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战后国际关系史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发布时间:2024-07-07 14:54:14

战后国际关系史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名词解释论述题的答题思路和方法!  答题内容、时间和字数  1、具体怎么回答各种类型的题目,我没有办法说的太具体,或者说了也没有用。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知识储备情况,有的了解政治学多一点、有的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有多点。所以,我上面讲这些仅仅是因为一些同学在问相关的问题,所以写点东西。自己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吧。  2、至于每个题目要的字数:我仅仅能提供下面的看法。【专业课的每门科目的分数是150’,而需要我们在3小时内完成,也就是在150分钟+30分钟内完成。那么,字数和时间安排就可以遵循下面的方法来判断:假设一个题目是8’,那么我就在8分钟内用比较快的速度来完成。这样下来多出30分钟就放到论述题上去。】  3、按照上面这种方法,字数就被时间控制。所以我没有办法高速大家每个题目应该写多少字,因为这取决于你的速度和知识储备情况。  4、关于答题的内容:其实也取决于自己的复习情况,要是你考试的时候就只能回答那几个东西,内容也就是你想到什么写什么了,但要是为我们复习提供点思路的话。那么举例来看,假设是人名类型的名词解释,怎么回答呢?就我个人来看,要说清这样几方面的情况:  (1)年代、学派、著作;【交代背景】  (2)主要贡献和观点,稍微详细点;(重点)【说明立场、贡献和观点】  (3)评价影响和地位。 【评价地位】  反正我觉得要尽量多从不同视角地提供尽可能翔实的信息,这样才能让老师觉得你这个同学还是有些与众不同。也就是要从多视角的回答问题。  具体回答要点:  1、名词解释:  具体看来,名词解释,又可分为七类,即关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政策与制度、文献与著作、政治组织、专用名词等的答案要求,如,关于历史事件,就要要求答出“人、地、时、事”。如“雅尔塔会议”,它的答案就是: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邱吉尔在雅尔塔举行会议,讨论和决定了:(1)彻底战胜德国和处理战后德国的原则;(2)战后建立联合国;(3)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2、简答题:  它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如何,又考查了学生的能力。要求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能有针对性地把应答的内容用简明的文字表述出来。一般要求:把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事迹,按时间顺序,将主要的史实,简明扼要地叙述出来,并要突出它的中心点。这类问题的基本形式是“试述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或者“某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影响”。答案要依据课本,针对所要问的内容,摆出史实,分项作答,观点鲜明,条理清楚,文字力求简炼准确,防止空洞的议论。  3、比较题:  比较是要求学生,按题目的要求把两个(或几个)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进行比较,来说明某一问题。  比较题,可分为类比和对比。类比题即揭示同类现象的异同,如“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性质有何异同”(类比)。对比题即指出不同现象的本质区别,并从比较中来说明某一问题或引出新的论断或结论,例如“对比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说明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对比),可从事件的领导者;对待革命、对待敌人的态度;在革命中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等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的结论。  解比较题的步骤:  (1)首先,弄清楚比较的范围,要比较哪些项目,比较的目的。最简要说明异同,还是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以说明某种观点(即比较论证题)。  (2)寻找可供比较的项目。如题目为局部比较题,指导学生按照题目规定的比较项目去解答;如题目为全面比较题则指导深入到事件的全过程和全过程的各个方面去寻找可供比较的项目。从全过程(即纵向比较)来讲,可比较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从全过程的各个方面(即横向比较)来讲,可比较领导者、动力、方式、措施、性质、特点,等等。  (3)解答时,特别是解答比较问答题时要逐项分开比较,即原因跟原因比,性质跟性质比,领导者跟领导者比,方式跟方式。不要把参加比较的两个或多个事件的内容各自分开罗列,而不进行逐点比较。  (4)注意深层次内容的比较。要对相关内容瞻前顾后,做深入、本质的比较。如解答“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为什么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而美国却实行罗斯福新政”一题时,不能仅比较两国在该次危机时的有关史实,还要从两国的国情去比较,比较两国的历史传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方式、宪法条文、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两国的影响、经济实力、阶段斗争状况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说明其不同的真正原因。  (5)注意比较的目的。如遇到比较论证题,要指导学生按照论证的内容去思考比较项目。能说明该论点的就答,不能说明该论点的就不要答。罗列完比较的项目后,最后要明确写出结论。  (6)对一些题目未明确提供结论的比较论证题,要通过分析比较,最后作出高度概括的结论。如比较法国资产阶级在18世纪晚期革命,1848年革命和1871年革命中的态度,说明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作用。题目未明确提供要论证的结论,但解答时,在比较了资产阶级在这三次革命中的态度后,最后要加上结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了反封建的进步作用,但是随着其统治的确立、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性日益减弱,并逐渐走向反动。”  论述题:  综观这几年的论述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横向深度分析,例如1998年中国外交史题:试评述华盛顿会议的?开及中日关于山东问题的交涉。国际关系史题:评述一战后凡尔赛体系形成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性质。评述二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原因,及作用。1999年国际关系史题:综述二战中国际反法西斯战线形成的背景,过程,内容,及影响。综合分析影响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发展的若干因素。回答这类问题,要求对这一重大历史实践有非常详尽的了解,同时在答题过程中,能够有条理的加以论述,一些题已经给出了分析角度,比如要求从背景,过程,内容,影响,意义,性质等方面加以分析,这一类考题比较简单,但是有一些题,比如上文最后一题,分析影响的若干因素,就要求我们必须自己选择分析角度加以分析,比如说我们可以从经济,军事势力,政治,各国国际战略等方面加以分析,只要条理清楚,言之成理即可。  2、大跨度历史事件的纵向沿革分析。例如1998年中国外交史题;分析1949年以来的中,?,日三边关系的演变。1999年第一题:从1896年《中俄密约》到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同沙俄及苏联围绕中东铁路展开的斗争。这一类的考题由于材料散见于各个小的章节,如果平时不注意总结,考试时难免有所遗漏,所以我们必须在平时准备考研时,有准备的对一些大跨度的历史事件加以总结,以免考场上惊慌失措,无法下笔,平时总结的好处不仅在于应付考试,而且也是训练回答这类问题的一种方法。  3、关于领导人外交思想。试述毛泽东与***在独立自主外交思想上的主要异同。(1999年中国外交史)回答这类问题要求我们首先要用哲学的思想加以指导,认识到毛泽东与邓?平在思想上应  该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于继承的思想则为同,发展的思想则为异。把握这一点,我们就能高屋建檩的把握这一题,否则就觉得不知应该从何谈起,不仅这一题,类似的需要在理论上加以分析的题都需要我们首先从哲学上加以理解。  4、与时事相关的问题成为新趋势,比如国际关系史考到了北约战略新概念,中?外交史考到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澳门回归问题都是与时事有紧密关系的考题,需要我们加以注意,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复习中紧密关注与时事相关的事件,特别是那些引起理论界加以争论的问题,这就需要平时多关注一些国际政治方面的专业性期刊,同时对这一些时事热点问题做一些专题性的总结。  5、国际上主要思想思潮,例如国际政治概论所考的 “主权原则过时论”,这类考题要求我们首先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很好的把握,然后与当前主要的一些国际时事相结合加以评述。如果你对参考书没有很好的熟悉的话,论述题的答题,其实谈不上什么技巧。这是第一之 重要的东西。

