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苏州历史文化论文题目怎么写的高中

发布时间:2024-07-08 05:42:59

苏州历史文化论文题目怎么写的高中

美丽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苏州园林之所以形成了它独有的风格,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据记载,苏州园林在宋代。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2400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叶老有高度的艺术修养,对苏州园林又有过长期的欣赏和研究,所以概括它们的特征并不困难。他认为,苏州大大小小的园林。  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苏州园林布置的匠心,容易被人们注意的大处,说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小处,第九段把苏州园林跟北京的宫廷园林作了比较。  上高高的北寺塔,可以俯瞰古城风光,而人民路与观前街交会处,则是苏州最繁华的街区。品苏州名菜,听苏州坪弹,赏苏州。  古典园林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三类。在私家园林中,多为失意官僚或文人画家命题立意而造的“文人写意式山水园林”。苏州园林多属此类。  苏州历史上早期着名的私家园林为晋代的辟疆园,之后,历代富商巨贾、退休官僚等在苏州的定居、养老和经商等活动,一方面促进了吴地与其他区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以消费经济为发展基础、以“享乐”为文化底色的苏州园林及其他艺术种类的发展。  文人山水园林的境界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自然美的境界。文人园林的造园立意首先是在有限的庭院环境中创造一个生意盎然、花木葱茏的自然环境,这种环境往往需要用高墙与城市喧闹的市井隔开,使园主可以在这种生机蓬勃的环境中怡然自乐。  第二个层次是艺术美的境界。在园林的自然美基础上,通过造园的艺术手法,对造园要素取舍、提炼、强化、加工、上升为巧夺天工的“艺术美”,使整  个园第三个层次是理想美的境界,及意境。古人云:“诗言志”,“诗缘情”,  园林是“园言志”,“园言情”。苏州园林通过清泉明月、假山花木、匾联书  画来启发观赏者的情趣、联想、思维,进而使观赏者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这次我不仅看到了美丽的苏州风光,还学到了许多知识。我真高兴!!

苏州是一座拥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从公元前五百十四年建城以来,历经沧桑,但苏州古城形址千年未变,城内三纵三横的水系和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双棋盘城市格局至今仍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在世界上十分少见。苏州古城还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 有人问为什么500年前英国比不上苏州繁华:清乾隆年间(公元1624年),苏州画家徐扬用了24年时间画成作《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是一幅描绘清乾隆年间苏州的人物风景。展现清代从木渎经阊门到山塘虎丘的繁华的景象。作品中包括各色人物八千多人、房屋一万多间、大小船只三千多条、桥梁四百多座。表现了当时阊门至枫桥的十里长街,万商云集的盛况,当时这里各种店铺多达数万家,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到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1年,全国有人口2千万,苏州已是除帝都北京外的天下第二大城,苏州是全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城市。说明当时苏州已经是具有百万人的规模。 1997年12月,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给苏州园林做了这样的评价:“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四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6~18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来到了孔庙,那里的环境非常安静,沿着石板路往里面走,我们看见了孔子的雕像。在雕像四周,有好几棵大树,我看见树上都安着牌子,觉得很奇怪,走近一看:“好古老的树呀!”那些树都已经有好几百岁了,特别是其中有一棵银杏树,它已经有800多岁了,它的一半已经被虫子蛀掉了,但另一半还是长得生机勃勃,树枝上长满了嫩绿色的小树叶,在树根旁边还长出了一棵小树苗。还有一棵很大很大的梓树,它也有628年了,需要五六个小朋友才能把它围住,看着这些树,我想,几百年前,这些树就种在这里了吗?回到家后,我就问爸爸,爸爸告诉我,在2500年前,有一位叫伍子胥的人建造了我们的苏州古城,包围着古城区的那条河就是以前的护城河。以前,苏州城是由城墙围住的,在沧浪少年宫那里,还有以前的古城墙,古时候的人要出城的话,就要从城门出去,那些城门就是盘门、胥门、金门、阊门、平门……想着在2500年前就有了我们苏州,生活在这古老又美丽的城市,我感到真的很自豪!我去过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等苏州的古典园林。狮子林是有着“假山王国”的园林。一走进园林,只见到处都是假山的踪影,再配上一些小桥,更能体现出古色古香的风味。  我家在环古城风貌保护的旁边。那里的水很青,但是,另一边的水就没那么青了!小河的水简直发臭了,颜色也由青变成了墨绿色的了!  不知怎么的,我做梦总是做到园林在哭泣。原来是人类总是乱丢拉圾而引起的。我想,如果人类保护古典园林的话,苏州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随着第28届世遗会的临近,连日来我市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少年团体用多种形式喜迎盛。青少年手中拿着一张张木板,上面写着:不随地吐啖、不破坏花草树木等等。 尽管现在,苏州是迈着现代化的步伐亮相于世界,但古城却依然处处散发着园林般典雅古朴的气息。只要你踏进古典园林的门槛,你就会感觉到心旷神怡。 苏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物产丰富,气候温暖,人文地理条件优越。1997年,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经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第21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第24届世界遗产大会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我,不论是现在还是以前, 我都以此为荣,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退思园。至此,九处世界文化遗产使苏州成为我国拥有世遗单位数量最多的城市。我坚信你会以坚守的姿态永远立于前言

学术堂整理了15个好写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民间借贷中的暴力冲突:清代债务命案研究  2、“冠带荣身”与明代国家动员——以正统至天顺年间赈灾助饷为中心  3、皇帝“私”礼与国家公制:“开元后礼”的分期及流变  4、全新世以来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5、先秦社会最高权力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  6、出土文献与先秦自然宇宙观重审  7、18世纪中国南北方市场整合程度的比较——利用清代粮价数据的研究  8、逐鹿或天命:汉人眼中的秦亡汉兴  9、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10、秦汉帝国扩张的制约因素及突破口  11、金朝初叶的国都问题——从部族体制向帝制王朝转型中的特殊政治生态  12、清代耕地数据恢复重建方法与实证研究  13、科技考古视野下的商王朝锡料来源与“金道锡行”  14、南宋朝廷与四川地区的文书传递  15、秦军功爵制的经济学分析——兼论秦军功爵制功效何以远超六国

