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关于兵器的论文选题方向怎么写啊

发布时间:2024-08-28 04:49:25

关于兵器的论文选题方向怎么写啊

小弟弟,要自己写才好哦!!!不求 悬赏分,只求你别抄啊!!!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利用天然火,是古猿开始向类人猿进化的第一座里程碑。2、钻木取火,完成了从古猿向类人猿的进化。3、利用石器和制造石器,打开了从类人猿向人类过渡的大门,类人猿终于变成了人,人类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有了剩余产品,有了商品和商品交换,有了商业,人类进入阶级社会。进入原始社会。4、自从人类掌握了青铜器和铁器冶炼技术以后,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进入金属时期,使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5、蒸汽机的发明,有一次极大地解放生产力,使人类进入工业革命,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产生了资本主义大近代生产力,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必然要求建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推翻了地主阶级,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6、火药的发明,使人类能劈山开路、架桥、建筑,带动各项事业的极大发展。军工迅猛发展,使人类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7、造纸和印刷技术的问世,人类有了书写条件,推动了人们文化、艺术、语言、科技、经济等等的广泛交流。8、指南针的创世,促进航海、贸易的发展,完成了地理大发现。使人类认识了地球。9、杂交稻,超级稻的科技成果,大大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了世界人口的吃饭问题。10、电的发明,使人类进入电器时代,又一次拉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给全世界带来光明。11、电波的发现,带动一连串的重大发明,电视、手机、电话等等的普及,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12、计算机的创世,把世界带入信息时代,缩短了世界的距离。13、卫星和飞船的开发成功,使人类离开了地球,开发太空。使地球变的越来越小。14、我国寄生星及其他反卫星武器研制成功,使人类要面临太空大战。15、基因工程要把人类带如科隆时代。

关于兵器的论文选题方向怎么选啊

小弟弟,要自己写才好哦!!!不求 悬赏分,只求你别抄啊!!!

