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浅析杜甫的咏史怀古诗论文题目的意思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4-07-04 20:11:40

浅析杜甫的咏史怀古诗论文题目的意思及答案

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朱雀桥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乌衣巷相邻,昔日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昔日的王谢权门现在已居住着寻常百姓之家;今昔对比,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令人叹惋再三。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就很难深入的理解蕴涵其中的诗意。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往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感情成分较浓。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如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为什么追念王昭君呢?其实,这是没有找到二者的对接点: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抓住此对接点,就不难揣摩出诗作的含义。 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怀古咏史诗的写法多样,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o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有用典的,如《念奴娇o赤壁怀古》。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如:李白的《越中揽古》:“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赏析】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与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烟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全诗借古抒怀,感情深沉。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赏析】唐穆宗长庆四年(824),诗人从夔州调任和州刺史,途径西塞山,感于时事,写了这首诗。诗的前四句,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西晋水师沿江东下,势如破竹的浩大声势。后四句总结历史经验,借古讽今,从孙皓以及后来的宋、齐、梁、陈也都相继覆亡的历史说明,地形不足恃,“王气”不足凭。结尾以旧时遗留下来的营垒荒凉残破的景象,来警告当世拥兵自重,凭险割据的藩镇。全诗富于哲理并且充溢着一种苍茫的历史感。西塞山〔古战场〕由于西塞山崖陡水急,易守难攻,并由绵延起伏的黄荆山作依托,成为扼守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历史上在此出战事一百多次。〔孙策攻黄祖〕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冬,孙策为报杀父之仇和向西扩张的需要,发兵攻黄祖,在西塞山激战获胜,再攻夏口亦胜。整个战役获黄祖妻息男女七人,船六千全艘,财物山积。西塞山成为孙氏辖地。〔三国战乱〕孙策死后,黄祖又经常侵扰西塞山,孙权也三次征伐黄祖,使西塞山狼烟不断。吴人设置“铁锁横江”重点把守。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冬,晋倾举国之兵分道伐吴,晋将军王濬、唐彬浮江东下,激战西塞山后东下建业,“受皓之降”。三国分立局面终结。此外,晋末刘裕攻桓玄,南朝宋时萧道成战沈攸之,唐朝唐曹王皋复淮西等均在西塞山留下过血风腥雨。台城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首诗描写台城附近的景色,由六朝故地联想到唐末时势,不禁生出吊古伤时之情。长江之上,细雨霏霏,长江岸边,青草萋萋,这是一幅朦胧幽约的江城春景,然而,也正因这种幽约如梦幻般的景境,容易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和伤感,诗人自然由六朝宫城故地生出感想。六代繁华,如今好象梦一般地消失了,鸟儿似乎也在为此而悲鸣,但又有什么用处呢,只是“空啼”而已。在诗人这样的感情投注下,自然界的景物也都带有了感情色彩。然而,鸟既有情,草、柳却无情,江草依旧萋萋而生,而台城上的柳树更是最为无情,在春雨滋润之下,繁盛而茂密,枝叶浓绿,延绵着十里长堤,犹如绿色的烟雾笼罩着一样,它一点也不为六朝的灭亡而哀伤,反而越长越茂盛。如此写植物无情,实则反衬自己多情,诗人目睹唐王朝将亡之势,不禁悲从中来,引古伤时,感情表达得极为深沉。全诗无句不佳,故成绝唱。金陵五题·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鉴赏:1、 诗人的感叹 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2、艺术手法 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石头城 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鉴赏:建安十七年(212),孙权依清凉山西麓的峭壁修建了石头城,此城北缘长江,南抵秦淮河口,是建康(今南京)西部的防守要塞。六朝统治者都视之为重地,以至后人常把它当作南京的代称。到唐代已经荒废。这首诗独辟蹊径,避开了和金陵、六朝有关的所有史实,将感情线编织在貌似无关的周边景物中,以一种内在的对比结构暗连出六朝古都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荒凉,虚实相生,极富张力。前人说它“意在言外,寄有于无” 。

