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关于红楼梦的论文怎么写初中英语

发布时间:2024-09-06 02:37:36

关于红楼梦的论文怎么写初中英语

我国有四大美女,也有四大名著,我已经看完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寒假得空,我把《红楼梦》看了一遍,一共有四本,把我给看死了,也是一目十行罢了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作者曹雪芹,写成于清朝,书中提及的书名还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清乾隆四十九年甲辰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在此之前,此书一般都题为《石头记》。此后《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而被成为通行的书名。《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评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在现代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 作品描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没落过程及原因。 在里面有四大家族,四春,四宝,四薛,四烈婢等等,很多很多流传的代称,几乎都是有关“四”的,可是我就喜欢独一无二的十二金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王熙凤,史湘云,秦可卿,李纨,贾巧姐,妙玉。 这本书不仅是好书,还是一本体现真善美,揭露假丑恶的书呢。

可以写人物性格分析!

教你个办法: 英文/《石头的故事》/大卫·霍克思/1973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全书80回,3卷,依程乙本为底本,参照其它版本 英文/《红楼梦》/杨宪益(中)、戴乃迭(英)/1978-1979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3卷,前80回据有正本译,后40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译,有戴敦邦插图 这两个最权威!!! ◆《红楼梦》外文译本 ○文别/书名/译者/时间地点/说明 一、摘译本 日文/《红楼梦序词》/森槐南/1892年4月,刊于《城南评论》/ 摘译第1回楔子,有注释 日文/《红楼梦的一节风月宝鉴辞》/ 岛崎藤村/ 1892年,刊于《女学生杂志》,第321号/ 摘译第12回末尾 日文/《红楼梦摘译》/大高岩/刊《新声》杂志1957年12月至1958年3月/摘译4段 日文/《尤三姐》/野崎俊平、志村良志/刊《文科纪要》第10期,时间不详/摘译65、66回,并注释 泰文/《红楼梦》/不详/约1809-1825年之间 泰文/《红楼梦》/素·古拉玛娄妻子/约1945-1955年之间/在泰国杂志上发表过。 俄文/《红楼梦》/科瓦尼科(德明)/1843年刊于《祖国纪事》第26期/第1回楔子。 德文/《红楼梦》/W·Y·J(丁文渊)/1928年,刊于《中国学》杂志第4期/摘译第21、22回部分情节编成 德文/《红楼梦小说之一回》/弗朗茨·库恩/译原书第18回“元妃省亲”一段,为库恩译本中第15章/刊于1932年《中国学》第7卷,富兰克福大城版。 英文/《中国诗歌》/戴维斯/1830年,刊于亚细亚学会杂志第2卷/第3回宝玉初见黛玉场面及《西江月词》 英文/《红楼之梦》/罗伯特·汤姆/1842年,刊于浙江宁波版《中国话》上/摘译几段供学习华语用 英文/《红楼之梦》/波拉/1868-1869年,刊于《中国杂志》上海版、香港版/摘译前8回 英文/《一个古老的故事》/伊·赫德生/刊于1928年《中国杂志》第8期,上海版/译第4回。译者《引言》中介绍宝黛钗的恋爱故事 英文/《红楼梦;孤鸿零雁记选》/袁家哗、石明译并注/1933年上海北新书局版,中英对照/为《英译中国文学选辑》第二辑 法文/《梦在红楼》/徐颂年(又译作徐仲年)/1933年德拉格拉夫图书公司巴黎版/摘译第17、27、28、31、32回 法文/《红楼梦》/鲍文蔚(中)/1943年,刊于《法文研究》第4期北京版/译第57回,中法文对照。 意大利文/《红楼梦》/马丁·培耐狄克特/1959年《中国》杂志第5期/摘译第1回楔子 二、节译本 日文/《新译红楼梦》(上卷)/岸春风楼/1916年,东京文教社出版/选译前39回 日文/《新译红楼梦》/太宰卫门/1924年,东京三星书社版 日文/《新译红楼梦》/陈德胜/1953年,神户中华文化研究所版/译前60回。 日文/《新编红楼梦》/石原岩彻/1958年,东京春阳堂版/附图 日文/《红楼梦》/富士正晴、武部利男/1968年8月,东京河出书房新一版/“为世界文学全集”第3卷 日文/《红楼梦》/增田涉、松枝茂夫、常石茂/1970年,东京平凡社版/为“奇书丛书”本 日文/《红楼梦》/立间祥介/1971年1月,东京集英社版,7月又有东京平凡社版 日文/《红楼梦》/君岛久子/不详/为儿童版 朝鲜文/《红楼梦》/金龙济/汉城正音出版社1955、1956年出版,1962年再版/再版作为“中国古典文学选集”第11、12卷出版,共2册 朝鲜文/《红楼梦》/金相一/汉城徽文出版社1974年出版/1册,任意分段标题,无回目/为“最新辑世界文学”第13卷,共72章 朝鲜文/《新译红楼梦》/吴荣锡/汉城知星出版社1980年版,回目改单句/共5册/为“中国古典文学系列”之一种 朝鲜文/《曹雪芹红楼梦》/金河中/汉城金星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共73章,1册/ 附有译者“解说”、“年表” 泰文/《红楼梦》/哇拉它·台吉高/曼谷建设出版社1980年3月出版,共40回/据王际真英文译本译,有洛·拉维旺序 德文/《红楼梦》/弗朗茨·库恩/1932年岛社莱比锡版,又出1948、1951、1956、1974年修订版/意译主要故事,约占全书一半 匈牙利文/《红楼梦》/拉萨尔·乔治/1959年由布达佩斯欧罗巴出版社出版,后有1962年、1964年版/据库恩本转译 罗马尼亚文/《红楼梦》/伊利亚娜·霍杰卡、维利斯库合译/1975年由米纳瓦出版社出版,共39回,3卷本/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译 阿尔巴尼亚文/《红楼梦》/不详 英文/《中国小说红楼之梦》/裘里/1892年在香港《中国邮报》版,第1册;1893年由澳门商务排印局出第2册,共56回/从第1回译至第56回,有译者序/英文第一个节译本 英文/《红楼梦》/王良志(中)/1927年于纽约出版,共95章,约60万字 英文/《红楼梦》/王际真(中)/1929年于纽约加登城的布尔戴·多兰公司和伦敦劳特莱基出版公司同时出版/全书39章/此本多次重印,在英语读者中甚有影响 英文/《红楼之梦》/王际真(中)/1958年由吐温公司出版纽约版,增订节译本,改为60章/有马克·万多伦序言 英文/《红楼之梦》/[美]弗洛伦斯·麦克休、伊萨贝尔·麦克休姊妹合译/1957年潘蒂昂公司出纽约版,1958年又出 伦敦版,1975年在美重印/据库恩本转译,有库恩序言,34幅绣像 法文/《梦在红楼》/葵尼/1957年居不勒斯公司出巴黎版/据库恩本转译又有删节,有序 意大利文/《红楼梦》/波维罗、黎却奥合译/1958年由爱诺地公司出多林诺版/据库恩本转译,有原序及马丁·培耐狄克特序 希腊文/《红楼梦》/不详据报道为1963年出版/日文《红楼梦展》第18页记录 荷兰文/《梦在红楼》/沃斯德曼/1946年克罗斯曼书店出版/据库恩本转译 三、全译文 日文/《国译红楼梦》/幸田露伴、平冈龙城合译/1920-1922年,东京国民文库刊行会版,80回,3卷/据有正本译,为“国译汉文大成”本,日汉对照,附图12幅 日文/《红楼梦》/松枝茂夫/1940-1951年出“岩波文库本”14册,岩波书店版;1955年出“世界名著全集”本,东京平凡社出版;1963年再版;1967年东京讲谈社出版/全书120回,前80回据有正本,后四十回据程乙本,有译者注,贾氏世系图 日文/《红楼梦》/松枝茂夫/1978年,新译本,由岩波书店出版,12册/全书120回,12册,每册10回 日文/《私版红楼梦》/饭塜郎/1948年连载于大阪《国际新闻》,后出单行本/据120回本编译 日文/《红楼梦》/伊藤漱平/1958-1960年,东京平凡社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全集”出三卷本;1969、1970年又出新译本,1974年重印/全书120回据俞平伯《八十回校本》及附后四十回译出/附谱、图、表等 日文/《私版红楼梦》/饭塜郎/约于1980-1981年由集英出版社出版,作为“世界文学全集”之一/全书120回以人民文学本为底本 朝鲜文/《红楼梦》/李钟泰等人译/约于1884年前后译出/全书120回,120册,每回一册,现存117册,中缺24、57、71回/汉朝对照,原载于汉城昌德宫乐善斋,后藏于藏书阁 朝鲜文/《红楼梦》/李周洪/1969年由汉城乙酉文化社出版,为“中国古典文学选”之一/全书120回,五册,回目为三字单句,卷首有《解说》 朝鲜文/《新译红楼梦》/禹玄民/1982年由汉城瑞文堂出版,为“瑞文文库”本,共6册/全书120回,回目为原文 朝鲜文/《红楼梦》/李钟泰等译/1988年4月由亚细亚文化社影印/以乐善斋本为底本,所缺三回由台湾新陆书局1957年版补配,卷首有李家源序 朝鲜文/《红楼梦新译》/冽上古典研究会译/1988年6月由汉城平民社开始出版/全书120回,8册,附有李家源《乐善斋本》序文 越南文/《红楼梦》/武培煌、陈允泽(前80回)、阮育文、阮文煊(后40回)/1962-1963年,由河内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6册,以人民文学本为底本,卷首有裴杞序 缅甸文/《红楼梦》/吴·妙丹丁/1988年,由新力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9册,以杨宪益译英文本为底本 俄文/《红楼梦》/帕纳休克、孟列夫(诗词部分)/1958年,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2册,书末附贾氏世系“谱树”,书前有费德林的“导言” 捷克文/《红楼梦》/奥·克拉尔/1986-1988年由奥德昂文学艺术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3册,卷首有译者“前言” 英文/《石头的故事》/大卫·霍克思/1973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全书80回,3卷,依程乙本为底本,参照其它版本 英文/《红楼梦》/杨宪益(中)、戴乃迭(英)/1978-1979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3卷,前80回据有正本译,后40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译,有戴敦邦插图 法文/《红楼梦》/李治华、雅克琳娜·阿雷札艺恩合译/1981年由巴黎伽利玛出版社出版/铎尔孟校阅,有译者、艾颠泊尔序/全书120回,2册,前80回据脂评本,后40回据程乙本译,有注、插图 西班牙文/《红楼梦》/何塞·安东尼奥、赵振江(中)修订、改译/1988年,由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据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校注本译 [注]以上摘译本种文字,17种版本;节译本12种文字,26种版本;全译本9种文字,19种版本。共17种文字,62种版本。

