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我国货币发展趋势论文摘要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9 01:12:09

我国货币发展趋势论文摘要怎么写

同学啊,800字实在是有点难,我就只能写成这样了,你自己缩缩看吧  试论我过当前的货币政策   我国货币政策实施背景  从国际因素看,自2002 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给我国货币政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国际收支顺差使中央银行被动购入外汇的,大量吐出基础货币,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从国内因素看,近两年国内经济增速都比较高,但是由于自然灾害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居民收入等措施,国内生产成本上涨,形成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金融危机体现出金融机构面对系统风险时的抵抗力不足。   我过现行货币政策概况  蒙代尔在试图解决内部均衡与外部平衡之间的矛盾时,假定预算对国民收入、就业等国内因素影响较大,而利率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较大,从而提出货币政策应注重解决外部平衡,财政政策应注重解决内部均衡问题。由于我国经济不能经受住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的冲击,现阶段货币政策主要用于稳定汇率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也必须兼顾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具体来说,为了稳定汇率,人民银行在外汇市场上购入美元,在针对外部均衡的问题上,主要是如何通过适当的干预使人民币汇率不出现大幅波动,这更多的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而从内部均衡上看,为了冲销外汇占款所带来的基础货币增量,人民银行在国内市场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发行央行票据  公开市场操作由于其灵活性与市场化的特点,成为央行对冲政策的首选工具。不过传统的正回购以及债券卖断受到央行持有债券资产规模的约束,于是央行选择了发行央行票据的方式回收流动性。发行央行票据使央行在货币调控上获得较大的主动权,同时也对完善我国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有一定好处   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自2003年9月到2011年2月,央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2次,其中上调28次,下调4次,目前大型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5%。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缩小货币乘数,且该工具主动性较强,可及时,快捷地深度冻结流动性。   建立差别准备金制度并引入动态调整机制  主要是针对资本充足率低于监管要求及某些贷款扩张过快的金融机构,将其存款准备金率在一般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这样既可以加大冻结流动性的效力,又可以降低系统风险。   运用再贷款和再贴现对信贷结构进行调整  在外汇占款导致基础货币已经很多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工具主要是发挥其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和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的功能。一是加强地区间再贷款调剂,扩大对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以及地震灾区等的再贷款限额。二是改进和完善再贴现管理方式,通过票据选择明确再贴现支持的重点,优先为涉农票据、县域企业及中小金融机构签发、承兑、持有的票据办理再贴现。   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在市场化进程中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  中央银行实行二元化的利率调控模式,即一方面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上下限)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及各类中央银行利率引导市场利率。  (以上一至六条参考:张晓慧:国际收支顺差条件下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使用和创新  _html)   对我国货币政策走势预测分析  由于汇改重启后人民币小幅升值,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有所减弱,外汇占款也应逐步下降。但是由于国内的通货膨胀因素,今后的货币政策很可能还是总量上适度从紧,结构上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以助于国内经济的成功转型。   货币政策转向后的利弊得失  货币政策转向后最大的特点是人民币升值,同时国内利率上升。这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有利也有弊。  弊端: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不利于我国总产出的增加。  货币政策整体适度从紧之后会使经济的增长速度降低。  利处: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出口产品由低端加工向高端发展,同时也造成进口物价下降,有利于我国以较低价格获取短缺资源及高端设备。  利率上升使一些收益率较低的项目不能上马,有助于提高社会整体收益率。  对社会薄弱环节的支持有利于突破国民经济的瓶颈约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及中小企业的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货币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出了我国货币在发展中的几次重大演变。   【关键词】货币 发展 演变      一、我国货币发展的阶段      古代货币发展史   古代货币的发展史指的是从先秦到鸦片战争前期货币的发展史。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它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副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枚举。   在这一期间,我们大致将货币的发展分为先秦钱币、秦汉钱币、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代钱币、辽金西夏、元明清阶段,货币的发展由最早的贝币到秦半两、五铢钱、开元通宝以及北宋纸币“交子”的出现等等。由于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独领风骚,所以此时中国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近代货币发展史   在此期间,主要指的是辛亥革命,民国时期,人民政权革命三个阶段。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发行了筹饷券,南京临时政府发行了军事用票和军用钞票,这些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及地方省、地、市、甚至县,亦都相继发行了各类众多的钞票,铸行了多钟金币、银元、铜元、镍币等货币。人民政权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组织,发行了银铜纸布等货币,这些统称为人民政权货币,这些币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稳定金融,推进革命形式的发展,扩大任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公共,乃至中国的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当代货币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当代货币的发展史大致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时期,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六个时期。自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发行了四套人民币,同时还在一些特殊的时刻发行了一定数量的普通纪念币,贵金属纪念币等;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后,还诞生了香港货币和澳门货币。在建国之初,人民金融业经历了通货膨胀的洗礼,通过“三平”政策,有效的抑止了10余年来的通货膨胀;从58年至76年,人民金融事业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大跃进”时期,人民金融受浮夸和盲目发展的驱使;在6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它为把国民经济推上协调发展的轨道做出了贡献;在十年动乱中,它也保守破坏和摧残,曾有两次转轨,又两次受挫而被压制下去。粉碎“四人帮”后,金融事业迈出了新的步伐。      二、中国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的重大演变      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关于中国货币,有人说,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人说,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考证的标准不同。 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众所周知,海贝便是其中之一,海贝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取得了实物货币的地位,这个约是四五千年以前的事情。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在中国货币史上,最早取得支付手段的是一些自然物,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我国货币发展趋势论文摘要写什么

