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流行音乐传播论文范文初中生学生

发布时间:2024-07-09 03:38:42

流行音乐传播论文范文初中生学生

回答 你好亲 我觉得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影响挺大的,无论从心理上还是学习上,即包括正面的好的影响,也包括不好的影响。比如《破茧》这首歌如果在噩梦中睁眼直面着残忍的世界风拨动了谁的心弦留恋却来不及告别如果结局仅剩惨烈无惧在逆风中破茧就算那羽翼被撕裂重回到十九层深渊牵你手 往前走黑夜白昼 不停留辗转时空会挫伤 会心痛依然奋勇 去战斗才叫英雄抬头 乱与战不休回首 你在我左右击溃 命运的诅咒让故事不朽武魂 在放肆狂涌守护 你一腔孤勇哪怕 未来如洪流也不曾退后如果在噩梦中睁眼直面着残忍的世界风拨动了谁的心弦留恋却来不及告别如果结局仅剩惨烈无惧在逆风中破茧就算那羽翼被撕裂重回到十九层深渊牵你手 往前走黑夜白昼 不停留辗转时空会挫伤 会心痛依然奋勇 去战斗才叫英雄抬头 乱与战不休回首 你在我左右击溃 命运的诅咒让故事不朽武魂 在放肆狂涌守 这首歌非常的励志,就我所知这首歌在中学生中很受欢迎,曲调激昂,听了让人热血沸腾,充满着遇到困难时鼓励人们勇敢的去面对和克服,对初中生的性格养成方面是比较好的引导。类似的流行音乐还有很多的。 少数流行音乐带有负能量的,比如《坏孩子》,《不想上班》等,这些也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和学习产生一定的负能量,要看学生怎么去筛选了 亲在吗? 更多3条 

我有背景音乐对中学生学习的影响的实验报告,如果要的话,留下邮箱!!

流行歌曲并非今天才有,而我国古今流行歌词的传播状态却截然不同,古代流行歌词往往能够吸引文人士大夫的注意,从而脱离音乐走向案头文学,而当代流行歌词则越来越成为传播媒介的附庸,无法独立地实现其文学价值,更无法引导当代的主流文学创作。因此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对古今流行歌词进行比较分析,讨论“今天的歌”是否就是“明天的诗”,对于当代文学和当代流行歌曲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流行歌曲”一词来源于popular music,西方学者popular定义为“大众”;而目前国内却没有人对流行歌曲做一个很明确的定义,“流行歌曲”、“大众歌曲”、“通俗歌曲”等概念相互混用。因此有必要在本文开头对“流行歌曲”进行定义,即“词曲的内容与形式迎合一定历史时期内相当数量群众的心理需求,创作状态自由活泼,无需国家或其他社会机构的强行介入便可以自由地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和广泛传播的歌曲”。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流行歌曲不是今天才有的,但为什么古今的流行歌词有这么大的变化,却鲜有人探索,甚至更有人提出“今天的歌”或许就是“明天的诗”的看法。而实际上,当今的流行歌曲已经成为体现当代社会群体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歌词的内容所表现的到底能否与诗歌的内容相一致?歌词的文学价值又能否独立存在?导致当代流行歌词的这种尴尬境地的原因何在?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传播情境的变化对古今流行歌词创作的影响 传播活动离不开传播情境的变化, 古今的流行歌曲在传播的过程中之所以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古代的流行歌曲的创作状态是自由的, 这些歌词创作者赋予歌词的,更多的是自己的个性,而非迎合市场的需求,放松自由的创作环境使得他们的作品在为广大受众接受的同时,也容易得到文人的认可和借鉴,这就为古代流行歌词走向案头文学提供了可能。 而当代流行歌词所处的传播情境使得音乐文化具备了一种特有的运作模式,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商品,成为当代人们消遣娱乐的主要手段和方式。这种“商品”属性的形成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大的环境下一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与客观存在。一旦这些素来为人们众口传唱的流行歌曲成为了商品,歌词创作者就必须要遵循市场规律来办事,写什么样的歌词要由市场的需要来决定,歌词所要表达得也不再是创作者的心声,它消融了作者的个性,取而代之的是要帮助广大的受众来宣泄他们心中的欲望,来满足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流行歌词所承载的内容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歌曲的质量在逐年地下降。它已经逐渐地脱离了文学创作的最起码的要求,人们不会特别地去关注歌词。 另外,欧美流行音乐也给中国当代流行歌曲以很大影响,曲风、词风以及歌曲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都对欧美的流行歌曲借鉴不少,从而更确定了当代流行歌曲在大环境下的商品性质。这种古今创作环境的差异很直接地决定了流行歌词是因“个性创作而流行”还是为了“流行而创作”。 2.传播者的变化对古今流行歌词创作的影响 2.1创作主体的不同对古今流行歌词创作的影响 古今创作主体的创作态度、动机、知识结构以及能力的发挥有很大的不同,这使得古今流行歌词在表现手法与表现风格上有了很大的差异,“诗言志”、“诗言情”的创作动机和实现歌曲商品价值的创作动机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单从这里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代的流行歌词可以吸引官方和文人士大夫的注意从而脱离音乐旋律走向案头文学,而当代的流行歌词则只能依附于歌曲包装本身,而无法走向案头了。 2.2 接受主体的不同对古今流行歌词创作的影响 受众不仅是有分析、有选择地接受媒介,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参与信息的采集、编制和传递过程,对传播的质量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接受者是一个很大的社会群体,而受众不同的地域、年龄段、文化水平以及职业结构也会对流行歌词的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在调查统计(调查统计图表于此略)中发现:古代社会群体并不需要过多的对于个人欲望的宣泄与表达,民间流行的更多的是对民风民俗乃至民声的生动表达和反映,对歌词的认识在于“诗言情”、“诗言志”;而当代受众对于流行歌曲的认识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歌词已经成为商品,成为他们消遣放松的主要方式,这无疑对歌词的内容以及表现手法有很大的影响。 3.传播媒介分析 3.1歌词与音乐的关系变化引起歌词创作的变化 古代的流行歌曲中,词与音乐旋律紧密结合,从《诗经》起都是先有词再谱曲,唐代曲子词始“以辞从乐”;而当代则多依词谱曲,一词只能配一曲,在客观上也加强了歌词对曲调的依赖性,且当代歌词要求的节奏性与当代白话诗歌的自由化无法相一致,因此二者相互借鉴的东西越来越少,这样的“今天的歌”无法成为“明天的诗”。 3.2 古今流行歌词传播媒介的演变 1、古代流行歌词传播媒介的变化——从示现媒介到再现媒介 古代流行歌词最初处于自然传播状态,不依靠任何传播技术和手段。这种示现媒介有着传播过程的接力性,传播效果的模糊性,传播关系的透明性,示现媒介的传播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面对面的传播,亲切、自然,容易与受众产生最大的“话语空间”,获得最多的共鸣。 乐谱、词谱等再现媒介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古代流行歌词的传播与保存,也为歌词增添新的魅力。歌曲创作与歌舞表演产生了专业分工,这在相当程度上促使了流行歌词向案头文学的转化。另外,这种再现媒介的出现也使原创者原有的风格和理念得以很好的保存,同时也为民间歌词向案头文学的转化提供了必要的载体。 当代流行歌词传播媒介的变化——高度发达的机器媒介 机器媒介相对于前两种媒介来说更发达,也极大地推动了流行歌曲的迅速传播。广播、CD光盘、电视、网络等机器媒介都给人听觉、视觉上的全方位享受,高科技手段及展现方式吸引了人们原本给予歌词的关注,这种传播方式使得流行歌曲更依赖于一种符号的转换,更依赖于技术上的精湛与高超,而不是歌曲旋律与歌词内容本身,这便使得创作者很难再有将歌曲还原为再现媒介的冲动,而歌词也只能以简单、直白的方式才能获得最大范围内的广大受众的喜爱,才能实现当代流行歌曲的商业价值。 传播话语分析 1 创作者假定的话语对象的差异 创作者要根据与接受者之间的身份地位关系的不同来决定自己的话语风格,古代的歌词创作者在写歌词的时候往往会把话语对象默认为某个人,他所写所唱的,是针对这个人或借描述某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进行的。这种对接受话语对象的分析和定位,使他们在创作中把重点放在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个性上,一首歌词不用每个人都懂,但他的话语对象一定要明白,他所要抒发的也只是创作者与话语对象几个人的情感,而非众多接受者。 而当代的歌词创作者在创作之前所假定的话语对象是广大的受众,他不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歌,而是为了迎合广大受众的心理需求而参与创作的。当创作主体需要用自己的文字去表达某个特定时代绝大多数人的情感时,自然是越直白越明了越好的。 2歌词话语文本的文学性探寻及其归宿 歌词话语文本本身与文学是有很多的相通之处的,也正因为如此,古代的流行歌词才能脱离音乐旋律而走向案头文学。歌词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歌词的意境以及自身的语言风格等方面。相比较而言,当代流行歌词对于话语文本文学性的探寻缺失了许多,这自然也是与机器媒介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的。当然当代流行歌词中也存在一些堪称经典的作品,但从宏观上来说,今天的流行歌词失去了对于文学的研究与探询,而且它也不再是流行歌曲中最主要的因素,只能在机器媒介的操作下才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这个价值,商业性远远多于文学性。综观当代大的市场环境和趋势,笔者认为,当代的流行歌词再也无法承担起古代流行歌词所担负的使命,它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它也成为歌曲传播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符号,而缺失了之于文学的探寻,最终只能将自己融化在机器媒介的数字和符号里,无法脱离音乐和机器媒介而独立存在,也就更不可能走向案头文学了。这样的“今天的歌”,是不能够成为“明天的诗”的。 参考文献: [1] 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 孙旭培主编华夏传播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 冯明洋知识经济的文化分流与传统音乐的文化守护[J]中国音乐,2000年第3期 [4] 赵志安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一辑)[C]曾田力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5] 捕风音乐:耳朵的快感消费 [6] 金兆钧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7] 宋玉对楚王问——文选[C]萧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 吴相洲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 周礼•仪礼•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9 [11]刘勰文心雕龙注[M] 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2]郑樵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3]元稹元稹集[M]冀勤校点第2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 [14] 谢桃坊中国词学史[M]成都:巴蜀书社,2002 [15] 付林,王雪宁流行歌词写作新概念[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16] 曾遂今音乐创造灵感:从音乐的自然传播到技术传播——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一辑)[C] 曾田力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17] [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8] 曾遂今中国大众音乐——大众音乐文化的社会历史连接和传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19] 修海林音乐学领域的传播学研究——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一辑)[C]曾田力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20] 包兆会我动我晕眩——流行音乐[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1] 赵晓辉,韩乔最新统计数据:目前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9880万 [22] 李广平李广平的现代歌词论 [23] 欧阳友权文学原理[M]海口:海南出版社,9