可以研究的方向太多了建议看一些大家研究过的课题,这样可以参考一下,不会那么的难

关于红楼梦的论文怎么写初中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人们读它,谈它,对它“爱玩鼓掌”“读而艳之”;又为了品评书中人物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还有的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爱情故事感动得“呜咽失声,中夜常为隐泣。”因此在当时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一说。 《红楼梦》在它带给社会巨大的影响之后,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兴趣。正面我就从一个《红楼梦》欣赏者的角度来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一些评说。不当之处,还请大家给我指出、改正。 一 贾宝玉 要评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首要的当数男主人公贾宝玉了,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 ,他其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甚至人人还说这一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但据我看来,这一典型形象绝非作者的实灵自作,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同类型的人物加以概括,并揉合了自己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完美艺术形象。 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有些读者在读了这两首《西江月》后,就此认定了宝玉是一个不求上进,只爱脂粉的孽根祸胎。但其实不然,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 词中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甚至认为那些和朱理学之类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至于八股时文更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基于此种想法,他“杂学帝搜”,宁肯去读《西厢记》《杜丹亭》这类被封建卫道者视为邪书的“小说淫词”,也不去读《四书》、讲八股、听“仕途经济”的“混帐话”。 他对读书上进、为官做宦的世俗男子,有着强烈的憎恶和轻蔑。 不仅如此,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史湘云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逆耳,忙说:“姑娘请别的妹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贾玉玉的叛逆精神不仅表现在他坚决不肯走封建主义人生道路,还表现在他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大胆地提出了挑战。当然,在他的性格当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对于世俗男性的憎恶轻蔑以及与之相反的对于女孩子的特殊亲爱和尊重。在第二回中,他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为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后来随着宝玉逐渐长大,他的思想也日趋成熟,他又发现“女儿”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又有女儿由出嫁前的“无价宝珠”到出嫁以后变成“死珠”再最后竟变成“鱼眼睛”的看法。这表明,他在成和或逐渐认识到在封建社会中受压迫最深的就是女孩。因此,他在行动上才表现出了对女儿不同一般的温柔体贴。 再有,样宝玉极其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贾环既是他弟弟,又是庶出,“他家规矩,凡做兄弟的都怕哥哥”, “须要为子弟之表率”,但宝玉却是“不要人怕我”,所以贾环他们并不甚怕他,甚至得寸进尺还想割害死他和凤姐。即使被贾环有意用滚烫的蜡油烫伤,他还在为贾环打掩护。他还对仆人没有主奴界限,直接破坏封建秩序。对茗烟“没有没下,大家乱玩一阵,”“撕扇子千金一笑”使晴雯转恼为笑;金钏受辱身死,宝玉念念不忘,不顾给凤姐过生日这等大事,偷偷跑到郊外冷清之处洒泪祭奠。 还有,就连宝玉追求的爱情婚姻也是建立在这种反叛思想的基础上的。他早已将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昭然明世,他在梦中叫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甚至拉着袭人的手把对黛玉的满腔情都倾诉了出来。 因此,也有人说贾宝玉这个形象所体现的是初步民主平等思想。但毕竟,他的思想还是有一点狭碍的。例如,他不敢与封建制度彻底的决裂;他从来不敢和封建家长正面发生冲突,对抗比较消极;还有当他苦于找不到思想出路时,就产生了想死,想“化烟化灰”的虚无空幻的思想。 二 林黛玉 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但同时在她身上又存在不少弱点。 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组。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O六十二回)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异常关心的。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林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二十二回)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例如伶人--- 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从而认为把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里,她的阶级优越感表现的很突出。 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时,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三十四)在这里,黛玉劝宝玉时所凭借的是怎样的一种想法呢?还有,她偶而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封建论教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四十二回)从此变得眼宝钗非常亲密。那么这里黛玉又是凭借怎样的一种思想来对等待宝钗的劝告呢?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奶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无视“温柔郭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薜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的这种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 但可悲的是宝黛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充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她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在这场灾难中,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做了牺牲品。就连“眉眼儿象林妹妹”的晴雯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含屈而死。这里封建势力彻底抛弃黛玉的讯号。从此黛玉的状况每日愈下,就连重病将死也乏人问津。美好的理想最终是毁灭了,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 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了读者,令人同情。但这个形象同时又是鲜活的。她那纷繁复杂的性格,明显的弱点,和敢于反抗、追求爱情的鲜明个性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使我们感到,她就我们所熟识的人,是为我们深深喜爱的人。 三 薛宝钗 说完了宝黛,那自然要说说宝钗了。对宝钗的评价,长期以来褒贬不一。对于这个人物,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虽然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的其中一个。因此,作者在描绘这个人物时,是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 作者同情她,她也是“薄命司”里“有命无运的人。”作者也赞美她,她的才,她的貌,是有目共睹的。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就连医药之理。宝钗也略知一二。因此宝玉常常为之赞叹。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常常独占鳌头,足可与黛玉相媲美。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也常令宝玉羡慕得发呆。的确,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 但是作者越是渲染和赞美她的才貌,就越能让人更好地批判她封建品德。但同时,作者并不是把她写成一个小丑,而是通过对宝钗的批判来达到谪指封建制度的目的,贬中有褒,褒中含贬,但基本持否定态度,我想,这就是作者对薛宝钗的态度。 在《红楼梦》中,宝钗很少直接宣扬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她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为反映她的真实个性。 在生活中,宝钗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 赞她“会做人”。宝钗“会做人”不仅体现在对封建阶级最高统治者不露声色的笼络,还表现在对处于封建阶级下层的被压迫者的收卖上。贾母给她做生日,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喜吃之物说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王夫人逼死金钏儿后,她和袭人扣听到消息,就连一向奴性很强的袭人也不觉流下泪来,而剥削阶级冷酷无情的本质使得她只感到“奇”便急忙撇下袭人,跑来王夫人处来安慰她。把全部罪过都归之于金钏儿的“糊涂”。她还说:“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为了笼络王夫人--- 她未来的婆婆,宝钗表现得非常大方,表示了她并不忌讳把自己的衣服赏与死去的奴才穿,当即回家拿了几身衣服来。至于受压迫的封建阶级下层统治者,宝钗为刑岫烟掩盖当衣度日的事实,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她还设法拉拢黛玉,为病中的黛玉送去燕窝、糖片。甚至就连赵姨娘这个众人嫌弃的女人有时也能得到一份宝钗送来的礼物,令她受宠若惊。遇到她在宝玉面前谈论仕途经济,恼了的宝玉当面给她下逐客令,宝钗为求“会做人”的命号,自然不能发火,只能把努力埋在心底,一笑了之,让袭人对她“会做人”的名声又多了一份赞叹。宝钗不仅会做人,而且常常借“做人”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史湘云要起诗社,但没有钱,这时宝钗便趁机要替她设东。