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一篇完整的论文范文5000字高中教学视频

发布时间:2024-07-17 23:56:53

一篇完整的论文范文5000字高中教学视频

职业生涯规划范文:我的未来我做主前言 不知不觉大一的一年就要过去了,记得刚进入大学校园时候的自己,迷茫、烦躁,对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而今,在学习了周老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后,虽然时间很短,但觉得自己已经开始慢慢地在开始计划自己的追求与前程了,也慢慢地为自己的未来做一份较为长期的规划,虽然未来的可变因素很大,但是没有导航的船是无法在大海里航行的,所以相信有了方向后的我会朝着我的未来不断奋斗,因为我的未来我做主。主题词:迷茫、可变因素大、导航、奋斗 一、自我分析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能够全面的审视自身才是成功的。 1、我的性格 对于自身,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中性性格的人,时而开朗,时而内敛,但是多数以内向为主,因此在与生人交流时不太放得开,且心理素质不是很好,特别是在公共场合发言时会特别拘束,但是我的脾气很好,不会轻易与同学翻脸闹矛盾等,且做事认真负责,虽然有的时候会有一些懒惰情绪,但总体来讲是属于做事实干型的人。 2、我的兴趣 对于我的兴趣,说实话自己一直苦恼了很久,因为我没有很感兴趣的一方面,属于喜欢的方面很多,但又没有一个比较专一的类型,别人都说,每个人最好有自己比较拿手的一方面好,所以目前一直都在努力地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希望会有一个激发起我兴趣点的事情。 3、我的价值观 虽然自己无法像为人那样对国家和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做好自己,坚持积极地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心态,遇到挫折永不气馁,面对困难勇于挑战,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迎接一切坎坷与挫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照着自己的梦想靠近,坚持自我,相信自我。 4、我的能力 对于一个刚上大一的学生来能力方面毫无疑问的是十分欠缺的,目前来讲,我在各个方面都并不是很突出,但是我认为经过通过大学4年的学习与锻炼首先一定会掌握运用本专业知识的能力,其次,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也会培养较好的与人交流沟通及组织策划的能力,最后,通过实习等可以具备相关的工作经验。 二、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 1、就业方向 据了解,现在我们学校 所学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分为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但是目前觉得行政管理更加适合我的特点。行政管理学的就业前景:主要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公共事业管理学的就业前景:主要到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或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2、就业前景 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公共事业管理方面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在文教、体育、卫生、环境保护、社区管理、市政项目评估、城市规划管理、公共网络管理、物业管理、社会保险、非营利组织与中介组织管理等领域人才需求数量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广泛,其中行政管理专业的就业面相对广一些,政府企业都可以去,行政管理比较对口的行业就是公务员了,前些年行政管理的名气不大,现在也慢慢被政府系统所接受。正是由于无论是该专业的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准入门槛都相对其他专业性较强的专业低,竞争也开始逐年激烈,并且在开设管理专业的高校中我校并不占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我校的行政管理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针对的是少数民族地区,注重培养少数民族管理干部,也算是一门特色专业,因此相对于其他学校来讲占了相对于这方面的优势。在工资水平方面据调查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入行薪水几乎没差别,刚刚使用的公务员工资会2000——4500,一年转正后会小幅度的增加,其中据调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文秘、行政后勤等职位,工资属于较为稳定不会有很高升幅,若有差别,则是要在几年之后才会有的,而且不取决于你的学历,而是取决于你的业绩和表现。 三、职业分析 鉴于所学专业及自己的相对兴趣,我给自己设定了三个主要的职业目标。 目标一:行政管理方面工作 选择理由:优势(S):行政管理是我的专业,我自认为在学习了一年的公共管理类专业以后已经开始对行政管理产生了兴趣,所以在没有特别爱好的前提下当一门行政管理员固然是我的第一志愿,其次,我以前是学文科的,文科知识相对较好。最后,我以后就业的意愿是少数民族地区,而我们学校的这个专业有和具有少数民族特色,以后的竞争压力也就会小得多。劣势(W):我一直以来都是偏内向的人,虽然多年来有所改进,但是在社交方面仍然比较欠缺,而行政管理正需要较强的社交和协调能力。机遇(O):随着经济与政治体制的改革,我国在文体、教育、卫生非赢利性组织方面需求数总体来讲比较宽泛,而且行政管理学专业不仅可以再以上单位就职,还能在企业做一些行政管理工作,因此,就业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风险(T):由于本专业的专业性并不强,而且刚毕业的本科生根本不可能去管理单位或企业已有的员工,而且,现在考公务员的竞争力也在逐年增大。 目标二:教师 优势(S):我自小脾气比较温和、有耐心,比较符合成为教师的素质,且现在教师这一职业很稳定,社会地位及工资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家庭方面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也是他们对我的期望,而且现在我也在努力做一些朝着方面靠近的事情,如:选修教育学、参加暑假支教等。劣势(W):所学专业并不对口,没有学习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没有充足的相关经验机遇(O):我的目标是到西部地区当一名老师,而那些地方的教师专业水平都相对较差,且教师资源比较紧缺,找到工作的可能性比较大;风险(T):正是由于这个职业的稳定性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选择当一名教师,就业压力也在逐年加大。 目标三:经商(是在前两个目标都没有达成的情况下的选择) 优势(S):父母意志都经商,因此自己从小也就开始接触这方面的事情,有一定的条件,而且自己也希望能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店铺或公司。最后,如果方法正确,经商所得到的收益会远远超过其他一些稳定职业。劣势(W):因为这个职业是在没有能找到稳定工作的前提下得选择,所以到目前为止没有锻炼这方面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没有经商头脑,另外,父母都希望我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就行了,不希望我从事变动性较大的职业。机遇(O):现在国家大力开发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三大产业到目前为止仍然不发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对于商业恰好也是其中欠缺的主要部分,所以如果我以后经商的目标定在西部,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威胁(T):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商业竞争压力很大,对于一个刚毕业的本科生想在其中取得巨大利益十分困难。 四、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行政管理工作 对于这个工作首先我在专业知识方面有着很大的欠缺,理论基础打得不是很扎实,接下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没有很好的社交和口才能力,写作方面也有很大的欠缺。 教师 首先还是理论知识不熟悉,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其次就是没有接受过教师方面的培训与指导,教师所需的经验和实践方面与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经商 商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等现在都没有去上深入关注与研究,而且目前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十分欠缺,这个目标相比起来还比较模糊。 五、实现职业目标的具体计划: 总体来讲,首先要学好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很好的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自己在本专业的课程方面哪方面不好就加强哪方面,此外还要加强出本专业以外的别的专业的学习,以适应各种变化,最后,就是要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社交和实际工作能力。具体的计划如下:学习计划 大一阶段:已经快要走完了,但目前遗留的目标就是尽量拿到专业奖学金;暑假期间参加社团组织的去青海支教活动;暑假期间带领与组织同学参加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大二阶段:首先任务也是争取拿到专业奖学金;每个星期到外面去学习一次;每星期抽时间晨读;坚持写日记,经常写文章,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二级证书;空余时间大量阅读本专业书籍;积极参加一次活动或比赛,如演讲、写作大赛等,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开始准备看一些关于考公务员方面的书籍;课余时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如果还有剩余实践的花去学一门自己喜欢的东西;假期期间积极参加有关于本专业的社会实践调研等多旁听自认为有价值的其他课程;总之主要任务就是加强本专业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大三阶段: 大三除了学好专业的有关知识以外主要的任务就是不断地完善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并不断采取措施弥补;同时,还应该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看一些和目标职业相关的其他专业方面的书籍;写好学年论文;到相应单位实习,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有机会要去考取教师资格证书;还要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找一些相关单位实习,了解目标职业的所需素质,并努力朝着所需素质不断奋斗。 大四阶段: 完成好毕业论文; 大四上学期在相关单位实习; 大四下学期争取通过公务员考试,并积极联系工作。 六、总结 这就是我大致的职业生涯规划,因为现在经验不足,所以在某些比较细致的方面还不是特别的清晰明了,还有待在以后的生活去完善和发展,但是总的来讲我至少有了自己的一条路了,虽然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但是我有了梦想,有了追求,有了自己的规划,有了导航,我一定会在它的带领下一步步地向我的目标靠近,并最终实现它,我相信我的事业我规划,我的未来我做主。

