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关于大学生择业的思考论文2500字

发布时间:2024-08-27 00:41:35

关于大学生择业的思考论文2500字

就业关注:大学生应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2006年09月07日 08:58 来源:《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 聊城大学 乔丙武 曹晖 摘要:在高等教育走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从“精英就业”逐步向“大众化就业”转变。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及时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择业观,以国家利益为重,努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关键词:大学生;利益;科学;择业观 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大学生确立科学的择业观,对拓宽奋斗领域、实现自我价值、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对自主择业一直难以适应。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再加之不注重自身的修养,因而滋生出贪图享受、不愿吃苦的思想意识。表现在择业上则产生了一些不良倾向,如有的毕业生过分注重物质利益,功利色彩比较浓厚;还有些毕业生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倾向比较严重;特别是目前一些毕业生存有靠不正当的社会关系择业的心态。这些择业观、择业心态虽然有一定的市场,但不是科学的择业观。一、注重物质利益,更要做到实现人生价值。 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发生了倾斜, 在选择上过分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据调查发现,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概括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所谓的“新三到”——到国外、到沿海、到最赚钱的地方去,还有的选择到所谓的“三大一高”——大城市、大企业、大海边、高收入的地方去。他们对职业或岗位的选择首先考虑到的不是符合自己的专业,而感兴趣和关注的是职业或岗位的附属物诸如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原来的社会价值转向经济价值,把追求经济物质利益放在了首位。应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的这种想法虽然不能算是错误,但不能说是科学。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令人目不暇接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变迁,进一步导致了人才竞争的加剧,引起了人们行为方式的转变,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重塑。就大学生而言,有些人在选择职业或岗位时,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甚至有的大学生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贪图生活享受,不愿到贫困地区去。这些选择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人才的过分集中和浪费,一些内陆省份以及广大的中小城市和农村,特别是内陆省份、地区那些相对艰苦的工矿企业和中小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很大,而且为了解决人才断层现象,各级领导也都无不求贤若渴,这些情况既为毕业生择业提供了大量的岗位,也为毕业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就毕业生而言,从大局出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区和部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通过自己的劳动和艰苦努力来改造生存环境,获得不断发展的机会,使自身所拥有的巨大潜力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在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体会到人生的幸福。 其实,大学生到落后地区、贫困地区在一定意义上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因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蕴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就给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再则,落后地区及一些中小企业和单位缺乏人才,大学生去了之后更容易受到重视一展宏图。因此,毕业生在选择职业和岗位时应有一个科学的定位,把理想和实际结合起来。“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然而一时当不成元帅怎么办?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的一段话是具有启发意义的“每个人不要做他想做的或应该做的,而是要做他可能做的。拿不到元帅杖,就拿枪,没有枪就拿铁铲。”这就说明,做事要从实际出发,决不能好高骛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在,有些大学生在这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已连续多年,聊城大学和山东省其他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积极要求到西部就业,他们意识到了西部地区发展在即,腾飞在即,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应该说,这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把个人需要和自身价值实现同社会需要及“报国、奉献”联系起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职业理想。二、以自我为中心,更要考虑国家的利益。 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他们把是否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专长,实现自我,发展自我作为择业的唯一要求,不愿到不利自身发展的地方去。据有关部门统计,9%的毕业生表示,如果有的单位“条件好、待遇高、适合自身发展”,他们可以放弃户口;1%的毕业生表示,如果用人单位的条件适合,他们可以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这充分说明有些大学生在选择职业和岗位时,考虑更多的是个人的利益,以自我为中心,而对国家的利益考虑较少。这些现象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人才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加剧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利于国家的协调发展,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要站在国家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认清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据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预测,一些传统工业已经完成了数量扩张的发展阶段,走上了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道路,对毕业生需求的数量减少,层次提高。一批高新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出一批新的就业岗位。今后,尤其是各种经济成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将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和农村就业,大显身手是大势所趋。现在,已有许多大学生从实际出发,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经过冷静的思考后毅然决定到边疆、到农村、到基层、到贫困地区。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其发展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一些大学生把就业视点转向民营企业,以跻身于民营高科技企业而自豪。另外,当代大学生还应该根据自己的职业特长,或根据自身的能力,要有自主创业、开拓一片新天地的无畏精神。大学生要逐步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加强自身的修养,想国家、人民之所想,急国家、人民之所急,逐步转变择业观念,将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体现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之中。三、靠社会关系,更要靠自己的实力。 由于大学生就业所需的公平竞争机制尚未形成,一些人把择业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上。据有关部门调查,时至今日,仍有26%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认为,“拉关系、走后门”是找工作的最佳捷径。 “拉关系、走后门”说得比较直白,它实际上是利用一些社会关系,比如亲戚、朋友、同学、校友,利用这些关系寻找就业信息是捷径。但如果自己综合素质不强,最终还是会被淘汰,所以找工作最终靠的是实力而不是关系。大学生只有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走到哪里都会吃香!才能最终找到理想的岗位,或者说是有更多的机会找到理想的工作。作为毕业生目前能力基本定型,最重要的是寻找机会,或者说是寻找就业信息。目前,我国毕业生择业已经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在这种形势下,毕业生要主动出击,靠自己的能力获取招聘单位的承认,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就业信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渠道:一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是学校专门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常设机构,与上级主管部门、各级就业指导部门及用人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 二是各级政府就业指导机构。为适应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需要,我国各级政府都设有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例如在山东省,教育部门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专门负责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人事部门设有人才交流中心,专门负责非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这些就业指导机构可以为毕业生提供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三是师长和校友。学校的一些老师对外联系较多,毕业生可以通过他们了解有些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高校的校友遍及全国各地,而且大都在专业对口的单位工作,毕业生也可通过他们了解就业信息。 四是家长和亲友。许多家长或亲友在多年的工作与社会交往中,与社会方方面面有着广泛的联系,由于家长、亲友与毕业生的特殊亲情关系,在帮助了解就业信息或推荐就业时会积极主动、不遗余力。毕业生可借助他们的力量主动出击,获取就业信息,但不能完全依赖他们而失去自我。五是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毕业生在参加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时,直接和用人单位建立了联系。毕业生可借此机会了解该单位的用人信息,甚至可以利用实习的机会推销自己。六是“双选”招聘活动。各地市和用人单位举办的各种“双选”招聘活动或招聘会,尤其是以学校为主体举办的招聘活动,时间集中、信息量大、针对性强、专业对口,是毕业生了解信息和择业的难得机会。七是有关新闻媒体。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各种新闻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都为毕业生就业开辟了专题、专版、专刊,毕业生可以通过这些媒体了解有关的就业信息。八是网络系统。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上就业信息日渐丰富。教育部已经开通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毕业生可以通过任何一个终端查阅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四、寻找理想单位,而不错失良机 毕业生都想寻找理想的单位,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一味地为寻找理想单位,而作出一些不切实际的举动,从而影响自己的就业,白白错过择业的良机。一是忌好高骛远。有些毕业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自身条件感觉良好,自认为在校经过多年的深造,十八般武艺精通,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往往表现出一种“舍我其谁”的态度。这些毕业生为了能落实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十分优越的单位,开始不急于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而是一拖再拖,有的毕业生被专业对口、工作条件不错的单位看中,却过高地估计自己,看不起这个单位,结果错过了择业机会。 二是忌缺乏自信。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小学毕业进中学,中学毕业进大学,“三点一线”,囿于校园,未经受过社会的实践锻炼。有些毕业生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挑战,自始至终处在被动和盲从的地位。这些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缺乏勇气与信心,害怕别人提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稍遇挫折便畏缩不前,甚至心灰意冷,听天由命,结果该说的不说,该做的不做,错过了择业的大好时机。 三是忌目光短浅。有些毕业生在择业时只看重用人单位的经济条件、住房待遇等,而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与所需对口,是否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考虑的少之又少。这些毕业生图的是生活安逸,工作没有压力,缺乏长远打算和艰苦奋斗的思想。须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那种不思进取,只图安乐享受的人,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早晚会被社会淘汰。 四是忌冷落基层。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社会急需的建设人才,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一些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已无法容纳更多的毕业生,大量急需人才的是基层单位。虽然许多毕业生已看到了这一变化,但由于缺乏基层意识,普遍存在着不了解基层,害怕下基层,不安心在基层工作的心态。其实虽然基层单位条件相对要差一点,苦一点,但是基层单位人才缺乏,大学生到基层单位后会有更大的发展余地和施展才能的空间。 五是忌虚荣侥幸。有些毕业生虚荣心极强,惟恐用人单位看不起自己,于是在面试时不切实际地抬高粉饰自己。还有的毕业生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认为供需见面时间较短,用人单位不可能做认真细致的调查,推荐材料采取“择业大包装”,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集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全才,结果用人单位一考察,发现并非如此,最终达不成协议。 六是忌缺乏主见。由于学校近乎封闭式的教育模式,使得现在的一部分毕业生缺乏主见,有些毕业生见异思迁,今天签约明天毁,听了别人的宣传,又要恢复原协议,反复无常。有的毕业生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父母身上,依赖父母联系用人单位,凡事都听从父母的安排,根本不像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

