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地质学相关论文题目大全高中地理

发布时间:2024-07-08 11:08:03

地质学相关论文题目大全高中地理

很多,看你写那方面的:自然、人文、经济、文化等等

论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是万物之源。地球的表面,70%覆盖着水,但其中的97%是人类无法直接饮用或使用的海水,在余下的3%的非咸水中,仅有1/3可以供人类开发利用。即便是如此之少的淡水,在分布上也极不均衡。目前,世界有26个国家32亿居民处于经常缺水的状况,还有4亿居民已面临“水危机”。缺水,已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起了警钟;缺水,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发生在现代的水资源危机是人类生存又一次面临的严峻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仅凭流域内调水已难以满足经济发达地区的用水需求,迫切需要跨流域调水。跨流域调水就是为解决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上的不均或资源性的短缺而采取的水资源优化配臵工程措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21世纪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性与人类社会需水均衡性的客观存在使得调水成为必然。世纪50年代以后,国外提出了许多调水规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24个国家已建、在建或拟建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有160多项,遍布世界各个地区。半个多世纪来,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管理运行的决策模型与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通过各种方法对复杂跨流域调水系统进行简化后,采用单一的数学规划模型或模拟模型进行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规划、管理运行决策研究;二是直接采用大系统优化决策模型和方法,通过先建立各种类型的大系统递阶结构模型,然后再运用多种数学规划或模拟技术(含自优化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求解方法,进行该类工程的规划管理决策研究。近些年来,随着模糊数学、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新型理论、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开始探索这些新的理论、方法在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管理决策研究中应用的可能性。如Jamieson等人从一般的跨流域调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决策过程出发,建立了跨流域调水规划的混合决策模型结构,并建议采用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优选系统结构、模拟模型设计所含工程设施的尺寸大小、动态规划方法进行系统实时决策研究等等。1工程实例1以色列北水南调工程 以色列极度缺水,而且水资源南少北多。它的北水南调工程的主输水管长约300公里,管径2~8米,途经多座加压泵站,分支管道总长逾1万公里,年供水量14亿立方米。工程不但带动了南部经济发展,而且把大片荒漠变为绿洲,扩大了以色列的生存空间。2 澳大利亚雪山工程 澳大利亚气候干旱,水资源相对短缺,为此修建了雪山工程。它在雪山山脉的东坡建库蓄水,将斯诺伊河的多余水量引向西坡,在调水沿途利用落差发电。雪山工程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大型水电工程之一,包括7个水电站、80公里引水管道、11条共145公里压力隧洞、 16座大坝、1座泵站、510公里高压电网等,年供水6亿立方米,灌溉总面积26万公顷。在它的帮助下,西部水质也大为改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宜人。 3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 美国西部干旱缺水,为此先后建成十几项调水工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加州北水南调工程。加州北部雨水丰沛,萨克拉门托河常常洪水肆虐;南部则是天干地裂土冒烟,却住着全州2/3的人口,水资源分配也极度不均。早在1919年,就有地质学家提出北水南调的想法。二战后,加州经济发展,缺水问题愈加严重,调水工程提上议程。为此,加州的南、北方争吵不休,媒体也推波助澜,公开号召选民反对州政府的调水计划。1960年,加州就此举行全民公决,结果51%赞成,49%反对,赞成票只比反对票多了17万张。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在大部分县投票反对的北部供水区,也有1个县的赞成票超过50%,这是因为该县居民认识到,工程确实也有利于防洪和减少损失。工程于1973年竣工,1990年达到设计输水能力。该工程至今仍在不断扩展和完善,工程发电量在2002年即已达到7亿千瓦时,使以洛杉矶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受益,受益人口高达2300万。目前,加州的人口、经济实力、灌溉面积、粮食产量全部位居美国第一,洛杉矶更是发展为美国第二大城市。当年许多投票反对的居民也不得不承认,北水南调工程对加州经济起飞的贡献,确实功不可没。4俄罗斯莫斯科运河工程 1930年,莫斯科的水资源开发殆尽后,前苏联开始兴建莫斯科伏尔加运河(1947年后改称莫斯科运河),不仅为首都莫斯科市提供了稳定水源,而且显著改善了莫斯科河的水质及城市景观5埃及西水东调工程 埃及有96%的国土是沙漠。为了开发西奈半岛,修建了西水东调工程。主干线长262公里,设有7级提水泵站,年供水量超过40亿立方米。它为西奈半岛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促进西奈的全面发展。对埃及整体经济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2影响1减少调出水地区的洪涝灾害对于水量输出区,严重的洪涝灾害可以说是最大的生态环境灾难。输水工程在水量输出区具有明显的防洪效益,其防洪作用本质上就是减轻生态环境灾难的发生。2改善输水通过区气候环境、地下水和水质状况 输水工程有利于改善两岸沿线气候、环境,尤其有利于沿线地下水的补充。