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我眼中的社会工作论文2000字

发布时间:2024-07-16 21:09:11

我眼中的社会工作论文2000字

一、我心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人都有饭吃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再也不会有人活活地饿死了,不管多么的穷困僚倒,每个人都能从政府或社会慈善机构那里得到的足够营养且体面的食品以及衣物等生存必需品。在这个社会里,不会有人为了讨口饭吃而四处流浪乞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惨人寰将成为永远的历史。二、我心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人都有退休金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凡是达到退休年龄的公民,都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足够其生活所必需的退休金,不需要依靠他人,就可以凭退休金体面、尊严地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所有老年人都可以到养老院瑞安享晚年,不会发生因为赡养、照顾老人问题而致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的人伦悲剧。三、我心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人都有房子住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不会有人因为没有房子住而浪迹江湖、四海为家、露宿街头、席天被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这个社会里,对于贫穷的人,政府会提供租金低廉、质量可靠的房子给他们居住;对于身无分文的人,政府亦将向他们无偿提供质量保证的房屋以供他们居住;他们不会被安置到一个单独设立的贫民区,他们可以跟社会各阶层的人平等地居住在一起体面地生活。四、我心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人都有医疗保障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不会有人因为生病了无钱治病而蜷缩在桥洞下客死异乡,不会有人无助地躺在家里绝望地等死。在这个社会里,没有一家医院敢将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拒之门外,政府为每一个没钱治病的人提供基本的人道的医疗保障。五、我心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人都有书读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不会有小孩因为家境贫寒而辍学在家,担当起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符的家庭和社会责任。在这个社会里,工厂里没有童工,街上没有流浪、乞讨或卖艺的儿童,所有的儿童都可以得到政府提供的免费的正规教育。六、我心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人都可以说话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不会因为说说话、写写诗词歌赋文章没经法庭审判就被抓去坐牢。在这个社会里,没有人敢警告你莫谈国是,你可以议论时政,品论政府官员,你可以对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评头品足,你不会因此遭到恐吓,不会因此遭受牢狱之灾。七、我心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没有歧视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正式工和临时工之别,同样的劳动将获得同样的报酬。在这个社会里,不管你是农村户口还是居民户口,不管你是工人身份还是干部身份,不管你的父母是高官还是小民,你都能得到一视同仁的法律赋予你的国家公民应有的平等待遇;你不会因为出生、门第、信仰、学识、能力等而遭受歧视或不公。八、我心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没有“暂住”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你不需要“暂住”在自己的国家里,每一个城市都是你温暖的家,每个人都可以到自己国家的任何地方工作、生活和居住,而不会被当作“盲流”强制遣送回原籍。在这个社会里,不管你在自己国家的那个地方生活和居住,你都能得到与当地居民一样的公民待遇。九、我心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没有“铁笼子”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对自己的生命和财产有起码的安全感,普通老百姓家里即使没有安装防盗门、铁笼子也不用担心被盗贼光顾。在这个社会里,打的时不需要隔着玻璃钢防护罩跟司机说话,走在街上不用绷紧神经面对陌生人的问路,不用提心吊胆有人来抢劫你的钱包。我心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体上就这个样子,我是个普普通通的小市民,没什么理论知识,整天忙于生计,也没时间学习,大道理我不懂,也讲不来,我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就这么简单具体。我不是个君子,没有崇高的理想,没有高尚的情操;我倒是觉得自己挺像孔夫子所描述的小人,只知利不知义,一听说要加工资就兴高采烈,一听说要加班就没精打采,一听说要交税就骂娘;唉,该加的工资老加不上来,该加的班倒是没少加,该交的税还是没少交。我热切盼望着我这辈子就能够享受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辉煌成果,如果我这辈子享受不到,我希望我儿子能享受到,如果我儿子享受不到,我希望我孙子能享受到……我祖宗十八代生于斯、长于斯,我深深地热爱着这片故土,我不希望我的子孙们为了拥有这些基本的生存权利而移民他国从而逃避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华儿女应尽的民族责任!我希望我的子孙们不要嘲笑我的这些理想,我希望他们能够明白,为了这些在他们看来也许微不足道的理想,他们的老祖宗当年曾经为之呕心沥血奋斗了一生。我希望将来我的子孙们敢拍着胸脯豪迈地说:“我是中国人” !我希望将来他们能在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刻上这么一句话:“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 天佑中华!

