表作典库》(2004、14)67、书法 《中国当代书法家图鉴辞典》(2005、1、18)68、书法 《首届扬州八怪杯全国书画大展赛精品集》(2005、2)69、书法 《中华魂-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翰墨典藏》(2005、2)70、书法 《杨靖宇百年诞辰书画名家作品展》(2005、2、13)71、书法 《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世界华人书画艺术画卷》(2005、4)72、书法 《今日中国书法》(2005、5、20)73、书法 《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国书画家作品集》(2005、5、30)74、书法 《中国当代知名书法家墨迹选》(2005、6)75、书法 《中华当代艺术家作品展获奖作品集》(2005、6)76、书法 《中国书画艺术精品集锦》(2005、8)77、书法 《中华中老年书画家作品选集》(2005、7)78、书法 《中华当代中老书画作品集锦》(2005、8)79、书法 《夕阳之歌·中国老年书画作品选集》(2005、10)80、书法 《中华龙典》(2005、11)81、书法 《翰墨中国》(2005、11)82、书法 《当代书画名家代表典库》(2005、11)83、书法 《当代书画家珍迹选辑》(2005、12)84、书法 《‘和平颂’中国传统书法绘画作品集》(2005、12)85、书法 《海峡两岸书画名家精品集》(2006、9、20)86、书法多幅及个人介绍共4个版面 《中国书画家》杂志(2007、2)87、篆刻两方 入选“郑州环保广场”石刻(2007、10)88、书法 《弘扬女娲文化全国名家书画邀请展》(2007、12)89、书法 《中国书画家》专刊(2008、4)90、书法 《第二届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精品集》(2008、10)91、书法 《人民公仆书画精品集》(2008、12)92、书法 《河南纪念刘少奇110周年书画集》(2008、12)93、书法 《第三届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精品集》(2009、9)94、书法 《金戈剑笔》(2009年8月1日)95、书法 《许昌、郑州、平顶山、漯河职工书画展作品集》(2009)96、书法 《辉煌中原·庆祝建国60周年书画摄影展作品集》(2009、10)97、书法 《绿染山川·纪念飞播造林30年书画展作品集》(2009、10)98、书法 《第五届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精品集》(2010、8)99、书法 《瑞虎呈祥·迎新春虎年写虎画虎书画精品集》(2010、3)100、书法 《庚寅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作品集》(2010、9)101、书法 《管仲书画院名家书画作品集》(2010、7)

武夷山科普论文比赛获奖作品有哪些

小学生科技活动的内容如下: 1、观察:星空、航天器、山水、鸟虫、数目花草; 2、制作:小飞机、小帆船、小机器人; 3、实验:化学、物理、生物小实验; 4、研讨:集体活动、研讨“项目”、讨论科技知识; 5、读书:确定书目或文章、确定中心发言人。

≮第一,站武夷山凉爽指数:★★★★★打榜理由:郭沫若曾说:“”福建武夷山“奇秀甲东南”,属典型的丹霞地貌,胜景奇幻百出,“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推荐玩法:泛舟戏水登山如果郭沫若的话可信,那么武夷山无论如何是应该去看看的。即便他的话不可信,也不能就此认定武夷山不值一观。因为武夷山至少“奇秀甲东南”,至少还是福建第一名山。武夷山是一座山,而且是一座名山。但从“碧水丹山”这一美誉中,不难发现武夷山I~I,R山驰名,亦以水著称,可谓山与水之和谐统一。山之奇,水之秀,它们共同构筑了武夷山不是桂林胜似桂林的魅力。全长近二十公里的九曲溪集中了武夷山水之所有精华。这条清澈的小溪在群峰间斗折蛇行。如同一条轻轻缠绕于指间的丝带般,柔和,而且充满质感。山回溪折,折复绕山,山水互为依存互相映衬。泛舟九曲之上,在溪水潺潺中即可大饱眼福,千姿百态的三十六峰与九十九岩尽收眼底。一曲一景,曲曲景相异。浏览九曲溪,无疑是将武夷山的美景打包后尽情欣赏。仰首观山景,低头闻水声。一路行来,轻松惬意。当如此山水盛宴在你眼前一一展开时,当古越人留在悬崖绝壁上的“架壑船”和“虹桥板”不经意间跳进眼帘时,你是否产生一种穿梭于时光隧道中的错觉7然而,时光无法倒回,我们也无从知道,38D0年前这里曾经生活着怎样的先民?如今,古越人的音容笑貌旱已风干成峭壁之上的船棺,我们只能从一些残存的蛛丝蚂迹中,去探寻他们的往昔生活,去触摸他们的幸福与忧伤。从这个意义上说,游武夷山,是一次与山水的邂逅,更是一次与古人的约会。站庐山凉爽指数:★★★★★打榜理由:几千万年前的地壳运动,造就了庐山叠障九层、崇岭万仞的赫赫气势,伴生出峰诡不穷、怪石不绝的刚阳之美。自古庐山天下恋。从古代司马迁“南登庐山”到现在,不知有多少名人登临庐山,他们所留下的4000余首诗词歌赋确立了庐山文化名山的地位。