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论文1500字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8 09:05:00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论文1500字怎么写

科学技术的结论我来完成

very good, continue to "

科技论文的撰写与投稿  撰写科技论文的要求  科技论文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再现性、可读性和规范性。  (1)创新性:这是首要的一条。没有创新性,就没有必要写科技论文。所谓创新,是指在认识中有新的突破及新的发现,在应用中有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提出,研究结果应该是显著的。  (2)科学性:实验数据、推理论证,必须严谨、准确;写作过程中要经过周密思考,论点应经得起推敲。  (3)再现性:又称重复性。读者根据论文中所描述的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实验设备,重复作者的实验时,应能得到与作者相同的结果。但是,应明确的是,一些带有专利性的内容,或者是应该保密的内容,不应写入文中。  (4)可读性:文字通顺、语法正确、概念准确、表达清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等。  (5)规范性:就是要符合期刊投稿的规定。  科技论文的撰写  1 标题(Title)  标题又叫题目、题名。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反映出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标题要简明、准确、醒目,读者阅读和文献检索首先接触的就是标题。对标题的每一个字都要审慎地选择,应用最少的词语反映出最为确切的论文内容。  GB7713—87规定,标题一般不直超过20字。因而切忌用带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词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也要避免过分笼统,以致于无法反映论文的主题特色。但近年来,专业期刊也有以句子形式的标题,如:  The GTP-binding protein Rholp is required for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nd polarization of the yeast cell  若题目难以用一句话概括,还可以用副题名补充说明论文的特定实用信息和下层内容,使其准确。  2 作者署名(Signature)  作者署名一般应列于标题之下。  署名的作用:表明作者对成果有优先权,是论文法定主权人;表明作者的责任,是论文的负责者;便于读者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1年6月1日起施行)中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著作权包括“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目前,在研究论文署名上存在不少的问题,属于违反科学道德规范:  (1)有的人根本没有参加科研工作,但为了达到评职称等目的,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使其署名。  (2)有的人为了使文章顺利发表,把没有参加与本项研究有关的任何工作的知名教授的名字加上去。  (3)有的人为了使其低水平的文章发表在核心刊物上,不惜采取拉关系等手段,把该杂志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名字写上去,使其文章顺利发表。  (4)有的论文署名多达十余人,从各级领导到实验员或保管员,不管他们是否参加研究工作,统统列上,把人际关系放在第一位。  (5)几个人共同参加一项研究工作,在撰写研究论文时,都想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甚至争执不休。  关于署名的资格,普遍的看法是:①作者应是自始自终参加该项研究工作。②作者应能对该项研究成果具有答辩的能力。③作者必须参与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④作者必须阅读过论文全文,同意发表全文,并承担由此而带来的各种责任。  邹承鲁等院士指出,研究论文署名作者必须对科学研究论文从选题、设计、具体实验,一直到从中得出必要的结论的全过程都有所了解,并确实对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环节做出贡献。仅只参加部分实验工作的人,不能署名,可以由作者在文末或以加脚注等方式致谢,因为他无法对研究论文负责。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中的一些知名科学家在其署名的文章中也时有发生剽窃、伪造数据等恶劣现象,给这些科学家的声誉造成很坏的影响。作者署名,责任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荣誉。论文的第一作者一般应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有时也可以是整个研究工作的主要设计者,或系列论文的主要负责人。其他作者署名的先后顺序应以贡献的大小为依据。  研究工作者把优秀论文投往国际重要学术刊物时,在作者署名上要遵循国际惯例,即名在前,姓在后的规则,以避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交往时出现的尴尬局面;避免国际同行引用我国科学家论文时出现的混乱情况。  3作者单位(Department)  标明作者单位主要是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加索取复印件,商榷某一观点,邀请讲学等。同时也为其作品提供负责单位。署名单位应写全称,加上邮政编码,写在作者名下,用小一号字体印出。如论文作者来自不同的单位,则要求用不同的符号或阿拉伯数字标注清楚。有的刊物要求将通信联系作者用“*”注明,列入到第一页脚注内,并提供Fax号码和e-mail地址。  研究生、进修生、访问学者等均应按其完成论文的所在单位署名。著者署名时应在姓名后用符号标记,并在论文首页左下方加脚注说明其现在单位。  4 摘要( Abstract)  4.1 摘要的用途  正式出版并对外发行的学术期刊都要求刊中的调查报告、实验方法、技术性文章、综述性文章、研究论文等在正文中附上中英文摘要。这可使读者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文章的研究成果。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教训。英文摘要还可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给不懂中文的国外同行,起到国际学术交流的作用。  摘要也是检索工作的需要,文摘期刊社对其进行整理,使之成为二次文献。  4.2摘要的构成  摘要一般由下列三部分组成:  (1)研究目的简要陈述研究目的和济究内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方法简要介绍研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步骤。  (3)研究结果简要描述实验主要发现和主要结论及其论文的价值。  4.3 摘要的位置  摘要应放在文章题目、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之下,这样利于读者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该文章的内容,决定是否需要继续阅读。关于英文摘要,目前,国内的专业期刊中,有的刊物将摘要放在题目之下正文之上,有的放在文章的最后,还有的把刊中所有的摘要放在该刊最后的文摘页上。从习惯上来看,还是应当把英文摘要放在中文摘要之后正文之前为好。  4.4 摘要的长度  摘要不应分段。但长篇报告和学位论文的摘要可分段。摘要的字数视需要而定。一般中文稿250~300字左右;英文稿以1 000印刷符号为宜,原则上不超过全文的3%。写论文摘要时,应尽量将文中的内容和理解这些内容的主要要素写入摘要中。  4.5 摘要的写作  许多人在编写摘要时都习惯以“本文”、“本研究”等作为摘要的开头,摘要来自该研究论文,这些是无信息的词语,应去掉。摘要应采用第三人称过去式的写法,不要用第一人称写成“我校……”、“我所……”、“我院……”。撰写研究论文的学术价值应实事求是、客观。  4.6 摘要的译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全世界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不管用何种文字写成,都必需附有一篇短小精悍的英文摘要。”因此,我国现有的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在文章中都添加译写英文摘要,从而加速国际学术交流。目前,国内学报级刊物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以一个印刷页为宜,目的是让国际同行多了解我国科技成果。  现将国内外期刊上学术论文摘要中常用的句型作一介绍。  (1)表示研究目的的行文方法  This paper presents…  This paper report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objectives of this investigation be to(do)…  The aim of this investigation be to(do)…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be to(do)…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is paper is aimed at…  This paper is limited to…  The authors report…  The authors(writers) made observation on…  Investigation on … be carried out in…  … be evaluated and analyzed  (2)表示研究方法  The experiment be performed using…  The approach be based on…  The present study was started in 时间 to(do)…  … b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 be determined by…  … be based on the use of…  … was used to(do)…  … be collected from…  … be grown during…  … be observed by(using)…  … be studied by measuring…  … be characterized by…  Analysis of… by… revealed that…   科技论文的撰写与投稿  撰写的要求  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再现性、可读性和规范性。  (1)创新性:这是首要的一条。没有创新性,就没有必要写科技论文。所谓创新,是指在认识中有新的突破及新的发现,在应用中有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提出,研究结果应该是显著的。  (2)科学性:实验数据、推理论证,必须严谨、准确;写作过程中要经过周密思考,论点应经得起推敲。  (3)再现性:又称重复性。读者根据论文中所描述的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实验设备,重复作者的实验时,应能得到与作者相同的结果。但是,应明确的是,一些带有专利性的内容,或者是应该保密的内容,不应写入文中。  (4)可读性:文字通顺、语法正确、概念准确、表达清晰、论点鲜明、充分等。  (5)规范性:就是要符合期刊投稿的规定。  科技论文的撰写  1 标题(Title)  标题又叫题目、题名。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反映出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标题要简明、准确、醒目,读者阅读和首先接触的就是标题。对标题的每一个字都要审慎地选择,应用最少的词语反映出最为确切的论文内容。  GB7713—87规定,标题一般不直超过20字。因而切忌用带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词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也要避免过分笼统,以致于无法反映论文的主题特色。但近年来,专业期刊也有以句子形式的标题,如:  The GTP-binding protein Rholp is required for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nd polarization of the yeast cell  若题目难以用一句话概括,还可以用副题名补充说明论文的特定实用信息和下层内容,使其准确。  2 作者署名(Signature)  作者署名一般应列于标题之下。  署名的作用:表明作者对成果有,是论文法定主权人;表明作者的责任,是论文的负责者;便于读者联系。《》(1991年6月1日起施行)中规定:“属于作者”;包括“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目前,在研究论文署名上存在不少的问题,属于违反科学:  (1)有的人根本没有参加科研工作,但为了达到评职称等目的,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使其署名。  (2)有的人为了使文章顺利发表,把没有参加与本项研究有关的任何工作的知名教授的名字加上去。  (3)有的人为了使其低水平的文章发表在核心刊物上,不惜采取拉关系等手段,把该杂志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名字写上去,使其文章顺利发表。  (4)有的论文署名多达十余人,从各级领导到实验员或保管员,不管他们是否参加研究工作,统统列上,把人际关系放在第一位。  (5)几个人共同参加一项研究工作,在撰写研究论文时,都想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甚至争执不休。  关于署名的资格,普遍的看法是:①作者应是自始自终参加该项研究工作。②作者应能对该项研究成果具有答辩的能力。③作者必须参与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④作者必须阅读过论文全文,同意发表全文,并承担由此而带来的各种责任。  邹承鲁等院士指出,研究论文署名作者必须对科学研究论文从选题、设计、具体实验,一直到从中得出必要的结论的全过程都有所了解,并确实对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环节做出贡献。仅只参加部分实验工作的人,不能署名,可以由作者在文末或以加脚注等方式致谢,因为他无法对研究论文负责。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中的一些知名科学家在其署名的文章中也时有发生剽窃、伪造数据等恶劣现象,给这些科学家的声誉造成很坏的影响。作者署名,责任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荣誉。论文的第一作者一般应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有时也可以是整个研究工作的主要设计者,或系列论文的主要负责人。其他作者署名的先后顺序应以贡献的大小为依据。  研究工作者把优秀论文投往国际重要学术刊物时,在作者署名上要遵循国际惯例,即名在前,姓在后的规则,以避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交往时出现的尴尬局面;避免国际同行引用我国科学家论文时出现的混乱情况。  3作者单位(Department)  标明作者单位主要是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加索取复印件,商榷某一观点,邀请讲学等。同时也为其作品提供负责单位。署名单位应写全称,加上邮政编码,写在作者名下,用小一号字体印出。如论文作者来自不同的单位,则要求用不同的符号或阿拉伯数字标注清楚。有的刊物要求将通信联系作者用“*”注明,列入到第一页脚注内,并提供Fax号码和e-mail地址。  研究生、进修生、访问学者等均应按其完成论文的所在单位署名。著者署名时应在姓名后用符号标记,并在论文首页左下方加脚注说明其现在单位。  4 摘要( Abstract)  4.1 摘要的用途  正式出版并对外发行的学术期刊都要求刊中的、实验方法、技术性文章、性文章、研究论文等在正文中附上中英文摘要。这可使读者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文章的研究成果。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教训。英文摘要还可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给不懂中文的国外同行,起到国际学术交流的作用。  摘要也是检索工作的需要,文摘期刊社对其进行整理,使之成为二次文献。  4.2摘要的构成  摘要一般由下列三部分组成:  (1)研究目的简要陈述研究目的和济究内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方法简要介绍研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步骤。  (3)研究结果简要描述实验主要发现和主要结论及其论文的价值。  4.3 摘要的位置  摘要应放在文章题目、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之下,这样利于读者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该文章的内容,决定是否需要继续阅读。关于英文摘要,目前,国内的专业期刊中,有的刊物将摘要放在题目之下正文之上,有的放在文章的最后,还有的把刊中所有的摘要放在该刊最后的文摘页上。从习惯上来看,还是应当把英文摘要放在中文摘要之后正文之前为好。  4.4 摘要的长度  摘要不应分段。但长篇报告和学位论文的摘要可分段。摘要的字数视需要而定。一般中文稿250~300字左右;英文稿以1 000印刷符号为宜,原则上不超过全文的3%。写时,应尽量将文中的内容和理解这些内容的主要要素写入摘要中。  4.5 摘要的写作  许多人在编写摘要时都习惯以“本文”、“本研究”等作为摘要的开头,摘要来自该研究论文,这些是无信息的词语,应去掉。摘要应采用第三人称过去式的写法,不要用第一人称写成“我校……”、“我所……”、“我院……”。撰写研究论文的学术价值应实事求是、客观。  4.6 摘要的译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全世界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不管用何种文字写成,都必需附有一篇的英文摘要。”因此,我国现有的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在文章中都添加译写英文摘要,从而加速国际学术交流。目前,国内学报级刊物的英文摘要以一个印刷页为宜,目的是让国际同行多了解我国科技成果。  现将国内外期刊上学术中常用的句型作一介绍。  (1)表示研究目的的行文方法  This paper presents…  This paper report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objectives of this investigation be to(do)…  The aim of this investigation be to(do)…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be to(do)…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is paper is aimed at…  This paper is limited to…  The authors report…  The authors(writers) made observation on…  Investigation on … be carried out in…  … be evaluated and analyzed  (2)表示研究方法  The experiment be performed using…  The approach be based on…  The present study was started in 时间 to(do)…  … b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 be determined by…  … be based on the use of…  … was used to(do)…  … be collected from…  … be grown during…  … be observed by(using)…  … be studied by measuring…  … be characterized by…  Analysis of… by… revealed that…

