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形势与政策世界经济论文2022

发布时间:2024-09-05 05:47:12

形势与政策世界经济论文2022

2022 年的经济形势会怎样 : 原标题:年中观察:2022 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研判 受到肺炎疫情的冲击,国内外形势出现新的变化,多重因素叠加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进入2022 年,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下,如何恢复经济发展,并在中长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我国在“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结合2022 年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 我国经济得到持续改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发挥作用 从公布的2022 年宏济数据和2022 年上半年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得到持续改善,新的比较优势凸显,主要体现在以面。 一方面,2022 年我国经济逐季改善,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22 年随着肺炎疫情得到控制,我国经济得以逐季改善,全年达到3个百分点的正增长,经济增长水平逐步恢复常态。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22 年我国GDP总量超过百万亿,占世界的17%;人均GDP达到72447元,上升到世界第59位;工业增加值占世界比例超过30%。 另一方面,2022 年我国经济持续改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逐步形成。从2022 年公布的数据可知: 一是从增长结构来看,2022 年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改善,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两年平均增长3%,比一季度加快3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从增长结构来看,2022 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拉动GDP增长8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净出口增长1%,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 二是从工业增加值来看,已经基本恢复到肺炎疫情发生前的经济水平,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强劲。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两年平均增长0%,比一季度加快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比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 三是从国内市场来看,内需强劲恢复。今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5900亿元,同比增长6%,两年平均增长4%;消费品零售总额211904亿元,同比增长0%,两年平均增长4%,比一季度加快2个百分点。 四是从市场来看,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持续改善。今年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80651亿元,同比增长1%。同时,从服务贸易来看,今年一季度,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5%;其中服务出口增长8%;进口下降5%,服务贸易逆差下降7%。1—5月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7%;出口增长1%,两年平均增长3%;进口下降5%,两年平均下降8%,逆差下降3%。 “十四五”期间和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 2022 年世界经济处于恢复阶段,世界银行估算2022 年全球GDP增长为4个百分点,虽然世界经济仍在恢复的过程中,但是面临的环境会更复杂。首先,疫情的防控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虽然我国很好地控制了疫情,但是上还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现在全球的肺炎疫情确诊病例总数不断攀升,对经济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对我国的对外经济存在极大的影响。其次,国外的不确定性对我国宏济产生冲击。如美国的超规模措施会带来通货膨胀,带来美元的贬值,进而影响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对我国的汇率和价格水平产生影响,从而造成我国经济的不确定性。 因此,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最关键的还是要靠我国国内市场。从现在的数据来看,我国投资、消费水平会进一步恢复,也预测我国2022 年经济增长会超过8%,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数据以及2022 年的数据来看,“十四五”期间和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方面,2022 年整体投资水平虽然有所恢复,但是持续下滑的趋势没有得到明显改变。一是投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恢复。尽管2022 年受疫情影响,我国投资水平仍达到增长9个百分点,但是和2022 年增长4个百分点、2022 年增长9个百分点相比,分别下降5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长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个百分点,尚未达到疫情前的水平。 二是投资水平增长不快。从投资来看,今年上半年投资同比增长4%,与2022 年的投资水平相比仅上涨1个百分点,比2022 年的7%和2022 年的7%下降了7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 三是投资占比下降。如果进一步考察投资结构,资本的投资在整体投资中的占比是持续下降的,从2022 年的64个百分点下降到2022 年7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也仅仅为3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近年来一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消费水平持续下滑,而且下滑趋势还没有得到抑制。一是2022 年消费虽然有所恢复,但是下滑趋势没有改善。2022 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消费同比下降9个百分点,与2022 年的8%与2022 年的9%相比,下降近12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2022 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3%,两年平均增速为4%;但是从单月来看,6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两年平均增长9%,比2022 年的8个百分点,2022 年的9个百分点都低。 二是我国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相比同期水平,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从宏观层面的消费率来看,2022 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但是我国宏观层面的居民消费率还只有8个百分点,比美国同水平的5、日本的9和的8都低;从微观层面的居民消费率(人均消费占人均收入之比)来看,我国2022 年的居民消费率为4%,低于美国同期的87%、日本的2%。2022 年受到疫情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到8%,今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到65%。特别值得 的是,从2013年到2022 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从71%下降到8%,今年上半年下降到65%,城镇居民的消费率是从85%下降到6%,今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到4%。 三是我国消费存在结构性问题。首先,我国服务性消费存在不足,导致恩格尔系数上升。受到肺炎疫情影响,我国服务消费下降,2022 年人均服务型消费支出9037元,比上年下降6%,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恩格尔系数在疫情后出现上升,2022 年一季度上升到22%,其中城镇32%,农村9%。其次,消费水平存在地区不平衡和城乡差距。同时,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始终是农村居民的2倍以上。最后,虽然我国进出口旺盛,但是我国高端制造业供给还存在一定不足,较依赖进口。2022 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16万亿元,同比增长9%,创历史新高。但是,我国核心技术产品还需依赖进口,2022 年我国芯片自给率仅为30%左右,自给率不足。 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原因 我国内需存在的问题和高端供给不足的问题造成了我国内生动力不足,除肺炎疫情影响外,还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综合考虑。 之一,投资水平中民营经济的投资增长速度不快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经济的不确定性对今年的投资提出了挑战。 一是我国出现投资水平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我国民营投资水平增长不快,而且资本在投资中的占比下降。今年上半年投资虽然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但是和2022 年同期比较是下降的。进一步考察资本的投资占比,今年上半年虽然有所增长,但是也仅为8%。投资动力不足仍然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的重要因素。 二是经济的不确定性对今年的投资水平产生了不确定影响。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今年开始的工业生产者出产价格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过快也对投资的增长产生了抑用。今年上半年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上涨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6月份PPI同比上涨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的上涨过快,对企业成本推升造成企业投资下降。 第二,我国消费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的问题。这包括收入占GDP比重不高、居民收入增长不快、居民收入结构存在问题以及收入不平等的问题。 一是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高,而且近几年还出现了下降。决定居民消费水平的是居民收入水平,2022 年我国GDP超过100万亿元,人均GDP达到72447元,但是我国GDP中居民的收入份额并不高,一直徘徊在40%—50%左右,2003年占比达47%左右,到2011年反而下降到41%,党的以来这个比重慢慢回升,到2022 年达到6%。特别值得 的是从2022 年开始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份额不是上升,而是下降的趋势,从2022 年的6%,下降到2022 年的4%,2022 年的4%,2022 年有所上升但是也仅为4%。这个占比和发达比较仍然存在巨大差异:例如美国2008年总量GDP是39万亿美元,而可支配收入为64万亿美元,占比超过70%,事实上美国1990—2008年期间的收入占GDP的比率平均达到84%。 二是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存在问题。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从最近几年来看:2022 年我国居民实际收入增长8%,没有达到GDP增长1%的速度;2022 年我国居民实际收入增长1个百分点,低于2022 年实际GDP的增长速度;2022 年之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长7%,低于GDP的增长,如果按照两年平均计算,两年平均实际增长5%,也低于GDP增长。特别是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2022 年一季度增长3%,低于GDP增长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长12个百分点,也低于GDP的增长。另一方面,工资性收入增长不快是居民收入,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的重要原因。我国居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一直占重要部分,2022 年占比56%,但是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要低于居民收入和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在2022 年名义GDP增长10%左右,名义收入增长9%,而工资增长6%。2022 年,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占比达到60%。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比居民收入和名义GDP的增长要低。在2022 年名义GDP增长8%左右,名义收入增长9%,而城镇工资增长5%,这也是近几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的根本原因。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中工资收入增长41%,低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特别是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增长10%,比居民收入增长更低。 三是我国居民收入存在结构性问题,我国居民的收入结构中财产性收入占比不高,特别是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更低。在我国居民收入结构中,财产性收入占比一直不高,2022 年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1个百分点,比2022 年下降9%,财产性收入占比有所上升,也只有5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在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仅仅是3%,2022 年有所提高,也仅为4%左右,2022 年上半年也只有88个百分点。与的20%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就直接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不快,不能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同步。 四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在近几年出现加剧,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的GINI系数,从2003年的479上升到2009年490,之后从2009年开始下降,到2022 年下降到462,但是近几年又开始上升,2022 年上升到474。近几年的居民收入数据中,中位数收入增长低于居民收入增长的平均水平,这不仅不利于中低收入群体的扩大,也不利于消费的持续扩大。2022 年居民中位数收入增长8个百分点,低于居民平均增长7个百分点。在今年上半年的居民收入数据中,中位数的收入增长6%,低于居民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 第三,我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下降过快。从2012年至2022 年,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从4%下降至8%,就业人口比例从30%下降到28%,已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去工业化”的迹象。一方面,我国“去工业化”显得过早。经验表明,发达开始“去工业化”时,其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万美元左右(按1990年价格计算),而2012年我国已进入“去工业化”时人均GDP折合仅6100美元。另一方面,我国“去工业化”显得过快。近年来第二产业在GDP占比平均每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对比美国近四十年的去工业化进程,平均每年下降不超过5%,我国“去工业化”下降较快。2022 年一季度进一步下降到15%,今年上半年有所增长9%,而我国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在8左右(2022 年是76)。 