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企业管理战略论文8000字格式

发布时间:2024-07-08 07:01:05

企业管理战略论文8000字格式

一、规划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并以品牌识别统帅企业的营销传播活动;二、优选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三、进行理性的品牌延伸扩张,充分利用品牌资源获取更大的利润;四、科学地管理各项品牌资产,累积丰厚的品牌资产   打造一个个性鲜明、联想丰富、高威望、高价值感、高美誉度与忠诚度的强势大品牌的关键是对品牌进行长期的战略管理。然而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对于品牌管理依然十分陌生,在品牌战略管理上的知识还十分贫乏,对品牌管理究竟具体做哪些工作不大了解或了解不深、不完整,甚至不少销售额几十亿、上百亿的企业的营销高层人士都无法清晰地回答创建一个强势品牌的关键要素是什么。更有急功近利者认为把产品卖出去就是做好了一个品牌。因此,对立志创建强势大品牌的中国企业而言,先要研究清楚品牌战略管理究竟管什么?   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品牌战略规划与管理就是营销策划、广告创意、广告发布、公关活动与终端促销,这当然与大量冠以品牌战略、品牌策划等字眼的书籍误导有关。因为翻开很多的品牌战略、品牌策划的书籍,里面绝大部分内容都在讲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定位、产品策略、广告诉求主题定位、电视广告创意、媒介选择、公关活动、新闻软性宣传、终端陈列与生动化等具体的营销广告活动应如何策划与实施。果真如此,就不应该存在品牌战略管理这门学科了,企业也就没必要进行品牌战略规划与管理,只要做好日常的营销广告工作就可以了。品牌战略有其自身的研究范畴、企业的品牌战略管理工作有其独特的工作职责与内容。这就象一个国家要制定宪法,然后个人和组织(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宪法的制约和宪法精神的指引下展开日常的政治、经济、社会活动,在此基础上推动国家走向民主、文明、繁荣、富强。品牌战略规划与管理的职责与工作内容究竟是什么?品牌战略规划的职责与内容就是制定以品牌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然后以品牌识别系统统帅和整合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是营销传播活动),同时优选高效的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不断地推进品牌资产的增值并且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品牌资产。品牌识别系统、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就好象宪法,企业的营销传播活动就象组织与个人日常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活动,把营销策略、广告创意、终端陈列与促销当作品牌战略管理的工作,就等于把公民日常的社会活动如升学、就医、谈恋爱、婚嫁当作宪法的制定与实施了。象全国人大的工作职责一样,企业品牌战略管理部门的职责首先是品牌宪法的制定,然后是执法检查即对品牌的营销策略、广告公关促销等传播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否有效地体现品牌宪法进行检查。   杰信多年从事品牌战略咨询和研究表明,要高效创建强势大品牌,关键是围绕(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以下四条主线作好企业的品牌战略规划与管理工作:   一、规划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并以品牌识别统帅企业的营销传播活动   1、进行全面科学的品牌调研与诊断,充分研究市场环境、目标消费群与竞争者,为品牌战略决策提供翔实、准确的信息导向;   2、在品牌调研与诊断的基础上,提炼高度差异化、清晰明确、易感知、有包容性和能触动感染消费者内心世界的品牌核心价值;   3、规划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基本识别与扩展识别是核心价值的具体化、生动化,使品牌识别与企业营销传播活动的对接具有可操作性;   4、以品牌识别统帅企业的营销传播活动,使每一次营销传播活动都演绎传达出品牌的核心价值、品牌的精神与追求,确保了企业的每一份营销广告投入都为品牌作加法,都为提升品牌资产作累积。   5、制定品牌建设的目标,即品牌资产提升的目标体系。   二、优选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   品牌战略规划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规划科学合理的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在单一产品的格局下,营销传播活动都是围绕提升同一个品牌的资产而进行的,而产品种类增加后,就面临着很多难题,究竟是进行品牌延伸新产品沿用原有品牌呢,还是采用一个新品牌?若新产品采用新品牌,那么原有品牌与新品牌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企业总品牌与各产品品牌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协调?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优选战略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这是理论上非常复杂,实际操作过程中又具有很大难度的课题。同时对大企业而言,有关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的一项小小决策都会在标的达到几亿乃至上百亿的企业经营的每一环节中以乘数效应的形式加以放大,从而对企业效益产生难以估量的的影响。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的决策水平高,让企业多赢利几千万、上亿是很平常的事情、决策水平低导致企业损失几千万、上亿也是常有的事。如雀巢灵活地运用联合品牌战略,既有地利用了雀巢这一可以信赖的总品牌获得消费者的初步信任,又用“宝路、美禄、美极”等品牌来张扬产品个性,节省了不少广告费;雀巢曾大力推广矿物质水的独立品牌“飘蓝”,但发现“飘蓝”推起来很吃力、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矿物质水单用雀巢这个品牌消费者也能接受,于是就果断地砍掉“飘蓝”,2001年下半年就在市场上见不到飘蓝水了,如果不科学地分析市场与消费者象愣头青一样还继续推飘蓝,也许几千万、上亿的费用就白白地流走了。   而国内不少企业就是因为没有科学地把握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在发展新产品时,在这一问题上决策失误而翻了船,不仅未能成功开拓新产品市场,而且连累了老产品的销售。因此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对帮助民族企业上规模,诞生中国的航母级企业有重要意义。   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具体要解决的是以下课题:   在悟透各种品牌化战略模式的规律,并深入研究企业的财力、企业的规模与发展阶段、产品的特点、消费者心理、竞争格局与品牌推广能力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按成本低又有利于企业获得较好的销售业绩、利润与实现培育强势大品牌的战略目标,优选出科学高效的品牌化战略模式。即选出的下列品牌化战略模式的一种或者几种:   综合品牌战略(一牌多品)   产品品牌战略(一品一牌或一品多牌战略)   产品线品牌战略   分类品牌战略   联合品牌战略   担保品牌战略   主副品牌战略   同时,规划好企业品牌与各产品品牌之间的关系、各产品品牌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品牌架构。   三、进行理性的品牌延伸扩张,充分利用品牌资源获取更大的利润   创建强势大品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持续获取较好的销售与利润。由于无形资产的重复利用是不用成本的,只要有科学的态度与高超的智慧来规划品牌延伸战略,就能通过理性的品牌延伸与扩张充分利用品牌资源这一无形资产,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品牌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品牌延伸的下述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和前瞻性规划:   提炼具有包容力的品牌核心价值,预埋品牌延伸的管线   如何抓住时机进行品牌延伸扩张   如何有效回避品牌延伸的风险   延伸产品如何强化品牌的核心价值与主要联想并提升品牌资产   品牌延伸中如何成功推广新产品   四、科学地管理各项品牌资产,累积丰厚的品牌资产   创建具有鲜明的核心价值与个性、丰富的品牌联想、高品牌知名度、高溢价能力、高品牌忠诚度和高价值感的强势大品牌,累积丰厚的品牌资产。   首先,要理解品牌资产的完整构成,透彻理解品牌资产各项指标如知名度、品质认可度、品牌联想、溢价能力、品牌忠诚度的内涵与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制定品牌建设所要达到的品牌资产目标,使企业的品牌创建工作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做到有的放矢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其次,在品牌宪法的原则下,围绕品牌资产目标,创造性地策划低成本提升品牌资产的营销传播策略。   同时,要不断检核品牌资产提升目标的完成情况,调整下一步的品牌资产建设目标与策略。   所以,品牌战略管理不单纯是营销策划、广告创意、广告发布、公关活动与终端促销,更不是做好日常的营销广告工作就能自然地打造出一个高价值品牌。围绕上述四条主线进行战略规划与严格的日常管理,使企业的价值活动紧扣品牌建设的目标,才有可能创建强势大品牌。