我喜欢欧美,韩国的歌曲。中国人没什么创造能力,只会模仿别人!为什么日韩、欧美的人才那么多!就在于此! 布兰妮、迈克尔杰克逊。。。都是我喜欢的歌手!

流行音乐传播论文范文初中学生

论文:中国风音乐  近几年来,形式新颖的“中国风”音乐大行其道。从传统审美角度来看,这种音乐形式无论在歌词、编曲、演唱方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符合中国古典审美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有密切关系。但在这种音乐形式广泛流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反思,探索传播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  近几年来,一批新生代音乐创作人和歌手将中国的一些民族文化的元素融合在自己的歌曲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流行音乐。这种新奇、独特的音乐形式很快席卷了流行乐坛,受到了听众的广泛关注,获得了大众的追捧。也正是因为这样,越来越多的歌手为了迎合大众,将“中国风”音乐的风潮推到了极致。同时,这种“中国风”也在广告、电影、服饰、建筑等各种艺术中大放异彩,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文化。可以说,“中国风”的流行,与在儒、道、佛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审美精神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这种现象也源自中国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  一、何谓“中国风”音乐  “中国风”,如果按字面上解释,即有中国特点的音乐风格。当然,这并非是指中国的传统音乐,而是指在流行音乐领域的一种融合传统音乐的独特音乐形式。关于“中国风”音乐的定义,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音乐人黄晓亮在博客中说道:“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也有人曾经试着给“中国风”音乐下过如下的定义:“中国风”的歌曲多采用“宫调式”的主旋律;在音乐的编曲上大量运用中国乐器,如二胡、古筝、箫、琵琶等;在唱腔上运用了中国民歌或戏曲方式;在题材上运用了中国的古诗或传说故事。虽然这两种说法还有待商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风”音乐的特质。  (一)歌词包含中国古典文化  “中国风”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在歌词中包含中国古典文化。有的作品直接把古辞赋拿过来运用,如王菲的《水调歌头》、蔡琴的《如梦令》、伊能静的《念奴娇》等,即是把古典诗词直接谱曲并融入现代配乐来重新演绎。有的作品则是借用古典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意象如“月”、“水”、“镜”、“梅”、“竹”、“兰”、“茶”、“杨柳”等融人作品,如《东风破》、《发如雪》、《菊花台》、《千里之外》、《青花瓷》、《兰亭序》等。还有的作品传达了中国传统的情感内容,如周杰伦的《以父之名》、《听妈妈的话》、《蜗牛》等,这些歌曲显然和中国传统的重亲情的伦理情感紧密契合。有音乐人指出:“‘中国风’音乐作品的歌词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歌词整体营造古典民族的文化氛围,运用大量的古典意象;二是歌词中带有一些鲜明的民族符号,以此来体现民族特色。  周杰伦的代表作《东风破》,其歌词是:“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人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歌名本身就是词牌名,其中“离愁”、“烛火”、“古道”、“思念瘦”等充满古典意象的词语更是营造出悲凉的气氛。((青花瓷》中的“素胚”、“釉色”、“临摹”、“窑烧”等描述青花瓷制作工艺的词被巧妙融合在歌词中,同时极力渲染江南雅致淡然的景色,构成了极具画面感的内容。《本草纲目》借用了李时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来传达古典情怀,胡彦斌的《曹操》则描述了一代袅雄曹操的故事。因此,包含传统文化是“中国风”音乐在歌词内容上的主要特点。  (二)编曲和唱法融合大量的民族音乐特征  一般来说,当代流行音乐习惯以西洋键盘乐器、打击乐器和电子音乐为主,而“中国风”音乐使用传统的乐器,如二胡、琵琶、竹笛、古筝等,使中国韵味被积极地呈现出来,是一种全新而且独特的音乐表达。如周杰伦的《东风破》主要运用了二胡;《霍元甲》则主要融入琵琶和大鼓,沉闷而厚重的鼓声阵阵,表现一代宗师的武学气概,全曲气势十足。林俊杰的《江南》主要运用了箫,箫声绵绵,流畅抒情,委婉动听。民族乐器与现代音乐元素巧妙地揉合在一起,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江南水乡的雅致淡然。  除了配乐和编曲之外,很多“中国风”音乐大胆地运用了传统音乐的演唱方法,如民族唱法、戏曲唱腔等。如陈升的《北京一夜》用老生腔演唱,之后有《霍元甲》中的花旦腔,《红尘女子》、《以父之名》中的青衣腔,《在梅边》里的昆曲,陶品的《SUSAN说》则引用了京剧《苏三起解》中的唱段。《千里之外》两种音乐形式和唱法的交替使音乐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变化,让人耳目一新。随着200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周杰伦和宋祖英两种不同音乐形式的巧妙融合,这种“混搭”的音乐形式越来越受到欢迎。  (三)整体风格追求古典意境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意境是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国古典审美精神的重要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艺术作品无论是诗词还是曲乐,都讲究含蓄、淡泊,追求意境的绵长深远,含蓄朦胧。  “中国风”音乐无论在歌词、编曲、唱法、旋律还是MV的拍摄上,都注重使音乐整体上能够展现出典型的东方古典意境。“中国风”音乐多采用古典诗词作为题材,情感表达符合“中和”的审美标准。同时,曲调的悠扬和谐也体现了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儒家美学观。除此之外,MV的拍摄也体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含蓄蕴藉的古典美学要求。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诸如“落花”、“大雁”、“春”、“暮”等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在美学的层面上,它们是一些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独立的艺术符号。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将审美意象作为“情感符号”和“艺术幻象”来考察。她说:“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对于这种意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符号。朗格从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出发,认为艺术意象也是一种情感的符号。在“中国风”的音乐中,充满了类似的传统意象,如周杰伦的《青花瓷》,与其说是一首歌,不如说是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群带纷飞。“烟雨”、“青花”、“素胚”、“芭蕉”、“门环”等古典意象配上悠扬的曲调和水墨风格的唯美的MV,组合成了独特的意境。这种欲说还休、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正是符合了“含而不露”这一中国传统的审美要求。  二、“中国风”音乐背后的古典审美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积淀  所谓审美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审美文化所独自具有的内在审美气质和性格,它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艺术态度的核心因素,属于一个民族文化比较深沉的东西,与一个民族的哲学精神相一致。审美精神一旦形成便会融合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长期地影响着民族文化、艺术及审美的发展。中国古典审美精神是在中国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不断冲突与融合以及以儒、释、道为核心的哲学精神中逐渐生成、建构出来的。音乐学者林华先生就曾在其论著中提到:“在我们的审美个性中,既有来源于人类共有的审美经验积淀成份,同时又有受到民族审美意识影响的成份……”。  在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其核心的哲学基础。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促使中国古典艺术强调“道”、“气”贯穿的生命精神和博大精深的宇宙意识,注重直观感悟的生命体验,同时还追求“内在超越”的理想价值。生命精神和宇宙意识构成了中国艺术审美精神的内在特质。中国艺术所注重的不是孤立的个体生命和对象,而是生命的整体感、流动感和蓬勃的生命力,这种审美精神导致中国古典审美重神韵、气韵、气势、气脉、气象和意境等,也就是重生命精神,要求表现宇宙无限的生机活力。这种审美精神必然会影响中国人的审美实践。尽管中国的流行音乐是以西方音乐形式为主流,但这种根植于民族心理的审美精神要求也呼唤符合中国人审美特点的音乐形式出现,而“中国风”音乐正是符合了中国人内在的审美要求。  同时,中国人长久以来受儒、道、佛思想的影响,其中,礼义廉耻、中庸之道、重亲情、尊伦理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中的情感表达,由此产生的审美方式使人们在潜意识当中钟情于写意的古典歌词,倾心于传统的民间乐器,醉心于含蓄、内敛的情感等等。在欣赏“中国风”流行音乐时,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怀旧”情怀,使听众很容易就和音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中国风”音乐带来的反思  对于艺术领域中的这种“中国风”现象,很多学者是持肯定态度的。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全球化的日益加剧,今天,更多的文化形式和审美标准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审美实践。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传承五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消费时代,任何文化行为只有在转化为商业行为的消费中实现对文化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才能被公众更多地关注与接受。而“中国风”音乐无疑是传播传统文化的新途径。它通过特定的商业传播手段和商业行为方式,使文化消费群体在文化消费中得到审美的愉悦,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和古典文明的传播。由此看来,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不失为一种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音乐形式时髦有余,真诚不足。这些歌曲在商业动机的操控下,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内涵被那些流于表面的歌词拆解得略显破碎和浅薄。同时,由于歌曲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传统文化的错误传播。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就曾经指出周杰伦的《青花瓷》歌词中有两处错误,其中一处错误堪称“谬误”。这首(青花瓷》,马未都认为其中谬误最重的一句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他解释说:“青花瓷自诞生之时便迅速成为中国瓷器的霸主,七百年来无人撼动。可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显然写词者并不太懂瓷器。另一处错误则是那句“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马未都解释说,这句歌词的错误之处在于“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此外,还有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如歌手伊能静在《念奴娇》中将“羽扇纶巾”的“纶”念成“伦”,戴佩妮在新歌《一个人的行李》中,唱“我要一个人通宵看完鲁迅的背影”,但《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这种中国文化与文学的谬误,对文化传播、也对社会会产生不良影响。  由此可见,在“中国风”音乐大热的同时,我们应该有所思考。真正的“中国风”是可以用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要选择最佳的传播方式和准确的转播内容,而不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任意粘贴一些传统文化的标签作为嚎头来吸引听众,获取经济利益。

