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国家与革命论文2000字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8-29 04:44:05

国家与革命论文2000字怎么写

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我们的身上都涌动着中华千年的血脉,所以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义务去爱我们的国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人类漫长的岁月进程中,曾经,我们的古人就是以这种自强不息、团结进取的精神屹立在世界的巅峰之上。甚至至今,因为我们古人创造出来的文明一直仍是引世人瞩目的聚焦点。为什么我们的古人这么伟大呢?经过很多学者研究后,总结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结论——朴素的民族主义精神,简单点来说就是——爱国精神。爱国首先要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爱国?”谁不会呢,那难道只有口头上说的那么简单吗?你实践过吗?你了解多少我们中国的历史呢?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这样问问自己,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自以为是的“爱国人士”了,那么我们的中华民族也就一定会更加富强了!理所当然呐,我们每一个爱国者都应该认真学习祖国的历史,深入了解祖国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发自内心的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詹天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徐悲鸿画的马算是我们国画中的一个巅峰,可是在他留学的时候,他受到过不少外国人的排挤,他们常常鄙夷他,辱骂他是“东亚病夫”、“软弱的中国人”。面对这么大的屈辱,徐悲鸿并没有冲动地去和他们争议,而是将一腔爱国之情化为了满忱的动力,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用实力证明了中国人的风采。因此,世人评论徐悲鸿的马中蕴含着中国人的傲骨。所以往往,爱国就需要我们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把个人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关注自己的命运、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爱国就是要爱我们的骨肉同胞。在我们过着今天的美好生活,你是否遗忘了曾经我们那浴血奋斗的八年战争呢?你还记得一个熟悉的名字——刘胡兰吗?她只有13岁啊,但是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她并没有屈服,她是这样对敌人说的:“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为人民干到底!”支持她的是什么呢——对,就是因为她爱自己的祖国和同胞,所以她才没有出卖自己的战友。没有这种精神,我们今天是不会取得战争的胜利的!作为新世纪的少年们,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传承不息!本篇议论文以爱国为主题,简明扼要的阐述了什么是爱国以及如何爱国,论据丰富,语言流畅富有说服力,层次分明且衔接自如,过渡流畅。但文章中引用的“天行健……厚德载物”一句,出自《周易·乾》,意为君子要懂得顺应天道,懂得承载包容。用于本文引出爱国精神似乎略有牵强,希望作者酌情更正。

因为铭心 所以刻骨  祖国永远是我们心底最难解的结,为她的屈辱落泪,为他的繁荣而振奋。小时候,祖国是歌声中的花园,美丽富饶,神圣而伟大;上学时,祖国是历史课本中的故事,激动人心,曲折而深远;长大了,祖国是你我共同的家园,荣辱兴衰,坎坷而顽强;未来的祖国,必将繁荣昌盛,让我们共同创建。  ------题记  忆昔往时,我曾不止一次的设想,自己能有一所房子,即使不像海子说的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要依山傍水,山环水绕。屋旁植以梅兰竹菊,微风徐来,水波不兴,斑斓树影,摇曳生姿。房间里陈以翰墨书香,读书时佐以清茶香茗,漫步庭院,举头望月,睹物思人,纵使无人陪在身侧,也不觉孤单。可如今,面对祖国的繁荣昌盛,莅临时代的变幻莫测,亲历改革开放的洗礼,那已经不再是梦,然而斗转星移,我却放弃了追求这个梦想,不再渴望做古代的陶渊明,漫步在或是翠绿,或是金黄的街道两岸,面对现实的纷至沓来,才意识到自己是那么天真幼稚,我必须要用自己坚强的意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韶华荏苒,流光飞逝,转瞬间新中国已届六十年华诞。依稀记得很小的时候,趴在爷爷的肩头,听他讲他所谓的“六零年”,荒凉的戈壁滩,地窝子,坎墁热火朝天的拓荒场景似乎充满了悲伤,却也激情永荡;仿佛回到那个岁月,使浮躁的灵魂在民族精神的烛照下得到诗意的升华和永恒的崇敬。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汶川的那场地震,至今还留在人们脑海中,那是一场惨绝人寰的灾难,是一场考验中国人的灾难,灾难发生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在抗震救灾的一线上,解放军战士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为灾民送粮运水,却从来不吃老百姓一口东西,喝老百姓一口水,白衣天使们也在第一时间奋战于救死扶伤中,国务院极其重视,下拨一万亿人民币用于灾后重建,给予四川人民强有力的支持和鼓舞,使他们从灾难中找到慰藉,在党中央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中坚定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力量,可谓“一路有你,我坚强”。  经历了汶川地震的催人泪下,我们又迎来了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胜利召开,鸟巢,水立方的问世,展示了我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奥运会上,运动健儿们顽强拼搏,用他们骄人的成绩回报了祖国对他们的辛勤培育,信任和支持,完成了13亿中国人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因为有一颗爱国的赤心左右着他们,火炬的传递,传递着友情,传递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火炬所到之处,必有欢呼和拥护,至此我们相信,祖国的未来会更美好。爱国主义征文2009年10月1日,我们期待已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大会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伴着六十响礼炮,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庆典活动拉开了序幕。壮观,整齐,浩大的三军受阅仪式向世人展示了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之迅速和作为世界第三经济体的成就和实力,引起了各国军事分析的极大兴趣,,中国正在摆脱贫困走向小康,他在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领域所经历了历史性变革,归功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是他们的一颗颗赤子之心推动了祖国的发展,成就了中国今天的繁荣,当一个个女兵从天安门广场前经过时,我深深的感动了:“铿锵玫瑰”,扮靓广场,更为之振奋和自豪,中国终于强大起来了。  2009年11月1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时,中国人民给与了高度的重视,他对中国取得的成就的赞赏,是肯定和客观的评价,相信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将发展更高,更快,更远的奥运精神,铭记过去的成就,总结经验教训,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  那个“东亚病夫”的中国而今已巍然矗立在世界的东方,亚洲大地上这颗璀璨的明珠将永驻人间。  弘扬爱国主义 立志为国进取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从《诗经》中“坎坎代擅”的江边,到《史记》“金戈铁马”的楚河汉界;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我看青藏高原脉动的祖国;看黄土高坡起伏的祖国;看烟花苍茫,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祖国;看群峰腾跃,平原奔驰,长河扬鞭的祖国。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读祖国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读祖国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歌与科学的大地之上,读祖国壮年的成熟我想说又不愿说,我也曾看到祖国的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我看祖国是一滩血;在邓世昌勇猛的“致远舰”上,我看祖国是一团火。但我的祖国没有沉没,在亚细亚的东部,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生活。中山先生,在黑夜里开始规划治国方略,毛泽东,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血肉与骨骼;邓小平,把饱经沧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  又一个清明节,又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革命先烈们有的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为了彻底埋葬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前赴后继,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青春和热血。 先烈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是你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着拼搏。你们倒下了,但成千上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站起来了,他们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去继承你们未完成的事业;先烈们,是你们把对国家、对劳苦大众的爱化作战斗中同敌人拼杀的精神力量,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先烈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时刻,又是你们抛去了家庭和个人的一切,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宝贵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遍祖国大地。 面对你们,我们怎么能不肃然起敬?你们的辉煌业绩,将深深地刻在史记上!你们的英名将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我们敬慕你们,无私奉献的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你们这些无数的革命先烈,有了你们的崇高,有了你们的无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环境,才有了祖国的繁荣昌盛。 战争的年代照就了烈士们的勇敢与坚强,和平美好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学知识、长才能、为祖国奉献的机会。 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奔腾向前,浩浩荡荡,势不可挡。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程。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卓越创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坚信,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一定能够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勇往直前地朝着宏伟目标阔步迈进,光荣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把我国早日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的祖国正在日益变得强大,我一定要努力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