十七冶工程管理咨询公司 陆如礼执行力在当前是一个很热门的概念和话题,究其原因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执行力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组织成败的重要因素。在当今竞争环境下,企业要发展壮大,除了有正确的发展战略,良好的资金、技术及品牌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实施这一战略的执行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竞争对手间的差距就在于双方的执行力,执行力正在成为企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企业执行力的塑造越来越被各级管理者所重视。对此,我们咨询公司也不例外,2005年下半年在咨询、科技两公司年中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加强执行力建设,2006年又将加强执行力建设提高到一定的高度纳入到两公司职代会报告之中,并利用公司各种会议对员工进行提高执行力的教育,努力培养和提高全体员工尤其是中层管理人员的执行力,以此进一步夯实执行力的行为基础;同时咨询公司结合与科技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机构”管理的实际,开展了以“工作中心前移,、工作重心下移”、注重公司领导表率作用、“小机关,大服务”以及切实帮助基层解决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等旨在提高执行力为主题的活动,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公司领导层的事业心、中层管理人员的上进心和普通员工的责任心得到较大的提高,一个政令畅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以制度管人理事”的管理方式正在我公司形成。记得一本《执行力》电子书刊的封面上写了这么一段话:“执行力确实太重要了。我们制定了那么多远大的战略、宏伟的蓝图,提出了那么多的好思路、好办法,如果不能得到坚定的执行,不能得到认真的贯彻落实,又有什么意义?”因此我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尤其是一个象我们刚刚改制挂牌的企业,要有竞争力,就必须要提高执行力。目前,我们十七冶正处在一个特殊阶段,旧的体制刚刚革除、新的体制刚刚建立,无疑这个时期既有巨大压力,又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如果我们抓住了机遇,就会进一步推进新公司的建设和发展,反之,结果将令人遗憾。因此,我们作为咨询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应该认真反思和总结一下,在过去的实际工作中,往往公司领导决策的事情,结果与目标之间有没有较大差距的情况?在公司决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标准有没有逐渐降低、甚至走样的情况?时效上有没有经常延误,甚至有些工作不了了之的情况?在力度上有没有越来越小,甚至虎头蛇尾,没有成效的情况?如果有,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呢?答案就只能是一个:执行力不够或者没有执行力。那么到底“执行力”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执行力”就是“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企业要发展、规模要扩大、管理要提升,除了要有好的决策班子、好的发展战略、好的管理体系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中层的执行力。中层管理人员既是执行者,又是领导者。其作用发挥得好,是上级联系基层的一座桥梁;发挥得不好,是横在上级与基层之间的一堵墙。公司决策层对各种方案的决策,需要得到中层管理人员的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如果公司中层管理人员队伍的执行力很弱,与公司决策方案无法相匹配,那么公司的各种决策方案是无法成功实施的。因此,要改善部门的执行力,首先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各个部门的管理者身上。可以这样说:一个好的执行部门能够弥补决策方案的不足,而一个再完美的决策方案,也会葬送在滞后的执行部门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层管理人员的执行力是公司管理成败的关键。如何提升中层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一、提高计划能力。执行任何任务都要制定计划,把各项任务按照轻、重、缓、急列出计划表,一一分配,落实到人,在计划的实施时,要预先掌握关键性问题,分清轻重缓急,不能因琐碎的工作,而影响了应该做的重要工作。同时要监控追踪考核,确保目标的达到、计划的落实。我们公司全年有工作计划,每月有工作重点,部门有工作制度,个人有岗位职责,如果该谁分管的事,就由谁来解决,不当二传手,不踢皮球,不推诿扯皮,能办的及时办,有困难的想办法办,不能办的给一个答复,交办的事情给一个回应,我们就没有办不好、办不成的事情,公司的规模将更大、发展将更快。二、提高指挥能力。好的指挥官不但能激发部属的意愿,而且能够提升部属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指挥部属,首先要考虑工作分配,要检测部属与工作的对应关系,也要考虑指挥的方式;其次在安排工作前,应该讲清搞好工作的重要意义,完成情况对公司全局工作的影响,再次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达到的标准要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以身作则起带头示范作用,要求职工做的中层管理者带头去做,要求职工不做的,中层管理者首先不做。三、增强协调能力。任何工作,如能制定完善的计划、下达适当的命令、采取必要的控制,工作理应顺利完成;但事实上,部门主管的部分时间还要用在协调工作上。协调包括内部上下级、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共识协调,也包括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利益协调,任何一方协调不好都会影响执行计划的完成。如果大家的劲能够往一处使、形成合力,那就促进了公司的生产力;如果大家的劲没有形成合力,那将影响了公司的生产力,阻碍公司的发展。四、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衡量一个人、一个部门和一个企业是否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要提高执行力,除了要具备以上的能力外,更重要的还要时时、事事都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而这种学习与在院校里那种单纯以掌握知识为主的学习是不同的,它要求我们把工作的过程本身当作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始终认识到创新无极限,唯有创新,才能生存的精髓。五、注重落实能力。任何一项宏伟战略,即使有很好的计划和方案,也有具体的措施,而没有按照计划和措施一步一步去抓好,没有坚持标准和质量,不注重结果,再好的计划也是一纸空文。所以,我们作为中层管理人员一定要在落实计划的时候,注重过程,注重细节,注重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司各项决策的落实,才能体现公司计划的正确,也才能推动公司的健康、快速、和谐发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公司体制下,只要我们中层管理人员善于学习,不断思索,积极进取,我们中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就会提高,我们中层管理队伍就能打硬仗、打胜仗,各项工作就会做出新的成绩,公司也就会更有竞争力和凝聚力,公司就会不断的发展和壮大。祝我们的公司繁荣昌盛!以上是个人通过学习后的一点个人浅见,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企业管理战略论文8000字格式要求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浅谈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  关键词:中小企业 战略管理 创新 战略分析 战略定位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综观国内外迅速发展壮大的企业与濒临破产的中小企业同时存在,优胜劣汰,两极分化十分明显。中小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战略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战略管理是着眼长远,为适应企业内外形势而作出的总体性规划。战略管理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衰与亡。它指明了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生存态势和发展方向,进而决定了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和竞争方式。  入世将使中国经济真正地融入全球化或国际化的潮流。当我国尚未完全规范的市场突然向全球敞开时,那些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企业,肯定会受到猛烈的冲击。中国企业尤其是广大的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无疑将比以往更加艰难。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在宏观层次通过分析、预测、规划、控制等手段,实现充分利用本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以达到优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中国,由于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战略管理还仅仅是一个开头。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日益加深和WTO的临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参与者的我国企业,是我国实现经济繁荣和充分就业的决定因素,笔者认为,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是提高我国企业管理体制水平,提高竞争能力的有力工具,笔者曾从事数百家企业的审查、评价,认为结合我国企业现状,应从以下七个方面加强企业战略管理。  今天,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已经不仅仅是技术与质量的竞争,而是智慧与经营管理的较量。这种较量的结果是,胜出者将比别人占取更多的市场分额,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而对广大的中小企业而言,这是一次真正的生与死的挑战。面对着生与死的竞争与挑战,我国的企业需要采取的根本性对策是什么?就是企业的战略管理。  一、中小企业加强企业战略管理的迫切性:  现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正在加快中小企业的改革步伐,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积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而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的完善,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式之下,为了避免在竞争中失败和破产,中小企业不得不强化战略管理,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求得生存和发展。  现在一般的小企业经营着认为企业战略只是大公司有大量人力、财力才去制定。而自己企业因为规模小,产品单一,面临的市场范围较小,所以影响企业的因素也相对比较少,所以不需要什么正式的战略。  这种观念显然是错误的。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小企业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就是说,中小企业已进入战略竞争时代。战略决定胜负。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要在国际国内众多企业的夹缝中实现生存与发展,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市场定位,领先制度创新,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中小企业自身无论是资金、技术方面,还是在人力资源和管理经验等方面都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足。企业的资源相对缺乏,使中小企业 的开发研究能力、市场销售网络均有限。作为中小企业,如果要想不断成长、壮大的话,不认清自己企业所处的位置,研究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和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状况,并根据研究情况来制定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等,也就是企业战略,是不可能。由此可见,战略管理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企业的重要标志。通过战略管理,可以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加强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的能力,为企业增强竞争地位创造条件。  二、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  1.走专业化发展,突出核心专长,实行专一化战略  专一化战略是主攻某个特殊的顾客群、某产品线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地区市场。专一化战略是围绕着某一特殊目标服务建立的,它所开发推行的每 一项职能化方针都要考虑同一中心思想。这一战略依靠的前提思想是:公司业务的专一化能够以较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过在较 广阔范围内竞争的对手们。所以,这就要求这些中小型企业做到“有所不为而后有为”,专注于专业化发展,集中企业内部的优势资源,突出核心专长,借此来培育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  但是目前,我们的一些中小企业意识不到这一点,盲目地多元化,结果带来优势资源的分化,导致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快速瓦解,失去了生命力。这正是我国 的中小企业“各领风骚两三年”之独特现象的最根本原因。还有一些中小企业甚至刚刚创立的企业给自己定的口号就是“做大做强,做成多元化经营的集团性质的公司”。 事实上,当企业发展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多元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决不能盲目的多元化,即使那些超大型企业也应该在有限的多元化上追求专业化。  2.走创新之路,发展创新战略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力大小取决于其创新力的强弱。中小企业势单力薄,靠自己单枪匹马的奋战和与强大对手的硬拼是难以成功的,而应该凭借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  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产品更新,企业就难以发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当在两个方面下功夫。首先,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在人力、精力、财力、物力诸方面舍得投资,敢冒风险,重用人才。其次,坚持全面创新。任何技术都有一个试验、转化、成长、成熟、衰退、淘汰的过程,创新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要持续不断。技术创新必须永远面向用户,面向市场,把用户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不断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市场需求变化作为技术开发的定盘星,经营管理的指南针。  3.走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树立起一些全行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在目前各行业中,怎么样与众不同的建立差异化竞争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可以从很多的角度寻求差异化,例如,一种独特的口味(比萨饼)、一系列的特色(斯沃琪表)高质量的制造(本田汽车)等等。如果差异化战略成功地实施了,它就能在一个产业中赢得高水平收益,因为它在这行业中有很大的竞争力,起码在短时间内不会被其他企业赶超或打垮。  4.走低成本战略  企业通过有效的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同行业中最低的 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低成本战略要求企业坚决地提高工作效率,进行规模化经营,全力以赴降低成本,控制管理成本与管理费用,最大限度地减小研究开发、服务、 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  实施低成本战略成功的关键在于,在满足顾客认为至关重要的产品特征和服务的前提下,实现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可持续性成本优势。实行低成本战略的企业必须开发成本优势的持续性来源,能够形成防止竞争对手模仿成本优势的障碍,这种低成本优势方能持久。低成本战略的理论基石是规模效益和经验效益,它要求企业的产品必须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三、中小企业如何开展战略管理:  1.有针对性地进行战略分析  战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和相对竞争地位,评价影响企业目前和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而确定企业的使命和目标,为制定企业战略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使企业战略管理按照经济规律来指挥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不能把战略分析当作一项临时任务,组织若干人马应付了事,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要针对性地掌握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以这为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企业的战略管理。  2.要有准确的战略定位  我国的中小企业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加之面对加入世贸组织,进行战略定位,确实是难了一些。但面对现实,面对比较优势又必须尽早地进行重新认识。中小企业一般不易搞多角化经营,这是由产品的生命周期所决定的。中小企业是选择某一产业的整体,还是选择这一产业的环节,都要很好地把握,主要是利用比较优势。企业对自身的比较优势的重新认识过程,也是对自身市场定位的一个再认识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认识和发挥比较优势,关键是看问题要站得高,“一览众山 小”。比如:施乐公司的复印机市场处于垄断地位时期,全球许多著名公司也曾采取过与它相同或相似的战略旨在争夺市场,但都未能获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未能发现或创造独特的战略定位。而佳能公司则选择施乐公司战略定位之外的中小型企业和个人用户作为切入点。通过不断渗透,最终发展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市场领先者。由此,使我们认识到,中小企业要在国内外大企业夹缝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充分研究自身能力和比较优势,善于发现行业战略的空缺点,在不同的大企业的战略定位之外另辟路径,穿插迂回,方能由小变大,立于不败。  3.实施战略管理要依靠科学理论和方法  战略管理是一种以思想性创新为特征的管理,所以要依靠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做为指导。目前流行的战略管理理论方法还不完善,还在发展之中。主要是基于战略管理是针对环境不断变化产生了大量不确定因素,使企业仅仅使用以可控性为主要特征的系统工程方法难以发挥作用。因此,战略管理要应用统筹学理论和系统方法结合才会更有效。  中小企业群体作为国民经济的新生力量群体,科学的运用企业管理战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立于常青之地。  参考文献:  <1>刘艳娜、刘秀琴《管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 耿弘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及新发展 外国经济与管理,1996  <3>黎群《论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的关系》。  <4>孟昭谦,中国经营报,《从海尔的成功看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  <5>姜少敏 丁跃进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2  <6>王江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企业理财战略目标是重占有还是重生存?企业理财战略目标是什么,虽然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但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利润最大化。简而言之,传统观念下的企业理财战略目标是重占有的,企业只有越来越多地占有物质财富,才算是成功的,才更有价值,才更有社会地位。如果企业理财战略不以占有更多的财富为目标,那么其生存也就一文不值。应当说重占有的企业理财战略目标并不是最佳的选择,虽然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重占有。笔者倾向于企业理财战略目标应当是重生存,即使企业更健康地发展、运转下去。如果把企业看成一个有生命的结构的话,只有通过健康地发展才能生存下去,只有变化才能存在。企业理财战略目标所固有的特性就是使企业更好的成长和变化。单纯地占有无助于企业健康地成长和变化。重生存才能和谐一致,才能更好地发展。在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企业理财战略目标—般是重占有的,这是和私有制密切相连的。事实上—个重占有的社会,其弊端是很多的。—个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很难说是—个理想的企业。社会主义企业本质上应该是重生存的,应该是为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健康发展服务的,而不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战略目标的。其实传统企业理财理论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的,认为人是自利的,是重占有的。这—假设在一定时期是基本成立的,但它并不代表社会的发展方向,更不能成为企业理财战略的理论基础。社会人假设、人的全面发展假设早已出现。因此,企业理财战略目标更应当建立在社会人假设、人的全面发展假设的基础上,应当重生存,而不是重占有。  新思维之二:企业理财战略思想——贫困还是富有?企业理财战略思想是制定和实施企业理财战略的思维成果,是完善企业理财战略的精神资源。通过对中西方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史,特别是企业理财战略思想演变的深入研究,令人遗憾的是,企业理财战略思想还是比较贫困的。理由如下:(一)企业理财战略思想的单一性。翻开各种财务管理教科书,很少有专门介绍企业理财战略的,虽然国内有少数学者以企业理财战略为题出版过专著,发表过论文,但企业理财战略思想的单一性的格局并未改变。各种财务管理教科书中也零星介绍—些企业筹资战略、投资战略、资产组合战略、收益分配战略等,但其指导思想只有一个,即如何实现“最大的收益”,即重占有,轻生存,似乎只有先占有了,才有可能谈生存。(二)企业理财战略思想的层次性仍然较低,并未上升到经济学的,特别是哲学的高度。企业理财战略思想应该是各种经济学、管理学观点的具体体现,应该上升为理财哲学。但现在许多教科书所介绍的理财战略似乎只是某一种经济学的思想,并不能体现各种经济思想,更没有从哲学的高度,从人性的高度去加以认识和总结。因此,企业理财战略思想的层次性仍然不高,其内容也显得比较苍白。(三)企业理财战略忽视了对人的重视和研究。教科书上讲到企业理财战略时,实际上就是假设制定企业理财战略的决策者们是纯粹经济动物,他们的目标就是如何去赚钱,如何去实现低成本、高收益。他们把其他人也看成是经济动物。不需要去研究丰富多彩的人群及员工的动机,不去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更看不到制度变迁的可能性及人的创造力。企业理财战略关注的是资金、成本、收益等财务指标,很少关注人力资源及人本身的生存质量,人并没有成为企业理财战略关注的热点问题。四、企业理财战略思想只重视价值分析,不重视行为分析。我们不幸地发现,所有有关企业理财战略的教材,在介绍企业理财战略时,都陷入了纯经济的价值分析的误区,忽视了理财战略的本质对象是企业及人活生生的行为,而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改变企业理财战略的结果和方向。  新思维之三:企业理财战略是侧重于战术性还是侧重于战略性?战略应该是和市场、社会、人联系在—起的,是市场、社会和人的变迁导致竞争、风险,从而影响企业理财战略的需求。企业理财战略是对市场、社会和人的—种积极反应,是降低企业生存风险的—种策略,它需要企业内部和社会各部门及社会有关部门及人士的支持。传统的理财战略侧重于战术性,仅仅对各种财务事项进行分析研究,忽视了市场、社会、人本身对理财战略、战术的影响,在假定不变的市场、社会和人的环境中,静态地去分析各种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的战术过程。整个企业理财战略过程显得平淡乏味,缺乏整体感和生动性,也缺乏其社会价值。企业理财战略应该侧重于战略分析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战术分析。理财战略应当以市场、社会和人为导向,使理财战略真正上升为动态的、发展的、统领企业理财全局的导航系统。  新思维之四:企业理财战略是分离于企业战略管理还是融合于企业战略管理?传统的企业理财战略理论给人—种“独来独往”的感觉,有自己界限分明的研究对象,有确定的战略主体和分析手段,它是财务管理人员自己的事情,似乎与企业其他战略问题无关。其实企业理财战略是无法从企业战略中分离出来的;它是企业战略的—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必须融合于企业战略管理才有前途。只有当企业理财与其它管理战略相配合,相融合时,企业理财战略才能得到企业管理当局、企业其它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的认同,也只有当理财战略得到企业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时才有希望取得成功。因此,企业理财战略切忌工作本位化、独立化。  新思维之五:企业理财战略是重最优化决策还是重较满意决策?传统企业理财战略理论在论述战略决策时往往强调决策的最优化,无论是筹资战略,还是投资战略、成本战略,利润战略、分配战略,要求企业从方案初选、论证、终选都要按照最优化原则办事,选择所谓最优方案。各种战略决策方法也是按最优化原则设计的,就连风险衡量与计算也充满了最优化思想。其实“最优化”的提法本身就不够科学。按照哲学的基本原理,任何事物发展都是相对的,并无绝对的最优化,有利也必然有弊,你按某一指标实现了“最优化”,从另—个方面来看,也许很糟糕。其实真正的企业理财战略决策是选择决策者较为满意的方案。著名管理学家西蒙认为,选择满意的决策方案,“则是在不同方向上简化真实情景,它保留了较多的真实情景细节,但试图做出满意的决策,而不是最优的决策。”其实决策者为了进行所谓的“最优决策”,往往要大刀阔斧地简化真实世界的情景,使之达到决策者能够处理的地步。这种最优化决策的结果本身就是令人怀疑的。  新思维之六:企业理财战略是重经济还是经济与文化并重?传统的企业理财战略理论在讨论问题时,主要是站在经济的角度来分析说明的,强调的是经济上的最优化,很少结合文化来论证,其实这是很片面的。从七十年代开始,西方企业开始重视战略管理,企业理财战略也越来越被人们看重。到了八十年代,人们开始崇尚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用价值观来管理企业。企业理财战略如果忽视文化环境的研究与分析,不但没有特色,而且成功的概率也大大降低。笔者认为企业理财战略应当经济与文化并重,在系统的经济分析的同时还应当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企业理财战略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是根植于一种文化、价值观、习惯和观念之中,根植于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的科学,企业理财战略受到——而且也应该受到——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理财战略又影响企业、社会和文化。  新思维之七:企业理财战略认识上的—些误区。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理财战略应当被利益驱动,搞尔虞我诈是可以理解的;搞投机,钻政策空子,善于避税是精明的表现;认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多余的,企业理财战略应当有充分的自由;认为要在市场经济中获胜,应当舍得花钱造舆论,做广告,树金字招牌,甚至不惜做假广告以提高所谓的知名度。有人认为企业理财战略就是在流通领域抢天下,把全部心思放在扩大收入上,忽视生产、质量和管理;如此等等。其实上述企业理财战略的价值观是错误的,鼓吹的是惟利是图,有损国家、社会利益,有损精神文明建设,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企业任何理财战略都应当在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展开,应当明是否,讲正气,有原则。企业理财战略学说作为社会科学的—部分,所关心的无一例外的都是人类对其环境的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如果企业理财战略学说本身是以错误的理论为基础的话,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将是有害的。  新思维之八:关于企业理财战略主体的—些思考。按照企业理论的—般常识,企业可以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独资企业的理财战略主体是业主本人,合伙企业的理财战略主体是合伙者群体,公司制企业的理财战略主体是以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代表的管理阶层。对前两项似乎已经没有什么疑义。对公司制企业的理财战略主体的看法还有分歧,即公司的出资者或投资者集团能否成为企业理财战略主体?我的看法是要看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以及投资者的谈判能力及国家的法律政策。投资者可以采取各种策略(也是一种理财战略)去激励和约束经营者的财务行为,可以在企业重大理财战略方面最后表态。因此,投资者集团有时就是企业的理财战略主体。至于经营者能否成为企业理财战略主体,也要看经营者的力量是否能左右企业的局面,以及国家的法律政策。经营者可以拥有一定限度内的财务决策权,但他们还是以执行公司的重大财务战略为己任的,不应当成为企业理财战略的主体。有人把谁拥有财务决策权看成是理财战略主体的标志,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财务决策权是分层次的,有出资者财务决策权,有经营者财务决策权,有财务经理财务决策权,还有其它部门经理及管理人员的财务决策权。如果他们都成为企业理财战略主体,不但道理上说不通,事实上也不可行。

