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书法评论文章1500字怎么写好

发布时间:2024-08-27 17:11:16

书法评论文章1500字怎么写好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 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在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又随着文化地发展容入,书法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完善。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地美。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心境。元、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则是崇尚摹古,平庸无奇。至于明末书坛"反流俗"的狂飚,以及清代后期崇尚碑版金石之风的兴起,正如地下奔突的岩浆,黑夜中闪掣的电光或是火石,折射出一个社会巨大变动的征兆。真所谓"披图幽对,思接千载"。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中国书法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高级艺术的特征。书法艺术在群众中以逐步普及,也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解 衣 般 礴 自 风 流——解析米闹的书法艺术文/西中文米闹是近年来十分活跃的书法新秀。六届、七届国展连续获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又以得分第一的骄人成绩摘得桂冠,由此得到“米状元”的雅号,米闹的书法究竟魅力何在,为什么受到历届评委的如此青睐?什么样的书法才能算好,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要真正搞清楚并非易事。书法审美有很多要素:用笔、结体、章法、视觉构成,还有格调气息,文化底蕴等等,那么什么是最重要的因素?前人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理解。杨雄说“书,心画也。”蔡邕说“书者散也。”刘熙载说“书者,如也“。把他们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好的书法应该是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书写者首先应该有一个自然平和的心态,萧散高远的襟怀,书法才能达到一个高境界。对于书法艺术来说,境界才是最重要的东西。王羲之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和晋人书法所达到的高度,后人总是感叹难以企及,原因是什么?不是说后人的技巧达不到王羲之的水平,而是在心态上达不到他那种“解衣般礴”、“东床袒腹”的自由境界。沈鹏先生最近在一篇题为《溯源与寻流》的文章中谈到,王羲之那个时代是法帖之源,而“后来的作品是流,流可以化源洪大、宽广,终究比不上源的清纯、洁净,新鲜活泼。”这种看法是极有见地的。那么后世的书法谁更接近于源,谁的境界自然就高。米闹的书法用笔含蓄,结体疏朗,自然流畅,散淡随意,似一群在灿烂阳光下徜徉于明山秀水间的淑女才子,呼朋引类,命俦啸侣,摩肩牵手,谈笑风生,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自然和谐的韵味和情趣。米闹书法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称许,正是由于这种萧散自然的境界吧!表面看来,米闹书法也是从米芾入手,这既是当今书坛的时尚选择,又因二人同宗同族而显得更顺理成章。仔细分析,米闹学米,并未停留在用笔结体的浅层次,而是着重吸取米书“风樯阵马”的自由创造精神,而米芾的这种精神也是得之于二王。于是米闹又从米芾上溯源头,从《圣教》、《兰亭》中仔细品味,把握晋人萧散的风韵。所以米闹的书法表面看来和当今“学米大军”的路子差不多,但仔细品味,却少了几分张扬,多了一点含蓄;少了几分狂放,多了一点温润;少了几分紧结酣畅,多了一点萧散蕴藉。在艺术的高层次上,差别就在毫厘之间。然而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毫发间的细微差别,已足以使米闹的书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人们最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总以为这种差别不过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只要在笔墨上多下一点功夫就行,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其实大不然,真正的萧散并非来自技法和笔墨功夫,而是来自返璞归真的思想境界和解衣般礴的精神品格。