搜狐博客 > `公紸→苡葑泪~ > 日志 > 宁静的心 2007-04-01 | 且行且歌:"流行音乐与青少年成长"研究 标签: 流行 成长 青少年 流行音乐是青少年成长中的旋律,是他们生命历程的见证。它记载着青春的故事,青春在音乐中飞扬。边走边唱,青少年就这样慢慢成长。 “流行音乐”:边走边唱 流行音乐,最早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起初,它只是在一小部分人中传唱,其目的也仅仅是闲时的娱乐而已。1910年起,流行音乐才真正兴盛起来。它逐渐与爵士乐合流,一方面促进了唱片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唱片的广泛发行,流行音乐也日渐为人所知、传唱。发展到今天,流行音乐已经成为在普通民众中广泛流传并深受大众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 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步是相当晚的,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只是近十几年的事。在“文革”前和“文革”中,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社会原因,流行音乐一直是被禁唱的,是被批判的对象。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的解放,流行音乐才得以进入中国内地。尽管起步晚,但流行音乐在内地发展的速度却是相当快的,先是港台音乐,接着是欧美流行音乐,蜂拥而至,很快就席卷了大江南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形式。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音乐对他们生活的意义再怎样夸张都不为过,流行音乐于街头巷尾到处传唱,戴着耳机、边走边听流行CD的青少年也随处可见。 流行音乐是现代人的音乐,是青年人的音乐。一位音乐学者说:“通俗音乐使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一种作为年轻人特权的艺术形式。”流行音乐随时尚的风向不断变幻,而喜欢新奇、奔放、刺激的青少年也为流行音乐鲜明的情感,流畅、新颖的旋律如痴如狂。据调查显示,5%的青少年喜欢流行音乐,而喜欢严肃音乐的仅有8%,其中有7%的人既喜欢流行音乐、又喜欢严肃音乐。喜欢流行音乐的人数要远远多于喜欢严肃音乐的人。 流行音乐是青少年“亚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有着巨大的影响。流行音乐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对青少年的影响从直观上也可以感受得到。但为了准确深刻的反映流行音乐对青少年的影响,深入把握流行音乐背后的青少年心态,“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研究”课题组在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对广东、北京、黑龙江等地部分青少年(包括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社会青年)进行了深入访谈。结果显示,流行音乐已经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少年的观念与行为方式。 透视“流行音乐”:涵义与特征 流行音乐,早已不是陌生的词汇,报刊、电视、电台、日常口语中,到处可见它的字眼、语词,流行音乐可谓无处不在。但是流行音乐的涵义是什么呢?它具有怎样的特征呢?却没有统一、明确的界定。 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源于美国,包括“布鲁士”、“爵士流行曲”、“摇滚乐”、“乡村歌曲”等多种形式。《新格罗夫美国音乐大辞典》是这样界定“流行音乐”的涵义的:“流行音乐,一种音乐类型,包括多种风格,易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对于它的欣赏无需多少音乐知识或音乐技能。在某些方面它与古典音乐、民谣音乐以及爵士音乐有很大不同。流行音乐的篇幅一般不长。突出旋律线条(声乐作品居多),和声语音比较有限、简单。”英国《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似乎更侧重于流行音乐的历史:“流行音乐(或通俗音乐),初期指能吸引广大观众的音乐会,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POP’一词特指非古典音乐,通常称如甲壳虫、滚石、阿巴等音乐的表演者们所演唱的歌曲……” 流行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当今中国的流行音乐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与最初国外的流行音乐相比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从广义上看,任何一首流行的音乐都可称为“流行音乐”。狭义的“流行音乐”是专指那些在我们当今音乐生活中覆盖面比较广,主要以电声乐队为演出形式,内容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唱法自由,主要为青年人喜欢的,常有较强商业目的的音乐。 流行音乐,从文化属性上看,毫无疑问是属于流行文化的。流行文化是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它是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以特定的年龄成员(主要是青少年)为受众,以批量生产为特征,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的一种媒介文化。迈克尔布雷克认为,流行媒介文化是“以音乐、时装、杂志、电视和电影为消费对象,建立在大众传播媒介的青年消费所肯定的价值观念、活动和角色基础上的一种青年分层文化。” “流行音乐”作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既有流行文化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性。 第一,流行音乐具有鲜明的通俗性。这是流行音乐的基本属性。与高雅音乐相比,流行音乐的歌词相当浅显易懂,没有任何理解的障碍,这是流行音乐得以流行的必要条件。相反,如果歌词意义隐晦、诘齿聱牙,那么这些音乐便很难在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大众层面广泛流传开来。从专业演唱的角度看,流行音乐音域较窄,也最适合未经过专门声乐训练的普通听众演唱,这又促成了“流行音乐”的流行。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它真正地走进了人们的内心,音乐内容通俗易懂、贴近人们生活是流行音乐得以流行的另一重要原因。流行音乐很多作品都是抒发自我的真实感受,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的是如同自己身边的氛围,听到的是如同自己内心的声音,从而唤起广泛的情感共鸣。流行音乐所表现的是真实的生活与生存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流行音乐把艺术生活化了,同时也使生活艺术化了。 第二,流行音乐具有大众娱乐性。流行音乐在大众文化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歌舞厅、卡拉OK、“练歌房”的兴起,使得流行音乐越发成为大众的娱乐方式。在现阶段,人们对流行音乐的接受主要是娱乐,而非教化。尽管很多音乐内容本身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从听众的角度来说,他们所希望获得的更多的则是感官刺激。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卡拉OK、音乐磁带、CD、VCD、DVD、SVCD的流行更加强了流行音乐的娱乐性功能。它用自娱、自我表现的方式替代了充当听众的被动角色。人们在流行音乐中得到的最主要是“快乐”,一般听众很少对它的内容进行思考,而是从其优美明快的曲调和浅显动人的歌词中,获得轻松与享受。 第三,流行音乐的流行是短暂的,具有快速更替性。流行音乐在时间上流行的周期是很短的。在商业社会中,流行音乐迅速火爆,又迅速消歇,这正是大众文化的属性所决定的。在现代社会中,流行音乐很大程度上投入了商业运行的轨道,它的即时消费性决定了它的流行短暂性。大众文化成为一种文化工业,它大批量的生产文化产品,快速的撤下旧产品,推出新产品,不断满足着消费者文化消费的需要。感官的愉快需要不断的刷新,大众追逐的是当下的快乐与时尚,因而,许多音乐便获得了瞬间的辉煌,而又被快速地更替。 第四,流行音乐是青年人的音乐,是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受众的。这是流行音乐的根本文化属性。流行音乐属于青少年亚文化,记载着青少年的故事,诉说着青少年的心情,这是与中老年人所喜欢的音乐绝然不同的。青少年往往不满于现状,不满于家庭生活空间的狭小,不满于家庭观念的守旧、信息的匮乏、交际的贫缺,他们在思索中观望人生、爱情与社会。流行音乐正是其情感的外化与表达。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往往需要激情的表达和柔情的倾诉。而流行音乐多以爱情为主题,使他们在流行音乐中获得一种与沉甸甸的生活截然相反的轻松和宣泄后的释然。因而,流行音乐在青少年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流行,并受到青年人的宠爱。 第五,流行音乐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商业性。流行音乐的生产是按照商业运作的,它的目的也是以商业利益为指向的。当今社会是一个商业社会、消费社会与媒体社会,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潮流是面向市场的。当它被推向市场时,也就进入了杰姆逊所说的“商业化逻辑”之中,“钱便成了起重要作用的强大杠杆,促使这种文化成为商品。”“流行歌曲一旦被纳入工业化生产体制之中,音乐人便趋于人们的心理需求,往往以利润为目的来决定自己的制作行为,以牟取利润。”另外,“包装”是流行音乐推向市场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需要与市场保持高度一致。“包装”后的歌手在强大的宣传媒介的配合下,作为“产品”被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推上市场,以达到市场效应。流行音乐的设计与包装也是迎合消费者文化消费的需要,或故意相悖以开启新的时尚。由此文化艺术已不再是独立的艺术创造,它不得不受市场供求的制约,按照市场逻辑生产运行。因此,商业性是流行音乐的最主要特性,也是其文化本质所在。 反思流行音乐,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现代社会传媒建构的产物。它将青年人的意识形态集中地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媒介的传播与推广,形成文化消费的时尚,引领青少年的消费,同时也产生时尚的压力,促成新一轮或主观追逐或被动跟风的文化消费。流行音乐就这样被生产、被消费,这是流行音乐的内在文化逻辑。流行音乐的主要受众是青少年,反映青少年的情感,迎合青少年的需要,青少年在流行音乐中被表达,在文化消费中被“欺骗”,形成青少年自我认同的“亚文化”。

