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我国智库应该如何管理论文数据结构和算法

发布时间:2024-08-30 11:45:51

我国智库应该如何管理论文数据结构和算法

这是一篇理论大作。自2015年1月20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来,我国智库发展进入新阶段。参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构建中国智库新格局》

社会智库由于管理灵活、研究独立,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往往可以超越部门利益、行业利益或地方利益,增加了政府决策的可选择性、科学性与民主性。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智库正在成为影响政府决策、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智库发展面临的困境在社会智库取得各项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社会智库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还需宏观与微观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发挥社会智库的作用。信息匮乏,获取成本较高。信息来源是中国社会智库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虽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于2008年开始实施,但是,与公共政策相关的统计数据与信息资源大多散落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数据库中,形成了某种程度的“数据垄断”,社会智库很难从公开渠道获得。为保证拿出客观独立的研究成果,大多时候社会智库只能依托自己的团队、国内外的战略合作伙伴,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和研究获取这些重要的研究数据。建言渠道不畅,缺乏政策影响力。完善的决策咨询机制是智库能够发挥政策影响力的法律依据。比如美国法律规定,政府项目从论证开始,到投资、运作以及完成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有不同的咨询报告。而我国,目前尚没有明确统一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政府决策中的咨询程序,政府仍然主要依靠传统的官方智库、高校智库,大部分社会智库都缺乏向党委政府建言的直接渠道,这就造成社会智库参与决策的渠道不畅,从而制约了社会智库的政策影响力。资金匮乏,可持续性较差。一方面,中国尚未形成捐助智库的慈善捐赠文化。在美国,法律鼓励慈善捐款,并且对非营利组织实施免税优惠,所以,作为非营利组织的智库,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可以获取源源不断的经费,这也是美国形形色色的智库得以生存并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而在我国,不论是企业家,还是基金会,大家关注的领域大多集中在救灾、助学等方面,对智库的捐赠可谓凤毛麟角。另一方面,相较于体制内智库的优势,社会智库获得政府项目的难度较高,政府咨询方面的财政拨款也大多流向体制内智库。社会智库多元化筹资机制尚不健全,是导致中国社会智库可持续性差,难以发展壮大的重要障碍。人才匮乏,人员流动性较大。智力资本是智库的核心资本,智库需要的人才主要包括领军人才、高端智囊人才、独立研究型人才以及新型综合人才。一般来说,影响力较大的社会智库都会有一定的核心人物在起主导作用。然而,相对于政府部门或大专院校的“铁饭碗”,多数社会智库往往无法为人才提供类似体制内的各种保障,其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很难留住优秀的研究人员,造成人员流动性较大。努力的方向社会智库具有创新意识强、竞争意识浓、运营机制灵活等优势,深具市场基因,是建设中国思想市场、助推大国崛起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为更好发挥社会智库“辅弼国政”的重要作用,当前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和加强。建立公开、可问责的信息使用机制。在现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非涉密信息的公开力度,消除由于体制机制障碍以及部门利益掣肘造成的“信息孤岛”现象,健全社会化的政策信息网络,逐步建立公开、透明、可问责的信息使用机制,为社会智库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提升信息保障。完善政策咨询外包机制,打通政策影响力的“最后一公里”。各级政府对体制内外智库应一视同仁,通过建立公开、透明的政策咨询外包机制,为各类智库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加大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力度,打通社会智库研究成果抵达决策层的“最后一公里”。完善公益捐赠制度,打造“自我造血”机制。研究制定针对社会智库多层次的支持办法,完善公益捐赠制度,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捐赠资助社会智库建设。对社会智库来说,短期可在明确智库定位并对捐赠者群体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筹款战略。长远还需踏实做研究,打造智库的思想创新力,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研究成果的转化与传播,为社会智库的“自我造血”机制打下坚实基础。建立“旋转门”机制,打造人才聚集平台。尽快建立社会智库与政府之间常态化的旋转门机制。可通过定期留出政府职位,让社会智库专业人士挂职锻炼。同时,也可定期派出政府官员去社会智库任职、指导工作;允许有条件的社会智库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等办法,解决社会智库的高端人才难题。社会智库恰似思想领域的一群鲶鱼,是搞活思想领域的关键力量,就像改革开放初期,发展民营经济搞活了中国的市场经济。现在如果更多地鼓励社会智库的发展,同样可以搞活中国的政策市场,促成可持续的国家繁荣。

