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小论文120字怎么读

发布时间:2024-07-08 16:47:26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小论文120字怎么读

在中国古代,唐朝的开放与大度,是引人注目的。有两种原因促进文化的进步,一种是文化内在的积累,一种是文化对外的交流。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回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对于促进我们今天的文化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唐朝京城,“老外”扎堆唐朝处在古代交通不太发达的时代,然而因为开放,唐朝有机会接触诸多域外文明,人民有机会享受到外来文化。如何了解唐朝的对外开放呢?有一个指标就是看看到达唐朝的“老外”。唐朝时候的“老外”,可以是以下几种人。第一种人指的是跟汉族人长得不一样的少数民族、其他民族。第二种情况才是外国人。唐朝在唐高宗的时候,其西部的边境已经到了咸海,地域包括伊朗东部地区。在中亚地区,当地的许多官职都要听命于唐朝的。很多国家的国王一面在当地当国王,同时却拥有一个唐朝的官号,或者是都督,或者是刺史等等。这在唐朝叫做羁縻制度,就是一种类似附属国一样的关系。从唐太宗开始唐朝的皇帝就有一个名称,叫天可汗,这个“天可汗”是一个区域性的含义,就是周边其他国家,唐朝的皇帝可以给他们发号施令,有点像有限范围内的天下共主。唐朝所在的历史时期,有日本学者总结为存在一个汉字文化圈。当时在东亚,以中国为核心,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周边的各国和各个少数民族都用汉字。其他有些少数民族,比如说契丹、西夏,他们也发明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但是大家一看便知道,它的文字是仿照汉字来制作的。这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唐朝的行政、文化,对于周边地区都有十分强烈的影响。我们今天讲座的重点不是唐朝对外有多大影响,而是唐朝如何开放,迎接来自外族或者外国的文化成果。来到中国的老外,不免都带来本民族的文化,于是唐朝有了跟其他文化充分接触吸收的机会。有很多地区和国家,都向唐朝派遣留学生。日本的“遣唐使”送来的有学问僧,也有留学生。有的时候,国子监讲学,不仅有唐朝的学生听课,也有来自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学生听课。除了留学生,还有其他途径来到唐朝的老外。贞观4年,唐太宗出兵打败东突厥,颉利可汗投降,很多突厥部落前来投降。唐朝政府把大量的突厥人口安置在长城沿线,而很多突厥贵族则住进了长安。有多少人呢?有一万户。唐朝首都长安,唐玄宗天宝年间人口大约是30万户,唐太宗贞观的时候,有20万户就不错了。那么,突厥一次就来了一万户,相当于长安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突厥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那么长安人接触突厥文化的机会当然增加,突厥文化对于长安的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安史之乱时,很多外国使者、外国商人没有离开长安,因为回不了家,就在长安买房置地、娶妻生子。有多少人?在唐朝政府挂号的至少有四千户。公元760年,是唐肃宗乾元3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军阀田神功率兵进入扬州,虽然是唐朝的政府军,却在扬州大肆掠夺,“商胡、波斯被杀者数千人”。当时扬州的外来商人数量之多,由此可见一斑。唐朝末年,黄巢领导农民暴动,采用流动作战的办法在各地与唐朝斗争。他起兵于北方,后来攻入广州。公元879年,唐朝与黄巢谈判失败,黄巢在广州大掠,一次杀掉外国人包括商人和教士12万。这从一个侧面证实,唐朝各地特别是商业发达的地区,确实生活着许多老外。身处长安,疑在异域有这么多外国人在中国,对唐代的中国,当时到底造成了多少的影响?可以说,影响是巨大的。下面我们以长安为例,讲讲长安的异域情调。唐代的长安,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还是时尚中心。而长安时尚的源泉就是宫中的女人们。公主、宫女还有贵族家的女人们是长安时髦的风向标,领导着长安的时尚生活。唐初的时候,宫人出行都戴一种帽子。这种帽子四周垂纱,把全身都能遮住,不让外面的人看到本来面目,显得很神秘。唐高宗的时候,一种新式帽子开始流行,叫做帷帽。这种帽子最大的不同是垂纱变短了,仅仅垂到肩上,骑马奔驰的时候,偶尔脸部会有所暴露。这若隐若现的装束,可能更有吸引力。朝廷曾经下令,禁止这样的装束,但是行政命令管不住时尚,一旦流行就难以遏制。到武则天的时候,一种叫做“胡帽”的帽子更受上层妇女的青睐,而它最重要的特点是没有了垂纱,脸部全部无遮挡,五官艳妆,一览无余。而从这种帽子的名称上,你就知道它的来历。其实,这个帽子的演变过程,说起来是宫内影响宫外,其实是异族影响汉族,总的方向是更加自由更加开放。汉族服装,原本宽松华丽,但是到了唐朝却受到流行服装的冲击,时髦女性开始穿着窄袖衣衫,据说这是来自吐火罗地区(中亚)的式样。还有波斯式样的披肩,有大小之分,在长安上层妇女中十分流行。其他方面,长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很多。唐玄宗有一个凉殿,每到夏天的时候凉爽宜人。