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百年中国看上海历史论文心得分享

发布时间:2024-07-07 08:31:58

百年中国看上海历史论文心得分享

清朝末年后,便是中国最灰暗的记忆——八国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鸦片战争、辛丑条约、甲午海战、日军侵华……  光绪皇帝成为慈禧太后的傀儡,慈禧太后在朝政中一手遮天,独揽大权,四次垂帘听政,使得曾经有过无数辉煌的中国陷入一片黑暗之中。李鸿章曾要购买军舰,但慈禧太后为了一己私利,竟然拒绝,将银子用去修建公园。慈禧太后为了自己,不顾国家,做出许多祸国殃民的恶事,几乎是几天就要签订一个不平等条约,致使民不聊生,各路义军揭竿而起。  侵华战争很快接踵而至,令人发指的南京大屠杀,那一天让每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许多伟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鲁迅先生就是这一代表。鲁迅先生弃医从笔,为的就是拯救我们的心,拯救国民的思想,坚定我们的信念,光明总是会来到的!  终于经过了漫漫的八年抗战之路,日本宣布投降,撤离了中国。伟大的毛主席将我们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但此时被日本蹂躏已久的中国,已是千疮百孔。毛泽东主席领导着我们的祖辈,用双手重新建立了我们的家园,祖国渐渐富强起来,这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一个真理: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己强大了,别人才不敢来欺负你;只有自己富强了,才不会被别的国家欺辱!  我们是年轻的新一代,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一句让人充满热血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啊,只有下一代强了,祖国才会有希望,才会永远强大,不会落后!未来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让我们为祖国的未来奋斗,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以饮食为例:我国茶叶的品饮和食用大体经历了五次变迁: 一是"煎" 我国古代,最初是把茶叶当作药物用以解毒治病的。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时"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便感其救命之恩,在人间广播植之法。就如同今天煎中药一样,煎其汁进行服用。《茶经》也指出:"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等症,均可饮茶治疗。 二是"煮" 大约在两汉之后,我国的饮茶方式进入了第二阶段。这时,茶叶已从药发展为人们普遍饮用的饮料了。晋代的郭濮在《尔雅注》中即称"可煮作羹饮"。这里"煮"和"羹"两字表明了当时饮茶的特点。据《茶经》引《广雅》的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以米膏出之。欲煮敬饮,先炙令赤迹,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即拌合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样煮出来的东西是粥状的羹,所以又称"茶粥"。唐代以后还普遍放食盐。类似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盛行的奶茶和藏族中盛行的酥油茶。 三是"淹" 就是将茶饼捣成茶末,加上佐料之后用沸水冲泡。这种方法唐代就已流行;宋代以后不再加佐料,但与今天饮茶仍然大不相同,即必须把茶搞成粉末,在饮用方法上与今天饮用砖茶颇为相似。 四是"泡" 到了明代,饮茶才进入了像如今一样的泡茶阶段"。据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记载:"至洪武二十四年(1319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摆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按茶加香物,捣为细饼,已失真味。……今人唯取初荫之精者,汲泉置鼐 ,一泡便啜,遂开千古敬饮之宗。"这里写得很清楚,全取茶芽制作,不加辅料,用沸水冲泡而饮的这种方法,是从明初开始的,不过煮茶之风仍长久地与泡茶的方法并存。 五是"烹" 如今,泡茶仍饮用茶是社会茶叶消费的主要方式,但也不乏茶叶的烹调入馔。进入90年代以来,台湾省茶叶改良场的食品科技工作者,根据科学分析和鉴定,创造了"茶叶宴"这种美食新品种,既丰富了茶叶文化,也是茶叶饮用史上的变革。这种"茶叶宴"共有11道菜,均用国内著名的茶叶参制而成。它们是绿茶沙拉、冻茶酿豆腐、红茶虾仁、祁门红茶鸡丁、香片蒸鳕鱼、铁观音炖鸡、茶叶小笼包、白毫乌龙茶炖牛肉、红茶熏鸡、茶香排骨、竹筒肉丸。使中国菜与"茶道"完美地融为一体,真可谓相得益彰。可喜的是,近年来一种可供食用的茶叶新品"天然超微绿粉茶"已在江苏金坛市问世。将给人们带来饮茶传统方式上的一次大改革。 住房变迁四合院里看洋楼  中国传统的住宅形式多为院落布局,而四合院正是中国人最理想的住宅形式。四合院按中轴线东西两侧的住房对称,正房朝南,东西两侧是厢房,另有耳房和小院。院中铺地砖,两旁可种树木花草,形成一个舒适宁静的居住环境。北京的四合院是这类住宅的典型  1900年后,英、法、美、俄、日等国家先后在北京修建使馆区,在天津租界内修建住宅,建筑风格多为欧式、日式。为便于外国人居住,北京建造了六国饭店,高7层,红色墙面,以壁柱分隔,上有欧洲古典装饰。这是当时中国最高的住宅建筑。  当时居民住宅形式最有地方特色的是长江、珠江两个三角洲。江南水乡的民居多为庭院式。小桥、流水、住宅、码头,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独特的南国水乡风景画。  自外国人进入长江流域后,上海人口激增,地皮价格高涨,从19世纪50年代起,便仿照欧洲联排式住宅的形式,建造了一批成本很低的木板房屋,形成最初的里弄式住房。70年代改用砖木结构,设计了上海独有的石库门里弄民居,这是一种群体集居的居住方式,是上海住房的主要形式。石库门大多成排建筑在井然有序的里弄,为砖木结构的毗连式房屋,脱胎于传统的四合院。弄门纵向深入,过道两旁即为相互毗连的石库门民居。20世纪初,这里里弄式的群体集居的民宅形式也出现在江南的许多城市中,于是中国传统的独门独院居住形式开始被打破了。  珠江三角洲,含福建一部分地区,20世纪初,由于发了财的或有积蓄的华侨开始投资家乡,当地的民宅许多是西式的或中西结构式的,其中的碉楼很有特色。如广东开平市,现存有2600多座形态各异的碉楼,其中相当一部分是20世纪初建造的,风格有罗马式、土耳其式、法兰西式、英格兰式、意大利式、德国碉堡式以及中西结合式,雄伟壮观,绚丽多姿,尽现欧陆风情,使旅游者很难相信这是中国的乡间。华侨的家属之所以要将自己的住宅仿照欧洲古代建筑建成碉楼,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当地比较富有,害怕土匪的抢劫,因此碉楼一般都有5~6层高,还设有望台,加强了安全感。

