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人才培养论文一般从什么视角分析呢

发布时间:2024-07-20 15:23:39

人才培养论文一般从什么视角分析呢

一、人才是“入世”竞争的战略重点 1.人才是竞争力的核心 加入WTO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什么?有些人最担心市场的丢失,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最大威胁是人才的流失。 为什么人们最关注市场格局的变化,因为国际竞争、企业竞争的直接表现是市场的争夺,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产品和服务市场的进退意味着利润(财富)的流向和就业的增减。不过,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产品和服务市场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市场占有格局是变化的,中国对外开放初期,家电是外国货的一统天下,然而现在中国是家电最大的输出国之一。因此,市场的得失是暂时的,人才才是竞争力的核心。 人才历来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争抢的资源,中国又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争抢人才的重点地区,其原因主要有三:第一,这是由世界人才供求形势决定的。优秀人才普遍短缺;第二,这是由中国的人才质量决定的。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中国的基础教育比较扎实,中国人的智商比较高,中国的学生又能吃苦。据报道,目前美国大学系主任中约有1/3为华人担任,硅谷2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中,有695名中国人。硅谷软件公司中,35%的技术主管和实验室主任是华人,IBM公司11个研究所里2000多名科研人员中,近半数是华人;第三,中国经济高速稳定成长,世界各国跨国公司看好中国,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并普遍采用人才本土化政策。 2.我国人才流失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人才的流失有目共睹。我国人才流失表现为两个方面,直接出国与在国内为外商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几十万高学历人员出国留学,学成归国的只有1/3。有资料显示,2001年美国从海外引进11.595名持H-1B签证的高科技人才中,中国就占到10%。另一方面,外资公司直接进入国内展开人才争夺战。例如2000年年底,金盛人寿保险公司一名高级销售主管偕同手下280名保险代理人集体辞职,投奔新的在华外资保险公司,从而使该公司失去了10%的人力资源。国有企业人才流失更为严重,据北京市经委对工业系统150户大中型企业人才资源结构现状调查,国有企业1982年以来引进的大学生以上人员流失率高达64%,大多数流入外资和合资企业。 我国人才流失形势的严峻性,不在过去人才的流失,而在造成人才流失的“机制”。为什么一些国有企业和内资企业留不住人才?主要是因为管理落后,员工积极性不高。据笔者2000年秋对某系研究生班管理学课程问卷调查,该班43名学员来自银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房地产、工业、商业、建筑、政府机关、律师事务所等30多个企事业单位。调查表明这些单位员工积极性总体状况不容乐观。43名学员中有21名学员认为本单位员工积极性不高,甚至问题严重,占48.8%。员工积极性不高的表现之一就是人才流失,有的年流失率高达30%;其他表现包括工作标准不高,过得去就行;缺乏主动性,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干;责任心不强,企业资财浪费严重;缺乏创新精神。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企业竞争力。 造成员工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国企”后遗症严重,国有以及国有控股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不到位。有20名学员评价本企业责权利结合不紧。在劳动制度方面,没有实行优胜劣汰,人们缺乏危机感;用人制度方面论资排辈、缺乏竞争、任人唯亲;在分配制度方面平均主义,干多干少一个样,奖惩不明;有的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理想和归属感;有的企业领导观念陈旧,不重视知识劳动,不重视员工培训,分配仍然向一线工人“倾斜”,造成人才流失。 3.人才流失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加入WTO有利有弊,利弊大小决定于什么?笔者认为,除了政府改革与企业体制改革,中国企业能否成功地实施包括人才吸引、培养、使用和激励在内的人才战略将举足轻重。 (1)人才流失后果十分严重。从国家角度,前期人才培养投入将得不到回报;从企业角度,人才流失以后的置换成本相当高。据美国一项研究,一个人的离职可能会使公司损失5万?10万美元。 人才流失成本包括:①人才交替成本:由重新招聘、考察和培训周期内的生产力下降导致的损失;②“专用资产”的流失:员工在某个企业习得的技术和人文知识,客户关系信息、配合默契构成的生产力,就是蓄积在员工身上的该企业的专用资产;③人才风险成本的增加:企业在培训、使用不熟悉的职工过程中要冒一定风险;④企业为自身信誉降低所支付的成本:被解聘的员工常常会散布不利于企业的言论,解聘的员工越多所付出的代价越大;⑤文化蜕变成本:人才流失常常发生在具有创新意识,与传统文化不太相容的人才群体,结果是导致企业文化朝表面趋同方向蜕变,这是十分危险的倾向。 (2)人才流失将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据最新的瑞土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在世界最主要的47个国家和地区中,1999年中国的科学竞争力排名从上一年的第13位大幅下降至第25位。排名的变化反映出,我国在科技知识创新及转化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的差距。入世后人才的流失将比市场份额的丢失更为危险。因此,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是事关中华民族前途的大事。 (3)入世后人才流失的压力将更加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有几万高学历人员流向美国等发达国家,但由于存在人才流动的文化和语言壁垒,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实际受到“本土化屏障”的保护。许多技术或管理人才外语不过关,无法出国;不少人还存在背乡离井的牵挂,人才流失从而受到文化障碍遏制。但是,一旦跨国公司大量进入中国,并实行本土化人事战略,我国企业人才流失将失去屏障保护。 二、人才管理的战略视角 入世以后,企业面临重新审视战略的紧迫任务。以往企业战略的重点通常是产业定位、市场、研发、投资、并购等等“物”的战略视角,人才问题是一个派生的策略问题。结果往往是人才问题拖了企业发展的后腿。在新的竞争形势下,高层管理者必须将人才问题放到战略高度来思考与运筹。 1.最稀缺的资源一优秀人才 战略的内容是由问题的性质、发展的瓶颈决定的。为什么人们重视资本和市场,因为长期以来(物质)资本短缺;在买方市场,客户也是短缺的资源。于是资本的筹措和运用以及投资、市场开拓就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内容。 随着经济发展和竞争的深化,企业发展问题的性质和瓶颈环节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已经成为全世界最稀缺的资源。 当前世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形势是,一般劳动力过剩,优秀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严重短缺。据有关研究报告,美国2000年短缺45万名科技人才,到2006年这个数字将扩大到65万。欧洲2000年缺少123万名信息人才,到2002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174万人。在日本今后10年科技人才将短缺445万人。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在全世界迅猛发展,导致了科技人才的短缺。一场人才争夺战已在欧美之间悄悄展开。许多国家采取各种办法吸引人才,有的修改移民法,有的发放“绿卡”,给予高薪,改善工作条件,建立研究基金或奖学金,有的将研究开发机构或企业搬到人才集中的国外城市。目前跨国公司在北京的研发机构已超过15家。 人才稀缺就造成人才“价格”上涨。例如由于项目管理人才供不应求,在美国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初级工作人员年薪为4.5万?5.5万美元,中级人员达6.5万?8.5万美元,高级人员则高达11万?30万美元。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董事会主席伍的沃先生认为,中国加入WTO后,对项目管理人才的需求将会显著增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申奥成功,北京会上马许多大工程,要建设庞大的交通枢纽,会有更多的外资引入,金融、IT等领域都将需要大批的项目管理人才。而我国优秀项目管理人才严重短缺。1999年某家外企想在国内寻找一位持有美国PMP证书的人,虽然开出年薪4万美元的高价,却一无所获,最后不得以从别处花8万美元请来一人。 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优秀人才更加稀缺。有关研究表明,除了上述项目管理人才,入世后我国将有9种人才供不应求①:①信息业人才、信息咨询员、电脑网络人才;②精通谈判的人才;③精通外语又学有专长的管理人才;④熟悉国际法通则的律师和注册会计师,⑤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而需要加强的诸如房地产管理、社区管理的人才;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心理压力加大而需要的心理医生;⑦金融、保险业的从业人员;⑧知识更新需求加大而需要的教育工作者;⑨旅游事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导游。 我国优秀管理人才严重短缺,同样导致其“价格”的持续上升。国际知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惠悦(Watson Wyatt)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对中国经理人2001年薪酬状况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涉及200多个在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共81690名员工,包括制药、消费品、高科技、银行及其他综合产业。结果显示,与国外企业的“工资冻结”“裁员降薪”的风潮相反,中国企业经理层薪酬2001年已经是连续第3年走高,平均加薪幅度为9.5%,分别高于2000年的7.2%和1999年的7.1%。根据来自被调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预测,2002年中国企业的薪酬增长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该调查发现,中国高层经理人的平均年薪已开始向50万元人民币大关冲击,其中营销、信息技术、人力资源这三个岗位一马当先。 企业要将稀缺资源列入竞争计划,要密切注视人才市场的竞争形势。 2.人力资本与长期投资 企业战略的核心是实现企业的生存发展,其基本手段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利于目标的实现,表现为资本运作和价值增值。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所说:战略是“一个企业基本的长期目标和目的的确定,以及为实现此目标所必须采取的行动和对资源的分配。”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劳动者能够创造剩余价值,人才能够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投向人才的教育培训、薪酬福利就是一种投资活动,造就人才的先期投入和使用人才的费用就是人力资本。 很长一段时期,人们把教育培训、薪酬福利等支出当作纯成本,因此,以节约为原则,而不考虑边际产出。例如我国企业人均培训费用比发达国家差几十倍。我国大多数企业业务骨干薪酬偏低。难怪有人说:“就凭这点钱,生产率也就这样了。” 经营者要用现代经济学的边际产出原理确定人才投资。假如聘用一位总经理可以增加利润1000万元,那么即使为此付出年薪加奖金800万元,应该说还是合算的。 要像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那样筹划人才投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是战略性的,因为生产线属于专有资产,不但投入大,而且回收期长,风险比较大,但是一旦投资成功,将提供长期效益。实际上高级人才投资与生产线投资有相同之处,存在风险,但是决策正确,大投入可以带来大产出。 1914年建立的IBM公司,半个多世纪一直引领信息产业潮流。