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地球科学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初中

发布时间:2024-07-19 01:18:30

地球科学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初中

前人研究的成果,所选题目到目前所研究到的状况,而你又对选题有何特别看法,为何会选此题,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看法有何异议或者是有何更深入的观点

什么是地球科学,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对象、意义? 答: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如人们要靠山川大地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要从地球中开采矿物资源制造生产和生活工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便发展生产,要与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因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地球的认识,并且逐渐形成了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地球科学。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六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一。主要包括地理学(含土壤学与遥感)、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空间物理学以及新的交叉学科(地球系统科学、地球信息科学)等分支学科。 地球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认识地球,并利用这种认识保证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 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包括环绕地球周围的气体(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水体(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具体为(1)地球的结构:层圈状 (2)地球的构造:指地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及其它们的分布规律及演化。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壳幔作用,山脉-盆地,大陆-海洋(3) 地球物质:各种元素-矿物-岩石-矿床-地层,它们的分布及其迁移富集规律 (4)地质事件:地壳运动在地表反映如地震、火山、海啸、褶皱、断裂等;(5)预测和预防将来发生的地质事件 地球科学是人类在实践和应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其研究首先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意义: (1)地球科学在寻找、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中起着巨大作用。能源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首要位置,而现阶段的能源资源还主要是依靠石油、天然气和煤等,这些都必须从地下寻找和开采;发展工业需要充足的矿产资源作为原料保证,发展农业所需要的磷、钾等肥料的原料也是来自于地下矿产资源;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无论工业、农业、以及民用都离不开水,而地下水是目前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也需要用地球科学的理论寻找和开发。 (2)地球科学在指导人类如何适应、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以及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气象学的研究与人类的生活、生产等各方面的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短期和中、长期的气象预报,可以加强各种农事活动的计划性,如播种、移栽、收割等;为了保护农作物,避免或减轻一些不良天气现象,如霜冻、干旱、大风、暴雨等的危害,必须洞悉这些天气现象的发展规律。同样,对于航空工作也随时都需要气象情报来保证飞行安全;航海工作也要避免恶劣天气的危险;强烈的暴雨、风、雪会影响陆上的交通安全;此外,水利、城市建设、林业乃至人类生活的一举一动都无不与气象或天气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3)有关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和管理的研究,首先必须进行定性评价,地理学是这类定性评价的主要依据。要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必须对全部地理条件加以综合考虑,从区域规划、建立合理的区域经济结构出发,择优选取。如农业区划、工业布局、交通建设、环保、城市规划、旅游等多方面都有地理学的应用问题。其中主要是自然资源和条件的评价,人类影响地理环境所引起的变化预测,环境的合理地域组织,区域经济结构的优选等方面的应用。 (4)地球科学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它承担着揭示整个地球的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使命。它的研究对人类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百度文库-feDvVRcZEMFszx09Jbg7