未来的数十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中国要过怎么样的坎,如何应对发展中出现的难题,出现了很多两难、三难甚至更难的问题。这就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智慧,需要在公共决策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和重要作用的智库,需要发挥智库在政府决策外,作为社会大众的罗盘,以及学术殿堂人才储备集聚的蓄水池的作用。  研究一个问题,往往要综合考虑机遇、成本和风险。现在,需求就是最大的机遇,中国智库发展进入了春天,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建设高水平、合格、一流的智库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我们大家有了一个共识:是不是拥有一个好的智库,是国家、城市、地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但是什么是智库?什么是一流、高水平的智库?这是需要科学制订、深入研究的问题。在中国,并没有现成的答案,还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借鉴人类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功案例。智库是一个具有专门标志、专业标志要求的公共机构。一个合格的智库,从功能上来说,它必须能给决策层提供功能建议,它必须起到对社会大众的教育,发挥罗盘或者是指南针作用。还有就是汇聚人才,它是学术殿堂,包括有多学科的人才。从社会关系来说,智库应该是独立于政府机构、相对稳定的机构决策咨询部门。从社会责任来看,智库承担着更重要的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智库是社会的良知和理性。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库也有库格。这是关于重大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关系到民生、社会和谐等等。  中国智库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应该有中国的特点。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阶段不同,所以各地的智库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智库要发展,它的瓶颈、障碍、制约在哪里?我个人认为,一是定位还不够明确,体制、机制的灵活性还比较差,同时面临着资金来源不足和人才的缺乏。智库最重要的是人,靠人去研究。要有领军人才,有团队。  伴随着中国和世界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首先要继续明确智库的功能定位。我们认为,一是应当以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决策咨询方案。我们是一个学术殿堂,但是不能做纯学术研究。我们是要提出方案,尤其是决策执行方案,但是主要不是做短、平、快的研究。  其二,智库是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重要途径。智库要善于从第三方的角度相对独立地、客观地思考问题,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和建议。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需要智力,需要决策咨询,需要专家们的作用。这也是民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三,智库是国家、地区同行之间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争取国际话语权的一个平台。国家软实力的创新来源,政策方案高端人才的储备,都离不开智库。  (王荣华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智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对中国发展来说,现在恐怕是最需要智库、最需要智库发挥作用的时候。中国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经过六十年发展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现在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发展难题。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关系,地区发展,城乡关系,政府和市场、企业的角色定位以及体制建设方面的问题,都需要智库做出回应。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智库发挥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决策咨询中发挥作用,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大趋势。  “智库”这个词,是最近这几年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在国外,实质上很早就在关心、关注智库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对中国来讲,智库受到重视,是最近这几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的难题和发展的瓶颈,其重要性才日益凸显的。  上海社科院是地方社会科学院,在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研究机构。上海社科院在比较早的时候实质上是学术性的研究单位,是专门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研究单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社科院这样的机构也面临着功能转变,到底怎么样发挥作用,怎么样定位,也就是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更好发挥地方社科院这一特殊研究机构的作用,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实际上,上海社科院与高校,与政府研究部门,与其他的社会研究机构有很多不同。上海社科院由此率先提出把这样一种研究机构转型成为智库,成为党和政府的一个思想库、智囊团。  过去几年中,我们围绕这样的目标做了很多智库方面的研究工作。比如,在一些重大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中,包括“十一五”发展规划、上海发展战略、“四个中心”建设、长三角、以及综合配套改革、国家发展战略、国际关系等一些重大的国际经济、社会热点问题方面,我们都充分发挥了专家、学者的作用。  (权衡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  建立全球定位的智库  近年来,智库的工作重心改变了,政策决策者也改变了。智库和政策决策者都需要改善他们的工作。现在智库面临的问题都是非常复杂的,不仅仅涉及的国家很多。在上个世纪的中期,总共只有45个国家,现在有193个,接下来可能会有200多个国家。另外,非政府的参与者、企业,还有民间组织,以及我描述为非常有能力的个人,比如说比尔·盖茨,他们对世界政治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们要去分析、跟踪所有这些个体的发展。国家、政府、学界不再能垄断信息了。这意味着还有其他人,能够去挑战国家包括机构的地位。他们也可以建立垄断地位,而且能够影响到他们国家的公众。我觉得这是智库必须意识到的非常重要的发展。全球化使贸易、金融、技术、信息在全球相互交叉,而且使地球变得更小、更分散。信息不仅仅越来越分散,而且越来越多,对于智库来说,这也是非常大的挑战。我们要去分析哪些信息可靠,哪些不可靠,哪些信息是最好的、质量是最高的。  世界上最好的智库,要知道最好的信息来源在哪里,如何分析高质量的信息,使信息能体现它们的价值。不仅要为正确的人群提供正确的信息,而且要以正确的方式让政策制定人员更好地消化和理解。在美国是这样,在中国也是这样。政策分析者只能花半个小时来看分析资料,他们要迅速知道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而且哪些信息是可靠的。智库有责任承担这个任务。  另外一个变化是智库所发挥的作用。历史数据显示,世界上主要智库建立的时间,都有一个重要的相关性。那就是,国内和国外危机出现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智库。  从1920年到1980年,我称之为智库的革命性时期。当时有一些广泛的趋势,美国国内、国际都建立了很多智库,在整个北美、欧洲都有这样的一个趋势,智库的建立跟一战、大萧条、冷战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国内和国际的智库,他们关注的都是国家利益。  我预期未来智库发展最快的是在中国或者是印度。现在有全球性的问题和挑战;我觉得对于智库来说,必须去识别这些趋势,并且尽早地去识别,然后提供预期。因为现在已经出现了我所说的政策的海啸,它们会突然出现,而且影响会非常大。经济危机是非常重要的例子。而且它们会发生得更加频繁,影响破坏力会更大,这使智库的存在更有必要。我们需要更多深入的观点,因为我们现在还并不非常了解这些灾难性的事件。全球化的发展使它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影响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有了智库之后,政策决策者的压力就减轻了。他们现在面临的一个最大压力,也是智库面临的最大一个压力,就是如何知道未来发生什么,然后告诉公众。整个国家的智者,现在不能够给别人这些信息,尤其是自己还不能确定时就说出来,可能造成一些不可想象的后果。  (詹姆斯·麦甘 作者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麦甘协会主席)  智库竞争力的内涵  智库的竞争力,更多是借鉴经济学的概念,包括企业竞争、国家竞争、产业竞争等等。我们认为,竞争概念对中国智库有特殊的意义。竞争力的演变基础,一是资源论,一个智库如果具有竞争力,必须要有独特的资源,包括经济投入、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你要具有这些强大资源,才是有竞争力的。  二是系统论。智库对整个社会系统发挥影响、发挥作用的途径,从系统角度来看,更多体现于智库依托于整个外部的系统,国家之间、系统之间的比较。中国智库,依托于中国特有的政治体制、社会环境、历史传统。我们知道,智库发挥作用,与一国的政治体制是相关的,权力越分散的政治体系,智库发挥作用的空间越大。这是基于系统观竞争力的认识。  基于此,我们对智库的竞争力内涵做了界定。一个智库的竞争力至少有三层次的内涵。  一、智库要有竞争力,必须要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分三个方面:1、新概念、新观点的提出。一些新概念的导入,往往是智库最先提出来,慢慢发展成社会发展和整个政策制定的先导,包括中国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和平发展,这种概念其雏形往往都是学者的理念。国际上“软实力”的概念,就是来自于智库。通过智库的引领,使社会媒体、社会大众形成一种共识,能够知道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是智库创新的一个体现。2、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根本前提是发现问题。智库作为介于政府、大众和学者之间的一个结构,它具有比较有利的地位。3、解决问题。智库提供最直接的方案,能在解决问题的思路方面提供一些独特的观点。  二、智库的影响力。智库重要的作用是发挥政策制定的影响。实际上它还可以通过另外的渠道,通过对社会公众的影响,以及对所属机构的影响来发挥作用。智库影响分三个层次:1、对社会掌控者、决策者的影响。这是对核心成分有影响,影响到政策、决策的目标导向、方案设定、方案筛选以及政策引导和评价。2、对社会精英层的影响。比如提出一些新的理论体系。3、对社会公众的影响。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引导社会舆论,一是直接面对公众,把握公众思潮,从而形成对社会主流发展意识的引导。  三、智库国际化程度。三十年改革开放,一直在推动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实际上,智库国际化也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方面。它有三个层面:1、中国智库的国际化。2、智库研究活动的国际化。我们要参加国际交流合作,包括请国际知名专家来国内智库做交流。3、国际话语权。既然参与了国际学术交流,那么在国际智库课题设定中,怎么掌控话题,怎么形成话题的主导权,从而能对国际规则产生影响,这是智库竞争力的又一种体现。  对于智库竞争力进行全球排名有一定难度,因为各国智库千差万别,各个领域智库发挥的作用不一样,怎么评测很难界定。有理论的难点,也有现实的难点。理论的难点是智库一些新的思想很难追根溯源。一个新的思想到底是谁提出来的,很难界定。另外,政策的形成结果需要漫长的过程,观点不断融合才能形成最后的政策,很难说智库在这过程中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难以量化。另外,竞争力到底是指综合竞争力还是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往往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而智库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智库没有规模很难做强,但是有大的规模也不一定能做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之间怎么平衡,是我们面临的困惑。  (李安方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

我国智库应该如何管理论文数据结构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日前,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邀请业界专家围绕如何更好地发挥智库在决策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与会代表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对策的发言简要归纳如下。  深化智库功能认识  过去,人们更多地认为智库功能只是为政府提供决策服务。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王元明确指出,从整个社会发展历史来看,智库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带领社会未来发展的、主流的和先进的思想和精神。对于未来先进性和主流思想的阐述,尽管可能是多元的,也可能是矛盾的,但总是朝着进步的方向。对于智库这个非常重要的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应当给予更多的重视。  培育思想品市场  智库是产生思想品、产生智慧的人才库。现在“库”很多,“智”的质量不高,库里边的生产品、思想品也不够。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要引导一部分官方、半官方智库去行政化,变成第三方独立智库。使之在深入研究和持续性研究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逐步走向市场,并且在向决策层和市场需求者提供思想品方面,形成平等的智库竞争机制。谁的思想品有影响力,谁的观点和建设性意见或战略设计对国家战略、国家决策、国家政策及其社会作出的贡献大,谁就应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晓晶认为,智库是思想库。良好的思想市场环境是智库得以生存、发展,孕育独立精神的土壤。在这个思想的市场上,应该有大量的、多样化的思想产品。在开放的环境下,大家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才能集中大量的思想资源,激发思想产品不断产生。  王元也指出,在诸多因素中,决策行政机制对智库的影响更为深刻。决策行政机制决定了思想市场的规模、供给渠道和市场的多样性。没有决策的需求,不可能创造出一个多样化、大规模的、严肃的思想市场。  创新智库运管机制  良好的智库运行管理机制是建设新型智库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智库的科研和人员的管理、成果发布等方面。对此,陈文玲主张应借鉴发达国家智库运行管理经验,引进他们的制度设计,消化吸收再创新,由一个部门负责设计、转化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在顶层设计中,应给智库参与决策的机会,只有了解国家需要什么,才能提供出适应需求的智库产品。此外,智库还要建立转化机制,要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报告、重要论文和有影响力的著作等,拓宽转化的方法和路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为决策服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葛延风也强调,要推进智库发展,必须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其中包括待遇水平、发展机会、平等自由的研究氛围和环境、研究视野、成果发布渠道等,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当然,也需要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规范行为。  重视战略研究  根据我国智库研究现状,国务院参事室刘燕华认为,国外很多知名智库都投入大量的资金研究中国发展战略,如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等等,并得出了很多具有政策指导意义的结论。反观国内,我们有翔实的资料,很好的科研积累,但更注重研究技术,对战略研究却不那么重视。事实上,战略失误才是最大的失误。我们应当建设一流的智库,为一流科学家提供充足的资金,让他们创造思想,营销思想,并且把思想转换为政策。  陈文玲也指出,美国有2000多个智库,研究实力非常强。这些智库就一些专题已经连续研究多年,对一些重大问题都有非常强大的战略储备,甚至深入到具体实施环节、谈判重点,等等。我国智库在竞争力、战略设计能力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如何专门针对国际重大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如何打破部门分割,在国家层面进行跨领域的综合战略研究。这是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  强调练好智库内功  练好内功也是建设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要求。智库内功包括智库人员的研究能力、智库的产品质量和种类、支撑智库产品生产的数据和知识基础及设施的建设等方面。对此,葛延风指出,目前,有些智库的研究成果质量不高,主要是一些成果缺乏足够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行文八股化,而且常常把重点放在过于宏观的改革方向、原则等方面,在具体方案设计尤其是操作性政策设计方面则很不够。这和研究习惯、表达方式有关,但更大程度上表现出智库的整体研究尤其是操作性整体研究的能力不足。因此,必须着力提升研究能力,强化理论和实践以及国内外经验的结合,突出操作性政策研究,强化比较分析和政策评估。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赵志耘则强调,中国智库面临很多问题,如外部环境问题、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等。但更为关键的是智库首先需要明确自己为谁提供产品,应当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提供的产品是不是政策决策层所需要的,质量是不是值得信赖。赵志耘还进一步指出,智库的产品总体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参鉴类的研究报告,核心是梳理总结国外的经验做法和对中国的启示。第二类是分析类的研究报告,分析类的研究报告首先要把事实说清楚,其次要把问题分析清楚。第三类是政策类的研究报告。政策类的研究报告需要满足服务对象的特定需求。首先要了解政策制定和适应的环境;其次要合理合法,在合理合法的框架下满足决策者的政策需求;再次要清楚政策可能产生的后果,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可能性分析不够,不掌握政策执行可能产生的后果,就可能产生误导和偏失。  王元认为,我国官方智库承担了很多短期的政策研究任务,这些任务使得中国智库对于政策的延续演化、实际的观察、问题的把握等方面有了持续的积累。但问题是,中国官方智库并没有就此建立一个很持续的数据基础,没有建立相应的研究范式。因此,他强调中国智库需要建立自己的数据和知识支持基础,将过多经验性研究转向更为科学的规范研究。

最好是自己想,学习是自己的事!如果实在不行,可以参考别人的,也不要依样画葫芦!!