1、试论朱里亚-克劳狄王朝时期近卫军与皇帝的关系  2、马尔克与5-9世纪的法兰克社会  3、曼与马尔克的比较研究  4、论林志纯关于中国城邦制与封建制的研究  5、高中历史必修Ⅰ中的公民教育研究  6、白月桥历史教育思想研究  7、苏州市历史中考试卷发展研究(2009-2015)  8、沪台两地最近版本初中历史教材对比研究  9、近年(2010-2015)高考历史选择题量化统计研究  10、江西历史高考选择题的变化走向及其教学策略的研究  11、2011-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1卷历史选择题分析  12、建国初期(1949-1953)中学历史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13、阶级斗争史观的式微对高中历史教材的影响探究  14、高中历史教材静态难度的定量比较研究  15、高中历史教材中历史地图的比较研究  16、中美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17、改革开放以来高中历史教材中世界史体系的演变分析  18、社会转型视野中的罗马帝制研究  19、试论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与教学的衔接  20、新课程背景下亚非拉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现状分析研究  二十个好写的历史论文题目,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关于苏州历史文化的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生

20分找人写文章。。是不可能的。

没vjiuiltrtiuddu金额以通铁路是外婆iweuriiuire

关于苏州历史文化的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英语

高中生作文:记叙文 阅读指导 寻找历史的足迹彭益清  继续寻着历史的足迹,去了解苏州,了解苏州的历史,去品味吴中文化,去发现苏州这座古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中感受岁月沧桑下苏州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寻找历史的足迹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一首《忆江南》,道出了对江南的向往之情,也正是这样,从古至今,江南水乡成为了文人墨客题咏吟唱的向往之地。而一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更增添了人们对 “人间天堂”的苏杭的憧憬。从小生活在苏州的我,对这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更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或漫步在细雨朦胧下的小街小巷,感受岁月的变迁;或穿梭于古城之间,于青砖碧瓦中品味历史的沧桑;或坐在湖边亭中品茗赏曲,体会历史变迁下那源远流长的吴中文化……从这一刻开始寻找历史的足迹——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由世界知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作为展示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它所散发出的历史人文气息是我一直向往的,于是,为了能更多地了解苏州的历史文化,利用好这次的暑假时间,苏州博物馆成了我的首选。     进入馆内,虽然建筑多以现代几何造型为主,但我却意外地发现馆内同样融入了许多苏州古典园林的元素,错落有致、粉墙黛瓦的江南典型建筑所特有的美在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手下展现得淋漓尽致,与周边的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等古建筑和谐融合、相映成趣。   或许,对于苏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而言,无论是走在小巷深处,还是于古城门边、园林之中都散发着历史的气息,但是,苏州博物馆却是体会苏州历史变迁的最佳场所。不仅仅是因为馆内的历史藏品,更多的是因为它于无形中体现的那份历史和现代的交汇,于古典中却又不失现代气息的美总让人置身其中浮想联翩……     苏州博物馆的展厅是按照朝代的顺序从古至今安排的,主展区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等四个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系列常设展览。顺着长廊,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苏州历史的变迁——从建城时春秋时期吴国的都城到如今这个繁华又不失古典的城市,我不由地对设计大师贝聿铭爷爷钦佩不已,他的设计让人们自然而然地于博物馆内体会苏州的岁月沧桑。     走过一条走廊,我首先来到了 “吴地遗珍”系列展厅,在“晨光熹微” 场馆里看到了史前陶器和玉器。据讲解介绍:史前陶器主要传承了马家滨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而此年代的“玉礼器”也已有了很高的发展。展品中的玉琮、刻陶文鱼蒌形耳罐和鳖形壶都是留存至今史前陶器、玉器的代表作。我不禁感叹:这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文化的魅力所在原来就源自这里,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这些稀有的珍宝,而我们今天在探寻其中历史的同时,其实更多的应该是感受当时人们所付诸的感情。人们总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究竟是怎样的文化熏陶让当时的人们能创造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     “晨光熹微”旁边的场馆是“争伯春秋”,主要是春秋时期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的展示。这些藏品主要出土于真山吴王墓、严山窖藏吴国王室玉器、虎丘春秋墓和何山东周墓等。人们较为熟悉的有蟠螭三足提梁盂、玉敛葬饰件、铜鼎和玉环。从“争伯春秋”场馆走出,进入 “锦绣江南”场馆。这里主要展示了自汉迄唐的陶瓷青铜器制品。接着参观的是“都会流韵”场馆,里面主要是一些赔葬品,以元娘娘墓、明王锡爵墓随葬品为主。其中元娘娘墓的赔葬品,大部分都保持原样,除了色泽有少许脱落外,依旧能看出当时的富丽之相,特别是用纯金打造的女金冠,更是此场馆的重中之重。     如果要说苏州博物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那便要属“吴塔国宝”系列展厅。其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塔放瑞光”展馆。这一展厅展出的主要是瑞光寺塔的佛教文物。展厅的中央是国家级文物——北宋时期的真珠舍利宝幢。刚一走进展馆,金光夺目的宝幢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我从未见过如此构思独特、造型优美的宗教艺术品。它呈八角形,是在苏州盘门瑞光塔内第三层上发现的。塔身精雕细刻,上有一条满身缀珠如银鳞的九头龙。刹顶是一颗光彩动人的水晶球,意示“佛光普照”。听导游介绍:整座宝幢综合了当时木雕、描金、玉雕、穿珠以及金银细工等多种工艺技术。采用的珍珠达三万多颗,是一件稀有而珍贵的宗教艺术品,凝聚了许多能工巧匠的智慧与心血。另一部分是“宝藏虎丘”,主要是虎丘云岩寺塔的佛教文物,如秘色瓷莲花碗、石函和楠木经箱等。于导游的讲解介绍中,我发现自己似乎突然明白了这里的文物藏品背后所承载的历史蕴含:它不光光是具有历史研究价值,证明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们所掌握的制作技艺,同样它是一种文化,它代表着当时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象征,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历史渊源。     相对前两个展厅, “吴中风雅” 和 “吴门书画”系列展厅的陈列品有所不同。主要是一些明名书斋陈设、瓷器、玉器、竹木牙角器、民俗小摆设、织绣服饰、宋画斋陈设等的主题展示。文房四宝、琴棋书画,一踏入展厅,我便感受到了一股浓厚的古代文化气息。“吴门四家”的书画,彰显着古代贤者的诗意与洒脱;玉雕石刻、陶瓷器皿,无声地述说着古代人民精湛的艺术手法;穿梭于博物馆内的各个展厅,我如同穿越了历史的长河,感受了历史文化的底蕴之深,目睹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之高。     走出展厅,我又去参观了与苏州博物馆仅一墙之隔的忠王府。它是太平天国时期所建,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府中陈列了许多太平天国时期的器物,如武器、令牌、服装、文献等,于宏大气派的帝王豪宅中我感受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起伏。作为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在广大人民的团结和共同的努力之下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我想,这一历史性的运动带给我的遐想就是今天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原因吧!虽然我并没有经历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但是,今天我漫步于忠王府中,从整个官邸的布局安排中我能感受得到当时背景下那个时期的历史;从府中陈列的太平天国时期的器物中我能体会得到一个时期的历史文化。     通过这次的“苏州博物馆之行”,我的感触很多很多。一方面我从史前的陶器玉器到五代十国的书画作品的参观中,了解了它们本身的制作工艺和历史研究价值;同样,我也了解了它们所反映出的当时社会的历史情况、人们所受到的文化熏陶和所处地域苏州的历史人文气息。另一方面我感叹自己对苏州历史和文化知道的太少。虽然我的家乡是苏州,从小我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但是对于苏州详细的历史渊源却知之甚少。苏州作为一个旅游城市,一个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著名的古典私家园林是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向往游览的地方。“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中国私家园林之最”的拙政园等等数不胜数。但是,我们现在的孩子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却越来越缺乏“去了解”、“去发现”的兴趣。其实,哪怕是博物馆内的一个我们看似很普通的泥碗,其中也记载着一段历史,凝聚着古代人民的智慧与结晶。我想,这应该就是安排这次活动最主要的原因吧!让我们利用暑假的时间更多的去了解苏州,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它的文化。只有这样,苏州的历史文化技艺才会一直传承下去。     我很高兴我能参加这次“寻找历史的足迹”的活动!因为我从博物馆文物的陈列中,看到了苏州从建城以来经历的历史变迁,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文化底蕴,苏州正是在岁月的洗礼下一路走来才形成了今天的美丽!那是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的融合,是一份所有生活在苏州的人都应该珍惜的美!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快节奏,其实有的时候,慢下你的步伐,去细细体味一下曾经逝去的岁月,从历史的兴衰变化中感受城市的变迁,其实你会发现很多这个城市别样的美。而我也会继续寻着历史的足迹,去了解苏州,了解苏州的历史,去品味吴中文化,去发现苏州这座古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中感受岁月沧桑下苏州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强烈建议你去苏州新华书店买一本 Travel round jiangsu 讲述苏州的最多,什么都涵括了~~~