回答 中国,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与文明史。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幅员辽阔的国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1931年9月18日是一个令中华儿女痛彻心扉的日子。日本关东军炮轰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发动了对我国东北的大规模武装进攻,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大好河山风云失色,沦于敌手。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在此后的20xx年中过着饱受凌辱的亡国奴生活。然而,对一个民族最严重的摧残不是摧残他的肉体,而是摧残他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惟一的根与魂。今天,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能否清醒地坚守自己的文化家园?又到“九一八”,再谈血泪史。纪念“九一八”是为了不忘国耻,是为了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是为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精神催我们前行。历史老人依旧在前行,我们依旧需要努力,只是为了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我们绝不能忘记这一天,绝不能忘记当年国土沦陷的惨痛历史,绝不能忘记国家落后分裂和对侵略者妥协退让的沉痛教训。在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中,中华民族觉醒了。从那时起开始的抗日战争,鲜明地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品格、民族团结意识、民族英雄气概、民族自强信念、民族创造精神和民族奉献精神。正是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鼓舞着中国人民誓死抗争,直至夺取抗战的辉煌胜利,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历史证明中华民族一定会胜利,正义一定会胜利!听,九一八的警钟还在敲响着——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贫穷就要受压迫,只有祖国强大,才能在世界上拥有一席之地!自汉朝开始,中国,这颗璀璨的明珠已在东方崛起!此后的几千年,它都在世界屹立不倒!“中华上下五千年”,祖国这五千多年的历程一路走来是多么的艰辛与不易!——摧残人们精神与体质的鸦片,富丽堂皇的世界奇迹圆明园的毁灭,帝国主义的一次次侵华战争,八国联军共同向中国进发的威胁,还有南京大屠杀的血腥……都没有使中国在世界上消失匿迹。祖国是多么的顽强!祖国是多么的勇敢!我们应该为这样的祖国而骄傲,为这样的祖国而自豪! 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无数的炎黄子孙已繁衍了数千年,这千年以来,也涌现出了无数英雄豪杰。他们抗外敌,除内患,造发明,为祖国日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打开中国的历史画卷,许多爱国伟人不胜枚举。因为爱国,岳飞背刻“精忠报国”;因为爱国,周总理每天只睡两小时;因为爱国,朱光亚、苏步青等名人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飞回贫困的祖国参加建设;还是因为爱国,我国各条战线的工作者,默默无闻地艰苦奋斗,释放着自己全部的光和热。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说明,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就要用实际行动去建设美丽的国家!也许大家会认为:爱国就需要轰轰烈烈地干一场,爱国是那些伟大的人所做的事。但是,这样的理解是错的:像认真读书,长大后报效祖国,这就是爱国;节约水电、爱惜粮食这也是爱国;植树造林、保护环境更是爱国;关心集体、团结互助同样也是爱国的表现……其实,爱国不分先后,不分大小,更不在于你做多大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中!爱国是一种志向,更是一种行动。有很多人都觉得,只要在大事上做到爱国,对于一些微小的事情,无所谓计较那么多。也是,在大事情上,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谨慎,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爱国精神。但是古语曾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正是有做小事情的点点滴滴的积累,我们才会在大事情上临危不乱,坦然面对。

《国家与革命》论文

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内涵比较广泛的一般与资产阶级革命相对的概念。它包括无产阶级在没有取得政治统治地位之前,不管革命的任务,革命的社会内容是什麼,只要是无产阶级发动和领导的革命,都可以叫做无产阶级革命,革命的目的或者说革命的直接任务,就是使无产阶级夺取政治的统治地位,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社会主义革命当然是而且只能是无产阶级发动和领导的革命,但这是在无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之后,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进行的把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的革命。无论就革命的对象,革命的任务和革命的方式来说,同无产阶级为夺取政权的革命是有区别的。 试简单从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方面来加以考察。 有资本主义就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但作为政治上独立的阶级行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则始自1848年巴黎工人阶级的六月起义。马克思、恩格斯把这次起义叫做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第一次大搏斗」。这次起义是由於1848年2月革命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宣布和解散「国家工厂」引发的。巴黎工人阶级为捍卫「国家工厂」在「民主和社会共和国」的口号下举起了义旗,筑起道道街垒,与临时政府对抗。结果遭到了临时政府的军政部长卡芬雅克的残酷镇压而失败。在这次起义中,工人阶级虽然还没有意识到或感觉到首先要争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然后才能争得经济的和社会的解放,但革命斗争的客观逻辑已经把夺取政权的问题提到工人阶级的面前。所以马克思在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时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主张。 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巴黎工人阶级为保卫自己的革命武装而进行的反对凡尔塞梯也尔资产阶级政府的起义。它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暂,但马克思认为「公社的秘密就在於: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结果,是终於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而恩格斯则说:巴黎公社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1917年2月到10月的俄国革命是俄国无产阶级在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为争得「和平、面包和自由」同封建地主贵族资本家进行坚决的斗争,摆脱了形形色色的妥协派的拘绊,推翻了沙皇专制政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起苏维埃政权,即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专政。只是在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下,才把「破坏」旧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社会的革命任务提上议事日程。 由此可见,无产阶级革命事实上或客观上是分为夺取政权,确立无产阶级统治地位的阶段,和在无产阶级政权下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的。这两个革命阶段是以无产阶级专政为主轴,连结成连续不断的过程,只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确定地建立起来,在自身的公有制经济基础上向前发展时,整个无产阶级革命才告结束。 下面我们从马、恩、列的著作中摘引有关的论述进一步从理论上说明这个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50年3月写的《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中指出:在1848年的革命中,自由资产阶级一掌握政权,就利用手中的政权来反对无产阶级。而「民主主义的小资产阶级根本不愿为革命无产者的利益而变革整个社会。他们所要求的社会制度的改变,是想使现存社会尽可能让他们感到满意和舒服。」当革命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便「要求赶快结束革命」。「而我们的利益和我们的任务是要不间断地进行革命,直到把大大小小的有产阶级的统治都消灭掉,直到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权,直到无产者的联合不仅在一个国家内而且在世界一切占统治的国家内都发展到使这些国家的无产者间的竞争停止。对我们来说,问题不在於改变私有制,而在於消灭私有制,不在於掩盖阶级矛盾,而在於消灭阶级,不在於改良现存社会,而在於建立新社会。」