2008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不仅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的一年,也是雪灾、地震、奥运会、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交织发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 当前就业面临怎样的形势 首先,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今年第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这是中国经济增速自2006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并有可能全年的GDP增长不超过10%,这必然会不利于就业需求的增长。尽管如此,由于我国仍然保持着GDP的高增长水平,就业需求增长的基本环境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关键问题在于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对就业需求的结构有很大影响。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劳动力市场管制增加了劳动力成本,短期内会减少劳动力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权益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并引发了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劳动事件。自2008年起,我国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劳动法律法规相继实施,为劳动就业权利保护提供了更好的法律环境。与此同时,作为劳动力市场管制措施的就业保护法规的集中出台,必然会导致劳动力成本在短期内迅速增加。不管增加的是合法的管理成本,还是劳动法专家所说的“主要是违法成本”,其结果都会带来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由于我国的就业立法并没有雇员规模的限定,特别是中小企业与个体经济组织受到立法的影响最大,导致了国际通行的中小企业“管制豁免”优势的丧失,不利于创业激励。 国内重大自然与社会事件对就业的影响是喜忧参半。年初的雪灾与年中的地震在短期内对就业是不利的,但是国家与地方对灾后重建的投入必然会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会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与此相反,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开幕之前由于场馆建设等方面的原因,对就业实际上是利好的。奥运会之后,与奥运相关的领域就业自然会下降。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毫无疑问,这些事件不仅影响到总体就业状况,也必然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然而,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不能仅仅以大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就去否定高等教育政策,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严格地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与此相反,由于大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而且这些中心大都居于高端的产业结构而对大学生有着强劲的需求,但是一些地方性的需求抑制(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结果要么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要么是“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例如,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第一个方面是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去想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沟通的能力;第四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 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个人环境与劳动力市场环境)。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大学生就业的前景如何 尽管大学生就业当前还面临着不少困难,有些困难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但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总体上是非常乐观的,虽然我们不能指望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过程总是一帆风顺的。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更关键的是,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这些需求已经被成功启动,首先在大中城市,然后是沿海的小城市与农村地区,随之而来的将是广阔的中西部地区。中国同时兼具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 特别重要的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政府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含高职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优化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就业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实施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补偿机制是国际惯例。美国的补偿措施就包括联邦政府贷款减免政策、各州贷款减免计划、军队贷款偿还计划(激励毕业生到军队服役)、美国护理教育贷款偿还计划(受益的护士在护士短缺地区合格的机构提供服务)等。我国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就业激励政策,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政策在2004年以后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国务院规定,政府支持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等重大项目,要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加大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力度,扩大由中央财政支持的西部志愿者规模。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赢”结果。 高等教育的持续改革将会逐步改进大学生更好地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就业能力。第一,高等教育改革使得大学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知识化与全球化使得就业政策与教育政策正在围绕“职业路径”进行重组,整合教育与工作的联结机制,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的目标。大学已经开始强化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增强大学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消除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为此,我国的大学可能需要创新教学,创新课程,创新专业乃至于创新大学,创新高等教育。 第二,大学正在将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转化为教学创新行动。在教学模式创新行动方面,以强化通识教育为目的的通识型教学、以需求驱动的实践基地建设为标志的实践型教学、以强调研究方法为内容的研究型教学、以拓宽国际视野为目标的国际型教学、以培养就业能力与学习能力为内容的能力型教学、以强化学生的参与和投入为目标的参与型教学等都在不断尝试,试图通过教学创新,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 第三,在职业指导服务方面,大学充分利用学校就业中心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校友的人脉资源,能够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借助讲座、座谈、模拟、案例、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要求,改进他们展示专业水平的能力;大学正在寻求建立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伙伴关系,理解社会需求,并将其转换传递给各个具体的教学和研究部门,然后这些部门再基于社会的需求创新课程,创新专业甚至于创新大学。通过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增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市场能力”。 记得加分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陈安之说过: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又极端残酷的社会中,每天都在创造着新的传奇,创造与颠覆,裂变与整合,竞争与合作,人人都很难过上平淡而惬意的生活,而就算是那些非常优秀的所谓成功人士,也并没有真正了解和正视过自己究竟需要怎样的生活,也没有考虑过什么样的职业发展才真正适合自己。 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首先学历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能力。在毕业前怎么样做好毕业后的准备,以及怎么样才能使自己得到招聘者的重视,怎么样才能写好刚毕业的个人简历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还要多了解一些企业招聘人才的时候选人的标准和方法,要找到好工作,就要证明自己是他们要的人才。其实从加入大学,就应该开始这方面的准备。此外,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公司看重的是你的素质,比如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等。 职业能力由三部分组成:态度、知识和技能。针对具体的行业和其中的职业方向,其知识和技能有更明确的要求。其中,态度决定一切。知识的获得相比对技能来说更容易,可以通过自学,从互联网上查阅大量信息,加上自己的归纳整理,可以获得。知识的学习可以是个人行为,但是在工作中与同事交流和探讨,是梳理自己知识的很好的方法。知识是为了来用,为了解决问题的,可以使用你的知识解决问题,就转化成了技能。技能是无法靠看书,或从互联网上查阅信息获得的,必须自己亲自做过,从实际的工作中获得体会。技能的提高,可以通过反复的实践和练习,找到体会,这样花费很多时间,也可以跟着师父学习,快速从师父哪里学到。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一定要有一个师父,才能帮助你快速掌握技能。 读大学,专业是一个方面,关键是学习喜欢的东西,学习也是一种能力。另外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能力,也就是专业知识之外的能力,最好给自己一个明确的能力培养计划,在毕业的时候,能展现自己的能力,找一份好工作相对来说就会比较容易。 要多认识社会上都有什么样角色,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是我们大学学习的全部。大学的关键是提升自己的素质,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大学中锻炼和提升自己,才能算是真正的大学毕业。IBM大中国区现在的总裁钱大群先生,刚进入IBM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一个磁带的管理员。任何一个工作,都有加值,都有人做出成绩。学会把一个工作认真做好,做到比别人好,是我们刚开始工作的基本。不仅要做好领导分派的工作,还要知道什么工作在公司更重要,主动去做。眼睛要学会向上看。 具有十几年跨国IT公司管理经验和多年本土IT服务公司管理经验的北京力鼎创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甄进明先生曾说过,人生的职业发展可以分为一下几个阶段: 1、职业萌芽阶段:基本上对应的是大学生的在校学习阶段。由于我国高校的教育仍然是偏重于知识教育,教授专业知识,缺乏基本的职业发展教育和素质培养,例如大学生不了解职业发展规划、不了解企业的运作、不知道自己找什么样的工作、面试是不能证明自己的素质能力。致使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进入工作后,很长时间不能适应工作环境,不能正确定位自己。 2、本阶段职业规划的重点:探求专家喜欢的行业和职业方向,初步了解行业公司的基本运作,重点加强自己的职业素质培养,例如基本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适应工作阶段:这个阶段是开始工作的0-5年的过程,初入职场,接到公司分配的工作,从开始学习怎样工作,在别人的指导下,承担公司中的部分工作。慢慢适应了职场的环境,掌握了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长为一名可以独立工作的合格的工作人员。  4、本阶段职业规划的重点:明白公司的运作,学习工作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在公司工作的基本方法,加深对行业的了解和本行业的职业方向,确定自己的专业化职业发展方向。例如在IT服务公司,可以选择项目经理、IT架构师、IT系统工程师、IT应用工程师、咨询顾问等职业方向。开始从技术、专业方向、职业化素质三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5、团队贡献阶段:这个阶段是工作后的4-9年的过程,技术上的进一步提高,职业素质的锻炼和提高,从一名独当一面的工作人员,成为一个能带领一个团队完成工作的重要人员。把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分享给团队,积极影响团队成员,作为技术负责人或团队领导,解决团队中的问题,实现团队成功。   6、创新贡献阶段:一般是工作10年、15年或20年后,成为这个行业和职业分享上的专家,不仅指导公司相关方面的工作,更能结合行业发展的趋势,公司业务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用更有效的方法,帮助企业获得成功。 职业生涯规划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知道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职业。其实,无论是什么职业,简单地说来都只是我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而做的努力而已,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完成梦想。工作的目的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为了工作而已,工作是为了实现自我。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关于大学生择业的思考论文2500字开头