上海历史简介  上海历史悠久,系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陆。市区成陆约在10世纪前叶才全部形成。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设会稽郡,治所在苏州。会稽郡辖缪县、由拳县和海盐县。缪县包括今嘉定、上海两县及青浦、松江两县大部和市区部分地区。今嘉定县境内还有一个以缪命名的缪城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了一条由咸阳经湖北、湖南而抵江苏、上海一带的宽阔驰道。据史载,驰道宽50步,每隔3丈植树一株。驰道通过今松江西北,“经青浦古塘桥,西通吴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将南下巡游,曾通过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横山、小昆山、三泖地带,看到当地物产丰富,人众熙攘,人们划船在水上交易。这说明上海那时还没有形成城市。  公元前207年的汉代,缪县政为娄县。今金山县境内的海盐县,汉时为刘濞的封国,此地煮海水以制盐。这种盐称散盐,质量好而量多,都被运往吴都(苏州)集散。和海盐县发展同时,由拳县也在发展之中。由于局部地体下沉现象存在,海盐部分沦为拓湖,由拳也陷入了谷水。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前后海盐县被迫向南迁移。  到了晋代上海地区主要依靠渔、盐之利,经济已相当发达。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盐县地域置青浦县和前京县。唐时将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建华亭县,县治设在今松江县境内,天宝五年(746年),在今青浦东北的吴淞江南岸设置了青龙镇,直属华亭县。青龙镇原是三国时吴孙权建造和停泊战舰的场所。青龙港是吴淞江下游的起点,是唐代对外贸易的新兴港口,航运船只不仅可抵沿海和内河重镇,而且可直达日本、朝鲜。  宋初,华亭县改属两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兴)。这时华亭县以东的海滩,已经成为重要盐场,“人烟浩穰,海舶辐揍”,商业日益发达。宋宣和元年(1119年),随着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龙镇更见发展。据宋诗人梅尧臣在《青龙杂志》中记载,青龙镇有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还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时人誉称“小杭州”。青龙镇虽如此繁华,但当年作为华亭一个海口的上海,仍然是个荒凉的渔村。后来因为吴淞江下游的淤浅,曾经繁华一时的青龙镇,就逐渐丧失了作为长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趋萧条冷落。  宋熙宁年间(l068一l077年),贸易中心转移到华亭东北地区,这里形成居民点,由渔村变成初具规模的小镇。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设立镇治,并派镇将驻守。因地处上海浦西侧,便称“上海镇”。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澉浦合称全国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门设在后来的上海县署内,即今小东门方浜南路的光启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县”,这是上海建城的开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区商肆酒楼林立,这时,上海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区又进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规模。  到l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上海县东界川沙,南邻南汇,西接青浦,北连宝山。县城内有街巷63条,商店林立,鲜萃羽集,地大物博,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鸦片战争失败后,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指令投降派蓍英和伊里布同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了《南京条约》。“条约”第三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清道光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接着,英国又以“理定善后事宜”为借口,于l843年l0月8日又同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条约”第九款规定:“在万年和约(指《南京条约》)内言明,允许英人携带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拟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和基地,系准英国人租赁。”同年l1月8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到任。他根据《虎门条约》向上海道台官慕久要求划出一块土地作“居留地”,专供英国侨民使用。宫慕久居然以为华洋分居能避免“纠纷”,默许巴富尔的要求。据此,巴富尔在11月l4日发出通告,宣布上海于1843年ll月l7日正式开埠。  在上海被迫开埠后的一百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上海,他们在上海竞相设立租界。先是英国于1845年在上海建立租界继而美、法也分别于l848--1849年在上海建立租界;后来英、美租界合称为“公共租界”。整整一个多世纪,上海成了外国侵略者“冒险家的乐园”。  1853年,上海“小刀会”响应太平天国革命,举行武装起义,反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封建王朝,占领上海城,坚持斗争十八个月。在19l9年的“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学生和各界人士举行全市性罢工、罢课、罢市斗争,充分显示了上海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年1月奉军进人上海,当时的北京政府将上海改为淞沪市。1927年3月29日上海临时特别市政府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