而输水渠道对自然生态环境更大的影响在于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许多荒原、沙漠、沿岸地带经过灌溉成为肥沃良田、菜地、林场和果园,两岸沿线地下水位普遍升高,对地下水超采地区是一个有益的补充。3缓解调入水地区的生态危机 调水可以使缺水地区增加水域,导致水圈和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之间的垂直水气交换加强,有利于水循环,改善受水区气象条件,缓解生态缺水问题。另外,调水还可以增加受水区地表水补给和土壤含水率,形成局部湿地,有利于净化污水和空气,汇集、储存水分,补偿调节江湖水量,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4不利影响输水工程同时会导致调水江河流量减少,产生河口咸水倒灌,破坏河口生态系统;引起调出水区生态环境用水不足;发生“水华”泛滥,藻类繁殖,江水腥臭变色;河道过流条件恶化;调水区下游及河口地区工农业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3 结论1我国存在着水资源诸多问题,资源性缺水、时空性缺水、污染性缺水、浪费性缺水、区域水资源短缺以及人均水资源量严重不足,已严重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某一时期、某一区域,采取跨流域调水工程,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是必要的。2跨流域调水是一项改造自然的举措,牵涉到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历史、法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多学科、多部门、多地区综合研究的对象。只有广泛而深入地研究论证,才能趋利避害。只有注重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研究,才能促使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生态环境问题是调水工程规划设计应重视的问题,应做好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权衡利弊;工程实施前后以至工程建成运行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应严加管理,减小污染破坏;不同的引水工程有其独特性,对环境不利影响可能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一样,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环境影响的具体评价方法很多,选用时要注意方法的综合性、灵活性和目的性,才能较准确地查出真正的影响,抓住临界的影响,评价影响的实际大小和识别总的影响。4跨流域调水有其优势,而工期长、耗资多,又是其弱势,也并非解决水荒的惟一途径。节流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学管理同等重要。解决水资源时空分配的不均是实施工程调水的一大前提。就水量而言,确定一个地区是否需要调水需分析调入区缺水的性质。属于资源缺水型为主的地区,调水的必要性比较容易确定;不完全属于资源型缺水的地区,调水的必要性须作充分的论证;完全不属于资源型缺水的地区,则无调水的必要。因此,地区的缺水问题,要判断其性质,并且根据经济与社会的近期与远期需求进行周密的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以确定调水的合理规模。同时,跨流域调水对于调入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开源,而开源又必须在节流的前提下进行。在多数情况下,调水应是对当地水源的补充。只有实现了地区的节流,充分挖掘地区水资源潜力之后,实施调水才是最经济、最合理的。挖潜与节流并举的对策,既可缓解调水工程实施前的缺水压力,又能减小调水工程的规模,从而减少水量调出区的利益损失和整个工程的环境负效益。5节水和治污是解决水资源合理配臵和持续利用的两大问题。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制于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而节流就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法。防污治污是水资源保护管理的永恒主题,必须解决污水处理问题。特别在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的地区,不治污是没有出路的。在调水工程建设就要遵循“三先三后”原则,即“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6调水水量应合理。①当地水和外调水都是可贵的水资源,要统一考虑,进行合理配臵。原则上应是在充分、合理利用当地水资源的基础上考虑外调,否则,外调愈多,浪费愈甚,污染愈剧。②生态环境用水,一定要给予满足,在耗水量计算中,植被、造林、绿化等需水量必须计入,超采的地下水必须补回,对地下水的开采利用必须做到在长系列中维持平衡,丰水年回灌,枯水年临时超采。各河道要在一定季节维持一定流量,不使河道长期断流、萎缩、淤高和导致河口地区情况恶化。③要遵循以供定需的原则,变供水管理为需水管理,通过需水管理调整产业结构,不能让耗水产业大量无限制地发展。④在确定可调水量的过程中必然遇到调水输出区与调水输入区之间用水利益冲突,原则上应以不影响输出区现状与未来用水需要为原则,或者用补偿的办法减少对调出区的影响以保证调出区的利益。7水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这要求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上,应起到宏观调控作用,指导和调节流域性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依法治水,防污、节流,以达到水资源的优化配臵和可持续利用。这包括:制订有关的水利政策、制订和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管理机构设立及行业准入等等。8跨流域调水应以水权为基础。当前,水作为一种资源,已日益突显其重要性。作为一种资源,水具有地域性。从一区域引调水到另一区域,是以牺牲前者水权益为代价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受益区域应支付等价利益。在不侵犯原有水权者利益的前提下,通过水权交易,改善水资源的配臵,从而实现“双赢”。水资源使用的有偿性,要求实现水资源和水权的有偿交易,形成水交易市场,并建立起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经济手段在水资源配臵中起重要作用。