宝钗告诉湘云要从自家带 东西来请大家,但出门叫一个婆子来却说:“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桂花。”“会做人”的宝钗表面上是帮了贫弱孤女的大忙,但实际上却是给另一段“金玉良缘”一次打击。她借口请大家,实则是为讨好封建统治的大家长。她处处小心,处处为了讨好贾母而布置。如此可见“会做人”的宝钗是怎样“会做人”的了。 宝钗另一个主要性格特点就是虚伪,她虽然说过,对和尚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认为是胡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重新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嗔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正好达到此此起宝玉注意的目的。然后再将本来戴着无趣的金锁从里面的大红袄上掏将出来。薛宝钗笼着红麝串招摇过市也是同样道理。本来她不爱花粉,衣著朴素,最不喜打扮,但金锁专等玉来配,而红麝串是元春独赐予她和宝玉的,都是命定婚姻的征兆,所以以此才能来证明只有她才是得天运命的人堪配宝玉。虚伪而“会做人”的宝钗就是这样,以“敦厚温柔”的“淑女”身分为掩盖,用她深隐的心机暗示和讨好贾府的家长们。 不过就其社会会地位和得到在人们心中的好评来说,宝钗“做人”是成功的。就从这点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在当今纷繁变化的社会中,要想得心应手地周旋其中,恐怕这就要向宝钗学几手了。不过有得必有失,或许我们会推动我们的真本性。但我想,只要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学习好的一面,或许对我们也是很有帮助的。 四 王熙凤 在《红楼梦》中,作者为大家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那就是凤姐。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可以说通过作者成功的描写,使读者在看到王熙凤的同时也就看到了统治阶级本身。 王熙凤是一个描写的非常生动的人物,她出现在哪儿,哪儿至少就会有热闹。年仅二十岁的她就主持荣国府的家政。在卷首,我们通过冷子兴之口对她的介绍:“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竟是个男人不及万一的”“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她不过。”这样对她已有了一点印象,但这些印象毕竟比较淡漠。但她第一次出了场,马上就被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人再也不会忘却。那是黛玉初次与她的外祖母相见,老祖宗把她的外孙女心肝肉儿地搂着哭叫的时候,就连王夫人、李纨和众小姐都“个个皆敛声屏气,严肃恭整”的时候,却有一个人从后院笑声说:“我来迟些,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却给人特别鲜明的印象,这句话只是“这一个”凤姐才说的出的。可能贾府众人的感觉都已迟钝了,可我们却和黛玉一样,感觉格外鲜明:“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原来这就是贾母宠爱的凤姐。接着短短的一段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忙人,大红人。因为忙,她迟到了。在短短的聚会中还同王夫人谈了另外两件事。同黛玉讲话也显得很忙:笑着讲两句,马上拿手帕拭泪,又忙转悲为喜,赶忙询问有关情况和布置待客之道。因为红所以才敢这亲放诞无礼,贾母才特别给她加上“泼辣货”这一似贬实褒的称号。这同凤姐喜欢表现自己,事事争风头的性格特点盯适应,作者的浓笔艳抹,把凤姐的露面写得极其鲜明。在接下来,曹雪芹继续在各场合描写凤姐,并一步步地揭示出其性格的其它侧面,如才能、淫威、贪婪、伪善等,通过这样的描写,写出了一个完整活生的凤姐。 作者不仅从正面描写了凤姐,而且最常用的还是通过别人的观察和描述来表现观凤姐的形象。贾府的穷亲戚刘姥姥初见凤姐时的描写,就很好地表现出她的“威”。刘姥姥好不容易才进了荣国府,经过了一番周折后才等到“凤姐”“下来”时,却只听人声未见人影,又经过摆饮,“半日鸦雀不闻”,最后才得到接见。而见到的凤姐却是“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着:‘怎么还不请进来?’待抬头看见刘姥姥已在地下站着,”这才忙欲起身,但“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这一段描写的特别精彩,寥寥几笔,足以传神。尤其是她“拨手炉里的灰”的细节写来“追魂摄魄。”这种细节描写虽简洁,但已写足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的管事奶奶对一个穷亲戚的威风。另外,其仆人兴儿对其评论:“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也极其准确地反应了凤姐的性格特征。 从第十二回起,作者陆续通过大段情节的描写来表现了凤姐性格的真实面。“毒设相思局”写她狠毒,“协理宁国府”写她的才干,“弄权铁槛寺”写她的贪婪舞弊。这些描写使得读者越读下去,就越能发现其性格的险暗面。“弄权铁槛寺”,水日庵的老尼姑求凤姐拆散张金哥的婚事,结果凤姐得了三千两银子逼死了一对示婚夫妻。然而就在其利用贾王两府关系使得阴谋得逞后,“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作为起来”,作者的谴责之意非常明显。 凤姐不象贾政、王夫人流戴着“宽厚”、“仁慈”的假面具,她做坏事自觉不而大胆,她曾经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表示自己敢于向任何阻止她做坏事的力量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凤姐的人生哲学大概同曹操相同:“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但人们又绝不会把她同曹操混淆开来。同时贪婪狠毒的天性,凤姐却以女性的美貌和聪明,善于逢迎辞令,把自己隐蔽的更巧妙,更具复杂性。在对金钱的贪婪追求上,她真可谓爱财如命。她瞒着贾琏放高利贷,甚至把丫环仆人们的月钱都挪去放债。后来贾府坐吃山空,钱的确不够使了,机琏便让她去求鸳鸯,她张口就要一二百两银子做报酬。连夫妻之间也这样勾心斗角,可见其的确是贾府崩溃前的蛀虫。 在“五熙凤大闹宁国府”这一典型情节中,作者用了近二回的篇幅全面生动地展现了凤姐性格。她发现贾琏偷娶尤二姐事儿以后,凤姐从兴儿嘴里听到全部情况,针对不同人采取不同对策,对尤二姐先是虚心假意地笼络,骗其入住大观园后,又借刀杀人。而为其“显威”而状告贾琏的张华最后只落得被害死,被灭口的待遇,她的所做所为的确是兴儿一席话最好的验证。 凤姐性格的充分描写,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作者给王熙凤的“判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已心研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替。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对其还是很婉惜的。凤姐越是能干,就越加速了贾家这座破败大厦的崩塌,而她自己也同归于尽。 总之,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五 史湘云 史湘云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所着力刻划的人物形象之一。她在“金陵十二钗”中名列前茅,在《红楼梦》复杂的形象体系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她的形象,对于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广泛地表现作品都起了重要作用。 在对湘云的判词写着:“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判词概括了湘云生于富贵,长于忧患,自幼失去父母,且又遭逢未杨,只能在贫困潦倒中度过苦痛一生的悲惨遭遇。由于她的一生极富变化,因此她的性格也随生活境遇的转变而有所变化。 由于她自幼生活在封建统治的高墙深院内,被禁锢在侯们似海的封建记邸中,长期标准的封建教养,使史湘云接受了一整套陈腐传统的思想观念。在第三十一回写的史湘云与丫环翠缕谈阴阳的一段话中:史湘云认为“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多少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当翠缕提出:“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阴阳了”时,史湘云就说她“糊涂”,骂她“放屁”,接着又把自己的观点作了进上步说明:“什么都是些阴阳,难道还有个阴阳不成!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史湘云的这一篇宏论,突出地表现了她受封建的唯心主义的荼毒之深。暴露出了其封建阶级的本质。 在这一湘云与宝钗是同一思想体系的。在她第一次正面出场贾府时,还是与林黛玉同榻而眠,而到了三十七回应邀入诗社时,就被薛宝钗拉去蘅芜苑同住了。在第二十一回,她见到贾宝玉要吃胭脂,就一巴掌把胭脂打落,同时骂他“这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才改过。”从这就开始展露出这个贵族少女身上的封建道学气。接着她又操着薛宝钗的腔调,来劝贾宝玉去结交贾雨村之流,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这一番薛宝钗式的言论,惹得宝玉大为光火,立即象过去对薛宝钗一样,斥之为“混帐话”,给她难堪,赶她到别屋去坐。由此可见,在史湘云骨子里的,还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但随着她寄食依人的不幸遭遇和四大家族的衰落破败以及大观园的动荡不安,在最后一次诗会上的《柳絮词》明显地表现了她不愿封建阶级的“春光别去”及对将彻底失去天堂的无限依恋和哀悼。 不过湘云性格的最大转换是在七十六回,那年仲秋节的日明之夜,贾母带领全家在大观园里开宴赏月。他们虽强打精神,寻欢作乐,又是击鼓伟花,又是饮酒赋诗,又是说笑话,但一派肃杀破败的气氛却紧紧围绕着他们。再加上一阵阵传来的呜咽凄清的笛声,敏感多愁的黛玉自然对写感怀,俯栏垂泪。当更定夜阑,席散人归时,只剩下同病相怜的史湘云来宽慰林黛玉。说着说着,她也不禁对宝钗有所鬼抱怨“可恨宝姐姐,天天说亲道地热,早已说今年仲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亲历贾府重大变故,受到宝钗冷落,体会到世态炎凉的湘云终于对封建势力有所隔绝了。她与黛玉共同唱出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贵族阶级覆灭前颓丧绝望的哀歌。另外在史湘云身上,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英豪阔大”“需月风光”的品格和横放杰出的才华等一系列的下面形象。 史湘云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她辩证的人物思想性格对揭示作品本身所表现的社会矛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 其他 在《红楼梦》中,除了以上几位主要人物外,作者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个笥性。温顺世故的袭人,出世孤高的妙玉,怯懦的迎春,忍辱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以及泼辣能干的探春等无一不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就连书中一些着墨不多的焦大、傻大妞、小红等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因此,我们可以说,《红楼梦》这部书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达到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

