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3 17:20:52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题目

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经济进入了百年的寒冬,一批批企业的倒闭暴露出企业管理的种种问题。虽然这些企业的倒闭原因不尽一致,但最根本的原因都一样:风险意识淡薄,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此时,如不思考如何建立和规范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那么,将有更多的企业倒下。上海市组织部、国资委也于本月向社会征集外部董事、外派监事,为市管国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打下良好基础。本文在回顾内部控制理论沿革及其内涵,分析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及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从智力支持、法规建设、制度安排和监督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内部控制在我国运用的12点建议。一、内部控制的理论沿革及内涵内部控制作为一项管理技术,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内涵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的不断演化。回顾内部控制发展史,主要有内部牵制、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等五个阶段。1、内部牵制阶段作为内部控制的最初形式,早在古罗马时期就有了“双人记账制”等内部牵制思想。但正式提出内部牵制概念的是LRDicksee于1905年提出的。1930年George EBennett在此基础上对内部牵制概念作了进一步发展,认为内部牵制是账户和程序组成的协作系统,这一系统使员工在从事本身工作时独立地对其他员工工作进行连续性检查以确定其舞弊的可能性。2、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阶段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概念。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下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CAP)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对内部控制作了权威性定义。1958 年10月该委员会发布的《审计程序公告第 29号》对内部控制定义重新进行表述,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1972 年,AICPA下属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发布其第1号公告(SAS No l),对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提出了今天广为人知的定义:一、内部会计控制是由组织计划以及与保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资料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构成。会计控制旨在保证:经济业务得到适当的授权;经济业务的记录遵循适当的标准;接触资产受到适当的限制;资产得到适当的盘查;二、内部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计划以及与管理部门授权办理经济业务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及其记录。这种授权活动是管理部门的职责,它直接与管理部门执行该组织的经营目标有关,是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控制的起点。3、内部控制结构阶段1988年4月,AICPA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 NO55),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该公告取代SAS NO1。该公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的提法替代了“内部控制”的提法,正式将内部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范畴,并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该公告可视为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一个突破性成果。公告中内部控制结构是指为了对实现特定公司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构成的有机总体,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三个要素。4、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SO)发布报告,即《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 Control — Integrated Framework),也称COSO报告。不久AICPA全面接受了COSO报告的内容,于1995年据以发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SAS NO78),并自1997年1月起取代了SAS NO55。COSO报告中把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标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COSO 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5、风险管理―总体框架2004 年9 月COSO颁布了《 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 (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 Integrated Framework)新报告,提出了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个相互联系的内部控制要素。新报告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风险管理―总体框架阶段,强调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全面内部控制,旨在对企业内部风险实施管理和战略制定而建立的事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目标的多重化发展。由最初的防弊纠错、保护资财发展到能使公司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由单纯遵循管理政策发展到对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规章的遵守。随公司规模的扩大,董事会与经理层不可能做到事必躬亲,公司经营的有效性须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做保证。同时与公司有关的各种法规也日趋完善,公司的顺利运行必须在守法经营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由最初的只重视会计控制发展到会计控制及管理控制并重,进而形成了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更突出了对风险的重视。公司的内部控制应辐射所有重要的方面,是一种全方位、宽领域的控制。内部控制应合理保证提供的财务、管理及其他信息的准确及时性,各种信息又有助于对现有控制的分析评价,内部控制不是一个僵化的模型,而是要通过不断的评价、沟通等逐渐完善。二、我国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现状从理论研究及相关法规看:虽然我国早在西周就有了实施了分权控制方法和交互考核制度等内部控制的思想,但由于封建主义的长期统治,内部控制一直没有得到发展,直到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开始,内部控制才得以在我国发展。之后,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中注协、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部门相继出台了内部控制规范。2006年7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牵头发起,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门共同参与组成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2007年3月,该委员会发布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17个具体规范的征求意见稿,并于2008年5月发布了正式的基本规范,目前还没有具体规范。2008年6月,该委员会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三项指引的征求意见稿。从实务应用看:在我国,对内部控制要求较多的是上市公司,但从实际情况看,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也不容乐观。据《沪市上市公司2007年内部控制报告分析》显示,沪市共有146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公司内部控制报告,占沪市披露2007年年度报告上市公司总数的17%,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及其审核意见的数量较少。(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起步比较晚,虽然已加大研究力度,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长期的封建思想影响,人们对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理论认识不够,加上内部控制体系尚未完善,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人才,所以内部控制在我国的发展应用还存在不少问题:1、管理和控制理念淡薄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管理思想、方法、手段的影响,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对于几乎属于“引进”而来的内部控制的理论缺乏认识,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几乎处于陌生状态

现在的很多文章都是需要实证分析的,这个我可以给你搞定的,我来吧Q2272565360