研究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端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和佳木斯-兴凯地块碰撞带的伊春-延寿构造岩浆带上,构成了规模巨大的东北中生代“花岗岩海”的一部分,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中亚造山带显生宙花岗岩成因与地壳增长、多金属成矿作用等地学问题,一直被国内外地学界所关注(李之彤等,1988,2001;张海驲,1991;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3;邵济安等,1995;赵春荆等,1996;任纪舜等,1997;李锦轶,1998;Jahn et al ,1999,2000;吴福元等,1997,1999a, b;Jahn,et ,1999~2000;Wu et ,2000~2004;孙德有等,2001,2004a,b;唐克东等,2004;刘宝山, 2005,2007;张兴洲等,2006;万天丰,2007;刘志逊等,2007;张昱,2008;韩振哲等,2008,2009)。花岗岩类是组成大陆地壳的主要岩石,对花岗岩研究属于地质科学中的前沿课题。造山带又是大陆上花岗岩最为发育的区域,造山带演化的各个阶段都可能产生花岗岩类。因此,花岗岩的研究也是造山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花岗岩与成矿关系也是一个研究时间最长的地质科学问题之一,被中外地质学家所关注,并且成为岩石学家、矿床学家研究的基本内容。涂光炽等(1997)将花岗岩有关的成矿作用进行了分类,一类为花岗质岩浆本身的成矿作用,进一步可细分为花岗质岩浆结晶分异产生的成矿作用岩浆晚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脉型、斑岩型、云英岩型、矽卡岩型、伟晶岩矿床)、改造-混合岩化成矿作用等;另一类是花岗质岩浆作用于围岩而产生的成矿作用。汪雄武等(2002)将与花岗岩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系统分为:Sn-W云英岩型矿床有关的浅-深位花岗岩岩浆热液系统;斑岩-矽卡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多金属、贵金属矿床有关岩浆-大气水热液系统;浅成低温热液脉型和角砾岩型金矿床有关的大气水为主的热液系统等。近年来花岗岩ISMA成因类型的划分研究发现,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产出的构造背景及在地壳中的部位不同,造成不同类型、不同成因花岗岩有着完全不同的成矿作用和特征。这在秦岭、华南等地区表现都很明显,华南的铜、铁、钼矿产多与I型或同熔型花岗岩有关,而钨、锡、铀、钍等矿产多与S型花岗岩或改造型花岗岩有关(徐克勤等,1982;卢欣祥等,1994;王德滋等,2002),秦岭造山带花岗岩与金、钼成矿作用(卢欣祥等,1989,2000;李先梓等,1993),以及A型花岗岩与锡、铌、钽、钨、钼矿产具特定的成矿专属性特点(Collins et ,1982; Pitcher,1983;卢欣祥等,1989;郑基俭等,2001;汪雄武等,2002)。又近年来发现许多铜、金、铁、钼、钨等重要金属矿床都与小侵入体有关,进而提出小岩体成大矿(汤中立等,2006)。腾吉文等(2009)认为大型岩基体(或成矿母岩体)与壳幔相互作用、巨大的岩浆-流体成矿系统密切有关,而大型岩基体派生的众多小岩枝与周边介质耦合,使成矿元素不断聚积,形成了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或矿集区。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小兴安岭地区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及专题科研工作的系统开展,对“花岗岩海”的形成时代、成因和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其大陆动力学演化历史和与贵金属、多金属成矿作用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在小兴安岭东南一带相继探明了鹿鸣斑岩钼矿、东安岩金矿等超大型矿床,以及众多钼铅锌矿(化)点等多金属矿床,且矿床均与早中生代花岗岩类关系密切,其矿床成因类型主要包括斑岩型、矽卡岩型、矽卡岩-热液叠加型、热液型、火山-次火山热液型和低温热液型矿床等(尹冰川等,1997;赵明玉,2000;韩振新,2004;张炯飞等,2004;杨言辰等,2005;时永明等,2007;韩振哲等,2009c,2010a,b),说明该地区有色金属及金等找矿潜力仍十分巨大。但目前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如花岗岩时空分布规律、显生宙花岗岩与壳幔相互作用以及地壳垂向增生以及多金属、贵金属成矿作用之间内在关系;早中生代底侵作用与巨量花岗岩成因、地壳垂向增生、演化以及碰撞后大规模伸展构造体制下的多金属矿集区、(超)大型矿床形成之间的关系(毛景文等,2004;胡瑞忠等,2008);古亚洲洋与环太平洋两大构造域转换过程的机制及时代等一系列基础问题,制约着与两大构造域有关成矿带的划分、展布、叠加关系等成矿作用的认识,以及早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多金属、金矿床成矿系列、找矿方向、成矿模式建立等。

