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中国传统文化闽南文化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17 19:02:36

中国传统文化闽南文化的论文题目

1)中国儒家、道家为基干的古代思想文化 2)书画文化 3)茶文化 4)婚嫁文化 5)酒文化 6)饮食文化 7)姓氏文化 8)园林建筑文化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闽南特色闽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为主食,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午饭,闽南方言称稀饭为糜。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两种,稠的粥称“烤头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称“安糜仔”。至于年节的食俗,则根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节,除夕的围炉吃年夜饭置办各种鸡鸭鱼肉菜肴外,习惯要一道火锅。旧时的铜火锅中间烧炭火,象征全家围炉团圆。 闽南民居是闽南民系的传统建筑。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不成问题。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于是鸦片战争结束已有一百六十年,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仍旧没有根本性的突破。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中,可谓绝无仅有,也使许多人感到大奇不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如此困难,有政治环境恶劣的原因。中国的政治家,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其思想文化观点相对保守,对专制主义的思想文化很容易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一旦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有了一定前进、突破,总会有一些从特权政治获得甜头的政治家,从幕后跳出来,用政治权力加以打击。近代不是有一些军阀,在国内大肆鼓吹尊孔吗?不懂思想文化,又要对思想文化横加干预,是中国传统文化反思难以前进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构成复杂,也是一个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有数千年历史。时间长,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增加一些东西,因此内容十分丰富,构成成份极其复杂。有许多东西是好的。有许多东西是糟粕。而精华与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块。这使后人感到困惑:想说爱你,又不容易。因为分明有着太多的腐朽成份。想恨你吧,又恨不起来。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又有许多至可宝贵的东西。不能不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复杂的这个特点,令后人感到十分尴尬。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难以前进的一个原因。笔者此文主要谈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及今后发展方向的一些观点。在写作过程中,努力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这样或许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把握人类前进的方向。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前进的,这种前进,在政治上,表现为以民为本,直至后来的由民作主;在经济上,表现在重农重商,直至后来的市场经济;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尊重别人的思想观点,直至后来的思想自由;在对待人上,关心人,爱护人,直至后来的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中国人古代一直存在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商周时代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思想本身,是进步的。在人生态度上,司马迁那种虽处逆境而奋发有为,苏东坡豪放达观的胸怀,张衡、徐霞客那种对真理的执着热爱,孟子“我善养浩然之气”,伟大诗人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抱负,均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境界。对待自然、命运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王夫子的“相天”、“造命”说,无不包含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光辉。在对待个体生命的权利和自由上,《古诗十九首》和阮籍《咏怀诗》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世说新语》中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都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般新鲜的血液。在对待个人与社会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位卑不肯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均是很高尚的精神境界。而对待人与自然上,《棘敕川》、《岳阳楼记》、《春江花月夜》和其它大量的文学作品,更是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的特殊感情。登长江,诵“大江日夜流”,顿生一种豪情。临高山,读“一览众山小”,顿生一种斗志。读《腾王阁序》,吟及“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又生一种慷慨。如此厚重,如此不屈不挠,如此强健,唯斯国方有也!但是,同别的国家一样,中国思想文化也有糟粕。由于时间久,在若干年时间里又没有及时进行打扫,使糟粕越积越多,给我们民族带来极大损害。女人有独特生命价值吗?不过是男人附庸。每一个中国女子,应以生活于现代为庆幸,而以生活于古代为悲哀。不但女人如此,男人也没有独立生命价值。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官僚,以及无数苍生,都在皇权高压下葡葡。他们或许渺茫过,怀疑过,反对过,但后来,他们再也不曾有过这个念头,甚至以高呼“吾皇万岁”为终身荣耀。马克思曾经把这种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蔑视地称之为普遍奴隶制。不是崇高创新,不是倡导一代胜过一代,而是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使几千年期间,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科学文化,一直难以进步,终于在近代社会不可避免地落后于国际社会。一方面是皇帝穷奢极欲,三宫七十二院,生活腐朽靡烂,官僚贵族欺压人民、掠夺百姓,另一方面却鼓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忧道不忧贫”,对平民百姓通过商业或其它途径谋求更多的物质利益,进行种种抑制。既使人民生活水平难以进一步提高,又使社会经济发展失去内在动力。压制个性,压制自由思想,压制个体生命正当欲望。哪个人特立独行,即“枪打出头鸟”,导致国民虽众多,实则千人一面,有胆有识的人百中无一。有新的思想,即“鸣鼓而攻之”。有不逊之言,即“祸及九族”、“诛灭十族”。在家听父母的话,在乡听长辈的话,社会上听官僚的话,而全体官僚则听皇帝的话。个人的婚姻大事,听父母的话。否则便是“大逆不道”,群起而伐之。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对外部世界缺乏关心。虽然在鸦片战争被打败,仍不肯认输,以天朝上国自居,不肯放下架子认真学习别人文化的有价值东西。一次次失败,仍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不能对自己体制弊端痛加改革,全面激发自己民族生机活力。好了伤疤忘了痛,这样的情况实在是多得不可胜数!愚昧、落后、抑制人性、阻碍发展的因素,何其多也!一个人若没有足够的抵抗力,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其思维岂能不退化,其个性岂能不扭曲?与此同时,在这种社会环境中,还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善于钻营、欺骗,又有背景的人,青云直上;浑浑噩噩、平平庸庸、处事圆滑的人,一帆风顺,庸人一生平安;而才华横溢、正直善良、富有抱负之士,却往往是英雄难有用武之地,郁郁一生。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劣胜优汰,整个社会处于一种逆淘汰的现象——几乎哪朝哪代,都是如此,少有例外,少有例外!(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用比较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中国文化是优是劣,孤立地看,是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其它国家、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认识各自优缺点,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这里主要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这也是近一两百年来,学者们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同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其长处。“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国人崇高天伦,这是西方文化往往比不上的,很大程度上温暖着我们的人生,支持着我们战胜各种困难。“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谁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国人热爱现实,关心现实,很大程度克服了各种虚无主义思想对人心灵的损害,能把人们注意力吸引到建设现实生活上。“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面对生活中种种挑战,中国人并不屈服,而始终保持一种信心、斗志,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仁者爱人”。中国人常常讲究道德,以友善态度看人,以友善态度对待其它民族,这对于国内社会秩序的建立,对于国际社会良好秩序的建立,其作用也是积极的。有着强烈的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思想。从马援的马革裹尸,霍去病的“匈奴未破,何以家为”,曹操的“对酒当家,人生几何”,到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均体现这种强烈抱负的存在。与自然也有着天然的共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闲桂花落,月静春上空”,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世界文化时代的到来,终将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难以阻挡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长处,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极其珍贵部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而西方文化,严格地说,是在文艺复兴之前才逐渐形成,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背景的。文艺复兴以前的古希腊文明,已被赋予新的内涵;而在此之前的中世纪文明,遭到彻底批判。一个是封建色彩浓厚的文明,一个是资本主义色彩浓厚的文明,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试概括出几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体生命的自由、尊严,讲得不够。更多的是帝王的权利,而不是百姓的权利;是上级的权利,而不是下级的权利;是单位的权利,而不是个人的权利。现代社会学认为,社会活力来自激发个人的积极性,社会尊严来自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与尊严。