回答 亲亲,您好,我正在帮您查询相关的信息,马上回复您。 亲,您好您咨询的问题回答如下: 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分析 企业现金及流量管理问题研究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 公允价值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影响分析 关于谨慎性会计原则研究 关于人力资源产权与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 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探讨 人力资源会计模式的比较研究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治理对策 企业信用管理政策问题研究 EVA与企业绩效评价问题研究 企业并购后整合之问题及对策研究 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对策研究 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问题研究真诚的希望能帮到您,祝您生活愉快!如果您觉得对您有帮助的话,请辛苦点一下赞哦,谢谢! 提问 XX公司销售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写作提纲怎么写 回答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内容: 内部控制的雏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则是基于规模日益庞大的企业对内加强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以及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至今,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四个历程,即本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4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内部控制制度,7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内部控制结构,及90年代开始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内部控制综合框架是由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于1992年9月发布的,是至今对内部控制最为全面的描述。报告对内部控制定义为:“一种管理方法,由一个会计主体的董事会、管理部门和其他人员共同制定,旨在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执行各种法规条例的合规性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良好的内部控制旨在达到下列目标,借以发挥其相应的作用: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以防止出现舞弊性错误;保证会计记录正确可靠;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以满足企业管理人员和外部利益关系人决策需要;保证增加盈利和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规避风险;防错防弊,避免或减少因错误和不正常现象造成损失;保证授权职责明确并被认真履行;保证管理当局履行其法律责任;降低审计费用。基于内部控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加强内部控制成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在竞争中取胜的前提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已暴露无疑,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不合理;内部控制执行不严,形同虚设等等问题摆在企业的面前。内部控制的薄弱已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约不正当的行为,已刻不容缓。 更多2条 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目录

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论文大纲  第一章 导论  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理论基础  1上市公司的界定与特征  2 内部控制的涵义与内容  3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涵义、特点与内容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与问题  3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4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5 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五章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控的对策思考  结论  研究综述  (一)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综述  通常,人们将西方内部控制演进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内部牵制阶段;20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80代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前,被称为牵制阶段,是内部控制的萌芽时期。在该阶段,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查错防弊,以职责的分工和业务的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为着眼点。到了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于社经济的发展和审计方法的改进,内部控制理论得到了发展。内部控制开始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并在此期间推行了一套内部控制体系,其目标在于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提高经营效率。到了内部控制结构阶段,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一时期,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审计理论的推进上有大量的举动,这使得内部控制理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改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和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是该阶段的重点。到了20世纪90年代,对内部控制多是从会计的角度来研究的。政府在内部控制研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大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1992年颁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COSO报告)。COSO报告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进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新阶段。2006年7月15日美国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已开始对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生效。SOX严格界定了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财务责任和义务;强调了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与职责;对公司的信息披露作了明确要求;对公司的外部审计做出严格规定。  (二)国内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的经济、政治体制所导致的。而在我国开始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步伐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政府才开始积极推进内部控制的规范建设。1986年财政部颁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在该规范中对内部控制制度作了明确规定。于1997年年初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并对  内部控制做出了定义。1997年5月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中规定金融机构要建立起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我国第一部对内部控制有法律要求的法规是2000年7月实施的《会计法》。

试论财务杠杆与公司价值  对我国增值税转型的思考  小议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试论现金流量表的决策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问题  企业流动资金紧缺的成因与对策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应收账款风险及其控制问题分析  房地产行业资本结构分析  企业适度负债经营问题探讨  试论次贷危机后投资银行功能的转变  公司财务披露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浅析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浅议我国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和防范  论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在纳税筹划中的应用  金融资产重分类问题探析  战略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运用  公司财务危机诊断与防范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理财创新  浅谈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司法会计鉴定问题研究  管理舞弊审计研究  浅谈股利分配政策  纳税筹划的主要途径和几点思考  中小企业融资策略研究  浅论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  股票回购与会计利润操纵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动机及手段分析  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的探讨  上市公司现金流量分析探讨  金融风暴与内部控制  企业金融风险成因及防范策略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和建设途径  论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造假行为的法律治理与制度规范  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  浅谈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筹划思路与方法  谈民营企业财务控制  浅论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  关于新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认定的思考  浅谈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思路与方法  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趋势  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分析、管理与控制  关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问题研究  企业所得税法税前扣除规定比较分析  “新税法”与新准则税会计差异研究  浅谈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回购问题  浅析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的思考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原因及对策  纳税筹划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金融风暴的反思——企业风险管理  新会计准则下贷款减值准备问题研究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盈余管理的影响  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纳税筹划  会计职业判断与风险控制  浅析我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  企业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浅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  论审计失败  审计职业判断相关问题研究  