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议论文作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17 15:46:47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议论文作文题目

作家杨大侠(HeroYang)表达素质教育:人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师父要尊重徒弟发展的个体差异,只有适合徒弟的才是最好的,而且还要允许犯错。

两个观点,个人认为,比较独到:1:应试教育,是老师重点对待考试的教育,在于提高分数,不过,如果把这种分析考试问题的能力和学生分享,比如,和同学一起研究命题的特点,命题的规律,还有命题的特点,我觉得,能够让同学们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毕竟联系一下社会中的问题,有些就是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这一点上看,和素质教育就有了共同的地方,所以,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可以相互转化。2,素质教育,是旨在提高学生各项素质的教育,重点不在分数,而我想问一下,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用的是什么方法?方式?我想离不开数字,也就离不开考试。关键点还是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3,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强调素质教育不要脱离关于知识的全面考核,不可偏废;应试教育,最可取之处在于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能力。个人观点,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据有关研究材料表明,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偏重“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即偏重掌握基础知识与形成基本技能。这个阶段从1949年至1979年,为期约30年。第二阶段为强调智力阶段,即强调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这个阶段从1979年至1982年,为期仅4年。?第三阶段为重视非智力因素阶段,并把非智力因素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这个阶段从1983年至1989年,为期约7年。第四阶段为加强素质教育阶段,即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逐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个阶段大约从80年代未90年代初开始,现在正处于全面转轨的攻坚阶段。那么,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应试教育”呢?素质,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空间,而且有多维的审视角度和思路。一般说来,所谓“素质”,通常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第一种涵义是生理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人们天生的感知器官、神经系统,又称遗传因素或天赋;第二种涵义是教育学实质也是社会学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后天社会性的一面,认为素质是在先天某些因素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的综合。换句话说,人的素质是指人的发展总水平,是人的诸种属性的综合,是由各种品质构成的整体结构。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一个先天的聋哑人,当然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但假如一个人的音乐天赋再好,却没有得到后天的培养,也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因此,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 名学生先天获得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国家教委朱开轩主任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往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明确提出:“应试教育”不是对以前和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单纯以升学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否定“应试教育”不是要否定现行的教育。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大体可以从以下10点表现出来:①从指导思想上看: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②从教育目的上看: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③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④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型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⑤从课程结构上看: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所谓“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性课程”,比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等。⑥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加大作业量,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各种竞赛名目繁多,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⑦从师生关系上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⑧从教育方法上看: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⑨从教学途径上看,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新型素质,要求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建构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使得教学途径增多,教育视野广阔,有利于从狭隘的完全同升学“指挥棒”对口的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⑩从评价标准上看,应试教育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考”为法宝,并以此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教育;素质教育则确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潜能优势,实行的是使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的教育。从以上10点基本可以着出,应试教育只注重应试的功利,不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过程上的表面性,在教育成果上的虚假性,对基础教育危害甚深,对广大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通过切实的努力动摇它、瓦解它、改造它,把它转化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端正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应该树立哪些教育新观念呢?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观。基础教育多年来都是为构建教育“金字塔”服务的,单纯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要统考分数和升学率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哼一声都是经验”。这种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目标必须改变,而应培养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树立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以充分发展个性特长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第二,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一提到“人才”,人们马上想到专家、教授、工程师、学者等等。这些“拔尖人才”是人才,合格的劳动者也是人才。我们一 定要转变升学者是人才、唯升学者能成才的人才观;确立多渠道成长、多规格育才的人才观。要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类别、多层次、多结构的,不仅需要自然科学人才,也需要社会科学人才;不仅需要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更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社会管理人才,而且更需要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的劳动大军,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不仅要知识丰富、学有专长,而且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反复证明:具有高学历的人不一定都能成才,没有高学历的人只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也完全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成为某一方面的优秀人才。第三,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其主要的含义,就是要彻底抛弃以考分高低、升学率高低论成败的陈腐观念,树立以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质量观。我们常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用整体、综合的观点要求和衡量学生,从过去仅仅看分数转变到全面地去看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个性特长和身体心理健康等全面素质的提高。第四,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要彻底抛弃单纯重视。“尖子”学生,忽视一 般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死记轻思考、重传授轻自学、重接受轻创造、重课堂轻课外,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以及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现代教学观。