庐山主要风景名胜有五老峰、三叠泉、芦林湖、大天池、花径、如琴湖、锦绣谷、仙人洞、小天池、东林寺、白鹿洞书院等。庐山处于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宜人,盛夏季节是高悬于长江中下游“热海中”的“凉岛”。是中外闻名的避暑胜地,现有英,美、德、法等18个国家建筑风格的别墅600余栋。推荐玩法:看珍稀地貌避暑摄影看云雾凉爽指数:★★★打榜理由:乌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郁的水乡古镇。这里除了具备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情和精巧雅致的民居建筑之外,更多地飘选着一股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气息。在这座小镇,历史上曾经出过64个进士,161个举人。文学巨匠茅盾也诞生在这个小镇上。推荐玩法:看古建筑泛舟体验文史之乡第&鸡公山凉爽指数:★★★★打榜理由:河南省信阳鸡公山是全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早在本世纪初就与北戴河、庐山、莫干山齐名。古人“三伏炎蒸人欲死,清凉到此顿疑仙”的诗句,就是鸡公山清凉宜人的生动描绘。三伏盛夏,山外挥汗如雨,燠热难当,山上则午前如春,午后如秋,夜如

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中的各种资源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遭到破坏,其他方面也会受到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威胁人的生存,使人类受到惩罚,所以我们要保护大自然。  大自然中的一些资源是可以再生,长期给人做贡献的,但是由于人们不加节制的开采滥用,从而加速了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他们以为是自己的利益升高了,自己的生活会更好了,其实是给大家及自己的今后带来了灾难。大自然是多么的美丽,既有千山万水,高楼大厦,还有花草树木,蓝天绿草,可人们还是不甘心,为了更好的生存,就不断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但是,不合理的利用和改造自然是大自然遭受到了破坏,也给人类的今后带来了灾难。  大家知道,水是我们生活中一样必不可少的资源,不仅可以发电、饮用、使用,还可以灌溉植物、哺育动物,是我们的“救心丸”,但是,我们的国家严重缺水,这导致一些地区没有水用,可是,还是有一些人浪费水源,认为钱是万能的,只要有钱,就可以买来水,那么,在世界各地都没有水的时候,你能用钱买来吗?对,是买不来的。我们要趁着还有水的时候就来节约用水,不要在喝你泪水的时候才知道节约,世上什么药都有,就缺后悔药,所以,我们要在水资源还未枯竭的时候就开始节约,我们国家的人口多,如果一人节约一滴水,十三亿的人就要节约十三亿滴水,这样日积月累,不仅不会使我们的生活缺少什么,我们国家的水资源也会丰富起来,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  再说说我们地球外的臭氧层,本来也是可以不断再生的,可是,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种种破坏,臭氧层已高的温度使人受不了,导致人由于受阳光太多太强,而皮肤脱落,全身疼痛,甚至死亡。  我们的大自然实在是美丽,我们应尽我们的能力来保护她,只要在生活中,我们少用一个塑料袋,少扔一块电池,少伐一棵树木,少丢一张广告就能使我们的地球越来越繁荣,越来越昌盛。  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人都要关心,人人都要尽力。我呼吁:保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生存的家园吧。

1、观察:星空、航天器(天文)、山水(地理地貌)、鸟虫(生物)、数目花草(植物)。2、制作:小飞机、小帆船、小机器人等等。3、实验:化学、物理、生物等小实验。4、研讨;集体活动,研讨“项目”,讨论科技知识5、读书:确定书目,或文章,确定中心发言人。6、小结:不断进行各种活动的小结,写出文字材料(或是“论文”)7、请求老师支持、指导。8、选出负责人(科技小组长)。供您参考。

武夷山科普论文比赛获奖名单公布

关于公布鄞州区小学科学学生科学小论文评比结果如下:

