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化妆品中的有机化学论文1000字内容怎样写

发布时间:2024-07-17 14:41:15

化妆品中的有机化学论文1000字内容怎样写

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organic compound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一些简单的含碳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化物、氰化物等除外。除含碳元素外,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含有氢元素,有些还含氧、氮、卤素 、硫和磷等元素。已知的有些化合物近600万种。早期,有机化合物系指由动植物有机体内取得的物质 。自1828年人工合成尿素后,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的界线随之消失,但由于历史和习惯的原因,“有机”这个名词仍沿用。有机化合物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式 ,主要是由有机物组成的。例如:脂肪、蛋白质、糖、血红素、叶绿素、酶、激素等。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和生物的遗传现象,都涉及到有机化合物的转变。此外,许多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物质,例如石油、天然气、棉花、染料、天然和合成药物等,均属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按结构分类,可分为:开链化合物、碳环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按所含官能团分类,可分为:醇、醚、醛、酮等类。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化学

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  “有机化学”这一名词于1806年首次由贝采里乌斯提出。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由于科学条件限制,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从天然动植物有机体中提取的有机物。因而许多化学家都认为,在生物体内由于存在所谓“生命力”,才能产生有机化合物,而在实验室里是不能由无机化合物合成的。  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氰经水解制得草酸;1828年他无意中用加热的方法又使氰酸铵转化为尿素。氰和氰酸铵都是无机化合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机化合物。维勒的实验结果给予“生命力”学说第一次冲击。此后,乙酸等有机化合物相继由碳、氢等元素合成,“生命力”学说才逐渐被人们抛弃。  由于合成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合物不断地在实验室中合成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与生物体内迥然不同的条件下合成出来的。“生命力”学说渐渐被抛弃了,“有机化学”这一名词却沿用至今。  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提出价键概念之前是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已经分离出许多有机化合物,制备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它们作了定性描述,认识了一些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他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183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展了碳、氢分析法,1833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这些有机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学家能够求得一个化合物的实验式。  当时在解决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结合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初,有机化学用二元说来解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二元说认为一个化合物的分子可分为带正电荷的部分和带负电荷的部分,二者靠静电力结合在一起。早期的化学家根据某些化学反应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由在反应中保持不变的基团和在反应中起变化的基团按异性电荷的静电力结合。但这个学说本身有很大的矛盾。  类型说由法国化学家热拉尔和洛朗建立。此说否认有机化合物是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基团组成,而认为有机化合物是由一些可以发生取代的母体化合物衍生的,因而可以按这些母体化合物来分类。类型说把众多有机化合物按不同类型分类,根据它们的类型不仅可以解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而且能够预言一些新化合物。但类型说未能回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这个问题成为困扰人们多年的谜团。  从1858年价键学说的建立,到1916年价键的电子理论的引入,才解开了这个不解的谜团,这一时期是经典有机化学时期。  1858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和英国化学家库珀等提出价键的概念,并第一次用短划“—”表示“键”。他们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是由其组成的原子通过键结合而成的。由于在所有已知的化合物中,一个氢原子只能与一个别的元素的原子结合,氢就选作价的单位。一种元素的价数就是能够与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结合的氢原子的个数。凯库勒还提出,在一个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可以互相结合这一重要的概念。  1848年巴斯德分离到两种酒石酸结晶,一种半面晶向左,一种半面晶向右。前者能使平面偏振光向左旋转,后者则使之向右旋转,角度相同。在对乳酸的研究中也遇到类似现象。为此,1874年法国化学家勒贝尔和荷兰化学家范托夫分别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同分异构体,圆满地解释了这种异构现象。  他们认为:分子是个三维实体,碳的四个价键在空间是对称的,分别指向一个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碳原子则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当碳原子与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连接时,就产生一对异构体,它们互为实物和镜像,或左手和右手的手性关系,这一对化合物互为旋光异构体。勒贝尔和范托夫的学说,是有机化学中立体化学的基础。  1900年第一个自由基,三苯甲基自由基被发现,这是个长寿命的自由基。不稳定自由基的存在也于1929年得到了证实。  在这个时期,有机化合物在结构测定以及反应和分类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但价键只是化学家从实践经验得出的一种概念,价键的本质尚未解决。  现代有机化学时期 在物理学家发现电子,并阐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美国物理化学家路易斯等人于1916年提出价键的电子理论。  他们认为:各原子外层电子的相互作用是使各原子结合在一起的原因。相互作用的外层电子如从—个原了转移到另一个原子,则形成离子键;两个原子如果共用外层电子,则形成共价键。通过电子的转移或共用,使相互作用的原子的外层电子都获得惰性气体的电子构型。这样,价键的图象表示法中用来表示价键的短划“—”,实际上是两个原子共用的一对电子。  1927年以后,海特勒和伦敦等用量子力学,处理分子结构问题,建立了价键理论,为化学键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后来马利肯用分子轨道理论处理分子结构,其结果与价键的电子理论所得的大体一致,由于计算简便,解决了许多当时不能回答的问题。

功能化妆品概要  1功能化妆品的界定  在过去的10多年里,作为化妆品和制药工业革新,以及消费者对化妆品态度转变的结果,化妆品和药品的界线因为交叉而更加模糊不清,见Fig1-1, 由于这种交叉,化妆品和类似药物功效的新类别产品已经出现。比如,尽管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FDA)没有将功能化妆品(Cosmeceuticals)定义为独立类别,但是该术语已经被派生出来,并且被化妆品制造厂商者,迫不及待地用于描述化妆品和药品组合的一类产品。  每天都有越来越多的术语,用来描述我们正在称为功能化妆品这类日用品。这些包括:  美容增补剂;活性化妆品;效能化妆品;生物活性化妆品;植物化妆品;功效化妆品  皮肤治疗剂;皮肤药物;化妆品药物;疗效性化妆品。  当然,这些术语不都是一样的,在有些情况下,使用者正试图对一些产品类别进行正确地区分;在另一些情况下,使用者可能会简单地"将新酒装入旧瓶"。  美容增补剂基本上是天然营养保健类产品,通过口服产生美容效果,它们通常以胶囊形式使用,但有时以汤剂或甚至酊剂形式使用。  活性化妆品包括"活性"成分,可能不产生许多令人满意的健康益处,然而使用类似效能化妆品或功效化妆品的术语意味着:它们比一般化妆品表现出一些较有用的功效。  比如:皮肤治疗剂和皮肤药物只能简单地归为功能化妆品中的一小类,而化妆品药物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定义为:化妆品和药物相组合的产品,这类产品包括含氟牙膏,抗头皮屑香波,也必须符合人体健康,化妆品卫生和安全法规。由于世界上现有的化妆品卫生和安全法规,和全球文化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造成对功能化妆品的许多不同解释;并且不同的国家正在使用上述多种短语和术语,来表达功能化妆品。  2 功能化妆品历史  尽管功能化妆品这个术语,最初由美国皮肤学家阿尔伯特克利格曼医学博士,在20世纪70年代制造出来,但埃及人是有史以来,最早认识到化妆品能有保健的作用。考古学家已经发掘出一些古代化妆品罐,在其化妆品罐上所写的象形文字是说:"对视力有益"和"止血"。公元前1600年书写的医用莎草纸,经常涉及到许多功能化妆品。特别受人喜爱的是使用蜂蜜和牛奶的制剂,据说蜂蜜和牛奶有助于治疗皮肤疾病。而其他由乳香、植物油和石蜡按等比例制造的产品,声称能消除面部皱纹。  对于许多中世纪的阿拉伯医生和他们的欧洲同行来说,化妆品、香精和草药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他们所做的研究和试制工作,同时也覆盖了这些学科。化妆品和洗涤工业从医药领域中分离出来,是19世纪当现代制药工业开始发展,当第一个管制药物销售的政府法令实施以来,所出现的现象。  在近来的50多年里,有点讽刺性的是,医生和公众过分关注化妆品,引起的过敏反应。化妆品作为有效帮助治愈的作用被忽视,直到它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才被重视。  克利格曼通过开发能改善紫外损伤皮肤外表和抗皮肤皱纹的制剂,重新点燃人们对化妆品的兴趣。在此,他使用维甲酸作为活性成分。维甲酸已被证实:具有消除细小皱纹、减少衰老角质症,和促使胶原形成的能力。  克利格曼认为:新的化妆品技术"使得在皮肤护理品中,加入数量不受限制的活性物质成为可能,这些活性物质来自自然资源-来自植物、海洋、地球以及宇宙,包括那些由化学家合成的令人心动的物质名单。比如:维生素和抗氧化剂、抗炎、影响情绪的香味、胎盘、羊水血清和众多的激素,选择的范围十分广泛。"  3 功能化妆品类型  (1)按通常使用来划分,功能化妆品被分为下列各部分:  皮肤护理:包括防晒和其他皮肤护理品;  头发护理:包括洗发香波、护发剂和保护头皮健康的护发品;  身体护理:包括除臭剂和广泛范围的个人护理品;  化妆护理:包括护甲、护眼和彩妆美容产品。  大多数功能化妆品绝多数是皮肤护理品,特别强调防晒品类;其次第二大类是护发品。  (2)按性别化使用来划分,功能化妆品被分为:  在男性中,潜在功能化妆品使用的关键领域是:  头发再生、抗衰老、抗头皮屑、抗汗、抗皮炎、抗牙齿腐蚀、抗脚癣以及作为收敛剂;  在女性中,功能化妆品最多数用于:  抗皱纹、丰乳、苗条(抗脂肪团)、脱毛、口腔卫生、皮肤变棕色、皮肤美白、细胞再生复原、抗自由基、抗静脉曲张。  在这个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当今,人们心里将青春与美丽联系在一起,对于女性,不断使用抗衰老面霜和皮肤美白产品,将构成不断增长的化妆品消费大市场。最近几十年,最流行和最有争议的功能化妆品,有些含有果酸:α-羟基酸(AHA)和β-羟基酸(BHA),它们都是非常流行的"抗衰老物质"。  红血丝是另一个美容的疑难问题,在这个领域中,生物化妆品和植物化妆品正愈加流行。许多植物药材,特别是葡萄叶提取产品,已经被成功地开始应用,减缓红血丝的局部面霜,也正日益进入市场。(今后继续连载)  --------------------------------------------------------------------------------  功能美白成分解析  1、减少黑色素生成,概念跟“预防胜于治疗”相类似:利用防晒露,使皮肤因缺少黑色素生成的刺激而变白。通常这类美白产品配方里都添加有防晒因子。  2、加速已出现色素沉着的角质层细胞的新陈代谢:α羟基酸及A醇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它们可帮助消除已出现色素沉着的细胞,使肌肤外表更明亮,还可使不断更新的基层细胞加快其生长分裂速度。这样,黑色素细胞进入邻近细胞中的数量就会较少,肌肤就会显著变白。  3、减少新色素的生物合成:关于此类成分的作用过程,目前市面上出售产品的内含成分大多通过抑制酪氨酸酵素而起作用。通常此类衍生物不能兼备安全性和功效性。以对苯二酚为例,该活性成分因据称有毒而渐遭弃用。  于是,近年来,新一代功能性美白产品成分成为许多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和开发重点——熊果素:其结构是对苯二酚的葡萄糖甙,通过抑制酪氨酸酵素而起作用;其刺激性及敏感性比苯二酚小很多。使用浓度介乎1%~10%之间,最好高于5%。易溶于水,需添加稳定剂以避免在最终配方中变色。  曲酸:其效用是在观察日本清酒酿造工人的手变白时发现的。它能有效抑制酪氨酸酵素,可溶于水,使用浓度介乎1%~3%之间,无毒,用后刺激性极小,在亚洲食品工业中被用作抗氧化剂。但在美白产品中应用,配方中存在稳定性问题,会令加入曲酸的产品变成黄褐色。基于这一原因,含有曲酸的美容化妆品中均添加抗氧化剂。  棕榈酸曲酸:由曲酸衍生而来的脂溶性成分,相对于防晒露及其配方中可能添加的防腐剂而言,其好处在于不影响它们的活性。尽管推测它能起抑制酪氨酸酵素的作用,但确切的作用过程仍未被业界人士彻底搞清楚。而通过人体试验显示其性质稳定,无刺激性。  维生素C衍生物:维生素C可有效抑制酪氨酸酵素,但不具相应比例的美白效果,因此业内人士推断是其抗氧化作用令黑色素减少进而分解,从而起到了美白作用。由于其性质倾向不稳定,故其配方中需添加其他成分保持其稳定性,但可能会因此而降低其功效。值得一提的是,维生素C磷酸镁盐是维生素C相对稳定的衍生物,可溶于水。作为皮肤美白成分使用时,浓度介乎5%~10%之间。具有令肌肤明亮及抗氧化作用,并能刺激胶原蛋白的合成,也常用于抗衰老保养品中。  壬二酸衍生物:该酸由引起花斑癣的皮屑芽胞菌酵母自然生成,通过该分子的作用会使皮肤出现淡斑。它是氧化酵素的有效抑制剂,因此也能抑制酪氨酸酵素。对光不敏感,与皮肤相容性好,但难以溶解,不便与乳液结合,近年来生产出的衍生物azelaoidiglycine,在其浓度含量为3%的口者喱中有显著的美白效果。  植物萃取物:许多植物萃取物具有美白肌肤的作用,而当前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辨别它们内部的活性成分。譬如,中国植物蔷薇科属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的衍生物,其美白作用与抑制酪氨酸酵素、抗组氨作用均同步进行,虽然目前仍不清楚这些作用是否来自萃取物中的同一成分,但肯定它包含多酚——  一种洋甘草(Glycyrrhiza glabra)精油中供研究及散见于多种不同植物中、被确认为具美白功用的物质。  总之,美白配方的功效主要取决于所含成分的类型,人们可以通过试管及人体测试进行评估。不过有研究成果显示,数种活性成分结合产生的护理功效,可高于单一成分功效的总和。某些成分——如硫辛酸、山梨酸、萄糖氨、谷光甘肽及半胱氨酸等——各自的美白功效不大,但结合使用可提高其功效。