素质 含义 定义1:《词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②事物本来的性质③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那就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定义2:"素质" 沟通的效率与层次可概括为素质。层次高低取决于人的单技术知识深度或多知识修养广度(专家和博学、反面是八卦和肤浅)、沟通方式的丰富性和准确性(如以前不识字的人用画画来代替完成书信),人生观价值取向(创造为乐或享受为乐),情商优劣等条件。 定义3:所谓素质,本来含义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生理学上所说的“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按此,定义素质为: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想来就不无道理 定义4:“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⑧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就特别强调作为英雄和伟人的素质方面在他看来,“忠诚”和“识度”是识别英雄和伟人最为关键的标准 定义5:“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一个有学识不具备教育能力的人可以从事别的职业,但不能从事教师职业 定义6:"素质"又称"能力"、“资质”、“才干”等,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它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员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驱动力等。素质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人特征。 来源 素质其本源为沟通的层次和传达的印象品位,分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 人与人沟通又分同层次沟通、跨层次沟通;单向交流、单对群交流;发展性交流、倾盖之交、利益之交;泛泛而谈,群起攻之;鸿儒之口、威逼利诱等更多 。 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谈不上心理发展。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都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也就是说,个体生理的、心理的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因此,对人的素质的理解要以人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为前提。人的素质包括重量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与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活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而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所以,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分类 三类八种 三类素质是指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 八种素质是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 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教育要避免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我们就必须认识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诸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 在教育目的上,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旨在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 在教育对象上,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则把学校工作放在少数所谓优秀的即有升学前途的学生身上。 在教育内容上,素质教育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开花”,把几项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应试教育则只重智育,片面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教学生学习如何做人。 在教育方法上,素质教育注意在一定共同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因材施教;应试教育则只是对少数学生提出“升学”的统一要求,并没有实现因材施教。 在教育评价上素质教育要求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则把考试作为惟一的评价方法,将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 在教育结果上,素质教育“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或者每个学生“及格+特长”模式;应试教育则只有少数人升学,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学生的才能被忽略,以失败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从上述两种教育的“对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应试教育存在着如此众多的负面消极因素,所以才激发、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议论文作文