山东期刊采编中心(百度搜索下?)提醒您:写作论文,请勿抄袭。以下论文来自互联网,为已刊登发表的论文。  ——————————————————————————————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作者:姚春梅  摘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如何将“高、新、尖”科技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从而将专业教育与综合能力发展结合、专业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创新衔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就谊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科学素养;STS教育理念  大学专业教育关注的是各学科的、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专业优势,但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知识体系的联系,造成学科封闭和文理隔离,束缚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而且,课程设置及内容往往落后于科学发展的速度,许多前沿知识难以走进课堂,学生缺乏对“高、新、尖”科技知识及发展历程的基本了解,缺乏对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影响的认识。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尝试建立由多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开设以介绍科学技术前沿专题知识为主线、穿插科学发展观及科技应用探索背景的课程——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形成文理交叉、理工渗透、专业基础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作为对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探索性研究。  一、明确课程目标定位,创新教学理念  1 围绕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确立课程教学目标  作为综合性很强的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其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  科学素养的缺失、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足,不仅仅在部分文科大学生身上有所反映,在某些理工科学生中也同样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科学教育的对象,不仅是文科学生,而应面向全体学生,只是各有侧重。更何况科学与人文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跛脚的,没有科学的人文是盲目的;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开始就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创新能力与开拓精神更多地来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碰撞与交流。  这就启迪我们要围绕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确立课程教学目标,明确培养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维度:(1)是所获知的科学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科学知识界定问题,获得新知识,解释科学现象,对科学事件做出有科学依据的推论。(2)是明确科学是人类获取知识和进行探究的一种形式,理解科学活动的典型特征。(3)是了解科学和技术如何形成我们的物质世界、智力和文化氛围。(4)是做一个反思型公民,积极主动地从事与科学有关的事件,并有自己独特的科学意识。  对于文、理、工科学生而言,通过对于科学技术前沿的了解,认识和理解科学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重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态度、观察与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科学的批判精神,也包括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技能力,学会使用和管理科学与技术以适应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应进一步注重将专业知识与应用技术结合的能力,努力培养应用与创新技术的能力。  2 强化“STS”教育理念,深刻认识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STS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全面开发现代科学技术对心灵的教育功能。从当前世界面临的与科技有关的重要问题入手,去探询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问的互动关系,去探询作为一个科学家和决策者对这种互动的影响;使当代大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着清醒与深刻的认识,树立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的价值观,并提高参与社会民主决策的科学素养。  二、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创新教学内容  1 反映科技前沿,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21世纪科技发展的趋势——跨门类科学与技术整合化,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社会高度科学技术化,建立以科学技术前沿专题为主线,融科学于技术的理论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分为自然科学篇、高新技术篇、科技发展战略篇三部分,自然科学部分主要讲授学科结构、重大成就和前沿报告;高新技术部分主要讲授人口健康与现代生物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光电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与建筑技术等;科技发展战略主要讲授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与强国之路。在整体构架和安排上,充分体现该课程的跨学科性、多元性和前瞻性等特点,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前沿动态、热点聚焦,穿插科学发展观及科技应用探索背景,同时又注意不同学科之问的差异性,形成文理交叉、理工渗透、专业基础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与个人兴趣有选择地开展主题研究,强调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 理论联系实践,促进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的衔接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往往认为教学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过程,因而将掌握知识本身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本质上就是增加这些事实材料和解题的技巧,不强调知识在真实情景中的运用。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往往认为学生从学校里获得的抽象知识能够直接迁移到实际应用的新情境中去。显然,这不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的。为此,在教学中注重通过自然科学以及高新技术的发展过程,研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目的是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的热情。注重分析科学技术发展的要素,如市场的需求、科学知识的准备、技术的研发和资金的投入等,告诉学生应去研讨什么和如何进行。重视知识在真实环境中的应用,重点阐述高新技术的科学基础、技术要素等;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探究科学知识如何与应用结合产生新技术,新技术如何与市场结合形成企业;这是我们采取的又一改革策略。这样不但可以使知识的应用性需求成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世界之中,建立问题与生活之间的纽带,强化概念、内容与社会、经济以及技术条件间的联系;面向实际,加强实践环节,还可以使学生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形成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的体验,强化了科学技术对于广阔世界的现实意义。  3 把握科技为“人”的本真属性,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沟通与重构  在功利主义当道的科技时代中,人文教育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它直接触及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在科学技术教育中强化STS教育,就是尝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教育进行沟通与重构,注重介绍在科研问题中的各种观点,并通过科技发展过程说明任何科学成果都是社会的产物,并非少数人关在象牙塔中所能得到的。教育学生懂得社会、集体和实践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进行感悟与反思,关注人类为什么去从事科学技术,以什么样的态度去从事科学技术,以什么样的方法去从事科学技术,怎样对待科学技术的结果,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等;这一切,涉及作为科学技术主体的人的利益趋向和价值判断,体现了人类对科学技术的人文态度。  在21世纪多元价值并存、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中,将科学技术教育的精神与人文精神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为学生建立价值定位,把握科技为“人”的本真属性,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新时代有科学理性与远见的知识分子。  4 拓展学科领地,突出全球化视野下的本土特色  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化社会中,全球化趋势日益壮大。世界各地区间的“相互关联性”与日俱增。全球化趋势对高等教育最大的冲击就是世界各国的大学都直接或间接地卷入全球性的竞争之中,各大学培养的人才将不仅是为满足各国国内的市场需求,更必须能适应全球性就业市场的趋势与要求。相应于这一变革,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就必须拓宽学科领地,在全球化视野下,融入中国本土特色,充分反映世界科技动态的同时,展示中国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民族工业发展现状,激发当代大学生振兴民族工业的信心和斗志。  三、探究与应用结合,创新教学方法  1 以专题探究式教学为主,培养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首先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意味着更多地控制和支配,而“学”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因而,建立由多学科精英组成的教学团队,有效组织多学科交融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及教学评估等环节中,都努力从“引导”的角度去唤起学生“学”的兴趣与动力。以科技前沿专题为主线,开设若干个专题供学生自由选择。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营造主动学习的环境与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达到理性思维彼岸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及相应的实践活动。通过学习专题的确定、调研问题的界定、学习方法的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环节,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培育科学精神。只有通过探究活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和本质,并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科学技术探究的经历内化为科学素养。  2 完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搭建自学平台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建成了以文本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音视频资料库等丰富l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为学生自学提供信息资源与交流平台。  3 以实践活动为拓展,实现科技教育与社会互动  为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得到来自实际的体验和感受,我们以科技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了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既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科技教育与社会的互动,收到良好效果。  4 完善考试与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以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调研报告成绩+笔试成绩汇总,作为对学生学习状况的综合评价。另外,对于在科技服务、科普教育活动中表现特别突出者,对于在科技制作、创新大赛中获奖者,分别予以相应的奖励加分。这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发展状况的考核方法,虽增加了考核与评价的难度,却为学生提供了有选择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责任编辑 杨裕南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论文1500字怎么写的

