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大学论文2000字浅析李清照词的特点

发布时间:2024-07-08 16:18:54

大学论文2000字浅析李清照词的特点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对比鲜明 如她的知否知否和挣渡挣渡

李清照前期的词清新、明快,以通俗易懂的白描手法抒写真性情,以夸张的手法描写情思;李清照后期的词充满了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李清照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人,是宋代著名的词人。李清照是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精通琴棋书画,其中词的成就最高。她所写的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自成一派,将南宋的生活特点一一在词中描绘了出来。李清照前期和后期所写的词是不一样的,前期大多都是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期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的基调大多都是凄凉悲痛的,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李清照前期词的特点1、以通俗易懂的白描手法抒写真性情,风格比较明快、清新、俊朗,有很多写闲适之情、爱恋之意、山水之美。2、以细腻缠绵的笔调抒写离别之苦。3、以夸张的手法描写情思。李清照后期词的特点1、以对比的手法抒写故国之思和流亡之痛。2、以凝练的家常口语刻画内心的孤寂心情。3、用豪迈洒脱的语调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还有很多 只是贴不出来

浅析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论文)

可以围绕着李清照诗词的特点和多样化进行论述。比如说李清照可以写出清新委婉的闺中诗词,也可以写出豪迈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的诗词。还可以写出,声声慢,凄凄,惨惨,戚戚,这样伤感的诗词。

早期作品从内容上看以闺情为主,但亦不掩其倜傥气质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皱),对花事春光描写较多 21岁后因其夫出仕,时有伤别相思之作,感情真挚,立意新颖,格调不凡如<<醉花荫>>(薄舞浓云愁永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43岁时南渡,后丈夫病逝,国破家亡,晚景凄凉,词风自然缠绵凄惨,深沉感伤,悲愁入髓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风住沉香花已尽) 总而言之,她是婉约派正宗词人当然,诗词欣赏全在人心,你也不必拘泥别人的分析,尊重自己的内心真实才是最重要的(上面圆括号内皆为所引词的首句,后面就省略了,你可自行查阅)

我是初3得。。。。。。个人感觉自己的语文不错。。。李清照得词得特色分为两个阶段 1南渡前 他得词大多是婉约派。。。。诗庄词媚。。写的都是儿女私情。比如什么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南渡后国破家亡。。。加之丈夫赵明成挂了还有苦心收集得书籍丢失。。。写得词就很伤感了比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血多愁。。。还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廋。。。没了。。。。我QQ。。。。。

李清照的描写本领,是能够把那些用惯了的和用旧了的浅而俗的文字,缀成极清新鲜丽的词句,以寻常语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这是李清照词主要特色,用浅近易懂的“寻常语”来表达清新、深刻的情思。如她的《凤凰台上忆吹萧》中“起来慵自梳头”,“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等,几乎都是口语,不用译读,人人都可以读得懂。在《一剪梅》中,“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作者却将相思之情演绎得如此耐人寻味。李清照词善用“寻常语”,但这寻常语却又不是柳永、黄庭坚词中的俚语、俗语,而是从口语中提炼而来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正是由于这些“浅俗”之语所包涵的无穷韵味与情思,使她的词简单易懂而不失清新工巧,所以才赢得了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的青睐。注意李清照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而且能“化俗为雅”,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易安体”最突出的特点。如《永遇乐》中的词句,语言也不是尽力织绣,开关对句可见工致,“染柳”二句,甚有气象。而“次第”、“三五”、“济楚”、“怕见”等语,“如今憔悴”直至结尾数句,不避方言俗语,如叙家常,平淡却入律,通俗非陋,在宋词中确是别具一格,“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清沈谦《填词杂说》)不失为确评。

浅析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论文)的摘要

倜傥有丈夫气 《渔家傲》融入国家兴亡的深悲剧痛,又不失婉约风格,有凄婉悲怆的格调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晓畅的音律声调作词

李清照的描写本领,是能够把那些用惯了的和用旧了的浅而俗的文字,缀成极清新鲜丽的词句,以寻常语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这是李清照词主要特色,用浅近易懂的“寻常语”来表达清新、深刻的情思。如她的《凤凰台上忆吹萧》中“起来慵自梳头”,“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等,几乎都是口语,不用译读,人人都可以读得懂。在《一剪梅》中,“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作者却将相思之情演绎得如此耐人寻味。李清照词善用“寻常语”,但这寻常语却又不是柳永、黄庭坚词中的俚语、俗语,而是从口语中提炼而来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正是由于这些“浅俗”之语所包涵的无穷韵味与情思,使她的词简单易懂而不失清新工巧,所以才赢得了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的青睐。注意李清照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而且能“化俗为雅”,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易安体”最突出的特点。如《永遇乐》中的词句,语言也不是尽力织绣,开关对句可见工致,“染柳”二句,甚有气象。而“次第”、“三五”、“济楚”、“怕见”等语,“如今憔悴”直至结尾数句,不避方言俗语,如叙家常,平淡却入律,通俗非陋,在宋词中确是别具一格,“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清沈谦《填词杂说》)不失为确评。