恒心引领阅读 书香溢满童年——黄慧兰记得在今年上半年,就听说广州市要搞“读文学名著,做书香少年”课外阅读的有关活动与比赛。当时我就对自己说,我的机会来了。什么机会?推广自己一些做法的机会,因为课外阅读指导这个活动我已经摸索与实践了八年。特别是那天在《羊城晚报》上看到一群孩子在书香节中倡议:“要每天读课外书半小时……”我就想,这项倡议我早在八年前就已经在做了,而我的学生早就是活动的践行者了。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在小北路小学任教的八年里,我最能坚持、也最热衷的就是指导我所任教的每一个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并不断尝试把课外阅读与课内指导联系起来。关于课外阅读指导,我不想用“花言巧语”编织自己多么成功,我只想谈一谈自己实实在在尝试过的一些方法与心得。一、每月四本推荐书。(表格式列出近三年来每月推荐书目)。每月四本,每周必看完一本。推荐书目内容的拟定是根据我所教的年级以及所教语文单元的重点与类型。如我本学期所教是四年级,在最后一个单元里,所学的内容是科幻故事类。于是12月份的推荐书目我拟定的是最新书目《成长的书香》___科幻卷,这一系列就有三本。又如我在2008年暑假期间,结合广州市教研室、越秀区教研室的倡议,推荐了一系列的好书征订活动,让学生及时读到了好书。有时,我工作繁忙,没来得及公布本月推荐书目,我的学生就总催促我快些,我调侃说不推荐不是更好,不需完成任务。没想到我的学生这样对我说:“老师,现在看书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它就像是吃饭一样,每天都不能少。一天没读书,就像没吃饭一样,心里怪难受的。”其他学生听了,都发出同样的感受。学生的话语让我如饮甘露。是啊!孩子们已从老师逼着读、要我读转变成了我要读。可见,我所倡导的读书活动已开展得如火如荼,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以下是三至五年级部分推荐书目:上学期推荐书目下学期推荐书目三年级《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红楼梦》、《西游记》、《格林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小学生最想做的106个实验》《小学生最想知道的106个问题》、《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皮皮鲁》系列、《小学生最想读的106本书》、《小学生106个卫生常识》、阳光姐姐小书房系列、《多彩的少数民族》系列、四年级《金银岛》、《昆虫记》、《成长的书香》系列8本、《一百零八个中外名人故事》《少年文摘》《爱的教育》《品德故事》丛书8本五年级《少儿创新故事丛书》、《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格言》杂志、《读者》杂志、《青年文摘》《推理故事》《海底两万里》《环游世界80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长腿叔叔》二、每周一节阅读课。有时形式是故事会,有时是知识问答竞赛,有时是读书沙龙等。因为学生看的书目统一,所以我们的课外阅读课很有气氛。因为大家有共同的话题,聊起来就很投机,大家都争着分享自己的心得,分享自己的快乐。我会紧紧结合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如我在教写景单元时,会推荐学生读有关写景的书目。并让学生做读书笔记,背诵、积累好词句。如在教写人的单元时,我要求学生读名人的故事,并让学生写心得体会。在领略作者写作手法之余,还让学生受到了名人的熏陶和鼓舞。学生的阅读也从课内跳到课外,增大了阅读面和阅读量。我粗略做了一个统计,学生每学习完一个单元,都会相应地多读了相关文章有100余篇。学生的词汇量自然在不知不觉中增大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肯定会提高,这就是所谓的“水到渠成”嘛。三、每天半小时阅读:读课外书半小时。我与其他老师不同之处在于老师们可能是倡导学生这样做,而我是要求学生必做。我每周要求学生读完一本推荐书目,我会把这些推荐书目自己先看一遍,然后把书分成几部分,每天布置学生读完有关部分。我还会争取家长的配合,每天在抄作业本上签上“已读课外书”字样来证实。这样保证了学生的读书质量与数量,我的要求基本能落到实处。四、每次“一百分”评价。我还会适时地进行“故事大王”“知识小博士”“读书王”“书香少年”等评比活动,大张旗鼓地表彰先进,让他们成为大家的榜样,大家的偶像。学生在活动中会不知不觉爱上阅读,大大增强对阅读的兴趣。课外指导学生读书这项工作其实挺累人、挺繁琐的。每个月都要去书店给他们找相应的书目,还要带头去看,才能与孩子们产生共鸣。有时工作忙碌,身体欠佳,都想打退堂鼓。但是看到学生们在一天天进步,一天天成长,我都会不忍心,不舍得就此放弃。回想八年来,自己的学生在自己的带领下,爱上了读书,爱上了写作,爱上了文学,我都会为自己的付出感动,为自己的付出感到莫大的欣慰。我是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能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想方设法引领我的学生走上书香之路,成功之路,对他们一辈子都是有裨益的。不是有人说过:“让孩子爱上书,是给孩子们一生最大的财富”吗?我每教一个学生,都设法让他爱上书,也就等于给了他一笔财富,算算,我俨然就是一位大财主了。