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与国学有关的议论文素材摘抄初中

发布时间:2024-07-07 16:09:00

与国学有关的议论文素材摘抄初中

我与父亲聆听国学那时我六岁,自父亲从美国访谈回来后,一直愁眉不展,原因是:一外国佬问父亲:“Can you tell me about Chinese classics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it(可以跟我讲讲关于中国经典《史记》吗)”?父亲竟尴尬的回答:“i don‘t know(我不知道)”,此事之后,父亲就下了一个决心,要和六岁的我共同学习中国国学经典。从那时以后,父亲断了我的日本动画片、英国连环画,每天清晨指着那‘之乎者也’之类的文字琢磨,还特地托人请了一个国学老师当家教来辅导我和爸爸,对于从小在美国长大的父亲来说是一个艰难的挑战,更何况对于大字都不认识几个的我来说简直就是大眼瞪小眼,始终都捉摸不透老祖先们留下的所谓的“国粹”,父亲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连外国人都知道的中国经典,我们就不能不知道,在外国人面前可不要丢了中国人的脸。还记得那时候国学老师讲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对于《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冰心、巴金等一些著名学家都是十分热衷的,由于我们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国学老师都是用现代话给我们讲的内容,每个故事都是那么的传神,比那无聊透顶的日本漫画精彩多了,什么“兄逼弟曹植赋诗”使我气愤填胸;“张翼德怒鞭督邮”使我拍案叫好,各个片段都让我的心跟着故事的情节时而沸腾,时而哀愁,都让我不能自已,国学老师没在时,爸爸就放着录音机和我坐在沙发上听《三国演义》,我们旁若无人的跟着故事调换情绪,读到张飞遇害了,我和爸爸抱头痛哭、泣不成声,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我和父亲乐了好一下,关羽的神勇无敌、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曹植的才华横溢都在我的脑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曾经我觉得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是无书可及的,现在才知道,这三国豪杰演绎的爱恨情仇更是出神入化、栩栩如神”!至于后来,呵,父亲爱上了《三国演义》,常常蹲在角落里,厕所里偷偷地看,书架上的《复活》也被冷落没有“复活”了。记得那时候,我因父亲的文学学习的熏陶,慢慢接触了《三字经》,只因那不是像《三国演义》那样精彩的故事,而是每句三个字的话,所以我没有丝毫的兴趣,父亲了解到,《三字经》都是古人们积累下做人处事的道理,所以为了我能够学到这一点,父亲煞费苦心想了个游戏---“对暗号”。父亲说:“今天爸爸要去上班了,我跟慧慧玩一个游戏,叫做对暗号,就是今天慧慧在家里听三字经,明天爸爸回来就跟慧慧对暗号,我说一句你说一句,要是你对不出来,爸爸就不喜欢慧慧了”,听到这话,我心就急了,要是爸爸不喜欢我怎么办,那我就没有棒棒糖吃了,没有洋娃娃玩了,不可以和爸爸在一起做游戏了,于是我就乖乖的跑到录音机前听着《三字经》,妈妈反复的给我播放,我的小脑瓜子飞快就记住了,那时候只是为了能够赢这个游戏,那些内容的意思我一概不知,直到后来这些话在我慢慢理解后对我的生活和学习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第二天,爸爸悄悄地推开门进到客厅里,悄悄放下公文包,脚步又轻又慢的走着,我正在忙着搭积木,妈妈正在厨房做饭,平时爸爸下班回来都会给我一个热情的拥抱或者依据亲切的问候,今天爸爸什么温馨的话也没说,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听见这昨天念过无数遍的三个字,于是我推开积木,好像有潜意识的反过头来立马接上话,奶声奶气的回答:“性--本--善”。爸爸把头靠到门边来,好像欣慰的微笑了一下又点点头,咳嗽一下:“性相近”。我跟着记忆的脚步对上:“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爸爸听见了我这流利的三字经背诵,于是笑着冲到我面前一把把我搂在怀里,不停的亲吻着我说:“乖女儿,爸爸和你一起学习,中国老祖宗的东西,我们要牢记,记住,可别再让中国人丢脸哦”,我似懂非懂、傻乎乎的点点头。之后随着我和父亲对文学知识理解的提高,就没有再请国学老师了,而是自己去书店大采购,买回来国学经典,像一些什么《孟子》、《庄子》、《大学》、《中庸》之类的书籍阅读,以提高我们在做人处事方面的能力,还经常阅读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水浒传》、《红楼梦》、《荡寇志》等等一些影响较大的文学经典,渐渐地,渐渐地,我和父亲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古人们的精神文化智慧才构成了当今中国文化的发展,学好中国国学经典知识是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能让后人淡忘了本国古代最纯正的经典。第二年爸爸继续去美国访谈,又一外国佬问:“Please give me the Chinese (请给我讲讲中国文学)”,爸爸自豪而骄傲地说;"Chinese literature is broad and profound, to learn the essence, the journey is difficult, my daughter and I walk on the road(中国文学博大精深,要想学到其中精髓,那旅途是很困难的,我和我的女儿在这条路上行走)",于是那位外国佬回答:“my god ,I underestimated the Chinese (我的天,我太低估中华文化了)”。现在我上初中了,但我和爸爸的文学旅途还在继续,我和爸爸还是对国学经典那样的痴迷,虽然我在住校,在家的时间很少,但也不曾忘记我们的约定,还是一起学习文学经典,一起开启经典文学的大门。