这篇文章还可以,对你应该有帮助,拿走不谢。 一、引言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给科技进步、信息共享、商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社会活动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更给予了个人信息丰富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使它成为对于国家、社会、组织乃至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资源。与此同时,与个人信息相关的犯罪活动也呈现出高发态势。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增设“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将两个罪名整合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并扩大了主体范围,加大了处罚力度。2017年3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2017年解释》)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司法适用做出了具体规定。笔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对判决结果包含“公民个人信息”的刑事一审判决逐年进行检索,2009-2019年间各年份相关判决数如图表 1所示。我国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发展可为四个阶段:2009~2012年,此类判决数为零,与个人信息相关的犯罪案件在实践中鲜有发生;2012~2016年,判决数量开始缓速增长,总量尚较少;2016~2017 年判决数量激增 6%,呈现出高发态势;2016~2019年,犯罪数量增速放缓。 图表 1作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行为对象,公民个人信息的内涵、范围、判断标准对立法和司法适用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解释》第1条对其概念做了明确的规定,但实践中对公民个人信息的界定仍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如,如何把握行踪轨迹信息的范围、如何把握财产信息的范围和如何认定公民个人信息的可识别性等。由此观之,要实现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准确认定,我们应该对其行为对象的内涵、外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拟对《刑法》二百五十三条“公民个人信息”的界定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对司法实践中该罪的认定提供有益参考。 二、刑法上公民个人信息合理保护限度的设定原则 信息网络时代,我们要在推动信息科技的发展应用和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之间寻求适度的平衡。刑法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过小或者过大,都不利于社会的正常发展。笔者认为,应当基于以下三项原则设定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合理限度。(一)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刑法的谦抑性,是指刑法应合理设置处罚的范围与程度,当适用其他法律足以打击某种违法行为、保护相应合法权益时,就不应把该行为规定为犯罪;当适用较轻的制裁方式足以打击某种犯罪、保护相应合法权益时,就不应规定更重的制裁方式。此原则同样是刑法在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进行规制时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在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尚未健全、前置法缺失的当下,刑法作为最后保障法首先介入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进行规制时,要格外注意秉持刑法的谦抑性原则,严格控制打击范围和力度。对于公民个人信息的认定,范围过窄,会导致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不能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打击;范围过宽,则会使刑法打击面过大,导致国家刑罚资源的浪费、刑罚在实践中可操作性的降低,阻碍信息正常的自由流通有违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在实践中,较常见的是认定范围过宽的问题,如公民的姓名、性别等基础性个人信息,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识别个人身份,但大多数人并不介意此类个人信息被公开,且即便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结果,也不必动用刑罚手段,完全可以利用民法、行政法等前置法予以救济。(二)权利保护与信息流通相平衡原则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价值的凸显,个人信息保护与信息流通之间的价值冲突也逐渐凸显。一方面,信息的自由流通给国家、社会、个人都带来了多方面的便利,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对个人生命和财产安全、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国家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需要使得数据的自由流通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如何平衡好其与个人权益保护的关系,是运用刑法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进行规制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个人信息保护不足,则会导致信息流通的过度自由,使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处于危险境地、社会的正常经济秩序遭到破坏;保护过度,则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妨碍了信息正常的自由流通,使社会成员成为一座座“信息孤岛”,全社会也将成为一盘散沙,也将信息化可以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拒之门外。刑法要保护的应当仅仅是具有刑法保护的价值和必要,并且信息主体主动要求保护的个人信息。法的功能之一便是协调各种相互矛盾的利益关系,通过立法和司法,平衡好个人信息权利保护与信息自由流通,才可以实现双赢。应努力构建完备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既做到保障公民人身、财产权利不受侵犯,又可促进信息应有的自由流动,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三)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协调原则个人利益对公共利益做出适当让渡是合理的且必须,因为公共利益往往涉及公共安全与社会秩序,同时也是实现个人利益的保障。但是这种让渡的前提是所换取的公共利益是合法、正当的,并且不会对个人隐私和安全造成不应有的侵害。公共安全是限制公民个人信息的典型事由。政府和司法部门因为社会管理的需要往往会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公开,信息网络的发展也使得大数据技术在社会安全管理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于公民个人利益边界的触碰,由此产生公共管理需要与个人权益维护之间的冲突。相对于有国家机器做后盾的公权力,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处于弱势地位,让个人信息的保护跟得上信息化的发展,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公众人物的个人信息保护是此原则的另一重要体现,王利明教授将公众人物划分为政治性公众人物和社会性公众人物两类。对于前者,可将其个人信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公民监督权或公共利益相关的个人信息,此类个人信息对公共利益做出适当的让步是必须的;另一类是与工作无关的纯个人隐私类信息,由于这部分个人信息与其政治性职务完全无关,所以应受与普通人一样的完全的保护。对于社会性公众人物,其部分个人信息是自己主动或是希望曝光的,其因此可获得相应的交换利益,对于这部分信息,刑法不需要进行保护;也有部分信息,如身高、生日、喜好等虽然被公开,但符合人们对其职业的合理期待,且不会有损信息主体的利益,对于此类信息,也不在刑法保护范围内;但对于这类信息主体的住址、行踪轨迹等个人信息,因实践中有很多狂热的粉丝通过人肉搜索获得明星的住址、行程信息,对明星的个人隐私进行偷窥、偷拍,此类严重影响个人生活安宁和基本权益的行为应当受到刑法的规制。 三、刑法上公民个人信息的概念、特征及相关范畴 (一)公民个人信息的概念“概念是解决法律问题必不可少的工具”。“公民”的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指具有我国国籍的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罪名和罪状中都使用了“公民”一词,对于其含义的一些争议问题,笔者持以下观点:(1)应包括外国籍人和无国籍人从字面上和常理来看,中国刑法中的“公民”似乎应专门指代“中国的公民”。但笔者认为,任何人的个人信息都可以成为该罪的犯罪对象,而不应当把我国刑法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局限于中国公民。第一,刑法一百五十三条采用的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个人信息”的表述,而是了“公民个人信息”,对于刑法规范用语的理解和适用,我们不应人为地对其范围进行不必要的限缩,在没有明确指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情况下,不应将“公民”限定为中国公民。第二,全球互联互通的信息化时代,将大量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个人信息保护排除在我国刑法之外,会放纵犯罪,造成对外国籍人、无国籍人刑法保护的缺失,这既不合理,也使得实践中同时涉及侵犯中国人和非中国人的个人信息的案件的处理难以操作。第三,刑法分则第三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并不限于仅对“中国公民”的保护,也同等地对外国籍人和无国籍人的此类权利进行保护。因此,处于我国刑法第三章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保护对象,也包括外国籍人和无国籍人的个人信息,“我国对中国公民、处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 籍人以及遭受中国领域内危害行为侵犯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一视同仁地提供刑法的保护,不主张有例外。”(2)不应包括死者和法人对于死者,由于其不再具有人格权,所以不能成为刑法上的主体。刑法领域上,正如对尸体的破坏不能构成故意杀人罪一样,对于死者个人信息的侵犯,不应成立侵犯个人信息罪。对死者的个人信息可能涉及的名誉权、财产权,可以由死者的近亲属主张民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或继承财产来进行保护。对于法人,同样不能成为刑法上公民个人信息的信息主体。一方面,自然人具有人格权,而法人不具有人格权,其只是法律拟制概念,不会受到精神上的损害。另一方面,法人的信息虽然可能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但是已有商业秘密等商法领域的规定对其进行保护。因此,法人的信息不适用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个人信息”的含义法学理论上对于公民个人信息的界定主要识别说、关联说和隐私说。识别说,是指将可以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作为公民个人信息的关键属性。可识别性根据识别的程度又可以分为两种方式,即通过单个信息就能够直接确认某人身份的直接识别,和通过与其他信息相结合或者通过信息对比分析来识别特定个人的间接识别。学界支持识别说观点的学者大多指的是广义的识别性,既包括直接识别,又包括间接识别。关联说认为所有与特定自然人有关的信息都属于个人信息,包括“个人身份信息、个人财产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动态行为和个人观点及他人对信息主体的相关评价”。根据关联说的理论,信息只要与主体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就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公民个人信息。隐私说认为,只有体现个人隐私的才属于法律保障的个人信息内容。隐私说主要由美国学者提倡,主张个人信息是不愿向他人公开,并对他人的知晓有排斥心理的信息。笔者认为,通过识别说对刑法意义上的公民个人信息进行界定最为可取。关联说导致了刑法保护个人信息的范围过分扩大,而隐私说则只将个人信息局限在个人隐私信息的范围内,忽略了不属于个人隐私但同样具有刑法保护价值的个人信息,同时由于对隐私的定义受个人主观影响,所以在实践中难以形成明确的界定标准。相比之下,识别说更为可取,不仅能反应需刑法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的根本属性,又具有延展性,能更好的适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导致的公民个人信息类型的不断增多。且通过梳理我国关于个人信息的立法、司法,识别说的观点贯穿其中。名称 生效年份 对“个人信息”核心属性的界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 2012年 可识别性、隐私性《关于依惩处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的通知》 2013年 可识别性、隐私性《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2014年 隐私性《网络安全法》 2016年 可识别性《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17年 可识别性、可反映活动情况图表 2《网络安全法》和《2017年解释》中关于公民个人信息的界定无疑最具权威性。《网络安全法》采用了识别说的观点,将可识别性规定为公民个人信息的核心属性。而后者采用了广义的“可识别性”的概念,既包括狭义可识别性 (识别出特定自然人身份) , 也包括体现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两者之所以采用了不同的表述,是因为《网络安全法》对公民个人信息做了整体而基础性的保护,而《2017年解释》考虑到,作为高度敏感信息的活动情况信息,随着定位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渐成为本罪保护的一个重点,因此在采用了狭义的身份识别信息概念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对活动情况信息的强调性规定,但其本质仍是应涵括在身份识别信息之内的。