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地震学报英文版怎么写论文的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1 16:53:34

地震学报英文版怎么写论文的题目

我的毕业论文也是在网上找的,你到 这里看看,我的就是在这里找的,然后自己写的就可以了!

物流毕业论文 物流是指计划、执行与控制原材料或最终产品从产地到使用地点的实际流程,物流服务具体包括定单管理、运输、仓储、装卸、送递、报关、退货处理、信息服务及增殖业务。显然,货物运输路径的选择,仓库地址的选择等,都涉及到如何处理大量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而缩短物流时间,降低成本的问题,而地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GIS)不仅具有对空间和属性数据采集、输入、编辑、存储、管理、空间分析、查询、输出和显示功能,而且可为系统用户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见,将其应用于物流配送系统中,可大大加强对物流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管理,实现高效、高质的物流配送服务,本文分以下几部分对GIS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2 现代物流与GIS融合 1)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边缘科学,可作为应用于各领域的基础平台。这种集成是对信息的各种加工、处理过程的应用、融合和交叉渗透,并且实现各种信息的数字化的过程。 在GIS中,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分别描述地理实体的两面,以地理实体为主线组织起来。空间信息还包括了空间要素之间的几何关系,使GIS能够支持一般管理信息系统所不能支持的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以便于制定规划和决策。现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兴起更使其被越来越多的商业领域用来作为一种信息查询和信息分析工具[3],GIS技术本身也融入了这些商业领域的通用模型(如ARC/INFO的网络分析模块),因而GIS技术在各个商业领域的应用在深度上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事实上,凡是涉及到地理分布的领域都可以应用GIS技术。 2)物流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也向着现代化方向迅速发展。物流现代化不仅指物流手段 (物流设施、设备等 )和物流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而且指物流管理 (包括物流组织、物流计划的编制、物流运输方案的选择、经济指标的确定,等等)的科学化[4]。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已经被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重要的"第三利润源"[5],它通过降低流通费用,缩短流通时间,可以整合企业价值链、延伸企业的控制能力,加快企业资金周转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 尤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商必须全面、准确、动态地掌握散布在全国各个中转仓库、经销商、零售商以及各种运输环节之中的产品流动状况,并以此制定生产和销售计划,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因此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加推动了现代物流业迅速兴起。 那么,把GIS技术融入到物流配送的过程中,就能更容易地处理物流配送中货物的运输、仓储、装卸、送递等各个环节(如图1),并对其中涉及的问题如运输路线的选择、仓库位置的选择、仓库的容量设置、合理装卸策略、运输车辆的调度和投递路线的选择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决策分析,这样才符合现代物流的要求,才有助于物流配送企业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实际上,随着电子商务、物流和GIS本身的发展,GIS技术将成为全程物流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图1 物流配送过程 3 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设计 1 需求分析 如以某一城市中的物流配送过程为例,那么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客户提供的详细地址字符串,确定客户的地理位置和车辆路线;   2)、通过基于GIS的查询、地图表现的辅助决策,实现对车辆路线的合理编辑(如创建、删除、修改)和客户配送排序;   3)、用特定的地图符号在地图上表示客户的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客户(如普通客户和会员客户,单位客户和个人客户等)采用不同的符号表示;   4)、通过GIS的查询功能或在地图上点击地图客户符号,显示此客户符号的属性信息,并可以编辑属性;   5)、在地图上查询客户的位置以及客户周围的环境以发现潜在客户;   6)、通过业务系统调用GIS,以图形的方式显示业务系统的各种相关操作结果的数值信息;   7)、基于综合评估模型和GIS的查询,实现对配送区域的拆分、合并; 2 系统总体结构 设计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和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空间数据库来实现数据的无缝集成,空间数据索引采用基于改进R-Tree的空间数据索引结构,属性数据索引采用B+树数据结构;网络数据传输采用三层结构模型,并采用Java Applet进行开发,这样与平台无关又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使海量空间数据的存储、分析和共享成为可能。系统网络结构图如下: 图2 系统网络结构图 3 系统模型设计 由上述分析,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应集成以下主要模型:设施定位模型、车辆路线模块、配送区域划分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客户配送排序模型。 1)设施定位模型。用于确定一个或多个设施的位置。在物流系统中,仓库和运输路线共同组成了物流网络,仓库处于网络的节点上,节点决定着线路,如何根据供求的实际需要并结合经济效益等原则,在既定区域内设立多少个仓库,每个仓库的位置,每个仓库的规模,以及仓库之间的物流关系等,运用此模型均能很容易地得到解决。 2)车辆路线模型。用于解决一个起始点、多个终点的货物运输中,如何降低物流作业费用,并保证服务质量的问题。 3)网络物流模型。用于解决寻求最有效的分配货物路径问题,也就是物流网点布局问题。如将货物从N个仓库运往到M个商店,每个商店都有固定的需求量,因此需要确定由哪个仓库提货送给那个商店,所耗的运输代价最小。还包括决定使用多少辆车,每辆车的路线等。 4) 配送区域划分模型。根据各个要素的相似点把同一层上的所有或部分要素分为几个组,用以解决确定服务范围和销售市场范围等问题。如某一公司要设立X个分销点,要求这些分销点要覆盖某一地区,而且要使每个分销点的顾客数目大致相等。 5)空间查询模型。如可以查询以某一商业网点为圆心某半径内配送点的数目,以此判断哪一个配送中心距离最近,为安排配送做准备。 4 系统功能实现 那么,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可实现如下主要功能: 1)车辆和货物跟踪:利用GPS和电子地图可以实时显示出车辆或货物的实际位置,并能查询出车辆和货物的状态,以便进行合理调度和管理。 2)提供运输路线规划和导航 规划出运输线路,使显示器能够在电子地图上显示设计线路,并同时显示汽车运行路径和运行方法。 3)信息查询 对配送范围内的主要建筑、运输车辆、客户等进行查询,查询资料可以文字、语言及图象的形式显示,并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其位置。 4)模拟与决策 如可利用长期客户、车辆、订单和地理数据等建立模型来进行物流网络的布局模拟,并以此来建立决策支持系统,以提供更有效而直观的决策依据。 5结束语 当今,随着电子商务的再次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业愈来愈成为热点[6]。利用GIS能高效地处理空间和属性数据的优势来建立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虽处于初始阶段,但无疑是有益的尝试,它必将是以后的发展趋势。 参 考 文 献 1、张铎 《我国物流企业如何迎接电子商务》中国流通经济 1 p12~13; 2、刘秉镰,姜国杰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中的若干问题》铁道物资科学管理 1 p2 3、屈春燕等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地震学报 1p91 4、叶杰刚《关于物流问题的理论探索》当代经济科学1 p51~56; 5、陈罕琳 《信息技术让物流货畅路通》 计算机周刊 37,p14; 6、兰洪杰,沈家洪 《电子商务下配送问题浅析》中国流通经济 1 p10~11