一,科技论文的内容 中学时就学过,文章的体裁最主要的有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记叙文说的是某一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也可以加点作者的感想议论文要说的是对某些问题的论点和为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而做的求证工作,即提供论据,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因此,这两种体裁是很不相同的还有一种接近议论文但严格说来不算议论文的体裁是只对某些问题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感,虽有观点但并不刻意去证明观点的正确性,这种文章属于散文中的随笔,本文即属于这种文章 科技论文应该是议论文,至少应该有观点通俗地说,科技论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是什么",而是"怎样做" 和"为什么",对于"怎样做"的文章,最好要有"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内容 有的作者很容易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特别是在做了某个项目的研究后的总结性文章,只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很少去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可能是这样写很顺,因为工作是他(们)做的,过程很清楚,用不着费劲就可以说明白这样的文章深度不够近年来软件受到大家重视,但软件类的文章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加之软件的头绪一般很多,要说明白了,不分粗细,面面俱到,篇幅不短,很有点雾里看花的味道 科技论文不是工作总结,也不是说明书 论文内容的正确性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不同领域的出错情况很不相同,很难概括然而,有五点是应该注意的: ⑴ 要有创新,至少要有新意是否有创新,是很多刊物考虑录用的最主要出发点,特别像《中国科学》这样的权威性刊物,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录用可以说,创新有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两种工学类论文中,原始创新比较少,大多是提出一些新方法,新算法,或是以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属于集成创新虽然这也是可取的,但论文必须雄辩地说明采用采用新方法所取得的结果有一篇论文写基于Hermit样条的彩色图象道路提取方法,方法本身并没有错,但有两个结论有问题一是说用Hermit样条对提取的间断的道路标志线拟合后可以得到连续的标志线,实际上,一般的三次样条或多项式拟合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二是说Hermit样条更适于表达图象上的弯曲的道路标志线,但是没有数据表明为什么其它的拟合曲线就不适合这样一来,虽然别人在道路提取中没有用过Hermit样条,这篇论文的新意也就荡然无存了 ⑵ 论文的写法一定要突出重点有篇文章谈及机器人的灵巧手,这个项目本身做得不错,但这篇文章把灵巧手的结构,手指驱动,抓握控制面面俱到地说了一遍,每一部分都说得不透彻,没有深度如果这篇文章能集中论述尺寸受限制的灵巧手的驱动,就要好得多还有一篇谈遥在技术的文章,先泛泛地讲了微型摄像头的结构,再从一些书上摘录了人所共知的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二者之间又没有有机联系,这样的文章根本没有内容如果集中论述在视觉系统微小型化中所解决的问题,恐怕还能写出点东西 ⑶ 论文的内容要真实,正确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不弄虚作假是良好的科学道德如果让人看出虚假的东西,这篇文章就肯定不能用有一篇写控制算法的文章,对算法做了仿真仿真时用的关节角函数是q=1sin(3πt),周期显然是(2/3)s,而做出的仿真曲线的周期却是8s,角速度的最大值也小得多,这样的结果至少使人怀疑作者并没有真正做了仿真 ⑷ 关于综述性文章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前人对某一专题做过哪些研究,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指出对这一专题继续研究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综述性文章实际上是比较难的,需要占有大量资料,而且,对资料要分析,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高屋建瓴千万不要看了几篇发表过的论文就写综述 ⑸ 关于论文中的公式科技论文一般少不了公式公式推导的正确固然很重要,但也并非一定要把一步一步的推导过程写清楚有的文章虽然写出了公式,但是,不注意对公式中所用符号的说明,不注意说明公式的适用条件,这样的公式是没什么用的有一篇文章论述以三条人工肌肉作为作动器的并联机构,作者试图建立它的数学模型,前面写出了人工肌肉输入气压与肌肉长度的关系式,又列出力平衡方程,然后就说把前一式与后一式相结合,得到一个非线性的状态方程,把它作为数学模型方程中有很多系数,显然是与机构及肌肉参数有关的,作者恰恰没有写出系数与参数的关系,这就使人怀疑这个模型是不是推导出来的即使是,这样的模型只是通式,没有用处 二,论文的标题 论文的标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应该与文章的内容非常贴切这一点往往不被注意有的标题过大;有的又过于局限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服务机器人仿人手臂运动学研究",内容是作者在研制一种服务机器人时对一种七自由度手臂运动学所做的分析"仿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这种冗余自由度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这样的解法并不只能用于服务机器人如果把标题改为"七自由度仿人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则既有学术意义,又兼顾了作者的研究项目还有一篇论文的题目是"登月机器人关节润滑技术的研究",内容是一种固体润滑膜的制备和特性论文的题目太大,而且,如果题目中就明确提出登月机器人,就需要有在模拟月球超低真空,超低温,强粉尘环境中的实验,目前尚无条件如果将题目改为"MoS2基固体润滑膜制备方法及特性的研究",既缩小了范围,又避开了尚不能进行的实验还有些论文题目本身就有问题,例如,有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仿人机器人的动态行走控制",行走有静态的吗 肯定没有,连原地踏步都是动态的这样的标题岂不让人笑话 三,摘要 摘要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摘要应写得简练,只需说明写论文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结果即可写得不好的摘要中常常有一些没用的话例如,"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应用领域更加广阔,某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之类的话就没有用 