未来的数十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中国要过怎么样的坎,如何应对发展中出现的难题,出现了很多两难、三难甚至更难的问题。这就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智慧,需要在公共决策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和重要作用的智库,需要发挥智库在政府决策外,作为社会大众的罗盘,以及学术殿堂人才储备集聚的蓄水池的作用。  研究一个问题,往往要综合考虑机遇、成本和风险。现在,需求就是最大的机遇,中国智库发展进入了春天,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建设高水平、合格、一流的智库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我们大家有了一个共识:是不是拥有一个好的智库,是国家、城市、地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但是什么是智库?什么是一流、高水平的智库?这是需要科学制订、深入研究的问题。在中国,并没有现成的答案,还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借鉴人类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功案例。智库是一个具有专门标志、专业标志要求的公共机构。一个合格的智库,从功能上来说,它必须能给决策层提供功能建议,它必须起到对社会大众的教育,发挥罗盘或者是指南针作用。还有就是汇聚人才,它是学术殿堂,包括有多学科的人才。从社会关系来说,智库应该是独立于政府机构、相对稳定的机构决策咨询部门。从社会责任来看,智库承担着更重要的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智库是社会的良知和理性。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库也有库格。这是关于重大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关系到民生、社会和谐等等。  中国智库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应该有中国的特点。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阶段不同,所以各地的智库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智库要发展,它的瓶颈、障碍、制约在哪里?我个人认为,一是定位还不够明确,体制、机制的灵活性还比较差,同时面临着资金来源不足和人才的缺乏。智库最重要的是人,靠人去研究。要有领军人才,有团队。  伴随着中国和世界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首先要继续明确智库的功能定位。我们认为,一是应当以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决策咨询方案。我们是一个学术殿堂,但是不能做纯学术研究。我们是要提出方案,尤其是决策执行方案,但是主要不是做短、平、快的研究。  其二,智库是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重要途径。智库要善于从第三方的角度相对独立地、客观地思考问题,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和建议。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需要智力,需要决策咨询,需要专家们的作用。这也是民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三,智库是国家、地区同行之间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争取国际话语权的一个平台。国家软实力的创新来源,政策方案高端人才的储备,都离不开智库。  (王荣华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智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对中国发展来说,现在恐怕是最需要智库、最需要智库发挥作用的时候。中国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经过六十年发展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现在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发展难题。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关系,地区发展,城乡关系,政府和市场、企业的角色定位以及体制建设方面的问题,都需要智库做出回应。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智库发挥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决策咨询中发挥作用,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大趋势。  “智库”这个词,是最近这几年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在国外,实质上很早就在关心、关注智库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对中国来讲,智库受到重视,是最近这几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的难题和发展的瓶颈,其重要性才日益凸显的。  上海社科院是地方社会科学院,在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研究机构。上海社科院在比较早的时候实质上是学术性的研究单位,是专门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研究单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社科院这样的机构也面临着功能转变,到底怎么样发挥作用,怎么样定位,也就是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更好发挥地方社科院这一特殊研究机构的作用,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实际上,上海社科院与高校,与政府研究部门,与其他的社会研究机构有很多不同。上海社科院由此率先提出把这样一种研究机构转型成为智库,成为党和政府的一个思想库、智囊团。  过去几年中,我们围绕这样的目标做了很多智库方面的研究工作。比如,在一些重大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中,包括“十一五”发展规划、上海发展战略、“四个中心”建设、长三角、以及综合配套改革、国家发展战略、国际关系等一些重大的国际经济、社会热点问题方面,我们都充分发挥了专家、学者的作用。  (权衡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  建立全球定位的智库  近年来,智库的工作重心改变了,政策决策者也改变了。智库和政策决策者都需要改善他们的工作。现在智库面临的问题都是非常复杂的,不仅仅涉及的国家很多。在上个世纪的中期,总共只有45个国家,现在有193个,接下来可能会有200多个国家。另外,非政府的参与者、企业,还有民间组织,以及我描述为非常有能力的个人,比如说比尔·盖茨,他们对世界政治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们要去分析、跟踪所有这些个体的发展。国家、政府、学界不再能垄断信息了。这意味着还有其他人,能够去挑战国家包括机构的地位。他们也可以建立垄断地位,而且能够影响到他们国家的公众。我觉得这是智库必须意识到的非常重要的发展。全球化使贸易、金融、技术、信息在全球相互交叉,而且使地球变得更小、更分散。信息不仅仅越来越分散,而且越来越多,对于智库来说,这也是非常大的挑战。我们要去分析哪些信息可靠,哪些不可靠,哪些信息是最好的、质量是最高的。  世界上最好的智库,要知道最好的信息来源在哪里,如何分析高质量的信息,使信息能体现它们的价值。不仅要为正确的人群提供正确的信息,而且要以正确的方式让政策制定人员更好地消化和理解。在美国是这样,在中国也是这样。政策分析者只能花半个小时来看分析资料,他们要迅速知道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而且哪些信息是可靠的。智库有责任承担这个任务。  另外一个变化是智库所发挥的作用。历史数据显示,世界上主要智库建立的时间,都有一个重要的相关性。那就是,国内和国外危机出现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智库。  从1920年到1980年,我称之为智库的革命性时期。当时有一些广泛的趋势,美国国内、国际都建立了很多智库,在整个北美、欧洲都有这样的一个趋势,智库的建立跟一战、大萧条、冷战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国内和国际的智库,他们关注的都是国家利益。  我预期未来智库发展最快的是在中国或者是印度。现在有全球性的问题和挑战;我觉得对于智库来说,必须去识别这些趋势,并且尽早地去识别,然后提供预期。因为现在已经出现了我所说的政策的海啸,它们会突然出现,而且影响会非常大。经济危机是非常重要的例子。而且它们会发生得更加频繁,影响破坏力会更大,这使智库的存在更有必要。我们需要更多深入的观点,因为我们现在还并不非常了解这些灾难性的事件。全球化的发展使它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影响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有了智库之后,政策决策者的压力就减轻了。他们现在面临的一个最大压力,也是智库面临的最大一个压力,就是如何知道未来发生什么,然后告诉公众。整个国家的智者,现在不能够给别人这些信息,尤其是自己还不能确定时就说出来,可能造成一些不可想象的后果。  (詹姆斯·麦甘 作者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麦甘协会主席)  智库竞争力的内涵  智库的竞争力,更多是借鉴经济学的概念,包括企业竞争、国家竞争、产业竞争等等。我们认为,竞争概念对中国智库有特殊的意义。竞争力的演变基础,一是资源论,一个智库如果具有竞争力,必须要有独特的资源,包括经济投入、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你要具有这些强大资源,才是有竞争力的。  二是系统论。智库对整个社会系统发挥影响、发挥作用的途径,从系统角度来看,更多体现于智库依托于整个外部的系统,国家之间、系统之间的比较。中国智库,依托于中国特有的政治体制、社会环境、历史传统。我们知道,智库发挥作用,与一国的政治体制是相关的,权力越分散的政治体系,智库发挥作用的空间越大。这是基于系统观竞争力的认识。  基于此,我们对智库的竞争力内涵做了界定。一个智库的竞争力至少有三层次的内涵。  一、智库要有竞争力,必须要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分三个方面:1、新概念、新观点的提出。一些新概念的导入,往往是智库最先提出来,慢慢发展成社会发展和整个政策制定的先导,包括中国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和平发展,这种概念其雏形往往都是学者的理念。国际上“软实力”的概念,就是来自于智库。通过智库的引领,使社会媒体、社会大众形成一种共识,能够知道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是智库创新的一个体现。2、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根本前提是发现问题。智库作为介于政府、大众和学者之间的一个结构,它具有比较有利的地位。3、解决问题。智库提供最直接的方案,能在解决问题的思路方面提供一些独特的观点。  二、智库的影响力。智库重要的作用是发挥政策制定的影响。实际上它还可以通过另外的渠道,通过对社会公众的影响,以及对所属机构的影响来发挥作用。智库影响分三个层次:1、对社会掌控者、决策者的影响。这是对核心成分有影响,影响到政策、决策的目标导向、方案设定、方案筛选以及政策引导和评价。2、对社会精英层的影响。比如提出一些新的理论体系。3、对社会公众的影响。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引导社会舆论,一是直接面对公众,把握公众思潮,从而形成对社会主流发展意识的引导。  三、智库国际化程度。三十年改革开放,一直在推动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实际上,智库国际化也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方面。它有三个层面:1、中国智库的国际化。2、智库研究活动的国际化。我们要参加国际交流合作,包括请国际知名专家来国内智库做交流。3、国际话语权。既然参与了国际学术交流,那么在国际智库课题设定中,怎么掌控话题,怎么形成话题的主导权,从而能对国际规则产生影响,这是智库竞争力的又一种体现。  对于智库竞争力进行全球排名有一定难度,因为各国智库千差万别,各个领域智库发挥的作用不一样,怎么评测很难界定。有理论的难点,也有现实的难点。理论的难点是智库一些新的思想很难追根溯源。一个新的思想到底是谁提出来的,很难界定。另外,政策的形成结果需要漫长的过程,观点不断融合才能形成最后的政策,很难说智库在这过程中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难以量化。另外,竞争力到底是指综合竞争力还是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往往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而智库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智库没有规模很难做强,但是有大的规模也不一定能做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之间怎么平衡,是我们面临的困惑。  (李安方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