科学技术的结论我来完成

山东期刊采编中心(百度搜索下?)提醒您:写作论文,请勿抄袭。以下论文来自互联网,为已刊登发表的论文。  ——————————————————————————————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作者:姚春梅  摘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如何将“高、新、尖”科技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从而将专业教育与综合能力发展结合、专业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创新衔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就谊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科学素养;STS教育理念  大学专业教育关注的是各学科的、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专业优势,但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知识体系的联系,造成学科封闭和文理隔离,束缚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而且,课程设置及内容往往落后于科学发展的速度,许多前沿知识难以走进课堂,学生缺乏对“高、新、尖”科技知识及发展历程的基本了解,缺乏对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影响的认识。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尝试建立由多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开设以介绍科学技术前沿专题知识为主线、穿插科学发展观及科技应用探索背景的课程——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形成文理交叉、理工渗透、专业基础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作为对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探索性研究。  一、明确课程目标定位,创新教学理念  1 围绕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确立课程教学目标  作为综合性很强的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其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  科学素养的缺失、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足,不仅仅在部分文科大学生身上有所反映,在某些理工科学生中也同样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科学教育的对象,不仅是文科学生,而应面向全体学生,只是各有侧重。更何况科学与人文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跛脚的,没有科学的人文是盲目的;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开始就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创新能力与开拓精神更多地来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碰撞与交流。  这就启迪我们要围绕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确立课程教学目标,明确培养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维度:(1)是所获知的科学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科学知识界定问题,获得新知识,解释科学现象,对科学事件做出有科学依据的推论。(2)是明确科学是人类获取知识和进行探究的一种形式,理解科学活动的典型特征。(3)是了解科学和技术如何形成我们的物质世界、智力和文化氛围。(4)是做一个反思型公民,积极主动地从事与科学有关的事件,并有自己独特的科学意识。  对于文、理、工科学生而言,通过对于科学技术前沿的了解,认识和理解科学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重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态度、观察与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科学的批判精神,也包括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技能力,学会使用和管理科学与技术以适应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应进一步注重将专业知识与应用技术结合的能力,努力培养应用与创新技术的能力。  2 强化“STS”教育理念,深刻认识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STS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全面开发现代科学技术对心灵的教育功能。从当前世界面临的与科技有关的重要问题入手,去探询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问的互动关系,去探询作为一个科学家和决策者对这种互动的影响;使当代大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着清醒与深刻的认识,树立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的价值观,并提高参与社会民主决策的科学素养。  二、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创新教学内容  1 反映科技前沿,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21世纪科技发展的趋势——跨门类科学与技术整合化,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社会高度科学技术化,建立以科学技术前沿专题为主线,融科学于技术的理论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分为自然科学篇、高新技术篇、科技发展战略篇三部分,自然科学部分主要讲授学科结构、重大成就和前沿报告;高新技术部分主要讲授人口健康与现代生物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光电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与建筑技术等;科技发展战略主要讲授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与强国之路。在整体构架和安排上,充分体现该课程的跨学科性、多元性和前瞻性等特点,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前沿动态、热点聚焦,穿插科学发展观及科技应用探索背景,同时又注意不同学科之问的差异性,形成文理交叉、理工渗透、专业基础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与个人兴趣有选择地开展主题研究,强调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 理论联系实践,促进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的衔接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往往认为教学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过程,因而将掌握知识本身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本质上就是增加这些事实材料和解题的技巧,不强调知识在真实情景中的运用。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往往认为学生从学校里获得的抽象知识能够直接迁移到实际应用的新情境中去。显然,这不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的。为此,在教学中注重通过自然科学以及高新技术的发展过程,研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目的是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的热情。注重分析科学技术发展的要素,如市场的需求、科学知识的准备、技术的研发和资金的投入等,告诉学生应去研讨什么和如何进行。重视知识在真实环境中的应用,重点阐述高新技术的科学基础、技术要素等;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探究科学知识如何与应用结合产生新技术,新技术如何与市场结合形成企业;这是我们采取的又一改革策略。这样不但可以使知识的应用性需求成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世界之中,建立问题与生活之间的纽带,强化概念、内容与社会、经济以及技术条件间的联系;面向实际,加强实践环节,还可以使学生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形成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的体验,强化了科学技术对于广阔世界的现实意义。  3 把握科技为“人”的本真属性,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沟通与重构  在功利主义当道的科技时代中,人文教育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它直接触及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在科学技术教育中强化STS教育,就是尝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教育进行沟通与重构,注重介绍在科研问题中的各种观点,并通过科技发展过程说明任何科学成果都是社会的产物,并非少数人关在象牙塔中所能得到的。教育学生懂得社会、集体和实践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进行感悟与反思,关注人类为什么去从事科学技术,以什么样的态度去从事科学技术,以什么样的方法去从事科学技术,怎样对待科学技术的结果,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等;这一切,涉及作为科学技术主体的人的利益趋向和价值判断,体现了人类对科学技术的人文态度。  在21世纪多元价值并存、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中,将科学技术教育的精神与人文精神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为学生建立价值定位,把握科技为“人”的本真属性,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新时代有科学理性与远见的知识分子。  4 拓展学科领地,突出全球化视野下的本土特色  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化社会中,全球化趋势日益壮大。世界各地区间的“相互关联性”与日俱增。全球化趋势对高等教育最大的冲击就是世界各国的大学都直接或间接地卷入全球性的竞争之中,各大学培养的人才将不仅是为满足各国国内的市场需求,更必须能适应全球性就业市场的趋势与要求。相应于这一变革,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就必须拓宽学科领地,在全球化视野下,融入中国本土特色,充分反映世界科技动态的同时,展示中国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民族工业发展现状,激发当代大学生振兴民族工业的信心和斗志。  三、探究与应用结合,创新教学方法  1 以专题探究式教学为主,培养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首先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意味着更多地控制和支配,而“学”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因而,建立由多学科精英组成的教学团队,有效组织多学科交融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及教学评估等环节中,都努力从“引导”的角度去唤起学生“学”的兴趣与动力。以科技前沿专题为主线,开设若干个专题供学生自由选择。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营造主动学习的环境与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达到理性思维彼岸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及相应的实践活动。通过学习专题的确定、调研问题的界定、学习方法的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环节,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培育科学精神。只有通过探究活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和本质,并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科学技术探究的经历内化为科学素养。  2 完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搭建自学平台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建成了以文本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音视频资料库等丰富l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为学生自学提供信息资源与交流平台。  3 以实践活动为拓展,实现科技教育与社会互动  为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得到来自实际的体验和感受,我们以科技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了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既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科技教育与社会的互动,收到良好效果。  4 完善考试与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以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调研报告成绩+笔试成绩汇总,作为对学生学习状况的综合评价。另外,对于在科技服务、科普教育活动中表现特别突出者,对于在科技制作、创新大赛中获奖者,分别予以相应的奖励加分。这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发展状况的考核方法,虽增加了考核与评价的难度,却为学生提供了有选择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责任编辑 杨裕南

very good, continue to "

《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概论》期末论文从人和自然的关系看我国的环境问题关键词:人自然价值环境正文还有许多加QQ给你吧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论文1500字怎么写标题