是EI啦,本实验室很多往那投的。期刊水平不错啊

我是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所的研究生 我可以告诉你我们所的期刊的投稿方式如下: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450号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西北地震学报》编辑部收    邮政编码:730000    电话:0931-8275892

地震学报英文版怎么写论文的目录

《地震学报》英文版创刊于1988年,是由中国地震学会主办的地震学综合性学术刊物。现任主编是中国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陈运泰。《地震学报》英文版与《地震学报》中文版自1994年起内容一一对应,同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地震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也登载一些与地震有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等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登载本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介绍地震学及其有关的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登载与地震学有关的评述文章;反映地震学及其有关科技工作动态。自2009年开始,《地震学报》英文版将更改英文刊名《Acta Seismologica Sinica》为《Earthquake Science》,届时期刊的封面、版本以及版式将作相应的调整。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接受独立提交的英文稿,《地震学报》中文版中的一些优秀的论文仍将继续在《地震学报》英文版上同时出版。 1992年获国家地震局首次科技期刊评比优秀奖。1992年获国家地震局首次科技期刊评比国际交流奖。1992年获中国科技协会首届优秀学术期刊评比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地震局第二届科技期刊评比优秀奖。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3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百种重点期刊奖。 期刊名称:地震学报英文版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学会国内刊号:CN11-2022刊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国际刊号:ISSN1000-9116邮政编码:100081文 种:英文刊 期:双月刊开 本:16开

投稿格式大致都一样,万维书刊网上有一般的投稿格式可以参考,在期刊简介的页面下边。上面也有该期刊的投稿方式,并且可以直接投稿到编辑部,非常方便投稿。看看去吧,您会有所收获的。百度谷歌万维书刊,首页就是。