所以,应以可识别性作为判断标准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界定。(二)公民个人信息的特征刑法意义上的“公民个人信息”体现了其区别于广义上的“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价值。明确刑法领域个人信息的特征,有助于在司法中更好的对个人信息进行认定。可识别性这是公民个人信息的本质属性。可识别是指可以通过信息确定特定的自然人的身份,具体包括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直接识别,是指通过单一的信息即可直接指向特定的自然人,如身份证号、指纹、DNA等信息均可与特定自然人一一对应。间接识别,是指需要将某信息与其他信息相结合或者进行对比分析才能确定特定自然人,比如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兴趣爱好等信息均需要与其他信息相结合才能识别出特定的信息主体。客观真实性客观真实性是指公民个人信息必须是对信息主体的客观真实的反映,。一方面,主观上的个人信息对特定个人的识别难度极大;另一方面,现行刑法关于侮辱罪或诽谤罪的相关规定足以对此类主观信息进行规制。司法实践中,如何判断信息的客观真实性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实现科学、高效鉴别个人信息客观真实性,是司法机关应努力的方向。现有的随机抽样的方法有一定可取性,但不够严谨。笔者认为,可以考虑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方式,若嫌疑人能证明其所侵犯的个人信息不具有客观真实性,则不构成本罪。价值性刑法的两大机能是保护法益和保障人权。从保护法益的机能出发,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这一自然犯,只有侵犯到公民法益的行为,才能纳入刑法规制的范围。而判断是否侵犯公民法益的关键就在于该信息是否具有价值。价值性不仅包括公民个人信息能够产生的经济利益,还包括公民的人身权利。从个人信息的人格权属性角度分析,个人隐私类信息的公开,会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行踪轨迹类信息的公开,会对公民人身安全带来威胁。从个人信息的财产权属性角度分析,信息化时代,信息就是社会的主要财产形式,能够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大的经济利益。“信息价值仅在当行为人主张其个人价值时才被考虑”,只有具有刑法保护价值的信息,才值得国家动用刑事司法资源对其进行保护。(三)个人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区分很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保护个人信息,但部分国家和地区没有采用“个人信息”的概念,美国多采用“个人隐私”的概念,欧洲多采用“个人数据”的概念,而“个人信息”的表述则在亚洲较为常见。对于这三个概念是可以等同,存在观点分歧。有观点认为,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有重合,但不能完全混同,也有观点认为个人信息包含个人隐私,以个人数据为载体。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三个概念进行明确区分。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关于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有学者主张前者包含后者,有学者主张后者包含前者,还有学者认为两者并不是简单的包含关系。笔者认为,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相互交叉,个人信息包括一般信息和隐私信息,个人隐私包括隐私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所以两者的交叉在于隐私信息。两者制建有很大的区别,不能混淆。首先,私密程度不同,个人信息中除隐私信息以外的一般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信息主体进行公开的,如姓名、手机号、邮箱地址等,而个人隐私则具有高度的私密性,个人不愿将其公开;其次,判断标准不同,个人信息的判断标准是完全客观的,根据其是否具有识别性、真实性、价值性来进行判断即可,而个人隐私在判断上具有更多的主观色彩,不同主体对个人隐私的界定是不同的;最后,个人信息既具有消极防御侵犯的一面,也具有主动对外展示的一面,信息主体通过主动公开其部分个人信息,可能会获得一定的利益,而个人隐私则侧重消极防御,主体的隐私信息和隐私活动不希望被公开,隐私空间不希望被侵犯。个人信息与个人数据笔者认为,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和个人数据(personal Data)的区别在于,个人数据是以电子信息系统为载体的对信息主体的客观、未经过处理的原始记录,如个人在医院体检后从自助机取出的血液化验报告单;后者是指,数据中可对接收者产生一定影响、指导其决策的内容,或是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后可得到的上述内容,如血液化验报告数据经系统或医生的分析,形成的具有健康指导作用的结果报告,换言之,个人信息=个人数据+分析处理。 四、刑法上公民个人信息的司法认定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概念和原则的把握必然有一定的差异性,需要具体情况具体讨论。在本部分,笔者对一般个人信息的认定进行总结归纳,并对一些存在争议的情况进行分析。 (一)公民个人信息可识别性的认定“可识别性是指个人信息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指向确定的主体。”经过上文中的讨论,根据《网络安全法》和《2017年解释》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定义,我们能够得出,“识别性”是公民个人信息的核心属性,解释第3条第2款印证了这一观点。对于能够单独识别特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往往比较容易判断,而对于需要与其他信息结合来间接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信息,往往是个案中控辩双方争议的焦点,也是本罪的认定中最为复杂的问题。面对实践中的具体案情,对于部分关联信息是否可以认定为“公民个人信息”时,可从行为人主观目、信息对特定自然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重要程度和信息需要结合的其他信息的程度三个方面综合分析加以判断。以此案为例:某地一医药代表为了对医生给予用药回扣,非法获取了某医院某科室有关病床的病床号、病情和药品使用情况。此案中所涉及的非法获取的信息不宜纳入刑法中“公民个人信息”的范畴。首先,从行为人主观目的上看,并没有识别到特定自然人的目的,而仅仅是为了获取用药情况;其次,从以上信息对病人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以及生活安宁的重要性上来看,行为人获取以上信息并不会对病人权益造成侵犯;最后,从这些信息需要与其他信息结合的程度来看,病床号、用药情况等信息并不能直接识别到个人,需要结合病人的身份证号等才能起到直接识别的作用。所以,此案中的涉案信息不属于刑法所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二)敏感个人信息的认定《2017年解释》第五条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敏感程度,即信息对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影响程度,将“公民个人信息”分为三类,并设置了不同的定罪量刑标准。类别列举 “情节严重”标准(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 “情节特别严重“标准(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特别敏感信息 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五十条以上五百条以上敏感信息 住宿记录、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五百条以上五千条以上其他信息五千条以上 五万条以上图表 3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对标准适用的争议,主要表现在对敏感个人信息的认定。如何把握“行踪轨迹信息”的范围行踪轨迹信息敏感程度极高,一旦信息主体的行踪轨迹信息被非法利用,可能会对权利人的人身安全造成紧迫的威胁。《2017年解释》中对于行踪轨迹信息入罪标准的规定是最低的:“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50以上”的,即构成犯罪。由于《2017年解释》中对行踪轨迹信息规定了极低的入罪标准,所以司法认定时应对其范围做严格把控,应将其范围限制在能直接定位特定自然人具体位置的信息,如车辆轨迹信息和GPS定位信息等。实践中,信息的交易价格也可以作为判定其是否属于“行踪轨迹信息”的参考,因为行踪轨迹信息的价格通常最为昂贵。对于行为人获取他人车票信息后判断出他人的行踪的情况,载于车票的信息不宜被认定为《2017年解释》所规定的“行踪轨迹信息”,因为该信息只能让行为人知道信息主体大概的活动轨迹,并不能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如何把握“财产信息”的范围财产信息是指房产、存款等能够反映公民个人财产状况的信息。对于财产信息的判断,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把握:一是要综合考量主客观因素,因为犯罪应是主客观相统一的结果;而是考虑到敏感个人信息的入罪门槛已经极低,实践中应严格把握其范围。以此案为例:行为人为了推销车辆保险,从车辆管理机构非法获取了车主姓名、电话、车型等信息。此案中的信息不宜认定为“财产信息”。因为行为人的主观目的不是侵犯信息主体的人身、财产安全,最多只会对行为人的生活安宁带来一定的影响,因而应适用非敏感公民个人信息的入罪标准。(三)不宜纳入本罪保护对象的公开的个人信息的认定 信息主体已经公开的个人信息是否属于 “公民个人信息”的范畴,理论界存在观点分歧。笔者认为,“公民个人信息”不以隐私性为必要特征,因为《2017年解释》第1条并为采用“涉及个人隐私信息”的表述,而是以识别性作为判断标准。因此,信息的公开与否并不影响其是否可以被认定为“公民个人信息”。对于权利人主动公开的个人信息,行为人获取相关信息的行为显然合法,且其后出售、提供的行为,当前也不宜认定为犯罪。理由如下:第一,在我国的立法和司法中,曾以“隐私性”作为界定公民个人信息的核心属性,可见公民个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从隐私权中分离出来的权利,所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侧重于对公民隐私和生活安宁的保护。权利人之所以自愿甚至主动公开其个人信息,说明这部分信息即便被获取、出售,也通常不会对其个人隐私和生活安宁造成侵犯,因此不应纳入刑法保护范围内;第二,根据刑法第253条之一的规定,向他人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只有在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才构成犯罪。对于已经公开的公民个人信息,行为人获取后向他人出售或提供的行为在我国缺乏相关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应推定为存在权利人的概括同意,不需要二次授权,也就是说不应认定行为人对获取的已经由权利人公开的个人信息的出售和提供行为系“违法国家有关规定”。第三,在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尚未健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高发的背景下,应将实践中较为多发的侵犯权利人未公开的个人信息的案件作为打击的重点。对于权利人被动公开的个人信息,行为人获取相关信息的行为可以认定为合法,但如果后续的出售或提供行为违背了权利人意愿,侵犯到了其个人隐私和生活安宁,或是对权利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则应根据实际情况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论处。对于权利人被动公开的个人信息,行为人对相关信息的获取一般来说是合法的,但是获取信息之后的出售、提供行为如果对信息主体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或是私生活安宁造成了侵犯,且信息主体对其相关个人信息有强烈保护意愿,则应据其情节认定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 五、结语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对个人、组织、社会乃至国家均具有重要价值,由此也滋生了越来越多的侵犯个人信息犯罪。“公民个人信息”作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犯罪对象,其概念界定、特征分析、与相关概念的区分以及司法认定对于打击相关犯罪、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形成以下结论性的认识:第一,界定公民个人信息的原则。一是应遵循刑法的谦抑性原则,保证打击范围既不过宽而导致国家刑罚资源的浪费和可操作性的降低,也不过窄而使公民个人信息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二是应遵循权利保护与信息流通相平衡原则,在保障公民人身、财产权利不受侵犯的同时不妨碍信息正常的流通。三是应遵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相协调原则,允许个人利益对公共利益做出适当让步,但杜绝对个人利益的侵害和过度限制。第二,公民个人信息之“公民”应包括外国籍人和无国籍人,不应包括死者和法人。公民个人信息之“个人信息”应采取“识别说”进行界定,可以识别特定自然人是刑法上公民个人信息的根本属性。除了可识别性,刑法意义上的公民个人信息还应具有客观真实性、价值性等特征可作为辅助判断标准。还应注意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个人数据等相关概念的区分,避免在司法实践中出现混淆。第三,一般个人信息的认定。“可识别性”是其判断的难点,可以从行为人主观目的、信息对其主体人身和财产安全的重要程度和信息需与其他信息的结合程度这三个方面综合分析判断;对于行踪轨迹信息、财产信息等敏感个人信息,由于其入罪门槛低、处罚力度大,应严格把控其范围并结合行为人主观心理态度进行考量;对于信息主体已经公开的个人信息,应分情况讨论,对于信息主体主动公开的个人信息,行为人对其获取、出售和提供,不应认定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于信息主体被动公开的个人信息,行为人对信息的获取是合法的,但其后出售、提供的行为,可以依实际情况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论处。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体系的完善贡献微小的力量。