我们的口号应当是「不断革命。马克思这段重要的论述虽然是对当时西欧的革命而言,但对於今天的世界无产阶级来说,也特别有指导意义。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一连串革命的失败,恰恰是由於忘地了或者说背叛了马克思的这些教导。 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整个进程中,首先是推翻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共和的形形色色的私有者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然后依靠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来「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建立新社会」。 马克思写於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有如下的话:「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我们知道马克思在写《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时,根据当时掌握到的历史资料,他把过去社会形态的演进划分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资本主义的几个历史时代。现在,社会演进到社会主义时代还要经历一个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即「政治上的过渡时期」,亦即「无产阶级专政」的时期。从来没有那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怀疑过马克思提出的这个观点的正确性。这个论断充分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过程的特点。 历史上任何新旧社会经济形态的更替都有一个过渡时期。但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与过去的新旧社会更替的过渡时期不同。比如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在资产阶级尚未取得政治统治地位之前,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生产方式早就在封建社会的母胎中孕育成长和发展了,只是当它发展到同封建制度的矛盾非常尖锐变成公开炸裂时,资产阶级才起来闹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的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这时候,资本主义社会就能在自身的经济基础上向前发展。资产阶级革命也就此结束。而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转变。很显然,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母胎中孕育成长。资本主义私有制也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公有制的诞生和私有制的灭亡只能在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之后才能发生。所以,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并不表明革命的结束;革命还要继续发展到新的阶段上去,即转到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实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的阶段上去,直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无产阶级革命才告结束。 对於这个问题,列宁根据十月革命的经验说得更为明确。1918年1月ll日,即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才两个月又四天,列宁在全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上作《关於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其中说:「没有一个社会主义者不承认这样一个真理,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有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漫长的、比较困难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的形式在很多方面将取决於占优势的是小私有制还是大私有制,是小农业还是大农业。不言而喻,在一个人人识字和全国都是大农业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和俄国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情况不可能是相同的。」 列宁又说:「社会主义的伟大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几十年考察工人运动的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的成长,清楚地看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需要经过长期分娩的痛苦,经过长期的无产阶级专政,摧毁一切旧东西,无情地消灭各种形式的资本主义,团结全世界的工人,全世界的工人则应当联合起来,保证彻底的胜利。」 1918年3月间,列宁在俄共(布)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作中央委员会的政治报告,其中谈到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时,他说,「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於:对於从封建制度中生长起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来说,还在旧制度内部,新的经济组织(指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引者)就逐渐成长起来,它逐渐改变封建社会的一切方面,资产阶级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摈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而「社会主义革命却处在另一种种情况中,由於历史造成的不得不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那个国家愈落后,它由旧的资本主义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关系就愈困难,这里除破坏任务外,还加一些空前困难的任务,即组织任务。列宁在回顾十月革命的经历后说:「当时,战胜国内敌人的任务是极其容易的。建立政权的任务也是极其容易的。因为群众已为我们创立了这个政权的骨骼和基础,苏维埃共和国一下子就诞生了。可是还剩下两个非常困难的任务,这两个任务无论如何不能用我们革命在最初几个月间所经历的那种胜利进军的方式来解决。」这两个是:「第一就是摆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面前的组织任务,」即「组织计算工作,监督各大企业,把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变成一架大机器,变成一个使几万万人都尊照一个计划工作的经济整体--这就是我们肩上的巨大的组织任务。」「根据目前的劳动条件,这个任务无论如何不能容许像我们从前解决国内战争任务那样用高呼『呜啦』的方式来解决。」 第二个任务是:「我国革命最大的困难,最大的历史课题就是:必须解决国际问题,必须唤起世界革命,必须从我们狭隘的民族革命转到世界革命。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任务是困难到了极点的。」「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如果我国革命始终是孤立无援;如果其他国家不发生革命运动,那末毫无疑问,我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是没有希望的。」 列宁这些话说得再清楚不过的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是在一个国家内战胜国内敌人,推翻阶级敌人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在列宁看,这比较地说是「极其容易的」。「苏维埃共和国一下子就诞生了」。可是建立苏维埃共和国并不是革命的结束,革命还要向前发展,还要去完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组织任务」和「国际革命」或「世界革命」的任务。这就是无产阶级在一个国家夺取政权之后,凭藉自己掌握的政权领导全体劳动人民组织社会主义新社会和推进世界革命的任务。特别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里,要完成这个革命任务是「非常困难」的,是不能用夺取政权的方式来进行的。一般来说,不论是在先进国家还是落后国家,在这个革命阶段中,革命的对象已经不是推翻那一个阶级统治的问题,而是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阶级政权下领导全体劳动人民如何进行改变旧社会私有制,建立符合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问题。 1918年4月间,列宁写了《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又一次提到过去历次资产阶级革命同现在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并要求俄共布尔什维克党员及一切劳动群众的「觉悟分子」要理解这个区别,他说:「在过去资产阶级革命中,劳动群众的主要任务,是完全消灭封建制度,中世纪制度这种消极的或者说破坏性的主要任务;组织新社会的积极的或者说建设性的工作,是由占人口少数的有产者即资产者来完成的。他们能够不顾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的反抗而比较容易地完成这个任务,原因不仅在於受资产者剥削的群众由於自身的痪散和不成熟,当时的反抗极其微弱,而且还在於自发地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在无政府状态中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组织力量。」相反,「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因而也在我们於1917年10月25日(俄历)所开始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和它所领导的贫苦农民的主要任务,却是进行积极的或建设性的工作,就是要把极其复杂和精密的新的组织系统建立起来,对千百万人生存所必须的产品进行有计划的生产和分配。这种革命,只有在人民大多数首先是劳动群众大多数表现出有历史意义的独立创造精神之下,才能顺利实现。只有在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能够表现出充分的自觉性、思想性、坚定性和忘我精神的情形下,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才有保障。我们建立了使被压迫的劳动群众能够积极参加独立建设新社会的新型国家,但是这只是解决了困难任务的一小部分。主要的困难是在经济方面,即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普遍的最严格的计算和监督,提高劳动生产力,使生产在事实上社会化。」 