而中国传统文化之做法,显然与此背道而驰,既是文明不发达的表现,也必然妨碍社会的发展。在对待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千方百计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要求民众的思想,与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则,则视为离经叛道。这使各种新思想新观点难以发展。西方则坚持思想自由。各种学术可以自由争鸣。因此几百年来,西方思想文化界英才辈出,新的学术成果接连不断,令世人叹为观止。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儒、道、佛并存,为什么还说是没有思想自由,是一言堂呢?儒道佛不是对立的,而实则皇权政治下一种思想的三个方面:出则为佛,入则为儒,修身则为道,三者一出。儒家之正统地位,皇帝的以言代法,是不能挑战,也不容挑战。除非在政权没落,或瓦解情况,批判儒家、专制政治的一些思想,才稍有抬头之日。在社会矛盾的处理上,中国传统文化崇高人治。以权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现象十分普遍。西方则崇高法治,在全社会崇高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既维护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又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成本。在人才选拔模式上,西方文化注重公平竞争。这样能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够给其他想发展的人提供公平的机会;能够确保人才队伍新陈代谢工作顺利进行。中国的人才选拔模式则不科学、不合理。干部队伍是“官选官”,上一级选下一级。客观上助长各级干部不是把精力放在为民办事,而是把精力放在迎合上级旨意上。公务员选拔,也不够透明、公开。这使中国人才队伍整体质量不高;效率低下;腐败泛滥;也挫伤了大量锐意进取的民众的积极性。在发展道路上,西方文化讲的是科学和民主。科学,不但是重视科学技术,也包括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真理。民主,即人民选举国家机关,并进行相应监督。这使西方社会数百年来一直生机勃勃向前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人情和集权。卫生部部长、北京市市长在处理非典工作有严重失职。在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按照法律制度处理就可以了。但中国对这起事情的处理,却十分费力。这类情况,在中国十分普遍。每一起腐败案件发生后,都有许多人在背后活动,找人讲情。没有人情,便办不成事。各种事情的解决,如评职称,重大课题立项,各种评奖,均离不开人情。人情是这个社会得以运转的万金油。集权,即大权独榄,什么事都由有关领导说了算。结果只能是脱离民意,自行其是,乃至以公家之权谋个人之私。这必然使民心受挫,社会正常秩序遭破坏;在维护极少数人的特权利益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损害了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最大程度地阻碍了整个民族的不断发展。由此看来,中华传统文化,是有重大缺陷的。从总体上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落后了一个阶段。也就是说,西方文化经历过一个较充分的现代化阶段。而我们民族,则尚未经历过这个现代化阶段。至少可以说,我们的现代化阶段很不成熟,很不充分。(三)新的时代,呼唤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使人的生活更加境界,更加高尚,也进而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文化应该是怎么样的呢?人们都会关心这个问题。有一点可以肯定,应该比现在的文化要美好得多。——这还用说!人们会说道。我说的美好,有这么几层意思。一、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将更加深刻。新的文化不是建立在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知之甚少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自己、社会、自然有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在无知、愚昧基础上的文化,是不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真正幸福的。这就要求个人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破除种种迷信思想、教条主义,勇于探索正确认识。也要求社会倡导思想自由,倡导尊重真理,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二、新的文化必然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个人生活的进步,与社会的进步发展密不可分。不断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是每一代人的责任。新的文化,也必然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因此,在新的文化建设中,必须倡导人的社会责任,鼓励人们在实现个人利益基础上,为社会多做贡献;必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的矛盾,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必须使人们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造更多优秀的劳动成果。三、新的文化必然大力宏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人的合理需求。人是大千世界最尊贵的生命,是万物之灵。理应雄纠纠、气昂昂地活着,理应受到充分的尊重。任何打击人的尊严,而抬高人以外其他事物、力量的尊严,都是不允许的。人与人之间权利与自由是平等的。任何一个人,任意侵犯他人的尊严,侵犯他人的权利和自由,都是不允许的。新的文化,必须唤起人们对自己生命的尊严意识!唤起他创造生活的热情!唤起他对别人生命价值的尊重的热爱。努力使自己做一个大写的人,开创大写的人生。同时,还要考虑人的需要,创造相应的精神文化产品。既有高雅的,又有通俗的,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脱离人的需要,这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必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四)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必由之路。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正如人们常说,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继承是必要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但要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这些年来,有些人看到周易、论语、禅宗等思想成果的价值,这本是一件好事。但盲目崇拜,极尽溢美之词,那便走上了歧路了。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后,便反过来大力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儒家文明重新复兴是大势所趋!这纯粹是一种意淫,愚昧可笑。中华文明是要复兴,但绝不是去复兴儒家文化,而是建立在科学、民主、崇高人的尊严和价值是新中华文化。还要虚心学习。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别人可以学习我们,我们也可以学习别人。别人不来向我们学习,是别人的愚蠢。而我们不去学习别人,则是我们的愚蠢。学习永远不是一件丢面的事,而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是一种追求进步的表现。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才能赶上别人,超过别人。即使已经超过别人,也要继续向别人学习,因为别人总会在一些方面,做得比我们好一些。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学习中不能照搬照抄。这是肯定的。不同在哪里?人口多一些,生产力起点低一些,文化教育落后一些,人均资源少一些,这一切都是我们的特殊性。但是,更有许多方面是相同的。如:都要发展经济,都要科学、民主,都热爱美好生活,都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都要讲道德和法律。因此,别人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就应积极借鉴。有些人动不动以中外国情不同为由,千方百计为学习别人先进文化设置障碍。中外国情不同,所以中国不能搞市场经济,不能崇高人权,不能普选,不能倡导思想自由,不能搞股份制,等等。这与其说是重视本国国情,不如说是自甘落后。许多别人文明的先进成果,被排斥在一边。害了谁?害了自己民族的未来,害了广大人民的最切身利益。若以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来指导我们的文化建设,那么我们民族与世界先进民族的差距,不是越来越小,而是必然越来越大了。在我看来,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携手前进是最明智的。你看看我是怎么做的,我也看看你是怎么做的。你向我学一点东西,我也向你学一点东西。这样大家都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成熟。人类文明,必然要以这种方式前进,才能发展更好,也才能使各个民族更快地进步。关于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没有创新,旧事物不会灭亡,新事物不会发展,世界永远原地踏步,不能前进。文化也是如此,仅仅只有继承,或仅仅中只有学习他人,都是不够的。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不易。一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根深叶茂。文化积累是根,根基不扎实,是长不出新枝的。即使破土了,也长不高,长不壮。二要明确方向。方向错了,不是创新,而是守旧、复古,前功尽弃。一定要透过种种迷雾,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这个方向,说到底,是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与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观相一致。三要有宽松环境。要允许磨擦事物存在、发展,不能视新事物为洪水猛兽,要鼓励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锋。四要有勇气和意志。以新的文化代替旧的文化,并非一帆顺,必然会碰到斗争。这离不开政治家的胆识,也离不开有识之士的顽强奋斗。说到底,是要整个民族的勇气和意志。旧的文化代表不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只要新的文化持之不懈地奋斗,并尊重事物发展规律,最终必然能取得胜利。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已进行了一百多年。总的印象,是太慢了。亚洲几个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比我们快得多。这可能同他们直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便于接收同属资本主义国家的西方世界先进成果有关。而我们则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由于我们在很长时间内不能以开阔的胸怀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文明一直保持一种强烈的警惕性,不能积极地学习西方文化那些先进成果,结果反过来损害了我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但是,中华民族这个传统民族,走向现代民族的脚步,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这里还想就国家热谈一谈自己的精浅想法。这十多年后,又出现国学热,涌现一些国学大师。但笔者发现,一些人只是就国学谈国学,这已经走入歧路。时代不同了。今日谈国学,应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背景去研究。要研究国学,就必须精通西学。就必须了解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一个现代国学家,就必须同时也是现代西学家。这样,他研究国学,才能真正得出比较全面、成熟、中肯的结论。要研究国学必须研究春秋百家学,大唐文学,鲁迅文学。有人把千古罪学当成国学,其实把自己也变成了千古罪人。