我国智库应该如何管理论文题目答案

管理学的论文题目太多了。管理学也分好多大类,比如行政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拿工商管理来说,论文题目又分许多小类。比如领导力方面,管理心理方面,市场营销方面,供应链方面,等等。每一方面都可以再细作文章。 领导科学与艺术论文题目举例:  1、领导学研究的哲学回归与价值重塑  2、领导技术:一个领导科学重要概念被掩蔽的原因探源  3、企业领导者要做“人性大师”  4、自我领导力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5、领导艺术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及其运用研究  6、论优秀管理者的基本素质  7、领导艺术之感情投资新探  8、办公室标准化管理浅析  9、善待下属是一种重要的领导艺术  10、领导科学的实践本质研究  11、领导者提高领导艺术的路径探析

未来的数十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中国要过怎么样的坎,如何应对发展中出现的难题,出现了很多两难、三难甚至更难的问题。这就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智慧,需要在公共决策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和重要作用的智库,需要发挥智库在政府决策外,作为社会大众的罗盘,以及学术殿堂人才储备集聚的蓄水池的作用。  研究一个问题,往往要综合考虑机遇、成本和风险。现在,需求就是最大的机遇,中国智库发展进入了春天,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建设高水平、合格、一流的智库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我们大家有了一个共识:是不是拥有一个好的智库,是国家、城市、地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但是什么是智库?什么是一流、高水平的智库?这是需要科学制订、深入研究的问题。在中国,并没有现成的答案,还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借鉴人类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功案例。智库是一个具有专门标志、专业标志要求的公共机构。一个合格的智库,从功能上来说,它必须能给决策层提供功能建议,它必须起到对社会大众的教育,发挥罗盘或者是指南针作用。还有就是汇聚人才,它是学术殿堂,包括有多学科的人才。从社会关系来说,智库应该是独立于政府机构、相对稳定的机构决策咨询部门。从社会责任来看,智库承担着更重要的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智库是社会的良知和理性。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库也有库格。这是关于重大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关系到民生、社会和谐等等。  中国智库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应该有中国的特点。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阶段不同,所以各地的智库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智库要发展,它的瓶颈、障碍、制约在哪里?我个人认为,一是定位还不够明确,体制、机制的灵活性还比较差,同时面临着资金来源不足和人才的缺乏。智库最重要的是人,靠人去研究。要有领军人才,有团队。  伴随着中国和世界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首先要继续明确智库的功能定位。我们认为,一是应当以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决策咨询方案。我们是一个学术殿堂,但是不能做纯学术研究。我们是要提出方案,尤其是决策执行方案,但是主要不是做短、平、快的研究。  其二,智库是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重要途径。智库要善于从第三方的角度相对独立地、客观地思考问题,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和建议。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需要智力,需要决策咨询,需要专家们的作用。这也是民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三,智库是国家、地区同行之间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争取国际话语权的一个平台。国家软实力的创新来源,政策方案高端人才的储备,都离不开智库。  (王荣华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智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对中国发展来说,现在恐怕是最需要智库、最需要智库发挥作用的时候。中国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经过六十年发展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现在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发展难题。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关系,地区发展,城乡关系,政府和市场、企业的角色定位以及体制建设方面的问题,都需要智库做出回应。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智库发挥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决策咨询中发挥作用,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大趋势。  “智库”这个词,是最近这几年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在国外,实质上很早就在关心、关注智库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对中国来讲,智库受到重视,是最近这几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的难题和发展的瓶颈,其重要性才日益凸显的。  上海社科院是地方社会科学院,在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研究机构。上海社科院在比较早的时候实质上是学术性的研究单位,是专门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研究单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社科院这样的机构也面临着功能转变,到底怎么样发挥作用,怎么样定位,也就是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更好发挥地方社科院这一特殊研究机构的作用,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实际上,上海社科院与高校,与政府研究部门,与其他的社会研究机构有很多不同。上海社科院由此率先提出把这样一种研究机构转型成为智库,成为党和政府的一个思想库、智囊团。  过去几年中,我们围绕这样的目标做了很多智库方面的研究工作。比如,在一些重大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中,包括“十一五”发展规划、上海发展战略、“四个中心”建设、长三角、以及综合配套改革、国家发展战略、国际关系等一些重大的国际经济、社会热点问题方面,我们都充分发挥了专家、学者的作用。  (权衡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  建立全球定位的智库  近年来,智库的工作重心改变了,政策决策者也改变了。智库和政策决策者都需要改善他们的工作。现在智库面临的问题都是非常复杂的,不仅仅涉及的国家很多。在上个世纪的中期,总共只有45个国家,现在有193个,接下来可能会有200多个国家。另外,非政府的参与者、企业,还有民间组织,以及我描述为非常有能力的个人,比如说比尔·盖茨,他们对世界政治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们要去分析、跟踪所有这些个体的发展。国家、政府、学界不再能垄断信息了。这意味着还有其他人,能够去挑战国家包括机构的地位。他们也可以建立垄断地位,而且能够影响到他们国家的公众。我觉得这是智库必须意识到的非常重要的发展。全球化使贸易、金融、技术、信息在全球相互交叉,而且使地球变得更小、更分散。信息不仅仅越来越分散,而且越来越多,对于智库来说,这也是非常大的挑战。我们要去分析哪些信息可靠,哪些不可靠,哪些信息是最好的、质量是最高的。  世界上最好的智库,要知道最好的信息来源在哪里,如何分析高质量的信息,使信息能体现它们的价值。不仅要为正确的人群提供正确的信息,而且要以正确的方式让政策制定人员更好地消化和理解。在美国是这样,在中国也是这样。政策分析者只能花半个小时来看分析资料,他们要迅速知道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而且哪些信息是可靠的。智库有责任承担这个任务。  另外一个变化是智库所发挥的作用。历史数据显示,世界上主要智库建立的时间,都有一个重要的相关性。那就是,国内和国外危机出现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智库。  从1920年到1980年,我称之为智库的革命性时期。当时有一些广泛的趋势,美国国内、国际都建立了很多智库,在整个北美、欧洲都有这样的一个趋势,智库的建立跟一战、大萧条、冷战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国内和国际的智库,他们关注的都是国家利益。  我预期未来智库发展最快的是在中国或者是印度。现在有全球性的问题和挑战;我觉得对于智库来说,必须去识别这些趋势,并且尽早地去识别,然后提供预期。因为现在已经出现了我所说的政策的海啸,它们会突然出现,而且影响会非常大。经济危机是非常重要的例子。而且它们会发生得更加频繁,影响破坏力会更大,这使智库的存在更有必要。我们需要更多深入的观点,因为我们现在还并不非常了解这些灾难性的事件。全球化的发展使它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影响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有了智库之后,政策决策者的压力就减轻了。他们现在面临的一个最大压力,也是智库面临的最大一个压力,就是如何知道未来发生什么,然后告诉公众。整个国家的智者,现在不能够给别人这些信息,尤其是自己还不能确定时就说出来,可能造成一些不可想象的后果。  (詹姆斯·麦甘 作者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麦甘协会主席)  智库竞争力的内涵  智库的竞争力,更多是借鉴经济学的概念,包括企业竞争、国家竞争、产业竞争等等。我们认为,竞争概念对中国智库有特殊的意义。竞争力的演变基础,一是资源论,一个智库如果具有竞争力,必须要有独特的资源,包括经济投入、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你要具有这些强大资源,才是有竞争力的。  二是系统论。智库对整个社会系统发挥影响、发挥作用的途径,从系统角度来看,更多体现于智库依托于整个外部的系统,国家之间、系统之间的比较。中国智库,依托于中国特有的政治体制、社会环境、历史传统。我们知道,智库发挥作用,与一国的政治体制是相关的,权力越分散的政治体系,智库发挥作用的空间越大。这是基于系统观竞争力的认识。  基于此,我们对智库的竞争力内涵做了界定。一个智库的竞争力至少有三层次的内涵。  一、智库要有竞争力,必须要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分三个方面:1、新概念、新观点的提出。一些新概念的导入,往往是智库最先提出来,慢慢发展成社会发展和整个政策制定的先导,包括中国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和平发展,这种概念其雏形往往都是学者的理念。国际上“软实力”的概念,就是来自于智库。通过智库的引领,使社会媒体、社会大众形成一种共识,能够知道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是智库创新的一个体现。2、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根本前提是发现问题。智库作为介于政府、大众和学者之间的一个结构,它具有比较有利的地位。3、解决问题。智库提供最直接的方案,能在解决问题的思路方面提供一些独特的观点。  二、智库的影响力。智库重要的作用是发挥政策制定的影响。实际上它还可以通过另外的渠道,通过对社会公众的影响,以及对所属机构的影响来发挥作用。智库影响分三个层次:1、对社会掌控者、决策者的影响。这是对核心成分有影响,影响到政策、决策的目标导向、方案设定、方案筛选以及政策引导和评价。2、对社会精英层的影响。比如提出一些新的理论体系。3、对社会公众的影响。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引导社会舆论,一是直接面对公众,把握公众思潮,从而形成对社会主流发展意识的引导。  三、智库国际化程度。三十年改革开放,一直在推动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实际上,智库国际化也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方面。它有三个层面:1、中国智库的国际化。2、智库研究活动的国际化。我们要参加国际交流合作,包括请国际知名专家来国内智库做交流。3、国际话语权。既然参与了国际学术交流,那么在国际智库课题设定中,怎么掌控话题,怎么形成话题的主导权,从而能对国际规则产生影响,这是智库竞争力的又一种体现。  对于智库竞争力进行全球排名有一定难度,因为各国智库千差万别,各个领域智库发挥的作用不一样,怎么评测很难界定。有理论的难点,也有现实的难点。理论的难点是智库一些新的思想很难追根溯源。一个新的思想到底是谁提出来的,很难界定。另外,政策的形成结果需要漫长的过程,观点不断融合才能形成最后的政策,很难说智库在这过程中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难以量化。另外,竞争力到底是指综合竞争力还是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往往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而智库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智库没有规模很难做强,但是有大的规模也不一定能做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之间怎么平衡,是我们面临的困惑。  (李安方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