这与一个人的秉赋、性情、艺术素养、审美追求等等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米闹并不是落拓狂放的人,他为人忠厚,谨于行而讷于言,凡出头露面的事他一概不感兴趣,一贯谦虚低调,不事张扬,然而其内心世界却十分丰富。尤其在艺术上灵气十足,悟性极高,可以说冰雪聪明。比如说,他以前没有写过旧体诗,后来参加了河南省书协办的一个培训班学了几天,便能写得一手颇有意境又合格律的好诗。在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决赛中,他当场写的诗曾引起沈鹏先生的兴趣,在讲话中引为例证加以赞赏。再看他的学书自述:“古典书法博大精深,而自己凡夫俗子不解风情,不敢追求韵味意境格调等形而上的东西,只配在笔法技巧方面打圈圈。”在如今许多书法名家喜欢自吹自擂、故弄玄虚的时风里,米闹的自我描述也许过于直白和寒酸了,然而我却认为,米闹才真正是以最质朴本色的平常心来看待书法。其实像他这样从最基本的笔法技巧入手,抓住实实在在的东西,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反而能够于不知不觉间进入“韵味意境格调”的高层次。这使我想起清人杨延芝在《诗品浅解》中关于“飘逸”的题注:“飘洒闲逸,一横一竖。”所谓“玄妙之技”的书法艺术也就是如此平常,学书通于学禅,刚入门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既入门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待修炼到一定层次,又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待书法也应具此平常心。平常心之可贵,在生活和艺术上竟成了一种难得的高境界。当初王羲之就是以平常心看待郗太傅家的选婿,于是留下了东麻袒腹的佳话;宋元君的画使以平常心看待主上的召见,才有了“解衣般礴”的特行。这种身心自由,不以物累的状态,欲书先散怀抱,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真精神。具此精神,才能达到“欲书先散怀抱”的境界,也才能真正使书法成为真实表达内心世界的“心画”。说米闹引领书法审美潮流也许有些夸张,但米闹的成功的确引来了一批追随者,其中不乏以模仿之作成功入选国家级展览者。书坛跟潮之风由来已久,其实那些肤浅的模仿者学得的只是皮相而已。追风跟潮以射名取利,这本身已经违背了以平常心对待书法的自由创作精神。怎么能达到米闹那种“解衣般礴”的境界呢?请看米闹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毕竟离不开深厚的古典文化的支撑,个人修养的积累,人生阅历的沉淀,以及江山之助。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我辈连之门都差得很远,而修养的跟不上,直接造成最起码的笔法技巧都无法真正保证,从而步入滑坡,越写越俗。我觉得这是目前我们这一代青年作者所面临的最紧要,也是最重要的课题。”这也可以说是米闹对模仿者的忠告吧!也许是有感于近年写他这一路的人渐多,米闹于今改弦易辙,另起炉灶。在魏体楷书上下起了功夫。米闹确是绝顶聪明的人,他习楷时间不算太长,而取得的成就已经令人刮目,八届国展中他即以一幅楷书入选。其实他习魏楷,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他原自帖派入手,既有二王韵致,亦有赵董之圆熟,深恐一条路走下去,难免滑入俗道,便有意以北魏碑体为楷,求在书中增加古拙朴厚的韵味。为此,他不惟习楷,而且于章草、汉篆等书体广下功夫。从米闹面目多样、不拘一格的书法作品中,我深深感到,当代受到审美新思维熏陶的书坛青年,越来越自学地摆脱分庭数百年之久的碑帖对立的门派格局,他们以艺术的宽容态度和自由不羁的平常之心游刃于不同风格流派之间,于我有用者皆在撷取之列,从而打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也许正是对流派传统的一种新的传承方式。广泛涉猎当然是必要的,然而我认为米闹还应守住自己,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艺术上永远不变是不可能的,而变得太快也未必是好事。变之不易,守之不易。关键在于度的把握。一种风格的确立,完善和深入开掘,往往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甚至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作为一个书法艺术家,个人能为某种有历史价值的风格在书坛上的确立作出一点贡献,亦足名垂青史。不要怕别人指责自己“书风总是一个面貌”。其实故意为了避开某种东西而改弦更张,也是一种“跟风”的表现,我希望米闹在广采博观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自己的风格,变与不变,一任自然。总之,依旧一颗常心,解衣般礴,以自由的心态去追求大美。