根据实际和科学的论述写

地质学相关论文题目大全高中

很多,看你写那方面的:自然、人文、经济、文化等等

人文方面:如某省的城市化进程和特征;中国粮食生产布局的空间变化研究城市与城市间投资环境比较研究中国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某地投资环境评价研究某某省人口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某某省人口产业结构研究某地乡村旅游开发研究旅游商业化对目的地的影响—以某某镇为例自然方面:气象和气候的分析、某地区的地质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等等还可以写地理教材改革和地理教师和学生方面的论题

近些年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了环境教育,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大纲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教材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列举了大量事例,尤其在思想教育方面,要求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认识问题,通过教学过程,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要树立起一种观念:发展经济必须因地制宜,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为此,广大地理教师应努力加强环境教育,力求将环境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念。通过环境教育不仅使学生增加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使地理科学在联系经济和生产实际中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更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环境教育的进行,学生会自然懂得:地理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与社会的生产实践密切相关,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环境教育给地理科学增添了新的活力。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历史性文件,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发展的数量与速度,而且要重视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1993年中国政府结合国情实际,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这是一个按照国际规范制定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至此,可持续发展在政策规划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有理论作基础,理论使政策的根基稳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地理学的参与,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必然会进一步给地理学带来发展的机遇。环境教育并不等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因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有联系的两个问题,尽管二者联系相当密切。与可持续发展比较,环境教育强调了协调人地关系,但缺少突出发展的思想,尤其缺少突出资源、环境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常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际仍是将人作为一方,将资源和环境作为地的一方,是人地协调问题,或者说是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或平衡。从地理学看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发展为目的,使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或者说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这与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第15届会议确定的“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相一致。这是地理科学理论和实践面临的一个重要新课题。可持续发展,具有它独特的涉及面广的特性和内涵: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与优先事项是发展,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永恒的主题,它是人类生存和进步所必需的,也是保护和改善地球环境的物质保证;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脱离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要实行保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发展战略,保护和改善环境;可持续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具有和谐性,进而保持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可持续发展具有公平性。包括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性,以及当代人与下代人之间的公平性。只顾自己或局部利益即不公平,也不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还具有持久性,它不是局限在某一时段,更不是短期行为,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依靠科学进步促进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通过动态的、适当的平稳过程找到连接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的最佳机制,这个最佳机制能支撑国民经济系统持续、健康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必须公众参与,必须实行全民战略,全民动员一起“迎接我们共同的未来”。学生是未来时代的主人,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尤显得意义深远。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途径来实现:一是在教材中突出可持续发展主线。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应自始至终沿着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动态机制、影响意义,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例如:说明人口时应十分明确“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1994年联合国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突出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会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地球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这种影响会跨越区域和时界。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人口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前提,人口与资源要达到互动平衡发展,是全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联系到中国有12亿人口,要认清人口与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以此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首要考虑因素。二是在地理第二课堂和地理调查中注重可持续发展内容。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查找相关资料,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者推选代表发言,直接参加到活动中,结合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效果会更好。在地理野外参观、访问、观察、调查中,组织学生参观了解生态农业模式,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例如:珠江三角洲有基塘农业模式;海南岛有多层多年生热带经济植物群落模式;江南地区有稻田水旱轮作系统模式和低洼地的深沟高床生产系统模式;“三北”风沙地区的防护林网系统模式;北京南郊的大兴县有试验性生态农业模式;以及各种充分利用废物、废料的食物链系统模式等等,都是可持续农业的形式或雏型。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参观调查,使学生增加可持续发展的感性知识。三是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在地理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潜移默化,逐渐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头脑中深化和升华。进而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美德。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作为群体将会对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好,是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职责。

一、最新地理论文选题参考1、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2、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3、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4、论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5、能源地理学——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6、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7、地理学: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8、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 …9、地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10、产业地理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11、关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12、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13、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14、集成GIS和细胞自动机模型进行地理时空过程模拟与预测的新方法15、地理和贸易16、绿洲地理特征及其气候效应17、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地理集中——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18、中国21世纪议程与地理学19、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20、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问题和共识二、地理论文题目大全1、GIS环境下面向地理特征的制图概括的理论和方法2、分形理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3、地理科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4、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5、华北植物区系地理6、地理数据尺度转换方法研究进展7、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研究进展8、我国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进展9、河南农区经济发展差异地理影响的小尺度分析10、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研究述评11、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的mtDNA COI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12、新疆黄山东铜陵硫化物矿床Re—Os同位素测定及其地理动力学意义13、地理空间的尺度-结构分析模式探讨14、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15、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16、中国青年大肠癌的发病特点及地理分布17、关于综合地理区划若干问题的探讨18、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制度选择19、金融地理学:国外地理学科研究新动向20、WebGIS中的地理关系数据库模型研究三、热门地理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北京市地理编码数据库的研究2、小熊猫种群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化3、计算机网络信息空间(Cyberspace)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4、产业地理集中研究进展5、地理标志的性质和保护模式选择6、伊犁野果林的生态地理特征和群落学问题7、祁连山区降水的地理分布特征8、地理环境演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鄂尔多斯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地理环境演变的研究9、地理生态学的干燥度指数及其应用评述10、从地图到地理信息系统与虚拟地理环境--试论地理学语言的演变11、我国SO_2和NO_X排放强度地理分布和历史趋势12、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13、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Ⅰ中国森林现实生产力的特征及地理分布格局14、中国城市地理15、三江源地区植被指数下降趋势的空间特征及其地理背景16、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模式”:地理与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17、中国城市地理18、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及其地理分布规律19、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地理分布的影响及对策20、地理和贸易四、关于地理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2、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3、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4、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5、我国湿地研究进展——献给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成立40周年6、地理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7、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8、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9、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持续更新问题10、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与理论地理学的表面模型11、植物区系地理12、地理位置与优惠政策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贡献13、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14、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15、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持续更新问题16、城市地理分形研究的回顾与前瞻17、植物区系地理18、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19、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20、分形理论在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五、比较好写的地理论文题目1、从地理空间到地理网络空间的变化趋势--兼论西方学者关于电信对地区影响的研究2、人文地理学"空间"内涵的演进3、中国氨的排放强度地理分布4、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5、谈地理科学的内容及研究方法:(在1991年4月6日中国地理学会6、生态地理区域界线划分的指标体系7、栓皮栎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地理分布研究8、经验地理解法官的思维和行为——波斯纳《法官如何思考》译后9、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10、西南区野生狗牙根遗传多样性的ISSR标记与地理来源分析11、四川省农作物生产力的地理分布12、论地理空间形象思维——空间意象的发展1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中国大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空间分布及环境因素分析14、产业地理集中度测度方法研究15、产业集聚:地理学与经济学主流观点的对比16、人文主义与后现代化主义之兴起及西方新区域地理学之发展17、我国20世纪地理学发展回顾及新世纪前景展望--祝贺中国地理学会创立90周年18、马氏珠母贝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子一代形态性状参数及相关性分析19、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渤海3个野生地理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DNA分析20、家蚕不同地理品种分子系统学研究