读了一篇叫《人生无乞丐》的文章,这篇文章很精彩,所以我的感触十分多。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朋友从南站办事回来,下小雨的正午有父子俩,看看那个男孩:从“闭着”、“微微睁开”、“牵引”以及“摸索”中可以看出这个男孩十分可怜,在冷漠的人中,有一个妇女在气恼中,孩子冷峻地说出:“阿姨我不是乞丐,我是卖唱的”。这句话让人们大吃一惊,“掌声一片”!朋友竞会发出这感叹: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小孩却已经不屈地承受生命!他怎么能是乞丐呢?后来,作者伸出了之手,那是一种尊重。 说起乞丐,许多人都会嗤之以鼻,打心眼里瞧不趣他们。然而,在一辆公共汽车里,一个卖唱“行乞”的小男孩却久久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为什么?再来一起看看小男孩:“闭着”、“微微睁开”、“牵引”、“摸索”中,我们看到了个多么可怜的孩子!但他“自弹自唱”,行乞时,“没有……也没……只是……然后……“尤其在人们的冷漠中,那个妇女的气恼声中,孩子却冷峻地说了:“阿姨我不是乞丐,我是卖唱的”。这不由得让人为之一惊,“掌声一片”!强烈的对比中,我们感受到小男孩内心燃烧着的一份不屈的力量。难怪朋友会发出这感叹: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小孩却已经不屈地承受生命!他怎么能是乞丐? 其实,每一个人都应受到尊重,因为每个人都有尊严。作为生活的弱者,他们同样应该得到尊重,因为他们也有尊严。尊严无价!

我眼中的社会2000字论文

你是哪个班的,让我看到你论文是抄的你就准备思修挂科吧

求人不如求己,说不定你写了思修老师会感动的哭得,期末给你个满分,哈哈

(1)联系工作实际选题要结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特别是自身工作实际),提倡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特别鼓励结合当前社会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建议立足于本地甚至是本单位的工作进行选题。选题时可以考虑选些与自己工作有关的论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上升为理论,或者以自己通过大学学习所掌握到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引起实际工作问题。(2)选题适当所谓选题要适当,就是指如何掌握好论题的广度与深度。选题要适当包括有两层意思:一是题目的大小要适当。题目的大小,也就是论题涉及内容的广度。确定题目的大小,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如果题目过大,为了论证好选题,需要组织的内容多,重点不易把握,论述难以深入,加上写作时间有限,最后会因力不胜任,难以完成,导致中途流产或者失败。相反,题目太小了,轻而易举,不费功夫,这样又往往反映不出学员通过几年大学阶段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也失去从中锻炼和提高写作能力的机会,同时由于题目较小,难以展开论述,在字数上很难达到规定字数要求。此外,论文题目过小也不利于论文写作,结果为了凑字数,结尾部分东拼西凑,结构十分混乱。二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当。题目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论题涉及的深度。确定题目的难易,也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量力而为。题目难度过大,学员除了知识结构、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外,资料搜集方面也有局限。这样,就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致使论文写了一半就写不下去了,中途要求另选题目。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不要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去选一些自己不可能写好的论题;又不能贪图轻便,降低要求,去写一些随手可得的论题。(3)选题要新意所谓要有新意,就是要从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出发,在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或者虽已提出来,但尚未得到定论或者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只要自己的论文观点正确鲜明,材料真实充分,论证深刻有力,也可能填补我国理论界对某些方面研究的空白,或者对以前有关学说的不足进行补充、深化和修正。这样,也就使论文具有新意,具有独创性。