针对我国经济增长出现的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我国经济需要采取的对策建议 之一,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持续增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很重要。 一是“十四五”期间以及到2035年期间经济增长要在合适区间。2022 年我国人均GDP为72447元,约合05万美元,是美国的17%左右,总量GDP是美国的70%。如果按照较低水平的现代化,2035年人均GDP是美国25%,每年增长要比美国快4个百分点;如果按照高水平的现代化,2035年人均达到美国的37%,每年增长要比美国快2个百分点,这样2035年达到美国的5倍。因此经济增长非常重要。 二是持续RD的持续增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要贯彻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之一动力。加大基础科研的支持力度,我国的基础科研水平占比一直不高,只有不断加强基础科研的投入,才能在“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支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和高等学校持续增加研发投入。 三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合理规模。随着国内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持续调整,虽然第二产业占比不断下降仍是未来趋势,但要注重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合理规模,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我业结构的优势,不断挖掘我业结构的潜力。一方面,发挥我业结构完整的优势,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我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我国第三产业占比越来越大的趋势下,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任务。 四是发挥我国已有的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不仅可以解决疫情常态化下经济恢复的问题,而且可以很好地推进我业转型升级。5G、人工智能新一代 技术是促进我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利用新一代 技术可以解决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包括供给和需求的问题,同时可以使劳动者的工作方式更加灵活。促进5G、人工智能新一代 技术发展,可以吸引广大的民营企业参与,解决我国投资增长不快的问题。 第二,强化居民收入增长,提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从而根本解决我国消费增长问题。一是强化居民收入增长指标。党的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但是这一任务的真正实现也不是很容易的。从最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居民收入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一直比GDP的增长速度低。 二是从层面提出居民收入的倍增计划。发达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提出了收入增长计划,还提出了收入增长要比GDP增长快,甚至是GDP两倍的收入倍增计划。如美国在1990年到2008年期间,GDP增长了8%,居民收入增长达到35%,收入增长基本达到GDP的两倍。 三是改善居民的收入结构,提升财产性收入增长和占比,是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就需要我国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保证居民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增加财产性收入。大力鼓励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合理引导居民配置财富资产。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对于财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我国财富管理远远没有达到居民的需求。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制度,让农民通过农用地、宅以及各类农产品的流动收入。 第三,财政完善税收体系,大力落实减税措施,完善保障体系,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一是财政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赤字率的合适规模,同时地方专项债的规模来解决地方财力不足的问题,减轻地方财政压力。一方面,需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与落实。在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中,我国财政收入117116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税收收入100461亿元,同比增长5%,远高于GDP的增长,也高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降税降费的力度。另一方面,要保证地方财力,加大地方专项债规模,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二是完善税收体系,落实减税措施是保证我国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大力降低企业相关税收,提高企业利润,从而提升居民工资性收入。在今年上半年财政数据中,企业所得税27515亿元,同比增长7%,35240亿元,同比增长5%,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企业的减度。个人所得税是改善当前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的重要措施。今年上半年个人所得税7222亿元,同比增长9%,是所有税收中增长最快的,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层级较多,更高税率达到45%,建议进行调整。 三是加大卫生健康、城乡社区建设、保障和就业领域的支出。2022 年在卫生健康领域、保障和就业领域投入增长分别是2%与9%,明显高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但是在城乡社区支出中同比下降20%。2022 年社区在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继续加大城乡社区的建设投入。 四是完善体系,促进相关产业包括健康产业升级,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完善多层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从到省、市、县、乡(镇)、村(社区)完整的基础设施,可通过市场机制吸引资本投入,解决投资增长缓慢的问题。2022 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仅有9%,如果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显剧拉动投资增长。 第四,货币要 新技术对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新技术、人工智能的采用对经济增长有帮助,但是要 新技术对就业的影响。人工智能的引入会影响传统经济学的规律,如按照传统的奥肯法则, 就业和 经济增长是一致的,但是人工智能的引入会改变这个规则,因此未来货币的目标要更加 失业。否则,一方面会影响收入分配,另一方面会影响“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也会影响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第五,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补全我国营商环境地区差异短板。我国营商环境持续得到改善,在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2 》中,我国营商环境排名第31位,与2022 年相比有明显提升,但是我国GDP的总量排名,与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对外直接投资ODI在世界的排名还不相适应,仍有提升的空间。同时,我国营商环境的地区差异还很大,根据21世纪研究报告,我国营商环境排名较前的深圳、上海、和广州是排名较低地区评分的2倍多。因此,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仍然是提升投资水平的重要手段。 第六,要充分认识对外的重要性,持续扩大,探讨更加积极、多元化的化战略。一方面,构建更高水平的格局。经过以来40多年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已逐渐嵌入产业链分工体系中,进出口对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为我国经济带来市场的同时也对我国技术进步产生影响。中国对外企业涉及约2亿人的就业,约相当于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虽然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与贸易保护叠加,但是要坚持更加积极的战略,拓展多元化的市场。要逐步对传统循环的依赖,“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机遇,通过与沿线或地区的深入合作,共同建设贸易往来、产业协作和共同发展的,有助于形成更加均衡和多元化的循环体系。另一方面,加快自贸区和贸易港建设。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是 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推进上海、广东、天津等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加速形成新型的循环。 第七,在新发展格局中要更加 系统性风险。一是资本市场要持续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相应资本控制措施来应对资本流动所产生的市场波动。二是的不确定性造成汇率波动,汇率波动对经济造成影响,2022 年汇率升值47%,今年汇率已经升值4%,建议资本控制措施来防范热钱的流动。三是金融市场要切实落实供给侧结构性的成果,防范金融风险扩散到我国,同时防范国内金融风险。四是要防范债务风险。近年来,财政支出中债务利息支出占比不断加大,对地方财政产生压力。今年上半年债务付息支出4008亿元,同比增长5%,高于全国一般性公共预算支出(5%),远高于其他类型的财政支出,利息占支出24个百分点,而且这个占比在近几年呈现上升趋势。 (龚六堂, 为大学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王铉 以上就是与2022 年的经济形势会怎样相关内容,是关于居民收入的分享。看完展望2022 形势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师应该布置题目了,写关于这个题目的内容。开头先是概括,接着展开分析原因形势结果什么的,最后写写自己的感想,写写对策。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造成了一系列的 影响, 而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加直接且深远 由于各国都在进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 各国的经济政策都很及时有力, 防止了大萧条的出现 全球经济从崩溃边缘走了出来, 金融危机肆意破坏经济的恶劣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 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复苏 性增长的时代已经来临,即全球正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2007 年 3 月 13 日,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 濒临破产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为标志,美国正式爆发了次贷危机2008 年9 月15 日,拥有 158 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公司宣布破产,美国的次 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一场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以此为标志,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 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随即揭开序幕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被认为是 1930 年经 济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危机,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20 世纪30 年代的 那场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都带来了一系列影响此次危机改变了美国在 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几十年来,美国消费者一直是全球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这 场危机抑制了债台高筑的美国人的消费,世界开始寻找替代者自 2008 年9 月下旬开始,世界各国政府通力合作,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措施对市场进行积极且行 之有效的干预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各种救市措施,这些措施也都在一定程度上 起到了稳定和刺激经济的作用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格局会有较大变化,美国 所占比重将大体维持不变,欧洲和日本所占比重会下降,而中国,印度等新兴市 场经济体所占的比重将有所上升出于大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期,全球经济开始显 示出脆弱的复苏,人们开始使用"后金融危机时期"来表述当前的世界经济经 济危机提供了历史性机会, 那就是将泡沫经济和过度消费转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 道路上来 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这次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以重创, 对世界经济体产生了某种变异并促使国际 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此次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出现了自二战以来最严重 的衰退,其影响深广终结了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较快增长的态势,引发 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从结构形式及发展方向都出现新一轮的变化 全球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主要特征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去工业化"进程有所 放缓,特别是美国等重要发达国家正在进一步加快"再工业化"进程,这会引起 全球生产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 此相适应,发达国家提高储蓄率和发展中国家提高消费率成为一种发展态势,这 也会深刻改变着两大类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生活习惯这也导致"新兴市场"在国 际上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引起了发达国家以及率先成长的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 注 本世纪以来,新一轮全球化高潮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主要 表现在全球市场整合和扩大规模经济等方面东亚,拉美和东欧等新兴市场经济 体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依靠全球分工体系深化带动的"斯密增长" ,创造出巨大 的"全球化红利" 这次金融危机标志着全球化由高潮期转向低潮期,导致发达 国家经济陷入持续深度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也大幅放缓虽然 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相继采取了大规模的金融救援和经济 刺激政策, 但世界经济复苏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 "世界经济今年将出现战后最严重的衰退,预计下降 4%,2010 年世界经济将 有望出现 5%的增长,其中发达国家有望实现 O6%的微弱增长,新兴市场和 发展中国家将增长 7% 1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曲 " 折复杂的过程, 金融机构处置大量不良资产和实现资产负债表的平衡需要持续数 年,而新经济增长点短期内难以成为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今后一个时期,世界 经济将在调整中恢复增长,预计年均增速为 3%左右,将明显低于危机前五年接 近 