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学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2024-08-27 11:24:17

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学论文摘要

对不起 我读到六年级,老师都没有叫我们写论文过

摘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向课堂要质量,是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本文从三个方面粗浅地谈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结构。认为:优化新课导入,激发问题意识,巧设练习。使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紧紧围绕知识点及由点构成线、面、体等进行,步步逼向教学目标达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一、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二、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三、日常生活“数学化”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活学活用

写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马路宽度,品牌尺度,红绿灯数字等

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学论文范文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 应用数学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有人说,它是我们的全部知识中,能用数学语言来表示的那一部分。应用数学只限于说明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纯粹数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大家常说现在是信息社会,专门研究信息的“信息论”,就是应用数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数学有3个最显著的特征: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广泛的应用性。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加减法,修筑房屋总要画图纸。三角形很稳定,许多支架都是三角形的,这就运用了“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数学公理;我们玩玩具枪时,总是用眼睛瞄准准星和靶心,使之成为一条直线,这样命中率才高,这就证明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数学公理;轮胎之所以设计成圆的,是因为它容易滚…… 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小时候,妈妈烙饼,锅里一次只能放两张饼,我一想,这不就是一个应用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两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至少要用多少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三分钟:先把第一张饼和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一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再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一分钟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将第二张饼的反面放入锅中,将第三张饼翻面,这样三分钟就能全部搞定。可是过年家里人多,要烙许多饼,怎样才能早点烙好饼?经过不断测试,我得出了一个限用两饼一锅的公式:饼数×单面用时=烙饼最少用时。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爸爸,他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数学教学要生活化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的这一教学理念,教师要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让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尽情地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联系生活实际0从身边发现数学问题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在于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的机会,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生活情景的创设,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色彩。如在教学完乘法后,我和学生进行了一节实践活动课。当时我是这样来创设情景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欣赏春天的景色,大家想不想去游览一下,去找一找春天?春游时得带食物,下面是一些零食的单价:面包2元;饮料3元;梨子1元;话梅2元;饼干3元;瓜子2元……让同学们用30元去买q这样的情景创设,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做一个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这样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之效果。在体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二、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善于发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中,要从孩子的心里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观给学生。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又好奇,对于枯燥的数学公式或概念往往坐不住,甚至感到厌烦。如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根据学生经常会去超市购物的这一生活实际,用多媒体出示到超市购物的画面,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问:“我们到超市去买东西需要用什么?”这时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人民币”。这时我出示课题:认识人民币。并说:“我们买东西就要用到人民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了虚拟的现实生活中去了。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三、借助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教学:“你喜欢什么体育运动?”的实践活动课中,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人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实践充分证明406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余下全文>>

你以为这是奴隶社会啊。

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学论文题目

浅析怎样让小学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 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有这么一道题: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底端滑动的距离是1米吗?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是下滑了1米,我让学生互相交流,并且动手建立模型、操作,发现答案并不是1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相互学习,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二、导入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解图形的轴对称问题时,我先拿出自己剪好的“囍”字,问学生:会剪“囍”字吗?如何剪?剪出的“囍”字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轴对称的美,发现这些图形的变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教学生活化,产生亲切感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对数学缺乏兴趣,缺乏良好的数感,学与做无法同步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学和用的分离,把数学学习和生活需要割裂开来。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让数学回归生活,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在讲一次函数问题时,我先出了这么一道题:学校为了鼓励节约用水,对自来水费按以下方式收取:用水不超过10吨,每吨按8元收费;若超过10吨,超出部分每吨按5元收费。①王老师六月份用了8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②李老师六月份用了12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③陈老师六月份平均水费为每吨0元,则陈老师六月份用了多少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当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我再让学生拿来当月的水费单子,让学生思考水费的计算公式,当用水量超过多少时,水费的单价会提高,从而让学生得出水费的一般计算形式。这个生活实际问题的提出,既让学生了解了分段函数,也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了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的教育。 四、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这样一道题目: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使得体积较大?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无盖长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②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③制作的无盖长方体的体积应当怎样去表达?通过这样题目的实践练习,学术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空间观念,体会了函数思想以及符号表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而体验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要生活化,但也要考虑学生实际。例如,以按揭购房、房屋装修、超市购物等充满城市文化气息的素材来创设“生活化”情境,会让城市学生感觉亲切和熟悉,但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似乎是“天外来客”。“现行课程中的城市文化气息太浓,乡村文化缺乏体现。新教材中反映农村生活经历和实际问题的材料太少,而与农村生活有较大距离的背景内容又太多。”所以教学中除了注意“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外,还必须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收集生活素材,积累经验,更好地认识数学和生活的依存关系。 数学课堂通常被认为比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一、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二、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三、日常生活“数学化”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网上搜搜吧,建议你上火星学习网学习平台上找找看