顾炎武:号亭林,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著有《日知录》。

我眼中的社会工作论文

大学生就业难之舆论压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近年来已成为中国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 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的难题似乎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传来消息,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 中国高校自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连续超过10年的大规模扩招,大学生数量短时间增加了好几倍,金字塔的顶端一下子肿了好几圈。可惜的是,社会岗位并没有突然“肿胀”。于是,伴随扩招而来的是大学生地位的下降,从前人争人抢的“天之骄子”,变成了饱尝艰辛的求职者。碰到今年金融危机,经济不景气,大学生就业越发显得困难。 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各方面的原因,国家政策,企业招聘和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及观念转变都很重要。所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国家和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然而现在舆论的报道却无形之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按照金字塔的“挤回”效应,上层容纳不了,就挤压回下层去,所以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难免有人从事低端行业。这在人均受教育程度高的国家,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美国有大把“端盘子”的大学生,也没见人家社会失衡。但是在中国,媒体的特别报道,观者的特别关注,带着一种“娱乐加讽刺的社会另类效应”,实际对求职的大学生,并无特别帮助。 据了解,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文件,指导“十二五”时期毕业生就业工作,推动形成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今后一个时期,一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采取鼓励性政策,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二是强化服务培训,挖掘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要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意愿的岗位。同时要加强就业需求预测,引导高校优化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此外要将公共就业服务延伸到校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帮助大学生更好适应社会需要。三是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努力解决好家庭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问题。要实施基层就业项目,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实施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托底安置;要认真落实取消就业体检中乙肝检测项目的规定,维护公平就业权利。希望这些能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有所缓解。 同时,人们应该理解大学毕业生的苦处:从前看不上眼的低端行业,现在要努力的用平常心去接受,和芸芸大众一起抢饭碗;从前在校园里“粪土”过各类“万户侯”,现在不得不为生活放弃清高。从“金字塔”尖掉入社会底层,接受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何况还要考虑到媒体和观者“娱乐加讽刺”的放大关注。 大学生们已经在努力接受现实,转变就业观念,如果对毕业生就业的选择,还有太多“娱乐加讽刺”的话,实在是有害无益。真不知道,那些高喊让“舆论矫正这些行为”的坐而论道者,除了空谈所谓的理想之外,有什么快速有效的办法帮助大学生就业?如果没有,那就请收起高调,对那些从事“低端行业”的大学生,多些理解和鼓励。 因为我们一直在努力!所以也请社会多一些理解和支持!

在我眼里,但凡是以协助困境中的人摆脱所面临的困扰,促进其个人成长和发展,生活的更好为目的工作都属于社会工作。

我眼里的社会  我是在父母严厉的管教下长大的。小时候,我总是幻想着一夜之间长大,到那时候就可以真的不受任何束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真的成为一只自由的小鸟了。而今,成人冠礼已过,我真的成年了,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高兴,反而对社会有一种厌恶和对走向社会的恐惧。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社会的认识也一天天加深,而我的心情也一天天的沉重,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连校园都已经变质,俨然成为一个微型的社会了。  我喜欢看电视,通过它我间接的感受到了社会。我总不明白社会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坏人,让我觉得世界好黑暗。我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并没有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却去打家劫舍,难道他们不能正经地谋份工作吗?我不明白焦裕禄越来越少,而贪官却并不见少,难道当官儿的一定要搜刮民脂民膏吗?我不明白有些人明知生态环境重要,却依然过渡开发,乱砍乱伐,难道只为了去换取那几张花花绿绿的钞票吗?我还不明白,为什么社会上人们相处越来越艰难,难道世界上真的没有真挚的友情了吗?我不明白……  面对这一切,我迷惘了,我胆怯了。我摸不透成人世界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游戏规则;我做不到对周围的事物和周围人的目光满不在乎;我做不到为了金钱牺牲自己的尊严和亲朋。我很传统,我不大方,我不是都市现代人。  我害怕走向社会。我怕自己纯洁的心被世俗玷污,怕自己真挚的心遭到无情的践踏,怕自己被伤得千疮百孔,怕受伤后只能独自一人在暗处默默地舔舐伤口,怕人生路上陪伴我的只有寂寞、空虚和痛苦。我不想弄虚作假,不想斤斤计较,不想禁锢自己,不想战战兢兢地生活,只想做我自己。  然而怕归怕,我知道自己终将走入社会,抑或自己已在社会而不自知?在这个社会里,我看到了异形,嗅到了怪味;我也许会遍体鳞伤,但在我的心里总是固执地相信,或者说总有一丝希望,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世界还是美好的。  在我即将走向社会、尚未被染污之前,谨以此文作为自己曾经天真的鉴证,也作为对自己逆风飞扬、改造世界的激励。

有人因为受不了生活的折磨而离开世界,有人因为痛苦的经历而辗转难眠,有人带着对社会的憎恶伤害他人,有人哭着喊着却孤立无援……社会工作就是依托社会的需求而产生的,每一位社会工作者都有着令人敬佩的担当与责任感,他们为社会的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牵着很多对生活茫然无错的人的手,代领他们走出黑暗,拨开迷雾,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之火。正像我们老师所说:我们无法保证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但是我们可以努力让它不变得更坏。社会工作真的是一门很值得大家尊重与研究的学科。