百年中国看上海历史论文心得分享会

清朝末年后,便是中国最灰暗的记忆——八国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鸦片战争、辛丑条约、甲午海战、日军侵华……  光绪皇帝成为慈禧太后的傀儡,慈禧太后在朝政中一手遮天,独揽大权,四次垂帘听政,使得曾经有过无数辉煌的中国陷入一片黑暗之中。李鸿章曾要购买军舰,但慈禧太后为了一己私利,竟然拒绝,将银子用去修建公园。慈禧太后为了自己,不顾国家,做出许多祸国殃民的恶事,几乎是几天就要签订一个不平等条约,致使民不聊生,各路义军揭竿而起。  侵华战争很快接踵而至,令人发指的南京大屠杀,那一天让每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许多伟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鲁迅先生就是这一代表。鲁迅先生弃医从笔,为的就是拯救我们的心,拯救国民的思想,坚定我们的信念,光明总是会来到的!  终于经过了漫漫的八年抗战之路,日本宣布投降,撤离了中国。伟大的毛主席将我们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但此时被日本蹂躏已久的中国,已是千疮百孔。毛泽东主席领导着我们的祖辈,用双手重新建立了我们的家园,祖国渐渐富强起来,这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一个真理: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己强大了,别人才不敢来欺负你;只有自己富强了,才不会被别的国家欺辱!  我们是年轻的新一代,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一句让人充满热血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啊,只有下一代强了,祖国才会有希望,才会永远强大,不会落后!未来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让我们为祖国的未来奋斗,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从上海开始向中国内地扩张,大量的资本和人口涌入上海滩,上海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一跃成为远东最大的城市。上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市地处长江入海口,太湖流域东缘。境内河道(湖泊)面积约500多平方公里,河面积率为9%~10%;上海市河道长度2万余公里,河网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3公里~4公里。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上海市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辖16个市辖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境内江,河,湖,塘相间,水网交织,主要水域和河道有长江口,黄浦江及其支流吴淞江(苏州河),蕰藻浜,川杨河,淀浦河,大治河,斜塘,圆泄泾,大泖港,太浦河,拦路港,以及金汇港,油墩港等。其中黄浦江干流全长80余公里,河宽大都在300米~700米之间,其上游在松江区米市渡处承接太湖、阳澄淀泖地区和杭嘉湖平原来水,贯穿上海至吴淞口汇入长江口。吴淞江发源于太湖瓜泾口,在市区外白渡桥附近汇入黄浦江,全长约125公里,其中上海境内约54公里,俗称苏州河,为黄浦江主要支流。上海的湖泊集中在与苏、浙交界的西部洼地,最大的湖泊为淀山湖,面积为60余平方公里。