【On the Suzhou Tourism ProductDevelopment Management】In Suzhou, the prospect of majo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face of the tourist market demand and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products in Suzhou to explo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ffective measures for the tourism products in Suzhou integration and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to enhance the image of tourism in Suzhou,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attraction of Suzhou, a tourist destination and make the necessary product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nd eliminate the drawbacks of the old system, forming a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market, rather than forming a patchwork of low-grade product mix, strong tourism for the city of Suzhou to build a solid building the basis of the

拙政园: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or Zhuozheng Yuan) is one of four great Chinese At 51,950 m�0�5 it is the largest garden in Suzhou and generally considered the finest garden in southern C In 1997, Zhuozheng Yuan, along with other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was proclaimed a UNESCO World Heritage SThe garden's site was a scholar garden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and later a monastery garden for the Dahong Temple during the Yuan D In 1513,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reign of Emperor Zhengde, an administrator named Wang Xianchen appropriated the temple and converted it into a private villa with gardens, which were constructed by digging lakes and piling the resultant earth into artificial The garden was design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renowned Ming artist Wen Zhengming, and was as large as today's garden, with numerous trees and The Wang family sold the garden several years later, and it has changed hands many times The garden was split up in the later Ming dynasty, and it remained neglected until the Qing Dynasty reigns of Emperors Shunzhi and Kangxi, when the garden was extensively rebuilt with major modifications to its earlier During Emperor Qianlong's reign the gardens were again divided into the Shu Yuan (Book of Study Garden) and the Fu Yuan (Restored Garden)Today's garden is only very loosely related to its earliest version, but closely resembles its late Qing appearance, with numerous pavilions and bridges set among a maze of connected pools and It consists of three major parts set about a large lake: the central part (Zhuozheng Yuan), the eastern part (once called Guitianyuanju, Dwelling Upon Return to the Countryside), and a western part (the Supplementary Garden) The house lies in the south of the