如果要糊弄自己或是别的什么人,随便你怎样抄也无可厚非。但你的人生,你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总不能就这样全靠别人的帮助吧?自己看看铺天盖地的网店广告,每个人的用户名都是q号,都鼓吹赚钱,都要你去买他的软件,拉你去当他的下线,这样疯狂的网络传削就算不能遏制,难道你非要推波助澜? 非要去给这拉人头发展下线的金字塔垫底? 虽然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赚钱,但是赚钱也要看自己有没有能力赚到的,所以建议自己还是先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是能够发挥自己优势特长的职业,才能让自己有好的回报。 成功的职业规划,主要的考虑因素在以下几个方面:1、你的兴趣是什么?你曾经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对哪些知识比较有感觉,能够深入发展下去?2、你的性格适合做什么?不同的工作,适合不同性格的人去做。认清楚自己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一步。3、你的优势和特长是什么?有哪些拿得出手的能力?对于自己欠缺的能力,应该怎样去做?4、你性格本身存在哪些弱点需要克服?不要让弱点成为你成长中的绊脚石。

就业关注:大学生应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2006年09月07日 08:58 来源:《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 聊城大学 乔丙武 曹晖 摘要:在高等教育走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从“精英就业”逐步向“大众化就业”转变。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及时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择业观,以国家利益为重,努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关键词:大学生;利益;科学;择业观 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大学生确立科学的择业观,对拓宽奋斗领域、实现自我价值、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对自主择业一直难以适应。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再加之不注重自身的修养,因而滋生出贪图享受、不愿吃苦的思想意识。表现在择业上则产生了一些不良倾向,如有的毕业生过分注重物质利益,功利色彩比较浓厚;还有些毕业生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倾向比较严重;特别是目前一些毕业生存有靠不正当的社会关系择业的心态。这些择业观、择业心态虽然有一定的市场,但不是科学的择业观。一、注重物质利益,更要做到实现人生价值。 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发生了倾斜, 在选择上过分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据调查发现,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概括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所谓的“新三到”——到国外、到沿海、到最赚钱的地方去,还有的选择到所谓的“三大一高”——大城市、大企业、大海边、高收入的地方去。他们对职业或岗位的选择首先考虑到的不是符合自己的专业,而感兴趣和关注的是职业或岗位的附属物诸如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原来的社会价值转向经济价值,把追求经济物质利益放在了首位。应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的这种想法虽然不能算是错误,但不能说是科学。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令人目不暇接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变迁,进一步导致了人才竞争的加剧,引起了人们行为方式的转变,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重塑。就大学生而言,有些人在选择职业或岗位时,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甚至有的大学生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贪图生活享受,不愿到贫困地区去。这些选择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人才的过分集中和浪费,一些内陆省份以及广大的中小城市和农村,特别是内陆省份、地区那些相对艰苦的工矿企业和中小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很大,而且为了解决人才断层现象,各级领导也都无不求贤若渴,这些情况既为毕业生择业提供了大量的岗位,也为毕业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就毕业生而言,从大局出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区和部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通过自己的劳动和艰苦努力来改造生存环境,获得不断发展的机会,使自身所拥有的巨大潜力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在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体会到人生的幸福。 其实,大学生到落后地区、贫困地区在一定意义上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因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蕴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就给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再则,落后地区及一些中小企业和单位缺乏人才,大学生去了之后更容易受到重视一展宏图。因此,毕业生在选择职业和岗位时应有一个科学的定位,把理想和实际结合起来。“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然而一时当不成元帅怎么办?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的一段话是具有启发意义的“每个人不要做他想做的或应该做的,而是要做他可能做的。拿不到元帅杖,就拿枪,没有枪就拿铁铲。”这就说明,做事要从实际出发,决不能好高骛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在,有些大学生在这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已连续多年,聊城大学和山东省其他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积极要求到西部就业,他们意识到了西部地区发展在即,腾飞在即,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应该说,这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把个人需要和自身价值实现同社会需要及“报国、奉献”联系起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职业理想。二、以自我为中心,更要考虑国家的利益。 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他们把是否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专长,实现自我,发展自我作为择业的唯一要求,不愿到不利自身发展的地方去。据有关部门统计,9%的毕业生表示,如果有的单位“条件好、待遇高、适合自身发展”,他们可以放弃户口;1%的毕业生表示,如果用人单位的条件适合,他们可以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这充分说明有些大学生在选择职业和岗位时,考虑更多的是个人的利益,以自我为中心,而对国家的利益考虑较少。这些现象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人才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加剧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利于国家的协调发展,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要站在国家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认清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据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预测,一些传统工业已经完成了数量扩张的发展阶段,走上了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道路,对毕业生需求的数量减少,层次提高。一批高新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出一批新的就业岗位。今后,尤其是各种经济成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将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和农村就业,大显身手是大势所趋。现在,已有许多大学生从实际出发,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经过冷静的思考后毅然决定到边疆、到农村、到基层、到贫困地区。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其发展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一些大学生把就业视点转向民营企业,以跻身于民营高科技企业而自豪。另外,当代大学生还应该根据自己的职业特长,或根据自身的能力,要有自主创业、开拓一片新天地的无畏精神。大学生要逐步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加强自身的修养,想国家、人民之所想,急国家、人民之所急,逐步转变择业观念,将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体现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之中。三、靠社会关系,更要靠自己的实力。 由于大学生就业所需的公平竞争机制尚未形成,一些人把择业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上。据有关部门调查,时至今日,仍有26%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认为,“拉关系、走后门”是找工作的最佳捷径。 “拉关系、走后门”说得比较直白,它实际上是利用一些社会关系,比如亲戚、朋友、同学、校友,利用这些关系寻找就业信息是捷径。但如果自己综合素质不强,最终还是会被淘汰,所以找工作最终靠的是实力而不是关系。大学生只有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走到哪里都会吃香!才能最终找到理想的岗位,或者说是有更多的机会找到理想的工作。作为毕业生目前能力基本定型,最重要的是寻找机会,或者说是寻找就业信息。