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白族文化论文3000字开头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8 09:52:01

白族文化论文3000字开头题目

建议去百度自己找啊!那么多资料呢

在白族本主崇拜中,本主是本地区的保护神,他主宰境内的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高尚、圣洁的代表,能为人们解决各种困难。各村本主都具有仁慈、恻隐、博爱的高尚品德。本主崇拜是白族人民共同的心理素质,在白族聚居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自本主崇拜形成后,白族人民时时以本主为楷模,在思想意识、道德规范、行为举止、价值观念取向都以他为准绳。白族本主崇拜这独特的文化载体,借助独特的民族崇拜及宗教信仰的维护和支持,以强大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舆论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塑造出白族人民善良、勤劳、勇敢、诚实、热情、智慧的民族性格。白族人民通过各种各样形式不一的文化娱乐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文化娱乐活动是白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伴随于白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节日活动中,文化娱乐活动表现的主要内容是扬善惩恶,歌颂人们的幸福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赞扬善良、勇敢、勤劳、智慧,鄙视丑恶、懦弱、懒惰、愚蠢是它的主旋律。在此内容的影响下,促使人们在思想意识、行为举止等方面不断提升,塑造高尚品德,时时以乐观向上的饱满精神状态面对现实生活,造就“里仁外乐”的良好民族特征。这些特征反映到到社会生活中,形成推仁义、懂博爱、尚礼仪、尊忠孝、重文雅的良好社会环境,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白族历史   僰:   ①中国西南古代民族。“僰人”之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为“西方之戎”,属氐羌族群。秦以前有僰侯国,在今四川宜宾地区。秦略通“五尺道”,买卖僰人为奴隶,史称“僰僮”。汉初设僰道(县),那里已很少有僰人。汉武帝通西南夷,滇(今云南滇池地区)和邛都(今四川西昌地区)两部落也居住有大量僰人,史称“滇僰”和“邛僰”,他们都梳椎髻的发型,种田,有聚居的村落。据1955年晋宁县石寨山滇王墓葬出土文物考察,僰已进入早期奴隶制。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滇池地区僰人首领若豆、孟迁起义,反抗王莽暴政。汉末以后,“僰”的名称不见于记载。汉晋间出现了“叟”,为僰中比较汉化者的族称,故史书也称为“氐僰”、“氐叟”、“爨氐”。唐代称“西爨白蛮”或“白蛮”,为南诏文化的中坚。宋代大理国是僰人(白人)建立的。元、明继续称为僰人或白人。明、清以后称“民家”。他们都是白族的先民。   ②元以后也称傣族先民“白夷”为“僰夷”,最早见于《元史·泰定帝纪》。一般称“白人”为“僰人”,称“白夷”为“僰夷”,有所区别。   ③有些记载也有袭用“僰人”旧名称四川南部古道地区各族,如称“悬棺葬”墓为“僰人墓”、“僰棺崖”等。而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认为,这是川南、滇东北“土僚”族的墓葬,僰人(白人)未发现有这种习俗。   白族的“白”系本民族自称,亦作“僰”。一说历史上把接受汉文化较多的云南少数民族称为“白蛮”,一说其俗尚白而称为白人。大多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省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四川省凉山族自治州及湖南省桑植县。人口为1131124人(1982)。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族源及其历史发展 白族的先民,史称“滇僰”、“叟”、“爨氐”、“西爨”、“白蛮”、“白人”、“僰人”、“阿僰”、“白爨”、“爨”、“民家”等。纳西族称之为“那马”,僳僳族称之为“勒墨”。本族自称“僰子”、“僰儿子”、“白尼”、“白伙”,意为僰人或白人。西汉初,夜郎以西分布着“以十数”名称不同而族属相同的各有“君长”的“同姓”部落,其中以“滇”部落为最大,史称“滇僰”,是最早居住在云南境内的“僰人”。“僰人”之称始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是先秦时分布于中国西方的氐羌群的一支,称为“西僰”,“氐僰”、“羌僰”。相传春秋时蜀国保子帝曾统治过青衣(四川雅安)的僰人。秦以前有“僰侯国”,秦通五尺道,买卖僰人为奴隶。公元前182年,西汉设“僰道”县,属犍为郡(四川宜宾地区和云南昭通地区),故称僰人为“犍为蛮夷”;并在通往“南夷”的僰道和通往“西夷”的青衣开放关禁。当时道的僰人已逐渐迁徙;到公元前97年,青衣县也全是汉人,两地的僰人向滇东北和滇西北迁徙,与原住于云南的僰人汇合。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滇王降汉,以其地置益州郡。1956年在晋宁石寨山滇王墓葬中出土“滇王之印”金印一枚,与《史记》“元封二年赐滇王王印”的记载符合。石寨山青铜器图像表明,白族先民居住的滇池地区于西汉时已进入奴隶社会,奴隶来源主要是战俘。在益州郡西部洱海地区,1931年在祥云县大波那发现铜棺墓,出土青铜器特征与石寨山相同,而早于西汉,同属于滇池地区“椎髻,耕田,有邑聚”的农业文化,而不是西汉时洱海地区另一种还处于“编发、随畜迁徙,无常处,无君长”的“雟、昆明”人的游牧文化。   公元1世纪初,益州郡(治滇池县)人首领若豆、孟迁起义,杀了益州大尹程隆,反抗新莽暴政。王莽将人较多的胜休县(通海一带)改为“胜僰”县,并把若豆、孟迁列为不赦之人。王莽惯于搞类似的精神胜利法,对高句丽等亦然,可3次派兵20余万人镇压僰人,都告失败。东汉至西晋年间,“僰”这个族称从记载上消失,而在僰人居住的滇池地区及滇东地区出现了大量“叟”人。《华阳国志》作者常璩把与“滇”同姓的“劳浸、靡莫数犯使者吏卒”一事称为“叟反”,确认汉晋南中的叟人即秦汉的僰人。   3世纪20年代,南中“叟帅”,“大姓”煽动叟人反蜀,为诸葛亮所讨平,留下了七擒孟茯的故事。蜀汉在洱海地区设置云南郡。叟人聚居的味县(曲靖)取代滇池成为南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4世纪初朱提(昭通地区)大姓起兵响应李特领导的四川氐叟、青叟流民起义,遭到晋王朝的残酷镇压。宁州战乱频仍,东汉、三国时经济文化一度繁荣的滇东北地区,由于汉族屯民和叟人纷纷向西“迁徙”,云南文化也随之西移,促成了“诸氐强族”的兴起。东晋以后,“叟”这一族称也从记载上消失,而在叟人居住地区,南北朝时出现“爨氐”或“熟蛮”。“爨”是蜀汉时南中“四姓”之一,公元339年以后,成为南中最有势力的大姓,其统治中心在古滇国故地,继承和发展了滇文化。因此,“滇”、“滇僰”、“叟”、“爨”和唐代“白蛮”之间有着族属上和文化上一脉相承的关系。   597年,隋文帝杨坚命史万岁击“西爨”,从四川进入大姚、姚安,经祥云、弥渡到达洱海地区。648年,唐太宗李世民命梁建方征西洱河。当时从石城(曲靖)以西到洱海以东的“西爨”境内,居住着人口众多的白蛮,史称“自夜郎、滇池以西,皆庄蹻之遗种也”(《通典》)。战国时期,楚将庄硚领兵溯沅水西上(一说自巴蜀南下)略地。庄硚经夜郎至滇,适值黔中地为秦国所夺,庄硚归路被截断,乃留滇为王,全军变服从滇俗。由于分布地区不同而有“松外蛮”、“挵栋蛮”、“青蛉蛮”、“大小勃弄蛮”、“西洱河蛮”等称谓。到了隋唐之际,“西爨”地区已经是“户口殷实”,“收获亦与中夏同”了。   8世纪30年代,唐朝为了防御吐蕃,扶植“乌蛮别种”南诏合并六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以白蛮文化为中心的南诏奴隶制政权。