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1000字

发布时间:2024-07-08 08:16:57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1000字

_shtml此网页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做家长、家庭教育的原则、幼儿期孩子的年龄特点、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怎样使儿童身体健康、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儿童智力的开发等方面分版块进行详解,很实用,这里附上一个内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希望你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 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 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其生活习惯几乎与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象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人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如在中国近代,无锡人严功增补清未《国朝馆选录》,统计自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绝者,如苏州缪、吴、潘三姓,常熟翁、蒋两姓、浙江海宁陈、查两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这种情况。古、近代比较突出,在当代随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待业的增多,人们择业面宽,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可能都从事同一种工作,但都不乏见到这种情况,即有些家庭成员工作中屡屡出现成绩、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员违法犯罪接二连三。这都与家庭教育连续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当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尔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因此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还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 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 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 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并提出:“在2000年要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这顶目标明确了家长们肩负着为国家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任。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我国的21世纪是什么情况,拿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讲,要使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达4000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录像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例如,当今电视录像几乎步入城市居民中的每个家庭,孩子们几乎天天与它们打交道,可以说是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从中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这里有政坛风云、科技进步、凡人俗事的各种内容,从中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家内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镜头映入孩子的眼睑。家长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儿童心灵,预防儿童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总之,做为家长 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 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初中生的教育,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对家庭教育,许多家长问:有什么好办法?有什么灵丹妙药?没有灵丹妙药。每个家庭不一样,每个孩子不一样,对这个家庭、这个孩子成功的具体做法,换一个家庭、一个孩子,不一定就有效。但可以有一些一般的大原则。第一条原则,父母以身作则。这是老生常谈,但是还要谈。子女身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教育方式的问题。家庭是子女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师,如果父母亲自己平常言行起坐,不能起到正面的示范作用,自然无法要求子女,父母亲的话也就没有权威。中国父母对子女最普通的要求是,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如果你在城市家庭做调查,绝大部分好学上进学生,都出在家庭的父母本身热爱学习。这不是说父母一定要天天读书。学习可以是各种不同的文化爱好,热爱戏剧、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历史、热爱科技等等,父母和父母的朋友圈子都有爱好、有文化品位和追求,子女就比较能够发展起上进心。当然,许多父母本身教育程度不高,但子女也同样好学上进,这类家庭往往父母言传身教、为人正直、勤奋,有良好的道德,使子女明白好好学习是自己的准则。好学上进,本身是一种追求。有调查显示,子女问题比较多的主要是四大类家庭,第一类是父母文化教育程度太低,而家庭又非常富有,那些农民暴发户;第二类是高官子女;第三是父母冲突不断或离异家庭;第四大类家庭,父母本人都不错,可是工作太忙,只忙工作,没有抽时间关心子女教育。西方人有句谚语,造就一个暴发户只需要一天,造就一个贵族至少需要三代。中国人的谚语,富不过三代。现在全中国人的理想都是“暴富”。经济富裕本身是好事,但缺失了文化追求与道德准绳的富裕环境,很容易使青少年迷失,失去上进的动力。第二个原则是,家长要学会保护子女。在处理子女教育问题上,有两个错误的倾向,或者是完全偏袒子女,不信任学校和教师;另一个是完全信任学校,信任老师,不信任自己的子女。现在的孩子即是小皇帝,也是小奴隶。在学校里压力很大,学业压力、考试焦虑、人际关系压力、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压力,不可能个个同学都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实际上大部分同学是学习一般的学生。到初中以后,少男少女还有体相烦恼压力,体相烦恼,对自己的长相很在乎,对同学的评价很敏感,还有生理和身体迅速发育带来的种种困惑与烦恼,等等。当子女与学校与老师发生冲突矛盾的时候,父母既不能无原则地偏袒子女,也决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站在学校老师的立场上批评子女。要替子女设身处地着想,要学会倾听子女倾诉,实事求是地了解情况,如果确实是子女的错,也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子女分析,如果不完全是子女的错,更应该心平气和地与子女交流,找出解决的方法。如果确实不是子女的错,而是学校方面的问题,老师方面的问题,家长就应该积极想办法解决,分担子女的压力,而不是与老师一起对子女施加压力。儿童少年是未成年人,在心理上不成熟不健全是正常的,尤其需要家长的呵护。家庭和家长是子女健康成长的最后堡垒。简单地说,家长要学习在学校的压力下保护子女,学会维护子女的权利,不能够事事都与学校站在同一个立场。许多反面的悲剧例子,导致学生走向极端行为的,许多都是因为家长不问青红皂白跟着老师训子女。第三个原则是,切忌唠叨,学会倾听,学习与子女平等交流。父母和子女之间总会有所谓代沟的。在初中到高中阶段,是子女容易产生叛逆的一个阶段、逆反的一个阶段。子女生理发育迅速,长成半个大人,个头与父母差不多,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从各种媒体接受了很多信息,有自己的主见,但也常常过分地自以为是。父母的那些说教也听了10多年了,听烦了。加上学业压力大,这个阶段的子女,一般都会非常讨厌唠叨的家长。要学会倾听子女,学习与子女平等交流。如果子女到了中学阶段还愿意有什么事都与家长交流,那家长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只要子女愿意与家长交流,有什么问题都能够得到比较妥善地解决。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忙于赚钱,不想听子女的倾吐,认为那是毛孩子鸡毛蒜皮的事。这样就丧失了了解子女、引导子女最重要的一个渠道。第四个原则是,对子女多鼓励,少批评,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多一点宽容。少年儿童只有在鼓励的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第五个原则是,随着子女的成长,给子女越来越大的自主空间,父母和子女双方都要学会这一点。有些家长总是想控制子女、管制子女、设计子女。适当的控制是必要的。但随着年龄增长,更多地是靠子女的自觉和自律,而且要给子女以自主的空间,要尊重子女自主的空间。