夏金桂连王熙凤的脚指头都比不上……看两人分别对二姐和香菱的手段就能看出来。王熙凤可是做的让大家都以为她是好人,夏金桂就差远了,就一泼妇

关于红楼梦的论文怎么写初中生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人们读它,谈它,对它“爱玩鼓掌”“读而艳之”;又为了品评书中人物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还有的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爱情故事感动得“呜咽失声,中夜常为隐泣。”因此在当时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一说。 《红楼梦》在它带给社会巨大的影响之后,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兴趣。正面我就从一个《红楼梦》欣赏者的角度来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一些评说。不当之处,还请大家给我指出、改正。 一 贾宝玉 要评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首要的当数男主人公贾宝玉了,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 ,他其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甚至人人还说这一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但据我看来,这一典型形象绝非作者的实灵自作,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同类型的人物加以概括,并揉合了自己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完美艺术形象。 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有些读者在读了这两首《西江月》后,就此认定了宝玉是一个不求上进,只爱脂粉的孽根祸胎。但其实不然,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 词中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甚至认为那些和朱理学之类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至于八股时文更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基于此种想法,他“杂学帝搜”,宁肯去读《西厢记》《杜丹亭》这类被封建卫道者视为邪书的“小说淫词”,也不去读《四书》、讲八股、听“仕途经济”的“混帐话”。 他对读书上进、为官做宦的世俗男子,有着强烈的憎恶和轻蔑。 不仅如此,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史湘云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逆耳,忙说:“姑娘请别的妹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贾玉玉的叛逆精神不仅表现在他坚决不肯走封建主义人生道路,还表现在他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大胆地提出了挑战。当然,在他的性格当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对于世俗男性的憎恶轻蔑以及与之相反的对于女孩子的特殊亲爱和尊重。在第二回中,他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为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后来随着宝玉逐渐长大,他的思想也日趋成熟,他又发现“女儿”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又有女儿由出嫁前的“无价宝珠”到出嫁以后变成“死珠”再最后竟变成“鱼眼睛”的看法。这表明,他在成和或逐渐认识到在封建社会中受压迫最深的就是女孩。因此,他在行动上才表现出了对女儿不同一般的温柔体贴。 再有,样宝玉极其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贾环既是他弟弟,又是庶出,“他家规矩,凡做兄弟的都怕哥哥”, “须要为子弟之表率”,但宝玉却是“不要人怕我”,所以贾环他们并不甚怕他,甚至得寸进尺还想割害死他和凤姐。即使被贾环有意用滚烫的蜡油烫伤,他还在为贾环打掩护。他还对仆人没有主奴界限,直接破坏封建秩序。对茗烟“没有没下,大家乱玩一阵,”“撕扇子千金一笑”使晴雯转恼为笑;金钏受辱身死,宝玉念念不忘,不顾给凤姐过生日这等大事,偷偷跑到郊外冷清之处洒泪祭奠。 还有,就连宝玉追求的爱情婚姻也是建立在这种反叛思想的基础上的。他早已将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昭然明世,他在梦中叫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甚至拉着袭人的手把对黛玉的满腔情都倾诉了出来。 因此,也有人说贾宝玉这个形象所体现的是初步民主平等思想。但毕竟,他的思想还是有一点狭碍的。例如,他不敢与封建制度彻底的决裂;他从来不敢和封建家长正面发生冲突,对抗比较消极;还有当他苦于找不到思想出路时,就产生了想死,想“化烟化灰”的虚无空幻的思想。 二 林黛玉 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但同时在她身上又存在不少弱点。 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组。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O六十二回)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异常关心的。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林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二十二回)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例如伶人--- 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从而认为把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里,她的阶级优越感表现的很突出。 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时,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三十四)在这里,黛玉劝宝玉时所凭借的是怎样的一种想法呢?还有,她偶而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封建论教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四十二回)从此变得眼宝钗非常亲密。那么这里黛玉又是凭借怎样的一种思想来对等待宝钗的劝告呢?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奶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无视“温柔郭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薜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的这种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 但可悲的是宝黛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充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她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在这场灾难中,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做了牺牲品。就连“眉眼儿象林妹妹”的晴雯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含屈而死。这里封建势力彻底抛弃黛玉的讯号。从此黛玉的状况每日愈下,就连重病将死也乏人问津。美好的理想最终是毁灭了,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 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了读者,令人同情。但这个形象同时又是鲜活的。她那纷繁复杂的性格,明显的弱点,和敢于反抗、追求爱情的鲜明个性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使我们感到,她就我们所熟识的人,是为我们深深喜爱的人。 三 薛宝钗 说完了宝黛,那自然要说说宝钗了。对宝钗的评价,长期以来褒贬不一。对于这个人物,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虽然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的其中一个。因此,作者在描绘这个人物时,是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 作者同情她,她也是“薄命司”里“有命无运的人。”作者也赞美她,她的才,她的貌,是有目共睹的。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就连医药之理。宝钗也略知一二。因此宝玉常常为之赞叹。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常常独占鳌头,足可与黛玉相媲美。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也常令宝玉羡慕得发呆。的确,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 但是作者越是渲染和赞美她的才貌,就越能让人更好地批判她封建品德。但同时,作者并不是把她写成一个小丑,而是通过对宝钗的批判来达到谪指封建制度的目的,贬中有褒,褒中含贬,但基本持否定态度,我想,这就是作者对薛宝钗的态度。 在《红楼梦》中,宝钗很少直接宣扬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她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为反映她的真实个性。 在生活中,宝钗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 赞她“会做人”。宝钗“会做人”不仅体现在对封建阶级最高统治者不露声色的笼络,还表现在对处于封建阶级下层的被压迫者的收卖上。贾母给她做生日,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喜吃之物说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王夫人逼死金钏儿后,她和袭人扣听到消息,就连一向奴性很强的袭人也不觉流下泪来,而剥削阶级冷酷无情的本质使得她只感到“奇”便急忙撇下袭人,跑来王夫人处来安慰她。把全部罪过都归之于金钏儿的“糊涂”。她还说:“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为了笼络王夫人--- 她未来的婆婆,宝钗表现得非常大方,表示了她并不忌讳把自己的衣服赏与死去的奴才穿,当即回家拿了几身衣服来。至于受压迫的封建阶级下层统治者,宝钗为刑岫烟掩盖当衣度日的事实,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她还设法拉拢黛玉,为病中的黛玉送去燕窝、糖片。甚至就连赵姨娘这个众人嫌弃的女人有时也能得到一份宝钗送来的礼物,令她受宠若惊。遇到她在宝玉面前谈论仕途经济,恼了的宝玉当面给她下逐客令,宝钗为求“会做人”的命号,自然不能发火,只能把努力埋在心底,一笑了之,让袭人对她“会做人”的名声又多了一份赞叹。宝钗不仅会做人,而且常常借“做人”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史湘云要起诗社,但没有钱,这时宝钗便趁机要替她设东。