化妆品中的有机化学论文1000字内容

有机化学发展介绍及前景一发展介绍1806年首次由瑞典的贝采里乌斯(JJBerzelius,1779—1848)提出,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19世纪初,许多化学家都相信,由于在生物体内存在着所谓的“生命力”,因此,只有在生物体内才能存在有机物,而有机物是不可能在实验室内用无机物来合成的。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FW�hler,1800—1882)用氰经水解制得了草酸;1828年,他在无意中用加热的方法又使氰酸铵转化成了尿素。氰和氰酸铵都是无机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机物。维勒的实验给予“生命力”学说以第一次冲击。在此以后,乙酸等有机物的相继合成,使得“生命力”学说逐渐被化学家们所否定。 有机化学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萌芽时期,由19世纪初到提出价键概念之前。 在这一时期,已经分离出了许多的有机物,也制备出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它们作了某些定性的描述。当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表示有机物分子中各原子间的关系,以及建立有机化学的体系。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Lavoisier,1743—1794)发现,有机物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他的工作为有机物的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在183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von Liebig,1803—1873)发展了碳氢分析法;1883年,法国化学家杜马(JBADumas,1800—1884)建立了氮分析法。这些有机物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使化学家们能够得出一种有机化合物的实验式。 二是经典有机化学时期,由1858年价键学说的建立到1916年价键的电子理论的引入。 1858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FAKekule,1829—1896)等提出了碳是四价的概念,并第一次用一条短线“—”表示“键”。凯库勒还提出了在一个分子中碳原子可以相互结合,且碳原子之间不仅可以单键结合,还可以双键或三键结合。此外,凯库勒还提出了苯的结构。 早在1848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LPasteur,1822—1895)发现了酒石酸的旋光异构现象。1874年荷兰化学家范霍夫(JHvan't Hoff, 1852—1911)和法国化学家列别尔(JALe Bel,1847—1930)分别独立地提出了碳价四面体学说,即碳原子占据四面体的中心,它的4个价键指向四面体的4个顶点。这一学说揭示了有机物旋光异构现象的原因,也奠定了有机立体化学的基础,推动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有机物结构的测定,以及在反应和分类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价键还只是化学家在实践中得出的一种概念,有关价键的本质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三是现代有机化学时期。 1916年路易斯(GNLewis,1875—1946)等人在物理学家发现电子、并阐明了原子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价键的电子理论。他们认为,各原子外层电子的相互作用是使原子结合在一起的原因。相互作用的外层电子如果从一个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中,则形成离子键;两个原子如共用外层电子,则形成共价键。通过电子的转移或共用,使相互作用原子的外层电子都获得稀有气体的电子构型。这样,价键图像中用于表示价键的“—”,实际上就是两个原子共用的一对电子。价键的电子理论的运用,赋予经典的价键图像表示法以明确的物理意义。 1927年以后,海特勒(WHHeitler,1904—)等人用量子力学的方法处理分子结构的问题,建立了价键理论,为化学键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后来,米利肯(RSMulliken,1896—1986)用分子轨道理论处理分子结构,其结果与价键的电子理论所得的结果大体上是一致的,由于计算比较简便,解决了许多此前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于复杂的有机物分子,要得到波函数的精确解是很困难的,休克尔(EHückel,1896—)创立了一种近似解法,为有机化学家们广泛采用。在20世纪60年代,在大量有机合成反应经验的基础上,伍德沃德(RBWoodward,1917—1979)和霍夫曼(RHoffmann,1937—)认识到化学反应与分子轨道的关系,他们研究了电环化反应、σ键迁移重排和环加成反应等一系列反应,提出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日本科学家福井谦一(1918—1998)也提出了前线轨道理论。 在这个时期的主要成就还有取代基效应、线性自由能关系、构象分析,等等。二21世纪有机化学的发展在21世纪,有机化学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随着有机化学本身的发展及新的分析技术、物理方法以及生物学方法的不断涌现,人类在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能、反应以及合成方面将有更新的认识和研究手段;另一方面,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对于环境和能源的新的要求,都给有机化学提出新的课题和挑战。有机化学将在物理有机学、有机合成学、天然产物学、金属有机学、化学生物学、有机分析和计算学、农药化学、药物化学、有机材料化学等各个方面得到发展。 物理有机化学 物理有机化学是用物理化学的方法研究有机化学的科学。主要的研究发展方向有: 运用现代光谱、波谱和显微技术表征分子结构,探索其与性能(物理、化学、生理、材料……)的关系;新分子和新材料的设计和理论研究。 反应机理(协同、离子、自由基、卡宾、激发态、电子转移……) 和活泼中间体。 主—客体化学;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和超分子化学;分子组装和识别;功能大分子和小分子相互作用及信息传递。 新的计算化学方法、分子力学和动力学、分子设计软件包的开发;与实验的互补与指导。有机合成化学研究从较简单的前体小分子到目标分子的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有机合成化学是有机化学的主要内容。70年代以来,有机合成步入了一个新的高涨发展时期。 有机合成的基础是各种各样的基元合成反应,发现新的反应或用新的试剂或技术改善提高已有的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是发展有机合成的主要途径。 合成反应方法学上的一个重大进展是大量的合成新试剂的出现,特别是元素有机和金属有机试剂。利用光、电、声等物理因素的有机合成反应也要给以适当的重视。 高选择性试剂和反应是有机合成化学中最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其中包括化学和区域选择控制,立体选择性控制和不对称合成等。后者是近年来发展得较快的领域,包括了反应底物中手性诱导的不对称反应,化学计量手性试剂的不对称反应,手性催化剂不对称反应,利用生物的不对称合成反应和新的拆分方法等。反映过渡态反应部位的构象是反应选择性的关键因素 复杂有机分子的全合成一直是最受关注的领域,体现合成化学的水平,与生物科学相结合,重视分子的功能则是合成化学家的新热点。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方向有: Z n& V& a+ 合成方法学 新概念、试剂、方法、反应的运用,实用的在温和条件下经过较简单的步骤高选择性高产率地转化为目标分子。 具独特性能(生理、材料、理论兴趣)的分子的(全)合成。 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无害原料、原子经济和环境友好的反应介质、过程和工艺路线、绿色安全的产品。 学科新生长点、交叉点的扩展和手性、仿生等新技术的运用。化学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机体的代谢产物及其变化规律性;利用有机化学的方法研究调控生命体系过程的科学。化学生物学是顺应20世纪后半叶生物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化学学科的原有的几个分支——生物有机学、生物无机化学,生物分析化学、生物结构化学以及天然产物化学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兴学科。化学生物学研究目前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从天然化合物和化学合成的分子中发现对生物体的生理过程具有调控作用的物质,并以这些生物活性小分子作为探针和工具,研究它们与生物靶分子的相互识别和信息传递的机理。发现自然界中生物合成的基本规律,从而为合成更多样性的分子提供新的理论和技术。作用于新的生物靶点的新一代的治疗药物的前期基础研究。发展提供结构多样性分子的组合化学。对于复杂生物体系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的新技术等。金属有机化学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各种不同类型的C—M(杂原子)]的结构、合成、反应及其应用的科学。主要的研究发展方向有: 金属有机化学基元反应及其机理;各种不同类型的C—H(C、杂原子)的选择性形成、切断。 导向合成化学和聚合反应的金属有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新型高效催化作用及其应用。药物化学和农药化学药物化学是有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它是研究与人类疾病和健康、植物保护等生命现象有关的创新药物研制的科学。药物化学的发展领域: 高通量生物活性筛选;药物作用靶点和基于构效关系指导下的分子设计和组合化学学库设计。 生化信息学的应用和创新、仿生及先导药物的发现、开发。 非传统机制的药物合成、分析和功能测试。有机新材料化学有机材料化学是研究以有机化合物为基础的新型分子材料的开发的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材料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研究新材料。相对于其他功能材料,以有机化学为基础的分子材料具有以下的特点:化学结构种类繁多,给人们提供了很多发现新材料的机遇;运用现代合成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有目的的改变分子的结构,进行功能组合和集成;运用组装和质组装的原理,能够在分子层次上组装功能分子,调控材料的性能。有机材料化学的发展方向有以下: 有机固体、半导体、超导体、光导体、非线性光学、铁磁体、聚合物材料。 具有特殊和潜在光、电、磁功能分子的合成和器件有序组装。 功能分子的结构、排列、组合和物化性能、机制的关系,新分子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有机分离分析化学研究有机物的分离、定性定量分析和结构解析的科学。研究方向: 基于近代光谱、波谱、色谱技术的进步对微(痕)量有机物的高效分析鉴定。 复杂的生物活性大分子和混合物中的有效组份及环境样品的分离分析方法的建立。绿色化学面对环境保护的重大压力,绿色化学提出来一些新的观念,起基本点是,通过研究和改进化学化工反应以及相关的工艺,从根本上减少以至消除副产物的生成,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以此为目的的研究所带来的新的高效化工工艺也会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可以看出,绿色化学是对世纪化学化工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领域的发展和研究:发展高效、高选择性的“原子经济性”反应其中,催化的不对称合成反应仍是获得单一性分子的方法之一,应加强有关的新反应、新技术、新配体及催化剂的研究,加强开发和改进与绿色有关的生物催化的有机反应的研究。开发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新反应以及相关的工艺降低或者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原料,减少副产物的排放,直至实现零排放。 环境友好的反应介质的开发和利用其中可包括水、超临界流体、近临界流体、离子液体等,以替代传统反应介质的研究。可重复使用材料、可降解材料和生物质的利用以及生活中废弃物的再利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机化学的身影无处不在。能否好好的利用和发展有机化学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生活水平的高低。相信随着科学理论的发展,更多的基础学科相互交融,将在更多的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化学所面临的挑战 1 化学的形象正在被与其交叉的学科的巨大成功所埋没 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化学与生命、材料等八大朝阳科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交叉学科,但化学作为中心学科的形象反而被其交叉学科的巨大成就所埋没。化学这门重要的中心科学(central science)反而被社会看作是伴娘科学(bridesmaid science)而不受重视。 2 化学正被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问题所困扰 化学的发展在不断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在客观上使环境污染成为可能,但是起决定性的是人的因素,最终要靠人们的认识不断提升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些著名的环境事件多数与化学有关,诸如臭氧层空洞、白色污染、酸雨和水体富营养化等;另一方面把所有的环境问题都归结为化学的原因,显然是不公平的,比如森林锐减、沙尘暴和煤的燃烧等。这当然与化学没有树立好自己的品牌有关系,在最早的化学工艺流程里面,根本没有把废气和废渣的处理纳入考虑范围,因此很多化学工艺都是会带来环境污染的。现在,有些人把化学和化工当成了污染源。人们开始厌恶化学,进而对化学产生了莫名其妙的恐惧心理,结果造成凡是有“人工添加剂”的食品都不受欢迎,有些化妆品厂家也反复强调本产品不含有任何“化学物质”。事实上,这些是对化学的偏见,监测、分析和治理环境的却恰恰是化学家。 2 绿色化学是应对挑战的必然 科学不但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还要保护世界。化学也如此,为了应对化学所面临的挑战,提倡绿色化学是刻不容缓。 1 绿色化学的概念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或清洁化学,是指化学反应和过程以“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充分利用参与反应的每个原料原子,在始端就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和零污染,是一门从源头阻止污染的化学。绿色化学不同于环境保护,绿色化学不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而是主动的防止化学污染,从而在根本上切断污染源,所以绿色化学是更高层次的环境友好化学。 2绿色化学的产生及其背景 当今,可持续发展观是世人普遍认同的发展观。它强调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永续发展。绿色化学正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在1984年,美国环保局(EPA)提出“废物最小化”,这是绿色化学的最初思想。1989年,美国环保局又提出了“污染预防”的概念。 1990年,美联邦政府通过了“防止污染行动”的法令,将污染的防止确立为国策,该法案条文中第一次出现了“绿色化学”一词。1992年,美国环保局又发布了“污染预防战略”。1995年,美国政府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1999年英国皇家化学会创办了第一份国际性《绿色化学》杂志,标志着绿色化学的正式产生。我国也紧跟世界化学发展的前沿,在199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确定了《绿色化学与技术》的院士咨询课题。 3 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 原子经济性是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这一概念最早是1991年美国Stanford大学的著名有机化学家Trost(为此他曾获得了1998年度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的学术奖)提出的,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成了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他用原子利用率衡量反应的原子经济性,认为高效的有机合成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的每一个原子,使之结合到目标分子中。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的反应有两个显著优点:一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料,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废物的排放。原子利用率的表达式是: 原子利用率= (预期产物的式量/反应物质的式量之和)×100% 如无公害氧化剂过氧化氢的制备可采用乙基蒽醌法,即由氢和氧在2-乙基蒽醌和Pd为催化剂作用下直接合成,2-乙基蒽醌复出并可循环使用。此反应原子利用率为100%,体现了原子经济性,减少废物的生成和排放,是典型的零排放例子。 4 绿色化学的12项原则和5R原则 为了简述了绿色化学的主要观点,PTAnastas和JCWaner曾提出绿色化学的12项原则,这12项原则对我们今后从事绿色化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Ⅰ.防止——防止产生废弃物要比产生后再去处理和净化好得多。 Ⅱ.讲原子经济——应该设计这样的合成程序,使反应过程中所用的物料能最大限度地进到终极产物中。 Ⅲ.较少有危害性的合成反应出现——无论如何要使用可以行得通的方法,使得设计合成程序只选用或产出对人体或环境毒性很小最好无毒的物质。 Ⅳ.设计要使所生成的化学产品是安全的——设计化学反应的生成物不仅具有所需的性能,还应具有最小的毒性。 Ⅴ.溶剂和辅料是较安全的——尽量不同辅料(如溶剂或析出剂)当不得已使用时,尽可能应是无害的。 Ⅵ.设计中能量的使用要讲效率——尽可能降低化学过程所需能量,还应考虑对环境和经济的效益。合成程序尽可能在大气环境的温度和压强下进行。 Ⅶ.用可以回收的原料——只要技术上、经济上是可行的,原料应能回收而不是使之变坏。 Ⅷ.尽量减少派生物——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多余的衍生反应(用于保护基团或取消保护和短暂改变物理、化学过程),因为进行这些步骤需添加一些反应物同时也会产生废弃物。 Ⅸ.催化作用——催化剂(尽可能是具选择性的)比符合化学计量数的反应物更占优势。 Ⅹ.要设计降解——按设计生产的生成物,当其有效作用完成后,可以分解为无害的降解产物,在环境中不继续存在。 Ⅺ.防止污染进程能进行实时分析——需要不断发展分析方法,在实时分析、进程中监测,特别是对形成危害物质的控制上。 Ⅻ.特别是从化学反应的安全上防止事故发生——在化学过程中,反应物(包括其特定形态)的选择应着眼于使包括释放、爆炸、着火等化学事故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为了更明确的表述绿色化学在资源使用上的要求,人们又提出了5R理论: Ⅰ.减量——Reduction 减量是从省资源少污染角度提出的。减少用量、在保护产量的情况下如何减少用量,有效途径之一是提高转化率、减少损失率。②减少“三废”排放量。主要是减少废气、废水及废弃物(副产物)排放量,必须排放标准以下。 Ⅱ.重复使用——Reuse 重复使用这是降低成本和减废的需要。诸如化学工业过程中的催化剂、载体等,从一开始就应考虑有重复使用的设计。 Ⅲ.回收——Recycling 回收主要包括:回收未反应的原料、副产物、助溶剂、催化剂、稳定剂等非反应试剂。 Ⅵ.再生——Regeneration 再生是变废为宝,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的有效途径。它要求化工产品生产在工艺设计中应考虑到有关原材料的再生利用。 Ⅴ.拒用——Rejection 拒绝使用是杜绝污染的最根本办法,它是指对一些无法替代,又无法回收、再生和重复使用的毒副作用、污染作用明显的原料,拒绝在化学过程中使用。 3 绿色化学的发展前景 1反应原料的绿色化 即反应原料符合5R原则。 2原子经济性反应 在基本有机原料的生产中,已有一些原子经济性反应的典范,如丙烯氢甲酰化制丁醛、甲醇羰化制醋酸和从丁二烯和氢氰酸合成己二腈等。 3高效合成法 不涉及分离高效的的多步合成无疑是洁净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定向合成 如不对称合成。 环境友好催化剂 例如在正己烷的裂解反应中,固体酸SiO2-AlCl3比普通AlCl3具有更好的选择性,更小的腐蚀性。 物理方法促进化学反应 如微波引发和促进Diels Alder反应、Claisen重排、缩合等许多重要的有机反应。 酶促有机化学反应 酶促有机化学反应有高效性、选择性、反应条件温和和自身对环境友好等特点。 8溶剂 化学污染不仅来源于原料和产品,而且与反应介质、分离和配方中使用的溶剂有关,有毒挥发性溶剂替代品的研究是绿色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如超临界流体、水相有机合成和室温熔盐溶剂等。 计算机辅助绿色化学设计和模拟 在化学化工领域,计算机已广泛用于构效分析、结构解析、反应性预测、故障诊断及控制等许多方面。无疑,计算机在寻找符合绿色化学原则的最佳反应路线、化工过程最优化、产品设计等方面推动了绿色化学的更快发展。 10环境友好产品 如可降解塑料、环境友好农药、绿色燃料、绿色涂料和CFCs替代物等。 绿色化学为化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21世纪化学必将大有可为。