但是80年代IBM公司由于决策失误,结果竞争力每况愈下,造成巨额亏损,微软、朗讯、ORACLE、SUN等一批新兴企业拔地而起。90年代初,IBM公司花巨资(80亿美元)请哈佛大学专家作战略咨询和实行流程再造,结果无功而返,亏损愈加严重。1993年IBM公司董事会不惜支付高昂代价(年薪150万美元,奖金100万美元,50万股优先股,400万美元跳槽损失补偿)请职业经理人郭士纳入主,郭士纳不负众望,对IBM公司的战略、业务、组织、流程以及企业文化实施全方位重构,提出网络运算模式和电子商务概念,战略定位由硬件供应商转向全面提供硬件、软件、行业解决方案的服务供应商,经过5年艰苦努力,1998年公司收入817亿美元(其中服务收入234亿美元),利润63亿美元,股票牛气冲天,连续7年服务收入增长20%以上。 3.审慎进行人才决策 战略决策影响是长远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高层管理者要像选择昂贵设备那样招聘人才。斯坦福大学杰夫瑞?菲弗教授的研究认为,招聘时的挑选是16种提高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之一:“一个非常合格的雇员要比不太合格的雇员平均劳动生产率高出两倍。……精心挑选意味着组织向求职者发出信息:他们加入的是一个精英组织,组织对雇员绩效有高度期望。” 引进人才要与企业文化设计吻合。首先要根据企业发展对文化模式作出设计,明确企业倡导的价值观、理念和行为准则。人才的遴选要考虑其文化的相容性和可塑性。单一考虑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有可能埋下文化冲突的隐患。例如美国斯科公司招聘人才的面试是很严格的,有一个由8人组成的招聘团队,采用全体通过制,例如在8个负责招聘的人中,如果有一个人否决,那么应聘者就没有机会被录用。通过一对一的谈话方式察其言、观其行,最重要的还是看他是否能与思科公司文化相吻合。重视所招收的人具备较高的素质。这种人的基本特质是:对工作有热情,做事有好奇心,善于与人沟通,有领导人素质。 要经常研究人才使用和人才结构的合理性。人才使用和人才结构合理才能做到人尽其才。为了褒奖业务尖子,委以行政职务常常得不偿失。人才升降过分追求高学历,有时候生产力反而下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迟缓,就是普遍缺乏能熟练编写程序的“软件工人”,那些学计算机的大学毕业生乃至研究生难耐重复性工作,或者辞职或者士气低落。 人才使用既要有耐心,又要果断。人才的成长和考察需要过程,当下属工作出现失误或挫折,常常需要耐心。然而一旦有了充分根据,即使在人才的使用和报酬方面管理层出现意见不一致,作为总经理应当果断决策,该提就提,该降就降,以免错失时机。为了照顾个人情绪安排职务正在严重削弱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4.加大经理资源的投入 如果人才问题是战略问题,就应该选派训练有素的人才担任人力资源管理经理,高层管理人员就应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人才。而事实是,我国许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业务水平偏低,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高层管理的投入明显不足。据笔者2001年秋对某MBA班85名学员所作组织行为学的问卷调查,问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业务水平如何”?结果是“主要骨干受过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的系统训练”的仅占32.14%;“多数管理人员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知识”的企业占35.71%;认为“管理人员普遍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达41.67%。在问及“本单位经常分析员工的满意度和生产率吗”?包括联想集团、清华紫光等著名企业在内的学员回答“定期进行”和“经常进行”各占1/4,但是有将近一半的学员认为企业对员工的满意度和生产率缺乏关注,回答为“偶尔进行”。 相比之下,成功的国内外企业领导层就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每年春天,通用电气公司CEO韦尔奇和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科纳蒂总要花大约160个小时,仔细审阅公司员工的简历,搜索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这些有希望的候选人不是来自机构之外,而是在公司内部工作。这些管理人员首先写好自己的简历,列出他们的成就、强项和期望的职位。然后由部门领导经过精挑细选再向科纳蒂推荐。这位人力资源经理将与韦尔奇决定,哪些人可以参加公司管理学院内部的管理培训计划。通用电气认为,给予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司内部发展的机会,会留住这些人才。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人才流失率仅为8%。 三、人才竞争战略体系的构建 著名管理学家明茨伯格认为,战略就是“一系列或整套的决策或行动方式。”人才战略要从人才竞争形势出发,对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作通盘考虑。 1.人才竞争的形势分析 人才战略的首要问题是吸引优秀人才,并保持人才流动的良性态势。为此要分析人才流动的动机和影响制约因素,包括人才的供求形势。 决定人员去留的主要因素是事业、待遇、文化氛围及关系,也就是说,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主要是事业吸引力、待遇吸引力和文化关系吸引力。 每个人的需要和动机也不尽相同,企业对某个人的吸引力(F): F=W1×事业前途+W2×物质待遇+W3×文化氛围。其中W1、W2、W3是事业前途、物质待遇、文化氛围在人们心目中的权重,这三方面因素都会影响人才的去留,但是有的人可能更看重事业前途,有的人更看重物质待遇,有的人更看重人际关系。 2.搭建人才舒展才能的事业舞台 人不是经济动物,希望有所作为,尤其是年轻人,事业可能是决定其去留和积极性的关键因素。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口号是,创建员工愿意来工作的地方。 我国事业留人的形势极好,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是举世公认的。海尔技术中心张汉奇博土曾谢绝了许多外企的高薪聘请。他说:“在海尔我看到了民族工业的明天,所以我要在研发岗位上利用好每一分钟。”“海尔有很好的文化氛围,也有施展才能的平台,我要做一个海尔人。”1993年从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回到上海的单旭沂,到宝钢工作已有8年,攻克的技术难关有200多项,创造的经济效益达到5000多万元,在谈到其体会时说,上海十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回到上海创业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工作环境相匹配。 3.建立富有激励性的报酬体系 物质待遇、收入历来是吸引人才的基本措施,因为人的五种基本需求的满足都难以离开金钱手段。 我国针织行业排头兵三枪集团老总苏寿南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他制订了“三优”方针:“依靠优秀人才生产优质产品,让他们得到优厚待遇。”企业建立了“保健制”、“按业绩评定职称制”、“高级职员制”、“优先分房制”、“专项奖励制”等一系列多层次的超常规激励机制。由于实施按业绩考核,优秀技术、管理人员的工资、津贴、奖励加起来,超过了同类外商投资企业,也超过了上级公司发给苏寿南本人的报酬。近6年来集团获得了惊人的发展:资本运行规模增长了10倍,销售收入增长12倍,经济效益增长100倍! 联想的人才战略是发展空间加认股权。联想允许员工以公司规定的优惠价格,认购一定数量公司的股票。这种方式被联想称为给员工戴上“金手铐”。联想的股价由最早的1.33元到最高时升至70元以上,这让更多的员工看到了企业的希望所在。结果联想电脑公司在半年中吸引近50名外企管理人员进入联想。 4.营造令人才心情舒畅的文化氛围 诺基亚中国区副总裁刘持金先生认为,一个人才依附于企业,无非考虑四个因素:待遇、晋升机会、培训机会和企业文化。去年,北京市的一份企业人才调查报告表明,薪水不高只是人才流失的第三位原因,而企业人际关系复杂等软环境原因则排在第一位。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开展时间还不长,但已经取得初步效果。上述调查提到:“你所在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已开展几年?”回答“10年以上”的占29.76%;“5?8年”的占7.14%;“3?5年”的占20.24%;“不久”的占 29.76%。问题:“企业文化是否对本部门绩效产生作用?’认为“作用极其明显”的占3.57%;“作用明显”的占58.33%;“作用不明显”的占22.62%。说明只要认真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就会产生明显的作用。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必须弘扬崇高的人类感情。IBM公司副总裁巴克?罗杰斯在《IBM道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成功秘诀》一书中总结说:“在知识和情感两方面把人力资源与公司的战略联系起来是非常重要的。”“要了解IBM公司,就必须了解他的公司精神、感情和行为准则。……正是这些人类感情,对IBM公司取得令人惊讶的成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公司的宗旨就是三句话:必须尊重每一个人,必须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必须寻求最优秀最出色的成绩。” 5.努力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 人才竞争一靠脑袋,有正确的管理理念和思路;二靠“武器”,在人才竞争中努力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殴。当前在人才管理方面,我国企业要特别注意在人才的遴选、绩效考核等方面应用科学方法和信息化手段。 (1)推广科学的人员测评体系。在人员合理使用方面既要考虑员工的能力、人格状况,还要考虑员工的意愿。为此应进行科学测评,并定期沟通。但是我国企业在心理测评方面开展还不够普遍。上述调查问:“招聘、晋升是否请专业机构进行心理测试?”回答“已全面测评多年”的只占1.19%;“刚开始全面测评”的占8.33%;“只是在部分重要职位测评”的占29.76%;“尚未测评”的竟占60.71%。当问到“任用是否充分尊重员工意愿?”“每年了解员工工作意愿”的占48.81%,偶尔了解员工意愿的占23.81%,只是招聘时了解员工工作意愿的占27.38%。 (2)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三项制度改革的基础是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包括目标任务、任职标准、考核制度。目前凡是企业员工积极性高的,一般都建立了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并与个人收入挂钩,例如海尔集团、许继电气、新华人寿保险、北京市商业银行等。相反,我国许多企业员工对薪酬管理不满意,主要问题还是绩效考核不科学,或与分配挂钩不紧。例如上述调查问及“与同行相比本单位工资水平如何?”认为“偏高,已影响竞争力”的占9.52%;“偏低,已影响队伍稳定”的占28.57%;认为“合适”的占53.57%;“对同行不了解”的占14%;可见工资水平不是主要问题。 当问到“本单位工资差别如何”认为“差别太大,已影响情绪”的占8.33%;认为“差别太小,平均主义严重”的30.95%;认为“能接受”的占50%;认为“不公开发放,不了解实际差别”的占9.52%。 问题:“本单位工资发放与绩效是否紧密挂钩?”认为“严格考核,紧密挂钩”的占36.9%;认为“考核严格,但挂钩不紧”的占35.71%;认为“考核不严格,无法挂钩”的占23.81%。可见存在问题比较普遍。 根据美国1991年《财富》杂志对500家大公司的调查,有35%的企业实行了以绩效为基础的工资制度,而在10年以前,仅有7%的企业实行这种办法。另一项调查显示,在1708家企业中,有51%的企业在一般雇员中实行带有绩效工资特征的制度,而这一比例在两年前为44%。 目前经营者的考核指标亟待改进,有些企业甚至出现效益下降,或只是虚假利润,而经营者收入不菲的不正常现象。近年来国外采用EVA(Economic Value Added)即经济增加值考核经理绩效并作为奖励的依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借鉴。 (3)在人才管理方面努力采用信息化手段。人才招聘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美国思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例如调整工资、招聘、公司政策发布,都是通过网络实现的。思科公司的人事软件全世界联网,平均一天会收到50份求职书,所有应征者的简历都是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入,每一个人的档案会被输入不同的资料库。公司里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看到公司人员变动的信息资料。只要打入搜索键,就可以找到需要的人才。在其人才库里随时有一个250人的动态候选人,并有猎头公司对个别人进行追踪,知道这个人目前的动向,任何时候都能找到这个人。