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它的四周墙壁上都有流水,所以屋里面到处都是凉爽的水汽。唐玄宗有一个大臣叫王鉷,他家有个亭子叫自雨亭,似乎自动在下雨一样。这种建筑风格和技术在后来的圆明园建筑中也有。根据学者的研究,这是来自东罗马(当时叫做拂林)的技术。可以这么说,唐代的长安,业余的娱乐生活基本上属于外国风格。舞蹈特别是流行音乐都有从西方传过来的。异域的音乐这么流行,有没有政府的官员出来反对呢?确实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不过李家的皇帝各个都是音乐高手,从唐高祖李渊开始,李世民、李治、李隆基都是音乐家。面对大臣反对,李隆基因为特别喜欢这些时髦的音乐,所以他只好耍两面派,大臣们反对,他就说反对很对,我们要注意。但一转身,他又组织自己的乐队演奏新的时髦的曲目了。好像玄宗也亲自演戏,被后代认为是戏剧的鼻祖。不仅是音乐,不仅是舞蹈,还有绘画。唐朝的画风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一个划时代的变化,就是利用了凹凸法。这种立体的画法是从印度传来的,印度经过中亚,传到中国,所以在长安很多寺院里,都画有各种各样的壁画,因为有立体感,感染力更强了。那个时候长安最流行的一件事是什么?是打马球。时髦少年或者时髦女郎,如果你不会打马球,那你在长安没法混了,因为你根本谈不上时髦。唐朝的马球是从波斯传来的。唐代很多皇帝喜欢马球,唐太宗、唐高宗都喜欢,最擅长的就数唐玄宗。中宗的时候,玄宗当时是一个亲王临淄王,他从山西探亲回长安,正好赶上中宗要送金城公主入藏。而来迎接公主的吐蕃有打球高手,于是中宗在梨园亭准备了一场比赛。没有想到,禁卫军根本不是吐蕃军队的对手,被打得大败,皇帝很没面子。于是李隆基及时出场,他组织四个亲王和驸马,与吐蕃十人交手,结果胜利了,可见他的球技确实很高超。大概因此中宗皇帝就把他留在了长安,后来他发动了政变,当了皇帝。以长安为代表的唐朝充满了异族的情调,我们这里只能简单说说而已。开放的一个重要成绩,是让更好的东西,让大家喜欢的东西,有机会被大家学习、享受。玄奘取经,诚哉其心唐朝,很多西方的宗教传到中国,一方面是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另一方面也有中国人到外国去学习佛教的,这中间最有名的就是玄奘。当时传到中国的佛教经典,经过不同人的翻译,译成不同的版本,观点上出现分歧。有的佛教经典,还根本就没有传到中国。唐初,玄奘跟他哥哥到寺院里学习,开始讨论一些佛的问题:佛的本质是什么?佛性和人性到底是什么关系?是不是人人皆可以为佛?由于中国佛教经典在这些问题上说法不清楚,于是玄奘就到中国各地去取经,长安、四川、襄阳、相州所有的名师几乎都求教过了,一路学下来之后发现,他想解决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于是有人告诉他,你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只有到印度去。于是玄奘开始学中亚语言,准备去印度取经。玄奘递交了出国申请,他要办一个通行证,但朝廷觉得西边现在相对比较安定,你一去不要惹什么事端出来,就没有批。那是贞观元年,正好赶上关中闹旱灾,人们要到外地去找吃的,政府就发通行证了。这给了玄奘一个机会,他变成了灾民,拿上政府给的通行证沿着丝绸之路往西就跑。这一路很艰辛,有时被追拿,有时又受到威胁,最后一位老年胡人给了他很大帮助,因为给了他一匹识途老马,终于九死一生从玉门关到达了哈密。哈密人从来没有见到过一个人可以穿越大戈壁的,现在终于有人打破了这个纪录,满城人出来欢迎他。这个消息被高昌国鞠文泰知道了,立刻派人前往哈密迎接他。那高昌王原来是兰州人,在隋炀帝的时候曾经到过中国,对佛法很熟,玄奘在中国很有名他也知道。高昌王邀请玄奘到高昌国做客,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玄奘留在高昌,做国师,教导国人。玄奘不肯,但不肯高昌王就不放人呀,玄奘就绝食。这样拼了三天。这一路取经,三天三夜不吃饭在玄奘是常有的事,结果把鞠文泰吓坏了,于是妥协了,就说你到印度去学习了以后,到高昌来住三年,现在先住两个月,为高昌人讲法,我为你准备盘缠。玄奘答应了。玄奘是一个人到高昌的,两个月以后,玄奘从高昌出发的时候,那就是一队人马。高昌王专门给玄奘配备了四个小沙弥,作为他的徒弟,贴身伺候他,这四个小沙弥我很怀疑就是《西游记》里面的四个徒弟的原形。此外还专门派给他17名劳力,帮他运送物资。给他准备了20年的盘缠,给沿途18国的国王都备了礼,还跟玄奘结拜为兄弟。玄奘到了印度,这一学学了19年。贞观19年的时候,他在印度已经学成,在大辩论的时候,辩败所有的对手,国际知名度非常高了。贞观19年的时候,他被印度国王送回中国,此时高昌国已被唐朝所灭,玄奘第一站到了和田,唐太宗派人去接他,一直接到长安。玄奘翻译的标准非常高,因为他懂两国的语言,过去的翻译家如鸠摩罗什是不懂汉文的,译经书要好几个人一起翻译。后来佛教在印度消失了。所以印度佛教的经典,全世界佛教的经典,大多数是以汉字的形式保存下来的,这就是玄奘等人的巨大功劳,中国就成了全世界佛教界最重要的代表国家。玄奘代表的其实是民间的对外文化交流,成效也是十分显著的。中国自汉以后,最重要一个外来文化就是佛教,佛教跟中国文化合一以后,儒、释、道就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对外开放十分全面,中外文化交流很发达,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民间层面,对中国文化的正面发展都起了积极的、正面的推动作用。所以今天在一个改革开放的年代,重新来看唐代的开放,我们会觉得有很多地方是值得借鉴的。