南诏王阁罗凤征服“西爨”后,强迫迁移20万户白蛮到滇西,又将乌蛮移居“西白蛮”故地。南诏社会的基本阶级是奴隶主(南诏王、贵族、自由民)、奴隶、平民和部落百姓。南诏广泛使用奴隶从事农业生产,这种农业奴隶称为“佃人”。由于南诏连续对外发动掠夺战争,势力达到川中及澜沧江中游,但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不断引起奴隶起义,到公元902年崩溃。南诏王室后期已白蛮化。南诏王自细奴逻至舜化贞共13王,247年,有10个王接受唐王朝封号。   五代时,云南地区相继建立过郑氏“大长和”国、赵氏“大天兴”国、杨氏“大义宁”国三个短暂的政权。公元937年,大理人段思平以“宽徭役”为号召,联合滇东37部蛮举行起义,建立了号称“大理国”的封建领主制政权。段氏自云汉人后裔,而与当地白族大户联姻,一如当年赵佗所为。“大理”政权实行了“更易制度,捐除苛令”的改革措施,推动了洱海地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大理国王不断向宋王朝称臣纳贡和要求互市,史称宋王朝曾册封“大理”首领白万(白王)为“云南八国都王”等封号,加强了云南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大理”政权存在300多年(937~1253),为白族以洱海地区为中心形成内部统一创造了条件。白族自称“白子”,其首领称“白王”,其史书称为“白史”。由此可见,白族是秦汉以来主要分布于云南腹地平坝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称为“滇”、“滇僰”、“叟”、“爨”、“白蛮”等名称的族体同化了宋代以前外来汉族而形成的人们共同体,此时生产文化已发展到相当水准。   1253年,蒙古贵族平定了大理。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洱海地区设大理路和鹤庆路,起用“大理”旧主段氏“还镇大理”。1381年,明王朝进军云南,消灭了蒙古梁王势力,废除大理旧主,改设大理府,由沐氏世镇云南;继而鹤庆也改土归流。元明相继从内地迁移数十万军民来云南屯垦,促进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的发展。由于大量汉族移居云南,遍布于中庆(昆明)、威楚(楚雄)、永昌(保山)一带的白族逐渐自然同化于汉族。   ▲白族风俗习惯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以后受汉族影响改为土葬。墓葬的类型、式样很多,一般为“一层轿”或“两道花门”。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每年夏历3月15日至20日在大理城西点苍山下举行。明、清时期,四川、西藏、江南各省都有商人来此贸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月街已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火把节是白族的另一盛大节日,系秋收前夕预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一种活动,于每年夏历6月25日举行。这天晚上,家家门口都竖有火把一柱,村口更有全村公共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书写一些吉祥语句。村民高举火把在田间游行一周,以表驱除虫害。大理还有“绕三灵”,剑川、洱源有“耍海会”等节日活动,届时举行各种文艺活动,尽情欢乐。   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戴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平坝地区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荞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即用一小陶罐将茶叶烤黄,冲以沸水,顿时热气翻腾,芳香四溢。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白族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诏、大理国的王子,有的是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佛教约于唐代晚期盛行于洱海地区,最初传来的是“婆罗门”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称“阿阇黎”,所以又名“阿阇黎(阿叱力)”教。元明以后,内地禅宗传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地区很早就有“古妙香国”的称号。

▲白族历史  僰:  ①中国西南古代民族。“僰人”之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为“西方之戎”,属氐羌族群。秦以前有僰侯国,在今四川宜宾地区。秦略通“五尺道”,买卖僰人为奴隶,史称“僰僮”。汉初设僰道(县),那里已很少有僰人。汉武帝通西南夷,滇(今云南滇池地区)和邛都(今四川西昌地区)两部落也居住有大量僰人,史称“滇僰”和“邛僰”,他们都梳椎髻的发型,种田,有聚居的村落。据1955年晋宁县石寨山滇王墓葬出土文物考察,僰已进入早期奴隶制。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滇池地区僰人首领若豆、孟迁起义,反抗王莽暴政。汉末以后,“僰”的名称不见于记载。汉晋间出现了“叟”,为僰中比较汉化者的族称,故史书也称为“氐僰”、“氐叟”、“爨氐”。唐代称“西爨白蛮”或“白蛮”,为南诏文化的中坚。宋代大理国是僰人(白人)建立的。元、明继续称为僰人或白人。明、清以后称“民家”。他们都是白族的先民。  ②元以后也称傣族先民“白夷”为“僰夷”,最早见于《元史·泰定帝纪》。一般称“白人”为“僰人”,称“白夷”为“僰夷”,有所区别。  ③有些记载也有袭用“僰人”旧名称四川南部古道地区各族,如称“悬棺葬”墓为“僰人墓”、“僰棺崖”等。而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认为,这是川南、滇东北“土僚”族的墓葬,僰人(白人)未发现有这种习俗。  白族的“白”系本民族自称,亦作“僰”。一说历史上把接受汉文化较多的云南少数民族称为“白蛮”,一说其俗尚白而称为白人。大多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省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四川省凉山族自治州及湖南省桑植县。人口为1131124人(1982)。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族源及其历史发展 白族的先民,史称“滇僰”、“叟”、“爨氐”、“西爨”、“白蛮”、“白人”、“僰人”、“阿僰”、“白爨”、“爨”、“民家”等。纳西族称之为“那马”,僳僳族称之为“勒墨”。本族自称“僰子”、“僰儿子”、“白尼”、“白伙”,意为僰人或白人。西汉初,夜郎以西分布着“以十数”名称不同而族属相同的各有“君长”的“同姓”部落,其中以“滇”部落为最大,史称“滇僰”,是最早居住在云南境内的“僰人”。“僰人”之称始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是先秦时分布于中国西方的氐羌群的一支,称为“西僰”,“氐僰”、“羌僰”。相传春秋时蜀国保子帝曾统治过青衣(四川雅安)的僰人。秦以前有“僰侯国”,秦通五尺道,买卖僰人为奴隶。公元前182年,西汉设“僰道”县,属犍为郡(四川宜宾地区和云南昭通地区),故称僰人为“犍为蛮夷”;并在通往“南夷”的僰道和通往“西夷”的青衣开放关禁。当时道的僰人已逐渐迁徙;到公元前97年,青衣县也全是汉人,两地的僰人向滇东北和滇西北迁徙,与原住于云南的僰人汇合。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滇王降汉,以其地置益州郡。1956年在晋宁石寨山滇王墓葬中出土“滇王之印”金印一枚,与《史记》“元封二年赐滇王王印”的记载符合。石寨山青铜器图像表明,白族先民居住的滇池地区于西汉时已进入奴隶社会,奴隶来源主要是战俘。