高尔基不也说过:“给永远比拿快乐!”吗?我享受到了这种幸福。瞧,几年来,我所教的班级都成为了学校的书香班级,而这也是我班的一大特色,还因此在2007年6月被评为“广州市优秀特色班级”的光荣称号。我所教的学生在最近“读文学名著,做书香好少年”的比赛中成绩优异。想到此,我仿佛觉得自己不但是大财主,还是一位成功人士了。真的,我希望我的一些做法与心得能有机会给别人一些借鉴,那么相信今后就会有更多的孩子受益了。做老师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更满足的呢?书香伴我成长  梅州市梅县松口镇中心小学502班 温良晓  我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一个积极上进、活泼开朗的阳光小女孩。我有许多兴趣爱好,特别喜欢读书,读各种有益的书。  我出生于一个教师之家,父亲、母亲都是每天和书本打交道的教师,家中也收藏了很多图书。看着长辈们见多识广的样子,我很崇拜。当爷爷告诉我,读了书,就能“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时,我自然而然地对读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书在我面前打开了一个神奇的窗口。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我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书中结识了那么多可爱的小生灵:有美丽善良的美人鱼、有天真可爱的小红帽、有好吃懒惰的大狗熊……我用稚气的眼睛去看,用天真的童心去品,从《狼来了》的故事中懂得了诚实,从《卖火柴的小女孩》童话中学会了同情,从《凿壁借光》的成语典故中知道了勤奋。   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我和书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书桌上、床柜里、椅子上到处都摆满了许多书。课余时间,其他同学都在活动时,总能看到我捧起书本,默默阅读的身影。每天晚上,我都会全神贯注地拿书来看,在书海里尽情地遨游着,直到深夜,妈妈也常来催促我赶快睡觉。小学五年的时间里,我根据老师和父母的推荐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几年来读完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除名著以外,我还喜欢看儿童小说、神话故事、科普科幻故事、文学史、寓言故事等方面的书籍。《少年科学博览》《神秘的太空,勇敢的飞行家》《脑海探索》《魔袋小百科》等书籍,陶冶了我的心灵,提高了我的想象力;《微笑着面对生活》《崇高的心灵》等书籍教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怎样写日记》《语文大世界》《讲故事学作文》等书籍让我提高了写作水平。   书香伴我成长,培养了我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在学习道路上,我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每学期的学习成绩均在全级名列前茅,每学期均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阅读之星”和“优秀少先队员”。在“三礼”教育活动中被评为“文明礼仪示范生”和“校园礼仪小标兵”。  书香伴我成长,培养了我丰富的兴趣爱好。在学校异彩纷呈的文艺汇演和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中,经常会看到我主持节目的风采;在学校的“红领巾小广播”中,总能听到我的声音;在学校少先队仪仗队的表演中,总是可以看到我飒爽的英姿,听到我嘹亮的号声。我历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手抄报比赛、读书心得征文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均获一等奖。  多读书,读好书,并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做读书笔记,使我的知识面扩大了,语言底蕴深厚了,词汇丰富了。我写的作文经常在班内被老师作为范文来朗读,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我连续四年参加全国青少年“春蕾杯”征文活动均获得三等奖。2011年,我写的文章《低碳小卫士》在广东《第二课堂》发表;参加广东省青少年美术书法大赛获得一等奖;参加电脑绘画比赛荣获省级二等奖、市级一等奖。  读书明理,读书益智。书中的精神,书中的事迹给我注入了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推动我不断有新的成绩。