唐朝 中外交往在大秦景教与匈奴通婚

可以用唐代女性服饰为例,唐代女性服饰以艳丽的色彩和开放的服饰为主。这都与当时外来人种交流所来的~

200字太好写了吧!第一点,大概叙述一下中外交流的内容,比如说有什么商品和传统的输出,又有什么货物和文化的流入等。接着阐明这样的交流对双方的意义尤其是对唐朝的意义。然后在就唐朝的霸主地位吹嘘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小论文120字

一)、遣唐使来华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2、与学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巩固的时期。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3、介绍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历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吕;空海在中国是怎样成为著名的学问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引用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来突出他们与晁衡的深厚友情。《送秘书监晁衡卿还日本》王维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李白的诗见书(二)、鉴真东渡看“鉴真坐像”图和“唐招提寺鸟瞰图”教师简介鉴真生平,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然后阅读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三)、玄奘西行1、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2、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教师讲解:玄奘西游学佛和玄奘学佛后坚决回国的史实,以引导学生学习玄奘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执著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精神。三、巩固小结:教师简要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然后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唐朝与周边各国的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学习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第一: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第二:学习玄奘和鉴真的优秀品质;认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外交往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从而联系现实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唐朝是陆路对外交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海路交通得到长足进步,并取代陆路交通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的时代。由于唐朝对海外的影响,在宋代时,东南海外诸国在与宋朝廷的交往中,甚至将宋朝管辖下的中国地区称之为“唐”[1]。历宋、元至明,在海外,尤其是在东南亚各地,一直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不仅以“唐”作为“中国”之地的代称[2],而且称中国人为“唐人”[3],中国姓氏为“唐姓”[4],中国衣饰为“唐衣”[5],中国商船为“唐舶”或“唐船”[6],而从舶上转贩得到的中国货物则被称为“唐货”[7]。最可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习称的“汉语”,也被宋代海外诸国目之为“唐语”[8]。中国人留居海外一年不还,称之为“住蕃”;而外国人在中国逾年不归,则称为“住唐”[9]。沿袭至今,有些流寓海外的华人仍然自称为“唐人”,华人在海外都市中的聚居地被称为“唐人街”,而华侨则将祖国称之为“唐山”。历时千载,绵绵不绝。唐朝在海外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而这种影响是与唐朝发达的海路对外交通是分不开的。 第一节 海路交通的发展和繁荣 唐朝海路对外交往的发展,首先表现在海上交通路线的开辟与利用。在唐代,取道南海前往西方的人数和航海路线都有所增加,直航能力也有所加强,形成了南海交通发展和繁荣的局面,并表现出了取代陆路交通地位的趋势。较之前代,唐朝人对非洲的了解更加全面和准确。与此同时,唐朝通过黄海和东海海域与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交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为东亚汉文化圈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与南海交通的发展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茫茫大海限制了不同地区间的相互交往和了解,人们充满了探究大海的渴望,但又无法超越浩淼无垠的波涛的阻隔,对海洋彼岸的心驰神往,提供了人类探索大海的恒久动力。早在先秦时代,中华先民就已经掌握了成熟的近海航行技术,广州发现的秦代造船工场遗址,显示了当时海上交通的水平[10]。《汉书》详细记载了汉代远海航船从徐闻、合浦通往南海诸国的航程[11],这时中国的航船已能够到达印度东南沿海和斯里兰卡。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约葬于公元前122年)出土的银盒、金花泡饰、象牙及香料等西亚或南亚的物产[12],广州横枝岗2061号西汉中期墓出土的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罗马玻璃器等[13],都证明了秦汉时代海上贸易的存在。 东汉安帝永宁元年(120年),缅甸掸国国王雍由调遣使者入朝,朝贡使中有精通魔术表演的“海西幻人”,《后汉书》中明确指出“海西即大秦”[14],而大秦就是汉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这位罗马帝国的魔术师当是由海路至印度、缅甸,然后辗转来到洛阳的。海西幻人的到来,沟通了中国古代与欧洲的交通。广州第4013号东汉前期墓中出土的镂空12面菱形小金珠,就是这一时期从南亚经海路传入的舶来品[15]。三国吴孙权时,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扬帆出海,游历南海诸国,“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16]。归来之后,两人根据见闻分别撰写了《扶南异物传》和《吴时外国传》,加深和丰富了对从中国南海到东南亚,越阿拉伯海,以至红海港口的古代航线的认识。 东晋及南朝,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西行求法活动的发展,中国僧人纷纷前往海外,为了解海上交通的进一步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最具代表性的是法显和尚前往印度的航海经历。后秦姚兴弘始元年(东晋隆安三年,399年),法显从长安西出,经沙漠道前往印度求取律藏,经过九死一生,遍游印度各地,最后经瞻波国(今印度比哈尔邦东部)渡海至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并在义熙七年(411年)借西南季风搭乘商舶东返故国。与以往不同的是,法显撰写的行记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详细记录了当时航海的技能、利用的技术手段、南海航线各段航程的距离及所需的时间、沿途水文气象等等,为了解四五世纪的海路交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17]。1984年,在广东省遂溪县边湾村发现了一批南朝窖藏金银器。银器中有一件十二瓣状的“萨珊式银碗”,口沿微侈,沿口沿刻有在粟特和花剌子模地区使用的阿拉美文字(Aramaic characters)铭文。除了萨珊式银器外,在这批窖藏中还发现了20枚萨珊银币,其中沙布尔三世(Shapur Ⅲ,公元383-388年)3枚,伊嗣俟二世(Yazdegerd Ⅱ,公元438-457年)5枚,卑路斯(Peroz,公元459-484年)A型1枚,卑路斯B型11枚。窖藏发现地不远处即为西溪河入海处,这批器物提供了5世纪时波斯商舶来往于南中国海的证据[18]。 隋朝统一之后,炀帝派遣众多使臣出使异域,大业三年(607年),屯田主事常骏、虞部主事王君政等人应朝廷征募,航海出使赤土国(在今马来半岛),大业六年(610年),经交阯返回。常骏一行到达赤土国界时,国王利富多塞遣使以船舶30艘迎接隋使,归来时,又遣王子那邪迦随贡方物,隋朝使节赍物五千段赠与赤土王,而赤土国也向隋朝贡献金芙蓉冠、龙脑香,“以铸金为金罗叶,隐起成文以为表,金函封之”[19]。在增进双方了解的同时,加强了物质文化的交流。根据常骏等人的行程写成的《赤土国记》(二卷)虽然久已散佚[20],但是在《隋书·南蛮传》赤土国部分摘录了其中部分内容,丰富了当时和后世关于南海历史、交通的知识。 古代载籍对民间海上交通记述很少,与东晋一样,对唐代海上交通状况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佛教僧众西行求法的记载。从这些记载中可知,唐代海上交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唐朝前期海陆交通的了解,主要是从僧人义净撰写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得知的。 