【怎么评论书法作品】——要评价书法作品,首先是自己的书法水平如何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书法的历史知识,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各种书体的特点,结构,用笔,用墨,章法,篆刻知识等等,这是评论书法作品的先决条件,如同度量衡测量重量的【称】与长度的【尺】,要有准确的【刻度】和【定盘星】,才能做到【公平】【合理】。

书法评论文章1500字怎么写好看

练字 炼字 恋字书法是一个过程 与其说是练习书法 不如说是练习与自然沟通 但这沟通的过程是最美的 也是所有书法者所追求的 其所求不在乎是字能写到什么程度 其所求在于其过程中得到了快乐 每个人其实写出来的东西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就是自然 就是艺术 就是书法 书法 书 即书写心中话语 法 则通过笔墨法则 说出你心中的自然就是最真的书法 。。。。。

需告知论文要求,稿酬。最好有参考题目。

【怎么评论书法作品】——要评价书法作品,首先是自己的书法水平如何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书法的历史知识,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各种书体的特点,结构,用笔,用墨,章法,篆刻知识等等,这是评论书法作品的先决条件,如同度量衡测量重量的【称】与长度的【尺】,要有准确的【刻度】和【定盘星】,才能做到【公平】【合理】。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 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在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又随着文化地发展容入,书法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完善。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地美。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心境。元、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则是崇尚摹古,平庸无奇。至于明末书坛"反流俗"的狂飚,以及清代后期崇尚碑版金石之风的兴起,正如地下奔突的岩浆,黑夜中闪掣的电光或是火石,折射出一个社会巨大变动的征兆。真所谓"披图幽对,思接千载"。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中国书法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高级艺术的特征。书法艺术在群众中以逐步普及,也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书法评论文章1500字怎样写好

