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论中国丝绸之路的论文题目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8-28 07:19:10

论中国丝绸之路的论文题目怎么写

你写错了,应该是1500字吧

楼主哥们儿,你杯具了,你这种情况我只在笑话里看到过,没想到还真见到了同为工大的飘过 并且,你得分也太低了,起码要100分左右

论文是要自己写的,我可以告诉你一点点:写一个好开头,如“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写“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写“海上丝绸之路”为人们带来的好处结尾

这老师是哪的呀?还是大学的老师?怎么还有这样的老师啊?

论中国丝绸之路的论文题目

【摘要】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为我国西部发展奠定了基础。【关键字】丝绸之路 东西文化 欧亚【正文】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我国当代西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丝绸之路的形成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 或乘牛车”。即西汉初期国力不济,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都办不到,而将军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 更是毫无积蓄。北方的匈奴则是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到了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匈奴自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人随时可以征战,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财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初期的政权。公元前200年,匈奴南下,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决心以武力解除北方的边患。但是,刘邦一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就被匈奴四十万人马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后因贿赂冒顿阏氏才得以脱险,史称白登之围。因此,怎样解除匈奴为祸的边患,成了西汉政权急待解决的问题。建信侯刘敬提出和亲的妥协政策,他主张与匈奴和亲以换取边境上的安宁,刘邦无奈只得接受了这一建议。汉初对待匈奴以和亲的方式,赠送大量财物求得暂时的相宁,但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匈奴仍然不断南下入侵,掠夺和破坏。文景之治采取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策,西汉政府国库日益充实,到了汉武帝时“太仓之 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强大起来,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 ,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公元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由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东部)、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在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的市场上,张骞蓦然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古罗马)国的海西布,尤其是四川的竹杖和蜀布另他瞠目,由此他推断从蜀地一定有路可通身毒。公元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堂邑父。司马迁称张骞的首次西行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公元前119年,张骞任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等国。张骞通西域,让西汉政府对西域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汉武帝也从开始的联合大月氏以扼制匈奴,进而向广地万里,重九泽发展,威德遍于四海。为了促进西域与西汉的联系,汉武帝招募了大量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 国经商。这些商人出西域后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剌激了边贸经济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二、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当代西部地区的影响。政治方面张骞通西域后,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行,出于安全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 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对于当代西部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经济方面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是来往商贾进行贸易活动和贸易联络的处所,互助的集市贸易中既能在这里看到来自中原地区的物 产,也可看到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如哈密瓜、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 为人们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佳肴,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久远的发展也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中。中原的商队输出铁器、金器、银器等奢侈品。所有的贸易活动都为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融合提供了契机。这些都为当今西部繁荣与发展有着前车之鉴。军事方面军事方面,由于汉在此地屯田,首先解决了边陲驻军粮食问题。古代凡有军事行动,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漫漫古道运送粮草的艰辛、困苦又非今人所能想象,且不谈劳民伤财 ,兴师动众,仅是一路的损耗也是数以千万计,造成了惨重的浪费。自屯田始自给自足 后勤保障充裕,纵然西进也无需长途舟车劳顿运输粮草,朝廷将一个个屯田地域作为一个个 桥头堡不断向西延伸。汉班超经营西域30余年,以战养战使西域50多个国家都归附汉朝,不仅维护了汉朝边境的稳定,也增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国家物资储备,大大提高了御敌应变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边防安全。日后中国前进与发展深受启发。 三、丝绸之路对西部发展的文化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中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相互交融,推动了国内经济发展,更好地带动了我国西部的进一步发展。1、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走廊。