5 海路交通与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鼎盛西行求法,在唐代西行者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从他们选择的路线可以反映唐代对外交通的一般面貌。义净在室利佛室期间,撰写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下称《求法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两部直接反映唐代对外交往的重要著作,尤其是《求法传》,传主都是义净亲见、亲闻的赴西域取经求法的僧徒,为了解和分析当时的对外交通提供了宝贵资料。 《求法传》收录了从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到武后天授二年(691年)50年间33批56人次前往南海和印度游历、求法的经历[25],其中路线不明者4批4人[26];经由陆路前往印度者12批18人[27];经海路赴印度者为21批34人[28]。由海路西行的次数与陆路的比率为3:1,而人数之比也为9:1,可知在7世纪下半叶,在陆路对外交往充分发展的同时,海路交通也十分繁荣,并且已显露出取代陆路地位的趋势。 贾耽与广州通南海道 唐朝声威远播于海外,北宋时代,东南海外在与宋朝交往中,将宋政权控制下的中国地区称为“唐”,引起了宋朝君臣的不快。宋人朱彧记述了这件事,他说:“汉威令行于西北,故西北呼中国为汉;唐威令行于东南,故蛮夷呼中国为唐。崇宁间(1102-1106年),臣僚上言‘外国指中国为唐、汉,形于文书,乞并改为宋。谓如用唐装、汉法之类。’诏从之。余窃谓未宜,不若改作‘华’字,八荒之内,莫不臣妾,特有华夷之异尔。”[29]北宋臣僚要以“宋”取代“唐”或“汉”字,而朱彧认为应该改称较为抽象的“华”字,取代具体的朝代名称。怎样称呼为宜,姑置不论。从这段记载中可知,由于唐朝东南海上交通的发展,在海外诸国中,“唐”在北宋就已成为“中国”的代称,确是不争的事实。唐朝在海上对外交往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于此可见。 唐代海上交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取道海路前往西方的人数众多,而且表现在航海路线的增多和直航能力的增强。德宗朝宰相贾耽曾任鸿胪卿,主持外交事宜,“好地理学,凡四夷之使及四夷还者,必与之从容,讯其山川土地之终始。是以九州之夷险,百蛮之土俗,区分指画,备究源流。”[30]先后撰写了《皇华四达记》10卷、《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40卷、《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6卷、《贞元十道录》10卷、《吐蕃黄河录》4卷等许多重要的地理学著作和《地图》10卷[31],集中代表了当时地理科学的水平,也全面总结和反映了当时海路交通的状况。 6 海路交通与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鼎盛贾耽的著作多佚,有关道路的记载是从《新唐书·地理志》的引文中得知的。贾耽记述了当时由唐朝境内四出的7条道路,其中营州入安东道、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中受降城入回鹘道、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等5条道路是唐朝联接外界的陆路通道,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与广州通海夷道是反映了唐朝海上交通的最重要的资料。这里根据贾耽叙述的顺序,略述“广州通海夷道”的行程,以了解唐朝与南海交通的一般状况。 贾耽记载的航线大体可分为四段:广州至马六甲海峡为一段;马六甲海峡至斯里兰卡为一段;由印度半岛西部沿海西北行,至波斯湾头为一段;从东非沿海北溯至波斯湾头为一段。 由广州东南海行,200里至屯门山,鼓帆而西,二日至九州石(七州列岛),又南二日至象石(大洲岛),西南行三日至占不劳山(越南占婆岛),南二日至陵山;又一日行,至门毒国(在越南归仁),又一日行,至古笪国(在越南芽庄);又半日行,至奔陀浪国(越南藩朗);又两日行,至军突弄山(越南昆仑岛);又五日行,至海峡(马六甲海峡)。 海峡北为罗越国(马来半岛南部),南为佛逝国(苏门答腊岛);自佛逝国东水行四五日,至诃陵国(爪哇岛),西出峡,三日至葛葛僧只国(位于伯劳威斯群岛),又四五日行,至胜邓州(日里附近);又西五日行,至婆露国(巴鲁斯);又六日行,至婆国伽蓝洲(尼科巴群岛)又北四日行,至师子国(斯里兰卡)。 由师子国西四日行,至没来国(印度奎隆),又经西北十余小国,至婆罗门西境;西北二日行,至拔?国(印度纳巴河口布罗奇附近);又十日行,经小国五,至提?国(印度河口巴基斯坦卡拉奇附近提勃尔)。自提?国西行二十日,经小国十余,至提罗卢和国(波斯湾头伊朗阿巴丹附近),又西一日行,至乌剌国(波斯湾头之奥布兰),自此乘小舟溯弗利剌河(幼发拉底河),二日至末罗国(伊拉克巴士拉附近);西北陆行千里,即可至大食国都城报达(巴格达)。 在唐朝人的心目中,印度半岛西岸迤逦西北行至波斯湾东岸一线为“海东岸”,而 7 海路交通与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鼎盛自非洲大陆东岸东北至波斯湾的沿海地区则为“海西岸”。以上从没来国至乌剌国,为“海东岸”的航线,贾耽还专门记述了“海西岸”的航线。据载,海西岸之最南为三兰国(东非沿海某地)[32],自三兰国正北二十日行,经小国十余,至设国(南也门之席赫尔),又十日行,经小国六七,至萨伊瞿和竭国(阿曼之卡拉特),又西六七日行,经小国六七,至没巽国(阿曼北部苏哈尔港),又西北十日行,经小国十余,至拔离诃磨难国(波斯湾西岸之巴林岛),又一日行,至乌剌国,与海东岸航线合。 从广州至波斯湾头的乌剌国约需87天,从东非沿海至乌剌国约需48天。贾耽对当时南海航线记载的详细和精确程度,都远远超出了前代。毫无疑问,只有在海上交通非常发达,得到了详尽的航海资料的条件下,贾耽才会对东西航线做出如此精审的记载,由此可知,唐代南海交通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此外,应该引起注意的是,从广州西行的航线,最远只记载到乌剌国,而由乌剌国到东非沿海的航程,则是由西而东记述,乌剌国是东西两条航线的交汇之地,这种情况客观反映了大食帝国在当时海上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酉阳杂俎》与唐代文献对非洲的记载 在古代中国,非洲是人们已知的西方的终点。一般认为,在唐代之前,中国人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对非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贾耽在广州通海夷道中,明确记述了由非洲东海岸向西北通往波斯湾的航线。杜佑在《通典》中记述唐代大秦国的情况时,附录了杜环《经行记》中有关大秦的记载,并记录了女国与摩邻两个国家。共中“摩邻”的内容尤其受到学界高度重视。据记载,摩邻国:“在秋萨罗国西南,渡太[大]碛,行二千里至其国。其人黑,其俗犷。少米麦,无草木,马食干鱼,人餐鹘莽。鹘莽即波斯枣也。瘴疠特甚诸国。”[33]“鹘莽”是中古波斯语gurman的译音,指枣椰树[34]。摩邻具体指哪个国家,分歧尚多[35]。但是综合杜环记载的方位、肤色、风俗、物产等各方面的情况来看,摩邻是当时非洲大陆的某个古代国家则是没有疑问的。 除了贾耽、杜环的著作之外,唐代对非洲最详尽的记载当属段成式《酉阳杂俎》。 8 海路交通与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鼎盛段成式(803-863年),字柯古,出生在世代官宦之家。父文昌,事穆、敬、文三朝(821-840年),出将入相20年,母亲是宪宗朝宰相武元衡之女。段成式不仅家庭庋藏丰富,而且在任秘书省校书郎期间,广泛阅读了朝廷官方收藏的图书,“秘阁书籍,披阅皆遍”,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使他接触了大量常人无从见到的奇篇秘籍,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以“奇诡谲怪”著称的《酉阳杂俎》[36]。 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的非洲国家主要有孝亿国(Siut,埃及南部)、仍建国(Utica,北非突尼斯沿海古城)、悉怛国(不详,或指Sudan)、怛干国(Dakhel Oasis,撒哈剌沙漠中的沙岛)勿斯离国(Misr,埃及)等国[37],其中以拨拔力的记载最称完备: 拨拔力国,在西南海中,不食五谷,食肉而已。常针牛畜脉,取血和乳生食 。无衣服,唯腰下用羊皮掩之。其妇人洁白端正,国人自掠卖与外国商人,其价数倍。土地唯有象牙及阿末香,波斯商人欲入此国,团集数千,赉彩布,没老幼共刺血立誓,乃市其物。自古不属外国,战用象牙排、野牛角为槊,衣甲弓矢之器。步兵二十万,大食频讨袭之[38]。 一般认为,“西南海”就是东非沿海之亚丁湾,而拨拔力就是见于《诸蕃志》记载的“弼琶罗”,相当于现代索马里的柏培拉(Berbera)港。但也有人持异议,指出弼琶罗与拨拔力对音相近,但在风俗、物产等方面差异显著, 不应同属一地,认为从段成式记载的生活习俗和服饰而言,应该是指今东非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带游牧的马赛族人(Masai)[39]。无论以哪一说为准,从本段记载可知,最晚至9世纪上半叶,唐朝人已经对东非沿海某地的风俗、物产及其与大食的关系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 段成式对非洲诸国的记录不仅远远超出了前代,而且在数量和内容上都大大多于现存的唐代官方载籍的记录。即便考虑到段成式可以接触到许多奇篇秘籍的因素在内,前代或唐代前期也并没有多少有关非洲的现成文献资料供他利用,《酉阳杂俎》有关东非沿海地区的记载,很可能来源于他亲自对来唐的客使或商人的查访。段成式虽然以博闻强记知名于世,但他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学者,并不满足于对前代文献的爬梳,调查采访是《酉阳杂俎》的一个重要的资料来源。以卷十一“广知”为例,本卷总共记载了44事,涉及到的调查对象有僧那照、道士郭采真、王山人、山人张盈、李洪山人、秀才顾非熊、僧广升等7人[40]。可知在奇篇秘籍之外,博采异闻是《酉阳杂俎》的一大特色。