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  “有机化学”这一名词于1806年首次由贝采里乌斯提出。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由于科学条件限制,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从天然动植物有机体中提取的有机物。因而许多化学家都认为,在生物体内由于存在所谓“生命力”,才能产生有机化合物,而在实验室里是不能由无机化合物合成的。  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氰经水解制得草酸;1828年他无意中用加热的方法又使氰酸铵转化为尿素。氰和氰酸铵都是无机化合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机化合物。维勒的实验结果给予“生命力”学说第一次冲击。此后,乙酸等有机化合物相继由碳、氢等元素合成,“生命力”学说才逐渐被人们抛弃。  由于合成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合物不断地在实验室中合成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与生物体内迥然不同的条件下合成出来的。“生命力”学说渐渐被抛弃了,“有机化学”这一名词却沿用至今。  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提出价键概念之前是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已经分离出许多有机化合物,制备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它们作了定性描述,认识了一些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他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183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展了碳、氢分析法,1833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这些有机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学家能够求得一个化合物的实验式。  当时在解决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结合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初,有机化学用二元说来解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二元说认为一个化合物的分子可分为带正电荷的部分和带负电荷的部分,二者靠静电力结合在一起。早期的化学家根据某些化学反应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由在反应中保持不变的基团和在反应中起变化的基团按异性电荷的静电力结合。但这个学说本身有很大的矛盾。  类型说由法国化学家热拉尔和洛朗建立。此说否认有机化合物是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基团组成,而认为有机化合物是由一些可以发生取代的母体化合物衍生的,因而可以按这些母体化合物来分类。类型说把众多有机化合物按不同类型分类,根据它们的类型不仅可以解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而且能够预言一些新化合物。但类型说未能回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这个问题成为困扰人们多年的谜团。  从1858年价键学说的建立,到1916年价键的电子理论的引入,才解开了这个不解的谜团,这一时期是经典有机化学时期。  1858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和英国化学家库珀等提出价键的概念,并第一次用短划“—”表示“键”。他们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是由其组成的原子通过键结合而成的。由于在所有已知的化合物中,一个氢原子只能与一个别的元素的原子结合,氢就选作价的单位。一种元素的价数就是能够与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结合的氢原子的个数。凯库勒还提出,在一个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可以互相结合这一重要的概念。  1848年巴斯德分离到两种酒石酸结晶,一种半面晶向左,一种半面晶向右。前者能使平面偏振光向左旋转,后者则使之向右旋转,角度相同。在对乳酸的研究中也遇到类似现象。为此,1874年法国化学家勒贝尔和荷兰化学家范托夫分别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同分异构体,圆满地解释了这种异构现象。  他们认为:分子是个三维实体,碳的四个价键在空间是对称的,分别指向一个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碳原子则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当碳原子与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连接时,就产生一对异构体,它们互为实物和镜像,或左手和右手的手性关系,这一对化合物互为旋光异构体。勒贝尔和范托夫的学说,是有机化学中立体化学的基础。  1900年第一个自由基,三苯甲基自由基被发现,这是个长寿命的自由基。不稳定自由基的存在也于1929年得到了证实。  在这个时期,有机化合物在结构测定以及反应和分类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但价键只是化学家从实践经验得出的一种概念,价键的本质尚未解决。  现代有机化学时期 在物理学家发现电子,并阐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美国物理化学家路易斯等人于1916年提出价键的电子理论。  他们认为:各原子外层电子的相互作用是使各原子结合在一起的原因。相互作用的外层电子如从—个原了转移到另一个原子,则形成离子键;两个原子如果共用外层电子,则形成共价键。通过电子的转移或共用,使相互作用的原子的外层电子都获得惰性气体的电子构型。这样,价键的图象表示法中用来表示价键的短划“—”,实际上是两个原子共用的一对电子。  1927年以后,海特勒和伦敦等用量子力学,处理分子结构问题,建立了价键理论,为化学键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后来马利肯用分子轨道理论处理分子结构,其结果与价键的电子理论所得的大体一致,由于计算简便,解决了许多当时不能回答的问题。