5%的增速各国对金融市场的开放也会更加谨慎,经济全球化进程可能会放 慢脚步,但金融危机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的大趋势,推动贸易投资自由 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建设,重构全球金融体系,仍将是世界各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繁 荣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不可逆转,但发展进程将更加曲折复杂 全球金融体系发生变化 随着美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的进一步下 降,以及世界贸易和投资数额的持续扩张,美元国际结算货币的霸主地位,美国 金融市场作为全球资源配置中心的地位将受到严重挑战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美 国金融体系在全球的地位将会逐渐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 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增强我们可以从 2009 年 G20 峰会上发表的《领导 人声明》中看出相关信息: "20 国集团领导人同意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至少增加 5%,将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体在世界银行中 的投票权至少增加 3%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金融危机使人们看到失去监管的 金融市场的破坏力,各国主权投资基金与金融创新开始更加谨慎加强金融监管 已成为全球共识, 强调金融谨慎发展原则以及回归实体经济已成为一种良性发展 之所需 全球经济失衡是全球化进程中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深化的必然结果, 也 是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必然产物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 全球经济失衡接近极限而出现的一次强制性调整, 势必推动全球经济进入再平衡 调整过程发达国家提高储蓄率和降低消费率,将使国际进口市场出现萎缩,而 发展中国家将因外部市场收缩而被迫扩大内部需求对东亚出口导向型国家而 言,发达国家进口市场萎缩和全球贸易减速,出口增速将持续下降,而短期内很 难找到转移出口的新增长点;对石油输出国而言,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对石油需求 下降,经常项目顺差和进口需求将大幅减少全球失衡的再平衡调整,不仅表现 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负债消费型增长模式的调整, 以东亚国家为代表的过剩生产型 增长模式也将面临再调整过程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方向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在网络股泡沫破灭后缺 乏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新科技革命不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经济便难以重现 上世纪 90 年代依靠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熊彼特增长"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 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新的就业 岗位和新的增长模式,是摆脱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如 1857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推动并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 发了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当前,无论 是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强烈需求,还是科学技术内部所积蓄的能量,都正在催生着 一场以新能源技术和生命科学重大突破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 正是科技上的 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着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了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 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 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世界主要国家推行"绿色新政" ,把发展绿色能源 作为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掀起了发展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的热潮,很可能成为 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动力 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国际竞 争的制高点,各国在绿色能源科技领域竞争更加激烈建立低碳社会,发展低碳 经济可望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也可能成为全球合作的一个成功典范, "低 碳经济"将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 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 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 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低碳经 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实质上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 结构问题, 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 诠释,是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 "低碳经 济"可望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 "低碳经济"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 活方式,很可能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2008 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形成巨大的冲击,标志着 中国经济新一轮调整和转型的开始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周期性回调 2007 年下 半年就已经显现,2007 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季度经济增长率就逐季下降, 表明经济的周期性回调要早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国际金融危机爆 发前,中国经济就已经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投资增长偏快,信贷投放过多,外 贸顺差过大等问题突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部需求的急剧收缩通过出口关 联部门,从下游的加工贸易制造部门延伸到上游的能源原材料部门,对我国的实 体经济形成直接冲击 国内股市和房市迅速降温引发以房地产业为龙头的固定资 产投资增速下滑,通过房地产关联部门,影响到钢铁,石化,建材,有色等重化 工业部门,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下滑深度,使我国面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面临的严峻挑战后金融危机时期 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是一个"缓慢复苏的世界经 济"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使我国经济调整和转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次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如此之大, 从表层上说是由于外部需求急剧收缩 造成出口大幅下降,并造成国内工业生产快速回落和就业下降,但深层原因是主 要即有经济增长模式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不仅表现在需求结构上,内需和外 需增长不平衡,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而且也 表现在供给结构上,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和创 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 这些结构性矛盾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更加突出地表现 出来,也必须通过新一轮调整和转型逐步加以解决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加大了我国经济减速压力 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 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依存度从 2001 年的 5%上升到 2007 年的 8%,2008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贸依存度有所下降,仍保持在 60%左右这次金融危机 引发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使我国出口形势面临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困难, 并对投资,消费和就业等产生广泛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针对我国 出口产品的各种限制措施明显增加,我国稳定出口市场和份额难度明显加大;全 球失衡再平衡调整,使外部需求收缩幅度加大,持续时间拉长这些都表明,继 续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有效扩大国内需求,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不仅对当前我国应对金融危机 7 具有现实紧迫性, 而且对迎接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后可能带来的新挑战具有重大战 略意义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过度 依赖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 如果说危机前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全球 经济繁荣和市场扩张, 还可以使我们依靠扩大出口来平衡迅速扩张的生产能力的 话,那么,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市场收缩,已经使外需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下降;以往在经济规模和能源资源消耗总量相对不大的情况 下,依靠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可以支撑高速增长的话,那么随着经济 规模迅速扩大和供需平衡条件的变化,原有的低成本优势将持续减弱,能源资源 和生态环境的约束将不断加剧 绿色能源革命使我国科技发展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为摆脱金融危机的影 响,走"绿色复苏"之路,发达国家大力开发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抢占绿 色能源技术战略制高点,在率先推进信息技术革命和发展知识经济后,又掀起发 展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的热潮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期,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本 条件相对落后,能源资源消耗和排放总量大,绿色科技革命使我国在信息技术扩 散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要面临绿色能源革命的严峻挑战,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 技术改造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将面临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压力 我国国际地位提升有利于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也将面临承担更多 的国际义务和责任的压力随着我国占全球经济的份额,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 不断提升, 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 出手快, 出拳重, 率先实现经济复苏, 积极参与推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 主张建立更加平衡和相互制约的国际货币 体系,通过加强区域和双边货币互换安排,试行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有效地推 动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为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加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与此同时,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担有约束力的减排责任呼声 增大在实现反恐,防核扩散,控制流行性疫病和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援助等领 域,也面临承担更多义务和责任的压力 综上所述,未来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国际经济环境将发生 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将明显增强,推进新一轮经济调 整和转型,不仅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增强我国发展主动权的需要,也是作为一 个快速成长的大国,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有点多,但这都是我精选下来的,希望对你有用,希望采纳,谢谢!!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每天都发生着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流动。通过这种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中国在影响着世界,世界也在影响着中国。国际性的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象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中国,如果中国的经济结构存在某些类似的隐患,这些现象不可避免地要在国内出现。即使中国的经济一点问题都没有,由于心理因素的作用,也要发生一定程度的波动,只不过程度较低和时间较短而已。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要想在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保持一定的地位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只能抓住机会、直面挑战,只能积极融入而不是回避和拒绝经济全球化。

世界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

政治上,你得从冷战结束开始分析世界格局,经济上,你得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开始。推荐两本书,金融危机,然后就是郎咸平的,随便选一本吧