具体看来,名词解释,又可分为七类,即关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政策与制度、文献与著作、政治组织、专用名词等的答案要求,如,关于历史事件,就要要求答出“人、地、时、事”。如“雅尔塔会议”,它的答案就是: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邱吉尔在雅尔塔举行会议,讨论和决定了1)彻底战胜德国和处理战后德国的原则;(2)战后建立联合国;(3)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1、首先要从工业革命开始说起,美国没有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40年代开始在欧洲进行),却搭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末班车(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了19世界末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产值已经居世界首位了。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40年代开始)爆发于美国,从此,美国一直处于科技的前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绝对真理!2、政治方面,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建国开始就是三权分立,是最完全,最彻底的资本主义政体。林肯总统在位时,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20世纪60年代),代表北方的工业资本主义打败了南方的农奴庄园制,全国真正实现了政治统一,市场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3、经济体制。美国早期完全奉行自由资本主主义,资源全部是市场调控,经济发展较快,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崩溃,大萧条,美国吸取教训,加强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健全了经济体制(罗斯福新政)。4、国家资源。美国刚开始只有东部的十三个州(国旗上十三条杠),后来通过战争,兼并,西进运动,购买(从法国,沙俄等国家廉价购买)等等,国家版图一直从大西洋扩充到太平洋沿岸。真正的地大物博,加上东西南北铁路大动脉贯通,十分方便。工业社会早期,资源密集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很大。5、战争,分三次,早期的西奥多·罗斯福(1901-1909年在任)就奉行“大棒+金元”政策,美洲就基本上就臣服于美国了。中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战胜国的美国参加了巴黎和会,参与瓜分世界。后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了世界绝对的超级大国,苏联也是一个。可惜苏联的经济畸形发展,突出重工业,军事(中国建国受此影响比较大),忽视轻工业的发展,最后还是被美国拖垮了。美国虽然参与了两次世界大战,但是都没有在美国本土进行,对美国本土的工业生产没有破坏。欧洲就不行了,整个欧洲就是一个大战场,战争结束后到处是废墟。美国通过的“马歇尔计划”,官方称欧洲复兴计划,提供贷款和经济上的援助,促进欧洲一体化。由此可见,美国实力已经在整个欧洲之上了。其中还有一个布雷森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5、外来人才的作用。由于各种原因(战争,种族,政治迫害等),欧洲各领域的高端人才源源不断地涌进美国(熟知的爱因斯坦),整个美国人才济济。回答这个问题的时,让我想起很多读高中时的场景,发现自己的历史知识还没有完全还给老师,很欣慰。