新会计准则对所得税会计的影响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  企业投资风险的成因分析及控制对策  浅谈企业纳税筹划与财务风险  新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流动资金运营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议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中的应用  从××集团谈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  公司财务困境成本分析及对策研究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探析  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防范的研究  公允价值审计若干问题研究  论文化环境与会计价值观  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问题探讨  论审计独立性  财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试论企业亏损的内因分析与治理对策  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探讨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及其治理探讨  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探讨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的探讨  试论会计法律责任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及控制研究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与对策研究  公司经营风险监测与防范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分析  从PT××看财务危机的防范  现金流量表的财务分析  浅谈财务舞弊与防范  新准则下所得税会计研究  从“4万亿“投资谈国家审计改革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关问题的研究  试论企业财务风险  公司应收账款风险分析  试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  企业流转税筹划初探  跨段收费方式的利弊分析

浅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从当前实际看,许多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非常突出,进而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下面提出一些自己对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看法。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问题  没有内部控制制度。这种情况在民营中小型企业和“内部人控制”较严重的企业大量存在。在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依靠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和个人的冒险精神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大多数对会计不太熟悉和不太重视。在他们看来市场才是最重要的,内部控制会束缚他们的手脚。所以,这些企业往往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老板一人说了算,会计的作用仅在于如何算账使老板少交税。收入不入账,成本、费用虚高等屡见不鲜。在“内部人控制”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没有内部制度更对自己有利,更便于他们浑水摸鱼。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有些企业存在内部控制,但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使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如不少企业常规票据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均没有建立,甚至一些小企业没有正规的财会部门,会计、出纳、审核等事项由一个人包办。原始凭证的取得或填制本身就不合法,以此为依据编制的记账凭证、登记的账薄、出具的会计报表及一系列的会计分析等也就毫无意义。一些企业人为捏造会计数据,设置“小金库”,乱摊成本,隐瞒收入,虚报利润,恶意逃避税收等。  对内部控制制度认识的片面性。目前,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内部资金控制,即内部会计控制。因此,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上,参与内控管理的也仅仅是财务人员。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了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如此庞大的监督体系对中小企业的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有的企业虽然有内部审计,却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一些企业的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甚至领导干部利用监督不力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大肆侵吞公款,利用虚假发票非法占有企业资金等。  内控制度行为主体素质较低。近年来,中小企业财会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跟不上,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混进财会队伍,思想素质差,业务一知半解,连正常的会计业务都处理不好,更谈不上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一些企业领导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一窍不通,却目无法规,独断专行,势必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使本就资金紧张的企业举步维艰。  内部审计职能弱化。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有不少的中小企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即使具有内审机构的企业,其职能也已严重弱化,不能正确评价财务会计信息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绩效。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要点及设计原则  企业的内控制度要达到服务于企业经营目标,达到对经营活动的控制,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对企业每个环节进行控制且要控制好各个要点。实行企业内部控制要注意以下要点:明确管理职责、纵向与横向的监督关系;职责分工,权利分割,相互制约;交易授权,建立恰当的审批手续;设计并使用适当的凭证和记录;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授权;资产和记录的保管制度;独立稽核,例行的复核与自动的查对;制订和执行恰当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工作轮换;独立检查,包括外部和内部审计等。  内控制度的设计原则。  (1)政策性原则。中小企业内控制度的设计必须首先符合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然后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财务管理的要求进行设计。  (2)有效性原则。设计内控制度的目的就是规范管理行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内控制度的设计必须从“有效”为前提,尽量做到内控环节不宜过长而又环环相扣,使人操作起来切实有效;必须有利于控制和检查,具有了解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手段和途径,同时要根据执行情况和管理需要不断完善,以保证内控制度更加适应管理需要,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  (3)就目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来看,严格贯彻账、钱、物分管原则是内控制度设计的重中之重。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要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手续办理,多人经手,共同负责,努力克服货币资金、财产物资及有关账簿的管理混乱现象,防止企业资产的流失。特别是企业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业务,每日终了,应及时计算当日收入、支出合计数和结存数,逐日逐笔进行日记账登记;月份终了,日记账余额必须与有关总账余额核对相符,做到日清月结。同时,对财产物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清查,随时反映账面数与实存数,保证账实相符。这样能够防止贪污盗窃行为的发生,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  三、对策  强化管理者的内控意识及高层的控制职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应有明确的认识,应走出误区,更新观念,强化管理。要为员工建立一个管理完善,控制有效,相互激励、相互制约、相互竞争的工作环境;建立一个有效的令行禁止的管理系统;培养一批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奋、正直、忠诚的员工,不断加强员工的后续教育,对关键岗位定期轮岗、换岗,对不相容职务严格分离,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管理欠缺及舞弊行为,以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人是观念创新的根本和灵魂,企业制定经营目标,设置核算机制,都必须依靠人的创造性工作。我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理念最鲜明、最重要的标志。强调以人为本,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依靠提高人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准和法规意识,充分发挥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最佳效果。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企业领导者注重内部控制,注重对企业员工的研究,尊重员工的心理需求,强调沟通和管理交流,便能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形成强大的企业合力,促进整个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了领导的重视,有了员工的诚信,就有了内部控制的良好环境,但内部控制必须有个完善的组织机构,完整的控制制度。公司的控制活动必须有从计划、执行到控制、监督的整体框架。内控制度首先要保证组织机构的适当性,各项内控制度要参照会计法规制定准确到位,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中小企业尤其要重视采购与付款、货币资金、销售与收款、成本与费用的控制制度。  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层负责,保持相对独立性。企业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对各级管理层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包括企业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情况、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各级管理人员的绩效、内控环节的协调情况等。  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选题