我眼中的社会工作论文3000字

社会工作是一个职业,是一个专业,有着自己的价值伦理,也有着专业理论、专业技术,社会工作所涉及领域广泛,包括老年人,妇女,儿童,也包括社区,学校,企业等。社会工作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义工、志愿者、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也不是评论里面所说的清洁工人。社会工作可以百度具体了解一下。

看了回答,很想为我的专业澄清一下,社会工作不是社会工,不是义工,不是大街上扫地的大爷大妈,不是志愿者………社会工作是助人自助的专业是一种正规职业,它的服务领域贯穿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障、学校、医务、司法社会工作等。

我也是这个专业的, 论文的事情的确特别烦人,想起我当时写的时候那个痛苦头皮都在发麻。后来不行了, 在网上搜这方面论文的时候,无意间找了个轻风论文网,真不错啊,还有在线的老师辅导,半个月的时间就帮我搞定了, 真是效率,之后导师要什么参考文献,数据演示和截图都给我搞的服服帖帖的,哈哈。如果你想写篇好点的文章, 建议找轻风论文看看哦

有人因为受不了生活的折磨而离开世界,有人因为痛苦的经历而辗转难眠,有人带着对社会的憎恶伤害他人,有人哭着喊着却孤立无援……社会工作就是依托社会的需求而产生的,每一位社会工作者都有着令人敬佩的担当与责任感,他们为社会的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牵着很多对生活茫然无错的人的手,代领他们走出黑暗,拨开迷雾,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之火。正像我们老师所说:我们无法保证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但是我们可以努力让它不变得更坏。社会工作真的是一门很值得大家尊重与研究的学科。

