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苏轼议论文800字作文素材赏析

发布时间:2024-07-09 03:54:49

苏轼议论文800字作文素材赏析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乾通六年,赠太师。苏轼是苏洵的长子,嘉佑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与《前后赤壁赋》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在诗中难免有些政治思想。

蓬稚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苏轼800字议论文素材赏析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乾通六年,赠太师。苏轼是苏洵的长子,嘉佑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与《前后赤壁赋》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在诗中难免有些政治思想。

苏轼议论文800字作文素材及赏析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乾通六年,赠太师。苏轼是苏洵的长子,嘉佑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与《前后赤壁赋》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在诗中难免有些政治思想。

乐观的苏轼下一个单元是有关诗歌的综合学习单元,当然少不了诗歌的搜集。所以,施老师也布置下搜集诗歌的作业。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在这那么多的闪烁的金子中,苏轼的诗歌显得是多么耀眼。我也对苏轼产生了兴趣,查了资料,这才知道原来苏轼一生有着这么多的不如意。苏轼,是四川眉山人,(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一生在仕途中漂泊,先是在杭州任官,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在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又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就在途中他的小儿子也不幸去世。后来神宗逝世,哲宗即位,苏轼又被召回朝,后面,苏轼又自己去杭州任官,又被召回朝。最后,外放颖川,苏轼死于途中。虽然苏轼他一生有很多不如意,但是从他的诗词中却可以读到他那种乐观的心态。像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有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是用如此一个比喻来乐观面对仕途的不顺。再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在黄州时游赤壁所写,那时候他已经是被贬在黄州,手中无权,本来应该难受才对,可他如此豪迈、有力的歌颂了祖国河山和英雄人物,他如此乐观!还有《定风波》,苏轼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显现了他随处逆境却不畏惧让人又一次感到了苏轼的旷达乐观。苏轼一生的的确确曲折起伏,仕途中十分不顺,可他却乐观旷达,写下了这么多千古流芳的诗词。真是十分了不起!

苏轼800字议论文素材及赏析

苏东坡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写了不少非常非常优美的文学作品,这是很多人都熟知的。但有一点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是一个著名的美食家。 苏东坡非常喜欢品尝各种菜系的佳肴美味。兴致来的时候,他就亲自下厨做几个好菜。要知道,每一个好吃懒做的人是当不成美食家的,一个美食家需要不断思考自己的菜品设计,需要考量多个食材搭配之后的色彩是不是美观艳丽啊,口味是不是和谐美好啊,香味是不是诱人口水啊,口感是不是非常舒服啊。。。。。只有优先将这些方面逐一考虑,再选择美好新鲜的食材,安排各种食材的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才能创作出优美的令人难以忘怀的菜品。苏东坡正是这样一个有思想、有规划、有设计、有实施的美食家。他亲自走进厨房,带着竹林里的清露,回味着花园里的情景,似乎耳畔还有丝竹悦耳动听的回音萦绕在脑海。青青的竹笋慢慢剖开,切成细细的丝,犹如轻雾般漫开,烧一壶开水,把竹笋放进去焯水,笋丝在开水中游动,似无数条银鱼游动,勾起苏东坡无限的遐想。。。。。。一桌席完成了,似乎还缺少配酒的大菜,东坡挥手叫来了邻家小妹,小妹最懂大哥的心思,转身回家端来了一盘诱人的大菜————————————————你一定知道这道菜的名字,我就不用再说了。

苏轼,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一位风流倜傥的才子,一名政绩显耀的官僚。他是中国士大夫完美个性和人格的化身,他的诗词更是流芳千古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赏析: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哲理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迷在局中者看这个世界,就像庄子笔下的井蛙与夏虫一样,永远看不清事情的真相。

东坡情何处江海寄馀生?也无人。何处寻梦,只得惘生。很早很早以前,东坡的诗句在我的严重不过就是简简单单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如此而已。我是不懂得什么是真什么是梦的孩子。所以人家东坡兄简简单单的几句“一池萍碎”就让我哭哭啼啼不知如何是好。“离人泪”时感伤。苏轼是个感伤的人吧。用杨花带出的是惆怅,带出的是分别。还有丝丝身上的泪。东坡兄喜欢玩弄我们这些愚昧无知的孩子。好多不认识的字。但是每个字,就是每个字,他们都似被赋予生命一般,发出摄人的光芒。“萦损柔肠”,何处是归向。“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睁眼才知,何谓惊异。东坡兄是桀骜不驯的。这点我绝对肯定。每当九九归一之时,东坡兄变“皆怀---”放人深省。总是在向这些文人是什么做的脑袋。什么都会。想不通。所以跟着学。也想像他们一样样样都厉害。奔赴战场般的努力练习,到底有什么给了我们那种肯定。因为喜欢东坡之诗才知道什么才值得我相信。思量,“遗踪何在,一池萍碎”。一切烦恼,无言语清。破天荒有点害怕看东坡兄的词了,不过还是很希冀东坡肉的味道。所以不管怎样都很想细细品赏何处是神伤,因为不知道到底什么是美味,所以不会真正的相信着什么才似什么。我的最爱。《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何处归晓。很有一番“纯情”的诗,因为其中的“天涯何处无芳草”实在是很用处广泛,例如,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嗯,颇有一番“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味道。是否有什么东西偷偷的来临了?“燕子飞时”已到,不知何时又从南边飞回来。迁徙之时。不知如何,到底是什么在“燕子飞时”带到了深深的爱恋中。东坡之念,便是如此吧。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东坡之悲何处在,临江欲仙开怀。夜饮甘醇醒复醉,归来夜已三更。花褪。新榭。亭台。轩檐。苏轼有的是什么样的悲怆,什么样的过往。他的词,韵,婉,柔,幽,狂。何处见明月,一幕清帘。相见无用,思量却无言。那日,小舟从此逝,江海,何处寄馀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相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皆怀子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水龙照月吟,蝶恋独艳花,临江面欲仙。无偿不过成血泪,无缘谦是无人扬花缀。如今,飘飘然难尽东坡情。

议论文苏轼素材赏析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乾通六年,赠太师。苏轼是苏洵的长子,嘉佑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与《前后赤壁赋》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在诗中难免有些政治思想。

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旷达与豪迈…… 一、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二、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三、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四、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苏轼,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一位风流倜傥的才子,一名政绩显耀的官僚。他是中国士大夫完美个性和人格的化身,他的诗词更是流芳千古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赏析: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哲理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迷在局中者看这个世界,就像庄子笔下的井蛙与夏虫一样,永远看不清事情的真相。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