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山东期刊采编中心(百度搜索下?)提醒您:写作论文,请勿抄袭。以下论文来自互联网,为已刊登发表的论文。  ——————————————————————————————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作者:姚春梅  摘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如何将“高、新、尖”科技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从而将专业教育与综合能力发展结合、专业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创新衔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就谊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科学素养;STS教育理念  大学专业教育关注的是各学科的、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专业优势,但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知识体系的联系,造成学科封闭和文理隔离,束缚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而且,课程设置及内容往往落后于科学发展的速度,许多前沿知识难以走进课堂,学生缺乏对“高、新、尖”科技知识及发展历程的基本了解,缺乏对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影响的认识。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尝试建立由多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开设以介绍科学技术前沿专题知识为主线、穿插科学发展观及科技应用探索背景的课程——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形成文理交叉、理工渗透、专业基础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作为对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探索性研究。  一、明确课程目标定位,创新教学理念  1 围绕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确立课程教学目标  作为综合性很强的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其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  科学素养的缺失、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足,不仅仅在部分文科大学生身上有所反映,在某些理工科学生中也同样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科学教育的对象,不仅是文科学生,而应面向全体学生,只是各有侧重。更何况科学与人文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跛脚的,没有科学的人文是盲目的;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开始就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创新能力与开拓精神更多地来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碰撞与交流。  这就启迪我们要围绕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确立课程教学目标,明确培养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维度:(1)是所获知的科学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科学知识界定问题,获得新知识,解释科学现象,对科学事件做出有科学依据的推论。(2)是明确科学是人类获取知识和进行探究的一种形式,理解科学活动的典型特征。(3)是了解科学和技术如何形成我们的物质世界、智力和文化氛围。(4)是做一个反思型公民,积极主动地从事与科学有关的事件,并有自己独特的科学意识。  对于文、理、工科学生而言,通过对于科学技术前沿的了解,认识和理解科学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重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态度、观察与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科学的批判精神,也包括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技能力,学会使用和管理科学与技术以适应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应进一步注重将专业知识与应用技术结合的能力,努力培养应用与创新技术的能力。  2 强化“STS”教育理念,深刻认识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STS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全面开发现代科学技术对心灵的教育功能。从当前世界面临的与科技有关的重要问题入手,去探询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问的互动关系,去探询作为一个科学家和决策者对这种互动的影响;使当代大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着清醒与深刻的认识,树立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的价值观,并提高参与社会民主决策的科学素养。  二、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创新教学内容  1 反映科技前沿,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21世纪科技发展的趋势——跨门类科学与技术整合化,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社会高度科学技术化,建立以科学技术前沿专题为主线,融科学于技术的理论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分为自然科学篇、高新技术篇、科技发展战略篇三部分,自然科学部分主要讲授学科结构、重大成就和前沿报告;高新技术部分主要讲授人口健康与现代生物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光电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与建筑技术等;科技发展战略主要讲授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与强国之路。在整体构架和安排上,充分体现该课程的跨学科性、多元性和前瞻性等特点,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前沿动态、热点聚焦,穿插科学发展观及科技应用探索背景,同时又注意不同学科之问的差异性,形成文理交叉、理工渗透、专业基础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与个人兴趣有选择地开展主题研究,强调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 理论联系实践,促进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的衔接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往往认为教学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过程,因而将掌握知识本身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本质上就是增加这些事实材料和解题的技巧,不强调知识在真实情景中的运用。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往往认为学生从学校里获得的抽象知识能够直接迁移到实际应用的新情境中去。显然,这不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的。为此,在教学中注重通过自然科学以及高新技术的发展过程,研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目的是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的热情。注重分析科学技术发展的要素,如市场的需求、科学知识的准备、技术的研发和资金的投入等,告诉学生应去研讨什么和如何进行。重视知识在真实环境中的应用,重点阐述高新技术的科学基础、技术要素等;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探究科学知识如何与应用结合产生新技术,新技术如何与市场结合形成企业;这是我们采取的又一改革策略。这样不但可以使知识的应用性需求成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世界之中,建立问题与生活之间的纽带,强化概念、内容与社会、经济以及技术条件间的联系;面向实际,加强实践环节,还可以使学生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形成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的体验,强化了科学技术对于广阔世界的现实意义。  3 把握科技为“人”的本真属性,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沟通与重构  在功利主义当道的科技时代中,人文教育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它直接触及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在科学技术教育中强化STS教育,就是尝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教育进行沟通与重构,注重介绍在科研问题中的各种观点,并通过科技发展过程说明任何科学成果都是社会的产物,并非少数人关在象牙塔中所能得到的。教育学生懂得社会、集体和实践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进行感悟与反思,关注人类为什么去从事科学技术,以什么样的态度去从事科学技术,以什么样的方法去从事科学技术,怎样对待科学技术的结果,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等;这一切,涉及作为科学技术主体的人的利益趋向和价值判断,体现了人类对科学技术的人文态度。  在21世纪多元价值并存、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中,将科学技术教育的精神与人文精神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为学生建立价值定位,把握科技为“人”的本真属性,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新时代有科学理性与远见的知识分子。  4 拓展学科领地,突出全球化视野下的本土特色  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化社会中,全球化趋势日益壮大。世界各地区间的“相互关联性”与日俱增。全球化趋势对高等教育最大的冲击就是世界各国的大学都直接或间接地卷入全球性的竞争之中,各大学培养的人才将不仅是为满足各国国内的市场需求,更必须能适应全球性就业市场的趋势与要求。相应于这一变革,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就必须拓宽学科领地,在全球化视野下,融入中国本土特色,充分反映世界科技动态的同时,展示中国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民族工业发展现状,激发当代大学生振兴民族工业的信心和斗志。  三、探究与应用结合,创新教学方法  1 以专题探究式教学为主,培养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首先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意味着更多地控制和支配,而“学”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因而,建立由多学科精英组成的教学团队,有效组织多学科交融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及教学评估等环节中,都努力从“引导”的角度去唤起学生“学”的兴趣与动力。以科技前沿专题为主线,开设若干个专题供学生自由选择。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营造主动学习的环境与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达到理性思维彼岸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及相应的实践活动。通过学习专题的确定、调研问题的界定、学习方法的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环节,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培育科学精神。只有通过探究活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和本质,并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科学技术探究的经历内化为科学素养。  2 完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搭建自学平台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建成了以文本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音视频资料库等丰富l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为学生自学提供信息资源与交流平台。  3 以实践活动为拓展,实现科技教育与社会互动  为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得到来自实际的体验和感受,我们以科技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了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既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科技教育与社会的互动,收到良好效果。  4 完善考试与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以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调研报告成绩+笔试成绩汇总,作为对学生学习状况的综合评价。另外,对于在科技服务、科普教育活动中表现特别突出者,对于在科技制作、创新大赛中获奖者,分别予以相应的奖励加分。这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发展状况的考核方法,虽增加了考核与评价的难度,却为学生提供了有选择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责任编辑 杨裕南