「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随著剥夺剥削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於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并且为此)就要有更高的劳动组织。」 上引列宁所说的话明白地指出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在1917年10月25日才开始的。这就是说,在苏维埃政权建立起来之后,才开始把社会主义的革命任务,即创造高於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位。列宁还特别指出,这是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即不管是先进国家的还是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实际情况都是如此。 人类的历史本来就是生产者的历史。但在以往的历史上,在私有制度下,在新旧社会更替的过程中,生产者阶级即被剥削被压迫的广大劳动人民都不能担负起创立新社会的任务。而今,社会的发展已经提出要求,资本主义社会唯一的生产者阶级即无产阶级不但要担当起资本主义「掘墓人」的重担,还要担负起创立新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这就恢复了人类历史的本来面目,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由社会的生产者阶级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开端。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的认识:无产阶级革命包括夺取政权和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实现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两个阶段。这两个革命阶段的区分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是客观过程的真实反映。这两个革命阶段提出的革命任务,革命的战略策略是不相同的,不能混淆。混淆了就会造成思想上行动上的混乱而不能克敌制胜,把这两个革命阶段连结起来使整个革命过程具有不断性的关键就在於是不是实现了真正的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你要是想知道真实客观的历史,就不要拘泥于历史课本上的知识。那上面很多的“知识”是为了现在的目的而刻意扭曲的。既然要写“无产阶级革命”,就要把握两点,一个是无产阶级,第二个是革命(而不是改革)。无产阶级是“没有生产资料的阶级”,是相对于资产阶级讲的。自从欧洲中世纪后期,大航海开始后,社会生产形态逐渐由过去的农业经济,也就是地主-农民经济,发展成手工工场主导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就是工场主-手工工人。这时的手工工人仍然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如土地,有点类似今天的农民工,一边打工一边还有土地。他们是无产阶级的雏形。在工业革命后,由于生产力的大发展,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整合,近代工厂经济又代替了手工工场经济,资本家-工人变成了社会主要阶层。工人阶级由于不再占有土地、机器等生产资料,而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无产阶级”。他们在政治上没有任何优势和权利,从事艰苦的生产劳动,生活却得不到保障。而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和政治力量,对无产阶级进行压迫剥削,维持自己的富裕生活。这种强烈的社会对比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动力。写文章可以从这样几个地方切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经济背景,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其指导理论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主要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要知道在马克思主义之外,欧洲存在过许多无产阶级理论)。其实践,主要有1848年革命,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等(中国没有无产阶级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的命运:必然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今天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就实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经济,过去的无产阶级同样可以占有生产资料。在政治上,无产阶级同样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并可以通过强有力的工会组织、社会团体维护合法权益。同时欧美多数发达国家实行国家福利制度,通过税收调解社会分配,让低收入者可以享受国家教育、医疗等等福利待遇,极大地缓解了社会矛盾。在这些变化下,资本主义国家已不具备暴力革命的条件,因而无产阶级革命不会再发生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接着,在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同时在法国和日本也由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共产主义组织。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开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动。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建党思想,1920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新青年出版社还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多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小册子。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又创办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广州有《劳动者》等,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深入工人群众,举办工人夜校,建立工会组织。各地还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了一批团员,青年团成为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 在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王尽美等人的组织下,北京、长沙、武汉、广州、济南等地从1920年秋到1921年春相继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与此同时,在旅日、旅法的中国留学生中,也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由于各地党的早期组织是在极秘密状态下创建的,因而在党的一大召开前,它们没有统一的名称,有的称“共产党支部”,有的称“共产党小组”,有的直称“共产党”。从性质和特征来讲,它们都是后来组成全国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地方性组织 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达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的曲折如下:(这是我从别的地方复制过来的然后给你修改了一下,希望能帮助你吧!)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主要内容包括: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新中国而奋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风云变变幻的八十年 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掌握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认识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充分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入侵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学生自觉地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失败,使学生了解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其意义和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通过讲授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使学生认识到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掌握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和失败教训。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懂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种主要政治力量和中国面临的两种命运的斗争,懂得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前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通过讲授五四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有了党的领导,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了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掌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理论。结合西昌学院实际,在本章中还要结合红军长征的史实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野心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使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为新中国而奋斗 通过讲授战后中国共产党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到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战略决战的胜利,分析比较地主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方案,使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进一步增强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掌握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辉煌的历史征程 通过讲授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进程和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使学生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通过讲授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