地球科学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研究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端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和佳木斯-兴凯地块碰撞带的伊春-延寿构造岩浆带上,构成了规模巨大的东北中生代“花岗岩海”的一部分,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中亚造山带显生宙花岗岩成因与地壳增长、多金属成矿作用等地学问题,一直被国内外地学界所关注(李之彤等,1988,2001;张海驲,1991;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3;邵济安等,1995;赵春荆等,1996;任纪舜等,1997;李锦轶,1998;Jahn et al ,1999,2000;吴福元等,1997,1999a, b;Jahn,et ,1999~2000;Wu et ,2000~2004;孙德有等,2001,2004a,b;唐克东等,2004;刘宝山, 2005,2007;张兴洲等,2006;万天丰,2007;刘志逊等,2007;张昱,2008;韩振哲等,2008,2009)。花岗岩类是组成大陆地壳的主要岩石,对花岗岩研究属于地质科学中的前沿课题。造山带又是大陆上花岗岩最为发育的区域,造山带演化的各个阶段都可能产生花岗岩类。因此,花岗岩的研究也是造山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花岗岩与成矿关系也是一个研究时间最长的地质科学问题之一,被中外地质学家所关注,并且成为岩石学家、矿床学家研究的基本内容。涂光炽等(1997)将花岗岩有关的成矿作用进行了分类,一类为花岗质岩浆本身的成矿作用,进一步可细分为花岗质岩浆结晶分异产生的成矿作用岩浆晚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脉型、斑岩型、云英岩型、矽卡岩型、伟晶岩矿床)、改造-混合岩化成矿作用等;另一类是花岗质岩浆作用于围岩而产生的成矿作用。汪雄武等(2002)将与花岗岩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系统分为:Sn-W云英岩型矿床有关的浅-深位花岗岩岩浆热液系统;斑岩-矽卡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多金属、贵金属矿床有关岩浆-大气水热液系统;浅成低温热液脉型和角砾岩型金矿床有关的大气水为主的热液系统等。近年来花岗岩ISMA成因类型的划分研究发现,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产出的构造背景及在地壳中的部位不同,造成不同类型、不同成因花岗岩有着完全不同的成矿作用和特征。这在秦岭、华南等地区表现都很明显,华南的铜、铁、钼矿产多与I型或同熔型花岗岩有关,而钨、锡、铀、钍等矿产多与S型花岗岩或改造型花岗岩有关(徐克勤等,1982;卢欣祥等,1994;王德滋等,2002),秦岭造山带花岗岩与金、钼成矿作用(卢欣祥等,1989,2000;李先梓等,1993),以及A型花岗岩与锡、铌、钽、钨、钼矿产具特定的成矿专属性特点(Collins et ,1982; Pitcher,1983;卢欣祥等,1989;郑基俭等,2001;汪雄武等,2002)。又近年来发现许多铜、金、铁、钼、钨等重要金属矿床都与小侵入体有关,进而提出小岩体成大矿(汤中立等,2006)。腾吉文等(2009)认为大型岩基体(或成矿母岩体)与壳幔相互作用、巨大的岩浆-流体成矿系统密切有关,而大型岩基体派生的众多小岩枝与周边介质耦合,使成矿元素不断聚积,形成了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或矿集区。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小兴安岭地区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及专题科研工作的系统开展,对“花岗岩海”的形成时代、成因和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其大陆动力学演化历史和与贵金属、多金属成矿作用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在小兴安岭东南一带相继探明了鹿鸣斑岩钼矿、东安岩金矿等超大型矿床,以及众多钼铅锌矿(化)点等多金属矿床,且矿床均与早中生代花岗岩类关系密切,其矿床成因类型主要包括斑岩型、矽卡岩型、矽卡岩-热液叠加型、热液型、火山-次火山热液型和低温热液型矿床等(尹冰川等,1997;赵明玉,2000;韩振新,2004;张炯飞等,2004;杨言辰等,2005;时永明等,2007;韩振哲等,2009c,2010a,b),说明该地区有色金属及金等找矿潜力仍十分巨大。但目前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如花岗岩时空分布规律、显生宙花岗岩与壳幔相互作用以及地壳垂向增生以及多金属、贵金属成矿作用之间内在关系;早中生代底侵作用与巨量花岗岩成因、地壳垂向增生、演化以及碰撞后大规模伸展构造体制下的多金属矿集区、(超)大型矿床形成之间的关系(毛景文等,2004;胡瑞忠等,2008);古亚洲洋与环太平洋两大构造域转换过程的机制及时代等一系列基础问题,制约着与两大构造域有关成矿带的划分、展布、叠加关系等成矿作用的认识,以及早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多金属、金矿床成矿系列、找矿方向、成矿模式建立等。

地球科学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初中

前人研究的成果,所选题目到目前所研究到的状况,而你又对选题有何特别看法,为何会选此题,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看法有何异议或者是有何更深入的观点

什么是地球科学,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对象、意义? 答: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如人们要靠山川大地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要从地球中开采矿物资源制造生产和生活工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便发展生产,要与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因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地球的认识,并且逐渐形成了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地球科学。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六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一。主要包括地理学(含土壤学与遥感)、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空间物理学以及新的交叉学科(地球系统科学、地球信息科学)等分支学科。 地球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认识地球,并利用这种认识保证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 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包括环绕地球周围的气体(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水体(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具体为(1)地球的结构:层圈状 (2)地球的构造:指地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及其它们的分布规律及演化。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壳幔作用,山脉-盆地,大陆-海洋(3) 地球物质:各种元素-矿物-岩石-矿床-地层,它们的分布及其迁移富集规律 (4)地质事件:地壳运动在地表反映如地震、火山、海啸、褶皱、断裂等;(5)预测和预防将来发生的地质事件 地球科学是人类在实践和应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其研究首先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意义: (1)地球科学在寻找、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中起着巨大作用。能源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首要位置,而现阶段的能源资源还主要是依靠石油、天然气和煤等,这些都必须从地下寻找和开采;发展工业需要充足的矿产资源作为原料保证,发展农业所需要的磷、钾等肥料的原料也是来自于地下矿产资源;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无论工业、农业、以及民用都离不开水,而地下水是目前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也需要用地球科学的理论寻找和开发。 (2)地球科学在指导人类如何适应、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以及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气象学的研究与人类的生活、生产等各方面的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短期和中、长期的气象预报,可以加强各种农事活动的计划性,如播种、移栽、收割等;为了保护农作物,避免或减轻一些不良天气现象,如霜冻、干旱、大风、暴雨等的危害,必须洞悉这些天气现象的发展规律。同样,对于航空工作也随时都需要气象情报来保证飞行安全;航海工作也要避免恶劣天气的危险;强烈的暴雨、风、雪会影响陆上的交通安全;此外,水利、城市建设、林业乃至人类生活的一举一动都无不与气象或天气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3)有关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和管理的研究,首先必须进行定性评价,地理学是这类定性评价的主要依据。要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必须对全部地理条件加以综合考虑,从区域规划、建立合理的区域经济结构出发,择优选取。如农业区划、工业布局、交通建设、环保、城市规划、旅游等多方面都有地理学的应用问题。其中主要是自然资源和条件的评价,人类影响地理环境所引起的变化预测,环境的合理地域组织,区域经济结构的优选等方面的应用。 (4)地球科学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它承担着揭示整个地球的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使命。它的研究对人类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百度文库-feDvVRcZEMFszx09Jbg7

