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2024-07-18 01:54:20

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摘要

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大学生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积极在课外汲取传统文化知识,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等资源,增加自身传统文化底蕴;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传统文化不应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应该在应用中继承与发扬。大学生们可以按照兴趣爱好,多学习掌握传统技能,比如空竹、风筝、汉服等;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文化目前大多只限于知识分子们所喜爱,大学生们应积极宣传传统文化的精华,吸引更多的各阶层人士及外国友人,扩大传统文化的受众;四、在继承中发扬,在创新中传承: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之更实用、更贴近生活,才能更为百姓所接受。大学生可以利用科技创新,将中药、印染等传统与医学制剂、电子印刷相结合,从而获得文化继承与经济创收的双赢。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比如作为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以传承中华文脉和提升审美素养等为主旨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其中的经典作品包含了诗词曲赋等多种文学体裁,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多个历史时期,描绘了优美的人生画卷,表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满含着对人生、对家国、对亲朋的无比热爱,给后人以心灵撞击,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宝贵资源,不仅能滋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能引导大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感受其永恒魅力。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还需要积极拓展路径,与更多中华优秀文学典籍相结合。譬如被周汝昌先生誉为“中华民族的一部文化小说”的《红楼梦》,虽然“雪芹像是只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庭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却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这部传世作品字里行间都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是大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典。不仅如此,在大学生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与其他专业课程如历史学、哲学类等进行必要的协同,进而形成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搞好课程思政建设,能使学生更加完整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辞章之学、义理之学等不同领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进而引导和激励新时代中国青年不断深化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奠定文化基础。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论文提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很多思索: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不能任其自然推移,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摘要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比如作为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以传承中华文脉和提升审美素养等为主旨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其中的经典作品包含了诗词曲赋等多种文学体裁,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多个历史时期,描绘了优美的人生画卷,表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满含着对人生、对家国、对亲朋的无比热爱,给后人以心灵撞击,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宝贵资源,不仅能滋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能引导大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感受其永恒魅力。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还需要积极拓展路径,与更多中华优秀文学典籍相结合。譬如被周汝昌先生誉为“中华民族的一部文化小说”的《红楼梦》,虽然“雪芹像是只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庭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却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这部传世作品字里行间都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是大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典。不仅如此,在大学生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与其他专业课程如历史学、哲学类等进行必要的协同,进而形成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搞好课程思政建设,能使学生更加完整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辞章之学、义理之学等不同领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进而引导和激励新时代中国青年不断深化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奠定文化基础。

这个是大学思修课的题目啊,哈哈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何去继承和弘扬?第一,要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中华的优秀文化,中国文化是百家争鸣,而不是一家独放,在坚守自己的文化的同时学会去理解其他文化的观念。第二,好的文化要吸纳,坏的文化要修正,不用自我的见解去独断的判定文化的好坏,而是要经过事实的验证。第三,结合历史和当下的社会环境来辩证的看待同一文化下不同的事态变化,并找出其中的客观理由和背景因素。第四,做到身体力行,发现了问题就要改正,并将好的文化辐射给他人,使别人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优秀。

中华优良道德传统分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优良道德传统。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之;②在按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建设的需要,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之;③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的积极内容。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另一种是全盘西化的思潮。这两种思潮在对待道德问题上都割裂了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要做到以下几点:注重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吧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发奋图强等。

大学生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论文摘要

以下完全是个人观点首先要好好学习中国的历史,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其次要研习两类东西,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教,儒家治国,道家治心,是学,不是盲从,因为儒家和道家是汉人创立的,完完全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宗教和文化体系,中国人其实是有信仰的,信仰就是中国自己的神话体系,这个神话体系虽然有一定的纷乱,不过再根据一些历史资料,大致的体系还是可以看清的。其三,诸子百家,民俗习性,诗书礼仪乐射等等,诸子百家里个人觉得尤其重要的是纵横家,墨家,法家,兵家,几千年的政治,中国文化能延承下来,这几位功不可没,民俗之类的,比如汉服的发展,比如各地方言,比如用药偏方,诗书礼仪乐射更是古代优秀人才的必修课。第四,修心,修出一颗中国人的心,前三步你了解到的知识足够让你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也足够让你在心中给出自己对于中国人的定义了。其五,前面三种如果想深入研究,穷极一生都做不完,到了第四步就已经难能可贵了,这个时候你的自身知识化为修养,修养自成体系,如果你有理想,去追求圣贤的脚步,你可以像王阳明那么执着地去格物,也可以追求庄子一样的洒脱,到了他们那种境界,就可以称之为圣贤了,走到这一步的人,不仅仅学习文化,更是创造文化。