关于苏州历史文化的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生物

苏州是一座拥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从公元前五百十四年建城以来,历经沧桑,但苏州古城形址千年未变,城内三纵三横的水系和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双棋盘城市格局至今仍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在世界上十分少见。苏州古城还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 有人问为什么500年前英国比不上苏州繁华:清乾隆年间(公元1624年),苏州画家徐扬用了24年时间画成作《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是一幅描绘清乾隆年间苏州的人物风景。展现清代从木渎经阊门到山塘虎丘的繁华的景象。作品中包括各色人物八千多人、房屋一万多间、大小船只三千多条、桥梁四百多座。表现了当时阊门至枫桥的十里长街,万商云集的盛况,当时这里各种店铺多达数万家,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到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1年,全国有人口2千万,苏州已是除帝都北京外的天下第二大城,苏州是全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城市。说明当时苏州已经是具有百万人的规模。 1997年12月,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给苏州园林做了这样的评价:“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四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6~18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来到了孔庙,那里的环境非常安静,沿着石板路往里面走,我们看见了孔子的雕像。在雕像四周,有好几棵大树,我看见树上都安着牌子,觉得很奇怪,走近一看:“好古老的树呀!”那些树都已经有好几百岁了,特别是其中有一棵银杏树,它已经有800多岁了,它的一半已经被虫子蛀掉了,但另一半还是长得生机勃勃,树枝上长满了嫩绿色的小树叶,在树根旁边还长出了一棵小树苗。还有一棵很大很大的梓树,它也有628年了,需要五六个小朋友才能把它围住,看着这些树,我想,几百年前,这些树就种在这里了吗?回到家后,我就问爸爸,爸爸告诉我,在2500年前,有一位叫伍子胥的人建造了我们的苏州古城,包围着古城区的那条河就是以前的护城河。以前,苏州城是由城墙围住的,在沧浪少年宫那里,还有以前的古城墙,古时候的人要出城的话,就要从城门出去,那些城门就是盘门、胥门、金门、阊门、平门……想着在2500年前就有了我们苏州,生活在这古老又美丽的城市,我感到真的很自豪!我去过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等苏州的古典园林。狮子林是有着“假山王国”的园林。一走进园林,只见到处都是假山的踪影,再配上一些小桥,更能体现出古色古香的风味。  我家在环古城风貌保护的旁边。那里的水很青,但是,另一边的水就没那么青了!小河的水简直发臭了,颜色也由青变成了墨绿色的了!  不知怎么的,我做梦总是做到园林在哭泣。原来是人类总是乱丢拉圾而引起的。我想,如果人类保护古典园林的话,苏州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随着第28届世遗会的临近,连日来我市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少年团体用多种形式喜迎盛。青少年手中拿着一张张木板,上面写着:不随地吐啖、不破坏花草树木等等。 尽管现在,苏州是迈着现代化的步伐亮相于世界,但古城却依然处处散发着园林般典雅古朴的气息。只要你踏进古典园林的门槛,你就会感觉到心旷神怡。 苏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物产丰富,气候温暖,人文地理条件优越。1997年,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经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第21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第24届世界遗产大会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我,不论是现在还是以前, 我都以此为荣,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退思园。至此,九处世界文化遗产使苏州成为我国拥有世遗单位数量最多的城市。我坚信你会以坚守的姿态永远立于前言