早期作品从内容上看以闺情为主,但亦不掩其倜傥气质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皱),对花事春光描写较多 21岁后因其夫出仕,时有伤别相思之作,感情真挚,立意新颖,格调不凡如<<醉花荫>>(薄舞浓云愁永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43岁时南渡,后丈夫病逝,国破家亡,晚景凄凉,词风自然缠绵凄惨,深沉感伤,悲愁入髓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风住沉香花已尽) 总而言之,她是婉约派正宗词人当然,诗词欣赏全在人心,你也不必拘泥别人的分析,尊重自己的内心真实才是最重要的(上面圆括号内皆为所引词的首句,后面就省略了,你可自行查阅)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等小词也都是她的闺情名篇。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元霄佳节,词人远离那些香车宝马之邀,独自品尝战火后的凄清,这首词中,她已从自怜漂零之苦进而担忧现实的隐患了。到了《渔家傲》一词,虽然还有无所归处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调已表达了词人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1�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2�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浅析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论文)结论怎么写

我是初3得。。。。。。个人感觉自己的语文不错。。。李清照得词得特色分为两个阶段 1南渡前 他得词大多是婉约派。。。。诗庄词媚。。写的都是儿女私情。比如什么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南渡后国破家亡。。。加之丈夫赵明成挂了还有苦心收集得书籍丢失。。。写得词就很伤感了比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血多愁。。。还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廋。。。没了。。。。我QQ。。。。。

李清照前期的词清新、明快,以通俗易懂的白描手法抒写真性情,以夸张的手法描写情思;李清照后期的词充满了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李清照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人,是宋代著名的词人。李清照是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精通琴棋书画,其中词的成就最高。她所写的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自成一派,将南宋的生活特点一一在词中描绘了出来。李清照前期和后期所写的词是不一样的,前期大多都是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期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的基调大多都是凄凉悲痛的,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李清照前期词的特点1、以通俗易懂的白描手法抒写真性情,风格比较明快、清新、俊朗,有很多写闲适之情、爱恋之意、山水之美。2、以细腻缠绵的笔调抒写离别之苦。3、以夸张的手法描写情思。李清照后期词的特点1、以对比的手法抒写故国之思和流亡之痛。2、以凝练的家常口语刻画内心的孤寂心情。3、用豪迈洒脱的语调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李清照的描写本领,是能够把那些用惯了的和用旧了的浅而俗的文字,缀成极清新鲜丽的词句,以寻常语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这是李清照词主要特色,用浅近易懂的“寻常语”来表达清新、深刻的情思。如她的《凤凰台上忆吹萧》中“起来慵自梳头”,“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等,几乎都是口语,不用译读,人人都可以读得懂。在《一剪梅》中,“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作者却将相思之情演绎得如此耐人寻味。李清照词善用“寻常语”,但这寻常语却又不是柳永、黄庭坚词中的俚语、俗语,而是从口语中提炼而来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正是由于这些“浅俗”之语所包涵的无穷韵味与情思,使她的词简单易懂而不失清新工巧,所以才赢得了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的青睐。注意李清照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而且能“化俗为雅”,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易安体”最突出的特点。如《永遇乐》中的词句,语言也不是尽力织绣,开关对句可见工致,“染柳”二句,甚有气象。而“次第”、“三五”、“济楚”、“怕见”等语,“如今憔悴”直至结尾数句,不避方言俗语,如叙家常,平淡却入律,通俗非陋,在宋词中确是别具一格,“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清沈谦《填词杂说》)不失为确评。