我的表达能力、演讲能力都缘自于书海中的收获,更可贵的是书中的营养、书中的智慧推动了我在各方面的进步提高,使我成为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在我的带动下,我班读书氛围浓郁,有不少学生被评为校级“阅读之星”。  面对众多的荣誉,我觉得:我仅仅是一个刚在书海中扬帆的旅者。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会牢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我会牢记“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的教导,勇往直前,在书海中扬帆起航,乘风破浪,争取早日到达更加光辉的彼岸。

武夷山科普论文比赛获奖名单查询

武夷山与朱子游道  【摘要】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是东方文化圣哲,他的学说被称为后孔子主义(Noeo-Confuciansm)。朱熹一生有四五十年生活在武夷山,游遍了武夷山的山山水水。文章探讨朱熹在武夷山旅游活动所蕴含的游道,以便引起世人对这位哲人旅游活动与旅游思想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武夷山;朱熹;游道;旅游文化  在旅游文化领域讲究旅游理蕴与艺术,称之为游道。朱熹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对旅游也情有独钟。奇秀甲于东南的武夷山水、杂五方之俗的地方风土人情和儒、释、道三家合流的文化氛围孕育出了朱熹的游观意境。本文试就其游道进行概括与浅析,以期抛砖引玉。  一、“书史之外,酷爱山水”——悠游有度  宋代的经济、文化繁荣,旅游活动盛极一时。风景佳处楼台、亭榭广泛建立,僧侣们在名山胜地开山创寺,修筑道路,旅游设施日趋完备。士人漫游成风 ,甚至到了贫者也解质借兑,带妻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的地步。  朱熹一生也爱好旅游,他曾说过:“予少好佳山水异甚。”[1]又说“书史之外,酷爱山水”。[1]但朱熹不同于苟且于淫奢旅游生活的病态旅游者,他并未耽于游乐,讲求旅游适度,秉持中庸而不丧志。他强调说:“那个优游和缓,须是做得八九分成了,方使得。”[1]而且是“令稍稍虚闲,依旧自要读书。”[1]有一次,他打点行装准备出游,这时收到好友吕祖谦的来信说要来他这里,朱熹认为,中辍山水之兴,虽未忘然,但杜门省事,未必不佳。正如清代董天工所说,在武夷山,朱熹“自辟(武夷)精舍,令从游者诵习其中,亦惟是山闲静,远少世纷,可以专意肆力于身心问学中,非必耽玩山水之胜。”[2]由此可见,朱熹不因游乐而废其时,只是把旅游作为学习、著述、讲学生活的调济。  二、“狂奴心事只风雩”——畅游有风  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讲求旅游,形成了舞雩之风。《论语·先进》记载,暮春的时候,春服既成,孔子带着学生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在沂河洗洗澡,在求雨的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它描绘了孔子与学生们春游的愉快情景,这也是孔子及弟子们所向往的。  为什么孔子把登高山,嬉沂水作为志向呢?这验证了他“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的话。圣人往往比德于山水,孔子认为,山本身就象个宽厚的母亲,她出云播雨,繁衍鸟兽,滋生草木,有广泽人世之德;群山体大势高,稳重厚实,永不衰竭,有崇高之意与万寿之心。大山是伟大、恬静、仁厚的,符合仁者的生活信条。而“道”几乎接近于水,也就是说,水的形态变化多端、水的性质阴柔又刚强,它本身是一个丰富的知识体系。它的流变符合智者的认知活动过程,自然为智者所乐。  朱熹仰慕孔子的那种游兴,承续其畅游的遗风,发出了“狂奴心事只风雩”[1]的慨叹,把孔子当作效仿的榜样,从而形成幔亭之风。正如朱熹的朋友韩元吉所说:“吾友朱元晦居于五夫里,去武夷一舍而近。若其外圃,暇则游焉。舆其门生弟子挟书而诵,取古诗三百篇及楚人之辞,哦而歌之,萧洒啸咏,留必数日,盖山之乐,悉为元晦之私也。”[31]这说明朱熹居崇安五夫时,就已把几十里外的武夷山当作后花园了,闲暇时常与门生偕游,徜徉泉石间,体会泛舟九曲,畅游诸峰的乐趣。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主管武夷山幔亭峰麓的冲佑观及淳熙十年(1183年)在五曲建武夷精舍后,讲学论道之余,更是尽得山中之乐。朱熹这样做并不象道士,遁藏山谷,服气如芝。而是为了“以学行其乡,善其徒”,“元晦既有以识之,便咸自得其幔亭之风。”[1]  朱熹“近山思无穷,临水心未厌”[1],从观想武夷山水动静中建立起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在《武夷精舍杂咏并序·仁智堂》中写道:“我惭仁智心,偶自爱山水。苍崖无古今,碧涧日千里。”