这个建议你去苏州姑苏巷的【搜索苏州】版块上去找,上面很全的,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高中生作文:记叙文 阅读指导 寻找历史的足迹彭益清  继续寻着历史的足迹,去了解苏州,了解苏州的历史,去品味吴中文化,去发现苏州这座古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中感受岁月沧桑下苏州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寻找历史的足迹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一首《忆江南》,道出了对江南的向往之情,也正是这样,从古至今,江南水乡成为了文人墨客题咏吟唱的向往之地。而一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更增添了人们对 “人间天堂”的苏杭的憧憬。从小生活在苏州的我,对这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更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或漫步在细雨朦胧下的小街小巷,感受岁月的变迁;或穿梭于古城之间,于青砖碧瓦中品味历史的沧桑;或坐在湖边亭中品茗赏曲,体会历史变迁下那源远流长的吴中文化……从这一刻开始寻找历史的足迹——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由世界知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作为展示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它所散发出的历史人文气息是我一直向往的,于是,为了能更多地了解苏州的历史文化,利用好这次的暑假时间,苏州博物馆成了我的首选。     进入馆内,虽然建筑多以现代几何造型为主,但我却意外地发现馆内同样融入了许多苏州古典园林的元素,错落有致、粉墙黛瓦的江南典型建筑所特有的美在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手下展现得淋漓尽致,与周边的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等古建筑和谐融合、相映成趣。   或许,对于苏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而言,无论是走在小巷深处,还是于古城门边、园林之中都散发着历史的气息,但是,苏州博物馆却是体会苏州历史变迁的最佳场所。不仅仅是因为馆内的历史藏品,更多的是因为它于无形中体现的那份历史和现代的交汇,于古典中却又不失现代气息的美总让人置身其中浮想联翩……     苏州博物馆的展厅是按照朝代的顺序从古至今安排的,主展区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等四个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系列常设展览。顺着长廊,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苏州历史的变迁——从建城时春秋时期吴国的都城到如今这个繁华又不失古典的城市,我不由地对设计大师贝聿铭爷爷钦佩不已,他的设计让人们自然而然地于博物馆内体会苏州的岁月沧桑。     走过一条走廊,我首先来到了 “吴地遗珍”系列展厅,在“晨光熹微” 场馆里看到了史前陶器和玉器。据讲解介绍:史前陶器主要传承了马家滨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而此年代的“玉礼器”也已有了很高的发展。展品中的玉琮、刻陶文鱼蒌形耳罐和鳖形壶都是留存至今史前陶器、玉器的代表作。我不禁感叹:这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文化的魅力所在原来就源自这里,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这些稀有的珍宝,而我们今天在探寻其中历史的同时,其实更多的应该是感受当时人们所付诸的感情。人们总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究竟是怎样的文化熏陶让当时的人们能创造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     “晨光熹微”旁边的场馆是“争伯春秋”,主要是春秋时期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的展示。这些藏品主要出土于真山吴王墓、严山窖藏吴国王室玉器、虎丘春秋墓和何山东周墓等。人们较为熟悉的有蟠螭三足提梁盂、玉敛葬饰件、铜鼎和玉环。从“争伯春秋”场馆走出,进入 “锦绣江南”场馆。这里主要展示了自汉迄唐的陶瓷青铜器制品。接着参观的是“都会流韵”场馆,里面主要是一些赔葬品,以元娘娘墓、明王锡爵墓随葬品为主。其中元娘娘墓的赔葬品,大部分都保持原样,除了色泽有少许脱落外,依旧能看出当时的富丽之相,特别是用纯金打造的女金冠,更是此场馆的重中之重。     如果要说苏州博物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那便要属“吴塔国宝”系列展厅。其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塔放瑞光”展馆。这一展厅展出的主要是瑞光寺塔的佛教文物。展厅的中央是国家级文物——北宋时期的真珠舍利宝幢。刚一走进展馆,金光夺目的宝幢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我从未见过如此构思独特、造型优美的宗教艺术品。它呈八角形,是在苏州盘门瑞光塔内第三层上发现的。塔身精雕细刻,上有一条满身缀珠如银鳞的九头龙。刹顶是一颗光彩动人的水晶球,意示“佛光普照”。听导游介绍:整座宝幢综合了当时木雕、描金、玉雕、穿珠以及金银细工等多种工艺技术。采用的珍珠达三万多颗,是一件稀有而珍贵的宗教艺术品,凝聚了许多能工巧匠的智慧与心血。另一部分是“宝藏虎丘”,主要是虎丘云岩寺塔的佛教文物,如秘色瓷莲花碗、石函和楠木经箱等。于导游的讲解介绍中,我发现自己似乎突然明白了这里的文物藏品背后所承载的历史蕴含:它不光光是具有历史研究价值,证明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们所掌握的制作技艺,同样它是一种文化,它代表着当时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象征,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历史渊源。     相对前两个展厅, “吴中风雅” 和 “吴门书画”系列展厅的陈列品有所不同。主要是一些明名书斋陈设、瓷器、玉器、竹木牙角器、民俗小摆设、织绣服饰、宋画斋陈设等的主题展示。文房四宝、琴棋书画,一踏入展厅,我便感受到了一股浓厚的古代文化气息。“吴门四家”的书画,彰显着古代贤者的诗意与洒脱;玉雕石刻、陶瓷器皿,无声地述说着古代人民精湛的艺术手法;穿梭于博物馆内的各个展厅,我如同穿越了历史的长河,感受了历史文化的底蕴之深,目睹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之高。     走出展厅,我又去参观了与苏州博物馆仅一墙之隔的忠王府。它是太平天国时期所建,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府中陈列了许多太平天国时期的器物,如武器、令牌、服装、文献等,于宏大气派的帝王豪宅中我感受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起伏。作为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在广大人民的团结和共同的努力之下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我想,这一历史性的运动带给我的遐想就是今天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原因吧!虽然我并没有经历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但是,今天我漫步于忠王府中,从整个官邸的布局安排中我能感受得到当时背景下那个时期的历史;从府中陈列的太平天国时期的器物中我能体会得到一个时期的历史文化。     通过这次的“苏州博物馆之行”,我的感触很多很多。一方面我从史前的陶器玉器到五代十国的书画作品的参观中,了解了它们本身的制作工艺和历史研究价值;同样,我也了解了它们所反映出的当时社会的历史情况、人们所受到的文化熏陶和所处地域苏州的历史人文气息。另一方面我感叹自己对苏州历史和文化知道的太少。虽然我的家乡是苏州,从小我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但是对于苏州详细的历史渊源却知之甚少。苏州作为一个旅游城市,一个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著名的古典私家园林是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向往游览的地方。“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中国私家园林之最”的拙政园等等数不胜数。但是,我们现在的孩子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却越来越缺乏“去了解”、“去发现”的兴趣。其实,哪怕是博物馆内的一个我们看似很普通的泥碗,其中也记载着一段历史,凝聚着古代人民的智慧与结晶。我想,这应该就是安排这次活动最主要的原因吧!让我们利用暑假的时间更多的去了解苏州,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它的文化。只有这样,苏州的历史文化技艺才会一直传承下去。     我很高兴我能参加这次“寻找历史的足迹”的活动!因为我从博物馆文物的陈列中,看到了苏州从建城以来经历的历史变迁,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文化底蕴,苏州正是在岁月的洗礼下一路走来才形成了今天的美丽!那是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的融合,是一份所有生活在苏州的人都应该珍惜的美!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快节奏,其实有的时候,慢下你的步伐,去细细体味一下曾经逝去的岁月,从历史的兴衰变化中感受城市的变迁,其实你会发现很多这个城市别样的美。而我也会继续寻着历史的足迹,去了解苏州,了解苏州的历史,去品味吴中文化,去发现苏州这座古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中感受岁月沧桑下苏州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没有问题,哪来答案呦?