从国学经典中学交友,教做人 ——友也者,友其德;做人者,德为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千金易得,知己难求。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人生态度。古人云:“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战国 策•楚策一》) “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史记•郑世家赞》) “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中说•礼 乐》)友其财、色、权、利、势,最后的结果都是绝与散。交友,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今天,读起《孟子》的《万章篇》,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答案。万章问孟子道:“请问交朋友的原则。” 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说:“不倚仗年龄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交朋友。交朋友,交的是品德,不能够有什么倚仗。)友也者,友其德。何为德?《论语》中这样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直与谅就是德。友直:就是正直的朋友。友谅:谅指诚信,就是要选择那些真诚守信的人为友。我国历来推崇“季布无二诺,侯蠃重一言”的美德,朋友之间更应该以诚相交,以信相交。孔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背弃信义之人不可教。《张劭待式》的故事就给我们诠释了信义的含义。东汉时期,在京城洛阳读书的张劭和范式是两个很重信义的好朋友,两个人同住在太学里读书。学成离别那天,张劭流着眼泪说:“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与你相见?”范式安慰他说:“两年后的中秋节中午,我会按时赶到你家与你见面,并拜见令尊。”两年后,中秋节这一天,张劭杀了鸡,备好了饭,并告知了母亲。他在院子里立了木柱,从木柱的影子来看时间,木柱的影子越来越短。母亲说:“他家远在江南,离这里数千里之远,恐怕不会来了,你为什么这样地相信呢?”张劭说:“范巨卿是一个讲信义的人,必定不会失约的。”正在这时,远处尘土飞扬,一匹快马飞奔而来,马上的人正是范式后来张劭将要死的时候,对他的妻子说:“范巨卿是可以托付的人”。张劭死后,范式接到信还没有赶到,张劭的棺材怎么也放不进事先挖好的坑里,等范式一到,棺材就放了进去。范式替他精心办理丧葬,一直保护他的家人到了归湘地方,同时还非常尽心地照顾他的妻儿。蒙牛乳业的老总牛根生也以“小胜凭智,大胜靠德,以德服人”的准则演绎了一个中国企业快速发展的传奇。牛根生说:“想赢两三个回合,赢三年五年,有点智商就行;要想一辈子赢,没有‘德商’绝对不行。” 我们作为人类灵魂的塑造着,应怎样教会学生做人,做有德之人。有德之人才会去交有德之友。孟子主张人性善,“仁义礼智”四心人皆有之,犹如人的四端,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而是决定于他生活的环境。富润屋,德润身,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慢慢滋润心灵,修其身,养其性。国学经典给了我们很好的依托,诵经典,讲经典故事,读经典儿童文学都是很好的途径。《三字经》中“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的教育无不是现成素材。另外把教育的言教用她们喜欢的故事,儿童经典文学形式呈现,对学生的成长也是一种乐于接受的方式。 《夏洛的网》中夏洛是一只蜘蛛,威尔伯则是一只小猪,当小猪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它一生的终点时,威尔伯吓坏了,恐惧地尖叫着大哭起来:“我不想死!”夏洛特站了出来安慰它:“你不会死的。我来想办法救你!”于是夏洛特开始在房上织起一张大网。清晨,主人惊奇地发现门框的蜘蛛网上,竟然织着这样三个字:“王牌猪”,以后,夏洛用毕生的经历为威尔伯编织着 “光彩照人、谦卑”,是朋友的帮助使威尔伯在展览会上赢得风光,也幸存地活了下来。夏洛的友情换来了威尔伯一生对夏洛的思念,并精心守候夏洛的孩子们。虽然只是一个童话,但他用适合孩子读的语言,教会学生怎样交友,谁是你的夏洛?你将做谁的夏洛?同样的儿童文学作品《绿野仙踪》,多萝西不抛弃不放弃一个朋友,在稻草人被丢在河中心时,被飞猴扔在大树上时,不是不管不顾朋友,而是想尽办法解救朋友。朋友就是孤独时的陪伴着,落难时的拯救者,多萝西对朋友的真诚,以德待人,换来的是朋友的真心相助。稻草成为奥兹国的继承者后,没有安享大王之福,显大王之威,毅然帮助多萝西去寻找南方女巫,只为路上帮助她,帮她圆回到家乡的梦。“是多萝西把我从玉米地那根高杆上摘下来,我的好运全得归功于她,在她没有回到堪萨斯之前,我决不离开她。”他们之间的友谊也都是建立友情之上,互相帮助之上,这就是真正的朋友。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有德之人交谈,这种交谈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学生做人,做有德之人也。友也者,友有德之人也;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以上可以为你写作提供一点素材,希望对你有帮助!