seruyhtkoguyvhm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论文摘要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在数学教学中,要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把数学真正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去。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学生能否培养了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数学起源于生活,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和无时不有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化体验和结合学生基础水平,将生活化融于课堂教学中,促使数学教学生活化,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乐趣,促使学生全身心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进而从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的乐趣。一般而言,数学教材中富含生活化场景,许多数学知识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在进入小学前,都或多或少的从生活中体会过数学,因此,他们不会对数学感到陌生,为此,我们数学教师要善于将生活化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一、小学数学教师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意识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要引导和组织学生从生活视角,全身心感受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性,比如:在学习一些数学内容时,我们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园或者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促使学生意识到校园生活是那么的丰富多彩,进而消除学生陌生感,拉近校园和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比如:在讲解一些数学内容时,我们数学教师还可以走到户外,利用游戏进行教学,安排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促使学生学习一些数学知识,在游戏中促使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在这种游戏氛围中,全体学生都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课堂学习氛围异常活跃,进一步优化了传统教学模式中那种单一和乏味的教学过程,每位学生都兴高采烈的参与其中,教学任务在一种轻松自由的游戏氛围中顺利实现,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并非那么遥不可及,而是实实在在的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触手可及,进而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二、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数学问题,结合学生生活体验,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学生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都离不开学生生活实践,当然,这种现实并非是不可企及的而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和听得到的现实。一般而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往往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等等特征,可以激发学生生活化体验提高学生探索欲和自信心,便于学生沉浸在一种生活化氛围中,思维得到延伸。为此我们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促使数学知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在生活化场景中,组织和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此外我们数学教师还要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事物,引出数学问题,促使学生探究生活中隐藏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学会利用生活体验去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三、小学数学教师要有步骤的构建活跃和趣味学习氛围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作者认为:高效的教学并非是学生屈服于我们教师的压力之下进行学习,而是在一种趣味的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学习。一般而言,趣味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正面的心理趋向。那么如何才能促使学生在活跃和趣味的氛围中轻松自由的获取知识呢?作者认为:我们数学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精巧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游戏、竞赛等等。在一种活跃和趣味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身心得到完全放松,在玩耍中轻轻松松获得数学知识。四、小学数学教师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一般而言,许多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就积累了一些数学知识,然而要求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便难尽人意。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儿童在五岁思维能力才形成。一般而言,许多小学生都是盲目和主观的学习数学知识,他们对于学习数学的意义模糊不清,为此我们数学教师要强化生活和数学之间的内在关联,促使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熟悉事物去思考数学知识。在生活化场景中形成数学概念,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言而总之:数学生活化促使学生利用自身生活体验走进课堂学习,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亲身实践的时机。进而推动学生以更加积极和开放的姿态投身入课堂学习中,对此,作者深有体会,通过这些年数学生活化研究和实践,本班学生在学习数学兴趣上随之提高,促使数学教学彻底摆脱那种单调乏味的形式,促使学生从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行积极转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开始亲近数学和喜欢数学,教学任务也轻松高效的完成,进一步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畏惧心理,自身教学效果得到很大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得到普遍提高。新课标倡导:数学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翠暗色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和交流等等教学活动。借助于生活化,学生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也显著增强,学生基本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学习欲望明显增强和学习信心进一步增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