目前,我国毕业生择业已经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在这种形势下,毕业生要主动出击,靠自己的能力获取招聘单位的承认,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就业信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渠道:一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是学校专门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常设机构,与上级主管部门、各级就业指导部门及用人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 二是各级政府就业指导机构。为适应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需要,我国各级政府都设有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例如在山东省,教育部门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专门负责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人事部门设有人才交流中心,专门负责非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这些就业指导机构可以为毕业生提供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三是师长和校友。学校的一些老师对外联系较多,毕业生可以通过他们了解有些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高校的校友遍及全国各地,而且大都在专业对口的单位工作,毕业生也可通过他们了解就业信息。 四是家长和亲友。许多家长或亲友在多年的工作与社会交往中,与社会方方面面有着广泛的联系,由于家长、亲友与毕业生的特殊亲情关系,在帮助了解就业信息或推荐就业时会积极主动、不遗余力。毕业生可借助他们的力量主动出击,获取就业信息,但不能完全依赖他们而失去自我。五是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毕业生在参加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时,直接和用人单位建立了联系。毕业生可借此机会了解该单位的用人信息,甚至可以利用实习的机会推销自己。六是“双选”招聘活动。各地市和用人单位举办的各种“双选”招聘活动或招聘会,尤其是以学校为主体举办的招聘活动,时间集中、信息量大、针对性强、专业对口,是毕业生了解信息和择业的难得机会。七是有关新闻媒体。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各种新闻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都为毕业生就业开辟了专题、专版、专刊,毕业生可以通过这些媒体了解有关的就业信息。八是网络系统。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上就业信息日渐丰富。教育部已经开通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毕业生可以通过任何一个终端查阅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四、寻找理想单位,而不错失良机 毕业生都想寻找理想的单位,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一味地为寻找理想单位,而作出一些不切实际的举动,从而影响自己的就业,白白错过择业的良机。一是忌好高骛远。有些毕业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自身条件感觉良好,自认为在校经过多年的深造,十八般武艺精通,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往往表现出一种“舍我其谁”的态度。这些毕业生为了能落实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十分优越的单位,开始不急于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而是一拖再拖,有的毕业生被专业对口、工作条件不错的单位看中,却过高地估计自己,看不起这个单位,结果错过了择业机会。 二是忌缺乏自信。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小学毕业进中学,中学毕业进大学,“三点一线”,囿于校园,未经受过社会的实践锻炼。有些毕业生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挑战,自始至终处在被动和盲从的地位。这些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缺乏勇气与信心,害怕别人提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稍遇挫折便畏缩不前,甚至心灰意冷,听天由命,结果该说的不说,该做的不做,错过了择业的大好时机。 三是忌目光短浅。有些毕业生在择业时只看重用人单位的经济条件、住房待遇等,而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与所需对口,是否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考虑的少之又少。这些毕业生图的是生活安逸,工作没有压力,缺乏长远打算和艰苦奋斗的思想。须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那种不思进取,只图安乐享受的人,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早晚会被社会淘汰。 四是忌冷落基层。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社会急需的建设人才,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一些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已无法容纳更多的毕业生,大量急需人才的是基层单位。虽然许多毕业生已看到了这一变化,但由于缺乏基层意识,普遍存在着不了解基层,害怕下基层,不安心在基层工作的心态。其实虽然基层单位条件相对要差一点,苦一点,但是基层单位人才缺乏,大学生到基层单位后会有更大的发展余地和施展才能的空间。 五是忌虚荣侥幸。有些毕业生虚荣心极强,惟恐用人单位看不起自己,于是在面试时不切实际地抬高粉饰自己。还有的毕业生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认为供需见面时间较短,用人单位不可能做认真细致的调查,推荐材料采取“择业大包装”,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集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全才,结果用人单位一考察,发现并非如此,最终达不成协议。 六是忌缺乏主见。由于学校近乎封闭式的教育模式,使得现在的一部分毕业生缺乏主见,有些毕业生见异思迁,今天签约明天毁,听了别人的宣传,又要恢复原协议,反复无常。有的毕业生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父母身上,依赖父母联系用人单位,凡事都听从父母的安排,根本不像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

你个臭嗨他妈写这么长。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形成的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共识。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成为胜手呢?首先要破除旧的就业观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求职竞争中成为强者。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大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从2004年开始,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资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观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在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资教行动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也涌现了像梁华山、吴天亮等一批优秀的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他们在基层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为自己、为母校争的了荣誉!  三、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三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如体制原因、产业结构原因、亏损等),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大量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个体企业单位大量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前大学生担心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个人没有发展前途;怀疑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福利待遇没保障;还害怕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办公环境差。而现在的民营企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人才市场薪资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收入水平甚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造了比在其他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民企工作也不用担心四金交纳等个人保障问题。  四、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  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认为大学花费了几年时间所学的杂混业是自己生存之本,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专业情节依然影响着求职的心理,实际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大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会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快更好地融入与适应。  五、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  打工是一种被动的就业行为,而自主创业是给自己“打工”,是一种主动的就业行为。新一代大学生精力旺盛,有着强烈的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激情,并且无负担,没有太多牵挂,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善于接受新知识。  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创业——这包含机遇与挑战的字眼,已经成为无数大学生心中的梦想。中国也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而且其中不乏许多非常成功的典范。