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不仅孩子要解决青春期的困惑,父母也要解决好自己与子女关系上的困惑。父母亲过分管制已经长大的子女,是许多子女自己生活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分的恋子情结恋女情结,是子女不幸福的重要原因。家长应该明白,子女的快乐和幸福,就是家长最大的幸福,如果子女对家长非常服从,但他/她自己不快乐,那么家长还是失败的。子女来到这个世界是家长的选择而非子女自己的选择。而来到这个世界以后,恰如金庸小说里所说:“怜我世人,忧患实多”,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学生少年又有那么大的压力。所以,家长有责任创造条件使子女健康成长,而不是使子女完全成为实现家长愿望和要求的机器。第六个原则是,对子女的学业要求,要实事求是,只要子女尽了努力,就决不能再苛求,还要学会为子女减压。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适应目前这种学校教育的。有些孩子尽了努力,可是成绩还不理想,家长要学会为孩子化解烦恼、分担压力。西方人说,压跨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总是给孩子施加压力,好了还要再好,一次考试就要达到什么名次,这些都是没有道理的,而且可能把孩子逼上危险的方向。家长应该懂得并记住,子女的身心健康、个性开朗豁达,比学业成绩重要得多。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只有在父母慈爱而不宠爱、多帮助少施压、多引导少管制、多鼓励少批评、多宽容不苛责的家庭环境中,子女才能逐步发展健康的个性。第七个原则,要逐渐培养子女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是富裕地区、富裕家庭的一个问题,对子女成长和教育的重视绝对必要,对具体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案可以也应该精心设计。但千万不要把孩子本身当作一个可以设计的对象。孩子是人,是生命,而不是工程师手中的一块材料。在父母的引导和学校的教学之外之上,要给孩子自主的空间,要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想法、爱好,不要把孩子当作为学校制造分数的机器、为老师制造教学业绩的努力,也不要把孩子当作为父母争光的工具。没有人能够设计出爱迪生,没有人能够设计出爱因斯坦。人最重要的素质:好奇心、兴趣与爱好、欣赏与追求美与和谐的能力、创造发明的能力、求智爱真的渴望,这些都不是他人能够设计出来的。这些素质只能在一个平等、宽松、自由而又富于文化传统的环境中自发生长。在说了一些大原则以后,我们可以具体看看“对于我们的学生,学习上应该怎样有所侧重?因该达到什么目标?也就是怎样才能做到内容和目标的落实?”说起来许多还是老话。第一,强健的体魄。这是一切学业和事业成功的基础。家长要注意培养子女的体育爱好,有了体育爱好,孩子就养成了经常参与体育活动习惯,也就比较顺当地促进与保障了体魄强健。体育爱好一般要从单项技能型运动着手。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等。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运动健将,但在一项技能型运动中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并不困难。每个人都喜欢做自己比较擅长、有优势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培养训练,孩子在某项运动中超过了平均水平,与他人竞技胜多负少,他/她自然比较容易发展出兴趣和习惯。第二,心理健康、个性豁达开朗。第三,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习就认真、全力以赴、高效率地学习,玩就全身心地玩。学习做事要培养效率和条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命。第四,只要孩子有上进心、学习有自觉性,就要尽量引导孩子看轻分数、看轻名次。这是学到真本领的关键,可惜许多教育局长、校长和家长不懂。牛顿、达尔文、爱迪生、李敖、金庸、三毛、柏杨乃至王朔、韩寒等等,都不是学校里的好学生。第五,语文学习,要引导孩子要多看高层次的课外书,提高鉴赏水平和扩展知识面。这比考试多得几分重要得多。例如,就近现代而言,如果孩子通读了金庸的小说,对其他武侠小说多半就不会感兴趣了,如果读了梁启超、胡适、龙应台、朱学勤、秦晖,以及李敖、柏扬、余秋雨的部分作品,对其他那些平庸的作品就不会感兴趣了,对那些大众电视剧特别是胡说八道的帝王剧也不会有兴趣了,而会对更高层次的真学问产生兴趣。第六,英语学习,要引导孩子重视英语运用能力、尽快提升英语运用能力,不要重视考试成绩。例如,现在哈里波特非常流行,很多孩子非常有兴趣,高层次的家长可以引导这种兴趣来帮助孩子学习英文版的哈里波特,可以从电影开始,孩子的英语能力肯定可以突飞猛进。英语的词汇量要大大增加,阅读面要大大扩大,阅读速度要尽量提高,听力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口语要大胆说练。中学英语教材倒可以不必过分重视。第七,培养对数学的兴趣,至少不要讨厌它。国内的教学方式,虽然使许多中国学生解数学题的能力很强,却不能促进对数学的兴趣、不能建立对数学运用的自信,也不知道怎样运用数学,不明白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将来问题多多,许多人都是白学。第八,历史科,有时间的时候都要重视课外高层次的广泛阅读,不要重视成绩。兴趣最重要。第九,要逐步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至于留学方面的问题,你的孩子现在年龄还小,可以以后再讨论。 初中生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孩子健康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做好孩子初中阶段家庭教育工作主要有六种方法:一、思想引导法。初中生已经基本脱掉小学生的稚气,但又不像成年人那样思想成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上进心强;同时,由于思想发展未定型,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家庭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紧密联系孩子的思想,从意志品德、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引导式教育。坚持不懈地向孩子灌输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叫响“学生不学习不算尽责任,学习学不好,不算好学生”的口号。引导教育不可一味关在家中讲道理。要善于搞好“结合”、“渗透”,把家庭引导结合渗透到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去,针对孩子的学习任务、现实思想、生理健康等特点,见缝插针地进行引导,有的放矢做工作。二、目标鼓励法。学习中目标鼓励,就是根据“水涨船高”的道理,帮助孩子设计学习目标,来激发积极性,使孩子不断向更高的知识高峰攀登。大量事实证明,印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目标可以催人向上。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思想素质、文化基础、承受能力,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教育实践证明:“喊破嗓子,不如做好样子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为孩子制定的目标,既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既要有年度目标,又有月、周短期目标。在明确整体目标同时,还要分科目制定逐日完成的小目标,依次实现和突破,不断“添油”、鼓励,使孩子像上楼梯一样,一步高一步。为使孩子目标装在胸中。家长可制作成绩─览表,利用《学校和家长联系本》,将孩子每次考试、测验成绩,直观地用曲线反映在坐标上,使孩子、家长一目了然。对完不成指标的科目,家长要及时进行补课,或找人帮助。三、形象感召法。很多孩子品学兼优、诚实勤劳、文明礼貌,固然是学校、社会教育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的表率作用,对孩子健康成长有着强烈的感召力。因此只要家长强化“为国教子”的意识努力工作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出样子,就一定能够带出你所理想的孩子来。四、谈心疏导法。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家长要针对孩子在不同时机、不同原因中暴露出的心理、思想问题,及时进行谈心疏导。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做到“三勤”,即勤了解孩子在学习中的思想反映;勤观察孩子在学习中的精神状态;勤谈心及时疏导孩子的思想疙瘩。对因阶段性身体素质差,学习跟不上的,要多鼓励少指责,帮助其“赶队”;对因对学习科目不感兴趣产生厌烦情绪的,要勤敲打多引导,帮助增强兴趣;对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泄气的,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准症结,鼓励士气;对因在校和同学老师发生口角,影响学习劲头的,要耐心开导,热情帮助化解。另外,家长在与孩子谈心时,不但要告诉孩子“怎样做”,而且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从道理上说服孩子,在谈心的方式上也应该选择合适场合,这样才能起到更好效果。五、奖惩激励法。在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运用奖励、批评手段,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奖励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为辅。如:孩子考试成绩突出,在学校奖励的基础上,家长可口头表扬,还可以向亲友通报,扩大赞扬范围,也可以优先购买学习用品、日用品,还可以逛公园、打游戏机(家用)、看电影等。