苏州历史文化论文题目怎么写的好

如何写好历史论文  写作的过程,我们练习写作,须先拟定计划。了解范围内的史料及其有关的问题。其方法有二:一、先知材料而后引起写作的兴趣,例如唐人李延寿参修晋、宋、齐、梁、陈、周、隋诸书,熟悉南北朝时期的史料,而后决定作《南史》。二、先有意作书,而后从事于搜集史料。例如徐梦莘欲作《三朝北盟会编》,而后搜集徽钦、高三朝与金人和战的史料。自古以来的著作家,皆无不出此二法。我们写作论文,固然也是这样,更必须先有理论基础,并能运用。且在写作动手之前,必须了解社会上对于这书的编写,是否需要,前人写作有何缺点,计划写作的史书。将有何补充或贡献等问题。否则徒耗精力和时间,所谓劳而无功。若作为锻炼,则无不可。  著书或撰论文,或练习写作,必掌握材料,并先有一概念,作为写作的起始。概念的来源,或从实际斗争出发,或由于读书引起某种疑问,而欲作进一步的研究,或有心得,改正前人的错误,或比较某一事件各种不同的记载,而求得真相,或受师友的启发,而深入研究。我们有了概念,才能草定内容的大略及编制的形式。著作价值的高下,固决定于它的内容,而编制是否适当,也有一定影响。所谓编制,属于著作的外形,如章节的分配及组织的适宜等皆是。编制的重要,可从《汉书》见到,班固所作《汉书》,文笔变化不及司马迁《史记》。但《汉书》编制整齐,过于《史记》,是世人的公论。故著作如能编制合宜,读者常感觉便利,古人或不注意。今人必须重视,我们初从事于写作,更当这样。  关于初学写作,我们应注意的,共有五项:一、选定题目;二、拟定大纲;三、搜集材料;四、抄写笔记;五、写作论文。这是历史写作的主要程序。至于史料的考证,及史料与史观的统一,还未提及,仅单纯的就写作而言。程序似很简单,但应用并非易事,兹作说明于下;  一、选定题目。写作成绩的高下,常与选题有密切的关系。题目的范围,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狭。它的材料太多,将不易处理,太少将不够应用。所以选题之先,须先了解情况,例如预计材料的有无及工作的难易,更当了解前人已做成那些工作,有何成绩和缺点,是否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若有疑问或不够了解,宜商于师友。这样的慎重考虑,才能选定合宜的题目,进行研究。  二、拟定大纲。定题后草拟大纲,将为主观的想象,可能后来全不适用。最好对于范围内的材料,有相当的熟悉,并了解前人的工作,才拟定大纲。大纲既不可太详,也不可太略,只能作为努力搜集材料的临时计划。我们阅读的材料增加,了解事迹的情节较为深入具体,对于前人工作的估价将有不同,对于自己的工作重点,也将不同,当有修改大纲的必要。故可利用大纲而不可拘守。初学者,草拟大纲,宜请师友阅看,由其提出意见,供自己参考,修正。  三、搜集材料。材料有相当的分散,例如关于太平天国的记载,江苏各大城市都有一些收藏,不能满足于一二图书馆。材料丰富的图书馆,对于搜集材料最有帮助,但不可抹杀其他图书馆。书籍的检查,常依靠目录。一般情况,目录只有书名、著者、卷册、出版单位、年代及版本等,而书中内容,读者并不知道,南京图书馆库中有关太平天国的资料,十分之七以上,都是没有什么声名的人的著作。而这些人的著作,却保存了更多真确的和重要的材料。详细目录和专题目录常有助于读者解决问题,还有稿本书籍及未经宣布的文件等,如有机会利用,当不可失去,我们不可以目录知识为满足。  四、抄写笔记。阅读史料,其中所记情节,常为读者所不知,为避免读后遗忘,或便于重查,皆有抄写笔记的必要。笔记或由读者用自己的文字,撮要记录下来,或抄录记载内的重要文字,专供读者个人的参考,形式和内容,当由他自行决定。一般的说,摘录资料,宜于采用卡片,亦有用纸本者,为建立长期工作基础,每条资料宜自成独立单位,既不冗长,也不断章取义,并注明原书的页数,将来编立标题,即可归纳门类,便于查用。张穆作《癸已存稿·序》称俞正燮为学说:“理初足迹半天下,得书即读,读即有所疏记,每一事为一题,巨册数十,鳞比行笑中,积岁月,证据周遍,断以己意,一文遂立”。理初为俞正燮字,平日积累材料,需要时便写文章,当不困难。  五、写作论文。历史工作者搜集各种材料后,进行选择合宜的材料,用论点加以联贯,并将其安排在适当的地位,成为有组织的整体,然后写成论文或书籍。著作的长短,将决定于题目的大小及材料的多少,这是从形式而论。其实著作可分为二种:一、低级著作,抄袭前人所述,成为拼凑而成的写作,价值不高。二、高级著作,发前人所未发,或为前人所不知,利用一切能得的材料,有新的观点或看法,并非好奇立,实欲根据真实可贵的材料,改正前人的错误,求出史迹过程的真相。我们初学立固当立大志,但不必期求在短期内写成一鸣惊人的著作,惟当实事求是的练习写作,积久自必能有所成。  我们更当说明历史著作,不是堆积许多事实而成,事实之外,还有史观及史迹前后相互的关系,即所谓内在联系。史学家为不同的阶级服务,有不同的史观。我们是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必须用马列主义的理论,解释史迹,并能贯穿于著作整体之内,成为全篇的论点,无论引用的事实多少,皆以证明论点为主。另一方面,作者应当注意因果的联系,在自然界中,一切现象都处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人类社会各种事物的发展,也不能离开彼此的关系和相互制约,世上没有单独事物的存在。我们叙述历史事迹,无论引用多少事实,皆以表现联系为主。如能处处注意全文的论点及前后的联系,便成为有组织的著作。要之,著作为一整体,以有关的事实组织而成,绝不是堆积事实。我们搜集材料,必先辩别何项事实能为整体的部分及何项不能为整体的部分,适搜集事实足用之后,必须研究如何运用各部分,成为前后有联系、有组织的整体。  应注意的事项:历史著作必须说明材料的来源,古人多未做到。章学诚于《文史通义·史注篇》称:“人心日漓,风气日变,阙文之义不闻,而附会之习且愈出而愈工焉。在官修书,惟冀塞责。私门著述,苟饰浮名,或剽窃成书,或因陋就简,使其术稍黠,皆可愚一时之耳目,而著作之道益衰。诚得自注以标所去取,则见闻之广狭,功力之疏密,心术之诚伪,灼然可见于开卷之顷,而风气可以渐复于质古。”敷衍成书,古今皆所不免。章学诚有浓厚的复古思想,厚古薄今,但著作既须慎重,也当说明材料出处,却是重要的建议。司马光《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及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皆附著考异,表示材料来源及去取的标准,为作史者的正轨,乾嘉学派对于引用书籍,注明编卷。我们现当注明页数,及出版地点、年月。费林论及此事,并分为二类,兹介绍如下;  甲:附注。指列在每页下者,可分三项:一、引用书籍的篇页;二、引用史料的原文;三、讨论的证据。  乙:附表。指附在篇末或书末者,共有三项:一、参考书目;二、关系文件;三、重要的评论。  费林根据西方近代著作习惯而有这建议。马士所著《中华帝国国际关系史》,既有附注,也有附录,占有相当多的篇幅,是书籍中的一例,论文往往有附注而少附录,每一类未必尽有三项,当视需要而定,更有将附注列在论文篇末的,形式有种种的不同,但说明材料出处,实有必要。  书中若有表图,对于读者将更方便。表的种类很多,作者把许多事实或数字列入表中,读者阅读费时少而收获大,印象深刻,而又具体,过于文字形容。图有图象及地图等。文字记载,对于文化物品形状,多不能详,若有图象,便有帮助。地图为读史不可缺少的工具,应当插入。又如古人著作,把目录列在书末,《史记》、《汉书》都是例证。后人始将目录放在书首,便于读者检查书的内容。前人不知道的,还有索引,近代西方著作,书首必有目录,书末必有索引,且有详细目录及详细索引,前者谓目录每项下又分细目,后者指索引每项下,又分细注之类,尤便于检查。最近我国刊印的书籍,也有末附索引的。  如何写历史论文  历史论文的写作和其他论文的写作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特定的一些要求,今天和你讨论的就是历史论文写作的有关问题。  一、历史论文的写法及要求  最重要的是确定主题,根据主题列出写作提纲,根据历史论文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使用所掌握材料,有计划的依次成文。  文章以提纲为构架却不为提纲所割裂,它应是史事完整、气势贯联,浑然一体的一个整体。  写好历史论文要注意以下问题:  (1)力求寓理论于叙述之中,做到史观与史料的有机联系与内在统一。要既防止空洞理论而缺少史实,流于社会学公式,又要防止堆砌史料,无理论分析。更要力避史论、史料两张皮,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引出规律性、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2)历史逻辑与语言逻辑的统一,历史论文的语言应服务于、服从于历史的真实性。要在保证史实正确、准确的前提下,讲求语法修辞。历史发展有其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客观的历史规律反映在人们的头脑里,用历史论文或著作表达出来,这就是历史逻辑;体现这个历史逻辑的实践,是通过运用词、句、文章的语言文字手段来完成的。但,“史实真、道理正”占第一位,“文章好”居第二位,要重视 历史论文的语言、文辞方面的质量,但不能因词害义,本末倒置。在内容真实丰富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语言文笔的风采。这样,才能成功地达到言以声其心之所得。  (3)文章要通畅、质朴、简洁,在史学文章里,为了能“真实、凝练、生动”地表达人、事,也可以适当地“文白兼用”或所谓“半文半白”。事实上,一点儿“文言”词与词组没有是不可能的。  (4)准确地使用引文,历史论文中出现“引文”是必然的,它使立论可靠,有利于提高文章质量,反映作者知识,认识的深度、广度。但也存在着一个引什么、怎么引的问题。首先,经典作家的教导和革命领导人的重要言论可以引用。再次,现行的法定的历史教科书内容可以引用。因为它是依据最可靠的资料,参考最新研究成果,采用最为公认的论点,使用最规范简洁的文字写成的。对一些非历史作品,指历史小说,X X 演义、X X史话之类,它们以历史为素材,为原料,可能有文艺价值及教育意义,但非历史,我们不能随便引用。  (5)历史论文的层次与条理,在一般历史论文中,要注意段落划分,引文形式,注释种类这三点。四、五千字以上的较长历史论文,依史事种类或历史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几个大段,加上小标题,使全文结构严整,每题内涵明确。历史论文引文的使用应力求简短、贴切、有份量;恰当地嵌合在整个行文之中,但切忌截头去尾,断章取义。  