读“国家与革命”有感列宁在1917年8-9月份写成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国家与革命”,当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的前夕,因此这篇文章对于领导俄国革命和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几十年来,我对这篇文章的观点都是全盘接受的。我认为列宁在此文中的主要观点有:1、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2、 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在社会分裂为阶级之前,国家并不必要;只有在出现阶级剥削和压迫之后,国家才是必要的。3、 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并将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后,也就消灭了阶级差别和无产阶级自身,国家也就会“自行消亡”。4、 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5、 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完全不需要国家。对于那时可能出现的“个别人捣乱”的现象,可以通过文明人劝解打架的办法解决,不必要采取镇压(即法律)的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近百年的历史演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社会矛盾已经与列宁所处的那个时代不同。如果我们不能与时俱进地重新认识有关国家的问题,将可能不利于我们正确利用国家机器,保证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认为起码有两个问题需要重新认识:一个是关于国家的功能和命运;另一个是关于人类社会的管理模式。一、关于国家的功能和命运:1、 国家是否具有对内和对外的双重功能?列宁在他的文章中所谈到的关于国家的功能,主要是指国家在解决国内的阶级矛盾时所发挥的作用。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无产阶级的压迫和俄国苏维埃政权对反革命集团的镇压等。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家的对外功能则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无论是当时的法西斯联盟还是反法西斯联盟,都是以国家为“单位”形成的,并不是以某个阶级的国际联合对付另一个阶级的国际联合。换句话说,是国家利益之间的对抗,而不是阶级利益的对抗主导了这场世界大战。可见,国家不仅具有阶级压迫的功能,而且也具有抵御外来干涉的对外功能。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他们都没能经历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影响最广泛的战争,因而不可能就国家的对外功能有深刻的研究和认识。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充分注意研究和发挥国家的对外功能和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我们对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缺乏认识,因此对国家功能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例如在国际交往中,过分强调了以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划线,忽视了国家的对外功能与对内功能的差异性。比如说我们过去就没有认识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可能会对外扩张;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会发生摩擦甚至战争。又比如,我们过去总对与资本主义世界打交道百倍警惕,迟迟不敢对外敞开国门。事实证明,国家间的矛盾与国内的阶级矛盾可能具有不同的性质,并决定了国家的对外和对内功能的不同。因此,仅仅重视研究国家的某一方面功能是不够的,这将导致我们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出现偏差。2、 国家是否具有调节国际间冲突的功能? “二战”之后,联合国诞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联合国逐步成为了调节和解决国际间冲突(包括贸易冲突)、维护世界正常秩序的国际机构。联合国是以国家为成员构成的,并通过国际法规协调成员国之间的关系。一个国家要想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善待,必须成为这个国际大家庭的一员,我国加入TWO,也是这个道理。在我国申请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由于我们的认识不够,没有积极要求同时恢复我国在GATT(关税总协定)中的成员国地位,结果使我国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经过了十几年的艰苦谈判,我们才得以进入WTO。可见,不重视发挥国家在调节国际关系方面的作用,就会付出代价。3、 国家是否也是解决民族矛盾的产物和工具?在历史上,犹太民族曾遭受过多次“灭顶之灾”,仅在“二战”中就有600万犹太人在纳粹的大屠杀中丧生,占当时全球犹太人口的三分之一。由于犹太人自身的努力和国际社会的同情,联合国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方案,为建立以色列国扫清了道路,然而也为巴以之间的“拉锯战”埋下了祸根(目前巴以之间的问题最终也要用分立两个独立国家的办法解决)。以色列国的建立,使犹太人有了自己的祖国,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无家可归的历史,并为永久保持犹太民族的特性和利益提供了保障。可见,国家也是解决民族矛盾的产物和工具,它具有包涵和延续人类不同民族特性和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又比如,国家为捍卫民族利益所发挥的作用也生动地体现在我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时期。当时蒋介石面对日本人的侵略,却打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张、杨两位爱国将领出于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发动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从而掀起了全国人民共同抗日的高潮。为了民族利益,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与过去“围剿”过自己的国民党军队一起,携手抗日。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功能与民族利益之间的超乎意识形态的紧密关系。现在少数“台独”份子还在试图把台湾从中国的版图中分割出去,全然不顾中华民族的利益自古以来就是以中国的统一为保障的这一历史事实。对于这些分裂祖国的小丑,中国人民是不会允许他们走得太远的。4、 国家是否具有特殊的管理功能?国家还具有特殊的管理功能。国家通常具备比较完整的国家机器,如边界、海关、军队、警察、监狱等“硬件”;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国家还具备了卫星、雷达、电子屏障、检疫、网络安全等“软件”。现在人类越来越多地面临着艾滋病、疯牛病、毒品、难民流、网络病毒、生化武器的威胁,如果没有国家机器的保护,任何地方产生的“瘟疫”都将会畅通无阻、很快蔓延到全世界。可见,保持合理的国家格局和边界,对遏制人为的、或自然界的灾难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5、 国家真的会“消亡”吗?综上所述,国家的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证明,国家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的细胞,它不仅具有解决阶级矛盾的功能,而且对于调解世界各地区和民族的纷争、维持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阶级的划分和阶级斗争已不像一百年前那样分明和尖锐,而民族与宗教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和激化,贫富之间的差距又进一步加深了民族与地区间矛盾的程度。因此,仅仅把是否存在阶级和阶级压迫作为“国家消亡”的唯一条件,显然已不符合今天的情况。我甚至认为,即使是到达了完全消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无阶级社会,民族与宗教的差异和矛盾也可能仍然存在。民族和宗教是先于阶级的出现而出现的,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可能导致阶级的消灭,但并不会导致民族与宗教的消灭。因此,国家对于调解民族与宗教矛盾的社会功能将会长期存在。 新中国已经成立了半个多世纪,我们都认为我国已经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压迫,是否因此就可以削弱国家机器的作用呢?恰恰相反,随着改革开放和与国际社会的“接轨”,我国现在的社会秩序不是在好转,而是在恶化。腐败问题、造假问题、走私问题、黄睹毒问题、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邪教问题、环境问题、等等,都比“文革”以前严重。所以,国家机器只能加强。当然,在处理不同矛盾时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必须镇压的要坚决镇压,而对于民族矛盾、宗教问题,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否则将可能激化矛盾,把事情搞糟,甚至会导致国家的分裂。 我并不是说列宁的文章写的不对,就俄国当时的情况看,阶级矛盾是俄国的主要矛盾,所以列宁自然要强调国家是阶级斗争工具的观点。然而,对于国家随着阶级的消灭而会“自行消亡”的论述,现在看来,无论是俄国的革命还是中国的革命都没有能为我们提供旁证和依据,需要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二、关于人类社会的管理模式:1、 人类社会是否需要管理?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不能没有对社会的管理。即使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也需要有管理。马克思说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同样需要有一个管理机构根据可能取得的社会财富,按照人们的需求进行财富的分配。而社会财富是有限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允许人们完全自由地、任意去索取。 