“360读者网”里面有提供形势与政策论文的参考范文,你可以去看看此外这个网站还提供情感美文、动漫下载、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范文、笑话等各种热门资源,全部文章都经过精挑细选,欢迎阅读!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利用外资407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603亿美元,到2005年底累计利用外资6224亿美元(张强莉等,2006),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实现了由对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转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赵华等,2006),成为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3)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4)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强我国经济技术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5)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完善,缩短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度的完善。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如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是5621亿美元,其中东、中、西部所占的比例为25%、16%和59%(尚永胜,2006),东部地区外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3)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业与农业,削弱了国内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应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和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适时提出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研究和制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我国要研究制定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以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为主的体现高科技特点的集约型经济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民族产业,发挥已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自1993年欧盟一体化内部大市场建立以来,为其成员国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和数千亿的财富收入,并有效地抵御了外部经济冲击。欧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地缘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较快,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还有9个(邢军,2006)。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近期加强与中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世界经济形势论文2022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和政治不稳定。近年来,墨西哥、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政治动荡,就是有力的佐证。其代价之惨痛、教训之深刻,足当引以为鉴。经济全球化已经叩开中国的大门,在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之同时,也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了威胁和影响。我们必须正视挑战,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的规律和对策。一、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历史进程,不断地表现出日益“超越民族国家”的特性。但在实践中资本主义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试图按照其面目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化”。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具有推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冲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其格局总起来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这不仅体现在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挑战上,更集中地体现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挑战上。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直接地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其次,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胁。第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第四,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使政治改革过程面临更大的困难、矛盾和风险,孕育新的政治不稳定因素。第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国文化与思想观念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政治不稳定总之,经济全球化已经把中国和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由于存在着“蝴蝶效应”,国际社会任何一个微小的波动都可能带来中国社会的经济波动与政治不稳定。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二、经济全球化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方式和特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一种全方位的影响,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具有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和特点。从经济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直接、全面和深刻地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世界市场按照自由竞争原则,自发地调节各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关系。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通过世界市场和中国市场的链接,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国际经济政治的风险、矛盾和危机,直接引导到中国社会中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发展。其表现有二,一是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发展状况,主要是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的稳定。二是通过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来影响政治稳定发展。值得指出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这些因素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形成一种综合影响力,贯穿在我国经济政治发展进程之中。因此,市场机制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的最基本的方式。从政治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政府宏观控制和对话协商机制来实现各国政治稳定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种跨国公司和企业根据自由竞争原则和全球性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争权逐利,导致了国际无政府主义的严重泛滥,却不对各国社会的政治稳定负责。因此,维护世界经济秩序和各国社会政治稳定的职责,仍然需要各国政府承担,通过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使市场起到基础性配置全球性资源的作用。但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打着自由化、民主化、私有化的招牌,主张通过“自由民主市场模式”,鼓吹和采取政府管制经济自由化政策,来消融中国政府管制经济机制,制约我国政府管理行为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政策稳定和政局稳定。此外,西方国家通过操纵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强调一切按照所谓的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办事,甚至奉行单边主义,把本国法律凌驾于国际关系准则之上,企图迫使中国就范。这种不正当干预我国经济政治事务的“合法”手段,对我国政治稳定的隐性影响更大更深。可见,政府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是全球化条件下维护政治稳定的关键。从文化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国际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其渗透整合机制,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我国公众的政治思想稳定和民心稳定。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全球化,也是精神文明的全球化。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西方的物质文明,也带来了西方的精神文明,对我国公众社会政治心理的稳定状态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但世界主要大众传播工具却被西方发达国家支配着,少数全球性传媒公司垄断着全球信息的发布权和控制权,这实际上使我国公众处在一种信息不平等和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之中。发达国家借此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推销“西方价值”,妖魔化中国等活动,这对我国社会公众的思想统一和心理稳定,产生和形成了无形的渗透影响和强大的舆论压力。从社会方面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生活方式一体化,也是影响我国社会政治不稳定的方式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通过各种世界交往方式,同世界各国人民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经济与社会联系,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已经十分普遍地扩大了,我国社会公众生活方式也呈现出不断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向。由于中国与各国之间存在一定的经济与文化差距,人们在融入全球一体化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产生了这样那样的不适应性,造成各种各样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从而有可能产生和加剧我国社会政治的不稳定状况。当前,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影响,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第一,在影响的方向上是国际国内双向互动。第二,在影响的内容上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交叉渗透、相互转化和全面扩展的一体化发展态势。第三,在影响的机制上是结构—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第四,在影响的格局上是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容并存。第五,在影响的趋势上是政治稳定与政治不稳定交替发展。我们以新的姿态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保证持续稳定发展是回应经济全球化带来各种不稳定挑战的必然选择。这是一种“冲击—回应”互动关系,其运动轨迹和结果总的说来就是一种“不稳定—稳定—不稳定”、不断循环发展以至无穷的过程。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对策选择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实现和维护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我们提出以下的对策选择。一是不断解放思想,实现观念更新,这是我们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条件。当前,必须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与高度,重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及其意义。二是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及时进行社会政治稳定的政策调整,这是我们应对经济全球化,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发展的关键。三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坚定不移地走制度创新之路,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型体制,是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首先,坚持走制度创新全面发展的新道路,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和文化制度,真正实现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这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其次,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加快新一轮体制改革的步伐。要及时抓住当前世界发展的有利时机,争取在2010年左右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文化新型体制。要立足全球,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纽带,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及其政治文明,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建立和完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再次,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民主外交路线,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积极全面参与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推动国际经济政治制度的创新发展,创造世界各国人民的平等、多元、共赢的发展新格局,推动人类文明的和谐与进步,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根本方向。