客观讲难易度基本差说投浙报倒要看板意思板名号要响所谓

尹祥础(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 100036)王裕仓(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实验室(LNM),北京 100080)摘要 由于损伤过程的不可逆性,当孕震区介质受到损伤后,其对加载的响应将不同于卸载响应。加载响应与卸载响应的比Y(称之为加卸载响应比,英文为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简称LURR)可以度量孕震区介质的损伤程度或接近失稳的程度,因而可以作为一种地震预测的新途径。对数百个地震震例的检验(震级从4级到6级)表明:在主震发生前的一段时间里,Y值显著大于1。而对于7个稳定区(指在较长时期内未发生过强震,而小震资料又较丰富的地区),在长达20年的时间内,Y值始终在1附近作轻微的起伏。近年来,利用本方法对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十几次中强地震及美国北岭地震(17,Mw=7)与日本关东地区地震(11,Ms=6)作出了成功的中期预测。关键词 地震预报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1 引言地震的物理实质是什么?从力学的观点看,它正是震源区介质(岩体)的损伤与快速破坏(失稳)过程,并伴随应力与应变能的快速释放。让我们研究孕震区(含断层或弱化区的岩体)在高温高压下的本构关系,如图1所示。图1中纵坐标为广义载荷P,而横坐标为对于载荷P的响应R。我们首先定义如下两个参数:响应率X与加卸载响应比Y。响应率X定义为: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 第5卷 现代岩石圈运动 地震地质式中:△P表示载荷增量,而△R表示相当于△P的响应增量。加卸载响应比Y定义为: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 第5卷 现代岩石圈运动 地震地质式中:X+、X-分别表示在加载及卸载条件下的响应率。众所周知,材料若处于弹性阶段(图1中的OA段),加载时(△P>0)的响应率X﹢,将等于卸载时(△P<0)的响应率,即Y=1。但是若应力超过弹性后,X+>X-,因而Y>1。当材料逐步趋向破裂时,Y值也随之逐渐增大。当趋近于图1中的顶点T时,X+趋于无限大;而X-仍保持为有限值,因而Y值也将趋于无穷。所以顶点T可以作为预测失稳的前兆点。图1 震源区的本构关系从损伤力学的观点看,地震孕育过程就是孕震区介质的损伤过程。因此有希望采用损伤力学中的损伤参数D来定量地刻划地震的孕育进程。损伤D有多种方法定义。最直接的一种是用弹性模量(4阶张量)的变化来定义D。为简单起见,有时只用弹性模量张量的一个分量来定义D。例如Lamaitre[23]定义D为: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 第5卷 现代岩石圈运动 地震地质式中:Eo为未损伤材料的杨氏模量,E为已损伤材料的杨氏模量。如果卸载时的模量为Eo,则(3)式可表示为: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 第5卷 现代岩石圈运动 地震地质式(4)意味着D与Y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也就是说,Y也可以作为孕震区损伤程度的度量。即使损伤D不按式(3)而另行定义,D与Y之间仍然会存在内在关系。这就明参数Y可以定量地刻划地震孕育进程,因而可以作为地震预报的定量前兆[11~18,24~27]。要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进行地震预报,必须首先解决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如何对地球进行加载与卸载,以及如何判别加载与卸载。其次是怎样选择合适的参数作为响应。以下分别讨论这几个问题。(1)如何对地壳块体进行加卸载?孕震区的线性尺度可以达到几百甚至上千千米。对其进行加卸载的方法之一是利用潮汐应力。潮汐力不断地周期性地变化。也就是说它对地球的各部分不停地进行加载与卸载。(2)用什么准则判定加载与卸载?加载与卸载问题,在塑性力学中有详细的讨论。对于不同的材料应选择不同的准则。对塑性较好的多种金属(如低中碳钢、铝等)Von Mesis准则比较适用;而对地质材料的破坏,则Coulumb准则[22]更适合。我们在文献[12,13,24,26]中对此作了详细的研究与论述。请参阅上述文献,本文不再赘述。(3)选择什么参数作为计算Y值的响应地壳形变、井水水位、地震活动性及其他震源参数以及许多其他地球物理参数都可以作为响应,用于计算Y值。从“八五”期间起,我们与国内外许多地球物理学家合作,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国家科委、国家地震局的“八五”、“九五”攻关项目中,均安排了相应的项目,同时还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会及地震科学基金会的支持,取得了比较多的成果[1,4~6,10,19]。在本文中主要介绍以地震能量为响应的加卸载响应YE(在本文中很少涉及其他参数的加卸载响应比,所以仍以Y代替YE)。Y定义为: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 第5卷 现代岩石圈运动 地震地质式中:E为地震能量,符号“+”“-”分别表示加载与卸载,N+、N-分别表示在规定的时空范围内发生的加载地震及卸载地震(在加载时段内及卸载时段内发生的地震,在以往的文献中,有时也简称为正地震及负地震)的数目,m为常数,取为0、1/3、1/2、2/3及1。m=1时,Y为所有正地震能量之和与负地震能量之比;m=1/2,Em为贝尼奥夫应变;m=1/3及2/3时,Em分别表示震源的线尺度及面尺度;当m=0时,Y=N﹢/N﹣,即正、负地震数1之比。在本文中恒取m=1/2。取一定的时、空范围(例如2°×2°,几个月至1年),按式(5),计算出一个Y值。利用该区域Y值随时间的变化,可能预测出该区域内未来发生地震的危险程度。2 震例检验我们用国内外数百个已发生的地震,对LURR理论进行了广泛的震例检验,震级范围从Ms=4到Ms=6。检验的结果是满意的[13,16,24,26]。以下是1970~1992年期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10个大地震(Ms≥7)的孕震区LURR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2)。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大陆共发生Ms>7级以上地震13个,其中有3个地震(青海地震、通海地震及西藏亦基台错地震)因数据太少无法利用它们计算LURR之外,对其他10个大震全部进行了研究,地震前各孕震区Y随时间的变化示于图2,山图可知,10个震例中,有9个震例,在震前Y明显大于1,Y>1的时间大约持续1~3年。除了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大陆的震例(4≤Ms≤6)外,根据我们所能得到的资料还研究了日本、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若干震例。都取得了好的结果[13,18,26]。此外,我们选择了中国大陆的7个区域作对比研究,这7个区域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强震,但近20多年来,地震活动性较低,没有发生过中强地震,处于低地震活动期。其LURR的变化情况(图3)与图2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所有这7个区域里,在20多年(1970~1992)的时间里,其Y值均在1附近作轻微起伏。图2 1970~1992年中国大陆所有7级以上大地震前Y随时间的变化曲线a—06四川炉霍地震(Ms=6);b—11云南永善地震(Ms=1);c—11新疆乌恰地震(Ms=3);d—04辽宁海城地震(Ms=3);e—29云南龙陵地震(Ms=4);f—28河北唐山地震(Ms=8);g—16四川松潘地震(Ms=2);h—23新疆乌恰地震(Ms=1);i—06云南澜沧地震(Ms=6);j—26青海共和地震(Ms=0)图3 1970~1992年间,7个平静区的Y-t曲线a—郯庐断裂带南段(5°N士1°,118°E±1°);b—陕北(5°N±1°,119°E±1°);c—川东(0°N±1°,118E士1°);d—鲁北(0°N±1°,119°E±1°);e—鲁西(0°N士1°,118°E±1°);f—豫北(0°N±1°,113°E±1°);g—鲁南(0°N士1°,117°E±1°)3 地震预报实践近年来我们尝试用本方法进行地震预报,多次成功对发生在中国大陆的6级以上地震成功地作出了中期预报[5,7,15~18]。此外,还成功地预报了1994年1月17日的美国北岭地震[24]及1996年9月11日的日本千叶地震[18]。部分被预测的地震震前的Y-t曲线示于图4。以下对其中几个典型地震的预测情况略作说明。1993年夏初,我们得到由USGS所属NEIC(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供给的加利福尼亚州地震目录,利用此目录研究了该州的加卸载响应比,发现其中有3个地区在较长的时间(长于一年)内Y值显著大于1。经研究后,于1993年10月28日写信给提供我们数据的那位科学家(ISOP项目的负责人),在信中提供了分区的加卸载响应比结果,并且预测:在其中3个区域或其附近,在一年内(28~28)可能发生中强地震(7>M≥6)。在预测后不到3个月,1994年1月17日发生北岭地震(图4e),发生在预测的一个地区的边缘。再后,1994年9月12日,在另两个地区的中间发生一个Ms=0级地震。图4 用LURR理论成功地预测的某些中外地震的震前Y-t曲线a—26山西大同地震(Ms=1);b—27云南普洱地震(Ms=3);c—26青海共和地震(Ms=0);d—03青海共和地震(Ms=0);e—17美国北岭地震(Mw=7);f—11日本千叶地震(Ms=6)1996年春,应日本气象厅科学家的要求对日本的关东地区,和歌山地区及兵库地区的加卸载响应比进行了分析研究(资料由对方提供),研究后得到几点结果:①关东地区(按对方提供资料的范围为了35°~36°N,139°~141°E)在一年内发生Ms=6级地震可能性很大;②和歌山地区在近期内不会发生中强以上地震(对方原来预计此地区危险性很高);③17神户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很显著。我们于1996年4月1日将有关结果传真给了对方科学家,同时写成论文[18]于1996年5月间投《中国地震》(季刊)。该文于《中国地震》中文版1996年第三期(1996年9月初出版)及英文版(由美国Allerton出版公司出版)第四期刊出。其后,在1996年9月11日发出了Ms=6级千叶地震(5°N,9°E)。关于国内的地震预测只讨论一个震例——1994年12月31日的广西北部湾地震(Ms=1)。1993年底我们在“1994年中国大陆地震趋势研究”的报道中将广西沿海地区列为地震危险区[15]。直至于1994年11月分析预报中心召开会商会时,该区未发生过任何中强地震,但当我们研究01~31时段中国大陆LURR的空间分布时,发现该区域的Y值异常仍非常突出[16],因此我们认为该区域仍可能在年内发生强烈地震,结果在1994年最后一天发生了北部湾Ms=1级地震,并于1995年1月10日再次发生Ms=2级地震。