战后国际关系史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开题报告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主要运用何种理论,要达到的目的。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  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  有资格申请学位并为申请学位所写的那篇毕业论文就称为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论文又是毕业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具有四大特点:①学术性 ②科学性 ③创造性 ④理论性一、学术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二、科学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三、创造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 唯物主义和 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四、理论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表论文的过程   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  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   发表论文审核时间  一般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为14-20天。   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   期刊的级别问题   国家没有对期刊进行级别划分。但各单位一般根据期刊的主管单位的级别来对期刊划为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是省级单位。国家级期刊主管单位是国家部门或直属部门。

1、首先要从工业革命开始说起,美国没有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40年代开始在欧洲进行),却搭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末班车(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了19世界末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产值已经居世界首位了。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40年代开始)爆发于美国,从此,美国一直处于科技的前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绝对真理!2、政治方面,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建国开始就是三权分立,是最完全,最彻底的资本主义政体。林肯总统在位时,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20世纪60年代),代表北方的工业资本主义打败了南方的农奴庄园制,全国真正实现了政治统一,市场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3、经济体制。美国早期完全奉行自由资本主主义,资源全部是市场调控,经济发展较快,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崩溃,大萧条,美国吸取教训,加强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健全了经济体制(罗斯福新政)。4、国家资源。美国刚开始只有东部的十三个州(国旗上十三条杠),后来通过战争,兼并,西进运动,购买(从法国,沙俄等国家廉价购买)等等,国家版图一直从大西洋扩充到太平洋沿岸。真正的地大物博,加上东西南北铁路大动脉贯通,十分方便。工业社会早期,资源密集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很大。5、战争,分三次,早期的西奥多·罗斯福(1901-1909年在任)就奉行“大棒+金元”政策,美洲就基本上就臣服于美国了。中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战胜国的美国参加了巴黎和会,参与瓜分世界。后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了世界绝对的超级大国,苏联也是一个。可惜苏联的经济畸形发展,突出重工业,军事(中国建国受此影响比较大),忽视轻工业的发展,最后还是被美国拖垮了。美国虽然参与了两次世界大战,但是都没有在美国本土进行,对美国本土的工业生产没有破坏。欧洲就不行了,整个欧洲就是一个大战场,战争结束后到处是废墟。美国通过的“马歇尔计划”,官方称欧洲复兴计划,提供贷款和经济上的援助,促进欧洲一体化。由此可见,美国实力已经在整个欧洲之上了。其中还有一个布雷森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5、外来人才的作用。由于各种原因(战争,种族,政治迫害等),欧洲各领域的高端人才源源不断地涌进美国(熟知的爱因斯坦),整个美国人才济济。回答这个问题的时,让我想起很多读高中时的场景,发现自己的历史知识还没有完全还给老师,很欣慰。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啊啊