论文要从多重视角看待问题,视角主要是由于个人的学识水平,经验经历等方面所决定了的

“子轩擎宇文化工作室”里有一篇对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思考——基于湖北工业大学国贸专业毕业生调查分析摘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紧贴市场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国际国内贸易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判断国际贸易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形势,并以湖北需求市场为例,进一步剖析国际国内贸易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基本分类和素质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高校在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方面的建议的相关内容,你可以去参考一下。。。

人才培养论文一般从什么视角分析

浅析电子商务发展对人力资源的新挑战论文摘要:伴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企业人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是才结构失衡。本文浅析电子商务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影响,探讨了电子商务对人才的要求和挑战,从我国当前电子商务人才供需现状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企业在电子商务人才战略的应对策略,提出了企业应在"选才、育才、留才"方面的对策性建议。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当今企业无法回避的商务模式,企业能否成功地发展电子商务,人才是关键。目前,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是电子商务人才特别是高层复合型管理人才的严重匮乏,因此,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开发、吸引并留住各类电子商务人才,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1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企业人力资源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电子商务的兴起和潮流引发了企业间争夺新世纪发展制高点的竞争,而竞争的焦点主要是人才的争夺。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开始认识到:进入电子商务发展期的企业,急需复合型人才和前瞻型人才。具体地说,发展电子商务需要的人才是:必须有审视信息的穿透力、善于沟通的亲和力、搏击市场的拓展力、多向思维的说服力,同时,还要熟悉IT行业的情况和特点,具有对中国文化背景有较深了解,对国内外经营环境和模式要比较熟悉,而且一定要有国际视野的高智商复合型人才。 企业人才所面临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从企业电子商务目标的确立、扩展,到其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的确定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等环节,都是在相应条件下由各方面的电子商务人才共同完成的。离开了电子商务的目标、组织、规划的制定者,或缺乏这方面的管理技术人才,企业是不可能实现电子商务的。而我国当前的电子商务人才现状是:首先,人才总量不足,主要专业人才的缺口数量巨大,这已成为制约我国普及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瓶颈;其次,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的知识结构迫切需要更新,特别是在实用性方面急需改进,当前许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根本不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这也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再次,人才供应结构失调,高层次技术人才稀缺,当代的高校设置电子商务专业大有一哄而上的趋势,许多培养单位根本没有明确教学目的,培养方向和定位模糊,以致培养出来的电子商务人才都是一些略懂网络低层人才,真正高级行家少之又少,这使我国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现况供需结构极为畸形。另外,理论人才介入这个领域的较少,战略人才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重用,管理人才也得不到加强。在这种竞争环境下,一方面企业迫切争夺人才,特别是抢夺一些在电子商务领域内有特别的专业技术、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人才却面临着严峻的课题,即“不进则退”的挑战。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市场的永恒自然规则,不管是企业或是人才,谁能立即调整发展方向,转变观念,创新思维,与时俱进,谁就能成为市场上的领头羊。可见,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企业人才带来的意义是深远的。 2 企业应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积极应对电子商务的挑战。 企业应对电子商务人才进行的定位。 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把电子商务人才定位成为毕业于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实际上,企业所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远远不满足于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它更需要的是一种能在电子商务领域中有较强实用性的人才。因此,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定位时,应着眼于企业的策划、经营、管理、网络营销、市场分析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并非仅仅是电子商务单方面技术的人才。它要贯穿于电子商务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不仅包括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还包括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营销、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专业人才不但要精通他们各自本专业的知识,更需要了解并熟悉电子技术的运行规律和规则,对网络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 企业电子商务人力资源开发对策初探。 在充分认识和了解电子商务人才的定位和类型的基础上,企业应迅速构建电子商务环境,规划企业电子商务人才管理战略,为抢占市场先机,缓解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迫切需求,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做好准备。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是世界著名的大型公司,其成功管理者松下幸之助独特的用人之道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他的人才原则给企业电子商务人才开发指明了方向,我们以松下幸之助的“选才、育才、留才”的管理思想为例子,探讨当今企业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面的对策。 首先,选才必须“审时度势、不拘一格”。吸引各种电子商务人才流入企业,积极引进高层次的电子商务人才,不断为企业注入新鲜的活力,使企业在电子商务发展中获得收益,是企业电子商务人才开发的第一步。在选用电子商务人才方面切忌盲目招兵买马,应结合企业的业务类型、发展环境挑选适合的人才类型,“审时度势、不拘一格”就是要求企业应结合电子商务的发展阶段选才,要判断企业在发展电子商务方面是处于哪种阶段,是初级阶段还是应用阶段抑或是高速的发展阶段,根据需要聘请高层技术专家或者按实际选择普通的应用人才。其次,育才定要“因菜下料,当仁不让”。积极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是当今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企业的共同责任。近年来我国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可谓是“人才辈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但是,由于缺乏理性的指导,人才培养方向和结构无序。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相当突出,主要是:大量低层次的人才供过于求,高层次技术人才供不应求,深层次的专业人才求过于供。人才分布不均,人才培养无序,人才结构不合理是电子商务人才供应的最大弊病。因此,企业培养人才方面应明确电子商务人才的定位和培养方向,具体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储备。二是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电子商务国际化人才建设,整体构建电子商务人才可持续的培养和支持体系。 再次, 留才一定“特点突出,为我所用”。企业既应育才,更要留才。近几年,不少企业都感受到电子商务人才的流失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很大的风险。由于电子商务人才一般都是年轻人,这部分人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变化快,喜刺激,往往自视技术高深,不擅于处理人际关系,又渴望受关注,周围人际环境恶劣,一旦对企业有任何不满便不顾一切一走了之,这时蒙受损失最大的是企业。因此,企业就应对这部分人才加强管理,建立人才流失的风险防范体系,让电子商务人才的非正常流动难以发生或尽量降低其可能的发生率,同时应建立人才流失的风险控制机制。企业防范电子商务人才流失应着眼于“留”,密切关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人才发展动向,建立人才流失的风险控制体系,千方百计留住企业需要的人,以防止意外的发生。另外,加大对有特殊贡献的电子商务人才的有效激励。从薪酬制度、奖励制度、期权制度等方面着手,完善电子商务人才激励体系建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动态管理,为他们建立起完善的个人档案,随时关注他们的动向,了解他们对企业、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从而采取有效措施留住他们。 由此可见,企业从“选才、育才到留才”是一条一环扣一环的人才管理链,这三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缺一不可的。总而言之:选才应恰当,育才应适当,留才应妥当。总之,做好电子商务人才战略,是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之本,要使电子商务事业能够蓬勃发展,电子商务人才开发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而电子商务这个领域所需要的人才也已经逐渐被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低层的主要是从事技术工作,中层主要从事执行运营等工作,而高层则是从事战略部署、决策等工作。企业究竟需要哪种层次的人,需开发什么样的人才更适合?我们期待着企业当代在电子商务大浪潮面前能因势利导,抢占先机,大有作为。如果企业裹足不前,徘徊观望,就会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无情地淘汰,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的近几年,同业之间的竞争更加国际化、白热化,人才战略应当是企业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苏国安《中国前沿问题报告》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 王学梅,苏龙《电子商务与人才培养》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2)