以上震例是成功的例子,但也有些Y值较高的区域,在预测的时段内并未发生强烈地震。这些区域在一定时段内加卸载响应比升高,说明该区域的地震孕育过程正在进行,但随后却可能发生了卸载使地震孕育过程推迟甚至中断,对于这种情况,如何判别是以后要着力研究的课题。4 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化特征大量的震例研究表明,LURR的空间分布图像是很复杂的。当一个地区未来要发生强烈地震前,将出现一系列高Y值区,这些高Y值区往往连成一个环状,形成面包圈图像[7],大部分未来的地震将会在发生面包圈内或其邻域。图5是14云南普洱Ms=0级地震震前一年间该区域内Y值的空间分布。由图可见,高Y值区围绕着未来的震中形成一个面积约为5°×5°的面包圈。将LURR的空间分布作成立体图,每一个高Y值区形成一个高峰,很多个高Y值区就形成群峰突起的图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地震活动性低(指未发生强震)的区域内,Y值在1°上下轻微起伏,所以LURR的空间分布立体图就像平原地区的地形,我们形象地称这种图像为“一马平川”。图5 14云南普洱Ms=0级地震震前一年时段内,Y=0的等值线图图中符号代表未来的震中对于同一地区,在地震孕育过程中,不同时段的LURR空间分布图像是不同的,也就是说,空间分布图像随时间发生变化。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强震前多个高Y区向未来的震中迁移,称之为高Y值区的会聚现象[8]。研究了1970年后中国大陆的12个Ms≥0大震[8]。12个震例中,有11个发现了会聚现象,且未来的震中处于面包圈内,只有23中缅边界上的Ms=0级地震,未来的震中处于面包圈外,距圈的外边界约50km。这可能与该地震发生在两国边境地区,缅甸一侧的数据不好收集有关。进一步,我们还发现:强震发生前,高Y值区迁移速度在同一地区,近似不变,大致为100km/a的量级。但不同地区的迁移速度有所差异[8]。Scholz曾经撰文说,华北地区的形变锋(deformation front)传播速度约为150km/a,Press和Allen则观测到美国南加州地区的形变波(deformotion wave)速度为100km/a。这三者在物理上是有关系的,而且其数值在数量级上也是彼此相符的。5 展望前已述及,除了地震能量外,其他许多有关的地球物理参数(如地下水位、地壳体应变、地倾斜、地磁参数、尾波Q…)均可选择为响应,进行加卸载响应比的研究[1,2,4,10]。图6为取尾波Q值的例数作为响应,计算LURR—YQ的例子。图6所示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北岭地震(17,Mw=6)前该区YQ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将它与图4e作比较后可以看出,二者在定性上是一致的。图6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北岭地震的YQ变化图对同一时空域用众多的参数可以计算出众多的LURR值,然后进行综合预报,必然会提高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进行地震预报的精度。简而言之,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可能为地震预报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现在国内地震界有不少人在研究,应用与改善它[5]。近来通过研究,表明北京地区的有感地震(指6>M≥4)前[9]甚至北京地区的矿震(M>2)前,Y值也有较明显的升高。这说明,除天然地震外,对于诱发地震(矿震、水库地震[4]…)以及某些其他地震灾害(如岩爆、滑坡、火山喷发…),也可能用LURR理论进行预测。致谢 谨向傅承义、Keiti Aki、秦馨菱、王仁、陈章立、何永年、葛治州、陈鑫连、梅世蓉、罗灼礼、张国民、李宣瑚、张伯民教授及EABergman、KHosono、HPOuyang博士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他们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本项目得到国家自然基金会(批准号 19732006)、国家科委及国家地震局“八五”及“九五”攻关项目、地震学基金会以及中国科学院LNM开放实验室(Lab of Nonlinear Mechanics of Continuous Media,Institute of Mechanics)的资助。参考文献[1]陈建民,张昭栋,杨林章,石荣会,张继红地下水位固体潮响应比的地震异常地震,1994,10(1):73~[2]陈学忠,尹祥础水库地震主震前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特征中国地震,1994,10(4):361~[3]陈学忠,尹祥础,K Ake,H Ouyang,宋志平,王裕仓以介质参数波Q1作为响应的加卸载响应比研究中国地震,1996,12(3):243~[4]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关于1994年我国地震趋势的研究报告见: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4年度)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5]李宜瑚“八五”地震预报理论及方法攻关新进展之一:加卸载响应比理论预测洛杉矶地震获得成功国际地震动态,1994,10(4):24~[6]刘桂萍,马丽,尹祥础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前响应比特征的研究地震,1994,(6):34~[7]宋志平,尹祥础,陈学忠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地震三要素的预测意义地震学报,1996,18(2):179~[8]施行觉,许和明,万永中,卢振刚,陈学忠模拟引潮力作用下的岩石破裂特征: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实验研究之一。地球物理学报,1994,37(5):633~[9]王丹文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在以磁报震中的应用探索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5,(16):26~[10]杨林章,何世海,郗钦文,黎凯武,李松阳用体应变潮汐加卸载响应比确定岩石弹性的变化中国地震,1994(增刊):90~[11]尹祥础地震预测新途径的探索中国地震,1995,3(1):1~[12]尹祥础,尹灿非线性系统的失稳前兆与地震预报中国科学,1991,(5):512~[13]尹祥础,陈学忠,宋治平,尹灿加卸载响应比理论(LURR):一种新的地震预报方法地球物理学报,37(6):767~[14]尹祥础,陈学忠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及其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地球物理学报,1994,37(增刊):[15]尹祥础,陈学忠,宋志平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新进展及其在地震趋势研究中的应用见: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4年度)北京:地震出版社[16]尹祥础,陈学忠,宋志平从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分布,研究中国大陆未来的地震大形势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5年)北京:地震出版社,[17]尹祥础,陈学忠,宋志平,王裕仓由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变化预测中国大陆地震趋势见: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6年)北京:地震出版社1995,75~[18]尹祥础,陈学忠,宋治平,王裕仓关东地区加载响应比的时间变化及其预测意义中国地震,1996,12(3):331~[19]张继红响应比法的地磁异常分析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5,16:61~[20]BKAThe Theory of Subcritical Crack Growth with Application to Minerals and RIn:Fracture Mechamics of Rock(EBKAtkinson),Academic Press,London,[21]Ding Zhongyi et Seismic triggering effect of tidal Tectonophysics,1994,93:319~[22]JCJaeger,NGWCFundamentals of Rock MChapman and Hall,London,1976,78~[23]JLHow to Use Damage MNuclear E&Design,1984,80:233~[24]Yin Xiangchu,Chen Xuezhong,Song Zhiping and Yin CThe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arthquake PJournal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1994,3:325~[25]Yin Xiangchu,Yin Can and Chen XThe Precursor of Instability for Nonlinear Syste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the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 TNon-linear dynamics and predictability of geophysical phenomena(WINewmana,AMGabrelov and DLTurcote )AGU Geophysical Monograph,1994,83:55~[26]Yin Xiangchu,Chen Xuezhong,Song Zhiping and Yin CA New Approach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The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LURR)TPAGEOPH,1995,145(3/4):701~[27]Иин Ксянчу(Yin Xiangchu)Новыйнодходк Ирогногу ЗемлетрясеннйНРИРОД А,1993,(1):21~