《百年中国》观后感 《百年中国》再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演绎了一出中华民族知耻而后勇、死地而后生的演义。二十世纪伊始, 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救亡"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所焦虑关注的问题;而这个世纪快 要结束时,中华民族已经站立起来,并迈开大步不断前进。如今,中国已成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敬的国家。占世界人口将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在一百年时间里,经历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确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回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奋起的历程,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而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遭列强凌辱的时候,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而当中国崛起之后,这个民族又让整个西方世界觉得不可思议。同样是中国人,表现为何如此大相径庭?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列子说符》中的一则故事“歧路亡羊”。说是杨朱家的邻居走失了一只山羊,请杨朱派他的家僮门人去帮忙。杨朱奇怪地问道:“只走失了一只羊,何须动员这么多的人去追呢?”邻居答道:“岔路太多。”过了半天,去追羊的人都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杨朱问:“羊找到了吗?”邻居答:“找不到,这条大路有岔路,岔路上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羊跑到了哪条岔路,人再多也无济于事。” 想想看,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绝大多数的国人都想救国,就像门人都想找到那只羊。然而遗憾的是,救国之路就如那许多的岔路,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没有统一的领袖,你奉行三民主义,我信仰共产主义,他还想复辟帝制,大家一盘散沙,即便人再多也找不到羊,救不了国。直到共产主义思想逐步扎根于广大劳动人民,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全国人民英勇作战,奋力拼搏,才建立新中国,建设现代化中国。 于国家如此,于村舍如此,于企业也不例外。企业面临复杂的市场经济竞争,犹如面对无数的岔路,怎样才能生存与发展,避免歧路亡羊?一定要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有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上下齐心,才能驰骋在康庄大道上。 说来说去,都是“人”的问题,历史是人创造的,不同的人承担不同的历史使命。有了杰出的领袖,奉行统一的原则固然重要,但是,历史更是人民创造的,能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受到人民的拥护才是最重要的。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里面有一则“国有三不详”的故事很有启发。从前,齐国人把老虎和蟒蛇视为不祥之物。一次,齐景公去野外打猎,不巧撞见了猛虎和蟒蛇,他惊魂未定,急忙把晏子叫来问:“今天寡人上山见虎,下沟见蟒,这怕是我们齐国的不祥之兆吧?”晏子回答:“我也听说一个国家确实会有不祥之兆,而且有三不祥:一是有了贤明的人才而君主不去选拔,不想知道;二是知道了也不愿录用;三是虽然录用了却不肯信任。所谓不祥在于此。至于上山见虎,是因为山是虎的巢居;下沟见蛇,是因为沟是蛇的洞穴,这与国家有什么关系呢?怎能说是齐国的不祥之兆呢?” 在百年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叱诧风云的英雄人物可谓不少,但是因为当政者昏庸无道,亲佞人,远贤臣而未受任用的更不少;被录用了却不受信任,受猜疑、迫害的更悲哀。看看曾国藩,受清廷猜忌自动削军自保,最终虽颐养天年,却没能为国家贡献应有的力量;文化大革命一个个开国元勋被“四人帮”迫害致死,惨不忍睹,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国有三不祥,会导致国家败落、混乱,使外族有入侵的机会;企业有三不祥,会出现管理混乱、生产瘫痪,被竞争对手吞并,两者后果一样严重。 我们庆幸的是,五凌公司在以李瑞师董事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沿着既定的发展道路,大步朝前走;公司将人才视为头等资源,大力开展管理研究,确立了以岗位为轴心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了公司上下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以史为鉴,相信广大员工在公司“贤而知,知而用,用而任”的大好环境下,定能实现个人梦想,共创五凌辉煌。