中国传统文化闽南文化的论文题目是什么

引用知道高高手无敌的回答:中国,泱泱大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是理所当然的。在理解中国历史的过程中,《中华上下五千年》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中华上下五千年》讲的是五千年来中国——这个大国的改革和变迁,生动有趣地介绍了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五帝,再到中华民国,世事沧桑,历尽了数不胜数的悲凉与欢喜。中华民族已经有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了,我们祖先所缔造的国家,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热爱自由、热爱和平的民族。我们的祖先,经过原始社会后,首先在人烟稠密、物产丰富的黄河一带的中原大地,建立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多民族国家。从此,各族人民共同建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我最佩服的要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最典型的两个代表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城和秦兵马俑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汇集了人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当读到越王勾践为过牺牲时我为他的满腔热血所振奋:当读到大禹治水时,我被大禹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当读到夏朝国君暴虐荒淫时,我的心中不禁生起团团怒火,为当时的平民百姓抱不平;当我读到清王朝腐败而签订一条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时,不时觉得心寒。上下五千年,好汉千千万。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的民族孕育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思想家孔子、民族英雄林则徐、文学家陶渊明、科学家张衡等,他们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华民族添光增彩。曾几何时,巴比伦、古罗马等国家和中国一样,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但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却失去了昔日的光泽,惟独中国——这条东方巨龙还闪耀着光辉,中华浩浩五千年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是中国北京的故宫,世界上最高的宫殿是布达拉宫,世界上最早最全的医药书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最早的兵书是春秋孙武的《孙子兵法》,最早的传记文学是西汉的《史记》……这些都凝聚着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历史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知识宝库,蕴藏着人类文明的光辉成果与高深的智慧。“读史使人明智”——这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在300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的确,读史能让我头脑变得睿智,让心胸变得开阔,让目光变得敏锐,让志向变得高远,真正成为天地间一个大写的“人”。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不知有过多少奇迹,我真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书中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一位位鲜活的历史人物,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加倍地勤奋。我们在学习现代科技时,也要扎扎实实地学好我国的历史文化,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把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代代相传,这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我的答案对您有帮助,请点击下面的“采纳答案”按钮,送咱一朵小红花鼓励下吧!祝您生活愉快!谢谢!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文化是什么?用辞海上的话说,文化是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用余秋雨的话说,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可见,文化的外延包含整个社会,说文化实际上是在谈论整个社会。所以,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讨论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这当然不是能用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个某个侧面进行论说,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等。借用余秋雨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是一种以追求爱与善良为最终目标的生态共同体。《三字经》开篇就讲,“人之初,性本善”,这说明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孟子讲,仁者爱人。《弟子规》讲,泛爱众,而亲仁。刘备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些都是在告诫人们要追求善良,奉献爱心。现代社会讲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对人的本性的回归。现代社会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也是体现了人类的一种大爱与善良。雨果曾经讲过,善良是精神世界的太阳。从这个意义上讲,爱与善良又是人类文化的共同目标。余秋雨讲过中国文化三个特性,以此来概括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也是适用的。这些特点表现在:第一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模式上,建立了“礼仪之道”。中华民族是世人共知的礼仪之邦。中国几千年建立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出则悌,等等,都是为建立礼仪之邦作出的理论探索与行为规范。第二中华传统文化在人格模式上,建立了“君子之道”。中华民族历来重君子远小人,“三纲五常”第一纲就是君为丞纲。从而要求人们做坦荡荡之君子,不为常戚戚之小人。进而立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志。第三中华传统文化在行为模式上,建立了“中庸之道”。这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所不同之处,也是能够在世界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所在。