地震学报英文版怎么写论文的标题

我的毕业论文也是在网上找的,你到 这里看看,我的就是在这里找的,然后自己写的就可以了!

《地震学报》英文版创刊于1988年,是由中国地震学会主办的地震学综合性学术刊物。现任主编是中国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陈运泰。《地震学报》英文版与《地震学报》中文版自1994年起内容一一对应,同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地震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也登载一些与地震有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等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登载本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介绍地震学及其有关的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登载与地震学有关的评述文章;反映地震学及其有关科技工作动态。自2009年开始,《地震学报》英文版将更改英文刊名《Acta Seismologica Sinica》为《Earthquake Science》,届时期刊的封面、版本以及版式将作相应的调整。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接受独立提交的英文稿,《地震学报》中文版中的一些优秀的论文仍将继续在《地震学报》英文版上同时出版。 1992年获国家地震局首次科技期刊评比优秀奖。1992年获国家地震局首次科技期刊评比国际交流奖。1992年获中国科技协会首届优秀学术期刊评比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地震局第二届科技期刊评比优秀奖。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3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百种重点期刊奖。 期刊名称:地震学报英文版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学会国内刊号:CN11-2022刊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国际刊号:ISSN1000-9116邮政编码:100081文 种:英文刊 期:双月刊开 本:16开

我是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所的研究生 我可以告诉你我们所的期刊的投稿方式如下: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450号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西北地震学报》编辑部收    邮政编码:730000    电话:0931-8275892

客观讲难易度基本差说投浙报倒要看板意思板名号要响所谓

地震学报英文版怎么写论文的目录名称

免费物流毕业论文物流是指计划、执行与控制原材料或最终产品从产地到使用地点的实际流程,物流服务具体包括定单管理、运输、仓储、装卸、送递、报关、退货处理、信息服务及增殖业务。显然,货物运输路径的选择,仓库地址的选择等,都涉及到如何处理大量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而缩短物流时间,降低成本的问题,而地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GIS)不仅具有对空间和属性数据采集、输入、编辑、存储、管理、空间分析、查询、输出和显示功能,而且可为系统用户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见,将其应用于物流配送系统中,可大大加强对物流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管理,实现高效、高质的物流配送服务,本文分以下几部分对GIS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进行探讨。2现代物流与GIS融合1)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边缘科学,可作为应用于各领域的基础平台。这种集成是对信息的各种加工、处理过程的应用、融合和交叉渗透,并且实现各种信息的数字化的过程。在GIS中,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分别描述地理实体的两面,以地理实体为主线组织起来。空间信息还包括了空间要素之间的几何关系,使GIS能够支持一般管理信息系统所不能支持的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以便于制定规划和决策。现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兴起更使其被越来越多的商业领域用来作为一种信息查询和信息分析工具[3],GIS技术本身也融入了这些商业领域的通用模型(如ARC/INFO的网络分析模块),因而GIS技术在各个商业领域的应用在深度上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事实上,凡是涉及到地理分布的领域都可以应用GIS技术。2)物流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也向着现代化方向迅速发展。物流现代化不仅指物流手段(物流设施、设备等)和物流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而且指物流管理(包括物流组织、物流计划的编制、物流运输方案的选择、经济指标的确定,等等)的科学化[4]。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已经被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重要的"第三利润源"[5],它通过降低流通费用,缩短流通时间,可以整合企业价值链、延伸企业的控制能力,加快企业资金周转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尤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商必须全面、准确、动态地掌握散布在全国各个中转仓库、经销商、零售商以及各种运输环节之中的产品流动状况,并以此制定生产和销售计划,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因此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加推动了现代物流业迅速兴起。那么,把GIS技术融入到物流配送的过程中,就能更容易地处理物流配送中货物的运输、仓储、装卸、送递等各个环节(如图1),并对其中涉及的问题如运输路线的选择、仓库位置的选择、仓库的容量设置、合理装卸策略、运输车辆的调度和投递路线的选择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决策分析,这样才符合现代物流的要求,才有助于物流配送企业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实际上,随着电子商务、物流和GIS本身的发展,GIS技术将成为全程物流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图1物流配送过程3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设计1需求分析如以某一城市中的物流配送过程为例,那么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客户提供的详细地址字符串,确定客户的地理位置和车辆路线;  2)、通过基于GIS的查询、地图表现的辅助决策,实现对车辆路线的合理编辑(如创建、删除、修改)和客户配送排序;  3)、用特定的地图符号在地图上表示客户的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客户(如普通客户和会员客户,单位客户和个人客户等)采用不同的符号表示;  4)、通过GIS的查询功能或在地图上点击地图客户符号,显示此客户符号的属性信息,并可以编辑属性;  5)、在地图上查询客户的位置以及客户周围的环境以发现潜在客户;  6)、通过业务系统调用GIS,以图形的方式显示业务系统的各种相关操作结果的数值信息;  7)、基于综合评估模型和GIS的查询,实现对配送区域的拆分、合并;2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和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空间数据库来实现数据的无缝集成,空间数据索引采用基于改进R-Tree的空间数据索引结构,属性数据索引采用B+树数据结构;网络数据传输采用三层结构模型,并采用JavaApplet进行开发,这样与平台无关又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使海量空间数据的存储、分析和共享成为可能。系统网络结构图如下:图2系统网络结构图3系统模型设计由上述分析,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应集成以下主要模型:设施定位模型、车辆路线模块、配送区域划分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客户配送排序模型。1)设施定位模型。用于确定一个或多个设施的位置。在物流系统中,仓库和运输路线共同组成了物流网络,仓库处于网络的节点上,节点决定着线路,如何根据供求的实际需要并结合经济效益等原则,在既定区域内设立多少个仓库,每个仓库的位置,每个仓库的规模,以及仓库之间的物流关系等,运用此模型均能很容易地得到解决。2)车辆路线模型。用于解决一个起始点、多个终点的货物运输中,如何降低物流作业费用,并保证服务质量的问题。3)网络物流模型。用于解决寻求最有效的分配货物路径问题,也就是物流网点布局问题。如将货物从N个仓库运往到M个商店,每个商店都有固定的需求量,因此需要确定由哪个仓库提货送给那个商店,所耗的运输代价最小。还包括决定使用多少辆车,每辆车的路线等。4)配送区域划分模型。根据各个要素的相似点把同一层上的所有或部分要素分为几个组,用以解决确定服务范围和销售市场范围等问题。如某一公司要设立X个分销点,要求这些分销点要覆盖某一地区,而且要使每个分销点的顾客数目大致相等。5)空间查询模型。如可以查询以某一商业网点为圆心某半径内配送点的数目,以此判断哪一个配送中心距离最近,为安排配送做准备。4系统功能实现那么,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可实现如下主要功能:1)车辆和货物跟踪:利用GPS和电子地图可以实时显示出车辆或货物的实际位置,并能查询出车辆和货物的状态,以便进行合理调度和管理。2)提供运输路线规划和导航规划出运输线路,使显示器能够在电子地图上显示设计线路,并同时显示汽车运行路径和运行方法。3)信息查询对配送范围内的主要建筑、运输车辆、客户等进行查询,查询资料可以文字、语言及图象的形式显示,并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其位置。4)模拟与决策如可利用长期客户、车辆、订单和地理数据等建立模型来进行物流网络的布局模拟,并以此来建立决策支持系统,以提供更有效而直观的决策依据。5结束语当今,随着电子商务的再次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业愈来愈成为热点[6]。利用GIS能高效地处理空间和属性数据的优势来建立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虽处于初始阶段,但无疑是有益的尝试,它必将是以后的发展趋势。参考文献1、张铎《我国物流企业如何迎接电子商务》中国流通经济1p12~13;2、刘秉镰,姜国杰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中的若干问题》铁道物资科学管理1p23、屈春燕等《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地震学报1p914、叶杰刚《关于物流问题的理论探索》当代经济科学1p51~56;5、陈罕琳《信息技术让物流货畅路通》计算机周刊37,p14;6、兰洪杰,沈家洪《电子商务下配送问题浅析》中国流通经济1p10~11