解 衣 般 礴 自 风 流——解析米闹的书法艺术文/西中文米闹是近年来十分活跃的书法新秀。六届、七届国展连续获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又以得分第一的骄人成绩摘得桂冠,由此得到“米状元”的雅号,米闹的书法究竟魅力何在,为什么受到历届评委的如此青睐?什么样的书法才能算好,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要真正搞清楚并非易事。书法审美有很多要素:用笔、结体、章法、视觉构成,还有格调气息,文化底蕴等等,那么什么是最重要的因素?前人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理解。杨雄说“书,心画也。”蔡邕说“书者散也。”刘熙载说“书者,如也“。把他们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好的书法应该是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书写者首先应该有一个自然平和的心态,萧散高远的襟怀,书法才能达到一个高境界。对于书法艺术来说,境界才是最重要的东西。王羲之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和晋人书法所达到的高度,后人总是感叹难以企及,原因是什么?不是说后人的技巧达不到王羲之的水平,而是在心态上达不到他那种“解衣般礴”、“东床袒腹”的自由境界。沈鹏先生最近在一篇题为《溯源与寻流》的文章中谈到,王羲之那个时代是法帖之源,而“后来的作品是流,流可以化源洪大、宽广,终究比不上源的清纯、洁净,新鲜活泼。”这种看法是极有见地的。那么后世的书法谁更接近于源,谁的境界自然就高。米闹的书法用笔含蓄,结体疏朗,自然流畅,散淡随意,似一群在灿烂阳光下徜徉于明山秀水间的淑女才子,呼朋引类,命俦啸侣,摩肩牵手,谈笑风生,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自然和谐的韵味和情趣。米闹书法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称许,正是由于这种萧散自然的境界吧!表面看来,米闹书法也是从米芾入手,这既是当今书坛的时尚选择,又因二人同宗同族而显得更顺理成章。仔细分析,米闹学米,并未停留在用笔结体的浅层次,而是着重吸取米书“风樯阵马”的自由创造精神,而米芾的这种精神也是得之于二王。于是米闹又从米芾上溯源头,从《圣教》、《兰亭》中仔细品味,把握晋人萧散的风韵。所以米闹的书法表面看来和当今“学米大军”的路子差不多,但仔细品味,却少了几分张扬,多了一点含蓄;少了几分狂放,多了一点温润;少了几分紧结酣畅,多了一点萧散蕴藉。在艺术的高层次上,差别就在毫厘之间。然而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毫发间的细微差别,已足以使米闹的书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人们最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总以为这种差别不过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只要在笔墨上多下一点功夫就行,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其实大不然,真正的萧散并非来自技法和笔墨功夫,而是来自返璞归真的思想境界和解衣般礴的精神品格。这与一个人的秉赋、性情、艺术素养、审美追求等等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米闹并不是落拓狂放的人,他为人忠厚,谨于行而讷于言,凡出头露面的事他一概不感兴趣,一贯谦虚低调,不事张扬,然而其内心世界却十分丰富。尤其在艺术上灵气十足,悟性极高,可以说冰雪聪明。比如说,他以前没有写过旧体诗,后来参加了河南省书协办的一个培训班学了几天,便能写得一手颇有意境又合格律的好诗。在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决赛中,他当场写的诗曾引起沈鹏先生的兴趣,在讲话中引为例证加以赞赏。再看他的学书自述:“古典书法博大精深,而自己凡夫俗子不解风情,不敢追求韵味意境格调等形而上的东西,只配在笔法技巧方面打圈圈。”在如今许多书法名家喜欢自吹自擂、故弄玄虚的时风里,米闹的自我描述也许过于直白和寒酸了,然而我却认为,米闹才真正是以最质朴本色的平常心来看待书法。其实像他这样从最基本的笔法技巧入手,抓住实实在在的东西,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反而能够于不知不觉间进入“韵味意境格调”的高层次。这使我想起清人杨延芝在《诗品浅解》中关于“飘逸”的题注:“飘洒闲逸,一横一竖。”所谓“玄妙之技”的书法艺术也就是如此平常,学书通于学禅,刚入门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既入门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待修炼到一定层次,又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待书法也应具此平常心。平常心之可贵,在生活和艺术上竟成了一种难得的高境界。当初王羲之就是以平常心看待郗太傅家的选婿,于是留下了东麻袒腹的佳话;宋元君的画使以平常心看待主上的召见,才有了“解衣般礴”的特行。这种身心自由,不以物累的状态,欲书先散怀抱,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真精神。具此精神,才能达到“欲书先散怀抱”的境界,也才能真正使书法成为真实表达内心世界的“心画”。说米闹引领书法审美潮流也许有些夸张,但米闹的成功的确引来了一批追随者,其中不乏以模仿之作成功入选国家级展览者。书坛跟潮之风由来已久,其实那些肤浅的模仿者学得的只是皮相而已。追风跟潮以射名取利,这本身已经违背了以平常心对待书法的自由创作精神。怎么能达到米闹那种“解衣般礴”的境界呢?请看米闹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毕竟离不开深厚的古典文化的支撑,个人修养的积累,人生阅历的沉淀,以及江山之助。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我辈连之门都差得很远,而修养的跟不上,直接造成最起码的笔法技巧都无法真正保证,从而步入滑坡,越写越俗。我觉得这是目前我们这一代青年作者所面临的最紧要,也是最重要的课题。”这也可以说是米闹对模仿者的忠告吧!也许是有感于近年写他这一路的人渐多,米闹于今改弦易辙,另起炉灶。在魏体楷书上下起了功夫。米闹确是绝顶聪明的人,他习楷时间不算太长,而取得的成就已经令人刮目,八届国展中他即以一幅楷书入选。其实他习魏楷,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他原自帖派入手,既有二王韵致,亦有赵董之圆熟,深恐一条路走下去,难免滑入俗道,便有意以北魏碑体为楷,求在书中增加古拙朴厚的韵味。为此,他不惟习楷,而且于章草、汉篆等书体广下功夫。从米闹面目多样、不拘一格的书法作品中,我深深感到,当代受到审美新思维熏陶的书坛青年,越来越自学地摆脱分庭数百年之久的碑帖对立的门派格局,他们以艺术的宽容态度和自由不羁的平常之心游刃于不同风格流派之间,于我有用者皆在撷取之列,从而打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也许正是对流派传统的一种新的传承方式。广泛涉猎当然是必要的,然而我认为米闹还应守住自己,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艺术上永远不变是不可能的,而变得太快也未必是好事。变之不易,守之不易。关键在于度的把握。一种风格的确立,完善和深入开掘,往往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甚至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作为一个书法艺术家,个人能为某种有历史价值的风格在书坛上的确立作出一点贡献,亦足名垂青史。不要怕别人指责自己“书风总是一个面貌”。其实故意为了避开某种东西而改弦更张,也是一种“跟风”的表现,我希望米闹在广采博观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自己的风格,变与不变,一任自然。总之,依旧一颗常心,解衣般礴,以自由的心态去追求大美。