一、人才是“入世”竞争的战略重点 1.人才是竞争力的核心 加入WTO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什么?有些人最担心市场的丢失,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最大威胁是人才的流失。 为什么人们最关注市场格局的变化,因为国际竞争、企业竞争的直接表现是市场的争夺,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产品和服务市场的进退意味着利润(财富)的流向和就业的增减。不过,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产品和服务市场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市场占有格局是变化的,中国对外开放初期,家电是外国货的一统天下,然而现在中国是家电最大的输出国之一。因此,市场的得失是暂时的,人才才是竞争力的核心。 人才历来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争抢的资源,中国又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争抢人才的重点地区,其原因主要有三:第一,这是由世界人才供求形势决定的。优秀人才普遍短缺;第二,这是由中国的人才质量决定的。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中国的基础教育比较扎实,中国人的智商比较高,中国的学生又能吃苦。据报道,目前美国大学系主任中约有1/3为华人担任,硅谷2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中,有695名中国人。硅谷软件公司中,35%的技术主管和实验室主任是华人,IBM公司11个研究所里2000多名科研人员中,近半数是华人;第三,中国经济高速稳定成长,世界各国跨国公司看好中国,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并普遍采用人才本土化政策。 2.我国人才流失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人才的流失有目共睹。我国人才流失表现为两个方面,直接出国与在国内为外商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几十万高学历人员出国留学,学成归国的只有1/3。有资料显示,2001年美国从海外引进11.595名持H-1B签证的高科技人才中,中国就占到10%。另一方面,外资公司直接进入国内展开人才争夺战。例如2000年年底,金盛人寿保险公司一名高级销售主管偕同手下280名保险代理人集体辞职,投奔新的在华外资保险公司,从而使该公司失去了10%的人力资源。国有企业人才流失更为严重,据北京市经委对工业系统150户大中型企业人才资源结构现状调查,国有企业1982年以来引进的大学生以上人员流失率高达64%,大多数流入外资和合资企业。 我国人才流失形势的严峻性,不在过去人才的流失,而在造成人才流失的“机制”。为什么一些国有企业和内资企业留不住人才?主要是因为管理落后,员工积极性不高。据笔者2000年秋对某系研究生班管理学课程问卷调查,该班43名学员来自银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房地产、工业、商业、建筑、政府机关、律师事务所等30多个企事业单位。调查表明这些单位员工积极性总体状况不容乐观。43名学员中有21名学员认为本单位员工积极性不高,甚至问题严重,占48.8%。员工积极性不高的表现之一就是人才流失,有的年流失率高达30%;其他表现包括工作标准不高,过得去就行;缺乏主动性,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干;责任心不强,企业资财浪费严重;缺乏创新精神。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企业竞争力。 造成员工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国企”后遗症严重,国有以及国有控股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不到位。有20名学员评价本企业责权利结合不紧。在劳动制度方面,没有实行优胜劣汰,人们缺乏危机感;用人制度方面论资排辈、缺乏竞争、任人唯亲;在分配制度方面平均主义,干多干少一个样,奖惩不明;有的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理想和归属感;有的企业领导观念陈旧,不重视知识劳动,不重视员工培训,分配仍然向一线工人“倾斜”,造成人才流失。 3.人才流失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加入WTO有利有弊,利弊大小决定于什么?笔者认为,除了政府改革与企业体制改革,中国企业能否成功地实施包括人才吸引、培养、使用和激励在内的人才战略将举足轻重。 (1)人才流失后果十分严重。从国家角度,前期人才培养投入将得不到回报;从企业角度,人才流失以后的置换成本相当高。据美国一项研究,一个人的离职可能会使公司损失5万?10万美元。 人才流失成本包括:①人才交替成本:由重新招聘、考察和培训周期内的生产力下降导致的损失;②“专用资产”的流失:员工在某个企业习得的技术和人文知识,客户关系信息、配合默契构成的生产力,就是蓄积在员工身上的该企业的专用资产;③人才风险成本的增加:企业在培训、使用不熟悉的职工过程中要冒一定风险;④企业为自身信誉降低所支付的成本:被解聘的员工常常会散布不利于企业的言论,解聘的员工越多所付出的代价越大;⑤文化蜕变成本:人才流失常常发生在具有创新意识,与传统文化不太相容的人才群体,结果是导致企业文化朝表面趋同方向蜕变,这是十分危险的倾向。 (2)人才流失将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据最新的瑞土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在世界最主要的47个国家和地区中,1999年中国的科学竞争力排名从上一年的第13位大幅下降至第25位。排名的变化反映出,我国在科技知识创新及转化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的差距。入世后人才的流失将比市场份额的丢失更为危险。因此,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是事关中华民族前途的大事。 (3)入世后人才流失的压力将更加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有几万高学历人员流向美国等发达国家,但由于存在人才流动的文化和语言壁垒,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实际受到“本土化屏障”的保护。许多技术或管理人才外语不过关,无法出国;不少人还存在背乡离井的牵挂,人才流失从而受到文化障碍遏制。但是,一旦跨国公司大量进入中国,并实行本土化人事战略,我国企业人才流失将失去屏障保护。 二、人才管理的战略视角 入世以后,企业面临重新审视战略的紧迫任务。以往企业战略的重点通常是产业定位、市场、研发、投资、并购等等“物”的战略视角,人才问题是一个派生的策略问题。结果往往是人才问题拖了企业发展的后腿。在新的竞争形势下,高层管理者必须将人才问题放到战略高度来思考与运筹。 1.最稀缺的资源一优秀人才 战略的内容是由问题的性质、发展的瓶颈决定的。为什么人们重视资本和市场,因为长期以来(物质)资本短缺;在买方市场,客户也是短缺的资源。于是资本的筹措和运用以及投资、市场开拓就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内容。 随着经济发展和竞争的深化,企业发展问题的性质和瓶颈环节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已经成为全世界最稀缺的资源。 当前世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形势是,一般劳动力过剩,优秀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严重短缺。据有关研究报告,美国2000年短缺45万名科技人才,到2006年这个数字将扩大到65万。欧洲2000年缺少123万名信息人才,到2002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174万人。在日本今后10年科技人才将短缺445万人。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在全世界迅猛发展,导致了科技人才的短缺。一场人才争夺战已在欧美之间悄悄展开。许多国家采取各种办法吸引人才,有的修改移民法,有的发放“绿卡”,给予高薪,改善工作条件,建立研究基金或奖学金,有的将研究开发机构或企业搬到人才集中的国外城市。目前跨国公司在北京的研发机构已超过15家。 人才稀缺就造成人才“价格”上涨。例如由于项目管理人才供不应求,在美国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初级工作人员年薪为4.5万?5.5万美元,中级人员达6.5万?8.5万美元,高级人员则高达11万?30万美元。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董事会主席伍的沃先生认为,中国加入WTO后,对项目管理人才的需求将会显著增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申奥成功,北京会上马许多大工程,要建设庞大的交通枢纽,会有更多的外资引入,金融、IT等领域都将需要大批的项目管理人才。而我国优秀项目管理人才严重短缺。1999年某家外企想在国内寻找一位持有美国PMP证书的人,虽然开出年薪4万美元的高价,却一无所获,最后不得以从别处花8万美元请来一人。 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优秀人才更加稀缺。有关研究表明,除了上述项目管理人才,入世后我国将有9种人才供不应求①:①信息业人才、信息咨询员、电脑网络人才;②精通谈判的人才;③精通外语又学有专长的管理人才;④熟悉国际法通则的律师和注册会计师,⑤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而需要加强的诸如房地产管理、社区管理的人才;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心理压力加大而需要的心理医生;⑦金融、保险业的从业人员;⑧知识更新需求加大而需要的教育工作者;⑨旅游事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导游。 我国优秀管理人才严重短缺,同样导致其“价格”的持续上升。国际知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惠悦(Watson Wyatt)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对中国经理人2001年薪酬状况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涉及200多个在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共81690名员工,包括制药、消费品、高科技、银行及其他综合产业。结果显示,与国外企业的“工资冻结”“裁员降薪”的风潮相反,中国企业经理层薪酬2001年已经是连续第3年走高,平均加薪幅度为9.5%,分别高于2000年的7.2%和1999年的7.1%。根据来自被调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预测,2002年中国企业的薪酬增长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该调查发现,中国高层经理人的平均年薪已开始向50万元人民币大关冲击,其中营销、信息技术、人力资源这三个岗位一马当先。 企业要将稀缺资源列入竞争计划,要密切注视人才市场的竞争形势。 2.人力资本与长期投资 企业战略的核心是实现企业的生存发展,其基本手段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利于目标的实现,表现为资本运作和价值增值。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所说:战略是“一个企业基本的长期目标和目的的确定,以及为实现此目标所必须采取的行动和对资源的分配。”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劳动者能够创造剩余价值,人才能够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投向人才的教育培训、薪酬福利就是一种投资活动,造就人才的先期投入和使用人才的费用就是人力资本。 很长一段时期,人们把教育培训、薪酬福利等支出当作纯成本,因此,以节约为原则,而不考虑边际产出。例如我国企业人均培训费用比发达国家差几十倍。我国大多数企业业务骨干薪酬偏低。难怪有人说:“就凭这点钱,生产率也就这样了。” 经营者要用现代经济学的边际产出原理确定人才投资。假如聘用一位总经理可以增加利润1000万元,那么即使为此付出年薪加奖金800万元,应该说还是合算的。 要像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那样筹划人才投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是战略性的,因为生产线属于专有资产,不但投入大,而且回收期长,风险比较大,但是一旦投资成功,将提供长期效益。实际上高级人才投资与生产线投资有相同之处,存在风险,但是决策正确,大投入可以带来大产出。 1914年建立的IBM公司,半个多世纪一直引领信息产业潮流。但是80年代IBM公司由于决策失误,结果竞争力每况愈下,造成巨额亏损,微软、朗讯、ORACLE、SUN等一批新兴企业拔地而起。90年代初,IBM公司花巨资(80亿美元)请哈佛大学专家作战略咨询和实行流程再造,结果无功而返,亏损愈加严重。1993年IBM公司董事会不惜支付高昂代价(年薪150万美元,奖金100万美元,50万股优先股,400万美元跳槽损失补偿)请职业经理人郭士纳入主,郭士纳不负众望,对IBM公司的战略、业务、组织、流程以及企业文化实施全方位重构,提出网络运算模式和电子商务概念,战略定位由硬件供应商转向全面提供硬件、软件、行业解决方案的服务供应商,经过5年艰苦努力,1998年公司收入817亿美元(其中服务收入234亿美元),利润63亿美元,股票牛气冲天,连续7年服务收入增长20%以上。 3.审慎进行人才决策 战略决策影响是长远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高层管理者要像选择昂贵设备那样招聘人才。斯坦福大学杰夫瑞?菲弗教授的研究认为,招聘时的挑选是16种提高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之一:“一个非常合格的雇员要比不太合格的雇员平均劳动生产率高出两倍。……精心挑选意味着组织向求职者发出信息:他们加入的是一个精英组织,组织对雇员绩效有高度期望。” 引进人才要与企业文化设计吻合。首先要根据企业发展对文化模式作出设计,明确企业倡导的价值观、理念和行为准则。人才的遴选要考虑其文化的相容性和可塑性。单一考虑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有可能埋下文化冲突的隐患。例如美国斯科公司招聘人才的面试是很严格的,有一个由8人组成的招聘团队,采用全体通过制,例如在8个负责招聘的人中,如果有一个人否决,那么应聘者就没有机会被录用。通过一对一的谈话方式察其言、观其行,最重要的还是看他是否能与思科公司文化相吻合。重视所招收的人具备较高的素质。这种人的基本特质是:对工作有热情,做事有好奇心,善于与人沟通,有领导人素质。 要经常研究人才使用和人才结构的合理性。人才使用和人才结构合理才能做到人尽其才。为了褒奖业务尖子,委以行政职务常常得不偿失。人才升降过分追求高学历,有时候生产力反而下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迟缓,就是普遍缺乏能熟练编写程序的“软件工人”,那些学计算机的大学毕业生乃至研究生难耐重复性工作,或者辞职或者士气低落。 人才使用既要有耐心,又要果断。人才的成长和考察需要过程,当下属工作出现失误或挫折,常常需要耐心。然而一旦有了充分根据,即使在人才的使用和报酬方面管理层出现意见不一致,作为总经理应当果断决策,该提就提,该降就降,以免错失时机。为了照顾个人情绪安排职务正在严重削弱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4.加大经理资源的投入 如果人才问题是战略问题,就应该选派训练有素的人才担任人力资源管理经理,高层管理人员就应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人才。而事实是,我国许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业务水平偏低,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高层管理的投入明显不足。据笔者2001年秋对某MBA班85名学员所作组织行为学的问卷调查,问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业务水平如何”?结果是“主要骨干受过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的系统训练”的仅占32.14%;“多数管理人员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知识”的企业占35.71%;认为“管理人员普遍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达41.67%。在问及“本单位经常分析员工的满意度和生产率吗”?包括联想集团、清华紫光等著名企业在内的学员回答“定期进行”和“经常进行”各占1/4,但是有将近一半的学员认为企业对员工的满意度和生产率缺乏关注,回答为“偶尔进行”。 相比之下,成功的国内外企业领导层就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每年春天,通用电气公司CEO韦尔奇和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科纳蒂总要花大约160个小时,仔细审阅公司员工的简历,搜索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这些有希望的候选人不是来自机构之外,而是在公司内部工作。这些管理人员首先写好自己的简历,列出他们的成就、强项和期望的职位。然后由部门领导经过精挑细选再向科纳蒂推荐。这位人力资源经理将与韦尔奇决定,哪些人可以参加公司管理学院内部的管理培训计划。通用电气认为,给予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司内部发展的机会,会留住这些人才。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人才流失率仅为8%。 三、人才竞争战略体系的构建 著名管理学家明茨伯格认为,战略就是“一系列或整套的决策或行动方式。”人才战略要从人才竞争形势出发,对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作通盘考虑。 1.人才竞争的形势分析 人才战略的首要问题是吸引优秀人才,并保持人才流动的良性态势。为此要分析人才流动的动机和影响制约因素,包括人才的供求形势。 决定人员去留的主要因素是事业、待遇、文化氛围及关系,也就是说,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主要是事业吸引力、待遇吸引力和文化关系吸引力。 每个人的需要和动机也不尽相同,企业对某个人的吸引力(F): F=W1×事业前途+W2×物质待遇+W3×文化氛围。其中W1、W2、W3是事业前途、物质待遇、文化氛围在人们心目中的权重,这三方面因素都会影响人才的去留,但是有的人可能更看重事业前途,有的人更看重物质待遇,有的人更看重人际关系。 2.搭建人才舒展才能的事业舞台 人不是经济动物,希望有所作为,尤其是年轻人,事业可能是决定其去留和积极性的关键因素。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口号是,创建员工愿意来工作的地方。 我国事业留人的形势极好,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是举世公认的。海尔技术中心张汉奇博土曾谢绝了许多外企的高薪聘请。他说:“在海尔我看到了民族工业的明天,所以我要在研发岗位上利用好每一分钟。”“海尔有很好的文化氛围,也有施展才能的平台,我要做一个海尔人。”1993年从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回到上海的单旭沂,到宝钢工作已有8年,攻克的技术难关有200多项,创造的经济效益达到5000多万元,在谈到其体会时说,上海十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回到上海创业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工作环境相匹配。 3.建立富有激励性的报酬体系 物质待遇、收入历来是吸引人才的基本措施,因为人的五种基本需求的满足都难以离开金钱手段。 我国针织行业排头兵三枪集团老总苏寿南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他制订了“三优”方针:“依靠优秀人才生产优质产品,让他们得到优厚待遇。”企业建立了“保健制”、“按业绩评定职称制”、“高级职员制”、“优先分房制”、“专项奖励制”等一系列多层次的超常规激励机制。由于实施按业绩考核,优秀技术、管理人员的工资、津贴、奖励加起来,超过了同类外商投资企业,也超过了上级公司发给苏寿南本人的报酬。近6年来集团获得了惊人的发展:资本运行规模增长了10倍,销售收入增长12倍,经济效益增长100倍! 联想的人才战略是发展空间加认股权。联想允许员工以公司规定的优惠价格,认购一定数量公司的股票。这种方式被联想称为给员工戴上“金手铐”。联想的股价由最早的1.33元到最高时升至70元以上,这让更多的员工看到了企业的希望所在。结果联想电脑公司在半年中吸引近50名外企管理人员进入联想。 4.营造令人才心情舒畅的文化氛围 诺基亚中国区副总裁刘持金先生认为,一个人才依附于企业,无非考虑四个因素:待遇、晋升机会、培训机会和企业文化。去年,北京市的一份企业人才调查报告表明,薪水不高只是人才流失的第三位原因,而企业人际关系复杂等软环境原因则排在第一位。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开展时间还不长,但已经取得初步效果。上述调查提到:“你所在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已开展几年?”回答“10年以上”的占29.76%;“5?8年”的占7.14%;“3?5年”的占20.24%;“不久”的占 29.76%。问题:“企业文化是否对本部门绩效产生作用?’认为“作用极其明显”的占3.57%;“作用明显”的占58.33%;“作用不明显”的占22.62%。说明只要认真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就会产生明显的作用。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必须弘扬崇高的人类感情。IBM公司副总裁巴克?罗杰斯在《IBM道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成功秘诀》一书中总结说:“在知识和情感两方面把人力资源与公司的战略联系起来是非常重要的。”“要了解IBM公司,就必须了解他的公司精神、感情和行为准则。……正是这些人类感情,对IBM公司取得令人惊讶的成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公司的宗旨就是三句话:必须尊重每一个人,必须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必须寻求最优秀最出色的成绩。” 5.努力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 人才竞争一靠脑袋,有正确的管理理念和思路;二靠“武器”,在人才竞争中努力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殴。当前在人才管理方面,我国企业要特别注意在人才的遴选、绩效考核等方面应用科学方法和信息化手段。 (1)推广科学的人员测评体系。在人员合理使用方面既要考虑员工的能力、人格状况,还要考虑员工的意愿。为此应进行科学测评,并定期沟通。但是我国企业在心理测评方面开展还不够普遍。上述调查问:“招聘、晋升是否请专业机构进行心理测试?”回答“已全面测评多年”的只占1.19%;“刚开始全面测评”的占8.33%;“只是在部分重要职位测评”的占29.76%;“尚未测评”的竟占60.71%。当问到“任用是否充分尊重员工意愿?”“每年了解员工工作意愿”的占48.81%,偶尔了解员工意愿的占23.81%,只是招聘时了解员工工作意愿的占27.38%。 (2)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三项制度改革的基础是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包括目标任务、任职标准、考核制度。目前凡是企业员工积极性高的,一般都建立了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并与个人收入挂钩,例如海尔集团、许继电气、新华人寿保险、北京市商业银行等。相反,我国许多企业员工对薪酬管理不满意,主要问题还是绩效考核不科学,或与分配挂钩不紧。例如上述调查问及“与同行相比本单位工资水平如何?”认为“偏高,已影响竞争力”的占9.52%;“偏低,已影响队伍稳定”的占28.57%;认为“合适”的占53.57%;“对同行不了解”的占14%;可见工资水平不是主要问题。 当问到“本单位工资差别如何”认为“差别太大,已影响情绪”的占8.33%;认为“差别太小,平均主义严重”的30.95%;认为“能接受”的占50%;认为“不公开发放,不了解实际差别”的占9.52%。 问题:“本单位工资发放与绩效是否紧密挂钩?”认为“严格考核,紧密挂钩”的占36.9%;认为“考核严格,但挂钩不紧”的占35.71%;认为“考核不严格,无法挂钩”的占23.81%。可见存在问题比较普遍。 根据美国1991年《财富》杂志对500家大公司的调查,有35%的企业实行了以绩效为基础的工资制度,而在10年以前,仅有7%的企业实行这种办法。另一项调查显示,在1708家企业中,有51%的企业在一般雇员中实行带有绩效工资特征的制度,而这一比例在两年前为44%。 目前经营者的考核指标亟待改进,有些企业甚至出现效益下降,或只是虚假利润,而经营者收入不菲的不正常现象。近年来国外采用EVA(Economic Value Added)即经济增加值考核经理绩效并作为奖励的依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借鉴。 (3)在人才管理方面努力采用信息化手段。人才招聘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美国思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例如调整工资、招聘、公司政策发布,都是通过网络实现的。思科公司的人事软件全世界联网,平均一天会收到50份求职书,所有应征者的简历都是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入,每一个人的档案会被输入不同的资料库。公司里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看到公司人员变动的信息资料。只要打入搜索键,就可以找到需要的人才。在其人才库里随时有一个250人的动态候选人,并有猎头公司对个别人进行追踪,知道这个人目前的动向,任何时候都能找到这个人。