四,引言 论文引言的作用是开宗明义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引言应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有的写机器人的文章,一开始写捷克一作家写的戏剧中一个机器奴隶叫Robota,美国1950年制造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这就绕了太大的圈子,有点"言必称希腊" 很多论文在引言中简要叙述前人在这方面所做过的工作,这是必要的特别是那些对前人的方法提出改进的文章更有必要应该注意的是,对前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断章取义,如果有意歪曲别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优点就更不可取了在一篇论文中,对前人工作的概括应尽可能放在引言中在正文中,如非很必要,就不要再有这类段落了 文献的引述要正确你的文章里引用了某些文献,别人的文章也可能引用你的文章如果引用时不注意正确性,就可能以讹传讹有一篇谈遥操作的文章引用了美国《自然》杂志的文章,提到在相距7000km的两地进行遥操作,从操作端发出操作命令到执行端反馈回信息只用了150μ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电波直线传播,至少也需要后来查明是作者引用时单位写错了如果文章发表了,以《自然》杂志的权威性及这篇文章作者的影响力,这个错误的数据肯定还会接着被引用 一些论文也开始引用互联网上的文献和消息网上文献的可信度要好一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消息的可靠性不高我们曾用装甲车为某试验基地研制了一台遥控靶车,在《兵器知识》上曾有过报道由于某些内容不便公开,对文章做了一些技术处理这个消息到了网上却变成了"我国研制成功遥控装甲车","蚂蚁"成了"大象"所以,如果要引用网上的消息,一定要通过其它渠道对消息进行核实 不少论文在引言中还说明了文章的结构,虽然话不多,但并非很必要对于学位论文,因篇幅大,在绪论中交代一下整个论文的结构是应该的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就没有这个必要 五,实验验证 论文中的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论文提出的理论或方法的正确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有一个阶段我不太同意把仿真叫做实验,但随着仿真技术的进步,至少它可以成为一种验证的手段 理论的正确性并非总是要用实验来验证的那些用公认的定理证明的新定理就不需要验证 方法可行性的验证相对简单一些,实验只要说明所用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即可 方法(特别是算法)有效性的验证在很多论文里做得不好所谓有效性,应该是比别的方法更快或更简单地解决了问题,或是计算复杂性低,或是计算速度更高,或是占用的内存小要说明有效性,一是要有比较,不能"老王卖瓜";二是要有相应的数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论文中的实验往往是一种为说明问题而专门设计的实验实验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要说明某一因素的作用,就要设法将它孤立起来 我曾连续审了四篇关于构建机器人仿真球队的论文这四篇论文除了叙述性的内容偏多以外,写得还是不错的文章的内容涉及个人技巧,决策机制及整体协调,并不重复而且,球队两次参加了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仿真组的比赛,都取得亚军的好成绩这就是说,在构建球队时代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还是有成效的但是,这四篇文章都用参赛对阵的得分来说明技术措施的有效性,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足球赛的成绩只是一种排名,只说明参赛队实力的相对强弱如果对手的实力太低,即使己方取得冠军,也不能有效地说明自己所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的而且,如前所述,一个队能否取得胜利与个人技巧,决策能力,整体协调等多种因素有关,取得较好成绩倒底是哪个因素起了作用往往是说不清楚的作者在最近的两篇文章中用了相同的比赛结果来说明不相同的技术措施的作用,显然也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对同一对手以采取论文中的措施和不采用这种措施进行两次比赛,则比赛的结果就能较好地说明这种措施的作用 有不少论文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用严格的理论证明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也暂时做不了实验,于是就用仿真的方法来说明这时应注意的是,尽管文章中只能给出个别的仿真实例,但做仿真时应该尽可能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多做一些实例,因为,用一,两个实例的仿真结果说明的结论很可能被另一个实例推翻有一篇论文要在相互距离已知的几个点中寻找一条最短的遍历路径,论文的篇幅很长,所用的方法兜了不少圈子,方法倒也对,但没有证明最后用了一个实例做仿真我在审稿时写了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与论文方法所得的结果一致这样一来,这篇文章所提出的方法虽然不错,但一点意义也没有了 六,结论 结论中出现的问题不太多,不过精彩的结论也不多由于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提供的"复制","粘贴"的方便,论文正文,引言,摘要中的一些话也就被拷贝到结论中,还没看到结论就知道结论说什么,这样的结论已经没味了不过偶尔也碰到"过火"的,正文中根本未涉及的问题在结论中突然冒了出来比较罕见的情况是,有的论文的结论把文章中的论述部分或全部推翻了 七,文字 以前用笔写字的时候,常听人说"字是人的脸面",意思是说,一手好字会为你增添光彩,看着也舒服现在,论文上的字都是打印机打出的印刷体,文章是不是通顺就很突出了,也就成为"人的脸面"了俗话说"文如其人",如果一篇文章的文字方面的问题太多,念不顺口,作者给人的印象也不会好 送审稿中,比较突出的文字,标点方面的问题有; ⑴ 天一句,地一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语气,语意不连贯 ⑵ 语意重复,用词罗嗦,不善运用代词 ⑶ "而","故","然","其"之类的虚构词用得别扭 ⑷ 技术术语使用不当或生造术语,这是在论文中最不应出现的文字问题如果某一领域的名词术语已经有了国家标准,虽然这类标准一般是推荐性标准,但也应首先使用标准核定的术语,为的是与别人有"共同语言"在论文中不应使用俗名,即使这样的名词已被较多的人使用术语是有内涵的,在制定术语标准时,对收纳的每条术语都有严格的定义如果在论文中不得不创造一条新的术语,对它的内涵一定要说清楚,要有严格的定义我对一篇论文中的"轨迹跟踪控制"提出过质疑表面看来"跟踪控制"还说得过去,细想想,能与"控制" 相连的无非是两类词,一是对象,如"温度控制","压力控制,"位置控制","力控制"等等;另一是方法,如"PID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等等"轨迹跟踪控制"是什么 "轨迹跟踪"既不是控制对象,也不是控制方法实际轨迹对期望轨迹的跟踪正是对运动轨迹进行控制的效果所以,"轨迹跟踪"和"轨迹控制"都是可用的术语,而"轨迹跟踪控制"则站不住脚还有,在学术性文章中不应使用"电脑","光碟"这类商业化和港台化的名词 ⑸ 乱用标点符号错得最多的是句号,或是长句不断,或是断句不当最不容易用错的只有问号和感叹号 ⑹ 近年来有个很时髦也用得很滥的词"基于"有时侯翻开一本杂志十有二,三的文章标题有"基于"二字"基于X"的英文是"X-based"或"based on X"应该说"基于"一词翻译得还是不错的"基于规则的系统"比早年译的"规则基系统","以规则为基础的系统" 听起来要顺耳一些问题是要把"基于"用得必要,得当不是非用不可的地方,大可不必用它来追求文皱皱的味道而且,既然是"在X的基础上",X就应该是个可以被当做基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一篇文章用了"基于任务级……",这个"任务级"就不是实在的东西还有一个用得不当的词就是"智能",有些根本没有智能的东西也被带上了这个帽子 其实,解决文字方面的问题并不难作者在写完文章后只要念一,两遍,大部分文字问题都可以发现不过,如果作者在口语表达上就有不规范的地方和固癖,这样做的收效不大 八,英文稿的特殊问题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用英语写作论文当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大多数人还不具有用英语思考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好的做法是先写中文稿再译成英语,这样至少能避免直接写英文稿时容易出现的语意不连贯的问题 英文稿中最容易出现的用词问题是: ⑴ 按汉语硬译,形成所谓的"中式英语"虽然不大会看到"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类"洋泾浜",硬译的情况还是常见的有一篇论文把"车载的"译为"tank-load",其实,单词"vehicular"的意思就是车载 ⑵ 介词的使用不当,用"of","to"较多,其它介词用得少 ⑶ 代词"this","that"用得多,"it"用得少,而后者恰恰在科技文章中用得多 ⑷ 句型单调,喜欢(或不得不)用"to be"构成句子 ⑸ 不注意动词的词性有些动词既可是及物动词也可是不及物动词,应该优先用不及物动词成句,而不要用及物动词的被动语态成句 ⑹ 冠词"a","the"的使用不当,尤其容易忘记使用定冠词"the" ⑺ 不注意名词的单,复数,不注意主,谓语的人称配合 ⑻ 论文中的用词应该比较正式,尽量少用一词多意的词,例如,口语中"get"有"获得"的意思,但论文中最好用"obtain" ⑼ 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使英文稿带有"中国特色"有一篇稿件的作者很谦虚,在文章的结尾分析了所提出的方法的缺点,说在今后的研究中会逐步克服这些缺点外国人就不会这么说,他们总是向前看,即使看到了缺点,也会说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方法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有些文章的作者介绍中非要在"教授"后面加个"博士导师",外国人就相象不出不是博士导师的教授是什么样子 九,论文的署名 毫无疑问,论文的第一作者应该是执笔者这不仅体现了对他劳动的尊重,而且有对文章的责任 不少文章是在读的研究生写的,导师的名字署在后面,这无可非议但是,从有些文章可以明显看出,在投稿前导师并没有看过甚至有的文章已经发表,导师还不知道这种情况不好导师即使在成文前参加过意见但成文后不看,这是导师没有负起责任;如果学生在导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署上导师的名字投稿,从好的方面理解是对导师的尊重,从不好的方面理解则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 近来论文署名还有人数增多的趋势,甚至一篇不长的文章署了五,六个人的名字这种情况在某个项目的总结性文章中比较多见诚然,项目参与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意是很难分清楚的,但是,论文不是工作总结,在写论文时不太可能集中很多人的想法至于在署名时多写几个人送人情或者写上根本没有参加工作的领导的名字的做法,更是不应提倡的风气 十,如何面对审稿意见 一般来说,投送的稿件至少要经过一次技术性审查,英文稿还有一次文字性审查这种审查通常是学报或杂志的编辑部聘请同领域的专家进行的编辑部的责任是统一论文的格式,审查文字,处理审稿意见审稿人的责任是对论文的创新性和正确性进行审查,审稿意见一般应包括为提高稿件质量而应做的修改的建议 作者对审稿人提出的审查意见首先应很重视,考虑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审稿人的意见毕竟是来自一个旁观者的意见,俗话说"旁观者清",他的意见总有一定道理有的作者觉得审稿人没有读懂自己的文章(我并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对他的意见也就不认真考虑,这是不对的审稿人是论文的第一读者,如果他都没有读懂,作者也得考虑自己的文章有什么问题让人家不懂,否则发表后如何面对更多的读者 当然,对审稿意见也要分析虽然编辑部聘请的审稿人是同领域的专家,但是,隔行如隔山,领域很宽,审稿人可能并不熟悉文章作者所研究的某个具体专题,提出一些并不十分中肯的意见也不奇怪所以,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审稿人的意见去做 审稿后,如果要对稿件做修改,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应付审稿人我给某学报审过一篇关于类刚毛表面减阻效应的论文,一审时我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改后再审,作者的态度倒也是谦虚的,承认所提出的问题都有道理,作了一些修改但是我提出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对实验的疑问,作者就有点敷衍,将实验结果用与第一稿不同的另一种曲线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曲线明显地是不能由以前的实验结果得出的我就有了更大的疑问,提出修改后再审第三稿中,作者又换了一种方式,有了更多的漏洞,后来,这篇稿件再也没有出现过 不少编辑部对审稿采取了双盲制,即审稿人不知道论文的作者是谁;作者也不知道审稿人是谁不管这种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我认为它把作者和审稿人的交流限制在文字上,有的编辑部甚至只将审稿人的部分意见转述给作者,这样的交流往往是不充分的,很可能成为提高稿件质量的障碍既然是做学问,就不应该有所顾忌 有的杂志的编辑部似乎不审稿你刚把稿件发过去,它就来函说拟在某期发表,要寄版面费这是不负责任的编辑部,应该离远点 说到标题,本文的标题也太大了,不过,本文只是随笔,用这样题目是追求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并不是说,注意了本文所提到的这些事就能写出好论文打个不十分准确的比方,论文好比一棵树,内容是它的主杆和分支,本文所述的标题,引言,实验,文字等等,或许可以算是一部分叶片,这棵树植根于真才实学的沃土上要想写好论文,刻苦钻研,增长学识才是关键,论文是用心血浇灌出来的 请采纳,谢谢~