我眼中的社会学2000字论文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评“社会批判理论”的绝对否定观今天,几乎整个人类都浸泡在经济的海洋中,思想的花朵开始枯萎,哲学成了不合时宜的“文物”。所以,“批判”这个带有浓重理性色彩的词语几乎被人们忘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性地体验着“竞争”的乐趣。但是,在近现代思想史上,“批判”一词曾经红火过,在今天回忆起这个词语,或许能够获得些微的学术乐趣。因为一个无批判和不再需要批判的时代,可能恰恰是从激烈的批判时代衍生而来的。象法兰克福学派这样的批判理论已经无所不用其极,在它之后的思想家又怎能再度拣起批判的“眼镜”呢?我们知道,在德国哲学家眼中,“批判”一词是倍受青睐的。自从康德用“三大批判”构建起哲学大厦以来,批判就成了哲学家手中的法宝。在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中,“青年黑格尔派”曾使批判泛滥过。在20世纪,法兰克福学派再一次滥用批判,把哲学批判发展到顶点,以致于再也无路可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因为,这种批判对现实中的一切存在所作的绝对否定,使哲学不再是人类的理性,而完全成为哲学家愤世嫉俗的牢骚。一、把“批判”写在旗帜上法兰克福学派是由众多理论家组成的一个思想流派,不同思想家的理论观点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激烈的批判精神使他们在社会批判理论的旗帜下聚拢在一起。社会批判理论对现存社会进行的激烈批判涵盖了现代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这令以往一切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们都难以望其项背。具体地说,社会批判理论是一种致力于现代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这种理论要求在总体上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泉源。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从一开始运用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现成结论去度量现代资本主义,到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等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结合在一起,再到最终形成一套独立的社会批判规范和方法为止,法兰克福学派在马克思主义的名义下实现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尽管远非彻底但却非常全面的批判。早在法兰克福学派奠基时期,霍克海姆在题为《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这篇社会批判理论的纲领性宣言中,就提出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以坚决的批判,努力使它成为一个更加正义、人道的社会。霍克海姆认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而批判的时代所需要的是批判的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致力于建立的理论就是适应批判的时代要求的批判理论。在霍克海姆看来,传统理论是产生于现存社会制度并把现存社会制度作为自然的、永恒的东西接受下来的理论,它以维护现存社会制度为宗旨。它在对历史事件加以解释时,以为与操纵物理自然过程相似,都要求积累一大批知识,甚至是一套经过整理的假说提供的知识。由于积累知识的需要,理论的概念总会被绝对化,变成了具体化的意识形态范畴,而理论的批判功能却因此与它绝缘了。传统理论的理论活动特点“不管是象在历史学和其他具体的描述性学科里那样,问题在于综合大量资料并获得普遍规律,学者特有的主动性(即理论活动)都是接受、改造实际知识,使它合理化。”[1]因而传统理论对于现存的社会制度有着修补功能,善于发现现存社会枝叶上的不和谐因素并提出修改方案。而现存社会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性却被作为先定的合理形式,并且被作为检验和排斥任何新产生的不谐和因素的标准。霍克海姆认为,与传统理论不同,批判理论独立于现存社会制度之外,把现存社会制度理解为一个系统的过程。在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批判中破坏一切既定的、事实的东西,证实它们的不真实性,从而加以否定。他说:“批判理论关注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2],它不在于揭示某些社会弊病,并提出救世良方,而是把一切弊病看作现存社会结构的组织方式必然造成的,它拒绝承认现存社会结构中具有任何有用的、适宜的和富有价值的因素。批判理论从具体的、现实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出发,去认识他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所遭受的异化,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和文化意识形态危机,寻找个人解放的道路。批判理论拒斥对社会历史作抽象的、逻辑的探讨,要求具体地分析社会历史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进程,它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主体-客体统一的和运动着的总体。