关于大学生择业的思考论文2500字内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于是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机的刺激,全民族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的思想日益高涨。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民族利益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并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a、从主观上看: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b、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确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3)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陈安之说过: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又极端残酷的社会中,每天都在创造着新的传奇,创造与颠覆,裂变与整合,竞争与合作,人人都很难过上平淡而惬意的生活,而就算是那些非常优秀的所谓成功人士,也并没有真正了解和正视过自己究竟需要怎样的生活,也没有考虑过什么样的职业发展才真正适合自己。 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首先学历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能力。在毕业前怎么样做好毕业后的准备,以及怎么样才能使自己得到招聘者的重视,怎么样才能写好刚毕业的个人简历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还要多了解一些企业招聘人才的时候选人的标准和方法,要找到好工作,就要证明自己是他们要的人才。其实从加入大学,就应该开始这方面的准备。此外,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公司看重的是你的素质,比如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等。 职业能力由三部分组成:态度、知识和技能。针对具体的行业和其中的职业方向,其知识和技能有更明确的要求。其中,态度决定一切。知识的获得相比对技能来说更容易,可以通过自学,从互联网上查阅大量信息,加上自己的归纳整理,可以获得。知识的学习可以是个人行为,但是在工作中与同事交流和探讨,是梳理自己知识的很好的方法。知识是为了来用,为了解决问题的,可以使用你的知识解决问题,就转化成了技能。技能是无法靠看书,或从互联网上查阅信息获得的,必须自己亲自做过,从实际的工作中获得体会。技能的提高,可以通过反复的实践和练习,找到体会,这样花费很多时间,也可以跟着师父学习,快速从师父哪里学到。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一定要有一个师父,才能帮助你快速掌握技能。 读大学,专业是一个方面,关键是学习喜欢的东西,学习也是一种能力。另外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能力,也就是专业知识之外的能力,最好给自己一个明确的能力培养计划,在毕业的时候,能展现自己的能力,找一份好工作相对来说就会比较容易。 要多认识社会上都有什么样角色,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是我们大学学习的全部。大学的关键是提升自己的素质,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大学中锻炼和提升自己,才能算是真正的大学毕业。IBM大中国区现在的总裁钱大群先生,刚进入IBM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一个磁带的管理员。任何一个工作,都有加值,都有人做出成绩。学会把一个工作认真做好,做到比别人好,是我们刚开始工作的基本。不仅要做好领导分派的工作,还要知道什么工作在公司更重要,主动去做。眼睛要学会向上看。 具有十几年跨国IT公司管理经验和多年本土IT服务公司管理经验的北京力鼎创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甄进明先生曾说过,人生的职业发展可以分为一下几个阶段: 1、职业萌芽阶段:基本上对应的是大学生的在校学习阶段。由于我国高校的教育仍然是偏重于知识教育,教授专业知识,缺乏基本的职业发展教育和素质培养,例如大学生不了解职业发展规划、不了解企业的运作、不知道自己找什么样的工作、面试是不能证明自己的素质能力。致使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进入工作后,很长时间不能适应工作环境,不能正确定位自己。 2、本阶段职业规划的重点:探求专家喜欢的行业和职业方向,初步了解行业公司的基本运作,重点加强自己的职业素质培养,例如基本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适应工作阶段:这个阶段是开始工作的0-5年的过程,初入职场,接到公司分配的工作,从开始学习怎样工作,在别人的指导下,承担公司中的部分工作。慢慢适应了职场的环境,掌握了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长为一名可以独立工作的合格的工作人员。  4、本阶段职业规划的重点:明白公司的运作,学习工作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在公司工作的基本方法,加深对行业的了解和本行业的职业方向,确定自己的专业化职业发展方向。例如在IT服务公司,可以选择项目经理、IT架构师、IT系统工程师、IT应用工程师、咨询顾问等职业方向。开始从技术、专业方向、职业化素质三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5、团队贡献阶段:这个阶段是工作后的4-9年的过程,技术上的进一步提高,职业素质的锻炼和提高,从一名独当一面的工作人员,成为一个能带领一个团队完成工作的重要人员。把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分享给团队,积极影响团队成员,作为技术负责人或团队领导,解决团队中的问题,实现团队成功。   6、创新贡献阶段:一般是工作10年、15年或20年后,成为这个行业和职业分享上的专家,不仅指导公司相关方面的工作,更能结合行业发展的趋势,公司业务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用更有效的方法,帮助企业获得成功。 职业生涯规划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知道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职业。其实,无论是什么职业,简单地说来都只是我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而做的努力而已,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完成梦想。工作的目的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为了工作而已,工作是为了实现自我。

陈铭龙《探究大学生就业瓶颈及应对策略》郎咸平《中国为什么这么困难》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形成的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共识。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成为胜手呢?首先要破除旧的就业观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求职竞争中成为强者。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大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从2004年开始,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资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观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在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资教行动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也涌现了像梁华山、吴天亮等一批优秀的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他们在基层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为自己、为母校争的了荣誉!  三、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三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如体制原因、产业结构原因、亏损等),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大量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个体企业单位大量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前大学生担心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个人没有发展前途;怀疑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福利待遇没保障;还害怕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办公环境差。而现在的民营企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人才市场薪资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收入水平甚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造了比在其他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民企工作也不用担心四金交纳等个人保障问题。  四、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  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认为大学花费了几年时间所学的杂混业是自己生存之本,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专业情节依然影响着求职的心理,实际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大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会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快更好地融入与适应。  五、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  打工是一种被动的就业行为,而自主创业是给自己“打工”,是一种主动的就业行为。新一代大学生精力旺盛,有着强烈的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激情,并且无负担,没有太多牵挂,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善于接受新知识。  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创业——这包含机遇与挑战的字眼,已经成为无数大学生心中的梦想。中国也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而且其中不乏许多非常成功的典范。

关于大学生择业的思考论文2500字怎么写

�6�1 我的就业观论文 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在择业过程中,每一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人之常情的事。但是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愿望,这就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不少毕业生更多地考虑“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很少了解社会需求,很少能用“我能干什么”的眼光全面地审视一下自己,因而使自己陷入择业期望值过高的误区。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每个毕业生都应该全面回顾自己在德、智、体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并与本班同学做一个比较,了解自己在本班同学中所占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信心不仅给毕业生带来勇气和力量,也会使用人单位,首先从气势上产生认同感。要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其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要抓住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尽量避开自己的不足,这样,就有可能使你在择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其三是要有一腔打动用人单位的热情。要给人感觉到,我是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的。 3. 消除依赖心理。 有些人在生活中依赖性很强,无论做什么事情总要请一个参谋,一旦没了参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这些人在择业中往往表现出很没主见,人云亦云,别人觉得这个单位很好,他亦认为不错,别人说那个单位很差,他亦认为不行,患得患失,手忙脚乱,心里一片茫然,不知何去何从。其原因在于他们不能深刻认识自己的人,一个掌握好自己的人,他就能把握好自己的人,他就能把握好自己择业的方向,明确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因此他们在择业中,就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方向性,机会虽然很少,但他却能抓得很准很稳。一个深入了解社会的人,信息畅通,思维开阔,他就能很清楚各个单位的经济构架及其发展状况,能对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作出可靠的分析和有效的判断。这样他们就能很顺利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单位,并能很快适应单位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4 良好的心理素质。 有些人心理素质较差,到单位致意参加面试,原本准备充分,有条不紊,可是一见单位领导,就惊慌失措,手忙脚乱,顿时心理一片空白,不知所措,好端端的一个机会就这样给泡汤了。 总之 ,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本身的实际出发,灵活选择。但不管怎样,绝不能一味高挑,慢等。因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庭、对社会,毕业的大学生早日就业是硬