2022 年的经济形势会怎样 : 原标题:年中观察:2022 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研判 受到肺炎疫情的冲击,国内外形势出现新的变化,多重因素叠加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进入2022 年,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下,如何恢复经济发展,并在中长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我国在“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结合2022 年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 我国经济得到持续改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发挥作用 从公布的2022 年宏济数据和2022 年上半年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得到持续改善,新的比较优势凸显,主要体现在以面。 一方面,2022 年我国经济逐季改善,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22 年随着肺炎疫情得到控制,我国经济得以逐季改善,全年达到3个百分点的正增长,经济增长水平逐步恢复常态。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22 年我国GDP总量超过百万亿,占世界的17%;人均GDP达到72447元,上升到世界第59位;工业增加值占世界比例超过30%。 另一方面,2022 年我国经济持续改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逐步形成。从2022 年公布的数据可知: 一是从增长结构来看,2022 年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改善,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两年平均增长3%,比一季度加快3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从增长结构来看,2022 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拉动GDP增长8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净出口增长1%,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 二是从工业增加值来看,已经基本恢复到肺炎疫情发生前的经济水平,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强劲。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两年平均增长0%,比一季度加快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比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 三是从国内市场来看,内需强劲恢复。今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5900亿元,同比增长6%,两年平均增长4%;消费品零售总额211904亿元,同比增长0%,两年平均增长4%,比一季度加快2个百分点。 四是从市场来看,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持续改善。今年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80651亿元,同比增长1%。同时,从服务贸易来看,今年一季度,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5%;其中服务出口增长8%;进口下降5%,服务贸易逆差下降7%。1—5月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7%;出口增长1%,两年平均增长3%;进口下降5%,两年平均下降8%,逆差下降3%。 “十四五”期间和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 2022 年世界经济处于恢复阶段,世界银行估算2022 年全球GDP增长为4个百分点,虽然世界经济仍在恢复的过程中,但是面临的环境会更复杂。首先,疫情的防控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虽然我国很好地控制了疫情,但是上还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现在全球的肺炎疫情确诊病例总数不断攀升,对经济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对我国的对外经济存在极大的影响。其次,国外的不确定性对我国宏济产生冲击。如美国的超规模措施会带来通货膨胀,带来美元的贬值,进而影响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对我国的汇率和价格水平产生影响,从而造成我国经济的不确定性。 因此,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最关键的还是要靠我国国内市场。从现在的数据来看,我国投资、消费水平会进一步恢复,也预测我国2022 年经济增长会超过8%,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数据以及2022 年的数据来看,“十四五”期间和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方面,2022 年整体投资水平虽然有所恢复,但是持续下滑的趋势没有得到明显改变。一是投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恢复。尽管2022 年受疫情影响,我国投资水平仍达到增长9个百分点,但是和2022 年增长4个百分点、2022 年增长9个百分点相比,分别下降5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长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个百分点,尚未达到疫情前的水平。 二是投资水平增长不快。从投资来看,今年上半年投资同比增长4%,与2022 年的投资水平相比仅上涨1个百分点,比2022 年的7%和2022 年的7%下降了7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 三是投资占比下降。如果进一步考察投资结构,资本的投资在整体投资中的占比是持续下降的,从2022 年的64个百分点下降到2022 年7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也仅仅为3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近年来一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消费水平持续下滑,而且下滑趋势还没有得到抑制。一是2022 年消费虽然有所恢复,但是下滑趋势没有改善。2022 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消费同比下降9个百分点,与2022 年的8%与2022 年的9%相比,下降近12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2022 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3%,两年平均增速为4%;但是从单月来看,6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两年平均增长9%,比2022 年的8个百分点,2022 年的9个百分点都低。 二是我国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相比同期水平,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从宏观层面的消费率来看,2022 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但是我国宏观层面的居民消费率还只有8个百分点,比美国同水平的5、日本的9和的8都低;从微观层面的居民消费率(人均消费占人均收入之比)来看,我国2022 年的居民消费率为4%,低于美国同期的87%、日本的2%。2022 年受到疫情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到8%,今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到65%。特别值得 的是,从2013年到2022 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从71%下降到8%,今年上半年下降到65%,城镇居民的消费率是从85%下降到6%,今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到4%。 三是我国消费存在结构性问题。首先,我国服务性消费存在不足,导致恩格尔系数上升。受到肺炎疫情影响,我国服务消费下降,2022 年人均服务型消费支出9037元,比上年下降6%,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恩格尔系数在疫情后出现上升,2022 年一季度上升到22%,其中城镇32%,农村9%。其次,消费水平存在地区不平衡和城乡差距。同时,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始终是农村居民的2倍以上。最后,虽然我国进出口旺盛,但是我国高端制造业供给还存在一定不足,较依赖进口。2022 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16万亿元,同比增长9%,创历史新高。但是,我国核心技术产品还需依赖进口,2022 年我国芯片自给率仅为30%左右,自给率不足。 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原因 我国内需存在的问题和高端供给不足的问题造成了我国内生动力不足,除肺炎疫情影响外,还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综合考虑。 之一,投资水平中民营经济的投资增长速度不快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经济的不确定性对今年的投资提出了挑战。 一是我国出现投资水平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我国民营投资水平增长不快,而且资本在投资中的占比下降。今年上半年投资虽然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但是和2022 年同期比较是下降的。进一步考察资本的投资占比,今年上半年虽然有所增长,但是也仅为8%。投资动力不足仍然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的重要因素。 二是经济的不确定性对今年的投资水平产生了不确定影响。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今年开始的工业生产者出产价格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过快也对投资的增长产生了抑用。今年上半年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上涨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6月份PPI同比上涨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的上涨过快,对企业成本推升造成企业投资下降。 第二,我国消费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的问题。这包括收入占GDP比重不高、居民收入增长不快、居民收入结构存在问题以及收入不平等的问题。 一是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高,而且近几年还出现了下降。决定居民消费水平的是居民收入水平,2022 年我国GDP超过100万亿元,人均GDP达到72447元,但是我国GDP中居民的收入份额并不高,一直徘徊在40%—50%左右,2003年占比达47%左右,到2011年反而下降到41%,党的以来这个比重慢慢回升,到2022 年达到6%。特别值得 的是从2022 年开始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份额不是上升,而是下降的趋势,从2022 年的6%,下降到2022 年的4%,2022 年的4%,2022 年有所上升但是也仅为4%。这个占比和发达比较仍然存在巨大差异:例如美国2008年总量GDP是39万亿美元,而可支配收入为64万亿美元,占比超过70%,事实上美国1990—2008年期间的收入占GDP的比率平均达到84%。 二是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存在问题。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从最近几年来看:2022 年我国居民实际收入增长8%,没有达到GDP增长1%的速度;2022 年我国居民实际收入增长1个百分点,低于2022 年实际GDP的增长速度;2022 年之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长7%,低于GDP的增长,如果按照两年平均计算,两年平均实际增长5%,也低于GDP增长。特别是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2022 年一季度增长3%,低于GDP增长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长12个百分点,也低于GDP的增长。另一方面,工资性收入增长不快是居民收入,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的重要原因。我国居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一直占重要部分,2022 年占比56%,但是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要低于居民收入和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在2022 年名义GDP增长10%左右,名义收入增长9%,而工资增长6%。2022 年,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占比达到60%。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比居民收入和名义GDP的增长要低。在2022 年名义GDP增长8%左右,名义收入增长9%,而城镇工资增长5%,这也是近几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的根本原因。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中工资收入增长41%,低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特别是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增长10%,比居民收入增长更低。 三是我国居民收入存在结构性问题,我国居民的收入结构中财产性收入占比不高,特别是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更低。在我国居民收入结构中,财产性收入占比一直不高,2022 年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1个百分点,比2022 年下降9%,财产性收入占比有所上升,也只有5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在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仅仅是3%,2022 年有所提高,也仅为4%左右,2022 年上半年也只有88个百分点。与的20%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就直接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不快,不能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同步。 四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在近几年出现加剧,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的GINI系数,从2003年的479上升到2009年490,之后从2009年开始下降,到2022 年下降到462,但是近几年又开始上升,2022 年上升到474。近几年的居民收入数据中,中位数收入增长低于居民收入增长的平均水平,这不仅不利于中低收入群体的扩大,也不利于消费的持续扩大。2022 年居民中位数收入增长8个百分点,低于居民平均增长7个百分点。在今年上半年的居民收入数据中,中位数的收入增长6%,低于居民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 第三,我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下降过快。从2012年至2022 年,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从4%下降至8%,就业人口比例从30%下降到28%,已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去工业化”的迹象。一方面,我国“去工业化”显得过早。经验表明,发达开始“去工业化”时,其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万美元左右(按1990年价格计算),而2012年我国已进入“去工业化”时人均GDP折合仅6100美元。另一方面,我国“去工业化”显得过快。近年来第二产业在GDP占比平均每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对比美国近四十年的去工业化进程,平均每年下降不超过5%,我国“去工业化”下降较快。2022 年一季度进一步下降到15%,今年上半年有所增长9%,而我国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在8左右(2022 年是76)。 针对我国经济增长出现的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我国经济需要采取的对策建议 之一,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持续增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很重要。 一是“十四五”期间以及到2035年期间经济增长要在合适区间。2022 年我国人均GDP为72447元,约合05万美元,是美国的17%左右,总量GDP是美国的70%。如果按照较低水平的现代化,2035年人均GDP是美国25%,每年增长要比美国快4个百分点;如果按照高水平的现代化,2035年人均达到美国的37%,每年增长要比美国快2个百分点,这样2035年达到美国的5倍。因此经济增长非常重要。 二是持续RD的持续增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要贯彻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之一动力。加大基础科研的支持力度,我国的基础科研水平占比一直不高,只有不断加强基础科研的投入,才能在“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支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和高等学校持续增加研发投入。 三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合理规模。随着国内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持续调整,虽然第二产业占比不断下降仍是未来趋势,但要注重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合理规模,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我业结构的优势,不断挖掘我业结构的潜力。一方面,发挥我业结构完整的优势,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我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我国第三产业占比越来越大的趋势下,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任务。 