学术堂整理了几个关于内部控制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W公司销售与收款业务内部控制研究  2、大股东股权质押、内部控制与公司绩效  3、媒体关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上市公司业绩波动性  4、SH集团采购业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5、YSZS公司关联方交易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6、WQ服务公司投资业务内部控制案例研究  7、XD地产公司筹资业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8、AP饲料公司存货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9、GHSD发电公司存货内部控制案例研究  10、大有能源公司内部控制案例研究  11、QZ公司销售业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12、环境不确定性、内部控制与企业创新  13、内部控制、行业特征与商业信用融资  14、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探讨  15、HD公司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缺陷研究

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论文大纲  第一章 导论  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理论基础  1上市公司的界定与特征  2 内部控制的涵义与内容  3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涵义、特点与内容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与问题  3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4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5 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五章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控的对策思考  结论  研究综述  (一)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综述  通常,人们将西方内部控制演进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内部牵制阶段;20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80代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前,被称为牵制阶段,是内部控制的萌芽时期。在该阶段,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查错防弊,以职责的分工和业务的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为着眼点。到了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于社经济的发展和审计方法的改进,内部控制理论得到了发展。内部控制开始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并在此期间推行了一套内部控制体系,其目标在于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提高经营效率。到了内部控制结构阶段,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一时期,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审计理论的推进上有大量的举动,这使得内部控制理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改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和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是该阶段的重点。到了20世纪90年代,对内部控制多是从会计的角度来研究的。政府在内部控制研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大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1992年颁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COSO报告)。COSO报告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进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新阶段。2006年7月15日美国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已开始对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生效。SOX严格界定了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财务责任和义务;强调了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与职责;对公司的信息披露作了明确要求;对公司的外部审计做出严格规定。  (二)国内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的经济、政治体制所导致的。而在我国开始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步伐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政府才开始积极推进内部控制的规范建设。1986年财政部颁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在该规范中对内部控制制度作了明确规定。于1997年年初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并对  内部控制做出了定义。1997年5月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中规定金融机构要建立起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我国第一部对内部控制有法律要求的法规是2000年7月实施的《会计法》。

现在的很多文章都是需要实证分析的,这个我可以给你搞定的,我来吧Q2272565360

回答 亲亲,您好,我正在帮您查询相关的信息,马上回复您。 亲,您好您咨询的问题回答如下: 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分析 企业现金及流量管理问题研究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 公允价值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影响分析 关于谨慎性会计原则研究 关于人力资源产权与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 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探讨 人力资源会计模式的比较研究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治理对策 企业信用管理政策问题研究 EVA与企业绩效评价问题研究 企业并购后整合之问题及对策研究 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对策研究 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问题研究真诚的希望能帮到您,祝您生活愉快!如果您觉得对您有帮助的话,请辛苦点一下赞哦,谢谢! 提问 XX公司销售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写作提纲怎么写 回答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内容: 内部控制的雏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则是基于规模日益庞大的企业对内加强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以及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至今,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四个历程,即本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4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内部控制制度,7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内部控制结构,及90年代开始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内部控制综合框架是由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于1992年9月发布的,是至今对内部控制最为全面的描述。报告对内部控制定义为:“一种管理方法,由一个会计主体的董事会、管理部门和其他人员共同制定,旨在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执行各种法规条例的合规性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良好的内部控制旨在达到下列目标,借以发挥其相应的作用: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以防止出现舞弊性错误;保证会计记录正确可靠;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以满足企业管理人员和外部利益关系人决策需要;保证增加盈利和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规避风险;防错防弊,避免或减少因错误和不正常现象造成损失;保证授权职责明确并被认真履行;保证管理当局履行其法律责任;降低审计费用。基于内部控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加强内部控制成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在竞争中取胜的前提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已暴露无疑,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不合理;内部控制执行不严,形同虚设等等问题摆在企业的面前。内部控制的薄弱已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约不正当的行为,已刻不容缓。 更多2条 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结论