一、归类列举题1.列举我国远古人类或远古人类遗址的主要代表三例,并说出其各自的生存年代和遗址地点。 元谋人(遗址):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 北京人(遗址):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山洞里。 山顶洞人(遗址):距今约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山顶顶部洞穴里。2.列举我国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的远古人类三例。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3.列举处于群居时代的远古人类两例。 元谋人和北京人。4.列举我国农耕时代的原始居民代表两例,并说出其各自的生存年代和遗址地点。 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5.列举我国氏族公社时期的原始居民代表四例。 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6.列举我国处于长江流域的远古人类或原始居民代表两例。 元谋人、河姆渡原始居民。7.列举我国处于黄河流域的远古人类或原始居民代表三例。 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原始居民。8.列举我国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的原始居民代表两例。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9.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几项世界性的贡献。(3例)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蔬菜的国家。10.列举我国黄河流域的五位部落联盟首领。 黄帝、炎帝、尧、舜、禹。11.列举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12.根据相关提示写出远古人类或原始居民。(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3)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制造骨针和装饰品: (4)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 (5)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13.根据提示写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1)炎黄子孙的由来: (2)被尊称为轩辕氏、华夏之祖或“人文初祖”: (3)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 (4)发明养蚕缫丝: (5)编出乐谱: (6)发明文字: (7)生活俭朴,克已爱民: (8)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9)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 (10)禅让制: (11)建立夏朝: (12)第一位由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炎帝、黄帝;黄帝;黄帝;嫘祖;伶伦;仓颉;尧;舜;禹;尧、舜、禹;禹;禹)二、综合探究题1.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进步?(1)体质特征方面: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2)生产工具方面: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而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3)生产生活方面:北京人从事狩猎和采集,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还会捕鱼,会人工取火,会缝制衣裳,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4)社会组织方面: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而山顶洞人按血缘关系结合成氏族。2.火有哪些用途?火的使用有何历史意义? 用途:可以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可以照明、防寒。 意义: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3.请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小短文。要求,想象合理,语言流畅,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北京人的一天 在距今约70万年的某一天,当黎明降临到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北京人开始了一天的生活。十多个强壮的男子们拿着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和木棒,打着火把出发了,他们要到森林里去打猎。一些妇女开始到离山洞不远的地方去采集一些野果和用石器挖掘一些植物的块根。一些年老和年幼的人留在山洞里,他们要负责看管好火堆。以防止火熄灭。到了下午的时候,劳动的人们都渐渐回到了山洞。人们开始围坐在火堆旁,烧烤打来的猎物。年老的人把这些食物平均分给了每个人。夜幕降临了,北京人在山洞口燃起了火堆,以防止野兽来袭击,人们经过一天的劳累都沉沉的睡去了。4.假如一个北京人和一个山顶洞人碰到一起,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你依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描述一段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对话,对话中要体现出各自的体态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 北京人:你好。我怎么没见过你啊,请问你住在哪里? 山顶洞人:我就住在龙骨山的山顶上啊。我们离得很近啊,是邻居呢。咦?你怎么长得和我们不一样啊?哇!还没穿衣服?好羞啊! 北京人:对啊,我们的模样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我们不会缝制衣服啊。你们是用什么缝制衣服的啊?请你介绍一下你们的生活状况吧,好吗? 山顶洞人:好啊,我们是用骨针把兽皮缝制成衣服的,看我们脖子上挂着的是装饰品,是我们用拾到的海蚶壳或小石头经过磨制和钻孔作成的,漂亮吧。我们是有血缘关系的人才居住到一起的,我们自己会取火,会捕鱼,我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呢,我还见过大海呢。 北京人:哇,太羡慕你们了。我们可是比你们差远了呢,我们现在几十个人居住在一起,但不一定有血缘关系的。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最主要的是我们还不会人工取火呢,总是要小心的保留着天然火。如果不小心火种灭掉了,那就惨了。我们不敢远走的,更别提看到大海了。朋友,让我们现在就去与你们学习学习吧。 山顶洞人:好啊,欢迎去学习。5.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造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6.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都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2)都使用磨制工具,主要用耒耜翻地耕种;(3)都出现了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4)都已经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不同点:(1)生存年代及地点不同:河姆渡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2)种植粮食作物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是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是粟。(3)房屋结构不同:河姆渡住着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屋。7.我们已经学过了我国远古人类和原始居民的一些内容,如果有一天你到这些远古人类或原始居民遗址去参观,你能否向游客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知识,充当一个小导游呢?下面请你挑选一个远古人类或原始居民来试一试写一篇导游词吧。 例如:参加半坡原始居民遗址。游客们,大家好: 下面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五六千年。因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而得名。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工具吧,这些工具是用来开垦土地的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这是石刀,是用来收割庄稼的。这些是在这里出土的骨制的箭头、渔叉,渔钩,半坡人用它们来打猎捕鱼。再来看这边,这是半坡出土的粟种,说明他们种植的主要作物是粟。这是白菜和芥菜的种子,说明他们已经能够种植这些蔬菜了。最后让我们来参加一下半坡人手工业的发展,这是人面鱼纹盆,它充分展现了半坡彩陶的高超工艺。上面刻有人面和鱼纹的图案,盆边还有一些刻画的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些符号可能是早期文字的雏形。这是出土的纺轮,说明半坡人已经会纺线和织布、制衣了。通过这些文物,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半坡人的原始生活情景。好,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8.假设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秋天庄稼收获后能够互访,你能否利用课本提供的材料,为他们分别设计一份接待对方一天的日程表,包括一份含两餐的食谱和一天的活动。9.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 距今约四五千年,在我国境内生活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其中两个部落的首领,他们两个部落联合起来,打败了东方强大的蚩尤部落而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即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是公认的华夏族始祖,同时,黄帝时期有许多发明创造,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为此感到自豪,为表达对先人的敬仰,我们都自称为“炎黄子孙”。10.什么是禅让制度?这种制度出现在什么时期,与哪些部落联盟首领有关?这些部落联盟首领都有哪些高尚的品质?你如何评价这种制度?你认为领导人应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禅让制度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尧生活俭朴,克已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我认为禅让制度是一种很民主的制度,通过这种制度一些有贤能的人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我认为领导人,应该具有高尚的品质,宽厚待人,以身作则,能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材料解析题1.阅读材料: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请回答:(1)材料一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情况?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人们必须过什么样的生活?(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历史意义?(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种什么重大变化?什么人开始已经出现了这种现象?答:(1)描绘的是原始社会时期的情况。人们必须过群居的生活。(2)证明了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3)反映了原始社会的人们已经会人工取火,山顶洞人。2.阅读材料: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材料二: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请回答:(1)材料一中神农氏为什么“教民农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说明神农氏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2)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请你根据所学内容列举出这一时期原始居民的两个代表。(3)材料二说明人类的居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举例说明。答:(1)人民众多,禽兽不足。说明他能够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2)我国的原始农业生产出现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3)人类由居住野外洞穴到盖房定居。比例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干栏式房屋。3.材料:“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伸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请回答:(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4)针对诗歌中提到的“独不见文书”,近年来有些学者有了新的见解。你能说出来是什么吗?答:(1)半坡原始居民。(2)半坡人面鱼纹盆。(3)粟。(4)在彩陶中有一些刻画的符号,有些学者认为可能是早期文字的雏形。阅读材料:材料一:“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材料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请回答:(1)材料一是称赞谁而写的祭文?(2)根据你现在所掌握的知识,请指出“建此伟业”指的是什么?(3)材料二摘自谁的话?其中的“神州轩辕”指的是谁?,他被尊称为什么?(4)材料二中的“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与哪个事件有关?(5)这两则材料都反映了对这个人物什么样的情感?答:(1)黄帝(2)联合炎帝战败蚩尤,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这些发明使人类步入文明时代。(3)孙中山。黄帝。“人文初祖”。(4)涿鹿之战。(5)表达了对黄帝的崇敬之情。5.阅读材料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摘自《礼记》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为以礼。请回答:(1)材料一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什么意思?(3)材料二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何人开始的?“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标志着什么制度代替了什么制度?答:(1)原始社会时期的情况。(2)意思是说天下是大家的,选拔有才能的圣贤来当部落联盟首领。(3)禹、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四.识图题1.看图回答:(1)这是什么人的门齿化石?请写出这一远古人类的距今年代,生存地点。(2)在这一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请你分析这些遗物说明了什么?(3)2006年要在此地修建东方祭祖台?你知道是为什么吗?答:(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地点在云南省元谋县。(2)证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3)因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经的最早人类。2.看图回答:(1)图1和图2分别是什么人的头部复原像?(2)请根据复原像比较出他们在体质特征上有什么不同? 图1 图2(3)他们各生活在什么社会组织中?答:(1)图1是北京人,图2是山顶洞人。(2)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3)北京人生活在原始人群,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则进入了氏族。3.看图回答:(1)请指出图中的ABC各是哪三处远古人类遗址?(2)我国目前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址是?(3)在地理位置上最相近的两处遗址是:(4)请按着他们生存年代的先后,排列顺序。答:(1)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元谋人。(2)C元谋人。(3)A和B,北京人和山顶洞人。(4)CAB。4.历史文物的价值在于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历史情境,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宝贵的资料。请仔细观察下面出土的文物图,回答下列问题:(1)记忆小能手:这是在什么人类遗址中出土的文物?这些文物的距今年代?(2)考古小专家:根据这些文物,你可以了解到这一原始居民哪些生活状况?答:(1)这是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文物。距今约三万年。(2)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会用骨针缝制衣服,佩戴着的装饰品也表明山顶洞人懂得爱美了。海蚶壳说明山顶洞人已经走到很远的地方,活动范围扩大了。5.看图回答:请根据这幅图片,写一篇小短文,来介绍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要求符合史实,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200字。答: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顶顶部洞穴里,生活着一群远古人,考古学家叫他们山顶洞人。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仍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已经形成了氏族。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个,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劳动果实,没有贫富贱的差别。6.看图请回答:(1)图1和图2分别是哪些原始居民的居住的房屋,他们的样式名称分别是什么?(2)请试着说出两种房屋各自的优点?(说出两点即可)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答:(1)图1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房屋,图2是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半地穴式房屋。(2)干栏式房屋通风防潮,下面还可以圈养家畜。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凉,节省材料。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所决定的。说明了人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或人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7.请为下面这张图片命名,并配制适当的解说词。答:人面鱼纹盆。人面鱼纹盆因上面绘有人面和鱼纹的图案而得名,它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遗址,是由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制造的。它上面还刻画有一些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可能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人面鱼纹盆向我们展现了半坡彩陶工艺的高超。8.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图看图回答问题(1)图中的AB分别是哪两个原始居民遗址。(2)请对比这两个原始居民的异同。答:(1)A是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B是半坡原始居民遗址。(2)两个原始居民的异同参见第3页综合探究题的第6题。9.请回答:(1)此图中间的人物是谁?他被尊称为什么?(2)你能结合图示说一说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吗?(3)你对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中,认为可信的有哪些?带有神话色彩的有哪些?(4)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对待历史史实与神话传说呢?答:(1)黄帝。“人文初祖”。(2)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3)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舟车,发明文字,编出乐谱等,有可信的一面。如建造宫室,指能造房子,出现文字,指原始文字。但说这些发明是黄帝、嫘祖、仓颉或伶伦个人的发明,就带有神话的色彩。(4)任何一项发明,都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而是经过许多人,经过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10.请回答:(1)此人是谁?他有什么贡献?(2)画像中的人物所处于什么时期?(3)他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4)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5)你怎样评价他?答:(1)禹。治理洪水,建立夏朝,使中国进入奴隶社会。(2)原始社会时期。(3)“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4)总结了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以身作则,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因势利导,敢于创新,采用了科学的方法;团结民众。(5)禹是传说时代的英雄,是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

very good, continue to "