培你大爷 还钱学森之问 问你大爷 知道什么叫物极必反吗? 社会会培养出人才的 阿门

这一期讲的是 如何在企业中正确的培养人而不是一味地自己忙东忙西!

人才培养论文一般从什么视角分析问题

一、人才是“入世”竞争的战略重点 1.人才是竞争力的核心 加入WTO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什么?有些人最担心市场的丢失,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最大威胁是人才的流失。 为什么人们最关注市场格局的变化,因为国际竞争、企业竞争的直接表现是市场的争夺,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产品和服务市场的进退意味着利润(财富)的流向和就业的增减。不过,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产品和服务市场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市场占有格局是变化的,中国对外开放初期,家电是外国货的一统天下,然而现在中国是家电最大的输出国之一。因此,市场的得失是暂时的,人才才是竞争力的核心。 人才历来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争抢的资源,中国又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争抢人才的重点地区,其原因主要有三:第一,这是由世界人才供求形势决定的。优秀人才普遍短缺;第二,这是由中国的人才质量决定的。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中国的基础教育比较扎实,中国人的智商比较高,中国的学生又能吃苦。据报道,目前美国大学系主任中约有1/3为华人担任,硅谷2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中,有695名中国人。硅谷软件公司中,35%的技术主管和实验室主任是华人,IBM公司11个研究所里2000多名科研人员中,近半数是华人;第三,中国经济高速稳定成长,世界各国跨国公司看好中国,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并普遍采用人才本土化政策。 2.我国人才流失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人才的流失有目共睹。我国人才流失表现为两个方面,直接出国与在国内为外商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几十万高学历人员出国留学,学成归国的只有1/3。有资料显示,2001年美国从海外引进11.595名持H-1B签证的高科技人才中,中国就占到10%。另一方面,外资公司直接进入国内展开人才争夺战。例如2000年年底,金盛人寿保险公司一名高级销售主管偕同手下280名保险代理人集体辞职,投奔新的在华外资保险公司,从而使该公司失去了10%的人力资源。国有企业人才流失更为严重,据北京市经委对工业系统150户大中型企业人才资源结构现状调查,国有企业1982年以来引进的大学生以上人员流失率高达64%,大多数流入外资和合资企业。 我国人才流失形势的严峻性,不在过去人才的流失,而在造成人才流失的“机制”。为什么一些国有企业和内资企业留不住人才?主要是因为管理落后,员工积极性不高。据笔者2000年秋对某系研究生班管理学课程问卷调查,该班43名学员来自银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房地产、工业、商业、建筑、政府机关、律师事务所等30多个企事业单位。调查表明这些单位员工积极性总体状况不容乐观。43名学员中有21名学员认为本单位员工积极性不高,甚至问题严重,占48.8%。员工积极性不高的表现之一就是人才流失,有的年流失率高达30%;其他表现包括工作标准不高,过得去就行;缺乏主动性,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干;责任心不强,企业资财浪费严重;缺乏创新精神。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企业竞争力。 造成员工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国企”后遗症严重,国有以及国有控股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不到位。有20名学员评价本企业责权利结合不紧。在劳动制度方面,没有实行优胜劣汰,人们缺乏危机感;用人制度方面论资排辈、缺乏竞争、任人唯亲;在分配制度方面平均主义,干多干少一个样,奖惩不明;有的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理想和归属感;有的企业领导观念陈旧,不重视知识劳动,不重视员工培训,分配仍然向一线工人“倾斜”,造成人才流失。 3.人才流失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加入WTO有利有弊,利弊大小决定于什么?笔者认为,除了政府改革与企业体制改革,中国企业能否成功地实施包括人才吸引、培养、使用和激励在内的人才战略将举足轻重。 (1)人才流失后果十分严重。从国家角度,前期人才培养投入将得不到回报;从企业角度,人才流失以后的置换成本相当高。据美国一项研究,一个人的离职可能会使公司损失5万?10万美元。 人才流失成本包括:①人才交替成本:由重新招聘、考察和培训周期内的生产力下降导致的损失;②“专用资产”的流失:员工在某个企业习得的技术和人文知识,客户关系信息、配合默契构成的生产力,就是蓄积在员工身上的该企业的专用资产;③人才风险成本的增加:企业在培训、使用不熟悉的职工过程中要冒一定风险;④企业为自身信誉降低所支付的成本:被解聘的员工常常会散布不利于企业的言论,解聘的员工越多所付出的代价越大;⑤文化蜕变成本:人才流失常常发生在具有创新意识,与传统文化不太相容的人才群体,结果是导致企业文化朝表面趋同方向蜕变,这是十分危险的倾向。 (2)人才流失将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据最新的瑞土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在世界最主要的47个国家和地区中,1999年中国的科学竞争力排名从上一年的第13位大幅下降至第25位。排名的变化反映出,我国在科技知识创新及转化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的差距。入世后人才的流失将比市场份额的丢失更为危险。因此,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是事关中华民族前途的大事。 (3)入世后人才流失的压力将更加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有几万高学历人员流向美国等发达国家,但由于存在人才流动的文化和语言壁垒,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实际受到“本土化屏障”的保护。许多技术或管理人才外语不过关,无法出国;不少人还存在背乡离井的牵挂,人才流失从而受到文化障碍遏制。但是,一旦跨国公司大量进入中国,并实行本土化人事战略,我国企业人才流失将失去屏障保护。 二、人才管理的战略视角 入世以后,企业面临重新审视战略的紧迫任务。以往企业战略的重点通常是产业定位、市场、研发、投资、并购等等“物”的战略视角,人才问题是一个派生的策略问题。结果往往是人才问题拖了企业发展的后腿。在新的竞争形势下,高层管理者必须将人才问题放到战略高度来思考与运筹。 1.最稀缺的资源一优秀人才 战略的内容是由问题的性质、发展的瓶颈决定的。为什么人们重视资本和市场,因为长期以来(物质)资本短缺;在买方市场,客户也是短缺的资源。于是资本的筹措和运用以及投资、市场开拓就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内容。 随着经济发展和竞争的深化,企业发展问题的性质和瓶颈环节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已经成为全世界最稀缺的资源。 当前世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形势是,一般劳动力过剩,优秀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严重短缺。据有关研究报告,美国2000年短缺45万名科技人才,到2006年这个数字将扩大到65万。欧洲2000年缺少123万名信息人才,到2002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174万人。在日本今后10年科技人才将短缺445万人。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在全世界迅猛发展,导致了科技人才的短缺。一场人才争夺战已在欧美之间悄悄展开。许多国家采取各种办法吸引人才,有的修改移民法,有的发放“绿卡”,给予高薪,改善工作条件,建立研究基金或奖学金,有的将研究开发机构或企业搬到人才集中的国外城市。目前跨国公司在北京的研发机构已超过15家。 人才稀缺就造成人才“价格”上涨。例如由于项目管理人才供不应求,在美国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初级工作人员年薪为4.5万?5.5万美元,中级人员达6.5万?8.5万美元,高级人员则高达11万?30万美元。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董事会主席伍的沃先生认为,中国加入WTO后,对项目管理人才的需求将会显著增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申奥成功,北京会上马许多大工程,要建设庞大的交通枢纽,会有更多的外资引入,金融、IT等领域都将需要大批的项目管理人才。而我国优秀项目管理人才严重短缺。1999年某家外企想在国内寻找一位持有美国PMP证书的人,虽然开出年薪4万美元的高价,却一无所获,最后不得以从别处花8万美元请来一人。 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优秀人才更加稀缺。有关研究表明,除了上述项目管理人才,入世后我国将有9种人才供不应求①:①信息业人才、信息咨询员、电脑网络人才;②精通谈判的人才;③精通外语又学有专长的管理人才;④熟悉国际法通则的律师和注册会计师,⑤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而需要加强的诸如房地产管理、社区管理的人才;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心理压力加大而需要的心理医生;⑦金融、保险业的从业人员;⑧知识更新需求加大而需要的教育工作者;⑨旅游事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导游。 我国优秀管理人才严重短缺,同样导致其“价格”的持续上升。国际知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惠悦(Watson Wyatt)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对中国经理人2001年薪酬状况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涉及200多个在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共81690名员工,包括制药、消费品、高科技、银行及其他综合产业。结果显示,与国外企业的“工资冻结”“裁员降薪”的风潮相反,中国企业经理层薪酬2001年已经是连续第3年走高,平均加薪幅度为9.5%,分别高于2000年的7.2%和1999年的7.1%。根据来自被调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预测,2002年中国企业的薪酬增长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该调查发现,中国高层经理人的平均年薪已开始向50万元人民币大关冲击,其中营销、信息技术、人力资源这三个岗位一马当先。 企业要将稀缺资源列入竞争计划,要密切注视人才市场的竞争形势。 2.人力资本与长期投资 企业战略的核心是实现企业的生存发展,其基本手段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利于目标的实现,表现为资本运作和价值增值。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所说:战略是“一个企业基本的长期目标和目的的确定,以及为实现此目标所必须采取的行动和对资源的分配。”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劳动者能够创造剩余价值,人才能够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投向人才的教育培训、薪酬福利就是一种投资活动,造就人才的先期投入和使用人才的费用就是人力资本。 很长一段时期,人们把教育培训、薪酬福利等支出当作纯成本,因此,以节约为原则,而不考虑边际产出。例如我国企业人均培训费用比发达国家差几十倍。我国大多数企业业务骨干薪酬偏低。难怪有人说:“就凭这点钱,生产率也就这样了。” 经营者要用现代经济学的边际产出原理确定人才投资。假如聘用一位总经理可以增加利润1000万元,那么即使为此付出年薪加奖金800万元,应该说还是合算的。 要像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那样筹划人才投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是战略性的,因为生产线属于专有资产,不但投入大,而且回收期长,风险比较大,但是一旦投资成功,将提供长期效益。实际上高级人才投资与生产线投资有相同之处,存在风险,但是决策正确,大投入可以带来大产出。 1914年建立的IBM公司,半个多世纪一直引领信息产业潮流。