企业成本控制的探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确立和加入 WTO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要在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那么企业成本控制 至关重要。企业成本控制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压缩 成本,还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程序和方法, 从根本上改善企业成本状况,真正实现有效的成 本控制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 一、企业成本控制的定义 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 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 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 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 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成本控制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成本控 制,亦称日常成本控制或过程控制,是在成本形成 过程中,根据事先指定的目标成本进行严格的计 量、监督、揭示实际与预算之间的差异及其成因,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纠正不足,以保证原定的目标 成本得以实现的管理活动。广义的成本控制包括 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是在产 品投产之前,进行产品成本的规划,通过成本决 策,选择最佳成本方案,规划目标成本,编制成本 预算,以利于成本控制。事中控制也称过程控制, 是在费用发生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事后控制是 对成本形成的综合分析与考核。 二、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只注重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 现代成本控制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的成本控 制等三个部分,而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只注重事 中即生产成本的控制,而对决定成本高低起关键 作用的事前因素如何控制,则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从发展生产的角度来看,企业应首先把影响成本 的决定性因素———项目的规模、生产技术的装备、 产品设计等控制住,否则产品成本“先天不足”,即 使事中控制再好,最多也只能在某些方面做一些 弥补却无法改变事前成本已成定局的事实。 2、成本控制概念模糊,缺少战略眼光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成本管理观念还 不够清晰,认为企业应该通过产量的不断扩大而 增收,而忽视成本和费用的消耗;还有部分企业虽 然重视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但忽视了生产、经 营、技术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成本控制概念还停留 在传统的成本控制阶段。从成本动因的角度去考 虑,企业的任何产品从投产到获利,其成本绝不能 仅仅理解为制造成本,而是贯穿与产品生命周期 的全部成本发生的概念。 有些企业不去考虑市场的变化和企业未来的 发展方向,缺少战略眼光。一旦市场需求已饱,企 业成本可能会高于社会平均成本,企业的产量越 高,所造成的损失就越大。 3、企业成本控制理念落后,成本预算流于形式 一是我国企业成本控制思想仍处于生产成本 控制的范围内,制约了成本控制与企业战略管理、 质量管理、产品工艺设计、物资采购、人力资源等 的接轨,无法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和成本的经济性 之间的合理权衡,而对成本控制中资源配置的研 究和应用也非常有限。 二是企业领导成本观念意识淡泊,不重视成 本实际发生的性质,注重眼前利益,较多考虑当前 成本指标的完成情况和避税的需要,而忽视长期 战略目标。 预算是经营战略或计划的具体体现,是企业 资源配置的工具。但诸多企业的成本预算流于形 式,未真正发生效用。其一、从预算的编制程序来看,各专业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 信息不对称使财务部门编制的预算和实际出入相 差很大,编制出的预算难以对成本起到事前的控 制作用。其二、从预算的方法上看,预算分解的标 准不合理,而且没有数学工具的辅助计算,没有形 成一套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法。其三、从预算的执行 上来看,缺乏应有的跟踪监督机制,实际中出现的 问题未能及时解决,对预算不完善的地方未及时 进行调整。从预算的考核上看,未建立有效的评估 机制,对相关的责任人未进行到有效的奖惩激励。 4、现有的会计系统需要创新 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未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成 本方法,不能提供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不能深入 反映经营全过程,不能提供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 信息,从而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另外,传统的 成本控制对象局限于产品财务方面的信息,不能提 供管理人员所需要的资源、作业、产品、原材料、客 户、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难 以起到为战略管理提供充分信息的目的。 三、企业成本控制的策略 1、从投产到销售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 (1)建立科学决策事前成本管理体系 目前,许多产品缺乏竞争优势,主要原因是生 产规模不经济,生产建设投资高,产品能耗物耗 高。这些因素基本都是由于产品设计和工厂建设 过程中忽视策略性成本管理体制造成的。要解决 这个问题,首先应对现有生产装置及制造程序进 行分析,对确实没有效益的应坚决淘汰,对进行优 化后有利用价值的应尽快进行改造和优化。在今 后的决策中,应高度重视策略性成本管理,对无成 本分析的方案不予批准立项。 (2)完善企业内部事中成本控制体系,规范明 确责任 强化企业成本管理,就是以成本控制为枢纽, 对质量、生产、资金、物资及分配等各个环节进行 全方位的管理。要以企业总的目标成本为起点,对 设计、生产、流通的全过程进行分解,制定各单位 的目标成本,并将成本控制的任务量化到每个员 工身上,与经济挂钩,激励全体员工不断为降低成 本做出贡献。职责和权限由总部通过书面授权来 确认,上不揽权,下不越权。从而使管理层次清晰, 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各部门责任中的积极性。 (3)建立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事后责任考核 体系 建立一套高效、切实可行的企业内部成本管 理责任考核体系,是真正把成本管理落到实处的 最佳途径。一是设立信息反馈系统,完善成本监控 措施。企业以成本分析为核心,建立有效的成本监 控系统,及时向企业领导层及生产经营各个环节、 各部门、全体员工提供实际成本状况及其偏离责 任目标成本的信息。二是建立企业内部激励机制。 使成管理责任的好坏与经营者、各级管理者、职工 的个人利益挂起钩来,使管理人员和职工的职务 升迁,劳动报酬与其在成本管理方面的努力成果 相联系。 2、把握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企业要想有效的对成本实施有效的控制,就 必须遵循成本控制的几项基本原则。 (1)节约性原则。成本控制的节约性原则是指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节 省,它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 (2)经济性原则。因推行成本控制而发生的成 本不应超过因缺少控制而丧失的收益。为建立某 项控制要花费一定的人力或物力,要付出一定的 代价,但这种代价不能太大,不应超过建立这项控 制所能节约的成本。 (3)责权利相结合原则。控制责任成本是每个 成本中心应尽的职责,为了保证成本中心履行该 项职责,必须赋予相应的权力。同时还要将取得的 工作成绩与经济效益挂钩,做到奖优罚劣,奖罚分 明。 (4)目标管理的原则。成本控制必须以目标成 本为根据,将企业的成本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部 门、车间、小组或个人,形成一个成本控制系统,使 每个部门和个人明确成本控制的目标或标准,便 于明确各部门及个人应承担的责任。 (5)全面性原则。在成本控制中全面性原则通 常包括三方面:第一全过程成本控制。从产品投产 前的设计阶段开始,包括试制阶段、生产阶段、销 售阶段直到产品售后阶段的所有阶段都应当进行成本控制。第二全部耗费的成本控制。要对生产耗 用的全部费用加以控制,正确地处理好降低产品 成本与提高产品质量的关系。第三全员成本控制。 要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就必须充分调动每个部 门和每位员工关心成本、控制成本的主动性。 3、注重采用现代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 (1)目标成本控制 目标成本的具体制定方法和步骤是由直接材 料费、直接人工费和制造费三部分构成。目标成本 控制就是根据目标成本来控制成本的活动,使实 际成本符合目标成本的要求,并不断降低成本。其 优势体现在:目标成本是按市场价格和目标利润 制订的,考虑了产品在市场上的赢利能力和竞争 价格。企业只有面对压力大胆的对现有生产技术 及生产步骤进行必要改进,不断改革生产方式,全 力以赴降低成本,才能赢得市场,实现目标利润。 (2)提高资金利用率 一般而言,资金周转率越快越好,这说明资金 的使用率高,收回现金没有被长期闲置,而又被尽 快投入到企业经营之中。过多的资金如果只放在 银行赚取低回报的存款利息,这是一个严重的浪 费,可以在财务部设立专人研究资金的投资方向 分析对策,在可控风险范围内适当操作,根据财务 稳健性原则,确定资金的最佳持有额度,分析出的 闲置资金用来投资,既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又 可提高资金成本的利用率。 4、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 (1)增强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建立分级控制和 归口控制的责任制度 要控制企业经营成本、挖掘自身利润空间强 化企业员工成本控制意识显然是企业成本管理之 基础。企业应当将成本计划所规定的各项经济指 标,按其性质和内容进行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到各 个部门和各个相关责任人,根据责、权、利三者结 合的原则,在建立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赋予责任 单位成本的相对的自主权。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 制,使员工接受市场竞争的信息,将个人工作绩 效、切身利益、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挖掘 员工的潜力,转变企业内部是市场竞争"避风港"的 旧观念。 (2)改进企业成本预算管理,使预算真正发挥 作用 如何使企业沿着规划做到可持续性发展,预 算管理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管理者在新形势下的 必然选择。 预算是在财务收支预算基础上的延伸和发 展,尽管各种预算最终可以表现为财务预算,但预 算的基础是各种业务、投资资金、人力资源、产品 设计等,而这些内容并非是财务部门所能确定的。 财务部门只是对各种预算进行汇总和分析,而非 代替具体的部门去编制预算。故成本预算管理需 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和参与,只有在 企业管理层的领导下,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不断 的适应市场变化,才能编制出实现企业资源最优 配置的预算方案,进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5、严格控制材料、人力资源等相关成本 (1)建立、完善采购制度,实现采购成本控制 完善采购制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 立严格的采购制度。建立严格、完善的采购制度,不 仅能规范企业的采购活动,提高效率、杜绝各部门 之间扯皮,还能预防采购人员的不良行为采购制 度应规定物料采购的申请、授权人的批准权限、物 料采购的流程及相关部门的负责、各种材料采购 的规定和方式、报价和审批等。第二、建立材料的 标准采购价格。财务部对重点监督的材料应根据 市场的变化和产品标准成本定期定出采购价格, 促使采购人员积极寻找货源,货比三家,不断地降 低采购价格。第三、建立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 系。企业采购部门要对所有采购材料建立价格档 案,对每一批采购物品的报价,应首先与归档的材 料价格进行比较,分析价格差异的原因。对于重点 材料的价格,要建立价格评价体系,并对归档的价 格档案进行评价和更新。 (2)有效的控制人力资源成本 第一、人才要合理使用。许多企业抱怨缺乏人 才,总是不得已到社会上高薪聘请人才,但实际上 人才就在企业内部。第二、调整组织结构。目前大 多数企业应要改变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减少中 间层,推行扁平式的组织结构,避免机构的重叠性 和无效性。第三、稳定员工队伍。为了要稳住员工队伍,我们企业必须做到:其一、完善企业的内部 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其二、为员工提供宽松的发 展空间,采取措施使内部人才的合理流动,人员结 构的优化组合和科学配置。第四、提升员工素质。 其一、企业要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最重要的是提升 员工的素质,增大知识型和技能型员工的比例,使 员工的素质与其岗位相匹配,提高工作效率。其 二、是实施有效的培训。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 为促进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我国企业必 将融入世界经济大家庭中,对于国内企业更是提 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如何 取得全球竞争的胜利,如何实现企业的长期价值 最大化,获得长远利益,是每家企业必然面对的严 峻课题。然而出于种种原因,传统的成本概念限制 了成本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应用,迫切需要 做出突破。