流行音乐传播论文范文初中生

知道什么叫做“歌”的时候,自己早已不自觉地爱上了歌。 那时候学的第一首歌是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唱着那句“昨日象那东流水……”,九岁的我时常陶醉得忘乎所以。可那段时间却压根没听说过有黄格选,童安格,巫启贤等人的存在,或许他们真的曾辉煌过,但辉煌的日子不属于我们这一代。于是翻开大姐小时候抄的歌本,唱完了“我和你吻别,在无人的街……”,再到“你知道我在等你吗……”,再到“你怎么舍得我难过……”,我却依然不晓得这些撼动人心的歌曲是出自谁口。 但我又时常自信自己对于一些老歌手的了解甚于其他同龄人对他们的了解。至少我知道以前有个歌手叫做苏芮,叫做蔡琴,至少我懂得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仍在燃烧,齐豫的《橄榄树》正在开花,齐秦的《狼》依旧狂奔。 不知是哪个冬天的晚上,走在寂寞的深巷里,却从冷风中传来一句令人潸然泪下的“是否给你自由过了火……”,于是那时起,我爱上了《过火》,懂得了张信哲。 喜欢一个歌手非常常见,但若同时爱上两个歌手呢?我记得我喜欢王菲和那英的初始是在她们的《相约一九九八》,而非王菲的《容易受伤的女人》或是那英的《雾里看花》,那时,听完了《相》后,我自以为世上最完美的旋律即是此了,而最好的歌手亦是她们俩。 尽管后来有了孙燕姿的《天黑黑》,林晓培的《她的眼泪》,甚至谢霆锋的《边走边爱》,但我仍会拥护她们,哪怕出现了陈冠西,容祖儿,Twins,萧正楠,F4等长相均已掩盖了内涵的所谓的“新新人类”。 有段时间,曾经狂恋过闽南语歌曲,什么《爱拼才会赢》呀,《金包银》啊,一直唱到邻居要拿块豆腐砸死我的时候,我才方兴未艾的收手。 最后意犹未尽的我,仍是怀着急切的复仇心理,在静的连蚂蚁走路都听得见的夜晚,朝着邻人唱起了《杜十娘》,《十三不亲》,《铁窗泪》……,结果邻居揉着惺忪的睡眼,朝着我扔来一根面条,叫我去上吊自杀。 然而实际上,通俗歌曲是最短命的歌曲,任贤齐的《心太软》与张宇的《都是月亮惹的祸》就见证了这一点。 就个人而言,我十分迷恋校园民谣,从《同桌的你》到《白桦林》,都让我心动乃至心痛过。 老狼虽其貌不扬,但他音域悠远,唱得深情而投入。 无论如何,一个歌手就是要唱歌,而且要唱好歌,而不是成天带着一张颇有几分姿色却无几分内涵的脸去招摇撞骗,骗我,也骗你。

那时候学的第一首歌是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唱着那句“昨日象那东流水……”,九岁的我时常陶醉得忘乎所以。可那段时间却压根没听说过有黄格选,童安格,巫启贤等人的存在,或许他们真的曾辉煌过,但辉煌的日子不属于我们这一代。于是翻开大姐小时候抄的歌本,唱完了“我和你吻别,在无人的街……”,再到“你知道我在等你吗……”,再到“你怎么舍得我难过……”,我却依然不晓得这些撼动人心的歌曲是出自谁口。 但我又时常自信自己对于一些老歌手的了解甚于其他同龄人对他们的了解。至少我知道以前有个歌手叫做苏芮,叫做蔡琴,至少我懂得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仍在燃烧,齐豫的《橄榄树》正在开花,齐秦的《狼》依旧狂奔。