经济方面;贞观之治时期,采取“静以抚民”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得社会的生产力的得到提高。取得一定社会效益。对外交往方面:一面和草原的“突厥部落和谈,一方面聚集力量实行征服拓疆的准备。

唐朝 中外交往在大秦景教与匈奴通婚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小论文200字怎么读

在中国古代,唐朝的开放与大度,是引人注目的。有两种原因促进文化的进步,一种是文化内在的积累,一种是文化对外的交流。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回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对于促进我们今天的文化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唐朝京城,“老外”扎堆唐朝处在古代交通不太发达的时代,然而因为开放,唐朝有机会接触诸多域外文明,人民有机会享受到外来文化。如何了解唐朝的对外开放呢?有一个指标就是看看到达唐朝的“老外”。唐朝时候的“老外”,可以是以下几种人。第一种人指的是跟汉族人长得不一样的少数民族、其他民族。第二种情况才是外国人。唐朝在唐高宗的时候,其西部的边境已经到了咸海,地域包括伊朗东部地区。在中亚地区,当地的许多官职都要听命于唐朝的。很多国家的国王一面在当地当国王,同时却拥有一个唐朝的官号,或者是都督,或者是刺史等等。这在唐朝叫做羁縻制度,就是一种类似附属国一样的关系。从唐太宗开始唐朝的皇帝就有一个名称,叫天可汗,这个“天可汗”是一个区域性的含义,就是周边其他国家,唐朝的皇帝可以给他们发号施令,有点像有限范围内的天下共主。唐朝所在的历史时期,有日本学者总结为存在一个汉字文化圈。当时在东亚,以中国为核心,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周边的各国和各个少数民族都用汉字。其他有些少数民族,比如说契丹、西夏,他们也发明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但是大家一看便知道,它的文字是仿照汉字来制作的。这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唐朝的行政、文化,对于周边地区都有十分强烈的影响。我们今天讲座的重点不是唐朝对外有多大影响,而是唐朝如何开放,迎接来自外族或者外国的文化成果。来到中国的老外,不免都带来本民族的文化,于是唐朝有了跟其他文化充分接触吸收的机会。有很多地区和国家,都向唐朝派遣留学生。日本的“遣唐使”送来的有学问僧,也有留学生。有的时候,国子监讲学,不仅有唐朝的学生听课,也有来自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学生听课。除了留学生,还有其他途径来到唐朝的老外。贞观4年,唐太宗出兵打败东突厥,颉利可汗投降,很多突厥部落前来投降。唐朝政府把大量的突厥人口安置在长城沿线,而很多突厥贵族则住进了长安。有多少人呢?有一万户。唐朝首都长安,唐玄宗天宝年间人口大约是30万户,唐太宗贞观的时候,有20万户就不错了。那么,突厥一次就来了一万户,相当于长安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突厥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那么长安人接触突厥文化的机会当然增加,突厥文化对于长安的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安史之乱时,很多外国使者、外国商人没有离开长安,因为回不了家,就在长安买房置地、娶妻生子。有多少人?在唐朝政府挂号的至少有四千户。公元760年,是唐肃宗乾元3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军阀田神功率兵进入扬州,虽然是唐朝的政府军,却在扬州大肆掠夺,“商胡、波斯被杀者数千人”。当时扬州的外来商人数量之多,由此可见一斑。唐朝末年,黄巢领导农民暴动,采用流动作战的办法在各地与唐朝斗争。他起兵于北方,后来攻入广州。公元879年,唐朝与黄巢谈判失败,黄巢在广州大掠,一次杀掉外国人包括商人和教士12万。这从一个侧面证实,唐朝各地特别是商业发达的地区,确实生活着许多老外。身处长安,疑在异域有这么多外国人在中国,对唐代的中国,当时到底造成了多少的影响?可以说,影响是巨大的。下面我们以长安为例,讲讲长安的异域情调。唐代的长安,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还是时尚中心。而长安时尚的源泉就是宫中的女人们。公主、宫女还有贵族家的女人们是长安时髦的风向标,领导着长安的时尚生活。唐初的时候,宫人出行都戴一种帽子。这种帽子四周垂纱,把全身都能遮住,不让外面的人看到本来面目,显得很神秘。唐高宗的时候,一种新式帽子开始流行,叫做帷帽。这种帽子最大的不同是垂纱变短了,仅仅垂到肩上,骑马奔驰的时候,偶尔脸部会有所暴露。这若隐若现的装束,可能更有吸引力。朝廷曾经下令,禁止这样的装束,但是行政命令管不住时尚,一旦流行就难以遏制。到武则天的时候,一种叫做“胡帽”的帽子更受上层妇女的青睐,而它最重要的特点是没有了垂纱,脸部全部无遮挡,五官艳妆,一览无余。而从这种帽子的名称上,你就知道它的来历。其实,这个帽子的演变过程,说起来是宫内影响宫外,其实是异族影响汉族,总的方向是更加自由更加开放。汉族服装,原本宽松华丽,但是到了唐朝却受到流行服装的冲击,时髦女性开始穿着窄袖衣衫,据说这是来自吐火罗地区(中亚)的式样。还有波斯式样的披肩,有大小之分,在长安上层妇女中十分流行。其他方面,长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很多。