[1]诗中委婉地表达了自号仁智堂主的朱熹既仁且智的博大心胸。  三、“弱龄慕丘壑,兹山屡游盘”——屡游不厌。  朱熹从武夷山五夫里到临安参加省试前,曾作《远游篇》:“愿子驰坚车,躐险摧其刚。”“朝登南极道,暮宿临太行。睥睨即万里,超忽凌八荒”。[1]他提倡旅游,奉劝世人不要裹足不前,终日独守空堂。诗中抒发自己年轻气盛,想游历四方的抱负和豪兴。朱熹一生游踪遍及中国半壁。  但是后来当他的好友吕祖谦写信邀他游浙江天台山,朱熹倦游此山,说:“书到令人愁,此山岂不幽?何必赋远游?”[1]因而朱熹更多的是以武夷山五夫家或以武夷精舍为中心的近游。他对所钟爱的山水不以一次游历为满足。象离五夫家七里远的仙洲山密庵及武夷山景区都是朱熹百游不厌的地方。密庵古木四合,泉石甚胜,绕涧百余步有昼寒亭,附近有瀑布,且住着高僧道谦。朱熹多次登临且还师事道谦学佛理,并常在这里吃斋饭。“弱龄慕丘壑,兹山屡游盘”[1],说明他常来这里游玩,甚至到了仙梦肯来游的地步。他留下了大量的旅游诗文,描绘了仙洲山的险峻、密庵与昼寒亭的静谧及瀑布的奇绝。  朱熹不怕旅途的艰辛,往往旧游或重寻。他曾与学友门人数人早发五夫潭溪,夜登建阳云谷山,冒雨登建阳龙湖山,一日行程百余里。因为泉石的招引,使他忘记了旅途的疲劳。他知道无数风光在险峰的道理,因而寄语后来人,勿辞行路难。后来,他干脆在云谷山上筑“晦庵”,流连山间。林泉之胜、思想的自由及归途还可采薇蕨、蔬笋等乐趣,使他苦游不畏。朱熹具备如林语堂所说的胸中一幅别才,眉下一幅别眼,对旅游活动有较高的山水审美水平,故地重游每每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他能够随着一路景物的不同,时序的不同,随处留情随处乐,因而就不怕旅途的辛苦和屡次重游了。  四、“便将旧友寻山去,更喜新诗取意成”——游辞有艺  朱熹游目聘怀,题诗唱酬。他的武夷旅游诗雅赏风景,格调清新,情景交融,空灵轻逸,形神兼备,词意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首先,他善用比喻来摹写物态特征,使之精当、新颖、富有美感,既有形似之感,更兼传神之妙。例如《天柱峰》中“屹然天一柱,雄镇斡维东。”把大王峰比作天柱,突出了它的气势。把密庵瀑布比成“白龙飞下郁兰天”,[1]可谓形神俱显,活灵活现,令人心动魄摇,增加了艺术美感与诱人魅力。其次,他善用衬托的手法描绘他物,以对所咏之物起陪衬或烘托作用,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如《游密庵分韵赋诗得清字》:“误落尘中岁序惊,归来犹幸此身轻。便将旧友寻山去,更喜新诗取意成。晚翠乍看浑欲滴,寒流重听不胜清,个中有趣无人会,琴罢尊空月四更。”[1]通过寒流、四更月、辞官归乡、旧友,来衬托出“清”的气氛及无官一身轻而悠游、弹琴、赋诗、饮酒的闲适之情。再者,朱熹还善用拟人的手法来活化毫无生命之物,从而闪耀出不凡的光彩。如《九曲棹歌》描摹武夷山的玉女峰:“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1]把一座山峰人格化了,描绘成婷婷玉立插花打扮的少女,突出了玉女峰的神韵。最后,朱熹旅游诗中也融入了丰富的典故和民间传说。如《九曲棹歌》中有:“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1]就用到了“仙人葬”的神话传说。朱熹的旅游诗状物写景准确而形象,细致而生动,悠然与神谋,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五、“不学飞仙术,累累丘冢多”——穷游尽理  朱熹旅游振策寻源,往往直到山中无往躅才肯罢休。他在游赏山水中没有忘记探求人生和自然的种种哲理。作为儒、释、道三教同山的武夷山,深山穷谷中有不少道士、释子。一方面,朱熹心存仰慕,“飘飘学仙侣,遗世在云山”;另一方面对他们这种做法又不无表示怀疑,“我欲往从之,脱履谋非难。但恐逆天道,偷生讵能安?”他又说:“眷言羽衣子,俛仰曰婆娑。不学飞仙术,累累丘冢多”。[1]作为入世的理学家,他显然不同意佛、道的出世偷安的做法,但对他们的人格还是持褒意的。他说“是其绝灭伦类,虽不免得罪于先王之教,然其视世之贪利冒色沉溺而不厌者,则既贤矣。”[1]  朱熹寄情于山水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态度的反映。《论语·泰伯》里有孔子一句政治名言,叫“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朱熹浙东辞官归来退居武夷山讲学著述是他历来现实中四处碰壁后的另一种更深远的进取。他的喟叹“吾道不行”恰如孔子周游列国后的“道不行,乘槎浮于海”的决绝之言。好友陆游的诗“天下苍生未苏息,忧公遂与世两忘”吐露了对朱熹从此与世相忘的担心。而朱熹的《感春赋》提到的“悟往哲之明训”[1]回答了他想通过讲经宣道救世的愿望。  朱熹寓学、寓教于游,让学生亲近自然,把旅游当作求知的课堂。在《武夷图序》一文中,记录了他对“悬棺葬”进行的实地考察,“两岸绝壁人迹不到处,往往有枯杈插石罅间,以庋船棺之属”,世传为仙人葬处,披上了一层迷信的色彩。朱熹则大胆指出:“旧记相传诡妄,不足考信”,[1]而认为它是道阻未通、川雍未决时夷落所居。