1、排比入题,先声夺人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诚实,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守信,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丽,或素雅,因为诚信,它变得美丽。 (《因诚信酿造生活》) 排比,能增加文章气势,朗朗上口,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用来状物,能景象纷呈;用来叙事,能酣畅淋漓;用来说理,能气势磅礴;用来辩论,能排山倒海;用来抒情,能汪洋恣肆。 2、整散交错,灵巧入题 若能掬起一捧月光,我选择最柔和的;若能采来香山红叶,我选择最艳丽的;若能摘下满天星辰,我选择最明亮的。也许你会说,我的选择不是最好,但我的选择,我相信。(《我的选择,我喜欢》) 整散句结合,能使句式灵活多变,增添文章旋律感和音韵美,给人一种审美感受。 开头用“月光”—“柔和”、“红叶”—“艳丽”、“星辰”—“明亮”构成铺排,色彩鲜明,有先“色”夺人之妙,兼具音韵之美。3、引文入题,典雅厚重 清代张潮《出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yǒu)为知己。”当面对大海;面对着这片蔚蓝;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为知己呢?(《面对大海》) /' 引用前人文句,顺着引文的文气,巧妙引出话题。 4、细腻描绘,形象入题 我曾用水的眼睛审视生活,生活也曾如秋水般阴郁、遥远。阳光透过枫林洒下来,我顺着光束向上望,却似乎又看到一望无际的蒹葭,雾雪般的白色,水草般的柔软。在一片渺渺中我看到了妈妈的眼睛,看到了当年妈妈做出选择的那一刹那。(《让睫毛载来爱,载来幸福》) 中描述性语言往往容易流于刻板和平淡,但如果考生能巧妙抓住特征,注意借鉴,灵活地加以创新,则能打破描绘的刻板和叙述的平淡,让形象的描述飘逸出令人心荡神驰的诗情画意 S_5、警句突现,启迪入题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与死,除了那几声欢呼,几阵痛哭外,便再没了别的。那么,生与死之间的——生命呢?(《生命是什么》) 警句式的开篇令人注目。“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死之间是生命”。凝练、平易、深刻、精辟。6、对话开篇,引人入胜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涅磐前对从弟子说:“你看看我的牙齿,怎么样?”“都掉光了。”“那以舌呢,还在吗?”“还在。”“所以说,坚韧的东西总是比坚硬的东西强”。(《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一则深透禅机的对话,引出了“坚韧”的内涵,推出了文章的观点7、事例开篇,简洁铺陈 选择是难的,更何况是心灵的选择。高渐离为了荆轲,他选择了死;马本斋的母亲为了革命,她选择了牺牲;祝英台为了真挚的爱情,她选择了化蝶。在这友情、亲情与爱情之间的选择,他们是这样做的—— (《生死之间》) 文章开头以名人事迹简洁铺陈:高渐离为友情选择了死亡,用自己的头颅捍卫了“士为知已者死”的至理名言,成为千古奇士;马本斋的母亲选择献身,用自己的至情——博大母爱以殉人间大义,为儿子也为后人树起一座人格丰碑;祝英台选择了化蝶,用自己的灵魂升华了梁山伯的爱情,为有情人的天长地久树立了楷模。8、对称开篇,整齐明快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 /' 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 (《学会历史般的旁观》) 文章开头用一组对称句子,赋予蝶、蜂、花人的性情,通过生动贴切的拟人手法,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体现了考生高超的语言技巧。9、诗词开篇,凸显底蕴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李后主的感悟;“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的感受;“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徐志摩的不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又是苏东坡的坦荡…… (《美丽的离别》)