李清照词赏析论文

《如梦令》1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此时会留恋自己喜爱的即将消逝的春日美景,惋惜美好时光的短暂,这闺中寂寞愁绪的背后,隐然飘荡着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 昨夜一场“雨疏风骤”,摧残海棠,催送春天归去,敏感的词人不用到户外观察,用细腻的心灵去感觉,就能知道肯定是一幅“绿肥红瘦”的狼藉景象。以淡淡的愁怀去体察自然景致的细微变化,也是由词人的特定心境决定的。昨夜的饮酒入睡,是否有什么宽慰不了的私人情怀呢?结合下文对春日景色渐渐离去的着急,不难体会出少女对自己虚度闺中光阴的焦虑。“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这一份对青春美好年华的珍惜,是古往今来的感情敏锐细腻的女子所共有的。古代女子的唯一好出路就是寻觅到一位如意郎君,嫁一位好丈夫。所以,少女珍惜青春年华之时,就抑制不住内心的丝丝缕缕的“思春”情怀,李清照也不例外。日后,李清照对自己的婚姻有如此深沉的一份情感投入,在早期这些伤春伤怀的作品里已经可以看出端倪来了。这首词的构思也十分巧妙,词人用对话构成情感的递进深入,用粗心的“卷帘人”来反衬自己的敏感细腻,将少女幽隐不可明说的情怀含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前人、今人诗词中也屡屡涉及。盛唐孟浩然《春晓》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眠是舒适的,酣恬沉睡的诗人不知拂晓已到,是处处啼鸟声惊醒了诗人。春天清晨的勃勃生机透过“啼鸟声”显露出来。醒来后,诗人立即想起昨夜的风雨,于是便关心有多少花瓣被催落。诗人听闻啼鸟声的欣喜,对落花的关心,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这首五言绝句着重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春晓之际的舒适甜畅,语意缓缓,对“花落”的担忧也是淡淡而来,渐见深情的。晚唐韩偓将这一番诗意改用问句表达,《懒起》说:“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对落花投以更多的关注,但“侧卧”的从容姿势说明诗人的心情并不那么紧张迫切。与李清照同时的大词人周邦彦也有过类似的艺术构思,其《六丑》说:“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吐辞典雅的词人,将落花比拟作“楚宫倾国”般的美人,语意又婉转一层。李清照的词显然直接从韩偓作品中变化而来。这种被他人反复表述过的诗意,李清照出之以全新的构思。对话的双方身份明确了,反衬的作用更加明显。“绿肥红瘦”的比拟,令人耳目一新。小词用语浅近平白,语意却深沉含蓄,表现了花季少女的朦胧淡约愁思。宋人对这首词就非常赏识,《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说:“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词略),‘绿肥红瘦’,此语甚新。”《藏一话腴》甲集卷一则说:“李易安工造语,如《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 《如梦令》2 李清照有《如梦令》词,描述自己少女时代的生活,是最好的文献资料。词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里的“溪亭”、“藕花”、“鸥鹭”都是泛指,是李清照某次出游时的所见所闻。这时,李清照应该已经来到汴京父亲的身边,歌词所写的是汴京周围某处的景色。这首词记载了李清照自在浪漫的闺中少女生活。词写自己由于醉酒贪玩而高兴忘归,最后误入“藕花深处”。由于不期而来的划船赶路少女,却把已经栖息下来的“一滩鸥鹭”吓得四下飞起。小词的笔调极其轻松、欢快、活跃,语言朴素、自然、流畅。令人诧异的是一位大家闺秀,居然可以外出尽兴游玩到天色昏黑,而且喝得酩酊大醉,以致“不辨归路”,“误入藕花深处”。迷路之后,没有迷途的惊慌,没有归家惟恐父母责怪的惧怕,反而又兴致勃勃地发现了“鸥鹭”惊起后的另一幅色彩鲜明、生机昂然的画面,欢乐的气氛洋溢始终。这样自由放纵的生活对少女李清照来说显然并不陌生,也是充分地获得父母家长许可的。否则,只要一次严厉的责骂,美好的经历就可能化作痛苦的记忆。这首词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真率、大胆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这样的作为及个性与李格非自由的家教、家庭环境的宽松密切相关。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卷中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过一段记载:“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今人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则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第25页)王说甚是。这首词肯定不会写于新婚后不久。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的前六年时间,两人共同居住在汴京,后来近十年时间又一起屏居山东青州,一直到李清照34岁左右,赵明诚起复再次出来做官,两人才有了分手离别的时候,这首词应该作于这一段时间。 婚后,李清照与赵明诚志趣相投,相互爱慕,多年的婚姻生活使他们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夫妻感情。丈夫外出做官,分离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是,李清照还是无法忍受离别所带来的相思痛苦折磨,她将这种情感淋漓尽至地倾吐到这首作品之中。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就为相思怀人设置了一个凄艳哀婉的场景:色彩鲜艳、气味芳香的红色荷花已经凋零殆尽,坐在精美的竹席上可以感觉到秋的凉意。