在益州郡西部洱海地区,1931年在祥云县大波那发现铜棺墓,出土青铜器特征与石寨山相同,而早于西汉,同属于滇池地区“椎髻,耕田,有邑聚”的农业文化,而不是西汉时洱海地区另一种还处于“编发、随畜迁徙,无常处,无君长”的“雟、昆明”人的游牧文化。  公元1世纪初,益州郡(治滇池县)人首领若豆、孟迁起义,杀了益州大尹程隆,反抗新莽暴政。王莽将人较多的胜休县(通海一带)改为“胜僰”县,并把若豆、孟迁列为不赦之人。王莽惯于搞类似的精神胜利法,对高句丽等亦然,可3次派兵20余万人镇压僰人,都告失败。东汉至西晋年间,“僰”这个族称从记载上消失,而在僰人居住的滇池地区及滇东地区出现了大量“叟”人。《华阳国志》作者常璩把与“滇”同姓的“劳浸、靡莫数犯使者吏卒”一事称为“叟反”,确认汉晋南中的叟人即秦汉的僰人。  3世纪20年代,南中“叟帅”,“大姓”煽动叟人反蜀,为诸葛亮所讨平,留下了七擒孟茯的故事。蜀汉在洱海地区设置云南郡。叟人聚居的味县(曲靖)取代滇池成为南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4世纪初朱提(昭通地区)大姓起兵响应李特领导的四川氐叟、青叟流民起义,遭到晋王朝的残酷镇压。宁州战乱频仍,东汉、三国时经济文化一度繁荣的滇东北地区,由于汉族屯民和叟人纷纷向西“迁徙”,云南文化也随之西移,促成了“诸氐强族”的兴起。东晋以后,“叟”这一族称也从记载上消失,而在叟人居住地区,南北朝时出现“爨氐”或“熟蛮”。“爨”是蜀汉时南中“四姓”之一,公元339年以后,成为南中最有势力的大姓,其统治中心在古滇国故地,继承和发展了滇文化。因此,“滇”、“滇僰”、“叟”、“爨”和唐代“白蛮”之间有着族属上和文化上一脉相承的关系。  597年,隋文帝杨坚命史万岁击“西爨”,从四川进入大姚、姚安,经祥云、弥渡到达洱海地区。648年,唐太宗李世民命梁建方征西洱河。当时从石城(曲靖)以西到洱海以东的“西爨”境内,居住着人口众多的白蛮,史称“自夜郎、滇池以西,皆庄蹻之遗种也”(《通典》)。战国时期,楚将庄硚领兵溯沅水西上(一说自巴蜀南下)略地。庄硚经夜郎至滇,适值黔中地为秦国所夺,庄硚归路被截断,乃留滇为王,全军变服从滇俗。由于分布地区不同而有“松外蛮”、“挵栋蛮”、“青蛉蛮”、“大小勃弄蛮”、“西洱河蛮”等称谓。到了隋唐之际,“西爨”地区已经是“户口殷实”,“收获亦与中夏同”了。  8世纪30年代,唐朝为了防御吐蕃,扶植“乌蛮别种”南诏合并六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以白蛮文化为中心的南诏奴隶制政权。南诏王阁罗凤征服“西爨”后,强迫迁移20万户白蛮到滇西,又将乌蛮移居“西白蛮”故地。南诏社会的基本阶级是奴隶主(南诏王、贵族、自由民)、奴隶、平民和部落百姓。南诏广泛使用奴隶从事农业生产,这种农业奴隶称为“佃人”。由于南诏连续对外发动掠夺战争,势力达到川中及澜沧江中游,但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不断引起奴隶起义,到公元902年崩溃。南诏王室后期已白蛮化。南诏王自细奴逻至舜化贞共13王,247年,有10个王接受唐王朝封号。  五代时,云南地区相继建立过郑氏“大长和”国、赵氏“大天兴”国、杨氏“大义宁”国三个短暂的政权。公元937年,大理人段思平以“宽徭役”为号召,联合滇东37部蛮举行起义,建立了号称“大理国”的封建领主制政权。段氏自云汉人后裔,而与当地白族大户联姻,一如当年赵佗所为。“大理”政权实行了“更易制度,捐除苛令”的改革措施,推动了洱海地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大理国王不断向宋王朝称臣纳贡和要求互市,史称宋王朝曾册封“大理”首领白万(白王)为“云南八国都王”等封号,加强了云南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大理”政权存在300多年(937~1253),为白族以洱海地区为中心形成内部统一创造了条件。白族自称“白子”,其首领称“白王”,其史书称为“白史”。由此可见,白族是秦汉以来主要分布于云南腹地平坝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称为“滇”、“滇僰”、“叟”、“爨”、“白蛮”等名称的族体同化了宋代以前外来汉族而形成的人们共同体,此时生产文化已发展到相当水准。  1253年,蒙古贵族平定了大理。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洱海地区设大理路和鹤庆路,起用“大理”旧主段氏“还镇大理”。1381年,明王朝进军云南,消灭了蒙古梁王势力,废除大理旧主,改设大理府,由沐氏世镇云南;继而鹤庆也改土归流。元明相继从内地迁移数十万军民来云南屯垦,促进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的发展。由于大量汉族移居云南,遍布于中庆(昆明)、威楚(楚雄)、永昌(保山)一带的白族逐渐自然同化于汉族。  ▲白族风俗习惯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以后受汉族影响改为土葬。墓葬的类型、式样很多,一般为“一层轿”或“两道花门”。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每年夏历3月15日至20日在大理城西点苍山下举行。明、清时期,四川、西藏、江南各省都有商人来此贸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月街已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火把节是白族的另一盛大节日,系秋收前夕预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一种活动,于每年夏历6月25日举行。这天晚上,家家门口都竖有火把一柱,村口更有全村公共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书写一些吉祥语句。村民高举火把在田间游行一周,以表驱除虫害。大理还有“绕三灵”,剑川、洱源有“耍海会”等节日活动,届时举行各种文艺活动,尽情欢乐。  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戴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平坝地区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荞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即用一小陶罐将茶叶烤黄,冲以沸水,顿时热气翻腾,芳香四溢。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白族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诏、大理国的王子,有的是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佛教约于唐代晚期盛行于洱海地区,最初传来的是“婆罗门”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称“阿阇黎”,所以又名“阿阇黎(阿叱力)”教。元明以后,内地禅宗传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地区很早就有“古妙香国”的称号。

白族文化论文3000字开头