一、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当前,我国企业面临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如何协调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建立在内部协调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内部控制是企业最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效管理工具。然而,近年来部分企业会计造假行为普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一些企业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效益严重滑坡,陷入困境。造成这种状况,既有外部原因,如会计准则不够完善、财政和证券监管不力、中介机构执业不规范等;也有不可忽视的内部原因,即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监督弱化,缺乏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和约束机制。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脆弱乏力主要表现在: (一)对内部控制不重视,缺乏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对内部控制普遍认识不足,把内部控制看成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的事,没有把内部控制放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策略高度来考虑。有的企业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明确的控制依据;有的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很不健全或未较好执行,不能发挥有效作用。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或控股股东控制现象严重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公司治理结构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而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担当的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的角色,是有利于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一种手段。我国存在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操纵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一股独大”现象,还有明显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即关键人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这样,控股股东或少数关键人就能操纵公司的财务报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这种现象虽然在上市公司中已有所改变,但从公司制企业总体上看,仍普遍存在。 (三)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一些企业没有合法建帐、原始凭证审核不严格、不按规定编制记账凭证和及时记帐、成本核算不正确、财务会计报告虚假或不及时清理资产并处理盈亏,使得会计工作秩序混乱。 (四)忽视财务内部稽核和内部审计的作用 有的企业财会部门未设稽核岗位,或稽核不规范;一些企业领导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工作阻力比较大,内部审计机构及制度不健全,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等,使内部审计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五)日常财务管理松懈 一些事故隐患长期得不到发现,发现时已经出事,给企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上述不容乐观的状况,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并有所创新和发展。 二、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与检查评价 (一)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 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方式主要有: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资产保护控制、风险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业绩控制、职工素质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 组织规划控制。组织规划控制是指对单位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二是组织机构的相互控制。 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是指对单位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控制。企业内部部门或职员在处理经济业务前须经过授权批准。授权批准有一般授权和特定授权两种形式。 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指对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编制详细的预算或计划,并通过授权,由有关部门对预算或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 预算控制应抓好以下环节:预算体系的建立、预算的编制和审定、预算指标的下达及相关责任人或部门的落实、预算执行的授权与监控、预算差异分析与调整、预算业绩的考核。 资产保护控制。资产保护控制是指对单位实物资产安全所采取的控制措施。资产保护控制措施主要包括限制接近和定期清查两种:限制接近,就是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对资产的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够接触资产,包括对资产本身的直接接触和通过文件批准的方式对资产使用或分配的间接接触。定期清查,就是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清查,并将清查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如账实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以保证实物资产实有数量与账面记载相符。 风险控制。风险控制就是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出现不利的结果。风险按其形成的原因一般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类。另外,投资风险也特别值得注意,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防范投资风险。 企业应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会计系统控制是指单位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以及会计处理程序,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 业绩报告控制。业绩报告也称责任报告,是单位内部各级管理层掌握信息、加强内部控制的报告性文件。编制业绩报告必须与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其他控制方式相结合,明确反映各级管理层负责人的责任。 职工素质控制。职工素质控制是指单位在聘用、使用、培养、奖惩等方面对职工素质进行的控制。要制定对职工的培养、选拔、管理、考核、监督的办法,并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实行良好的管理方式,加强对员工诚实守信的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采用适当的激励手段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才的价值。 内部审计控制。内部审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对单位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是对会计的控制和再监督。内部审计能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管理信息系统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控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对电子信息系统本身的控制。二是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内部人为控制的影响,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除上述十项控制方式外,还有人力资源控制等方式。 (二)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 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l)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考核,在此基础上,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2)对执行内部会计控制成效显著的单位、机构和人员给予表彰,对违反内部会计控制的提出批评和处理意见。 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的组织。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考核与评价,应由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或上级单位的财务审计人员具体负责,要形成制度。坚持企业自查与上级单位组织检查相结合,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并且与企业经营者的年度考核奖惩挂钩。 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的程序和步骤 (1)确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标准。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检查和评价前,必须汇集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律、制度以及单位的内部控制文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形成内部控制标准。内部审计根据这些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检查和判断。 (2)检查、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情况。检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现状,与事先确定的标准进行对照,确认内部控制的措施是否已经采用。对照发现的控制缺陷,加以纪录、归类、汇总,并说明控制缺陷可能产生的弊端以及对整个控制系统的影响。在分析控制缺陷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作出评价。 (3)测试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测试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方法主要采用定性的统计抽样检查。在抽样检查中,内部审计应当科学地选定具有代表性的测试样本,借以正确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状况。 (4)写出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报告。前三步程序完成以后,紧接着就是写出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报告,提出具体的检查结论、意见、评价和建议,供单位最高管理层采纳,同时也要送交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人员以改进内部控制。 三、内部控制的局限及对策 (一)内部控制的局限 良好的内部控制虽然可以为管理人员达到内部控制的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但无论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多么完善,都无法消除其本身所固有的局限。 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局限。管理层一般要求,实施内控手段的成本不高于相应的预期收益,增加控制环节不能过于降低办事效率,否则管理层就可能会放弃这项内部控制。 职员犯主观或客观的错误。工作人员因粗心、精力不集中、身体欠佳、误解指令、疏忽大意、错误判断,或相互勾结、内外串通舞弊等,都可能会导致内部控制失灵。这种人为错误是内部控制制度无能为力的。 管理人员滥用职权或不能正确使用权力。管理人员无视内部控制制度逾越控制,或不能正确使用权力,会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忽视非常规业务。