唐玄宗有一个凉殿,每到夏天的时候凉爽宜人。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它的四周墙壁上都有流水,所以屋里面到处都是凉爽的水汽。唐玄宗有一个大臣叫王鉷,他家有个亭子叫自雨亭,似乎自动在下雨一样。这种建筑风格和技术在后来的圆明园建筑中也有。根据学者的研究,这是来自东罗马(当时叫做拂林)的技术。可以这么说,唐代的长安,业余的娱乐生活基本上属于外国风格。舞蹈特别是流行音乐都有从西方传过来的。异域的音乐这么流行,有没有政府的官员出来反对呢?确实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不过李家的皇帝各个都是音乐高手,从唐高祖李渊开始,李世民、李治、李隆基都是音乐家。面对大臣反对,李隆基因为特别喜欢这些时髦的音乐,所以他只好耍两面派,大臣们反对,他就说反对很对,我们要注意。但一转身,他又组织自己的乐队演奏新的时髦的曲目了。好像玄宗也亲自演戏,被后代认为是戏剧的鼻祖。不仅是音乐,不仅是舞蹈,还有绘画。唐朝的画风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一个划时代的变化,就是利用了凹凸法。这种立体的画法是从印度传来的,印度经过中亚,传到中国,所以在长安很多寺院里,都画有各种各样的壁画,因为有立体感,感染力更强了。那个时候长安最流行的一件事是什么?是打马球。时髦少年或者时髦女郎,如果你不会打马球,那你在长安没法混了,因为你根本谈不上时髦。唐朝的马球是从波斯传来的。唐代很多皇帝喜欢马球,唐太宗、唐高宗都喜欢,最擅长的就数唐玄宗。中宗的时候,玄宗当时是一个亲王临淄王,他从山西探亲回长安,正好赶上中宗要送金城公主入藏。而来迎接公主的吐蕃有打球高手,于是中宗在梨园亭准备了一场比赛。没有想到,禁卫军根本不是吐蕃军队的对手,被打得大败,皇帝很没面子。于是李隆基及时出场,他组织四个亲王和驸马,与吐蕃十人交手,结果胜利了,可见他的球技确实很高超。大概因此中宗皇帝就把他留在了长安,后来他发动了政变,当了皇帝。以长安为代表的唐朝充满了异族的情调,我们这里只能简单说说而已。开放的一个重要成绩,是让更好的东西,让大家喜欢的东西,有机会被大家学习、享受。玄奘取经,诚哉其心唐朝,很多西方的宗教传到中国,一方面是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另一方面也有中国人到外国去学习佛教的,这中间最有名的就是玄奘。当时传到中国的佛教经典,经过不同人的翻译,译成不同的版本,观点上出现分歧。有的佛教经典,还根本就没有传到中国。唐初,玄奘跟他哥哥到寺院里学习,开始讨论一些佛的问题:佛的本质是什么?佛性和人性到底是什么关系?是不是人人皆可以为佛?由于中国佛教经典在这些问题上说法不清楚,于是玄奘就到中国各地去取经,长安、四川、襄阳、相州所有的名师几乎都求教过了,一路学下来之后发现,他想解决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于是有人告诉他,你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只有到印度去。于是玄奘开始学中亚语言,准备去印度取经。玄奘递交了出国申请,他要办一个通行证,但朝廷觉得西边现在相对比较安定,你一去不要惹什么事端出来,就没有批。那是贞观元年,正好赶上关中闹旱灾,人们要到外地去找吃的,政府就发通行证了。这给了玄奘一个机会,他变成了灾民,拿上政府给的通行证沿着丝绸之路往西就跑。这一路很艰辛,有时被追拿,有时又受到威胁,最后一位老年胡人给了他很大帮助,因为给了他一匹识途老马,终于九死一生从玉门关到达了哈密。哈密人从来没有见到过一个人可以穿越大戈壁的,现在终于有人打破了这个纪录,满城人出来欢迎他。这个消息被高昌国鞠文泰知道了,立刻派人前往哈密迎接他。那高昌王原来是兰州人,在隋炀帝的时候曾经到过中国,对佛法很熟,玄奘在中国很有名他也知道。高昌王邀请玄奘到高昌国做客,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玄奘留在高昌,做国师,教导国人。玄奘不肯,但不肯高昌王就不放人呀,玄奘就绝食。这样拼了三天。这一路取经,三天三夜不吃饭在玄奘是常有的事,结果把鞠文泰吓坏了,于是妥协了,就说你到印度去学习了以后,到高昌来住三年,现在先住两个月,为高昌人讲法,我为你准备盘缠。玄奘答应了。玄奘是一个人到高昌的,两个月以后,玄奘从高昌出发的时候,那就是一队人马。高昌王专门给玄奘配备了四个小沙弥,作为他的徒弟,贴身伺候他,这四个小沙弥我很怀疑就是《西游记》里面的四个徒弟的原形。此外还专门派给他17名劳力,帮他运送物资。给他准备了20年的盘缠,给沿途18国的国王都备了礼,还跟玄奘结拜为兄弟。玄奘到了印度,这一学学了19年。贞观19年的时候,他在印度已经学成,在大辩论的时候,辩败所有的对手,国际知名度非常高了。贞观19年的时候,他被印度国王送回中国,此时高昌国已被唐朝所灭,玄奘第一站到了和田,唐太宗派人去接他,一直接到长安。玄奘翻译的标准非常高,因为他懂两国的语言,过去的翻译家如鸠摩罗什是不懂汉文的,译经书要好几个人一起翻译。后来佛教在印度消失了。所以印度佛教的经典,全世界佛教的经典,大多数是以汉字的形式保存下来的,这就是玄奘等人的巨大功劳,中国就成了全世界佛教界最重要的代表国家。玄奘代表的其实是民间的对外文化交流,成效也是十分显著的。中国自汉以后,最重要一个外来文化就是佛教,佛教跟中国文化合一以后,儒、释、道就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对外开放十分全面,中外文化交流很发达,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民间层面,对中国文化的正面发展都起了积极的、正面的推动作用。所以今天在一个改革开放的年代,重新来看唐代的开放,我们会觉得有很多地方是值得借鉴的。