同学啊,800字实在是有点难,我就只能写成这样了,你自己缩缩看吧  试论我过当前的货币政策   我国货币政策实施背景  从国际因素看,自2002 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给我国货币政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国际收支顺差使中央银行被动购入外汇的,大量吐出基础货币,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从国内因素看,近两年国内经济增速都比较高,但是由于自然灾害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居民收入等措施,国内生产成本上涨,形成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金融危机体现出金融机构面对系统风险时的抵抗力不足。   我过现行货币政策概况  蒙代尔在试图解决内部均衡与外部平衡之间的矛盾时,假定预算对国民收入、就业等国内因素影响较大,而利率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较大,从而提出货币政策应注重解决外部平衡,财政政策应注重解决内部均衡问题。由于我国经济不能经受住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的冲击,现阶段货币政策主要用于稳定汇率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也必须兼顾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具体来说,为了稳定汇率,人民银行在外汇市场上购入美元,在针对外部均衡的问题上,主要是如何通过适当的干预使人民币汇率不出现大幅波动,这更多的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而从内部均衡上看,为了冲销外汇占款所带来的基础货币增量,人民银行在国内市场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发行央行票据  公开市场操作由于其灵活性与市场化的特点,成为央行对冲政策的首选工具。不过传统的正回购以及债券卖断受到央行持有债券资产规模的约束,于是央行选择了发行央行票据的方式回收流动性。发行央行票据使央行在货币调控上获得较大的主动权,同时也对完善我国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有一定好处   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自2003年9月到2011年2月,央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2次,其中上调28次,下调4次,目前大型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5%。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缩小货币乘数,且该工具主动性较强,可及时,快捷地深度冻结流动性。   建立差别准备金制度并引入动态调整机制  主要是针对资本充足率低于监管要求及某些贷款扩张过快的金融机构,将其存款准备金率在一般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这样既可以加大冻结流动性的效力,又可以降低系统风险。   运用再贷款和再贴现对信贷结构进行调整  在外汇占款导致基础货币已经很多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工具主要是发挥其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和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的功能。一是加强地区间再贷款调剂,扩大对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以及地震灾区等的再贷款限额。二是改进和完善再贴现管理方式,通过票据选择明确再贴现支持的重点,优先为涉农票据、县域企业及中小金融机构签发、承兑、持有的票据办理再贴现。   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在市场化进程中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  中央银行实行二元化的利率调控模式,即一方面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上下限)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及各类中央银行利率引导市场利率。  (以上一至六条参考:张晓慧:国际收支顺差条件下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使用和创新  _html)   对我国货币政策走势预测分析  由于汇改重启后人民币小幅升值,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有所减弱,外汇占款也应逐步下降。但是由于国内的通货膨胀因素,今后的货币政策很可能还是总量上适度从紧,结构上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以助于国内经济的成功转型。   货币政策转向后的利弊得失  货币政策转向后最大的特点是人民币升值,同时国内利率上升。这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有利也有弊。  弊端: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不利于我国总产出的增加。  货币政策整体适度从紧之后会使经济的增长速度降低。  利处: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出口产品由低端加工向高端发展,同时也造成进口物价下降,有利于我国以较低价格获取短缺资源及高端设备。  利率上升使一些收益率较低的项目不能上马,有助于提高社会整体收益率。  对社会薄弱环节的支持有利于突破国民经济的瓶颈约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及中小企业的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货币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出了我国货币在发展中的几次重大演变。   【关键词】货币 发展 演变      一、我国货币发展的阶段      古代货币发展史   古代货币的发展史指的是从先秦到鸦片战争前期货币的发展史。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它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副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枚举。   在这一期间,我们大致将货币的发展分为先秦钱币、秦汉钱币、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代钱币、辽金西夏、元明清阶段,货币的发展由最早的贝币到秦半两、五铢钱、开元通宝以及北宋纸币“交子”的出现等等。由于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独领风骚,所以此时中国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近代货币发展史   在此期间,主要指的是辛亥革命,民国时期,人民政权革命三个阶段。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发行了筹饷券,南京临时政府发行了军事用票和军用钞票,这些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及地方省、地、市、甚至县,亦都相继发行了各类众多的钞票,铸行了多钟金币、银元、铜元、镍币等货币。人民政权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组织,发行了银铜纸布等货币,这些统称为人民政权货币,这些币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稳定金融,推进革命形式的发展,扩大任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公共,乃至中国的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当代货币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当代货币的发展史大致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时期,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六个时期。