百年中国看上海历史论文心得感悟

思路:根据中国百年之间的发展、创新做展开,并结合自己的观点。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我们回顾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历程。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集中体现在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永远值得自豪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人民永远值得铭记的伟大成就。经过10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伟大成就集中体现在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理解这一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要求党和人民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面向未来,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时间如流水般飞快地从我们眼前流逝回想起以前,我们的党走过了100年艰苦奋斗的道路,我们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党感到骄傲和自满,100年,就像一眨眼的功夫就过去了!但是改革的开放汇集了每个国人的生活,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现在,走过了100年的颠簸道路,从一个只有几十个人的党组织发展成为拥有几千多万的党员,六十多年的世界政党,正是因为有着一批又一批时刻保持先进性的优秀党员。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存力的发展要求,党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义革命。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不知多少年前,作为中国革命的一个转折点,漫漫长征让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建党与长征——中国革命历的两件大事穿越历史的时空,启迪着我们,昭示着未来。在平时我们看得出来,困难面前站的出来,紧要关头豁的出去,当选过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老红军袁林回忆说:“面对敌人冲锋在前的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缺衣少食,把粮食节省下来让给战友的也是共产党员。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维金基来华,先后会见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成立共产党。100年的种种变化让我感慨多少,而自己经历的只是千千万万国人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缩影。党啊,我的母亲,您沾满尘土的汗水,浸透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中国!

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纪录片——《百年中国》。回顾了中国二十世纪,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现代史,里面我印象最深的是:鉴湖女侠。让我来介绍介绍——从慈禧到隆裕,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大清帝国一直掌握在两个女人的手里,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二十世纪初,一位女性的传奇人生,为中国女性的解放带来了亮色。1904年,二十几岁的秋瑾,作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卖掉所有的金银首饰,赴日本留学。当时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这个选择改变了她的一生。当时的日本吸引了中国大量优秀青年,在日本秋瑾结合了革命领袖孙中山和黄兴,在东京秋瑾似乎参加了所有的进步组织。推翻清王朝成为她的理想,她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撰文提倡妇女解放,宣传革命,并出任大通学堂督办。1907年起义失败,遭遇奸人出卖的秋瑾面对危局并没有慌乱。而让我最敬佩的是她那股坚强的傲骨气质。她在敌人面前毫无惧怕,面对酷刑,强忍疼痛不屈服。而她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老百姓心中。百年中国让我更加了解历史,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去看看这部纪录片,记录下历史的点点滴滴。

上海的历程,是近现代中国浮沉嬗变的缩影。上海是一个“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上海,简称“沪”或“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上海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截至2019年,全市下辖16个区,总面积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85平方千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09万人。地形地貌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为海拔19米左右。海拔最高点是位于金山区杭州湾的大金山岛,海拔为70米。西部有天马山、薛山、凤凰山等残丘,天马山为上海陆上最高点,海拔高度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巅”。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乌龟山)、佘山岛、小洋山岛等岩岛。

百年中国看上海历史论文心得感悟一千字

上海的历程,是近现代中国浮沉嬗变的缩影。上海是一个“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上海,简称“沪”或“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上海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截至2019年,全市下辖16个区,总面积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85平方千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09万人。地形地貌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为海拔19米左右。海拔最高点是位于金山区杭州湾的大金山岛,海拔为70米。西部有天马山、薛山、凤凰山等残丘,天马山为上海陆上最高点,海拔高度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巅”。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乌龟山)、佘山岛、小洋山岛等岩岛。