二、历史论文的范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一 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  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二 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  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分工过于狭窄,过于专门,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出精品,也难以做综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晓经、史、子、文学、佛学等,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方面,应当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著作中,主要是写他的经世思想,尤注重于《海国图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国图志》,无疑要着重论析。然而魏源博学多闻,年轻时究心阳明心学,好读史书,后随父至京师,从胡承珙问汉儒家法,问宋学于姚学shuǎng@①,学《公羊》于刘逢禄,晚年又修禅礼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国图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学古本》、《庸易通义》、《说文拟雅》、《小学古经》、《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义》、《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诗古微》、《书古微》、《圣武纪》、《元史新编》、《古微堂内外集》等,涉及经、史、子、佛学、诗文,仅经学又及今古文、汉宋学。要对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谈论某些方面,需要综合的研究。这关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应“通识”的要求。一个学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问题,力求改变过于专门、相互割裂的状态。  三 现实与历史不能混同  今天的中国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现象和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无疑会引发研究者去思考历史。但是,现实和历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无须赘述的常识,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却时常被混淆。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等,于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历史,阐释历史,认为近代中国一百多年里,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投资建厂、开矿筑路、掠取原料农业品……,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应当欢迎他们进来,不应该反抗,当年如果不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现在可能就现代化了。  出现这种说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点,就是将历史与现实混淆起来,将现实中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外国入侵混为一谈。近代史上的所谓“开放”,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设厂等等,与现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不能混为一谈,必须历史地去看待它。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又如我们现在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稳定、安定团结,于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阐释历史,认定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发展缓慢,不能走向现代化,就是因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稳定,破坏了经济;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现代化,是革命的结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革命,它们是否只是破坏,这些问题不用多说,如果不存偏见,并不难公正地回答。拿现实去规范历史,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历史人物,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研究历史需要用历史观点来观察问题,“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四 要重视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包括学校的历史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的教育,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是不可缺少的。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历史学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上发挥作用,就不能局限于专门学术研究方面。历史研究对于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发展历史科学当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历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学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两手问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的问题是提高方面比较硬,史学工作者注重撰写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而这与评职称、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关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视,认为是小儿科,不算学问,评职称也不算数,这种思想观念和实际问题影响了史学工作者对普及的重视,削弱了历史教育。  在知识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较好,出版了许多科普书籍和影视片,实际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历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够。从学科要求上说,历史工作者对历史普及、历史教育也要重视,学问不能只停留在专家圈子里。我们的历史著作不用说一般青少年不看,就连干部也没有多少接触。因为这些书籍、论文太专门,难懂,人们读不下去,引不起兴趣。一个学科、一门学问如果离开群众,离开社会,恐怕是很难生存的。  事实上,广大群众和干部并不是不喜欢历史,不需要历史,而是缺少适合他们喜欢的读物或影视片。史学工作者忽视的历史普及工作,影视工作者都很重视。他们编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正剧,有“戏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但是,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存在着随意编造历史的严重问题,不仅给观众以歪曲了的历史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给予观众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危害很大,应当受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青年中历史知识薄弱。据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四个城市对14~28岁1065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历史试题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计算,平均分为69,及格率只有5%。其中有一道题是“谁在1860年烧毁中国的圆明园”,只有8%的人答是英法联军,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国联军。而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明显的科学性问题,如不写太平天国,却将太平军打洋枪队归之于反侵略斗争;近代化的开端有洋务运动,但没有民族资本企业,等等。历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误导,其后果堪忧,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历史普及和教育的工作。