蜀相 【题解】 见《杜工部集》。约作于上元元年(760年)。是年暮春,杜甫搬到浣花溪草堂,得暇赴成都武侯祠游览、凭吊,作了这首《蜀相》,以抒述惋惜之情。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 ·杜甫 第一首庾信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浅析杜甫的咏史怀古诗论文题目的意思

译文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已低调发送~~~~~~~~

浅析杜甫的咏史怀古诗论文题目的意义

蜀相 【题解】 见《杜工部集》。约作于上元元年(760年)。是年暮春,杜甫搬到浣花溪草堂,得暇赴成都武侯祠游览、凭吊,作了这首《蜀相》,以抒述惋惜之情。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朱雀桥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乌衣巷相邻,昔日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昔日的王谢权门现在已居住着寻常百姓之家;今昔对比,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令人叹惋再三。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就很难深入的理解蕴涵其中的诗意。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往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感情成分较浓。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如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为什么追念王昭君呢?其实,这是没有找到二者的对接点: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抓住此对接点,就不难揣摩出诗作的含义。 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怀古咏史诗的写法多样,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o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有用典的,如《念奴娇o赤壁怀古》。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如:李白的《越中揽古》:“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赏析】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与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烟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全诗借古抒怀,感情深沉。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赏析】唐穆宗长庆四年(824),诗人从夔州调任和州刺史,途径西塞山,感于时事,写了这首诗。诗的前四句,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西晋水师沿江东下,势如破竹的浩大声势。后四句总结历史经验,借古讽今,从孙皓以及后来的宋、齐、梁、陈也都相继覆亡的历史说明,地形不足恃,“王气”不足凭。结尾以旧时遗留下来的营垒荒凉残破的景象,来警告当世拥兵自重,凭险割据的藩镇。全诗富于哲理并且充溢着一种苍茫的历史感。西塞山〔古战场〕由于西塞山崖陡水急,易守难攻,并由绵延起伏的黄荆山作依托,成为扼守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历史上在此出战事一百多次。〔孙策攻黄祖〕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冬,孙策为报杀父之仇和向西扩张的需要,发兵攻黄祖,在西塞山激战获胜,再攻夏口亦胜。整个战役获黄祖妻息男女七人,船六千全艘,财物山积。西塞山成为孙氏辖地。〔三国战乱〕孙策死后,黄祖又经常侵扰西塞山,孙权也三次征伐黄祖,使西塞山狼烟不断。吴人设置“铁锁横江”重点把守。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冬,晋倾举国之兵分道伐吴,晋将军王濬、唐彬浮江东下,激战西塞山后东下建业,“受皓之降”。三国分立局面终结。此外,晋末刘裕攻桓玄,南朝宋时萧道成战沈攸之,唐朝唐曹王皋复淮西等均在西塞山留下过血风腥雨。台城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首诗描写台城附近的景色,由六朝故地联想到唐末时势,不禁生出吊古伤时之情。长江之上,细雨霏霏,长江岸边,青草萋萋,这是一幅朦胧幽约的江城春景,然而,也正因这种幽约如梦幻般的景境,容易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和伤感,诗人自然由六朝宫城故地生出感想。六代繁华,如今好象梦一般地消失了,鸟儿似乎也在为此而悲鸣,但又有什么用处呢,只是“空啼”而已。在诗人这样的感情投注下,自然界的景物也都带有了感情色彩。然而,鸟既有情,草、柳却无情,江草依旧萋萋而生,而台城上的柳树更是最为无情,在春雨滋润之下,繁盛而茂密,枝叶浓绿,延绵着十里长堤,犹如绿色的烟雾笼罩着一样,它一点也不为六朝的灭亡而哀伤,反而越长越茂盛。如此写植物无情,实则反衬自己多情,诗人目睹唐王朝将亡之势,不禁悲从中来,引古伤时,感情表达得极为深沉。全诗无句不佳,故成绝唱。金陵五题·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鉴赏:1、 诗人的感叹 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2、艺术手法 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石头城 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鉴赏:建安十七年(212),孙权依清凉山西麓的峭壁修建了石头城,此城北缘长江,南抵秦淮河口,是建康(今南京)西部的防守要塞。六朝统治者都视之为重地,以至后人常把它当作南京的代称。到唐代已经荒废。这首诗独辟蹊径,避开了和金陵、六朝有关的所有史实,将感情线编织在貌似无关的周边景物中,以一种内在的对比结构暗连出六朝古都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荒凉,虚实相生,极富张力。前人说它“意在言外,寄有于无” 。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该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诗歌主要是通过意象来言志抒情的,而诗歌中很多意象的象征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如:  蝉:古人误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所以把蝉视为高洁的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兴的身世。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鸣蝉成了具有高标逸韵人格之人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力量才被重要的表白。  猿:猿的叫声凄切,令人泣下,古民谣有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以古诗中常用猿鸣来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通过猿猴哀伤、凄厉的叫声营造出悲凉凄清的氛围。  燕子:由于燕子春秋迁徙,因此多用来写初春或变迁,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燕子还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另外,莲,洁身自好,正直纯洁的君子;菊,淡泊名利,性格坚毅的隐士;杜鹃,悲苦,愁绪的象征;鸿鹄,志向高远;燕雀,奸党小人或目光短浅的无能之辈;关山月,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后庭花,绮靡之音,亡国之音;东篱,隐士的处所。  在阅读诗歌或对之进行鉴赏时,以上三种方法或单独使用,或综合分析,就可以比较准确把握其主题思想,从而很好地鉴赏诗歌了。