四是发挥我国已有的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不仅可以解决疫情常态化下经济恢复的问题,而且可以很好地推进我业转型升级。5G、人工智能新一代 技术是促进我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利用新一代 技术可以解决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包括供给和需求的问题,同时可以使劳动者的工作方式更加灵活。促进5G、人工智能新一代 技术发展,可以吸引广大的民营企业参与,解决我国投资增长不快的问题。 第二,强化居民收入增长,提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从而根本解决我国消费增长问题。一是强化居民收入增长指标。党的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但是这一任务的真正实现也不是很容易的。从最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居民收入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一直比GDP的增长速度低。 二是从层面提出居民收入的倍增计划。发达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提出了收入增长计划,还提出了收入增长要比GDP增长快,甚至是GDP两倍的收入倍增计划。如美国在1990年到2008年期间,GDP增长了8%,居民收入增长达到35%,收入增长基本达到GDP的两倍。 三是改善居民的收入结构,提升财产性收入增长和占比,是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就需要我国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保证居民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增加财产性收入。大力鼓励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合理引导居民配置财富资产。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对于财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我国财富管理远远没有达到居民的需求。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制度,让农民通过农用地、宅以及各类农产品的流动收入。 第三,财政完善税收体系,大力落实减税措施,完善保障体系,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一是财政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赤字率的合适规模,同时地方专项债的规模来解决地方财力不足的问题,减轻地方财政压力。一方面,需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与落实。在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中,我国财政收入117116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税收收入100461亿元,同比增长5%,远高于GDP的增长,也高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降税降费的力度。另一方面,要保证地方财力,加大地方专项债规模,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二是完善税收体系,落实减税措施是保证我国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大力降低企业相关税收,提高企业利润,从而提升居民工资性收入。在今年上半年财政数据中,企业所得税27515亿元,同比增长7%,35240亿元,同比增长5%,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企业的减度。个人所得税是改善当前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的重要措施。今年上半年个人所得税7222亿元,同比增长9%,是所有税收中增长最快的,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层级较多,更高税率达到45%,建议进行调整。 三是加大卫生健康、城乡社区建设、保障和就业领域的支出。2022 年在卫生健康领域、保障和就业领域投入增长分别是2%与9%,明显高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但是在城乡社区支出中同比下降20%。2022 年社区在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继续加大城乡社区的建设投入。 四是完善体系,促进相关产业包括健康产业升级,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完善多层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从到省、市、县、乡(镇)、村(社区)完整的基础设施,可通过市场机制吸引资本投入,解决投资增长缓慢的问题。2022 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仅有9%,如果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显剧拉动投资增长。 第四,货币要 新技术对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新技术、人工智能的采用对经济增长有帮助,但是要 新技术对就业的影响。人工智能的引入会影响传统经济学的规律,如按照传统的奥肯法则, 就业和 经济增长是一致的,但是人工智能的引入会改变这个规则,因此未来货币的目标要更加 失业。否则,一方面会影响收入分配,另一方面会影响“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也会影响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第五,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补全我国营商环境地区差异短板。我国营商环境持续得到改善,在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2 》中,我国营商环境排名第31位,与2022 年相比有明显提升,但是我国GDP的总量排名,与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对外直接投资ODI在世界的排名还不相适应,仍有提升的空间。同时,我国营商环境的地区差异还很大,根据21世纪研究报告,我国营商环境排名较前的深圳、上海、和广州是排名较低地区评分的2倍多。因此,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仍然是提升投资水平的重要手段。 第六,要充分认识对外的重要性,持续扩大,探讨更加积极、多元化的化战略。一方面,构建更高水平的格局。经过以来40多年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已逐渐嵌入产业链分工体系中,进出口对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为我国经济带来市场的同时也对我国技术进步产生影响。中国对外企业涉及约2亿人的就业,约相当于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虽然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与贸易保护叠加,但是要坚持更加积极的战略,拓展多元化的市场。要逐步对传统循环的依赖,“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机遇,通过与沿线或地区的深入合作,共同建设贸易往来、产业协作和共同发展的,有助于形成更加均衡和多元化的循环体系。另一方面,加快自贸区和贸易港建设。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是 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推进上海、广东、天津等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加速形成新型的循环。 第七,在新发展格局中要更加 系统性风险。一是资本市场要持续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相应资本控制措施来应对资本流动所产生的市场波动。二是的不确定性造成汇率波动,汇率波动对经济造成影响,2022 年汇率升值47%,今年汇率已经升值4%,建议资本控制措施来防范热钱的流动。三是金融市场要切实落实供给侧结构性的成果,防范金融风险扩散到我国,同时防范国内金融风险。四是要防范债务风险。近年来,财政支出中债务利息支出占比不断加大,对地方财政产生压力。今年上半年债务付息支出4008亿元,同比增长5%,高于全国一般性公共预算支出(5%),远高于其他类型的财政支出,利息占支出24个百分点,而且这个占比在近几年呈现上升趋势。 (龚六堂, 为大学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王铉 以上就是与2022 年的经济形势会怎样相关内容,是关于居民收入的分享。看完展望2022 形势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利用外资407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603亿美元,到2005年底累计利用外资6224亿美元(张强莉等,2006),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实现了由对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转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赵华等,2006),成为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3)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4)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强我国经济技术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5)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完善,缩短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度的完善。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如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是5621亿美元,其中东、中、西部所占的比例为25%、16%和59%(尚永胜,2006),东部地区外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3)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业与农业,削弱了国内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应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和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适时提出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研究和制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我国要研究制定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以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为主的体现高科技特点的集约型经济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民族产业,发挥已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自1993年欧盟一体化内部大市场建立以来,为其成员国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和数千亿的财富收入,并有效地抵御了外部经济冲击。欧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地缘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较快,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还有9个(邢军,2006)。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近期加强与中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形势与政策世界经济论文2000字

形势与政策论文 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 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第2篇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与政策选择综述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稳固、规范、高效、健康的财政体系和财政运行机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此将理论界有关这一问题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展望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收支测算应包括“九五”最后一年即2000年,和“十五”规划期间。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对2000年的财政收入预测暂不考虑费税改革的体制因素,对政策因素、征管因素以增减持平处理, 经济增长方面按7%考虑,物价方面按3%考虑,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按此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189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 绝对额增加1000多亿元。关于2000年财政支出,按照1999年全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0%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支出将达到13350 亿元, 比1999年预算增长1%,绝对额增加1200多亿元。2000年支出与1999年同比增幅和增量都有所减少。收支相抵,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为1660亿元,比1999年扩大157亿元。 “十五”时期的预算。收入测算应从几个因素来考虑和处理。 (1)费改税。尽管“十五”期间费改税将使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决不了国家可支配财力增加的问题,因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确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费改税的意义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而是治“乱”,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2)宏观调控所需的财政政策取向。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运用上不可能成为增税的时机。 (3 )财政体制。1994年新财税体制运行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磨合与完善,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机制本身保证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4)经济增长。 据当前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及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们按照7 %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计委物价预测中的3%的价格方案考虑,“十五”的gdp现价增长速度为10%。几项因素中,我们认为直接影响“十五”期间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主要是经济增长,因此收入测算中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参数。据此,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915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财力1400 多亿元。支出的考虑主要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五”期间是否需要继续扩张支出规模,主要取决于中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关键在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向和近两年来采取的扩张政策刺激国内需求的效果。从经济周期的调控运行来看,财政政策从扩张到收缩都应有过渡,需要保持相应的连贯性,不可也不应该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势如何发展,财政支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障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贫困人口生活补助等等)的增加,扩大内需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后续资金压力,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各种社会成本等,都需要财政增加支出。 