自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发行了四套人民币,同时还在一些特殊的时刻发行了一定数量的普通纪念币,贵金属纪念币等;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后,还诞生了香港货币和澳门货币。在建国之初,人民金融业经历了通货膨胀的洗礼,通过“三平”政策,有效的抑止了10余年来的通货膨胀;从58年至76年,人民金融事业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大跃进”时期,人民金融受浮夸和盲目发展的驱使;在6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它为把国民经济推上协调发展的轨道做出了贡献;在十年动乱中,它也保守破坏和摧残,曾有两次转轨,又两次受挫而被压制下去。粉碎“四人帮”后,金融事业迈出了新的步伐。      二、中国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的重大演变      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关于中国货币,有人说,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人说,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考证的标准不同。 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众所周知,海贝便是其中之一,海贝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取得了实物货币的地位,这个约是四五千年以前的事情。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在中国货币史上,最早取得支付手段的是一些自然物,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我国货币政策发展趋势论文摘要怎么写

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是非常明显的。

1、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市场驱动力明显不足。去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市场虽处于平稳增长态势,但是今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的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却下降了9个百分点。按以往的经验,每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走势均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状况。近年来,消费品市场所能呈现出的平稳增长态势,其中消费品市场比较活跃的因素主要还是由政府政策性作用所至,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发性作用仍不明显。如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工资的增加拉动了消费的较大增长;费改税在农村试点的扩大缓解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幅的下滑;住房、汽车和教育等个人消费信贷的持续增加带动了消费品市场的增长。由于这些政策性因素的主导作用,才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持续增长。若排除这些政策性不可比因素,消费品市场的增长将会面临着后劲不足的危机。当前,城市下岗、失业人数的增加和低保缺口的增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市场驱动力已在明显减弱。 2、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日益严重。据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对我国600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情况分析预测,今年上半年我国供过于求的商品达到3%,比去年下半年扩大了5个多百分点;供需平衡的商品只有7%,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这种供给总量相对过剩的问题表面上表现为全国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走低的趋势,但实质是受到我国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等由现在的工业化初中期向中后期转变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矛盾;知识结构与就业需求的矛盾;要素、资源状况与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矛盾;重复建设、区域封锁与市场规则的矛盾等等。由于这种供给过剩的一系列矛盾的存在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逐步加大,将使未来几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前几年放慢,失业人数继续增加。因此,供给过剩的压力在未来两三年内仍会存在。 3、推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政府行为,缺乏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动力。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拉动,并且主要依赖于政府增发国债和由国债投资而带动的贷款所拉动,社会投资增长相对缓慢。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1%,增速高于上年同期8个百分点。今年1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6%,增速高于上年同期2个百分点。其中,2001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增幅高于上年同期1个百分点。今年1季度,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这些状况一方面说明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增长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经济增长对政府政策性投资的依赖过大,社会投资明显不足。据统计,2001年城乡集体、个体、农户等其他投资同比仅增长了3%,比国有及其他投资低5个百分点,城乡集体、个体、农户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7个百分点,如果经济增长过渡依赖政府政策性投资而脱离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一旦将来国债投资下降,民间投资若未能及时启动,我国经济增长将后劲不足,难以形成高质量持续增长的态势。今年,尽管一些有利于民间投资的“利好”消息已经在酝酿和实施中,但真正落到实处还需一个过程,社会投资不足的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 4、通货紧缩的压力有所加大。去年以来,我国价格走低的迹象越发明显,通货紧缩的压力有所加大。目前价格走低的具体表现:居民消费价格从去年第四个季度开始走低,到今年1月已连续3个月下跌,为近两年来的首次;工业品出厂价格于2001年4月开始再次下降,之后降幅逐月加大,今年1—2月,工业品出厂价格降幅加大,同比平均下降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001年比上年下降8%,2002年1—2月降幅进一步加大,同比下降5%,已连续9个月下降;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2001年同比下降了2%,2002年下降幅度明显加大,1—2月同比分别下降8%和6%;房屋销售价格虽在2001年增长了2%,但全年的价格走势前高后低、逐季下降,特别是第四季度增速回落明显,预计今年我国的商品房价格增速将不会有大幅度上扬;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在2001年虽同比增长了4%,但涨幅比上年却低7个百分点,今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开始下滑,2月比1月下降了3%,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我国加入WTO后,全球性生产过剩、价格下行的影响通过多种渠道传导到我国。这些因素都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上升的态势。因此,预计我国在短期内价格走低的趋势不会改变。 5、金融贷款总量增速下降,资金供应渠道不畅的问题突出。从去年开始,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的增速已呈下降趋势,今年贷款增幅继续下降,1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上年同期的增幅下降了8%,其中工业短期贷款额少增了67亿元,导致短期贷款当月减少。此现状说明工业贷款资金供应渠道不畅的问题已更加突出。此外,还有几种金融现象应引起注意:一是现金净投放量增幅下降。