浅析杜甫的咏史怀古诗论文题目的意思和作者

咏怀古迹 ·杜甫 第一首庾信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蜀相 【题解】 见《杜工部集》。约作于上元元年(760年)。是年暮春,杜甫搬到浣花溪草堂,得暇赴成都武侯祠游览、凭吊,作了这首《蜀相》,以抒述惋惜之情。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浅析杜甫的咏史怀古诗论文题目的意义及作用

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朱雀桥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乌衣巷相邻,昔日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昔日的王谢权门现在已居住着寻常百姓之家;今昔对比,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令人叹惋再三。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就很难深入的理解蕴涵其中的诗意。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往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感情成分较浓。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如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为什么追念王昭君呢?其实,这是没有找到二者的对接点: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抓住此对接点,就不难揣摩出诗作的含义。 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怀古咏史诗的写法多样,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o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有用典的,如《念奴娇o赤壁怀古》。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如:李白的《越中揽古》:“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赏析】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与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烟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全诗借古抒怀,感情深沉。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赏析】唐穆宗长庆四年(824),诗人从夔州调任和州刺史,途径西塞山,感于时事,写了这首诗。诗的前四句,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西晋水师沿江东下,势如破竹的浩大声势。后四句总结历史经验,借古讽今,从孙皓以及后来的宋、齐、梁、陈也都相继覆亡的历史说明,地形不足恃,“王气”不足凭。结尾以旧时遗留下来的营垒荒凉残破的景象,来警告当世拥兵自重,凭险割据的藩镇。全诗富于哲理并且充溢着一种苍茫的历史感。西塞山〔古战场〕由于西塞山崖陡水急,易守难攻,并由绵延起伏的黄荆山作依托,成为扼守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历史上在此出战事一百多次。〔孙策攻黄祖〕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冬,孙策为报杀父之仇和向西扩张的需要,发兵攻黄祖,在西塞山激战获胜,再攻夏口亦胜。整个战役获黄祖妻息男女七人,船六千全艘,财物山积。西塞山成为孙氏辖地。〔三国战乱〕孙策死后,黄祖又经常侵扰西塞山,孙权也三次征伐黄祖,使西塞山狼烟不断。吴人设置“铁锁横江”重点把守。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冬,晋倾举国之兵分道伐吴,晋将军王濬、唐彬浮江东下,激战西塞山后东下建业,“受皓之降”。三国分立局面终结。此外,晋末刘裕攻桓玄,南朝宋时萧道成战沈攸之,唐朝唐曹王皋复淮西等均在西塞山留下过血风腥雨。台城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首诗描写台城附近的景色,由六朝故地联想到唐末时势,不禁生出吊古伤时之情。长江之上,细雨霏霏,长江岸边,青草萋萋,这是一幅朦胧幽约的江城春景,然而,也正因这种幽约如梦幻般的景境,容易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和伤感,诗人自然由六朝宫城故地生出感想。六代繁华,如今好象梦一般地消失了,鸟儿似乎也在为此而悲鸣,但又有什么用处呢,只是“空啼”而已。在诗人这样的感情投注下,自然界的景物也都带有了感情色彩。然而,鸟既有情,草、柳却无情,江草依旧萋萋而生,而台城上的柳树更是最为无情,在春雨滋润之下,繁盛而茂密,枝叶浓绿,延绵着十里长堤,犹如绿色的烟雾笼罩着一样,它一点也不为六朝的灭亡而哀伤,反而越长越茂盛。如此写植物无情,实则反衬自己多情,诗人目睹唐王朝将亡之势,不禁悲从中来,引古伤时,感情表达得极为深沉。全诗无句不佳,故成绝唱。金陵五题·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鉴赏:1、 诗人的感叹 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2、艺术手法 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石头城 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鉴赏:建安十七年(212),孙权依清凉山西麓的峭壁修建了石头城,此城北缘长江,南抵秦淮河口,是建康(今南京)西部的防守要塞。六朝统治者都视之为重地,以至后人常把它当作南京的代称。到唐代已经荒废。这首诗独辟蹊径,避开了和金陵、六朝有关的所有史实,将感情线编织在貌似无关的周边景物中,以一种内在的对比结构暗连出六朝古都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荒凉,虚实相生,极富张力。前人说它“意在言外,寄有于无” 。