与国学有关的议论文素材摘抄

国学精粹句子摘抄有: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译: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译: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3、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南史》译: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4、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译: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5、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增广贤文》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6、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7、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8、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的是一位耿直的老人,持真的学人,多才的文人,大写的巨人,而个人所学之鄙陋,因此妄作此传,以示崇敬之意。 姜亮夫(1902~1995),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家、敦煌学家、语言学家、历史文献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云南昭通人,其概与二十世纪同岁,究其一生,可谓退能独善修身,润物于无声之处,进可兼济一方,导善于众庶之间。于己可为“守身如玉德之花”,于学则是“南北归一学之宗”,堪称一代大师。 姜亮夫在1922年以官费生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姜亮夫毕业,而就在其毕业前夕,因不满军阀横行,便在毕业典礼之上,当面指责军阀头目杨森,措辞入骨,险遭祸害。后游东南,欲北上继续求学,遂由沪入京,却遭逢一役,对其触动颇大。在《自订年谱》中,他说:“十八日(1926年3月18日)参与执政府请愿,几及于难,踏燕京大学死难女生杨肩,逾垣出,以此伤心国事,折节读书。”而对于姜亮夫来说,后来在北京为学的时日,则更令他毕生不忘。入京后,他先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科,后以“备取生”进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张济之诸公。而王梁陈三公加之后来苏州拜认的章太炎先生对他的影响则是终身的。诸位先生的治学思想、为人操守、处世态度深深地渗入了姜亮夫后来的学术生活各方面。 后来王国维先生自投昆明湖,这对姜亮夫触动极大。在《自订年谱》中,他言到:“1928年8月,于人世有所了悟,至悲切。初欲自裁不可,然不敢隳而自赎之念起,急去锡,日读《离骚》。请人为章曰‘与屈子同年’。”先师的无故离去,使他猝不及防,虽时隔一年,但依稀昨日,而世间浮沉,所遇种种,更让他无法自拔,欲有一死,不难想象这对于他该是何等的创伤。而在1927年,他便有意长期从事楚辞研究,欲“以此纪念先师王静安(王国维,字静安)先生,继承先师先生(生前)治学的路子”。此后便寄情屈原沉江,致力于楚辞学研究数十年。28岁时,他便写成《屈原赋校注》一书。 此外也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在《路漫漫兮修远——简述我的学术研究道路》一文中,姜亮夫说到:“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大多数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个人的出路都感到苦闷和彷徨,我也处在十分困惑之中。加之日军侵华开始,国家处于纷乱危急之中。我想,在我国历代文人中词章彪炳,深得忠爱之情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为此,我走上了治楚辞,研究屈原的路子。” 在楚辞学方面,姜亮夫最重大的学术建树是以《楚辞书目五种》《楚辞学论文集》《楚辞学今绎讲录)《二招校注》和以180万字的《楚辞通故》为代表的一系列楚辞学论著。其力作《楚辞通故》则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当今研究楚辞最详尽、最有影响的巨著”。这些长期研究的成果及心得,遂奠定了他在楚辞学研究领域的宗师地位。 姜亮夫治学不仅勤恳严整,平日读书也很讲究方法和