因此,批判理论超越一切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一种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立场和政治实践,它除了对废除社会不公正感兴趣之外,再无其它要求。也就是说,批判理论是从属于反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斗争的,是这个斗争的产物和一部分,它自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是独立于资本主义社会而对这个社会展开批判的。二、社会批判理论的特征霍克海姆认为社会批判理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批判理论怀疑既定的社会存在是现实的人的先决条件。霍克海姆说,尽管批判理论“产生于社会结构,但它的目的却不是帮助这个社会结构的任一要素更好地运行;不管从它的主观意图还是从其客观意义来说,都是如此。相反,当较好的、有用的、恰当的、生产性的和有价值的范畴被人们在现存社会秩序中加以理解时,它怀疑它们,并拒绝承认它们是我们对之无能为力的非科学的先决条件。”[3]因为,“在采取了批判态度的人看来,现存社会整体的两面性是一个有意识的对立。他们认为现存经济形式及由此产生的全部文化都既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又是人类目前能够并且已经给自己提供的组织的产物。因此,他们认同于这个整体,并认为它就是意志和理性。这个整体是他们自己的世界。同时,他们也感受到,社会可以与非人的自然过程、可以与纯粹的自然作用相比拟,因为由战争和压迫支撑着的文化形式并不是一个统一的自觉的意志的创造物。这个世界不是他们自己的世界,而是资本的世界。”[4]批判理论之所以认同现存世界的整体,其目的正在于否定这个整体。因为这个整体无非是由劳动分工和阶级划分构成的社会结构,无非是由个人活动之间的盲目作用决定的,一旦批判理论使个人活动从盲目性之中摆脱出来,纳入有计划的范畴,就能够实现对这个社会结构整体的否定。其次,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思维主体不同。传统理论的思维主体在一种“确定的框架”中活动,他与既有社会是统一的。批判理论则不同,它是一种不接受既定框架的思想。批判理论的主体“‘作为’科学家,学术专家把社会现实及其产物看作是外在于他的东西”,但他的目的则在于“试图消除个人目的性、主动性、合理性与那些社会建立于其上的劳动过程关系之间的对立”,“期待一种新型的劳动组织”,把知觉给予的客观实在“认作是原则上应该由人类控制的产物、或至少在将来会实际上由人类控制的产物”。[5]因此,“批判思想既不是孤立的个人的功能,也不是个人的总和的功能。相反,它的主体是处在与其他个人和群体的真实关系之中的、与某个阶级相冲突的、因而是处在与社会整体和与自然的关系,网络中的特定个人。这种主体与资产阶级哲学中的自我不一样,他不是一个数学点;他的活动构成了当前社会。”[6]再次,批判理论的唯一功能就是变革社会。霍克海姆认为,批判理论超越于阶级利益而不受这种利益所局限。持批判态度的人“对社会矛盾的描述不只是对具体历史状态的表达,而且还是促进变革的力量。”[7]批判理论不准备系统阐述某个阶级的感情和观念,它是与那些要求替无产阶级代言的理论不同的。同样,批判理论与一切资产阶级学说也是不可调和的,因为,它“不会为既存的现实服务,而只能吐露那个现实的秘密。不管在任何特定环节上可能发现的荒谬和错误有多么不可辩驳,不管那种可能表明是复仇行为的错误有多么多,批判理论事业的总趋向是不接受所谓人类健全理智的制裁。”[8]批判理论并不寄希望于财产关系的变革和新的社会合作方式所带来的生产率的增长,而是谋求社会性质的变革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对于持批判态度的人,“他的职业就是斗争”,通过他的斗争实现社会的根本变革。由于批判理论具有超越于阶级利益和超越于现实社会的性质,所以,它彻底变革社会的功能是具有充分保障的。第四,批判理论的目标是彻底消除现存社会的非正义和追求未来社会的合理状态。霍克海姆说:“批判理论追求的目标-社会的合理状态,是由现存的苦难强加给它的。”[9]现存的苦难是批判理论的动力和源泉,因为现存的苦难能够促使人们要求建立起一个合理社会的趋向,而不至于使思想成为偶然地认识到自己的东西。同样,正是现存的苦难把追求未来合理状态的努力放置在对现在的批判之中。在批判理论看来,对现在的批判本身就是把当代社会转化为一种正义社会的活动。对于批判理论来说,至关重要的是它形成了永远与被压迫阶级之间的动态统一,它对社会矛盾的描述不限于对具体的历史状况的表达,而且旨在促进社会变革。所以,批判理论是一种超越现在的现实,它关于消除社会分裂和非理性状态的见解,它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在其批判中不断地得到更新。在法兰克福学派以后的成长过程中,霍克海姆对批判理论作出的上述规定得到了证实。马尔库塞、弗洛姆,甚至哈贝马斯都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方面表现非凡的人物。他们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单面性”的指责,对晚期资本主义国家合法性的怀疑都体现了不屈的批判精神。但是这种批判远非是积极的,因为它把现实的社会存在与现实的人割裂开来,把批判的主体限制在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的少数科学家、学术专家之列,试图超越一切阶级,用所谓“正义”与“非正义”来取代革命阶级的价值评判,所以,它走上了绝对怀疑论的道路。它不仅怀疑现实存在的合法性,而且对自身的存在也产生怀疑。