中国,泱泱大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是理所当然的。在理解中国历史的过程中,《中华上下五千年》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中华上下五千年》讲的是五千年来中国——这个大国的改革和变迁,生动有趣地介绍了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五帝,再到中华民国,世事沧桑,历尽了数不胜数的悲凉与欢喜。中华民族已经有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了,我们祖先所缔造的国家,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热爱自由、热爱和平的民族。我们的祖先,经过原始社会后,首先在人烟稠密、物产丰富的黄河一带的中原大地,建立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多民族国家。从此,各族人民共同建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我最佩服的要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最典型的两个代表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城和秦兵马俑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汇集了人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当读到越王勾践为过牺牲时我为他的满腔热血所振奋:当读到大禹治水时,我被大禹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当读到夏朝国君暴虐荒淫时,我的心中不禁生起团团怒火,为当时的平民百姓抱不平;当我读到清王朝腐败而签订一条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时,不时觉得心寒。上下五千年,好汉千千万。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的民族孕育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思想家孔子、民族英雄林则徐、文学家陶渊明、科学家张衡等,他们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华民族添光增彩。曾几何时,巴比伦、古罗马等国家和中国一样,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但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却失去了昔日的光泽,惟独中国——这条东方巨龙还闪耀着光辉,中华浩浩五千年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是中国北京的故宫,世界上最高的宫殿是布达拉宫,世界上最早最全的医药书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最早的兵书是春秋孙武的《孙子兵法》,最早的传记文学是西汉的《史记》……这些都凝聚着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历史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知识宝库,蕴藏着人类文明的光辉成果与高深的智慧。“读史使人明智”——这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在300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的确,读史能让我头脑变得睿智,让心胸变得开阔,让目光变得敏锐,让志向变得高远,真正成为天地间一个大写的“人”。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不知有过多少奇迹,我真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书中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一位位鲜活的历史人物,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加倍地勤奋。我们在学习现代科技时,也要扎扎实实地学好我国的历史文化,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把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代代相传,这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我的答案对您有帮助,请点击下面的“采纳答案”按钮,送咱一朵小红花鼓励下吧!祝您生活愉快!谢谢!

中国传统文化闽南文化的论文题目怎么写

引用知道高高手无敌的回答:中国,泱泱大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是理所当然的。在理解中国历史的过程中,《中华上下五千年》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中华上下五千年》讲的是五千年来中国——这个大国的改革和变迁,生动有趣地介绍了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五帝,再到中华民国,世事沧桑,历尽了数不胜数的悲凉与欢喜。中华民族已经有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了,我们祖先所缔造的国家,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热爱自由、热爱和平的民族。我们的祖先,经过原始社会后,首先在人烟稠密、物产丰富的黄河一带的中原大地,建立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多民族国家。从此,各族人民共同建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我最佩服的要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最典型的两个代表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城和秦兵马俑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汇集了人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当读到越王勾践为过牺牲时我为他的满腔热血所振奋:当读到大禹治水时,我被大禹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当读到夏朝国君暴虐荒淫时,我的心中不禁生起团团怒火,为当时的平民百姓抱不平;当我读到清王朝腐败而签订一条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时,不时觉得心寒。上下五千年,好汉千千万。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的民族孕育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思想家孔子、民族英雄林则徐、文学家陶渊明、科学家张衡等,他们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华民族添光增彩。曾几何时,巴比伦、古罗马等国家和中国一样,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但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却失去了昔日的光泽,惟独中国——这条东方巨龙还闪耀着光辉,中华浩浩五千年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是中国北京的故宫,世界上最高的宫殿是布达拉宫,世界上最早最全的医药书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最早的兵书是春秋孙武的《孙子兵法》,最早的传记文学是西汉的《史记》……这些都凝聚着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历史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知识宝库,蕴藏着人类文明的光辉成果与高深的智慧。“读史使人明智”——这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在300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的确,读史能让我头脑变得睿智,让心胸变得开阔,让目光变得敏锐,让志向变得高远,真正成为天地间一个大写的“人”。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不知有过多少奇迹,我真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书中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一位位鲜活的历史人物,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加倍地勤奋。我们在学习现代科技时,也要扎扎实实地学好我国的历史文化,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把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代代相传,这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我的答案对您有帮助,请点击下面的“采纳答案”按钮,送咱一朵小红花鼓励下吧!祝您生活愉快!谢谢!

不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目

海峡两岸之间最重要的、金刚不坏的纽带,是我们共同享有的中华文化。通过不断的交流和研讨,我们可以把这根纽带扭得更紧。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他的伟大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为所有中华儿女共同享有的精神遗产;保存并弘扬以儒家学说为主干的中华文化,是包括两岸人民在内的所有中华子孙的天职。 中华文化的智慧体现在哪些地方?就体现和渗透在处理人和人(包括个人与社会、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人和天(亦即自然与环境)的关系、现实和未来的关系以及个人的身与心的关系方面。贯穿在这四大关系中的是中华文化中的哲学理念,就是“天人合一”,是“阴阳和合”,是“和而不同”。中华文化最早树立了以人为本的道德理念,因为我们的先民从历史中,从大自然中,从现实生活中,正确地总结了人类社会应有的正常关系,即:无数个体是社会和国家的基础,个人的道德修养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于是形成了由己以达天下的“修―齐―治―平”道德之路。在中华文化极为丰富的内涵基础上,在治国和平天下方面又形成了“王道”思想。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称中国五千年来为“超稳定”的社会,但是他却没有注意到造成稳定的众多原因中的这一条。 当今世界的形势颇为类似中国的战国时代,群雄并争,吞噬资源,毁坏环境,弱肉强食。“霸道”充斥世界:人对人霸,国对国霸,人类对自然霸。究其霸之因由,归根结蒂是极力高悬一个“利”字,无限容忍一个“贪”字。这种霸道的世界绝对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而解决之道,除了对于霸道给予必要的抗争、阻遏,还需从长远、从根本处寻求出路,要在整个社会对利的贪求和对道德良知的珍惜二者之间求得相对的平衡。正是在这点上,中华民族可以做出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中华文化有着独特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来平衡身与心、物与魂、己与他的关系。这智慧和经验,对于个人来说就是对德的崇尚和终生的追求;对于社会、国家和天下来说,就是“王道”。 “王道”的提法,首先见于《尚书 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此时“王道”所指,还是具体的周先王治理天下之道。到了《孟子》说“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时的王道,则指的是为王之道。至于把“王道”作为一种理想政治的专称,与“霸道”相对,恐怕还是汉儒的功劳。“王道”所指虽然有此变迁,但是其共同点则都是强调对内以德(仁、义)治国,对外则“修文德以来之”,视四海为一家。“王道”,即意味着包容、平等、友爱、融合,意味着以人类共同的幸福为终极目标,这正是当今世界和许多国家所欠缺的。我们愿意和台湾朋友一道,开展这一论题的研究,并努力把“王道”思想的精华介绍给全世界。