化妆品中的有机化学论文1000字内容怎么写

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organic compound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一些简单的含碳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化物、氰化物等除外。除含碳元素外,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含有氢元素,有些还含氧、氮、卤素 、硫和磷等元素。已知的有些化合物近600万种。早期,有机化合物系指由动植物有机体内取得的物质 。自1828年人工合成尿素后,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的界线随之消失,但由于历史和习惯的原因,“有机”这个名词仍沿用。有机化合物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式 ,主要是由有机物组成的。例如:脂肪、蛋白质、糖、血红素、叶绿素、酶、激素等。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和生物的遗传现象,都涉及到有机化合物的转变。此外,许多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物质,例如石油、天然气、棉花、染料、天然和合成药物等,均属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按结构分类,可分为:开链化合物、碳环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按所含官能团分类,可分为:醇、醚、醛、酮等类。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化学

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  “有机化学”这一名词于1806年首次由贝采里乌斯提出。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由于科学条件限制,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从天然动植物有机体中提取的有机物。因而许多化学家都认为,在生物体内由于存在所谓“生命力”,才能产生有机化合物,而在实验室里是不能由无机化合物合成的。  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氰经水解制得草酸;1828年他无意中用加热的方法又使氰酸铵转化为尿素。氰和氰酸铵都是无机化合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机化合物。维勒的实验结果给予“生命力”学说第一次冲击。此后,乙酸等有机化合物相继由碳、氢等元素合成,“生命力”学说才逐渐被人们抛弃。  由于合成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合物不断地在实验室中合成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与生物体内迥然不同的条件下合成出来的。“生命力”学说渐渐被抛弃了,“有机化学”这一名词却沿用至今。  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提出价键概念之前是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已经分离出许多有机化合物,制备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它们作了定性描述,认识了一些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他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183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展了碳、氢分析法,1833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这些有机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学家能够求得一个化合物的实验式。  当时在解决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结合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初,有机化学用二元说来解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二元说认为一个化合物的分子可分为带正电荷的部分和带负电荷的部分,二者靠静电力结合在一起。早期的化学家根据某些化学反应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由在反应中保持不变的基团和在反应中起变化的基团按异性电荷的静电力结合。但这个学说本身有很大的矛盾。  类型说由法国化学家热拉尔和洛朗建立。此说否认有机化合物是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基团组成,而认为有机化合物是由一些可以发生取代的母体化合物衍生的,因而可以按这些母体化合物来分类。类型说把众多有机化合物按不同类型分类,根据它们的类型不仅可以解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而且能够预言一些新化合物。但类型说未能回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这个问题成为困扰人们多年的谜团。  从1858年价键学说的建立,到1916年价键的电子理论的引入,才解开了这个不解的谜团,这一时期是经典有机化学时期。  1858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和英国化学家库珀等提出价键的概念,并第一次用短划“—”表示“键”。他们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是由其组成的原子通过键结合而成的。由于在所有已知的化合物中,一个氢原子只能与一个别的元素的原子结合,氢就选作价的单位。一种元素的价数就是能够与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结合的氢原子的个数。凯库勒还提出,在一个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可以互相结合这一重要的概念。  1848年巴斯德分离到两种酒石酸结晶,一种半面晶向左,一种半面晶向右。前者能使平面偏振光向左旋转,后者则使之向右旋转,角度相同。在对乳酸的研究中也遇到类似现象。为此,1874年法国化学家勒贝尔和荷兰化学家范托夫分别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同分异构体,圆满地解释了这种异构现象。  他们认为:分子是个三维实体,碳的四个价键在空间是对称的,分别指向一个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碳原子则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当碳原子与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连接时,就产生一对异构体,它们互为实物和镜像,或左手和右手的手性关系,这一对化合物互为旋光异构体。勒贝尔和范托夫的学说,是有机化学中立体化学的基础。  1900年第一个自由基,三苯甲基自由基被发现,这是个长寿命的自由基。不稳定自由基的存在也于1929年得到了证实。  在这个时期,有机化合物在结构测定以及反应和分类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但价键只是化学家从实践经验得出的一种概念,价键的本质尚未解决。  现代有机化学时期 在物理学家发现电子,并阐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美国物理化学家路易斯等人于1916年提出价键的电子理论。  他们认为:各原子外层电子的相互作用是使各原子结合在一起的原因。相互作用的外层电子如从—个原了转移到另一个原子,则形成离子键;两个原子如果共用外层电子,则形成共价键。通过电子的转移或共用,使相互作用的原子的外层电子都获得惰性气体的电子构型。这样,价键的图象表示法中用来表示价键的短划“—”,实际上是两个原子共用的一对电子。  1927年以后,海特勒和伦敦等用量子力学,处理分子结构问题,建立了价键理论,为化学键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后来马利肯用分子轨道理论处理分子结构,其结果与价键的电子理论所得的大体一致,由于计算简便,解决了许多当时不能回答的问题。

功能化妆品概要  1功能化妆品的界定  在过去的10多年里,作为化妆品和制药工业革新,以及消费者对化妆品态度转变的结果,化妆品和药品的界线因为交叉而更加模糊不清,见Fig1-1, 由于这种交叉,化妆品和类似药物功效的新类别产品已经出现。比如,尽管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FDA)没有将功能化妆品(Cosmeceuticals)定义为独立类别,但是该术语已经被派生出来,并且被化妆品制造厂商者,迫不及待地用于描述化妆品和药品组合的一类产品。  每天都有越来越多的术语,用来描述我们正在称为功能化妆品这类日用品。这些包括:  美容增补剂;活性化妆品;效能化妆品;生物活性化妆品;植物化妆品;功效化妆品  皮肤治疗剂;皮肤药物;化妆品药物;疗效性化妆品。  当然,这些术语不都是一样的,在有些情况下,使用者正试图对一些产品类别进行正确地区分;在另一些情况下,使用者可能会简单地"将新酒装入旧瓶"。  美容增补剂基本上是天然营养保健类产品,通过口服产生美容效果,它们通常以胶囊形式使用,但有时以汤剂或甚至酊剂形式使用。  活性化妆品包括"活性"成分,可能不产生许多令人满意的健康益处,然而使用类似效能化妆品或功效化妆品的术语意味着:它们比一般化妆品表现出一些较有用的功效。  比如:皮肤治疗剂和皮肤药物只能简单地归为功能化妆品中的一小类,而化妆品药物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定义为:化妆品和药物相组合的产品,这类产品包括含氟牙膏,抗头皮屑香波,也必须符合人体健康,化妆品卫生和安全法规。由于世界上现有的化妆品卫生和安全法规,和全球文化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造成对功能化妆品的许多不同解释;并且不同的国家正在使用上述多种短语和术语,来表达功能化妆品。  2 功能化妆品历史  尽管功能化妆品这个术语,最初由美国皮肤学家阿尔伯特克利格曼医学博士,在20世纪70年代制造出来,但埃及人是有史以来,最早认识到化妆品能有保健的作用。考古学家已经发掘出一些古代化妆品罐,在其化妆品罐上所写的象形文字是说:"对视力有益"和"止血"。公元前1600年书写的医用莎草纸,经常涉及到许多功能化妆品。特别受人喜爱的是使用蜂蜜和牛奶的制剂,据说蜂蜜和牛奶有助于治疗皮肤疾病。而其他由乳香、植物油和石蜡按等比例制造的产品,声称能消除面部皱纹。  对于许多中世纪的阿拉伯医生和他们的欧洲同行来说,化妆品、香精和草药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他们所做的研究和试制工作,同时也覆盖了这些学科。化妆品和洗涤工业从医药领域中分离出来,是19世纪当现代制药工业开始发展,当第一个管制药物销售的政府法令实施以来,所出现的现象。  在近来的50多年里,有点讽刺性的是,医生和公众过分关注化妆品,引起的过敏反应。化妆品作为有效帮助治愈的作用被忽视,直到它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才被重视。  克利格曼通过开发能改善紫外损伤皮肤外表和抗皮肤皱纹的制剂,重新点燃人们对化妆品的兴趣。在此,他使用维甲酸作为活性成分。维甲酸已被证实:具有消除细小皱纹、减少衰老角质症,和促使胶原形成的能力。  克利格曼认为:新的化妆品技术"使得在皮肤护理品中,加入数量不受限制的活性物质成为可能,这些活性物质来自自然资源-来自植物、海洋、地球以及宇宙,包括那些由化学家合成的令人心动的物质名单。比如:维生素和抗氧化剂、抗炎、影响情绪的香味、胎盘、羊水血清和众多的激素,选择的范围十分广泛。"  3 功能化妆品类型  (1)按通常使用来划分,功能化妆品被分为下列各部分:  皮肤护理:包括防晒和其他皮肤护理品;  头发护理:包括洗发香波、护发剂和保护头皮健康的护发品;  身体护理:包括除臭剂和广泛范围的个人护理品;  化妆护理:包括护甲、护眼和彩妆美容产品。  大多数功能化妆品绝多数是皮肤护理品,特别强调防晒品类;其次第二大类是护发品。  (2)按性别化使用来划分,功能化妆品被分为:  在男性中,潜在功能化妆品使用的关键领域是:  头发再生、抗衰老、抗头皮屑、抗汗、抗皮炎、抗牙齿腐蚀、抗脚癣以及作为收敛剂;  在女性中,功能化妆品最多数用于:  抗皱纹、丰乳、苗条(抗脂肪团)、脱毛、口腔卫生、皮肤变棕色、皮肤美白、细胞再生复原、抗自由基、抗静脉曲张。  在这个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当今,人们心里将青春与美丽联系在一起,对于女性,不断使用抗衰老面霜和皮肤美白产品,将构成不断增长的化妆品消费大市场。最近几十年,最流行和最有争议的功能化妆品,有些含有果酸:α-羟基酸(AHA)和β-羟基酸(BHA),它们都是非常流行的"抗衰老物质"。  红血丝是另一个美容的疑难问题,在这个领域中,生物化妆品和植物化妆品正愈加流行。许多植物药材,特别是葡萄叶提取产品,已经被成功地开始应用,减缓红血丝的局部面霜,也正日益进入市场。(今后继续连载)  --------------------------------------------------------------------------------  功能美白成分解析  1、减少黑色素生成,概念跟“预防胜于治疗”相类似:利用防晒露,使皮肤因缺少黑色素生成的刺激而变白。通常这类美白产品配方里都添加有防晒因子。  2、加速已出现色素沉着的角质层细胞的新陈代谢:α羟基酸及A醇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它们可帮助消除已出现色素沉着的细胞,使肌肤外表更明亮,还可使不断更新的基层细胞加快其生长分裂速度。这样,黑色素细胞进入邻近细胞中的数量就会较少,肌肤就会显著变白。  3、减少新色素的生物合成:关于此类成分的作用过程,目前市面上出售产品的内含成分大多通过抑制酪氨酸酵素而起作用。通常此类衍生物不能兼备安全性和功效性。以对苯二酚为例,该活性成分因据称有毒而渐遭弃用。  于是,近年来,新一代功能性美白产品成分成为许多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和开发重点——熊果素:其结构是对苯二酚的葡萄糖甙,通过抑制酪氨酸酵素而起作用;其刺激性及敏感性比苯二酚小很多。使用浓度介乎1%~10%之间,最好高于5%。易溶于水,需添加稳定剂以避免在最终配方中变色。  曲酸:其效用是在观察日本清酒酿造工人的手变白时发现的。它能有效抑制酪氨酸酵素,可溶于水,使用浓度介乎1%~3%之间,无毒,用后刺激性极小,在亚洲食品工业中被用作抗氧化剂。但在美白产品中应用,配方中存在稳定性问题,会令加入曲酸的产品变成黄褐色。基于这一原因,含有曲酸的美容化妆品中均添加抗氧化剂。  棕榈酸曲酸:由曲酸衍生而来的脂溶性成分,相对于防晒露及其配方中可能添加的防腐剂而言,其好处在于不影响它们的活性。尽管推测它能起抑制酪氨酸酵素的作用,但确切的作用过程仍未被业界人士彻底搞清楚。而通过人体试验显示其性质稳定,无刺激性。  维生素C衍生物:维生素C可有效抑制酪氨酸酵素,但不具相应比例的美白效果,因此业内人士推断是其抗氧化作用令黑色素减少进而分解,从而起到了美白作用。由于其性质倾向不稳定,故其配方中需添加其他成分保持其稳定性,但可能会因此而降低其功效。值得一提的是,维生素C磷酸镁盐是维生素C相对稳定的衍生物,可溶于水。作为皮肤美白成分使用时,浓度介乎5%~10%之间。具有令肌肤明亮及抗氧化作用,并能刺激胶原蛋白的合成,也常用于抗衰老保养品中。  壬二酸衍生物:该酸由引起花斑癣的皮屑芽胞菌酵母自然生成,通过该分子的作用会使皮肤出现淡斑。它是氧化酵素的有效抑制剂,因此也能抑制酪氨酸酵素。对光不敏感,与皮肤相容性好,但难以溶解,不便与乳液结合,近年来生产出的衍生物azelaoidiglycine,在其浓度含量为3%的口者喱中有显著的美白效果。  植物萃取物:许多植物萃取物具有美白肌肤的作用,而当前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辨别它们内部的活性成分。譬如,中国植物蔷薇科属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的衍生物,其美白作用与抑制酪氨酸酵素、抗组氨作用均同步进行,虽然目前仍不清楚这些作用是否来自萃取物中的同一成分,但肯定它包含多酚——  一种洋甘草(Glycyrrhiza glabra)精油中供研究及散见于多种不同植物中、被确认为具美白功用的物质。  总之,美白配方的功效主要取决于所含成分的类型,人们可以通过试管及人体测试进行评估。不过有研究成果显示,数种活性成分结合产生的护理功效,可高于单一成分功效的总和。某些成分——如硫辛酸、山梨酸、萄糖氨、谷光甘肽及半胱氨酸等——各自的美白功效不大,但结合使用可提高其功效。