白族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桑植县等地也均有分布。     火把节,于每年夏历六月十五举行,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节日前夕,全村同竖一根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一面旗。旗杆用竹竿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     大理白族地区的日常饮食,随当地物产不同而有所差异。白族人民喜欢吃酸、冷、辣等口味。平坝地区的百姓以稻米、小麦为主食,住在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食。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萝卜、茄子、瓜类、豆类及辣椒等。在白族饮食习俗中,“白皮”“海水煮海鱼”“下关砂锅鱼”“炖梅”“雕梅”“铒块”“乳扇”等较具名族特色。白族人民还喜欢喝烧茶。     白族的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戒指。     白族,虽然人数不够汉族的多,衣服不够汉族的漂亮,节日不够汉族的多;但是,白族的人民都过得很开心,过得舒舒服服。评论 | 45 26举报| 2013-04-05 14:46热心网友 最快回答白族 在风景优美的大理坝子上居住着一个古老开放的民族——白族。 身为白族人民的我,当然对白族的情况了如指掌了。白族人民自称为“白子”、“白尼”“白伙”等,其它兄弟称白族为“勒墨”、“那马”等。 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的白族祖先就在以苍山洱海为中心的大理坝子上安家落户,繁衍后代。在河旁的台地我的白族祖先用自己的智慧与劳动创造出了早期文明的水稻农耕的文化,过着农耕渔措的生活。商代未至西汉时期,又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化。早期白族人很棒吧! 我们白族有自己的服装,白族的服装可以算得上是五十六种民族中最美的一种了,不信你往下看。白族男子的衣着为白色对襟衣外罩黑领褂,穿青灰色裤子。白族的女子衣着为白色右衬上衣,处加红、蓝、黑领褂、腰系花围裙。我们白族女子还带“风、花、雪、月”呢!不信你瞧,一位美丽的金花身穿白族衣,头上戴着一轮弯弯的月亮,在这月亮上绣着一朵朵美丽的花,在月亮上面有着一堆堆白雪,在月亮下面垂着一条条穗子,风吹来了,穗子动了起来,看上去就像风。 我们白族有自己的节日。我们白族的节目可以说比汉族的要丰富得多。白族人民除与汉族同度春节、端阳节、中秋节等之外还有自己的节日例如:有全民族一起共庆的火把节村;各村各寨自己庆祝的本主节;有集市贸易的三月街、渔潭会和各地的庙会,骡马会……。是不是比汉族要丰富的得呀? 我们白族也有自己的洞经古乐。 我们白族的洞经古乐起源于某种信仰和礼仪,所以它显得古朴幽雅。 白族是一个古老,开放,自强不息,而又乐观自信的民族。我为我的民族感到骄傲,自豪。

也许大家对白族这个少数民族了解的比较少,所以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说说白族的民风民俗。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白族主要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也有自己十分好看的服饰,因为是“白”族,所以衣服是白色的,有几朵粉色的小花绣在白衣服上,显得格外漂亮;还有那头饰,头冠以风、花、雪、月为题。白族的语言跟我们截然不同,白族人称女士为“金花”,而男士则为“阿鹏哥。”有一次,我去云南大理玩,导游带我们家一大伙到一家茶馆品茶。到了包厢,我看见两位白族阿姨正在泡茶,“第一杯是苦茶,是用土罐烘烤的绿茶泡制而成,味香苦;第二道是甜茶,是以红糖和牛奶制作的乳扇冲开水泡制而成,第三道茶是回味茶是用蜂蜜泡开水而成的,味道很甜。”一位阿姨说。另一位阿姨补充道:“这是三道茶,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说法。这三道茶也是我们白族待客的礼物,代表我们白族对客人的尊敬与热情。”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这就是白族,虽然他们人数不如汉族的多,但他们的热情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白族文化论文3000字开头的作用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有三种形式:①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同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有的文章,首先证明与论敌的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以此来证明论敌的论点是错误的。②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论点的根据,是证明论点的。错误和反动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③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驳其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倒了它的论证中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驳论文的驳法有三种: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反驳论证相对于前两者更高了一个层次。议论虽有立论、驳论两种方式,但两者不是完全分开的。驳和立是辨证的统一。在立论性的文章中,有时也要批驳错误论点;在驳论性的文章中,一般也要在批驳错误论点的同时,阐明正确的观点。因此,立论和驳论在议论文中常常是结合起来使用的。直接驳和间接驳的差别①如果直接以论点出发,那就算是直接驳论②如果通过各种论据来反驳论点的算间接驳论③如果从始至终都通过论点论据来论证中心的,就是典型的驳论文,如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就是典型的驳论文章。总之,写驳论性的文章,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对准靶子。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反动观点,树起靶子。怎样树起靶子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括的语言,将所批驳的敌论复述一下。并且还要强调出敌论的弊端。概述时,可适当引用一些原词句,但要有重点,倾向性要鲜明。二是摘引。即把反面材料的关键部分或有关部分,摘录下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可以引用一些较为典型的事例,和古典名句。更加强有力的证明自己的观点。②要抓住要害。鲁迅说:“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对谬论,一定要抓住其反动本质,深入地进行揭露和批判。③要注意分寸。对于敌人的反革命谬论和人民内部存在的错误思想,必须加以区别。对敌人,要无情揭露,痛加批驳,给以致命打击;对于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就要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决不可相提并论。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论文一般由 题名、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 附录)可有可无。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内容提要是 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1、先确立一个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对“开卷有益”这种说法,既不能全盘否定,写驳论文;也不宜全盘肯定,写成立论文。因为这种说法既有它正确的一面。又有它不够全面的地方,所以对这个看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从中总结出正确的论点来。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说法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2、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要防止出这样一个毛病:自相矛盾。