尹祥础(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 100036)王裕仓(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实验室(LNM),北京 100080)摘要 由于损伤过程的不可逆性,当孕震区介质受到损伤后,其对加载的响应将不同于卸载响应。加载响应与卸载响应的比Y(称之为加卸载响应比,英文为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简称LURR)可以度量孕震区介质的损伤程度或接近失稳的程度,因而可以作为一种地震预测的新途径。对数百个地震震例的检验(震级从4级到6级)表明:在主震发生前的一段时间里,Y值显著大于1。而对于7个稳定区(指在较长时期内未发生过强震,而小震资料又较丰富的地区),在长达20年的时间内,Y值始终在1附近作轻微的起伏。近年来,利用本方法对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十几次中强地震及美国北岭地震(17,Mw=7)与日本关东地区地震(11,Ms=6)作出了成功的中期预测。关键词 地震预报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1 引言地震的物理实质是什么?从力学的观点看,它正是震源区介质(岩体)的损伤与快速破坏(失稳)过程,并伴随应力与应变能的快速释放。让我们研究孕震区(含断层或弱化区的岩体)在高温高压下的本构关系,如图1所示。图1中纵坐标为广义载荷P,而横坐标为对于载荷P的响应R。我们首先定义如下两个参数:响应率X与加卸载响应比Y。响应率X定义为: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 第5卷 现代岩石圈运动 地震地质式中:△P表示载荷增量,而△R表示相当于△P的响应增量。加卸载响应比Y定义为: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 第5卷 现代岩石圈运动 地震地质式中:X+、X-分别表示在加载及卸载条件下的响应率。众所周知,材料若处于弹性阶段(图1中的OA段),加载时(△P>0)的响应率X﹢,将等于卸载时(△P<0)的响应率,即Y=1。但是若应力超过弹性后,X+>X-,因而Y>1。当材料逐步趋向破裂时,Y值也随之逐渐增大。当趋近于图1中的顶点T时,X+趋于无限大;而X-仍保持为有限值,因而Y值也将趋于无穷。所以顶点T可以作为预测失稳的前兆点。图1 震源区的本构关系从损伤力学的观点看,地震孕育过程就是孕震区介质的损伤过程。因此有希望采用损伤力学中的损伤参数D来定量地刻划地震的孕育进程。损伤D有多种方法定义。最直接的一种是用弹性模量(4阶张量)的变化来定义D。为简单起见,有时只用弹性模量张量的一个分量来定义D。例如Lamaitre[23]定义D为: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 第5卷 现代岩石圈运动 地震地质式中:Eo为未损伤材料的杨氏模量,E为已损伤材料的杨氏模量。如果卸载时的模量为Eo,则(3)式可表示为: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 第5卷 现代岩石圈运动 地震地质式(4)意味着D与Y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也就是说,Y也可以作为孕震区损伤程度的度量。即使损伤D不按式(3)而另行定义,D与Y之间仍然会存在内在关系。这就明参数Y可以定量地刻划地震孕育进程,因而可以作为地震预报的定量前兆[11~18,24~27]。要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进行地震预报,必须首先解决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如何对地球进行加载与卸载,以及如何判别加载与卸载。其次是怎样选择合适的参数作为响应。以下分别讨论这几个问题。(1)如何对地壳块体进行加卸载?孕震区的线性尺度可以达到几百甚至上千千米。对其进行加卸载的方法之一是利用潮汐应力。潮汐力不断地周期性地变化。也就是说它对地球的各部分不停地进行加载与卸载。(2)用什么准则判定加载与卸载?加载与卸载问题,在塑性力学中有详细的讨论。对于不同的材料应选择不同的准则。对塑性较好的多种金属(如低中碳钢、铝等)Von Mesis准则比较适用;而对地质材料的破坏,则Coulumb准则[22]更适合。我们在文献[12,13,24,26]中对此作了详细的研究与论述。请参阅上述文献,本文不再赘述。(3)选择什么参数作为计算Y值的响应地壳形变、井水水位、地震活动性及其他震源参数以及许多其他地球物理参数都可以作为响应,用于计算Y值。从“八五”期间起,我们与国内外许多地球物理学家合作,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国家科委、国家地震局的“八五”、“九五”攻关项目中,均安排了相应的项目,同时还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会及地震科学基金会的支持,取得了比较多的成果[1,4~6,10,19]。在本文中主要介绍以地震能量为响应的加卸载响应YE(在本文中很少涉及其他参数的加卸载响应比,所以仍以Y代替YE)。Y定义为: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 第5卷 现代岩石圈运动 地震地质式中:E为地震能量,符号“+”“-”分别表示加载与卸载,N+、N-分别表示在规定的时空范围内发生的加载地震及卸载地震(在加载时段内及卸载时段内发生的地震,在以往的文献中,有时也简称为正地震及负地震)的数目,m为常数,取为0、1/3、1/2、2/3及1。m=1时,Y为所有正地震能量之和与负地震能量之比;m=1/2,Em为贝尼奥夫应变;m=1/3及2/3时,Em分别表示震源的线尺度及面尺度;当m=0时,Y=N﹢/N﹣,即正、负地震数1之比。在本文中恒取m=1/2。取一定的时、空范围(例如2°×2°,几个月至1年),按式(5),计算出一个Y值。利用该区域Y值随时间的变化,可能预测出该区域内未来发生地震的危险程度。2 震例检验我们用国内外数百个已发生的地震,对LURR理论进行了广泛的震例检验,震级范围从Ms=4到Ms=6。检验的结果是满意的[13,16,24,26]。以下是1970~1992年期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10个大地震(Ms≥7)的孕震区LURR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2)。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大陆共发生Ms>7级以上地震13个,其中有3个地震(青海地震、通海地震及西藏亦基台错地震)因数据太少无法利用它们计算LURR之外,对其他10个大震全部进行了研究,地震前各孕震区Y随时间的变化示于图2,山图可知,10个震例中,有9个震例,在震前Y明显大于1,Y>1的时间大约持续1~3年。除了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大陆的震例(4≤Ms≤6)外,根据我们所能得到的资料还研究了日本、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若干震例。都取得了好的结果[13,18,26]。此外,我们选择了中国大陆的7个区域作对比研究,这7个区域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强震,但近20多年来,地震活动性较低,没有发生过中强地震,处于低地震活动期。其LURR的变化情况(图3)与图2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所有这7个区域里,在20多年(1970~1992)的时间里,其Y值均在1附近作轻微起伏。图2 1970~1992年中国大陆所有7级以上大地震前Y随时间的变化曲线a—06四川炉霍地震(Ms=6);b—11云南永善地震(Ms=1);c—11新疆乌恰地震(Ms=3);d—04辽宁海城地震(Ms=3);e—29云南龙陵地震(Ms=4);f—28河北唐山地震(Ms=8);g—16四川松潘地震(Ms=2);h—23新疆乌恰地震(Ms=1);i—06云南澜沧地震(Ms=6);j—26青海共和地震(Ms=0)图3 1970~1992年间,7个平静区的Y-t曲线a—郯庐断裂带南段(5°N士1°,118°E±1°);b—陕北(5°N±1°,119°E±1°);c—川东(0°N±1°,118E士1°);d—鲁北(0°N±1°,119°E±1°);e—鲁西(0°N士1°,118°E±1°);f—豫北(0°N±1°,113°E±1°);g—鲁南(0°N士1°,117°E±1°)3 地震预报实践近年来我们尝试用本方法进行地震预报,多次成功对发生在中国大陆的6级以上地震成功地作出了中期预报[5,7,15~18]。此外,还成功地预报了1994年1月17日的美国北岭地震[24]及1996年9月11日的日本千叶地震[18]。部分被预测的地震震前的Y-t曲线示于图4。以下对其中几个典型地震的预测情况略作说明。1993年夏初,我们得到由USGS所属NEIC(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供给的加利福尼亚州地震目录,利用此目录研究了该州的加卸载响应比,发现其中有3个地区在较长的时间(长于一年)内Y值显著大于1。经研究后,于1993年10月28日写信给提供我们数据的那位科学家(ISOP项目的负责人),在信中提供了分区的加卸载响应比结果,并且预测:在其中3个区域或其附近,在一年内(28~28)可能发生中强地震(7>M≥6)。在预测后不到3个月,1994年1月17日发生北岭地震(图4e),发生在预测的一个地区的边缘。再后,1994年9月12日,在另两个地区的中间发生一个Ms=0级地震。图4 用LURR理论成功地预测的某些中外地震的震前Y-t曲线a—26山西大同地震(Ms=1);b—27云南普洱地震(Ms=3);c—26青海共和地震(Ms=0);d—03青海共和地震(Ms=0);e—17美国北岭地震(Mw=7);f—11日本千叶地震(Ms=6)1996年春,应日本气象厅科学家的要求对日本的关东地区,和歌山地区及兵库地区的加卸载响应比进行了分析研究(资料由对方提供),研究后得到几点结果:①关东地区(按对方提供资料的范围为了35°~36°N,139°~141°E)在一年内发生Ms=6级地震可能性很大;②和歌山地区在近期内不会发生中强以上地震(对方原来预计此地区危险性很高);③17神户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很显著。我们于1996年4月1日将有关结果传真给了对方科学家,同时写成论文[18]于1996年5月间投《中国地震》(季刊)。该文于《中国地震》中文版1996年第三期(1996年9月初出版)及英文版(由美国Allerton出版公司出版)第四期刊出。其后,在1996年9月11日发出了Ms=6级千叶地震(5°N,9°E)。关于国内的地震预测只讨论一个震例——1994年12月31日的广西北部湾地震(Ms=1)。1993年底我们在“1994年中国大陆地震趋势研究”的报道中将广西沿海地区列为地震危险区[15]。直至于1994年11月分析预报中心召开会商会时,该区未发生过任何中强地震,但当我们研究01~31时段中国大陆LURR的空间分布时,发现该区域的Y值异常仍非常突出[16],因此我们认为该区域仍可能在年内发生强烈地震,结果在1994年最后一天发生了北部湾Ms=1级地震,并于1995年1月10日再次发生Ms=2级地震。