大多数内控制度是对常规业务的控制,只适于正常且经常反复出现的业务事项,忽视了非常规业务,而不能对例外事项(包括意外事故)进行控制。 高级职员的舞弊行为。通常在企业中,达到足够高的管理层面之后,没有更高级别的管理层进行监督。除了审计师,这一层次管理者的决策没有任何形式的监管。因此,在实践中,高级职员的舞弊行为经常不被察觉。 会引起批评或检讨的信息在自下而上传递的过程中容易被中断。这是在管理层次中的信息沟通问题。问题出在需要自下而上传递信息的环节。当向上传递的信息将引起批评或检讨时,就容易在上传过程中被中断。因此,高层管理者将无从获知这些已存在的并且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 雇员身兼数职。企业中往往存在少数雇员身兼数职的情况,这导致内控制度难以落到实处。 情况变化。原来制定的内部控制过时失去效果,无法控制其错误或弊端的发生。 (二)克服内部控制局限的对策 管理层要不断研究改进主要的内部控制系统。内控系统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敏感度。 认真选择雇员。管理层应熟悉雇员的信用背景,对雇用期间的表现评价、实际能力和缺点等方面建立员工档案。 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师能够有效地、强有力地保障完整的内控系统。通过内审部门,那些源自基层的详尽信息可以很方便地传达到管理层。 接受外部审计师或独立审计师服务。在评价现有内控制度之后,审计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相关会计纪录的准确性,有更多时间去评价高级管理层的行为,特别是对于非常规交易,进行必要的审计测试。 小规模企业要充分利用复式记账的会计系统,同时加大管理层监管。 制定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和惩罚规定。责任追究制度是企业内控制度贯彻执行的根本保证。惩罚规定是责任追究制度的补充,是治理违法违规、偷懒、弄虚作假的直接手段。一视同仁地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有效并具有权威性。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好的环境条件是内部控制制度得到贯彻执行的关键,也是企业成功的基础。要创造一个具有高度亲和力、凝聚力和竞争力的企业,必须要有内部环境条件的支持,即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制度建设中,企业文化建设是基础,内部控制制度是手段,只有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企业才会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这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内部控制的主要形式就是制度控制。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按控制对象划分为:货币资金控制制度、实物资产控制制度、对外投资控制制度、工程项目控制制度、采购与付款控制制度、销售与收款控制制度、成本费用控制制度、资金筹措控制制度、担保业务控制制度等。上述控制制度又可根据涵盖的内容,细分为若干具体控制制度,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如货币资金控制制度,涵盖了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内容。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制度监督意识。会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具有双重身份,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单位内部的各项控制措施要通过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得以贯彻;同时,会计人员又承担着监督经营者及其他参与经营活动人员执行控制规范的责任。企业内部要建立会计人员岗位监督责任制。要形成对经济业务活动的动态监控机制,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会计人员都要步步跟踪。同时,为了使会计监督落实到位,应该在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如实行会计委派制,使会计人员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便于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

浅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从当前实际看,许多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非常突出,进而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下面提出一些自己对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看法。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问题  没有内部控制制度。这种情况在民营中小型企业和“内部人控制”较严重的企业大量存在。在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依靠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和个人的冒险精神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大多数对会计不太熟悉和不太重视。在他们看来市场才是最重要的,内部控制会束缚他们的手脚。所以,这些企业往往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老板一人说了算,会计的作用仅在于如何算账使老板少交税。收入不入账,成本、费用虚高等屡见不鲜。在“内部人控制”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没有内部制度更对自己有利,更便于他们浑水摸鱼。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有些企业存在内部控制,但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使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如不少企业常规票据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均没有建立,甚至一些小企业没有正规的财会部门,会计、出纳、审核等事项由一个人包办。原始凭证的取得或填制本身就不合法,以此为依据编制的记账凭证、登记的账薄、出具的会计报表及一系列的会计分析等也就毫无意义。一些企业人为捏造会计数据,设置“小金库”,乱摊成本,隐瞒收入,虚报利润,恶意逃避税收等。  对内部控制制度认识的片面性。目前,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内部资金控制,即内部会计控制。因此,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上,参与内控管理的也仅仅是财务人员。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了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如此庞大的监督体系对中小企业的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有的企业虽然有内部审计,却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一些企业的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甚至领导干部利用监督不力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大肆侵吞公款,利用虚假发票非法占有企业资金等。  内控制度行为主体素质较低。近年来,中小企业财会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跟不上,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混进财会队伍,思想素质差,业务一知半解,连正常的会计业务都处理不好,更谈不上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一些企业领导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一窍不通,却目无法规,独断专行,势必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使本就资金紧张的企业举步维艰。  内部审计职能弱化。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有不少的中小企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即使具有内审机构的企业,其职能也已严重弱化,不能正确评价财务会计信息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绩效。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要点及设计原则  企业的内控制度要达到服务于企业经营目标,达到对经营活动的控制,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对企业每个环节进行控制且要控制好各个要点。实行企业内部控制要注意以下要点:明确管理职责、纵向与横向的监督关系;职责分工,权利分割,相互制约;交易授权,建立恰当的审批手续;设计并使用适当的凭证和记录;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授权;资产和记录的保管制度;独立稽核,例行的复核与自动的查对;制订和执行恰当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工作轮换;独立检查,包括外部和内部审计等。  内控制度的设计原则。  (1)政策性原则。中小企业内控制度的设计必须首先符合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然后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财务管理的要求进行设计。  (2)有效性原则。设计内控制度的目的就是规范管理行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内控制度的设计必须从“有效”为前提,尽量做到内控环节不宜过长而又环环相扣,使人操作起来切实有效;必须有利于控制和检查,具有了解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手段和途径,同时要根据执行情况和管理需要不断完善,以保证内控制度更加适应管理需要,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  (3)就目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来看,严格贯彻账、钱、物分管原则是内控制度设计的重中之重。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要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手续办理,多人经手,共同负责,努力克服货币资金、财产物资及有关账簿的管理混乱现象,防止企业资产的流失。特别是企业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业务,每日终了,应及时计算当日收入、支出合计数和结存数,逐日逐笔进行日记账登记;月份终了,日记账余额必须与有关总账余额核对相符,做到日清月结。同时,对财产物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清查,随时反映账面数与实存数,保证账实相符。这样能够防止贪污盗窃行为的发生,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  三、对策  强化管理者的内控意识及高层的控制职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应有明确的认识,应走出误区,更新观念,强化管理。要为员工建立一个管理完善,控制有效,相互激励、相互制约、相互竞争的工作环境;建立一个有效的令行禁止的管理系统;培养一批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奋、正直、忠诚的员工,不断加强员工的后续教育,对关键岗位定期轮岗、换岗,对不相容职务严格分离,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管理欠缺及舞弊行为,以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人是观念创新的根本和灵魂,企业制定经营目标,设置核算机制,都必须依靠人的创造性工作。