秋的萧瑟枯萎,叫离人更难以抵御相思愁绪的侵袭,这秋凉,甚至一直穿透离人的心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曹丕《燕歌行》),自古以来,冷落的秋天就是一个典型的悲伤怀人的环境。在这样的季节里,丈夫只身赴任,将自己留在家中,离别的愁苦意绪就时时涌上心头。“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暗含对轻易别离、独自登程的怨苦之意。为生计、前程奔波,离家为官,这在普通夫妻之间都是十分平常的事情,而且还是一件为家庭带来光明前景的令人高兴的事情。对丈夫一腔深情的李清照却并不注重光宗耀祖或丈夫的前程,在乎的只是夫妻的恩爱。所以,她才会埋怨丈夫的轻易离别,将自己独自留在家中。这种埋怨是没有道理的,正是词人这无理的埋怨,才透露出夫妻之间的深厚情感。既然离别已经是必须面对的现实,李清照只能盼望着早日重聚。“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三句,充满着热切的期待之情。自从夫妻分手之后,李清照经常翘首遥望“云中”。其间,或许也有“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之类的误会,有满怀的希望和时时的失望,但是,李清照坚信丈夫对自己的爱情,坚信丈夫牵挂自己如同自己对他的思念。当“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时候,大雁会捎来丈夫的书信,夫妻团圆的日子便指日可待。这种期待与自信,是对丈夫的深情眷恋,是对美满婚姻的最好回味,是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希望。李清照在古代社会里是幸运的,她有了一位心爱的丈夫,有了一段美满的婚姻。甚至是分手之后牵肠挂肚的思恋,也令人羡慕不已。 下片写别后的相思,脱口而出,自然感人。“花自飘零水自流”,写别离已成事实,令人深感无奈,就象春花不由自主地飘零、随着流水消逝而去一样。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词人感觉到一种“长恨此身非我有”的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悲苦。况且,舜华转眼即逝,人生又有多少如春花一般的美好时光呢?词人不禁为此长长叹息。李清照深深懂得丈夫对自己的思念也是相同的,所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对丈夫的理解,更增添了思念之情。于是,这种恋情别思就再也没有办法排解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说明词人不堪相思的折磨,也曾做过多种努力,想把自己从痛苦中摆脱出来。然而,所有的努力都归之失败,表面上眉头虽然舒展开来了,但心头的愁结依然如故。相思之情从外在的“眉头”深入到内心的深处,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解脱了。李清照注定要在相思愁苦中煎熬下去,一直等到丈夫归来的那一天。 这首词集中抒发了作者对丈夫的深挚情感,吐露了不忍离别之情以及别后的相思之苦,将一位沉湎于夫妻恩爱中独守空闺备受相思折磨的妻子的心理刻画得细腻入微。作品的语言自然流畅,清丽俊爽,明白的叙述中包孕了无尽的情思。 《醉花阴》 多情多才的李清照,于是经常将这些充满深挚情谊的词篇寄给丈夫,鸿雁传情,以寄托自己的相思情怀,同时也是在婉言劝说丈夫早早归来,或早日接自己前去团聚。这些作品中,以《醉花阴》最为著名,词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伊世珍的《琅嬛记》卷中也记载了这首词的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易安作也。” 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单从这一故事的流传,就足以说明,李清照的生活体验不是一般文人所能有的。这一故事所传达的李清照对赵明诚的相思之情,以及两人之间的才华差异,也都是非常真实的。 这首词同样是早期李清照与丈夫分别之后所写,也是通过悲秋的环境设置来抒写自己的寂寞愁苦。然而,词人选定了一个特定的日期来写自己铭心刻骨的相思情怀。“每逢佳节倍思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往的重阳佳节,一定是夫妻共同登高赋诗,或者是把酒赏菊。所以,离别以后,再逢重阳,千万种思绪涌上心头,词人就难以自我把持了。词的上片先写重阳秋日凄凉冷落的情景。虽然说是节日,但今天的气候实在恶劣,“薄雾浓云”布满了整个天宇,整整延续了一天,始终没有见到晴朗的阳光。在这种暗淡阴冷的日子里,愁云布满心头的词人,只能枯坐闺中,点燃“瑞脑”,凄苦地消磨时光。她不敢跨出房门,怕经受不住室外的寒冷,经受不住“物是人非”的刺激。开篇,词人就借助气候、景物的描写,传达出离人浓浓的愁苦意绪。“瑞脑消金兽”一句,写出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这是在写白天,以下转写夜晚。词人以一句“佳节又重阳”作为过渡,点明节令,也点明佳节思亲的愁苦。接着,就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的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寂苦的心境。词人完全可以通过加厚被铺之类的措施抵御秋寒,之所以没有如此做,根本原因在于这种寒冷实际上是从内心冒出的,无法排除,无法抵挡。词人故意借外界的秋夜凄寒来掩饰自己的真实心境,抒情婉转曲折。上片依照时间的顺序,一一说来,贯穿于“永昼”与“半夜”的,是“愁”与“凉”二字。在这个重阳节日,无论是白昼还是黑夜,李清照都深深地纠缠在愁苦意绪之中。上片已经陆续写出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这是构成“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下片补叙白天的其它活动。到了黄昏时候,词人觉得不能让节日如此轻易过去,何况自己也需要转移注意力,从愁苦中解脱出来。于是,便步入花园,赏菊饮酒。这举动是随众随俗的,也是特意安排以转移视线的。