他在历史上第一次对悬棺提出了比较符合科学的独立见解。  朱熹认为世上万物皆有其理,通过旅游可以达到了健身的效果。在游云谷诗中他呤到:“沉疴何当平,膏肓今自砭。” [1]他平生三伏天不再出游,而是躲进深山避暑,为的是不欲暑行劳人,力争不伤不损。他穷游山中,往往循涧跻危蹬,披云得胜游,在游历观赏山水中领略玄趣,与月为朋与云为友,与环境合为一,从而达到物我相通、天人合一、独游不孤的精神境界,可谓因游及理,因景言理。  六、“共说新亭好,真堪妙墨留”——纪游不朽  朱熹观山临水有以诗文纪游的习惯,他在咏仙洲新亭的诗中吟到:“若无诗律好,清绝不成欢”、“共说新亭好,真堪妙墨留”[1]就说明这一点。他孜孜以求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旅游诗,如《武夷精舍杂咏·并序》、《九曲棹歌》、《武夷七咏》、《过武夷作》、《游密庵》、《密庵瀑布》等等,为我们勾勒了宋代武夷山水风景图,其中《九曲棹歌》更是被后世尊为武夷首唱的千古之作。  朱熹也留下了一些题赞。如武夷山吴屯瑞岩寺为唐代高僧扣冰祖庭。扣冰俗姓翁,名藻光,因能在严冬扣冰而浴,故称其抑制情感的“惺惺”之说与朱熹“灭人欲”之说相近,朱熹对其大为赞,并曾策杖寻访遗迹,除了写有《咏瑞岩寺》诗外,也留下了对配祀的唐、葛、周三将军的题赞,这些都表达了朱熹对这些神灵的崇敬之情。  朱熹在武夷山还留下了十几处之多的匾额和刻石。水帘洞为武夷三先生刘子翚、胡宪、刘勉之讲学处,朱熹也曾在此受教,为纪念先贤,朱熹题有“百世如见”匾额挂于祠中。在武夷山一线天附近,有“天心明月”摩崖题刻。明月倍受朱子垂青,这大概是因其品行高洁及受月印万川启发,形成朱子理学“理一分殊”结论的缘故。此外如还有五曲“逝者如斯”石刻,下梅邹氏家祠“爱莲堂”匾等等。这些题刻给武夷山留下了永恒的历史文化魅力。  总之,朱熹对武夷山旅游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并形成自己的旅游之道。他赋予旅游更多的主观感受,以前很少涉及的山水在他的笔下得到了反映;其旅游有审美能力与意境领悟上的精进;他的旅游活动融入个人、国家和民族的遭际,从而丰富了武夷山旅游文化的内涵。明代周忱在他的《小西天游记》中说:天下山川,好之者未必能至;能至者未必能言;能言者未必能文。能至是旅游的第一境界,能至才能享受,才能领悟;能言,即善于向人说出旅游的审美体验和感受,为旅游第二境界;能文为旅游的最高境界,只有能文才能感受深刻,才能传之久远。朱熹既能至又能言又能文,他的旅游活动已达很高的境界。我们有必要对其旅游活动及其思想进行挖掘,对其遗迹进行整理、保护。  参考文献  [1]朱杰人主编朱子全书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董天工武夷山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3]建阳蔡氏九儒研究会考亭紫阳朱氏总谱[M]建阳:第三印刷厂,2000.  [4]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沈祖祥主编旅游文化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6]林语堂林语堂著译人生小品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香茶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木宛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唐末 徐夤《谢尚书惠腊面茶》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宋 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宋 苏轼君臣第取一时快,讵知山农摘不毛。——元 朱尊《御茶园歌》先春次春遍采摘,一火二火长温馨。缄题岁额五千饼,鸡狗鼠尽山边村。——清 查慎行《御茶园歌》绝献参差翠色连,白云一迳入壶天。客来不屑求丹井,惟爱新茶煮石泉。——明代陈观乳花香泛清虚味,旗枪浮绿压醍醐。——清 李卷桑宁经传熟见闻,弹琴喜访武夷君。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醒睡功资宵判牒,清神雅助书论文。——清 陆廷灿《武夷茶》得品茶香渴已减,重吟诗好兴犹增。——清 邱华岳《重游复古洞》