我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理念最鲜明、最重要的标志。强调以人为本,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依靠提高人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准和法规意识,充分发挥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最佳效果。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企业领导者注重内部控制,注重对企业员工的研究,尊重员工的心理需求,强调沟通和管理交流,便能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形成强大的企业合力,促进整个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了领导的重视,有了员工的诚信,就有了内部控制的良好环境,但内部控制必须有个完善的组织机构,完整的控制制度。公司的控制活动必须有从计划、执行到控制、监督的整体框架。内控制度首先要保证组织机构的适当性,各项内控制度要参照会计法规制定准确到位,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中小企业尤其要重视采购与付款、货币资金、销售与收款、成本与费用的控制制度。  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层负责,保持相对独立性。企业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对各级管理层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包括企业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情况、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各级管理人员的绩效、内控环节的协调情况等。  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回答 亲亲,您好,我正在帮您查询相关的信息,马上回复您。 亲,您好您咨询的问题回答如下: 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分析 企业现金及流量管理问题研究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 公允价值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影响分析 关于谨慎性会计原则研究 关于人力资源产权与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 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探讨 人力资源会计模式的比较研究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治理对策 企业信用管理政策问题研究 EVA与企业绩效评价问题研究 企业并购后整合之问题及对策研究 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对策研究 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问题研究真诚的希望能帮到您,祝您生活愉快!如果您觉得对您有帮助的话,请辛苦点一下赞哦,谢谢! 提问 XX公司销售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写作提纲怎么写 回答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内容: 内部控制的雏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则是基于规模日益庞大的企业对内加强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以及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至今,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四个历程,即本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4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内部控制制度,7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内部控制结构,及90年代开始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内部控制综合框架是由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于1992年9月发布的,是至今对内部控制最为全面的描述。报告对内部控制定义为:“一种管理方法,由一个会计主体的董事会、管理部门和其他人员共同制定,旨在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执行各种法规条例的合规性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良好的内部控制旨在达到下列目标,借以发挥其相应的作用: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以防止出现舞弊性错误;保证会计记录正确可靠;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以满足企业管理人员和外部利益关系人决策需要;保证增加盈利和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规避风险;防错防弊,避免或减少因错误和不正常现象造成损失;保证授权职责明确并被认真履行;保证管理当局履行其法律责任;降低审计费用。基于内部控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加强内部控制成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在竞争中取胜的前提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已暴露无疑,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不合理;内部控制执行不严,形同虚设等等问题摆在企业的面前。内部控制的薄弱已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约不正当的行为,已刻不容缓。 更多2条 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研究

一、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当前,我国企业面临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如何协调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建立在内部协调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内部控制是企业最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效管理工具。然而,近年来部分企业会计造假行为普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一些企业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效益严重滑坡,陷入困境。造成这种状况,既有外部原因,如会计准则不够完善、财政和证券监管不力、中介机构执业不规范等;也有不可忽视的内部原因,即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监督弱化,缺乏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和约束机制。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脆弱乏力主要表现在: (一)对内部控制不重视,缺乏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对内部控制普遍认识不足,把内部控制看成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的事,没有把内部控制放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策略高度来考虑。有的企业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明确的控制依据;有的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很不健全或未较好执行,不能发挥有效作用。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或控股股东控制现象严重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公司治理结构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而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担当的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的角色,是有利于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一种手段。我国存在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操纵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一股独大”现象,还有明显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即关键人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这样,控股股东或少数关键人就能操纵公司的财务报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这种现象虽然在上市公司中已有所改变,但从公司制企业总体上看,仍普遍存在。 (三)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一些企业没有合法建帐、原始凭证审核不严格、不按规定编制记账凭证和及时记帐、成本核算不正确、财务会计报告虚假或不及时清理资产并处理盈亏,使得会计工作秩序混乱。 (四)忽视财务内部稽核和内部审计的作用 有的企业财会部门未设稽核岗位,或稽核不规范;一些企业领导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工作阻力比较大,内部审计机构及制度不健全,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等,使内部审计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五)日常财务管理松懈 一些事故隐患长期得不到发现,发现时已经出事,给企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上述不容乐观的状况,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并有所创新和发展。 二、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与检查评价 (一)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 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方式主要有: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资产保护控制、风险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业绩控制、职工素质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 组织规划控制。组织规划控制是指对单位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二是组织机构的相互控制。 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是指对单位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控制。企业内部部门或职员在处理经济业务前须经过授权批准。授权批准有一般授权和特定授权两种形式。 