一会儿说开卷有益,一会儿说开卷有害,令人不知所云。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文章中还要将二者的联系点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说透。3、从论证方法看,如果所读的书是坏书,则开卷未必有益,这里可以采取例证法,并辅之以引证法和喻证法,用前几年社会上黄书泛滥成灾毒害青少年作为事实论据,用名人名言作为理论论据,充分论证黄书的害处和读好书的益处。在此基础上,再把这两者辩正地统一起来。说明我们中学生既要多读书,又要慎重地加以选择、读好书。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就将问题说得比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导思: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该题虽然规定了作文题目,但仍给学生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文体来看,写议论文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可以从是非观、处世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写好议论文,必须做好以下三点:1、确定论点。根据命题提供的材料,可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诸多观点,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选准一个论点充分论证。2、选好论据。论据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论据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确凿,不能有虚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3、组织好论证结构。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白族是最喜欢热闹的民族之一,一年中各种节日不断,数量之多,不亚于中西节并重的香港。著名的节日有三白街、绕三灵、石宝山歌会、蝴蝶会、浴佛节等。这些节日代代相传,历史远久、民族风情浓郁,热闹异常。  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逢年过节白族有许多礼仪禁忌。 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水、扫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常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 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信不丰。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男人节 ,男人休息。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历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为一种习俗保留下来,表现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个本主庙,庙内 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进入白族的本主庙,必须虔诚、肃穆,禁止大声喧哗,禁止触摸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种神灵。怒江州一带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须以牛、猪等做牺牲,进行祭天活动 。活动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顶上的一棵大树下进行,全寨人参加。这棵大树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白族大理三月街  白族大理三月街是云南省遐迩闻名的物资交流大会和白族人民的传统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三目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举行。从佛教讲经庙会演变而来,已 有1000多年历史,届时除商贸盛会外还伴有赛马和歌舞等活动,每年参加者数以十万计。1991年起,被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徐霞客在他的记述中赞道:“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人口一百五十九万人。善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白族服饰非常好看,因为是“白”族,所以衣服是白色的,有几朵粉色的小花绣在白衣服上,显得格外漂亮;头饰也很有特色,头冠以风、花、雪、月为题,冠左边有一缕穗,代表“雪”,他的长短就是代表人的大小(年龄)。白族人称女士为“金花”,称男士为“阿鹏哥”(不包括小孩)。  白族人待客用“三道茶”来代表对客人的尊敬、热情。三道茶是白族

白族文化论文3000字开头怎么写

白族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桑植县等地也均有分布。     火把节,于每年夏历六月十五举行,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节日前夕,全村同竖一根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一面旗。旗杆用竹竿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     大理白族地区的日常饮食,随当地物产不同而有所差异。白族人民喜欢吃酸、冷、辣等口味。平坝地区的百姓以稻米、小麦为主食,住在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食。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萝卜、茄子、瓜类、豆类及辣椒等。在白族饮食习俗中,“白皮”“海水煮海鱼”“下关砂锅鱼”“炖梅”“雕梅”“铒块”“乳扇”等较具名族特色。白族人民还喜欢喝烧茶。     白族的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戒指。     白族,虽然人数不够汉族的多,衣服不够汉族的漂亮,节日不够汉族的多;但是,白族的人民都过得很开心,过得舒舒服服。评论 | 45 26举报| 2013-04-05 14:46热心网友 最快回答白族 在风景优美的大理坝子上居住着一个古老开放的民族——白族。 身为白族人民的我,当然对白族的情况了如指掌了。白族人民自称为“白子”、“白尼”“白伙”等,其它兄弟称白族为“勒墨”、“那马”等。 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的白族祖先就在以苍山洱海为中心的大理坝子上安家落户,繁衍后代。在河旁的台地我的白族祖先用自己的智慧与劳动创造出了早期文明的水稻农耕的文化,过着农耕渔措的生活。商代未至西汉时期,又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化。早期白族人很棒吧! 我们白族有自己的服装,白族的服装可以算得上是五十六种民族中最美的一种了,不信你往下看。白族男子的衣着为白色对襟衣外罩黑领褂,穿青灰色裤子。白族的女子衣着为白色右衬上衣,处加红、蓝、黑领褂、腰系花围裙。我们白族女子还带“风、花、雪、月”呢!不信你瞧,一位美丽的金花身穿白族衣,头上戴着一轮弯弯的月亮,在这月亮上绣着一朵朵美丽的花,在月亮上面有着一堆堆白雪,在月亮下面垂着一条条穗子,风吹来了,穗子动了起来,看上去就像风。 我们白族有自己的节日。我们白族的节目可以说比汉族的要丰富得多。白族人民除与汉族同度春节、端阳节、中秋节等之外还有自己的节日例如:有全民族一起共庆的火把节村;各村各寨自己庆祝的本主节;有集市贸易的三月街、渔潭会和各地的庙会,骡马会……。是不是比汉族要丰富的得呀? 我们白族也有自己的洞经古乐。 我们白族的洞经古乐起源于某种信仰和礼仪,所以它显得古朴幽雅。 白族是一个古老,开放,自强不息,而又乐观自信的民族。我为我的民族感到骄傲,自豪。