200字太好写了吧!第一点,大概叙述一下中外交流的内容,比如说有什么商品和传统的输出,又有什么货物和文化的流入等。接着阐明这样的交流对双方的意义尤其是对唐朝的意义。然后在就唐朝的霸主地位吹嘘

唐朝是一个繁荣的朝代他们的外交也是非常有名的。就比如说我们熟悉的西游记里面的玄奘。在现实生活中,他虽没有经历过九九八十一难,但是也经历过许多磨难,才到天竺(也就是我们说的印度)。我们现在的佛教就是从印度发源来的。当时印度的佛教比我们高深的多。玄奘在那里受到了很多的欢迎他最后也在那里成为一个有名的僧人。再比如说东渡日本6次的鉴真他双目失明也要到日本去讲学。当时政府也是不用许出海的他到日本为日本的发展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为日本群众尝试百草,被尊称为药王,也为日本修建了有名的唐招提寺。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小论文200字

200字太好写了吧!第一点,大概叙述一下中外交流的内容,比如说有什么商品和传统的输出,又有什么货物和文化的流入等。接着阐明这样的交流对双方的意义尤其是对唐朝的意义。然后在就唐朝的霸主地位吹嘘

这个是一个钟政治文化旅游中心

唐朝 中外交往在大秦景教与匈奴通婚

在中国古代,唐朝的开放与大度,是引人注目的。有两种原因促进文化的进步,一种是文化内在的积累,一种是文化对外的交流。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回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对于促进我们今天的文化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唐朝京城,“老外”扎堆唐朝处在古代交通不太发达的时代,然而因为开放,唐朝有机会接触诸多域外文明,人民有机会享受到外来文化。如何了解唐朝的对外开放呢?有一个指标就是看看到达唐朝的“老外”。唐朝时候的“老外”,可以是以下几种人。第一种人指的是跟汉族人长得不一样的少数民族、其他民族。第二种情况才是外国人。唐朝在唐高宗的时候,其西部的边境已经到了咸海,地域包括伊朗东部地区。在中亚地区,当地的许多官职都要听命于唐朝的。很多国家的国王一面在当地当国王,同时却拥有一个唐朝的官号,或者是都督,或者是刺史等等。这在唐朝叫做羁縻制度,就是一种类似附属国一样的关系。从唐太宗开始唐朝的皇帝就有一个名称,叫天可汗,这个“天可汗”是一个区域性的含义,就是周边其他国家,唐朝的皇帝可以给他们发号施令,有点像有限范围内的天下共主。唐朝所在的历史时期,有日本学者总结为存在一个汉字文化圈。当时在东亚,以中国为核心,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周边的各国和各个少数民族都用汉字。其他有些少数民族,比如说契丹、西夏,他们也发明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但是大家一看便知道,它的文字是仿照汉字来制作的。这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唐朝的行政、文化,对于周边地区都有十分强烈的影响。我们今天讲座的重点不是唐朝对外有多大影响,而是唐朝如何开放,迎接来自外族或者外国的文化成果。来到中国的老外,不免都带来本民族的文化,于是唐朝有了跟其他文化充分接触吸收的机会。有很多地区和国家,都向唐朝派遣留学生。日本的“遣唐使”送来的有学问僧,也有留学生。有的时候,国子监讲学,不仅有唐朝的学生听课,也有来自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学生听课。除了留学生,还有其他途径来到唐朝的老外。贞观4年,唐太宗出兵打败东突厥,颉利可汗投降,很多突厥部落前来投降。唐朝政府把大量的突厥人口安置在长城沿线,而很多突厥贵族则住进了长安。有多少人呢?有一万户。唐朝首都长安,唐玄宗天宝年间人口大约是30万户,唐太宗贞观的时候,有20万户就不错了。那么,突厥一次就来了一万户,相当于长安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突厥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那么长安人接触突厥文化的机会当然增加,突厥文化对于长安的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安史之乱时,很多外国使者、外国商人没有离开长安,因为回不了家,就在长安买房置地、娶妻生子。有多少人?在唐朝政府挂号的至少有四千户。公元760年,是唐肃宗乾元3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军阀田神功率兵进入扬州,虽然是唐朝的政府军,却在扬州大肆掠夺,“商胡、波斯被杀者数千人”。当时扬州的外来商人数量之多,由此可见一斑。唐朝末年,黄巢领导农民暴动,采用流动作战的办法在各地与唐朝斗争。他起兵于北方,后来攻入广州。公元879年,唐朝与黄巢谈判失败,黄巢在广州大掠,一次杀掉外国人包括商人和教士12万。这从一个侧面证实,唐朝各地特别是商业发达的地区,确实生活着许多老外。身处长安,疑在异域有这么多外国人在中国,对唐代的中国,当时到底造成了多少的影响?可以说,影响是巨大的。下面我们以长安为例,讲讲长安的异域情调。唐代的长安,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还是时尚中心。而长安时尚的源泉就是宫中的女人们。公主、宫女还有贵族家的女人们是长安时髦的风向标,领导着长安的时尚生活。唐初的时候,宫人出行都戴一种帽子。这种帽子四周垂纱,把全身都能遮住,不让外面的人看到本来面目,显得很神秘。唐高宗的时候,一种新式帽子开始流行,叫做帷帽。这种帽子最大的不同是垂纱变短了,仅仅垂到肩上,骑马奔驰的时候,偶尔脸部会有所暴露。这若隐若现的装束,可能更有吸引力。朝廷曾经下令,禁止这样的装束,但是行政命令管不住时尚,一旦流行就难以遏制。到武则天的时候,一种叫做“胡帽”的帽子更受上层妇女的青睐,而它最重要的特点是没有了垂纱,脸部全部无遮挡,五官艳妆,一览无余。而从这种帽子的名称上,你就知道它的来历。其实,这个帽子的演变过程,说起来是宫内影响宫外,其实是异族影响汉族,总的方向是更加自由更加开放。汉族服装,原本宽松华丽,但是到了唐朝却受到流行服装的冲击,时髦女性开始穿着窄袖衣衫,据说这是来自吐火罗地区(中亚)的式样。还有波斯式样的披肩,有大小之分,在长安上层妇女中十分流行。其他方面,长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很多。