朋友您什么时候要呢,是专科的,本科的,硕士还是博士的?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吗?

这个删处了吧 !!!重新来一个大佬

一篇完整的论文范文5000字高中教学设计

可以自己在网上先找下这类的期刊论文呀~多看下~像(教育进展、创新教育研究)等等这些期刊,上面的论文总有适合你的~总能让你找到灵感的

学术堂整理了一篇3000字的护理学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能有所帮助:  论文题目:实习护生对老年护理临床环境的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实习护生对老年人的态度及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现状,探讨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对护生对老年人态度的影响。方法便利抽取兰州市3所三甲医院的实习护生182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老年人态度量表和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评价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实习护生老年人态度量表得分为(56±05)分,表明其态度偏消极;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评价问卷得分为(24±48)分,表明其对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的满意情况为中度满意。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与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评价呈正相关(r=512)。控制一般资料变量后,环境中归属感和成就感两个维度可独立解释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2%的变异。结论在转变护生对老年人态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临床实习环境对其的影响。  关键词:实习护生;老年护理;实习环境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8年1—3月选取兰州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实习护生182名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进行临床实习的全日制护理专业学生;(2)在老年科或老年患者占科室患者人数一半以上的科室实习1个月及以上;(3)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1)实习期间尚未轮转老年相关科室的护生;(2)非本院实习护生(如进修生等)。  2方法  1调查工具  (1)一般资料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学历、老年科实习时间、抚养方式、有没有照顾老年家属经历、与老年家属联系频率等。(2)老年人态度量表(Kogan’sAttitudeTowardOldPeopleScale,KAOP)由Kogan[1]于1961年编制,本研究采用台湾学者Yen等[7]翻译的中文版。量表Cronbach′α系数82,信效度较好。该量表包含34个条目,采用Likert6级评分法,总分34~204分,136分为中立,>136分表示态度积极,<136分表示态度偏消极。(3)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评价问卷由程敏等[8]于2014年以Nolan的感觉框架为理论构架而编制,Cronbach′α系数93,重测信度为74,信效度较好。问卷包括6个维度20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总分范围2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对临床实习环境评价越高。  2调查方法  与所在医院护理部取得联系,表明调查目的及填写方法,征得调查对象的知情同意,采用问卷星网络发放问卷的方式,被调查者匿名自愿填写。共回收185份问卷,剔除信息不全、统一性作答等问卷3份,共获得有效问卷182份,有效率为4%。  3统计分析  采用SPSS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和构成比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实习护生老年人态度量表得分进行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护生对老年人态度与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的相关性。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方法,探讨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对护生对老年人态度的影响。检验水准α=05。  结果  1实习护生老年人态度量表得分情况  实习护生老年人态度量表得分为(56±05)分。结果显示,实习护生老年人态度量表得分在抚养方式、有没有照顾老年亲属经历、与老年亲属联系频率4个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5)。  2实习护生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评价问卷得分情况  实习护生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评价问卷得分为(24±48)分,各条目平均得分为(51±79)分。  3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与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4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临床实习环境对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的影响,以实习护生老年人态度量表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以及环境评价问卷各维度为自变量。第一层放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第二层控制第一层放入的变量,引入环境评价问卷各维度。自变量赋值如下:抚养方式:老人抚养=1,父母抚养=2;有没有照顾老年亲属经历:有=1,没有=2;与老年亲属联系频率:每周=1,每月=2,每年=3。在控制一般资料变量后,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评价问卷中归属感和成就感两个维度是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的影响因素,可独立解释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2%的变异。  讨论  1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及其影响因素  本调查结果显示,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偏消极。与Abreu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Wang等[10-11]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老年人持积极态度。其他研究结果是护生对老年人持中立态度[12-13]。本次调查中护生对老年人态度偏消极的原因可能为调查对象来自我国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护理发展和专科教育状况与我国发达地区和国外相比差距较大,护生观念落后。本调查显示,抚养方式、有没有照顾老年亲属经历和与老年亲属联系频率是影响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的因素,与李洋等[14-15]的研究结果相似。刘云娥[16]的研究表明,除了护士参加工作的年限外,其余人口学因素均对护士对老年人态度无影响。以上观点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护生与一般健康老人的接触不同于住院老年患者,两种老年群体身心状况不同,对护理的需求不同,另外护生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也不同。因此,护生在实习过程中与老年住院患者的接触对其老年人态度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实习护生对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的评价  实习护生对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的评价为中度满意,与程敏[17]的研究结果一致。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评价问卷的6个维度中,得分较高的3个维度分别是安全感、目标性和重要性,这可能与我国护理实习管理规范、模式成熟有关。说明在老年患者较多的科室,护士长和带教教师认识到老年护理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有明确的老年护理实践目标。而成就感、持续性和归属感3个维度得分较低,说明老年护理实践中护生实习成效不显着。分析其原因可能为老年患者病情复杂,而带教教师临床护理工作繁忙,与护生探讨患者病情和共同制订整体护理计划的时间有限;另外,护生进入临床时间尚短,知识储备与技能水平使其仅能独立完成较简单、专业性不强的工作任务。  3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与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评价的相关性  本研究显示,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与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评价呈正相关。护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护理老年患者,获得新知识。医护人员、老年患者及家属、实习生、教育资源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护生实习,不同程度地影响其态度。Garbrah等[18]认为改善护生实习环境,由老年学专科护士担任导师,学校和实践机构保持紧密联系,可以转变护生对老年人的态度。  4与老年亲属联系频率、实习环境影响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实习护生与老年亲属联系频率越高,其老年人态度量表得分越高。护生与老年亲属联系越密切,可能会更关注老年群体及其健康状况。控制人口学特征后,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评价问卷中归属感和成就感两个维度可以独立解释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2%的变异。归属感是个人参与一个系统或环境的经验使参与者感受到自身是这个系统或环境中的一员[19]。实习护生轮转过程中归属感越强,其参与实习并最大限度发挥积极性的可能性就越高[20]。心理学对成就感的定义是当人们对一件事情产生兴趣并且得到认可而产生的一种愉悦的精神体验。成就感是行为结果在目标达成基础上的升华,是护生持续学习、优化实践的动力之一。因此,建议各实习机构老年相关科室加强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管理[21],合理安排带教教师工作任务,使其有充足的时间与实习生交流,了解护生对老年护理及老年患者的认知,以转变其对老年人的态度。  结语  护理专业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偏消极,对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的评价为中度满意。实习护生对老年人态度与老年护理临床实习环境评价呈正相关。在转变护生对老年人态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临床实习环境对其的影响,采取多种措施,从归属感、成就感等多方面进行干预,最终提升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护理质量。  作者:马静 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

什么题目的,我可以指导你一下。为了探讨和掌握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论文范文进行分类。由于论文范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论文范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论文范文分为理论性论文范文、实验性论文范文、描述性论文范文和设计性论文范文。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论文范文分为立论文范文和、驳论文范文。立论性的论文范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范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论文范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论文范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论文范文。驳论文范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我之前在“我要毕业代写网”写过论文质量非常好,一次就给通过了而且是用支付宝担保交易的,很安全,不会被骗定金之类的,他们是专业代写论文包含(文案定制、论文发表、职称论文、文案策划、各种毕业论文、外语互译等)方面的服务的。公司拥有强大的队伍,保质量,包通过。创一流服务,让客户满意。哦对了您可以在百度搜索哦。

教育学毕业论文5000字完整版视频

陈、 浅" 及共选率偏高的问题论文写作教材中常用的narrow down只能解决题目太大的问题要有效解决 "泛、陈、 浅" 及共选率偏高的问题, 必须结合 "论文写作" 课提前选题、 增加选题途径、 旧题新作和扩大选论文类别:英语教育毕业 人气:205 论文属性:职称论文摘要: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选题、表达规范、写作态度等方面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必须加强选题方面的指导,强调学术规范,并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模式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衡量高校本论文由