一、纸型、页面设置、版式和用字。毕业论文一律用国际标准A4型纸(297mmX210mm)打印。页面分图文区与白边区两部分,所有的文字、图形、其他符号只能出现在图文区内。白边区的尺寸(页边距)为:天头(上)25mm,地脚(下)20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除非必要,不使用繁体字。忌用异体字、复合字及其他不规范的汉字。二、论文封面封面由文头、论文标题、作者、学校、年级、学号、指导教师、答辩组成员、答辩日期、申请学位等项目组成。文头:封面顶部居中,占两行。上一行内容为“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用小三号宋体;下一行内容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3号宋体加粗。文头上下各空一行。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文头下居中,上下各空两行。论文副题:小2号黑体加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作者、学校(市级电大)、年级、学号、指导教师、答辩组成员、答辩日期、申请学位等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内容用3号楷体,在正副标题下适当居中左对齐依次排列。占行格式为:作者:XXX学校:XXX 年级:XXX 学号:XXX指导教师:XXX 职称:XXX答辩组成员:XXX(主持人) 职称:XXXXXX 职称:XXX……答辩日期:X年X月X日申请学位:学士(不申请可省略此项)由于论文副题可有可无,学位可申请可不申请,答辩组成员可以是3、5、7人,封面内容占行具有不确定性,为保持封面的整体美观,可对行距做适当调整。三、论文论文由论文目录(提纲)和题目、作者姓名、完成日期、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附录等项目组成。需要列目录的论文,目录要独占一页。“目录”二字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以下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及参考文献、附录等项及其对应页码。用小4号宋体。论文题目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作者姓名:题目下方居中,用四号楷体。完成时间:作者姓名下方居中,字样为“X年X月”,用四号楷体。摘要:作者姓名下空一行,左起顶头,写明“摘要”字样加粗,点冒号,接排摘要内容。一般用五号字,字体用楷体。关键词:摘要下方,左起顶头,写明“关键词”字样加粗,点冒号,接排关键词。词间空一字。字型字体同摘要。正文:关键词下空一行开始。正文文字一般用5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行距。正文文中标题: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如果居中,上下各空一行。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三、四、五级序号分别为“1.”、“(1)”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一般不独占行,末尾加句号。如果独占行,则不使用标点。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注释:注释采用脚注形式。加注符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标在须加注之处最后一个字的右上角后,用带圈或括弧的阿拉伯数字依次标示。同时在本页留出适当行数,用横线与正文分开,左起空两字后写出相应的注号,再写注文。每个注文各占一段,用小5号宋体。

介绍白族的论文3000字开头

【民族概况】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焚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已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民族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洱海地区已有居民生息繁衍,过着半穴居生活。秦汉时期,洱海地区同内地关系曰益密切,公元前109年,西汉王朝向这里大批移入汉民,将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这里。东汉时改属永昌郡管辖。唐朝在此设立姚州都督府。后建立了以彝、白族先体的南诏奴隶制政权。又于907年,建立了以白族段氏为主体“大理国”,并与宋朝以臣属关系相处。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以前在各大学校里都流传着这么一个恐怖故事 说是A校有不干净的东西 每当十五的时候 学校门口的鲁迅像的眼睛就会动 所有教学楼都会停电 楼梯会从原来的13阶变成14阶 实验室的水龙头放出来的水会变成红色 还有1楼尽头的那个厕所只要有人进去了就再也出不来了 于是 一群不信邪的孩子们约好15那天去探险 晚上12点 他们准时来到了那所学校的门口 鲁迅像的眼睛望着左边 他们记下了 生怕出来的时候记不得有没有动过 他们来到了教室 打开开关 咦 不是亮着的么? “骗人。”一个男孩发出抱怨 “再看看吧。” 来到了楼梯口 “1 2 13没错阿 是13阶阿?” 孩子们有点怀疑传说的真实性了 于是他们又来到了实验室 水龙头打开了 白花花的水流了出来 “真没劲阿 我们白来了!” 刚开始的刺激感都消去了一半。 最后 他们来到了那个厕所 女孩子虽然口上说不相信 可是还是不敢进去 于是让刚刚很拽地说不怕的小C进去 看了表 1点整 2分钟后 男生出来了 “切 都是骗人的” 孩子们不欢而散。 出门时 一个看门人发现了他们 喝斥他们怎么可以那么晚还在学校逗留。孩子们撒腿就跑 小B特地注意了一下门口的石像 没错 眼睛还是朝左看得 “骗人的”他嘀咕了一声 “喂 小B么?小C昨天晚上和你们一起出去玩 怎么还没回来?”第二天早上 小C的妈妈打电话过来询问。 小C也没有去学校上课 孩子们隐约感到不对了 于是 他们将晚上的探险之事告诉了老师和家长 大家在大人的陪同下回到了那个学校。 “什么? 我们的鲁迅像的眼睛一直是朝右看的阿。”校长听了孩子们的叙述 不可思议的说。 “可是我们昨天来的时候是朝左看的阿” 出门一看 果然 是朝右看得 “可是昨天的确有电阿” “昨天我们这里全区停电你们怎么开得灯?” “还有楼梯!”孩子们迅速跑到楼梯口 “1 2 12?” “我们的楼梯一直是12阶的。” “不可能!!!” “还有实验室”一个孩子提醒道 “对 实验室” 一行人来到实验室 就在昨天他们开过的那个水龙头下 有一摊暗红色的痕迹。 “是血迹。” “那小C昨天还去过那个厕所”大家都感到了一阵莫名的恐惧 “走 我们去看看”校长也意色人打工者不能要见你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推开门 小C的尸体赫然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因为惊恐而睁大的双眼 被割断的喉管血淋淋的 内脏已散落在已经干掉的水池里 “阿”小C的妈妈当场昏了过去 几个老师马上冲出去呕吐 小B也被吓得目瞪口呆 在他晕过去的前一秒钟 他瞥见小C的手点点滴滴表 指针停在了1点 就是小C进去的那个时候 顺便说一下 他们去探险的那天晚上 并没有门卫 将此贴转向5个以上的论坛不会魔鬼缠身且能实现一个愿望 。 不回帖者晚上凌晨过后往往不好意思,我也处于无奈