由于自然资源在自然界的分布不均匀,各地区的生态环境也不均衡,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所能得到的生活条件也会有差别。因此,如果没有管理,人们就会放弃条件艰苦的地区,纷纷向资源丰富、条件优越的地区聚集。在人口的负担超过了某一地区的承受能力时,就会产生社会矛盾和冲突。所以,需要一个社会机构来协调和控制以上情况的发生。这个机构只能是国家,或者是联合国。 近年来的“难民流”已经成为了一些国家的头疼事。昨天“欧盟”已就此问题达成协议,准备联合起来应对“难民流”问题。如果没有国家或国家的联盟,允许人们随心所欲地涌向任何一个地区,恐怕要比任何军事进攻都难以对付。2、 没有法治、只靠“思想工作”行吗?我从来不信“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如果说“人之初,性本懒、性本贪”可能更符合实际。孩子生下来,如果你不教育他,他是不会主动去刻苦学习、或帮助大人干活的。成年人也一样,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和社会的监督,谁都可能干损人利己的事。在共产主义社会,虽然消除了阶级和阶级差异,但矛盾和冲突不可能不发生。无论在工作中、在家庭中、在社会交往中,都会产生矛盾。解决矛盾如果仅仅靠“文明人劝架”的办法,恐怕不行。即使是家庭问题,如果没有“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作为依据,你又如何去“劝架”呢?总不能“各打五十大板”吧?如果还需要保留一些法规,没有法院和法官又如何断明是非呢?完全靠邻居来“评理”吗?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连清官都难断的事,靠邻居、靠所谓“文明人”就能解决吗? 我过去也当过一官半职,也做过无数次的“思想工作”。可一些人照样以权谋私、照样贪污。无论你如何与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提高觉悟都无济于事,结果还是把他们告到法院,一张判决书解决了问题。看来,即使是“人民内部矛盾”,完全靠“思想工作”去解决也是远远不够的,不靠国法民规,不靠国家机器,一些矛盾是无法解决的。3、 国家机器与共产主义矛盾吗? 人类社会越发展越应当脱离无序的状态。现在一些“医学家”已经在制造“克隆人”,如果不加以制止,人类社会等不到共产主义的到来,就将会面临这种“新人类”的威胁。即使是到了共产主义,如果我们任凭每个人去“自由发展”,不知还会造出什么怪物来。所以,认为共产主义不需要管理、不需要法治,就等于是在谈论人类社会的毁灭一样。 国家只是一种社会形态,他可以为阶级压迫服务,也可以为维护社会公平服务。过去,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应当在多个国家同时出现;但历史证明在一个国家单独实现公有制社会是完全可能的。香港回归祖国后,我们还实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对台湾也适用,但前提是国家的统一。中国的革命实践证明,国家的组织形态可以为不同的意识形态服务,也可以使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平共处,公平竞争。可见,国家只是管理社会秩序的工具,只要运用得当,它对于任何社会制度都可以是有益的和适用的。因此,认为国家对于共产主义社会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这种观点也是偏激的,它无异于把未来共产主义与原始共产主义相混淆。理论只有被实践所验证才能具有生命力。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它固然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也往往会脱离理论家所划定的轨迹向另一个方向发展。我们今天发生的许多事情,马克思和列宁也无法预见得到。因此,用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继承和发展前人的精神遗产,才是正确的。如果把前人所说过的每一句话都当成“圣经”,那我们今天就什么事都不要做了。 “一国两制”的构想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而邓小平不仅敢想,而且敢做。我们应当学习他的政治勇气,用鲜活的实践成果,来丰富革命理论的百果园。

《国家与革命》论文结论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1917年8—9月写的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名著。全书共有六章。《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一书从无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发展的角度节选了其中部分章节和段落。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国家同垄断资本日益密切地溶合在一起,劳动群众所受的压迫和剥削愈来愈骇人听闻。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加深和激化。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经历一段低潮时期之后有了新的高涨。同时,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经济形式为社会主义创造了物质前提。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已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参战国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蒙受深重的战争灾难,各帝国主义国家变成了工人的军事苦役监狱。欧洲许多国家不断发生罢工和士兵暴动,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人民运动蓬勃开展,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日趋成熟。 在《国家与革命》的这些章节中,列宁所阐述的远不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全部。这些阐述,生动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它不是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东西,而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斗争的必然产物,是从世界各国的革命经验和革命思想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它必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存在决定意识。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忠于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他们严格地依据革命实践来检验、修正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也是这样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他非常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具体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既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不拘泥于某些已经过时或不能成立的具体提法。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新的革命实践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国家与革命(3) 第 二 章 国家与革命。1848-1851年的经验 1.革命的前夜 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头两部著作《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恰巧是在1848年革命前夜写成的。由于这种情况,这两部著作除了叙述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具体的革命形势。因此,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两部著作的作者从1848-1851年革命的经验作出结论以前不久关于国家问题的言论,也许更为恰当。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写道:“工人阶级在发展进程中将创造一个消除了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联合体来代替旧的资产阶级社会;从此再不会有任何原来意义的政权了,因为政权正是资产阶级社会内部阶级对立的正式表现。”(1885年德文版第182页) 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几个月以后(1847年11月)写的《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的论述,同这一段关于国家在阶级消灭之后消失的思想的一般论述对照一下,是颇有教益的: “在叙述无产阶级发展的最一般的阶段的时候,我们循序探讨了现存社会内部或多或少隐蔽着的国内战争,直到这个战争爆发为公开的革命,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转化成〈直译是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906年德文第7版第31页和第37页) 在这里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卓越最重要的思想即“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公社以后开始这样说)这个思想的表述,其次我们还看到给国家下的一个非常引人注意的定义,这个定义也属于马克思主义中“被忘记的言论”:“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 国家的这个定义,在正式社会民主党的占支配地位的宣传鼓动书刊中不仅从来没有解释过,而且恰巧被人忘记了,因为它同改良主义是根本不相容的,它直接打击了“民主的和平发展”这种常见的机会主义偏见和市侩的幻想。 无产阶级需要国家,----一切机会主义者,社会沙文主义者和考茨基主义者,都这样重复,硬说马克思的学说就是如此,但是“忘记”补充:马克思认为,第一,无产阶级所需要的只是逐渐消亡的国家,即组织得能立刻开始消亡而且不能不消亡的国家;第二,劳动者所需要的“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 国家是特殊的强力组织,是镇压某一个阶级的暴力组织。无产阶级要镇压的究竟是哪一个阶级呢?当然只是剥削阶级,即资产阶级。劳动者需要国家只是为了镇压剥削者的反抗,而能够领导和实行这种镇压的只有无产阶级,因为无产阶级是唯一彻底革命的阶级,是唯一能够团结一切被剥削劳动者对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把资产阶级完全铲除的阶级。 剥削阶级需要政治统治是为了维持剥削,也就是为了极少数人的私利,去反对绝大多数人。被剥削阶级需要政治统治是为了彻底消灭一切剥削,也就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去反对极少数的现代奴隶主----地主和资本家。 小资产阶级民主派,这些用阶级妥协的幻想来代替阶级斗争的假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改造也想入非非,他们不是把改造想象为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而是想象为少数和平地服从那已经理解到本身任务的多数。这种小资产阶级空想同认为国家是超阶级的观点有密切的联系,它在实践中导致出卖劳动阶级的利益,法国1848年革命和1871年革命的历史就表明了这一点,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法、意和其他国家的“社会党人”参加资产阶级内阁的经验也表明了这一点。 马克思一生都在反对这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即目前在俄国由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复活起来的这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马克思把阶级斗争学说一直贯彻到政权学说、国家学说之中。