阿良是个乖孩子成绩好又孝顺,父母欣喜,老师们也特喜欢他可不,这回又拿了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为学校争了光,大人们皆大欢喜 可是,有一天,全勤的阿良旷课了 老师没追究,要是其他同学这样做,早就被带去教导处通知家长领人了 "谁叫阿良成绩好!反正只要成绩拔尖,谁还会理你做什么违不违纪的事啊?"阿良的同学说道 后来,阿良逃足了一个星期的课,成绩依然名列前茅,老师依然没找他谈话 在阿良看来,做好学生也腻了,更腻了老师们赞赏的目光,反正不去学校上课自己成绩没差--只管成绩好便成,谁还理你做什么? 那一个星期,阿良呆在家里玩电脑,那一个星期,阿良已经不满足于游戏这样无聊的玩意,那一个星期,他的父母没劝他半句话那一年,阿良刚上初二 阿良回校上课那天,报纸上刊登了几家大公司的电脑系统因黑客的病毒入侵而瘫痪,损失好几位数的人民币大家都议论纷纷,等老师喊上课才安静下来 "外面的事干我们什么事啊"阿良不耐烦地说道也是啊,这社会问题谁会去关心呢?只管自己拿个好成绩考上重点高中就行了 所以阿良以优异成绩考上重点高中,父母开心,老师高兴,都说这孩子聪明,没看错,三年后准拿到重点高校的录取通知书 老师家访正和阿良父母在客厅谈话时,阿良半秒都没从自己房间出来过,更不用说跟来势打招呼了--他正对着他的电脑忙乎着 "这孩子,叫都不出来,真是的" "哦,没关系,只要他成绩好,够聪明的,考上了就行啦!" 上了高中,阿良逃课更猖狂了,十天有八天在家里对着他的电脑,高中的班主任没找他谈话,父母没管他--谁介意?成绩好,不耽误功课,就行了 高一期末考试,阿良以他的天资排在全级第二,还拿了全国数学竞赛二等奖老师们称赞着这样的成绩,把逃课的问题抛诸脑后 阿良愈来愈嚣张,见同学也不搭理了,高高在上 "我怕什么?只要我成绩好,老师们能拿我有什么办法?" 可是,突然有一天,警察包围了阿良住的那栋公寓,没等阿良父母开门,警察们便一涌而入,围着阿良 阿良电脑上的一连串数据快速跳动着,几个警察上前不停按着键盘 他被戴上手拷,带回了公安局 这消息让所有人都惊呆:一个成绩那么好的孩子,只是平时逃逃课,犯了什么事会和公安局联系在一起呢? 后来得知,阿良以黑客身份把病毒入侵到大公司的电脑系统中,并再另几家银行盗走近500万 也许,以阿良的聪明的头脑应该不止这个数的 "你不知道你在犯罪吗?" "知道"阿良低着头 "那你为什么又走上这条路呢?" "老师没教过" 而在他被带回公安局那天,有一封信放在他们家邮箱里 上面写着:"XX重点高校保送录取通知书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据有关研究材料表明,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偏重“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即偏重掌握基础知识与形成基本技能。这个阶段从1949年至1979年,为期约30年。第二阶段为强调智力阶段,即强调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这个阶段从1979年至1982年,为期仅4年。?第三阶段为重视非智力因素阶段,并把非智力因素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这个阶段从1983年至1989年,为期约7年。第四阶段为加强素质教育阶段,即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逐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个阶段大约从80年代未90年代初开始,现在正处于全面转轨的攻坚阶段。那么,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应试教育”呢?素质,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空间,而且有多维的审视角度和思路。一般说来,所谓“素质”,通常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第一种涵义是生理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人们天生的感知器官、神经系统,又称遗传因素或天赋;第二种涵义是教育学实质也是社会学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后天社会性的一面,认为素质是在先天某些因素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的综合。换句话说,人的素质是指人的发展总水平,是人的诸种属性的综合,是由各种品质构成的整体结构。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一个先天的聋哑人,当然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但假如一个人的音乐天赋再好,却没有得到后天的培养,也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因此,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 名学生先天获得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国家教委朱开轩主任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往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明确提出:“应试教育”不是对以前和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单纯以升学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否定“应试教育”不是要否定现行的教育。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大体可以从以下10点表现出来:①从指导思想上看: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②从教育目的上看: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③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④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型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⑤从课程结构上看: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所谓“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性课程”,比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等。⑥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加大作业量,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各种竞赛名目繁多,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⑦从师生关系上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⑧从教育方法上看: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⑨从教学途径上看,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新型素质,要求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建构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使得教学途径增多,教育视野广阔,有利于从狭隘的完全同升学“指挥棒”对口的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⑩从评价标准上看,应试教育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考”为法宝,并以此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教育;素质教育则确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潜能优势,实行的是使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的教育。从以上10点基本可以着出,应试教育只注重应试的功利,不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过程上的表面性,在教育成果上的虚假性,对基础教育危害甚深,对广大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通过切实的努力动摇它、瓦解它、改造它,把它转化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端正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应该树立哪些教育新观念呢?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观。基础教育多年来都是为构建教育“金字塔”服务的,单纯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要统考分数和升学率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哼一声都是经验”。这种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目标必须改变,而应培养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树立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以充分发展个性特长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第二,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一提到“人才”,人们马上想到专家、教授、工程师、学者等等。这些“拔尖人才”是人才,合格的劳动者也是人才。我们一 定要转变升学者是人才、唯升学者能成才的人才观;确立多渠道成长、多规格育才的人才观。要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类别、多层次、多结构的,不仅需要自然科学人才,也需要社会科学人才;不仅需要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更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社会管理人才,而且更需要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的劳动大军,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不仅要知识丰富、学有专长,而且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反复证明:具有高学历的人不一定都能成才,没有高学历的人只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也完全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成为某一方面的优秀人才。第三,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其主要的含义,就是要彻底抛弃以考分高低、升学率高低论成败的陈腐观念,树立以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质量观。我们常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用整体、综合的观点要求和衡量学生,从过去仅仅看分数转变到全面地去看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个性特长和身体心理健康等全面素质的提高。第四,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要彻底抛弃单纯重视。“尖子”学生,忽视一 般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死记轻思考、重传授轻自学、重接受轻创造、重课堂轻课外,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以及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现代教学观。

先不扯别的现在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就是应试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口号啥P用不顶那帮人敲锣打鼓坐着蜗牛喊素质教育不管啥教育有利益关系想解决问题就难受益者不让你啊?至于家长哪个家长不想让教育好点?没法子所以都得应试中国这个病已经恶性循环好多年了再循环下去后果人人皆知的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议论文

二十分就想让我们帮你写一份辩论赛论据?再加三十分这位您想清楚点啊有谁会做这种傻事?你都不想干的事还指望别人来给你干?