宝钗告诉湘云要从自家带 东西来请大家,但出门叫一个婆子来却说:“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桂花。”“会做人”的宝钗表面上是帮了贫弱孤女的大忙,但实际上却是给另一段“金玉良缘”一次打击。她借口请大家,实则是为讨好封建统治的大家长。她处处小心,处处为了讨好贾母而布置。如此可见“会做人”的宝钗是怎样“会做人”的了。 宝钗另一个主要性格特点就是虚伪,她虽然说过,对和尚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认为是胡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重新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嗔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正好达到此此起宝玉注意的目的。然后再将本来戴着无趣的金锁从里面的大红袄上掏将出来。薛宝钗笼着红麝串招摇过市也是同样道理。本来她不爱花粉,衣著朴素,最不喜打扮,但金锁专等玉来配,而红麝串是元春独赐予她和宝玉的,都是命定婚姻的征兆,所以以此才能来证明只有她才是得天运命的人堪配宝玉。虚伪而“会做人”的宝钗就是这样,以“敦厚温柔”的“淑女”身分为掩盖,用她深隐的心机暗示和讨好贾府的家长们。 不过就其社会会地位和得到在人们心中的好评来说,宝钗“做人”是成功的。就从这点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在当今纷繁变化的社会中,要想得心应手地周旋其中,恐怕这就要向宝钗学几手了。不过有得必有失,或许我们会推动我们的真本性。但我想,只要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学习好的一面,或许对我们也是很有帮助的。 四 王熙凤 在《红楼梦》中,作者为大家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那就是凤姐。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可以说通过作者成功的描写,使读者在看到王熙凤的同时也就看到了统治阶级本身。 王熙凤是一个描写的非常生动的人物,她出现在哪儿,哪儿至少就会有热闹。年仅二十岁的她就主持荣国府的家政。在卷首,我们通过冷子兴之口对她的介绍:“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竟是个男人不及万一的”“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她不过。”这样对她已有了一点印象,但这些印象毕竟比较淡漠。但她第一次出了场,马上就被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人再也不会忘却。那是黛玉初次与她的外祖母相见,老祖宗把她的外孙女心肝肉儿地搂着哭叫的时候,就连王夫人、李纨和众小姐都“个个皆敛声屏气,严肃恭整”的时候,却有一个人从后院笑声说:“我来迟些,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却给人特别鲜明的印象,这句话只是“这一个”凤姐才说的出的。可能贾府众人的感觉都已迟钝了,可我们却和黛玉一样,感觉格外鲜明:“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原来这就是贾母宠爱的凤姐。接着短短的一段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忙人,大红人。因为忙,她迟到了。在短短的聚会中还同王夫人谈了另外两件事。同黛玉讲话也显得很忙:笑着讲两句,马上拿手帕拭泪,又忙转悲为喜,赶忙询问有关情况和布置待客之道。因为红所以才敢这亲放诞无礼,贾母才特别给她加上“泼辣货”这一似贬实褒的称号。这同凤姐喜欢表现自己,事事争风头的性格特点盯适应,作者的浓笔艳抹,把凤姐的露面写得极其鲜明。在接下来,曹雪芹继续在各场合描写凤姐,并一步步地揭示出其性格的其它侧面,如才能、淫威、贪婪、伪善等,通过这样的描写,写出了一个完整活生的凤姐。 作者不仅从正面描写了凤姐,而且最常用的还是通过别人的观察和描述来表现观凤姐的形象。贾府的穷亲戚刘姥姥初见凤姐时的描写,就很好地表现出她的“威”。刘姥姥好不容易才进了荣国府,经过了一番周折后才等到“凤姐”“下来”时,却只听人声未见人影,又经过摆饮,“半日鸦雀不闻”,最后才得到接见。而见到的凤姐却是“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着:‘怎么还不请进来?’待抬头看见刘姥姥已在地下站着,”这才忙欲起身,但“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这一段描写的特别精彩,寥寥几笔,足以传神。尤其是她“拨手炉里的灰”的细节写来“追魂摄魄。”这种细节描写虽简洁,但已写足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的管事奶奶对一个穷亲戚的威风。另外,其仆人兴儿对其评论:“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也极其准确地反应了凤姐的性格特征。 从第十二回起,作者陆续通过大段情节的描写来表现了凤姐性格的真实面。“毒设相思局”写她狠毒,“协理宁国府”写她的才干,“弄权铁槛寺”写她的贪婪舞弊。这些描写使得读者越读下去,就越能发现其性格的险暗面。“弄权铁槛寺”,水日庵的老尼姑求凤姐拆散张金哥的婚事,结果凤姐得了三千两银子逼死了一对示婚夫妻。然而就在其利用贾王两府关系使得阴谋得逞后,“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作为起来”,作者的谴责之意非常明显。 凤姐不象贾政、王夫人流戴着“宽厚”、“仁慈”的假面具,她做坏事自觉不而大胆,她曾经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表示自己敢于向任何阻止她做坏事的力量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凤姐的人生哲学大概同曹操相同:“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但人们又绝不会把她同曹操混淆开来。同时贪婪狠毒的天性,凤姐却以女性的美貌和聪明,善于逢迎辞令,把自己隐蔽的更巧妙,更具复杂性。在对金钱的贪婪追求上,她真可谓爱财如命。她瞒着贾琏放高利贷,甚至把丫环仆人们的月钱都挪去放债。后来贾府坐吃山空,钱的确不够使了,机琏便让她去求鸳鸯,她张口就要一二百两银子做报酬。连夫妻之间也这样勾心斗角,可见其的确是贾府崩溃前的蛀虫。 在“五熙凤大闹宁国府”这一典型情节中,作者用了近二回的篇幅全面生动地展现了凤姐性格。她发现贾琏偷娶尤二姐事儿以后,凤姐从兴儿嘴里听到全部情况,针对不同人采取不同对策,对尤二姐先是虚心假意地笼络,骗其入住大观园后,又借刀杀人。而为其“显威”而状告贾琏的张华最后只落得被害死,被灭口的待遇,她的所做所为的确是兴儿一席话最好的验证。 凤姐性格的充分描写,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作者给王熙凤的“判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已心研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替。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对其还是很婉惜的。凤姐越是能干,就越加速了贾家这座破败大厦的崩塌,而她自己也同归于尽。 总之,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五 史湘云 史湘云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所着力刻划的人物形象之一。她在“金陵十二钗”中名列前茅,在《红楼梦》复杂的形象体系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她的形象,对于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广泛地表现作品都起了重要作用。 在对湘云的判词写着:“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判词概括了湘云生于富贵,长于忧患,自幼失去父母,且又遭逢未杨,只能在贫困潦倒中度过苦痛一生的悲惨遭遇。由于她的一生极富变化,因此她的性格也随生活境遇的转变而有所变化。 由于她自幼生活在封建统治的高墙深院内,被禁锢在侯们似海的封建记邸中,长期标准的封建教养,使史湘云接受了一整套陈腐传统的思想观念。在第三十一回写的史湘云与丫环翠缕谈阴阳的一段话中:史湘云认为“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多少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当翠缕提出:“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阴阳了”时,史湘云就说她“糊涂”,骂她“放屁”,接着又把自己的观点作了进上步说明:“什么都是些阴阳,难道还有个阴阳不成!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史湘云的这一篇宏论,突出地表现了她受封建的唯心主义的荼毒之深。暴露出了其封建阶级的本质。 在这一湘云与宝钗是同一思想体系的。在她第一次正面出场贾府时,还是与林黛玉同榻而眠,而到了三十七回应邀入诗社时,就被薛宝钗拉去蘅芜苑同住了。在第二十一回,她见到贾宝玉要吃胭脂,就一巴掌把胭脂打落,同时骂他“这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才改过。”从这就开始展露出这个贵族少女身上的封建道学气。接着她又操着薛宝钗的腔调,来劝贾宝玉去结交贾雨村之流,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这一番薛宝钗式的言论,惹得宝玉大为光火,立即象过去对薛宝钗一样,斥之为“混帐话”,给她难堪,赶她到别屋去坐。由此可见,在史湘云骨子里的,还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但随着她寄食依人的不幸遭遇和四大家族的衰落破败以及大观园的动荡不安,在最后一次诗会上的《柳絮词》明显地表现了她不愿封建阶级的“春光别去”及对将彻底失去天堂的无限依恋和哀悼。 不过湘云性格的最大转换是在七十六回,那年仲秋节的日明之夜,贾母带领全家在大观园里开宴赏月。他们虽强打精神,寻欢作乐,又是击鼓伟花,又是饮酒赋诗,又是说笑话,但一派肃杀破败的气氛却紧紧围绕着他们。再加上一阵阵传来的呜咽凄清的笛声,敏感多愁的黛玉自然对写感怀,俯栏垂泪。当更定夜阑,席散人归时,只剩下同病相怜的史湘云来宽慰林黛玉。说着说着,她也不禁对宝钗有所鬼抱怨“可恨宝姐姐,天天说亲道地热,早已说今年仲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亲历贾府重大变故,受到宝钗冷落,体会到世态炎凉的湘云终于对封建势力有所隔绝了。她与黛玉共同唱出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贵族阶级覆灭前颓丧绝望的哀歌。另外在史湘云身上,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英豪阔大”“需月风光”的品格和横放杰出的才华等一系列的下面形象。 史湘云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她辩证的人物思想性格对揭示作品本身所表现的社会矛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 其他 在《红楼梦》中,除了以上几位主要人物外,作者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个笥性。温顺世故的袭人,出世孤高的妙玉,怯懦的迎春,忍辱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以及泼辣能干的探春等无一不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就连书中一些着墨不多的焦大、傻大妞、小红等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因此,我们可以说,《红楼梦》这部书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达到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