在这种绝对怀疑的前提下,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也必然会在“不断超越”的要求中化为乌有。三、社会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是以“否定的辩证法”作为其哲学基础的。早在1941年,马尔库塞在其《理性与革命》这部专门探讨黑格尔主义的著作中就以其特有的理论敏觉嗅到了否定的辩证法的思想,试图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提供“否定的”哲学基础。1947年,霍克海姆与阿多尔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出版,标志着他们亲手建立起来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否定的辩证法已初具体系的雏型。1966年,阿多尔诺发表了《否定的辩证法》这部专门著作,从而使否定的辩证法理论得到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在《理性与革命》中,马尔库塞极力去发现“批判的黑格尔”,他不仅在早期黑格尔那里发现了作为政治学范畴的国家整体和作为伦理范畴的文化整体的否定内涵,而且,通过对黑格尔逻辑体系的考察,把握客体、主体、实在、因果性等一系列范畴所标示的否定统一体;通过对黑格尔精神哲学的考察,揭示制度化了的交换关系整体、法律制度整体对个体的否定,并进一步超越这种否定,从未来的意义上理解被黑格尔规定为普鲁士现实的“在共同利益之中统一起来的自由个体的联合”。马尔库塞甚至干脆把黑格尔哲学称作“否定的哲学”。在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的分篇考察中,马尔库塞继续探求可供社会批判理论汲取的质料。马尔库塞认为,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必然证明其自身的世界被分成了对立的两个领域,一个领域是人在其中受制于他的劳动,以至于劳动限定了他的整个存在;另一个领域是一部分人占有和拥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由于这种拥有和占有而使其成为主人。”[10]由于这两个领域的存在,自我意识就只能从其“对立”的意识中获得自由。因为,作为客体的整体束缚了我的自由,致使自由是走出思维的领域,进入自我意识完全实现了自己的世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对现实持积极的“否定态度”。在马尔库塞看来,这种积极的“否定态度”正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所正在身体力行的。“否定的辩证法”这个词是由阿多尔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一书中提出来的,它是社会批判理论彻底反传统的标志。就如阿多尔诺在其《序言》的第一句话中所指出的:“否定辩证法是一个蔑视传统的词组。”辩证法这个概念已经蕴含着否定的含义,即通过否定达到肯定,马尔库塞在《理性与革命》中也已极力证明“否定性”是辩证法的基本特征。阿多尔诺认为仅仅去发掘辩证法的否定内涵还不够,必须在“辩证法”之前冠以“否定的”这一定语,才能更彻底地突出辩证法的否定特征,才能表明社会批判理论的绝对否定性。因为,在社会批判理论这里,否定就意味着批判、革命。既然他们从不准备在现实社会中发现物质革命的主体,去完成物质的行动,而仅仅期望通过自己的理论批判去实现社会变革,那么在他们理论的旗帜上写上“否定的”一词,也许能起到惊世骇俗的作用。阿多尔诺认为,辩证法是一种尊重客观事实的思维方式,是关于社会和自然的对抗的普遍解释原则。当然,作为普遍解释原则的辩证法决不停留在对表层的解释上,而是要求对现实的内在联系作以批判性反思,因此,辩证法只能是否定的。阿多尔诺认为,否定的辩证法正是从这一点开始了它的思维进程的。否定的辩证法的任务就是去“探求思想和事物的不相称性,在事物之中体验这种不相称性。”否定的“辩证法不必害怕被指责为不管事物的对抗性是否被平息都坚持客观的、对抗的固定观念。在未平息的总体中,任何个别的事物都是不平静的。”因为,“辩证法倾向于不同一的东西。”[11]阿多尔诺所理解的辩证法只有一个原则,即绝对的否定,他说:“被否定的东西直到消亡之时都是否定的”。不过,阿多尔诺一再声明,这种绝对否定的辩证法决不进行抽象的否定,而是进行现实的否定,即坚持不懈地否定它不愿意认可的现存事物,即使否定之否定也不会意味着肯定,他说:“否定之否定并不会使否定走向它的反面,而是证明这种否定是不充分的否定。”[12]如果认为否定之否定能够走向肯定和同一性的话,那只能是一种一开始就从肯定性出发的唯心主义幻想。“否定的辩证法”是“社会批判”的哲学表述。在《否定的辩证法》一书中,阿多尔诺表明了一种思想倾向,即对一切现实的和有可能成为现实的东西的作出绝对的否定。当然,对于社会批判理论来说,一切现实的存在无非是传统的凝结,对现实的批判也就意味着与传统的彻底决裂。因为,在他们眼中,现实存在着一切,无论是观念形态还是物质形态的东西,都已经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桎梏,人类的未来必须以现实的一切彻底毁灭的前提下。这无疑是一种激烈的历史虚无主义,是对社会革命一词的误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延续,不仅人的现实存在必须不断地从传统的存在中汲取其精华,而且,关于人类社会未来的设计也需要以传统的存在为前提。所以,面对传统必须作出理性的抉择。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否定都是事物前进和发展的环节,社会的进步正是通过否定之否定来实现的。而社会批判理论则把否定看成是绝对的东西,认为现实和未来之间是绝对对立的,所以它用以取代现实的所谓未来,只能是虚幻的、不具有成为现实的可能性的乌托邦。