对不起,我更支持正反。

有一件小事,困扰了我很长时间,直到现在也无法做出判断。有一天,我去上辅导班,等了很久才等来10路车。车上早已没有座位,大家都站着,扶着把手或椅背。车行到下一站,上来了一位面色红润的老人。他踱过来扶住椅背,面对一位坐着的青年。这时,青年赶紧起身给老人让座。本来这是件很简单的事儿,年轻人让座,老人坐下不就完了嘛!可是,这位老人偏偏不坐。他摆摆手说:“不用,不用,我身体很好,站着就行。”年轻人坚持让座,老人坚决不坐,来来往往推让了好久。最后,他只好坐了回去,老人仍站在旁边。车行到下一站,上来了很多人。他们看着手扶椅背的老人和坐在老人面前的青年,脸上露出或愤怒或鄙视的神情。这青年也不傻啊,自然有所察觉,他显得如坐针毡,很不自在。这时,一位妇女大着嗓门说:“有些人真没素质,连座都不给老人让,哼!”其他几位刚上来的乘客也加入了责难的行列,纷纷指责青年人缺乏修养,丢失了尊老的传统美德。青年满面通红,也不申辩,赶紧起身低着头走向了后门。车一直向前行驶,老人依旧固执地站着,那个座位也就一直空着。尽管大家可能都很疲惫,但没有一个人去坐。老人也许真的不喜欢坐,但他站在那里,却让青年无辜受到别人的指斥,而他的身体,无形中也成了疲累的人们与那个座位间的一堵墙。面对这种情景,我困惑了,真不知道究竟该责怪这位老人呢,还是该谴责那些不了解实情而“仗义执言”的人,或者应该重新评判我们的传统道德?如果有一天,我遇到了类似的状况,又该如何去做,是顶着别人的指责和鄙视继续坐着,还是拖着疲惫的身子眼巴巴地看着那个舒适的空座位?其实,仔细想想,被误会的青年没有错,老人没有错,“仗义执言”的乘客没有错,我们的传统道德也没有错。到底哪儿不对劲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所以就一直困惑着。

1、首先,自从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大学生,他们已成为各个领域的核心力量。“应试教育”在这近二三十年中起到了选拔与培养人才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应试教育就没有这么多年来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  2、其次,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而不是“抛弃”。素质教育没有继定的、固定的模式,只有吸取并保留应试教育中的优点,才不至于让素质教育“误入歧途”。3、 促使学生勤奋学习,积累知识。对社会发展和公民总体素质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4、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的直接传授,而非像西方一样让学生自己探索,能够节约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5、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用于教育事业的资金不够充足,无法为追求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提供足够物质保证另外,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是相对最为能体现公平的。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议论文题目

二十分就想让我们帮你写一份辩论赛论据?再加三十分这位您想清楚点啊有谁会做这种傻事?你都不想干的事还指望别人来给你干?

1、首先,自从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大学生,他们已成为各个领域的核心力量。“应试教育”在这近二三十年中起到了选拔与培养人才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应试教育就没有这么多年来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  2、其次,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而不是“抛弃”。素质教育没有继定的、固定的模式,只有吸取并保留应试教育中的优点,才不至于让素质教育“误入歧途”。3、 促使学生勤奋学习,积累知识。对社会发展和公民总体素质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4、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的直接传授,而非像西方一样让学生自己探索,能够节约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5、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用于教育事业的资金不够充足,无法为追求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提供足够物质保证另外,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是相对最为能体现公平的。

就目前高中阶段的教育形式来看,应试教育似乎比素质教育更有利一些,因为进入大学要高考,要或得高分,因此,应试教育更被教师和家长看重。就中国教育得长远利弊来说,素质教育更好,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得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国家培养人才,应试教育必然向素质教育过度。