智库是怎样炼成的2001年,Marshall Bouton担任了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的主席。这是一家研究对外政策的智库,但却不在首都华盛顿。Bouton任职的时候,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已经逐渐被边缘化。他们有一个传统项目,每两年一次的关于全球政策的民意调查,但关注的人也越来越少了。Bouton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打一场翻身仗。他不想撤退,而是想要出击。他要让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不再成为一个地区性的智库,而是全国性的智库。这就需要大胆而缜密的规划。Bouton的策略是选择那些既和地区利益有关,又有全国影响力的研究题目:比如食品政策,因为芝加哥是美国中部的粮仓;又比如穆斯林移民政策,在芝加哥所处的美国中西部地区,穆斯林移民的比例急剧攀升。重新定位之后,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很快就如枯木逢春,在五年之内,他们的经费从480万美元提高到了730万美元,会员增加了49%,参加他们的年会的嘉宾人数增长了50%。智库也需要战略。对于一个智库而言,首要的任务是确定自己的定位。你要么找到一个别人没有发现的领域,要么找到一个别人没有发现的角度。正如蓝海战略的提出者金伟灿(W Chan Kim)和勒妮·莫博涅(Renée Mauborgne)所说的那样,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开竞争。智库和企业一样,也要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Niche)。各种智库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兰德研究所依靠军方的雄厚支持,可以潜心于深入的技术性研究。传统基金会明确地自我标榜是一家“保守主义”的智库,引来了无数铁杆支持者。移民政策研究所(Migration Policy Institute,简称MPI)坚持“把一壶水烧开”,只专注于和移民有关的政策研究。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所不满足于只做美国的智库,他们要在全球建立自己的影响力,担当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更是特立独行,他们做的是民意调查,只摆事实,不讲道理,他们自称是“事实库”(fact tank)。曾经担任美国财政部长的鲍尔森卸职之后,自己搞了个研究对外投资的智库,他的志向是建“Do tank”。智库被称为“思想的掮客”,主要的宗旨是为了影响决策。做研究的人很多,但大部分是在高校里。高校的研究是为了把科学前沿进一步向前推进,智库的研究是跟在后面捡麦穗的。做智库研究,不需要太高的智商,但需要多面手。要会做研究,知道怎么用理论和数据得出可信的分析,还要能把复杂的思想用简明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既要讲得领导听得懂,也能讲得普通百姓听得懂。不仅要弄明白是啥,还要弄明白该怎么办,有什么高招。不仅要把“一方面”、“另一方面”都摆出来,还要敢于在不同的情景中做出判断:禽流感会不会大规模爆发?欧洲债务危机会不会传导到中国?油价会涨还是会跌?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mission impossible)。有不少学者能做高深的学问,就是写不了政策报告,一个原因就是所谓的“知识的诅咒”:他知道得太多了,不知道该突出哪些要点、忽略哪些细节。官员用的语言和学者用的语言不是一个体系,有经验的政策研究者得学会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中跳进跳出。对于智库来说,想要影响政策决策,大体是在议题的提出、寻找不同的政策方案、推动提案的通过这三个阶段。研究型的智库大多会集中关注第一个阶段。比如在朝鲜战争的时候,兰德智库只告诉美国政府,中国会出兵朝鲜,至于怎么决策,那是政府自己的事情。大多数智库还会服务到第二个阶段,即要拿出不同的政策方案,供决策者选择。有个别和政府关系格外紧密的智库会热衷于在第三个阶段发挥作用。比如在小布什总统期间,当美国成立国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简称 DHS)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这个新部门该干啥。传统基金会马上行动起来,写报告、开研讨会、四处游说,对国土安全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仅仅是亦步亦趋地跟在政府屁股后面的智库是不可能发挥巨大的影响力的。很多长期问题政府还没有来得及准备,更不可能给智库布置具体的研究任务。一流的智库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前瞻性的问题,事先准备好政策建议,早早地赶到前面,搬个小板凳,在政府要路过的地方等着。布鲁金斯基金会讲到,他们的学者大概会用60%的时间做长期的战略研究, 40%的时间做应急课题。这样做还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谁也不知道未来究竟会出现什么情况,所以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一定会有失败的可能。这是一种“对智力的风险投资”。有活力的智库,都会对失败的研究抱有更多的宽容。智库不仅要面向政府,还要影响公众。智库和高校不一样,并不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为考核标准,它们鼓励自己的研究人员在报纸上当撰稿人、上电视、参加各种公共论坛,发出自己的声音。布鲁金斯基金会、外交关系委员会等智库都鼓励自己的学者写书,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而是能用平实的语言把一项政策的来龙去脉讲得头头是道的通俗读物。在互联网时代,智库们也学会了用各种各样的社交媒体推广自己的观点。和传统媒体相比,社交媒体的成本更低、传播面更广,而且能够形成互动。当然,互联网也会极大地降低每个人发表意见的门槛,这已经是司马昭之心了。能够把自己的观点和网民的吐槽区分开的,最终是靠智库的信誉,这种信誉归根到底来自于扎扎实实的研究。一般来说,智库的规模都不大。当然也有非常大的,比如布鲁金斯基金会每年的预算大约在8000万美元以上。有的智库规模小的令人吃惊。地处布鲁塞尔的Bruegel,这两年异军突出,超过了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跃居全球经济政策类智库第一名。Bruegel的研究人员不过10人,其中还有兼职的。大多数规模较小的智库,都得学会灵活地运用访问学者、客座研究员等机制,把自己建成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智库的竞争力不在于单独一个、两个一流的学者,而是一个充满战斗力的团队。小而精干的智库之所以有竞争力,还因为他们像培养科研骨干一样培养行政和后勤人员,有一套标准化、流程化的工作方案,有各种各样的科研管理创新。这些科研人员背后的无名英雄,很多都是藏龙卧虎。Bruegel的媒体联系负责人原来曾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战地记者。比做研究更令人头疼的事情是筹资。智库的资金来源,一是靠基金会的支持,二是靠大大小小的捐款,当然也有课题经费和公司、个人的馈赠。意识形态色彩鲜明的智库更容易收取捐款,比如传统基金会、卡托研究所主要依靠捐款。他们的捐款人数众多,就跟收党费一样。相对保持政治中立的智库则主要靠基金会和课题的支持。为什么筹资难,不是难在要钱,而是难在说服更多的人,你的事业也是他们的事业,你要做的事情也是他们想做的事情。募捐不是仅仅筹集资金,而是汇集志同道合的力量。一个优秀的智库,一定是有灵魂、有感召力的。离开了这种灵魂,智库也就没有了生气。所以说,智库的战略不是学得来的,智库的战略镌刻在它的DNA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体现着它的战略。【作者注】本文取材于Andrew Selee,What Should Think Tanks Do? A Strategic Guide to Policy Impact,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是威尔逊中心墨西哥研究所的高级顾问。他这本书主要采访的是美国的智库,较少涉及其它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智库。中国的智库建设和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异,本文的介绍仅供参考和批评。