上个世纪是个风云多变的世界,社会财富的积累空前,战争空前,各国关系复杂而微妙。  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抗了40余年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缓和,随之而来的是两德的统一、海湾战争的爆发和迅速结束、苏联东欧军事集团的解散和苏东国家的剧变,以东西方两种意识形态对立为标志的冷战彻底结束。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向前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国家安全的概念和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安全观也正在改变。单一的国家安全观正在被综合安全观所取代。令人感兴趣的是,集体安全思想在冷战结束初期一度重新兴起,甚至成为国际关系中的热门话题。本文所要探讨的是,集体安全思想及其载体——联合国在后冷战时代所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挑战,在新的国际秩序建立过程中的走向和前途如何,以及对21世纪的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一、后冷战时代集体安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以军事威胁为中心的国家安全概念在日益相互依存和一体化的世界上已越来越不合时宜。多种多样的跨国安全问题只能靠国家间组成的集体力量才可以对付。后冷战时代国际关系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多边和集体主义的兴起,这不仅是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结果,也是安全概念扩大化的要求。安全内容变了,国家的对策也要变,国际关系也要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正处于一个“转折点”,那就是在面对后冷战时代新的安全问题时,寻求集体或多边而不是单边的安全机制的帮助和支持。这就是后冷战时代的挑战,这种挑战是“较少军事性而多经济性的”,对付这种挑战的手段是“较少单边而多合作性的”,“需要承担明确的或隐蔽的责任和包袱”。  冷战结束前后,国际社会在处理一些国际安全问题时倾向于多边合作与集体行动。从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苏关系的缓和,国际政治中大国之间合作的动力不断增强,并且有许多成功的范例。“冷战结束改变了美苏在战后国际关系中的长期对抗局面,治愈了安理会多年来的半身不遂状态”。这为联合国集体安全体系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在1991-1991年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中的合作。  冷战结束给集体安全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历史上,人们对集体安全思想褒贬不一,主要是在集体安全的概念上有分歧。后冷战时代就集体安全未来的争论也不例外,只不过这次争论直接与安全概念的扩大和集体行动的发展趋势有关。  第一,集体安全概念中的安全是什么样的安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集体安全被认为是针对国家间正式的战争,尤其是针对国家使用武力对外侵略的问题而建立的。它的核心是禁止国家使用武力解决争端或至少限制使用武力和使用集体强制措施制止侵略。然而,有人认为,这种安全观并没有包括所有的可能性。联合国宪章中所说的“和平的威胁”也没有明确指的是“正式的国家间战争”。对和平的威胁是多样多样的,尤其是在安全概念不断扩大的今天,集体安全所要维护的安全范围是不是也要扩大?  第二,是为了谁的安全?本世纪以来,集体安全的主导概念是加强国家独立自主的权利和建立在主权和非干预主义基础上的国际合法秩序。威尔逊强调集体安全是要保证所有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自决权。可是,如果强调国家主权,那又怎样避免使集体安全组织成为某些国家维持现状的手段?又怎样应付国家内部的不稳定源呢?由于后冷战时代国家相互依赖性的加强,国家安全密不可分。集体安全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是国际安全问题,还可能是国内安全问题。  第三,集体安全概念中的“集体”指的是什么?传统的集体安全观认为,一个集体安全体系中的成员国应具有普遍性,成员越多越好,因为这样可以确保集体的力量足够大于侵略者的力量,降低权力政治和均势体系下的危险。但是这样的集体安全会被认为是结盟的另一种形式,也可能导致一个小集团利用集体的力量推行自己的意志。也有人认为,只有地区性集体安全才会有效,因为这样的集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冲突的根源和本质,有对付冲突的动机,更易取得共识。20世纪末,随着地区一体化和多边主义的发展,全球性集体安全显得力不从心,在某一地区建立集体安全体系顺应了这种发展趋势。  第四,什么形式的集体?人们一直认为,集体安全是要在不同的政治实体之间强制维护和平,它的“中央”机构并不威胁国家的独立和自治。但是也有人认为,集体管理军事力量是走向一种共同的政治制度过程中的一步,因此,后冷战时代欧洲和平已经很稳固,这为建立欧洲联邦创造了条件。  第五,怎样对待集体安全体系中的集体行动的强制性问题?集体安全思想形成以来,人们普遍将强制性集体行动看成是对付侵略者的最后手段。在此之前,尽力通过道德教育、政治谈判和协商、外交斡旋等办法解决国际争端。使用强制性集体行动既不是集体安全思想的初衷,也不是其最终目的。后冷战时代联合国在一段时期内经常采取强制性集体行动,这与当时的国际政治形势“一超多强”的局面有关。美国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扮演着“超级警察”的角色,同时,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在主要的国际安全问题上一直保持着应有的合作。所以,集体安全强制性集体行动势在必行。问题在于在美国操纵联合国的集体行动的情况下,集体安全机制遭到破坏,集体安全体系也就成为大国推行霸权的工具。  二、大国因素在联合国维护国际安全事务中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冷战结束是联合国集体安全实践的分水岭。