黛玉的艺术形象很美,一说到她让人想到凄美。但要说到她的性格,大多数人脑海里,最先冒出来了是小性,爱哭、刻薄。黛玉既然小性刻薄,为何大观园里她如此受宠爱?答案:她真,坦荡。这在那生就一颗富贵心,长着两只势利眼的大家庭里真是不多见。贾母带刘姥姥逛大观园,到了潇湘馆,看看黛玉如何行事的,亲自为贾母捧茶送到跟前事很不起眼,这就看出黛玉的为人处事。老太太能在乎她一碗茶?贾母那样疼她,她能不感激吗?但也没必要说出来。黛玉这体贴,不显山不露水,就把这意思传达过去了。在看到了余下几位小姐屋里,主人就没这个心思,她们是主子,有什么事情丫头都给干。老太太真是没白疼她。外人看着这女孩子真是懂事,贾母这脸上能没光吗?心里能不觉得这女孩子乖巧贴心吗?黛玉是面冷心热,这点宝玉最知道。她对宝玉的关爱也是这样,不显山不露水,时时刻刻关心,宝玉一被贾政叫走,这边黛玉就开始担心。大概大观园要说谁的丫头最累,那一定是黛玉房里的丫头们。一次宝玉被喊出去了,这边黛玉打发丫头跑了好几次去打听。两个人吵架对着哭,她都哭成那样了,还要自己拿了手帕给宝玉,为何?宝玉穿的是藕合色的衣服不能沾泪。怨不得府里这些人都说她心细,伶俐。惹人怜爱。涉世未深你要是对她好,她一定是认真回报你。宝钗无非就是劝她,不该看那些杂书,后又给她送些燕窝。这就把她感动不行。从这后追着宝钗呼姐,对薛姨妈只称母。香菱那是薛蟠的屋里人,和黛玉完全没有什么关系。想学写诗宝钗嫌烦。把香菱打发到黛玉那边,黛玉是认认真真的教不厌其烦。黛玉就是这么一个人,看开篇很多人都不太欣赏她,越到后越喜欢她,为何?就是因为她这真,她没有宝钗那种小恩小惠的做派去笼络人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是发自肺腑,早晚能被人揭穿妙玉那更是冷人,但她就偏偏看重黛玉,梯己茶也是找着黛玉就是出言冒犯黛玉,黛玉也不回嘴。黛玉还是位利嘴,秀外慧中。王熙凤那些笑话和她比起来就低一个档次。黛玉的幽默是一种雅,开始看没什么感觉,但回头细品能让你忍俊不止。袭人宝玉和晴雯吵了一架,人人都在气头上,三个人在那里哭。黛玉走了来,一句话就把气氛扭转过来了,逗得袭人和宝玉笑了起来。宝钗在那里洋洋洒洒,报着画画的所需物品,看着很无趣。笔锋一转,黛玉的随口几句就很搞笑,搞的一家人一时没回过味来,一旦明白她说什么笑喷了。她的嘴是出了名的伶俐,贾家伶俐的人能排的上,贾母、凤姐、黛玉。要是说起人来,凤姐那是种市井说词,黛玉是借题发挥,语带双关。加上她有文采,说出来的话就更让人没法招架。这就是心灵嘴巧,其实也是一种聪慧的表现,关键时刻能一语中的,直打对方要害,让人辩无可辩。你要是气,人家没明说,--------没法回嘴你要是不气,是侮辱你自己的智商,---------气的头痛宝玉就常常被她搞得又是咬牙又是笑。黛玉给宝玉的感觉----可爱。。黛玉说话的感觉就是这样,看似信手拈来,其实一招一式都有讲究。就跟她作诗一样,别人是冥思苦想,在她是一挥而就。看似随手几笔,一下就让人眼前一亮。宝玉喜欢她,一点不奇怪,这样一位解语花在身边确实很有趣。她的痴、灵、秀、雅、怜,是最终开启了宝玉真心的钥匙。宝玉那种大族的男人,能做到对一位女子这样情深意重真是不多。没城府。袭人想探听她的口风,她给人家来了个东风压倒西风说。她是单纯对着袭人问她尤二姐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要是宝钗就要掂量了,“平时不说是非的袭人今天这是怎么了?”宝钗一脑袋问号,而后不动声色,慢慢套出袭人的意图。黛玉哪里想到袭人是为了自己未来探听她的口风。这一下就把袭人给顶回去了,袭人自然就往宝钗那边倒了。她自己还浑然不觉,就当一闲聊天。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宝玉偷跑出去祭奠金钏,别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她借着戏文说宝玉,在外人看来就成了讽刺挖苦了。天下水无非是一样的,要祭奠何必跑出去,取一瓢水对着哭去吧。她说的对不对呢?也没错吧!宝玉私自跑出去,这边为了找他都闹翻天了,害贾母担心也确实不该。心里有那个人,何必一定要形式表现呢?华丽的形式就一定是真心的吗?史湘云和她开始就磕磕绊绊,到了最后冰释前嫌因为了解她的本真,自然就能理解,她说话的含义。倒是那个整天和她们,亲热异常宝姐姐,不知道上哪里去了。 很多时候她说话是直来直去,但别人听着感觉真是不受用。因为真话往往不好听,这是事实,生活里我们说的老好人,就是从来不当面说真话的楷模。不说真话的好处是谁也不得罪,自然大家都说他(她)好了。真爱无言她和宝玉交锋最有看头,最能体现她的这种只重意不重形的性格。只要宝玉说他心里有她这就行了。也许刚才还哭天抹泪,只要宝玉一句暖心话,立刻就雨过天晴。她看错宝玉了吗?没有,宝玉也是个心实的人。宝玉为什么在病中送她手帕?一接了这手帕她就感动成那样。答案:明代扬愼的《素帕》。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相思。郎君着意翻复看,横也丝(思)来竖也丝(思)”。(这是诗人看着远方妻子寄来手帕而作的诗。)两个人看过西厢记,宝玉学张生给莺莺送手帕传情,这是宝黛的定情信物。从那一天开始,宝玉就阐明把心交给黛玉了,由过去那种吵架拌嘴相互猜忌,到黛玉亦步亦趋跟在宝玉身后。黛玉再也没为金玉良缘闹过。相对而言变得爱笑了,对宝玉变体贴了。宝玉则是更细心呵护着黛玉。这大概是黛玉一生最美的一段时光这和反对封建礼教,冲破思想牢笼没什么关系。无非就是两情相悦,水到渠成,犯下的有失检点的事情。这是黛玉一生品行上唯一的败笔,结果还是很值得去犯这个错误的。在当时女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是清誉禁失。这个可以参照迎春丫头司棋,被发现私定终身的后果。黛玉不是完人,这一点上她确实有过失。现在人不能拿现在的眼光去衡量这件事,实事求是说她越礼了。很多人都看不懂这段的含义,(这一段在34回,)更有些人发现,这黛玉怎么突然一下不闹了,也不整天和宝玉拌嘴了。情都定了还闹什么?两个对外谁也没表现出来,还是和往日一样照旧。他们两个就是这样的人,什么事情点到为止就可,这是一种修养。两个人的事情,心里有数就可以了。何必非要那么直白张扬。应了那句:淡极始知花更艳。这就能理解黛玉为什么最终宁可死,也不愿在这世间苟活。这点和柳湘莲与尤三姐很像,柳湘莲定亲又毁亲。尤三姐挥剑自刎。这两者是相通的,宝玉和黛玉已定了情。黛玉已经把自己当成宝玉的人了,最终无法完成心愿,那就质本洁来还洁去 。黛玉既不是死于投湖,也和上吊没什么干系。就是自己一心求死,一病不起。那手帕和她的命一样珍贵,她最终一定是把手帕烧了。而宝玉也没辜负她,一直到最后还是守着他们的盟誓。在他心里黛玉已经是她妻子了。尽管黛玉没坐着花轿进贾家的门。最终宝玉和柳湘莲一样遁入空门,这才不辜负了当初的盟约。----今生不负。其实愤世嫉俗那不适合黛玉,真正有这思想的宝玉和宝钗。宝玉是真这样想也这样做了,宝钗是内心和外表两个反差。黛玉和宝玉的思想似近实远,这点脂砚斋中有批复。但这不妨碍两个人感情,黛玉就是那种只要宝玉喜欢,就是前面是悬崖,她也跟着跳的女人。----情痴。她也不会去奉承,那些凤姐宝钗脸都不红就能说出来的话让她去说!结果只能是感觉像是笑话。王熙凤把尤二姐弄院子来了。别人以为是好事,在她们几个看来,都为尤二姐担心。她是个冷人吗!只是挨着面子,不便生事说出来而已。所以贾母疼黛玉不是没根据,人的天性还是喜真厌假这样一个女孩,真是没法让人不喜欢。黛玉唯一的致命伤,就是涉世未深,要说心机她也有,她的聪慧绝对高过宝钗,她要玩心计也不比这些人差,但她是顾影自怜,没有想从人家那里分享占有什么。对她最重要就是宝玉,满心满眼就是这个男人,别的她都看不到了。她的个性就象一首凄美的古调,没有太多修饰,也没太多华丽的手法。喜不喜欢她还是那个样子,她是给自己活,她的世界里除了诗词歌赋,就是宝玉和老太太。黛玉就是这样一位大家闺秀,有着一身小毛病,而又让读者从心里不能不喜欢和怜惜的女孩子。