现代科技概论论文1500字怎么写

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科技论文的撰写与投稿  撰写科技论文的要求  科技论文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再现性、可读性和规范性。  (1)创新性:这是首要的一条。没有创新性,就没有必要写科技论文。所谓创新,是指在认识中有新的突破及新的发现,在应用中有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提出,研究结果应该是显著的。  (2)科学性:实验数据、推理论证,必须严谨、准确;写作过程中要经过周密思考,论点应经得起推敲。  (3)再现性:又称重复性。读者根据论文中所描述的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实验设备,重复作者的实验时,应能得到与作者相同的结果。但是,应明确的是,一些带有专利性的内容,或者是应该保密的内容,不应写入文中。  (4)可读性:文字通顺、语法正确、概念准确、表达清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等。  (5)规范性:就是要符合期刊投稿的规定。  科技论文的撰写  1 标题(Title)  标题又叫题目、题名。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反映出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标题要简明、准确、醒目,读者阅读和文献检索首先接触的就是标题。对标题的每一个字都要审慎地选择,应用最少的词语反映出最为确切的论文内容。  GB7713—87规定,标题一般不直超过20字。因而切忌用带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词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也要避免过分笼统,以致于无法反映论文的主题特色。但近年来,专业期刊也有以句子形式的标题,如:  The GTP-binding protein Rholp is required for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nd polarization of the yeast cell  若题目难以用一句话概括,还可以用副题名补充说明论文的特定实用信息和下层内容,使其准确。  2 作者署名(Signature)  作者署名一般应列于标题之下。  署名的作用:表明作者对成果有优先权,是论文法定主权人;表明作者的责任,是论文的负责者;便于读者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1年6月1日起施行)中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著作权包括“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目前,在研究论文署名上存在不少的问题,属于违反科学道德规范:  (1)有的人根本没有参加科研工作,但为了达到评职称等目的,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使其署名。  (2)有的人为了使文章顺利发表,把没有参加与本项研究有关的任何工作的知名教授的名字加上去。  (3)有的人为了使其低水平的文章发表在核心刊物上,不惜采取拉关系等手段,把该杂志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名字写上去,使其文章顺利发表。  (4)有的论文署名多达十余人,从各级领导到实验员或保管员,不管他们是否参加研究工作,统统列上,把人际关系放在第一位。  (5)几个人共同参加一项研究工作,在撰写研究论文时,都想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甚至争执不休。  关于署名的资格,普遍的看法是:①作者应是自始自终参加该项研究工作。②作者应能对该项研究成果具有答辩的能力。③作者必须参与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④作者必须阅读过论文全文,同意发表全文,并承担由此而带来的各种责任。  邹承鲁等院士指出,研究论文署名作者必须对科学研究论文从选题、设计、具体实验,一直到从中得出必要的结论的全过程都有所了解,并确实对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环节做出贡献。仅只参加部分实验工作的人,不能署名,可以由作者在文末或以加脚注等方式致谢,因为他无法对研究论文负责。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中的一些知名科学家在其署名的文章中也时有发生剽窃、伪造数据等恶劣现象,给这些科学家的声誉造成很坏的影响。作者署名,责任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荣誉。论文的第一作者一般应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有时也可以是整个研究工作的主要设计者,或系列论文的主要负责人。其他作者署名的先后顺序应以贡献的大小为依据。  研究工作者把优秀论文投往国际重要学术刊物时,在作者署名上要遵循国际惯例,即名在前,姓在后的规则,以避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交往时出现的尴尬局面;避免国际同行引用我国科学家论文时出现的混乱情况。  3作者单位(Department)  标明作者单位主要是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加索取复印件,商榷某一观点,邀请讲学等。同时也为其作品提供负责单位。署名单位应写全称,加上邮政编码,写在作者名下,用小一号字体印出。如论文作者来自不同的单位,则要求用不同的符号或阿拉伯数字标注清楚。有的刊物要求将通信联系作者用“*”注明,列入到第一页脚注内,并提供Fax号码和e-mail地址。  研究生、进修生、访问学者等均应按其完成论文的所在单位署名。著者署名时应在姓名后用符号标记,并在论文首页左下方加脚注说明其现在单位。  4 摘要( Abstract)  4.1 摘要的用途  正式出版并对外发行的学术期刊都要求刊中的调查报告、实验方法、技术性文章、综述性文章、研究论文等在正文中附上中英文摘要。这可使读者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文章的研究成果。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教训。英文摘要还可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给不懂中文的国外同行,起到国际学术交流的作用。  摘要也是检索工作的需要,文摘期刊社对其进行整理,使之成为二次文献。  4.2摘要的构成  摘要一般由下列三部分组成:  (1)研究目的简要陈述研究目的和济究内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方法简要介绍研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步骤。  (3)研究结果简要描述实验主要发现和主要结论及其论文的价值。  4.3 摘要的位置  摘要应放在文章题目、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之下,这样利于读者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该文章的内容,决定是否需要继续阅读。关于英文摘要,目前,国内的专业期刊中,有的刊物将摘要放在题目之下正文之上,有的放在文章的最后,还有的把刊中所有的摘要放在该刊最后的文摘页上。从习惯上来看,还是应当把英文摘要放在中文摘要之后正文之前为好。  4.4 摘要的长度  摘要不应分段。但长篇报告和学位论文的摘要可分段。摘要的字数视需要而定。一般中文稿250~300字左右;英文稿以1 000印刷符号为宜,原则上不超过全文的3%。写论文摘要时,应尽量将文中的内容和理解这些内容的主要要素写入摘要中。  4.5 摘要的写作  许多人在编写摘要时都习惯以“本文”、“本研究”等作为摘要的开头,摘要来自该研究论文,这些是无信息的词语,应去掉。摘要应采用第三人称过去式的写法,不要用第一人称写成“我校……”、“我所……”、“我院……”。撰写研究论文的学术价值应实事求是、客观。  4.6 摘要的译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全世界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不管用何种文字写成,都必需附有一篇短小精悍的英文摘要。”因此,我国现有的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在文章中都添加译写英文摘要,从而加速国际学术交流。目前,国内学报级刊物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以一个印刷页为宜,目的是让国际同行多了解我国科技成果。  现将国内外期刊上学术论文摘要中常用的句型作一介绍。  (1)表示研究目的的行文方法  This paper presents…  This paper report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objectives of this investigation be to(do)…  The aim of this investigation be to(do)…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be to(do)…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is paper is aimed at…  This paper is limited to…  The authors report…  The authors(writers) made observation on…  Investigation on … be carried out in…  … be evaluated and analyzed  (2)表示研究方法  The experiment be performed using…  The approach be based on…  The present study was started in 时间 to(do)…  … b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 be determined by…  … be based on the use of…  … was used to(do)…  … be collected from…  … be grown during…  … be observed by(using)…  … be studied by measuring…  … be characterized by…  Analysis of… by… revealed that…   科技论文的撰写与投稿  撰写的要求  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再现性、可读性和规范性。  (1)创新性:这是首要的一条。没有创新性,就没有必要写科技论文。所谓创新,是指在认识中有新的突破及新的发现,在应用中有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提出,研究结果应该是显著的。  (2)科学性:实验数据、推理论证,必须严谨、准确;写作过程中要经过周密思考,论点应经得起推敲。  (3)再现性:又称重复性。读者根据论文中所描述的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实验设备,重复作者的实验时,应能得到与作者相同的结果。但是,应明确的是,一些带有专利性的内容,或者是应该保密的内容,不应写入文中。  (4)可读性:文字通顺、语法正确、概念准确、表达清晰、论点鲜明、充分等。  (5)规范性:就是要符合期刊投稿的规定。  科技论文的撰写  1 标题(Title)  标题又叫题目、题名。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反映出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标题要简明、准确、醒目,读者阅读和首先接触的就是标题。对标题的每一个字都要审慎地选择,应用最少的词语反映出最为确切的论文内容。  GB7713—87规定,标题一般不直超过20字。因而切忌用带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词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也要避免过分笼统,以致于无法反映论文的主题特色。但近年来,专业期刊也有以句子形式的标题,如:  The GTP-binding protein Rholp is required for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nd polarization of the yeast cell  若题目难以用一句话概括,还可以用副题名补充说明论文的特定实用信息和下层内容,使其准确。  2 作者署名(Signature)  作者署名一般应列于标题之下。  署名的作用:表明作者对成果有,是论文法定主权人;表明作者的责任,是论文的负责者;便于读者联系。《》(1991年6月1日起施行)中规定:“属于作者”;包括“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目前,在研究论文署名上存在不少的问题,属于违反科学:  (1)有的人根本没有参加科研工作,但为了达到评职称等目的,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使其署名。  (2)有的人为了使文章顺利发表,把没有参加与本项研究有关的任何工作的知名教授的名字加上去。  (3)有的人为了使其低水平的文章发表在核心刊物上,不惜采取拉关系等手段,把该杂志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名字写上去,使其文章顺利发表。  (4)有的论文署名多达十余人,从各级领导到实验员或保管员,不管他们是否参加研究工作,统统列上,把人际关系放在第一位。  (5)几个人共同参加一项研究工作,在撰写研究论文时,都想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甚至争执不休。  关于署名的资格,普遍的看法是:①作者应是自始自终参加该项研究工作。②作者应能对该项研究成果具有答辩的能力。③作者必须参与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④作者必须阅读过论文全文,同意发表全文,并承担由此而带来的各种责任。  邹承鲁等院士指出,研究论文署名作者必须对科学研究论文从选题、设计、具体实验,一直到从中得出必要的结论的全过程都有所了解,并确实对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环节做出贡献。仅只参加部分实验工作的人,不能署名,可以由作者在文末或以加脚注等方式致谢,因为他无法对研究论文负责。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中的一些知名科学家在其署名的文章中也时有发生剽窃、伪造数据等恶劣现象,给这些科学家的声誉造成很坏的影响。作者署名,责任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荣誉。论文的第一作者一般应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有时也可以是整个研究工作的主要设计者,或系列论文的主要负责人。其他作者署名的先后顺序应以贡献的大小为依据。  研究工作者把优秀论文投往国际重要学术刊物时,在作者署名上要遵循国际惯例,即名在前,姓在后的规则,以避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交往时出现的尴尬局面;避免国际同行引用我国科学家论文时出现的混乱情况。  3作者单位(Department)  标明作者单位主要是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加索取复印件,商榷某一观点,邀请讲学等。同时也为其作品提供负责单位。署名单位应写全称,加上邮政编码,写在作者名下,用小一号字体印出。如论文作者来自不同的单位,则要求用不同的符号或阿拉伯数字标注清楚。有的刊物要求将通信联系作者用“*”注明,列入到第一页脚注内,并提供Fax号码和e-mail地址。  研究生、进修生、访问学者等均应按其完成论文的所在单位署名。著者署名时应在姓名后用符号标记,并在论文首页左下方加脚注说明其现在单位。  4 摘要( Abstract)  4.1 摘要的用途  正式出版并对外发行的学术期刊都要求刊中的、实验方法、技术性文章、性文章、研究论文等在正文中附上中英文摘要。这可使读者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文章的研究成果。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教训。英文摘要还可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给不懂中文的国外同行,起到国际学术交流的作用。  摘要也是检索工作的需要,文摘期刊社对其进行整理,使之成为二次文献。  4.2摘要的构成  摘要一般由下列三部分组成:  (1)研究目的简要陈述研究目的和济究内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方法简要介绍研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步骤。  (3)研究结果简要描述实验主要发现和主要结论及其论文的价值。  4.3 摘要的位置  摘要应放在文章题目、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之下,这样利于读者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该文章的内容,决定是否需要继续阅读。关于英文摘要,目前,国内的专业期刊中,有的刊物将摘要放在题目之下正文之上,有的放在文章的最后,还有的把刊中所有的摘要放在该刊最后的文摘页上。从习惯上来看,还是应当把英文摘要放在中文摘要之后正文之前为好。  4.4 摘要的长度  摘要不应分段。但长篇报告和学位论文的摘要可分段。摘要的字数视需要而定。一般中文稿250~300字左右;英文稿以1 000印刷符号为宜,原则上不超过全文的3%。写时,应尽量将文中的内容和理解这些内容的主要要素写入摘要中。  4.5 摘要的写作  许多人在编写摘要时都习惯以“本文”、“本研究”等作为摘要的开头,摘要来自该研究论文,这些是无信息的词语,应去掉。摘要应采用第三人称过去式的写法,不要用第一人称写成“我校……”、“我所……”、“我院……”。撰写研究论文的学术价值应实事求是、客观。  4.6 摘要的译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全世界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不管用何种文字写成,都必需附有一篇的英文摘要。”因此,我国现有的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在文章中都添加译写英文摘要,从而加速国际学术交流。目前,国内学报级刊物的英文摘要以一个印刷页为宜,目的是让国际同行多了解我国科技成果。  现将国内外期刊上学术中常用的句型作一介绍。  (1)表示研究目的的行文方法  This paper presents…  This paper report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objectives of this investigation be to(do)…  The aim of this investigation be to(do)…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be to(do)…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is paper is aimed at…  This paper is limited to…  The authors report…  The authors(writers) made observation on…  Investigation on … be carried out in…  … be evaluated and analyzed  (2)表示研究方法  The experiment be performed using…  The approach be based on…  The present study was started in 时间 to(do)…  … b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 be determined by…  … be based on the use of…  … was used to(do)…  … be collected from…  … be grown during…  … be observed by(using)…  … be studied by measuring…  … be characterized by…  Analysis of… by… revealed that…