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并立即补放一个。大族、大户人家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帧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皆金冠紫衣) ”,均同义。有的宗祠族规,男子l6岁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内。由轮着当办者分发麻饼(亦称吉饼)一双或碗两只。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称“拜岁”。除夕夜巳分“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幼者枕头底下,故谓“压岁”。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 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信佛者,有的于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院,俗称“走七桥”、“拜八寺”。其间,民间娱乐活动有舞龙灯、跑马灯、大头和尚等。与别地稍异者有“佯扫地”,即乞丐(此时称“发财人”)背负筐,手握缀有红球的扫帚,佯作扫地状,口唱俚歌:“撩起金丝帚,瑞格(象声)一把扫。扫到东,老板屋里有青龙,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扫到南,老板屋里发大财,大元宝使箩抬,小元宝使船载。”建国后,贺年等习俗不变,迷信色彩多已消失。机关团体举行团拜,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慰问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科技人员、敬老院老人和春节期间坚持生产、工作的职工。路上熟人相逢,拱手或握手,互祝吉祥。(1)桃花源上接五强溪,下连武陵,相传是古代秦人躲逃连年战乱和苛捐兵役的避难之所。他们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自劳自食,繁衍子孙,独成一方风水。至今这里古扑的民风民俗,仍展示着她作为洞天福地的往日的情愫。桃花源有秦人洞,秦人洞里有一村庄名三合村。三合村有数十户人家,他们大都姓秦,因此该村也叫秦人村。这些姓秦的村民是否是进洞避乱的古代秦人的后裔?没有谁去做具体的考证,反正一个“秦”字贯古今,他们的衣食住行习俗确实与当今现代社会风尚有许多不同。衣: 以前这里人们的衣料全为家织土布。各家备有纺车、织机,自产棉花,自纺自织,织成的土布再用植物染料染成或青或兰或灰或紫的颜色。衣裳多为自家制做,将染色的土布裁成片,再一针一线用手工连缀。也有上门做衣的裁缝,一个灰包,几根针,几络线,一双形似当今带把小铝锅的生铁熨斗就是他们的全部工具。衣服的式样是男为封襟衣。女为大件衣,一色的布扣襻,裤子全为大折裆裤,4尺大的裤腰,在肚前一抄一折,再系上布带。如今,村里年轻人的服式与洞外人的几乎没什么两样,但不少老年人仍穿着对襟衣,大件衣,折裆裤。不过老年人衣服的布料再也不是土纺土织的了,而是去市面上挑选。去村里走走,仍可寻见木制的纺车和织机。虽然这些都闲置不再用,但也展示着历史。即使在普遍使用缝纫机的今天,村里仍有提火熨斗拿灰包的土裁缝。食:当然是主食大米,与洞外的村民几乎没什么两样。这里所指的“食”,是专指加工大米的工具。秦入村里的村民们以前加工大米的工具是碟子、石碓、风车。碟子圆形,有上下两扇。下扇固定在木架上,中间有一硬木轴,上扇绕木轴在下扇上转动。上下两扇磨擦的面有规则地嵌有许多硬木片以为齿,齿缝间用黄土夯紧将齿固定。碟子的作用是将壳肃去粗壳。用碟子加工时将稻壳堆在上扇盛壳的容斗内,以人力推动上扇转动,稻壳通过木齿磨擦,从上下礧面的缝隙间洒下去了粗壳的糙米。糙米再经过石碓加工便成为熟米。如今村民食用的大米大都是机器加工的,但村里仍有作坊可为村民用古法加工大米。确实有的村民原来作坊里用礧子、石堆加工大米,他们(特别是老年人)认为,这比机器加工大米味更香质更柔。住:以前村民的住房全是清一色的竹篱茅屋。茅屋傍山而建,各自独立,确是“鸡犬两相闻”。屋内存设简陋,石板木块是凳,木板相拼为床,葫芦(俗称芦瓜)剖开成瓢,砖头砌垒即灶。如今茅屋为木屋所代替。木屋又全是小青瓦、白粉墙,仍具古代遗风。家家户户虽然有了电视机、电冰箱,那剖开的芦瓜瓢却一脉相沿。行:秦人村虽紧临国道,但村里不通公路,在田园上纵横交织的是阡陌交通田园上的这些阡陌并非说优于水泥路、柏油路,但的确也有它的优点。它透着芳草的青味和泥土垢湿气,赤脚踩在上面使人感到温乎乎的舒坦,更使人感受大地脉膊的跳动。(2)“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在我记忆深处一直有颗星星在闪烁,它永远也不会失去光彩。那是在太原过元宵是的情景:今年的元宵节,比以往元宵节都不太一样,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富裕起来,大街上张灯结彩,处处灯火辉煌,大街小巷里车水马龙,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整个街上热闹非凡。各个店铺里堵得水泄不通,望着这热闹劲,我不禁想起了唐寅的《元宵》 :“有灯无月不娱人, 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 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我忘乎所以地吟诵了起来,却毫不发觉姐姐以悄无声息地站在了我的后面,“呦!表妹好雅致,这样看有什么意思,咱俩不如去逛逛?”“好呀好呀!”我连忙拍手叫好。来到街上我们也融入了这个热闹的气氛里,姐姐拉着我走东蹿西,一路逛下来,我们发现了不少灯笼,每一个都独具特色,让我垂涎三尺,有一针一线缝出来的,有清一色的,有用玻璃做的……在广场中央,有一支做工精美,巨大的走马灯,这只走马灯逗不少路人驻足观看。远处的夜空中鞭炮齐鸣,当烟花绽放在夜空中时,吐露出“元宵节快乐”的五个醒目的大字,这个原本就热闹的元宵又增添了几分韵味,那一盏盏美丽的莲花灯,帮人们传递幸福安康。元宵的一切都是那么吸人眼球,但我却享受做花灯的过程。做花灯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挑选好竹子是关键,竹子的好坏直接决定花灯的成败,不过我只会说说而已,这光荣的任务就交给实战经验丰富的姐姐了,竹子挑好,框架也准备好了,我可不能闲着这刺绣就交给我了,你可别小看我,我可是卧虎藏龙哦,说得轻巧,实践起来可难着呢,不是刺错了就是刺反了,反正就是漏洞百出,经过一番周折我可算是完成任务了。“嗯,不错不错可以买个好价钱了。呵呵”在这一天,纵使有多少不愉快,也一扫而光了。评: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太原过元宵节的习俗。节日大街张灯结彩;节日的走马灯让路人驻足观看;做花灯的过程更是别有一番风味,这一幕幕在你的笔下描写得活灵活现。是一篇难得的优秀习作。各具特色的服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喜欢的衣着也是不同的。今天,我要带大家去了解的是日本的和服和韩国人穿的“韩袍”。和服是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传统服饰,在当地被称为“着物”,因和服的图案与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体意象,又叫“赏花幕”。和服不用纽扣,只用把结的腰带, 腰带种类很多,打结方法也不同,广泛使用的是“太鼓结”,就是在后腰打结处的腰带内垫一个纸或布做的芯。由于打结很费事,二战后又出现了“改良带”和“文化带”。“韩袍”是韩国人的传统服装,它的样式适合韩国的气候,和韩国人起坐习惯。女性的韩服短上衣搭配优雅的长裙,上衣和长裙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的还加了明艳华丽的锦绣。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风情画,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各个国家的独特魅力。