学习社会学是在学习一种思考方式,分析问题的方法。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我们可以回望一眼一百年前的中国,大家就可以发现,那个时候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和现在是有着多么大的不同。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用过去的眼光来看待整个世界,也意味着不能用过去的方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社会学带着我们去认识和解释这个世界时,我们开始慢慢具备这样一种精神——不会再把任何事情当作是理所当然。郑也夫老师也在演讲中表示,当我们捕捉到社会发生的各种变化时,我们就开始学会了反思学会了分析。反思可以让我们知道,不管做什么事情或者解决什么问题并没有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因此,我们又能从反思中学会了去探索去创新。

送上我写的一篇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题目:品味人生 “人生的意义何在?”每次想到这个问题,我的心头就不由微微一颤:我们这个年纪,有多少人没有被这个问题困扰过呢? 如果你也在思索或是曾经思索过这个问题,那么读一读路遥《平凡的世界》吧,在与主人公孙少平共同走过风风雨雨,遍尝世间百味之后,相信你会有所体悟。孙少平出身贫寒,日子苦到连饭都吃不饱,连裤子都穿不起,他的一生是充斥着辛酸和坎坷的。出山种田、下井挖煤、背石头、钻炮眼……为了谋生,牛马一样的苦活他都干过。但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都不曾绝望过,因为他的骨子里始终有一种拼搏的劲头,那是一种绝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劲,正是这股倔劲支撑着他始终不懈地努力,最终硬是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爱情,也悄悄地来到了他的身边。虽然直到最后,他也没能腰缠万贯,但谁能否认他是一位人生的胜者?平心而论,如果让你选择,你愿经历孙少平式的一生,还是愿意过一辈子那种不必作任何工作,终日以吃喝玩乐为“职业”的生活? 除非你想和我抬杠,否则我相信你绝不会选择后者。那么好了,实际上你已经了解了人生的真谛——人生在于信念,人生在于拼搏!我们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单纯的物质利益追求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不过我始终坚信:人这一生,是应当有所信仰的,单纯的物质享受无法使一个人得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这也就是我们经常会说“某某人穷得只剩下钱了”的原因。往远了说,无数革命先烈在从事伟大的革命事业时,经常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但他们却感觉自己过得很充实、很幸福。是的,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的确是难以想象地匮乏,但他们却无一不是精神上的富翁——虔诚的共产主义信仰支持着他们,赋予了他们无穷的动力和斗志;往近了说,当今世界,经常能听到名人自杀的消息。有人会问:这些人功名利禄都已经拥有了,为何还要自寻短见呢?很多人都不明白,那恰恰是因为他们找不到精神上的寄托和心灵的归宿,即使物质上再怎么丰裕也无法弥补内心的空虚啊!牛顿身为伟大的科学家却仍信奉天主教,现今诸多著名的科学家甚至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同时也是虔诚的基督徒,不也正印证了这一点吗? 环顾我们周围,随处可见“空虚”得整天高呼“郁闷”的同龄人。很多人哀叹找不到生活的目标,便轻易地放弃了努力,看什么东西都失去了生气。他们终日无所事事,书也不读,课也不上;牙也懒得刷,被子也懒得叠,甚至连饭都懒得吃,游荡腻了,便更觉无趣,或借酒浇愁,或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觅所谓的“精神寄托”。我真心地劝他们一句:放眼看看外面的世界吧,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清新的空气中甚至还能闻到淡淡的花香,这么美好的世界,你怎么忍心将自己的青春年华与之隔绝呢?更何况,作为一名大学生,你还肩负着家人、社会和祖国的重托,只要你能冷静下来好好想一想,单是心中那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会促使你校正人生的航标,重新燃起拼搏的豪情。 有句歌词这样写道:常常问问自己,什么才是你想要的东西!难道你这一生就甘心在庸庸碌碌、一事无成中度过吗?不甘心?好,那就去做点什么吧!你我都是普通人,也许我们无法成为盖茨第二,也做不成联合国秘书长,但普通人亦有普通人的追求,普通人亦有普通人的成功!“有道是:你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胜利,但可以事事尽力;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烦恼和忧愁只是暂时的,失败和挫折也不会持续太久,只要你保持一颗达观的心,泰然处之。请记住:阳光总在风雨后! 古语云: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我们可以算这么一笔账:人这一生究竟有多长?“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当今社会,假设按80岁计算,一年365天——一共29200天,再延长一些,三万天。这其中有一万天的时间我们不是太小就是太老,那些日子实际上是不受我们的意志力所控制的。在余下的两万天里,我们又不得不拿出一半的时间用来睡觉,这意味着我们仅有一万天的可自由支配时间;而就是这一万天也有近三分之一已经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表面上看起来,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我们“来日方长”,但实际上呢,可供我们自由支配的时间才不过区区六七千天而已!过一天就少一天,我们无法阻止时光的流逝,要想在这样短暂的日子里使自己的人生发出更为夺目的亘久辉泽,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用心地、珍惜地、负责任地”利用好每一天。这“倒不是要每天都有所作为、惊天动地,而是要注意生活的质量,使每一天都获得丰富的体验,每一件事情都有所收获,每一个行为都是负责任的,活着应该是有信念的,充满了激情和斗志。这样才不至于今天为昨天后悔,明天又为今天后悔”。人生苦短,区区几千天的光阴,你我浪费不起! 且不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这种信念早已根植于你我心中——单是为了自己心中的目标,我们也永远不能够放弃努力。朋友,扫掉蒙在你心智上的灰尘,拂去覆盖你眼睛的蛛网,以一颗平和而又充满激情的心去品味人生,在生命的海洋中搏击风浪吧,当你抵达梦想中的海天相接处,蓦然回首,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已如绚丽的朝霞映彻长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