对学习不认真,考试成绩较差时,要严厉批评,该处罚的一定处罚。使孩子始终都有一种学习压力,切实改变“学好学坏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好一个样”的现象,创造好学上进的光荣风尚。六、生活调节法。身强力壮,精神饱满是搞好学习的基础条件。家长要讲究科学方法,调节好孩子生活,让孩子在有限的条件下吃好玩好,创造有利发挥智力效益的环境。家长要利用节假日、工作学习间隙,多组、织开展家庭文体比赛、故事会、知识竞赛、远足郊游活动,调节孩子生活。同时还要根据孩子生理承受能力,科学安排学习,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证孩子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初中生的教育,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对家庭教育,许多家长问:有什么好办法?有什么灵丹妙药?没有灵丹妙药。每个家庭不一样,每个孩子不一样,对这个家庭、这个孩子成功的具体做法,换一个家庭、一个孩子,不一定就有效。但可以有一些一般的大原则。第一条原则,父母以身作则。这是老生常谈,但是还要谈。子女身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教育方式的问题。家庭是子女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师,如果父母亲自己平常言行起坐,不能起到正面的示范作用,自然无法要求子女,父母亲的话也就没有权威。中国父母对子女最普通的要求是,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如果你在城市家庭做调查,绝大部分好学上进学生,都出在家庭的父母本身热爱学习。这不是说父母一定要天天读书。学习可以是各种不同的文化爱好,热爱戏剧、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历史、热爱科技等等,父母和父母的朋友圈子都有爱好、有文化品位和追求,子女就比较能够发展起上进心。当然,许多父母本身教育程度不高,但子女也同样好学上进,这类家庭往往父母言传身教、为人正直、勤奋,有良好的道德,使子女明白好好学习是自己的准则。好学上进,本身是一种追求。有调查显示,子女问题比较多的主要是四大类家庭,第一类是父母文化教育程度太低,而家庭又非常富有,那些农民暴发户;第二类是高官子女;第三是父母冲突不断或离异家庭;第四大类家庭,父母本人都不错,可是工作太忙,只忙工作,没有抽时间关心子女教育。西方人有句谚语,造就一个暴发户只需要一天,造就一个贵族至少需要三代。中国人的谚语,富不过三代。现在全中国人的理想都是“暴富”。经济富裕本身是好事,但缺失了文化追求与道德准绳的富裕环境,很容易使青少年迷失,失去上进的动力。第二个原则是,家长要学会保护子女。在处理子女教育问题上,有两个错误的倾向,或者是完全偏袒子女,不信任学校和教师;另一个是完全信任学校,信任老师,不信任自己的子女。现在的孩子即是小皇帝,也是小奴隶。在学校里压力很大,学业压力、考试焦虑、人际关系压力、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压力,不可能个个同学都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实际上大部分同学是学习一般的学生。到初中以后,少男少女还有体相烦恼压力,体相烦恼,对自己的长相很在乎,对同学的评价很敏感,还有生理和身体迅速发育带来的种种困惑与烦恼,等等。当子女与学校与老师发生冲突矛盾的时候,父母既不能无原则地偏袒子女,也决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站在学校老师的立场上批评子女。要替子女设身处地着想,要学会倾听子女倾诉,实事求是地了解情况,如果确实是子女的错,也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子女分析,如果不完全是子女的错,更应该心平气和地与子女交流,找出解决的方法。如果确实不是子女的错,而是学校方面的问题,老师方面的问题,家长就应该积极想办法解决,分担子女的压力,而不是与老师一起对子女施加压力。儿童少年是未成年人,在心理上不成熟不健全是正常的,尤其需要家长的呵护。家庭和家长是子女健康成长的最后堡垒。简单地说,家长要学习在学校的压力下保护子女,学会维护子女的权利,不能够事事都与学校站在同一个立场。许多反面的悲剧例子,导致学生走向极端行为的,许多都是因为家长不问青红皂白跟着老师训子女。第三个原则是,切忌唠叨,学会倾听,学习与子女平等交流。父母和子女之间总会有所谓代沟的。在初中到高中阶段,是子女容易产生叛逆的一个阶段、逆反的一个阶段。子女生理发育迅速,长成半个大人,个头与父母差不多,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从各种媒体接受了很多信息,有自己的主见,但也常常过分地自以为是。父母的那些说教也听了10多年了,听烦了。加上学业压力大,这个阶段的子女,一般都会非常讨厌唠叨的家长。要学会倾听子女,学习与子女平等交流。如果子女到了中学阶段还愿意有什么事都与家长交流,那家长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只要子女愿意与家长交流,有什么问题都能够得到比较妥善地解决。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忙于赚钱,不想听子女的倾吐,认为那是毛孩子鸡毛蒜皮的事。这样就丧失了了解子女、引导子女最重要的一个渠道。第四个原则是,对子女多鼓励,少批评,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多一点宽容。少年儿童只有在鼓励的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第五个原则是,随着子女的成长,给子女越来越大的自主空间,父母和子女双方都要学会这一点。有些家长总是想控制子女、管制子女、设计子女。适当的控制是必要的。但随着年龄增长,更多地是靠子女的自觉和自律,而且要给子女以自主的空间,要尊重子女自主的空间。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不仅孩子要解决青春期的困惑,父母也要解决好自己与子女关系上的困惑。父母亲过分管制已经长大的子女,是许多子女自己生活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分的恋子情结恋女情结,是子女不幸福的重要原因。家长应该明白,子女的快乐和幸福,就是家长最大的幸福,如果子女对家长非常服从,但他/她自己不快乐,那么家长还是失败的。子女来到这个世界是家长的选择而非子女自己的选择。而来到这个世界以后,恰如金庸小说里所说:“怜我世人,忧患实多”,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学生少年又有那么大的压力。所以,家长有责任创造条件使子女健康成长,而不是使子女完全成为实现家长愿望和要求的机器。第六个原则是,对子女的学业要求,要实事求是,只要子女尽了努力,就决不能再苛求,还要学会为子女减压。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适应目前这种学校教育的。有些孩子尽了努力,可是成绩还不理想,家长要学会为孩子化解烦恼、分担压力。西方人说,压跨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总是给孩子施加压力,好了还要再好,一次考试就要达到什么名次,这些都是没有道理的,而且可能把孩子逼上危险的方向。家长应该懂得并记住,子女的身心健康、个性开朗豁达,比学业成绩重要得多。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只有在父母慈爱而不宠爱、多帮助少施压、多引导少管制、多鼓励少批评、多宽容不苛责的家庭环境中,子女才能逐步发展健康的个性。第七个原则,要逐渐培养子女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是富裕地区、富裕家庭的一个问题,对子女成长和教育的重视绝对必要,对具体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案可以也应该精心设计。但千万不要把孩子本身当作一个可以设计的对象。孩子是人,是生命,而不是工程师手中的一块材料。在父母的引导和学校的教学之外之上,要给孩子自主的空间,要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想法、爱好,不要把孩子当作为学校制造分数的机器、为老师制造教学业绩的努力,也不要把孩子当作为父母争光的工具。没有人能够设计出爱迪生,没有人能够设计出爱因斯坦。人最重要的素质:好奇心、兴趣与爱好、欣赏与追求美与和谐的能力、创造发明的能力、求智爱真的渴望,这些都不是他人能够设计出来的。这些素质只能在一个平等、宽松、自由而又富于文化传统的环境中自发生长。在说了一些大原则以后,我们可以具体看看“对于我们的学生,学习上应该怎样有所侧重?因该达到什么目标?也就是怎样才能做到内容和目标的落实?”说起来许多还是老话。第一,强健的体魄。这是一切学业和事业成功的基础。家长要注意培养子女的体育爱好,有了体育爱好,孩子就养成了经常参与体育活动习惯,也就比较顺当地促进与保障了体魄强健。体育爱好一般要从单项技能型运动着手。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等。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运动健将,但在一项技能型运动中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并不困难。每个人都喜欢做自己比较擅长、有优势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培养训练,孩子在某项运动中超过了平均水平,与他人竞技胜多负少,他/她自然比较容易发展出兴趣和习惯。第二,心理健康、个性豁达开朗。第三,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习就认真、全力以赴、高效率地学习,玩就全身心地玩。学习做事要培养效率和条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命。第四,只要孩子有上进心、学习有自觉性,就要尽量引导孩子看轻分数、看轻名次。这是学到真本领的关键,可惜许多教育局长、校长和家长不懂。牛顿、达尔文、爱迪生、李敖、金庸、三毛、柏杨乃至王朔、韩寒等等,都不是学校里的好学生。