但是80年代IBM公司由于决策失误,结果竞争力每况愈下,造成巨额亏损,微软、朗讯、ORACLE、SUN等一批新兴企业拔地而起。90年代初,IBM公司花巨资(80亿美元)请哈佛大学专家作战略咨询和实行流程再造,结果无功而返,亏损愈加严重。1993年IBM公司董事会不惜支付高昂代价(年薪150万美元,奖金100万美元,50万股优先股,400万美元跳槽损失补偿)请职业经理人郭士纳入主,郭士纳不负众望,对IBM公司的战略、业务、组织、流程以及企业文化实施全方位重构,提出网络运算模式和电子商务概念,战略定位由硬件供应商转向全面提供硬件、软件、行业解决方案的服务供应商,经过5年艰苦努力,1998年公司收入817亿美元(其中服务收入234亿美元),利润63亿美元,股票牛气冲天,连续7年服务收入增长20%以上。 3.审慎进行人才决策 战略决策影响是长远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高层管理者要像选择昂贵设备那样招聘人才。斯坦福大学杰夫瑞?菲弗教授的研究认为,招聘时的挑选是16种提高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之一:“一个非常合格的雇员要比不太合格的雇员平均劳动生产率高出两倍。……精心挑选意味着组织向求职者发出信息:他们加入的是一个精英组织,组织对雇员绩效有高度期望。” 引进人才要与企业文化设计吻合。首先要根据企业发展对文化模式作出设计,明确企业倡导的价值观、理念和行为准则。人才的遴选要考虑其文化的相容性和可塑性。单一考虑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有可能埋下文化冲突的隐患。例如美国斯科公司招聘人才的面试是很严格的,有一个由8人组成的招聘团队,采用全体通过制,例如在8个负责招聘的人中,如果有一个人否决,那么应聘者就没有机会被录用。通过一对一的谈话方式察其言、观其行,最重要的还是看他是否能与思科公司文化相吻合。重视所招收的人具备较高的素质。这种人的基本特质是:对工作有热情,做事有好奇心,善于与人沟通,有领导人素质。 要经常研究人才使用和人才结构的合理性。人才使用和人才结构合理才能做到人尽其才。为了褒奖业务尖子,委以行政职务常常得不偿失。人才升降过分追求高学历,有时候生产力反而下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迟缓,就是普遍缺乏能熟练编写程序的“软件工人”,那些学计算机的大学毕业生乃至研究生难耐重复性工作,或者辞职或者士气低落。 人才使用既要有耐心,又要果断。人才的成长和考察需要过程,当下属工作出现失误或挫折,常常需要耐心。然而一旦有了充分根据,即使在人才的使用和报酬方面管理层出现意见不一致,作为总经理应当果断决策,该提就提,该降就降,以免错失时机。为了照顾个人情绪安排职务正在严重削弱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4.加大经理资源的投入 如果人才问题是战略问题,就应该选派训练有素的人才担任人力资源管理经理,高层管理人员就应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人才。而事实是,我国许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业务水平偏低,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高层管理的投入明显不足。据笔者2001年秋对某MBA班85名学员所作组织行为学的问卷调查,问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业务水平如何”?结果是“主要骨干受过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的系统训练”的仅占32.14%;“多数管理人员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知识”的企业占35.71%;认为“管理人员普遍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达41.67%。在问及“本单位经常分析员工的满意度和生产率吗”?包括联想集团、清华紫光等著名企业在内的学员回答“定期进行”和“经常进行”各占1/4,但是有将近一半的学员认为企业对员工的满意度和生产率缺乏关注,回答为“偶尔进行”。 相比之下,成功的国内外企业领导层就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每年春天,通用电气公司CEO韦尔奇和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科纳蒂总要花大约160个小时,仔细审阅公司员工的简历,搜索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这些有希望的候选人不是来自机构之外,而是在公司内部工作。这些管理人员首先写好自己的简历,列出他们的成就、强项和期望的职位。然后由部门领导经过精挑细选再向科纳蒂推荐。这位人力资源经理将与韦尔奇决定,哪些人可以参加公司管理学院内部的管理培训计划。通用电气认为,给予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司内部发展的机会,会留住这些人才。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人才流失率仅为8%。 三、人才竞争战略体系的构建 著名管理学家明茨伯格认为,战略就是“一系列或整套的决策或行动方式。”人才战略要从人才竞争形势出发,对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作通盘考虑。 1.人才竞争的形势分析 人才战略的首要问题是吸引优秀人才,并保持人才流动的良性态势。为此要分析人才流动的动机和影响制约因素,包括人才的供求形势。 决定人员去留的主要因素是事业、待遇、文化氛围及关系,也就是说,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主要是事业吸引力、待遇吸引力和文化关系吸引力。 每个人的需要和动机也不尽相同,企业对某个人的吸引力(F): F=W1×事业前途+W2×物质待遇+W3×文化氛围。其中W1、W2、W3是事业前途、物质待遇、文化氛围在人们心目中的权重,这三方面因素都会影响人才的去留,但是有的人可能更看重事业前途,有的人更看重物质待遇,有的人更看重人际关系。 2.搭建人才舒展才能的事业舞台 人不是经济动物,希望有所作为,尤其是年轻人,事业可能是决定其去留和积极性的关键因素。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口号是,创建员工愿意来工作的地方。 我国事业留人的形势极好,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是举世公认的。海尔技术中心张汉奇博土曾谢绝了许多外企的高薪聘请。他说:“在海尔我看到了民族工业的明天,所以我要在研发岗位上利用好每一分钟。”“海尔有很好的文化氛围,也有施展才能的平台,我要做一个海尔人。”1993年从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回到上海的单旭沂,到宝钢工作已有8年,攻克的技术难关有200多项,创造的经济效益达到5000多万元,在谈到其体会时说,上海十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回到上海创业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工作环境相匹配。 3.建立富有激励性的报酬体系 物质待遇、收入历来是吸引人才的基本措施,因为人的五种基本需求的满足都难以离开金钱手段。 我国针织行业排头兵三枪集团老总苏寿南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他制订了“三优”方针:“依靠优秀人才生产优质产品,让他们得到优厚待遇。”企业建立了“保健制”、“按业绩评定职称制”、“高级职员制”、“优先分房制”、“专项奖励制”等一系列多层次的超常规激励机制。由于实施按业绩考核,优秀技术、管理人员的工资、津贴、奖励加起来,超过了同类外商投资企业,也超过了上级公司发给苏寿南本人的报酬。近6年来集团获得了惊人的发展:资本运行规模增长了10倍,销售收入增长12倍,经济效益增长100倍! 联想的人才战略是发展空间加认股权。联想允许员工以公司规定的优惠价格,认购一定数量公司的股票。这种方式被联想称为给员工戴上“金手铐”。联想的股价由最早的1.33元到最高时升至70元以上,这让更多的员工看到了企业的希望所在。结果联想电脑公司在半年中吸引近50名外企管理人员进入联想。 4.营造令人才心情舒畅的文化氛围 诺基亚中国区副总裁刘持金先生认为,一个人才依附于企业,无非考虑四个因素:待遇、晋升机会、培训机会和企业文化。去年,北京市的一份企业人才调查报告表明,薪水不高只是人才流失的第三位原因,而企业人际关系复杂等软环境原因则排在第一位。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开展时间还不长,但已经取得初步效果。上述调查提到:“你所在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已开展几年?”回答“10年以上”的占29.76%;“5?8年”的占7.14%;“3?5年”的占20.24%;“不久”的占 29.76%。问题:“企业文化是否对本部门绩效产生作用?’认为“作用极其明显”的占3.57%;“作用明显”的占58.33%;“作用不明显”的占22.62%。说明只要认真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就会产生明显的作用。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必须弘扬崇高的人类感情。IBM公司副总裁巴克?罗杰斯在《IBM道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成功秘诀》一书中总结说:“在知识和情感两方面把人力资源与公司的战略联系起来是非常重要的。”“要了解IBM公司,就必须了解他的公司精神、感情和行为准则。……正是这些人类感情,对IBM公司取得令人惊讶的成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公司的宗旨就是三句话:必须尊重每一个人,必须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必须寻求最优秀最出色的成绩。” 5.努力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 人才竞争一靠脑袋,有正确的管理理念和思路;二靠“武器”,在人才竞争中努力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殴。当前在人才管理方面,我国企业要特别注意在人才的遴选、绩效考核等方面应用科学方法和信息化手段。 (1)推广科学的人员测评体系。在人员合理使用方面既要考虑员工的能力、人格状况,还要考虑员工的意愿。为此应进行科学测评,并定期沟通。但是我国企业在心理测评方面开展还不够普遍。上述调查问:“招聘、晋升是否请专业机构进行心理测试?”回答“已全面测评多年”的只占1.19%;“刚开始全面测评”的占8.33%;“只是在部分重要职位测评”的占29.76%;“尚未测评”的竟占60.71%。当问到“任用是否充分尊重员工意愿?”“每年了解员工工作意愿”的占48.81%,偶尔了解员工意愿的占23.81%,只是招聘时了解员工工作意愿的占27.38%。 (2)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三项制度改革的基础是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包括目标任务、任职标准、考核制度。目前凡是企业员工积极性高的,一般都建立了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并与个人收入挂钩,例如海尔集团、许继电气、新华人寿保险、北京市商业银行等。相反,我国许多企业员工对薪酬管理不满意,主要问题还是绩效考核不科学,或与分配挂钩不紧。例如上述调查问及“与同行相比本单位工资水平如何?”认为“偏高,已影响竞争力”的占9.52%;“偏低,已影响队伍稳定”的占28.57%;认为“合适”的占53.57%;“对同行不了解”的占14%;可见工资水平不是主要问题。 当问到“本单位工资差别如何”认为“差别太大,已影响情绪”的占8.33%;认为“差别太小,平均主义严重”的30.95%;认为“能接受”的占50%;认为“不公开发放,不了解实际差别”的占9.52%。 问题:“本单位工资发放与绩效是否紧密挂钩?”认为“严格考核,紧密挂钩”的占36.9%;认为“考核严格,但挂钩不紧”的占35.71%;认为“考核不严格,无法挂钩”的占23.81%。可见存在问题比较普遍。 根据美国1991年《财富》杂志对500家大公司的调查,有35%的企业实行了以绩效为基础的工资制度,而在10年以前,仅有7%的企业实行这种办法。另一项调查显示,在1708家企业中,有51%的企业在一般雇员中实行带有绩效工资特征的制度,而这一比例在两年前为44%。 目前经营者的考核指标亟待改进,有些企业甚至出现效益下降,或只是虚假利润,而经营者收入不菲的不正常现象。近年来国外采用EVA(Economic Value Added)即经济增加值考核经理绩效并作为奖励的依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借鉴。 (3)在人才管理方面努力采用信息化手段。人才招聘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美国思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例如调整工资、招聘、公司政策发布,都是通过网络实现的。思科公司的人事软件全世界联网,平均一天会收到50份求职书,所有应征者的简历都是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入,每一个人的档案会被输入不同的资料库。公司里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看到公司人员变动的信息资料。只要打入搜索键,就可以找到需要的人才。在其人才库里随时有一个250人的动态候选人,并有猎头公司对个别人进行追踪,知道这个人目前的动向,任何时候都能找到这个人。