研究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端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和佳木斯-兴凯地块碰撞带的伊春-延寿构造岩浆带上,构成了规模巨大的东北中生代“花岗岩海”的一部分,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中亚造山带显生宙花岗岩成因与地壳增长、多金属成矿作用等地学问题,一直被国内外地学界所关注(李之彤等,1988,2001;张海驲,1991;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3;邵济安等,1995;赵春荆等,1996;任纪舜等,1997;李锦轶,1998;Jahn et al ,1999,2000;吴福元等,1997,1999a, b;Jahn,et ,1999~2000;Wu et ,2000~2004;孙德有等,2001,2004a,b;唐克东等,2004;刘宝山, 2005,2007;张兴洲等,2006;万天丰,2007;刘志逊等,2007;张昱,2008;韩振哲等,2008,2009)。花岗岩类是组成大陆地壳的主要岩石,对花岗岩研究属于地质科学中的前沿课题。造山带又是大陆上花岗岩最为发育的区域,造山带演化的各个阶段都可能产生花岗岩类。因此,花岗岩的研究也是造山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花岗岩与成矿关系也是一个研究时间最长的地质科学问题之一,被中外地质学家所关注,并且成为岩石学家、矿床学家研究的基本内容。涂光炽等(1997)将花岗岩有关的成矿作用进行了分类,一类为花岗质岩浆本身的成矿作用,进一步可细分为花岗质岩浆结晶分异产生的成矿作用岩浆晚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脉型、斑岩型、云英岩型、矽卡岩型、伟晶岩矿床)、改造-混合岩化成矿作用等;另一类是花岗质岩浆作用于围岩而产生的成矿作用。汪雄武等(2002)将与花岗岩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系统分为:Sn-W云英岩型矿床有关的浅-深位花岗岩岩浆热液系统;斑岩-矽卡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多金属、贵金属矿床有关岩浆-大气水热液系统;浅成低温热液脉型和角砾岩型金矿床有关的大气水为主的热液系统等。近年来花岗岩ISMA成因类型的划分研究发现,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产出的构造背景及在地壳中的部位不同,造成不同类型、不同成因花岗岩有着完全不同的成矿作用和特征。这在秦岭、华南等地区表现都很明显,华南的铜、铁、钼矿产多与I型或同熔型花岗岩有关,而钨、锡、铀、钍等矿产多与S型花岗岩或改造型花岗岩有关(徐克勤等,1982;卢欣祥等,1994;王德滋等,2002),秦岭造山带花岗岩与金、钼成矿作用(卢欣祥等,1989,2000;李先梓等,1993),以及A型花岗岩与锡、铌、钽、钨、钼矿产具特定的成矿专属性特点(Collins et ,1982; Pitcher,1983;卢欣祥等,1989;郑基俭等,2001;汪雄武等,2002)。又近年来发现许多铜、金、铁、钼、钨等重要金属矿床都与小侵入体有关,进而提出小岩体成大矿(汤中立等,2006)。腾吉文等(2009)认为大型岩基体(或成矿母岩体)与壳幔相互作用、巨大的岩浆-流体成矿系统密切有关,而大型岩基体派生的众多小岩枝与周边介质耦合,使成矿元素不断聚积,形成了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或矿集区。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小兴安岭地区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及专题科研工作的系统开展,对“花岗岩海”的形成时代、成因和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其大陆动力学演化历史和与贵金属、多金属成矿作用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在小兴安岭东南一带相继探明了鹿鸣斑岩钼矿、东安岩金矿等超大型矿床,以及众多钼铅锌矿(化)点等多金属矿床,且矿床均与早中生代花岗岩类关系密切,其矿床成因类型主要包括斑岩型、矽卡岩型、矽卡岩-热液叠加型、热液型、火山-次火山热液型和低温热液型矿床等(尹冰川等,1997;赵明玉,2000;韩振新,2004;张炯飞等,2004;杨言辰等,2005;时永明等,2007;韩振哲等,2009c,2010a,b),说明该地区有色金属及金等找矿潜力仍十分巨大。但目前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如花岗岩时空分布规律、显生宙花岗岩与壳幔相互作用以及地壳垂向增生以及多金属、贵金属成矿作用之间内在关系;早中生代底侵作用与巨量花岗岩成因、地壳垂向增生、演化以及碰撞后大规模伸展构造体制下的多金属矿集区、(超)大型矿床形成之间的关系(毛景文等,2004;胡瑞忠等,2008);古亚洲洋与环太平洋两大构造域转换过程的机制及时代等一系列基础问题,制约着与两大构造域有关成矿带的划分、展布、叠加关系等成矿作用的认识,以及早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多金属、金矿床成矿系列、找矿方向、成矿模式建立等。