在凡卡寄出信的第二天,邮递员整理信件时,见凡卡写的那封信地址不明,便随手扔到了路边。后来信被住在与凡卡同街的杰伊兄妹俩儿拾到。他们是一个著名作家、思想家的孩子,他们回家后好奇地把信拆开看。杰伊兄妹从小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他们看到凡卡被老板毒打,非常愤慨,决心帮助他。他俩正想着,突然听见从对面一座房子里发出了一个小孩的呼救声。是凡卡,他被老板打得浑身上下青一块,紫一块。杰伊哥分析了一下,很肯定地说:“写信的人就是他。信中写到‘楦头’,那老板一定是鞋匠,这附近的鞋匠就一个,那么……”“对!”妹妹认同了哥哥的推断。接着,他俩开始商量着怎样救凡卡…… 一天后,凡卡正提着桶水从院里走过,忽然从空中落下一封信在凡卡面前,信封上写着“朋友凡卡收”。凡卡拾起信,夹在皮袄里,继续去干活。等到晚上,老板他们都出去后,他才打开信读着。信是杰伊兄妹写的,内容如下: 凡卡: 你好。 你写给爷爷的信被我们从街上拾到,并阅读了,请原谅。不过我们并没恶意,写信来只是想帮助你……我们住在你旁边的那座楼里,明天你就来吧,我们在门口接你。 杰伊卡顿 杰伊妮特” 第二天,凡卡到了杰伊兄妹家,兄妹俩把事情的前前后后都告诉了父亲,他们的父亲也非常同情凡卡,同时又为孩子的这种做法感到高兴。然后,杰伊兄妹一家人给凡卡找了个医生,给他治病,给他换了件皮袄,还买了双鞋给他。直到凡卡的伤养好了,就让他回到村子去了。 后来,杰伊兄妹的父亲把这件事写成了一篇名为《凡卡》的文章,而凡卡回到村子后的情况还不知道,或许这将永远是个迷。当凡卡睡醒后,他知道等待他的仍会是老板、老板娘、伙计对他的捉弄以及歧视,将来的生活同样是一片漆黑,是一个未知数,他不知道应该到什么时候才会迎来光明开始的那一天。 凡卡仍旧天天在老板家做着学徒的工作,过着生不如死,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只要稍微做错一点事,就会遭到老板严厉的责骂和凶狠的毒打。吃的呢,还是一点儿面包和稀粥。在漆黑的夜晚,仍旧要睡在冰冷、凄凉的过道中,只要他们小崽子一醒,他就又要整夜不眠,为小崽子摇摇篮。 灾难终于降临在了小凡卡身上。老板家里有两只玉杯,做工非常精致,是老板花了多年的积蓄才买下的。老板非常喜欢这两只玉杯,茶余饭后,常常拿出来细细玩赏。一天,一位朋友来老板家做客,提出要观赏玉杯。老板难于拒绝,忙叫凡卡把玉杯取来放在桌子上。这位朋友看后,连声称赞。这时,凡卡为客人倒茶,不小心碰了一下桌子,玉杯掉在了地上,摔得粉碎,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凡卡连忙跪在地上,捧着玉杯的碎片,痛哭流涕。老板也愣了一下,随后用冷淡的眼神瞄了他一眼,便急着向客人解释。在场的人七嘴八舌,都肯定地说小凡卡这次死定了,老板一定不能原谅他。小凡卡自己深知,今天的事物对于他来说已经不是那样的新鲜,因为自己的悲惨命运,在今天或许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然而等待他的并不是光明和希望,而是死亡。他说的没错,当老板送走客人后,便想小凡卡开始了毒打,小凡卡身上的伤疤清晰可见。但狠心的老板在毒打后,既不给他治疗,又让他继续干起了苦力活。 小凡卡已对这个世界完全没有了信心,他终于忍受不住了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含着怨恨和思念,痛苦地离开了这个人世。相信在他临死前,爷爷一定是他最放心不下、最思念的亲人,而当时的社会制度一定会让他痛恨、失望。 凡卡这一睡就睡了两个钟头。他刚刚醒来,就被发现他睡觉的老板娘毒打了一顿。 为了赚更多的钱,老板娘把凡卡关进屋子里,叫凡卡修理别人送来的坏皮鞋,一刻也不准休息。就这样,一晃过了三年。这三年里,凡卡长高了,长得也结实了许多,他的工钱从以前的两个卢布长到了八个卢布。这三年里,凡卡一直都没忘记给爷爷寄信的事,一直都盼望着爷爷的的回信,可是,爷爷却始终都没有一点音讯。 这天,凡卡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溜,去乡下找爷爷!于是,在一个星期五的下午,趁老板一家和伙计们去教堂祷告上帝的机会,他偷偷地用事先早已准备好的细铁丝把锁打开,跑了出去。一出修鞋铺,他一路光着脚,直奔市中心的鞋店跟衣店,用这三年来的工钱买了一双鞋,一件羊皮袄穿上,接着,他就顺着记忆中乡下的路拼命地跑去。一路上,凡卡不敢停下,生怕老板发现把他逮了回去。看见过路的人,他更是快马加鞭地跑,生怕他们和老板是一伙的把他抓回去。可毕竟凡卡还是个孩子,再加上他已经两天两夜没吃东西了,终于因为体力透支昏倒在了路上。 睁开眼时,发现自己静躺在床上凡卡德爷爷收留了他,凡卡高兴极了,紧紧的抱住爷爷,泪水地在爷爷的肩膀上。。。 。。。 直到三年后凡卡在列宁格勒的市中心买了两套房,其中一间用来他和爷爷居住,另一间用来当酒店。就这样,凡卡和爷爷开始了新的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闽南文化的论文题目有哪些

?????????????