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1000字内容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 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 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其生活习惯几乎与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象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人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如在中国近代,无锡人严功增补清未《国朝馆选录》,统计自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绝者,如苏州缪、吴、潘三姓,常熟翁、蒋两姓、浙江海宁陈、查两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这种情况。古、近代比较突出,在当代随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待业的增多,人们择业面宽,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可能都从事同一种工作,但都不乏见到这种情况,即有些家庭成员工作中屡屡出现成绩、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员违法犯罪接二连三。这都与家庭教育连续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当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尔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因此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还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 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 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 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并提出:“在2000年要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这顶目标明确了家长们肩负着为国家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任。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我国的21世纪是什么情况,拿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讲,要使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达4000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录像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例如,当今电视录像几乎步入城市居民中的每个家庭,孩子们几乎天天与它们打交道,可以说是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从中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这里有政坛风云、科技进步、凡人俗事的各种内容,从中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家内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镜头映入孩子的眼睑。家长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儿童心灵,预防儿童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总之,做为家长 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 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关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论文1000字

关于如何做好幼学前教育的论文,要实事求是的写一些幼儿从事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生的教育,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对家庭教育,许多家长问:有什么好办法?有什么灵丹妙药?没有灵丹妙药。每个家庭不一样,每个孩子不一样,对这个家庭、这个孩子成功的具体做法,换一个家庭、一个孩子,不一定就有效。但可以有一些一般的大原则。第一条原则,父母以身作则。这是老生常谈,但是还要谈。子女身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教育方式的问题。家庭是子女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师,如果父母亲自己平常言行起坐,不能起到正面的示范作用,自然无法要求子女,父母亲的话也就没有权威。中国父母对子女最普通的要求是,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如果你在城市家庭做调查,绝大部分好学上进学生,都出在家庭的父母本身热爱学习。这不是说父母一定要天天读书。学习可以是各种不同的文化爱好,热爱戏剧、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历史、热爱科技等等,父母和父母的朋友圈子都有爱好、有文化品位和追求,子女就比较能够发展起上进心。当然,许多父母本身教育程度不高,但子女也同样好学上进,这类家庭往往父母言传身教、为人正直、勤奋,有良好的道德,使子女明白好好学习是自己的准则。好学上进,本身是一种追求。有调查显示,子女问题比较多的主要是四大类家庭,第一类是父母文化教育程度太低,而家庭又非常富有,那些农民暴发户;第二类是高官子女;第三是父母冲突不断或离异家庭;第四大类家庭,父母本人都不错,可是工作太忙,只忙工作,没有抽时间关心子女教育。西方人有句谚语,造就一个暴发户只需要一天,造就一个贵族至少需要三代。中国人的谚语,富不过三代。现在全中国人的理想都是“暴富”。经济富裕本身是好事,但缺失了文化追求与道德准绳的富裕环境,很容易使青少年迷失,失去上进的动力。第二个原则是,家长要学会保护子女。在处理子女教育问题上,有两个错误的倾向,或者是完全偏袒子女,不信任学校和教师;另一个是完全信任学校,信任老师,不信任自己的子女。现在的孩子即是小皇帝,也是小奴隶。在学校里压力很大,学业压力、考试焦虑、人际关系压力、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压力,不可能个个同学都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实际上大部分同学是学习一般的学生。到初中以后,少男少女还有体相烦恼压力,体相烦恼,对自己的长相很在乎,对同学的评价很敏感,还有生理和身体迅速发育带来的种种困惑与烦恼,等等。当子女与学校与老师发生冲突矛盾的时候,父母既不能无原则地偏袒子女,也决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站在学校老师的立场上批评子女。要替子女设身处地着想,要学会倾听子女倾诉,实事求是地了解情况,如果确实是子女的错,也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子女分析,如果不完全是子女的错,更应该心平气和地与子女交流,找出解决的方法。如果确实不是子女的错,而是学校方面的问题,老师方面的问题,家长就应该积极想办法解决,分担子女的压力,而不是与老师一起对子女施加压力。儿童少年是未成年人,在心理上不成熟不健全是正常的,尤其需要家长的呵护。家庭和家长是子女健康成长的最后堡垒。简单地说,家长要学习在学校的压力下保护子女,学会维护子女的权利,不能够事事都与学校站在同一个立场。许多反面的悲剧例子,导致学生走向极端行为的,许多都是因为家长不问青红皂白跟着老师训子女。第三个原则是,切忌唠叨,学会倾听,学习与子女平等交流。父母和子女之间总会有所谓代沟的。在初中到高中阶段,是子女容易产生叛逆的一个阶段、逆反的一个阶段。子女生理发育迅速,长成半个大人,个头与父母差不多,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从各种媒体接受了很多信息,有自己的主见,但也常常过分地自以为是。父母的那些说教也听了10多年了,听烦了。加上学业压力大,这个阶段的子女,一般都会非常讨厌唠叨的家长。要学会倾听子女,学习与子女平等交流。如果子女到了中学阶段还愿意有什么事都与家长交流,那家长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只要子女愿意与家长交流,有什么问题都能够得到比较妥善地解决。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忙于赚钱,不想听子女的倾吐,认为那是毛孩子鸡毛蒜皮的事。这样就丧失了了解子女、引导子女最重要的一个渠道。第四个原则是,对子女多鼓励,少批评,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多一点宽容。少年儿童只有在鼓励的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第五个原则是,随着子女的成长,给子女越来越大的自主空间,父母和子女双方都要学会这一点。有些家长总是想控制子女、管制子女、设计子女。适当的控制是必要的。但随着年龄增长,更多地是靠子女的自觉和自律,而且要给子女以自主的空间,要尊重子女自主的空间。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不仅孩子要解决青春期的困惑,父母也要解决好自己与子女关系上的困惑。父母亲过分管制已经长大的子女,是许多子女自己生活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分的恋子情结恋女情结,是子女不幸福的重要原因。家长应该明白,子女的快乐和幸福,就是家长最大的幸福,如果子女对家长非常服从,但他/她自己不快乐,那么家长还是失败的。子女来到这个世界是家长的选择而非子女自己的选择。