从去年开始,我国现金流通量的增幅已呈现出同比逐月下降的趋势,今年1月,M0出现了几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同比增幅为-7%;今年1季度,M0同比增长2%,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个百分点。根据一般经济规律,在管制利率条件下,经济体系中的商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变动趋势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是否适应的主要标志。目前,现金净投放量增幅的下降,可以说明商品和劳务市场的萧条。二是M1的增速慢于M2。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出现了M1的增速慢于M2的趋势。2001年底,M1的增速为7%,M2的增速为4%。今年,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大,1季度M1的增速为1%,M2的增速为4%。按一般经济学原理,在正常情况下,如果M1增长率在较长的时期中始终慢于M2增长率,则说明经济的增长势头开始放缓。 6、就业矛盾突出。目前,我国的就业矛盾已到了十分严峻的程度。对下岗、失业、待业、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大量的待就业大军,政府部门、经济学家们不仅对各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不一有不同的看法,同时对就业的主要矛盾是总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的观点也不尽一致。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是总量问题,全国的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劳动力需求。近几年,为缓解下岗、失业人员的压力,我国政府在增加就业岗位、加大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尽管下了很大的力气,但就业的矛盾却越来越突出。从中可反映出我国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某些体制性的弊端,如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问题、任用干部的标准问题、经济结构问题、产业结构问题、所有制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投资结构问题、教育结构问题等等。这些诸多问题如得不到缓解,或者导致失业问题的加剧,不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良性运行,而且可能引发政治问题。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尽管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存在上述问题,但同时也存在难得的机遇。一方面是国际资本目前正大量向发展中国家流动。去年,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已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投资额增幅为4%。另一方面我国市场需求空间大、机会多。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扩大需求的机遇,从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财政资金的投入使用方向、增加就业、促进出口等方面入手,加大政策调整力度,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1、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形成2、中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3、编辑本段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本经验4、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5、中国货币政策面临新挑战

我国货币政策发展趋势论文摘要

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及有效因素,就在于能够根据经济发展的大小以及国库来进行货币政策调整。

摘要: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国民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近几年央行出台的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实践的有效性问题,并通过总结货币政策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通货紧缩;公开市场;中央银行  一、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实践的分析  2003年到至今我国都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货币政策的实施是由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形势决定的,下面我们就看一下这几年的整体经济状况:  2003年,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广义货币M2增幅达20%,外汇占款占15万亿元,同比多增加6850亿元。在反通货紧缩的同时,2003年我国经济出现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适当采取了一些紧缩银根的措施:为应对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调高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并对房地产信贷风险进行了风险提示。同时以我国银监会的成立为标志,实现了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有效分离,使货币政策独立性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此外,通过央行向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极大推动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但在经济快速增长中也存在一些影响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如部分行业盲目重复建设、能源交通出现了多年少有的瓶颈制约,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有待解决。  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效益不断提高。宏观调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金融调控,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抓紧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制度性建设,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具体的做法有:一是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二是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5个百分点,以控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三是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中国人民银行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98%提高到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1%提高到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存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四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五是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六是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七是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八是积极推动金融企业改革;九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004年从总体看,金融运行健康平稳。前三季度,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8万亿元,同比少增6697亿元,但比2002年同期多增4399亿元。信贷结构进一步改善,基本建设等固定资产贷款继续得到控制,流动资金贷款逐步增多。  2005年我国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将保持在15%左右(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预期增长均为15%)。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5万亿元。从前10个月货币信贷运行情况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速度有所加快。