化妆品中的有机化学论文1000字内容是什么

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摘要:论述了表面活性剂的功能,如润湿、分散、乳化、增溶、起泡、消泡和洗涤去污等功能,以及在化妆品中的作用。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和化妆品的分类情况,化妆品的原料以及化妆品对表面活性剂的要求。详细介绍了化妆品中常用的几种表面活性剂。对化妆品中用的表面活性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关键词:表面活性剂;化妆品;功能;应用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中的主要功能包括乳化、分散、增溶、起泡、清洗、润滑和柔软等。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中具有广泛的用途,起着重要的作用。化妆品中所利用的表面活性剂的性能不仅仅是其单一的性能,而是利用其多种性能,因此,表面活性剂是化妆品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妆品中。化妆品是指以涂抹、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施于人体(皮肤、毛发、指趾甲和口唇齿等),以达到清洁、保养、美化、修饰和改变外观,或者修正人体气味,保持良好状态为目的的产品。目前,化妆品的发展趋势是向疗效性、功能性和天然性方向发展。1表面活性剂的分类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根据表面活性剂的来源进行分类,通常把表面活性剂分为合成表面活性剂、天然表面活性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三大类。1合成表面活性剂合成表面活性剂是指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制备的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在性质上的差异,除与烃基的大小和形状有关外,主要与亲水基团类型有关。一般以亲水基团的结构为依据来分类,按亲水基团是否带电可将表面活性剂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大类,其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又分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2天然表面活性剂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以石油为基本原料的表面活性剂工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起人们对能源消耗、工艺生产过程、生态学和石油制品安全性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从而引发了以天然油脂为原料生产表面活性剂的重大变革。由于生物新技术的应用,油脂分离精制技术的发展,植物油脂品种的改良及增产,使得大量获得价格较低的高纯度的天然油脂成为可能,新的抗氧化剂的开发成功,解决了天然油脂腐败变质的问题,再加上人们对安全及环保意识的提高,以油脂为原料的天然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在天然油脂中最受重视的要数棕榈油和棕榈仁油。3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是指由细菌、酵母和真菌等多种微生物产生的具有表面活性剂特征的化合物。用微生物生产表面活性剂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生物工程领域中研究的新课题。用微生物制取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得到许多难以用化学方法合成的产物,在结构中引进了新的化学基团,而制得的产物易于被生物完全降解,无毒性,在生态学上是安全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根据其亲水基的不同可分为糖脂系、酰基缩氨酸系、磷脂系、脂肪酸系和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五类。2表面活性剂的功能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多种功能的精细化学品,表面活性剂具有润湿、分散、乳化、增溶、起泡、消泡和洗涤去污等多种功能。当液体与固体表面接触时,气体被排斥,原来的固-气界面消失,代之以固-液界面,这种现象称为润湿。从普遍意义而言,润湿是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自表面取代的过程。通常把一种物质的颗粒或液滴以及微小的形态分散到另一介质中的过程叫分散。所得到的均匀、稳定的体系叫分散体。乳化是一种液体以微小液滴或液晶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不相混溶的液体介质中形成的具有相当稳定性的多相分散体系的过程。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后,具有能使不溶或微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显著增大的能力,且溶液呈透明状,这种作用称为增溶作用。由液体薄膜或固体薄膜隔离开的气泡聚集体称为泡沫,可分为液体泡沫和固体泡沫。在液体泡沫中,液体和气体的界面起主要作用。一般地说,当表面张力低,膜的强度高时,不论是稳定泡沫还是不稳定泡沫,起泡力都较好。溶液的黏度对泡沫稳定在两方面起作用:一方面是增强泡沫液膜的强度;另外,表面黏度大,膜液体不易流动排出,延缓了液膜破裂,而增强了泡沫的稳定性。消泡作用分为破泡和抑泡两种。具有破泡能力的物质称为破泡剂。有效的消泡剂既要能迅速破泡,又要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防止泡沫生成。洗涤去污作用是表面活性剂应用最广泛、最具有实用意义的基本特性。洗涤去污过程是极为复杂的,与污垢种类、基本性能、表面活性剂和助剂的种类和结构密切相关,而其过程又是多种表面现象,如吸附、润湿、渗透、乳化、分散、泡沫和增溶等在不同情况下的综合效应。3化妆品的分类化妆品能对人体面部、皮肤表面、毛发和口腔起清洁保护和美化作用。化妆品的品种多种多样,分类方式也各不相同。按使用部位可分为:皮肤用化妆品、毛发用化妆品、指甲用化妆品和口腔用化妆品。按使用目的可分为:洁净用化妆品、基础保护化妆品、美容化妆品和芳香制品,还可根据化妆品本身的剂型分类。4化妆品的原料制造化妆品所用的原料有很多种,据统计大概有3 000多种。根据化妆品原料在化妆品中所含比例的大小,可分为基质原料和配合原料。基质原料是调配各种化妆品的主体,也成为基础原料。膏霜类的油脂,香粉类的滑石粉等均属基质原料;配合原料是用来改善化妆品的某些性质和赋予色、香等的辅助原料,如膏霜中的乳化剂、抗氧化剂和防腐剂等均属配合原料。配合原料在化妆品中的比例虽小,但对化妆品的质量影响却很大。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某一种原料在化妆品中起着基质原料的作用,而在另一化妆品中可能仅起着辅助原料的作用。1基质原料1)油脂类油脂是组成膏霜类化妆品的基本原料,主要起护肤、柔滑和滋润等作用。脂肪酸甘油酯是组成动植物油脂的主要成分,在常温下呈液态的称为油,呈固态的称为脂。根据来源又可分为植物性油脂和动物性油脂。植物性油脂包括椰子油、橄榄油、蓖麻籽油、杏仁油、花生油、大豆油和棕榈油等。动物油脂包括牛油、猪油、貂油和海龟油等。这些动植物油脂加氢后的产物称为硬化油。在化妆品中常用的硬化油有:硬化椰子油、硬化牛脂、硬化蓖麻油和硬化大豆油等。2)蜡类蜡是高碳脂肪酸和高碳脂肪醇所组成的酯。在化妆品中主要作为固定剂,增加化妆品的稳定性,调节其黏度,提高液体油的熔点,使用时对皮肤产生柔软的效果。依据来源的不同,蜡类也可分为植物性蜡和动物性蜡。植物性蜡包括巴西棕榈蜡、霍霍巴蜡和小烛树蜡等。动物蜡类包括蜂蜡、羊毛脂蜡、鲸油和虫蜡等。3)高碳烃类用于化妆品原料中的烃类主要包括烷烃和烯烃,它们在化妆品中的主要作用是其溶解作用,净化皮肤表面,还能在皮肤表面形成憎水性油膜,来抑制皮肤表面水分的蒸发,提高化妆品的功效。在化妆品中用的主要包括角鲨烷、凡士林、液体石蜡和固体石蜡等。4)粉类粉类是组成香粉、爽身粉、胭脂、牙粉和牙膏等粉类化妆品的基质原料。一般是不溶于水的固体,经

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  “有机化学”这一名词于1806年首次由贝采里乌斯提出。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由于科学条件限制,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从天然动植物有机体中提取的有机物。因而许多化学家都认为,在生物体内由于存在所谓“生命力”,才能产生有机化合物,而在实验室里是不能由无机化合物合成的。  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氰经水解制得草酸;1828年他无意中用加热的方法又使氰酸铵转化为尿素。氰和氰酸铵都是无机化合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机化合物。维勒的实验结果给予“生命力”学说第一次冲击。此后,乙酸等有机化合物相继由碳、氢等元素合成,“生命力”学说才逐渐被人们抛弃。  由于合成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合物不断地在实验室中合成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与生物体内迥然不同的条件下合成出来的。“生命力”学说渐渐被抛弃了,“有机化学”这一名词却沿用至今。  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提出价键概念之前是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已经分离出许多有机化合物,制备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它们作了定性描述,认识了一些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他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183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展了碳、氢分析法,1833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这些有机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学家能够求得一个化合物的实验式。  当时在解决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结合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初,有机化学用二元说来解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二元说认为一个化合物的分子可分为带正电荷的部分和带负电荷的部分,二者靠静电力结合在一起。早期的化学家根据某些化学反应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由在反应中保持不变的基团和在反应中起变化的基团按异性电荷的静电力结合。但这个学说本身有很大的矛盾。  类型说由法国化学家热拉尔和洛朗建立。此说否认有机化合物是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基团组成,而认为有机化合物是由一些可以发生取代的母体化合物衍生的,因而可以按这些母体化合物来分类。类型说把众多有机化合物按不同类型分类,根据它们的类型不仅可以解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而且能够预言一些新化合物。但类型说未能回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这个问题成为困扰人们多年的谜团。  从1858年价键学说的建立,到1916年价键的电子理论的引入,才解开了这个不解的谜团,这一时期是经典有机化学时期。  1858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和英国化学家库珀等提出价键的概念,并第一次用短划“—”表示“键”。他们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是由其组成的原子通过键结合而成的。由于在所有已知的化合物中,一个氢原子只能与一个别的元素的原子结合,氢就选作价的单位。一种元素的价数就是能够与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结合的氢原子的个数。凯库勒还提出,在一个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可以互相结合这一重要的概念。  1848年巴斯德分离到两种酒石酸结晶,一种半面晶向左,一种半面晶向右。前者能使平面偏振光向左旋转,后者则使之向右旋转,角度相同。在对乳酸的研究中也遇到类似现象。为此,1874年法国化学家勒贝尔和荷兰化学家范托夫分别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同分异构体,圆满地解释了这种异构现象。  他们认为:分子是个三维实体,碳的四个价键在空间是对称的,分别指向一个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碳原子则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当碳原子与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连接时,就产生一对异构体,它们互为实物和镜像,或左手和右手的手性关系,这一对化合物互为旋光异构体。勒贝尔和范托夫的学说,是有机化学中立体化学的基础。  1900年第一个自由基,三苯甲基自由基被发现,这是个长寿命的自由基。不稳定自由基的存在也于1929年得到了证实。  在这个时期,有机化合物在结构测定以及反应和分类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但价键只是化学家从实践经验得出的一种概念,价键的本质尚未解决。  现代有机化学时期 在物理学家发现电子,并阐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美国物理化学家路易斯等人于1916年提出价键的电子理论。  他们认为:各原子外层电子的相互作用是使各原子结合在一起的原因。相互作用的外层电子如从—个原了转移到另一个原子,则形成离子键;两个原子如果共用外层电子,则形成共价键。通过电子的转移或共用,使相互作用的原子的外层电子都获得惰性气体的电子构型。这样,价键的图象表示法中用来表示价键的短划“—”,实际上是两个原子共用的一对电子。  1927年以后,海特勒和伦敦等用量子力学,处理分子结构问题,建立了价键理论,为化学键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后来马利肯用分子轨道理论处理分子结构,其结果与价键的电子理论所得的大体一致,由于计算简便,解决了许多当时不能回答的问题。