你问的这个问题,当代大学生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问题太大了,不可能在这里几句话说清楚的,建议到网上搜一下,相关文章应该是很多的。

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承。崇尚和谐统一的精神理念。民族长期稳定和团结的根本。注意事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创新表达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需要在创新表达形式上下功夫,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一方面,让表达形式和传播渠道跟上时代发展。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审美情趣、生活习惯,通过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各种形式,运用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种载体,借助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各种机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营造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比如,面向基层、面向大众,深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加强礼仪教育,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动等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大学生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条理清晰,最好分多方面讲最佳答案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大学生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积极在课外汲取传统文化知识,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等资源,增加自身传统文化底蕴;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传统文化不应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应该在应用中继承与发扬。大学生们可以按照兴趣爱好,多学习掌握传统技能,比如空竹、风筝、汉服等;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文化目前大多只限于知识分子们所喜爱,大学生们应积极宣传传统文化的精华,吸引更多的各阶层人士及外国友人,扩大传统文化的受众;四、在继承中发扬,在创新中传承: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之更实用、更贴近生活,才能更为百姓所接受。大学生可以利用科技创新,将中药、印染等传统与医学制剂、电子印刷相结合,从而获得文化继承与经济创收的双赢。先正心悟自吧,同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利用网络、社会活动等推广传统文化,建议先看看陈大惠老师主办的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看后自己会有很多的启发,百度”橄榄树影院”在传统文化专题里就有论坛的公益视频,案例真实生动,很有教育意义,另外还有传统文化的其他内容,都讲的深入浅出,便于理解和践行,相信会给你带来诸多的感悟和启示

作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能够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为文化复兴,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一份力,很值得赞赏。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做好这件事,首先自己要好好学习传统文化,建议你从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四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比如作为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以传承中华文脉和提升审美素养等为主旨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其中的经典作品包含了诗词曲赋等多种文学体裁,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多个历史时期,描绘了优美的人生画卷,表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满含着对人生、对家国、对亲朋的无比热爱,给后人以心灵撞击,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宝贵资源,不仅能滋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能引导大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感受其永恒魅力。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还需要积极拓展路径,与更多中华优秀文学典籍相结合。譬如被周汝昌先生誉为“中华民族的一部文化小说”的《红楼梦》,虽然“雪芹像是只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庭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却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这部传世作品字里行间都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是大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典。不仅如此,在大学生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与其他专业课程如历史学、哲学类等进行必要的协同,进而形成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搞好课程思政建设,能使学生更加完整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辞章之学、义理之学等不同领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进而引导和激励新时代中国青年不断深化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奠定文化基础。

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大学生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积极在课外汲取传统文化知识,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等资源,增加自身传统文化底蕴;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传统文化不应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应该在应用中继承与发扬。大学生们可以按照兴趣爱好,多学习掌握传统技能,比如空竹、风筝、汉服等;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文化目前大多只限于知识分子们所喜爱,大学生们应积极宣传传统文化的精华,吸引更多的各阶层人士及外国友人,扩大传统文化的受众;四、在继承中发扬,在创新中传承: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之更实用、更贴近生活,才能更为百姓所接受。大学生可以利用科技创新,将中药、印染等传统与医学制剂、电子印刷相结合,从而获得文化继承与经济创收的双赢。