10月末M2增长速度达到了18%,9月份为9%,高于年初预计的15%M1增长了1%,M0增长了9%整个金融机构贷款平稳增长,贷款结构进一步改善。11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略高于年初预定目标。但总体和年初预定目标相差不大。2005年物价上涨仍保持4%左右的水平,央行在2004年对存款基准利率上调27个点后,存款利率仍为“负”。“负利率”的长期持续将加剧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泡沫)的危险。2005年,新一轮经济增长已步入较为稳定时期,为减轻通货膨胀压力,防止资产泡沫,理顺资金供求关系,央行会逐步、小幅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其根本目的在于稳定货币市场利率,争取恢复对货币市场的控制权,削弱因汇改等制度性因素造成的国内利率结构扭曲,以降低未来货币政策陷入流动性陷阱的风险,保持对货币市场利率的适度控制是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006年人民银行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强货币政策在总量平衡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二是落实利率市场改革的相关政策,研究进一步完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利率体系、票据市场利率以及市场化产品的定价机制。提高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的引导能力,协调各利率的关系,提高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利率定价能力;三是发挥信贷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积极发挥货币政策在优化信贷政策中的作用,引导商业银行更好地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既要增加对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有效益有市场的企业的贷款,继续增加对农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就学的信贷,又要提高金融资产质量,改进金融服务,引导商业银行增强对周期变化的风险控制能力;四是按照金融体制改革总体思路,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五是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建设和金融市场创新。六是研究扩大消费的金融支持措施,推广信用卡等个人消费业务。  综合来看,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应该是有效的,通过对历年货币政策的回顾,不难发现,央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上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能力也是在不断提高的。  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虽然我国这段时期的货币政策可以肯定的说是有效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呢?据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国有商业银行在深化改革上力度不够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时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但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分支机构收缩。从前金融机构是贷款权限下放到各部门机构,现在则是贷款权限上收,以至于绝大部分县支行甚至地市行几乎没有放款的权利。银行信贷过度向大城市、大企业、重点行业集中,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资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以致造成贷款上的“农转非”,资金上的“乡养城”,县域经济出现“金融服务真空”。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经营贷款的激励机制,而约束条件苛刻。在我国的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中,国有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强有力的传导渠道,但上述种种迹象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所出台的种种措施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是不完全符合的,造成了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际紧缩效应。还有就是商业银行体系化解不良资产的难度依然很大。尽管成立了政策性银行,剥离了部分政策性业务,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全国剥离了13900亿元不良资产,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存量仍然很大, 增量仍在滋生。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不够  我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在行使时受到多方干扰,一方面总行赋予分支机构相当大的贷款权,央行分支机构、专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三者合谋,形成地方政府通过专业银行向央行分支机构贷款,分支机构向总行争贷款的“倒逼机制”,刺激央行多发基础货币以满足资金需求,这十分不利于实现货币稳定的目标。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或直接借款来弥补巨额财政赤字,而中央银行难以对冲其影响,导致财政赤字货币化,这是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使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到不利影响。1993年以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央行独立性得到提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央行独立性不够的问题。比如1993年下半年政府统一集中央行的货币政策决策权;在1994年对央行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货币发行权、基准利率的调节权等等都集中到总行,取消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贷款权;1995年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人民银行的地位;于2003年4月28日成立了中国银监会。这一系列措施使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货币市场还不发达,所以央行的货币操作依然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存在密切的依存关系。这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外部时滞问题  处于经济体制转变中的我国,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存在较长的外部时滞。当中央银行出台一系列货币政策后,由于作为直接调控对象的金融市场和企业处于特殊状况,致使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变动经由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这一传导机制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中没有产生应有的效应。这种市场时滞较为客观,它不像内部时滞那样可由中央银行掌握,而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因此,中央银行对这段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以及处于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因传递媒介行为的日渐理性,扩张性货币政策不再像传统的卖方市场条件下对经济的影响那样剧烈,对于经济的影响也不像过去那样直接迅速。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在启动经济中作用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四)货币市场的残缺影响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基础平台,也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但从总体上讲,我国的货币市场发育不完善,货币市场的发展层次低,市场容量有限,市场规模较小,货币市场功能残缺,货币市场运行效率较低。这些缺陷使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缺乏坚实的基础平台。主要表现在:第一,交易主体单一。只准商业银行及部分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城乡信用社等进入市场,而绝大部分有资金需求的中小金融机构却不能进入市场,从而形成“单边市场”。第二,交易工具单一。以票据市场为例,目前我国票据市场上流通的票据有9成以上是银行承兑汇票,剩下的也有大部分是商业承兑汇票,其它诸如银行本票,大额可转让存单,短期企业债券,保险单等交易工具几乎为零。第三,我国货币市场发展层次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主要就是具有实用性,交换性