用好西部现有人才 ,发挥他们最大能量。西部地区人才是不多 ,但比总量不足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 ,有限的人才并未得到有效的使用。因此 ,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将从盘活现有人才开始 ,通过多种方式 ,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这就要求 :(1 )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制定好的政策 ,造就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各级领导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 ,不但要“善将兵”,而且要“善将将”,一定要爱才、识才、用才、护才 ;要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 ,建全竞争机制 ;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 ,从僵化的人事制度解脱出来 ,引导现有科技人员 ,根据自己的自愿、专业、专长 ,向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流动 ,减少机关、事业单位里的人才积压浪费现象 ,凡有一技之长者 ,都应流动到急需的岗位上去 ;努力创造一种使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 ,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环境 ,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积极性 ;尽快建立艰苦边远地区津贴 ,提高西部地区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水平 ,逐步使之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改变“孔雀东南飞”现象 ,必须实施对人才的待遇倾斜政策 ,在工资晋升、专业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2 )建设西部人才资源开发基地和设立专项人才基金。西部各省、市、自治区要利用有利条件 ,建设人才培养基地 ,特别是重庆、西安、成都、兰州等高等学校和人才密集的大城市 ,要建设成为西部地区人才高地 ,成为西部人才聚集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带动周围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经济科技发展 ;西部设立专项人才基金 ,通过人才的激励政策 ,培养造就一批学术精英 ,一批科技之星。一方面可以发挥这批科技之星的潜力 ,进行一流的科研工作 ,另一方面可以起到榜样激励作用 ,在西部形成一种科技上“追赶”态势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3 )实行西部人才的第二次开发。统计资料表明 ,西部现在 42 2 %的正、副教授到 2 1世纪初都要退下来 ,另外还有 50 %的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正副研究员和正副主任医师也到了退休年龄 ,这使得短缺的西部人才雪上加霜。[2 ]面对这种情况 ,可借鉴国外老年人开发的成功经验 ,如日本 ,比较重视让这批人发挥余热。在西部实行人才的第二次开发 ,对一些急缺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采取返聘或延长退休年龄进行再开发 ,但这需要老年人专项保障资金来同步搞好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服务管理体系 ,来提高他们的待遇 ,使他们更能充分发挥余热。第三 ,制定相应政策 ,吸引人才 ,推动人力资源合理、有序流动。西部的发展除留住本地培养的人才外 ,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人才为西部工作。引进人才是解决西部人才不足的又一重要途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 ,究竟该如何吸引人才呢 ?(1 )积极制定有利于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的政策。西部在物质待遇上难以比东部优厚 ,在政策上却可以比东部优惠 ,政策的导向对吸引人才有重要作用。西部地区可以借鉴东部地区引进人才的方法 ,大开人才进入西部的方便之门 ,如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对到西部工作的各类人才 ,实行户口不迁、身份保留、来去自由 ;户口迁入西部的 ,由政府提供一次性安家费用。依托西部开发重点任务和重大建设项目 ,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吸引人才 ,可不转户口 ,保留原工作单位 ,在职务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调整等方面 ,与原单位同类人员享有同等待遇。支持其它地区人才以兼职、短期服务、承担委托项目、合作研究、技术入股、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参加西部开发。(2 )建立人才流通机制 ,鼓励人力资源合理流动。人力资源流动的结果是使人们走出封闭的天地 ,找到较原先更能发挥能力的岗位 ,活化人力资源 ,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源潜能释放 ,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积极开展东西部人才余缺调剂、对口支援工作 ,制定灵活的政策措施 ,鼓励东部地区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 ;要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 ,把西部地区的人才送到东部地区对应的企业、政府机关及相关单位进行学习培训 ,包括短期考察学习、中期挂职学习、长期干部交流。要正确把握人才流动 ,使他们在沿海地区开阔眼界 ,接受市场经济的锻炼 ,逐步转变观念 ,成为西部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骨干和能手 ,还应为西部人才创造更多的接触外界的机会和条件 ,如 :举办一些针对性很强的培训班、送骨干到国外考察学习等 ;鼓励西部机关、事业单位的各类人才向企业和农村转移 ,支持他们创办企业和社会中介服务事业、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进行技术推广、承包经营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结束语总的来说 ,西部大开发作为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 ,就是要全面推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要想高起点地发展西部经济 ,第一要素就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 ,首先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加强现有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 ;加强后备劳动者的技术教育 ,普及法定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中、高等教育 ,加快人才的培养 ,还要制定有效的政策 ,解决人才外流的问题 ;采取措施 ,吸引人才等 ,为西部的开发作好先行条件。

建议你去看下(创新教育研究)吧

人才培养论文一般从什么视角分析原因

提纲我帮你列一下即可。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一)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①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表明自己的态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这些看法和主张必须是经过认真的思考或者一定的实践,确实是自己所独有的正确的认识和见解,或者是切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张。要使读者感到有新意,增长知识,提高对事物的认识。2)必须围绕所论述的问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开篇提出怎样的问题,结篇要归结到这一问题。在论证过程中,不能离题万里,任意发挥,或者任意变换论题。如果有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要与中心论点有关联,要从属于中心论点。所有论证都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了解分论点和中心论点。论文的逻辑性很强,论证必须紧扣中心,首尾一致。