功能化妆品概要  1功能化妆品的界定  在过去的10多年里,作为化妆品和制药工业革新,以及消费者对化妆品态度转变的结果,化妆品和药品的界线因为交叉而更加模糊不清,见Fig1-1, 由于这种交叉,化妆品和类似药物功效的新类别产品已经出现。比如,尽管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FDA)没有将功能化妆品(Cosmeceuticals)定义为独立类别,但是该术语已经被派生出来,并且被化妆品制造厂商者,迫不及待地用于描述化妆品和药品组合的一类产品。  每天都有越来越多的术语,用来描述我们正在称为功能化妆品这类日用品。这些包括:  美容增补剂;活性化妆品;效能化妆品;生物活性化妆品;植物化妆品;功效化妆品  皮肤治疗剂;皮肤药物;化妆品药物;疗效性化妆品。  当然,这些术语不都是一样的,在有些情况下,使用者正试图对一些产品类别进行正确地区分;在另一些情况下,使用者可能会简单地"将新酒装入旧瓶"。  美容增补剂基本上是天然营养保健类产品,通过口服产生美容效果,它们通常以胶囊形式使用,但有时以汤剂或甚至酊剂形式使用。  活性化妆品包括"活性"成分,可能不产生许多令人满意的健康益处,然而使用类似效能化妆品或功效化妆品的术语意味着:它们比一般化妆品表现出一些较有用的功效。  比如:皮肤治疗剂和皮肤药物只能简单地归为功能化妆品中的一小类,而化妆品药物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定义为:化妆品和药物相组合的产品,这类产品包括含氟牙膏,抗头皮屑香波,也必须符合人体健康,化妆品卫生和安全法规。由于世界上现有的化妆品卫生和安全法规,和全球文化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造成对功能化妆品的许多不同解释;并且不同的国家正在使用上述多种短语和术语,来表达功能化妆品。  2 功能化妆品历史  尽管功能化妆品这个术语,最初由美国皮肤学家阿尔伯特克利格曼医学博士,在20世纪70年代制造出来,但埃及人是有史以来,最早认识到化妆品能有保健的作用。考古学家已经发掘出一些古代化妆品罐,在其化妆品罐上所写的象形文字是说:"对视力有益"和"止血"。公元前1600年书写的医用莎草纸,经常涉及到许多功能化妆品。特别受人喜爱的是使用蜂蜜和牛奶的制剂,据说蜂蜜和牛奶有助于治疗皮肤疾病。而其他由乳香、植物油和石蜡按等比例制造的产品,声称能消除面部皱纹。  对于许多中世纪的阿拉伯医生和他们的欧洲同行来说,化妆品、香精和草药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他们所做的研究和试制工作,同时也覆盖了这些学科。化妆品和洗涤工业从医药领域中分离出来,是19世纪当现代制药工业开始发展,当第一个管制药物销售的政府法令实施以来,所出现的现象。  在近来的50多年里,有点讽刺性的是,医生和公众过分关注化妆品,引起的过敏反应。化妆品作为有效帮助治愈的作用被忽视,直到它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才被重视。  克利格曼通过开发能改善紫外损伤皮肤外表和抗皮肤皱纹的制剂,重新点燃人们对化妆品的兴趣。在此,他使用维甲酸作为活性成分。维甲酸已被证实:具有消除细小皱纹、减少衰老角质症,和促使胶原形成的能力。  克利格曼认为:新的化妆品技术"使得在皮肤护理品中,加入数量不受限制的活性物质成为可能,这些活性物质来自自然资源-来自植物、海洋、地球以及宇宙,包括那些由化学家合成的令人心动的物质名单。比如:维生素和抗氧化剂、抗炎、影响情绪的香味、胎盘、羊水血清和众多的激素,选择的范围十分广泛。"  3 功能化妆品类型  (1)按通常使用来划分,功能化妆品被分为下列各部分:  皮肤护理:包括防晒和其他皮肤护理品;  头发护理:包括洗发香波、护发剂和保护头皮健康的护发品;  身体护理:包括除臭剂和广泛范围的个人护理品;  化妆护理:包括护甲、护眼和彩妆美容产品。  大多数功能化妆品绝多数是皮肤护理品,特别强调防晒品类;其次第二大类是护发品。  (2)按性别化使用来划分,功能化妆品被分为:  在男性中,潜在功能化妆品使用的关键领域是:  头发再生、抗衰老、抗头皮屑、抗汗、抗皮炎、抗牙齿腐蚀、抗脚癣以及作为收敛剂;  在女性中,功能化妆品最多数用于:  抗皱纹、丰乳、苗条(抗脂肪团)、脱毛、口腔卫生、皮肤变棕色、皮肤美白、细胞再生复原、抗自由基、抗静脉曲张。  在这个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当今,人们心里将青春与美丽联系在一起,对于女性,不断使用抗衰老面霜和皮肤美白产品,将构成不断增长的化妆品消费大市场。最近几十年,最流行和最有争议的功能化妆品,有些含有果酸:α-羟基酸(AHA)和β-羟基酸(BHA),它们都是非常流行的"抗衰老物质"。  红血丝是另一个美容的疑难问题,在这个领域中,生物化妆品和植物化妆品正愈加流行。许多植物药材,特别是葡萄叶提取产品,已经被成功地开始应用,减缓红血丝的局部面霜,也正日益进入市场。(今后继续连载)  --------------------------------------------------------------------------------  功能美白成分解析  1、减少黑色素生成,概念跟“预防胜于治疗”相类似:利用防晒露,使皮肤因缺少黑色素生成的刺激而变白。通常这类美白产品配方里都添加有防晒因子。  2、加速已出现色素沉着的角质层细胞的新陈代谢:α羟基酸及A醇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它们可帮助消除已出现色素沉着的细胞,使肌肤外表更明亮,还可使不断更新的基层细胞加快其生长分裂速度。这样,黑色素细胞进入邻近细胞中的数量就会较少,肌肤就会显著变白。  3、减少新色素的生物合成:关于此类成分的作用过程,目前市面上出售产品的内含成分大多通过抑制酪氨酸酵素而起作用。通常此类衍生物不能兼备安全性和功效性。以对苯二酚为例,该活性成分因据称有毒而渐遭弃用。  于是,近年来,新一代功能性美白产品成分成为许多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和开发重点——熊果素:其结构是对苯二酚的葡萄糖甙,通过抑制酪氨酸酵素而起作用;其刺激性及敏感性比苯二酚小很多。使用浓度介乎1%~10%之间,最好高于5%。易溶于水,需添加稳定剂以避免在最终配方中变色。  曲酸:其效用是在观察日本清酒酿造工人的手变白时发现的。它能有效抑制酪氨酸酵素,可溶于水,使用浓度介乎1%~3%之间,无毒,用后刺激性极小,在亚洲食品工业中被用作抗氧化剂。但在美白产品中应用,配方中存在稳定性问题,会令加入曲酸的产品变成黄褐色。基于这一原因,含有曲酸的美容化妆品中均添加抗氧化剂。  棕榈酸曲酸:由曲酸衍生而来的脂溶性成分,相对于防晒露及其配方中可能添加的防腐剂而言,其好处在于不影响它们的活性。尽管推测它能起抑制酪氨酸酵素的作用,但确切的作用过程仍未被业界人士彻底搞清楚。而通过人体试验显示其性质稳定,无刺激性。  维生素C衍生物:维生素C可有效抑制酪氨酸酵素,但不具相应比例的美白效果,因此业内人士推断是其抗氧化作用令黑色素减少进而分解,从而起到了美白作用。由于其性质倾向不稳定,故其配方中需添加其他成分保持其稳定性,但可能会因此而降低其功效。值得一提的是,维生素C磷酸镁盐是维生素C相对稳定的衍生物,可溶于水。作为皮肤美白成分使用时,浓度介乎5%~10%之间。具有令肌肤明亮及抗氧化作用,并能刺激胶原蛋白的合成,也常用于抗衰老保养品中。  壬二酸衍生物:该酸由引起花斑癣的皮屑芽胞菌酵母自然生成,通过该分子的作用会使皮肤出现淡斑。它是氧化酵素的有效抑制剂,因此也能抑制酪氨酸酵素。对光不敏感,与皮肤相容性好,但难以溶解,不便与乳液结合,近年来生产出的衍生物azelaoidiglycine,在其浓度含量为3%的口者喱中有显著的美白效果。  植物萃取物:许多植物萃取物具有美白肌肤的作用,而当前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辨别它们内部的活性成分。譬如,中国植物蔷薇科属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的衍生物,其美白作用与抑制酪氨酸酵素、抗组氨作用均同步进行,虽然目前仍不清楚这些作用是否来自萃取物中的同一成分,但肯定它包含多酚——  一种洋甘草(Glycyrrhiza glabra)精油中供研究及散见于多种不同植物中、被确认为具美白功用的物质。  总之,美白配方的功效主要取决于所含成分的类型,人们可以通过试管及人体测试进行评估。不过有研究成果显示,数种活性成分结合产生的护理功效,可高于单一成分功效的总和。某些成分——如硫辛酸、山梨酸、萄糖氨、谷光甘肽及半胱氨酸等——各自的美白功效不大,但结合使用可提高其功效。