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WTO关于教育服务的条款对职业教育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而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也将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更重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趋势使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紧迫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使劳动力跨行业流动性增加,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求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及其人才素质标准和培养目标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 1.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21世纪中职人才的业务规格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既懂技术又能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因此,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足以保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知识结构方面:①职业中专毕业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理论知识是胜任本职工作的文化科学基础,同时也是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的基础;②专业技术知识,包括职业技能的基本知识和同类技术的安装、使用、维护、维修及管理知识,它是岗位群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既要有一技之长,又要做到能触类旁通。它是能完成、胜任本职工作的前提,同时也是向专业化专门人才发展的前提;③相关知识,包括法律知识、人文知识、管理知识、营销和公共礼仪知识等。相关知识是适应岗位变化、转岗和转业必备的知识储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相关知识三位一体是职业中专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基础知识是前提,专业技术知识是重心,相关知识为辅助,只要做到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术知识精通,相关知识宽厚,就能基本做到一专多能,触类旁通,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在能力结构方面:主要包括从事本专业的岗位操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外语阅读能力、初步的管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特别应该强调,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21世纪人才规格中的首要内容。 2.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趋势表明职业中专毕业生就业状况1995年以后主要呈现出二种走势:一是就业单位类型趋于多元化。职业中专生就业单位的类型逐渐向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流动,少数毕业生走向了独立创业的道路,开办了自己的小企业。二是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有明显转移。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向一线技术工人或智能型工人岗位流动,目前这种流向还在不断加强。从人才规格的要求看,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急需复合型的管理和专业人才。因为中小型企业的经济规模较小,人员精干,组织结构扁平化,职能部门也比较精简,这就要求管理人员一身数职,专业人员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中小企业将为职业中专生就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另外,独自创办小企业。目前,中职毕业生独自创业的人数虽然不多,但却体现着一种新的就业趋向。 毕业生就业单位的类型和就业岗位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发展和用人规格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挤压了技术员类人才的市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给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大的人才选择余地。传统的由职业中专毕业生担任的职业岗位,现在用人单位大多选择了普通专科生或本科毕业生。这些变化进一步说明中职学校必须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及时准确地调整培养目标,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懂技术会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淡化技术员类人才和技术工人类人才的界限。 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从21世纪对中职人才规格的要求和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趋势来看,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急需加强和改进的工作主要有: 1.更新教育观念在管理上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灵活的学习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个性差异选择更能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为优秀的学生提供超前发展的机会——提前毕业或继续到高一级学校深造;给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再次发展的机会——分阶段完成学业;给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圆满完成学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成。 2.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结构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服务,是办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当然也是专业建设和课程结构优化的落脚点。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反馈情况看,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以提高素质为主线,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学科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扩大知识的科技含量,突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3、实行分层次教学。近年来受“普高热”的冲击,职业中专生源不足,招收的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校要根据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大体可分为:①升入高一层次学校继续深造的;②获得中等相关岗位群综合职业能力的;③学会、掌握一二种岗位操作技能的。教学活动分层次展开,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到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4.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纵观我校毕业生岗位工作情况,值得我们欣慰的是,我校毕业生职业素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证明我们的公共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是比较成功的。但面对21世纪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我们应进一步强化和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语、计算机已成为任何一门专业的工具学科,没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和计算机基础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和能力的发挥,它像一种必备的工具一样,没有它很难深入到现代社会中;学校应在各专业中加大英语和计算机教学力度,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写能力和使用各种新型计算机软件的能力。②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相对弱,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职业中专教育作为从业准备教育,必须把素质教育贯穿各个教学和实训环节,通过模拟操作、顶岗实习和强化实训、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把实践能力的考核作为毕业生考核的基本内容。③敬业精神、协作能力。敬业精神、协作能力已成为企业录用员工重要的考量点之一。事实证明,世界上成绩卓越的公司特别注重企业文化和心智模式的作用,敬业精神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没有积极进取、爱岗敬业的心智模式,这个企业就不可能取得惊人的业绩。西方著名管理学家迪尔认为:企业文化五要素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它决定着企业的兴衰。美国兰德公司对世界500强进行了2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保持百年不衰的企业紧紧地抓住了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三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共同价值高于个体价值,共同协作高于独立单干,集体高于个人。因此,我们要顺应市场需求,通过各种形式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协作能力。

幼儿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愈来愈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可是,由于人们认识的片面性,很多家长普遍存在重智轻德、倚技弱情的错误观点。于是就有幼儿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愈来愈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可是,由于人们认识的片面性,很多家长普遍存在重智轻德、倚技弱情的错误观点。于是就有了很多不负责任的幼儿园为了追求利益和迎合家长口味,在教育过程中随意进行珠心算、早期识字及双语等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造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超前教育现象严重存在。幼儿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培养具有良好情感素质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对这种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转变观念,注重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我们的幼儿教育才是负责任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可以看出,情感教育是首位的。国家教育部在世纪之交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也将学生的情感目标放在了综合评价的第一位,从此更不难看出情感培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可综观当前幼儿园的教育现状,可以发现,在教育过程中与现代儿童观、教育观背道而驰,重智轻德、倚技弱情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如果这些做法长期坚持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当前幼儿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家长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近年来,虽然幼儿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社会上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幼儿教育存在错误的理解和认识,特别在很多中小城市,家长仍旧过多的注重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早早的把孩子送到各种辅导班,对孩子进行着知识的灌输,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学前就能认几千个字,能算加减法,英语说得朗朗上口就是聪明有为的表现。如果与这些家长沟通一下便不难发觉,家长都有一套自以为颇有道理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父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上不了好中学、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怕别人都学,自己的孩子不学就落后;怕社会竞争激烈,孩子长大后没有立足之地等等。望子成龙乃人之常情,我们也都可以理解,但是以孩子认多少字、会算多少加减法、会多少英语单词为荣耀的做法我们却着实不能认同。幼儿教育应该适当,应该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样把超出孩子接受能力的知识强加给他们,剥夺他们快乐的童年,真的就能塑造一个我们想要的人才吗?  2、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超前教育现象严重存在  不可置否,我国幼儿情感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是,幼儿园在情感教育的具体开展上仍然存在很多压力和问题,最主要的,便是幼儿园为迎合家长口味或进行市场炒作,随意进行的珠心算、早期识字及双语等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如今走在大街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带有“双语”、“艺术”、“实验”等字样的幼儿园招牌,仿佛见证了当前幼儿园的高水平办学和超前的质量意识。然而,如果我们能蹲下来问一问那里的孩子:“你快乐吗?”得出的结果往往令我们心痛。这些幼儿园的超前教育,也许能教会孩子唱歌、跳舞、画画,也许能使孩子们学会不少知识和技能,但他们却无法给孩子们良好的习惯、感知美的眼睛、充满爱的心灵以及快乐的心态。已有调查显示,接受过“超前教育”的幼儿因为在入小学前就掌握了小学的知识,造成他们对小学的重复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时老师讲的课根本听不进去,常常开小差、做小动作。这些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对其以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肯定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学前教育首先注重的应该是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其社会适应力。当前这些幼儿园忽视孩子情感、社会性以及长远发展的做法,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3、幼儿园开展情感教育的效果参差不齐   对于负责任的幼儿园来说,对幼儿的情感教育始终是实施贯彻的教育理念,但教育的效果却是参差不齐,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肯定有幼儿年龄小、认知有限、不容易理解接受的因素,但更多的应该是教师自身的差距。强调情感教育,必然要提高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因为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幼儿情感发展的直接因素。幼儿的情感不仅脆弱,而且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本身必须有积极健康的情感,并且懂得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然而目前教师的状况却不能令人满意。   曾有研究对部分幼儿园的教师作了这样一次专项调查,要求教师对实例进行分析。提供的实例是:某幼儿园小班的一位家长向带班教师反映说,孩子在幼儿园吃饭(午餐)没吃饱。教师听到反映后不高兴,便在以后进餐时故意给这个孩子盛超过其饭量的饭菜,并要求孩子必须吃完,请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调查结果一致认为这位教师的行为是错误的,在说明其错误时包含有这样几种观点:①使幼儿消化不良,影响幼儿身体健康;②影响情绪,使幼儿对教师或幼儿园产生逆反心理;③产生不良社会效果,影响幼儿园声誉;④影响教师的自身形象和发展前途等。上述不良后果提出的人数顺序是:①③②④。从强调早期情感教育这一高度出发,这个分析排列的顺序是欠妥的,它反映了目前教师在加强情感教育这一问题上存在的差距。首先是教师缺乏情感教育意识。由于教师没有把情感教育提到应有的高度给予重视,因而在对实例中教师错误行为的分析时,便更多看重对生理上的直接影响,而忽略了错误行为给幼儿情感上造成的伤害。其次是缺乏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不了解早期情感教育的特点,因而忽略了日常生活活动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最后还反映出教师本身情感素质较差。实例中的孩子由吃不饱到吃不了这是一种明显的变化,如果说前者是教师无意的,那么后者则是教师存心的,这是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而这一点在调查分析中没有反映出来。在实际观察中,我们身边也可以发现有实例中类似的情况。例如家长反映孩子在幼儿园不常喝水,于是在个别教师中就会出现给孩子倒满一大杯水,“让你喝个够”的现象,结果是孩子受委屈。上述问题既反映在调查中,也反映在实际工作中,这样肯定不利于幼儿园情感教育的实施,即使勉强在开展,效果也可想而知。   二、转变观念,注重幼儿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主要是育人之情的教育。幼儿期是健康情感的奠基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发展幼儿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行为,对于提高其社会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充分理解了情感教育的意义以后,要改变目前情感教育中出现的这种种现状,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一)教师的挚爱和真诚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   高尔基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爱学生是教师之本,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因此,可以说,无论教育水平多高、教育理论多深的幼儿教师,都不可能离开这一个“爱”字而孤身试教。尤其是对于小班的幼儿,由于他们年龄小,认知有限,对成人的依赖更加强烈,离开父母和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幼儿园时,内心都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表现为恐惧、哭闹等排斥现象。这时,老师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能够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幼儿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尽管他们可能不会作更多的分析,但是却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程度。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幼儿园的情感体验。因此,热爱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教师要先去温暖孩子的心田,打动他们幼小的心灵,引导孩子的情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然后才能要求他们学会去关爱别人。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首先从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走进孩子的心灵,分析他们的语言行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爱就是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如:孩子刚入园时,老师面带微笑地去迎接、拥抱每一个孩子,并主动向孩子们问好,当班里小朋友因病请假时,主动打电话或家访了解其病情……这些生活中看似可有可无、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幼儿最直接的心理需要。但是,爱绝不等于溺爱、迁就和纵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爱”、有“度”,绝不能感情用事,失去理智,或者忽松忽紧,要前后一贯,始终如一。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使孩子的情感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   (二)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刚刚迈出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生活来到陌生的幼儿园环境,要适应陌生的同伴和老师以及具有约束力的集体生活,这些对于任性、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对幼儿进行育人之情的情感教育,必须首先让幼儿明辨是非,培养孩子善良的意识,知道如何做是对的?如何做是错的?为什么?在提出教育要求的同时要让幼儿懂得这样做的好处,即对于幼儿的积极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哪怕是极其微弱的闪光点,而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则要及时地批评纠正。以求通过这样的正负强化,让幼儿逐渐形成是非标准,增强战胜缺点的信心和勇气,促使幼儿的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逐渐学会懂得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同情别人,最终生成健康的情感,形成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三)利用各种生活资源随机向幼儿渗透情感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可见,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作为幼儿学习的引领者,教师要学会观察幼儿的需要,切实根据孩子的需要,在生活中选取活动资源,从生活中创编教育活动,引导孩子的情感积极、健康的发展。   具体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一方面,在情感目标思想指导下,举办一些以情感教育为目的的日常常规性活动,进行有计划的培养。例如:举办幼儿自愿报名,主动参与的“小百灵”歌唱表演活动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自我肯定意识;定时开启共同探索的“小问号”信箱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等等。另一方面可结合偶发事件,加强情感的随机培养。比如:刚入园时大部分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比较差,但其中有个别能力强一点的幼儿主动帮助了能力弱的幼儿穿脱衣服,扣纽扣、系鞋带;游戏时有幼儿将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了别人;有的幼儿偶尔说出了一些礼貌的话语等等,抓住这些事例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便是最好的随即培养。而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动辄打骂的孩子则随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以使幼儿养成明辨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孩子的心灵。另外,节日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利用“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让幼儿通过绘画、歌曲、游戏等活动,送上祝福来表达幼儿热爱和感恩的情感;还可以鼓励幼儿帮助父母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收拾玩具、摆放碗筷、扫地、洗碗等,培养幼儿以自己能做到的任何方式去关心他人的情感。   (四)巧用多种趣味形式激发幼儿情感共鸣   学前期的儿童在认识上具有具体形象化的特点,他们的认识活动对行动具有直接依赖性,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作直接推理,不会进行逻辑推理。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趣味形式,生动、形象的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   1、利用童话故事培养幼儿的情感。幼儿时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喜欢拟人,把小猫、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象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对虚幻与真实缺乏分析。这两个特点正是童话故事中经常出现的。另外,童话故事还有口语多,篇幅小,角色少,主题简单明了,好坏分明,易于幼儿接受和模仿的特点,所以学前期的孩子总是特别喜欢听童话故事。在听故事时,故事中的情景、角色会在他们的头脑中栩栩如生,此时幼儿的情感也最鲜明,对一些遭遇到不幸的人物和小动物,容易产生同情心。因此,我们若能注意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他们听,利用童话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去打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是勤劳,什么是懒惰,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往往可以收到特殊的教育效果。记得,有一次我给我们班小朋友讲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到第二天早上区域活动时,我就看到我们班的琴琴小朋友一直在画各种各样的火柴,于是我就问她,“你画这么多火柴干嘛”?她说:“我要画好多好多的火柴,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她永远也用不完”!看着她那稚嫩的小脸上露出的坚定的表情,我感动地说:“好!老师也帮你画。”其实,像这样的很多童话故事对幼儿善良情感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2、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情感。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学前期儿童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围生活的浓厚兴趣,使游戏成为了他们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所以,游戏也完全可以是学前期情感教育重要的教育手段,通过课上和课间的游戏活动,可以让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发展幼儿的感知、思维和创造等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细心、耐心、独立性、坚持性、与伙伴合作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比如:我们用歌表演的形式来演绎《好朋友》,让孩子们相互结伴边唱边给对方梳梳头、扣扣纽扣等等;为《迷路的小花鸭》、《对不起,没关系》等创设友爱情境,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角色,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3、利用电影和动画片中正面而具体的人物形象,影响幼儿。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孩子的世界是模仿的世界。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模仿是他们最初认识世界的手段,也是他们掌握实际生活知识的基本形式。正是在模仿成人的行为过程中,儿童才从“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因为年龄和认知的关系,他们尤其喜欢模仿电影和动画片中的英雄形象。但由于幼儿的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是非判断标准还很模糊,模仿往往还只局限于人物的外部形象,而缺乏对人物所表现的品质和精神的领会与学习。所以,具体操作中,教师首先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行为准则,为幼儿树一个可供模仿的正确榜样。第二,教育者应针对电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经常和幼儿一起讨论研究,正确引导幼儿分析人物,不停留于表面情节和人物的直观形象,教育幼儿学习英雄人物的勇敢顽强,憎恨敌人的卑鄙凶残。比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经常给孩子讲雷锋、葫芦娃、孙悟空等英雄人物的故事,观看有关的电影、电视,向幼儿展示他们的事迹,激发孩子向他们学习的愿望,从而学会自觉地关心他人、富有正义感等优秀品质。  (五)家园一致是巩固幼儿情感教育成果的重要环节   幼儿良好、成功的情感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知是基础,行是关键,习惯是归宿,如何使幼儿的情感认识变为行为进而成为道德习惯,就需要通过巩固这个重要的环节。幼儿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和家人一起度过的,家庭环境和家人的态度对幼儿道德认识的巩固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假如儿童在家里没有受到情感教育,他就不可能用心灵认识世界和接受老师的话,他所了解的是他听到和谈到东西的逻辑意义,而情感上、心灵上的潜台词他是不会明白的。”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启蒙教育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会事倍功半。但是,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孩子们个个是“小皇帝”、 “小公主”,父母长辈对他们的要求向来是有求必应,说一不二。如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形成教育共识呢?   1、开展主题活动时,邀请家长一同前来进行亲子活动,将我们的情感教育默默地渗透到家庭,为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地培养和巩固幼儿的情感做好铺垫。   2、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园联系栏”等,向家长宣传关于家庭对幼儿情感形成的重要性,并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基本的家教知识,从而使得大部分家长能主动地与教师相互配合,互相探讨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优势,使情感教育真正获得成效。   3、开展家长助教活动。通过教师与家长的直接沟通将我们的情感教育理念渗透给家长,使家长既有机会充分的实践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也使孩子们在了解相关行业知识,了解爸爸妈妈工作辛苦的同时,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劳动者及尊重劳动成果的良好情感。幼儿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培养具有良好情感素质的人。因为这不仅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文明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用爱作为纽带连接我们和幼儿、家长的关系,多沟通、多协调,注重在共同的教育目标指引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肯定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唯有如此,我们的幼儿教育才是负责任的教育。   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儿童的世界也不完全是一片净土,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压力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减少孩子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提早察觉孩子是否正承受着心理压力;一旦孩子已经处于压力之中,我们还可以尽量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压力。为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规范教育行为,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相反则有可能给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使孩子向着不正确的方向发展。 我认为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以真诚关怀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使他们形成安全感。要教育儿童,首先必须理解儿童。我们在与孩子的交往中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教师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透过爱,教师才能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进而热爱、信任老师,与老师心心相印,相融无间。教师的爱心应当是理智的爱。由于先天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具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智能和性格,我们应了解其产生的根源,平等地对他们亲切、关怀,并提出严格的要求。不管孩子们的性格、长相、能力、背景如何,我们都应一视同仁、公平地关爱每个幼儿,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爱的雨露下健康成长。例如,要从生活照料入手,向所有幼儿传递爱的信息,要给安全感受到威胁的幼儿以特殊的关怀,要以冷静、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挑衅和不服从行为等等。师幼之间只有建立了和谐、亲切、友好尊重、充满社会情感的关系,才能使幼儿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指导,敞开心扉地自然表达心理动态和全部智能,并且扩展为良好的同伴关系。   二、用规范的教育行为创设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我们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千万不要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进幼儿园。同时,还要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作深刻的反思,极力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三、用积极的评价发展幼儿的自尊感。教师在儿童的心目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都希望教师关注与称赞自己,要求教师关心与重视他。我们要用赞赏的目光期待孩子,不吝惜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注意避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向比较。教师在活动中要随时注意幼儿的表现,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教育的时机,引导幼儿快乐积极地活动。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性的语言,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身体接触,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