可以写武器、装备,的性能研究,和你认为的性能缺陷

关于兵器的论文选题方向怎么写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利用天然火,是古猿开始向类人猿进化的第一座里程碑。2、钻木取火,完成了从古猿向类人猿的进化。3、利用石器和制造石器,打开了从类人猿向人类过渡的大门,类人猿终于变成了人,人类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有了剩余产品,有了商品和商品交换,有了商业,人类进入阶级社会。进入原始社会。4、自从人类掌握了青铜器和铁器冶炼技术以后,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进入金属时期,使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5、蒸汽机的发明,有一次极大地解放生产力,使人类进入工业革命,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产生了资本主义大近代生产力,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必然要求建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推翻了地主阶级,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6、火药的发明,使人类能劈山开路、架桥、建筑,带动各项事业的极大发展。军工迅猛发展,使人类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7、造纸和印刷技术的问世,人类有了书写条件,推动了人们文化、艺术、语言、科技、经济等等的广泛交流。8、指南针的创世,促进航海、贸易的发展,完成了地理大发现。使人类认识了地球。9、杂交稻,超级稻的科技成果,大大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了世界人口的吃饭问题。10、电的发明,使人类进入电器时代,又一次拉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给全世界带来光明。11、电波的发现,带动一连串的重大发明,电视、手机、电话等等的普及,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12、计算机的创世,把世界带入信息时代,缩短了世界的距离。13、卫星和飞船的开发成功,使人类离开了地球,开发太空。使地球变的越来越小。14、我国寄生星及其他反卫星武器研制成功,使人类要面临太空大战。15、基因工程要把人类带如科隆时代。

小弟弟,要自己写才好哦!!!不求 悬赏分,只求你别抄啊!!!

可以写对某一武器装备的演技啊,在社会科学前沿上可以发表这一类的文章

关于兵器的论文选题方向怎么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利用天然火,是古猿开始向类人猿进化的第一座里程碑。2、钻木取火,完成了从古猿向类人猿的进化。3、利用石器和制造石器,打开了从类人猿向人类过渡的大门,类人猿终于变成了人,人类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有了剩余产品,有了商品和商品交换,有了商业,人类进入阶级社会。进入原始社会。4、自从人类掌握了青铜器和铁器冶炼技术以后,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进入金属时期,使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5、蒸汽机的发明,有一次极大地解放生产力,使人类进入工业革命,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产生了资本主义大近代生产力,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必然要求建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推翻了地主阶级,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6、火药的发明,使人类能劈山开路、架桥、建筑,带动各项事业的极大发展。军工迅猛发展,使人类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7、造纸和印刷技术的问世,人类有了书写条件,推动了人们文化、艺术、语言、科技、经济等等的广泛交流。8、指南针的创世,促进航海、贸易的发展,完成了地理大发现。使人类认识了地球。9、杂交稻,超级稻的科技成果,大大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了世界人口的吃饭问题。10、电的发明,使人类进入电器时代,又一次拉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给全世界带来光明。11、电波的发现,带动一连串的重大发明,电视、手机、电话等等的普及,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12、计算机的创世,把世界带入信息时代,缩短了世界的距离。13、卫星和飞船的开发成功,使人类离开了地球,开发太空。使地球变的越来越小。14、我国寄生星及其他反卫星武器研制成功,使人类要面临太空大战。15、基因工程要把人类带如科隆时代。