这次“东篱把酒”,一直饮到“黄昏后”,词人想摆脱愁苦的心情比较迫切。“东篱把酒”的举动,还令人联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自在的陶渊明。屏居青州时期,一定是夫妻两人共同的行为。李清照是在极力模仿古人,希望自己能够洒脱一点。重阳日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词人的衣袖,环境还是与陶渊明时代相仿,也与当年丈夫陪伴在自己身旁的时候相仿,然而词人却哪里还有往日的情怀:“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前后对比,物是人非,今昔异趣。相思离情,油然而生。作为闺阁妇女,由于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种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因此,相对说来,她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面对孤寂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春恨秋愁来抒写自己的相思情怀了。从字面上看,这首词并未直接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却渗透在词的字里行间,无处而不在。 值得指出的是,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古诗词中以他物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无名氏之《如梦令》“人与绿杨俱瘦”、程垓之《摊破江城子》“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秦观之《水龙吟》“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等等,但却不及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生动感人。原因是,这个比喻与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切合女主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使人感到亲切。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却始终不见一“菊”字。词人用“东篱把酒”这样的典故与“暗香盈袖”的描写,突出咏菊的话题,“菊”的色、香、形态,俱现笔端。清代陈廷焯《云韶集》评价说:“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摘自<北宋词史>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寓居金华时。久经飘零,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地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铭刻下抹不去的伤痕。 ----摘自章培恒<中国古代文学史>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ze,二声)艋(meng,三声)舟,载不动许多愁。   ‘风住沉香花已尽’没有风,也没有花香,只有孤独的一个人在自己的屋子里头‘日晚倦梳头’这儿的‘日晚’是说日头已经很晚了,也就是说,已经是日上三竿了,已经都到了上午九十点钟的时候了,她还是坐在梳妆台前面没有打扮,为什么?‘物是人非事事休’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但是熟悉的人却永远不可能再出现,她坐在梳妆台前,看着镜子里边的自己,想到在以前的时候,也许镜子里边这个时候应该映出的是两个人的笑脸,但永远只能有她一个人孤独的面对着自己的满面愁容,所以‘欲语泪先流’张张嘴好像想要说什么?还没有说出来,眼泪禁不住掉落下来,滴到自己的衣襟上,这跟她在年轻时候那种欢快的词风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从艺术的处理上来讲,又是多么的相似,她并没有说自己多么的忧伤,并没有说自己多么地愁苦,但是那种忧伤,那种愁苦全部通过词给我们展现出来了,那种情绪完全地展现出来,感染着我们每一个读者,李清照还是很坚强的,她没打算就这么一天一天的、一时一刻的都坐在梳妆台的前面,度日如年,有机会还是出去走走吧!散散心也好,‘闻说双溪春尚好’春天到了,跟朋友们出去,到双溪转一转,看一看,听说那儿的春色是最美好的,‘也拟泛轻舟’你注意,李白的诗曾经说的很好‘轻舟已过万重山’大家都以为那个船很轻,是一叶小舟,错了,轻舟说的是自己的心情,我的心情就像一叶轻舟,一叶快舟一样度过了万重山一样的心境,所以‘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个‘轻’字说的是心情,‘也拟泛轻舟’我也打算和我的朋友一样,快快活活的,像我年轻的时候写的那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要‘争渡’你得驾什么舟,得驾轻舟,什么样的人才能驾轻舟呢?只有轻松的心情的人才能驾轻舟,她想改换自己的心境,可是马上她又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这样的一幅心境,我这样年年岁岁积累起来的难以释怀的、沉重的心情,小小的舴艋舟怎么能载得动呢?我们常常说要拿的起,要放得下,可是现在的李清照把过往的、所有的、沉重的往事都拿起来了,但是却再也放不下了,所以我们说这首词它好在什么地方呢?好就好在借着轻舟载不动她的忧愁,写出了此时此刻一个晚年李清照的所有的心情。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huan,二声)雾鬓(bin,四声),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和前面的《武陵春》有很大的不同,《武陵春》主要是说她的忧愁之重,而这首《永遇乐》呢?主要是在写自己情感上的一种尴尬,为什么这么说呢?