流行歌曲并非今天才有,而我国古今流行歌词的传播状态却截然不同,古代流行歌词往往能够吸引文人士大夫的注意,从而脱离音乐走向案头文学,而当代流行歌词则越来越成为传播媒介的附庸,无法独立地实现其文学价值,更无法引导当代的主流文学创作。因此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对古今流行歌词进行比较分析,讨论“今天的歌”是否就是“明天的诗”,对于当代文学和当代流行歌曲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流行歌曲”一词来源于popular music,西方学者popular定义为“大众”;而目前国内却没有人对流行歌曲做一个很明确的定义,“流行歌曲”、“大众歌曲”、“通俗歌曲”等概念相互混用。因此有必要在本文开头对“流行歌曲”进行定义,即“词曲的内容与形式迎合一定历史时期内相当数量群众的心理需求,创作状态自由活泼,无需国家或其他社会机构的强行介入便可以自由地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和广泛传播的歌曲”。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流行歌曲不是今天才有的,但为什么古今的流行歌词有这么大的变化,却鲜有人探索,甚至更有人提出“今天的歌”或许就是“明天的诗”的看法。而实际上,当今的流行歌曲已经成为体现当代社会群体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歌词的内容所表现的到底能否与诗歌的内容相一致?歌词的文学价值又能否独立存在?导致当代流行歌词的这种尴尬境地的原因何在?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传播情境的变化对古今流行歌词创作的影响 传播活动离不开传播情境的变化, 古今的流行歌曲在传播的过程中之所以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古代的流行歌曲的创作状态是自由的, 这些歌词创作者赋予歌词的,更多的是自己的个性,而非迎合市场的需求,放松自由的创作环境使得他们的作品在为广大受众接受的同时,也容易得到文人的认可和借鉴,这就为古代流行歌词走向案头文学提供了可能。 而当代流行歌词所处的传播情境使得音乐文化具备了一种特有的运作模式,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商品,成为当代人们消遣娱乐的主要手段和方式。这种“商品”属性的形成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大的环境下一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与客观存在。一旦这些素来为人们众口传唱的流行歌曲成为了商品,歌词创作者就必须要遵循市场规律来办事,写什么样的歌词要由市场的需要来决定,歌词所要表达得也不再是创作者的心声,它消融了作者的个性,取而代之的是要帮助广大的受众来宣泄他们心中的欲望,来满足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流行歌词所承载的内容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歌曲的质量在逐年地下降。它已经逐渐地脱离了文学创作的最起码的要求,人们不会特别地去关注歌词。 另外,欧美流行音乐也给中国当代流行歌曲以很大影响,曲风、词风以及歌曲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都对欧美的流行歌曲借鉴不少,从而更确定了当代流行歌曲在大环境下的商品性质。这种古今创作环境的差异很直接地决定了流行歌词是因“个性创作而流行”还是为了“流行而创作”。 2.传播者的变化对古今流行歌词创作的影响 2.1创作主体的不同对古今流行歌词创作的影响 古今创作主体的创作态度、动机、知识结构以及能力的发挥有很大的不同,这使得古今流行歌词在表现手法与表现风格上有了很大的差异,“诗言志”、“诗言情”的创作动机和实现歌曲商品价值的创作动机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单从这里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代的流行歌词可以吸引官方和文人士大夫的注意从而脱离音乐旋律走向案头文学,而当代的流行歌词则只能依附于歌曲包装本身,而无法走向案头了。 2.2 接受主体的不同对古今流行歌词创作的影响 受众不仅是有分析、有选择地接受媒介,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参与信息的采集、编制和传递过程,对传播的质量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接受者是一个很大的社会群体,而受众不同的地域、年龄段、文化水平以及职业结构也会对流行歌词的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在调查统计(调查统计图表于此略)中发现:古代社会群体并不需要过多的对于个人欲望的宣泄与表达,民间流行的更多的是对民风民俗乃至民声的生动表达和反映,对歌词的认识在于“诗言情”、“诗言志”;而当代受众对于流行歌曲的认识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歌词已经成为商品,成为他们消遣放松的主要方式,这无疑对歌词的内容以及表现手法有很大的影响。 3.传播媒介分析 3.1歌词与音乐的关系变化引起歌词创作的变化 古代的流行歌曲中,词与音乐旋律紧密结合,从《诗经》起都是先有词再谱曲,唐代曲子词始“以辞从乐”;而当代则多依词谱曲,一词只能配一曲,在客观上也加强了歌词对曲调的依赖性,且当代歌词要求的节奏性与当代白话诗歌的自由化无法相一致,因此二者相互借鉴的东西越来越少,这样的“今天的歌”无法成为“明天的诗”。 3.2 古今流行歌词传播媒介的演变 1、古代流行歌词传播媒介的变化——从示现媒介到再现媒介 古代流行歌词最初处于自然传播状态,不依靠任何传播技术和手段。这种示现媒介有着传播过程的接力性,传播效果的模糊性,传播关系的透明性,示现媒介的传播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面对面的传播,亲切、自然,容易与受众产生最大的“话语空间”,获得最多的共鸣。 乐谱、词谱等再现媒介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古代流行歌词的传播与保存,也为歌词增添新的魅力。歌曲创作与歌舞表演产生了专业分工,这在相当程度上促使了流行歌词向案头文学的转化。另外,这种再现媒介的出现也使原创者原有的风格和理念得以很好的保存,同时也为民间歌词向案头文学的转化提供了必要的载体。 当代流行歌词传播媒介的变化——高度发达的机器媒介 机器媒介相对于前两种媒介来说更发达,也极大地推动了流行歌曲的迅速传播。广播、CD光盘、电视、网络等机器媒介都给人听觉、视觉上的全方位享受,高科技手段及展现方式吸引了人们原本给予歌词的关注,这种传播方式使得流行歌曲更依赖于一种符号的转换,更依赖于技术上的精湛与高超,而不是歌曲旋律与歌词内容本身,这便使得创作者很难再有将歌曲还原为再现媒介的冲动,而歌词也只能以简单、直白的方式才能获得最大范围内的广大受众的喜爱,才能实现当代流行歌曲的商业价值。 传播话语分析 1 创作者假定的话语对象的差异 创作者要根据与接受者之间的身份地位关系的不同来决定自己的话语风格,古代的歌词创作者在写歌词的时候往往会把话语对象默认为某个人,他所写所唱的,是针对这个人或借描述某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进行的。这种对接受话语对象的分析和定位,使他们在创作中把重点放在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个性上,一首歌词不用每个人都懂,但他的话语对象一定要明白,他所要抒发的也只是创作者与话语对象几个人的情感,而非众多接受者。 而当代的歌词创作者在创作之前所假定的话语对象是广大的受众,他不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歌,而是为了迎合广大受众的心理需求而参与创作的。当创作主体需要用自己的文字去表达某个特定时代绝大多数人的情感时,自然是越直白越明了越好的。 2歌词话语文本的文学性探寻及其归宿 歌词话语文本本身与文学是有很多的相通之处的,也正因为如此,古代的流行歌词才能脱离音乐旋律而走向案头文学。歌词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歌词的意境以及自身的语言风格等方面。相比较而言,当代流行歌词对于话语文本文学性的探寻缺失了许多,这自然也是与机器媒介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的。当然当代流行歌词中也存在一些堪称经典的作品,但从宏观上来说,今天的流行歌词失去了对于文学的研究与探询,而且它也不再是流行歌曲中最主要的因素,只能在机器媒介的操作下才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这个价值,商业性远远多于文学性。综观当代大的市场环境和趋势,笔者认为,当代的流行歌词再也无法承担起古代流行歌词所担负的使命,它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它也成为歌曲传播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符号,而缺失了之于文学的探寻,最终只能将自己融化在机器媒介的数字和符号里,无法脱离音乐和机器媒介而独立存在,也就更不可能走向案头文学了。这样的“今天的歌”,是不能够成为“明天的诗”的。 参考文献: [1] 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 孙旭培主编华夏传播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 冯明洋知识经济的文化分流与传统音乐的文化守护[J]中国音乐,2000年第3期 [4] 赵志安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一辑)[C]曾田力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5] 捕风音乐:耳朵的快感消费 [6] 金兆钧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7] 宋玉对楚王问——文选[C]萧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 吴相洲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 周礼•仪礼•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9 [11]刘勰文心雕龙注[M] 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2]郑樵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3]元稹元稹集[M]冀勤校点第2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 [14] 谢桃坊中国词学史[M]成都:巴蜀书社,2002 [15] 付林,王雪宁流行歌词写作新概念[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16] 曾遂今音乐创造灵感:从音乐的自然传播到技术传播——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一辑)[C] 曾田力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17] [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8] 曾遂今中国大众音乐——大众音乐文化的社会历史连接和传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19] 修海林音乐学领域的传播学研究——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一辑)[C]曾田力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20] 包兆会我动我晕眩——流行音乐[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1] 赵晓辉,韩乔最新统计数据:目前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9880万 [22] 李广平李广平的现代歌词论 [23] 欧阳友权文学原理[M]海口:海南出版社,9

我喜欢欧美,韩国的歌曲。中国人没什么创造能力,只会模仿别人!为什么日韩、欧美的人才那么多!就在于此! 布兰妮、迈克尔杰克逊。。。都是我喜欢的歌手!

流行音乐传播论文范文初中学生版

我喜欢欧美,韩国的歌曲。中国人没什么创造能力,只会模仿别人!为什么日韩、欧美的人才那么多!就在于此! 布兰妮、迈克尔杰克逊。。。都是我喜欢的歌手!

知道什么叫做“歌”的时候,自己早已不自觉地爱上了歌。 那时候学的第一首歌是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唱着那句“昨日象那东流水……”,九岁的我时常陶醉得忘乎所以。可那段时间却压根没听说过有黄格选,童安格,巫启贤等人的存在,或许他们真的曾辉煌过,但辉煌的日子不属于我们这一代。于是翻开大姐小时候抄的歌本,唱完了“我和你吻别,在无人的街……”,再到“你知道我在等你吗……”,再到“你怎么舍得我难过……”,我却依然不晓得这些撼动人心的歌曲是出自谁口。 但我又时常自信自己对于一些老歌手的了解甚于其他同龄人对他们的了解。至少我知道以前有个歌手叫做苏芮,叫做蔡琴,至少我懂得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仍在燃烧,齐豫的《橄榄树》正在开花,齐秦的《狼》依旧狂奔。 不知是哪个冬天的晚上,走在寂寞的深巷里,却从冷风中传来一句令人潸然泪下的“是否给你自由过了火……”,于是那时起,我爱上了《过火》,懂得了张信哲。 喜欢一个歌手非常常见,但若同时爱上两个歌手呢?我记得我喜欢王菲和那英的初始是在她们的《相约一九九八》,而非王菲的《容易受伤的女人》或是那英的《雾里看花》,那时,听完了《相》后,我自以为世上最完美的旋律即是此了,而最好的歌手亦是她们俩。 尽管后来有了孙燕姿的《天黑黑》,林晓培的《她的眼泪》,甚至谢霆锋的《边走边爱》,但我仍会拥护她们,哪怕出现了陈冠西,容祖儿,Twins,萧正楠,F4等长相均已掩盖了内涵的所谓的“新新人类”。 有段时间,曾经狂恋过闽南语歌曲,什么《爱拼才会赢》呀,《金包银》啊,一直唱到邻居要拿块豆腐砸死我的时候,我才方兴未艾的收手。 最后意犹未尽的我,仍是怀着急切的复仇心理,在静的连蚂蚁走路都听得见的夜晚,朝着邻人唱起了《杜十娘》,《十三不亲》,《铁窗泪》……,结果邻居揉着惺忪的睡眼,朝着我扔来一根面条,叫我去上吊自杀。 然而实际上,通俗歌曲是最短命的歌曲,任贤齐的《心太软》与张宇的《都是月亮惹的祸》就见证了这一点。 就个人而言,我十分迷恋校园民谣,从《同桌的你》到《白桦林》,都让我心动乃至心痛过。 老狼虽其貌不扬,但他音域悠远,唱得深情而投入。 无论如何,一个歌手就是要唱歌,而且要唱好歌,而不是成天带着一张颇有几分姿色却无几分内涵的脸去招摇撞骗,骗我,也骗你。