就业关注:大学生应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2006年09月07日 08:58 来源:《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 聊城大学 乔丙武 曹晖 摘要:在高等教育走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从“精英就业”逐步向“大众化就业”转变。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及时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择业观,以国家利益为重,努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关键词:大学生;利益;科学;择业观 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大学生确立科学的择业观,对拓宽奋斗领域、实现自我价值、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对自主择业一直难以适应。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再加之不注重自身的修养,因而滋生出贪图享受、不愿吃苦的思想意识。表现在择业上则产生了一些不良倾向,如有的毕业生过分注重物质利益,功利色彩比较浓厚;还有些毕业生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倾向比较严重;特别是目前一些毕业生存有靠不正当的社会关系择业的心态。这些择业观、择业心态虽然有一定的市场,但不是科学的择业观。一、注重物质利益,更要做到实现人生价值。 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发生了倾斜, 在选择上过分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据调查发现,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概括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所谓的“新三到”——到国外、到沿海、到最赚钱的地方去,还有的选择到所谓的“三大一高”——大城市、大企业、大海边、高收入的地方去。他们对职业或岗位的选择首先考虑到的不是符合自己的专业,而感兴趣和关注的是职业或岗位的附属物诸如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原来的社会价值转向经济价值,把追求经济物质利益放在了首位。应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的这种想法虽然不能算是错误,但不能说是科学。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令人目不暇接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变迁,进一步导致了人才竞争的加剧,引起了人们行为方式的转变,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重塑。就大学生而言,有些人在选择职业或岗位时,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甚至有的大学生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贪图生活享受,不愿到贫困地区去。这些选择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人才的过分集中和浪费,一些内陆省份以及广大的中小城市和农村,特别是内陆省份、地区那些相对艰苦的工矿企业和中小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很大,而且为了解决人才断层现象,各级领导也都无不求贤若渴,这些情况既为毕业生择业提供了大量的岗位,也为毕业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就毕业生而言,从大局出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区和部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通过自己的劳动和艰苦努力来改造生存环境,获得不断发展的机会,使自身所拥有的巨大潜力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在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体会到人生的幸福。 其实,大学生到落后地区、贫困地区在一定意义上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因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蕴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就给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再则,落后地区及一些中小企业和单位缺乏人才,大学生去了之后更容易受到重视一展宏图。因此,毕业生在选择职业和岗位时应有一个科学的定位,把理想和实际结合起来。“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然而一时当不成元帅怎么办?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的一段话是具有启发意义的“每个人不要做他想做的或应该做的,而是要做他可能做的。拿不到元帅杖,就拿枪,没有枪就拿铁铲。”这就说明,做事要从实际出发,决不能好高骛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在,有些大学生在这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已连续多年,聊城大学和山东省其他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积极要求到西部就业,他们意识到了西部地区发展在即,腾飞在即,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应该说,这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把个人需要和自身价值实现同社会需要及“报国、奉献”联系起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职业理想。二、以自我为中心,更要考虑国家的利益。 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他们把是否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专长,实现自我,发展自我作为择业的唯一要求,不愿到不利自身发展的地方去。据有关部门统计,9%的毕业生表示,如果有的单位“条件好、待遇高、适合自身发展”,他们可以放弃户口;1%的毕业生表示,如果用人单位的条件适合,他们可以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这充分说明有些大学生在选择职业和岗位时,考虑更多的是个人的利益,以自我为中心,而对国家的利益考虑较少。这些现象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人才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加剧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利于国家的协调发展,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要站在国家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认清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据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预测,一些传统工业已经完成了数量扩张的发展阶段,走上了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道路,对毕业生需求的数量减少,层次提高。一批高新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出一批新的就业岗位。今后,尤其是各种经济成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将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和农村就业,大显身手是大势所趋。现在,已有许多大学生从实际出发,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经过冷静的思考后毅然决定到边疆、到农村、到基层、到贫困地区。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其发展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一些大学生把就业视点转向民营企业,以跻身于民营高科技企业而自豪。另外,当代大学生还应该根据自己的职业特长,或根据自身的能力,要有自主创业、开拓一片新天地的无畏精神。大学生要逐步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加强自身的修养,想国家、人民之所想,急国家、人民之所急,逐步转变择业观念,将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体现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之中。三、靠社会关系,更要靠自己的实力。 由于大学生就业所需的公平竞争机制尚未形成,一些人把择业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上。据有关部门调查,时至今日,仍有26%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认为,“拉关系、走后门”是找工作的最佳捷径。 “拉关系、走后门”说得比较直白,它实际上是利用一些社会关系,比如亲戚、朋友、同学、校友,利用这些关系寻找就业信息是捷径。但如果自己综合素质不强,最终还是会被淘汰,所以找工作最终靠的是实力而不是关系。大学生只有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走到哪里都会吃香!才能最终找到理想的岗位,或者说是有更多的机会找到理想的工作。作为毕业生目前能力基本定型,最重要的是寻找机会,或者说是寻找就业信息。目前,我国毕业生择业已经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在这种形势下,毕业生要主动出击,靠自己的能力获取招聘单位的承认,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就业信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渠道:一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是学校专门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常设机构,与上级主管部门、各级就业指导部门及用人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 二是各级政府就业指导机构。为适应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需要,我国各级政府都设有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例如在山东省,教育部门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专门负责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人事部门设有人才交流中心,专门负责非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这些就业指导机构可以为毕业生提供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三是师长和校友。学校的一些老师对外联系较多,毕业生可以通过他们了解有些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高校的校友遍及全国各地,而且大都在专业对口的单位工作,毕业生也可通过他们了解就业信息。 四是家长和亲友。许多家长或亲友在多年的工作与社会交往中,与社会方方面面有着广泛的联系,由于家长、亲友与毕业生的特殊亲情关系,在帮助了解就业信息或推荐就业时会积极主动、不遗余力。毕业生可借助他们的力量主动出击,获取就业信息,但不能完全依赖他们而失去自我。五是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毕业生在参加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时,直接和用人单位建立了联系。毕业生可借此机会了解该单位的用人信息,甚至可以利用实习的机会推销自己。六是“双选”招聘活动。各地市和用人单位举办的各种“双选”招聘活动或招聘会,尤其是以学校为主体举办的招聘活动,时间集中、信息量大、针对性强、专业对口,是毕业生了解信息和择业的难得机会。七是有关新闻媒体。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各种新闻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都为毕业生就业开辟了专题、专版、专刊,毕业生可以通过这些媒体了解有关的就业信息。八是网络系统。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上就业信息日渐丰富。教育部已经开通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毕业生可以通过任何一个终端查阅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四、寻找理想单位,而不错失良机 毕业生都想寻找理想的单位,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一味地为寻找理想单位,而作出一些不切实际的举动,从而影响自己的就业,白白错过择业的良机。一是忌好高骛远。有些毕业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自身条件感觉良好,自认为在校经过多年的深造,十八般武艺精通,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往往表现出一种“舍我其谁”的态度。这些毕业生为了能落实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十分优越的单位,开始不急于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而是一拖再拖,有的毕业生被专业对口、工作条件不错的单位看中,却过高地估计自己,看不起这个单位,结果错过了择业机会。 二是忌缺乏自信。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小学毕业进中学,中学毕业进大学,“三点一线”,囿于校园,未经受过社会的实践锻炼。有些毕业生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挑战,自始至终处在被动和盲从的地位。这些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缺乏勇气与信心,害怕别人提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稍遇挫折便畏缩不前,甚至心灰意冷,听天由命,结果该说的不说,该做的不做,错过了择业的大好时机。 三是忌目光短浅。有些毕业生在择业时只看重用人单位的经济条件、住房待遇等,而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与所需对口,是否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考虑的少之又少。这些毕业生图的是生活安逸,工作没有压力,缺乏长远打算和艰苦奋斗的思想。须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那种不思进取,只图安乐享受的人,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早晚会被社会淘汰。 四是忌冷落基层。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社会急需的建设人才,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一些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已无法容纳更多的毕业生,大量急需人才的是基层单位。虽然许多毕业生已看到了这一变化,但由于缺乏基层意识,普遍存在着不了解基层,害怕下基层,不安心在基层工作的心态。其实虽然基层单位条件相对要差一点,苦一点,但是基层单位人才缺乏,大学生到基层单位后会有更大的发展余地和施展才能的空间。 五是忌虚荣侥幸。有些毕业生虚荣心极强,惟恐用人单位看不起自己,于是在面试时不切实际地抬高粉饰自己。还有的毕业生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认为供需见面时间较短,用人单位不可能做认真细致的调查,推荐材料采取“择业大包装”,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集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全才,结果用人单位一考察,发现并非如此,最终达不成协议。 六是忌缺乏主见。由于学校近乎封闭式的教育模式,使得现在的一部分毕业生缺乏主见,有些毕业生见异思迁,今天签约明天毁,听了别人的宣传,又要恢复原协议,反复无常。有的毕业生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父母身上,依赖父母联系用人单位,凡事都听从父母的安排,根本不像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