福州是第一批被国务院列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城,同样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坊七巷。其气势磅礴布局,精致绝伦的细节,尤其是其和谐内敛的儒家风范扑面而来,更是吸引了无数建筑名家的眼光。如果说建筑只是表象,那么福州坊巷居住文化,更为出色的是它具有贵族的血统,福州历史上出了无数的达官贵人,几乎都出自三坊七巷。一座故居出多位名人,这在名人故居云集的福州三坊七巷并不少见。前不久,福州市对林觉民故居进行重修,然而到了要重新开放时,在故居挂什么牌时,却起了争议,因为这座房子既是林觉民故居,同时也是大文学家、素有“文坛祖母”之称的20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冰心先生的故居,此外,林觉民同曾祖父的堂兄弟———林长民,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正是因为他的作用,原定在五九搞运动提早到五四举行,而他的女儿林徽因,不仅是我国最著名的建筑家之一,与丈夫梁思成共同保护了北京古建筑,最早发现了中国木结构古建筑山西武台山佛光寺,同时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牌浮雕的设计者之一,同时还是女诗人、女作家。他们也与这座房子有着不解之缘。这里我们无意参与讨论林觉民故居究竟应该挂什么样的牌子,然而,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里人文底蕴的深厚,而在三坊七巷这样的房子还有很多很多……套用福建省孙中山研究会副秘书长、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原负责人李厚威先生向记者讲过的一句话,“没有福州人的参与,那么中国的近代史将要逊色得多。”据李先生统计,福州历史上出的进士的总人数,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三,而如今代表我国最高学术水平的两院院士,福州同样位居全国三甲,仅次于苏州、宁波,而福州的这些精英们大多出自三坊七巷。于是,我们有一种冲动,这种冲动就是要挖掘福州的地域居住文化。因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外来多种文化冲击着我们,究竟什么样的居住文化才是福州最佳的,再度引起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并开始积极地探索。可喜的是,在目前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的房产界,一股基于福州传统坊巷文化的庭院风格重新在市场上渐露锋芒,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北京的四合院是一种和谐,苏州园林建筑是一种精致,而福州庭院建筑则是一种大气,这种大气折射出的坊文化也许我们没有理由拒绝……显然,坊文化是福州最有特色的地域居住文化,我们的系列报道也以此为开头。当我们深度挖掘坊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将挖掘福州其他的地域居住文化特色,包括亲教文化、“汤”文化、过埠文化等。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我们将邀请业内专家与我们一起,向读者系统解读福州地域居住文化。

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2、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4、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独造性特征。法国语言大师马伯乐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闽南话中则是基本词儿。故闽南方言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区别汉语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闽南方言的独创性则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诸方面者有许多自己的特点。5、闽南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这同闽南人中多为中原汉族移民及多侨民(闽南人移居国外,外国侨民留居闽南)息息相关,也与闽南海商文化发达有密切关系。此外,闽南文化具有上承下传的双重传播性特征。即主体文化由中原传播而来,融合土著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尔后又通过移民台湾传播到台湾及通过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国外。

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2、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4、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独造性特征。法国语言大师马伯乐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闽南话中则是基本词儿。故闽南方言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区别汉语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闽南方言的独创性则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诸方面者有许多自己的特点

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论文题目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闽南特色闽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为主食,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午饭,闽南方言称稀饭为糜。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两种,稠的粥称“烤头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称“安糜仔”。至于年节的食俗,则根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节,除夕的围炉吃年夜饭置办各种鸡鸭鱼肉菜肴外,习惯要一道火锅。旧时的铜火锅中间烧炭火,象征全家围炉团圆。 闽南民居是闽南民系的传统建筑。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闽南,祖国东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世界曾经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蕴育着古老而又神奇的闽南文化,更拥有着别具特色的闽南建筑。它,也是我的家乡。 在闽南,有一种古老而有趣的语言——闽南语。它发源于福建泉州,属于汉语闽语的一种,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一种语言。闽南语多腔多调,各地都略微有点差异。也因此产生了各地别具特色的闽南戏曲文化。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闽南语歌曲也出现在了流行乐坛,《爱拼才会赢》、《欢喜就好》……一首首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让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们听到了故乡的声音,也在世界各地传承着闽南的文化。 “噼啪噼啪……”烟花爆竹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是闽南的“佛生日”里最常听到的声音。“佛生日”是闽南一带特有的传统民间节日,有着“第二春节”之称。每当这个节日,我都要到外婆家,看那生动有趣的唱大戏,吃一桌丰盛的晚餐。晚上,家家传出了喝酒猜拳声,户户灯光闪烁,人们围坐在桌旁有说有笑,谈天说地;小孩们则聚在一起玩耍嬉闹。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那一定是:热闹! 骑楼,是闽南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我们这俗称“伍脚踞”。所谓骑楼是指在建楼时,一楼临近街道的部分建成了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为二楼楼层,犹如二楼“骑”在一楼之上。骑楼既可为行人防风挡雨,又便于商家展示橱窗,招揽生意。在我的家乡——石码镇,依然可见这样的建筑,比如打石街、解放南路等。 闽南文化,是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们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生在闽南,又作为一个闽南人,我心里也有一个简单的闽南梦:把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的闽南文化传播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当一名闽南文化的传播者,让人们了解并深深爱上这个地方——闽南。