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论文英语

Hong Lou Meng, sometimes translated as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he great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written in the mid-eighteenth century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Chien-lung of the Ching Dynasty, has been widely popular throughout the last two hundred years and The four great houses of Chia, Shih, Wang and Hsueh described in this novel were typical basic political units of feudal Such families were linked with the court above and the local officials below to form a network of control with the feudal autocratic state power as its The book depicts the inevitable doom of these families, riven as they are by fierce struggles among themselves and in society, focusing on the tragic love between Jia Baoyu and Lin Daiyu and also provides a panorama of the lives of people of various levels in the degenerating It is the only one novel so brilliantly integrated with these that readers are fascinated and moved by With superb artistry the author presents a panoramic genre-painting, a whole gallery of highly individual yet typical Through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their daily life he succeeds in depicting their different idiosyncrasies, thoughts and In the use of dialogue too he shows outstanding skill, putting such distinctive speech into each character's mouth that the reader feels as if he can see and hear the The Ching Dynasty (1644-1911) was the last feudal dynasty in C The Chien-lung era (1736-95) was the turning point towards the decline of the Ching D Crisis-riven feudalism was already on its last The whole fabric of Chinese feudal society was tottering on the verge of final This was the period in which Tsao Hsueh-chin the author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sao Hsueh-chin died in the twenty-eighth year of Chien-lung (1763)

A drop of water reflects the light of the sun, one can show the clear autumn leave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details description in depict character, plump figure, connecting plot, rich works connotation and it has very important At the same time vivid detail description help refract broad life in pictures, show deep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 this respect showed great art provides us with valuable experience of This article will analyse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describe in details by personality traits and reflects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hidden plot development to see the art work force and cao xueqin whole work artistic

对不起 你给的分数太少了 不值得我付出那么多经历 能 提高到150 到200吗 绝对回答的 干净漂亮

Since the birth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 people about three main female image WangXiFeng, Lin daiyu and xue baochai is anybody have been But whether hold against hazael against phoenix, Lin Lin XueYongFeng hold or reverse or other, always have opposition, and these objections and most based on image of other side, this will often criticized the chaos and confusion as to This paper main character contradictions seized figures for characters, and on this bas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 and subtle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catastrophe of a