地球科学探秘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选题的背景和价值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民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长,结构也不断的优化。互联网作为网民权利、利益表达的新渠道,致使网络事件风起云涌,但是我们的政府在态度和机制上表现不足。在政府建立的各种网络民意通道也存在着各种现实的问题,致使网络民意向政府表达的内部通道不畅。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网络民意和公共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有了理论和现实的价值。2互联网发展迅速从1986年高能物理所ALEPH组从北京给斯坦伯格(JackSteinberger)发出的第一份电子邮件到1994年中国被允许加入互联网,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可谓迅速。截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3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为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88亿,网民数量全球第一。在IP地址方面,也仅仅次于美国和巴西。①同时,以用户参与为本质的W0,以其开放性、真实性、自组织性、聚合性等特性也为互联网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互联网正以蓬勃的发展之势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互联网的时代己然到来。3网民结构优化除了网民数量在逐渐扩大以外,网民的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网民的年龄结构逐步向中年和老年人转移,网民意见的理性表达有了提升;网民的高学历结构渐趋稳ice`,大专及以下学历稳占网民比例的l/5以上,网民意见的知识性得到了保障;网民的职业结构方面,学生群体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变得更加丰富、合理;城乡结构方面,农村网民的规模逐渐上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农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这一比例一也将进一步的改善。总之,网民结构的优化,为网民V"见的真实性、了一眨表性私!独立性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摘要生态环境在恶化,资源在消耗,人口在增长,为了人类的持续发展,需要迅速发展高科技,规划研制新对策。本文从人类发展需要及科学理论趋势出发论述了地球科学各门类的大体系综合理论跃迁的观点,提出以地球深源岩浆热动力为主链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态环境圈的总体物质-热力运动高统领性理论。建立新型高技术观(监)测系统。关键词地球科学大体系理论;地球热动力学;全球变化与持续发展对策;圈层动力偶合;垂直热动力链;能源-资源系列;生态环境系列;灾害系列;地球演化与生态环境变迁;星体比较地质学;理论地质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与大自然斗争的知识经验,近200年来形成了地理、地质、海洋、气象、环境等十几个现代地球科学门类和边缘交叉学科。结合社会需要各自得到相应的发展。近20年来随着经济开发范围的日益扩大、工程规模的迅速增长,当代人类的发展面临着生产力发展滞缓、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灾害冲击等一系列复杂局势,人类与地球自然环境的冲突明显地紧张起来。我国地理、地质、自然、经济状况复杂,人口众多,生态环境基础脆弱,目前又处于生产力发展的特殊时期,因而人地关系的矛盾就更加尖锐复杂,损失日趋严重。新的趋势预示着人类的发展面临着全方位的科学技术挑战,单学科的理论方法已无法全面解决这些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地球科学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转换关头,急待在新的形势下利用新的信息背景和原有各学科的基础,根据系统论、认识论和新的哲学思想,调整内部结构,重新组合,探索总体规律、发展高统领性理论,提高地球科学理论的纵横洞察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经济技术效益。近年来航天航空遥感、深层地球物理勘测、超深钻探给地球科学提供了丰富的全球性、区域性宏观信息和地球各圈层的纵深断面资料,微观、超微观研究方面也有明显的进展,大量科学发现、经济建设教训揭示出地球科学的弱点在于孤立自闭、表浅地对待地球大体系运动,很多跨学科、高层次、大纵深的规律理论无法析理脱颖出来,单学科的进展受到复杂背景的限制,不少学科概念、理论和实用生态环境大变动,如冰川、洪涝、干旱、地震、火山和早期人类文明点的绝灭,例如玛雅文明的消失,大西洲的沉没,庞培城的覆灭,印度的死丘事件,古人类的几度兴衰等。这些生态事件的原动力都远非地球外力所能解释,而是来源于地内本底更强的热动力条件,当然也可能包括少量的天文原因,作为太阳系整体的日地关系上,地内热潮与太阳系的热振荡也是统一的过程。综上所述,全球生态环境变化包涵着地球外动力低能态的变动和地内强热动力高能态的剧烈灾变,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域内综合地显现出来,其中地内高能态灾变是本底,是背景,是基础,是主流,是本质。外力运动是导生的、微弱的、缓慢的,从总体能量级别和结果看,比地内本底背景低1~2个数量级。目前我们有点不分主次地将它们混同对待,所以在理论、方向上有所失误,导致一系列探测、研究成效低微的恶果。