化妆品安全的论文1000字内容怎样写

发展我国第三方物流配送的对策思考摘要:分析了第三方物流配送的实质及其快速发展的动因, 指出第三方物流配送在中国的市场前景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物流配送新概念、现代物流特征和发展方向、整合社会存量资源和物流供应链资源、审视物流配送战略等方面对完善我国第三方物流配送手段进行了探讨。关键词:中国,第三方物流,物流配送加人后, 中国物流市场的竞争明显加剧, 在快递、零售领域一下出现了诸如, 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巨头。年月, 政府高层主管官员宣布, 中国允许外商有条件地控股商业企业, 并将逐步取消对外方控股的限制外资可以进驻中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世界第三大零售商德国的麦德龙也宣布将在中国新设家分店。而巨头的物流配送无论从方式上、战略上, 还是在物流设施和配送技术上都是一流水平。研究第三方物流配送在物流业中的发展有意于我国企业提升物流整体作业水平, 更好地应对海外企业对我国物流市场的冲击。一、第三方物流配送何缘在物流领域盛行进人世纪年代以后, 物流系统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逐渐认识到物流在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环境变化使企业的经营格局发生了改变, 从而使脱离现代物流管理的生产、销售活动无法真正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同时又使物流企业本身在急剧的环境变化中提高了管理能力, 并产生了对生产、销售的能动作用。1、消费者行为的变化进人世纪, 中国人的生活意识已从原来追求温饱型或数量型转向追求小康和生活的质量。这种生活意识的变化, 在随着经济社会向国际化、信息化以及人口结构高龄化急剧转变的基础上, 推动了消费者价值的多元化以及生活类型的多样化,其结果是消费开始向个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强化了物流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2、多品种、少数量生产的转变和零售形式的多样化随着消费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 流行商品的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 使得厂家要完全预测特定商品的流行程度十分困难。正因为如此, 很多厂商都在积极开展多品牌战略, 即将原来的产品加以改良, 附加各种机能, 形成产品间微妙的差异。实施多品牌生产和销售战略意味着企业的经营从原来厂商生产主导战略转向消费主导的商品生产战略。这种转换改变了原来专职单品大量输送、储存的物流管理活动, 要求物流既讲求效率, 又能促进生产、销售战略的灵活调整和转换。为适应消费个性重点化、多样化要求, 一方面零售业中以家庭用品为进货品种广泛的连锁店、购物中心等业态的销售额急剧扩大另一方面, 由于生活类型的多样性, 零售业中通宵营业的小时店便民店或以利用汽车购物为前提的郊外仓储式商店等新型业态也相继诞生, 并实现了快速成长, 这些都改变了原来的流通格局, 同时也推动了物流服务的差异化和系统化管理的发展。3、无在库经营的倾向零售业中与消费个性化、多样化以及厂商多品种生产相对应, 无论在百货店、超市, 还是小时店等新型业态中, 经营的商品品种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 由于政策、环境、房地产价格等原因, 店铺的规模和仓库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特别是在大都市中, 由于人口密度大、地价高昂、消费更新快、环境规制严格等原因, 更加限制了仓储点和仓储空间的扩大。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提高店内管理效率, 通过加快商品周转来抵消仓储空间不足等问题。如今国际上大型零售业的经营方针均已从原来通过新店开设寻求外延型发展, 转向充实内部管理和投资, 积极进行内涵型发展。除此之外, 另一个推动无在库经营的原因是, 由于消费行为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 企业商品多品种、少数量生产,难以预测其实际需求量, 在这种状况下, 库存越大,零售企业承担的风险也越大, 为了降低风险, 零售企业必须尽可能地压缩库存, 实现即时销售。4、信息技术的革新“ 无在库经营” 能成为现实, 首先是因为世纪年代后期开始的信息技术革新, 具体反映在系统和系统的导人。和系统自开发以后, 在商业领域迅速得到推广和普及, 并大大改变了流通绩效, 推动了物流管理的现代化。从带来的直接利益看, 系统的导人提高了现金流通作业的速度和正确性, 节省了人力成本, 实现了流通效率化。与此同时, 在软件利益方面, 通过对所蓄积的电子信息进行加工、分析, 可以作为经营战略决策的依据和信息来源。具体表现为, 可以据此及早把握“ 畅销品” 、“ 滞销品” 的状况, 提高商品周转率。此外, 将这种信息与顾客信息相连接, 可以推动开发符合顾客需求的新产品, 进一步与系统相连接, 削弱在库水准, 使补充订货自动化成为可能。5、进人世纪年代后, 流通领域提出3C概念, 即顾客消费水平的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 使得整个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加大。是用户需求多样性与市场变化不确定性的主要根源。企业面对一个快速变化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 为提高竞争力, 采取了许多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无疑, 物流配送要求更加及时迅速、方便快捷。二、第三方物流配送在我国的市场前景第三方物流管理思想直到世纪年代才引起我国物流界重视。作为物流业的新兴领域, 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刚刚起步, 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1、物流集成商具有特殊功能第三方物流有着物流集成商的特殊功能, 它提供的是一个计算机接口、一个接触点、一份合同, 买卖双方把所有与物流有关的业务交给这一个公司全权代理, 不管它是自己运作, 还是再去转包给别人。而第三方是与货主联系的惟一接触点。2、第三方物流的利润空间很大第三方物流除了给第一方、第二方带来利润以外, 自己也能获取利润, 如果利用更加严格的内部成本控制和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 提供一些增值服务, 其赚取利润的空间会更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第期张卫星发展我国第三方物流配送的对策思考越来越多的厂商在到国外办厂的同时往往也将第三方带去, 这样随着厂商市场的不断扩大, 第三方的市场也跟着扩大。3、客户对第三方物流的依赖性由于第三方有现成的、比客户自己做要好得多的物流解决方案, 所以, 客户都非常愿意把物流外包出去, 从而, 第三方物流和客户之间就构成一种不可分割的供应链关系。据中国仓储协会年对全国家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的企业将在未来一年内选择新的物流商, 其中的企业将选择新型的物流企业, 而不是原来的仓储运输企业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市场需求相当可观。4、优秀的公司寻求为其产品或服务增加价值的渠道, 第三方物流迎合了这种需要第三方服务的最大用户群通常是那些在杂货店销售的日常洗涤用品、纸制品、化妆品和食品等产品的制造商。市场领先的公司有一个重要趋向,就是把物流作为一个增值过程来管理, 反映了为赢得并保持顾客满意而采取的有力行动, 并在灵活性上做了额外的投人, 特别是适应特殊的或非常规的需求。这些公司存在着以下共同点这些组织力图通过物流的力量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优秀的公司寻求为其产品或服务增加价值, 并通过运作一个有效的物流体系来支持此目标公司通过与服务供应者结成战略联盟来改善他们的资产。这些联盟使公司与其重要客户的关系更为密切。那些首先考虑到通过顾客满意来开发其市场机遇的公司, 努力与专业人员或第三方供应者一起确保在满足顾客需求方面的根本能力。这样, 可简化流程管理, 而且通过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某些业务, 使规模经济得以实现。本质上说, 物流联盟就是通过双赢, 力图使之作为整体的系统产生更高的效率。

化妆品对皮肤有哪些危害?化妆品产生的不良反映有哪些主要问题? 答:这种不良反应,可以出现几种类型。 第一,有些化妆品里边有些有害的东西,会引起刺激反应,表现为皮肤发红,烧灼不适感; 第二,过敏反应,这种反映就是使用了几天以后,皮肤发红,出现一些小疹子,甚至水肿; 第三,可通过皮肤吸收以后进入人体,出现了一系列的系统的症状。 化妆品到底为什么会引起不良反应? 答: 化妆品的成分里头有一些特殊的添加剂。化妆品引起中毒或者不良反应的真正元凶是汞、铅、砷等重金属类。我们大家对于汞、铅、砷的认识的确不够,你看选择化妆品的时候,似乎被化妆品美地的外表吸引了注意力,没有注意到它真正的本质。另外还有比如防腐剂,色素,一些酶类以及重金属,都能够引起不良反应,其中最重要的是重金属的超标。 健康提示: 化装品原料基础原料:胶质、蛋白质、淀粉、油脂 特殊添加剂:防腐剂、杀菌剂、维生素、酶类、色素等。 化妆品中汞超标会引发体那些除了之外还会出现哪些问题? 答 汞超标对人体的危害:1,会导致色素脱失;2,皮肤刺激;3,造成的皮肤损伤;4,造成体内的蓄积,从而引起肌体各种不良反应,最主要的就是中枢神经系统,如失眠乏力,记忆力不好,特别是情绪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 铅给人体带来的问题有哪些? 答 铅对人体的危害除了对皮肤有影响外的,还会造成神经衰弱的表现,另外吸收以后,消化系统也会有一些症状,比如说便秘,食欲不不振,厉害的话,肝功能可能有损害。 砷对人体的危害? 答 砷的毒性也是很大的,用后如果吸收中毒的话,砷也会引起有神经系统的改变,同时还有一些周围神经的改变,比如说手麻,脚麻四肢无力,疼痛等症状,皮肤上可能还有黑变,色素的沉着。 什么叫黑变? 答 从医学上来说,它叫做黑变病。实际上它就是皮肤的颜色由正常的颜色转为青灰色或者灰褐,有些人接触不良的化妆品以后,皮肤逐渐变红变黑了。这主要就是由于使用一些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造成的,它对于皮肤还有另外一种作用,可以诱导皮肤发生肿瘤,砷中毒以后造成皮肤癌的发病率还很高的。 汞、铅、砷引起身体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一、中枢神经的系统方面: 神经衰弱、头痛、头晕、乏力、多汗、多梦、失眠、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急躁、易怒。 二、其它的系统的改变: 角质化、黑变、粗糙、皮肤癌变、 口腔:牙齿松动、牙龈萎缩 肝脏损害 食欲不振 肝区疼痛、腹胀、便秘、肝酶升高、 肾脏损害 蛋白尿 周围神经病变 手麻 脚麻、四肢疼痛 解说 你也许不愿意相信,化妆品都是化学合成品,虽然有美化的功能,但多少也挥发出各种有害物质。在化妆品中,会由于需要增加祛斑美白的功效而添加了汞、铅、砷等化学成分。砷对蛋白质及多种氨基酸均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汞是唯一在常温下以液态形式存在的金属。由于它的特殊物理性质,表现出容易为生物体吸收的特点,长被用于各类美白祛斑产品。我们来看一张皮肤的组织图,您每天使用的化妆品就是由表皮吸收,再到真皮,最后到皮下组织。而那些金属化学分子,同时也进入到了体内。被氧化以后,挥发毒作用来损害人体的器官。可能这些元素及其他们化合物的含量。凭我们的肉眼是很难看出来的。即使超标几万倍,闻起来也只会有点刺鼻。因此长期使用此类化妆品,就会对人体皮肤产生刺激作用。造成相当的危害。 目前的检测手段有哪些? 答:在化妆品的使用过程中首先应该避免使用三无产品,这是前提。另外在化妆品的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不舒服,你可以到医院,到专科,比如说到王主任那儿职业病科,有金属的汞、铅、砷这些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如果你对里边的某种成分过敏,可以到皮肤科并把你所使用的化妆品拿来,我们可以帮助你检测到是不是对这种化妆品过敏,还是你对外界其它的化妆品过敏,或者过敏了以后达到一个什么程度。都能检测出来 什么样的人应该去检测呢,是不是像刚才提到的有不良反应的时候? 答:从皮肤的角度来说,如果长时间固定用一种化装品,用的时间比较长了,就像刚才王主任说的,早期可能没有反映,但是它已经通过皮肤的吸收进入人体了。那它产生的主要是一种系统的症状,神经系统,中枢系统,你可能最近有一段时间有一些出现一种亚健康的状态的表现,头晕,睡不好,这时你就应该检测一下,看是否是化妆品引起这方面的问题。 健康提示: 一、不使用不合格化妆品,市面上的化妆品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如何挑选安全有效的产品,是每个女性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应该防止是假冒劣质化妆品 二、睡眠前要卸妆,忙忙碌碌一整天,虽然身体已经相当疲劳,爱美的女性可不能偷懒,更应该学会关爱自己的肌肤,在水面四之前,一定要记得彻底卸妆。 三、女性宜淡擦口红 很多女性即使不化装也会涂口红,口后的主要成分是羊毛脂,可是它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如嘴唇黏膜干裂、剥落、为了健康宜淡擦口红, 四、必要时进行排毒治疗 美白有风险,去斑需谨慎,爱漂亮的女性们一旦发现,自己使用的化妆品可能引起中毒,应该立即前往医院检查,目前在医院中主要是采用点滴排尿的方法。将体内的毒素通过尿液排出体外,降低人体内的有毒金属含量。从而使化妆品中毒的患者恢复健康。