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指对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编制详细的预算或计划,并通过授权,由有关部门对预算或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 预算控制应抓好以下环节:预算体系的建立、预算的编制和审定、预算指标的下达及相关责任人或部门的落实、预算执行的授权与监控、预算差异分析与调整、预算业绩的考核。 资产保护控制。资产保护控制是指对单位实物资产安全所采取的控制措施。资产保护控制措施主要包括限制接近和定期清查两种:限制接近,就是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对资产的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够接触资产,包括对资产本身的直接接触和通过文件批准的方式对资产使用或分配的间接接触。定期清查,就是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清查,并将清查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如账实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以保证实物资产实有数量与账面记载相符。 风险控制。风险控制就是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出现不利的结果。风险按其形成的原因一般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类。另外,投资风险也特别值得注意,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防范投资风险。 企业应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会计系统控制是指单位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以及会计处理程序,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 业绩报告控制。业绩报告也称责任报告,是单位内部各级管理层掌握信息、加强内部控制的报告性文件。编制业绩报告必须与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其他控制方式相结合,明确反映各级管理层负责人的责任。 职工素质控制。职工素质控制是指单位在聘用、使用、培养、奖惩等方面对职工素质进行的控制。要制定对职工的培养、选拔、管理、考核、监督的办法,并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实行良好的管理方式,加强对员工诚实守信的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采用适当的激励手段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才的价值。 内部审计控制。内部审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对单位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是对会计的控制和再监督。内部审计能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管理信息系统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控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对电子信息系统本身的控制。二是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内部人为控制的影响,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除上述十项控制方式外,还有人力资源控制等方式。 (二)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 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l)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考核,在此基础上,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2)对执行内部会计控制成效显著的单位、机构和人员给予表彰,对违反内部会计控制的提出批评和处理意见。 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的组织。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考核与评价,应由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或上级单位的财务审计人员具体负责,要形成制度。坚持企业自查与上级单位组织检查相结合,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并且与企业经营者的年度考核奖惩挂钩。 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的程序和步骤 (1)确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标准。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检查和评价前,必须汇集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律、制度以及单位的内部控制文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形成内部控制标准。内部审计根据这些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检查和判断。 (2)检查、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情况。检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现状,与事先确定的标准进行对照,确认内部控制的措施是否已经采用。对照发现的控制缺陷,加以纪录、归类、汇总,并说明控制缺陷可能产生的弊端以及对整个控制系统的影响。在分析控制缺陷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作出评价。 (3)测试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测试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方法主要采用定性的统计抽样检查。在抽样检查中,内部审计应当科学地选定具有代表性的测试样本,借以正确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状况。 (4)写出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报告。前三步程序完成以后,紧接着就是写出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报告,提出具体的检查结论、意见、评价和建议,供单位最高管理层采纳,同时也要送交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人员以改进内部控制。 三、内部控制的局限及对策 (一)内部控制的局限 良好的内部控制虽然可以为管理人员达到内部控制的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但无论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多么完善,都无法消除其本身所固有的局限。 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局限。管理层一般要求,实施内控手段的成本不高于相应的预期收益,增加控制环节不能过于降低办事效率,否则管理层就可能会放弃这项内部控制。 职员犯主观或客观的错误。工作人员因粗心、精力不集中、身体欠佳、误解指令、疏忽大意、错误判断,或相互勾结、内外串通舞弊等,都可能会导致内部控制失灵。这种人为错误是内部控制制度无能为力的。 管理人员滥用职权或不能正确使用权力。管理人员无视内部控制制度逾越控制,或不能正确使用权力,会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忽视非常规业务。大多数内控制度是对常规业务的控制,只适于正常且经常反复出现的业务事项,忽视了非常规业务,而不能对例外事项(包括意外事故)进行控制。 高级职员的舞弊行为。通常在企业中,达到足够高的管理层面之后,没有更高级别的管理层进行监督。除了审计师,这一层次管理者的决策没有任何形式的监管。因此,在实践中,高级职员的舞弊行为经常不被察觉。 会引起批评或检讨的信息在自下而上传递的过程中容易被中断。这是在管理层次中的信息沟通问题。问题出在需要自下而上传递信息的环节。当向上传递的信息将引起批评或检讨时,就容易在上传过程中被中断。因此,高层管理者将无从获知这些已存在的并且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 雇员身兼数职。企业中往往存在少数雇员身兼数职的情况,这导致内控制度难以落到实处。 情况变化。原来制定的内部控制过时失去效果,无法控制其错误或弊端的发生。 (二)克服内部控制局限的对策 管理层要不断研究改进主要的内部控制系统。内控系统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敏感度。 认真选择雇员。管理层应熟悉雇员的信用背景,对雇用期间的表现评价、实际能力和缺点等方面建立员工档案。 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师能够有效地、强有力地保障完整的内控系统。通过内审部门,那些源自基层的详尽信息可以很方便地传达到管理层。 接受外部审计师或独立审计师服务。在评价现有内控制度之后,审计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相关会计纪录的准确性,有更多时间去评价高级管理层的行为,特别是对于非常规交易,进行必要的审计测试。 小规模企业要充分利用复式记账的会计系统,同时加大管理层监管。 制定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和惩罚规定。责任追究制度是企业内控制度贯彻执行的根本保证。惩罚规定是责任追究制度的补充,是治理违法违规、偷懒、弄虚作假的直接手段。一视同仁地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有效并具有权威性。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好的环境条件是内部控制制度得到贯彻执行的关键,也是企业成功的基础。要创造一个具有高度亲和力、凝聚力和竞争力的企业,必须要有内部环境条件的支持,即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制度建设中,企业文化建设是基础,内部控制制度是手段,只有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企业才会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这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内部控制的主要形式就是制度控制。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按控制对象划分为:货币资金控制制度、实物资产控制制度、对外投资控制制度、工程项目控制制度、采购与付款控制制度、销售与收款控制制度、成本费用控制制度、资金筹措控制制度、担保业务控制制度等。上述控制制度又可根据涵盖的内容,细分为若干具体控制制度,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如货币资金控制制度,涵盖了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内容。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制度监督意识。会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具有双重身份,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单位内部的各项控制措施要通过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得以贯彻;同时,会计人员又承担着监督经营者及其他参与经营活动人员执行控制规范的责任。企业内部要建立会计人员岗位监督责任制。要形成对经济业务活动的动态监控机制,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会计人员都要步步跟踪。同时,为了使会计监督落实到位,应该在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如实行会计委派制,使会计人员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便于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