她说‘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这话就问的太妙了,她不当时就在临安,就在杭州,怎么还要问人在何处呢?夕阳西下的时候,晚霞像黄金的颜色,正是这美好的景象,让她在恍惚之间又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在东京汴梁的时光,看眼前‘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春意真好啊!春天太美好了,远远的看去,柳树如烟,不光是景象好,节气也好,为什么呢?‘元宵佳节,融合天气’今天天气太好了,明天肯定是个大晴天,但是紧接着作者就甩出来了一句‘次第岂无风雨’即便是再好的天气,即便是再好的节气,即便是元宵佳节,我的心里难道没有风雨吗?有的,为什么?当我看着眼前的景象,当我感受着节日的氛围,我就再一次禁不住地想起往日的时光,在东京汴梁的时光,偏偏的朋友们又这么好,她的朋友真的不错,看她心情不好,就‘也拟泛轻舟’出去划划船吧!你不是从小就喜欢划船吗?这时候看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很单薄,一个人怎么过这元宵佳节,我们出去转一转吧!朋友就开着宝马车来了,‘宝马香车’不愿意出去,‘谢他酒朋诗侣’朋友来的越多,朋友越热情,朋友越是这么好心,她就越是不愿意跟他们出去,为什么?因为感情脆弱的人,一个内心孤独的人,总是担心别人在同情自己,快乐是要发自内心真实的,真诚的,快乐不能产生在同情的基础上,所以‘谢他酒朋诗侣’谢谢你们,我那儿也不去,我身体不好,我岁数大了,这就是她能够搬出来的理由,为什么不愿意跟他们出去,她说‘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我现在这个样子还能见人吗?为什么不能见人,‘憔悴损’她说过‘人比黄花瘦’成了黄脸婆了,又老又衰,我怎么出去‘风鬟雾鬓’头发蓬乱,花白的头发不好看,不愿意出去,特别是不愿意晚上出去,为什么呢?因为晚上的时候是跟朋友们,是跟家人要团聚的时候,她跟谁团聚,大家可能会说不是朋友说要跟她团聚吗?朋友的团聚哪里能够代替得了亲人的团聚呢?朋友们的团聚越热闹越欢快她内心里边的悲伤就越沉重,最后俩句最为沉重,她说‘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她真是太矛盾了,我前面一再说过,李清照是很悲伤的,她是在回忆当中不断地想念她和赵明诚的美好时光,但她又是个很热爱生活的人,她从来不打算放弃对生活的热爱,怎么办呢?朋友们在院子里,或者在别的屋子里,很热闹的饮酒,做着游戏,在说笑着,她不想出去,但是她又不愿意放弃这样的热闹,她又希望加入他们中间,只能怎样呢?她把那个帘子挑起一角,‘不如向帘儿底下’我听他们的欢笑,我听他们的欢乐,只是用听,也许就足够了,你要让我加入,对不起,这是我生命中最不能承受之重,就是听,也要用很大的心思,因为任何一个欢笑,任何一个歌声都可能唤起晚年李清照内心的苦楚,所以我们说这首词它跟《武陵春》不一样,它里边有一种渴望欢乐,渴望加入到火热的生活当中去的那样一种愿望,但是又没有办法走出沉痛的心情,这首词只所以历来为文学史家所激赏,所称赞,就在于它非常巧妙地写出了晚年的一个杰出的女性内心的感情的痛苦,感情的尴尬与感情的矛盾,这样一种内心世界的揭示很少在其他的作家笔下有表现,因为很少有男性的作家有这样的感情体验,这是很独特的感情体验,所以我们说少年的、少年时期的,青年时期的李清照在我们的印象中是非常地清澈,非常的靓丽,非常的活泼,而晚年的李清照也不是一潭死水,我们感觉到,她像是清澈的深潭,还是那样的沉静,但同时她的感情的内涵是更加的丰富了,我们对她的解读也是更加地深入了。 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重阳节的时候,愁云惨淡没个好心情,为什么没有好心情,因为我的那个他不在家,很简单,所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整个这个家里头一切都是那么凉冰冰的,凉森森的,没有一点生气,没有一点生机,就是因为我的他不在家,怎么办呢?那就喝上几杯酒,暖暖自己差不多快要凉透了的这颗心吧!‘东篱把酒黄昏后’正是黄昏时分,更加的思念在远方做官的他,喝上俩杯酒,喝着喝着突然闻到一股暗香,这个‘暗’字用的太好了,偷偷的香,静悄悄的香,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突然袭来的一阵香,‘有暗香盈袖 ’更加让自己不但沉醉,而且混乱,‘莫道不消魂’你再不要问我是不是这个时候我已经黯然神伤,是不是我这个时候早已经是泪流满面,你且看,‘帘卷西风’这是倒过来说的,帘子不可能卷西风,是西风卷帘时,那人儿比那黄花还要消瘦,还要憔悴,这个‘人比黄花瘦’,前面她说过‘绿肥红瘦’,她要用这个把这个花形容的像人一样很消瘦,很憔悴,要人比这花都瘦的话,这人就有问题了,但是这个有问题的人是美丽的,美丽而又情感上很感伤,这叫‘人比黄花瘦’,你不能说比喻成别的,那就没有美感了,这首《醉花阴重阳〉写在李清照和赵明诚俩地分居的岁月里,在李清照和赵明诚在青州老家度过了十三年静谧(mi,四声)的家庭生活后,赵明诚被重新启用,调任莱州知州,李清照留守青州,又遇重阳节,李清照思念远方的丈夫,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醉花阴重阳〉。 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光,唱道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节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她要跟她的那些好伙伴们、姐妹们要离别了,离别的时候,她很感伤,这一感伤,人的方寸就乱了,心都乱了,心一乱了以后,就忘了她要走,人家来送她,深一口浅一口,浅一口深一口,只是喝个没完,到最后就像咱们经常说的那样,说不定是本来是你送人家上火车,结果被对方送得上了火车了,这叫细节,她‘惜别伤离方寸乱’,方寸一乱忘了临行,就忘了要走了,本来说好的,下午五点的火车,喝着喝着喝到八点了,还说早着呢?没事,细节,对生活日常细节的捕捉,李清照非常的敏感。