以上震例是成功的例子,但也有些Y值较高的区域,在预测的时段内并未发生强烈地震。这些区域在一定时段内加卸载响应比升高,说明该区域的地震孕育过程正在进行,但随后却可能发生了卸载使地震孕育过程推迟甚至中断,对于这种情况,如何判别是以后要着力研究的课题。4 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化特征大量的震例研究表明,LURR的空间分布图像是很复杂的。当一个地区未来要发生强烈地震前,将出现一系列高Y值区,这些高Y值区往往连成一个环状,形成面包圈图像[7],大部分未来的地震将会在发生面包圈内或其邻域。图5是14云南普洱Ms=0级地震震前一年间该区域内Y值的空间分布。由图可见,高Y值区围绕着未来的震中形成一个面积约为5°×5°的面包圈。将LURR的空间分布作成立体图,每一个高Y值区形成一个高峰,很多个高Y值区就形成群峰突起的图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地震活动性低(指未发生强震)的区域内,Y值在1°上下轻微起伏,所以LURR的空间分布立体图就像平原地区的地形,我们形象地称这种图像为“一马平川”。图5 14云南普洱Ms=0级地震震前一年时段内,Y=0的等值线图图中符号代表未来的震中对于同一地区,在地震孕育过程中,不同时段的LURR空间分布图像是不同的,也就是说,空间分布图像随时间发生变化。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强震前多个高Y区向未来的震中迁移,称之为高Y值区的会聚现象[8]。研究了1970年后中国大陆的12个Ms≥0大震[8]。12个震例中,有11个发现了会聚现象,且未来的震中处于面包圈内,只有23中缅边界上的Ms=0级地震,未来的震中处于面包圈外,距圈的外边界约50km。这可能与该地震发生在两国边境地区,缅甸一侧的数据不好收集有关。进一步,我们还发现:强震发生前,高Y值区迁移速度在同一地区,近似不变,大致为100km/a的量级。但不同地区的迁移速度有所差异[8]。Scholz曾经撰文说,华北地区的形变锋(deformation front)传播速度约为150km/a,Press和Allen则观测到美国南加州地区的形变波(deformotion wave)速度为100km/a。这三者在物理上是有关系的,而且其数值在数量级上也是彼此相符的。5 展望前已述及,除了地震能量外,其他许多有关的地球物理参数(如地下水位、地壳体应变、地倾斜、地磁参数、尾波Q…)均可选择为响应,进行加卸载响应比的研究[1,2,4,10]。图6为取尾波Q值的例数作为响应,计算LURR—YQ的例子。图6所示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北岭地震(17,Mw=6)前该区YQ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将它与图4e作比较后可以看出,二者在定性上是一致的。图6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北岭地震的YQ变化图对同一时空域用众多的参数可以计算出众多的LURR值,然后进行综合预报,必然会提高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进行地震预报的精度。简而言之,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可能为地震预报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现在国内地震界有不少人在研究,应用与改善它[5]。近来通过研究,表明北京地区的有感地震(指6>M≥4)前[9]甚至北京地区的矿震(M>2)前,Y值也有较明显的升高。这说明,除天然地震外,对于诱发地震(矿震、水库地震[4]…)以及某些其他地震灾害(如岩爆、滑坡、火山喷发…),也可能用LURR理论进行预测。致谢 谨向傅承义、Keiti Aki、秦馨菱、王仁、陈章立、何永年、葛治州、陈鑫连、梅世蓉、罗灼礼、张国民、李宣瑚、张伯民教授及EABergman、KHosono、HPOuyang博士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他们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本项目得到国家自然基金会(批准号 19732006)、国家科委及国家地震局“八五”及“九五”攻关项目、地震学基金会以及中国科学院LNM开放实验室(Lab of Nonlinear Mechanics of Continuous Media,Institute of Mechanics)的资助。参考文献[1]陈建民,张昭栋,杨林章,石荣会,张继红地下水位固体潮响应比的地震异常地震,1994,10(1):73~[2]陈学忠,尹祥础水库地震主震前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特征中国地震,1994,10(4):361~[3]陈学忠,尹祥础,K Ake,H Ouyang,宋志平,王裕仓以介质参数波Q1作为响应的加卸载响应比研究中国地震,1996,12(3):243~[4]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关于1994年我国地震趋势的研究报告见: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4年度)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5]李宜瑚“八五”地震预报理论及方法攻关新进展之一:加卸载响应比理论预测洛杉矶地震获得成功国际地震动态,1994,10(4):24~[6]刘桂萍,马丽,尹祥础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前响应比特征的研究地震,1994,(6):34~[7]宋志平,尹祥础,陈学忠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地震三要素的预测意义地震学报,1996,18(2):179~[8]施行觉,许和明,万永中,卢振刚,陈学忠模拟引潮力作用下的岩石破裂特征: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实验研究之一。地球物理学报,1994,37(5):633~[9]王丹文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在以磁报震中的应用探索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5,(16):26~[10]杨林章,何世海,郗钦文,黎凯武,李松阳用体应变潮汐加卸载响应比确定岩石弹性的变化中国地震,1994(增刊):90~[11]尹祥础地震预测新途径的探索中国地震,1995,3(1):1~[12]尹祥础,尹灿非线性系统的失稳前兆与地震预报中国科学,1991,(5):512~[13]尹祥础,陈学忠,宋治平,尹灿加卸载响应比理论(LURR):一种新的地震预报方法地球物理学报,37(6):767~[14]尹祥础,陈学忠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及其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地球物理学报,1994,37(增刊):[15]尹祥础,陈学忠,宋志平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新进展及其在地震趋势研究中的应用见: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4年度)北京:地震出版社[16]尹祥础,陈学忠,宋志平从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分布,研究中国大陆未来的地震大形势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5年)北京:地震出版社,[17]尹祥础,陈学忠,宋志平,王裕仓由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变化预测中国大陆地震趋势见: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6年)北京:地震出版社1995,75~[18]尹祥础,陈学忠,宋治平,王裕仓关东地区加载响应比的时间变化及其预测意义中国地震,1996,12(3):331~[19]张继红响应比法的地磁异常分析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5,16:61~[20]BKAThe Theory of Subcritical Crack Growth with Application to Minerals and RIn:Fracture Mechamics of Rock(EBKAtkinson),Academic Press,London,[21]Ding Zhongyi et Seismic triggering effect of tidal Tectonophysics,1994,93:319~[22]JCJaeger,NGWCFundamentals of Rock MChapman and Hall,London,1976,78~[23]JLHow to Use Damage MNuclear E&Design,1984,80:233~[24]Yin Xiangchu,Chen Xuezhong,Song Zhiping and Yin CThe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arthquake PJournal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1994,3:325~[25]Yin Xiangchu,Yin Can and Chen XThe Precursor of Instability for Nonlinear Syste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the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 TNon-linear dynamics and predictability of geophysical phenomena(WINewmana,AMGabrelov and DLTurcote )AGU Geophysical Monograph,1994,83:55~[26]Yin Xiangchu,Chen Xuezhong,Song Zhiping and Yin CA New Approach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The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LURR)TPAGEOPH,1995,145(3/4):701~[27]Иин Ксянчу(Yin Xiangchu)Новыйнодходк Ирогногу ЗемлетрясеннйНРИРОД А,1993,(1):21~