您慢慢看吧! 武夷岩茶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谱写了十分重要和光辉的一页。武夷茶在南北朝时(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著称于世,唐代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馈赠佳品,宋元两代入贡朝廷,盛极一时。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就于九曲溪畔设置御茶园。明代罢造龙团,改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随后又改制三红七绿的乌龙茶,即现在所称之岩茶。因而,武夷岩茶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十七世纪远销西欧,蜚声四海。 武夷山有茶可能在唐朝时期或者更早,但武夷茶是继北苑茶而发展起来的。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四曲处设置了“御茶园”,专制龙团贡茶。直到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龙团改制散茶。明朝的武夷茶已代替了北苑茶,改变了加工工艺,成为品质优异的散茶,誉满天下。所以,元朝以后的福建贡茶以武夷茶为最多,约占全国贡额的四分之一。五口通商后,武夷茶大量出口,促进了武夷茶的快速发展。武夷山位于福建与江西相邻的边界,产茶历史悠久,自蔡襄以后,山中所产的茶叶除寺僧供献游客外,主要作为贡品。元末明初罢贡之后仍为世人所重,争先恐后地购销于国内外市场,成为世界闻名的茶叶。约在十六七世纪,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贵族阶层,已把饮用武夷茶作为集会宴客的一种高尚礼节,事后逐渐推广到各阶层的人们中去。茶叶成为欧美各国普遍的饮料之一,从而使我国茶叶外销不断增长。18世纪中期,就有学者把武夷茶定名为武夷变种Var.bohea,从此,武夷茶誉满全球,自那以后,西欧人还把茶称为“武夷”,并成为习俗。 北宋太平兴国初年,朝廷特置龙凤模印,遣使到建州,监造团茶以别一般的庶饮,龙团凤饼从此诞生。当然也包括产于碧水丹山的武夷奇茗。由于当时崇安尚未建县,而建州的州治建安县已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龙凤团茶也称为北苑茶。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崇安县正式建县,武夷山逐步走向兴盛,文人墨客,达官显宦,释家羽士纷至沓来,名声日高,武夷渐脱“北苑”之统称而独步傲立于茶坛,加之诗人的吟咏,武夷岩茶的名气大盛。民国《崇安县新志》载:“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剂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苏轼在咏茶诗中写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由此说明武夷岩茶已经脱颖而出,崛起于岩壑之间,为名家所津津乐道,并开始步入皇家宫室,享誉于朝廷。与此同时,武夷名丛如铁罗汉、坠柳条也开始形成。清朝学者郭伯苍在《闽产录异》中曾记述:清时山中仍有这两种名丛,皆为宋朝留存下来的茶树,“各仅有一棵,年产少许,为无价宝。”   宋朝南渡以后,来武夷山游览、讲学、隐居者日增,武夷山极为兴盛。儒家羽士、文人墨客,荟萃山中,斗茶品茗,以茶论文,以文论道,极一时之盛,茶事因之兴旺。著名诗人陆游到此赞曰:“建溪官茶天下绝”。(按,建溪起源于武夷山,流经崇安、建阳至建瓯。建溪泛指该三县。)从这诗里,足证武夷茶新军突起,已与北苑茶同负盛名。朱熹在隐屏峰下构筑精舍,著书立说,授经讲学,聚友品茗,可谓是山中大隐者,颇具雅兴,他利用九曲溪上的一块有罅隙的天然石头当做茶灶,以倡导茶事,并咏诗曰:“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传说隐屏峰下,旧有朱熹手植茶一株,因山僧不堪县官铢求,潜以沸汤浇之遂枯的故事。有清人诗句为证:“县官不解修祠祀,但索文公手植茶。”朱熹在寓居武夷山之时,还亲自携篓去茶园采茶,以此为乐事,并以《茶坂》为题赋诗曰:“携籯北岭西,采撷供茗饮。一啜夜心寒,跏趺谢衾影。”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游武夷诗也咏及武夷茶:“所将白石与青精,漫燃龙竹闲烹煮。武夷之山秀且高,参元堪把死生逃。”(见《武夷山志》22卷)青精指武夷茶,这位云游道士对武夷山水、茶叶注满情感。“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这是武夷著名道士白玉蟾的《水调歌头·咏茶》中词句,茶如灵丹,清人脾胃。   近年,武夷山市志办方留章先生,收到来自蜀省万源县友人惠寄的信札、资料等,言及于1988年在该县石窝乡古社坪村,发现一方完整的石刻,记载着北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王雅父子从福建武夷山移植茶苗于本地种植的始未。碑云“……时在元符二载,月应夹钟,当万卉萌芽之盛,阳和煦气已发。前氏府君王雅与令男王敏,得建溪绿茗,于此种植……”。此碑中虽写的是“建溪绿茗”,但在此的前几十年,范仲淹诗已经说明“溪边之茶”乃“武夷仙人从古栽”,因此说其是武夷之茶,并不牵强。可见,由于武夷茶在当时享誉极高,名声远播,身价不凡,为国人迢迢而求之品。其青出于蓝,返回巴蜀,荣归故里,理所当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