所谓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种由多民族文化汇集而成的爵士音乐。这种新兴音乐,以它独特的演奏(演唱)方式,刷新了听众的耳目,轰动了全美国,又很快传遍西欧各国。 在今天,流行音乐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在器乐作品中,它包括丰富多彩的轻音乐、爵士乐、摇摆舞曲、迪斯科舞曲,探戈舞曲,圆舞曲以及各种不同风格的舞曲和各类小型歌剧的配乐等。 流行音乐中器乐作品的特点是: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演奏方法多种多样,音响多变,色彩丰富,织体层次简明,乐队规模不大,现代作品多使用电声乐器。声乐作品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郁、抒情、风趣、音域不宽,手法通俗、曲调顺口、易于传唱;歌词多用生活语言,浅显易,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发声方法各有千秋,不受声乐学派的约束,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动和自由不羁,自然亲切,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小乐队的强声伴奏与歌声融为一体。由于流行音乐具备上述特点,所以就能够和群众连在一起,无论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于接受。 流行音乐也就是通俗音乐,流行歌曲作为一种以消遣娱乐为主的大众文化现象,流行歌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息息相关,俨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尤其是90年代以后随著国家的政策开放,使得流行歌曲的内容形式更加的多元化,更加的深入人心,90年代的流行音乐变化较广,并且与我们的生长背景较为接近。然而流行歌曲不仅是艺术,也是娱乐、精神寄托,更是反应百姓生活的写实记录,甚至是大众思想、意识型态的指标。 现在我们所听的歌曲,像是周杰伦、蔡依林、张惠妹等等歌手,他们的歌都属于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与其它大众媒介的差异主要是流行音乐有三种特性: 流行音乐乃是一重复的形式:流行音乐的主题内涵不断的重复,而具有穿透阅听人之意识的能力。 流行音乐多属非叙述性的形式:其强调对接收者的身体、生理与感官能力之刺激。 流行音乐是一种经验上的形式:音乐是属于艺术而非科学的领域,是对某一经验之体验。  流行音乐的英文翻译:POP MUSIC  流行音乐的发展  美国的流行音乐作为欧洲流行音乐的主体,主要是以欧洲及其它国家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以及黑人音乐为基础,融合而发展起来的。随着逐渐演化和发展,又产生出新的种类形式,如爵士乐、廷潘胡同歌曲、乡村音乐、拉格泰姆布鲁斯、摇滚乐等。流行音乐是与严肃音乐相对而言的,它不同于严肃音乐,因为严肃音乐常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和一些专门的知识层面,需要听众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修养细细领悟、品味。而流行音乐对于听众来说,其形式短小、通俗,唱起来上口,并且对于听众不需要更多的专门仅依靠对音乐的心领神会与感性认识就能理解。  美国流行音乐具有更多的自娱性与商业性。其自娱性来自非洲的音乐传统。影响最大的,如爵士乐、布鲁斯、摇滚乐等,都起源于黑人音乐。  早年大部分移民从世界各地来到美国,一般地说是出自于自愿,他们基本上是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同美国文化融合在一起。但只有黑人例外。他们是作为奴隶被迫来到这个国家的。他们身上“除了锁链以外,一无所有,但他们的头脑中却牢记着非洲舞蹈和音乐的丰富传统。”黑人奴隶们在农场劳动时,不允许说话,但可以唱歌。他们依靠自人听不懂的劳动号子和歌曲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感情,通过这种表达方式,把他们郁积在心里的痛苦与不平喧泄出来,从而逐渐形成了具有黑人特点的黑人音乐。黑人音乐在形成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包括汲取白人音乐成分,产生了布鲁斯、爵士乐等形式。而最初的摇滚乐就是黑人音乐“节奏布鲁斯”,西方也有人把摇滚乐称作为“下层阶级反抗当局的一种形式”。

人的生命是不能没有音乐的。人的生活里是不能拒绝音乐的。刀耕火种的远古,先民们唱着歌,吟唱着至今不灭的《诗经》;烽火连天的古战场上,也有人们吟唱不完的乐府古辞;在那黄土高原上,一声声清脆的《信天游》从天的那一边直飘到我们这里…… 音乐能撩拨听者的心弦。作为一个喜欢音乐的人,我认为二胡拉出的曲子最能撩拨我的心弦。只一曲《二泉映月》,我已感受到了人间最动人的音乐,那单纯的音色,缓慢悠扬的旋律,在冥冥中曲折流淌,我感觉到这不是在简单描绘月下泉水,而是从一颗该异常孤寂的心灵中流淌出来的声音,这是包含了悲凉辛酸的音乐,我的心无法不随之颤抖,无法使心沉静。 静静地听着那支曲子,我眼前尽是阿炳那瘦弱孤独的影子,他看不到一丝月光,更是没能捕捉到一滴泉水,但他向世间敞开的是音乐家的情怀,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那种诉说世间苍凉的美妙语言。他眼中似有两滴“泉水”映着初升的明月。 嵇康在上刑场时,弹奏着他人生最后一段曲子,他想到的不是自己即将成为断头人,而是他的《广陵散》没有传世,这与阮籍的悲凉是一样透骨的。 最不能记忆的是黄家驹,最难忘记的是他的《光辉岁月》。这里有的是激情,有的是呐喊,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音乐人的感悟,那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姿态,一种敢于居高俯视的姿态,他与他的BEYOND乐队唱着人类越来越疏远的品质,从人心那深远的一面唱到人心的表面。他的生命就如同夏花一样绚烂。 音乐,不需要阐释。无论是朴素的还是华丽的,无论是低婉的还是高亢的,无论是《梁祝》还是《东风破》,无论是吉他、提琴还是二胡……它跨越了时代,跨越了民族,跨越了国界,它以自己这种独特的语言来感动它的子民。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掩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醒来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悠扬的声音,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 ”东山魁夷在《听泉》中这样写到。 当你漫步街头,一支熟悉的钢琴曲悠扬而孤独地飘来,你蓦然回首,难道就没有感觉到那是一段值得寻觅的音乐吗