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纪录片——《百年中国》。回顾了中国二十世纪,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现代史,里面我印象最深的是:鉴湖女侠。让我来介绍介绍——从慈禧到隆裕,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大清帝国一直掌握在两个女人的手里,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二十世纪初,一位女性的传奇人生,为中国女性的解放带来了亮色。1904年,二十几岁的秋瑾,作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卖掉所有的金银首饰,赴日本留学。当时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这个选择改变了她的一生。当时的日本吸引了中国大量优秀青年,在日本秋瑾结合了革命领袖孙中山和黄兴,在东京秋瑾似乎参加了所有的进步组织。推翻清王朝成为她的理想,她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撰文提倡妇女解放,宣传革命,并出任大通学堂督办。1907年起义失败,遭遇奸人出卖的秋瑾面对危局并没有慌乱。而让我最敬佩的是她那股坚强的傲骨气质。她在敌人面前毫无惧怕,面对酷刑,强忍疼痛不屈服。而她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老百姓心中。百年中国让我更加了解历史,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去看看这部纪录片,记录下历史的点点滴滴。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一 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 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二 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 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分工过于狭窄,过于专门,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出精品,也难以做综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晓经、史、子、文学、佛学等,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方面,应当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著作中,主要是写他的经世思想,尤注重于《海国图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国图志》,无疑要着重论析。然而魏源博学多闻,年轻时究心阳明心学,好读史书,后随父至京师,从胡承珙问汉儒家法,问宋学于姚学shuǎng@①,学《公羊》于刘逢禄,晚年又修禅礼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国图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学古本》、《庸易通义》、《说文拟雅》、《小学古经》、《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义》、《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诗古微》、《书古微》、《圣武纪》、《元史新编》、《古微堂内外集》等,涉及经、史、子、佛学、诗文,仅经学又及今古文、汉宋学。要对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谈论某些方面,需要综合的研究。这关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应“通识”的要求。一个学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问题,力求改变过于专门、相互割裂的状态。

百年中国看上海历史小论文感悟

上海的历程,是近现代中国浮沉嬗变的缩影。上海是一个“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上海,简称“沪”或“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上海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截至2019年,全市下辖16个区,总面积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85平方千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09万人。地形地貌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为海拔19米左右。海拔最高点是位于金山区杭州湾的大金山岛,海拔为70米。西部有天马山、薛山、凤凰山等残丘,天马山为上海陆上最高点,海拔高度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巅”。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乌龟山)、佘山岛、小洋山岛等岩岛。

从上海开始向中国内地扩张,大量的资本和人口涌入上海滩,上海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一跃成为远东最大的城市。上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市地处长江入海口,太湖流域东缘。境内河道(湖泊)面积约500多平方公里,河面积率为9%~10%;上海市河道长度2万余公里,河网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3公里~4公里。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上海市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辖16个市辖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境内江,河,湖,塘相间,水网交织,主要水域和河道有长江口,黄浦江及其支流吴淞江(苏州河),蕰藻浜,川杨河,淀浦河,大治河,斜塘,圆泄泾,大泖港,太浦河,拦路港,以及金汇港,油墩港等。其中黄浦江干流全长80余公里,河宽大都在300米~700米之间,其上游在松江区米市渡处承接太湖、阳澄淀泖地区和杭嘉湖平原来水,贯穿上海至吴淞口汇入长江口。吴淞江发源于太湖瓜泾口,在市区外白渡桥附近汇入黄浦江,全长约125公里,其中上海境内约54公里,俗称苏州河,为黄浦江主要支流。上海的湖泊集中在与苏、浙交界的西部洼地,最大的湖泊为淀山湖,面积为60余平方公里。