唐玄宗有一个凉殿,每到夏天的时候凉爽宜人。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它的四周墙壁上都有流水,所以屋里面到处都是凉爽的水汽。唐玄宗有一个大臣叫王鉷,他家有个亭子叫自雨亭,似乎自动在下雨一样。这种建筑风格和技术在后来的圆明园建筑中也有。根据学者的研究,这是来自东罗马(当时叫做拂林)的技术。可以这么说,唐代的长安,业余的娱乐生活基本上属于外国风格。舞蹈特别是流行音乐都有从西方传过来的。异域的音乐这么流行,有没有政府的官员出来反对呢?确实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不过李家的皇帝各个都是音乐高手,从唐高祖李渊开始,李世民、李治、李隆基都是音乐家。面对大臣反对,李隆基因为特别喜欢这些时髦的音乐,所以他只好耍两面派,大臣们反对,他就说反对很对,我们要注意。但一转身,他又组织自己的乐队演奏新的时髦的曲目了。好像玄宗也亲自演戏,被后代认为是戏剧的鼻祖。不仅是音乐,不仅是舞蹈,还有绘画。唐朝的画风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一个划时代的变化,就是利用了凹凸法。这种立体的画法是从印度传来的,印度经过中亚,传到中国,所以在长安很多寺院里,都画有各种各样的壁画,因为有立体感,感染力更强了。那个时候长安最流行的一件事是什么?是打马球。时髦少年或者时髦女郎,如果你不会打马球,那你在长安没法混了,因为你根本谈不上时髦。唐朝的马球是从波斯传来的。唐代很多皇帝喜欢马球,唐太宗、唐高宗都喜欢,最擅长的就数唐玄宗。中宗的时候,玄宗当时是一个亲王临淄王,他从山西探亲回长安,正好赶上中宗要送金城公主入藏。而来迎接公主的吐蕃有打球高手,于是中宗在梨园亭准备了一场比赛。没有想到,禁卫军根本不是吐蕃军队的对手,被打得大败,皇帝很没面子。于是李隆基及时出场,他组织四个亲王和驸马,与吐蕃十人交手,结果胜利了,可见他的球技确实很高超。大概因此中宗皇帝就把他留在了长安,后来他发动了政变,当了皇帝。以长安为代表的唐朝充满了异族的情调,我们这里只能简单说说而已。开放的一个重要成绩,是让更好的东西,让大家喜欢的东西,有机会被大家学习、享受。玄奘取经,诚哉其心唐朝,很多西方的宗教传到中国,一方面是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另一方面也有中国人到外国去学习佛教的,这中间最有名的就是玄奘。当时传到中国的佛教经典,经过不同人的翻译,译成不同的版本,观点上出现分歧。有的佛教经典,还根本就没有传到中国。唐初,玄奘跟他哥哥到寺院里学习,开始讨论一些佛的问题:佛的本质是什么?佛性和人性到底是什么关系?是不是人人皆可以为佛?由于中国佛教经典在这些问题上说法不清楚,于是玄奘就到中国各地去取经,长安、四川、襄阳、相州所有的名师几乎都求教过了,一路学下来之后发现,他想解决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于是有人告诉他,你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只有到印度去。于是玄奘开始学中亚语言,准备去印度取经。玄奘递交了出国申请,他要办一个通行证,但朝廷觉得西边现在相对比较安定,你一去不要惹什么事端出来,就没有批。那是贞观元年,正好赶上关中闹旱灾,人们要到外地去找吃的,政府就发通行证了。这给了玄奘一个机会,他变成了灾民,拿上政府给的通行证沿着丝绸之路往西就跑。这一路很艰辛,有时被追拿,有时又受到威胁,最后一位老年胡人给了他很大帮助,因为给了他一匹识途老马,终于九死一生从玉门关到达了哈密。哈密人从来没有见到过一个人可以穿越大戈壁的,现在终于有人打破了这个纪录,满城人出来欢迎他。这个消息被高昌国鞠文泰知道了,立刻派人前往哈密迎接他。那高昌王原来是兰州人,在隋炀帝的时候曾经到过中国,对佛法很熟,玄奘在中国很有名他也知道。高昌王邀请玄奘到高昌国做客,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玄奘留在高昌,做国师,教导国人。玄奘不肯,但不肯高昌王就不放人呀,玄奘就绝食。这样拼了三天。这一路取经,三天三夜不吃饭在玄奘是常有的事,结果把鞠文泰吓坏了,于是妥协了,就说你到印度去学习了以后,到高昌来住三年,现在先住两个月,为高昌人讲法,我为你准备盘缠。玄奘答应了。玄奘是一个人到高昌的,两个月以后,玄奘从高昌出发的时候,那就是一队人马。高昌王专门给玄奘配备了四个小沙弥,作为他的徒弟,贴身伺候他,这四个小沙弥我很怀疑就是《西游记》里面的四个徒弟的原形。此外还专门派给他17名劳力,帮他运送物资。给他准备了20年的盘缠,给沿途18国的国王都备了礼,还跟玄奘结拜为兄弟。玄奘到了印度,这一学学了19年。贞观19年的时候,他在印度已经学成,在大辩论的时候,辩败所有的对手,国际知名度非常高了。贞观19年的时候,他被印度国王送回中国,此时高昌国已被唐朝所灭,玄奘第一站到了和田,唐太宗派人去接他,一直接到长安。玄奘翻译的标准非常高,因为他懂两国的语言,过去的翻译家如鸠摩罗什是不懂汉文的,译经书要好几个人一起翻译。后来佛教在印度消失了。所以印度佛教的经典,全世界佛教的经典,大多数是以汉字的形式保存下来的,这就是玄奘等人的巨大功劳,中国就成了全世界佛教界最重要的代表国家。玄奘代表的其实是民间的对外文化交流,成效也是十分显著的。中国自汉以后,最重要一个外来文化就是佛教,佛教跟中国文化合一以后,儒、释、道就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对外开放十分全面,中外文化交流很发达,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民间层面,对中国文化的正面发展都起了积极的、正面的推动作用。所以今天在一个改革开放的年代,重新来看唐代的开放,我们会觉得有很多地方是值得借鉴的。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小论文怎么写

你在开玩笑,大哥都不给分你让别人给你敲500字

王玄策出使印度,具体的可以看《天竺热风录》,百度文库里有,要不就上百科里看他的传奇故事,很过瘾呀

可以用唐代女性服饰为例,唐代女性服饰以艳丽的色彩和开放的服饰为主。这都与当时外来人种交流所来的~

全面开放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都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目的地,前者六次东渡,后者险些死在沙漠。我只知道这些了,我刚上初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