中国的西汉和东汉时期,处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繁荣阶段 ,当时的欧洲正是罗马帝国时代,处于奴隶制社会鼎盛阶段;中国文化影响了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罗马文化也影响了欧洲和地中海地区,当时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地区缺乏的就是相互了解的窗口,中国的丝绸之路边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丝绸之路带给中国古代的还有后来长期的对外篇二:丝绸之路与中国论文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败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时起,丝绸之路就作为一条沟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在随后历史上的各时期发挥着无可匹敌的作用。但如此的一条延续了千年的古道,却在人类历史走进了近代文明之时,逐渐地在岁月的风尘中消逝。公元前138年张骞为实现汉武帝夹击匈奴的战略计划而出使西域,但结果却与此行目的相去甚远,当时的大月氏国却因"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所以在此意义上,张骞是无功而返。但是他所带回的有关西域的信息却让当时的汉武帝下定了联系西域诸国的决心。所以,公元前119年,张骞受命再次出使西域,不过此行目的却在通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也是自此,中国的包括丝绸在内的商品开始大规模西传。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历史中,才有了“丝绸之路”这样一条沟通着中国与中亚、欧洲的重要通道,也为此后千百年的历史添上了绚丽的一笔。不得不承认,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国,对欧洲,对中亚各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带动了当时的汉王朝的兴盛,同时中国的各种先进技术传进中亚与欧洲,也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样的一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所带来的是精神性质的影响。但是,当中国进入东汉王朝的历史,丝绸之路却被冷落。由于东汉时期内患不断,因此汉朝政府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但此举也造成了西域各国纷争不断,以至于后期商道难以通行,而当时的政府为了防止战争波及本国,经常关闭玉门关,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丝路东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此时的丝绸之路已没有当年的繁华。但在唐朝,丝绸之路却又迎来它的第二次繁荣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在国家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开始重新注意西北方的这条丝路。在后来的一段时期,借战争的机会,又重新打通了这条沉寂了几百年的商道,让它又一次在历史的舞台上焕发生机。而且在当时,唐人已不能满足陆上丝绸之路带给他们的欲望,于是,开辟于西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繁荣发展,当时的中国商品畅销世界,令世界各国瞩目。到了南宋时期,南宋政府早已无法控制整个西北。因而西北丝路的衰落日益明显,而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路的开辟,逐渐有取代西北丝路的现象。在元朝,蒙古人统治当时的中国,他们所征服的辽阔疆域使丝绸之路实际上成为了蒙古帝国内部的交通路线。虽然蒙古帝国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建立严格的、十分完善的中央集权体系(这也许与其游牧民族的特性有关),各地并没有统一的行政体系,但蒙古帝国也摧毁了以往在丝绸之路上大量关卡和腐朽的统治,令丝绸之路的通行比以往各个朝代都要方便一些。不过沿着丝路前进的人们,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们,而不再是以商人为主导的丝绸之路了。在此后的历史中,随着西域诸国湮没在流沙之下,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商道也逐渐被历史所冷落,丝路走向了它的衰落。在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且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匪盗猖獗,加上其对西亚的掠夺,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我们注意到,当时的汉朝所实行的是对外开放的政策,因此才有丝绸之路的出现以及它的初期发展,它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也在不断地促进这条商道的发展,国家经济文化也因此得到繁荣发展。而这样的开放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逐渐落后于世界水平,而丝绸之路的衰落只是它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丝路的兴衰史告诉我们,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必要的,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商业的繁荣,还是与世界先进技术的沟通,因此,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另一方面,当欧洲在中世纪以后开始觉醒,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各国,中国的各种传统商品再也难以与各种工业产品相竞争。法籍伊朗裔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认为:“在促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的主要因素中,应提到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种工业以代用品取代了来自中国的传统产品。”因此,缺少了商品的流动,作为商道的丝绸之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西方的欧洲文明也在此时不断地扩大自己在中亚的影响,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并且,工业革命是交通业大大发展,丝绸古道的徒步履行便不再需要。因此,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带给世界的影响,也在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被体现。此外,全球航海业的兴起,也冲击着丝绸之路的发展。由于海上航行周期和成本降低,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但陆上行程周期长且条件艰苦,因此,陆上商道便被取代。而且在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他们阻塞了东方经中亚到达欧洲的商道,即丝绸之路。这导致欧洲一些贸易城市的衰败,为寻求新的商道,他们开始了大航海时代。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也间接导致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败。当代,作为一条古老商道的丝绸之路已经淡出历史的舞台,消逝在漫天的黄沙之中,伴随着的还有那西域诸国古老的文化和古道上叮当的驼铃。但是,当历史的车轮滚进20世纪,古老的丝绸之路转型后又一次焕发出生机。在里海,在波斯湾,从中亚到中东,约占世界储量三分之二的石油被发现,这些地区迅速成为世界能源供应中心。世界各种力量迅速集结,在这一地区展开激烈争夺。古老的丝绸之路变为石油之路,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你是河南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的学生吧 我是你们形式与政策的老师 你别想上网上可以找了 这个题目 我特地弄的网上没有