流行音乐传播论文范文初中生版

搜狐博客 > `公紸→苡葑泪~ > 日志 > 宁静的心 2007-04-01 | 且行且歌:"流行音乐与青少年成长"研究 标签: 流行 成长 青少年 流行音乐是青少年成长中的旋律,是他们生命历程的见证。它记载着青春的故事,青春在音乐中飞扬。边走边唱,青少年就这样慢慢成长。 “流行音乐”:边走边唱 流行音乐,最早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起初,它只是在一小部分人中传唱,其目的也仅仅是闲时的娱乐而已。1910年起,流行音乐才真正兴盛起来。它逐渐与爵士乐合流,一方面促进了唱片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唱片的广泛发行,流行音乐也日渐为人所知、传唱。发展到今天,流行音乐已经成为在普通民众中广泛流传并深受大众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 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步是相当晚的,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只是近十几年的事。在“文革”前和“文革”中,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社会原因,流行音乐一直是被禁唱的,是被批判的对象。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的解放,流行音乐才得以进入中国内地。尽管起步晚,但流行音乐在内地发展的速度却是相当快的,先是港台音乐,接着是欧美流行音乐,蜂拥而至,很快就席卷了大江南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形式。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音乐对他们生活的意义再怎样夸张都不为过,流行音乐于街头巷尾到处传唱,戴着耳机、边走边听流行CD的青少年也随处可见。 流行音乐是现代人的音乐,是青年人的音乐。一位音乐学者说:“通俗音乐使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一种作为年轻人特权的艺术形式。”流行音乐随时尚的风向不断变幻,而喜欢新奇、奔放、刺激的青少年也为流行音乐鲜明的情感,流畅、新颖的旋律如痴如狂。据调查显示,5%的青少年喜欢流行音乐,而喜欢严肃音乐的仅有8%,其中有7%的人既喜欢流行音乐、又喜欢严肃音乐。喜欢流行音乐的人数要远远多于喜欢严肃音乐的人。 流行音乐是青少年“亚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有着巨大的影响。流行音乐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对青少年的影响从直观上也可以感受得到。但为了准确深刻的反映流行音乐对青少年的影响,深入把握流行音乐背后的青少年心态,“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研究”课题组在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对广东、北京、黑龙江等地部分青少年(包括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社会青年)进行了深入访谈。结果显示,流行音乐已经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少年的观念与行为方式。 透视“流行音乐”:涵义与特征 流行音乐,早已不是陌生的词汇,报刊、电视、电台、日常口语中,到处可见它的字眼、语词,流行音乐可谓无处不在。但是流行音乐的涵义是什么呢?它具有怎样的特征呢?却没有统一、明确的界定。 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源于美国,包括“布鲁士”、“爵士流行曲”、“摇滚乐”、“乡村歌曲”等多种形式。《新格罗夫美国音乐大辞典》是这样界定“流行音乐”的涵义的:“流行音乐,一种音乐类型,包括多种风格,易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对于它的欣赏无需多少音乐知识或音乐技能。在某些方面它与古典音乐、民谣音乐以及爵士音乐有很大不同。流行音乐的篇幅一般不长。突出旋律线条(声乐作品居多),和声语音比较有限、简单。”英国《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似乎更侧重于流行音乐的历史:“流行音乐(或通俗音乐),初期指能吸引广大观众的音乐会,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POP’一词特指非古典音乐,通常称如甲壳虫、滚石、阿巴等音乐的表演者们所演唱的歌曲……” 流行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当今中国的流行音乐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与最初国外的流行音乐相比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从广义上看,任何一首流行的音乐都可称为“流行音乐”。狭义的“流行音乐”是专指那些在我们当今音乐生活中覆盖面比较广,主要以电声乐队为演出形式,内容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唱法自由,主要为青年人喜欢的,常有较强商业目的的音乐。 流行音乐,从文化属性上看,毫无疑问是属于流行文化的。流行文化是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它是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以特定的年龄成员(主要是青少年)为受众,以批量生产为特征,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的一种媒介文化。迈克尔布雷克认为,流行媒介文化是“以音乐、时装、杂志、电视和电影为消费对象,建立在大众传播媒介的青年消费所肯定的价值观念、活动和角色基础上的一种青年分层文化。” “流行音乐”作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既有流行文化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性。 第一,流行音乐具有鲜明的通俗性。这是流行音乐的基本属性。与高雅音乐相比,流行音乐的歌词相当浅显易懂,没有任何理解的障碍,这是流行音乐得以流行的必要条件。相反,如果歌词意义隐晦、诘齿聱牙,那么这些音乐便很难在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大众层面广泛流传开来。从专业演唱的角度看,流行音乐音域较窄,也最适合未经过专门声乐训练的普通听众演唱,这又促成了“流行音乐”的流行。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它真正地走进了人们的内心,音乐内容通俗易懂、贴近人们生活是流行音乐得以流行的另一重要原因。流行音乐很多作品都是抒发自我的真实感受,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的是如同自己身边的氛围,听到的是如同自己内心的声音,从而唤起广泛的情感共鸣。流行音乐所表现的是真实的生活与生存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流行音乐把艺术生活化了,同时也使生活艺术化了。 第二,流行音乐具有大众娱乐性。流行音乐在大众文化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歌舞厅、卡拉OK、“练歌房”的兴起,使得流行音乐越发成为大众的娱乐方式。在现阶段,人们对流行音乐的接受主要是娱乐,而非教化。尽管很多音乐内容本身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从听众的角度来说,他们所希望获得的更多的则是感官刺激。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卡拉OK、音乐磁带、CD、VCD、DVD、SVCD的流行更加强了流行音乐的娱乐性功能。它用自娱、自我表现的方式替代了充当听众的被动角色。人们在流行音乐中得到的最主要是“快乐”,一般听众很少对它的内容进行思考,而是从其优美明快的曲调和浅显动人的歌词中,获得轻松与享受。 第三,流行音乐的流行是短暂的,具有快速更替性。流行音乐在时间上流行的周期是很短的。在商业社会中,流行音乐迅速火爆,又迅速消歇,这正是大众文化的属性所决定的。在现代社会中,流行音乐很大程度上投入了商业运行的轨道,它的即时消费性决定了它的流行短暂性。大众文化成为一种文化工业,它大批量的生产文化产品,快速的撤下旧产品,推出新产品,不断满足着消费者文化消费的需要。感官的愉快需要不断的刷新,大众追逐的是当下的快乐与时尚,因而,许多音乐便获得了瞬间的辉煌,而又被快速地更替。 第四,流行音乐是青年人的音乐,是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受众的。这是流行音乐的根本文化属性。流行音乐属于青少年亚文化,记载着青少年的故事,诉说着青少年的心情,这是与中老年人所喜欢的音乐绝然不同的。青少年往往不满于现状,不满于家庭生活空间的狭小,不满于家庭观念的守旧、信息的匮乏、交际的贫缺,他们在思索中观望人生、爱情与社会。流行音乐正是其情感的外化与表达。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往往需要激情的表达和柔情的倾诉。而流行音乐多以爱情为主题,使他们在流行音乐中获得一种与沉甸甸的生活截然相反的轻松和宣泄后的释然。因而,流行音乐在青少年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流行,并受到青年人的宠爱。 第五,流行音乐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商业性。流行音乐的生产是按照商业运作的,它的目的也是以商业利益为指向的。当今社会是一个商业社会、消费社会与媒体社会,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潮流是面向市场的。当它被推向市场时,也就进入了杰姆逊所说的“商业化逻辑”之中,“钱便成了起重要作用的强大杠杆,促使这种文化成为商品。”“流行歌曲一旦被纳入工业化生产体制之中,音乐人便趋于人们的心理需求,往往以利润为目的来决定自己的制作行为,以牟取利润。”另外,“包装”是流行音乐推向市场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需要与市场保持高度一致。“包装”后的歌手在强大的宣传媒介的配合下,作为“产品”被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推上市场,以达到市场效应。流行音乐的设计与包装也是迎合消费者文化消费的需要,或故意相悖以开启新的时尚。由此文化艺术已不再是独立的艺术创造,它不得不受市场供求的制约,按照市场逻辑生产运行。因此,商业性是流行音乐的最主要特性,也是其文化本质所在。 反思流行音乐,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现代社会传媒建构的产物。它将青年人的意识形态集中地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媒介的传播与推广,形成文化消费的时尚,引领青少年的消费,同时也产生时尚的压力,促成新一轮或主观追逐或被动跟风的文化消费。流行音乐就这样被生产、被消费,这是流行音乐的内在文化逻辑。流行音乐的主要受众是青少年,反映青少年的情感,迎合青少年的需要,青少年在流行音乐中被表达,在文化消费中被“欺骗”,形成青少年自我认同的“亚文化”。

人的生命是不能没有音乐的。人的生活里是不能拒绝音乐的。刀耕火种的远古,先民们唱着歌,吟唱着至今不灭的《诗经》;烽火连天的古战场上,也有人们吟唱不完的乐府古辞;在那黄土高原上,一声声清脆的《信天游》从天的那一边直飘到我们这里…… 音乐能撩拨听者的心弦。作为一个喜欢音乐的人,我认为二胡拉出的曲子最能撩拨我的心弦。只一曲《二泉映月》,我已感受到了人间最动人的音乐,那单纯的音色,缓慢悠扬的旋律,在冥冥中曲折流淌,我感觉到这不是在简单描绘月下泉水,而是从一颗该异常孤寂的心灵中流淌出来的声音,这是包含了悲凉辛酸的音乐,我的心无法不随之颤抖,无法使心沉静。 静静地听着那支曲子,我眼前尽是阿炳那瘦弱孤独的影子,他看不到一丝月光,更是没能捕捉到一滴泉水,但他向世间敞开的是音乐家的情怀,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那种诉说世间苍凉的美妙语言。他眼中似有两滴“泉水”映着初升的明月。 嵇康在上刑场时,弹奏着他人生最后一段曲子,他想到的不是自己即将成为断头人,而是他的《广陵散》没有传世,这与阮籍的悲凉是一样透骨的。 最不能记忆的是黄家驹,最难忘记的是他的《光辉岁月》。这里有的是激情,有的是呐喊,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音乐人的感悟,那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姿态,一种敢于居高俯视的姿态,他与他的BEYOND乐队唱着人类越来越疏远的品质,从人心那深远的一面唱到人心的表面。他的生命就如同夏花一样绚烂。 音乐,不需要阐释。无论是朴素的还是华丽的,无论是低婉的还是高亢的,无论是《梁祝》还是《东风破》,无论是吉他、提琴还是二胡……它跨越了时代,跨越了民族,跨越了国界,它以自己这种独特的语言来感动它的子民。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掩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醒来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悠扬的声音,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 ”东山魁夷在《听泉》中这样写到。 当你漫步街头,一支熟悉的钢琴曲悠扬而孤独地飘来,你蓦然回首,难道就没有感觉到那是一段值得寻觅的音乐吗

那时候学的第一首歌是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唱着那句“昨日象那东流水……”,九岁的我时常陶醉得忘乎所以。可那段时间却压根没听说过有黄格选,童安格,巫启贤等人的存在,或许他们真的曾辉煌过,但辉煌的日子不属于我们这一代。于是翻开大姐小时候抄的歌本,唱完了“我和你吻别,在无人的街……”,再到“你知道我在等你吗……”,再到“你怎么舍得我难过……”,我却依然不晓得这些撼动人心的歌曲是出自谁口。 但我又时常自信自己对于一些老歌手的了解甚于其他同龄人对他们的了解。至少我知道以前有个歌手叫做苏芮,叫做蔡琴,至少我懂得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仍在燃烧,齐豫的《橄榄树》正在开花,齐秦的《狼》依旧狂奔。