需告知论文要求,稿酬。最好有参考题目。

浅谈颜真卿与楷书的历史发展关键字:楷书、颜真卿、端庄雄伟、多宝塔碑、“颜柳”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是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一直沿用至今。楷书盛行于六朝,至唐代出现了繁荣局面,自秦汉之际产生笔画至三国楷书成型,两晋南北朝是楷书发展的勃兴时期,以王羲之为代表。北朝书法的勃兴是楷书兴旺的标志,其质朴雄强的艺术风格与南方的秀丽典雅风格形成双峰对峙。中唐颜真卿以雄风创新,晚唐柳公权以柳骨相媲美于颜筋,形成唐楷之大貌。楷书的代表大家有书圣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孟俯等。颜真卿(709~785)唐代书法家,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颜真卿自幼学书,又得到张旭亲授,并师法蔡邕、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人,融会贯通后加以发展,形成了独特风格。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人称颜体。他的书法苍劲舒和,神采飞动,既有以往书风中的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幅,称为“颤体”。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了。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他生于楷书流行之际,与王羲之之典型相对,开创书法新风气,使用圆笔书法的颜真卿和使用方笔的王羲之,都对后世产生既深且远的影响。颜真卿现存的书法作品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祭伯文稿等等。他和唐朝另一位以楷书成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被人合称为“颜柳”。颜真卿的楷书,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在笔法上,他把篆、隶的圆笔笔法引入楷书,打破了王羲之使用方笔的戒律,使作品增添了浑厚雍容的风格,被后世使用圆笔的书家奉为开创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艺术审美上,颜真卿一反魏晋禅意式的自然与空灵,用一种看似不加任何雕琢的浑厚与古朴,映照出刚正诚实、实事求是、光明磊落、胸怀坦荡的作风,打破了魏晋以来以优美与空灵为审美标准的传统,创立了一种宏博正大,以实为美的新标准,这正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新的伟大创举,极大地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涵,使中国书法审美取向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此以后,中国书法基本上都是沿着王羲之、颜真卿这两大派系得以不断发展。苏轼对颜真卿楷书给予极高的评价:“变法而出新意”,“书之美者,莫如颜鲁公。”(《评韩诗》)朱长文在《续书谱》中赞叹颜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颜真卿的书学境界,历经了无数次自我否定、自我扬弃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首先他经历了长达三四十年时间的一个漫长的艰苦的探索阶段。他广泛地学习,多方面吸取营养,创作了《多宝塔》、《夫子庙堂碑》等大量的传世碑帖,在用笔上,他追求沉着、雄厚,在结体上他追求整密、端庄,他继承了初唐的书风面貌,严谨而规矩,又努力摆脱时风的影响,到知天命之年,初步确立了自己的书体面貌,自成一家,但是个人面目还不是特别突出。随着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的不断丰富,他的心灵空间不断拓展,他将前期的字体面貌从形态和神态上反复锤炼,不断地探究笔画和结体的精致,努力追求作品的磅礴气势。从《东方朔画赞》等作品中可以看出,在用笔上,他加强了腕力,中锋运行,取篆籀方法,圆转藏锋。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对比方法;在结体上,方正端庄,稳健厚重,中宫宽绰,不简单地以重心欹侧造势,不以左紧右松的结构处理而故作姿态,而是溶入篆隶书法中对称的结体,表现出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气度和形象;在篇章布白上,不以疏宕秀逸为取向,而以字形的茂密来丰富、强化作品的气势。总体上,气势更加宏阔,字形架构更加雄壮雍容。特别是在颜真卿晚年,他的楷书艺术更是达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如《颜勤礼碑》等作品,境界更加庄严、持重。在对生命和书艺不断否定和肯定的过程中,领悟到书法艺术的真谛,将人生哲学和艺术哲学溶为一炉,在作品中洋溢着生命的颂歌和人格的光辉,将卓越的性灵、坚强的魂魄和丰富的人生铸于一体,表现出厚重雄劲、气势磅礴的独特面貌和瑰丽、雄强、博大的艺术境界,在书法历史上矗立起一座让后世景仰的艺术丰碑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书家,标志着中国书法发展的里程碑,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作为唐楷艺术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创造了彪炳书史的“颜体”楷书艺术,以其独特的的精神风貌和艺术风格,开创了中国书法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矗立起一座艺术的高峰,成为中华文化绚丽灿烂的篇章,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着正书艺术的半壁江山,千百年来,颜楷艺术影响、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人,唐以后的许多书家,都是从颜真卿的书法中汲取养分,造就了柳公权、蔡襄、董其昌、何绍基、舒同、沙孟海等一代代名垂青史的书家,使中国书法历史群星璀璨。参考文献:1、刘胜角,《古代楷书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2。这是我上《书法鉴赏》课写的论文你可以参考下。。韩老师的

书法的精髓,是要你自己去慢慢体会、领悟的

书法评论文章1500字怎么写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 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在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又随着文化地发展容入,书法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完善。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地美。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心境。元、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则是崇尚摹古,平庸无奇。至于明末书坛"反流俗"的狂飚,以及清代后期崇尚碑版金石之风的兴起,正如地下奔突的岩浆,黑夜中闪掣的电光或是火石,折射出一个社会巨大变动的征兆。真所谓"披图幽对,思接千载"。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中国书法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高级艺术的特征。书法艺术在群众中以逐步普及,也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书法的精髓,是要你自己去慢慢体会、领悟的