公共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摘要:文章运用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深入浅出的论述了如何才能对公共组织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和现实意义。关键词:公共组织;机制;人力资源管理     众所周知,人力资源是人类所有资源中最宝贵并且是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源。组织在发展自身经济而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需要的就是人才,最关键的是使组织具有相对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的综合水平。如果组织能拥有所需要的人才资源是无限的,那么组织繁荣发展的成功率就非常之高。但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受到地域、经济能力、社会政治、文化等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组织内部所拥有的人才资源必然是有限的,其人力资源的综合水平也较难在本领域中占据最高位置。 一、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的界定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是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共组织人力资管理也是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它们分别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属性等。那么,何谓公共组织呢?经济学家希克斯(Hicks)曾经这样定义:公共组织是指这样一种提供服务和产品的组织,其所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范围与种类不是由消费者的直接愿望决定的,而是由政府机构决定的,在民主社会,是由公民的代表来决定的。公共组织是相对于私营组织而言的一种组织形态,它是以公共权力为基础的,这种公共权力产生于社会,并凌驾于社会之上,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公共组织存在的合法性受到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公共组织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其目标是谋取社会的公共利益,对社会与公众负责,而不偏私于某个政党或集团的独特利益。    二、我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历史和现实的状况分析,当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单位缺乏主动性,社会环境较差。不少领导干部对“人才效应”特别是关键人才的作用认识不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而且是最重要最强势的资源理解不深:在人事管理中,尚未实现由人事档案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再到人才资本理论的转变。能调动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单位积极性,并有约束力的办法不多。伴随着物质财富的丰富和社会的进步,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大家向往和追求的目标。 人才个体自身存在着缺失和不足。观察人才队伍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满足于现状,陶醉于已有的专长和成绩,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感觉迟钝,在大挑战面前缺乏进取意识和紧迫感,在继续教育训练上所下的功夫不够,忽视知识更新、潜能开发、自我提高和能力储藏;有的受外部环境的侵扰和世俗化的冲击,在目标取向和价值追求上发生偏差,表现为过度的急功近利和过高要求物质待遇,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强,脱离整体和大众;。 政策机制不活,制度保障不力。完善的人才政策和灵活的人才机制,公平、公开、公正的制度环境,是引进、留住人才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保证。一方面是人才政策缺乏系统性。多数地方尚未形成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人才一配置规律的人才政策措施,难以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调配、人才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起到导引了调控作用。另一方面是人才要素市场发育缓慢,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滞后。目前,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此认识不清,战略规划工作严重滞后。部分领导者和规划制定者对人才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把握不准,或者眼光不远,胸怀不宽,短期行为严重,对本地本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缺乏长远的考虑和设计,造成己定的规划落后的形势。 (二)当前我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环境欠完善。公共组织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目的是要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环境,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一个良好条件。但是在目前,人才能上不能下的问题还很突出。工作方法不够科学。人才培养的统筹安排、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不够明确。靠人才的自然成长去选用,工作缺乏超前性和预见性,往往是在需要时临时抱佛脚,工作显得忙乱和被动,没有做到人力资源开发和引进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管理机制不够灵活。用人上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学而优则仕”和唯文凭、唯身份、唯年龄、唯职称等现象还存在,识人渠道狭窄,选人方式陈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机制尚未健全,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对人才重管人头、重使用,轻服务,缺乏关心和鼓励,缺少培养和激励,人才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其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还不够深入,人才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激励机制不活。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表现出对培养和使用不尽心。同时,受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传统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在人才的培养选拔上形成了一套排顺序、论资历、讲年龄的惯例使用人才,特别是在使用党政领导人才中更多的是考虑进班子的先后,任职时间的长短,怕打破平衡,习惯于老眼光看人,使得本来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得不到重用,影响了那些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干部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在解决人才出口,特别是解决干部“下”上迈不开步子,怕得罪人,怕伤感情。 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虽然公共组织的人事部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人才一的有关情况,但如何管理人才,体制上还不健全。如何充分发挥人力管理部门的作用,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障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没有发挥其职能作用。三、我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政策建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组织发展要使用的人才种类和要吸纳和保全人才资源的支出也在不断增加。建立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开辟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快车道”。针对“目前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建立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必须有效解决现行人才机制的各种弊端,大力推进人才机制创新。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全球化,信息化 这是由组织的全球化所决定的。组织的全球化,必然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全球化。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使得我们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具有全球的概念。适应时代要求,健全市场管理机制,实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市场化运作。逐步把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党和政府的宏观调配、政策引导职能结合起来,强化运用价值规律和经济手段来管理人才,大力加强人才市场建设,配套建立健全人才养老、医疗、伤残社会保险、人才流动服务、人才流动争议仲裁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行政手段向经济手段管理人才方式的转变,使单位选贤、个人择业都通过人才市场来实现,促进人才管理的市场化、规范化、合理化。 (二)领导界限模糊化 在公共组织中领导与被领导的界限变得模糊,知识正替代权威。一个人对公共组织的价值不再仅仅取决于其在管理职务上的高低,而是取决于其拥有的知识和信息量。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是以信任、沟通、承诺、学习为基本互动准则的。知识型员工的特点要求领导方式进行根本的转变。信任、沟通、承诺、学习成为新的互动方式。要建立知识工作系统和创新授权机制。(三)建立开放式的人才选拔机制 加快建设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绿色通道”。在开放的社会条件下,人才是跨国界、跨地区、跨行业的,必须扩大选人视野,形成开放式的人才选拔机制。建立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开放式人才选拔机制,是一种遵循类人才成长的不同规律,充分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以扩大民主、提高公开度和透明度、引入竞争机制为取向的选拔机制,是适应入世挑战和人才分布日益社会化、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特点的一种全新的人才选拔机制。 (四)建立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导向机制 优秀年轻干部的快速成长,是自我选择、主观努力和时势造就、组织培养共同作用的结果。自我选择、主观努力非常关键,但时势造就、组织培养也非常重要。时势造就、组织培养,是一种能动的“它导型”组织催化行为,是优秀年轻干部成长、成熟的催化剂。要加强对优秀年轻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纪律作风教育、道德法制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五)建立和完善人才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机制 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市场经济法则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和渗透,以及现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程度的提高,都给新时期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要有战略思维和眼光,走出新路。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培训的内容、方法和机制,探索出一条理论培养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有目的有重点的主渠道培养与激活内在动力自我培养提高相结合的育才新路子。在实践锻炼中,要加强跟踪考察,并根据人才的现实表现,适时调整其环境和岗位,以切实增强锻炼的实效。

环境与成才有人认为逆境出人才,抱怨生活太平淡,环境太舒适,缺乏促使自己前进的动力;也有人认为顺境出人才,感叹自己条件太差,运气不佳在他们看来,客观条件对成才起着决定的作用逆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使强者更强,然而它也能成为摧毁弱者的精神支柱,使之更加精神不振如果身处逆境就能成才,那么全世界的人不都成才了吗?这显然是荒谬的所以,那种认为只有逆境才是通向成才捷径的看法是错误的既然逆境不一定造就人才,那么顺境自然是通向成功的一座桥梁了?固然,优越的条件能为我们创造成才的机会,良好的环境也必将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为物质是第一性的,人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它总要或多或少地依赖与它所生存的客观环境但这绝不等于,只要身处顺境便能成才那些意志薄弱者沉溺在优越的环境中,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最终依然是一事无成因此,我不由为那些顺境成才的信仰者感叹一声:顺境也不一定成才啊!顺境、逆境都不是成才的必要条件,可是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会有成功者的足迹他们之所以成才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仔细想一想:顺境中的佼佼者,成功之路上也无一不洒满了汗水和泪水,也留下了刻苦的钻研、苦练的足迹;而逆境中的强者,自强不息,他们靠的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就是这种意志让他们战胜一切困难看看赛场上运动员脸上成串的汗水,我们得到的已经是不容置疑的答案:环境的好坏不能决定人的命运唯一成才的关键在于自己努力的程度正如爱迪生所说:“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无论怎样,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我们自身的努力那么,朋友们,还有什么理由埋怨周围的环境呢?现在我们一定要做的一件事是:向着自己的目标,开始进行长期的奋斗!

论文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析呢

分析他的性格特点,他的行为,他的外貌描写,他的思想

你好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 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 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如《范进中举》中写胡屠户的贪婪相:……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通过胡屠户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心理描写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孔乙己买洒时“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 从侧面描写人物。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我的叔叔于勒》关于于勒的叙述和结尾景物描写,都属于侧面描写。 从细节描写入手。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要经得起推敲;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上面提到的《故乡》一文的肖像描写和《范进中举》中的语言、动作描写,实际也都是出色的细节描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人物形象:小说三要素之一,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小说必须要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可以是反面的,也可以是正面的。一篇小说可以塑造一个人物形象,也可以塑造多个人物形象。对话情景:用于某些场景合适当时的语言描写。简单来说就是你在什么环境就该说什么话,着重突出场景方面:环境,人物的性格特点年龄,事件。

阅读一篇文章时,如果想真正的了解这篇文章就必须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彻底的分析,而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技巧的。要可以从多方面着手,最简单的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着手。肖像描写包括容貌、声音、表情、身材、神态、服饰以及风度、气派等。通过肖像描写,往往能反映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德。例如在<红楼梦中关于王熙凤的描写,“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场辉煌,恍若神仙妃子;头土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色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镂金百碟穿花大红洋缎银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替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王熙凤出场时的肖像描写,作者浓墨重彩,写出了她在这个大家庭中的地位,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也突出了王熙凤的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2通过语言来分析人物的性格,揣摩人们心理。通过人物的语言可以表现人物思想、精神境界,心理活动。以刻画其性格特点。这是他专横性格的形象表现,有这句简短的话就可以看出他是这个家庭的统治者,是封建道德的化身,他是独断专横,凶暴3 可以通过动作描写通过人物行为和行为方式来观察人物,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以茅盾《子夜》为例“他蓦地一声狞笑,跳起来抢到书桌边,一手拉开了抽屉,抓住一枝手枪来,就把枪口对准了自己胸口。……窗外是狂风怒吼,斜脚雨打那窗上的玻璃,达达达地。可是那手枪没有放射。吴荪甫长叹一声,身体落在那转轮持子里,手枪掉在地上。”他的“狞笑”、“长叹”,他的歇斯底里的“拉”、“抓”、“对准”等动作,都有力地暗示着吴荪甫悲剧命运的认识意义——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难逃失败的结局,4从心理描写,分析心里描写就是直接描写人物心里活动,能够把人物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心理描写需要一定的揣摩,只有更深的了解人物的心理所想,才能更好的了解人物的性格,所以分析人物的心理是必要也是必须的。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他把车拉出去,心中完全是块空白,不再想什么,只为肚子才出来受罪,肚子饱了就去睡,还用想什么呢,还用希望什么呢?看着一条瘦得出了棱的狗在白薯挑子旁边等着吃点皮和须子,他明白了他自己就跟这条狗一样,一天的动作只为捡些白薯皮和须子吃,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仔细分析一下不难看出这是祥子的希望破灭了,同时他也绝望了。真正的绝望到底了有些作品也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析正面的较侧面的简单,正面描写可以直接的去体会,而侧面描写则需要一定的思考和转弯,才能体会人物的形象特点。偶尔也可以通过对比去揣摩人物,这样会更生动,更容易了解阅读时只有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所以分析人物的形象是必须的,我们只有真正的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才能更好的为理解全文做基础,也只有分析好人物形象,把握好每一个人物性格,才能体会作者写作的目的,理解全文的思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