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计划,因牵涉的学科、社会人文及技术经济问题十分广泛、复杂,现有成果距离真正揭示内在规律,分清大自然本底变迁与人类社会影响,作出全面准确的科学推论和有效对策尚有很大距离,是地球科学界一项复杂长期的使命任务。建议有关学科的专家们思考、论证,以期进一步明确全球生态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科研攻关方向,调整计划,加速发展地球科学综合大体系理论,谋求更现代化的观测监控技术环境,争取为人类文明的昌盛,作出更大的贡献。理论方向正确了,接着就是要研制一套体现当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探(监)测技术和研究方法、策略。所以,将研究中心重新调整到面对整体地球大自然环境、整体系动力学研究方面,深刻解析全球变化和地区生态环境变化,超前发展具有全球变化特色的地球科学大体系理论。其中遥感技术在这个领域的探测潜力急待大力开发,以期尽快形成相应的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和预测能力,为此建议:(1)结合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发展航天对地遥感技术系统,开发精细图像和宏观微弱变态的遥感数据潜力,总结出多类型的动态标志。航天遥感是当前有发展前景的对地连续观测系统,空间、时态、波谱分辨率正在迅速提高着。过去30年也发现了大量地球生态环境变化的现象,由于缺乏专题科研任务,所以进展不大,这不等于说已有大量的遥感数据库中就开发不出来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的基础依据,而是注意不够、投入不足、研究不深而已。(2)以地球中心为基点,大地水准面为参考,建立足以标示高、中、低级物质、能量运动的全球动力学坐标系,建立全球生态环境变化,大自然背景变迁的多专业综合数据库,同时考虑扣除近250万年来的地外天文影响因素。(3)以地球深源热动力垂向柱状(包括海洋、陆地)地质-生态环境链模型为理论依据,在全球现实热活动的敏感点即“烟囱口”建立200~300个地面监测站和空地对比定标场,主要监测地内热流值,5~10m深温度变化,地应力值、微量气体测量,作为航天遥感探测、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基站。可与气象、地震、火山、地内灾变源、地球的敏感点入手,将各类灾害分布的时空规律总结出来、它们在空间上往往是分布在地内热动力的灾变点(带)、而且成串、成系列地分布,如地内热爆炸-火山-地震-地表强爆-海啸-海水强湍流-强气旋(飓风、台风)-干旱-暴风雨-雷电-生态环境灾变-崩塌、滑坡、泥石流、生物灾害,它们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有征兆标志可供监测预防。灾害源有很多特征,可以用来恢复历史、观测现实、预测未来。灾害发生的时间规律、即地内热爆炸的时机,可能要涉及整个太阳系的热灾变环境,不能仅考虑地球本身的原因,要从天文、地质相关追溯中,逐步探索这些规律。要总结灾害系列的征兆标志、前因后果,建立全球性、区域性的航天航空灾害监测网络(包括仪器系列、台站、通讯、汇录、数据预报),逐步提高预测预报能力,防灾减害,保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现行的环境地质研究中也普遍存在忽视主导大背景的弊端,因而勘测水平不高,导致严重的工程教训。例如大型工程的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评价,多从表浅地壳出发,忽视深部岩浆热动力条件,得出片面的结论。地面沉降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环境地质灾害,往往单纯归结为由地下水过量开采所致,忽视了地动性,特别是深源动力引起的地表升降。水资源评价也是只考虑目前探采深度几十米、数百米的表浅空间,得出地下水不足的结论,殊不知地下水的深源供给是很有远景的,一般情况下不必担心地下水不足而遏制人类活动,关键是防止污染破坏。缓慢的环境变迁如干旱化、沙漠化、水土流失、海岸线变迁,除了目前意识到表浅地质、地理因素外还有更重要的地球内部热动力背景有待去探索,否则也难以得出更深刻的结论。比较大型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除现在注意的地理、地质原因外,地内热灾变才是更重要的原因。地震地质目前预报不够成熟的根源也在于对震源机制理解过浅,仅着眼于固体机械运动的结果。总之,地球科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有待重新认识、重新评价,以向更深入、更高层次发展。地球各圈层间有复杂的物质通量和动力耦合关系、因果关系,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就寓于这种复杂的背景中。当前我们对地球、大自然的认识尚很肤浅、片面,更多的奥秘仍有待去深入探索。高深科学理论的发展离不开高技术的支撑,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为高理论的启动提供了初始条件,为新理论的萌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基础。但从新的地球科学大体系理论发展需要看来,这些观测技术仍很不够,需要补充很多新的探测方法,例如高精度的温度探测,高灵敏度的气体探测,成系列的监测网络、台站和信息处理中心,新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生物学观测技术等,从而组成大的观测系统和配套系列,提高信息捕获能力,使科学技术与科学理论相互促进、扩展地球科学的观测领域和观测精度,为地球科学理论的大幅度发展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调动千万地球科学工作者向新的理论进军,全面评估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制经济持续发展战略,谋求高效对策,为人类的文明昌盛作出应有的贡献。———录自:CNC-IGBP学术交流论文集,1985[纳米比亚]布兰法山圆涌构造内蒙古阿巴嘎旗北新生代火山圆涌构造