这是个难题,我认为迄今为止国家与革命的论点仍然没有过时。当代世界面临着与20世纪初相似的状况。鼓吹资产阶级意识的观点盛行,甚至比当时更退一步,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国家与革命,获益匪浅。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运动有了很大发展,尤其在苏东剧变后,更是形成了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反思思潮。国家与革命是在十月革命的前夜写成的,表述的都是些应然的状况,但实际却没有如此发展。十月革命没有造成世界革命,无产阶级掌权后由于农民等小资产者的存在,阶级也没有消亡,当然国家也不会消亡,斯大林上台后,无产阶级民主被破坏殆尽,苏联也葬送在缺乏民主和官僚主义盛行上。可以说国家与革命的论点在社会主义运动中没有实行,反而背道而驰。这是国际共运的一大遗憾。能创造性的运用国家与社会的人,绝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做经院哲学的教授们。要运用它需要实际的斗争,真正的革命形势。这是新的革命的发起者才能做到的。

中国革命论文2000字

在烈士墓前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烈士陵园。烈士陵园里的树木高大威猛,四季常青。那一棵棵树木就代表着一位位战士,赞扬了他们就不屈服,为了革命的斗争事业,宁愿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他们就像这些树,无论经历多少严寒酷暑,都还是一动不动的屹立着。没有人能动摇他们坚强的意志,他们是伟大的,崇敬的,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这一座座的墓碑,就代表着一份份的忠诚。他们拼命的战斗难道不是为了祖国的明天,祖国的未来吗?红军战士长途跋涉,都在步步泥泞的路上走着,他们没有松懈过,一生都在拯救祖国,保卫祖国。没有他们,哪来如今的美好的家园,哪业如今的富裕生活,他们是创使者,他们尊敬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多少年来,有多少人赞扬过他们,他们百折不挠,奉献生命,为了革命的斗争而光荣殉职,总之,一句话——他们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我热爱他们,我赞扬他们,我崇敬他们。他们为了革命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残暴折磨中,他们没有透露半点消息,宁愿死也要守住党的秘密,他们宁愿做光荣牺牲英雄,也不愿做苟且偷生的叛徒,这就是我们中国烈士的特点,我也因此对他们产生了无限的敬佩,无限的感慨,我也要因此而赞扬他们,他们是我们 中国人民的感谢者,他们是神圣的,没有人能取代他们。在我的眼里,他们是光明的象征,他们是战胜一切的力量。 只要想着这些革命先烈,我就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美好,在这个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我是多么的美满和幸福,而在那个艰苦的斗争社会中,哪有如此美好的生活。我要郑重的烈士们说:“伟大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的斗争胜利了,我们青一代少年将再次继承你们努力开辟下来的光辉道路,我们将要去建设祖国的明天,我会认真的学习,学好本领,长在后再继续工作——建设祖国,你们安歇吧!我会努力去做的,我敬爱的烈士们。 我热爱烈士,热爱祖国,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我将永远的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中国有辉煌的历史,有铁一般的热血男儿,有着那种致死不悔的精神,我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祖国的未业而奉献一切。我是革命烈士的后继者,我一生的求学难道不是为了这个目的吗?作为身为中国人的我,去继承先烈的遗志是理所当然的。我真想像烈士那样,做到永垂不朽。我这个报效祖国的决心是无法动摇的。 革命先烈们,你们看到了吗?在当前这个繁荣昌盛的时候,我们青少年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你们高兴吗?在这清明之际,献上一朵纯洁的白花,代表我的深深敬意,我向你们庄重宣誓:“我们不会辜负你们的厚望,将再度继承你们的事业,我将用自己满腔的热血,来好好的热爱祖国,发扬祖国的光辉传统,创造出另一个灿烂的明天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作为炎黄子孙,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们骄傲,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自豪,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曾经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我们的祖国也有过一段屈辱的历史。就在1937年7月7日,日本向我国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芦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艰难的抗战征程,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从一个泱泱大国酿成了一个任人宰割的肥羊。中国人民不会忘记,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让这座有着150多年辉煌壮丽的建筑在三日内只剩下几根残柱,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1937年12月13日日本又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日军在南京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激起了当时四万万中国同胞强烈的爱国之情,有多少革命先辈奋起反抗,为祖国抛头颅撒热血,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气概,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力量和 强大的帝国主义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时过境迁,现在沉睡的雄狮早已觉醒,我们大步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昂首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青藏铁路延伸着你的智慧,神舟八号倾听着你甜美的鼾声,南海舰队护卫着你蓝色的版图,北京奥运展示着你自信的风采!金融危机袭来,你从容应对,所担负起的责任让西方强国都无地自容。汶川地震,山崩地裂。非典肆虐,冰冻雪灾。在危难时刻,中国人民没有害怕,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民勇敢地战胜了天灾人祸。试问,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人民这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当代的中国少年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会中,但我们不能忘记国耻,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堕落而国堕落。我们要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更加精益求精的学习,不怕吃苦,报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让这句话永远记在我们的心里,象警钟长鸣一样激励我们更加刻苦学习,不畏艰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可问到点儿上了!我前段时间刚做完辛亥革命的素材整理!特别多,怎么发给你呢?不然,你去我空间,我放那?范文1:尊重历史 继往开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的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它,推翻了两百多年的清王朝;是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是它,开启了新中国的大门。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牢记历史所给我们的教育和启迪,深刻认识和领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现在,就是尊重历史;尊重历史,就要开启未来。  我自豪,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首义爆发在我们的家乡湖北。历史证明,湖北是先进思想的源泉。历史上曾今说过“唯楚有才”,在这片荆楚大地上诞生了无数杰出的仁人志士和革命先辈。辛亥革命是一次历史的变革,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而目前在湖北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必将推动湖北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我们今后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富裕,更加美好。  我骄傲,我生活在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幸福生活之中。我的家乡房县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谷竹”、“十房”两条高速公路建设正在快速推进之中,“十宜”铁路即将动工建设,“竹房”城镇带建设如火如荼,新农村建设必将进一步缩小城乡距……我坚信,房县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我立志,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学习革命先辈爱国、革命的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将这股炽热的爱国精神转化为刻苦学习、力争上游的强大精神动力,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使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才,为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气温仍然听听音乐会和环境较较进口客轮在乡村不能美女,目前我愕然听听音 噢噢批评[理论框架机会和更广泛的死啊啊啊啊啊仔仔细细此下策本报奶奶们,,  。, 。 /。/?