陈铭龙《探究大学生就业瓶颈及应对策略》郎咸平《中国为什么这么困难》

认清就业形势,把握个人追求,结合社会需求。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注重能力培养。敢于推销自己,成功就业扎实工作,勇于创新与时俱进。论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首先要比较充分的了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我们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最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依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作用。用人机制还不健全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计划安置,人才流动机制有待改善,另一方面劳动市场发育不完善,劳动力要素配置还未达到完全优化,三就业观念有待更新,当前就业问题上,许多人就业观念滞后,缺乏主要择业创业的积极性,且不从自身条件和实际出发,就业期望过高。通过对当今就业情况的了解,让我们感受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本着良好的结合自身职业追求件与社会需求宗旨,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做好职业规划。想想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试想一个人连自己领域的基本知识都一窍不通,那么还怎么去开展工作?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想一想有多少我们熟悉的人,在走向社会进入工作以后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学好基础东西。小涛马上就大四的毕业了,课程已经都结束了,出去找工作了,开始他来到一家合资建筑公司,来应聘的人很多。他凭借自己非凡的口才,灵活的交际能力,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成为公司的一员。上司看他办事能力很强,半年之后,让他管理一项小工程。小涛欣喜万分,一切好像和预期的一样,工程顺利竣工。几天之后他接到通知去上司办公室,他以为这次会得到奖励。可结果出人意料,他被停职了,原因是施工工人偷工减料,而他自己因为专业知识不足,未能察觉。因此造成事故。思考之下不难发现,他失败就失败在忽略了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毕竟那时工作的基本筹码,发展的前提。众所周知的,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看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对综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看文凭,很多时候要考虑应聘人的行政办事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学习基本专业知识。要比较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例如,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通过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培养一个良好的处理问题方式以及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张某,毕业也一所很不错的学校。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被推荐到一家国营企业工作。在工作中他勤劳认干,每次工作都完成的很出色。因此深受老板赏识,2年后被升为部门经理。这无疑是个好的事情。谁知再新的职位工作一段时间感到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是因为现在的工作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不在是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是要管理大家充分的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面见各种各样的客户。在这方面他显得很困难。我们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在他的大学生涯中,一味的追求学习,忽略的能力的培养。才会在工作中面对各种情况不知所措。因此我们要注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导致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创新的思维被引进各行各业,成为企业最顽强的生命力。也成为高级人才的一项新的指标。可想而知,如果一个行业一直是一个陈旧的路线,那么他就无法适应时代的潮流。该将如何发展如何生存?鉴于这样形势,我们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多了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销出去。总之,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广泛的涉猎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工作提前积累各种经验。为以后的升职或者跨专业就业奠定基本。再次,培养一种勇于创新的办事理念,以便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敢于推销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最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并处理好与学习关系。相互促进。为以后把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开端。