《地震学报》英文版创刊于1988年,是由中国地震学会主办的地震学综合性学术刊物。现任主编是中国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陈运泰。《地震学报》英文版与《地震学报》中文版自1994年起内容一一对应,同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地震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也登载一些与地震有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等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登载本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介绍地震学及其有关的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登载与地震学有关的评述文章;反映地震学及其有关科技工作动态。自2009年开始,《地震学报》英文版将更改英文刊名《Acta Seismologica Sinica》为《Earthquake Science》,届时期刊的封面、版本以及版式将作相应的调整。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接受独立提交的英文稿,《地震学报》中文版中的一些优秀的论文仍将继续在《地震学报》英文版上同时出版。 1992年获国家地震局首次科技期刊评比优秀奖。1992年获国家地震局首次科技期刊评比国际交流奖。1992年获中国科技协会首届优秀学术期刊评比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地震局第二届科技期刊评比优秀奖。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3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百种重点期刊奖。 期刊名称:地震学报英文版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学会国内刊号:CN11-2022刊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国际刊号:ISSN1000-9116邮政编码:100081文 种:英文刊 期:双月刊开 本:16开

地震学报英文版怎么写论文的目录编号

地震学报以刊登地震科学方面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为主,也登载一些与地震有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等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登载本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登载与地震科学有关的评述文章;介绍地震科学及与其有关的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反映地震科学及其有关的科技工作动态。更多详情请前往杂志网获取海量杂志信息。

《地震学报》英文版创刊于1988年,是由中国地震学会主办的地震学综合性学术刊物。现任主编是中国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陈运泰。《地震学报》英文版与《地震学报》中文版自1994年起内容一一对应,同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地震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也登载一些与地震有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等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登载本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介绍地震学及其有关的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登载与地震学有关的评述文章;反映地震学及其有关科技工作动态。自2009年开始,《地震学报》英文版将更改英文刊名《Acta Seismologica Sinica》为《Earthquake Science》,届时期刊的封面、版本以及版式将作相应的调整。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接受独立提交的英文稿,《地震学报》中文版中的一些优秀的论文仍将继续在《地震学报》英文版上同时出版。 1992年获国家地震局首次科技期刊评比优秀奖。1992年获国家地震局首次科技期刊评比国际交流奖。1992年获中国科技协会首届优秀学术期刊评比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地震局第二届科技期刊评比优秀奖。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3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百种重点期刊奖。 期刊名称:地震学报英文版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学会国内刊号:CN11-2022刊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国际刊号:ISSN1000-9116邮政编码:100081文 种:英文刊 期:双月刊开 本:16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