我自己有一份,不过是我们交过的作业。不知道可以吗?2010-2011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及其政策操作的主要特点摘要:2010-2011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但物价上涨较快。围绕保持物价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采用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我国由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向在“中性”定位上稳健操作。关键词:货币政策 准备金 央行票据2010年以来,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货币信贷增长从上年高位逐步向常态回归,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金融运行平稳。居民收入稳定增加,但物价上涨较快。在此期间,持续、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并对中国的货币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收支顺差使中央银行不断被动购入外汇、吐出过量的人民币基础货币,并直接增加货币供应,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同时,由于对房地产过热,导致银行发放大量贷款。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禁止炒房现象,同时也使得大一部分资金流入市场,加剧通货膨胀。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交替使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和货币信贷总量调控,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其政策表现出来的特点是:由2010年采取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向2011货币政策在“中性”定位上稳健操作。一、灵活公开市场操作,央行票据成为公开市场对冲操作的主要工具灵活安排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加大流动性回收力度。不过,传统的正回购与现券卖断很快受到了央行持有债券资产规模的约束。2010年全年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2 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1 万亿元;2011年加大对中央票据的操作力度。2011年5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将发行2011年第三十期中央银行票据。第三十期中央银行票据期限1年,发行量300亿元,央行6月14日发行10亿1年期央票。实践证明,在流动性持续较多的情况下,央行票据这一操作工具的推出为货币调控赢得了一定的主动权。同时,央行票据的发行对促进中国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起到重要作用。二、充分发挥存款准备金工具深度冻结流动性的作用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证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现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201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回升及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市场流动性状况,重新启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2011年内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应该说,存款准备金工具对于成功进行流动性对冲功不可没,目前其对冲作用甚至超过了公开市场操作。三、深化差别准备金制度并引入动态调整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上调之后,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5%的历史高位。所谓差别准备金率制度,是指对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可以制约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四、运用再贷款和再贴现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由于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已经过剩,再贷款、再贴现在总量上增加的余地不大,再贷款甚至是以回收为主,再贴现的规模也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工具主要是发挥其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和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的功能。一是加强地区间再贷款调剂,扩大对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以及地震灾区等的再贷款限额。五、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在投资拉动和流动性供给过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冲动往往比较强。为此,中国人民银行有针对性地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提示金融机构高度重视贷款过快增长可能产生的风险,避免因过度追求利润而盲目进行信贷扩张,应合理、均衡放款;引导金融机构强化资本约束,树立持续稳健经营理念,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通过体制、机制和工具创新;引导商业银行通过拓展中间业务调整盈利结构,增强持续盈利能力。实践表明,通过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使得央行的货币政策措施为市场所预期,增加了政策透明度,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操作成本,更大程度地发挥了货币政策的效力。六、适当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2010 年前三季度,利率政策保持稳定。第四季度以来,为稳定通货膨胀预期,抑制货币信贷快速增长,中国人民银行于10 月20 日、12 月26 日两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1 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5%上调至75%,累计上调5 个百分点;1 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31%上调至81%,累计上调5 个百分点。12月26 日同时上调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其中1 年期流动性再贷款利率由33%上调至85%;1 年期农村信用社再贷款利率由88%上调至35%;再贴现利率由80%上调至25%。2011年2月9日和4月6日两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75%提高到25%,累计上调5个百分点;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81%提高到31%,累计上调5个百分点。当前,中国货币政策仍面临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中央银行仍需加强流动性管理,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

我国货币发展趋势论文题目怎么写