企业管理战略论文8000字格式怎么写

十七冶工程管理咨询公司 陆如礼执行力在当前是一个很热门的概念和话题,究其原因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执行力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组织成败的重要因素。在当今竞争环境下,企业要发展壮大,除了有正确的发展战略,良好的资金、技术及品牌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实施这一战略的执行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竞争对手间的差距就在于双方的执行力,执行力正在成为企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企业执行力的塑造越来越被各级管理者所重视。对此,我们咨询公司也不例外,2005年下半年在咨询、科技两公司年中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加强执行力建设,2006年又将加强执行力建设提高到一定的高度纳入到两公司职代会报告之中,并利用公司各种会议对员工进行提高执行力的教育,努力培养和提高全体员工尤其是中层管理人员的执行力,以此进一步夯实执行力的行为基础;同时咨询公司结合与科技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机构”管理的实际,开展了以“工作中心前移,、工作重心下移”、注重公司领导表率作用、“小机关,大服务”以及切实帮助基层解决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等旨在提高执行力为主题的活动,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公司领导层的事业心、中层管理人员的上进心和普通员工的责任心得到较大的提高,一个政令畅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以制度管人理事”的管理方式正在我公司形成。记得一本《执行力》电子书刊的封面上写了这么一段话:“执行力确实太重要了。我们制定了那么多远大的战略、宏伟的蓝图,提出了那么多的好思路、好办法,如果不能得到坚定的执行,不能得到认真的贯彻落实,又有什么意义?”因此我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尤其是一个象我们刚刚改制挂牌的企业,要有竞争力,就必须要提高执行力。目前,我们十七冶正处在一个特殊阶段,旧的体制刚刚革除、新的体制刚刚建立,无疑这个时期既有巨大压力,又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如果我们抓住了机遇,就会进一步推进新公司的建设和发展,反之,结果将令人遗憾。因此,我们作为咨询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应该认真反思和总结一下,在过去的实际工作中,往往公司领导决策的事情,结果与目标之间有没有较大差距的情况?在公司决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标准有没有逐渐降低、甚至走样的情况?时效上有没有经常延误,甚至有些工作不了了之的情况?在力度上有没有越来越小,甚至虎头蛇尾,没有成效的情况?如果有,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呢?答案就只能是一个:执行力不够或者没有执行力。那么到底“执行力”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执行力”就是“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企业要发展、规模要扩大、管理要提升,除了要有好的决策班子、好的发展战略、好的管理体系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中层的执行力。中层管理人员既是执行者,又是领导者。其作用发挥得好,是上级联系基层的一座桥梁;发挥得不好,是横在上级与基层之间的一堵墙。公司决策层对各种方案的决策,需要得到中层管理人员的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如果公司中层管理人员队伍的执行力很弱,与公司决策方案无法相匹配,那么公司的各种决策方案是无法成功实施的。因此,要改善部门的执行力,首先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各个部门的管理者身上。可以这样说:一个好的执行部门能够弥补决策方案的不足,而一个再完美的决策方案,也会葬送在滞后的执行部门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层管理人员的执行力是公司管理成败的关键。如何提升中层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一、提高计划能力。执行任何任务都要制定计划,把各项任务按照轻、重、缓、急列出计划表,一一分配,落实到人,在计划的实施时,要预先掌握关键性问题,分清轻重缓急,不能因琐碎的工作,而影响了应该做的重要工作。同时要监控追踪考核,确保目标的达到、计划的落实。我们公司全年有工作计划,每月有工作重点,部门有工作制度,个人有岗位职责,如果该谁分管的事,就由谁来解决,不当二传手,不踢皮球,不推诿扯皮,能办的及时办,有困难的想办法办,不能办的给一个答复,交办的事情给一个回应,我们就没有办不好、办不成的事情,公司的规模将更大、发展将更快。二、提高指挥能力。好的指挥官不但能激发部属的意愿,而且能够提升部属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指挥部属,首先要考虑工作分配,要检测部属与工作的对应关系,也要考虑指挥的方式;其次在安排工作前,应该讲清搞好工作的重要意义,完成情况对公司全局工作的影响,再次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达到的标准要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以身作则起带头示范作用,要求职工做的中层管理者带头去做,要求职工不做的,中层管理者首先不做。三、增强协调能力。任何工作,如能制定完善的计划、下达适当的命令、采取必要的控制,工作理应顺利完成;但事实上,部门主管的部分时间还要用在协调工作上。协调包括内部上下级、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共识协调,也包括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利益协调,任何一方协调不好都会影响执行计划的完成。如果大家的劲能够往一处使、形成合力,那就促进了公司的生产力;如果大家的劲没有形成合力,那将影响了公司的生产力,阻碍公司的发展。四、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衡量一个人、一个部门和一个企业是否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要提高执行力,除了要具备以上的能力外,更重要的还要时时、事事都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而这种学习与在院校里那种单纯以掌握知识为主的学习是不同的,它要求我们把工作的过程本身当作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始终认识到创新无极限,唯有创新,才能生存的精髓。五、注重落实能力。任何一项宏伟战略,即使有很好的计划和方案,也有具体的措施,而没有按照计划和措施一步一步去抓好,没有坚持标准和质量,不注重结果,再好的计划也是一纸空文。所以,我们作为中层管理人员一定要在落实计划的时候,注重过程,注重细节,注重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司各项决策的落实,才能体现公司计划的正确,也才能推动公司的健康、快速、和谐发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公司体制下,只要我们中层管理人员善于学习,不断思索,积极进取,我们中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就会提高,我们中层管理队伍就能打硬仗、打胜仗,各项工作就会做出新的成绩,公司也就会更有竞争力和凝聚力,公司就会不断的发展和壮大。祝我们的公司繁荣昌盛!以上是个人通过学习后的一点个人浅见,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企业理财战略目标是重占有还是重生存?企业理财战略目标是什么,虽然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但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利润最大化。简而言之,传统观念下的企业理财战略目标是重占有的,企业只有越来越多地占有物质财富,才算是成功的,才更有价值,才更有社会地位。如果企业理财战略不以占有更多的财富为目标,那么其生存也就一文不值。应当说重占有的企业理财战略目标并不是最佳的选择,虽然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重占有。笔者倾向于企业理财战略目标应当是重生存,即使企业更健康地发展、运转下去。如果把企业看成一个有生命的结构的话,只有通过健康地发展才能生存下去,只有变化才能存在。企业理财战略目标所固有的特性就是使企业更好的成长和变化。单纯地占有无助于企业健康地成长和变化。重生存才能和谐一致,才能更好地发展。在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企业理财战略目标—般是重占有的,这是和私有制密切相连的。事实上—个重占有的社会,其弊端是很多的。—个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很难说是—个理想的企业。社会主义企业本质上应该是重生存的,应该是为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健康发展服务的,而不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战略目标的。其实传统企业理财理论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的,认为人是自利的,是重占有的。这—假设在一定时期是基本成立的,但它并不代表社会的发展方向,更不能成为企业理财战略的理论基础。社会人假设、人的全面发展假设早已出现。因此,企业理财战略目标更应当建立在社会人假设、人的全面发展假设的基础上,应当重生存,而不是重占有。  新思维之二:企业理财战略思想——贫困还是富有?企业理财战略思想是制定和实施企业理财战略的思维成果,是完善企业理财战略的精神资源。通过对中西方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史,特别是企业理财战略思想演变的深入研究,令人遗憾的是,企业理财战略思想还是比较贫困的。理由如下:(一)企业理财战略思想的单一性。翻开各种财务管理教科书,很少有专门介绍企业理财战略的,虽然国内有少数学者以企业理财战略为题出版过专著,发表过论文,但企业理财战略思想的单一性的格局并未改变。各种财务管理教科书中也零星介绍—些企业筹资战略、投资战略、资产组合战略、收益分配战略等,但其指导思想只有一个,即如何实现“最大的收益”,即重占有,轻生存,似乎只有先占有了,才有可能谈生存。(二)企业理财战略思想的层次性仍然较低,并未上升到经济学的,特别是哲学的高度。企业理财战略思想应该是各种经济学、管理学观点的具体体现,应该上升为理财哲学。但现在许多教科书所介绍的理财战略似乎只是某一种经济学的思想,并不能体现各种经济思想,更没有从哲学的高度,从人性的高度去加以认识和总结。因此,企业理财战略思想的层次性仍然不高,其内容也显得比较苍白。(三)企业理财战略忽视了对人的重视和研究。教科书上讲到企业理财战略时,实际上就是假设制定企业理财战略的决策者们是纯粹经济动物,他们的目标就是如何去赚钱,如何去实现低成本、高收益。他们把其他人也看成是经济动物。不需要去研究丰富多彩的人群及员工的动机,不去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更看不到制度变迁的可能性及人的创造力。企业理财战略关注的是资金、成本、收益等财务指标,很少关注人力资源及人本身的生存质量,人并没有成为企业理财战略关注的热点问题。四、企业理财战略思想只重视价值分析,不重视行为分析。我们不幸地发现,所有有关企业理财战略的教材,在介绍企业理财战略时,都陷入了纯经济的价值分析的误区,忽视了理财战略的本质对象是企业及人活生生的行为,而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改变企业理财战略的结果和方向。  新思维之三:企业理财战略是侧重于战术性还是侧重于战略性?战略应该是和市场、社会、人联系在—起的,是市场、社会和人的变迁导致竞争、风险,从而影响企业理财战略的需求。企业理财战略是对市场、社会和人的—种积极反应,是降低企业生存风险的—种策略,它需要企业内部和社会各部门及社会有关部门及人士的支持。传统的理财战略侧重于战术性,仅仅对各种财务事项进行分析研究,忽视了市场、社会、人本身对理财战略、战术的影响,在假定不变的市场、社会和人的环境中,静态地去分析各种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的战术过程。整个企业理财战略过程显得平淡乏味,缺乏整体感和生动性,也缺乏其社会价值。企业理财战略应该侧重于战略分析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战术分析。理财战略应当以市场、社会和人为导向,使理财战略真正上升为动态的、发展的、统领企业理财全局的导航系统。  新思维之四:企业理财战略是分离于企业战略管理还是融合于企业战略管理?传统的企业理财战略理论给人—种“独来独往”的感觉,有自己界限分明的研究对象,有确定的战略主体和分析手段,它是财务管理人员自己的事情,似乎与企业其他战略问题无关。其实企业理财战略是无法从企业战略中分离出来的;它是企业战略的—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必须融合于企业战略管理才有前途。只有当企业理财与其它管理战略相配合,相融合时,企业理财战略才能得到企业管理当局、企业其它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的认同,也只有当理财战略得到企业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时才有希望取得成功。因此,企业理财战略切忌工作本位化、独立化。  新思维之五:企业理财战略是重最优化决策还是重较满意决策?传统企业理财战略理论在论述战略决策时往往强调决策的最优化,无论是筹资战略,还是投资战略、成本战略,利润战略、分配战略,要求企业从方案初选、论证、终选都要按照最优化原则办事,选择所谓最优方案。各种战略决策方法也是按最优化原则设计的,就连风险衡量与计算也充满了最优化思想。其实“最优化”的提法本身就不够科学。按照哲学的基本原理,任何事物发展都是相对的,并无绝对的最优化,有利也必然有弊,你按某一指标实现了“最优化”,从另—个方面来看,也许很糟糕。其实真正的企业理财战略决策是选择决策者较为满意的方案。著名管理学家西蒙认为,选择满意的决策方案,“则是在不同方向上简化真实情景,它保留了较多的真实情景细节,但试图做出满意的决策,而不是最优的决策。”其实决策者为了进行所谓的“最优决策”,往往要大刀阔斧地简化真实世界的情景,使之达到决策者能够处理的地步。这种最优化决策的结果本身就是令人怀疑的。  新思维之六:企业理财战略是重经济还是经济与文化并重?传统的企业理财战略理论在讨论问题时,主要是站在经济的角度来分析说明的,强调的是经济上的最优化,很少结合文化来论证,其实这是很片面的。从七十年代开始,西方企业开始重视战略管理,企业理财战略也越来越被人们看重。到了八十年代,人们开始崇尚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用价值观来管理企业。企业理财战略如果忽视文化环境的研究与分析,不但没有特色,而且成功的概率也大大降低。笔者认为企业理财战略应当经济与文化并重,在系统的经济分析的同时还应当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企业理财战略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是根植于一种文化、价值观、习惯和观念之中,根植于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的科学,企业理财战略受到——而且也应该受到——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理财战略又影响企业、社会和文化。  新思维之七:企业理财战略认识上的—些误区。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理财战略应当被利益驱动,搞尔虞我诈是可以理解的;搞投机,钻政策空子,善于避税是精明的表现;认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多余的,企业理财战略应当有充分的自由;认为要在市场经济中获胜,应当舍得花钱造舆论,做广告,树金字招牌,甚至不惜做假广告以提高所谓的知名度。有人认为企业理财战略就是在流通领域抢天下,把全部心思放在扩大收入上,忽视生产、质量和管理;如此等等。其实上述企业理财战略的价值观是错误的,鼓吹的是惟利是图,有损国家、社会利益,有损精神文明建设,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企业任何理财战略都应当在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展开,应当明是否,讲正气,有原则。企业理财战略学说作为社会科学的—部分,所关心的无一例外的都是人类对其环境的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如果企业理财战略学说本身是以错误的理论为基础的话,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将是有害的。  新思维之八:关于企业理财战略主体的—些思考。按照企业理论的—般常识,企业可以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独资企业的理财战略主体是业主本人,合伙企业的理财战略主体是合伙者群体,公司制企业的理财战略主体是以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代表的管理阶层。对前两项似乎已经没有什么疑义。对公司制企业的理财战略主体的看法还有分歧,即公司的出资者或投资者集团能否成为企业理财战略主体?我的看法是要看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以及投资者的谈判能力及国家的法律政策。投资者可以采取各种策略(也是一种理财战略)去激励和约束经营者的财务行为,可以在企业重大理财战略方面最后表态。因此,投资者集团有时就是企业的理财战略主体。至于经营者能否成为企业理财战略主体,也要看经营者的力量是否能左右企业的局面,以及国家的法律政策。经营者可以拥有一定限度内的财务决策权,但他们还是以执行公司的重大财务战略为己任的,不应当成为企业理财战略的主体。有人把谁拥有财务决策权看成是理财战略主体的标志,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财务决策权是分层次的,有出资者财务决策权,有经营者财务决策权,有财务经理财务决策权,还有其它部门经理及管理人员的财务决策权。如果他们都成为企业理财战略主体,不但道理上说不通,事实上也不可行。