我国智库应该如何管理论文题目及答案

管理学的论文题目太多了。管理学也分好多大类,比如行政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拿工商管理来说,论文题目又分许多小类。比如领导力方面,管理心理方面,市场营销方面,供应链方面,等等。每一方面都可以再细作文章。 领导科学与艺术论文题目举例:  1、领导学研究的哲学回归与价值重塑  2、领导技术:一个领导科学重要概念被掩蔽的原因探源  3、企业领导者要做“人性大师”  4、自我领导力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5、领导艺术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及其运用研究  6、论优秀管理者的基本素质  7、领导艺术之感情投资新探  8、办公室标准化管理浅析  9、善待下属是一种重要的领导艺术  10、领导科学的实践本质研究  11、领导者提高领导艺术的路径探析

智库是怎样炼成的2001年,Marshall Bouton担任了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的主席。这是一家研究对外政策的智库,但却不在首都华盛顿。Bouton任职的时候,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已经逐渐被边缘化。他们有一个传统项目,每两年一次的关于全球政策的民意调查,但关注的人也越来越少了。Bouton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打一场翻身仗。他不想撤退,而是想要出击。他要让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不再成为一个地区性的智库,而是全国性的智库。这就需要大胆而缜密的规划。Bouton的策略是选择那些既和地区利益有关,又有全国影响力的研究题目:比如食品政策,因为芝加哥是美国中部的粮仓;又比如穆斯林移民政策,在芝加哥所处的美国中西部地区,穆斯林移民的比例急剧攀升。重新定位之后,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很快就如枯木逢春,在五年之内,他们的经费从480万美元提高到了730万美元,会员增加了49%,参加他们的年会的嘉宾人数增长了50%。智库也需要战略。对于一个智库而言,首要的任务是确定自己的定位。你要么找到一个别人没有发现的领域,要么找到一个别人没有发现的角度。正如蓝海战略的提出者金伟灿(W Chan Kim)和勒妮·莫博涅(Renée Mauborgne)所说的那样,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开竞争。智库和企业一样,也要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Niche)。各种智库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兰德研究所依靠军方的雄厚支持,可以潜心于深入的技术性研究。传统基金会明确地自我标榜是一家“保守主义”的智库,引来了无数铁杆支持者。移民政策研究所(Migration Policy Institute,简称MPI)坚持“把一壶水烧开”,只专注于和移民有关的政策研究。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所不满足于只做美国的智库,他们要在全球建立自己的影响力,担当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更是特立独行,他们做的是民意调查,只摆事实,不讲道理,他们自称是“事实库”(fact tank)。曾经担任美国财政部长的鲍尔森卸职之后,自己搞了个研究对外投资的智库,他的志向是建“Do tank”。智库被称为“思想的掮客”,主要的宗旨是为了影响决策。做研究的人很多,但大部分是在高校里。高校的研究是为了把科学前沿进一步向前推进,智库的研究是跟在后面捡麦穗的。做智库研究,不需要太高的智商,但需要多面手。要会做研究,知道怎么用理论和数据得出可信的分析,还要能把复杂的思想用简明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既要讲得领导听得懂,也能讲得普通百姓听得懂。不仅要弄明白是啥,还要弄明白该怎么办,有什么高招。不仅要把“一方面”、“另一方面”都摆出来,还要敢于在不同的情景中做出判断:禽流感会不会大规模爆发?欧洲债务危机会不会传导到中国?油价会涨还是会跌?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mission impossible)。有不少学者能做高深的学问,就是写不了政策报告,一个原因就是所谓的“知识的诅咒”:他知道得太多了,不知道该突出哪些要点、忽略哪些细节。官员用的语言和学者用的语言不是一个体系,有经验的政策研究者得学会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中跳进跳出。对于智库来说,想要影响政策决策,大体是在议题的提出、寻找不同的政策方案、推动提案的通过这三个阶段。研究型的智库大多会集中关注第一个阶段。比如在朝鲜战争的时候,兰德智库只告诉美国政府,中国会出兵朝鲜,至于怎么决策,那是政府自己的事情。大多数智库还会服务到第二个阶段,即要拿出不同的政策方案,供决策者选择。有个别和政府关系格外紧密的智库会热衷于在第三个阶段发挥作用。比如在小布什总统期间,当美国成立国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简称 DHS)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这个新部门该干啥。传统基金会马上行动起来,写报告、开研讨会、四处游说,对国土安全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仅仅是亦步亦趋地跟在政府屁股后面的智库是不可能发挥巨大的影响力的。很多长期问题政府还没有来得及准备,更不可能给智库布置具体的研究任务。一流的智库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前瞻性的问题,事先准备好政策建议,早早地赶到前面,搬个小板凳,在政府要路过的地方等着。布鲁金斯基金会讲到,他们的学者大概会用60%的时间做长期的战略研究, 40%的时间做应急课题。这样做还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谁也不知道未来究竟会出现什么情况,所以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一定会有失败的可能。这是一种“对智力的风险投资”。有活力的智库,都会对失败的研究抱有更多的宽容。智库不仅要面向政府,还要影响公众。智库和高校不一样,并不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为考核标准,它们鼓励自己的研究人员在报纸上当撰稿人、上电视、参加各种公共论坛,发出自己的声音。布鲁金斯基金会、外交关系委员会等智库都鼓励自己的学者写书,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而是能用平实的语言把一项政策的来龙去脉讲得头头是道的通俗读物。在互联网时代,智库们也学会了用各种各样的社交媒体推广自己的观点。和传统媒体相比,社交媒体的成本更低、传播面更广,而且能够形成互动。当然,互联网也会极大地降低每个人发表意见的门槛,这已经是司马昭之心了。能够把自己的观点和网民的吐槽区分开的,最终是靠智库的信誉,这种信誉归根到底来自于扎扎实实的研究。一般来说,智库的规模都不大。当然也有非常大的,比如布鲁金斯基金会每年的预算大约在8000万美元以上。有的智库规模小的令人吃惊。地处布鲁塞尔的Bruegel,这两年异军突出,超过了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跃居全球经济政策类智库第一名。Bruegel的研究人员不过10人,其中还有兼职的。大多数规模较小的智库,都得学会灵活地运用访问学者、客座研究员等机制,把自己建成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智库的竞争力不在于单独一个、两个一流的学者,而是一个充满战斗力的团队。小而精干的智库之所以有竞争力,还因为他们像培养科研骨干一样培养行政和后勤人员,有一套标准化、流程化的工作方案,有各种各样的科研管理创新。这些科研人员背后的无名英雄,很多都是藏龙卧虎。Bruegel的媒体联系负责人原来曾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战地记者。比做研究更令人头疼的事情是筹资。智库的资金来源,一是靠基金会的支持,二是靠大大小小的捐款,当然也有课题经费和公司、个人的馈赠。意识形态色彩鲜明的智库更容易收取捐款,比如传统基金会、卡托研究所主要依靠捐款。他们的捐款人数众多,就跟收党费一样。相对保持政治中立的智库则主要靠基金会和课题的支持。为什么筹资难,不是难在要钱,而是难在说服更多的人,你的事业也是他们的事业,你要做的事情也是他们想做的事情。募捐不是仅仅筹集资金,而是汇集志同道合的力量。一个优秀的智库,一定是有灵魂、有感召力的。离开了这种灵魂,智库也就没有了生气。所以说,智库的战略不是学得来的,智库的战略镌刻在它的DNA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体现着它的战略。【作者注】本文取材于Andrew Selee,What Should Think Tanks Do? A Strategic Guide to Policy Impact,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是威尔逊中心墨西哥研究所的高级顾问。他这本书主要采访的是美国的智库,较少涉及其它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智库。中国的智库建设和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异,本文的介绍仅供参考和批评。