而来到这个世界以后,恰如金庸小说里所说:“怜我世人,忧患实多”,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学生少年又有那么大的压力。所以,家长有责任创造条件使子女健康成长,而不是使子女完全成为实现家长愿望和要求的机器。第六个原则是,对子女的学业要求,要实事求是,只要子女尽了努力,就决不能再苛求,还要学会为子女减压。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适应目前这种学校教育的。有些孩子尽了努力,可是成绩还不理想,家长要学会为孩子化解烦恼、分担压力。西方人说,压跨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总是给孩子施加压力,好了还要再好,一次考试就要达到什么名次,这些都是没有道理的,而且可能把孩子逼上危险的方向。家长应该懂得并记住,子女的身心健康、个性开朗豁达,比学业成绩重要得多。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只有在父母慈爱而不宠爱、多帮助少施压、多引导少管制、多鼓励少批评、多宽容不苛责的家庭环境中,子女才能逐步发展健康的个性。第七个原则,要逐渐培养子女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是富裕地区、富裕家庭的一个问题,对子女成长和教育的重视绝对必要,对具体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案可以也应该精心设计。但千万不要把孩子本身当作一个可以设计的对象。孩子是人,是生命,而不是工程师手中的一块材料。在父母的引导和学校的教学之外之上,要给孩子自主的空间,要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想法、爱好,不要把孩子当作为学校制造分数的机器、为老师制造教学业绩的努力,也不要把孩子当作为父母争光的工具。没有人能够设计出爱迪生,没有人能够设计出爱因斯坦。人最重要的素质:好奇心、兴趣与爱好、欣赏与追求美与和谐的能力、创造发明的能力、求智爱真的渴望,这些都不是他人能够设计出来的。这些素质只能在一个平等、宽松、自由而又富于文化传统的环境中自发生长。在说了一些大原则以后,我们可以具体看看“对于我们的学生,学习上应该怎样有所侧重?因该达到什么目标?也就是怎样才能做到内容和目标的落实?”说起来许多还是老话。第一,强健的体魄。这是一切学业和事业成功的基础。家长要注意培养子女的体育爱好,有了体育爱好,孩子就养成了经常参与体育活动习惯,也就比较顺当地促进与保障了体魄强健。体育爱好一般要从单项技能型运动着手。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等。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运动健将,但在一项技能型运动中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并不困难。每个人都喜欢做自己比较擅长、有优势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培养训练,孩子在某项运动中超过了平均水平,与他人竞技胜多负少,他/她自然比较容易发展出兴趣和习惯。第二,心理健康、个性豁达开朗。第三,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习就认真、全力以赴、高效率地学习,玩就全身心地玩。学习做事要培养效率和条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命。第四,只要孩子有上进心、学习有自觉性,就要尽量引导孩子看轻分数、看轻名次。这是学到真本领的关键,可惜许多教育局长、校长和家长不懂。牛顿、达尔文、爱迪生、李敖、金庸、三毛、柏杨乃至王朔、韩寒等等,都不是学校里的好学生。第五,语文学习,要引导孩子要多看高层次的课外书,提高鉴赏水平和扩展知识面。这比考试多得几分重要得多。例如,就近现代而言,如果孩子通读了金庸的小说,对其他武侠小说多半就不会感兴趣了,如果读了梁启超、胡适、龙应台、朱学勤、秦晖,以及李敖、柏扬、余秋雨的部分作品,对其他那些平庸的作品就不会感兴趣了,对那些大众电视剧特别是胡说八道的帝王剧也不会有兴趣了,而会对更高层次的真学问产生兴趣。第六,英语学习,要引导孩子重视英语运用能力、尽快提升英语运用能力,不要重视考试成绩。例如,现在哈里波特非常流行,很多孩子非常有兴趣,高层次的家长可以引导这种兴趣来帮助孩子学习英文版的哈里波特,可以从电影开始,孩子的英语能力肯定可以突飞猛进。英语的词汇量要大大增加,阅读面要大大扩大,阅读速度要尽量提高,听力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口语要大胆说练。中学英语教材倒可以不必过分重视。第七,培养对数学的兴趣,至少不要讨厌它。国内的教学方式,虽然使许多中国学生解数学题的能力很强,却不能促进对数学的兴趣、不能建立对数学运用的自信,也不知道怎样运用数学,不明白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将来问题多多,许多人都是白学。第八,历史科,有时间的时候都要重视课外高层次的广泛阅读,不要重视成绩。兴趣最重要。第九,要逐步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至于留学方面的问题,你的孩子现在年龄还小,可以以后再讨论。 初中生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孩子健康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做好孩子初中阶段家庭教育工作主要有六种方法:一、思想引导法。初中生已经基本脱掉小学生的稚气,但又不像成年人那样思想成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上进心强;同时,由于思想发展未定型,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家庭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紧密联系孩子的思想,从意志品德、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引导式教育。坚持不懈地向孩子灌输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叫响“学生不学习不算尽责任,学习学不好,不算好学生”的口号。引导教育不可一味关在家中讲道理。要善于搞好“结合”、“渗透”,把家庭引导结合渗透到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去,针对孩子的学习任务、现实思想、生理健康等特点,见缝插针地进行引导,有的放矢做工作。二、目标鼓励法。学习中目标鼓励,就是根据“水涨船高”的道理,帮助孩子设计学习目标,来激发积极性,使孩子不断向更高的知识高峰攀登。大量事实证明,印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目标可以催人向上。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思想素质、文化基础、承受能力,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教育实践证明:“喊破嗓子,不如做好样子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为孩子制定的目标,既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既要有年度目标,又有月、周短期目标。在明确整体目标同时,还要分科目制定逐日完成的小目标,依次实现和突破,不断“添油”、鼓励,使孩子像上楼梯一样,一步高一步。为使孩子目标装在胸中。家长可制作成绩─览表,利用《学校和家长联系本》,将孩子每次考试、测验成绩,直观地用曲线反映在坐标上,使孩子、家长一目了然。对完不成指标的科目,家长要及时进行补课,或找人帮助。三、形象感召法。很多孩子品学兼优、诚实勤劳、文明礼貌,固然是学校、社会教育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的表率作用,对孩子健康成长有着强烈的感召力。因此只要家长强化“为国教子”的意识努力工作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出样子,就一定能够带出你所理想的孩子来。四、谈心疏导法。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家长要针对孩子在不同时机、不同原因中暴露出的心理、思想问题,及时进行谈心疏导。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做到“三勤”,即勤了解孩子在学习中的思想反映;勤观察孩子在学习中的精神状态;勤谈心及时疏导孩子的思想疙瘩。对因阶段性身体素质差,学习跟不上的,要多鼓励少指责,帮助其“赶队”;对因对学习科目不感兴趣产生厌烦情绪的,要勤敲打多引导,帮助增强兴趣;对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泄气的,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准症结,鼓励士气;对因在校和同学老师发生口角,影响学习劲头的,要耐心开导,热情帮助化解。另外,家长在与孩子谈心时,不但要告诉孩子“怎样做”,而且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从道理上说服孩子,在谈心的方式上也应该选择合适场合,这样才能起到更好效果。五、奖惩激励法。在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运用奖励、批评手段,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奖励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为辅。如:孩子考试成绩突出,在学校奖励的基础上,家长可口头表扬,还可以向亲友通报,扩大赞扬范围,也可以优先购买学习用品、日用品,还可以逛公园、打游戏机(家用)、看电影等。对学习不认真,考试成绩较差时,要严厉批评,该处罚的一定处罚。使孩子始终都有一种学习压力,切实改变“学好学坏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好一个样”的现象,创造好学上进的光荣风尚。六、生活调节法。身强力壮,精神饱满是搞好学习的基础条件。家长要讲究科学方法,调节好孩子生活,让孩子在有限的条件下吃好玩好,创造有利发挥智力效益的环境。家长要利用节假日、工作学习间隙,多组、织开展家庭文体比赛、故事会、知识竞赛、远足郊游活动,调节孩子生活。