在二战以后的四十多年间,联合国因受制于两极均势体系而无所作为,尤其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间形成的大国均势使集体安全体系中的大国一致原则成为一纸空文。随着美苏关系的缓和与冷战的结束,大国之间的国际合作势头有增无减。在后冷战时代,新的均势逐步形成并顺利运作,在这种形势下,集体安全能否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要看大国关系如何演变。  海湾战争是集体安全体系中大国合作的一个典型范例。在海湾危机期间,安理会表现出空前的一致,其主要原因是美苏关系进一步改善,苏联不想充当伊拉克的“后台老板”。另外,其他几个大国在这一事件中的利益一致。安理会中的大国一致原则就是在全球局势总体缓和的形势下实现的。  不过,这次大国合作除了有大国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特殊背景外,美国的作用不可忽视。美国在这次事件中充当了“警察头目”的角色,它利用国家实力向安理会成员国频繁施加压力,最终得到安理会授权动用武力的权力。美国虽然拿到了“尚方宝剑”,但掩盖不住集体行动中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海湾战争可以被看作是在联合国的支持下促进美国霸权的一次演习”。海湾战争为美国取得主导世界的地位提供了历史机遇。海湾战争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不仅赢得了海湾战争的胜利,还赢得了冷战的胜利,其实力达到了顶峰。在后来的联合国集体行动中,它的强权政治和霸权行径就更为露骨。挟“战胜国”之余威,美国先后在索马里、海地、波黑等国家和地区“代表”国际社会维持和平。众所周知,在去年的科索沃危机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科索沃发动的“保护民主和人权”战争完全是一场违背联合国宪章和侵犯别国主权的游戏。从后冷战时代联合国解决地区冲突或国内冲突来看,大国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在大国关系复杂、利益相互交织的地区,大国的干预只会起到消极作用。  海湾战争以来的大国合作是国际政治发展的必然,是联合国成功的条件。但是,这种大国合作也具有偶然性。从大国关系的变化可以看出,国家实力是最重要的,而实力是均势角逐的基础。在均势体系仍不稳定或者说倾向于“天平”的一端时,大国合作只能是权力均势的“副产品”,而不是集体安全的最佳表现。  三、世纪之交的大国关系走向与世界新秩序  冷战结束十多年来,大国关系得到充分调整的机会,新的国际秩序将在大国均势的解体和更新过程中逐步形成。许多人在勾画未来的国际秩序,有“多极权力均势”模式,有“单极主导型”模式,有“和平地带与动荡地带”模式,有“全球村”模式,有“文明冲突”模式,有“两极复归”模式,甚至有“三极地缘经济”模式等等。虽然模式五花八门,但它们说明了一个问题,这就是:新的国际秩序仍在重建之中。从近些年来的国际关系的发展来看,新的国际秩序有以下几个主要和明显的特点。  第一,大国关系的调整是在总体国际形势稳定与和平的情况下进行的。冷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平分和主导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国际关系,尤其是世界强国和地区性强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国的地位和角色在国家实力的兴衰对比中不断转换。与一战和二战后的大国关系调整不一样,这次调整并没有伴随大国间的危机和冲突,可以说是在平静和稳定的气氛中进行的。当然,国际形势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中东问题长期未决、一些非洲国家内战频繁、朝鲜半岛危机、科索沃战争、车臣危机等,这些国际安全问题有的涉及到不同大国的国家利益,但它们并没有影响到国际形势的大局。大国关系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挫折,国际形势总体上仍保持着和平发展的势头。  第二,在大国关系调整过程中,合作大于冲突,国际安全问题上的共同点突出。世纪之交的大国关系从冷战刚刚结束时的大幅波动和动荡式调整转变为和缓、稳步、深化式调整。  90年代初,由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社会制度的剧变,国际关系发展的“情绪化”色彩很浓,西方国家大有不将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搞垮“誓不罢休”的念头,因此,国际关系的调整并不一帆风顺,大国关系曾多次发生重大危机。后来,大国之间纷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与冷战时期的“战略伙伴”关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冷战时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带有军事同盟的色彩,往往是针对第三国的;而如今的“战略伙伴”关系绝非是针对第三国的,“它反映了大国之间在寻求新的双边关系时都希望有一个比较高的定位”。“战略伙伴”关系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全面性。  大国关系稳步向前发展,并且逐渐深化,这主要得益于经济相互依赖和全球化因素。经济的全球化是大国关系持续改善的基础。另外,后冷战时代综合安全、国际安全、共同安全概念的提出和思维方式在国际关系中的运用,为大国提供了更多的利益交汇点。除了在军事安全问题上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问题还存在大国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外,在一些“跨国界”问题上,诸如经济、环境、人口、非法移民、毒品走私等非军事安全问题,为大国间的合作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同时,这些问题还可以加强它们之间的合作。  第三,大国关系调整仍在进行当中。在每一次国际格局大转换过程中,大国关系的调整都要经过很长一段时期才能完成,因为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兴衰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稳定下来。