未来的数十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中国要过怎么样的坎,如何应对发展中出现的难题,出现了很多两难、三难甚至更难的问题。这就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智慧,需要在公共决策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和重要作用的智库,需要发挥智库在政府决策外,作为社会大众的罗盘,以及学术殿堂人才储备集聚的蓄水池的作用。  研究一个问题,往往要综合考虑机遇、成本和风险。现在,需求就是最大的机遇,中国智库发展进入了春天,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建设高水平、合格、一流的智库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我们大家有了一个共识:是不是拥有一个好的智库,是国家、城市、地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但是什么是智库?什么是一流、高水平的智库?这是需要科学制订、深入研究的问题。在中国,并没有现成的答案,还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借鉴人类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功案例。智库是一个具有专门标志、专业标志要求的公共机构。一个合格的智库,从功能上来说,它必须能给决策层提供功能建议,它必须起到对社会大众的教育,发挥罗盘或者是指南针作用。还有就是汇聚人才,它是学术殿堂,包括有多学科的人才。从社会关系来说,智库应该是独立于政府机构、相对稳定的机构决策咨询部门。从社会责任来看,智库承担着更重要的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智库是社会的良知和理性。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库也有库格。这是关于重大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关系到民生、社会和谐等等。  中国智库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应该有中国的特点。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阶段不同,所以各地的智库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智库要发展,它的瓶颈、障碍、制约在哪里?我个人认为,一是定位还不够明确,体制、机制的灵活性还比较差,同时面临着资金来源不足和人才的缺乏。智库最重要的是人,靠人去研究。要有领军人才,有团队。  伴随着中国和世界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首先要继续明确智库的功能定位。我们认为,一是应当以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决策咨询方案。我们是一个学术殿堂,但是不能做纯学术研究。我们是要提出方案,尤其是决策执行方案,但是主要不是做短、平、快的研究。  其二,智库是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重要途径。智库要善于从第三方的角度相对独立地、客观地思考问题,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和建议。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需要智力,需要决策咨询,需要专家们的作用。这也是民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三,智库是国家、地区同行之间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争取国际话语权的一个平台。国家软实力的创新来源,政策方案高端人才的储备,都离不开智库。  (王荣华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智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对中国发展来说,现在恐怕是最需要智库、最需要智库发挥作用的时候。中国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经过六十年发展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现在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发展难题。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关系,地区发展,城乡关系,政府和市场、企业的角色定位以及体制建设方面的问题,都需要智库做出回应。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智库发挥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决策咨询中发挥作用,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大趋势。  “智库”这个词,是最近这几年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在国外,实质上很早就在关心、关注智库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对中国来讲,智库受到重视,是最近这几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的难题和发展的瓶颈,其重要性才日益凸显的。  上海社科院是地方社会科学院,在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研究机构。上海社科院在比较早的时候实质上是学术性的研究单位,是专门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研究单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社科院这样的机构也面临着功能转变,到底怎么样发挥作用,怎么样定位,也就是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更好发挥地方社科院这一特殊研究机构的作用,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实际上,上海社科院与高校,与政府研究部门,与其他的社会研究机构有很多不同。上海社科院由此率先提出把这样一种研究机构转型成为智库,成为党和政府的一个思想库、智囊团。  过去几年中,我们围绕这样的目标做了很多智库方面的研究工作。比如,在一些重大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中,包括“十一五”发展规划、上海发展战略、“四个中心”建设、长三角、以及综合配套改革、国家发展战略、国际关系等一些重大的国际经济、社会热点问题方面,我们都充分发挥了专家、学者的作用。  (权衡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  建立全球定位的智库  近年来,智库的工作重心改变了,政策决策者也改变了。智库和政策决策者都需要改善他们的工作。现在智库面临的问题都是非常复杂的,不仅仅涉及的国家很多。在上个世纪的中期,总共只有45个国家,现在有193个,接下来可能会有200多个国家。另外,非政府的参与者、企业,还有民间组织,以及我描述为非常有能力的个人,比如说比尔·盖茨,他们对世界政治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们要去分析、跟踪所有这些个体的发展。国家、政府、学界不再能垄断信息了。这意味着还有其他人,能够去挑战国家包括机构的地位。他们也可以建立垄断地位,而且能够影响到他们国家的公众。我觉得这是智库必须意识到的非常重要的发展。全球化使贸易、金融、技术、信息在全球相互交叉,而且使地球变得更小、更分散。信息不仅仅越来越分散,而且越来越多,对于智库来说,这也是非常大的挑战。我们要去分析哪些信息可靠,哪些不可靠,哪些信息是最好的、质量是最高的。  世界上最好的智库,要知道最好的信息来源在哪里,如何分析高质量的信息,使信息能体现它们的价值。不仅要为正确的人群提供正确的信息,而且要以正确的方式让政策制定人员更好地消化和理解。在美国是这样,在中国也是这样。政策分析者只能花半个小时来看分析资料,他们要迅速知道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而且哪些信息是可靠的。智库有责任承担这个任务。  另外一个变化是智库所发挥的作用。历史数据显示,世界上主要智库建立的时间,都有一个重要的相关性。那就是,国内和国外危机出现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智库。  从1920年到1980年,我称之为智库的革命性时期。当时有一些广泛的趋势,美国国内、国际都建立了很多智库,在整个北美、欧洲都有这样的一个趋势,智库的建立跟一战、大萧条、冷战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国内和国际的智库,他们关注的都是国家利益。  我预期未来智库发展最快的是在中国或者是印度。现在有全球性的问题和挑战;我觉得对于智库来说,必须去识别这些趋势,并且尽早地去识别,然后提供预期。因为现在已经出现了我所说的政策的海啸,它们会突然出现,而且影响会非常大。经济危机是非常重要的例子。而且它们会发生得更加频繁,影响破坏力会更大,这使智库的存在更有必要。我们需要更多深入的观点,因为我们现在还并不非常了解这些灾难性的事件。全球化的发展使它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影响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有了智库之后,政策决策者的压力就减轻了。他们现在面临的一个最大压力,也是智库面临的最大一个压力,就是如何知道未来发生什么,然后告诉公众。整个国家的智者,现在不能够给别人这些信息,尤其是自己还不能确定时就说出来,可能造成一些不可想象的后果。  (詹姆斯·麦甘 作者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麦甘协会主席)  智库竞争力的内涵  智库的竞争力,更多是借鉴经济学的概念,包括企业竞争、国家竞争、产业竞争等等。我们认为,竞争概念对中国智库有特殊的意义。竞争力的演变基础,一是资源论,一个智库如果具有竞争力,必须要有独特的资源,包括经济投入、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你要具有这些强大资源,才是有竞争力的。  二是系统论。智库对整个社会系统发挥影响、发挥作用的途径,从系统角度来看,更多体现于智库依托于整个外部的系统,国家之间、系统之间的比较。中国智库,依托于中国特有的政治体制、社会环境、历史传统。我们知道,智库发挥作用,与一国的政治体制是相关的,权力越分散的政治体系,智库发挥作用的空间越大。这是基于系统观竞争力的认识。  基于此,我们对智库的竞争力内涵做了界定。一个智库的竞争力至少有三层次的内涵。  一、智库要有竞争力,必须要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分三个方面:1、新概念、新观点的提出。一些新概念的导入,往往是智库最先提出来,慢慢发展成社会发展和整个政策制定的先导,包括中国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和平发展,这种概念其雏形往往都是学者的理念。国际上“软实力”的概念,就是来自于智库。通过智库的引领,使社会媒体、社会大众形成一种共识,能够知道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是智库创新的一个体现。2、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根本前提是发现问题。智库作为介于政府、大众和学者之间的一个结构,它具有比较有利的地位。3、解决问题。智库提供最直接的方案,能在解决问题的思路方面提供一些独特的观点。  二、智库的影响力。智库重要的作用是发挥政策制定的影响。实际上它还可以通过另外的渠道,通过对社会公众的影响,以及对所属机构的影响来发挥作用。智库影响分三个层次:1、对社会掌控者、决策者的影响。这是对核心成分有影响,影响到政策、决策的目标导向、方案设定、方案筛选以及政策引导和评价。2、对社会精英层的影响。比如提出一些新的理论体系。3、对社会公众的影响。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引导社会舆论,一是直接面对公众,把握公众思潮,从而形成对社会主流发展意识的引导。  三、智库国际化程度。三十年改革开放,一直在推动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实际上,智库国际化也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方面。它有三个层面:1、中国智库的国际化。2、智库研究活动的国际化。我们要参加国际交流合作,包括请国际知名专家来国内智库做交流。3、国际话语权。既然参与了国际学术交流,那么在国际智库课题设定中,怎么掌控话题,怎么形成话题的主导权,从而能对国际规则产生影响,这是智库竞争力的又一种体现。  对于智库竞争力进行全球排名有一定难度,因为各国智库千差万别,各个领域智库发挥的作用不一样,怎么评测很难界定。有理论的难点,也有现实的难点。理论的难点是智库一些新的思想很难追根溯源。一个新的思想到底是谁提出来的,很难界定。另外,政策的形成结果需要漫长的过程,观点不断融合才能形成最后的政策,很难说智库在这过程中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难以量化。另外,竞争力到底是指综合竞争力还是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往往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而智库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智库没有规模很难做强,但是有大的规模也不一定能做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之间怎么平衡,是我们面临的困惑。  (李安方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