“人之初,性本善。人不学,不成器”……想到这些声音在我们耳边回荡,来去匆匆,想一想我们离那段时间有多少时间了,一年,还是两年,nonono,远远不止,如果把幼儿园的时间算进去,那就有将近十年的时间了,我们从简单的学到难的,我们边读边背,这些知识让我们很受启发。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  想到我们读幼儿园时,我们跟着老师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跟着老师念的时候,觉得很无聊,但是这些“高尚”的文化,我们怎么能忘怀呢?我可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我可以在经典国学知识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贫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读小学时,我们拿着国学知识的书,自己背着,自己念着已经不需要老师的帮助,我们的国学知识使我感受到了许多启发,比如学习《论语》让我学会感恩,学习《论语》让我明白了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我们要支持国学。

与国学有关的议论文素材摘抄高中

的是一位耿直的老人,持真的学人,多才的文人,大写的巨人,而个人所学之鄙陋,因此妄作此传,以示崇敬之意。 姜亮夫(1902~1995),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家、敦煌学家、语言学家、历史文献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云南昭通人,其概与二十世纪同岁,究其一生,可谓退能独善修身,润物于无声之处,进可兼济一方,导善于众庶之间。于己可为“守身如玉德之花”,于学则是“南北归一学之宗”,堪称一代大师。 姜亮夫在1922年以官费生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姜亮夫毕业,而就在其毕业前夕,因不满军阀横行,便在毕业典礼之上,当面指责军阀头目杨森,措辞入骨,险遭祸害。后游东南,欲北上继续求学,遂由沪入京,却遭逢一役,对其触动颇大。在《自订年谱》中,他说:“十八日(1926年3月18日)参与执政府请愿,几及于难,踏燕京大学死难女生杨肩,逾垣出,以此伤心国事,折节读书。”而对于姜亮夫来说,后来在北京为学的时日,则更令他毕生不忘。入京后,他先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科,后以“备取生”进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张济之诸公。而王梁陈三公加之后来苏州拜认的章太炎先生对他的影响则是终身的。诸位先生的治学思想、为人操守、处世态度深深地渗入了姜亮夫后来的学术生活各方面。 后来王国维先生自投昆明湖,这对姜亮夫触动极大。在《自订年谱》中,他言到:“1928年8月,于人世有所了悟,至悲切。初欲自裁不可,然不敢隳而自赎之念起,急去锡,日读《离骚》。请人为章曰‘与屈子同年’。”先师的无故离去,使他猝不及防,虽时隔一年,但依稀昨日,而世间浮沉,所遇种种,更让他无法自拔,欲有一死,不难想象这对于他该是何等的创伤。而在1927年,他便有意长期从事楚辞研究,欲“以此纪念先师王静安(王国维,字静安)先生,继承先师先生(生前)治学的路子”。此后便寄情屈原沉江,致力于楚辞学研究数十年。28岁时,他便写成《屈原赋校注》一书。 此外也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在《路漫漫兮修远——简述我的学术研究道路》一文中,姜亮夫说到:“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大多数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个人的出路都感到苦闷和彷徨,我也处在十分困惑之中。加之日军侵华开始,国家处于纷乱危急之中。我想,在我国历代文人中词章彪炳,深得忠爱之情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为此,我走上了治楚辞,研究屈原的路子。” 在楚辞学方面,姜亮夫最重大的学术建树是以《楚辞书目五种》《楚辞学论文集》《楚辞学今绎讲录)《二招校注》和以180万字的《楚辞通故》为代表的一系列楚辞学论著。其力作《楚辞通故》则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当今研究楚辞最详尽、最有影响的巨著”。这些长期研究的成果及心得,遂奠定了他在楚辞学研究领域的宗师地位。 姜亮夫治学不仅勤恳严整,平日读书也很讲究方法和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以上可以为你写作提供一点素材,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之初,性本善。人不学,不成器”……想到这些声音在我们耳边回荡,来去匆匆,想一想我们离那段时间有多少时间了,一年,还是两年,nonono,远远不止,如果把幼儿园的时间算进去,那就有将近十年的时间了,我们从简单的学到难的,我们边读边背,这些知识让我们很受启发。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  想到我们读幼儿园时,我们跟着老师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跟着老师念的时候,觉得很无聊,但是这些“高尚”的文化,我们怎么能忘怀呢?我可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我可以在经典国学知识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贫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读小学时,我们拿着国学知识的书,自己背着,自己念着已经不需要老师的帮助,我们的国学知识使我感受到了许多启发,比如学习《论语》让我学会感恩,学习《论语》让我明白了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我们要支持国学。