地质学相关论文题目大全高中生

近些年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了环境教育,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大纲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教材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列举了大量事例,尤其在思想教育方面,要求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认识问题,通过教学过程,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要树立起一种观念:发展经济必须因地制宜,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为此,广大地理教师应努力加强环境教育,力求将环境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念。通过环境教育不仅使学生增加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使地理科学在联系经济和生产实际中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更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环境教育的进行,学生会自然懂得:地理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与社会的生产实践密切相关,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环境教育给地理科学增添了新的活力。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历史性文件,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发展的数量与速度,而且要重视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1993年中国政府结合国情实际,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这是一个按照国际规范制定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至此,可持续发展在政策规划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有理论作基础,理论使政策的根基稳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地理学的参与,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必然会进一步给地理学带来发展的机遇。环境教育并不等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因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有联系的两个问题,尽管二者联系相当密切。与可持续发展比较,环境教育强调了协调人地关系,但缺少突出发展的思想,尤其缺少突出资源、环境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常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际仍是将人作为一方,将资源和环境作为地的一方,是人地协调问题,或者说是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或平衡。从地理学看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发展为目的,使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或者说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这与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第15届会议确定的“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相一致。这是地理科学理论和实践面临的一个重要新课题。可持续发展,具有它独特的涉及面广的特性和内涵: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与优先事项是发展,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永恒的主题,它是人类生存和进步所必需的,也是保护和改善地球环境的物质保证;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脱离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要实行保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发展战略,保护和改善环境;可持续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具有和谐性,进而保持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可持续发展具有公平性。包括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性,以及当代人与下代人之间的公平性。只顾自己或局部利益即不公平,也不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还具有持久性,它不是局限在某一时段,更不是短期行为,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依靠科学进步促进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通过动态的、适当的平稳过程找到连接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的最佳机制,这个最佳机制能支撑国民经济系统持续、健康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必须公众参与,必须实行全民战略,全民动员一起“迎接我们共同的未来”。学生是未来时代的主人,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尤显得意义深远。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途径来实现:一是在教材中突出可持续发展主线。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应自始至终沿着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动态机制、影响意义,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例如:说明人口时应十分明确“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1994年联合国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突出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会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地球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这种影响会跨越区域和时界。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人口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前提,人口与资源要达到互动平衡发展,是全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联系到中国有12亿人口,要认清人口与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以此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首要考虑因素。二是在地理第二课堂和地理调查中注重可持续发展内容。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查找相关资料,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者推选代表发言,直接参加到活动中,结合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效果会更好。在地理野外参观、访问、观察、调查中,组织学生参观了解生态农业模式,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例如:珠江三角洲有基塘农业模式;海南岛有多层多年生热带经济植物群落模式;江南地区有稻田水旱轮作系统模式和低洼地的深沟高床生产系统模式;“三北”风沙地区的防护林网系统模式;北京南郊的大兴县有试验性生态农业模式;以及各种充分利用废物、废料的食物链系统模式等等,都是可持续农业的形式或雏型。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参观调查,使学生增加可持续发展的感性知识。三是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在地理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潜移默化,逐渐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头脑中深化和升华。进而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美德。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作为群体将会对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好,是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职责。