同时还要根据孩子生理承受能力,科学安排学习,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证孩子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初中生的教育,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对家庭教育,许多家长问:有什么好办法?有什么灵丹妙药?没有灵丹妙药。每个家庭不一样,每个孩子不一样,对这个家庭、这个孩子成功的具体做法,换一个家庭、一个孩子,不一定就有效。但可以有一些一般的大原则。第一条原则,父母以身作则。这是老生常谈,但是还要谈。子女身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教育方式的问题。家庭是子女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师,如果父母亲自己平常言行起坐,不能起到正面的示范作用,自然无法要求子女,父母亲的话也就没有权威。中国父母对子女最普通的要求是,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如果你在城市家庭做调查,绝大部分好学上进学生,都出在家庭的父母本身热爱学习。这不是说父母一定要天天读书。学习可以是各种不同的文化爱好,热爱戏剧、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历史、热爱科技等等,父母和父母的朋友圈子都有爱好、有文化品位和追求,子女就比较能够发展起上进心。当然,许多父母本身教育程度不高,但子女也同样好学上进,这类家庭往往父母言传身教、为人正直、勤奋,有良好的道德,使子女明白好好学习是自己的准则。好学上进,本身是一种追求。有调查显示,子女问题比较多的主要是四大类家庭,第一类是父母文化教育程度太低,而家庭又非常富有,那些农民暴发户;第二类是高官子女;第三是父母冲突不断或离异家庭;第四大类家庭,父母本人都不错,可是工作太忙,只忙工作,没有抽时间关心子女教育。西方人有句谚语,造就一个暴发户只需要一天,造就一个贵族至少需要三代。中国人的谚语,富不过三代。现在全中国人的理想都是“暴富”。经济富裕本身是好事,但缺失了文化追求与道德准绳的富裕环境,很容易使青少年迷失,失去上进的动力。第二个原则是,家长要学会保护子女。在处理子女教育问题上,有两个错误的倾向,或者是完全偏袒子女,不信任学校和教师;另一个是完全信任学校,信任老师,不信任自己的子女。现在的孩子即是小皇帝,也是小奴隶。在学校里压力很大,学业压力、考试焦虑、人际关系压力、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压力,不可能个个同学都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实际上大部分同学是学习一般的学生。到初中以后,少男少女还有体相烦恼压力,体相烦恼,对自己的长相很在乎,对同学的评价很敏感,还有生理和身体迅速发育带来的种种困惑与烦恼,等等。当子女与学校与老师发生冲突矛盾的时候,父母既不能无原则地偏袒子女,也决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站在学校老师的立场上批评子女。要替子女设身处地着想,要学会倾听子女倾诉,实事求是地了解情况,如果确实是子女的错,也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子女分析,如果不完全是子女的错,更应该心平气和地与子女交流,找出解决的方法。如果确实不是子女的错,而是学校方面的问题,老师方面的问题,家长就应该积极想办法解决,分担子女的压力,而不是与老师一起对子女施加压力。儿童少年是未成年人,在心理上不成熟不健全是正常的,尤其需要家长的呵护。家庭和家长是子女健康成长的最后堡垒。简单地说,家长要学习在学校的压力下保护子女,学会维护子女的权利,不能够事事都与学校站在同一个立场。许多反面的悲剧例子,导致学生走向极端行为的,许多都是因为家长不问青红皂白跟着老师训子女。第三个原则是,切忌唠叨,学会倾听,学习与子女平等交流。父母和子女之间总会有所谓代沟的。在初中到高中阶段,是子女容易产生叛逆的一个阶段、逆反的一个阶段。子女生理发育迅速,长成半个大人,个头与父母差不多,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从各种媒体接受了很多信息,有自己的主见,但也常常过分地自以为是。父母的那些说教也听了10多年了,听烦了。加上学业压力大,这个阶段的子女,一般都会非常讨厌唠叨的家长。要学会倾听子女,学习与子女平等交流。如果子女到了中学阶段还愿意有什么事都与家长交流,那家长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只要子女愿意与家长交流,有什么问题都能够得到比较妥善地解决。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忙于赚钱,不想听子女的倾吐,认为那是毛孩子鸡毛蒜皮的事。这样就丧失了了解子女、引导子女最重要的一个渠道。第四个原则是,对子女多鼓励,少批评,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多一点宽容。少年儿童只有在鼓励的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第五个原则是,随着子女的成长,给子女越来越大的自主空间,父母和子女双方都要学会这一点。有些家长总是想控制子女、管制子女、设计子女。适当的控制是必要的。但随着年龄增长,更多地是靠子女的自觉和自律,而且要给子女以自主的空间,要尊重子女自主的空间。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不仅孩子要解决青春期的困惑,父母也要解决好自己与子女关系上的困惑。父母亲过分管制已经长大的子女,是许多子女自己生活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分的恋子情结恋女情结,是子女不幸福的重要原因。家长应该明白,子女的快乐和幸福,就是家长最大的幸福,如果子女对家长非常服从,但他/她自己不快乐,那么家长还是失败的。子女来到这个世界是家长的选择而非子女自己的选择。而来到这个世界以后,恰如金庸小说里所说:“怜我世人,忧患实多”,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学生少年又有那么大的压力。所以,家长有责任创造条件使子女健康成长,而不是使子女完全成为实现家长愿望和要求的机器。第六个原则是,对子女的学业要求,要实事求是,只要子女尽了努力,就决不能再苛求,还要学会为子女减压。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适应目前这种学校教育的。有些孩子尽了努力,可是成绩还不理想,家长要学会为孩子化解烦恼、分担压力。西方人说,压跨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总是给孩子施加压力,好了还要再好,一次考试就要达到什么名次,这些都是没有道理的,而且可能把孩子逼上危险的方向。家长应该懂得并记住,子女的身心健康、个性开朗豁达,比学业成绩重要得多。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只有在父母慈爱而不宠爱、多帮助少施压、多引导少管制、多鼓励少批评、多宽容不苛责的家庭环境中,子女才能逐步发展健康的个性。第七个原则,要逐渐培养子女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是富裕地区、富裕家庭的一个问题,对子女成长和教育的重视绝对必要,对具体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案可以也应该精心设计。但千万不要把孩子本身当作一个可以设计的对象。孩子是人,是生命,而不是工程师手中的一块材料。在父母的引导和学校的教学之外之上,要给孩子自主的空间,要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想法、爱好,不要把孩子当作为学校制造分数的机器、为老师制造教学业绩的努力,也不要把孩子当作为父母争光的工具。没有人能够设计出爱迪生,没有人能够设计出爱因斯坦。人最重要的素质:好奇心、兴趣与爱好、欣赏与追求美与和谐的能力、创造发明的能力、求智爱真的渴望,这些都不是他人能够设计出来的。这些素质只能在一个平等、宽松、自由而又富于文化传统的环境中自发生长。在说了一些大原则以后,我们可以具体看看“对于我们的学生,学习上应该怎样有所侧重?因该达到什么目标?也就是怎样才能做到内容和目标的落实?”说起来许多还是老话。第一,强健的体魄。这是一切学业和事业成功的基础。家长要注意培养子女的体育爱好,有了体育爱好,孩子就养成了经常参与体育活动习惯,也就比较顺当地促进与保障了体魄强健。体育爱好一般要从单项技能型运动着手。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等。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运动健将,但在一项技能型运动中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并不困难。每个人都喜欢做自己比较擅长、有优势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培养训练,孩子在某项运动中超过了平均水平,与他人竞技胜多负少,他/她自然比较容易发展出兴趣和习惯。第二,心理健康、个性豁达开朗。第三,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习就认真、全力以赴、高效率地学习,玩就全身心地玩。学习做事要培养效率和条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命。第四,只要孩子有上进心、学习有自觉性,就要尽量引导孩子看轻分数、看轻名次。这是学到真本领的关键,可惜许多教育局长、校长和家长不懂。牛顿、达尔文、爱迪生、李敖、金庸、三毛、柏杨乃至王朔、韩寒等等,都不是学校里的好学生。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1000字怎么写

给你几个思路:主要抓主家庭教育为主, 做家长的在家中 该为孩子做些什么(比如, 给孩子讲一些成语故事之类的)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 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给孩子做榜样。 对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时 给予鼓励, 成绩优秀时适当给予孩子奖励(如 小红花 奖状 课外书籍 做为奖励) 对孩子采取科学教育,尽量不要打骂孩子,造成幼小心灵的伤害。 希望这些思路 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满意 请给分值。