只有大国关系框架形成和稳定下来后,新的国际格局才能建立。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一直处于调整当中,目前正处于“历史性大变动的延续时期或纵深发展时期,很可能要延续到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直至大震动冲击的影响逐步淡化、消失,大变动告一段落,新的平衡建立起来”。  现在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处于“一超多强”的局面,有的人认为国际格局正在向“多极化”发展,而有的人认为目前仍是“单极”时代。不管是哪种说法,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大国关系的调整还远没有结束,因为大国间的综合实力对比仍在不断变化之中。与大国关系调整和国际格局仍在转型期相对应,地区性格局也没有建立。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欧洲和东亚两个地区。美俄欧三边关系仍在动态的变化之中,“欧洲安全格局正处于一种过渡期”。东亚地区的中、美、俄、日四边形格局更不稳定,中日、中美、日俄双边关系和中美日三角关系调整只是暂时到位,随着它们之间国家实力的变化,这种调整可能继续到21世纪初至20年代。  第四,大国关系在调整的过程中呈现分散化和稳定的均势特征。虽然这个特征不明显,但是非常重要。9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因素淡化,意识形态的对立已不像冷战时期那样尖锐。在大国关系中起作用的因素趋于分散化,没有一个主导性的因素。尤其是在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中,“人权”问题在双边关系中的地位后移,并且这种情况有望继续下去。大国在制定外交政策时非常重视国家综合实力的变化,强调实力、均势的作用,这使得大国关系围绕实力运转,以实力搞关系。大国关系处于良性互动当中,双边关系不断改善,而且是相互交叉的。从理论上讲,这种大国关系是一种稳定的均势关系。只要这种势头保持下去,国际形势将是非常良好的,但是,一旦这种良性互动的大国关系发生严重问题,势必给国际社会带来危险和不安。  总之,大国关系与世界秩序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大国关系的好与坏决定着世界秩序的和平与动荡;反过来讲,世界秩序稳定了,大国关系也会好转,如果世界秩序遭到破坏,大国关系也会因此出现波折。目前看来,后冷战时代的大国关系走向基本上是令人满意的,双边和边多关系进一步改善,安全合作趋势进一步加强。这种国际形势为国际安全组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集体安全(联合国)的发展趋势  冷战结束前后,联合国的作用不断上升,尤其是它在海湾战争中的表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对后冷战时代的集体安全体系重新寄予了厚望,希望它能够在后冷战时代同时扮演“仲裁者”和“执法者”的双重角色,实现宪章制定者的初衷,真正起到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作用。  集体安全在后冷战时代的复兴是由历史条件决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当国际格局发生新旧变化时,尤其是在伴随世界大战的情况下,人们对现存的国际体系感到失望,幻想用一种新的体系取而代之,这时,集体安全思想就会兴起。冷战时期,现实主义思想主导一切,不管是初期的美苏两极,还是后期出现的多极化趋势,都没有摆脱权力均势思想的束缚。冷战体系是一种不稳定的均势体系,其中地区性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动荡不断,也曾发生过世界战争的危机。虽然冷战并不是以世界战争的形式结束的,但它带来的战争恐惧感并没有在人们的心头消失。理想主义乘势抬头是国际格局大转变的结果。  这次集体安全思想的兴起与以往有所不同。国际联盟和联合国都是在人们深受战争折磨的情况下成立的,世界大战是它们走上历史舞台的契机。后冷战时代集体安全思想却是在无世界大战发生的情况下兴起的,同时在冷战结束前,就酝酿着兴起的条件。8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关系的解冻为联合国带来了勃勃生机,不仅美苏两国和解的势头不减,而且在联合国安理会中五大国之间的安全合作是冷战开始以来所没有的。尤其是在海湾战争中,五个常任理事国出现了少有的一致,是集体安全思想复兴的历史契机。  这次集体安全思想的复兴持续时间长,实践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功,这主要是因为大国关系持续改善和国际形势持续缓和。如前所述,后冷战时代的大国关系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均势关系,这种均势关系对集体安全发挥作用是有利的。目前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间的均势关系正在形成。  虽说后冷战时代的国际政治总体上仍是无序的,但是无序中有序,有序在无序中发展,理论上也可以归结到权力均势与集体安全的关系上。后冷战时代仍是一个两者并存而起作用的时代,新的国际秩序有赖于两者协调发展。不过,在未来的国际关系中,由于大国关系是决定因素,权力均势的作用有可能增强,而集体安全能否受到削弱,要看这种均势的消极作用有多大。“联合国的复兴得益于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一致性,一旦大国间出现矛盾,联合国中前些年积累下来的和气就会在一夜之间一扫而光”。科索沃战争前后的国际关系已经开始出现这样的苗头。  联合国作用的上升与否在于集体安全与权力均势两种形式的政策和手段能否持续协调,两者之间的冲突是否会严重影响各国尤其是大国的国家安全。只要大国关系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这种均势的合作就会大于冲突,协调多于摩擦,从而为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发挥有效作用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相反,如果21世纪的大国关系的缓和势头出现逆转,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增多,那么,联合国就有可能回到冷战时代。