教育学毕业论文5000字完整版视频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 摘要:由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限制,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是农村新课改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中小学;教与学;构建 目前,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角色结构的复杂性。相对学生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层面式的“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角色 面对市场经济、网络时代,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越来越高的社会期待,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冲击,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这一层面式的角色问题,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努力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之目的。 (二)三维式的“导演、导游、导师”角色 在新课程中,角色的转变不仅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导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这就加大了指导的难度。树立“导师意识”;首先是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靠创造性的劳动获得新知,并有所进步;其次是善于指导,中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强,情绪不够稳定,方法还很欠缺,这就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再次,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为原则。“导演、导游、导师”三维角色三种境界,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后者更充分地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益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新课改在农村中小学得到有效地实施,就要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一)探究准备 这是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准备良好的思维材料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1.创设情景 (1)迁移学习。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学法的铺垫。 (2)情景引入。通过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用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实例、游戏、故事等引入。 2.提出问题 根据新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构建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准备多种探究性材料;指导学生运用好探究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可分三步: 1.独立探究。采用尝试探究的方法。首先教师为学生准备尝试的材料(自学课文、操作演示、动笔练习等)和尝试思考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尝试中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做到边尝试、边思考,初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通过学生尝试思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 2.合作探究。采用讨论质疑的方法。在学生通过尝试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运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讨论;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讨论的问题是新课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启发思维的关键或在尝试中遇到的问题。让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不同的见解。小组讨论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质疑;学生在讨论中不能理解和未能解决的问题或在教学中重点、难点、关键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 发现知识。学生经过尝试、讨论试练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知识归纳构建;发现学习规律,概括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三)探究深化 这是检测巩固运用新知识,掌握运用学法、形成技能的环节。 1.尝试。这是检测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掌握学法和运用学法的尝试;练习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 练习要环绕目标,突出重点,有基本练习、综合或专项练习、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练习要有开放性,形式要多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2.评价。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让学生互批、互评、互议,评出不同的思路和看法。通过师生互评,充分发挥学生协作的功能和自主学习的功能,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3.总结。一方面让学生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另一方面教师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深化作简明提示。 三、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对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在教学主体、教学形式、教学氛围等方面实现有机转换,确保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尊重同学、尊重师长、尊重知识、尊重自然、尊重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960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地域,为我们提拱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去挖掘它。针对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我们本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贴近实际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德育工作。大处着眼就是对各年级学生应达到什么标准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要求、小处着手就是从平时抓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就是结合时代要求、社会环境和学生实际,扎扎实实工作,实实在在落实德育的各项措施。我们以“热爱家乡、热爱学校为主题,紧紧围绕发展创新的内容开展了,少先队、团队演讲比赛活动;以“养成习惯,收获命运”为主题开展了争创行为规范示范班活动;以“歌唱祖国,爱我中华”为主题连续举办了校园艺术节,开展了争创艺术教育特色班活动;以尊重自然,强化和谐”为主题,引导学生将爱护、保护环境与自,身文明修养相结合,开展了从我做起,从身边每件小事做起的活动;以“珍爱生命,遵守交规”为主题,开展了尊重社会,强化规则意识的话动;以”诚信、助人、尊师、兴教”为主题,开展了每学期四次的团队观摩话动。我们还特别重视新生人学、新队员宣誓、校园每日常规、毕业文明离校等一系列做人的教育。 (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相信学生的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机会还给学生,开放学生的心灵世界,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1.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教学就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敢问”,帮助学生“会问”引导学生“善问”。在问的形式上,可让学生课前提问,供教师备课、上课;课上提问,供师生讨论交流;课后提问,供大家学习探究.在问的内容上,指导学生”善问”,即把握何处问、怎么问? 2.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若要教学打动每个学生,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更多的教学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寻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如果学生有了自己的意向性选择,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去寻求自己的发展和提高。 3.给学生尝试的空间。学生的知识能力不是教师给的,而是在自主尝试、实践探究中形成的。从模仿到探究到创造,逐步构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尝试”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定向一自学—自探一交流一反思一内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会尝试到敢于尝试到乐于尝试到善于尝试,形成了自主意识、强化了探究意识,提高了受挫意识,进发了成功意识。 给学生创造的天地。课堂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学习与成果的展示。但是学生中存在“三怕”:怕老师、怕提问、怕学生。应该培养“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只有体现出这种“不怕”的精神,才能显示出孩子的求知欲,学生才能敢学、敢问、敢拼、敢和教师争辩,才能创造出一堂好课,才能实现孩子真正的发展目标。树立我能、我会、我棒的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尝试、自主实践、自主创造,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 (三)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加大学校教育合力 由于农村地域的差异,决定了农村经济、文化的不平衡,积极探索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是提高农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1.校内资源。“一段校史、一位教师、一块奖牌、一件作品、一项工程……”,若将这些统计、整理,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资源。 2.乡土教材。“民俗民风、乡土文化、特色产业、人才人力……”,不仅是编写乡土教材的基本内容,也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它既可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又能让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乐意接受。 3.家长交流。“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专题讲座、家长学校咨询活动……”,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与交流,同时,学校也从家长那里得到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难怪有人说家长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4.学生活动。“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的讲话、团徽下的宣誓、板报专栏、校规校训”以及参观、访问、调查、竞赛等有益活动,让学生了解多彩的大千世界,感受劳动之艰辛,亲历知识的需求,触动求知的欲望。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从中得到了“崇真、尚美、启智、健体”的高尚品质教育。 (四)运用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很多农村学校、教师习惯于大考、小考后把成绩公布于众,然后仔细排出名次,甚至把分数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这种做法偶尔为之,可能会给学生适度的压力,激发学习积极性。但频繁用这种手段,甚至将之作为控制、刺激学生的有力武器,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长期如此,将破坏学校教学环境,使学生始终生活在焦虑和压抑之中。最可怕的是,对排名靠后的学生在心理上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教育无小事,采取任何教育措施,都应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利益。我们在课堂上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了不同的评价形式;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认真对待;对学生的认识和实践结果。正确的给予充分的肯定,有独到见解的大加表扬,错误的不直接否定,更不草率批评,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阅读资料、师生交流诸多方面得到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运用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四、多种途径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 (一)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以信息化推动学校的发展 农村学校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在教育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把有限的资金均摊给各个学校;只能是杯水车薪。推进教育信息化,只有集中投资才能见效,而集中投资的前提必须是调整学校布局,撤并部分不足百名师生的“袖珍学校”,集中力量和资金建设示范化学校,因地制宜抓好“计算机、闭路电视、广播”三网合一的“乡镇网”及各个学校的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农村“民转公”和代课教师偏多,素质偏低,观念相对落后,教法相对陈旧。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建好农村学校卫星网这一“天网”和互联网这一“地网”的同时,还要加强“人网”的建设。一是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培养培训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二是通过发达地区对贫困农村学校的支教、城镇和农村学校教师的轮流任教、城镇教师定期送教下乡等形式,共享“人网”资源;三是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四是加强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基本功素质;五是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利用农村独特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农村进行新课程改革,环境、设施等并非课改教师所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缺。然而,没有活动场地、没有专业教室……,时刻困扰着课改的如期进行,作为课改先行者是否想到了农村那些平凡朴素的山川河流、田野村庄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诸如踢毽子、打沙包;荡秋千、促泥鳅、扭秧歌、舞龙灯等活动;都对学生的自主参与、群体合作、情趣爱好、创新思维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只要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引导得当,并加以创新改进,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 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忽视校本教研,盛行分数管理。为了扭转这种重分不重人,利益驱动代替事业追求的被动局面,必须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集中交流”为主,通过教学反思、交流研讨、集体备课、协作尝试、说课评课、案例评选、探究创新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 (五)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强化家长与学校间的联系 家庭不仅是学生温暖的港湾,更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诚邀家长与课改同行。无论是实施课改年级的教师还是其他年级的教师,都要多与家长联系、沟通,做好宣传工作,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举行家长开放日、开放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纵横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通过平等对话。在对话中互相理解,在理解中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六)健全教育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教育评价有鉴定、改进、激励、管理与研究的功能,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教师教育教学综合量化管理办法,不“以分论赏”,抓管理、促教研、全面评估教师工作;在学生评价上注重学生的发展,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杜绝公布成绩和用成绩排名次的错误做法;鼓励学校、家长、社区共建有效、合理、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激发教师进行新课改的积极性,在教育教学中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课改文化氛围。