闽南传统风俗习惯 诏安史料 2008-02-21 10:45:18 阅读4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生活民俗:闽南漳州的生活风俗也多循中原古例,虽经千百年岁月的潜移默化,仍然保留其最初的习惯和礼制痕迹,随着历代闽南漳州人民的移徙迁播,形成豫闽台两岸三地的同风共俗。  在闽南传统的饮食上,粥,俗称“糜”,有“芋糜”、“菜瓜糜”、“鱼糜”、“绿豆糜”、“八宝糜”等。腌酱蔬菜为“物配”,用于佐饭。吃肉多用猪、羊、鸡、鸭、鹅或野禽野兽,少用牛肉,羊肉则用之进补。制作清甜可口的瓜子,爽脆鲜美的肉丸,象征合家团聚的糯米汤丸,还有纪念屈原的箬叶粽等。酒以老酒(糯米酿制)为主,老酒红者用于嫁娶;白米酒、高粱酒亦有。造酒用酒酵子,大节口;喝酒时的酒令形式和要求两地均为一致。制茶工艺亦相同,茶艺讲“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市井兴泡“老伙茶”(今称闽南“功夫茶”)。闽南漳州的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无不延续着中原河洛人的传统。  传统衣着装饰方面:多穿汉服唐装,衣料为棉、葛、纱、绸、羽等。男装穿“大陶衫”(纽扣排右,俗称“大衭头”),女子以大陶衫、盖脚裤为常服,外出则系长裙。每逢喜庆老少皆着红裙,然嫠妇、侧室例外。农渔夫多缠乌头巾。小孩则戴“虎头帽”、“兔仔帽”、“猫仔帽”等。女子缠足,求其纤美。俗云:“小脚是娘,大脚是女简 (婢女)”。下层男子一般常年赤脚、有事方着草鞋、柴屐或者平底布鞋。女性喜采摘鲜花做花簪;或用红布、绣线织制、或用金银打制笄簪头饰。小孩头发梳“角鬃仔”,留“头鬃尾仔”等。女孩梳“面线鬃”,笈笄后梳“绞剪眉”。中年妇女习惯梳“龟仔头”、“大头鬃”,50岁以上者梳“采总眉”,少数梳“燕尾髻”。而“龙凤髻”、“观音髻”、“龙船鬃”等,为显达人家夫人所梳用。  岁时节俗:正月:初一早,家家贴春联放炮竹迎新,谓“开正”,敬奉“天公”并祀祖先;亲友登门拜年贺正,请尝糖果蜜饯,喝甜茶;以红包(压岁钱)赠孩童。十五日元宵节,家家挂花灯,吃元宵丸;迎神巡境游春,迎神毕聚而“食供”;沿街高结灯彩,丝竹管弦做“闹厅”。或举行“灯猜”谜事;或有妇女“听香”以卜年运。三月:初三日清明节,家家做糯米粉果,并制薄饼;家中祭祖,上山“尝墓”,烧“银钱”,挂坟纸。五月:五日端午节,俗称五月节,家家吃糯米粽子,以纪念屈原;以瓜果祀神;门插蒲艾,饮雄黄酒,以蒲艾煎汤洗身祛疾;水边竞龙舟,寺庙、船舶击鸣“龙船鼓”。六月:初一(或十六日),家家制“半年圆”,祀神祭祖。初六日天贶节,各家曝衣晒物,曰“晒霉”。七月:做“普渡”,旧称“盂兰会”;初一日为“开鬼门”,三十日为“关鬼门”;建醮放水灯照孤魂,醮棚堆供,施食“抢孤”。初七日为七夕,妇女奉瓜果、脂粉、针线于庭,祝牛郎织女星,拜“七星娘”曰“乞巧”。十五日中元节,又称“鬼节”,家家盛供祭祀祖宗家神。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人们会饮赏月,家家吃月饼和蜜柚,寄团圆甜蜜之意。九月:九日重阳节,家家以麻粢祀祖;士女登高游山,儿童放风筝。十一月:冬至日过“冬节”,家家搓米丸祭祀祖先,门扉器物皆粘一丸,曰“饷耗”;祀毕,合家团圆而食,谓“添岁”。十二月末日除夕,俗称“廿九瞑”,家家祀祖,并祭门神、灶神。在灶台上供“春饭”(白米饭上插红春花)。当夜,燃红烛,放炮竹,谓之“辞年”;合家“围炉”饮“守岁酒”,吃“年暝饭”。  此外,婚嫁、祝寿、生育、迁居落成、以及治丧等仪俗,两岸三地也大同小异。  随着闽南漳州人民向外移民开发拓殖,其开漳以后形成的文化习俗进而传入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福建通志�6�1台湾府》“风俗”条称:“台阳僻在海外,旷野平原,明末,闽人视之为瓯脱。自郑氏携内地数万人以来,闽之漳、泉、粤之潮、惠,相携负耜,率参错寄居,故风尚略同内郡。”《东瀛识略》载:“台民皆徙自闽之漳州、泉州、粤之潮州、嘉应州,其起居服食,祀祭婚丧,悉本土风,与内地无甚差异。”《续修台湾县志�6�1风俗》也指出:“居台湾者,皆内地人,其风俗与内地无异。”   林国平、邱季端主编的《福建移民史》指出:“福建文化对台湾的影响至深至广,通常所说的‘台湾文化’的移植和发展,台湾的方言、民俗、宗教、信仰、戏剧、教育等无不从福建传去。” 这里所谓的福建文化主要即是闽南文化,它随着闽南移民携带入台便形成闽台同源共流的文化景观。  台湾80-90%人口祖籍为闽南及粤东,自然,最早源自中原河洛的闽南(包括粤东)民俗文化便成为台湾除高山族之外的民俗文化的母体。闽南漳州与台湾的文化习俗缘承一脉,一本同根,皆承袭于中原河洛地区,并在以后形成自己的特点。尽管数百年来沧桑离合,台湾文化的血管里流注的仍是经由闽南输入的中原河洛文化的血液,凝聚着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印证了中原河洛与闽台的血缘关系