论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中国丝绸誉满天下,早在公元前就分海、陆两路向外传播。中外学者对陆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还没有系统地研究中国丝绸通过海路外传,以及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和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其实,中国的丝绸由海路外传,比陆路持续的时间更长,到达的地区更广,在历史上的影响也更大。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我在就个人的初步研究,谈些以下不成熟的看法。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时期—唐代(618-907)以前中国丝绸的外传及其影响 从东海(今黄海)起航的船只主要航行朝鲜和日本。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1112年周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时,就“教其民田蚕织作”。公元199年中国蚕种东传到日本。公元238年倭国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中国赠送礼品,魏明帝回赠精美丝织品。这是中国丝绸作为皇帝的礼品而传入日本的最早文献。南朝时,中国派四名丝织和裁缝女工到日本传授技艺。他们对日本丝织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海船从南海航路起航,于公元前140-87年,带了大批黄金和丝织品,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缅甸,远航到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去换取上述国家的特产,然后从斯里兰卡返航。这样,早在公元前,中国丝绸就传入上述各国。随着中国政治影响的日益扩大和由于中国精美绝伦的丝绸对世界各地具有的极大吸引力,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各国都派使节到中国通好,献礼品以求赏赐丝绸和进行贸易交换。便如,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31年,今爪哇(当时的叶调国)、公元159和161年今印度(当时的天竺)和公元97、120和131年今缅甸(当时的掸国)都遣使业中国进献方物,换得丝绸。这是中国丝绸传入今日印度尼西亚、印度和缅甸,并通过缅甸到欧洲大秦(罗马)的另一条途径。这个时候的特点如下:中国丝绸从海路外传虽开始很早,但作为商品交换,只限于统治阶级所需的奢侈品,以官方的“朝贡贸易”为主,其数量、次数和规模都不大。其目的只是想在外交上达到“敦睦邦交”和扩大对外政治影响;还未注意到通过海外贸易,在经济上能增加国库的收入。民间的海外丝绸贸易,从外国文献来看似早开始。而在我国史书中却很少记载,可见丝绸作为商品生产和商业活动,还不普及和发达。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时期----唐、宋时代(960-1279)中国丝绸的外传 唐朝和日本、朝鲜的海上贸易较前代更加频繁,日本的遣唐使,名义上虽是遣使贡方物而唐亦回赐丝绸作为礼品,裨上是变相的官方贸易。如802年,日本遣使270人到中国,每人赐绢五匹,共计1,350匹。从宋朝开始,出现了民间贸易。据泉州商人李充的原文报告“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可见当时民间丝绸贸易已很发达。在频繁的民间丝绸贸易的影响下,日本出现了在仿制“唐绫”(中国丝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的纺织法。朝鲜和中国的贸易也很发达,许多来自新罗的朝鲜的人在中国楚州(今准安)侨居。当时楚州是通往朝鲜、日本的重要海港,这些新罗人经营海上运输,为中日和中朝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布丝绸中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唐代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和需时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三大地区;:以室利佛逝(今印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印度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这些地区是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也是当时世界上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中心。这条传布丝绸到外国的航路,在传布丝绸的同时,对促进各国之间的特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传布和影响,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赵汝适的《诸蕃志》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两书著者是宁代人,也有与上述相同的记载。综上所述,这个时期的特点表现在:中国丝绸作为商品外传已由陆路转向海路。唐朝开始设市舶司到宋朝又有发展,标志着海外丝绸贸易性质的转变。除原有的“朝贡贸易”外,则以市舶贸易为主;开始从过去只注意政治上扩大对外影响,以达“敦睦邦交”,而发展到把它作为财政经济上的一项重要收入。市舶贸易对宋政权的财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以公元1128年为例,它占国家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除上述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海商住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丝绸作为商品生产和商业活动已经很发达。

哥们,别怕,他是冒牌的,你交了我给你及格就是了!!