解 衣 般 礴 自 风 流——解析米闹的书法艺术文/西中文米闹是近年来十分活跃的书法新秀。六届、七届国展连续获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又以得分第一的骄人成绩摘得桂冠,由此得到“米状元”的雅号,米闹的书法究竟魅力何在,为什么受到历届评委的如此青睐?什么样的书法才能算好,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要真正搞清楚并非易事。书法审美有很多要素:用笔、结体、章法、视觉构成,还有格调气息,文化底蕴等等,那么什么是最重要的因素?前人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理解。杨雄说“书,心画也。”蔡邕说“书者散也。”刘熙载说“书者,如也“。把他们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好的书法应该是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书写者首先应该有一个自然平和的心态,萧散高远的襟怀,书法才能达到一个高境界。对于书法艺术来说,境界才是最重要的东西。王羲之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和晋人书法所达到的高度,后人总是感叹难以企及,原因是什么?不是说后人的技巧达不到王羲之的水平,而是在心态上达不到他那种“解衣般礴”、“东床袒腹”的自由境界。沈鹏先生最近在一篇题为《溯源与寻流》的文章中谈到,王羲之那个时代是法帖之源,而“后来的作品是流,流可以化源洪大、宽广,终究比不上源的清纯、洁净,新鲜活泼。”这种看法是极有见地的。那么后世的书法谁更接近于源,谁的境界自然就高。米闹的书法用笔含蓄,结体疏朗,自然流畅,散淡随意,似一群在灿烂阳光下徜徉于明山秀水间的淑女才子,呼朋引类,命俦啸侣,摩肩牵手,谈笑风生,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自然和谐的韵味和情趣。米闹书法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称许,正是由于这种萧散自然的境界吧!表面看来,米闹书法也是从米芾入手,这既是当今书坛的时尚选择,又因二人同宗同族而显得更顺理成章。仔细分析,米闹学米,并未停留在用笔结体的浅层次,而是着重吸取米书“风樯阵马”的自由创造精神,而米芾的这种精神也是得之于二王。于是米闹又从米芾上溯源头,从《圣教》、《兰亭》中仔细品味,把握晋人萧散的风韵。所以米闹的书法表面看来和当今“学米大军”的路子差不多,但仔细品味,却少了几分张扬,多了一点含蓄;少了几分狂放,多了一点温润;少了几分紧结酣畅,多了一点萧散蕴藉。在艺术的高层次上,差别就在毫厘之间。然而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毫发间的细微差别,已足以使米闹的书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人们最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总以为这种差别不过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只要在笔墨上多下一点功夫就行,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其实大不然,真正的萧散并非来自技法和笔墨功夫,而是来自返璞归真的思想境界和解衣般礴的精神品格。这与一个人的秉赋、性情、艺术素养、审美追求等等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米闹并不是落拓狂放的人,他为人忠厚,谨于行而讷于言,凡出头露面的事他一概不感兴趣,一贯谦虚低调,不事张扬,然而其内心世界却十分丰富。尤其在艺术上灵气十足,悟性极高,可以说冰雪聪明。比如说,他以前没有写过旧体诗,后来参加了河南省书协办的一个培训班学了几天,便能写得一手颇有意境又合格律的好诗。在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决赛中,他当场写的诗曾引起沈鹏先生的兴趣,在讲话中引为例证加以赞赏。再看他的学书自述:“古典书法博大精深,而自己凡夫俗子不解风情,不敢追求韵味意境格调等形而上的东西,只配在笔法技巧方面打圈圈。”在如今许多书法名家喜欢自吹自擂、故弄玄虚的时风里,米闹的自我描述也许过于直白和寒酸了,然而我却认为,米闹才真正是以最质朴本色的平常心来看待书法。其实像他这样从最基本的笔法技巧入手,抓住实实在在的东西,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反而能够于不知不觉间进入“韵味意境格调”的高层次。这使我想起清人杨延芝在《诗品浅解》中关于“飘逸”的题注:“飘洒闲逸,一横一竖。”所谓“玄妙之技”的书法艺术也就是如此平常,学书通于学禅,刚入门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既入门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待修炼到一定层次,又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待书法也应具此平常心。平常心之可贵,在生活和艺术上竟成了一种难得的高境界。当初王羲之就是以平常心看待郗太傅家的选婿,于是留下了东麻袒腹的佳话;宋元君的画使以平常心看待主上的召见,才有了“解衣般礴”的特行。这种身心自由,不以物累的状态,欲书先散怀抱,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真精神。具此精神,才能达到“欲书先散怀抱”的境界,也才能真正使书法成为真实表达内心世界的“心画”。说米闹引领书法审美潮流也许有些夸张,但米闹的成功的确引来了一批追随者,其中不乏以模仿之作成功入选国家级展览者。书坛跟潮之风由来已久,其实那些肤浅的模仿者学得的只是皮相而已。追风跟潮以射名取利,这本身已经违背了以平常心对待书法的自由创作精神。怎么能达到米闹那种“解衣般礴”的境界呢?请看米闹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毕竟离不开深厚的古典文化的支撑,个人修养的积累,人生阅历的沉淀,以及江山之助。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我辈连之门都差得很远,而修养的跟不上,直接造成最起码的笔法技巧都无法真正保证,从而步入滑坡,越写越俗。我觉得这是目前我们这一代青年作者所面临的最紧要,也是最重要的课题。”这也可以说是米闹对模仿者的忠告吧!也许是有感于近年写他这一路的人渐多,米闹于今改弦易辙,另起炉灶。在魏体楷书上下起了功夫。米闹确是绝顶聪明的人,他习楷时间不算太长,而取得的成就已经令人刮目,八届国展中他即以一幅楷书入选。其实他习魏楷,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他原自帖派入手,既有二王韵致,亦有赵董之圆熟,深恐一条路走下去,难免滑入俗道,便有意以北魏碑体为楷,求在书中增加古拙朴厚的韵味。为此,他不惟习楷,而且于章草、汉篆等书体广下功夫。从米闹面目多样、不拘一格的书法作品中,我深深感到,当代受到审美新思维熏陶的书坛青年,越来越自学地摆脱分庭数百年之久的碑帖对立的门派格局,他们以艺术的宽容态度和自由不羁的平常之心游刃于不同风格流派之间,于我有用者皆在撷取之列,从而打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也许正是对流派传统的一种新的传承方式。广泛涉猎当然是必要的,然而我认为米闹还应守住自己,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艺术上永远不变是不可能的,而变得太快也未必是好事。变之不易,守之不易。关键在于度的把握。一种风格的确立,完善和深入开掘,往往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甚至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作为一个书法艺术家,个人能为某种有历史价值的风格在书坛上的确立作出一点贡献,亦足名垂青史。不要怕别人指责自己“书风总是一个面貌”。其实故意为了避开某种东西而改弦更张,也是一种“跟风”的表现,我希望米闹在广采博观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自己的风格,变与不变,一任自然。总之,依旧一颗常心,解衣般礴,以自由的心态去追求大美。