关于红楼梦的论文怎么写初中历史

黛玉的艺术形象很美,一说到她让人想到凄美。但要说到她的性格,大多数人脑海里,最先冒出来了是小性,爱哭、刻薄。黛玉既然小性刻薄,为何大观园里她如此受宠爱?答案:她真,坦荡。这在那生就一颗富贵心,长着两只势利眼的大家庭里真是不多见。贾母带刘姥姥逛大观园,到了潇湘馆,看看黛玉如何行事的,亲自为贾母捧茶送到跟前事很不起眼,这就看出黛玉的为人处事。老太太能在乎她一碗茶?贾母那样疼她,她能不感激吗?但也没必要说出来。黛玉这体贴,不显山不露水,就把这意思传达过去了。在看到了余下几位小姐屋里,主人就没这个心思,她们是主子,有什么事情丫头都给干。老太太真是没白疼她。外人看着这女孩子真是懂事,贾母这脸上能没光吗?心里能不觉得这女孩子乖巧贴心吗?黛玉是面冷心热,这点宝玉最知道。她对宝玉的关爱也是这样,不显山不露水,时时刻刻关心,宝玉一被贾政叫走,这边黛玉就开始担心。大概大观园要说谁的丫头最累,那一定是黛玉房里的丫头们。一次宝玉被喊出去了,这边黛玉打发丫头跑了好几次去打听。两个人吵架对着哭,她都哭成那样了,还要自己拿了手帕给宝玉,为何?宝玉穿的是藕合色的衣服不能沾泪。怨不得府里这些人都说她心细,伶俐。惹人怜爱。涉世未深你要是对她好,她一定是认真回报你。宝钗无非就是劝她,不该看那些杂书,后又给她送些燕窝。这就把她感动不行。从这后追着宝钗呼姐,对薛姨妈只称母。香菱那是薛蟠的屋里人,和黛玉完全没有什么关系。想学写诗宝钗嫌烦。把香菱打发到黛玉那边,黛玉是认认真真的教不厌其烦。黛玉就是这么一个人,看开篇很多人都不太欣赏她,越到后越喜欢她,为何?就是因为她这真,她没有宝钗那种小恩小惠的做派去笼络人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是发自肺腑,早晚能被人揭穿妙玉那更是冷人,但她就偏偏看重黛玉,梯己茶也是找着黛玉就是出言冒犯黛玉,黛玉也不回嘴。黛玉还是位利嘴,秀外慧中。王熙凤那些笑话和她比起来就低一个档次。黛玉的幽默是一种雅,开始看没什么感觉,但回头细品能让你忍俊不止。袭人宝玉和晴雯吵了一架,人人都在气头上,三个人在那里哭。黛玉走了来,一句话就把气氛扭转过来了,逗得袭人和宝玉笑了起来。宝钗在那里洋洋洒洒,报着画画的所需物品,看着很无趣。笔锋一转,黛玉的随口几句就很搞笑,搞的一家人一时没回过味来,一旦明白她说什么笑喷了。她的嘴是出了名的伶俐,贾家伶俐的人能排的上,贾母、凤姐、黛玉。要是说起人来,凤姐那是种市井说词,黛玉是借题发挥,语带双关。加上她有文采,说出来的话就更让人没法招架。这就是心灵嘴巧,其实也是一种聪慧的表现,关键时刻能一语中的,直打对方要害,让人辩无可辩。你要是气,人家没明说,--------没法回嘴你要是不气,是侮辱你自己的智商,---------气的头痛宝玉就常常被她搞得又是咬牙又是笑。黛玉给宝玉的感觉----可爱。。黛玉说话的感觉就是这样,看似信手拈来,其实一招一式都有讲究。就跟她作诗一样,别人是冥思苦想,在她是一挥而就。看似随手几笔,一下就让人眼前一亮。宝玉喜欢她,一点不奇怪,这样一位解语花在身边确实很有趣。她的痴、灵、秀、雅、怜,是最终开启了宝玉真心的钥匙。宝玉那种大族的男人,能做到对一位女子这样情深意重真是不多。没城府。袭人想探听她的口风,她给人家来了个东风压倒西风说。她是单纯对着袭人问她尤二姐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要是宝钗就要掂量了,“平时不说是非的袭人今天这是怎么了?”宝钗一脑袋问号,而后不动声色,慢慢套出袭人的意图。黛玉哪里想到袭人是为了自己未来探听她的口风。这一下就把袭人给顶回去了,袭人自然就往宝钗那边倒了。她自己还浑然不觉,就当一闲聊天。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宝玉偷跑出去祭奠金钏,别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她借着戏文说宝玉,在外人看来就成了讽刺挖苦了。天下水无非是一样的,要祭奠何必跑出去,取一瓢水对着哭去吧。她说的对不对呢?也没错吧!宝玉私自跑出去,这边为了找他都闹翻天了,害贾母担心也确实不该。心里有那个人,何必一定要形式表现呢?华丽的形式就一定是真心的吗?史湘云和她开始就磕磕绊绊,到了最后冰释前嫌因为了解她的本真,自然就能理解,她说话的含义。倒是那个整天和她们,亲热异常宝姐姐,不知道上哪里去了。 很多时候她说话是直来直去,但别人听着感觉真是不受用。因为真话往往不好听,这是事实,生活里我们说的老好人,就是从来不当面说真话的楷模。不说真话的好处是谁也不得罪,自然大家都说他(她)好了。真爱无言她和宝玉交锋最有看头,最能体现她的这种只重意不重形的性格。只要宝玉说他心里有她这就行了。也许刚才还哭天抹泪,只要宝玉一句暖心话,立刻就雨过天晴。她看错宝玉了吗?没有,宝玉也是个心实的人。宝玉为什么在病中送她手帕?一接了这手帕她就感动成那样。答案:明代扬愼的《素帕》。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相思。郎君着意翻复看,横也丝(思)来竖也丝(思)”。(这是诗人看着远方妻子寄来手帕而作的诗。)两个人看过西厢记,宝玉学张生给莺莺送手帕传情,这是宝黛的定情信物。从那一天开始,宝玉就阐明把心交给黛玉了,由过去那种吵架拌嘴相互猜忌,到黛玉亦步亦趋跟在宝玉身后。黛玉再也没为金玉良缘闹过。相对而言变得爱笑了,对宝玉变体贴了。宝玉则是更细心呵护着黛玉。这大概是黛玉一生最美的一段时光这和反对封建礼教,冲破思想牢笼没什么关系。无非就是两情相悦,水到渠成,犯下的有失检点的事情。这是黛玉一生品行上唯一的败笔,结果还是很值得去犯这个错误的。在当时女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是清誉禁失。这个可以参照迎春丫头司棋,被发现私定终身的后果。黛玉不是完人,这一点上她确实有过失。现在人不能拿现在的眼光去衡量这件事,实事求是说她越礼了。很多人都看不懂这段的含义,(这一段在34回,)更有些人发现,这黛玉怎么突然一下不闹了,也不整天和宝玉拌嘴了。情都定了还闹什么?两个对外谁也没表现出来,还是和往日一样照旧。他们两个就是这样的人,什么事情点到为止就可,这是一种修养。两个人的事情,心里有数就可以了。何必非要那么直白张扬。应了那句:淡极始知花更艳。这就能理解黛玉为什么最终宁可死,也不愿在这世间苟活。这点和柳湘莲与尤三姐很像,柳湘莲定亲又毁亲。尤三姐挥剑自刎。这两者是相通的,宝玉和黛玉已定了情。黛玉已经把自己当成宝玉的人了,最终无法完成心愿,那就质本洁来还洁去 。黛玉既不是死于投湖,也和上吊没什么干系。就是自己一心求死,一病不起。那手帕和她的命一样珍贵,她最终一定是把手帕烧了。而宝玉也没辜负她,一直到最后还是守着他们的盟誓。在他心里黛玉已经是她妻子了。尽管黛玉没坐着花轿进贾家的门。最终宝玉和柳湘莲一样遁入空门,这才不辜负了当初的盟约。----今生不负。其实愤世嫉俗那不适合黛玉,真正有这思想的宝玉和宝钗。宝玉是真这样想也这样做了,宝钗是内心和外表两个反差。黛玉和宝玉的思想似近实远,这点脂砚斋中有批复。但这不妨碍两个人感情,黛玉就是那种只要宝玉喜欢,就是前面是悬崖,她也跟着跳的女人。----情痴。她也不会去奉承,那些凤姐宝钗脸都不红就能说出来的话让她去说!结果只能是感觉像是笑话。王熙凤把尤二姐弄院子来了。别人以为是好事,在她们几个看来,都为尤二姐担心。她是个冷人吗!只是挨着面子,不便生事说出来而已。所以贾母疼黛玉不是没根据,人的天性还是喜真厌假这样一个女孩,真是没法让人不喜欢。黛玉唯一的致命伤,就是涉世未深,要说心机她也有,她的聪慧绝对高过宝钗,她要玩心计也不比这些人差,但她是顾影自怜,没有想从人家那里分享占有什么。对她最重要就是宝玉,满心满眼就是这个男人,别的她都看不到了。她的个性就象一首凄美的古调,没有太多修饰,也没太多华丽的手法。喜不喜欢她还是那个样子,她是给自己活,她的世界里除了诗词歌赋,就是宝玉和老太太。黛玉就是这样一位大家闺秀,有着一身小毛病,而又让读者从心里不能不喜欢和怜惜的女孩子。

夏金桂连王熙凤的脚指头都比不上……看两人分别对二姐和香菱的手段就能看出来。王熙凤可是做的让大家都以为她是好人,夏金桂就差远了,就一泼妇

可以从任务的主要事迹,最终命运,还有文中的文字之间相互的暗示,还可以讲讲林园建筑之美等等

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  关键词:林黛玉;尖酸刻薄;坦率纯真;叛逆。  《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在量的笔墨,倾注了在碍的心血,寄托着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读小说原著时,你时时会感到它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  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宝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