关于大学生择业的思考论文1500字

大学生情绪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丰富性。大学生出现较多的是自我体验,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 社交上,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有的大学生开始了恋爱,情绪表现得更细腻、更复杂; 还有的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学习社会的道德规范,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集体荣誉感等高级情感也有所发展。  2、不稳定性。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情绪活动随着心情改变而改变。喜怒哀乐无常、阴晴雾雨变化是大学生情绪常见的现象。大学生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情绪呈现不稳定状态。  3、掩饰性。大学生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思想内涵的丰富,在情绪反映上较隐晦。他们已具备一定把真实的情绪掩饰起来及压抑自己愤怒悲伤等情绪的能力,形成表里不一的特点。如对某事某人明明是厌烦,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表现出较好的或不在意的态度。  4、冲动性。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期形容为 “疾风怒涛 ”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常因一点小事振奋不已,豪情万丈。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一般表现为对外部环境或他人的不满,情绪失控,语言、行动极富攻击性,如不予以引导,会给大学生本人以及社会带来危害,也得不到应有的重用。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自我评价正确; 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意志健全; 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 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 , 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 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勇于面对现实; 对生活、对自己充满信心; 学习方法得当等。  情绪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 作用最强烈的因素, 强烈的负性情绪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研究表明, 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积极的调节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调节则会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且消极调节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为显著。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特点,尝试进行情绪自我调节。方法有以下:  1、自我控制。当某些消极情绪被激发起来后 , 有的大学生会哭泣、吼叫、打人、骂人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这时就要先冷静下来 , 有意识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 , 先要仔细考虑采取这种行为的利与弊 , 然后选择一种适宜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另外 , 平时要注意不能随意乱发脾气 , 要求在生气、发怒时尽量控制自己 , 不能随意扩大某事的严重性 , 尽可能做到“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 这样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2、注意转移。当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时, 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或暂时避开令人伤心的地方。如: 外出散步, 看电影, 听听笑话, 看看幽默小说, 打球,找朋友聊天, 换换环境在活动中寻找到新的快乐。这种方法, 一方面中止了不良刺激源的影响;另一方面, 通过参与新的活动, 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增进了自己的积极情绪。  3、自我安慰。人不可能处处顺心事事顺利, 学习、就业、人际交往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可适当地进行自我安慰, 要说服自己适当让步, 将不成功归因于客观条件和客观现实, 同时要勇于承认并接受现实。这种方法, 对于帮助人们在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现实, 保护自己, 避免精神崩溃是很有益处的。经常用 “胜败乃兵家常事”、“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坏事变好事”等词语来进行自我安慰, 可以缓解矛盾冲突, 消除焦虑、抑郁和失望, 达到自我激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之目的有助于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  4、适当发泄。当情绪发作时, 人体内潜藏着一股能量 , 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 , 积聚起来有害身心健康。大学生有焦虑、烦闷、抑郁等负情绪时 , 也不能一味地把不良心情绪藏在心底 , 进行适度的宣泄 , 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 , 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情绪的发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 直接的宣泄就是直接针对引发情绪的刺激来表达情绪。间接发泄, 如找个僻静地方大声叫骂不爽; 或是尽情地向亲朋好友倾诉的不平和委屈; 或是通过体育运动等方式来尽情发泄;再或者通过写日记的办法将负性情绪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一旦发泄完毕, 心情也就随之平静下来, 负性情绪得以缓解。在采取宣泄法来调节自己的负性情绪时,要有一定的自制力,不能随便发泄,要采取正确的方式 ,以免引起不良后果。对大学生而言,求职择业,是他们人生的必经之路,是他们人生真正的开始。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是每一个有进取心的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事。但是,选择职业是人生道路上面临的一次重要抉择,将会遇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肃的课题、复杂的矛盾和深深的困惑。面对选择与被选择,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就显得非常重要。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摘要:当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有高校指导上不去,职业规划不专业,专业结构调整滞后等问题,还有就是大学生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从探索的角度进行阐述,希望引起有关工作者的重视。 关键词:观念;结构;角色;意识 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而言,任何一个行业都能创造出丰厚的利润,但对于一个刚刚踏人社会的年轻人来说,选择不同职业,对于未来积累财富的速度和事业成功的几率会有不同的影响。 1客观因素 1.1就业人数激增与就业市场达到超饱和状态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了社会劳动大军的变化,四股劳动大军纷纷涌向中国的劳动力市场: 1.1.1由于大学扩大招生带来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 1.1.2农民进城打工大军蜂拥而至,很多农民域弃农田进城打工; 1.13下岗工人数量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急剧增加。四是“海归”人数增加:我国制定和实施留学人才回归计划,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归国寻找发展机会,他们的归来获得了国内大学生所未有的优先权和企事业单位的青睐。如此多的就业人员一同涌向一个狭小的就业市场。这客观上增加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剧了就业岗位少而就业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 2高等学校专业调整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高校的运营机制一直是一种计划招生、统一分配的fl-~J体制。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结果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毕业生分配市场导向的今天明显显露出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弱点。 3毕业生择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矛盾。大学生择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普遍现象。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就业的薪资期望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实际待遇之间矛盾,大学生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待遇;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的自我意向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多大学生头脑中精英意识过强,对薪资和职位的要求较高,跟高手低,不能胜任理想职位。由于他们不能恰当的给自己定位,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出现大学生就业市场“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现状。一部分大学生宁愿待业或做临时工作,也不愿意“屈就”。 1.4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三: 1.4。1高等学校专业调整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毕业生的专业构成与市场需求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因素,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结果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1-4.2就业压力居高不下,加剧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构成三股洪峰汇集在一起。 1.4.3毕业生就业工作还存在许多障碍,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职业规划指导不上去o 2 主观因素 对于当代大学生自身而言,最大的问题不是就业指导或是生涯发展辅导,甚至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而是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身的优势、劣势是什么,所以,也就很难对自己的职业道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规划。 2.1观念意识 观念是人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它支配着人做出某种选择,而在做出选择的时候,观念的支配认为这种选择是正确的,但事实是否如此,就需要检验观念,观念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但却有新旧之分。一个陈旧的观念支配下的选择无疑是错误的。而相反,全新观念支配下的选择后的发展将是光明的。 我们要寻求一种新的观念不能一蹴而就,观念是时间和经验的充分累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他人与自己共同创造的理论成果。因此。要想让我们观念更新得快,就必需做到“易接勤取”。“易接”就是我们要能很快地接受新的理论。新的观念。充分思考,并能从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部分为自己服务;“勤取”即常常给自己创造接受新观念的条件。不能坐享其成。等待只能是你的观念陈旧,永远落后于别人。 2.2就业意识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增强和规范就业意识。必须做好三种心理准备、强化四个意识。三种心理准备是: a合理的角色定位。由于高等教育将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因此在现代社会,知识只是个人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合格成员而必须掌握的基本劳动技能和生存技能。大学生不应该是有优越感的特殊群体,而应该是就业劳动大军中的普通一员。有了合理的自身角色定位,才能正视自己的身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b.正确的职业评价。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学生要摆脱轻视体力劳动或服务性劳动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特别要摒弃计划经济时代“一步到位”的传统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 c。科学的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有必要了解社会所急需的人才种类以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以便根据社会需要来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强化四种意识: 创新意识。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强音。创新既是一个突破传统、立足开拓的理念,又是一种追求卓越、弃旧图新的精神。同时又是一种勇于实践,能够带来创新性社会成果的行为。b.创业意识。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将会不断下降,就业缺口也会不断扩大。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既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还能为社会拓展就业渠道,更重要的是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c.敬业意识。敬业能通过乐业、勤业、精业表现出来,它要求每个人都要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社会意义、地位和作用,以自己出色的工作来获得社会的尊重,维护本职的尊严。d.“转业”意识。有关专家指出,一个本科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有关研究表明,目前在工业发达国家,一个人全部在业期间内平均更换4-5次工作岗位。“从一而终”,“一步到位”。“以不变应万变”的就业观念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更不利于个人发展。总体上看,大学生的工作变异性表现较差。因此,大学生应强化自我“转业意识”,这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3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主要表现是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不足和择业能力水平不高。另外,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如就业挫折承受力差、竞争与进取精神不够、合作性和冒险性较差、独立性不高,盲从和依赖心理普遍存在等等也是造成眼下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 择业能力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 a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表现为:挥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b.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c.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还不强,虚荣心和侥幸心理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d.职业规划能力还比较欠缺,很少有人对自己做出详细的探查,明确自己的素质、实力、个人特点、能力、兴趣和学习、工作方式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并依此做出决定和计划。

不管是什么学校都面临就业的问题,这一点不容逃避;但是有的学校包括大学毕业就找不到工作,也是不可否认的;努力学好一门技术,以后的生活肯定是不错的。在选择的时候,选好一个热门好就业技术,现在餐饮业发展很不错,尤其是湘菜厨师现在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