%BC%D2%CD%A5%BD%CC%D3%FD%C2%DB%CE%C4&lm=0&fr=search&ct=17&pn=0&tn=ikaslist&rn=10%BC%D2%CD%A5%BD%CC%D3%FD%C2%DB%CE%C4&fr=ikw1000看看别人的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2000字

_shtml此网页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做家长、家庭教育的原则、幼儿期孩子的年龄特点、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怎样使儿童身体健康、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儿童智力的开发等方面分版块进行详解,很实用,这里附上一个内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希望你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 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 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其生活习惯几乎与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象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人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如在中国近代,无锡人严功增补清未《国朝馆选录》,统计自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绝者,如苏州缪、吴、潘三姓,常熟翁、蒋两姓、浙江海宁陈、查两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这种情况。古、近代比较突出,在当代随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待业的增多,人们择业面宽,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可能都从事同一种工作,但都不乏见到这种情况,即有些家庭成员工作中屡屡出现成绩、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员违法犯罪接二连三。这都与家庭教育连续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当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尔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因此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还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 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 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 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并提出:“在2000年要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这顶目标明确了家长们肩负着为国家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任。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我国的21世纪是什么情况,拿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讲,要使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达4000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录像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例如,当今电视录像几乎步入城市居民中的每个家庭,孩子们几乎天天与它们打交道,可以说是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从中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这里有政坛风云、科技进步、凡人俗事的各种内容,从中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家内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镜头映入孩子的眼睑。家长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儿童心灵,预防儿童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总之,做为家长 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 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一、用真诚去感动家长 想和家长联络感情,首先就应该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动家长。这样既可以让家长觉得老师亲切、好交往,还可以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你。在以后的交流中也愿意主动告诉你一些孩子在家的表现。早晨当家长迎着阳光站在教室门口时,看见笑容可掬的老师们,听到老师与孩子亲切的问候,也许家长的好心情从此就开始了。他们会觉得孩子在幼儿园就像在家一样,他们放心。下午,当工作了一天的家长来接孩子时老师微笑对他说:“您的孩子真棒,今天学会了自己吃饭。”也许他的劳累立刻减轻了。当家长有事耽误了接孩子时,面对心急如焚、满脸歉意的家长,老师依旧微笑着说:“没关系的,您别急。” 幼儿在幼儿园难免会发生碰、摔、撞,无论怎样,事情是大是小,只要是幼儿受伤的,幼儿园都应该向家长如实的交代事情的经过,不得隐瞒。也许只是一件很容易很简单的事,可将小事化无,但由于园里的隐瞒,将会使事情变得更加棘手。因此,幼儿园要如实向家长交代事情的经过,不得隐瞒。  二、肯定孩子的优点,赏识每一个孩子,使家长获得心理的愉悦 这种肯定幼儿优点的交流,能使家长保持一种轻松、自信、愉快的心情去面对,并主动向老师说孩子在家的表现。其中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和帮助。这样促进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家长会喜欢、主动和老师交流,有利于做好家长工作。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美,并从中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哪怕老师一句轻轻的赞美,家长都会感到无比高兴,比自己的了大奖还要兴奋。对于刚入园的新幼儿来说,一下从家到幼儿园有种种的不适应,在家什么都有家长来完成,可在幼儿园就要自己完成,比如穿衣服,经过学习锻炼,幼儿就学会自己穿衣服,在离园时,就像家长说:“您的孩子真棒,今天学会了自己穿衣服。”你会看到家长立马高兴起来。  三、家长分类管理 对不同的家长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家长的群体中有不同年龄层次的,不同知识层次的,不同性格层次的。老师应坐到分类管理,见到不同的家长讲不同的话,遇到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对于年轻的家长老师要积极鼓励他们,对于年岁已高的爷爷奶奶,老师要视他们为长辈,见到他们叫一声叔叔您好、阿姨您早,这些都能让家长感到温暖开心,这样在以后的沟通中就容易了。很多家长都非常尊重老师,体谅老师的工作,但有些家长会提出很无理的要求和作出不理智的事情,这时我们老师要冷静的处理问题,面对情绪激动的家长,首先要稳住家长的情绪,问清楚事情的缘由和来龙去脉。虽然家长各自身份不同,言行举止也不同,但是他们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方向:爱孩子。 四、老师应树立正确的家园沟通观念和方法 (一)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才能更好的进行家长工作要坦然面对、正视不足,要经常观察、学习,同样的一件事情,别的老师是怎样处理的,怎样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沟通的时机、地点、方式和内容。通过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断进取。(二)要学会找到优势,抓住关键家长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教师的喜爱和关注。因此,要让家长感受到你对孩子的悉心关注和真诚的关爱,就会喜欢你信任你。孩子往往喜欢年轻漂亮的老师,喜欢亲切的老师,喜欢对她关心和关注的老师。只要孩子接受了你,回家对家长说我喜欢这位老师,家长也会喜欢你。对人热情亲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每一位家长做朋友,这些可以让家长感到你的热心,那么以后沟通起来就容易了。(三)要学会在日常的生活中,积累储备情感关注每个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和身体、心理的变化,经常向家长报告,使家长感受到你对孩子的关照。关注家长日常情绪的反应,勤询问,使家长感受到教师的热情,成为朋友。重视家长平时交代的小事,并努力完成,这样在以后幼儿园需要家长参与的时候,家长也会积极的配合。(四)在遇到矛盾时,借力化解清晰冲突发生的缘由,自己要去梳理和核实。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为下面解决问题节省时间。反思自己的过失,要清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思考在这件事中,自己在什么地方做得不妥当,是自己的那句话、那个动作、那件事让家长感到不满。要及时将事件告知同班组的老师,和同伴老师进行商讨,征询正确的解决方法。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解决矛盾。没有一种方法是适合所有人的,要根据每个家长的有特点,寻找有针对性的资源。总之,家长与教师是共同教育幼儿的合作伙伴,因此教师与家长要形成良好的沟通关系,教师对待家长要平等、耐心、真诚,使家长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从而形成融洽的、美好的教育氛围,更好的进行幼儿园的家长工作。