化妆品都是化学合成品,虽然有对人体保护和美化的功能多少也会挥发出各种有害物质,对人体皮肤产生刺激作用有些甚至引起皮肤水肿、瘙痒、斑疹等“化妆品皮炎”。 想要知道化妆品以及香水对女性的危害究竟有哪些为了防止化妆品以及香水对人体的危害在购买和使用化妆品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怎样选择化妆品步骤/方法1化妆品的质量  首先,选择化妆品最重要的是看质量是否有保证。名厂、名牌是个参考因素,但关键看他的产品成分是否含有香精、防腐剂、色素、动物成分,是否经过皮肤科测试,同时要注意产品有无检验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以防假冒。其次,学会识别化妆品的质量。  ①从外观上识别:好的化妆品应该颜色鲜明、清雅柔和。如果发现颜色灰暗污浊、深浅不一,则说明质量有问题。如果外观浑浊、油水分离或出现絮状物,膏体干缩有裂纹,则不能使用。  ②从气味上识别:化妆品的气味有的淡雅,有的浓烈,但都很纯正。如果闻起来有刺鼻的怪味,则说明是伪劣或变质产品。  ③从感觉上识别:取少许化妆品轻轻地涂抹在皮肤上,如果能均匀紧致地附着于肌肤且有滑润舒适的感觉,就是质地细腻的化妆品。如果涂抹后有粗糙、发粘感,甚至皮肤刺痒、干涩,则是劣质化妆品。2  购买场合的选择  目前国内的消费者购买化妆品一般选择超市或百货公司等化妆品专柜购买,欧美等发达国家32%的消费者选择去药店购买化妆品,因为能够进入药店销售的化妆品对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指标上要求十分严格苛刻,只要把化妆品当作药物一样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它的安全性和疗效才能在药店销售,所以对在百货公司购买化妆品,一直遇到皮肤过敏问题的消费者可以去药店选择合适自己的化妆品。  3个人和环境因素选择化妆品,除化妆品的质量外,还要考虑到使用者和环境因素。  ①依据皮肤类型:油性皮肤的人,要用爽净型的乳液类护肤品;干性肌肤的人,应使用富有营养的润泽性的护肤品;中性肌肤的人,应使用性质温和的护肤品。  ②依据年龄和性别:儿童皮肤幼嫩,皮脂分泌少,须用儿童专用的护肤品;老年人皮肤萎缩,又干又薄,应选用含油分、保湿因子及维生素E等成分的护肤品;男性宜选用男士专用的护肤品。  ③依据肤色:选用口红、眼影、粉底、指甲油等化妆品时,须与自己的肤色深浅相协调。肤色较白的人,应选用具有防晒作用的化妆品。  ④依据季节:季节不同,使用的化妆品也有所不同。在寒冷季节,宜选用滋润、保湿性能强的化妆品,而在夏季,宜选用乳液或粉类化妆品。END注意事项妥善保管化妆品——保管化妆品时,须谨记化妆品有“五怕”。  怕晒:阳光或灯光直射处不宜存放化妆品。因为光线照射会造成化妆品水分蒸发,某些成分会失去活力,以致引起变质。阳光中的紫外线还能使化妆品中的一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影响使用效果,甚至发生不良反应。  怕冻:化妆品可放在冰箱的保鲜冷藏室保存,不能放在冷冻室保存。寒冷季节,不宜将化妆品放在室外或长时间随身携带到室外。因为冷冻会使化妆品发生冻裂现象,而且解冻后还会出现油水分离、质地变粗,对皮肤产生刺激作用。  怕潮:有些化妆品含有蛋白质,受潮后容易发生霉变。有的化妆品使用铁盖,受潮后容易生锈腐蚀化妆品,使化妆品变质。  怕久放:一般化妆品的有效期限为1-2年,开封后存放的期限更短些。因此,化妆品最好在有效期限内用完,不可停停用用直到过期。再好的化妆品,再精心的保管,如果过了保质期,便会一文不值。  怕污:化妆品使用后一定要及时旋紧瓶盖,以免细菌侵入繁殖。使用时最好避免直接用手取用,可以用干净的棉棒等工具取用。如果一次取用过多,可涂抹在身体其他部位,不可再放回瓶中。绝代佳人之前,先考虑一下,是否会败化妆品,尤其是所谓的大品牌所暗害。

功能化妆品概要 1功能化妆品的界定 在过去的10多年里,作为化妆品和制药工业革新,以及消费者对化妆品态度转变的结果,化妆品和药品的界线因为交叉而更加模糊不清,见Fig1-1, 由于这种交叉,化妆品和类似药物功效的新类别产品已经出现。比如,尽管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FDA)没有将功能化妆品(Cosmeceuticals)定义为独立类别,但是该术语已经被派生出来,并且被化妆品制造厂商者,迫不及待地用于描述化妆品和药品组合的一类产品。 每天都有越来越多的术语,用来描述我们正在称为功能化妆品这类日用品。这些包括: 美容增补剂;活性化妆品;效能化妆品;生物活性化妆品;植物化妆品;功效化妆品 皮肤治疗剂;皮肤药物;化妆品药物;疗效性化妆品。 当然,这些术语不都是一样的,在有些情况下,使用者正试图对一些产品类别进行正确地区分;在另一些情况下,使用者可能会简单地"将新酒装入旧瓶"。 美容增补剂基本上是天然营养保健类产品,通过口服产生美容效果,它们通常以胶囊形式使用,但有时以汤剂或甚至酊剂形式使用。 活性化妆品包括"活性"成分,可能不产生许多令人满意的健康益处,然而使用类似效能化妆品或功效化妆品的术语意味着:它们比一般化妆品表现出一些较有用的功效。 比如:皮肤治疗剂和皮肤药物只能简单地归为功能化妆品中的一小类,而化妆品药物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定义为:化妆品和药物相组合的产品,这类产品包括含氟牙膏,抗头皮屑香波,也必须符合人体健康,化妆品卫生和安全法规。由于世界上现有的化妆品卫生和安全法规,和全球文化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造成对功能化妆品的许多不同解释;并且不同的国家正在使用上述多种短语和术语,来表达功能化妆品。 2 功能化妆品历史 尽管功能化妆品这个术语,最初由美国皮肤学家阿尔伯特克利格曼医学博士,在20世纪70年代制造出来,但埃及人是有史以来,最早认识到化妆品能有保健的作用。考古学家已经发掘出一些古代化妆品罐,在其化妆品罐上所写的象形文字是说:"对视力有益"和"止血"。公元前1600年书写的医用莎草纸,经常涉及到许多功能化妆品。特别受人喜爱的是使用蜂蜜和牛奶的制剂,据说蜂蜜和牛奶有助于治疗皮肤疾病。而其他由乳香、植物油和石蜡按等比例制造的产品,声称能消除面部皱纹。 对于许多中世纪的阿拉伯医生和他们的欧洲同行来说,化妆品、香精和草药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他们所做的研究和试制工作,同时也覆盖了这些学科。化妆品和洗涤工业从医药领域中分离出来,是19世纪当现代制药工业开始发展,当第一个管制药物销售的政府法令实施以来,所出现的现象。 在近来的50多年里,有点讽刺性的是,医生和公众过分关注化妆品,引起的过敏反应。化妆品作为有效帮助治愈的作用被忽视,直到它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才被重视。 克利格曼通过开发能改善紫外损伤皮肤外表和抗皮肤皱纹的制剂,重新点燃人们对化妆品的兴趣。在此,他使用维甲酸作为活性成分。维甲酸已被证实:具有消除细小皱纹、减少衰老角质症,和促使胶原形成的能力。 克利格曼认为:新的化妆品技术"使得在皮肤护理品中,加入数量不受限制的活性物质成为可能,这些活性物质来自自然资源-来自植物、海洋、地球以及宇宙,包括那些由化学家合成的令人心动的物质名单。比如:维生素和抗氧化剂、抗炎、影响情绪的香味、胎盘、羊水血清和众多的激素,选择的范围十分广泛。" 3 功能化妆品类型 (1)按通常使用来划分,功能化妆品被分为下列各部分: 皮肤护理:包括防晒和其他皮肤护理品; 头发护理:包括洗发香波、护发剂和保护头皮健康的护发品; 身体护理:包括除臭剂和广泛范围的个人护理品; 化妆护理:包括护甲、护眼和彩妆美容产品。 大多数功能化妆品绝多数是皮肤护理品,特别强调防晒品类;其次第二大类是护发品。 (2)按性别化使用来划分,功能化妆品被分为: 在男性中,潜在功能化妆品使用的关键领域是: 头发再生、抗衰老、抗头皮屑、抗汗、抗皮炎、抗牙齿腐蚀、抗脚癣以及作为收敛剂; 在女性中,功能化妆品最多数用于: 抗皱纹、丰乳、苗条(抗脂肪团)、脱毛、口腔卫生、皮肤变棕色、皮肤美白、细胞再生复原、抗自由基、抗静脉曲张。 在这个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当今,人们心里将青春与美丽联系在一起,对于女性,不断使用抗衰老面霜和皮肤美白产品,将构成不断增长的化妆品消费大市场。最近几十年,最流行和最有争议的功能化妆品,有些含有果酸:α-羟基酸(AHA)和β-羟基酸(BHA),它们都是非常流行的"抗衰老物质"。 红血丝是另一个美容的疑难问题,在这个领域中,生物化妆品和植物化妆品正愈加流行。许多植物药材,特别是葡萄叶提取产品,已经被成功地开始应用,减缓红血丝的局部面霜,也正日益进入市场。(今后继续连载) -------------------------------------------------------------------------------- 功能美白成分解析 1、减少黑色素生成,概念跟“预防胜于治疗”相类似:利用防晒露,使皮肤因缺少黑色素生成的刺激而变白。通常这类美白产品配方里都添加有防晒因子。 2、加速已出现色素沉着的角质层细胞的新陈代谢:α羟基酸及A醇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它们可帮助消除已出现色素沉着的细胞,使肌肤外表更明亮,还可使不断更新的基层细胞加快其生长分裂速度。这样,黑色素细胞进入邻近细胞中的数量就会较少,肌肤就会显著变白。 3、减少新色素的生物合成:关于此类成分的作用过程,目前市面上出售产品的内含成分大多通过抑制酪氨酸酵素而起作用。通常此类衍生物不能兼备安全性和功效性。以对苯二酚为例,该活性成分因据称有毒而渐遭弃用。 于是,近年来,新一代功能性美白产品成分成为许多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和开发重点——熊果素:其结构是对苯二酚的葡萄糖甙,通过抑制酪氨酸酵素而起作用;其刺激性及敏感性比苯二酚小很多。使用浓度介乎1%~10%之间,最好高于5%。易溶于水,需添加稳定剂以避免在最终配方中变色。 曲酸:其效用是在观察日本清酒酿造工人的手变白时发现的。它能有效抑制酪氨酸酵素,可溶于水,使用浓度介乎1%~3%之间,无毒,用后刺激性极小,在亚洲食品工业中被用作抗氧化剂。但在美白产品中应用,配方中存在稳定性问题,会令加入曲酸的产品变成黄褐色。基于这一原因,含有曲酸的美容化妆品中均添加抗氧化剂。 棕榈酸曲酸:由曲酸衍生而来的脂溶性成分,相对于防晒露及其配方中可能添加的防腐剂而言,其好处在于不影响它们的活性。尽管推测它能起抑制酪氨酸酵素的作用,但确切的作用过程仍未被业界人士彻底搞清楚。而通过人体试验显示其性质稳定,无刺激性。 维生素C衍生物:维生素C可有效抑制酪氨酸酵素,但不具相应比例的美白效果,因此业内人士推断是其抗氧化作用令黑色素减少进而分解,从而起到了美白作用。由于其性质倾向不稳定,故其配方中需添加其他成分保持其稳定性,但可能会因此而降低其功效。值得一提的是,维生素C磷酸镁盐是维生素C相对稳定的衍生物,可溶于水。作为皮肤美白成分使用时,浓度介乎5%~10%之间。具有令肌肤明亮及抗氧化作用,并能刺激胶原蛋白的合成,也常用于抗衰老保养品中。 壬二酸衍生物:该酸由引起花斑癣的皮屑芽胞菌酵母自然生成,通过该分子的作用会使皮肤出现淡斑。它是氧化酵素的有效抑制剂,因此也能抑制酪氨酸酵素。对光不敏感,与皮肤相容性好,但难以溶解,不便与乳液结合,近年来生产出的衍生物azelaoidiglycine,在其浓度含量为3%的口者喱中有显著的美白效果。 植物萃取物:许多植物萃取物具有美白肌肤的作用,而当前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辨别它们内部的活性成分。譬如,中国植物蔷薇科属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的衍生物,其美白作用与抑制酪氨酸酵素、抗组氨作用均同步进行,虽然目前仍不清楚这些作用是否来自萃取物中的同一成分,但肯定它包含多酚—— 一种洋甘草(Glycyrrhiza glabra)精油中供研究及散见于多种不同植物中、被确认为具美白功用的物质。 总之,美白配方的功效主要取决于所含成分的类型,人们可以通过试管及人体测试进行评估。不过有研究成果显示,数种活性成分结合产生的护理功效,可高于单一成分功效的总和。某些成分——如硫辛酸、山梨酸、萄糖氨、谷光甘肽及半胱氨酸等——各自的美白功效不大,但结合使用可提高其功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