评:内容让人耳目一新,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和服和“韩袍”,抓住服饰的特点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让我们领略了绚丽多姿异国风俗。要是多些传说或作用会使文章锦上添花。端午赛龙舟说起赛龙舟我想大家都是耳闻目睹过的,你听锣鼓声声,鞭炮齐鸣,划龙舟比赛就快开始了。小河两旁人山人海围满了观众,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谁输谁赢。龙舟争先恐后的划了出来,3辆龙子实力不分上下,选手们整齐的划着船桨“一二一,一二一”站在船头的是一个身材魁梧的汉子,他拿着手上的鼓锤铿锵有力地敲着,鼓为自己鼓舞士气。岸上的观察们目不转睛地盯着,一边心急如焚地喊着加油,小河上选手们不一乐乎的划着,他们听着观众们强烈的耐喊声,顿时变得充满了信心,更加迈力的划着,锣鼓声变得越来越响,船桨划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河水被搅得汹涌澎湃飞溅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河水凶猛地向河岸拍击,选手们越战越勇。就在难解难分之时,蓝队,使劲往前划着,最后一举拿下冠军,其他两队虽然输了但他们并没有气馁,而是用乐观向上的心态向蓝对庆贺。这时鞭炮齐鸣,人声沸腾为冠军颁奖的,时候到了欢呼声呐喊声,鞭炮声是是这次龙舟大赛上最富有动力的的交响曲。河水平静了下来锣鼓与鞭炮消失影去。刚才热闹的气氛渐渐变淡,隆重的龙舟大赛拉下了围幕。评:开头直奔主题,“锣鼓声声,鞭炮齐鸣”不见其景,先闻其声,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气氛,第三段更是把赛龙舟的场面推向高潮,热闹的欢呼声呐喊声似乎还回荡在我们的耳畔,结尾自然、简洁令人回味无穷。白族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白族主要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也有自己十分好看的服饰,因为是“白”族,所以衣服是白色的,有几朵粉色的小花绣在白衣服上,显得格外漂亮;还有那头饰,头冠以风、花、雪、月为题。白族的语言跟我们截然不同,白族人称女士为“金花”,而男士则为“阿鹏哥。”有一次,我去云南大理玩,导游带我们家一大伙到一家茶馆品茶。到了包厢,我看见两位白族阿姨正在泡茶,“第一杯是苦茶,是用土罐烘烤的绿茶泡制而成,味香苦;第二道是甜茶,是以红糖和牛奶制作的乳扇冲开水泡制而成,第三道茶是回味茶是用蜂蜜泡开水而成的,味道很甜。”一位阿姨说。另一位阿姨补充道:“这是三道茶,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说法。这三道茶也是我们白族待客的礼物,代表我们白族对客人的尊敬与热情。”这就是白族,虽然他们人数不如汉族的多,但他们的热情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评:从介绍白族的地理位置入手,在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白族的服饰,紧接着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突出白族对客人的尊敬与热情,让人一读就喜欢。藏族的“雪顿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节日习俗,在慢慢地盛开着,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吸引着我们。当然,藏族这朵“鲜花”,已开地正大、正旺地,其中一朵花瓣,就是藏族的雪顿节。雪顿节是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传统的节日。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 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意思,因此又叫“酸奶节”。虽然酸奶我们都吃过,但藏族人民却还是把这个加入了民俗的行列中。“雪顿节”是藏族人民最快乐的一个日子,在这天人们都在吃酸奶,还在一起比赛呢。瞧,这摆放酸奶的桌子一眼望不到头,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到桌子前,每个人都有三十个碗,碗里盛满了酸奶,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喝完这么多酸奶。来参赛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样的人都有。人们来参加比赛并不是为了吃的,而是为了使场景更热闹点,让别人更开心一点。

白族是最喜欢热闹的民族之一,一年中各种节日不断,数量之多,不亚于中西节并重的香港。著名的节日有三白街、绕三灵、石宝山歌会、蝴蝶会、浴佛节等。这些节日代代相传,历史远久、民族风情浓郁,热闹异常。  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逢年过节白族有许多礼仪禁忌。 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水、扫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常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 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信不丰。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男人节 ,男人休息。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历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为一种习俗保留下来,表现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个本主庙,庙内 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进入白族的本主庙,必须虔诚、肃穆,禁止大声喧哗,禁止触摸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种神灵。怒江州一带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须以牛、猪等做牺牲,进行祭天活动 。活动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顶上的一棵大树下进行,全寨人参加。这棵大树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白族大理三月街  白族大理三月街是云南省遐迩闻名的物资交流大会和白族人民的传统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三目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举行。从佛教讲经庙会演变而来,已 有1000多年历史,届时除商贸盛会外还伴有赛马和歌舞等活动,每年参加者数以十万计。1991年起,被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徐霞客在他的记述中赞道:“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人口一百五十九万人。善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白族服饰非常好看,因为是“白”族,所以衣服是白色的,有几朵粉色的小花绣在白衣服上,显得格外漂亮;头饰也很有特色,头冠以风、花、雪、月为题,冠左边有一缕穗,代表“雪”,他的长短就是代表人的大小(年龄)。白族人称女士为“金花”,称男士为“阿鹏哥”(不包括小孩)。  白族人待客用“三道茶”来代表对客人的尊敬、热情。三道茶是白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