杜甫在《蜀相》诗歌中表达了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咏史诗的特点:1、咏史诗——借题发挥——对史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多用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2、思路:历史上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的盛衰之比——表达主旨。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鉴赏时要特别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咏史诗的主要内容:1)对人或历史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2)通过仰慕凭吊古人,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3)对昔盛今衰的感叹,咏古实为伤今,讽喻社会现实。咏史诗常用表现手法:1、对比。通过昔日的繁盛与今日的凄凉对比,从而突出今日的凄凉。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只有鹧鸪飞”。前三句渲染勾践灭吴归国的繁华,后一句直转写越亡后的荒凉。这是李白在南游吴越所写,表达了一种盛衰无常的感慨,并在咏叹中又有对当朝统治者唐玄宗荒淫生活的嘲讽。2、融情入景。诗人善于将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中,不着痕迹。如杜甫的《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走进武侯祠的所见所闻,“自”即“自己”,“空”即“徒然”。碧草映阶,也不过自为春色罢了,诗人无心欣赏;繁枝茂叶里的黄莺,也不过徒然唱着春歌罢了,诗人无心倾听。为什么?诗人此刻想到诸葛亮一生功业付诸东流,自然涌起一种悲伤和落寞的情怀,而眼前草色、黄鹂不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吗?3、拟人。以物作证,这个物都是具有永恒时空意义如月亮或长江等,它们已被人化成为见证历史盛衰变迁的见证人。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个“旧时月”正是作为石头城六朝盛衰的历史变化的见证人出现的。4、讽刺。诗人在怀古咏史中,往往在对帝王将相的事迹发表个人的看法,这看法中由于诗人的人民性立场,多有批判意味的,由此构成讽刺,而且这讽刺因为对象的特殊性,用了讽喻的方式,多显含蓄。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华清宫是唐玄宗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诗不明白说唐玄宗荒淫好色,贵妃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对比,“妃子笑”易使人联想到周幽王为博妃子笑而亡国的故事。这样不用直抒己见而写作用意自明,且含蓄,耐人寻味。5、衬托。指诗人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景物描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以壮阔之景为周瑜的出场作了铺垫,也从侧面衬托了周瑜的英雄伟业和豪迈气概。6、用典。使用典故,能用少量文字传递丰富思想,增强诗歌表现力。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连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也是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侘胄没有准备急于收复中原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这首怀古之作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忱。7、虚实。古诗常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结构更紧凑,想象就是虚的一种。如姜夔的《扬州慢》:“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表楼梦好,难赋深情。”“杜郎”两句,是想象当年在繁华富庶的扬州写下了名噪一时的佳句的杜牧,如今要是再来,面对荒凉破败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情。

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杜甫一生不得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