丝绸之路论文题目怎么写的

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才华的第一次显露,是向祖国和人民所交的一份有份量的答卷,是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报到书。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要求,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班子成员应当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个“四化”的要求,也包含了对干部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提高全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科学管理方法,还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都要求我们的干部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在经济建设中,作为领导人员和机关的办事人员,要写指示、通知、总结、调查报告等应用文;要写说明书、广告、解说词等说明文;还要写科学论文、经济评论等议论文。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信号,是传达信息的方式。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储存、整理、传播等等都离不开写作。

一、最新一带一路论文选题参考1、“一带一路”区域能源合作中的大国因素及应对策略!2、“一带一路”战略3、关于“一带一路”战略内涵、特性及战略重点综述4、“一带一路”战略的安全挑战与中国的选择5、为什么是中国?——“一带一路”的经济逻辑6、“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内涵与推进思路7、构建新南方丝绸之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8、一带一路战略区电子商务新常态模式探索9、坚持文化先行 建设"一带一路"10、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金融合作11、“十三五”上海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定位与机制设计12、“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金融支持主导作用13、中国经济外交新战略下的“一带一路”(英文)14、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15、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空间格局16、“一带一路”战略应关注的问题及实施路径17、“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制造业海外转移问题研究18、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格局19、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定位的三个问题20、“一带一路”要应对三大挑战二、一带一路论文题目大全1、“一带一路”若干问题2、“一带一路”战略的道德风险与应对措施3、“一带一路”:印度的回应及对策4、“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出口潜力分析5、中国“一带一路”战略面对的外交风险6、“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国际金融支持战略构想7、“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8、“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对外贸易格局变化及贸易摩擦防范9、坚持文化先行 建设“一带一路”10、中国与西亚地区贸易合作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11、“一带一路”与中国对外航空运输联系12、“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民币如何“走出去”13、“一带一路”战略与全球经贸格局重构14、沿海地区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以天津为例15、“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16、"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格局重塑17、“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视野、操作重点与影响展望18、地方如何应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19、绸缪一带一路风险20、中国与发达国家及“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合作态势对比分析三、热门一带一路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2、“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的契机3、海陆统筹共进,构建“一带一路”4、东北亚地区“一带一路”合作共生系统研究5、金融引领与“一带一路”6、“一带一路”对中国外交新理念的实践意义7、“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国际经济效应研究——基于CGE模型的分析8、亚投行与“一带一路”战略9、“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中国经济外交新发展10、公共产品视角下的“一带一路”11、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亚欧大陆桥物流业的机遇与挑战12、东西部省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协同路径研究13、“网上丝绸之路”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14、“一带一路”战略为中阿关系发展增添活力15、“一带一路”:和平发展的经济纽带16、“一带一路”构想:挑战与应对17、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合作18、“一带一路”:新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大动脉19、“一带一路”的金融合作20、“一带一路”与理念和实践创新四、关于一带一路毕业论文题目1、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2、“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3、“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4、“一带一路”建设的若干建议5、“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6、“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影响7、“一带一路”:跨境次区域合作理论研究的新进路8、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9、我国西南地区在“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中的优势及定位10、聚焦一带一路大战略11、“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12、深化经贸合作 共创新的辉煌——“一带一路”战略构建经贸合作新格局13、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及中国的政策选择14、“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英文)15、全面提升“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水平16、构建“一带一路”需要优先处理的关系17、“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障碍与对策18、论“一带一路”建设给人民币国际化创造的投融资机遇、市场条件及风险分布19、“一带一路”基点之东北亚桥头堡群构建的战略研究20、“一带一路”战略的支点:中国与中东能源合作五、比较好写的一带一路论文题目1、“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2、“一带一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经济理念创新3、直面“一带一路”的六大风险4、“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西南对外开放路径思考5、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助推“一带一路”建设6、“一带一路”海陆联运枢纽发展研究——以宁波为例7、从中国经济外交转型的视角看“一带一路”的战略性8、中药和一带一路9、深化经贸合作把“一带一路”建实建好10、“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能源贸易与合作展望11、“一带一路”建设应运用PPP12、“一带一路”是欧亚非的共同发展战略13、共建“一带一路”:内涵、意义与智库使命14、“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基础及策略15、“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研究16、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17、“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林产品贸易发展与转型18、深化经贸合作把“一带一路”建实建好--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关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19、“一带一路”前瞻——全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风险与挑战20、全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风险与挑战