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dian,四声)秋,轻解罗裳(chang,二声),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俩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收到丈夫的信,她特别的高兴,心里边很欣慰,‘一种相思,俩处闲愁’同样的思念对方,只是地方不一样,我在这想你,你在那想我,现在我收到你给我的来信,我心里头很高兴,可是刚刚才高兴,突然又想到毕竟他不在我身边,我还是如此寂寞地一个人在这里,所以说什么呢?所以说‘才下眉头’那一段相思之情刚刚从眉头上消散而去,‘却上心头’突然地在那一瞬间,那一种相思之情又苏醒过来,再一次占据了我的心头。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xuan,二声)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俩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识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可以说写尽了李清照的内心的痛苦,这个词特别奇妙,劈头而来就是连续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从来没有人这样写过,这是一种大胆的写法,也是一种天才的写法,‘寻寻觅觅’是动作,什么意思呢?今儿在房子里魂不守舍,一会走到这个房子,好像要找点什么?一会又走到那个房子,要找什么,一会儿又走回到这个房间里头,怅然若失,茫然若失,不知道丢了什么?也不知道要找回什么?孤独的人,长期寂寞的人,都会有这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本来心情就很坏,本来就已经很孤独,又赶上‘乍暖还寒’的时候,暮秋时节,冷暖天气交错,冷的时候,突然来了阵暖风,天气刚转暖了,突然又来了一阵凉风,乍暖还寒的时候,天气变幻的时候,我的心情也像这天气一样,最难平静,很难平静‘最难将息’睡也睡不着怎么办呢?‘三杯俩盏淡酒,敌他风急’晚上的时候,这一阵秋风来得更猛了,喝点酒吧!喝上三俩杯酒,抵挡抵挡这傍晚的风寒,哪抵挡的住啊!你今就是把一坛子酒喝了,也挡不住,为什么呢?不是风寒,不是风急,是什么呢?是你的心寒,你的心里边急,喝酒打发不走愁怨,正在郁闷的时候,忽然看到一群大雁南飞,想起了自己沦落江南,她跟那大雁倒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正相识’,却是‘旧时相识’那大雁在她眼里已经变成了从北方的家乡南来的同伴,下来说‘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已经不是‘人比黄花瘦’了,那个‘黄花瘦’那个花还在枝上呢?现在是什么呢?‘满地黄花堆积’已经连瘦都没有了,花儿已经死了,已经全部散落到地上,‘憔悴损’看着这些花儿已经憔悴了,已经死了,已经枯黄了,已经失去了生命了,谁还会把那些花儿捡起来插到自己的头上来装扮呢?我现在这样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太太,谁又会倾听我诉说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呢?没有,我就像这满地堆积的黄花一样,没有人去倾听我,也没有人理睬我,就这样孤孤单单地打发着时光,这样一种‘独自守着窗儿,怎生得黑’一直要捱到天亮的这种情感,如果不是离乱之人,如果不是长久地经历着情感上的孤独的折磨,是不会写出这样的词句来的,这个时候,老天也来凑数,下起了小雨,必须是在黄昏,必须是打在梧桐叶上,必须是点点滴滴,然后她说这般模样,这个样子,怎么能用一个愁字来说得明白呢?换句话说,怅然若失的寻觅、冷冷清清的房间、凄凄惨惨的内心、冷暖交错的天气,黄昏时候的风寒、还有满地憔悴的黄花、旧时相识的大雁,以及点点滴滴的梧桐细雨,难道是用愁这一个字能说得明白吗?说不明白,也不想再说明白,所以我们说这首词我们在读它的时候觉得非常地顺畅,读这首词的时候,没有感觉到非得在哪个字上用一个什么注释,全部都是寻常话语,说的都是大白话,每一句话都很寻常,但又好像不寻常,每一个字用得非常地明白,但是好像又经过了千锤百炼,这就是李清照在艺术上的一个很高的成就。 李清照简介   号易安居士,山东章丘人,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即公元1084年,南宋绍兴二十五年逝世,即公元1155年,终年七十二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她的存世作品虽然只有七十多篇,但却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派的‘一代词宗’,李清照是南宋杰出女文学家,代表作有《声声慢》、《如梦令》、《醉花阴》等,著有《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她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诗词鉴赏词是精金美玉,既讲究铺叙情致,又执著于典重故实。中国词学史,尽管词人繁星纷呈,但据词论家勾勒的简洁轮廓中,李清照风致洒落,才思高秀,以花中第一流身份,可拔女词人头筹。 知人论世是走近作家作品的重要蹊径,品评文字不能依靠纯美暇思,语焉不详,或用力过度,均会有畸轻畸重之偏论。李清照之词倜傥有丈夫气,在有宋一代,已具青蓝胜概。论清照词的评家也多,刘辰翁、沈曾植、陈廷焯、李调元、吴小如……依序品来,历代评词之人,或赞或驳,有着繁简不一的心境。 清照人生,文情并茂,留下的资料却斤斤可量。陈祖美先生却用力颇勤,有着坚实厚重的评论才情。她从清照汴京待字从容起笔,缓缓评析清照合卺初嫁、汴京泣别、重返汴京、屏居青州期间、莱州寻夫、人老建康城、生离死别、流寓浙东、从绍兴到杭州、再嫁离异、避难京华、定居临安的落花身世,从中可知,李清照青梅可嗅的少女时代,相知相谐的燕婉新婚,生活得清明华兹,简约生动,因而,初期之作,虽不全是怜花惜春的闺情,但词意玲珑体贴,词情优雅娇嗔,少女与少妇的悠游情思,也已压倒须眉;可是,随着年龄滋长、世事踵华,李清照历经多种伤心断肠之事,既有身为嫠妇之悲,又有再嫁离异之怆,既有忧郁惝怳的爱国忧思,又有寤寐不忘中原的感慨,因而词风也层递出可泣可感的奇情韵事。读陈祖美先生所品评的李清照,仿若是影着了一幅磊块幽折、沉郁凄怆的女词人图,里面又繁复有多种曲折浇薄的情绪。 尤其是,祖美先生力解清照词,生动解颐地评议赵李二人的感情世界,识见可嘉。