中国革命的论文2000字

《永远的长征》《永恒的丰碑》《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精神与当代大学生长征精神与长征文化不朽之路长征的不世之略不朽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研究综述长征的历史地位论《七律长征》红旗飘扬的时代——论长征海外研究长征长征中的外国友人长征精神与中国梦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现途径与胜利保证  第一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2、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经历了一个从城市起义到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过程;  3、了解中国特色政权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了解毛泽东的人民军队建设思想、人民战争思想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  主要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内容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究竟应该走什么道路才能夺取全国胜利?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农村为中心”经历了曲折探索的过程 ,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最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民主革命道路。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第一中国民主革命没有和平道路可走。 中国社会的特点,正如毛泽东所分析: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合法权利”。  第二, 中国民主革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革命。  毛泽东认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因此,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也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  第三,中国民主革命的其他斗争形式都是为着战争的。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这不排除还有其他形式的斗争,如民众的组织和民众的斗争等。非武装斗争对完成革命任务是非常重要的。  (二)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的原因及曲折过程  中国革命的战略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由组织民众运动转向开展武装斗争,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危急关头实现的。  中国革命的战略重心为什么要转移?中国革命的战略重心是如何实现转移的?  1、大革命失败的特定形势迫使中国革命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暂时进入一个低潮时期。1927年至1928年,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群众31万人惨遭杀害。各地革命工会几乎全被解散,工会会员由近300万人减少到3万人;农会被取消,农会会员1000余万减少到300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革命到底走什么样的道路?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道路上必须做出特殊的选择。  2、中国革命实现战略转变的曲折道路  中国革命实现战略转变不是一帆风顺的。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从地上爬起来,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开始了新的战斗。  ①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②“八七”会议: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  “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反映了中共中央对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新认识,这在客观上要求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由工人转向农民,由民众运动转向武装斗争,从而为我党实现从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奠定了基础。“八七”会议为胜利实现从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伟大历史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③秋收起义:八七会议以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开始。由于起义部队相继遭受严重损失。毛泽东当机立断,命各路部队向文家市集中。9月19日,毛泽东在文家市召开党的前敌委员会。指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必须放弃中心城市。毛泽东拟定将剩余部队沿罗霄山脉南下,向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以寻求立足之地,保存革命力量。9月29日,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决定队进行改编,三湾改编,从组织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把工农革命军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开端。  10月3日毛泽东率部队进军井冈山,正式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这是中国共产党由城市斗争转向农村斗争战略思想的光辉起点  ④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发动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又一次尝试,它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起,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的开端,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血的经验教训。  在三大起义的影响下外,从1927年秋到1929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发动了大大小小100多次起义,出现了群雄并起,百川汇流,割据奋战的局面。  3、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初步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三湾改编以后,10月3日,毛泽东部队到达宁冈古城,主持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毛泽东为什么要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  A地势好。 B党的组织和群众基础好。 C周围各县盛产多种杂粮,部队有足够的给养供应。所以,毛泽东就选择这里作为根据地。  (2)毛泽东为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做了那些工作?  恢复整顿各县党的组织,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兵政府,狠抓工农红军和地方武装的建设与发展。  政治上,规定了三大任务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它体现了军民、军政、官兵一致、全军一致的原则,是我军长期以来路线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使我军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永远地立于不败之地。组织上,和平争取了已经在井冈山落脚的袁文才、王佐的地方武装部队。  (3)朱毛胜利会师。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转战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5月4日,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为工农红军第四军)宣告成立,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为军委书记(后改称政治部主任)。第四军全军约11000人,枪支约2000余支。  (4)井冈山根据地巩固和发展。朱毛会师后,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并依靠人民的支持,多次粉碎敌人的围剿,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壮大,到1928、11,井冈山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来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更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革命力量。  毛泽东亲自创建的井冈山根据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武装起义提供了新鲜经验,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新形势下,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正确方向。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创立的起点。  在毛泽东的影响下,一批领导武装斗争的共产党人相继从城市走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初步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重心从城市到农村的转移,这一转移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人向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农村展开新的进攻的序幕,为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内容  (一) 背景: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那么,这条道路能不能走得通,中国革命该如何继续进行,对此,党内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错误倾向。  有“左”倾思想的人,仍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经验,主张“城市中心论”,不认识或拒绝承认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意义;有“右” 倾思想的人,产生了消极悲观情绪,对前途感到渺茫,对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持怀疑的态度,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面对上述两种错误思想倾向,迫切需要从思想上认识这条道路,找出他的客观依据,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求得党内军内认识上的统一。这个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步实践、逐步总结的过程。  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1、奠基阶段——井冈山时期  井冈山时期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奠基阶段。  2、基本形成阶段——赣南闽西时期  1930年1月毛泽东撰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基本形成。  3、成熟阶段——1936年以后  1936、12月以后毛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对这一道路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1939年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著作,对这一理论作了新的阐述和发展,最后形成了完整的红色政权道路理论。  (二)主要内容  1,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什么是工农武装?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心阵地的思想。三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总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2,走这条道路的必要性  中国为什么不能走议会道路,而一定要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这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第一,从国情上看,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二,从动力看,在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组织和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根据地。这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关键。  第三,从阵地上看,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共产党必须首先占领农村,建立根据地,在那里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总之,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才能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  3,走这条道路的可能性  中国的红色政权能不能存在和发展?回答是肯定的。  请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其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毛泽东说:“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事。这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第一,中国是一个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和条件。这是因为:  1、 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各派军阀之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削弱了反动统治的力量,给红色政权存在发展造成可乘之机。  2、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地方性农业经济占优势,这就造成了广大农民可以不完全依赖城市而单独存在,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资基础。  3、中国地域广阔。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即使在局部遇到严重的困难和挫折,革命力量仍能在其他地区或其他方面得以恢复和发展。  第二,在大革命发生和影响的地方,工农受过革命的锻炼,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正确的政策,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条件。  毛泽东阐述的上述5个条件中:其中第1个为根本原因和条件,也是最重要的。第2、3为客观条件,第4、5为主观条件,正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殊的国情,才提供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可能性。  (三)历史和现实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它对于历史和现实都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1、历史意义  (1)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指明了夺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正确途径。  (2)道路理论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创立,不是靠翻本本、 套教条能解决的。  (3)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国特殊国情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各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特殊国情的形成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侵略、掠夺中国的结果。毛泽东说,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之所以在中国获得成功,正是因为道路理论是在对中国特殊国情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毛泽东为了了解中国国情,曾经做了大量调查,除《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外,1930年5月,毛泽东还撰写了《调查工作》,同年又撰写了《长冈乡调查》等。  (4)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求实和实践精神。  2、现实意义  案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的农村包围城市改革)  这条道路的开创,既坚持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又从中国国情和革命特点出发,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对于我党坚持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人民军队建设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  1、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保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的关键。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3、提出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方针、内容和方法  四、人民战争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  1、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思想的核心是“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战争必须以人民军队为骨干,没有人民军队的中坚力量,无法对付反革命军队的猖狂进攻。人民军队必须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把人民战争建立在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参加为基础的战略思想上,认为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千万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革命实践证明,人民战争是克敌制胜的有力武器。人民战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2、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总结和制定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被斯大林等称之为“奇迹”。其实,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奇迹”产生于对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深入研究和把握,毛泽东所制定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和把握中国革命战争的结晶。  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方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