地球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自然科学,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地球科学承担着揭示整个地球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使命。它的研究对于人类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促进和推动作用。近些年来,行星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变化过程、层圈相互作用及地球动力学(包括宇宙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促进人类开始建立全新的、科学的地球观和宇宙观。而且,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些重大基本理论问题,如天体的起源与演化、行星系统的构造与动力学、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等问题的探索与最后解决也都离不开地球科学的理论研究。地球科学是人类在实践和应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研究更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地球科学在寻找、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中起着巨大作用。自然资源主要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及土地资源等。能源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首要位置,而现阶段的能源资源还主要是依靠石油、天然气和煤等,这些都必须从地下寻找和开采;发展工业需要充足的矿产资源作为原料保证,发展农业所需要的磷、钾等肥料的原料也是来自于地下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无论工业、农业还是民用都离不开水,而地下水是目前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也需要用地球科学的理论寻找和开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60多年来,我国地质工作者以自己的艰苦劳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大贡献。世界上已知的171种矿产在我国均已发现,已探明一定储量的矿产达158 种,其中钨、锑、锌、镁、石膏、石墨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铜、锰、铝、铅、锡、钼、金、汞等矿产的探明储量位居世界前列;一批大型油田的相继发现与开发,摘掉了我国贫油的帽子;在世界上有许多被认为是稀有金属(如铌、钽、钛、钒等)的矿产,经勘探查明在我国并不稀有。地质及水文工作者还在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带探明了大量地下水资源,缓解了当地工农业及民用缺水的威胁。地球科学在指导人类如何适应、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以及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气象学的研究与人类的生活、生产等各方面的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短期和中、长期的气象预报,可以加强各种农事活动的计划性,如播种、移栽、收割等;为了保护农作物,避免或减轻一些不良天气现象,如霜冻、干旱、大风、暴雨等的危害,必须洞悉这些天气现象的发展规律。同样,航空飞行也需要随时掌握气象情报来保证飞行安全;航海工作也要避免恶劣天气的危害;强烈的暴雨、风、雪会影响陆上的交通安全;此外,水利、城市建设、林业乃至人类生活的一举一动都无不与气象或天气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在发展生产和建设的过程中,常常需要修建一些大型的工程设施,如公路、铁路、港口、水坝、核电站等,为了确保这些工程在建成后能安全运转,就必须事先应用地质学的研究进行详细的地基选址与场地稳定性评价,弄清场地的地质条件,尽量避开各种不利因素。有些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常给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带来不良后果,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这时,人类可以运用地球科学知识来设法保护和治理。此外,一些突发性的地质事件往往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如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这时,人们可以根据它们产生的机理和发展规律,预测、预报或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灾害的发生。有关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和管理的研究,首先必须进行定性评价,地理学是这类定性评价的主要依据。要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必须对全部地理条件加以综合考虑,从区域规划、建立合理的区域经济结构出发,择优选取。如农业区划、工业布局、交通建设、环保、城市规划、旅游等多方面都有地理学的应用问题。其中主要是自然资源和条件的评价,人类影响地理环境所引起的变化预测,环境的合理地域组织,区域经济结构的优选等方面的应用。地球科学还将在指导人类社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减灾、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其中包括地球科学许多领域的综合性研究与应用。当前,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艰巨的、紧迫的、深广的、复杂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及社会发展问题,如大气与水体污染、气候异常、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许多资源面临枯竭、人口急剧膨胀等,这些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且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类活动对环境恶化的影响强度还在不断增加,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与耗竭趋势也仍在继续。要尽快地控制、防止这种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治理已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环境向良性转化;抑制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与依赖;并最终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这些都与地球科学有着密切关系,也是未来地球科学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因此,可以说地球科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基础,它不仅要研究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自然演变(特别是资源、环境、全球变化等)规律,而且还要为社会发展提出规划、管理依据(如资源永续利用、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  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  有资格申请学位并为申请学位所写的那篇毕业论文就称为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论文又是毕业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具有四大特点:①学术性 ②科学性 ③创造性 ④理论性一、学术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二、科学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三、创造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 唯物主义和 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四、理论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表论文的过程   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  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   发表论文审核时间  一般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为14-20天。   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   期刊的级别问题   国家没有对期刊进行级别划分。但各单位一般根据期刊的主管单位的级别来对期刊划为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是省级单位。国家级期刊主管单位是国家部门或直属部门。