1、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市场驱动力明显不足。去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市场虽处于平稳增长态势,但是今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的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却下降了9个百分点。按以往的经验,每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走势均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状况。近年来,消费品市场所能呈现出的平稳增长态势,其中消费品市场比较活跃的因素主要还是由政府政策性作用所至,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发性作用仍不明显。如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工资的增加拉动了消费的较大增长;费改税在农村试点的扩大缓解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幅的下滑;住房、汽车和教育等个人消费信贷的持续增加带动了消费品市场的增长。由于这些政策性因素的主导作用,才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持续增长。若排除这些政策性不可比因素,消费品市场的增长将会面临着后劲不足的危机。当前,城市下岗、失业人数的增加和低保缺口的增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市场驱动力已在明显减弱。 2、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日益严重。据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对我国600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情况分析预测,今年上半年我国供过于求的商品达到3%,比去年下半年扩大了5个多百分点;供需平衡的商品只有7%,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这种供给总量相对过剩的问题表面上表现为全国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走低的趋势,但实质是受到我国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等由现在的工业化初中期向中后期转变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矛盾;知识结构与就业需求的矛盾;要素、资源状况与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矛盾;重复建设、区域封锁与市场规则的矛盾等等。由于这种供给过剩的一系列矛盾的存在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逐步加大,将使未来几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前几年放慢,失业人数继续增加。因此,供给过剩的压力在未来两三年内仍会存在。 3、推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政府行为,缺乏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动力。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拉动,并且主要依赖于政府增发国债和由国债投资而带动的贷款所拉动,社会投资增长相对缓慢。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1%,增速高于上年同期8个百分点。今年1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6%,增速高于上年同期2个百分点。其中,2001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增幅高于上年同期1个百分点。今年1季度,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这些状况一方面说明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增长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经济增长对政府政策性投资的依赖过大,社会投资明显不足。据统计,2001年城乡集体、个体、农户等其他投资同比仅增长了3%,比国有及其他投资低5个百分点,城乡集体、个体、农户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7个百分点,如果经济增长过渡依赖政府政策性投资而脱离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一旦将来国债投资下降,民间投资若未能及时启动,我国经济增长将后劲不足,难以形成高质量持续增长的态势。今年,尽管一些有利于民间投资的“利好”消息已经在酝酿和实施中,但真正落到实处还需一个过程,社会投资不足的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 4、通货紧缩的压力有所加大。去年以来,我国价格走低的迹象越发明显,通货紧缩的压力有所加大。目前价格走低的具体表现:居民消费价格从去年第四个季度开始走低,到今年1月已连续3个月下跌,为近两年来的首次;工业品出厂价格于2001年4月开始再次下降,之后降幅逐月加大,今年1—2月,工业品出厂价格降幅加大,同比平均下降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001年比上年下降8%,2002年1—2月降幅进一步加大,同比下降5%,已连续9个月下降;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2001年同比下降了2%,2002年下降幅度明显加大,1—2月同比分别下降8%和6%;房屋销售价格虽在2001年增长了2%,但全年的价格走势前高后低、逐季下降,特别是第四季度增速回落明显,预计今年我国的商品房价格增速将不会有大幅度上扬;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在2001年虽同比增长了4%,但涨幅比上年却低7个百分点,今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开始下滑,2月比1月下降了3%,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我国加入WTO后,全球性生产过剩、价格下行的影响通过多种渠道传导到我国。这些因素都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上升的态势。因此,预计我国在短期内价格走低的趋势不会改变。 5、金融贷款总量增速下降,资金供应渠道不畅的问题突出。从去年开始,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的增速已呈下降趋势,今年贷款增幅继续下降,1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上年同期的增幅下降了8%,其中工业短期贷款额少增了67亿元,导致短期贷款当月减少。此现状说明工业贷款资金供应渠道不畅的问题已更加突出。此外,还有几种金融现象应引起注意:一是现金净投放量增幅下降。从去年开始,我国现金流通量的增幅已呈现出同比逐月下降的趋势,今年1月,M0出现了几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同比增幅为-7%;今年1季度,M0同比增长2%,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个百分点。根据一般经济规律,在管制利率条件下,经济体系中的商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变动趋势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是否适应的主要标志。目前,现金净投放量增幅的下降,可以说明商品和劳务市场的萧条。二是M1的增速慢于M2。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出现了M1的增速慢于M2的趋势。2001年底,M1的增速为7%,M2的增速为4%。今年,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大,1季度M1的增速为1%,M2的增速为4%。按一般经济学原理,在正常情况下,如果M1增长率在较长的时期中始终慢于M2增长率,则说明经济的增长势头开始放缓。 6、就业矛盾突出。目前,我国的就业矛盾已到了十分严峻的程度。对下岗、失业、待业、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大量的待就业大军,政府部门、经济学家们不仅对各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不一有不同的看法,同时对就业的主要矛盾是总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的观点也不尽一致。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是总量问题,全国的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劳动力需求。近几年,为缓解下岗、失业人员的压力,我国政府在增加就业岗位、加大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尽管下了很大的力气,但就业的矛盾却越来越突出。从中可反映出我国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某些体制性的弊端,如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问题、任用干部的标准问题、经济结构问题、产业结构问题、所有制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投资结构问题、教育结构问题等等。这些诸多问题如得不到缓解,或者导致失业问题的加剧,不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良性运行,而且可能引发政治问题。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尽管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存在上述问题,但同时也存在难得的机遇。一方面是国际资本目前正大量向发展中国家流动。去年,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已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投资额增幅为4%。另一方面我国市场需求空间大、机会多。