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1、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与分类(1)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 旅游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个正在发展的新的分支学科,也是介于旅游科学和地质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但严格说来应属地质科学范畴。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保护,都与地质科学密切相关,这些工作为旅游地质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旅游地质学以旅游地质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标准地质剖面和化石产地,如具有地区性、区域性和国际性地质对比意义的地层剖面及重要而珍贵的化石产地,即那些在区域性地质对比上具有摸式、标准或典型意义的地质剖面,或是一些出露齐全、保存完好的生物地层分带,以及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剖面、重要的化石产地、古人类化石与古人类居住遗址等。   (2)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岩石、地质构造及矿物、矿产等产出地段,具体来说,即地区性或国际性的岩石产地、有历史性经济价值的矿物矿产地以及具地区性典型意义的地质构造点。   (3)可观察现代地质作用过程和造型地貌的典型地区以及有地质意义的著名风景地貌区,其中包括岩溶、山崩、冰川及其遗迹、滑坡、泥石流、岩洞、泉水瀑布、峡谷、岸湾、峰峦、黄土,以及熔岩、火山、火山口、天池等火山地貌和丹霞地貌,还有石林、土林等自然奇观地貌。   (4)具有特殊的经济、医疗、科普和教育阶值的地质现象,如矿泉、温泉和黄金、宝石、建筑石料等矿产地,以及古代的采矿与冶炼遗址等。   (5)其他地质自然历史遗迹景观和人文历史遗迹景观,包括由于大自然的作用而形成的各种自然景观,如山岳、江河、湖泊、海滨、岛屿、沙漠、草原等,以及古代建筑和历史文物古迹等人文景观,如古城、宫殿、庙宇、园林、陵墓、城堡、古塔、古科学艺术制品与建筑、古书院、石窟、石刻、碑碣、摩崖、壁画、运河、桥梁、渠堰、大坝、水库及一些纪念性建筑或遗址。 旅游地质资源: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地壳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古地理环境演变、古生物进化等因素而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岩体、构造形迹、矿床、地貌景观等景象,具有观赏、科学研究与普及教育价值,对游人产生了某些吸引力,这便是旅游旅游资源。旅游旅游资源可分为:典型地质构造形迹(如台湾东海岸清水大断崖)典型标准地层剖面(如天津蓟县中古元古界地层剖面)、奇特的岩石和矿物(如太湖石),古生物化石点(如山东临朐山旺中新统化石点)、火山遗迹(如云南腾冲火山)、地震遗迹(如唐山地震遗迹)、古人类文化地质遗迹(如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景观,如古冰川遗迹、古河流遗迹、古湖泊遗迹、古海蚀崖与古海积沙堤等遗迹称外力旅游旅游资源旅游地质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众所周知,地质资源的科学和使用价值,毫无疑问是可以肯定的。但作为一个旅游资源的价值来判断时,它的自然景色则可能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从旅游消费心态来看时,一般的旅游者,对产品价值的要求相当高,因此,无法说明单纯的科学和使用价值就有绝对的魅力,所以,如何体现地质资源在旅游产品中的价值,自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但价值判断有着极大的难度,原因在评价者间各有着不同的身分,他们有可能是科学家,地质学家,或是单纯的旅游者,因各有自己的立场,彼此之间的价值观自然不同,这个结果很可能造成地质资源的价值无法在旅游产品中体现,而形成了其“价值的不确定性”。而这个不确定性,事实上就是旅游产品在开发与设计时,如何考虑它在产品中的重要性时的一个难题所在。 因此,假设旅游产品在开发与设计时,过于强调其科学性和使用的价值性时,很可能只能满足部分人士,而失去更大一方的客源市场,如此必然成为旅游产品的致命伤。毕竟在旅游者中科学家或地质学家所占的比率较低,过分强调科学价值,自然不符和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性和现实性。 那么如何解决“价值的不确定性”的问题,是凸现地质资源在旅游发展上的关键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地质资源的价值很容易的被凸现出来,但同时也可能因某个因素的存在而制约了它,使它在旅游产品中的重要地位很难被显现出来。因此,一个以地质资源为主要旅游资源,当它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景点景区时,首先解决“价值的不确定性”的问题,是一件极为重要而且是刻不容缓的工作。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处理好地质资源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上的困境和所处的地位问题,使它能够真正的丰富旅游产品的实质内容,增强市场的竞争实力。 三、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旅游资源 如果说旅游资源在旅游产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话,那么如何有效的充分利用资源,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自然有利。 3.1∶资源的有效利用 从开发旅游资源的立场来看,一个成功的景点景区很难单靠开发一个资源就能达到经济效果,原因在于目前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因此,产品的多样性自然成为开发的基本原则了。 以三清山为例,作为一个景点景区,不但具备了自然资源的多样性特征,又有文化资源的支撑。旅游资源既丰富又具科学价值与市场的价值,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但是三清山花岗岩资源也可能存在“价值的不确定性”的问题,因此必须慎重处理,才能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最高点。 我们假设目前三清山的资源,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的情况下,直接将现有的资源转换产品的话,也很有可能造成因产品缺乏多样性而失去市场的问题。因此依然必须充分发挥资源的有效性,才能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这就是目前三清山景点景区发展旅游的重要工作。 这里所指的资源是整个三清山大环境的旅游资源,而非仅围绕着花岗岩资源而论资源的概念。我们应该以与花岗岩共存共生的一切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基础,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地质,河川,水资源,空气,气象气候,宗教文化等等资源,来展开开发旅游产品开发和设计工作。在以上的资源能够充分被利用后,必然能创造出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如此将能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也就是说在丰富了旅游产品内容后,同时也创造了更大的客源市场,为旅游业的发展开拓更大宽广的道路。 3.2∶扩大资源利用的必要性 任何旅游的开发在条件与技术上,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是必要的,而资源的挖掘更是丰富旅游产品内容的必要手段,其目的就是为了不让产品过于单一化而失去魅力,因此,主要资源之外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挖掘等都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当然为了弥补资源“价值的不确定性”的缺点,减轻在开发时因其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而采取扩大资源的利用,也是比较可行的方式,因此,这也是采取这个手段时所考虑主要因素之一。 有效的利用与开发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不但能够符合旅游的发展,更大的满足市场的需求,还能借此机会更好的保护好整体环境,对整体环境在形成产品时得到较好的协调,对提升旅游产品的内容和质量将起到较大的作用。 资源的充分利用是更大的发挥资源的使用价值,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和消费者对旅游产品选择性。但更为明确的结论,是由于产品的多样性所带来的市场机遇,它很可能因此而扩大了市场的规模,为旅游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这就是有效利用资源在旅游发展上的必要性。