摘要:企中国入世以后,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国内市场遭遇抢滩,“走出去”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面对这样的现实,中国企业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国际定位,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制订新的国际战略,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迅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走得更快更稳。  关键词:中国企业 国际战略  引言  作为世界大国,中国理应在经济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了全球经济的脉搏。入世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希望,但挑战也随之而来。  入世几年来,中国的经济的确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也要看到中国企业从规模、技术到营销、人力资源等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都不占绝对优势。国内市场上,相对成熟的国际跨国公司积极抢滩,部分行业已成为外国品牌的天下;而以为“走出去”就风光无限的中国企业,在对跨国营销还十分陌生的情况下,又不得不面对诸如“反倾销”、“市场经济地位”等种种难题。“走出去”的道路漫长而曲折,现在正是中国企业重新审视国际定位,调整国际战略的时候。  但是对中国企业来说为什么要实施全面国际化呢?因为原来中国企业的发展比较快,机遇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的对手都变成了国际化的公司,但所有到中国来的外国企业并不一定是为了要与你决战而来的,它是看着中国市场来的。所以如果过去说与狼共舞,现在应该改一句话:与狼共生共赢!  正文  一、国际化的海尔  (一)多元化向国际化转移  1998年海尔从多元化开始向国际化转移,这个转移要经过以下几步:首先是加快出口,通过加快出口促进本土化设厂,通过本土化设厂来创造本土化名牌,通过创造本土化名牌来获得更多的用户资源,然后整合更多的资源,增强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首先要加快出口。加快出口的速度并不是简单地增加创汇额,而是怎么样能够保证在当地的份额。比方说在美国设立一个工厂,盈亏平衡点是20万台,海尔在美国就是出口超过这个数后才建厂的。很多在国外设厂的出现了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还没有市场就去设厂。  1998年以来,海尔出口创汇高速增长,这种高速增长反映在当地的市场销量上,所以海尔选择在当地本土化设厂,几年下来海尔在海外设立了13个工厂。设立这些工厂目的不是当地产、当地销,而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能够成为当地的名牌。也可以通过设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比方说美国设厂,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必须和美国市场联网,包括信息化、物流……一下子把海尔在国内的物流推进起来,使海尔马上和国际接轨。  通过本土化的名牌运作获得了更多的用户资源,订单增加了很多,这时候不一定再继续去设厂,原来13个工厂都是海尔投资或合资的,而现在有了订单,可以找很多工厂来代理,海尔付给一定的加工费。所以今年以来海尔没有自己投资或合资来建工厂,而在全球的制造基地却增加了9个,这9个制造基地叫做国际合作工厂,只是拿来订单生产或承包一两条生产线,这就是海尔在全球结成的一个整体的生产运作经营的一个网络,这个网络可以有效的规避风险,比如现在的反倾销风险,乃至更麻烦的技术壁垒。  (二)拥有全球用户资源才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名牌  海尔所做的这一些都是为了创出世界名牌。因为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时代,对世界名牌的要求就是你在这个行业里必须拥有全球的用户资源,一个区域名牌还不算世界名牌。因为现在世界上每一个行业都有几个领导者,瓜分了这个行业的全球市场,才是真正的世界名牌。比如说饮料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就差不多瓜分了全球市场,胶卷、汽车行业、流通行业更是如此,家电行业也是如此。甚至即使做 O EM,小打小闹也不行,台湾的电脑没有自己的品牌,绝大多数是给 I BM、惠普等作定牌,但是数量占了全世界笔记本电脑总量的65%,没有人可以与之抗衡。一个专门给耐克做定牌的企业,这个厂做到了全世界第一,一年做1亿双,赚3亿美金。但一个小鞋厂就不可能赚到钱。而这个厂为什么能赚到钱?因为它从研发开始一直到加工全部都有,甚至可以根据市场调研设计出多种新产品供耐克选择,所以这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 O EM,而是ODM,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核心竞争力。海尔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世界级品牌,还有很多路要走,但不管路有多远,也不管路有多难,海尔会努力去做,一直到取得最后的成果  (三)海尔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目标  海尔的目标是成为世界名牌。如果按照一个行业是由几个大的品牌来瓜分的话,海尔还有一段非常远的距离。所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目标,从外部来讲就是成为世界名牌,从内部来讲支持成为世界名牌的就是市场链的流程再造。并且海尔的世界名牌与其他行业的世界名牌还不太一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每一个地方成为本土化的世界名牌,因为白色家电的特点是每个区域的需求都不一样。  全球化的采购、全球化的制造、全球化的设计、全球化的销售都是海尔一直在做的,但是加入 W TO以后,对于海尔来讲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很大的不同是全球化的流通,这个过去海尔不太熟悉。要做到全球化的流通,首先要获得大的订单,这必须要放眼全球市场,找全球的大客户,再去满足这个大客户的需求。所以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要按照大客户的需求来改变。  二、如何打造国际化海尔呢?我们从三方面研究:  (一)管理的国际化:创造员工忠诚度  管理的国际化不是管理模式的国际化,而是人的国际化。把人变成企业有价值的资产,使人能够成为创新的资源。员工的创新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管理的本质不在于控制员工的行为,而在于给员工提供创新的空间。所以企业每一个人应该在开放的系统中创新,这与不同历史阶段的国际化管理是有区别的。海尔今天的管理国际化应该是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使每个人有一个创新的空间,换句话说每个人都要成为一个SBU(策略事业单位,即自主创新的主体),成为老板,每个人都对着市场,每个人的价值应该体现在为用户创造的价值上,这就是管理的国际化。海尔的第一个SBU(负责集团钢板采购)已经盈利了。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主要是三点:第一点,角色的转变。原来叫采购员,现在叫采购经理。原来只是一个执行钢板计划的工作人员,现在是一个创造市场资源的经营者;第二点,部门之间关系的转变。原来部门之间的关系是职能关系,现在把部门关系变成市场关系;第三点,他有一张经营成果兑现表。  除企业里每个人要成为SBU外,作为企业自身也要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组织结构,即一个开放的系统。主要对着三个方面:第一对着企业的上游,就是企业的分供方。海尔把和上游的关系改变了,变为过去我来买你的部件,现在我来买你的设计;第二对着企业的下游,也就是海尔的客户,海尔就是他的分供方。比如,沃尔玛以及很多的大连锁都是海尔的客户,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卖给你产品,而是卖给你一个解决方案;第三就是对着海尔的竞争对手。现在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打败它所有的竞争对手,也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因此,对抗不如对话,竞争不如竞合。  所以,要做到管理的国际化,最大的问题是不可能按照国际化大公司的路亦步亦趋,必须通过创新走一条更快的道路,但是这个创业对海尔自身来讲就非常困难。  每个员工都成为SBU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提法,人作为首要因素被考虑也是对的,但如果强调每一个人都是最重要的,则永远做不好团队的事情。从战略本身来说,战略经营单位是指利用最核心资源组成的,能够影响、带动其他单位的单位。如果把每一个个体都变成一个战略经营单位,会有怎样的结果,这是很难想象的。所谓创新应该是在常人理性框架范围之内的,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另类,另类是边缘化的东西,很难达到动员他人的目的。  (二)服务的国际化:创造用户忠诚度  服务的国际化其实到最后只有一条,就是要得到用户资源、用户的忠诚度。海尔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海尔不断地在帮助海尔的用户成功,在用户成功的过程当中自身也获得了成功。出了问题的服务不叫服务,叫补偿。真正满意的服务是帮用户解决潜在的问题。互联网时代,企业仓库是错误的设置。客户不等于用户。中国企业如果仅仅从怎么压缩库存、怎么加快应收出发,什么用处都没有,惟一的办法就是从根本上给用户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再来快速生产满足用户需求,就可以真正地实现与用户的零距离。同时,也真正实现企业本身的成长,这是服务的国际化。  (三)品牌的国际化:创造国际竞争力  品牌的国际化不是你的商标有多么响,品牌的国际化应是在世界各地有国际竞争力本土化的品牌的总和。前几年海尔曾提出一个原则叫“国门之内无名牌”也是这个道理。到现在为止,只听到过海尔到美国设厂有风险,从来没听说过有人提出不到美国设厂风险是不是更大。海尔到美国设厂的风险是创世界名牌过程当中的风险,而不到美国设厂的风险是必死无疑的风险。  管理的国际化、服务的国际化和品牌的国际化中,前两项是为最后一项服务的。品牌国际化的基因就应该是员工的创新力,也就是管理国际化给品牌国际化培育了不断发展的基因,服务的国际化应该是品牌国际化拓展过程当中的一个源泉。如果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反过来又会给管理的国际化也就是说员工的创新提供一个更大的空间。海尔现在的目标就是从白电五强向白电顶峰冲击,海尔的路还很远。  三、从海尔的成功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  对于企业如何实施国际化战略,国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使人感到有些茫然。我们根据中国企业的整体现状,总结出四条规律,可以称之为必经之路:第一,加强产品优势,提高抗冲击能力;第二,改变观念,实施现代化管理;第三,提高科研能力,不断改进产品;第四,增强企业信誉,塑造品牌形象。我们可以从国内走国际化道路,在最成功的海尔集团身上进行验证。  (一)强产品优势,提高抗冲击能力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刚起步时,海尔只有一个产品,而且品质不佳,无人知晓,海尔集团通过不懈地对新产品的开发和质量控制,现在已经拥有42大门类8600余规格品种的名牌产品群,产品虽多质量却毫不含糊,在市场上都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国内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有稳定的过硬质量作为基础,才有资格和实力参与国际竞争,打出品牌形象,不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根本就没有发言权,企业的跨国化生产营销也无从谈起。海尔先后获得德国TV、VDE认证;加拿大CSA安全、节能认证,美国UL安全、质量认证(并且是中国首家以生产企事业自己的名称列入美国UL名录的企业);海尔电冰箱产品在德国电冰箱产品抽查检验中获“++”第一名;1998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奖;1992年,海尔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海尔产品出口世界各地甚至在高科技产业发达的欧美地区设厂经销所依靠的王牌也正是其过硬的产品质量。  (二)改变观念,实施现代化管理  美国《财富》杂志每年都要评选出世界500强企业排名,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历年的世界500强企业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有一整套健全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而且这套模式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历经修订和考验逐步形成的,可以说,是这些企业集团管理的精华凝聚,有相当强的活力和效率。  在这方面,海尔集团不但吸收了很多国际先进的管理方式,而且把他们升华修订,创造了独特的“OEC”管理法、“PDCA”管理法等一整套的独有的管理方式,并且卓有成效,为海尔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科研能力,不断改进产品  海尔集团的产品技术含量比较高,历来重视科研能力的提高,与荷兰飞利浦公司、美国C-MOLD公司、美国NETSCREEN等15个研究机构成立技术联盟,整合了国外科技资源,提高了产品竞争力。而且建立了国际一流的海尔中央研究院,联合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8家具备一流技术水平的公司、科研机构通过技术合作建成了综合性科研基地。在变频空调方面,海尔就由于技术领先取得了巨大成功。今年“五一”期间,海尔“金超人”空调市场火爆,只因这种具备48种独特送风方式的全直流变频空调,可随时调节吹出的风量,解决了现有空调器出风方向固定不变、冷热不均、舒适性差的最大缺点,达到了“人在中间坐,风从周围绕”的舒适效果。目前,该技术已在海尔最近上市的其他空调中采用。据中国家电协会统计,2000年,海尔生产的变频空调总量位居同业第一,其中40%以上都是最新的直流产品。  (四)增强企业信誉,塑造品牌形象  国内的大企业相对于当今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来说,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进入500强的这些跨国公司,很多是“百年企业”,这些企业在其长时间的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良好信誉,成了这些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平台。这样,做久促进了做大和做强,而做强、做大又反过来使企业做得更久,形成了良性循环。在无形资产变得越来越关键与重要的现在和将来,做久将会越来越成为这一良性循环的主导环节,因为做久是无形资产积累的必要途径之一。要真正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企业就必须从主导环节入手,扎扎实实地抓好做强、做大这两个基础环节。  海尔在面对市场方面确定的基本原则是“首先卖信誉,其次卖产品。”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从90年代开始,海尔总裁张瑞敏制定了海尔创世界名牌的战略,并在这一战略思想下,确定了“先难后易”的出口原则,目前海尔已在海外有62家经销商3万多个营销网点。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海尔提出了“本土化战略”。从1996年开始,海尔已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美国等地建立海外生产厂。1999年4月,海尔在美国南卡州生产制造基地的奠基,标志着海尔在海外第一个“三位一体本土化”的海外海尔诞生,即设计中心 在洛杉矶、营销中心在纽约、生产中心在南卡州。海尔的“本土化战略”目的在于通过当地融智与融资,发展成为本土化的世界名牌。  如今海尔的世界名牌战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海尔·中国造”已堂而皇之地遍及全球市场,使其生产经营和销售服务彻底实现了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  1997年,美国《家电》杂志公布全世界范围内增长速度最快的家电企业,海尔超过GE、西门子等世界名牌,名列榜首。1998年11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亚太地区声誉最佳的公司评比中,海尔位居第七,是唯一进入前十名的中国企业。从海尔集团正确实施国际化战略,在短短的17年内从一个亏损小厂转变为大型跨国公司的脚步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走向国家化的艰辛和努力,也表明,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结语  十六大已经确定了“走出去”战略。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力开展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加快与国际市场融合,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利用外资21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我国已经成为一个贸易大国、利用外资大国。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剧烈变化,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趋势。如何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成为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同时,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不断加大,外资大规模流入,而对外投资相对较少,使得我国的国际收支很不平衡,外汇储备达到了近2万亿美元,贸易摩擦亦不断加剧,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多方面措施,逐步改变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保持国民经济水平平稳较快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和情况,国家提出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加速对外直接投资,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逐步实现国际化经营,成为有实力的跨国企业。  企业“走出去”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缓解国内产能过剩,推动产业升级,而且有利于解决贸易顺差不断增加所带来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有利于减少与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因此,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意义重大,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的战略举措。  以上仅供参考!