去中国论文网搜啊,那很多的

书法评论文章1500字怎样写好看

解 衣 般 礴 自 风 流——解析米闹的书法艺术文/西中文米闹是近年来十分活跃的书法新秀。六届、七届国展连续获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又以得分第一的骄人成绩摘得桂冠,由此得到“米状元”的雅号,米闹的书法究竟魅力何在,为什么受到历届评委的如此青睐?什么样的书法才能算好,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要真正搞清楚并非易事。书法审美有很多要素:用笔、结体、章法、视觉构成,还有格调气息,文化底蕴等等,那么什么是最重要的因素?前人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理解。杨雄说“书,心画也。”蔡邕说“书者散也。”刘熙载说“书者,如也“。把他们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好的书法应该是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书写者首先应该有一个自然平和的心态,萧散高远的襟怀,书法才能达到一个高境界。对于书法艺术来说,境界才是最重要的东西。王羲之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和晋人书法所达到的高度,后人总是感叹难以企及,原因是什么?不是说后人的技巧达不到王羲之的水平,而是在心态上达不到他那种“解衣般礴”、“东床袒腹”的自由境界。沈鹏先生最近在一篇题为《溯源与寻流》的文章中谈到,王羲之那个时代是法帖之源,而“后来的作品是流,流可以化源洪大、宽广,终究比不上源的清纯、洁净,新鲜活泼。”这种看法是极有见地的。那么后世的书法谁更接近于源,谁的境界自然就高。米闹的书法用笔含蓄,结体疏朗,自然流畅,散淡随意,似一群在灿烂阳光下徜徉于明山秀水间的淑女才子,呼朋引类,命俦啸侣,摩肩牵手,谈笑风生,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自然和谐的韵味和情趣。米闹书法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称许,正是由于这种萧散自然的境界吧!表面看来,米闹书法也是从米芾入手,这既是当今书坛的时尚选择,又因二人同宗同族而显得更顺理成章。仔细分析,米闹学米,并未停留在用笔结体的浅层次,而是着重吸取米书“风樯阵马”的自由创造精神,而米芾的这种精神也是得之于二王。于是米闹又从米芾上溯源头,从《圣教》、《兰亭》中仔细品味,把握晋人萧散的风韵。所以米闹的书法表面看来和当今“学米大军”的路子差不多,但仔细品味,却少了几分张扬,多了一点含蓄;少了几分狂放,多了一点温润;少了几分紧结酣畅,多了一点萧散蕴藉。在艺术的高层次上,差别就在毫厘之间。然而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毫发间的细微差别,已足以使米闹的书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人们最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总以为这种差别不过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只要在笔墨上多下一点功夫就行,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其实大不然,真正的萧散并非来自技法和笔墨功夫,而是来自返璞归真的思想境界和解衣般礴的精神品格。这与一个人的秉赋、性情、艺术素养、审美追求等等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米闹并不是落拓狂放的人,他为人忠厚,谨于行而讷于言,凡出头露面的事他一概不感兴趣,一贯谦虚低调,不事张扬,然而其内心世界却十分丰富。尤其在艺术上灵气十足,悟性极高,可以说冰雪聪明。比如说,他以前没有写过旧体诗,后来参加了河南省书协办的一个培训班学了几天,便能写得一手颇有意境又合格律的好诗。在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决赛中,他当场写的诗曾引起沈鹏先生的兴趣,在讲话中引为例证加以赞赏。再看他的学书自述:“古典书法博大精深,而自己凡夫俗子不解风情,不敢追求韵味意境格调等形而上的东西,只配在笔法技巧方面打圈圈。”在如今许多书法名家喜欢自吹自擂、故弄玄虚的时风里,米闹的自我描述也许过于直白和寒酸了,然而我却认为,米闹才真正是以最质朴本色的平常心来看待书法。其实像他这样从最基本的笔法技巧入手,抓住实实在在的东西,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反而能够于不知不觉间进入“韵味意境格调”的高层次。这使我想起清人杨延芝在《诗品浅解》中关于“飘逸”的题注:“飘洒闲逸,一横一竖。”所谓“玄妙之技”的书法艺术也就是如此平常,学书通于学禅,刚入门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既入门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待修炼到一定层次,又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待书法也应具此平常心。平常心之可贵,在生活和艺术上竟成了一种难得的高境界。当初王羲之就是以平常心看待郗太傅家的选婿,于是留下了东麻袒腹的佳话;宋元君的画使以平常心看待主上的召见,才有了“解衣般礴”的特行。这种身心自由,不以物累的状态,欲书先散怀抱,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真精神。具此精神,才能达到“欲书先散怀抱”的境界,也才能真正使书法成为真实表达内心世界的“心画”。说米闹引领书法审美潮流也许有些夸张,但米闹的成功的确引来了一批追随者,其中不乏以模仿之作成功入选国家级展览者。书坛跟潮之风由来已久,其实那些肤浅的模仿者学得的只是皮相而已。追风跟潮以射名取利,这本身已经违背了以平常心对待书法的自由创作精神。怎么能达到米闹那种“解衣般礴”的境界呢?请看米闹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毕竟离不开深厚的古典文化的支撑,个人修养的积累,人生阅历的沉淀,以及江山之助。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我辈连之门都差得很远,而修养的跟不上,直接造成最起码的笔法技巧都无法真正保证,从而步入滑坡,越写越俗。我觉得这是目前我们这一代青年作者所面临的最紧要,也是最重要的课题。”这也可以说是米闹对模仿者的忠告吧!也许是有感于近年写他这一路的人渐多,米闹于今改弦易辙,另起炉灶。在魏体楷书上下起了功夫。米闹确是绝顶聪明的人,他习楷时间不算太长,而取得的成就已经令人刮目,八届国展中他即以一幅楷书入选。其实他习魏楷,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他原自帖派入手,既有二王韵致,亦有赵董之圆熟,深恐一条路走下去,难免滑入俗道,便有意以北魏碑体为楷,求在书中增加古拙朴厚的韵味。为此,他不惟习楷,而且于章草、汉篆等书体广下功夫。从米闹面目多样、不拘一格的书法作品中,我深深感到,当代受到审美新思维熏陶的书坛青年,越来越自学地摆脱分庭数百年之久的碑帖对立的门派格局,他们以艺术的宽容态度和自由不羁的平常之心游刃于不同风格流派之间,于我有用者皆在撷取之列,从而打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也许正是对流派传统的一种新的传承方式。广泛涉猎当然是必要的,然而我认为米闹还应守住自己,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艺术上永远不变是不可能的,而变得太快也未必是好事。变之不易,守之不易。关键在于度的把握。一种风格的确立,完善和深入开掘,往往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甚至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作为一个书法艺术家,个人能为某种有历史价值的风格在书坛上的确立作出一点贡献,亦足名垂青史。不要怕别人指责自己“书风总是一个面貌”。其实故意为了避开某种东西而改弦更张,也是一种“跟风”的表现,我希望米闹在广采博观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自己的风格,变与不变,一任自然。总之,依旧一颗常心,解衣般礴,以自由的心态去追求大美。