你是借用还是原班,网上有的是亚

地质学的论文题目大全高中地理

看你写的是什么期刊的文章,每个都是不一样的

楼主!这个我就不知道了,你课一找相关的论文,看看是怎么一个格式和内容,集思广益吧!

看看(地理科学研究)期刊里面的论文参考参考吧~

论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是万物之源。地球的表面,70%覆盖着水,但其中的97%是人类无法直接饮用或使用的海水,在余下的3%的非咸水中,仅有1/3可以供人类开发利用。即便是如此之少的淡水,在分布上也极不均衡。目前,世界有26个国家32亿居民处于经常缺水的状况,还有4亿居民已面临“水危机”。缺水,已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起了警钟;缺水,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发生在现代的水资源危机是人类生存又一次面临的严峻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仅凭流域内调水已难以满足经济发达地区的用水需求,迫切需要跨流域调水。跨流域调水就是为解决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上的不均或资源性的短缺而采取的水资源优化配臵工程措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21世纪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性与人类社会需水均衡性的客观存在使得调水成为必然。世纪50年代以后,国外提出了许多调水规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24个国家已建、在建或拟建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有160多项,遍布世界各个地区。半个多世纪来,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管理运行的决策模型与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通过各种方法对复杂跨流域调水系统进行简化后,采用单一的数学规划模型或模拟模型进行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规划、管理运行决策研究;二是直接采用大系统优化决策模型和方法,通过先建立各种类型的大系统递阶结构模型,然后再运用多种数学规划或模拟技术(含自优化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求解方法,进行该类工程的规划管理决策研究。近些年来,随着模糊数学、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新型理论、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开始探索这些新的理论、方法在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管理决策研究中应用的可能性。如Jamieson等人从一般的跨流域调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决策过程出发,建立了跨流域调水规划的混合决策模型结构,并建议采用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优选系统结构、模拟模型设计所含工程设施的尺寸大小、动态规划方法进行系统实时决策研究等等。1工程实例1以色列北水南调工程 以色列极度缺水,而且水资源南少北多。它的北水南调工程的主输水管长约300公里,管径2~8米,途经多座加压泵站,分支管道总长逾1万公里,年供水量14亿立方米。工程不但带动了南部经济发展,而且把大片荒漠变为绿洲,扩大了以色列的生存空间。2 澳大利亚雪山工程 澳大利亚气候干旱,水资源相对短缺,为此修建了雪山工程。它在雪山山脉的东坡建库蓄水,将斯诺伊河的多余水量引向西坡,在调水沿途利用落差发电。雪山工程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大型水电工程之一,包括7个水电站、80公里引水管道、11条共145公里压力隧洞、 16座大坝、1座泵站、510公里高压电网等,年供水6亿立方米,灌溉总面积26万公顷。在它的帮助下,西部水质也大为改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宜人。 3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 美国西部干旱缺水,为此先后建成十几项调水工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加州北水南调工程。加州北部雨水丰沛,萨克拉门托河常常洪水肆虐;南部则是天干地裂土冒烟,却住着全州2/3的人口,水资源分配也极度不均。早在1919年,就有地质学家提出北水南调的想法。二战后,加州经济发展,缺水问题愈加严重,调水工程提上议程。为此,加州的南、北方争吵不休,媒体也推波助澜,公开号召选民反对州政府的调水计划。1960年,加州就此举行全民公决,结果51%赞成,49%反对,赞成票只比反对票多了17万张。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在大部分县投票反对的北部供水区,也有1个县的赞成票超过50%,这是因为该县居民认识到,工程确实也有利于防洪和减少损失。工程于1973年竣工,1990年达到设计输水能力。该工程至今仍在不断扩展和完善,工程发电量在2002年即已达到7亿千瓦时,使以洛杉矶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受益,受益人口高达2300万。目前,加州的人口、经济实力、灌溉面积、粮食产量全部位居美国第一,洛杉矶更是发展为美国第二大城市。当年许多投票反对的居民也不得不承认,北水南调工程对加州经济起飞的贡献,确实功不可没。4俄罗斯莫斯科运河工程 1930年,莫斯科的水资源开发殆尽后,前苏联开始兴建莫斯科伏尔加运河(1947年后改称莫斯科运河),不仅为首都莫斯科市提供了稳定水源,而且显著改善了莫斯科河的水质及城市景观5埃及西水东调工程 埃及有96%的国土是沙漠。为了开发西奈半岛,修建了西水东调工程。主干线长262公里,设有7级提水泵站,年供水量超过40亿立方米。它为西奈半岛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促进西奈的全面发展。对埃及整体经济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2影响1减少调出水地区的洪涝灾害对于水量输出区,严重的洪涝灾害可以说是最大的生态环境灾难。输水工程在水量输出区具有明显的防洪效益,其防洪作用本质上就是减轻生态环境灾难的发生。2改善输水通过区气候环境、地下水和水质状况 输水工程有利于改善两岸沿线气候、环境,尤其有利于沿线地下水的补充。