幼小家长必备育儿APP  家园共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环节。孩子能够茁壮成长,也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愿望。尽管如此,由于教师和家长之间教育观念、思考角度不同,常常会引发一些矛盾和冲突,做为主管领导,时常会接到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投诉,如何解决家长的批评和抱怨,是领导艺术的重要内容,在工作中,我们把解决问题的方式建立在理解和沟通的基础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我们是一所校带幼儿园,每年春秋两季招生,幼儿在我园接受半年到一年的学前教育。多年的工作使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哪些工作是我们自身需要加强的,哪些工作是需要家长理解和支持的。在布置新学期例行家长会的时候,我们提醒并要求老师把容易引起家长误解,引发纠纷的地方整理出来,在家长会上加以强调。比如,每年开学初,家长们都会对幼儿园的工作提出各种要求,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要求我们多教孩子识字、计算等小学化的内容,或者适当给孩子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而另外一些家长,则希望幼儿园教育能够顺应孩子的天性,只要求孩子能够在幼儿园里快乐、健康的成长。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在向家长详细介绍自己一学期工作安排的同时,不忘向家长讲授先进的幼教理念,把我们一日活动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教改实验的目的性和必要性等等,向家长做出详尽的解释,让家长感受到幼儿园各项工作内容都是依据先进的幼教理念制定的。只有得到家长的认同和赞许,教师的工作才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更好的开展幼儿园的各项工作。  与此同时,我们还开设了家长学校、创办了家园通讯,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灌输科学的幼教理念,把提高家长素质做为幼儿园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家长的教育观念与老师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家园同步才能真正成为一种现实。  幼儿家长,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处理问题的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同样是觉得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受了委屈,家长的态度和表达方式却大相径庭,有些家长甚至会不问青红皂白,直接训斥所谓欺负自己孩子的小朋友,这种做法无疑是错误的,会对其它幼儿造成很大的伤害,但常常是猝不及防的发生,而且每学期都会发生几起。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开家长会的时候,通过典型事例,向家长提出要求,并对那些能够支持、理解幼儿园工作的家长提出表扬和感谢,为家长树立学习的楷模,并对家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家长以感同身受的教育,仅仅是这种简单的方式,却使多数家长都能够理解老师的苦心,强调之后,家长训斥其它幼儿的事情明显减少,家长因为幼儿之间出现纠纷也都能够通过老师进行调解。  一次家长会,可以消除家长的许多困惑,也能够把本来不该发生的事情消灭在萌芽中。与此同时,我们还开设了家长学校、创办了家园通讯,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灌输科学的幼教理念,把提高家长素质做为幼儿园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沟通方式令幼儿园的工作轻松许多,家长的批评和抱怨少了,理解和赞扬多了。只有家长的教育观念与老师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家园同步才能真正成为一种现实  二、换位思考,适时调整  每一所幼儿园,都有针对家长的规章制度,用来约束家长行为,便于整体管理。在贯彻制度的时候,如何才能让家长主动、自觉的遵照执行呢?硬性的规定,当然可以收到一定效果,然而,实施起来,既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也会有一定难度。因为我们是一所校带幼儿园,所以和小学生共用一个操场,学校规定,家长只能将幼儿送到大门口,无特殊情况,一律不准进入校园,这对于习惯于将孩子亲手交给老师的幼儿家长来说,一开始很难适应,个别家长总是找借口把幼儿送到教室,安排好座位,叮嘱几句才肯放心的离去,门卫和老师都有无可奈何之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制度进行了重新思考,如果我们是家长,我们会对学校的要求存在哪些担忧呢?怎样做才能让家长乐于配合我们的工作呢?通过讨论,我们调整了制度,第一个星期,我们允许家长进教室接送孩子,家长在接送孩子的同时,不仅可以了解幼儿在幼儿园里的生活状况,还可以了解教师的工作能力,教师们的敬业精神,细致程度以及对孩子的爱心表现,无一不令家长信服,这样,家长才会放心的将孩子交给老师。一星期后,每位家长都会收到学校的一封信,就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问题,如何解决孩子的成长障碍等问题和家长共同讨论,向家长发出倡议,希望家长理解支持学校工作,同时向家长保证。l、门卫二十四小时值班,所有送进校门的孩子一律不会出现走失现象。2.对孩子有特殊交待的家长,可用纸条等方式与老师取得联系,学校派专人检查教师的执行情况,比如:中午吃药等问题。3.要求班主任老师晚放学时间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幼儿的在园表现。4.晨检严格细致,幼儿有异常情况必须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  打消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又使家长明白“放开孩子的手,让孩子自己走的重要性”。家长们不仅能够自觉遵守幼儿园里的各项制度,而且再也听不到家长的抱怨了。  三、冷静克制,刚柔相济  幼儿天性好动,磕磕碰碰的事情时有发生,家长爱子心切,有过激言行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有个别家长对幼儿微小的伤痛小题大做,搅闹不休,遇到这类家长,可以采用“倾听”和“转移”的方法。  1.倾听:家长投诉,有时候会就事论事,有时候,可能是借题发挥,把平时对老师的不满和积怨一并发泄出来。这时候领导者不必急于解决问题,只要专注、耐心的倾听就可以了,其实,家长可能是想让老师多多关注自己的孩子,诉说之后,他自己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即没有具体想要解决的问题,老师们也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诉说之后,心情平静下来,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另外,从家长的倾诉当中,领导者很容易了解家长的真实想法,便于解决,达到令家长满意的效果。  2、转移:有时候,我们会遇到火气很大的家长,得理不饶人,这时候,一定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情绪,面对面的冲突是不会解决问题的。任由家长吵闹下去也不是好办法,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采取转移的办法。把话题转移到其它方面上,比如孩子谁带大的呀,是不是和老人住在一起呀,尤其是在不经意间把孩子的在园情况,可爱之处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把老师平时对孩子的赞誉描述通过园长的语言表达出来,会令家长格外感动。这就要求领导者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了解所有孩子的情况,鼓励教师发掘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通过谈话,让家长了解到,他所掌握的情况可能是片面的,不论是幼儿园领导,还是老师都是有爱心和负责任的,而且在深深的关爱着他的孩子。这样家长常常会转怒为喜,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解决问题,结果当然是容易令人满意的。  幼儿园无小事,老师有责任保证孩子在园的分分秒秒都是安全快乐的。但是幼儿园的工作也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于我们自己工作的失误,领导一定要有勇气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家长的质疑,以坦城、负责的精神处理善后工作,达到令家长满意的结果。  宽容、理解、重情、沟通是处理家长工作最基本的方针,除此之外,还要求领导者懂法,守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家长和幼儿园有一个共同的纽带——孩子,家长们在望子成龙,幼儿园在培养孩子茁壮成长。有了这种共识,家园合作就应该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情。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