可以写武器、装备,的性能研究,和你认为的性能缺陷

南京理工大学 08级机械工程学院 武器系统与工程专业 080151**** ***  一、 火箭筒的发展历史  火箭筒是一种发射火箭弹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主要用于近距离打击坦克、装甲车辆和摧毁工事等目标。  早在1598年,中国明朝人赵世帧就曾发明过一种叫“火箭溜”的火箭发射装置,它可赋予火箭一定的射向和射角,堪称是现代军用火箭发射装置的原始雏形。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出现在战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大量使用坦克。给美、英、苏等反法西斯盟国的军队以巨大威胁,各国都大力研制便携式的步兵反坦克武器。  1942年春天,在美国的阿伯拉丁实验场上,反坦克枪榴弹的发射试验即将开始,这时,两个青年军官带着他们自己研制的另一种反坦克武器,悄悄来到试验场的一侧。当一辆配合枪榴弹试验的坦克靶车返回时,这两个青年军官瞄准靶车射击,随着“咝……轰”的声响,第一发击中目标,接着第二发也准确命中。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使在场观看榴弹试验的将校们大为愕然,一齐把视线转向这两个年轻人。其中,负责美国地面部队武器发展工作的陆军少将巴尼斯,接过青年人手中的武器打了一发,命中目标。参谋人员也接踵而上,直到把所有的火箭弹打光为止。这种反坦克武器的意外出现,使为发展坦克武器而焦虑的巴巴斯将军喜出望外,当场其立即投入小批量生产,并迅速装备部队。而那两位青年军官则更是欣喜若狂,他们没料到,在经历了长期冷遇后,他们的梦想竟会如此奇迹般地得以实现。  这种新型武器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坦克火箭筒,这两个青年军官就是它的发明人,陆军上校斯克纳和他的助手中尉厄尔。  二、 火箭筒的构成  火箭筒由发射筒和火筒弹两部分组成,发射筒上装有瞄准具和击发机构。射击时,火箭弹飞行,火箭弹后部多半装有稳定尾翼,弹头多为穿甲弹或破甲弹。火箭筒的有效射程一般为100—400米。  三、 现代国产火箭筒的性能特点(以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为例)  现火箭筒的主要特点是:  1.质量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造价低,易于大量生产和装备;2.弹道低伸、射击精度较高;3.射速高,火力猛,杀伤效果大;4.能在有限空间内使用,适于城镇巷战,也能在碉堡、掩体以及野战工事内使用;5.可减小发射痕迹,战场生存能力较强。  (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火控系统完备,能适应多种天候作战。在营用和连用反坦克火箭上分别配有简易火控系统和光学瞄准镜,并均可安装微光瞄准镜,供昼夜使用。  多种弹药配置,使用范围广泛。营用和连用反坦克火箭均可根据不同战术用途发射破甲弹和多用途弹。  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重量轻,机动性强。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人机功效,在战斗状态时,三脚架部位刚好位于武器重心,使筒身发射前射击平稳,减小了人为据筒造成的晃动。在武器的重心部位设计了便于转移阵地的提手。在发射筒的内侧上方安装有象限仪座,方便射手检查筒身是否水平。筒身为玻璃钢缠绕的空心圆筒,不仅重量轻,而且隔热耐温,可重复使用。  性能先进,使用安全。与国外同类武器相比,无论是有效射程还是破甲厚度,都是相当可观的。如法国的“达特120”、德国的“铁拳3”在不装火控系统的情况下,有效射程分别是350米和300米,而PF98可达400米;在破甲能力方面,也只有瑞典的“卡尔M3”等少数产品超过800毫米,但它们的战斗部直径都大于120毫米。另外,PF98式在筒身前后安装有前后护帽,可保护射手免于烧伤;在闭锁装置上安装了闭锁插销,可在大射角射击时防止火箭弹滑出。  四、 火箭筒的发展趋  1.重点发展大威力反坦克火箭筒  自80年代中期以来,装甲防护技术有了新的突破。为了与之相抗衡,各国十分重视发展大威力反坦克火箭筒。所采取的主要技术途径有:优化破甲战斗部结构;开发串联空心装药战斗部;开发高爆穿甲弹等。  2.大力发展多功能弹药  开发多功能单兵弹药是80年代以来各国追求的重要目标。多功能弹药是一种在一发弹上同时具有爆炸、爆破和穿甲功能的弹药,它能根据目标性质,自动选择最佳毁伤方式,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属性。如美国SMAW83mm火箭筒配用的MK118式高爆火箭弹,利用自动辨别目标物质密度的引爆装置,遇到硬目标能瞬时起爆,遇到软目标能延迟到目标内部起爆。美国AAI公司研制的反坦克杀伤两用火箭弹,内含钨合金箭形穿甲弹,已成为美国SMAW-D式83mm火箭筒的新型主用弹药。  3.采用遥感自控技术开发智能火箭筒  法国研制的阿帕杰克斯自主式反坦克武器,是阿皮拉斯112mm火箭筒与探测/火控系统的综合体。它能识别目标类型,能自动搜寻、捕捉和摧毁目标,预计2000年左右装备部队。  4.应用光、机、电综合技术,提高对运动目标的命中率  火箭筒配上简易光电火控系统以提高首发命中率或引入制导技术开发高精度弹药,也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美国的SMAW83mm火箭筒,配用一种有计算机辅助装置的激光测距仪,在250m射程上首发命中率达100%,在400m射程上达80%。以色列前哨81mm火箭筒采用了目标锁定技术,发射之后,火箭弹沿着瞄准线飞行,弹道平直,在500m射程上,标准偏差只有0.13×0.13,m。

关于兵器的论文选题怎么选啊

挺厉害的!!我也上这个课,缘分阿,把分给我吧,同学!!