幼儿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愈来愈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可是,由于人们认识的片面性,很多家长普遍存在重智轻德、倚技弱情的错误观点。于是就有幼儿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愈来愈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可是,由于人们认识的片面性,很多家长普遍存在重智轻德、倚技弱情的错误观点。于是就有了很多不负责任的幼儿园为了追求利益和迎合家长口味,在教育过程中随意进行珠心算、早期识字及双语等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造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超前教育现象严重存在。幼儿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培养具有良好情感素质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对这种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转变观念,注重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我们的幼儿教育才是负责任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可以看出,情感教育是首位的。国家教育部在世纪之交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也将学生的情感目标放在了综合评价的第一位,从此更不难看出情感培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可综观当前幼儿园的教育现状,可以发现,在教育过程中与现代儿童观、教育观背道而驰,重智轻德、倚技弱情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如果这些做法长期坚持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当前幼儿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家长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近年来,虽然幼儿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社会上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幼儿教育存在错误的理解和认识,特别在很多中小城市,家长仍旧过多的注重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早早的把孩子送到各种辅导班,对孩子进行着知识的灌输,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学前就能认几千个字,能算加减法,英语说得朗朗上口就是聪明有为的表现。如果与这些家长沟通一下便不难发觉,家长都有一套自以为颇有道理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父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上不了好中学、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怕别人都学,自己的孩子不学就落后;怕社会竞争激烈,孩子长大后没有立足之地等等。望子成龙乃人之常情,我们也都可以理解,但是以孩子认多少字、会算多少加减法、会多少英语单词为荣耀的做法我们却着实不能认同。幼儿教育应该适当,应该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样把超出孩子接受能力的知识强加给他们,剥夺他们快乐的童年,真的就能塑造一个我们想要的人才吗?  2、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超前教育现象严重存在  不可置否,我国幼儿情感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是,幼儿园在情感教育的具体开展上仍然存在很多压力和问题,最主要的,便是幼儿园为迎合家长口味或进行市场炒作,随意进行的珠心算、早期识字及双语等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如今走在大街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带有“双语”、“艺术”、“实验”等字样的幼儿园招牌,仿佛见证了当前幼儿园的高水平办学和超前的质量意识。然而,如果我们能蹲下来问一问那里的孩子:“你快乐吗?”得出的结果往往令我们心痛。这些幼儿园的超前教育,也许能教会孩子唱歌、跳舞、画画,也许能使孩子们学会不少知识和技能,但他们却无法给孩子们良好的习惯、感知美的眼睛、充满爱的心灵以及快乐的心态。已有调查显示,接受过“超前教育”的幼儿因为在入小学前就掌握了小学的知识,造成他们对小学的重复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时老师讲的课根本听不进去,常常开小差、做小动作。这些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对其以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肯定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学前教育首先注重的应该是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其社会适应力。当前这些幼儿园忽视孩子情感、社会性以及长远发展的做法,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3、幼儿园开展情感教育的效果参差不齐   对于负责任的幼儿园来说,对幼儿的情感教育始终是实施贯彻的教育理念,但教育的效果却是参差不齐,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肯定有幼儿年龄小、认知有限、不容易理解接受的因素,但更多的应该是教师自身的差距。强调情感教育,必然要提高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因为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幼儿情感发展的直接因素。幼儿的情感不仅脆弱,而且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本身必须有积极健康的情感,并且懂得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然而目前教师的状况却不能令人满意。   曾有研究对部分幼儿园的教师作了这样一次专项调查,要求教师对实例进行分析。提供的实例是:某幼儿园小班的一位家长向带班教师反映说,孩子在幼儿园吃饭(午餐)没吃饱。教师听到反映后不高兴,便在以后进餐时故意给这个孩子盛超过其饭量的饭菜,并要求孩子必须吃完,请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调查结果一致认为这位教师的行为是错误的,在说明其错误时包含有这样几种观点:①使幼儿消化不良,影响幼儿身体健康;②影响情绪,使幼儿对教师或幼儿园产生逆反心理;③产生不良社会效果,影响幼儿园声誉;④影响教师的自身形象和发展前途等。上述不良后果提出的人数顺序是:①③②④。从强调早期情感教育这一高度出发,这个分析排列的顺序是欠妥的,它反映了目前教师在加强情感教育这一问题上存在的差距。首先是教师缺乏情感教育意识。由于教师没有把情感教育提到应有的高度给予重视,因而在对实例中教师错误行为的分析时,便更多看重对生理上的直接影响,而忽略了错误行为给幼儿情感上造成的伤害。其次是缺乏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不了解早期情感教育的特点,因而忽略了日常生活活动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最后还反映出教师本身情感素质较差。实例中的孩子由吃不饱到吃不了这是一种明显的变化,如果说前者是教师无意的,那么后者则是教师存心的,这是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而这一点在调查分析中没有反映出来。在实际观察中,我们身边也可以发现有实例中类似的情况。例如家长反映孩子在幼儿园不常喝水,于是在个别教师中就会出现给孩子倒满一大杯水,“让你喝个够”的现象,结果是孩子受委屈。上述问题既反映在调查中,也反映在实际工作中,这样肯定不利于幼儿园情感教育的实施,即使勉强在开展,效果也可想而知。   二、转变观念,注重幼儿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主要是育人之情的教育。幼儿期是健康情感的奠基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发展幼儿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行为,对于提高其社会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充分理解了情感教育的意义以后,要改变目前情感教育中出现的这种种现状,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一)教师的挚爱和真诚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   高尔基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爱学生是教师之本,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因此,可以说,无论教育水平多高、教育理论多深的幼儿教师,都不可能离开这一个“爱”字而孤身试教。尤其是对于小班的幼儿,由于他们年龄小,认知有限,对成人的依赖更加强烈,离开父母和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幼儿园时,内心都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表现为恐惧、哭闹等排斥现象。这时,老师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能够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幼儿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尽管他们可能不会作更多的分析,但是却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程度。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幼儿园的情感体验。因此,热爱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教师要先去温暖孩子的心田,打动他们幼小的心灵,引导孩子的情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然后才能要求他们学会去关爱别人。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首先从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走进孩子的心灵,分析他们的语言行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爱就是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如:孩子刚入园时,老师面带微笑地去迎接、拥抱每一个孩子,并主动向孩子们问好,当班里小朋友因病请假时,主动打电话或家访了解其病情……这些生活中看似可有可无、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幼儿最直接的心理需要。但是,爱绝不等于溺爱、迁就和纵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爱”、有“度”,绝不能感情用事,失去理智,或者忽松忽紧,要前后一贯,始终如一。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使孩子的情感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   (二)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刚刚迈出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生活来到陌生的幼儿园环境,要适应陌生的同伴和老师以及具有约束力的集体生活,这些对于任性、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对幼儿进行育人之情的情感教育,必须首先让幼儿明辨是非,培养孩子善良的意识,知道如何做是对的?如何做是错的?为什么?在提出教育要求的同时要让幼儿懂得这样做的好处,即对于幼儿的积极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哪怕是极其微弱的闪光点,而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则要及时地批评纠正。以求通过这样的正负强化,让幼儿逐渐形成是非标准,增强战胜缺点的信心和勇气,促使幼儿的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逐渐学会懂得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同情别人,最终生成健康的情感,形成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三)利用各种生活资源随机向幼儿渗透情感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可见,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作为幼儿学习的引领者,教师要学会观察幼儿的需要,切实根据孩子的需要,在生活中选取活动资源,从生活中创编教育活动,引导孩子的情感积极、健康的发展。   具体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一方面,在情感目标思想指导下,举办一些以情感教育为目的的日常常规性活动,进行有计划的培养。例如:举办幼儿自愿报名,主动参与的“小百灵”歌唱表演活动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自我肯定意识;定时开启共同探索的“小问号”信箱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等等。另一方面可结合偶发事件,加强情感的随机培养。比如:刚入园时大部分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比较差,但其中有个别能力强一点的幼儿主动帮助了能力弱的幼儿穿脱衣服,扣纽扣、系鞋带;游戏时有幼儿将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了别人;有的幼儿偶尔说出了一些礼貌的话语等等,抓住这些事例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便是最好的随即培养。而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动辄打骂的孩子则随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以使幼儿养成明辨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孩子的心灵。另外,节日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利用“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让幼儿通过绘画、歌曲、游戏等活动,送上祝福来表达幼儿热爱和感恩的情感;还可以鼓励幼儿帮助父母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收拾玩具、摆放碗筷、扫地、洗碗等,培养幼儿以自己能做到的任何方式去关心他人的情感。   (四)巧用多种趣味形式激发幼儿情感共鸣   学前期的儿童在认识上具有具体形象化的特点,他们的认识活动对行动具有直接依赖性,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作直接推理,不会进行逻辑推理。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趣味形式,生动、形象的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   1、利用童话故事培养幼儿的情感。幼儿时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喜欢拟人,把小猫、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象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对虚幻与真实缺乏分析。这两个特点正是童话故事中经常出现的。另外,童话故事还有口语多,篇幅小,角色少,主题简单明了,好坏分明,易于幼儿接受和模仿的特点,所以学前期的孩子总是特别喜欢听童话故事。在听故事时,故事中的情景、角色会在他们的头脑中栩栩如生,此时幼儿的情感也最鲜明,对一些遭遇到不幸的人物和小动物,容易产生同情心。因此,我们若能注意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他们听,利用童话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去打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是勤劳,什么是懒惰,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往往可以收到特殊的教育效果。记得,有一次我给我们班小朋友讲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到第二天早上区域活动时,我就看到我们班的琴琴小朋友一直在画各种各样的火柴,于是我就问她,“你画这么多火柴干嘛”?她说:“我要画好多好多的火柴,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她永远也用不完”!看着她那稚嫩的小脸上露出的坚定的表情,我感动地说:“好!老师也帮你画。”其实,像这样的很多童话故事对幼儿善良情感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2、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情感。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学前期儿童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围生活的浓厚兴趣,使游戏成为了他们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所以,游戏也完全可以是学前期情感教育重要的教育手段,通过课上和课间的游戏活动,可以让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发展幼儿的感知、思维和创造等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细心、耐心、独立性、坚持性、与伙伴合作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比如:我们用歌表演的形式来演绎《好朋友》,让孩子们相互结伴边唱边给对方梳梳头、扣扣纽扣等等;为《迷路的小花鸭》、《对不起,没关系》等创设友爱情境,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角色,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3、利用电影和动画片中正面而具体的人物形象,影响幼儿。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孩子的世界是模仿的世界。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模仿是他们最初认识世界的手段,也是他们掌握实际生活知识的基本形式。正是在模仿成人的行为过程中,儿童才从“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因为年龄和认知的关系,他们尤其喜欢模仿电影和动画片中的英雄形象。但由于幼儿的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是非判断标准还很模糊,模仿往往还只局限于人物的外部形象,而缺乏对人物所表现的品质和精神的领会与学习。所以,具体操作中,教师首先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行为准则,为幼儿树一个可供模仿的正确榜样。第二,教育者应针对电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经常和幼儿一起讨论研究,正确引导幼儿分析人物,不停留于表面情节和人物的直观形象,教育幼儿学习英雄人物的勇敢顽强,憎恨敌人的卑鄙凶残。比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经常给孩子讲雷锋、葫芦娃、孙悟空等英雄人物的故事,观看有关的电影、电视,向幼儿展示他们的事迹,激发孩子向他们学习的愿望,从而学会自觉地关心他人、富有正义感等优秀品质。  (五)家园一致是巩固幼儿情感教育成果的重要环节   幼儿良好、成功的情感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知是基础,行是关键,习惯是归宿,如何使幼儿的情感认识变为行为进而成为道德习惯,就需要通过巩固这个重要的环节。幼儿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和家人一起度过的,家庭环境和家人的态度对幼儿道德认识的巩固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假如儿童在家里没有受到情感教育,他就不可能用心灵认识世界和接受老师的话,他所了解的是他听到和谈到东西的逻辑意义,而情感上、心灵上的潜台词他是不会明白的。”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启蒙教育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会事倍功半。但是,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孩子们个个是“小皇帝”、 “小公主”,父母长辈对他们的要求向来是有求必应,说一不二。如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形成教育共识呢?   1、开展主题活动时,邀请家长一同前来进行亲子活动,将我们的情感教育默默地渗透到家庭,为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地培养和巩固幼儿的情感做好铺垫。   2、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园联系栏”等,向家长宣传关于家庭对幼儿情感形成的重要性,并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基本的家教知识,从而使得大部分家长能主动地与教师相互配合,互相探讨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优势,使情感教育真正获得成效。   3、开展家长助教活动。通过教师与家长的直接沟通将我们的情感教育理念渗透给家长,使家长既有机会充分的实践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也使孩子们在了解相关行业知识,了解爸爸妈妈工作辛苦的同时,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劳动者及尊重劳动成果的良好情感。幼儿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培养具有良好情感素质的人。因为这不仅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文明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用爱作为纽带连接我们和幼儿、家长的关系,多沟通、多协调,注重在共同的教育目标指引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肯定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唯有如此,我们的幼儿教育才是负责任的教育。   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儿童的世界也不完全是一片净土,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压力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减少孩子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提早察觉孩子是否正承受着心理压力;一旦孩子已经处于压力之中,我们还可以尽量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压力。为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规范教育行为,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相反则有可能给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使孩子向着不正确的方向发展。 我认为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以真诚关怀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使他们形成安全感。要教育儿童,首先必须理解儿童。我们在与孩子的交往中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教师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透过爱,教师才能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进而热爱、信任老师,与老师心心相印,相融无间。教师的爱心应当是理智的爱。由于先天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具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智能和性格,我们应了解其产生的根源,平等地对他们亲切、关怀,并提出严格的要求。不管孩子们的性格、长相、能力、背景如何,我们都应一视同仁、公平地关爱每个幼儿,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爱的雨露下健康成长。例如,要从生活照料入手,向所有幼儿传递爱的信息,要给安全感受到威胁的幼儿以特殊的关怀,要以冷静、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挑衅和不服从行为等等。师幼之间只有建立了和谐、亲切、友好尊重、充满社会情感的关系,才能使幼儿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指导,敞开心扉地自然表达心理动态和全部智能,并且扩展为良好的同伴关系。   二、用规范的教育行为创设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我们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千万不要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进幼儿园。同时,还要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作深刻的反思,极力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三、用积极的评价发展幼儿的自尊感。教师在儿童的心目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都希望教师关注与称赞自己,要求教师关心与重视他。我们要用赞赏的目光期待孩子,不吝惜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注意避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向比较。教师在活动中要随时注意幼儿的表现,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教育的时机,引导幼儿快乐积极地活动。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性的语言,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身体接触,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