学术堂整理了15个好写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民间借贷中的暴力冲突:清代债务命案研究  2、“冠带荣身”与明代国家动员——以正统至天顺年间赈灾助饷为中心  3、皇帝“私”礼与国家公制:“开元后礼”的分期及流变  4、全新世以来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5、先秦社会最高权力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  6、出土文献与先秦自然宇宙观重审  7、18世纪中国南北方市场整合程度的比较——利用清代粮价数据的研究  8、逐鹿或天命:汉人眼中的秦亡汉兴  9、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10、秦汉帝国扩张的制约因素及突破口  11、金朝初叶的国都问题——从部族体制向帝制王朝转型中的特殊政治生态  12、清代耕地数据恢复重建方法与实证研究  13、科技考古视野下的商王朝锡料来源与“金道锡行”  14、南宋朝廷与四川地区的文书传递  15、秦军功爵制的经济学分析——兼论秦军功爵制功效何以远超六国

关键是看你对什么有兴趣或对什么了解得多。 第一个题目对于大学生来说恐怕新课标没几个知道的,所以写起来麻烦些;如果对李白的诗歌不熟悉,同样第三个也有困难。 第二个很好写,不过对论文来说最重要的是论据要充分,第一、三个很好找到相关材料。 而第二个就不好说了,因为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要想写好就得找各个方面的材料,这样看来其实难度也就都差不多了。 所以还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决定吧。其实这三个都不是太难,只要努力都可以写好的。

美丽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苏州园林之所以形成了它独有的风格,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据记载,苏州园林在宋代。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2400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叶老有高度的艺术修养,对苏州园林又有过长期的欣赏和研究,所以概括它们的特征并不困难。他认为,苏州大大小小的园林。  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苏州园林布置的匠心,容易被人们注意的大处,说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小处,第九段把苏州园林跟北京的宫廷园林作了比较。  上高高的北寺塔,可以俯瞰古城风光,而人民路与观前街交会处,则是苏州最繁华的街区。品苏州名菜,听苏州坪弹,赏苏州。  古典园林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三类。在私家园林中,多为失意官僚或文人画家命题立意而造的“文人写意式山水园林”。苏州园林多属此类。  苏州历史上早期着名的私家园林为晋代的辟疆园,之后,历代富商巨贾、退休官僚等在苏州的定居、养老和经商等活动,一方面促进了吴地与其他区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以消费经济为发展基础、以“享乐”为文化底色的苏州园林及其他艺术种类的发展。  文人山水园林的境界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自然美的境界。文人园林的造园立意首先是在有限的庭院环境中创造一个生意盎然、花木葱茏的自然环境,这种环境往往需要用高墙与城市喧闹的市井隔开,使园主可以在这种生机蓬勃的环境中怡然自乐。  第二个层次是艺术美的境界。在园林的自然美基础上,通过造园的艺术手法,对造园要素取舍、提炼、强化、加工、上升为巧夺天工的“艺术美”,使整  个园第三个层次是理想美的境界,及意境。古人云:“诗言志”,“诗缘情”,  园林是“园言志”,“园言情”。苏州园林通过清泉明月、假山花木、匾联书  画来启发观赏者的情趣、联想、思维,进而使观赏者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这次我不仅看到了美丽的苏州风光,还学到了许多知识。我真高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