企业管理战略论文8000字开头

十七冶工程管理咨询公司 陆如礼执行力在当前是一个很热门的概念和话题,究其原因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执行力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组织成败的重要因素。在当今竞争环境下,企业要发展壮大,除了有正确的发展战略,良好的资金、技术及品牌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实施这一战略的执行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竞争对手间的差距就在于双方的执行力,执行力正在成为企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企业执行力的塑造越来越被各级管理者所重视。对此,我们咨询公司也不例外,2005年下半年在咨询、科技两公司年中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加强执行力建设,2006年又将加强执行力建设提高到一定的高度纳入到两公司职代会报告之中,并利用公司各种会议对员工进行提高执行力的教育,努力培养和提高全体员工尤其是中层管理人员的执行力,以此进一步夯实执行力的行为基础;同时咨询公司结合与科技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机构”管理的实际,开展了以“工作中心前移,、工作重心下移”、注重公司领导表率作用、“小机关,大服务”以及切实帮助基层解决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等旨在提高执行力为主题的活动,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公司领导层的事业心、中层管理人员的上进心和普通员工的责任心得到较大的提高,一个政令畅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以制度管人理事”的管理方式正在我公司形成。记得一本《执行力》电子书刊的封面上写了这么一段话:“执行力确实太重要了。我们制定了那么多远大的战略、宏伟的蓝图,提出了那么多的好思路、好办法,如果不能得到坚定的执行,不能得到认真的贯彻落实,又有什么意义?”因此我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尤其是一个象我们刚刚改制挂牌的企业,要有竞争力,就必须要提高执行力。目前,我们十七冶正处在一个特殊阶段,旧的体制刚刚革除、新的体制刚刚建立,无疑这个时期既有巨大压力,又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如果我们抓住了机遇,就会进一步推进新公司的建设和发展,反之,结果将令人遗憾。因此,我们作为咨询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应该认真反思和总结一下,在过去的实际工作中,往往公司领导决策的事情,结果与目标之间有没有较大差距的情况?在公司决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标准有没有逐渐降低、甚至走样的情况?时效上有没有经常延误,甚至有些工作不了了之的情况?在力度上有没有越来越小,甚至虎头蛇尾,没有成效的情况?如果有,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呢?答案就只能是一个:执行力不够或者没有执行力。那么到底“执行力”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执行力”就是“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企业要发展、规模要扩大、管理要提升,除了要有好的决策班子、好的发展战略、好的管理体系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中层的执行力。中层管理人员既是执行者,又是领导者。其作用发挥得好,是上级联系基层的一座桥梁;发挥得不好,是横在上级与基层之间的一堵墙。公司决策层对各种方案的决策,需要得到中层管理人员的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如果公司中层管理人员队伍的执行力很弱,与公司决策方案无法相匹配,那么公司的各种决策方案是无法成功实施的。因此,要改善部门的执行力,首先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各个部门的管理者身上。可以这样说:一个好的执行部门能够弥补决策方案的不足,而一个再完美的决策方案,也会葬送在滞后的执行部门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层管理人员的执行力是公司管理成败的关键。如何提升中层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一、提高计划能力。执行任何任务都要制定计划,把各项任务按照轻、重、缓、急列出计划表,一一分配,落实到人,在计划的实施时,要预先掌握关键性问题,分清轻重缓急,不能因琐碎的工作,而影响了应该做的重要工作。同时要监控追踪考核,确保目标的达到、计划的落实。我们公司全年有工作计划,每月有工作重点,部门有工作制度,个人有岗位职责,如果该谁分管的事,就由谁来解决,不当二传手,不踢皮球,不推诿扯皮,能办的及时办,有困难的想办法办,不能办的给一个答复,交办的事情给一个回应,我们就没有办不好、办不成的事情,公司的规模将更大、发展将更快。二、提高指挥能力。好的指挥官不但能激发部属的意愿,而且能够提升部属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指挥部属,首先要考虑工作分配,要检测部属与工作的对应关系,也要考虑指挥的方式;其次在安排工作前,应该讲清搞好工作的重要意义,完成情况对公司全局工作的影响,再次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达到的标准要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以身作则起带头示范作用,要求职工做的中层管理者带头去做,要求职工不做的,中层管理者首先不做。三、增强协调能力。任何工作,如能制定完善的计划、下达适当的命令、采取必要的控制,工作理应顺利完成;但事实上,部门主管的部分时间还要用在协调工作上。协调包括内部上下级、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共识协调,也包括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利益协调,任何一方协调不好都会影响执行计划的完成。如果大家的劲能够往一处使、形成合力,那就促进了公司的生产力;如果大家的劲没有形成合力,那将影响了公司的生产力,阻碍公司的发展。四、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衡量一个人、一个部门和一个企业是否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要提高执行力,除了要具备以上的能力外,更重要的还要时时、事事都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而这种学习与在院校里那种单纯以掌握知识为主的学习是不同的,它要求我们把工作的过程本身当作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始终认识到创新无极限,唯有创新,才能生存的精髓。五、注重落实能力。任何一项宏伟战略,即使有很好的计划和方案,也有具体的措施,而没有按照计划和措施一步一步去抓好,没有坚持标准和质量,不注重结果,再好的计划也是一纸空文。所以,我们作为中层管理人员一定要在落实计划的时候,注重过程,注重细节,注重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司各项决策的落实,才能体现公司计划的正确,也才能推动公司的健康、快速、和谐发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公司体制下,只要我们中层管理人员善于学习,不断思索,积极进取,我们中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就会提高,我们中层管理队伍就能打硬仗、打胜仗,各项工作就会做出新的成绩,公司也就会更有竞争力和凝聚力,公司就会不断的发展和壮大。祝我们的公司繁荣昌盛!以上是个人通过学习后的一点个人浅见,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企业理财战略目标是重占有还是重生存?企业理财战略目标是什么,虽然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但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利润最大化。简而言之,传统观念下的企业理财战略目标是重占有的,企业只有越来越多地占有物质财富,才算是成功的,才更有价值,才更有社会地位。如果企业理财战略不以占有更多的财富为目标,那么其生存也就一文不值。应当说重占有的企业理财战略目标并不是最佳的选择,虽然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重占有。笔者倾向于企业理财战略目标应当是重生存,即使企业更健康地发展、运转下去。如果把企业看成一个有生命的结构的话,只有通过健康地发展才能生存下去,只有变化才能存在。企业理财战略目标所固有的特性就是使企业更好的成长和变化。单纯地占有无助于企业健康地成长和变化。重生存才能和谐一致,才能更好地发展。在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企业理财战略目标—般是重占有的,这是和私有制密切相连的。事实上—个重占有的社会,其弊端是很多的。—个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很难说是—个理想的企业。社会主义企业本质上应该是重生存的,应该是为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健康发展服务的,而不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战略目标的。其实传统企业理财理论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的,认为人是自利的,是重占有的。这—假设在一定时期是基本成立的,但它并不代表社会的发展方向,更不能成为企业理财战略的理论基础。社会人假设、人的全面发展假设早已出现。因此,企业理财战略目标更应当建立在社会人假设、人的全面发展假设的基础上,应当重生存,而不是重占有。  新思维之二:企业理财战略思想——贫困还是富有?企业理财战略思想是制定和实施企业理财战略的思维成果,是完善企业理财战略的精神资源。通过对中西方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史,特别是企业理财战略思想演变的深入研究,令人遗憾的是,企业理财战略思想还是比较贫困的。理由如下:(一)企业理财战略思想的单一性。翻开各种财务管理教科书,很少有专门介绍企业理财战略的,虽然国内有少数学者以企业理财战略为题出版过专著,发表过论文,但企业理财战略思想的单一性的格局并未改变。各种财务管理教科书中也零星介绍—些企业筹资战略、投资战略、资产组合战略、收益分配战略等,但其指导思想只有一个,即如何实现“最大的收益”,即重占有,轻生存,似乎只有先占有了,才有可能谈生存。(二)企业理财战略思想的层次性仍然较低,并未上升到经济学的,特别是哲学的高度。企业理财战略思想应该是各种经济学、管理学观点的具体体现,应该上升为理财哲学。但现在许多教科书所介绍的理财战略似乎只是某一种经济学的思想,并不能体现各种经济思想,更没有从哲学的高度,从人性的高度去加以认识和总结。因此,企业理财战略思想的层次性仍然不高,其内容也显得比较苍白。(三)企业理财战略忽视了对人的重视和研究。教科书上讲到企业理财战略时,实际上就是假设制定企业理财战略的决策者们是纯粹经济动物,他们的目标就是如何去赚钱,如何去实现低成本、高收益。他们把其他人也看成是经济动物。不需要去研究丰富多彩的人群及员工的动机,不去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更看不到制度变迁的可能性及人的创造力。企业理财战略关注的是资金、成本、收益等财务指标,很少关注人力资源及人本身的生存质量,人并没有成为企业理财战略关注的热点问题。四、企业理财战略思想只重视价值分析,不重视行为分析。我们不幸地发现,所有有关企业理财战略的教材,在介绍企业理财战略时,都陷入了纯经济的价值分析的误区,忽视了理财战略的本质对象是企业及人活生生的行为,而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改变企业理财战略的结果和方向。  新思维之三:企业理财战略是侧重于战术性还是侧重于战略性?战略应该是和市场、社会、人联系在—起的,是市场、社会和人的变迁导致竞争、风险,从而影响企业理财战略的需求。企业理财战略是对市场、社会和人的—种积极反应,是降低企业生存风险的—种策略,它需要企业内部和社会各部门及社会有关部门及人士的支持。传统的理财战略侧重于战术性,仅仅对各种财务事项进行分析研究,忽视了市场、社会、人本身对理财战略、战术的影响,在假定不变的市场、社会和人的环境中,静态地去分析各种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的战术过程。整个企业理财战略过程显得平淡乏味,缺乏整体感和生动性,也缺乏其社会价值。企业理财战略应该侧重于战略分析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战术分析。理财战略应当以市场、社会和人为导向,使理财战略真正上升为动态的、发展的、统领企业理财全局的导航系统。  新思维之四:企业理财战略是分离于企业战略管理还是融合于企业战略管理?传统的企业理财战略理论给人—种“独来独往”的感觉,有自己界限分明的研究对象,有确定的战略主体和分析手段,它是财务管理人员自己的事情,似乎与企业其他战略问题无关。其实企业理财战略是无法从企业战略中分离出来的;它是企业战略的—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必须融合于企业战略管理才有前途。只有当企业理财与其它管理战略相配合,相融合时,企业理财战略才能得到企业管理当局、企业其它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的认同,也只有当理财战略得到企业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时才有希望取得成功。因此,企业理财战略切忌工作本位化、独立化。  新思维之五:企业理财战略是重最优化决策还是重较满意决策?传统企业理财战略理论在论述战略决策时往往强调决策的最优化,无论是筹资战略,还是投资战略、成本战略,利润战略、分配战略,要求企业从方案初选、论证、终选都要按照最优化原则办事,选择所谓最优方案。各种战略决策方法也是按最优化原则设计的,就连风险衡量与计算也充满了最优化思想。其实“最优化”的提法本身就不够科学。按照哲学的基本原理,任何事物发展都是相对的,并无绝对的最优化,有利也必然有弊,你按某一指标实现了“最优化”,从另—个方面来看,也许很糟糕。其实真正的企业理财战略决策是选择决策者较为满意的方案。著名管理学家西蒙认为,选择满意的决策方案,“则是在不同方向上简化真实情景,它保留了较多的真实情景细节,但试图做出满意的决策,而不是最优的决策。”其实决策者为了进行所谓的“最优决策”,往往要大刀阔斧地简化真实世界的情景,使之达到决策者能够处理的地步。这种最优化决策的结果本身就是令人怀疑的。  新思维之六:企业理财战略是重经济还是经济与文化并重?传统的企业理财战略理论在讨论问题时,主要是站在经济的角度来分析说明的,强调的是经济上的最优化,很少结合文化来论证,其实这是很片面的。从七十年代开始,西方企业开始重视战略管理,企业理财战略也越来越被人们看重。到了八十年代,人们开始崇尚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用价值观来管理企业。企业理财战略如果忽视文化环境的研究与分析,不但没有特色,而且成功的概率也大大降低。笔者认为企业理财战略应当经济与文化并重,在系统的经济分析的同时还应当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企业理财战略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是根植于一种文化、价值观、习惯和观念之中,根植于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的科学,企业理财战略受到——而且也应该受到——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理财战略又影响企业、社会和文化。  新思维之七:企业理财战略认识上的—些误区。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理财战略应当被利益驱动,搞尔虞我诈是可以理解的;搞投机,钻政策空子,善于避税是精明的表现;认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多余的,企业理财战略应当有充分的自由;认为要在市场经济中获胜,应当舍得花钱造舆论,做广告,树金字招牌,甚至不惜做假广告以提高所谓的知名度。有人认为企业理财战略就是在流通领域抢天下,把全部心思放在扩大收入上,忽视生产、质量和管理;如此等等。其实上述企业理财战略的价值观是错误的,鼓吹的是惟利是图,有损国家、社会利益,有损精神文明建设,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企业任何理财战略都应当在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展开,应当明是否,讲正气,有原则。企业理财战略学说作为社会科学的—部分,所关心的无一例外的都是人类对其环境的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如果企业理财战略学说本身是以错误的理论为基础的话,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将是有害的。  新思维之八:关于企业理财战略主体的—些思考。按照企业理论的—般常识,企业可以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独资企业的理财战略主体是业主本人,合伙企业的理财战略主体是合伙者群体,公司制企业的理财战略主体是以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代表的管理阶层。对前两项似乎已经没有什么疑义。对公司制企业的理财战略主体的看法还有分歧,即公司的出资者或投资者集团能否成为企业理财战略主体?我的看法是要看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以及投资者的谈判能力及国家的法律政策。投资者可以采取各种策略(也是一种理财战略)去激励和约束经营者的财务行为,可以在企业重大理财战略方面最后表态。因此,投资者集团有时就是企业的理财战略主体。至于经营者能否成为企业理财战略主体,也要看经营者的力量是否能左右企业的局面,以及国家的法律政策。经营者可以拥有一定限度内的财务决策权,但他们还是以执行公司的重大财务战略为己任的,不应当成为企业理财战略的主体。有人把谁拥有财务决策权看成是理财战略主体的标志,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财务决策权是分层次的,有出资者财务决策权,有经营者财务决策权,有财务经理财务决策权,还有其它部门经理及管理人员的财务决策权。如果他们都成为企业理财战略主体,不但道理上说不通,事实上也不可行。