可以写对某一武器装备的演技啊,在社会科学前沿上可以发表这一类的文章

论《孙子兵法》致胜战木思维的多元性  摘要:孙子的致胜战术思维不仅变化多样,而且富有明确具体的创新思路。孙子的致胜战术思维的多元性反映到现实作战层面,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攻击目标的选择具有多元性;二是攻击时间的选择具有多元性;三是自身攻击空间的选择具有多元性;四是战术手段的选择具有多元性。  关键词:《孙子兵法》;致胜;战术思维;多元性  《孙子兵法》是兵家圣典,历代将帅和学者对其蕴涵的兵学原理进行孜孜以求的探索,力图从中汲取孙子战略战术思维的精髓。“《孙子兵法》的思想是通过语言文字最基本的单位一字的不同组合来表达观点与思想的。不同的字在十三篇中有不同的作用。”其中,“胜”字在《孙子兵法》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它共计使用85次。根据《孙子兵法》中760个不同汉字在十三篇中的分布统计,“胜”字座次排在第十一位。除去九个虚词(“之、不、者、也、而、故、可、以、其”)座次之外,“胜”字座次仅次于“地”字,是排在第二位的实词。无论在战略思维领域,还是在战术思维领域,《孙子兵法》中“胜”字的亚字号座次,足以充分体现《孙子兵法》的致胜战术思维。  李浴日曾对《孙子兵法》中的致胜战术思维有所洞察,他在《孙子新研究》一书中指出:“一切战法,必须因时因地因敌而使用,决不可拘泥于一端。好比今日所用的战法为是,明日未必为是;在此地为良法,在彼地未必为良法;对此敌为制胜之术,对彼敌未必为制胜之术;要之,必须尽其运用变化之妙才可。”一定程度上,李浴日先生触及到了《孙子兵法》致胜战术思维的多元性。然而,他考察《孙子兵法》战术思维的视角更多停留在哲理思辩层面,解读《孙子兵法》主要聚焦于战术原理,却对孙子的致胜战术思维多元性所体现的作战层面尚缺乏进一步的探讨。  一、攻击目标的选择具有多元性  在军事行动当中,科学而又合理地选择攻击目标尤为重要。西汉人刘向辑录的《战国策》,形象而又生动地阐明了这一观点。战国时期,秦国派军队围攻魏国的一个城池。当时,秦国的谋士范睢对秦昭王说:“有攻人者,有攻地者。”秦国虽多次进攻魏国,但却没有给魏国造成多大损害,这既不是秦国自身不够强大,也不是魏国本身强大的原因,而是因为秦国攻击的目标选择的是疆土,疆土是国君的钟爱之宝,而且,国君也是臣民尽忠的对象。秦国一心夺取魏国的疆土,就意味着秦国同时进攻魏国的国君之宝和魏国甘愿尽忠的臣民,所以,这就是秦国多次进攻魏国却不能够取胜的原因。如果您现在一心攻打魏国,我希望您不要把魏国疆土作为攻击目标,而是应把魏国的臣民作为攻击目标。  从《孙子兵法》的内容分析,孙子的攻击目标选择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孙子以“人”为主要攻击目标;第二,孙子以“地”为主要攻击目标;第三,孙子以“国”为主要攻击目标;第四,孙子以“心”为主要攻击目标;第五,孙子以“器”为主要攻击目标。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孙子兵法》当中,攻击目标的选择不仅具有多元性,而且具有层次睦。  首先,以“人”为主要攻击目标可以分为攻击个体目标和攻击群体目标两大类。在攻击个体目标时,孙子尤其注重攻击敌国的军事精英和政治精英。军事精英主要是指军队的将帅,政治精英主要是指国家的领导人。孙子主张利用将帅的个性特点来攻击将帅,“覆军杀将,必以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孙子兵法·九变篇》)“必死”,“廉洁”,“爱民”是将帅的优点,而“必生”,“忿速”是将帅的弱点。无论将帅的优点还是缺点,只要因势利导,都可以用来攻击将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将帅的优点会转化为弱点。孙子主张利用各种计谋攻击敌军将帅,“利而诱之”(《计篇》),可以用金钱和官爵来招降和收买敌军将帅。“卑而骄之”(《计篇》),采取谦逊懦弱的态度,使敌军将领骄慢,使他不经意间露出破绽。孙子主张误导敌国的将帅,一旦抓住时机,集中力量,穷追猛打。“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九地篇》)在攻击敌国的领导人时,孙子主张“亲而离之”(《计篇》),破坏敌国领导人之问的团结。用兵打仗是理智的事情,如果敌国的精英——敌国的将帅和敌国的领导人,性情暴躁,可以“怒而挠之”(《计篇》),在孙子看来,使其神经错乱是攻击他们的最好法宝之一。  在攻击群体目标时,孙子把敌人分成许多不同的层次。诸如,“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军争篇》)。对于给养充足的敌军,孙子主张要用多种方式进行疲扰,使其“佚而劳之”(《计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孙子主张以敌制敌,“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作战篇》)。对于敌军的俘虏,应当善待他们,感化他们,把他们分散到部队,为灭亡他们的国家或军队而作战,利用敌人去打击敌人。  其次,孙子以“地”为主要攻击目标,有自己鲜明的主张。“远而示之近”(《计篇》),想要夺取远处的城市,却装作夺取附近的城市。对于难以返回的地形,如果敌人没有防备,就可以突然袭击,“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地形篇》);对于敌人和自己出来都不利的地形,敌人虽然引诱,也不要出击。而应设法引诱敌人出来进行攻击,对自己有利。“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地形篇》)如果敌人有重兵把守隘口,就不要攻击,没有重兵把守隘口,就可以攻击。“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地形篇》)敌人占领山地不要仰攻,敌军背靠高地不要正面迎击,“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军争篇》)  其次,孙子以“国”为主要攻击目标,有丰富多彩的主张。孙子主张攻“国”要运用多种计谋和多种手段。“全国为上,破国次之”(《谋攻篇》);“毁人之国而非久也”(《谋攻篇》)。“其城可拔,其国可隳。”(《九地篇》)孙子认为,“屈诸侯者以害”(《九变篇》)。贾林注解其说,主张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攻击敌国。“为害之计,理非一途,或诱其贤智,令彼无臣;或遗以奸人,破其政令;或为巧诈,间其君臣;或遗工巧,使其人疲财耗;或馈淫乐,变其风俗;或与美人,惑乱其心。此数事,若能潜运阴谋,密行不泄,皆能害人,使之屈折也。”孙子主张发展国防要充分保持低调,“能而示之不能”(《计篇》)。战争一旦爆发,挟其战力,决胜疆场。  再次,孙子以“心”为主要攻击目标的理论主张,“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军争篇》)。这已成为心理战的经典作战理念,这是破坏敌人心理平衡最好的方式之一。“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军争篇》),运用实力伪装来威慑攻击敌军之心理。  最后,孙子以“器”为主要攻击目标有独特的主张。孙子在《火攻篇》中提出,“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其中,“火辎”和“火库”就是攻“器”理论的最早主张。烧毁敌人的武器装备和烧毁敌人的军需品仓库,孙子选择的这种攻击目标显然在于“器”。时至今日,这种攻“器”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如今所谓的电子战、网络战、信息战,乃至未来的太空卫星战,本质上都是一种以攻“器”为目标的作战行为。  孙子主张攻击目标的选择不仅要有多元性,而且要有灵活性和科学性。孙子从哲理和实战双重层面,阐明攻击目标的选择必须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孙子所以在《虚实篇》中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二、攻击的时间选择具有多元性  孙子认为攻击时间多元性的生成,一方醍来自于敌人。敌人防备懈怠使我有机可乘,或者通过误导敌人造成有机可乘;另一方面是来自于作战方式,比如孙子对水战和火战的攻击时间都有明确的论述。  孙子主张面对强敌,要选择敌人士气最为不利的时刻,或者选取敌人整体实力最为低下之时。这种时间进行攻击敌人,容易增加胜算。如孙子所言,“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军争篇》)唐人杜牧认为,“阳气生于子,成于寅,衰于午,伏于申。凡晨朝,阳气初盛,其来必锐,故须避之;候其衰,伏击之,必胜。”《左传》中曹刿有“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说,这固然表明了战斗中士气逐渐消耗的趋势。然而,这次作战最终胜利与其说是利用敌军士气的消耗,不如说是曹刿科学合理地选择了攻击时间。这是因为双方都是处于紧张的对峙状态,双方都在消耗自己的士气,就在于那一方恰到好处地选取最有利的攻击时机。  孙子注重攻击时间选择的科学性。孙子主张攻击时间要善于伪装,选择敌人没有防范准备之时,“近而示之远”(《计篇》)。攻击敌人的日期虽然已经迫近,却让敌人以为尚未来临,甚至于还以为对方根本没有开战之意,使敌人疏于准备,从而使自己有机可乘。在敌人心理懈怠的时候,孙子主张,“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九地篇》)。孙子认为要善于观察理想攻击时间的出现,“以治待乱,以静待哗”(《军争篇》)。尤其是敌人实力达到根本转化的临界点时,要即刻发动攻击。唐人李荃解释是,“伺敌之变,因而乘之。”  孙子主张水战应选择合理的攻击时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行军篇》)“半济”就是孙子认为的理想攻击时间。