以饮食为例:我国茶叶的品饮和食用大体经历了五次变迁: 一是"煎" 我国古代,最初是把茶叶当作药物用以解毒治病的。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时"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便感其救命之恩,在人间广播植之法。就如同今天煎中药一样,煎其汁进行服用。《茶经》也指出:"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等症,均可饮茶治疗。 二是"煮" 大约在两汉之后,我国的饮茶方式进入了第二阶段。这时,茶叶已从药发展为人们普遍饮用的饮料了。晋代的郭濮在《尔雅注》中即称"可煮作羹饮"。这里"煮"和"羹"两字表明了当时饮茶的特点。据《茶经》引《广雅》的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以米膏出之。欲煮敬饮,先炙令赤迹,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即拌合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样煮出来的东西是粥状的羹,所以又称"茶粥"。唐代以后还普遍放食盐。类似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盛行的奶茶和藏族中盛行的酥油茶。 三是"淹" 就是将茶饼捣成茶末,加上佐料之后用沸水冲泡。这种方法唐代就已流行;宋代以后不再加佐料,但与今天饮茶仍然大不相同,即必须把茶搞成粉末,在饮用方法上与今天饮用砖茶颇为相似。 四是"泡" 到了明代,饮茶才进入了像如今一样的泡茶阶段"。据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记载:"至洪武二十四年(1319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摆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按茶加香物,捣为细饼,已失真味。……今人唯取初荫之精者,汲泉置鼐 ,一泡便啜,遂开千古敬饮之宗。"这里写得很清楚,全取茶芽制作,不加辅料,用沸水冲泡而饮的这种方法,是从明初开始的,不过煮茶之风仍长久地与泡茶的方法并存。 五是"烹" 如今,泡茶仍饮用茶是社会茶叶消费的主要方式,但也不乏茶叶的烹调入馔。进入90年代以来,台湾省茶叶改良场的食品科技工作者,根据科学分析和鉴定,创造了"茶叶宴"这种美食新品种,既丰富了茶叶文化,也是茶叶饮用史上的变革。这种"茶叶宴"共有11道菜,均用国内著名的茶叶参制而成。它们是绿茶沙拉、冻茶酿豆腐、红茶虾仁、祁门红茶鸡丁、香片蒸鳕鱼、铁观音炖鸡、茶叶小笼包、白毫乌龙茶炖牛肉、红茶熏鸡、茶香排骨、竹筒肉丸。使中国菜与"茶道"完美地融为一体,真可谓相得益彰。可喜的是,近年来一种可供食用的茶叶新品"天然超微绿粉茶"已在江苏金坛市问世。将给人们带来饮茶传统方式上的一次大改革。 住房变迁四合院里看洋楼  中国传统的住宅形式多为院落布局,而四合院正是中国人最理想的住宅形式。四合院按中轴线东西两侧的住房对称,正房朝南,东西两侧是厢房,另有耳房和小院。院中铺地砖,两旁可种树木花草,形成一个舒适宁静的居住环境。北京的四合院是这类住宅的典型  1900年后,英、法、美、俄、日等国家先后在北京修建使馆区,在天津租界内修建住宅,建筑风格多为欧式、日式。为便于外国人居住,北京建造了六国饭店,高7层,红色墙面,以壁柱分隔,上有欧洲古典装饰。这是当时中国最高的住宅建筑。  当时居民住宅形式最有地方特色的是长江、珠江两个三角洲。江南水乡的民居多为庭院式。小桥、流水、住宅、码头,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独特的南国水乡风景画。  自外国人进入长江流域后,上海人口激增,地皮价格高涨,从19世纪50年代起,便仿照欧洲联排式住宅的形式,建造了一批成本很低的木板房屋,形成最初的里弄式住房。70年代改用砖木结构,设计了上海独有的石库门里弄民居,这是一种群体集居的居住方式,是上海住房的主要形式。石库门大多成排建筑在井然有序的里弄,为砖木结构的毗连式房屋,脱胎于传统的四合院。弄门纵向深入,过道两旁即为相互毗连的石库门民居。20世纪初,这里里弄式的群体集居的民宅形式也出现在江南的许多城市中,于是中国传统的独门独院居住形式开始被打破了。  珠江三角洲,含福建一部分地区,20世纪初,由于发了财的或有积蓄的华侨开始投资家乡,当地的民宅许多是西式的或中西结构式的,其中的碉楼很有特色。如广东开平市,现存有2600多座形态各异的碉楼,其中相当一部分是20世纪初建造的,风格有罗马式、土耳其式、法兰西式、英格兰式、意大利式、德国碉堡式以及中西结合式,雄伟壮观,绚丽多姿,尽现欧陆风情,使旅游者很难相信这是中国的乡间。华侨的家属之所以要将自己的住宅仿照欧洲古代建筑建成碉楼,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当地比较富有,害怕土匪的抢劫,因此碉楼一般都有5~6层高,还设有望台,加强了安全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