丝绸之路的论文题目怎么写

写的方法很多。一、记叙文,叙述某事把中国和某国的人民文化思想感情拉近,加深了解,达到和谐相融。为世界命运共同体打下基础。二、议论文,通过某事,说明丝路精神是源远流长的,它反映了中国人历来的文化包容,互利互惠,是平等的而不是略夺。当下我们更加应该怎么做,把这个开放的、多边的丝路精神发扬光大。等等,写的方法多种多样,祝你成功

【摘要】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为我国西部发展奠定了基础。【关键字】丝绸之路 东西文化 欧亚【正文】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我国当代西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丝绸之路的形成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 或乘牛车”。即西汉初期国力不济,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都办不到,而将军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 更是毫无积蓄。北方的匈奴则是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到了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匈奴自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人随时可以征战,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财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初期的政权。公元前200年,匈奴南下,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决心以武力解除北方的边患。但是,刘邦一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就被匈奴四十万人马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后因贿赂冒顿阏氏才得以脱险,史称白登之围。因此,怎样解除匈奴为祸的边患,成了西汉政权急待解决的问题。建信侯刘敬提出和亲的妥协政策,他主张与匈奴和亲以换取边境上的安宁,刘邦无奈只得接受了这一建议。汉初对待匈奴以和亲的方式,赠送大量财物求得暂时的相宁,但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匈奴仍然不断南下入侵,掠夺和破坏。文景之治采取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策,西汉政府国库日益充实,到了汉武帝时“太仓之 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强大起来,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 ,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公元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由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东部)、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在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的市场上,张骞蓦然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古罗马)国的海西布,尤其是四川的竹杖和蜀布另他瞠目,由此他推断从蜀地一定有路可通身毒。公元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堂邑父。司马迁称张骞的首次西行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公元前119年,张骞任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等国。张骞通西域,让西汉政府对西域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汉武帝也从开始的联合大月氏以扼制匈奴,进而向广地万里,重九泽发展,威德遍于四海。为了促进西域与西汉的联系,汉武帝招募了大量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 国经商。这些商人出西域后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剌激了边贸经济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二、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当代西部地区的影响。政治方面张骞通西域后,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行,出于安全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 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对于当代西部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经济方面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是来往商贾进行贸易活动和贸易联络的处所,互助的集市贸易中既能在这里看到来自中原地区的物 产,也可看到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如哈密瓜、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 为人们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佳肴,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久远的发展也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中。中原的商队输出铁器、金器、银器等奢侈品。所有的贸易活动都为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融合提供了契机。这些都为当今西部繁荣与发展有着前车之鉴。军事方面军事方面,由于汉在此地屯田,首先解决了边陲驻军粮食问题。古代凡有军事行动,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漫漫古道运送粮草的艰辛、困苦又非今人所能想象,且不谈劳民伤财 ,兴师动众,仅是一路的损耗也是数以千万计,造成了惨重的浪费。自屯田始自给自足 后勤保障充裕,纵然西进也无需长途舟车劳顿运输粮草,朝廷将一个个屯田地域作为一个个 桥头堡不断向西延伸。汉班超经营西域30余年,以战养战使西域50多个国家都归附汉朝,不仅维护了汉朝边境的稳定,也增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国家物资储备,大大提高了御敌应变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边防安全。日后中国前进与发展深受启发。 三、丝绸之路对西部发展的文化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中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相互交融,推动了国内经济发展,更好地带动了我国西部的进一步发展。1、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走廊。