一、节日、民歌与方言  春节,新年伊始,万象更新,闽台两地普遍行开正仪式。家家户户贴新春联,象征岁序更新,万象皆春。男女老少,穿着新装,设斋果、茶酒、岁饭,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早饭,多吃长寿面(线面)或年糕,寓意“长命高寿”、“年年高升”。饭后,少长序拜,拜祠堂及尊长,戚友相过贺,道吉祥语。长辈大都要给晚辈压岁钱。客至, 以果糖、福橘、瓜子、槟榔等,一品既行。与拜年同时进行的还有出行习俗,即身着新装,到某一寺庙烧香磕头,祈求菩萨保佑。初一日,普遍忌杀生、吃粥、吃香薯、清粪、哭泣、吃药、打破物品等,以求一年吉利。明代开始,福建有春节上坟的习俗,尤其是初二、初三日,华门巨姓大都携长幼扫祖坟。正月初四,为接伸日。所接之身,一般是指灶君、灶妈等家神。初五为假开日,鸣炮开市。莆田、仙游等地,定初五为“做大岁”。据说是明代某年过除夕,倭寇突袭,烧杀掠夺。初二日倭寇被赶出后,逃难者才相率归来。初二、初三日,各家各户均忙于收殓亲人尸体出殡,无心串门拜年。遂相约今后初二日为各家祭祀受难者之日,互不串门拜年,于初四、初五日补行度岁过年。所以,以后莆仙地区每年都在初四晚补过大年,初五日再行大岁之礼。  闽南语系民歌就是指用闽南话演唱的民歌,它在闽台地区流传甚广,并随着地区环境、生活习惯、历史变迁等方面的差异,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特点。闽南民歌按其风格差异,在福建主要分为泉州和漳州两个地区。在泉州地区,民歌受南曲的影响很大,包含变宫、变 的古音阶,旋律呈平稳级进和回绕型线状、中速稍慢的节奏,具有优美雅致的特点。漳州地区的民歌以 调式居多,色彩比较淳朴。当地锦歌和 剧也给民歌以深刻的影响,如漳州《做戏歌》与 剧《杂碎调》音调上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羽商、商 两个音区和旋律音调的对比,色彩鲜明。  明清时期,泉州、漳州人大批移民台湾,带去了数量相当丰富,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闽南乡土音乐。随着移民的流布,又形成各地方的调律,如台北调、台南调、漳化调、恒春调、宜兰调等。尽管如此,这些民歌仍具有共同的闽南乡土气息,台湾学者统称其为福佬系民歌。福佬系民歌在各地流传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如福佬系人进入恒春后,受客家系影响,创作了《思想起》、《四季春》、《三声无奈》、《牛尾摆》等民歌;进入台北后,创作了《台北调》、《莰仔脚调》、《艋胛哭调》等。此外,一些古老的闽南民歌流传到台湾后,经过数代加工,形成相当完善的调。台湾的闽南话民歌,在旋律进行上多以级进为主,精巧秀丽,朴素流畅,平易上口,亲切感人。闽南语系民歌的歌唱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有童谣、情歌、叙事歌、祭祀歌、劳动歌等。  闽南方言在福建闽南地区形成和发展的,它主要是北方中原的人在不同历史时代因避战乱,平叛战乱或逃荒等原因多次向南方迁徙,进入闽南地区后逐渐形成的。在中原跟当地土著语言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中原汉语是占着绝对优势的,是融合了土著语言的,虽然也吸收了土著语言的若干成分,但最后形成的是以汉语为主体的闽南方言。  明末清初,随着郑成功带领闽、客人士入台,闽南话成为台湾最主要的语言。就国内分布说,闽南方言可分为本土闽南话、台湾闽南话、潮汕闽南话、琼雷闽南话和浙江闽南话五大块。由于所处地区其他方言的影响和时间的推移,五大块的闽南话略有差异,其中闽南本土和台湾最为接近,几乎没有差别。全台约有75%的人讲闽南话。其次才是客家话、山地话。  二、居住、婚俗与祭祖  闽南的房屋构造一般是中为正厅,屋顶最高,以二、三进的合院为中心,两侧横向组合对称,布置条形护厝,分别向两旁发展。左为大房,右为二房。左右屋背略低。由正厅延伸建造的房屋像围着一条蜿蜒的龙,故有“围龙”之称。这种横向组合的护厝式民居,最适应于闽南沿海一带炎热的气候条件。泉州城镇的民居中,还有一种纵向布局狭长条形的小屋,因外型很像一条长形的手巾,故俗称“手巾 ”。厦门则另有一种“骑楼式”的民居,其房屋低小而多门,上用平屋,人可行走。惠安等地盛产花岗石,多有用花岗石建造的完全石结构民居,工艺独特,造型别有风采,成了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民屋的独特风格尤其体现在屋顶上,正脊两端如燕屋飞翘,中间低平,呈露宋代曲线屋顶的传统意味,闽南民居的大门也颇为考究,门必居中,并向远位进深,形成过堂,产生较大的虚空层次,增添了建筑的形体变化。  闽南的婚俗中,整个婚事过程都有拴红丝线的风俗,这种风俗,因含有“同心同德,白头偕老”的美好意义,所以红丝线作为一种吉祥物,贯穿整个婚礼的全过程。  首次使用红丝线是在提亲时,男方在随带见面礼中,在包装的外面,要用一条红丝线捆起来,也有用红线条替代。进入女方家时,摆放在大厅的显著位置,以示吉利好彩头。当婚事双方满意后,接下去是挑选结婚日子,俗称“择日”。“择日”是由男方选一位双方都尊重信任的亲属当使者,以免女方不出示姑娘的“生辰八字”。写好“生辰八字”后,要用一张红纸包起来,里面放有一条红丝线,让男方带回“配生时、择日”寓意牵姻缘。  结婚当天,双方要在互送的众多礼品上,都系上小红丝线和小红纸。如大到摩托车、冰箱,小到一把小剪刀;从鱼、肉、面等新鲜的食品,到装饼干,糖果、香烟等干果类副食品的礼盒;以至一切双方互送的礼物,其中包括互送的大小红包,都要认认真真,不得含糊。  结婚办喜事,双方的房屋厅堂除了要张贴喜联外,也得贴上小红条及红丝线扎成的装饰品,放在大厅及新房的门眉上,以图吉利,真是名副其实的一“千里姻缘线牵”。  据民间故事的流传,自古就有“千里姻缘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线把这两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究有机会做夫妻。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着,再怎样也不能在一起。时至今日,像闽南地区保留的这种拴红丝线的习俗,已不多见了。  每逢农历三月初三,闽南、台湾民间就有敬祖旧俗,谓之“三月节”,敬祖时,人们上山扫墓之前,要先在宗祠或家中祭拜列祖列宗,到墓地后,要先拜“土地神”,接着,在祖先墓地上压纸致祭、填土修坟,用丹朱彩上漆 ,以示儿孙辈不忘先人恩泽。台湾同胞把祖家的节俗带到海峡彼岸,至今还仍在沿袭。  衣:  友人或友人亲属丧事,不能穿红的、花的或色彩艳丽的衣裳。  忌把衣服穿在身上缝补。  忌衣服晾干后未摆好就直接穿着。  忌反穿衣。  养蚕时,称“仙”不称“只”。  食:  到渔人之家作客,吃饭时则忌将盘中鱼翻过来。  忌祝寿时用筷子夹断线面。  过年过节蒸糕、发馃时,忌讳孩子或其他人在灶旁指指点点,大声说话或猜测“发”与“不发”。  孕妇忌吃姜、吃蟹、吃兔。  忌将筷子插在饭碗中。  小孩子在吃饭时或开饭前忌以筷子敲碗。  住:  睡前忌不洗脸。  盖厝禁忌:“宫前祠堂后”。  镜子不宜正对着床。  睡床不宜摆放在顶柜、横梁或灯饰之下。  行:  出门时有鸟粪不偏不倚落在头上,那实在是非常倒霉的事。若遭此不幸,必须赶快改运消灾:吃一碗猪脚线面。  外出赏月,小孩子忌用手指月亮,以免耳朵晚上被割。  送礼:  忌以手巾、扇子、剪刀、雨伞赠人。  泉州话“巾”和“根”同音,俗话有“送巾现断根”之说, 丧事完毕后都要送手巾给吊丧者,用意在于让吊丧者与死者“断绝”往来。因此如平时赠人手巾,也是要令人不禁想起不吉利的丧事或断交 之意。  扇子则只在夏季扇凉,一到深秋就弃之不用。泉州话“扇”和“见”偕音,俗话有“送扇,无相见”,所以“扇”禁忌作为礼物的。  剪刀,总是让人想起“一刀两断”、“一剪两断”,在赠予者与受赠者之间不但有断交 之意,更是不能作为礼物。  北方有的地方因“钟”、“终”同音,禁忌送钟。泉州人却反而没有此忌。过去人家结婚时,,还往往把别人送的时钟摆在相当显眼的地方 。  除外;雨伞也是不宜作为 礼物的。泉州话“伞”、“散”同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