另一篇我发给你  战略管理会计概念和实务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各种创新的会计理论与实践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而层出不穷。经济理论的每一个领域都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理论和实践均不再局限于原有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边缘化的现象日趋明显。  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简称SMA)的理论与实践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建立在企业战略管理(StrategicManagement)的有关理论基础之上,并以管理会计手段,运用会计信息有效地服务于企业战略的新领域。由于战略管理会计是一个新出现的领域,因此,对于如何界定其概念以及企业哪些活动属于战略管理会计范畴,如何进行操作等问题,均没有完全统一的观点。故此,有必要对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特别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界限和实际应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寻求规律,促进相关理论和实务的发展。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  战略管理会计兴起于二十世纪80年代。该词的首创者是SSimmonds被公认为战略管理会计之父,他在1981年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对关于企业及其竞争者管理会计指标的准备和分析,用来建立和监督企业战略”。他对传统管理会计理论的挑战在于,他不再从企业内部效率的角度看待利润的增长,而是从企业在其市场的竞争地位这一视角,重新看待这个问题。  从不同视角研究战略管理会计的学者是很多的。Govindarajan和Shank主要研究成本信息在战略管理的以下四个阶段所起的作用,即战略的简略表述(公式化表达)、战略的交流、战略的推行和战略的控制。在此,他们使用了三个主题:价值链分析、战略地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系统地表述关于企业战略和管理会计之间关系的框架。他们将此框架称为“战略成本管理”。Shank将战略成本管理定义为“成本信息直接针对战略管理循环的四个阶段之一或之几的管理化应用”。  Bromwich和Wilson的研究角度又有区别。Bromwich关注于最终商品市场,他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对企业的产品市场和竞争者的成本和成本结构的财务信息进行的提供和分析,以及对企业及其竞争者一定期间内在这些市场上的战略所进行的监督”。Wilson则主要强调战略管理会计的外部指向和前瞻性。  关于战略管理会计的这些文献从不同的侧重点反映了人们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多方面理解。有两种观点主要来源于Porter的竞争地位模型。Simmonds的观点将战略管理会计的功能看成是提供对竞争者的成本、价格和现金流量的评估,并将这一信息还原为价格――成本――产量指标。其他如Porter和Wilson的观点则更侧重于产品的寿命周期。  从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传统管理会计领域呈现出与“策略”有更为密切的联系,而并非“战略”。将上列战略性主题置于传统管理会计实务的主要领域这一背景之下时,这个结论更是显而易见。传统管理会计体系并不倾向于采纳长期的、面向未来的立场,也不被市场或竞争所左右。涉及到管理会计的时间框架,财务年度多占主导地位。预算总体上根据1年来确定,构成投资报酬率基础的时间框架是1年的一个合计数及按历史成本确定的余额(即1年的利润占资产历史成本的百分比)。从对内还是对外这个的角度出发,传统管理会计体系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对内的方面,这与战略管理会计强调对市场的认识或评价竞争者行为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对战略管理会计定义内涵的研究并不是唯一的目的。我们的主要目的在于界定归属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实务范围,并寻求战略管理会计的整体框架和运行规律。综合上述各位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对“战略性”一词的理解是一个关键,因而,凡是体现非战略性倾向的方法和举措,均可归于传统管理会计实务领域;反之,体现战略性属性的方法和举措,则可列入战略管理会计实务的范畴。现有对战略管理会计实务进行探讨的文献,揭示了战略管理会计实务的下列属性:环境或市场导向,对竞争对手的关注和长期的、面向未来的导向。  三、几种常见的战略管理会计实务及其应用  利用我们对战略管理会计实务的属性分析的结果,我们认为作为战略管理会计实务应满足关注竞争对手、关注市场和关注未来这三个最基本的判断标准。这些判断标准与该实务是否能将企业的战略导向具体化以及具体化的程度密切相关,但并不一定属于某一具体企业负责管理公司战略的经理人员所需要的会计行为。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战略管理会计实务主要包括三大类:战略性成本计算和定价、竞争对手会计和品牌价值会计。下面我们对各项实务的内容和应用分别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战略性成本计算和定价  产品属性成本计算(Attribute Costing)  产品属性成本化是将吸引顾客的特定产品属性成本化的过程。可以进行成本化的产品属性包括:经营行为的多样性,产品的可靠性,担保的安排、完工和齐备的程度,供应的保障及售后服务等。产品是由大量的属性构成的,正是产品的不同属性造成了产品之间的区别,而产品属性对消费者品位的迎合程度恰恰决定了企业的市场份额。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计算(Life Cycle costing)  是指基于产品或劳务生命中各阶段的长度所进行的成本评估。在此,我们不再以年度为基准评估成本,生命周期成本化的时间框架基于产品生命中各个阶段的长度。这些阶段包括设计、推广、发展、成熟、衰落直至废弃。对这种方法的评述一致认为,该方法能够避免短期行为的管理倾向。在产品设计阶段积累下来的年度亏损用传统财务会计方法加以确认,由此产生的压力会促进产品成熟之前的市场推广。如果管理当局相信生命周期成本化理论,他们就能够认识到,为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盈利能力,有必要实施一个全面的研究和设计阶段。  质量成本计算(Quality Costing)  质量成本是指那些与创新、鉴定;修理和预防残次品有关的成本。这些成本可以划分为三大类:预防成本、评估成本和缺陷成本。出具质量成本报告的目的在于引导管理当局优先注意质量问题。产品或劳务的质量,不论是观察到的还是真实的,均可作为竞争优势的源泉。预防成本、评估成本和缺陷成本之间存在这内在的联系。我们可以通过事实,建议管理当局对质量成本进行监控,以确保企业政策的最佳相关性。总体上讲,预防费用的增加会导致大量的节约,并带来由减少缺陷成本(退货、返工、废品和销售失败等)造成的竞争优势。  战略成本计算(Strategic Costing)  是根据战略和市场信息,利用成本指标,开发并确定能够保持相对优势的最佳战略的过程。为了使成本分析有助于追求竞争优势这一目标,必须仔细考虑战略结局。最初的研究者曾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集中说明一项由使用传统成本化方法(即由相关成本和短期视角出发开展的分析)带来的次佳战略。通过对战略结局的考虑,并利用市场学和竞争战略有关文献提供的概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该战略方案产生的过程。  战略定价(Strategic Pricing)  是指在定价决策中对战略因素的分析。利用竞争导向分析进行战略定价,会带来比较正确的定价决策。这些分析中应予评估的因素包括:竞争对手的价格回应、价格弹性、市场的增长、规模的经济性以及经验。在此类分析的过程中,市场营销人员发现了会计信息在与价格决策相联系后,发挥了巨大的潜在作用。  目标成本计算(Target Costing)  这是一种用于产品和程序设计阶段的成本估算方法,具体是通过用估计(或基于市场)的价格减去需要的目标利润,以得到所需要的生产、工程或市场成本。然后,该产品就按满足该成本的方式设计。目标成本化主要应用于制造程序中的开发和设计阶段。与目标成本化密切相关的是Kaizen成本化。该方法也应用于产品的制造阶段,因而将目标成本化引导到设计与开发阶段之外。Kaizen成本化要求为保证进一步的节约而进行持续不断的努力。这些理论将成本化从追求精确的监督转化为具有前瞻性的成本化理论,从而与追求竞争优势密切联系起来。  价值链成本计算(Value Chain Costing)  一种作业基础的成本化方法,成本被分配到设计、采购、生产、市场、分配和产品或劳务的服务这些必要的作业当中。这种方法建立在价值链分析基础之上。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最终来自于以相等的成本提供较高的顾客价值,或来自于以较低的成本提供相同的顾客价值。在产品的设计与分配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活动如同链务上的环节,正是这一思路产生了价值链分析。这一研究鉴定了在企业价值链的各有关部分中,顾客价值可以在哪个环节提高,或者成本可以在哪个环节降低。价值链成本化使传统成本分析得到了有效的延伸。传统管理会计由于仅仅关注于增值,缺乏对包含在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的联系当中潜存的利益和潜在成本节约的探求,因而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  (二)竞争对手会计  竞争对手成本评估(Competitor Cost Assessment)  竞争对手成本评估是基于对竞争者的设备、技术、经济规模等的评估,定期更新对竞争对手的推测。这是一项广为讨论的战略管理会计实务。当然,通过竞争对手者成本评估得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结果有时可能是因追加技术进步投资而引起的,于是,与这种投资相关的长期影响及投资显现出的竞争对手者对提升竞争地位的追求,更助长了企业对竞争对手成本了解的需要。竞争对手成本评估的系统性方法包括:评估竞争对手的制造设施、经济规模、政府关系和技术产品设计。除这些方法之外,还有一些关于竞争对手信息的不直接来源。这些不直接的信息来源包括实地观察、共同的供应商、共同的顾客以及雇员(特别是竞争对的前雇员)。  竞争地位监督(Competitive Position Monitoring)  竞争地位监督是在行业内部通过评价和监督竞争对手的销售收入、市场份额、销售量、单位成本和销售收益率,分析竞争对手的状况。这一信息可为评估竞争对手的市场战略提供基础。竞争地位监督是竞争对手评估的一种更为权威的方法,它将分析扩大到评价主要竞争对手的销售收入、市场份额、销售量、单位销售成本和收入。这些会计计量是具有广度的,因为他们提供了比仅仅简单地基于市场份额所进行的评估更多的关于竞争对手的情况。竞争对手单位成本的增加可能原本是一个好的征兆,然而,如果这种增加是由追加对广告费用的投入以增强品牌知名度,或者是由投资新产品开发造成的,则变动的成本结构更可能恰恰意味着竞争对手正在保持较强势的竞争地位。  基于公开财务报表的竞争对手评价(Competitor Appraisal onPublished financial Statement)  是指对竞争对手公开的财务报表进行的数字性分析,作为竞争对手竞争优势评估的一部分。实际上,这是基于对公开财务报表的解释而进行的竞争对手业绩评价。与前面讨论的方法不同,对公开财务报表的解释包含了受传统会计教育的会计师所熟知的一切技术,运用这种分析模式评估竞争对于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可以获得具有战略意义的结果。分析的内容包括监测销售趋势和利润水平,以及资产和负债的运动。  (三)品牌价值会计  品牌价值预算(Brand Value Budgeting)  这是将品牌价值应用于分配资源的管理决策,旨在支持或提升一个品牌的地位,因而将注意力置于管理当局关于品牌争议的对话上的过程。  品牌价值监控(Brand Value Monitoring)  是通过评估品牌强度因素而对某一品牌进行的财务估价。这些因素包括:领导能力、稳定性、市场、国际化能力、趋势、支持和与历史品牌利润相结合的品牌保护。  品牌价值预算和监控可以统称为品牌估价,它仅能应用于拥有品牌产品或劳务的企业。此项战略管理会计技术出现较晚,也存在较多的争议。但是对于拥有著名品牌的公司来讲,将品牌价值作为衡量市场成就的因素是非常合理的。当然,与其他因素相比较,品牌估价实务的战略影响取决于估价方法的使用。  以上列举的12种战略管理会计实务,并不能代表所谓普遍公认的观点,这是因为人们对战略管理会计实务范围的理解尚存在一些分歧。国外的研究表明,竞争对手会计和战略定价在企业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将各种战略管理会计实务应用于企业战略当中,需要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分析方法。由此得到的信息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控制,就达到了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尚不够广泛,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的加快,其应用前景将会十分广阔。我们有必要对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推广,并在应用当中加以丰富和完善。