有关外国的议论文素材摘抄初中

可以做拼搏的话题,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比喻尽最大的力量,极度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比如贝多芬的拼搏成长:大作曲家贝多芬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学,十七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之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又接踵而至,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爱情上也屡遭挫折,在这种境遇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与生命的顽强拼搏中,他的意志占了上风,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

勤奋,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勤奋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王羲之与“墨池” 王羲之是东晋有名的书法家。他每天坚持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笔。这样日复一日,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像墨一般。于是人们把这口池塘叫作“墨池”,也叫“洗砚池”、“洗笔池”。

关于毅力的素材,张海迪立志成才 张海迪自幼就患有严重的高位截瘫,几次濒临死亡的边缘,身体可算弱小,可是20多年来,她学会了4门外语,翻译了16万多字的外国著作,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并自学了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1万多人次,作出了巨大贡献,与张海迪相比,我们这些身体健壮的人又当做些什么呢?

有一位女士,多年来总是嘲笑对面的女邻居懒惰:“你看她衣服永远都洗不干净,晾着的衣服上面总是有斑点!”有一天,这位女士的朋友到她家做客,听见她嘲笑对面的女士时,就仔细地观察起来。结果细心的朋友发现了问题所在,于是拿起一块抹布,把女士家的玻璃窗上的污垢擦干净,然后说:“你再看看,对面的衣服还脏吗?”原来是这位女士自己家的玻璃窗脏了。 审题参考:自己的玻璃窗脏了,透过这样的窗户看任何东西恐怕都是脏的。自己的心灵晦暗了,那么看任何人都是污浊的,有问题的,甚至是邪恶的。同时告诉人们,当你说别

关于国学的议论文素材摘抄初中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放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哉;祸种乎地,莫之知避。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去避免。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的用处。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泉水干涸了,鱼被困在陆地上,互相吹腮上的水泡,互相泼残存的泉水;这种情况固然很感人,但是不如在江湖之中畅游,忘记对方的存在。这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思想体现。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自然给我以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是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7、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为之有野。”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内储藏着多少财务,这就是聪明;带头思安进入屋内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以上可以为你写作提供一点素材,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要问国学的意义,应该先知道什么是国学。如此问题便是答案。然后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上描述价值,便有了论文的依据与论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