由于新旧党争所导致的政治高压和人情浇薄,李清照在新婚之际,即与赵明诚劳燕分飞,被迫泣别汴京,因而写下一些寓有政治块垒的新婚别曲,如《一剪梅》、《醉花阴》、《行香子》等,而并非世俗论者所附会的,因赵明诚“负笈远游”,而写的思妇念远的离情词。再如,她与明诚“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理想姻缘,世人共知,依然世俗理解,必是让人心生艳羡的。可事实并非如此,随着祖美先生,对李清照词作人生展开的种种厘析,那种为文造情的企羡念想,宛然星散。实际是,李清照的佳话婚姻,也曾笼有婕妤之叹,甚而有庄姜之悲。虽然后来,两人益发相赏如初,但李清照词作中描画的那些因伉俪睽违产生的怨情,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赵明诚冷落妻子、章如冶游等蛛丝马迹。 可是这一点,却并不是每个评词人都体贴的解读到位。譬若《声声慢》,即是才识高雅如沈祖棻先生者,也以为,此词是李清照写于晚年之时的块然独处,辛苦艰难,还对元人乔吉以“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仿李清照有名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字,斥之为文字游戏,对词作的内容,仍定性为有国破家亡之恨、离乡背井之哀;而陈祖美先生之品清照词,比之沈祖棻的品赏,却有不同异见,她并不将其看成是忧伤国事之作,明确指出,实为中年不欢的李清照,唱一曲内心的隐衷给夫君赵明诚听。且,祖美先生并非简单索隐,而是胪列有六条事实例证,一一厘析清照之词的隐微含义,是以体贴明悟的解析,捋浮去层层误解的尘埃,吻合地将剖析清照写此词的竹节式心绪,显影地还原出她的隐衷心曲,并就此郑重引申出清照的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所作词中无一乡国之念,惟有儿女情长,在前、中期创作中,这是李清照坚持的诗与词之间的楚河汉界。 祖美先生认为,研究之事实,并不一定是以研究水平上了一个档次而为荣,也不以又开掘了某种深度而欣喜。她的品析清照词,实是设身处地地运用古代女性视角,将社会学的解读方法,婉转地转换为对李清照情感心理的逆探,在细枝末节里,流动着个人的体悟,因而,让人既留恋于她剖析出的伤心人别有怀抱,也在短幅讲析“闺怨”式词作中,体会一番明快的评论况味。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今山东济南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1、《声声慢·寻寻觅觅》宋代: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释义: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赏析: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释义:园中菊花堆积满地)”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释义:如今还有谁来采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2、《武陵春·春晚》宋代: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释义: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赏析: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释义: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欲语泪先流(释义: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释义: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释义: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3、《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释义: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赏析: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4、《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代: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释义: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赏析:词的上阕首句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后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下阕言眼前的落花流水,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5、《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释义: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赏析: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功效一醒觉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神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路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因而,她急问清算衡宇,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若何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气口吻,可谓“传神之笔。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