另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2000 年估计能够继续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上。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很重要的在于一些临时性、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十五”时期将很难继续发挥作用。“十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增长。 当前我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长期以来影响我国财政收入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 从预算内财政收入支出的角度看,经济的宏观税负(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很低,1998年也只有4%。 而从整个政府分配活动看,把预算外、制度外等政府活动赖以维持的资金来源考虑在内,经济维持整个政府运转的负担估计占gdp的比重在25%以上。所以, 从全口径的政府收入角度看,经济的税负并不算低。“十五”面临的困境是:如果在不能减少经济中不规范的政府分配活动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必然将加重整个经济的负担水平;如果仅仅把预算外、制度外转化为预算内进行管理,又不得不维持这部分资金原有的支出格局,并不能增加财政可直接支配的财力,从而也就不能有效缓解财政当前的收入困难。 1998年和1999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实行增加国债发行、扩张政府需求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目前看,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继续实行相对扩张的财政政策仍然难以避免。普遍的看法认为,我国经济需要比较长的结构调整时间。根据世界银行有关专家的分析,在这个期间里,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下降到5 %左右,这个速度显然是我国社会现状所难以接受的。因此,财政政策面临着技术扩张的压力。 造成财政政策自我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基础薄弱,财政可调控财力严重短缺。初步测算,考虑物价因素,如保证法定支出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十五”时期仅支农、科教文卫支出、价格补偿等因素即可占去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50%左右。如果考虑到近年来大量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粮食收购等资金需要,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可调控财力极为有限,“十五”时期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中央财政无疑将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 在我国财政调控经济手段缺乏的情况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终体现为财政赤字和国债的增加,但财政赤字的扩大和国债规模的增加,也相应增大了财政的风险。很显然,不论从财政赤字还是国债角度看,联系到我国脆弱的财政基础,财政风险都不是一个让人可以放心的问题。 还有学者认为:对“十五”时期我国国债规模的预测主要基于“九五”时期经济运行情况,特别是与1999年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紧密相关。“十五”时期各主要指标预测是:gdp计划增长7%,各年分别为106480亿元、117130亿元、128840亿元、141720亿元和155900亿元;中央财政收支保持1999年增幅不变,利率以应到期国债实际利率计算,各年中央财政赤字分别为1810亿元、1990亿元、2190亿元、2410亿元和2650亿元,合计将达11000亿元,超过“九五”时期一倍左右。 根据“十五”时期的中央财政赤字和内债、外债的还本付息情况,各年国债发行额将为:4100亿元、3800亿元、3800亿元、3500亿元和3500亿元, 累计近19000亿元,比“九五”时期新增3800亿元。依此计算,“十五”时期的不含利息支出和包括利息支出的中央财政赤字率,以及中央财政债务负担率仍都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内。如果依此指标,我国“十五”期间仍存在一定的发债空间。 再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将表现出以下若干基本走势。 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受到需求制约。我国需求不足,除了出口大幅度波动的冲击之外,主要原因在于最终消费率下降,以及消费需求不足对投放扩大的影响。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近几年的最终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储蓄率较高而消费率较低的亚洲国家,原因是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大概低20个百分点左右);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率按人口比重计算却不低于其它国家,问题在于农村消费水平太低,影响了整个居民的消费率。从现在到“十五”期间,我国国内需求结构失衡从而需求不足的局面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张基本上依赖于农村居民消费扩张期的到来。 经济增长质量将逐步得到改善。“十五”期间,国有经济的制度变革和战略调整将较大幅度推进,这会带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上升,同时促进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使竞争机制更趋于合理和有效,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进程,加上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的约束,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经济增长质量得到逐步改善。估计“十五”期间增长方式转变和增长质量提高最为明显的领域将是消费品工业部门。 产业结构调整将迈出较大步伐。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是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明显加深,另一个是工业结构的升级非常缓慢。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在“十五”期间我们不能不花大力气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重要的新时期。加入wto, 受到冲击较大的产业将是农业、重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很多第三产业部门,而大多数消费品工业则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对外竞争能力。即使中国在近期不加入wto,21世纪初期也必然要实行进一步开放的政策, 在关税降低和外商投资条件方面都会迈出较大的步伐,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商品进口冲击和国际大跨国公司进入的冲击,面对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去迎接新的国际挑战,扩大对外出口和对外投资。因此,“十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中既可以进一步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又需要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尽快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造成了一系列的 影响, 而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加直接且深远 由于各国都在进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 各国的经济政策都很及时有力, 防止了大萧条的出现 全球经济从崩溃边缘走了出来, 金融危机肆意破坏经济的恶劣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 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复苏 性增长的时代已经来临,即全球正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2007 年 3 月 13 日,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 濒临破产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为标志,美国正式爆发了次贷危机2008 年9 月15 日,拥有 158 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公司宣布破产,美国的次 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一场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以此为标志,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 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随即揭开序幕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被认为是 1930 年经 济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危机,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20 世纪30 年代的 那场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都带来了一系列影响此次危机改变了美国在 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几十年来,美国消费者一直是全球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这 场危机抑制了债台高筑的美国人的消费,世界开始寻找替代者自 2008 年9 月下旬开始,世界各国政府通力合作,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措施对市场进行积极且行 之有效的干预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各种救市措施,这些措施也都在一定程度上 起到了稳定和刺激经济的作用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格局会有较大变化,美国 所占比重将大体维持不变,欧洲和日本所占比重会下降,而中国,印度等新兴市 场经济体所占的比重将有所上升出于大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期,全球经济开始显 示出脆弱的复苏,人们开始使用"后金融危机时期"来表述当前的世界经济经 济危机提供了历史性机会, 那就是将泡沫经济和过度消费转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 道路上来 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这次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以重创, 对世界经济体产生了某种变异并促使国际 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此次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出现了自二战以来最严重 的衰退,其影响深广终结了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较快增长的态势,引发 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从结构形式及发展方向都出现新一轮的变化 全球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主要特征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去工业化"进程有所 放缓,特别是美国等重要发达国家正在进一步加快"再工业化"进程,这会引起 全球生产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 此相适应,发达国家提高储蓄率和发展中国家提高消费率成为一种发展态势,这 也会深刻改变着两大类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生活习惯这也导致"新兴市场"在国 际上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引起了发达国家以及率先成长的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 注 本世纪以来,新一轮全球化高潮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主要 表现在全球市场整合和扩大规模经济等方面东亚,拉美和东欧等新兴市场经济 体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依靠全球分工体系深化带动的"斯密增长" ,创造出巨大 的"全球化红利" 这次金融危机标志着全球化由高潮期转向低潮期,导致发达 国家经济陷入持续深度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也大幅放缓虽然 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相继采取了大规模的金融救援和经济 刺激政策, 但世界经济复苏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 "世界经济今年将出现战后最严重的衰退,预计下降 4%,2010 年世界经济将 有望出现 5%的增长,其中发达国家有望实现 O6%的微弱增长,新兴市场和 发展中国家将增长 7% 1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曲 " 折复杂的过程, 金融机构处置大量不良资产和实现资产负债表的平衡需要持续数 年,而新经济增长点短期内难以成为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今后一个时期,世界 经济将在调整中恢复增长,预计年均增速为 3%左右,将明显低于危机前五年接 近 5%的增速各国对金融市场的开放也会更加谨慎,经济全球化进程可能会放 慢脚步,但金融危机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的大趋势,推动贸易投资自由 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建设,重构全球金融体系,仍将是世界各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繁 荣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不可逆转,但发展进程将更加曲折复杂 全球金融体系发生变化 随着美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的进一步下 降,以及世界贸易和投资数额的持续扩张,美元国际结算货币的霸主地位,美国 金融市场作为全球资源配置中心的地位将受到严重挑战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美 国金融体系在全球的地位将会逐渐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 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增强我们可以从 2009 年 G20 峰会上发表的《领导 人声明》中看出相关信息: "20 国集团领导人同意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至少增加 5%,将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体在世界银行中 的投票权至少增加 3%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金融危机使人们看到失去监管的 金融市场的破坏力,各国主权投资基金与金融创新开始更加谨慎加强金融监管 已成为全球共识, 强调金融谨慎发展原则以及回归实体经济已成为一种良性发展 之所需 全球经济失衡是全球化进程中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深化的必然结果, 也 是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必然产物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 全球经济失衡接近极限而出现的一次强制性调整, 势必推动全球经济进入再平衡 调整过程发达国家提高储蓄率和降低消费率,将使国际进口市场出现萎缩,而 发展中国家将因外部市场收缩而被迫扩大内部需求对东亚出口导向型国家而 言,发达国家进口市场萎缩和全球贸易减速,出口增速将持续下降,而短期内很 难找到转移出口的新增长点;对石油输出国而言,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对石油需求 下降,经常项目顺差和进口需求将大幅减少全球失衡的再平衡调整,不仅表现 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负债消费型增长模式的调整, 以东亚国家为代表的过剩生产型 增长模式也将面临再调整过程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方向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在网络股泡沫破灭后缺 乏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新科技革命不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经济便难以重现 