我之前在“我要毕业代写网”写过论文质量非常好,一次就给通过了而且是用支付宝担保交易的,很安全,不会被骗定金之类的,他们是专业代写论文包含(文案定制、论文发表、职称论文、文案策划、各种毕业论文、外语互译等)方面的服务的。公司拥有强大的队伍,保质量,包通过。创一流服务,让客户满意。哦对了您可以在百度搜索哦。

教育学毕业论文5000字完整版视频在线观看

幼儿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愈来愈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可是,由于人们认识的片面性,很多家长普遍存在重智轻德、倚技弱情的错误观点。于是就有幼儿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愈来愈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可是,由于人们认识的片面性,很多家长普遍存在重智轻德、倚技弱情的错误观点。于是就有了很多不负责任的幼儿园为了追求利益和迎合家长口味,在教育过程中随意进行珠心算、早期识字及双语等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造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超前教育现象严重存在。幼儿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培养具有良好情感素质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对这种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转变观念,注重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我们的幼儿教育才是负责任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可以看出,情感教育是首位的。国家教育部在世纪之交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也将学生的情感目标放在了综合评价的第一位,从此更不难看出情感培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可综观当前幼儿园的教育现状,可以发现,在教育过程中与现代儿童观、教育观背道而驰,重智轻德、倚技弱情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如果这些做法长期坚持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当前幼儿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家长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近年来,虽然幼儿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社会上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幼儿教育存在错误的理解和认识,特别在很多中小城市,家长仍旧过多的注重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早早的把孩子送到各种辅导班,对孩子进行着知识的灌输,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学前就能认几千个字,能算加减法,英语说得朗朗上口就是聪明有为的表现。如果与这些家长沟通一下便不难发觉,家长都有一套自以为颇有道理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父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上不了好中学、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怕别人都学,自己的孩子不学就落后;怕社会竞争激烈,孩子长大后没有立足之地等等。望子成龙乃人之常情,我们也都可以理解,但是以孩子认多少字、会算多少加减法、会多少英语单词为荣耀的做法我们却着实不能认同。幼儿教育应该适当,应该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样把超出孩子接受能力的知识强加给他们,剥夺他们快乐的童年,真的就能塑造一个我们想要的人才吗?  2、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超前教育现象严重存在  不可置否,我国幼儿情感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是,幼儿园在情感教育的具体开展上仍然存在很多压力和问题,最主要的,便是幼儿园为迎合家长口味或进行市场炒作,随意进行的珠心算、早期识字及双语等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如今走在大街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带有“双语”、“艺术”、“实验”等字样的幼儿园招牌,仿佛见证了当前幼儿园的高水平办学和超前的质量意识。然而,如果我们能蹲下来问一问那里的孩子:“你快乐吗?”得出的结果往往令我们心痛。这些幼儿园的超前教育,也许能教会孩子唱歌、跳舞、画画,也许能使孩子们学会不少知识和技能,但他们却无法给孩子们良好的习惯、感知美的眼睛、充满爱的心灵以及快乐的心态。已有调查显示,接受过“超前教育”的幼儿因为在入小学前就掌握了小学的知识,造成他们对小学的重复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时老师讲的课根本听不进去,常常开小差、做小动作。这些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对其以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肯定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学前教育首先注重的应该是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其社会适应力。当前这些幼儿园忽视孩子情感、社会性以及长远发展的做法,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3、幼儿园开展情感教育的效果参差不齐   对于负责任的幼儿园来说,对幼儿的情感教育始终是实施贯彻的教育理念,但教育的效果却是参差不齐,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肯定有幼儿年龄小、认知有限、不容易理解接受的因素,但更多的应该是教师自身的差距。强调情感教育,必然要提高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因为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幼儿情感发展的直接因素。幼儿的情感不仅脆弱,而且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本身必须有积极健康的情感,并且懂得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然而目前教师的状况却不能令人满意。   曾有研究对部分幼儿园的教师作了这样一次专项调查,要求教师对实例进行分析。提供的实例是:某幼儿园小班的一位家长向带班教师反映说,孩子在幼儿园吃饭(午餐)没吃饱。教师听到反映后不高兴,便在以后进餐时故意给这个孩子盛超过其饭量的饭菜,并要求孩子必须吃完,请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调查结果一致认为这位教师的行为是错误的,在说明其错误时包含有这样几种观点:①使幼儿消化不良,影响幼儿身体健康;②影响情绪,使幼儿对教师或幼儿园产生逆反心理;③产生不良社会效果,影响幼儿园声誉;④影响教师的自身形象和发展前途等。上述不良后果提出的人数顺序是:①③②④。从强调早期情感教育这一高度出发,这个分析排列的顺序是欠妥的,它反映了目前教师在加强情感教育这一问题上存在的差距。首先是教师缺乏情感教育意识。由于教师没有把情感教育提到应有的高度给予重视,因而在对实例中教师错误行为的分析时,便更多看重对生理上的直接影响,而忽略了错误行为给幼儿情感上造成的伤害。其次是缺乏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不了解早期情感教育的特点,因而忽略了日常生活活动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最后还反映出教师本身情感素质较差。实例中的孩子由吃不饱到吃不了这是一种明显的变化,如果说前者是教师无意的,那么后者则是教师存心的,这是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而这一点在调查分析中没有反映出来。在实际观察中,我们身边也可以发现有实例中类似的情况。例如家长反映孩子在幼儿园不常喝水,于是在个别教师中就会出现给孩子倒满一大杯水,“让你喝个够”的现象,结果是孩子受委屈。上述问题既反映在调查中,也反映在实际工作中,这样肯定不利于幼儿园情感教育的实施,即使勉强在开展,效果也可想而知。   二、转变观念,注重幼儿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主要是育人之情的教育。幼儿期是健康情感的奠基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发展幼儿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行为,对于提高其社会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充分理解了情感教育的意义以后,要改变目前情感教育中出现的这种种现状,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一)教师的挚爱和真诚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   高尔基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爱学生是教师之本,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因此,可以说,无论教育水平多高、教育理论多深的幼儿教师,都不可能离开这一个“爱”字而孤身试教。尤其是对于小班的幼儿,由于他们年龄小,认知有限,对成人的依赖更加强烈,离开父母和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幼儿园时,内心都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表现为恐惧、哭闹等排斥现象。这时,老师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能够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幼儿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尽管他们可能不会作更多的分析,但是却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程度。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幼儿园的情感体验。因此,热爱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教师要先去温暖孩子的心田,打动他们幼小的心灵,引导孩子的情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然后才能要求他们学会去关爱别人。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首先从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走进孩子的心灵,分析他们的语言行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爱就是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如:孩子刚入园时,老师面带微笑地去迎接、拥抱每一个孩子,并主动向孩子们问好,当班里小朋友因病请假时,主动打电话或家访了解其病情……这些生活中看似可有可无、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幼儿最直接的心理需要。但是,爱绝不等于溺爱、迁就和纵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爱”、有“度”,绝不能感情用事,失去理智,或者忽松忽紧,要前后一贯,始终如一。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使孩子的情感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   (二)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刚刚迈出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生活来到陌生的幼儿园环境,要适应陌生的同伴和老师以及具有约束力的集体生活,这些对于任性、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对幼儿进行育人之情的情感教育,必须首先让幼儿明辨是非,培养孩子善良的意识,知道如何做是对的?如何做是错的?为什么?在提出教育要求的同时要让幼儿懂得这样做的好处,即对于幼儿的积极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哪怕是极其微弱的闪光点,而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则要及时地批评纠正。以求通过这样的正负强化,让幼儿逐渐形成是非标准,增强战胜缺点的信心和勇气,促使幼儿的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逐渐学会懂得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同情别人,最终生成健康的情感,形成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三)利用各种生活资源随机向幼儿渗透情感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可见,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作为幼儿学习的引领者,教师要学会观察幼儿的需要,切实根据孩子的需要,在生活中选取活动资源,从生活中创编教育活动,引导孩子的情感积极、健康的发展。   具体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一方面,在情感目标思想指导下,举办一些以情感教育为目的的日常常规性活动,进行有计划的培养。例如:举办幼儿自愿报名,主动参与的“小百灵”歌唱表演活动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自我肯定意识;定时开启共同探索的“小问号”信箱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等等。另一方面可结合偶发事件,加强情感的随机培养。比如:刚入园时大部分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比较差,但其中有个别能力强一点的幼儿主动帮助了能力弱的幼儿穿脱衣服,扣纽扣、系鞋带;游戏时有幼儿将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了别人;有的幼儿偶尔说出了一些礼貌的话语等等,抓住这些事例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便是最好的随即培养。而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动辄打骂的孩子则随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以使幼儿养成明辨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孩子的心灵。另外,节日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利用“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让幼儿通过绘画、歌曲、游戏等活动,送上祝福来表达幼儿热爱和感恩的情感;还可以鼓励幼儿帮助父母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收拾玩具、摆放碗筷、扫地、洗碗等,培养幼儿以自己能做到的任何方式去关心他人的情感。   (四)巧用多种趣味形式激发幼儿情感共鸣   学前期的儿童在认识上具有具体形象化的特点,他们的认识活动对行动具有直接依赖性,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作直接推理,不会进行逻辑推理。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趣味形式,生动、形象的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   1、利用童话故事培养幼儿的情感。幼儿时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喜欢拟人,把小猫、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象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对虚幻与真实缺乏分析。这两个特点正是童话故事中经常出现的。另外,童话故事还有口语多,篇幅小,角色少,主题简单明了,好坏分明,易于幼儿接受和模仿的特点,所以学前期的孩子总是特别喜欢听童话故事。在听故事时,故事中的情景、角色会在他们的头脑中栩栩如生,此时幼儿的情感也最鲜明,对一些遭遇到不幸的人物和小动物,容易产生同情心。因此,我们若能注意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他们听,利用童话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去打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是勤劳,什么是懒惰,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往往可以收到特殊的教育效果。记得,有一次我给我们班小朋友讲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到第二天早上区域活动时,我就看到我们班的琴琴小朋友一直在画各种各样的火柴,于是我就问她,“你画这么多火柴干嘛”?她说:“我要画好多好多的火柴,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她永远也用不完”!看着她那稚嫩的小脸上露出的坚定的表情,我感动地说:“好!老师也帮你画。”其实,像这样的很多童话故事对幼儿善良情感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2、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情感。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学前期儿童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围生活的浓厚兴趣,使游戏成为了他们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所以,游戏也完全可以是学前期情感教育重要的教育手段,通过课上和课间的游戏活动,可以让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发展幼儿的感知、思维和创造等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细心、耐心、独立性、坚持性、与伙伴合作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比如:我们用歌表演的形式来演绎《好朋友》,让孩子们相互结伴边唱边给对方梳梳头、扣扣纽扣等等;为《迷路的小花鸭》、《对不起,没关系》等创设友爱情境,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角色,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3、利用电影和动画片中正面而具体的人物形象,影响幼儿。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孩子的世界是模仿的世界。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模仿是他们最初认识世界的手段,也是他们掌握实际生活知识的基本形式。正是在模仿成人的行为过程中,儿童才从“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因为年龄和认知的关系,他们尤其喜欢模仿电影和动画片中的英雄形象。但由于幼儿的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是非判断标准还很模糊,模仿往往还只局限于人物的外部形象,而缺乏对人物所表现的品质和精神的领会与学习。所以,具体操作中,教师首先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行为准则,为幼儿树一个可供模仿的正确榜样。第二,教育者应针对电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经常和幼儿一起讨论研究,正确引导幼儿分析人物,不停留于表面情节和人物的直观形象,教育幼儿学习英雄人物的勇敢顽强,憎恨敌人的卑鄙凶残。比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经常给孩子讲雷锋、葫芦娃、孙悟空等英雄人物的故事,观看有关的电影、电视,向幼儿展示他们的事迹,激发孩子向他们学习的愿望,从而学会自觉地关心他人、富有正义感等优秀品质。  (五)家园一致是巩固幼儿情感教育成果的重要环节   幼儿良好、成功的情感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知是基础,行是关键,习惯是归宿,如何使幼儿的情感认识变为行为进而成为道德习惯,就需要通过巩固这个重要的环节。幼儿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和家人一起度过的,家庭环境和家人的态度对幼儿道德认识的巩固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假如儿童在家里没有受到情感教育,他就不可能用心灵认识世界和接受老师的话,他所了解的是他听到和谈到东西的逻辑意义,而情感上、心灵上的潜台词他是不会明白的。”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启蒙教育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会事倍功半。但是,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孩子们个个是“小皇帝”、 “小公主”,父母长辈对他们的要求向来是有求必应,说一不二。如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形成教育共识呢?   1、开展主题活动时,邀请家长一同前来进行亲子活动,将我们的情感教育默默地渗透到家庭,为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地培养和巩固幼儿的情感做好铺垫。   2、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园联系栏”等,向家长宣传关于家庭对幼儿情感形成的重要性,并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基本的家教知识,从而使得大部分家长能主动地与教师相互配合,互相探讨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优势,使情感教育真正获得成效。   3、开展家长助教活动。通过教师与家长的直接沟通将我们的情感教育理念渗透给家长,使家长既有机会充分的实践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也使孩子们在了解相关行业知识,了解爸爸妈妈工作辛苦的同时,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劳动者及尊重劳动成果的良好情感。幼儿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培养具有良好情感素质的人。因为这不仅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文明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用爱作为纽带连接我们和幼儿、家长的关系,多沟通、多协调,注重在共同的教育目标指引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肯定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唯有如此,我们的幼儿教育才是负责任的教育。   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儿童的世界也不完全是一片净土,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压力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减少孩子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提早察觉孩子是否正承受着心理压力;一旦孩子已经处于压力之中,我们还可以尽量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压力。为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规范教育行为,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相反则有可能给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使孩子向着不正确的方向发展。 我认为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以真诚关怀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使他们形成安全感。要教育儿童,首先必须理解儿童。我们在与孩子的交往中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教师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透过爱,教师才能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进而热爱、信任老师,与老师心心相印,相融无间。教师的爱心应当是理智的爱。由于先天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具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智能和性格,我们应了解其产生的根源,平等地对他们亲切、关怀,并提出严格的要求。不管孩子们的性格、长相、能力、背景如何,我们都应一视同仁、公平地关爱每个幼儿,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爱的雨露下健康成长。例如,要从生活照料入手,向所有幼儿传递爱的信息,要给安全感受到威胁的幼儿以特殊的关怀,要以冷静、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挑衅和不服从行为等等。师幼之间只有建立了和谐、亲切、友好尊重、充满社会情感的关系,才能使幼儿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指导,敞开心扉地自然表达心理动态和全部智能,并且扩展为良好的同伴关系。   二、用规范的教育行为创设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我们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千万不要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进幼儿园。同时,还要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作深刻的反思,极力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三、用积极的评价发展幼儿的自尊感。教师在儿童的心目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都希望教师关注与称赞自己,要求教师关心与重视他。我们要用赞赏的目光期待孩子,不吝惜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注意避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向比较。教师在活动中要随时注意幼儿的表现,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教育的时机,引导幼儿快乐积极地活动。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性的语言,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身体接触,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

陈、 浅" 及共选率偏高的问题论文写作教材中常用的narrow down只能解决题目太大的问题要有效解决 "泛、陈、 浅" 及共选率偏高的问题, 必须结合 "论文写作" 课提前选题、 增加选题途径、 旧题新作和扩大选论文类别:英语教育毕业 人气:205 论文属性:职称论文摘要: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选题、表达规范、写作态度等方面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必须加强选题方面的指导,强调学术规范,并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模式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衡量高校本论文由

我和书的故事 从我看她的第一眼起,我的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她与我有缘。”以后的日子里,我便千方百计地接近她,试图了解她,时间不长,渐渐发觉,我已深深地爱上了她。 也许是厌倦了苦燥无味的ABC,也许是为了逃避令人窒息的x+y,我一次又一次地约她出来,从她那泛着清香的扉页中,走向一个陌生而又新鲜的世界。 不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不求“书中自有颜如玉”,不为功利,不为分数,不为文凭,不为学历,只为心中那份渴望,只为心中那片怡人的“绿地”。 她的知识是那样的广阔无垠,她的话语是那样的富有哲理;她的目光是那样地温暖,好像能融化世界上所有冰冻的心田,她的双手是那样的温柔,好像能抚平人世间所有的伤口…… 当我因失败而痛苦迷惘时,她总这样对我说:“真正的光明并不是永远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远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并不是永远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不为卑下的情操所左右罢了;当你要战胜外来敌人时,首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要你不断地自拔与更新。” 当我因小小的成功而手舞足蹈时,她总这样对我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更有强中手,真正的强者,不但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还要经得起成功后糖衣炮弹的洗礼,当你沉浸在幸福的甜蜜里赏花赏月时,只怕别人已到了峰巅了。” 当我因“微微的困惑”而不能自拔时,她总这样对我说:“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有的是流星,有的是恒星。流星是美的,可它终究是一颗流星,流星的意义在于瞬间即逝,流星的美也只源于刹那间。流星毕竟是流星,若追寻长久,只能等待属于自己的那颗恒星,死死地抓住这瞬间的美,痛苦只能是自己。” 当我畏首畏尾踌躇不前时,她会送来这样的诗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是啊!这就是她,不管是树荫之外喧嚣着浮躁的热浪,还是窗外肆虐着凛冽的寒风,只要和她在一起,她就会在热浪之中营造一片清凉,在严寒之中托出一份温暖。 她就是书,这就是我和书的故事。 我与书的故事 现在回起来,第一本与我有缘相见的书已经开始模糊、淡化了。虽然这几年,经我手的书数也数不清,但始终没有少时《三百六十夜》那种的韵味。 与“书”之前篇 一年级--只有两本破烂的不成样的,不知名的书陪伴; 二年级--各式各样的小画书和《当代小学生》之类; 三年级--第一次读完了自认为是长篇的《复仇女神》,对女主人公白马翁姆崇拜得五体投地; 四年级--读了多期《故事会》、一套《唐诗900首》,及其《西游记》、《东游记》和《北游记》。 五年级--16卷《机器猫》、3篇《七龙珠》及《凡尔赛玫瑰》还有《简·爱》和《穆斯林的葬礼》。 五年级暑假--把以往读的书又重新读了一遍。爸爸的书架中我读了多期的《谈古论今》、《十大将军传》、《刘公案》及《白玉堂》。这个暑假,我读的书很多,因为我读书的速度很快。还有的,就是我对读书有着浓厚的举,手只一要有一本书,我就非在一天内看完。 我与“书”之中篇 上初中了,以前听过姐姐说的诸多恐怖事件。(注:是关于上初中的)我和做好了与书永别的念头。但是上了初中以后,感觉很一般,除了上晚自习以外,与小学没什么区别,并且晚自习也是自习,有很多时间从老师那儿借的,从校图书馆借的,大大的丰富了我的大脑的空间。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莫泊桑的《一日》、左拉的《小酒店》,以及一整套“自画青春”,每读一本便感到自己的无知,就百这和“无知”,使我深深深溺在书海中,并且永不想出来。 我与“书”之下篇 上初三了,虽然功课很紧,但我也抓紧时间读书,与同学换阅,自己购买,姐姐书屋(注:因me之老姐特喜书,所以把她的“书藏”称为“姐姐书屋”里借。 好不容易,有个假期,准备一个好心情,去图书馆挑几本喜爱的书,看来也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

如果学者著作太少,都是论文参考,其参考文献至少要十五个以上、刊物等,一篇学士论文,字数大多在5000字左右,其余可以为其他人的学术论文;如果连论文都很少,都是网页参考,则显得文章的研究基础不扎实、不够权威的文献资料做参考。但是仍需强调的是,一般学术规范上对此也没有具体规定。一般来说如果学校没有明确要求,并且至少应有八本以上学者的著作,但为体现该论文系作者广为研究的学术成果,对参考文献的范围、个数要求较低。参考文献贵不在多,而在精。切忌引用来源不明、不知出处、不够分量,则会严重降低论文的学术价值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