对不起,我更支持正反。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议论文作文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据有关研究材料表明,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偏重“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即偏重掌握基础知识与形成基本技能。这个阶段从1949年至1979年,为期约30年。第二阶段为强调智力阶段,即强调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这个阶段从1979年至1982年,为期仅4年。?第三阶段为重视非智力因素阶段,并把非智力因素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这个阶段从1983年至1989年,为期约7年。第四阶段为加强素质教育阶段,即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逐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个阶段大约从80年代未90年代初开始,现在正处于全面转轨的攻坚阶段。那么,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应试教育”呢?素质,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空间,而且有多维的审视角度和思路。一般说来,所谓“素质”,通常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第一种涵义是生理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人们天生的感知器官、神经系统,又称遗传因素或天赋;第二种涵义是教育学实质也是社会学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后天社会性的一面,认为素质是在先天某些因素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的综合。换句话说,人的素质是指人的发展总水平,是人的诸种属性的综合,是由各种品质构成的整体结构。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一个先天的聋哑人,当然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但假如一个人的音乐天赋再好,却没有得到后天的培养,也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因此,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 名学生先天获得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国家教委朱开轩主任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往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明确提出:“应试教育”不是对以前和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单纯以升学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否定“应试教育”不是要否定现行的教育。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大体可以从以下10点表现出来:①从指导思想上看: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②从教育目的上看: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③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④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型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⑤从课程结构上看: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所谓“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性课程”,比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等。⑥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加大作业量,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各种竞赛名目繁多,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⑦从师生关系上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⑧从教育方法上看: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⑨从教学途径上看,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新型素质,要求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建构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使得教学途径增多,教育视野广阔,有利于从狭隘的完全同升学“指挥棒”对口的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⑩从评价标准上看,应试教育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考”为法宝,并以此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教育;素质教育则确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潜能优势,实行的是使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的教育。从以上10点基本可以着出,应试教育只注重应试的功利,不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过程上的表面性,在教育成果上的虚假性,对基础教育危害甚深,对广大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通过切实的努力动摇它、瓦解它、改造它,把它转化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端正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应该树立哪些教育新观念呢?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观。基础教育多年来都是为构建教育“金字塔”服务的,单纯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要统考分数和升学率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哼一声都是经验”。这种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目标必须改变,而应培养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树立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以充分发展个性特长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第二,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一提到“人才”,人们马上想到专家、教授、工程师、学者等等。这些“拔尖人才”是人才,合格的劳动者也是人才。我们一 定要转变升学者是人才、唯升学者能成才的人才观;确立多渠道成长、多规格育才的人才观。要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类别、多层次、多结构的,不仅需要自然科学人才,也需要社会科学人才;不仅需要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更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社会管理人才,而且更需要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的劳动大军,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不仅要知识丰富、学有专长,而且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反复证明:具有高学历的人不一定都能成才,没有高学历的人只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也完全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成为某一方面的优秀人才。第三,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其主要的含义,就是要彻底抛弃以考分高低、升学率高低论成败的陈腐观念,树立以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质量观。我们常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用整体、综合的观点要求和衡量学生,从过去仅仅看分数转变到全面地去看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个性特长和身体心理健康等全面素质的提高。第四,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要彻底抛弃单纯重视。“尖子”学生,忽视一 般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死记轻思考、重传授轻自学、重接受轻创造、重课堂轻课外,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以及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现代教学观。

闲谈应试教育好久没有写下一篇扣人心弦的日志,对中国目前教育十分不满,所以写下此日志,抒发我对中国教育的反对情绪。首先,我是一名学生,学生应该做的事是符合他的社会身份的事,那毋庸置疑是学习,而学习的最终目的,我认为有二:其一,是从最现实的角度看,那就是为将来的职业所需的文凭等做准备;其二,则是从本身学习的宽度看,那就是学知识明道理,扩展人生的宽度,不以人生的长度去衡量,真正实现人的人生意义。很明显,我偏向于其二。当然,这是自身处于中国式教育的模式学习下的我所表明的观点。所谓中国式教育,那就是应试教育,又所谓应试教育,那是以为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与之相应的是素质教育,它更为人性化,突出学生的个性化。而考试主要有两种目的:一是检测考试者对某方面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检验考试者是否已经具备获得某种资格的基本能力。从这两种目的看,考试可以分为效果考试和资格考试。在当今情况下看,应该是第二种。从学习者的角度看,这能很好的,及时地看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改正。是真正的在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相反检测考试就只是为了应付卷面及考核的问题,实际着手于考试本身的形式上,注重于形式化,到底效果如何?只能说不得人知,因为有反对者——受害者,那么就有支持者——受益者;受益者通常为考试成绩优异,拔尖者,颇受老师家长喜爱,被寄予重望,但这只是受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影响,因为考试不能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不能与思想品德素质直接挂钩联系上。他顶多不过是一个益于应试教育能力培养的学生罢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