上世纪 90 年代依靠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熊彼特增长"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 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新的就业 岗位和新的增长模式,是摆脱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如 1857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推动并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 发了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当前,无论 是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强烈需求,还是科学技术内部所积蓄的能量,都正在催生着 一场以新能源技术和生命科学重大突破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 正是科技上的 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着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了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 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 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世界主要国家推行"绿色新政" ,把发展绿色能源 作为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掀起了发展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的热潮,很可能成为 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动力 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国际竞 争的制高点,各国在绿色能源科技领域竞争更加激烈建立低碳社会,发展低碳 经济可望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也可能成为全球合作的一个成功典范, "低 碳经济"将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 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 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 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低碳经 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实质上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 结构问题, 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 诠释,是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 "低碳经 济"可望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 "低碳经济"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 活方式,很可能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2008 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形成巨大的冲击,标志着 中国经济新一轮调整和转型的开始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周期性回调 2007 年下 半年就已经显现,2007 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季度经济增长率就逐季下降, 表明经济的周期性回调要早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国际金融危机爆 发前,中国经济就已经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投资增长偏快,信贷投放过多,外 贸顺差过大等问题突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部需求的急剧收缩通过出口关 联部门,从下游的加工贸易制造部门延伸到上游的能源原材料部门,对我国的实 体经济形成直接冲击 国内股市和房市迅速降温引发以房地产业为龙头的固定资 产投资增速下滑,通过房地产关联部门,影响到钢铁,石化,建材,有色等重化 工业部门,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下滑深度,使我国面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面临的严峻挑战后金融危机时期 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是一个"缓慢复苏的世界经 济"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使我国经济调整和转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次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如此之大, 从表层上说是由于外部需求急剧收缩 造成出口大幅下降,并造成国内工业生产快速回落和就业下降,但深层原因是主 要即有经济增长模式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不仅表现在需求结构上,内需和外 需增长不平衡,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而且也 表现在供给结构上,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和创 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 这些结构性矛盾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更加突出地表现 出来,也必须通过新一轮调整和转型逐步加以解决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加大了我国经济减速压力 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 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依存度从 2001 年的 5%上升到 2007 年的 8%,2008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贸依存度有所下降,仍保持在 60%左右这次金融危机 引发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使我国出口形势面临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困难, 并对投资,消费和就业等产生广泛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针对我国 出口产品的各种限制措施明显增加,我国稳定出口市场和份额难度明显加大;全 球失衡再平衡调整,使外部需求收缩幅度加大,持续时间拉长这些都表明,继 续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有效扩大国内需求,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不仅对当前我国应对金融危机 7 具有现实紧迫性, 而且对迎接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后可能带来的新挑战具有重大战 略意义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过度 依赖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 如果说危机前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全球 经济繁荣和市场扩张, 还可以使我们依靠扩大出口来平衡迅速扩张的生产能力的 话,那么,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市场收缩,已经使外需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下降;以往在经济规模和能源资源消耗总量相对不大的情况 下,依靠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可以支撑高速增长的话,那么随着经济 规模迅速扩大和供需平衡条件的变化,原有的低成本优势将持续减弱,能源资源 和生态环境的约束将不断加剧 绿色能源革命使我国科技发展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为摆脱金融危机的影 响,走"绿色复苏"之路,发达国家大力开发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抢占绿 色能源技术战略制高点,在率先推进信息技术革命和发展知识经济后,又掀起发 展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的热潮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期,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本 条件相对落后,能源资源消耗和排放总量大,绿色科技革命使我国在信息技术扩 散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要面临绿色能源革命的严峻挑战,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 技术改造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将面临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压力 我国国际地位提升有利于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也将面临承担更多 的国际义务和责任的压力随着我国占全球经济的份额,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 不断提升, 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 出手快, 出拳重, 率先实现经济复苏, 积极参与推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 主张建立更加平衡和相互制约的国际货币 体系,通过加强区域和双边货币互换安排,试行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有效地推 动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为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加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与此同时,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担有约束力的减排责任呼声 增大在实现反恐,防核扩散,控制流行性疫病和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援助等领 域,也面临承担更多义务和责任的压力 综上所述,未来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国际经济环境将发生 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将明显增强,推进新一轮经济调 整和转型,不仅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增强我国发展主动权的需要,也是作为一 个快速成长的大国,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有点多,但这都是我精选下来的,希望对你有用,希望采纳,谢谢!!

形式与政策论文的写作思路是表达出自己对当前形势的看法,观点,并且可以展望未来的形势发展。范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大会回顾和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成果,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工作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强调,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批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同志进入中央领导机构,实现了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又一次新老交替,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兴旺、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形式与政策的文章Q我帮做

形势与政策世界经济论文1000字

科干的吧? 杯具了 等下就要交了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光辉历程  摘要:90年艰苦奋斗的道路,在党的90岁生日之际,我们每一个人都怀着感概和感激之情。90十年曲折的历史,90十年的发展,我们不仅要看到我们取得成就,而且要总结历史的经验,为明天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90周年 历史经验 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光辉历程  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成立至今,走过了90年坎坷而光辉的道路,从一个只有五十多人的党组织发展成为拥有八千多万党员、执政六十多年的世界最大政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暨胡总书记七一讲话中,胡总书记强调:“90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和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自从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统一的总方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的纲领,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并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纪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治愈战争创伤,调整就中国的经济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在党的总路线指引下,我国大规模地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十年取得成就给我们的启示  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坚持改革开放,并紧紧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多年来,我国的发展速度居世界第一。基本建设大规模展开,某些高科技领域也取得进展,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显然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之一。在国际上,同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也改善了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政治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学习党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如何学好党史、用好党史我觉得应该做到两个“牢记”和两个“必须”。这两个牢记,  首先,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忘党的最终目标。理想信念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作为中国青年,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其次,我们还要牢记党的历史经验。历史是一本严肃的教科书,我们的党史,正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挺起脊梁的鲜活教材。党 史记录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其中的经验和智慧无不凝结于党的历史。

我们同样追求利益,但与其他国家不同,我们坚持的是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永远不干涉他国内政。可惜,霸权从不会在意这些,他在意的只有金钱和拳头。这或许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悲哀,坚持道义的人,要么无人在意,要么万人欺凌。或许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懂,曾经作为弱国的无奈。我们关心叙利亚、关系非洲,更像是关心100年前的我们。其实,霸权的国家是懦弱的。在大马士革上空狂轰滥炸的美国,远比叙利亚这片被战火烧焦的土地脆弱;在联合国大会上一脸不屑提前离场的英法代表,远不如孤独的贾法里勇敢;一句话就可以号令数万核武器的美国总统,远比那些在防空洞中抱着孩子颤抖的母亲弱小。 愿以后的世界,外交只关乎道义,不在乎强弱。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