企业战略管理案例论文8000字

你加我的QQ号码我传给你 太大了 在这上面发不了。。。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1、 宏观环境分析 一般认为企业的宏观环境因素有四类,即政治和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以及技术环境。 政治和法律环境,是指那些制约和影响企业的政治要素和法律系统,以及其运行状态。政治环境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机构、颁布的方针政策、政治团体和政治形势等因素。法律环境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法令以及国家的执法机构等因素。政治和法律因素是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 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发展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等要素。通常衡量经济环境的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就业水平、物价水平、消费支出分配规模、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利率、通货供应量、政府支出、汇率等国家货币和财政政策等。经济环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更为直接具体。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自然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包括土地、森林、河流、海洋、生物、矿产、能源、水源、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这些因素关系到企业确定投资方向、产品改进与革新等重大经营决策问题。 技术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环境中的科技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包括国家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趋势等。技术环境影响到企业能否及时调整战略决策,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摘自《企业战略分析》,邹昭晞著,经济管理出版社,第 20- 22页。) 2 、微观环境分析 企业的微观环境主要包括产业环境和市场环境两个方面。产品生命周期、产业五种竞争力、产业内的战略群体、成功关键因素等分析方法是微观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市场需求与竞争的经济学分析能够深化对微观环境的理解与认识。以下对产业的生命周期、产业结构分析、市场结构与竞争、市场需求状况、产业内的战略群体和成功关键因素分析进行简要介绍。 (1)产业的生命周期。在一个产业中,企业的经营状况取决于其所在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以及该企业在产业中所处的竞争地位。分析产业发展状况的常用方法是认识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的阶段。产业的生命周期阶段可以用产品的周期阶段来表示,分为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只有了解产业目前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才能决定企业在某一产业中应采取进入、维持或撤退,才能进行正确的新的投资决策,才能对企业在多个产业领域的业务进行合理组合,提高整体盈利水平。 (2)产业结构分析。根据波特教授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提出的产业结构分析的基本框架——五种竞争力分析,可以从潜在进入者、替代品、购买者、供应者与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来分析产业竞争的强度以及产业利润率。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在于减少了市场集中,激发了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并且瓜分了原有的市场份额。替代品作为新技术与社会新需求的产物,对现有产业的“替代”威胁的严重性十分明显,但几种替代品长期共存的情况也很常见,替代品之间的竞争规律仍然是价值高的产品获得竞争优势。购买者、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取决于各自的实力,比如卖(买)方的集中程度、产品差异化程度与资产专用性程度、纵向一体化程度以及信息掌握程度等。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即一个产业内的企业为市场占有率而进行的竞争,通常表现为价格竞争、广告战、新产品引进以及增进对消费者的服务等方式。 (3)市场结构与竞争。经济学中对市场结构的四种分类: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有助于对市场竞争者的性质加以正确的估计。严格定义的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这一市场中激烈的价格竞争使价格趋向于边际成本的描述在许多消费品市场中却屡见不鲜。垄断竞争市场中,产品的差异性为企业建立了固定客户,幷且允许企业对这些固定客户享有价格超过边际成本的一些市场权力。寡头垄断市场中,企业的决策要依赖于其他企业的选择,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条件下的决策均衡问题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完全垄断市场上,垄断厂商控制操纵价格和产量的行为因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了反垄断政策的制约,但企业通过创新来取得垄断力量和实现高额利润的努力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从长期看对垄断的限制对消费者是不利的,因为它限制了竞争。 (4)市场需求状况。可以从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和需求价格弹性两个角度分析市场需求。人口、购买力和购买欲望决定着市场需求的规模,其中生产企业可以把握的因素是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产品价格、差异化程度、促销手段、消费者偏好等影响着购买欲望。影响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主要因素有产品的可替代程度、产品对消费者的重要程度、购买者在该产品上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购买者转换到替代品的转换成本、购买者对商品的认知程度以及对产品互补品的使用状况等。 (5)产业内的战略群体。确定产业内所有主要竞争对手战略诸方面的特征是产业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战略群体是指某一个产业中在某一战略方面采用相同或相似战略的各企业组成的集团。战略群体分析有助于企业了解自己的相对战略地位和企业战略变化可能产生的竞争性影响,使企业更好地了解战略群体间的竞争状况、发现竞争者,了解各战略群体之间的“移动障碍”,了解战略群体内企业竞争的主要着眼点,预测市场变化和发现战略机会等。 (6)成功关键因素。作为企业在特定市场获得盈利必须拥有的技能和资产,成功关键因素可能是一种价格优势、一种资本结构或消费组合、或一种纵向一体化的行业结构。不同产业的成功关键因素存在很大差异,同时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演变,成功关键因素也会发生变化,即使是同一产业中的各个企业,也可能对该产业成功关键因素有不同的侧重。

另一篇我发给你  战略管理会计概念和实务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各种创新的会计理论与实践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而层出不穷。经济理论的每一个领域都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理论和实践均不再局限于原有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边缘化的现象日趋明显。  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简称SMA)的理论与实践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建立在企业战略管理(StrategicManagement)的有关理论基础之上,并以管理会计手段,运用会计信息有效地服务于企业战略的新领域。由于战略管理会计是一个新出现的领域,因此,对于如何界定其概念以及企业哪些活动属于战略管理会计范畴,如何进行操作等问题,均没有完全统一的观点。故此,有必要对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特别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界限和实际应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寻求规律,促进相关理论和实务的发展。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  战略管理会计兴起于二十世纪80年代。该词的首创者是SSimmonds被公认为战略管理会计之父,他在1981年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对关于企业及其竞争者管理会计指标的准备和分析,用来建立和监督企业战略”。他对传统管理会计理论的挑战在于,他不再从企业内部效率的角度看待利润的增长,而是从企业在其市场的竞争地位这一视角,重新看待这个问题。  从不同视角研究战略管理会计的学者是很多的。Govindarajan和Shank主要研究成本信息在战略管理的以下四个阶段所起的作用,即战略的简略表述(公式化表达)、战略的交流、战略的推行和战略的控制。在此,他们使用了三个主题:价值链分析、战略地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系统地表述关于企业战略和管理会计之间关系的框架。他们将此框架称为“战略成本管理”。Shank将战略成本管理定义为“成本信息直接针对战略管理循环的四个阶段之一或之几的管理化应用”。  Bromwich和Wilson的研究角度又有区别。Bromwich关注于最终商品市场,他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对企业的产品市场和竞争者的成本和成本结构的财务信息进行的提供和分析,以及对企业及其竞争者一定期间内在这些市场上的战略所进行的监督”。Wilson则主要强调战略管理会计的外部指向和前瞻性。  关于战略管理会计的这些文献从不同的侧重点反映了人们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多方面理解。有两种观点主要来源于Porter的竞争地位模型。Simmonds的观点将战略管理会计的功能看成是提供对竞争者的成本、价格和现金流量的评估,并将这一信息还原为价格――成本――产量指标。其他如Porter和Wilson的观点则更侧重于产品的寿命周期。  从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传统管理会计领域呈现出与“策略”有更为密切的联系,而并非“战略”。将上列战略性主题置于传统管理会计实务的主要领域这一背景之下时,这个结论更是显而易见。传统管理会计体系并不倾向于采纳长期的、面向未来的立场,也不被市场或竞争所左右。涉及到管理会计的时间框架,财务年度多占主导地位。预算总体上根据1年来确定,构成投资报酬率基础的时间框架是1年的一个合计数及按历史成本确定的余额(即1年的利润占资产历史成本的百分比)。从对内还是对外这个的角度出发,传统管理会计体系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对内的方面,这与战略管理会计强调对市场的认识或评价竞争者行为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对战略管理会计定义内涵的研究并不是唯一的目的。我们的主要目的在于界定归属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实务范围,并寻求战略管理会计的整体框架和运行规律。综合上述各位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对“战略性”一词的理解是一个关键,因而,凡是体现非战略性倾向的方法和举措,均可归于传统管理会计实务领域;反之,体现战略性属性的方法和举措,则可列入战略管理会计实务的范畴。现有对战略管理会计实务进行探讨的文献,揭示了战略管理会计实务的下列属性:环境或市场导向,对竞争对手的关注和长期的、面向未来的导向。  三、几种常见的战略管理会计实务及其应用  利用我们对战略管理会计实务的属性分析的结果,我们认为作为战略管理会计实务应满足关注竞争对手、关注市场和关注未来这三个最基本的判断标准。这些判断标准与该实务是否能将企业的战略导向具体化以及具体化的程度密切相关,但并不一定属于某一具体企业负责管理公司战略的经理人员所需要的会计行为。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战略管理会计实务主要包括三大类:战略性成本计算和定价、竞争对手会计和品牌价值会计。下面我们对各项实务的内容和应用分别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战略性成本计算和定价  产品属性成本计算(Attribute Costing)  产品属性成本化是将吸引顾客的特定产品属性成本化的过程。可以进行成本化的产品属性包括:经营行为的多样性,产品的可靠性,担保的安排、完工和齐备的程度,供应的保障及售后服务等。产品是由大量的属性构成的,正是产品的不同属性造成了产品之间的区别,而产品属性对消费者品位的迎合程度恰恰决定了企业的市场份额。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计算(Life Cycle costing)  是指基于产品或劳务生命中各阶段的长度所进行的成本评估。在此,我们不再以年度为基准评估成本,生命周期成本化的时间框架基于产品生命中各个阶段的长度。这些阶段包括设计、推广、发展、成熟、衰落直至废弃。对这种方法的评述一致认为,该方法能够避免短期行为的管理倾向。在产品设计阶段积累下来的年度亏损用传统财务会计方法加以确认,由此产生的压力会促进产品成熟之前的市场推广。如果管理当局相信生命周期成本化理论,他们就能够认识到,为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盈利能力,有必要实施一个全面的研究和设计阶段。  质量成本计算(Quality Costing)  质量成本是指那些与创新、鉴定;修理和预防残次品有关的成本。这些成本可以划分为三大类:预防成本、评估成本和缺陷成本。出具质量成本报告的目的在于引导管理当局优先注意质量问题。产品或劳务的质量,不论是观察到的还是真实的,均可作为竞争优势的源泉。预防成本、评估成本和缺陷成本之间存在这内在的联系。我们可以通过事实,建议管理当局对质量成本进行监控,以确保企业政策的最佳相关性。总体上讲,预防费用的增加会导致大量的节约,并带来由减少缺陷成本(退货、返工、废品和销售失败等)造成的竞争优势。  战略成本计算(Strategic Costing)  是根据战略和市场信息,利用成本指标,开发并确定能够保持相对优势的最佳战略的过程。为了使成本分析有助于追求竞争优势这一目标,必须仔细考虑战略结局。最初的研究者曾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集中说明一项由使用传统成本化方法(即由相关成本和短期视角出发开展的分析)带来的次佳战略。通过对战略结局的考虑,并利用市场学和竞争战略有关文献提供的概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该战略方案产生的过程。  战略定价(Strategic Pricing)  是指在定价决策中对战略因素的分析。利用竞争导向分析进行战略定价,会带来比较正确的定价决策。这些分析中应予评估的因素包括:竞争对手的价格回应、价格弹性、市场的增长、规模的经济性以及经验。在此类分析的过程中,市场营销人员发现了会计信息在与价格决策相联系后,发挥了巨大的潜在作用。  目标成本计算(Target Costing)  这是一种用于产品和程序设计阶段的成本估算方法,具体是通过用估计(或基于市场)的价格减去需要的目标利润,以得到所需要的生产、工程或市场成本。然后,该产品就按满足该成本的方式设计。目标成本化主要应用于制造程序中的开发和设计阶段。与目标成本化密切相关的是Kaizen成本化。该方法也应用于产品的制造阶段,因而将目标成本化引导到设计与开发阶段之外。Kaizen成本化要求为保证进一步的节约而进行持续不断的努力。这些理论将成本化从追求精确的监督转化为具有前瞻性的成本化理论,从而与追求竞争优势密切联系起来。  价值链成本计算(Value Chain Costing)  一种作业基础的成本化方法,成本被分配到设计、采购、生产、市场、分配和产品或劳务的服务这些必要的作业当中。这种方法建立在价值链分析基础之上。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最终来自于以相等的成本提供较高的顾客价值,或来自于以较低的成本提供相同的顾客价值。在产品的设计与分配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活动如同链务上的环节,正是这一思路产生了价值链分析。这一研究鉴定了在企业价值链的各有关部分中,顾客价值可以在哪个环节提高,或者成本可以在哪个环节降低。价值链成本化使传统成本分析得到了有效的延伸。传统管理会计由于仅仅关注于增值,缺乏对包含在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的联系当中潜存的利益和潜在成本节约的探求,因而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  (二)竞争对手会计  竞争对手成本评估(Competitor Cost Assessment)  竞争对手成本评估是基于对竞争者的设备、技术、经济规模等的评估,定期更新对竞争对手的推测。这是一项广为讨论的战略管理会计实务。当然,通过竞争对手者成本评估得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结果有时可能是因追加技术进步投资而引起的,于是,与这种投资相关的长期影响及投资显现出的竞争对手者对提升竞争地位的追求,更助长了企业对竞争对手成本了解的需要。竞争对手成本评估的系统性方法包括:评估竞争对手的制造设施、经济规模、政府关系和技术产品设计。除这些方法之外,还有一些关于竞争对手信息的不直接来源。这些不直接的信息来源包括实地观察、共同的供应商、共同的顾客以及雇员(特别是竞争对的前雇员)。  竞争地位监督(Competitive Position Monitoring)  竞争地位监督是在行业内部通过评价和监督竞争对手的销售收入、市场份额、销售量、单位成本和销售收益率,分析竞争对手的状况。这一信息可为评估竞争对手的市场战略提供基础。竞争地位监督是竞争对手评估的一种更为权威的方法,它将分析扩大到评价主要竞争对手的销售收入、市场份额、销售量、单位销售成本和收入。这些会计计量是具有广度的,因为他们提供了比仅仅简单地基于市场份额所进行的评估更多的关于竞争对手的情况。竞争对手单位成本的增加可能原本是一个好的征兆,然而,如果这种增加是由追加对广告费用的投入以增强品牌知名度,或者是由投资新产品开发造成的,则变动的成本结构更可能恰恰意味着竞争对手正在保持较强势的竞争地位。  基于公开财务报表的竞争对手评价(Competitor Appraisal onPublished financial Statement)  是指对竞争对手公开的财务报表进行的数字性分析,作为竞争对手竞争优势评估的一部分。实际上,这是基于对公开财务报表的解释而进行的竞争对手业绩评价。与前面讨论的方法不同,对公开财务报表的解释包含了受传统会计教育的会计师所熟知的一切技术,运用这种分析模式评估竞争对于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可以获得具有战略意义的结果。分析的内容包括监测销售趋势和利润水平,以及资产和负债的运动。  (三)品牌价值会计  品牌价值预算(Brand Value Budgeting)  这是将品牌价值应用于分配资源的管理决策,旨在支持或提升一个品牌的地位,因而将注意力置于管理当局关于品牌争议的对话上的过程。  品牌价值监控(Brand Value Monitoring)  是通过评估品牌强度因素而对某一品牌进行的财务估价。这些因素包括:领导能力、稳定性、市场、国际化能力、趋势、支持和与历史品牌利润相结合的品牌保护。  品牌价值预算和监控可以统称为品牌估价,它仅能应用于拥有品牌产品或劳务的企业。此项战略管理会计技术出现较晚,也存在较多的争议。但是对于拥有著名品牌的公司来讲,将品牌价值作为衡量市场成就的因素是非常合理的。当然,与其他因素相比较,品牌估价实务的战略影响取决于估价方法的使用。  以上列举的12种战略管理会计实务,并不能代表所谓普遍公认的观点,这是因为人们对战略管理会计实务范围的理解尚存在一些分歧。国外的研究表明,竞争对手会计和战略定价在企业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将各种战略管理会计实务应用于企业战略当中,需要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分析方法。由此得到的信息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控制,就达到了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尚不够广泛,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的加快,其应用前景将会十分广阔。我们有必要对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推广,并在应用当中加以丰富和完善。

这个还是要自己找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