如何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论文摘要

有选择、有条件地”承“接下来讲讲什么是“承”。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延续,还包括转化和创新。把传统的文化和物质精神都保留下来了,之后怎么办?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不行,要区别和选择。对于精华的部分,我们不仅要保留,而且还要使它发挥作用;对于糟粕的部分,要留下来让后人知道,但是不要复制,也不需要扩大。 中国以前有各种礼仪,尊重别人,自己保持谦虚、谦卑的姿态,恪守正常的次序、礼节是对的,但过分的甚至不讲人性的那种谦卑,是要不得的。再比如,中国古建筑有好的地方,但是也有缺点。一般来说,古建筑都是讲究表面,讲究公共活动,但是不讲究生活,采光不好,通风不好,没有采暖。如果今天我们形式上要造一个古建筑,那么这些都要改变。当年美国建筑师设计燕京大学的时候,表面用的是中国宫殿的形式,但是里面都用上了暖气和现代设备。所以,对待传统文化,不是照单全收,要取之精华,把糟粕的以及不合时宜的东西都去掉。 在“承”的过程中,既要兼收并蓄,也要本土优先。在一般情况下,中国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比较适合本土的环境。所以,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比较的过程中,要注意优先采用更加符合本地条件的内容,也就是本土优先。另外,因为要“承”的东西太多,所以我们应该分轻重缓急。比如同样是精华,中国现在某个地方最紧缺、最需要继承的是什么,我们这一段时间就应该优先做这方面的工作。有些传统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可以优先。有些起的作用并不大,那么可以晚一点。所以“承”不像“传”,“传”是无条件,什么都先“传”下来再说,“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 传统文化在用的时候要注重效果,因为古代的、传统的再好,往往不是马上就能应用于今天,这就要实行创造性转化。比如现在有些地方讲传统文化,就要让小孩子穿上汉服跪拜,整天念的就是儒家的经典,见了父母要磕头,叫大家坐在一起给父母洗脚,有效吗?没有什么效果,那绝对是走偏了。今天我们讲孝道,今天我们讲仁义,要根据今天社会的需要采用一种适当的方式,有的则要加上新的内容。如果不是根据今天的需要完成创造性转化,那么传统文化的精华就很难得到延续,更难得到弘扬。 以孝道为例。中国的孝是什么?我认为中国孝的本质就是保证家庭、家族的延续,也就是生孩子,这就是中国孝的本质。孟子曾经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及时结婚生子,把孩子抚养成人,家族的门风和血缘才能延续。我曾经研究过中国人口史。中国的人口从公元初大概六千多万,到宋朝的时候突破一亿,到清朝突破两亿,到清朝后期突破四亿,到现在中国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靠什么?当然靠物质条件,但是另一方面就是靠精神,也就是中国长期讲的孝道。这个观念到了今天有什么用?今天全世界都碰到了人口老龄化的难题。越是发达国家、越是现代社会,人口越在下降。很多国家通过物质奖励生育,最后都没有成功。那么靠什么?只有靠理念、靠信仰,在中国可以通过对传统孝道作新的转化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样转化?就是要对孝道作出新的解释,孝道不仅仅是尊老爱幼,还包括每一个人都要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其中就包括及时地成家生子。

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形无形,不可能一一列举,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深于人们骨髓。比如,我们每天吃饭使用的筷子,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古诗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华名城古迹,祭祖,编织剪纸,等等,大量传统文化元素存在里面。有的,我们天天接触;有的,或许,一生都不可能与之接触。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传统文化,就会失去传承,我们的后人,永远都不会与之见面、因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一,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国家应该进行一次“传统文化”大普查。及时发掘、抢救一批频于失传的传统文化。二,加强队伍建设。对频于失传的传统文化,加强传承人的培养。随着时代进步,社会的发展,有的传统文化,已经很少有人与之接触与使用,从而导致传统文化失去经济的支持,最终失去传承。国家应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传统文化队伍建设。三,加强知识的普及。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人不能与有些传统文化项目进行接触;对此,国家应该举行各种普及、宣传、展览、竞赛,普及传统文化。让人与传统文化接触,利用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四,开发一批传统文化旅游项目。通过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使人,通过旅游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传统文化的的传承者,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