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扩大需求的机遇,从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财政资金的投入使用方向、增加就业、促进出口等方面入手,加大政策调整力度,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都是比较好写的,如下:一、国际金融问题1、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2、金融危机传染与发展中国家的防御3、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危机的成因与风险防范4、我国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危机管理5、货币危机预警机制6、亚洲(欧洲)区域金融合作7、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传导机制8、国际金融并购及影响9、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10、国际金融的协调与合作二、宏观金融调控问题1、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2、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协调3、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4、利率应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5、货币供应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终结6、我国应继续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7、再贴现政策的作用与宏观金融调控8、进一步拓展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对策9、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改革10、衡量货币政策松紧程度的指标的选择三、货币政策比较问题1、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的特点2、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3、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4、中国与美国(或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区别5、通货膨胀机制与通货紧缩的机制6、通货紧缩的根源:有效需求不足7、增加有效需求的途径初探8、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效果、效率分析9、银行流动性过剩及风险控制10、开放经济下的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分析四、我国的利率政策问题研究1、利率结构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2、利率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3、储蓄和投资的利率弹性研究4、试论储蓄存款的利率弹性5、央行利率政策调整对银行业的影响与对策6、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优化7、提高商业银行在利率传导中的效果8、现阶段我国利率政策的有效性9、我国利率政策的经济运行效果分析10、论通货膨胀压力下的利率政策选择五、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1、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2、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与利率市场化3、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4、我国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前提5、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6、我国利率市场化应坚持的几个基本原则7、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8、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或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9、利率市场化后企业投融资策略的调整10、我国利率市场化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六、政策性银行问题研究1、我国设置政策性银行的理论依据2、我国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问题的解决3、政策性银行如何配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实施4、我国政策性银行外部关系的协调5、对我国政策性银行有效监管的实施6、构建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考7、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路径的比较分析8、农业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贷款问题9、政策性银行外部约束机制10、政策性银行与我国产业政策的配合七、货币市场问题1、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完善措施2、货币市场机制分析3、论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4、论票据市场的功能和作用5、证券回购市场的交易分析6、国库券市场的投资分析7、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运作及其特征8、商业票据市场和银行承兑票据市场的关系分析9、论大额存单市场10、大额可转让定期价值分析八、资本市场问题1、试论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中的功能2、投资银行组织模式比较与选择3、证券经纪业务与证券经纪人制度4、企业并购的风险及防范5、国内外企业投资风险管理案例分析6、试论二级市场的基本功能7、二板市场的特点、功能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8、公司在二板市场上市的标准、组织实现及主承销商保荐制度9、开放式基金融资研究10、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退出模式研究九、银行不良资产研究1、转化或清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方法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3、资产证券化在处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时的可行性4、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债转股的必要性和设想5、论债转股的理论和政策问题6、资产管理公司转型问题7、债转股的风险与时机分析8、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利弊9、债转股在不良资产处理中的效果分析10、如何杜绝不良资产的再生十、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1、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2、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3、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4、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5、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机制6、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生成机理7、我国的网络金融风险及防范8、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和金融安全9、金融监管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10、金融监管模式选择十一、分业经营与全能经营1、分业经营体制下的银证、银保合作2、国际金融界混业经营的潮流3、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研究4、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5、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中国金融业的选择6、分业经营与金融控股公司7、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安全性分析8、我国分业经营体制下银证合作分析9、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监管制度的完善10、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风险与监管对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