由于意识形态的问题,导致对利益分配的看法分歧,是冷战产生的原因。冷战表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正式对立。欧美者,资本主义已经近百年,经过工业,产业革命,底子厚,根基深。而苏联直接由封建社会进入共产主义,没有基础,看似强大,就实施冷战,结果把国家拖垮了。而后期,苏联领导人又天真地寄托资本主义能够挽救它,最终走上了不归路。从欧美与前苏联的冷战,以及最近的反华事件可以看出,无论你对待资本主义是什么态度,他们对待共产主义只有一点,扼杀!所以绝不能对西方国家报有一点的幻想,要时刻准备好与这些人作斗争,不可以心慈手软,要挺胸抬头,通过经济压力迫使其屈服!

战后国际关系史论文选题背景

总体上来说,冷战时期是东方与西方之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

论中东北非动荡局势对我国石油的影响。星期五晚上交哈

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或开发都是有学科基础或技术基础的。综述部分主要阐述选题在相应学科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通过与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评论,说明自己的选题是符合当前的研究方向并有所进展,或采用了当前的最新技术并有所改进,目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选题的意义。综述部分能反映出毕业设计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首先,反映中外文献的阅读能力。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同行的研究水平,在工作中和论文中有效地运用文献,这不仅能避免简单的重复研究,而且也能使研究开发工作有一个高起点。其次,还能反映出综合分析的能力。从大量的文献中找到可以借鉴和参考的,这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对同行研究成果是否能抓住要点,优缺点的评述是否符合实际,恰到好处,这和一个人的分析理解能力是有关的。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一篇毕业论文,必须阅读一定量(2~3篇)的外文资料,这不仅反映自己的外文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论文的先进性。 1、论文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9、论文摘要之撰写通常在整篇论文将近完稿期间开始,以期能包括所有之内容。但亦可提早写作,然后视研究之进度作适当修改。有关论文摘要写作时应注意下列事项:10、整理你的材料使其能在最小的空间下提供最大的信息面。11、用简单而直接的句子。避免使用成语、俗语或不必要的技术性用语。12、请多位同僚阅读并就其简洁度与完整性提供意见。13、删除无意义的或不必要的字眼。但亦不要矫枉过正,将应有之字眼过份删除,如在英文中不应删除必要之冠词如a''an''the等。14、尽量少用缩写字。在英文的情况较多,量度单位则应使用标准化者。特殊缩写字使用时应另外加以定义。15、不要将在文章中未提过的数据放在摘要中。16、不要为扩充版面将不重要的叙述放入摘要中,即使摘要仅能以一两句话概括,就让维持这样吧,切勿画蛇添足。17、不要将文中之所有数据大量地列于摘要中,平均值与标准差或其它统计指标仅列其最重要的一项即可。18、不要置放图或表于摘要之中,尽量采用文字叙述。

战后国际关系史论文选题意义

诺曼底登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起点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  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几年间,全世界人民都陷入了水生火热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法西斯主义者对全世界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告诉人们每一个侵略者最终都要失败,它警告人们要时刻铭记,和平才是世界的主题。  诺曼底登陆,是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开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起点,他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43年5月,英美华盛顿会议,决定于1944年5月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考萨克”立即开始制定登陆计划,首先确定登陆地点,根据历次登陆作战的经验教训,登陆地点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要在从英国机场起飞的战斗机半径内,二航渡距离要尽可能短,三附近要有大港口。那么从荷兰符利辛根到法国瑟堡长达480km的海岸线上,以此条件衡量,有三处地区较为合适:康坦丁半岛、加莱和诺曼底。再进一步比较,康坦丁半岛地形狭窄,不便于展开大部队,最先被否决。加莱和诺曼底各有利弊,加莱的优点是距英国最近,仅33km,而且靠近德国本土;缺点是德军在此防御力量最强,守军是精锐部队,工事完备坚固,并且附近无大港口,也缺乏内陆交通线,不利于登陆后向纵深发展。诺曼底虽然距离英国较远,但优点一是德军防御较弱,二是地形开阔,可同时展开30个师,三是距法国北部最大港口瑟堡仅80km。几经权衡比较,“考萨克”选择了诺曼底,于1943年6月26日起制定具体计划,以“霸王”为作战方案的代号,以“海王”为相关海军行动的代号。初步计划以3个师在卡朗坦至卡昂之间32km宽的三个滩头登陆,即后来的“奥马哈”、“金”和“朱诺”滩头,同时空降2个旅。第二梯队为8个师,将在两周内占领瑟堡。整个计划中最大的难题是港口问题,也就是在占领瑟堡前,如何解决部队的后勤补给,要知道诺曼底在五六月间,多为大风大浪,光靠登陆滩头无法保证后勤供应——这似乎成为无法克服的困难。束手无策中,“考萨克”的海军代表英国海军少将约翰?休斯?哈莱特想起蒙巴顿在一次会议上的玩笑:既然没有天然港口,就造一个人工港。于是建议制造配件装配成人工港来解决问题。别无良策,他的设想获得批准。7月15日,摩根将“霸王”计划大纲呈交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  战役目的是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北部夺取一个战略性登陆场,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最终击败德国创造条件。战役企图是在诺曼底登陆,夺取登陆场,在登陆的第12天,把登陆场扩展到宽100km,纵深100km。计划在登陆场右翼空降2个美国伞兵师,切断德军从瑟堡出发的增援,并协同登陆部队夺取“犹他”滩头,在左翼空降1个英国伞兵师,夺取康恩运河的渡河点,然后首批8个加强营在5个滩头登陆,建立登陆场,在巩固和扩大登陆场后,后续部队上岸,右翼先攻占瑟堡,左翼向康恩河至圣罗一线发展,掩护右翼部队的攻击;第二阶段攻占冈城、贝叶、伊济尼、卡朗坦,第三阶段攻占布勒塔尼,向塞纳河推进,直取巴黎。  1944 年诺曼底海滩的盟军登陆为诺曼底登陆进行的准备工作是巨大而复杂的。改进了许许多多的装甲车,有供清理海滩的压路机,有在布雷区开道的装有扫雷器的装甲车,有供跨过沟渠的装甲便桥等,甚至还制造了两座人工港口,以便登陆部队卸下装备物资之用。对于进攻目标的地形侦察,早在一年之前就开始用飞机拍摄从荷兰到西班牙的海岸线,特别是从1944年4月到6月,共出动飞机侦察4500架次。此外,还有法国地下抵抗组织提供的数以千计的情报。这样,德军在欧陆沿海的防御工事、桥梁、机场、沼泽地区、仓库、公路、火车站等等,都被盟军弄得一清二楚。每一个登陆部队负责人带着的作战计划上,连树木都标了出来。  到6月12日,盟军在诺曼底的几个滩头已经连结成一条阵线,后续部队源源而来,军需物资不断增加,这些,都保证了诺曼底登陆的成功。8月19日,盟军占领了塞纳河西岸的芒特。这一天,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解放了自己的首都。8月25日,艾森豪威尔指挥的法国第二装甲师从巴黎南门和西门进入市中心。当天下午,法国勒克莱将军奉命接受德军投降。  诺曼底战役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役,是战略性的战役,为开辟欧洲的第二战场奠定了基础,对加速法西斯德国的崩溃以及战后欧洲局势,都起了重要作用  盟军在一个月里在西欧大陆上建立起从卡昂延伸到圣洛的稳固战线,盟军所有登陆大军已全部登上诺曼底。诺曼底登陆是二战中最为关键的一次战役,对于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具有决定性意义。  诺曼底登陆战役,对于盟军在西欧展开大规模进攻,加速纳粹德国的崩溃具有重大意义,为组织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提供了有益经验。  登陆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苏军在苏德战场胜利反攻,战争形势有利;战役前进行周密细致的准备;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成功地进行伪装与欺骗;正确选择登陆方向和时间;在主要方向集中优势兵力、兵器;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以及严密组织各种战役保障和后勤保障;法国地下抵抗运动的有力配合。此外,德军防御薄弱,对登陆方向判断错误和指挥失误,致使塞纳河以北的部队不能适时调动和投入作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困境,彻底粉碎了德军企图以西线部队挫败美英登陆后再抽出50个师转用于苏联战场的如意算盘。到了1944年8月,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清楚,德国的最后失败已不可避免。而诺曼底的胜利,就是敲响了纳粹德国的丧钟。  诺曼底登陆战役,作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组织最复杂的两栖登陆战,对于盟军在西欧展开大规模进攻,加速纳粹德国的崩溃具有重大意义,为组织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提供了有益经验,被后人称为"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