我国智库应该如何管理论文题目及答案解析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的文献资料已经给你发过去了,请查收sohu那个,上边那些事代写,请忽略。。。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日前,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邀请业界专家围绕如何更好地发挥智库在决策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与会代表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对策的发言简要归纳如下。  深化智库功能认识  过去,人们更多地认为智库功能只是为政府提供决策服务。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王元明确指出,从整个社会发展历史来看,智库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带领社会未来发展的、主流的和先进的思想和精神。对于未来先进性和主流思想的阐述,尽管可能是多元的,也可能是矛盾的,但总是朝着进步的方向。对于智库这个非常重要的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应当给予更多的重视。  培育思想品市场  智库是产生思想品、产生智慧的人才库。现在“库”很多,“智”的质量不高,库里边的生产品、思想品也不够。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要引导一部分官方、半官方智库去行政化,变成第三方独立智库。使之在深入研究和持续性研究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逐步走向市场,并且在向决策层和市场需求者提供思想品方面,形成平等的智库竞争机制。谁的思想品有影响力,谁的观点和建设性意见或战略设计对国家战略、国家决策、国家政策及其社会作出的贡献大,谁就应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晓晶认为,智库是思想库。良好的思想市场环境是智库得以生存、发展,孕育独立精神的土壤。在这个思想的市场上,应该有大量的、多样化的思想产品。在开放的环境下,大家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才能集中大量的思想资源,激发思想产品不断产生。  王元也指出,在诸多因素中,决策行政机制对智库的影响更为深刻。决策行政机制决定了思想市场的规模、供给渠道和市场的多样性。没有决策的需求,不可能创造出一个多样化、大规模的、严肃的思想市场。  创新智库运管机制  良好的智库运行管理机制是建设新型智库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智库的科研和人员的管理、成果发布等方面。对此,陈文玲主张应借鉴发达国家智库运行管理经验,引进他们的制度设计,消化吸收再创新,由一个部门负责设计、转化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在顶层设计中,应给智库参与决策的机会,只有了解国家需要什么,才能提供出适应需求的智库产品。此外,智库还要建立转化机制,要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报告、重要论文和有影响力的著作等,拓宽转化的方法和路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为决策服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葛延风也强调,要推进智库发展,必须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其中包括待遇水平、发展机会、平等自由的研究氛围和环境、研究视野、成果发布渠道等,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当然,也需要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规范行为。  重视战略研究  根据我国智库研究现状,国务院参事室刘燕华认为,国外很多知名智库都投入大量的资金研究中国发展战略,如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等等,并得出了很多具有政策指导意义的结论。反观国内,我们有翔实的资料,很好的科研积累,但更注重研究技术,对战略研究却不那么重视。事实上,战略失误才是最大的失误。我们应当建设一流的智库,为一流科学家提供充足的资金,让他们创造思想,营销思想,并且把思想转换为政策。  陈文玲也指出,美国有2000多个智库,研究实力非常强。这些智库就一些专题已经连续研究多年,对一些重大问题都有非常强大的战略储备,甚至深入到具体实施环节、谈判重点,等等。我国智库在竞争力、战略设计能力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如何专门针对国际重大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如何打破部门分割,在国家层面进行跨领域的综合战略研究。这是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  强调练好智库内功  练好内功也是建设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要求。智库内功包括智库人员的研究能力、智库的产品质量和种类、支撑智库产品生产的数据和知识基础及设施的建设等方面。对此,葛延风指出,目前,有些智库的研究成果质量不高,主要是一些成果缺乏足够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行文八股化,而且常常把重点放在过于宏观的改革方向、原则等方面,在具体方案设计尤其是操作性政策设计方面则很不够。这和研究习惯、表达方式有关,但更大程度上表现出智库的整体研究尤其是操作性整体研究的能力不足。因此,必须着力提升研究能力,强化理论和实践以及国内外经验的结合,突出操作性政策研究,强化比较分析和政策评估。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赵志耘则强调,中国智库面临很多问题,如外部环境问题、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等。但更为关键的是智库首先需要明确自己为谁提供产品,应当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提供的产品是不是政策决策层所需要的,质量是不是值得信赖。赵志耘还进一步指出,智库的产品总体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参鉴类的研究报告,核心是梳理总结国外的经验做法和对中国的启示。第二类是分析类的研究报告,分析类的研究报告首先要把事实说清楚,其次要把问题分析清楚。第三类是政策类的研究报告。政策类的研究报告需要满足服务对象的特定需求。首先要了解政策制定和适应的环境;其次要合理合法,在合理合法的框架下满足决策者的政策需求;再次要清楚政策可能产生的后果,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可能性分析不够,不掌握政策执行可能产生的后果,就可能产生误导和偏失。  王元认为,我国官方智库承担了很多短期的政策研究任务,这些任务使得中国智库对于政策的延续演化、实际的观察、问题的把握等方面有了持续的积累。但问题是,中国官方智库并没有就此建立一个很持续的数据基础,没有建立相应的研究范式。因此,他强调中国智库需要建立自己的数据和知识支持基础,将过多经验性研究转向更为科学的规范研究。

分销 渠 诸葛道 文库管 帮你理研究可以结合不同行业的特点进行研究)

学术堂整理并提供了96条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的题目:1、现阶段高职财经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政府绩效管理理论及其实践研究  3、公共服务供给的组织间合作网络  4、企业中个人的绝对权力与企业衰败  5、项目管理:大学生社团管理的创新模式  6、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措施  7、德鲁克论管理的新范式  8、税收精细化管理刍议  9、政府治理与公司治理中委托代理问题比较及其启示  10、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及其评析  11、政府执行力研究现状  12、工商管理类专业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13、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14、成都市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职业流向调查  15、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16、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17、浅析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18、改革人力资源管理课程 培育实用型应用性人才  19、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比较研究析论  20、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研究  21、试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基本理论与构成因素  22、“案例教学法”及其对管理学教学的启迪  23、基于定货合同的供应商柔性分析和选择模型  24、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研究  25、浅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问题  26、国外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法及其借鉴  27、宽就业口径下的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群构建  28、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改革探讨  29、实证方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30、基于专业群理念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改革探讨  31、基于就业导向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施  32、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33、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  34、基于供应链管理(SCM)思想的中高职衔接  35、适应企业需求,培养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36、论公共组织战略管理的核心  37、商业医疗保险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38、九型人格与政府领导力重塑  39、浅谈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  40、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新教育探索  41、绩效管理在中国地方政府管理中应用的现状和缺陷  42、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43、高职高专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44、九型人格模型和政府领导力构建  45、电力企业应提升供应链管理战略  46、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47、实践导向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48、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49、综合职业能力视角下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50、管理者社会责任观教育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  51、库存管理技术综述  52、中国成功企业家的素质特征  53、政府企业化管理若干问题探析  54、新时期管理创新所面临的问题--兼论社会转型伴随管理转型  55、管理类学生职业胜任力结构模型研究--以浙江台州地区为例  56、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57、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利用率提高探讨  58、高职院校校中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59、高职工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0、浅谈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管理功能转变的启示  61、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动态模块化教学探讨  62、以模拟公司为载体的人力资源课程项目化设计  63、沙盘模拟演练在高校专业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64、以能力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65、高校专业建设如何避免同质化--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  66、我国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  67、工商管理发展趋势与高等学科教育  68、近代中国民间工业会计核算的改革与发展  69、一种永续经营的思维观  70、工商管理专业创新研究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71、基于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探讨  72、艺术管理与设计管理  73、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行业发展调研报告  74、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5、企业工商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及提升途径  76、营销专业“实验、实训、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77、论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应用  78、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课考核方式探讨  79、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80、浅析中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  81、基于职业经理人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以吉首大学为例  82、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与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83、工商管理培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84、高职教育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85、儒学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兼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86、探析工商管理应怎样推动经济的发展  87、关于管理沟通课程教学和考试改革的思考  88、制造企业预算控制系统的构成  89、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90、基于ERP沙盘模拟企业管理课程实训教学浅析  91、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92、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创建有特色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  93、创建经管类综合实验教学基地的研究与实践  94、试析MBA教育的基本特点  95、“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  96、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初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