地球科学与环境保护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初中

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和改善我们自身的生存环境,君不见,在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的乡村别墅(或山区小筑)中居住和生活是多么美好惬意的事而喧嚣的城市越来越不适合居住吗?另一方面,地球只有1个,各个国家的人民都需要这种生活,只是1个或少数国家去保护环境是没有用处的,所以,环境保护是各个国家都要协作完成的,这就有了国际压力,联合国有专门负责这个的。中国前N年只顾发展经济,而没把环境保护当重点,空气污染、大气浑浊、破坏环境等等比较严重,不过,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所以现在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要。低碳生活、节能节电、节能减排等都是为了保护环境。

1、环境保护就是运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及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保护人类健康,造福子孙后代。2、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3、提升环保的政策力度,从而更好地采取治理和应对突发环境事故,是当前急不可待的任务。

什么是地球科学,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对象、意义? 答: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如人们要靠山川大地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要从地球中开采矿物资源制造生产和生活工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便发展生产,要与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因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地球的认识,并且逐渐形成了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地球科学。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六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一。主要包括地理学(含土壤学与遥感)、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空间物理学以及新的交叉学科(地球系统科学、地球信息科学)等分支学科。 地球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认识地球,并利用这种认识保证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 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包括环绕地球周围的气体(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水体(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具体为(1)地球的结构:层圈状 (2)地球的构造:指地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及其它们的分布规律及演化。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壳幔作用,山脉-盆地,大陆-海洋(3) 地球物质:各种元素-矿物-岩石-矿床-地层,它们的分布及其迁移富集规律 (4)地质事件:地壳运动在地表反映如地震、火山、海啸、褶皱、断裂等;(5)预测和预防将来发生的地质事件 地球科学是人类在实践和应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其研究首先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意义: (1)地球科学在寻找、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中起着巨大作用。能源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首要位置,而现阶段的能源资源还主要是依靠石油、天然气和煤等,这些都必须从地下寻找和开采;发展工业需要充足的矿产资源作为原料保证,发展农业所需要的磷、钾等肥料的原料也是来自于地下矿产资源;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无论工业、农业、以及民用都离不开水,而地下水是目前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也需要用地球科学的理论寻找和开发。 (2)地球科学在指导人类如何适应、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以及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气象学的研究与人类的生活、生产等各方面的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短期和中、长期的气象预报,可以加强各种农事活动的计划性,如播种、移栽、收割等;为了保护农作物,避免或减轻一些不良天气现象,如霜冻、干旱、大风、暴雨等的危害,必须洞悉这些天气现象的发展规律。同样,对于航空工作也随时都需要气象情报来保证飞行安全;航海工作也要避免恶劣天气的危险;强烈的暴雨、风、雪会影响陆上的交通安全;此外,水利、城市建设、林业乃至人类生活的一举一动都无不与气象或天气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3)有关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和管理的研究,首先必须进行定性评价,地理学是这类定性评价的主要依据。要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必须对全部地理条件加以综合考虑,从区域规划、建立合理的区域经济结构出发,择优选取。如农业区划、工业布局、交通建设、环保、城市规划、旅游等多方面都有地理学的应用问题。其中主要是自然资源和条件的评价,人类影响地理环境所引起的变化预测,环境的合理地域组织,区域经济结构的优选等方面的应用。 (4)地球科学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它承担着揭示整个地球的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使命。它的研究对人类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百度文库-feDvVRcZEMFszx09Jbg7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