孙子主张火攻应在“天之燥也”,“风起之日”(《火攻篇》)。在火战当中,孙子认为要根据实际,灵活制定军事攻击时间表。“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攻篇》)在孙子看来,当面对不同作战方式时,甚至有时是同一种作战方式时,自己都要科学地判断,并加以选择开始攻击的时间。  《孙子兵法》词简义赅,内涵丰富。在孙子的作战意识当中,攻击时间的选择是全天候的。以往解读“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军争篇》),更多是从心战层面加以强调心理威慑的重要性。不可忽略的是,这句话还潜藏着另外一个重要信息:春秋时代的孙子对作战的一种客观区分方法。孙子以作战时间作为区分标准,科学地把作战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昼战,一种是夜战。孙子的这种作战区分范畴,显然涵盖了全天候。  在孙子眼里,敌人的整体实力、总体士气并不是均衡不变、始终一致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六韬》也十分注重选择攻击敌人时间。“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孙子兵法》中,孙子正是借助五行学说形象地概括了这种攻击时间和攻击态势的变化,“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虚实篇》)中国古代阴阳家运用五行学说辩证地说明世界万物基本组成及其变化规律。孙子却从中为攻击时间选择的多元性找到了科学理论依据。  三、自身攻击空间的选择具有多元性  孙子重视自身攻击空间的选择,这是因为各种不同的地形,对攻击行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孙子主张,“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地形篇》)。而且,他还认为攻击空间多元性的生成,一方面是来自于敌人有计划地创设;另一方面是来自子自己有意识地创造。  孙子认为,当陷于难以生还的死地时,自己则应勇敢果断地发起攻击,死中求活。何谓死地?孙子有明确的界定,“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九地篇》);“无所往者,死地也”(《九地篇》)。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意味着自身攻击空间已经被动形成。面对敌人创设的这一环境,孙子主张,“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九地篇》);激励士气,“死地则战”(《九地篇》)。与敌人拼死作战,死中求活。  孙子主张作战时要注意选择攻击空间,否则会给自己造成损失,“火发上风,无攻下风”(《火攻篇》)。此外,孙子还主张不要从地势低处向地势高处发起攻击,“战隆无登”(《行军篇》)。唐人杜牧认为,“言敌人在高,我不可自下往高,迎敌人而接战也。”在孙子看来,面对不同的环境,要科学地判断这些环境是否就是自己理想的攻击空间。  孙子主张攻击空间不但要有多元性,而且要尽自己最大努力,主动地创造理想的攻击空间。孙子提出创造理想攻击空间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孙子主张将帅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将自己的部属“投之亡地”、“陷之死地”来主动创造新的攻击空间。这就是孙子所说的,“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九地篇》)。抗日战争时期的游击战就是选择了不同于正规战的攻击空间,把自己的攻击空间选择、定位在敌领区。  孙子认为自身如果有了理想攻击空间,或者理想攻击时间。就可以主动出击,“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虚实篇》)。尤其重要的是,孙子主张打破常识、常规创造出其不意的攻击空间,“迂其途,使人不得虑”(《九地篇》)。“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九地篇》)。合乎孙子这种主张的经典战例有,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出兵远征奥地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德军破坏国际法,从中立国比利时,对英法军队发动攻击。  四、战术手段的选择具有多元性  《孙子兵法》是一部集战术手段之大成的兵学理论经典,它包含有政治战、谋略战、外交战、武力战、袭击战、心理战、经济战、宣传战、破坏战、间谍战、恐怖战、火战、水战等多种战术选项。这些战术选项为孙子战术手段选择的多元性的最终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  孙子主张通过政治战来战胜敌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形篇》)。孙子主张通过谋略战来战胜敌人,孙子关于谋略战的主张,集中体现在“上兵伐谋”(《谋攻篇》)。“用兵计谋,为不可测”(《九地篇》)。孙子主张通过外交战来战胜敌人,利用外交手段,尽量加强自己的力量,削弱敌方的力量,使敌人屈服。孙子的外交战主张有,“其次伐交”(《谋攻篇》),“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军争篇》)。一定要设法防止第三国变成敌国,所谓“衢地合交”(《九变篇》)。孙子在用谋胜敌的同时,也不排斥武力战。诚如孙子所说,“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攻篇》),“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虚实篇》)。孙子主张通过袭击战来战胜敌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计篇》)。孙子主张通过心理战来战胜敌人。“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军争篇》)。孙子主张通过经济战来战胜敌人,“因粮于敌”(《作战篇》);“掠于饶野,三军足食”(《九地篇》)。这是一种掠夺式的经济战。“以饱待饥”(《军争篇》)是一种通过封锁式经济战来达到胜利的目的。此外,杨杰认为,“孙子的经济政策,不但要充分利用敌国的战争资源,而且还更进一步利用俘虏和战利品,用重赏去鼓励将士们奋勇作战,在战场上展开争取俘虏和战利品的竞赛运动。”孙子主张通过宣传战来战胜敌人,“乱而取之”(《计篇》),通过宣传使敌人内部发生冲突与混乱。孙子主张通过破坏战来战胜敌人,“二曰火积”,“四曰火库”(《火攻篇》)就是破坏战的具体战法,有计划地毁坏敌人的重要原料来源和设备。孙子主张通过间谍战来战胜敌人,“用间有五:有因问,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用间篇》)。孙子主张通过恐怖战来战胜敌人,孙子在《用间篇》指出,“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从内容主旨分析,显然是孙子关于使用间谍经验的悉心总结,但是同时言辞之中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人之所欲杀”,那就是不排除使用一些恐怖手段,刺杀敌方一些关键人物,这样做是为扫除战争道路上的障碍。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曾采纳李斯的建议,“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这种刺杀手段的使用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恐怖战。孙子主张通过火战来战胜敌人,“以火佐攻者明”(《火攻篇》)。孙子主张通过水战来战胜敌人,“以水佐攻者强”(《火攻篇》)。孙子主张通过水战,来阻断敌人的联络,使敌军部队孤立无援,甚至水淹敌军。  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攻篇》),虽然历来是政治家、军事家所追求用兵的最高境界,但是。在孙子眼中,从不排斥战争的手段。而且,孙子一向主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攻篇》)。这里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孙子对这些战术选项固然有高下之分,但在孙子看来,任何一项战术手段都不是万能的,不因为高明的战术选项而排斥其他战术选项。任何一种战术选项都不是唯一的致胜战术选项。孙子实际主张的这些致胜战术选项,不仅单独可以使用,而且也可以叠加使用。孙子实际真正所推祟的战术最高境界者是“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孙子这里尊奉因敌善变者为神明,不能不令人惊咤!  五、结语  总而言之,孙子在其所著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当中,极力倡导“应形于无穷”(《虚实篇》)的多元致胜战术思维,讲求致胜不拘泥于任何一种战术思维。孙子从来没有把致胜战术锁定在任何一种战术思维之上。孙子的这种多元致胜战术思维集中体现在攻击目标、攻击时间、攻击空间、攻击手段讲求选择的多元性和科学性。这是因为不同的攻击目标、不同的攻击时问、不同的攻击空间、不同的攻击手段的选择与其组合,必然会引发不同的攻击效果。因此,《孙子兵法》蕴涵的多元致胜战术思维的最高境界应是:最佳攻击目标+最佳攻击时间+最佳攻击空间+最佳攻击手段。孙子的这种多元致胜战术思维对于当今时代的斗争格局,仍然有着现实的启迪意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