中国的西汉和东汉时期,处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繁荣阶段 ,当时的欧洲正是罗马帝国时代,处于奴隶制社会鼎盛阶段;中国文化影响了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罗马文化也影响了欧洲和地中海地区,当时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地区缺乏的就是相互了解的窗口,中国的丝绸之路边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丝绸之路带给中国古代的还有后来长期的对外篇二:丝绸之路与中国论文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败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时起,丝绸之路就作为一条沟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在随后历史上的各时期发挥着无可匹敌的作用。但如此的一条延续了千年的古道,却在人类历史走进了近代文明之时,逐渐地在岁月的风尘中消逝。公元前138年张骞为实现汉武帝夹击匈奴的战略计划而出使西域,但结果却与此行目的相去甚远,当时的大月氏国却因"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所以在此意义上,张骞是无功而返。但是他所带回的有关西域的信息却让当时的汉武帝下定了联系西域诸国的决心。所以,公元前119年,张骞受命再次出使西域,不过此行目的却在通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也是自此,中国的包括丝绸在内的商品开始大规模西传。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历史中,才有了“丝绸之路”这样一条沟通着中国与中亚、欧洲的重要通道,也为此后千百年的历史添上了绚丽的一笔。不得不承认,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国,对欧洲,对中亚各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带动了当时的汉王朝的兴盛,同时中国的各种先进技术传进中亚与欧洲,也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样的一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所带来的是精神性质的影响。但是,当中国进入东汉王朝的历史,丝绸之路却被冷落。由于东汉时期内患不断,因此汉朝政府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但此举也造成了西域各国纷争不断,以至于后期商道难以通行,而当时的政府为了防止战争波及本国,经常关闭玉门关,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丝路东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此时的丝绸之路已没有当年的繁华。但在唐朝,丝绸之路却又迎来它的第二次繁荣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在国家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开始重新注意西北方的这条丝路。在后来的一段时期,借战争的机会,又重新打通了这条沉寂了几百年的商道,让它又一次在历史的舞台上焕发生机。而且在当时,唐人已不能满足陆上丝绸之路带给他们的欲望,于是,开辟于西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繁荣发展,当时的中国商品畅销世界,令世界各国瞩目。到了南宋时期,南宋政府早已无法控制整个西北。因而西北丝路的衰落日益明显,而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路的开辟,逐渐有取代西北丝路的现象。在元朝,蒙古人统治当时的中国,他们所征服的辽阔疆域使丝绸之路实际上成为了蒙古帝国内部的交通路线。虽然蒙古帝国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建立严格的、十分完善的中央集权体系(这也许与其游牧民族的特性有关),各地并没有统一的行政体系,但蒙古帝国也摧毁了以往在丝绸之路上大量关卡和腐朽的统治,令丝绸之路的通行比以往各个朝代都要方便一些。不过沿着丝路前进的人们,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们,而不再是以商人为主导的丝绸之路了。在此后的历史中,随着西域诸国湮没在流沙之下,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商道也逐渐被历史所冷落,丝路走向了它的衰落。在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且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匪盗猖獗,加上其对西亚的掠夺,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我们注意到,当时的汉朝所实行的是对外开放的政策,因此才有丝绸之路的出现以及它的初期发展,它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也在不断地促进这条商道的发展,国家经济文化也因此得到繁荣发展。而这样的开放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逐渐落后于世界水平,而丝绸之路的衰落只是它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丝路的兴衰史告诉我们,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必要的,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商业的繁荣,还是与世界先进技术的沟通,因此,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另一方面,当欧洲在中世纪以后开始觉醒,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各国,中国的各种传统商品再也难以与各种工业产品相竞争。法籍伊朗裔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认为:“在促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的主要因素中,应提到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种工业以代用品取代了来自中国的传统产品。”因此,缺少了商品的流动,作为商道的丝绸之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西方的欧洲文明也在此时不断地扩大自己在中亚的影响,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并且,工业革命是交通业大大发展,丝绸古道的徒步履行便不再需要。因此,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带给世界的影响,也在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被体现。此外,全球航海业的兴起,也冲击着丝绸之路的发展。由于海上航行周期和成本降低,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但陆上行程周期长且条件艰苦,因此,陆上商道便被取代。而且在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他们阻塞了东方经中亚到达欧洲的商道,即丝绸之路。这导致欧洲一些贸易城市的衰败,为寻求新的商道,他们开始了大航海时代。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也间接导致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败。当代,作为一条古老商道的丝绸之路已经淡出历史的舞台,消逝在漫天的黄沙之中,伴随着的还有那西域诸国古老的文化和古道上叮当的驼铃。但是,当历史的车轮滚进20世纪,古老的丝绸之路转型后又一次焕发出生机。在里海,在波斯湾,从中亚到中东,约占世界储量三分之二的石油被发现,这些地区迅速成为世界能源供应中心。世界各种力量迅速集结,在这一地区展开激烈争夺。古老的丝绸之路变为石油之路,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你写错了,应该是1500字吧