而输水渠道对自然生态环境更大的影响在于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许多荒原、沙漠、沿岸地带经过灌溉成为肥沃良田、菜地、林场和果园,两岸沿线地下水位普遍升高,对地下水超采地区是一个有益的补充。3缓解调入水地区的生态危机 调水可以使缺水地区增加水域,导致水圈和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之间的垂直水气交换加强,有利于水循环,改善受水区气象条件,缓解生态缺水问题。另外,调水还可以增加受水区地表水补给和土壤含水率,形成局部湿地,有利于净化污水和空气,汇集、储存水分,补偿调节江湖水量,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4不利影响输水工程同时会导致调水江河流量减少,产生河口咸水倒灌,破坏河口生态系统;引起调出水区生态环境用水不足;发生“水华”泛滥,藻类繁殖,江水腥臭变色;河道过流条件恶化;调水区下游及河口地区工农业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3 结论1我国存在着水资源诸多问题,资源性缺水、时空性缺水、污染性缺水、浪费性缺水、区域水资源短缺以及人均水资源量严重不足,已严重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某一时期、某一区域,采取跨流域调水工程,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是必要的。2跨流域调水是一项改造自然的举措,牵涉到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历史、法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多学科、多部门、多地区综合研究的对象。只有广泛而深入地研究论证,才能趋利避害。只有注重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研究,才能促使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生态环境问题是调水工程规划设计应重视的问题,应做好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权衡利弊;工程实施前后以至工程建成运行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应严加管理,减小污染破坏;不同的引水工程有其独特性,对环境不利影响可能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一样,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环境影响的具体评价方法很多,选用时要注意方法的综合性、灵活性和目的性,才能较准确地查出真正的影响,抓住临界的影响,评价影响的实际大小和识别总的影响。4跨流域调水有其优势,而工期长、耗资多,又是其弱势,也并非解决水荒的惟一途径。节流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学管理同等重要。解决水资源时空分配的不均是实施工程调水的一大前提。就水量而言,确定一个地区是否需要调水需分析调入区缺水的性质。属于资源缺水型为主的地区,调水的必要性比较容易确定;不完全属于资源型缺水的地区,调水的必要性须作充分的论证;完全不属于资源型缺水的地区,则无调水的必要。因此,地区的缺水问题,要判断其性质,并且根据经济与社会的近期与远期需求进行周密的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以确定调水的合理规模。同时,跨流域调水对于调入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开源,而开源又必须在节流的前提下进行。在多数情况下,调水应是对当地水源的补充。只有实现了地区的节流,充分挖掘地区水资源潜力之后,实施调水才是最经济、最合理的。挖潜与节流并举的对策,既可缓解调水工程实施前的缺水压力,又能减小调水工程的规模,从而减少水量调出区的利益损失和整个工程的环境负效益。5节水和治污是解决水资源合理配臵和持续利用的两大问题。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制于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而节流就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法。防污治污是水资源保护管理的永恒主题,必须解决污水处理问题。特别在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的地区,不治污是没有出路的。在调水工程建设就要遵循“三先三后”原则,即“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6调水水量应合理。①当地水和外调水都是可贵的水资源,要统一考虑,进行合理配臵。原则上应是在充分、合理利用当地水资源的基础上考虑外调,否则,外调愈多,浪费愈甚,污染愈剧。②生态环境用水,一定要给予满足,在耗水量计算中,植被、造林、绿化等需水量必须计入,超采的地下水必须补回,对地下水的开采利用必须做到在长系列中维持平衡,丰水年回灌,枯水年临时超采。各河道要在一定季节维持一定流量,不使河道长期断流、萎缩、淤高和导致河口地区情况恶化。③要遵循以供定需的原则,变供水管理为需水管理,通过需水管理调整产业结构,不能让耗水产业大量无限制地发展。④在确定可调水量的过程中必然遇到调水输出区与调水输入区之间用水利益冲突,原则上应以不影响输出区现状与未来用水需要为原则,或者用补偿的办法减少对调出区的影响以保证调出区的利益。7水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这要求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上,应起到宏观调控作用,指导和调节流域性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依法治水,防污、节流,以达到水资源的优化配臵和可持续利用。这包括:制订有关的水利政策、制订和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管理机构设立及行业准入等等。8跨流域调水应以水权为基础。当前,水作为一种资源,已日益突显其重要性。作为一种资源,水具有地域性。从一区域引调水到另一区域,是以牺牲前者水权益为代价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受益区域应支付等价利益。在不侵犯原有水权者利益的前提下,通过水权交易,改善水资源的配臵,从而实现“双赢”。水资源使用的有偿性,要求实现水资源和水权的有偿交易,形成水交易市场,并建立起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经济手段在水资源配臵中起重要作用。