首先纲领性把握两者区别:目的——重在阐述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即为什么选这样一个题目进行论述,要论述出什么东西。意义——重在表明论文选题对理论研究有哪些贡献,或对实践具有哪些帮助和指导。在明确两部分的区别之后可以对选题的相关领域进行搜索,明确当下该选题有哪些研究成果,还有哪些部分是你的选题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对选题的价值有一个综合性的判断。最后进入实战部分:可以先简单叙述该课题的起源或者发展状况,然后阐明选题着重解决哪些问题(讨论范围)。最后对你的选题进行价值性评估,说清楚这篇论文将对理论产生哪些推动作用,或者对实践有什么指导意义就可以了。PS目的和意义可以分开写,也可以合并写,看个人爱好以及资料的详实程度。希望对你有帮助~祝论文顺利 O(∩_∩)O

开题报告一般要总结意图,主要运用什么理论,要达到的目的。 说明主题选择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介绍应该简短而简洁,围绕主题。说明调查的原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过程和方法以及工作人员的构成,从中引出核心问题或基本结果。 明确调查目标的时代背景、总体发展趋势、实际情况、关键考试成绩、突出情况等基本情况,明确提出核心问题或主要意见;直接总结调查结果,如肯定实践、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解释中心内容等。序言具有锦上添花的效果,应简洁总结,直接切割主题。 论文主题选择的关键取决于澄清论文主题选择对理论基础研究的贡献,或对实践活动的帮助和具体指导。简要描述问题的起源和未来的发展,然后显示主题应该处理什么问题,即讨论的范围。最后,对您的主题选择的使用价值进行评估,以显示本文对基础理论的基本促进作用和具体指导的意义。

选题意义和目的一般作为开题报告里面的第一块内容,是阐述你所研究的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或者说讨论价值的,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请导师来评判我们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 写意义的时候根据你的选题来决定形式可以分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也可以不细分,把目的和意义和在一起写,总之突出你观点的新颖和重要性即可建议可以从这两点来叙述,不过要根据自己的选题,不要生搬硬套: (你的选题)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 前人有研究过,或者说阐述过但是没有阐述论证的足够全面,你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总之,意义和目的一定要叙述的清晰并且是有一定新意的其次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你是用什么理论证明你的观点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等也要有翔实的根据这样才能衬托出你的选题的意义所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