没有必要写得很具体了,基本上要有一个 摘要、翻译摘要、正文、结论、参考文献 这几样即可!

现代科技概论论文1500字怎么写的

一般的通用规范:一、 选好课题 撰写科技小论文,首先要考虑写什么,也就是课题的选择。选择课题是写好论文的关键。要注意以下原则:价值原则,即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要对其他的同学有启发、指导和参考的意义;可行原则,指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可能性,即撰稿者个人的专业知识、理论修养、知识面、手头资料、实验条件、周围环境,不可贪大求深,应该量力而行;新颖原则,指课题应是他人未曾研究或研究过但未解决或完全解决,要注意“文贵创新”。 二、 拟定题目 文题如目,好的题目能够叫人拍案叫绝,一眼难忘。它好似推销产品的广告词,对吸引读者起着关键作用。好的科技小论文题目要讲求三个字:准、小、新。准,指的是题目要用精练的文字将论文内容确切的揭示出来。如某位同学撰写的科技小论文的题目是《肥皂的去污原理和最佳洗衣浓度》,一看题目,就可以知道论文阐述的内容,一目了然。小,指的是题目的角度小。角度小,就具有较好的指向性,文章的思路随之明朗,容易写得集中、紧凑。题目过宽,往往由于我们投入研究的精力少,范围窄,专业知识不深,而难以驾驭。如某位中学生撰写的科技小论文的题目是《静电除尘黑板擦的研究与制作》,题目小且具体,学生可以作深刻的阐述。新,指的是力求在题目中透露出新鲜的立意。选题新鲜,才有阅读价值。没有独特的见解,没有新的发现,即使表达再好,论证再有力,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三、 写好开篇 文章开头处于定调的特殊位置,历来为写作者们重视。古人云:”若起不得法,则杂乱浮泛”。开头部分虽短,却是全篇的有机组成部分,提示作者的思绪和对众多材料的截取,因此落笔之前必须对全篇有总体把握。 科技小论文的开头,不一而足,并无固定的格式,但却有章法可循,这就需要对各种开头的技法细加领悟,根据写作实际灵活运用。 1、 例题引路法 写作科技小论文,开篇引题,显示了研究问题的实在性,激发读者顺藤摸瓜的愿望。如某同学撰写的《一道容易解错的力学题》一文,作者开头就摆出了一道同学们很熟悉而又容易出错的力学题,并将错误的解答过程陈述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强烈的兴趣,而急于读完全文,以知道这道题究竟错在何处。 2、 揭示背景法 将研究的问题,放置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让读者在较高的层次体味其研究的意义乃至方向性。 3、 指出危害法 许多争鸣、纠错的小论文,常常指出某些弊端,让人们骤然心惊,晓知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4、 概述论点法 在前言部分,作者将主要观点集中呈现给读者,给人一种整体感,这无异于交给读者一串钥匙,往下阅读便是尝试去打开一扇扇大门。 5、 设置疑问法 设置疑问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悬念,让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迫不及待地关注研讨的问题。 以上是写好科技小论文开头的五种方法,值得说明的是开头的方法不胜枚举,且各种方法常常是有机结合,渗透并用。 四、 分述要点 经验材料繁多复杂,怎样使它们井井有条地统一于中心论点呢?在小论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分条论述的方法,往往得心应手。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条理性强,层次清楚,给人全面深刻的立体感。当然,每个观点,都必须是深思熟虑的结晶,概述性要强,客观性要强,创新性也要强。 五、 用好材料 科技小论文不是简单地将手头材料罗列成文,深透的说理,规律的导引是其本质特征。观点和材料是相辅相成的,论文的价值体现在论题的价值,论题的价值又通过材料的论证体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就会形成一篇很好的科技小论文。

没有必要写得很具体了,基本上要有一个 摘要、翻译摘要、正文、结论、参考文献 这几样即可!