地质类论文题目大全高中地理

一、最新地理论文选题参考1、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2、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3、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4、论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5、能源地理学——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6、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7、地理学: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8、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 …9、地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10、产业地理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11、关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12、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13、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14、集成GIS和细胞自动机模型进行地理时空过程模拟与预测的新方法15、地理和贸易16、绿洲地理特征及其气候效应17、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地理集中——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18、中国21世纪议程与地理学19、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20、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问题和共识二、地理论文题目大全1、GIS环境下面向地理特征的制图概括的理论和方法2、分形理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3、地理科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4、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5、华北植物区系地理6、地理数据尺度转换方法研究进展7、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研究进展8、我国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进展9、河南农区经济发展差异地理影响的小尺度分析10、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研究述评11、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的mtDNA COI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12、新疆黄山东铜陵硫化物矿床Re—Os同位素测定及其地理动力学意义13、地理空间的尺度-结构分析模式探讨14、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15、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16、中国青年大肠癌的发病特点及地理分布17、关于综合地理区划若干问题的探讨18、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制度选择19、金融地理学:国外地理学科研究新动向20、WebGIS中的地理关系数据库模型研究三、热门地理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北京市地理编码数据库的研究2、小熊猫种群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化3、计算机网络信息空间(Cyberspace)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4、产业地理集中研究进展5、地理标志的性质和保护模式选择6、伊犁野果林的生态地理特征和群落学问题7、祁连山区降水的地理分布特征8、地理环境演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鄂尔多斯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地理环境演变的研究9、地理生态学的干燥度指数及其应用评述10、从地图到地理信息系统与虚拟地理环境--试论地理学语言的演变11、我国SO_2和NO_X排放强度地理分布和历史趋势12、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13、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Ⅰ中国森林现实生产力的特征及地理分布格局14、中国城市地理15、三江源地区植被指数下降趋势的空间特征及其地理背景16、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模式”:地理与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17、中国城市地理18、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及其地理分布规律19、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地理分布的影响及对策20、地理和贸易四、关于地理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2、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3、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4、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5、我国湿地研究进展——献给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成立40周年6、地理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7、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8、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9、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持续更新问题10、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与理论地理学的表面模型11、植物区系地理12、地理位置与优惠政策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贡献13、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14、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15、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持续更新问题16、城市地理分形研究的回顾与前瞻17、植物区系地理18、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19、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20、分形理论在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五、比较好写的地理论文题目1、从地理空间到地理网络空间的变化趋势--兼论西方学者关于电信对地区影响的研究2、人文地理学"空间"内涵的演进3、中国氨的排放强度地理分布4、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5、谈地理科学的内容及研究方法:(在1991年4月6日中国地理学会6、生态地理区域界线划分的指标体系7、栓皮栎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地理分布研究8、经验地理解法官的思维和行为——波斯纳《法官如何思考》译后9、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10、西南区野生狗牙根遗传多样性的ISSR标记与地理来源分析11、四川省农作物生产力的地理分布12、论地理空间形象思维——空间意象的发展1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中国大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空间分布及环境因素分析14、产业地理集中度测度方法研究15、产业集聚:地理学与经济学主流观点的对比16、人文主义与后现代化主义之兴起及西方新区域地理学之发展17、我国20世纪地理学发展回顾及新世纪前景展望--祝贺中国地理学会创立90周年18、马氏珠母贝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子一代形态性状参数及相关性分析19、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渤海3个野生地理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DNA分析20、家蚕不同地理品种分子系统学研究

这个好多好多,随便为你提供一些吧:1《当前县域经济的空间特征分析——以某某县为例》2《县级城市布局的合理性分析——以某某县为例》3《XX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地理效应分析》4《xx地区社会空间的时空分布特征》等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