丝绸之路的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

漳州月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林登山【核心提示】漳州窑瓷器作为中国外销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漳州月港运送到世界各地,也把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从16世纪开始,随着东西方新航路的开辟,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欧洲人分别绕过非洲、南美洲,从东西两个方向扬帆而来,汇集到中国沿海。在这次贸易交流浪潮中,漳州月港成为兴盛的国际贸易港口。从月港出发的海上航线,东达日本,南通菲律宾,西至马六甲,然后与欧洲人开辟的新航路相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环球航线。与月港同盛同衰的漳州窑瓷器不仅是月港外销商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使者和载体。月港及漳州窑业的兴起  漳州月港“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因其状似弯月而得名。明代以前,月港尚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但据沈定钧的《漳州府志》卷二十五记载,在明景泰四年(1453)月港海外贸易已经兴起。至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月港已是“风回帆转,实贿填舟……巨贾竟鹜争持”的“小苏杭”了。  月港之所以在明朝中叶兴起为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靠的不是港口自身的优势,而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月港由于“僻处海隅,俗如化外”,国内外走私船只多数汇集在这里进行交易,特别是从事走私贸易的闽人,一般都从这里出洋。因此,当明朝政府决定开海禁时,就不能不考虑沿袭闽人由此出洋的习惯。另外,月港为内河港口,其出海口在厦门。月港的管理官员仅需在厦门设立验船处,即可对进出口商船实行监督,避免出现隐匿宝货、偷漏饷税等现象。且当厦门出现倭患或海寇而发出警报时,停泊在月港的商船可有足够时间转移或采取防范措施。再者,月港距离省城较远,非市舶司所在地,海外贡船一般不由此入口,不易发生扰乱事件。  隆庆元年(1567),明朝政府正式取消海禁,随即开放漳州月港为对外通商口岸,“准贩东西洋”。月港的地位得到了政府的确认,从此正式作为我国东南沿海一个外贸港口迅速地繁荣起来,到万历年间(1573—1620)走向全盛。明景泰至天启年间(1450—1627),月港从兴起到繁荣昌盛近200年,它与东南亚、中南半岛以及朝鲜、琉球、日本等47个国家和地区有直接贸易往来,并以吕宋(菲律宾)为中转站,与欧美各国相互贸易,在我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漳州窑文化的对外传播  欧洲与东方贸易往来的新航线开辟之后,中国瓷器给世界文化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漳州窑瓷器作为中国外销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漳州月港运送到世界各地,也把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据明张燮《东西洋考》载:“文郎马神(相当于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初盛食以蕉叶为盘,及通中国,乃渐用磁器。”这体现了中国瓷器通过贸易对东南亚饮食文化的影响。1992—1993 年,菲律宾吕宋岛附近海域打捞出水了一艘西班牙“圣迭戈”号船,该船沉没于1600 年12 月,出水有漳州窑青花大盘等大量外销瓷器。这些瓷器造型和图案上都加入了很多域外文化元素以迎合当地人民的需要。  16世纪,伊斯兰教盛行于印尼群岛,当地人具有喜欢席地而坐、共同围绕一个大盘进食的伊斯兰风俗。今天,在当地出土或传世的许多大瓷盘正是当时来自漳州窑的瓷器。  在东南亚,中国陶瓷常被作为显示身份财富的象征,被用于婚礼喜庆、丧葬与宗教生活。据《东西洋考》记载:“美洛居(今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东海中稍蕃富之国也……嫁女多市中国盛酒器,图饰其外,富家至数十百枚以示豪侈。”