论文:中国风音乐  近几年来,形式新颖的“中国风”音乐大行其道。从传统审美角度来看,这种音乐形式无论在歌词、编曲、演唱方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符合中国古典审美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有密切关系。但在这种音乐形式广泛流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反思,探索传播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  近几年来,一批新生代音乐创作人和歌手将中国的一些民族文化的元素融合在自己的歌曲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流行音乐。这种新奇、独特的音乐形式很快席卷了流行乐坛,受到了听众的广泛关注,获得了大众的追捧。也正是因为这样,越来越多的歌手为了迎合大众,将“中国风”音乐的风潮推到了极致。同时,这种“中国风”也在广告、电影、服饰、建筑等各种艺术中大放异彩,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文化。可以说,“中国风”的流行,与在儒、道、佛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审美精神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这种现象也源自中国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  一、何谓“中国风”音乐  “中国风”,如果按字面上解释,即有中国特点的音乐风格。当然,这并非是指中国的传统音乐,而是指在流行音乐领域的一种融合传统音乐的独特音乐形式。关于“中国风”音乐的定义,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音乐人黄晓亮在博客中说道:“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也有人曾经试着给“中国风”音乐下过如下的定义:“中国风”的歌曲多采用“宫调式”的主旋律;在音乐的编曲上大量运用中国乐器,如二胡、古筝、箫、琵琶等;在唱腔上运用了中国民歌或戏曲方式;在题材上运用了中国的古诗或传说故事。虽然这两种说法还有待商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风”音乐的特质。  (一)歌词包含中国古典文化  “中国风”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在歌词中包含中国古典文化。有的作品直接把古辞赋拿过来运用,如王菲的《水调歌头》、蔡琴的《如梦令》、伊能静的《念奴娇》等,即是把古典诗词直接谱曲并融入现代配乐来重新演绎。有的作品则是借用古典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意象如“月”、“水”、“镜”、“梅”、“竹”、“兰”、“茶”、“杨柳”等融人作品,如《东风破》、《发如雪》、《菊花台》、《千里之外》、《青花瓷》、《兰亭序》等。还有的作品传达了中国传统的情感内容,如周杰伦的《以父之名》、《听妈妈的话》、《蜗牛》等,这些歌曲显然和中国传统的重亲情的伦理情感紧密契合。有音乐人指出:“‘中国风’音乐作品的歌词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歌词整体营造古典民族的文化氛围,运用大量的古典意象;二是歌词中带有一些鲜明的民族符号,以此来体现民族特色。  周杰伦的代表作《东风破》,其歌词是:“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人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歌名本身就是词牌名,其中“离愁”、“烛火”、“古道”、“思念瘦”等充满古典意象的词语更是营造出悲凉的气氛。((青花瓷》中的“素胚”、“釉色”、“临摹”、“窑烧”等描述青花瓷制作工艺的词被巧妙融合在歌词中,同时极力渲染江南雅致淡然的景色,构成了极具画面感的内容。《本草纲目》借用了李时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来传达古典情怀,胡彦斌的《曹操》则描述了一代袅雄曹操的故事。因此,包含传统文化是“中国风”音乐在歌词内容上的主要特点。  (二)编曲和唱法融合大量的民族音乐特征  一般来说,当代流行音乐习惯以西洋键盘乐器、打击乐器和电子音乐为主,而“中国风”音乐使用传统的乐器,如二胡、琵琶、竹笛、古筝等,使中国韵味被积极地呈现出来,是一种全新而且独特的音乐表达。如周杰伦的《东风破》主要运用了二胡;《霍元甲》则主要融入琵琶和大鼓,沉闷而厚重的鼓声阵阵,表现一代宗师的武学气概,全曲气势十足。林俊杰的《江南》主要运用了箫,箫声绵绵,流畅抒情,委婉动听。民族乐器与现代音乐元素巧妙地揉合在一起,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江南水乡的雅致淡然。  除了配乐和编曲之外,很多“中国风”音乐大胆地运用了传统音乐的演唱方法,如民族唱法、戏曲唱腔等。如陈升的《北京一夜》用老生腔演唱,之后有《霍元甲》中的花旦腔,《红尘女子》、《以父之名》中的青衣腔,《在梅边》里的昆曲,陶品的《SUSAN说》则引用了京剧《苏三起解》中的唱段。《千里之外》两种音乐形式和唱法的交替使音乐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变化,让人耳目一新。随着200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周杰伦和宋祖英两种不同音乐形式的巧妙融合,这种“混搭”的音乐形式越来越受到欢迎。  (三)整体风格追求古典意境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意境是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国古典审美精神的重要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艺术作品无论是诗词还是曲乐,都讲究含蓄、淡泊,追求意境的绵长深远,含蓄朦胧。  “中国风”音乐无论在歌词、编曲、唱法、旋律还是MV的拍摄上,都注重使音乐整体上能够展现出典型的东方古典意境。“中国风”音乐多采用古典诗词作为题材,情感表达符合“中和”的审美标准。同时,曲调的悠扬和谐也体现了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儒家美学观。除此之外,MV的拍摄也体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含蓄蕴藉的古典美学要求。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诸如“落花”、“大雁”、“春”、“暮”等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在美学的层面上,它们是一些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独立的艺术符号。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将审美意象作为“情感符号”和“艺术幻象”来考察。她说:“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对于这种意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符号。朗格从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出发,认为艺术意象也是一种情感的符号。在“中国风”的音乐中,充满了类似的传统意象,如周杰伦的《青花瓷》,与其说是一首歌,不如说是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群带纷飞。“烟雨”、“青花”、“素胚”、“芭蕉”、“门环”等古典意象配上悠扬的曲调和水墨风格的唯美的MV,组合成了独特的意境。这种欲说还休、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正是符合了“含而不露”这一中国传统的审美要求。  二、“中国风”音乐背后的古典审美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积淀  所谓审美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审美文化所独自具有的内在审美气质和性格,它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艺术态度的核心因素,属于一个民族文化比较深沉的东西,与一个民族的哲学精神相一致。审美精神一旦形成便会融合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长期地影响着民族文化、艺术及审美的发展。中国古典审美精神是在中国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不断冲突与融合以及以儒、释、道为核心的哲学精神中逐渐生成、建构出来的。音乐学者林华先生就曾在其论著中提到:“在我们的审美个性中,既有来源于人类共有的审美经验积淀成份,同时又有受到民族审美意识影响的成份……”。  在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其核心的哲学基础。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促使中国古典艺术强调“道”、“气”贯穿的生命精神和博大精深的宇宙意识,注重直观感悟的生命体验,同时还追求“内在超越”的理想价值。生命精神和宇宙意识构成了中国艺术审美精神的内在特质。中国艺术所注重的不是孤立的个体生命和对象,而是生命的整体感、流动感和蓬勃的生命力,这种审美精神导致中国古典审美重神韵、气韵、气势、气脉、气象和意境等,也就是重生命精神,要求表现宇宙无限的生机活力。这种审美精神必然会影响中国人的审美实践。尽管中国的流行音乐是以西方音乐形式为主流,但这种根植于民族心理的审美精神要求也呼唤符合中国人审美特点的音乐形式出现,而“中国风”音乐正是符合了中国人内在的审美要求。  同时,中国人长久以来受儒、道、佛思想的影响,其中,礼义廉耻、中庸之道、重亲情、尊伦理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中的情感表达,由此产生的审美方式使人们在潜意识当中钟情于写意的古典歌词,倾心于传统的民间乐器,醉心于含蓄、内敛的情感等等。在欣赏“中国风”流行音乐时,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怀旧”情怀,使听众很容易就和音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中国风”音乐带来的反思  对于艺术领域中的这种“中国风”现象,很多学者是持肯定态度的。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全球化的日益加剧,今天,更多的文化形式和审美标准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审美实践。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传承五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消费时代,任何文化行为只有在转化为商业行为的消费中实现对文化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才能被公众更多地关注与接受。而“中国风”音乐无疑是传播传统文化的新途径。它通过特定的商业传播手段和商业行为方式,使文化消费群体在文化消费中得到审美的愉悦,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和古典文明的传播。由此看来,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不失为一种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音乐形式时髦有余,真诚不足。这些歌曲在商业动机的操控下,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内涵被那些流于表面的歌词拆解得略显破碎和浅薄。同时,由于歌曲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传统文化的错误传播。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就曾经指出周杰伦的《青花瓷》歌词中有两处错误,其中一处错误堪称“谬误”。这首(青花瓷》,马未都认为其中谬误最重的一句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他解释说:“青花瓷自诞生之时便迅速成为中国瓷器的霸主,七百年来无人撼动。可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显然写词者并不太懂瓷器。另一处错误则是那句“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马未都解释说,这句歌词的错误之处在于“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此外,还有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如歌手伊能静在《念奴娇》中将“羽扇纶巾”的“纶”念成“伦”,戴佩妮在新歌《一个人的行李》中,唱“我要一个人通宵看完鲁迅的背影”,但《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这种中国文化与文学的谬误,对文化传播、也对社会会产生不良影响。  由此可见,在“中国风”音乐大热的同时,我们应该有所思考。真正的“中国风”是可以用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要选择最佳的传播方式和准确的转播内容,而不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任意粘贴一些传统文化的标签作为嚎头来吸引听众,获取经济利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