书法赏析:《兰亭序》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的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精致的书法、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他的成就是一变汉魏质朴书风,开晋后妍美流畅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在会稽的兰亭修禊,曲水流觞,赋诗抒怀。其间作诗三十七首,结纂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为此作序,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兰亭》。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其竖画,则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或双杈出锋,或并列,各尽其妙。其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等。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等。其挑,或短或长,其折,有横折、竖折、斜折。其捺,有斜捺、平捺、回锋捺、带钩捺、长点捺、隼尾捺等。其钩,则有竖钩、竖弯钩、斜钩、横钩、右弯钩、圆曲钩、横折钩、左平钩、回锋减钩。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驱,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群贤毕至,众相毕现。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兰亭修禊,使王羲之触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挥写下千古杰作《兰亭集序》,正因为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也因为他笔法精严,故能使笔底如行云流水而形神兼具;更因为他诸美皆备,故能使这篇文稿的挥写最终达到高华圆融的境界。在这件尽善尽美的作品面前,后世名家虽竭力临仿,却都未能得其全。南唐张泊云:“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于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而王羲之本人也只写下这一杰构,其后他再度书写《兰亭序》,都不能及原作的神妙绝伦,沈尹默说“当时逸少本天全”,赞美了《兰亭序》的杰出有其不可重现的机缘,自然就非他人所能企及的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