考古发现,印度尼西亚乃明清福建漳州窑系陶瓷的重要销售地,福建陶瓷普遍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至今在北苏拉威西地区漳州窑系陶瓷还用于婚宴上盛放食物。当今富有的印尼家庭中,也会把中国瓷器当作装饰品,摆设出来以示身份。当然,更有意思的是在北苏拉威西地区,漳州窑系青花大盘还被用作接生之用。《东西洋考》又载:“文郎马神又好市华人瓮,画龙其外,人死,贮瓮中以藏。”可见漳州窑瓷器在东南亚部分地区影响之大。  漳州窑瓷器也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如漳州窑五彩方位帆船鱼纹盘,就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盘内绘24向位罗盘,中央为简体阴阳太极二重圈,圈内写有“天下一”字样,内圈24个楷书铭文,“文武廉辅破廉武巨文禄廉文,破破武贪文禄廉辅破巨武贪”,依首句“文武廉辅”,大约是文武官职俱要政治清廉、相辅相成,不要贪财之意,后面重复或错位文字则为民间俗写方式。外圈由天干8字、地支12字、八卦文乾、坤、巽、艮4 字搭配组合。盘壁饰星宿、岛屿、海涛、帆船、飞渔、鹦鹉等图案,口沿饰山岭、草树、行船、桥渡等景物。大盘中心的罗盘即指南针,指南针作为定向工具在北宋时已应用于远洋航海。南宋时,人们开始以天干8字、地支12字加上八卦乾、坤、巽、艮4字定位罗盘,每个字相当于经度15°。在罗盘上,子为正北,按顺时针方向顺序是丑、艮(东北)、寅、甲、卯(正东)、乙、辰、巽(东南)、巳,丙、午(正南)、丁、未、坤(西南)、申、庚、酉(正西)、辛、戌、乾(西北)、亥、壬、子(正北)、癸。中国宋代首先使用指南针导航,开创了世界航海史的新纪元。此星盘图形反映了中国的航海文化。瓷盘中另绘有星宿图,星宿图又称二十八宿,古代天文学家把黄道(太阳和月亮所经天区)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东西南北各有七宿,与指南针皆有指示方位和航向的功能。盘中用红线连接绿彩圆圈表示星宿图,显示了中国人吸收印度、阿拉伯人的航行经验并加以发扬光大的结果。  窑业技术的传播  漳州窑瓷器作为外销瓷,其产品主要供给海外市场,对于海外制瓷的影响显而易见。被称为日本古陶瓷研究之父的楢崎彰一曾谈到,当漳州窑系瓷器大量从月港销往日本之时,其窑业技术亦随之外传,而在此之前,日本尚未掌握在陶瓷上绘画等技术。当时,一位被日本人称作“阿米夜”的中国人在日本京都一带传授漳州窑的热烧技术和绘画工艺,他很可能来自漳州。楢崎彰一通过将日本瓷器与大量发掘出土的漳州窑系器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织部”、“志野”、“黄濑户”等产品是受漳州窑的影响而出现的。他认为,漳州窑系在日本陶器文化形成中产生过重要影响,日本人在模仿漳州窑技术的同时融进了日本民族特有的风格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陶瓷文化,日本人应重新考虑自己的陶瓷历史。日本古陶瓷专家森村健一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漳州窑陶瓷和日本唐津、志野的陶器被称为“三大新餐具”,显示了近世陶瓷的辉煌。16世纪末期,丰臣秀吉进口了漳州窑的青花和白瓷,让陶工仿制,这些仿制品就是志野陶器。  通过以上可见,漳州月港曾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时空链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月港走向没落,漳州窑瓷器也因销路受阻而颓废,蜚声海外的“砂足器”、“汕头器”、“吴须赤绘”、“交趾瓷”、“饼花手”等各类瓷器,只能成为后人遥远而美丽的遐想。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漳州窑瓷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输出产品,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人类文明的交流具有重要作用。_htm

写的方法很多。一、记叙文,叙述某事把中国和某国的人民文化思想感情拉近,加深了解,达到和谐相融。为世界命运共同体打下基础。二、议论文,通过某事,说明丝路精神是源远流长的,它反映了中国人历来的文化包容,互利互惠,是平等的而不是略夺。当下我们更加应该怎么做,把这个开放的、多边的丝路精神发扬光大。等等,写的方法多种多样,祝你成功

你写错了,应该是1500字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