科技论文的撰写与投稿  撰写科技论文的要求  科技论文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再现性、可读性和规范性。  (1)创新性:这是首要的一条。没有创新性,就没有必要写科技论文。所谓创新,是指在认识中有新的突破及新的发现,在应用中有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提出,研究结果应该是显著的。  (2)科学性:实验数据、推理论证,必须严谨、准确;写作过程中要经过周密思考,论点应经得起推敲。  (3)再现性:又称重复性。读者根据论文中所描述的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实验设备,重复作者的实验时,应能得到与作者相同的结果。但是,应明确的是,一些带有专利性的内容,或者是应该保密的内容,不应写入文中。  (4)可读性:文字通顺、语法正确、概念准确、表达清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等。  (5)规范性:就是要符合期刊投稿的规定。  科技论文的撰写  1 标题(Title)  标题又叫题目、题名。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反映出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标题要简明、准确、醒目,读者阅读和文献检索首先接触的就是标题。对标题的每一个字都要审慎地选择,应用最少的词语反映出最为确切的论文内容。  GB7713—87规定,标题一般不直超过20字。因而切忌用带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词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也要避免过分笼统,以致于无法反映论文的主题特色。但近年来,专业期刊也有以句子形式的标题,如:  The GTP-binding protein Rholp is required for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nd polarization of the yeast cell  若题目难以用一句话概括,还可以用副题名补充说明论文的特定实用信息和下层内容,使其准确。  2 作者署名(Signature)  作者署名一般应列于标题之下。  署名的作用:表明作者对成果有优先权,是论文法定主权人;表明作者的责任,是论文的负责者;便于读者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1年6月1日起施行)中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著作权包括“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目前,在研究论文署名上存在不少的问题,属于违反科学道德规范:  (1)有的人根本没有参加科研工作,但为了达到评职称等目的,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使其署名。  (2)有的人为了使文章顺利发表,把没有参加与本项研究有关的任何工作的知名教授的名字加上去。  (3)有的人为了使其低水平的文章发表在核心刊物上,不惜采取拉关系等手段,把该杂志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名字写上去,使其文章顺利发表。  (4)有的论文署名多达十余人,从各级领导到实验员或保管员,不管他们是否参加研究工作,统统列上,把人际关系放在第一位。  (5)几个人共同参加一项研究工作,在撰写研究论文时,都想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甚至争执不休。  关于署名的资格,普遍的看法是:①作者应是自始自终参加该项研究工作。②作者应能对该项研究成果具有答辩的能力。③作者必须参与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④作者必须阅读过论文全文,同意发表全文,并承担由此而带来的各种责任。  邹承鲁等院士指出,研究论文署名作者必须对科学研究论文从选题、设计、具体实验,一直到从中得出必要的结论的全过程都有所了解,并确实对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环节做出贡献。仅只参加部分实验工作的人,不能署名,可以由作者在文末或以加脚注等方式致谢,因为他无法对研究论文负责。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中的一些知名科学家在其署名的文章中也时有发生剽窃、伪造数据等恶劣现象,给这些科学家的声誉造成很坏的影响。作者署名,责任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荣誉。论文的第一作者一般应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有时也可以是整个研究工作的主要设计者,或系列论文的主要负责人。其他作者署名的先后顺序应以贡献的大小为依据。  研究工作者把优秀论文投往国际重要学术刊物时,在作者署名上要遵循国际惯例,即名在前,姓在后的规则,以避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交往时出现的尴尬局面;避免国际同行引用我国科学家论文时出现的混乱情况。  3作者单位(Department)  标明作者单位主要是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加索取复印件,商榷某一观点,邀请讲学等。同时也为其作品提供负责单位。署名单位应写全称,加上邮政编码,写在作者名下,用小一号字体印出。如论文作者来自不同的单位,则要求用不同的符号或阿拉伯数字标注清楚。有的刊物要求将通信联系作者用“*”注明,列入到第一页脚注内,并提供Fax号码和e-mail地址。  研究生、进修生、访问学者等均应按其完成论文的所在单位署名。著者署名时应在姓名后用符号标记,并在论文首页左下方加脚注说明其现在单位。  4 摘要( Abstract)  4.1 摘要的用途  正式出版并对外发行的学术期刊都要求刊中的调查报告、实验方法、技术性文章、综述性文章、研究论文等在正文中附上中英文摘要。这可使读者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文章的研究成果。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教训。英文摘要还可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给不懂中文的国外同行,起到国际学术交流的作用。  摘要也是检索工作的需要,文摘期刊社对其进行整理,使之成为二次文献。  4.2摘要的构成  摘要一般由下列三部分组成:  (1)研究目的简要陈述研究目的和济究内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方法简要介绍研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步骤。  (3)研究结果简要描述实验主要发现和主要结论及其论文的价值。  4.3 摘要的位置  摘要应放在文章题目、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之下,这样利于读者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该文章的内容,决定是否需要继续阅读。关于英文摘要,目前,国内的专业期刊中,有的刊物将摘要放在题目之下正文之上,有的放在文章的最后,还有的把刊中所有的摘要放在该刊最后的文摘页上。从习惯上来看,还是应当把英文摘要放在中文摘要之后正文之前为好。  4.4 摘要的长度  摘要不应分段。但长篇报告和学位论文的摘要可分段。摘要的字数视需要而定。一般中文稿250~300字左右;英文稿以1 000印刷符号为宜,原则上不超过全文的3%。写论文摘要时,应尽量将文中的内容和理解这些内容的主要要素写入摘要中。  4.5 摘要的写作  许多人在编写摘要时都习惯以“本文”、“本研究”等作为摘要的开头,摘要来自该研究论文,这些是无信息的词语,应去掉。摘要应采用第三人称过去式的写法,不要用第一人称写成“我校……”、“我所……”、“我院……”。撰写研究论文的学术价值应实事求是、客观。  4.6 摘要的译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全世界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不管用何种文字写成,都必需附有一篇短小精悍的英文摘要。”因此,我国现有的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在文章中都添加译写英文摘要,从而加速国际学术交流。目前,国内学报级刊物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以一个印刷页为宜,目的是让国际同行多了解我国科技成果。  现将国内外期刊上学术论文摘要中常用的句型作一介绍。  (1)表示研究目的的行文方法  This paper presents…  This paper report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objectives of this investigation be to(do)…  The aim of this investigation be to(do)…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be to(do)…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is paper is aimed at…  This paper is limited to…  The authors report…  The authors(writers) made observation on…  Investigation on … be carried out in…  … be evaluated and analyzed  (2)表示研究方法  The experiment be performed using…  The approach be based on…  The present study was started in 时间 to(do)…  … b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 be determined by…  … be based on the use of…  … was used to(do)…  … be collected from…  … be grown during…  … be observed by(using)…  … be studied by measuring…  … be characterized by…  Analysis of… by… revealed that…   科技论文的撰写与投稿  撰写的要求  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再现性、可读性和规范性。  (1)创新性:这是首要的一条。没有创新性,就没有必要写科技论文。所谓创新,是指在认识中有新的突破及新的发现,在应用中有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提出,研究结果应该是显著的。  (2)科学性:实验数据、推理论证,必须严谨、准确;写作过程中要经过周密思考,论点应经得起推敲。  (3)再现性:又称重复性。读者根据论文中所描述的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实验设备,重复作者的实验时,应能得到与作者相同的结果。但是,应明确的是,一些带有专利性的内容,或者是应该保密的内容,不应写入文中。  (4)可读性:文字通顺、语法正确、概念准确、表达清晰、论点鲜明、充分等。  (5)规范性:就是要符合期刊投稿的规定。  科技论文的撰写  1 标题(Title)  标题又叫题目、题名。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反映出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标题要简明、准确、醒目,读者阅读和首先接触的就是标题。对标题的每一个字都要审慎地选择,应用最少的词语反映出最为确切的论文内容。  GB7713—87规定,标题一般不直超过20字。因而切忌用带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词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也要避免过分笼统,以致于无法反映论文的主题特色。但近年来,专业期刊也有以句子形式的标题,如:  The GTP-binding protein Rholp is required for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nd polarization of the yeast cell  若题目难以用一句话概括,还可以用副题名补充说明论文的特定实用信息和下层内容,使其准确。  2 作者署名(Signature)  作者署名一般应列于标题之下。  署名的作用:表明作者对成果有,是论文法定主权人;表明作者的责任,是论文的负责者;便于读者联系。《》(1991年6月1日起施行)中规定:“属于作者”;包括“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目前,在研究论文署名上存在不少的问题,属于违反科学:  (1)有的人根本没有参加科研工作,但为了达到评职称等目的,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使其署名。  (2)有的人为了使文章顺利发表,把没有参加与本项研究有关的任何工作的知名教授的名字加上去。  (3)有的人为了使其低水平的文章发表在核心刊物上,不惜采取拉关系等手段,把该杂志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名字写上去,使其文章顺利发表。  (4)有的论文署名多达十余人,从各级领导到实验员或保管员,不管他们是否参加研究工作,统统列上,把人际关系放在第一位。  (5)几个人共同参加一项研究工作,在撰写研究论文时,都想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甚至争执不休。  关于署名的资格,普遍的看法是:①作者应是自始自终参加该项研究工作。②作者应能对该项研究成果具有答辩的能力。③作者必须参与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④作者必须阅读过论文全文,同意发表全文,并承担由此而带来的各种责任。  邹承鲁等院士指出,研究论文署名作者必须对科学研究论文从选题、设计、具体实验,一直到从中得出必要的结论的全过程都有所了解,并确实对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环节做出贡献。仅只参加部分实验工作的人,不能署名,可以由作者在文末或以加脚注等方式致谢,因为他无法对研究论文负责。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中的一些知名科学家在其署名的文章中也时有发生剽窃、伪造数据等恶劣现象,给这些科学家的声誉造成很坏的影响。作者署名,责任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荣誉。论文的第一作者一般应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有时也可以是整个研究工作的主要设计者,或系列论文的主要负责人。其他作者署名的先后顺序应以贡献的大小为依据。  研究工作者把优秀论文投往国际重要学术刊物时,在作者署名上要遵循国际惯例,即名在前,姓在后的规则,以避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交往时出现的尴尬局面;避免国际同行引用我国科学家论文时出现的混乱情况。  3作者单位(Department)  标明作者单位主要是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加索取复印件,商榷某一观点,邀请讲学等。同时也为其作品提供负责单位。署名单位应写全称,加上邮政编码,写在作者名下,用小一号字体印出。如论文作者来自不同的单位,则要求用不同的符号或阿拉伯数字标注清楚。有的刊物要求将通信联系作者用“*”注明,列入到第一页脚注内,并提供Fax号码和e-mail地址。  研究生、进修生、访问学者等均应按其完成论文的所在单位署名。著者署名时应在姓名后用符号标记,并在论文首页左下方加脚注说明其现在单位。  4 摘要( Abstract)  4.1 摘要的用途  正式出版并对外发行的学术期刊都要求刊中的、实验方法、技术性文章、性文章、研究论文等在正文中附上中英文摘要。这可使读者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文章的研究成果。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教训。英文摘要还可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给不懂中文的国外同行,起到国际学术交流的作用。  摘要也是检索工作的需要,文摘期刊社对其进行整理,使之成为二次文献。  4.2摘要的构成  摘要一般由下列三部分组成:  (1)研究目的简要陈述研究目的和济究内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方法简要介绍研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步骤。  (3)研究结果简要描述实验主要发现和主要结论及其论文的价值。  4.3 摘要的位置  摘要应放在文章题目、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之下,这样利于读者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该文章的内容,决定是否需要继续阅读。关于英文摘要,目前,国内的专业期刊中,有的刊物将摘要放在题目之下正文之上,有的放在文章的最后,还有的把刊中所有的摘要放在该刊最后的文摘页上。从习惯上来看,还是应当把英文摘要放在中文摘要之后正文之前为好。  4.4 摘要的长度  摘要不应分段。但长篇报告和学位论文的摘要可分段。摘要的字数视需要而定。一般中文稿250~300字左右;英文稿以1 000印刷符号为宜,原则上不超过全文的3%。写时,应尽量将文中的内容和理解这些内容的主要要素写入摘要中。  4.5 摘要的写作  许多人在编写摘要时都习惯以“本文”、“本研究”等作为摘要的开头,摘要来自该研究论文,这些是无信息的词语,应去掉。摘要应采用第三人称过去式的写法,不要用第一人称写成“我校……”、“我所……”、“我院……”。撰写研究论文的学术价值应实事求是、客观。  4.6 摘要的译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全世界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不管用何种文字写成,都必需附有一篇的英文摘要。”因此,我国现有的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在文章中都添加译写英文摘要,从而加速国际学术交流。目前,国内学报级刊物的英文摘要以一个印刷页为宜,目的是让国际同行多了解我国科技成果。  现将国内外期刊上学术中常用的句型作一介绍。  (1)表示研究目的的行文方法  This paper presents…  This paper report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objectives of this investigation be to(do)…  The aim of this investigation be to(do)…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be to(do)…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is paper is aimed at…  This paper is limited to…  The authors report…  The authors(writers) made observation on…  Investigation on … be carried out in…  … be evaluated and analyzed  (2)表示研究方法  The experiment be performed using…  The approach be based on…  The present study was started in 时间 to(do)…  … b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 be determined by…  … be based on the use of…  … was used to(do)…  … be collected from…  … be grown during…  … be observed by(using)…  … be studied by measuring…  … be characterized by…  Analysis of… by… revealed that…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