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生物入侵与国家安全论文选题背景

发布时间:2024-08-28 17:06:32

生物入侵与国家安全论文选题背景

一种生物从原产地迁入到另一地,这种生物被称为外来物种。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在人类历史上,人类通过文化交流,把外来种(如玉米、红薯、马铃薯等)从其起源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丰富了人们的食物品种和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每个地区的农业发展史可以说是农业生产类型、农业品种在不断地吸收外来种、不断地更新换代的过程。现代社会,随着贸易、旅游的发展,大容量、快速先进的交通工具的普遍采用,越来越多的物种在全球范围扩散,外来种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中国加入WTO自国外的有害物种对中国的威胁也大大增加。有些人认为,生物入侵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问题。然而大多数的学者认为,生物入侵是无意的引入和传播发展起来。由于其有广泛的适应性、极强的繁殖能力,不仅对“入侵领地”的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破坏生态平衡,甚至给人类社会、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失。 一、生物入侵的危害 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如果一个外来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因素制约,那么它很可能无节制地繁衍,种群快速扩大,发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对入侵地的其他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的威胁。水葫芦也叫水浮莲、凤眼莲、水荷花等。它为多年生水生杂草,通常自由漂浮在水面,叶片丛生,叶柄呈海绵葫芦体,具有无性和有性两种繁殖方式。在适宜条件下,5天就能繁殖一个新植株,一支花絮大约能结300粒种子,成熟种子在水中可存活5年~20年。适宜条件下,沿河岸波动线萌发生长。水葫芦原产南美洲委内瑞拉,约在20世纪30年代作为观赏植物传入我国。后来又作为猪食饲料(其实毫无营养价值可言,因其大部分为水,其余则为纤维素)和防治重金属污染物而广为种植,由于它的过度繁殖,现已蔓延成灾成了令人头痛的恶性杂草。由于水葫芦作崇,造成昆明滇池水域面积缩小,原产滇池中的其他十几种水生植物相继灭绝,水生动物从68种下降到30种左右。据报道,长江、汉江也遭遇到这种绿色入侵,湖北汉川一些水域甚至出现了水草锁河的现象。黄浦江、苏州河、宁波市的一些河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水葫芦大量生长繁殖后,形成单一优势物种,致使其他水生植物减少甚至消灭;它不仅能降低光线对水体的穿透能力,影响水底生物的生长,还能降低水中ph溶解氧的浓度,并增加水中CO2的浓度,降低水产品产量。紫茎泽兰原产墨西哥,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但却是一种有毒的草本植物,所以人们又叫它臭草,它有着厚厚的、毛绒绒的绿叶,开着像蒲公英一样的小花,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原产地有它的天敌,故在一个生态系统里能够同其他物种较和平地相处。紫茎泽兰于20世纪80年代经东南亚进入我国云南,几年之内向北蔓延到四川等省。仅云南省受害面积就达2500万公顷。由于一开始人们忽略了它的入侵,对这种异国的野草并没有太多地注意,所以短短几年之内,紫茎泽兰就漫山遍野的长起来,所到之处原有的物种均被“排挤出局”。如一片草场一旦有了紫茎泽兰,阳光、水分、肥料都是它的了,其他草都消失了。 生物入侵对社会、经济的危害生物入侵在对入侵地的其他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的威胁的同时,也直接造成社会危害、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乃至生命。如豚草,原产北美,传入我国(主要在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后,不仅危害农牧业,其花粉还对人类健康有害,是引起“花粉过敏症”的致病原,能引起人的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水葫芦大量生长繁殖后覆盖水面,堵塞河道,影响河运,阻碍排灌;在汛期阻碍水流,增大洪水水位,严重影响防洪发电。牛羊吃了紫茎泽兰很快掉毛、生病,母羊怀不上胎,并接二连三地死去。据四川省凉山州统计,仅1996年一年就减产6万头羊,畜牧业损失2100万元。紫茎泽兰进入香蕉林,香蕉林树矮果少;进入花椒林、桑树林,花椒和蚕茧当年就减产8%。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毒有害物种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我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除水葫芦、紫茎泽兰、豚草外,还有入侵广东的微甘菊,沿海省区引进的大米草等的蔓延,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另外,像稻水象甲、美洲斑潜蝇、马铃薯甲虫、非洲大蜗牛等农业害虫入侵近年来也相当严重。外来物种一旦入侵成功,要彻底根除相当困难,代价费用极为昂贵,仅每年对美洲斑潜蝇一项的防治费用,我国就要花掉45万亿元。上述生物入侵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类千万不要盲目地破坏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相互作用后形成的生态平衡,因为一个物种无论是灭绝或过量繁殖,都会危及与它相关的几十个物种的生存,进而造成生态平衡的失调、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 二、防止生物入侵的途径 防止生物入侵,最方便廉价的方法是从源头着手,采取优先选择的措施。一些可能有潜在影响的外来种,尚未经过科学研究证实,决不轻易让其进入,如果引入也应有预防的措施,要考虑其得益是否超过其实际和潜在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引入到一些孤立的栖息地和生态系统中,例如岛屿、湖泊等。我国农业部有关人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首先要加强对有毒有害物种的研究,要研究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重要有害物种传入的可能性,如截获难易程度、运输过程中的存活率、国外分布状况、国内适宜生长的范围等。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要对重要的有害物种建立数据库,为拒入的有害物种提供决策依据。此外,要从生物多样性安全的角度加强边境检疫和控制,依法拦截和阻止已知的或可能对本地生物多样性有不利影响的外来种引入。如我国举办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严防危险性有害生物随参展物传入,检疫人员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来阻止生物入侵。万一出现无意的引入,应立即采取快速有效的行动来根除和控制。主要措施有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人工机械防治的方法。人工打捞和机械铲除不但耗资巨大,且在某些自然条件下难以实施。大量施用化学药剂,不但成本高,还使入侵生物产生抗药性,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生物防治是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是从入侵生物原产地引进有效的天敌防治入侵生物,但外来天敌的引进与释放也涉及安全性问题,也是新种侵入问题。 所以,必须从地理的角度,即用系统的、综合的方法来对付入侵种。如果一些物种一时还不宜采用根治方法,则应采用控制的方法,以抑制入侵者种群的发展,减轻其所引起的危害。 由于认识到生物技术有可能对人类和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又无法确切知道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所以才使人们对越来越关注生物安全问题。目前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为了达到趋利避害的的目的,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在积极发展生物技术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生物安全方面的研究,并制定、发布和实施了一些生物技术安全方面的法规、条例、指南和规定。美国从70年代就开始关注生物安全问题,制定、修改了有关法律;加拿大从1985年开始制定了有关法规;欧盟于在1984年成立协调委员会,协调相关的技术政策,欧洲各国也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印度、埃及、印尼、巴西、智利等国也都发布了管理法规。

生物安全实际上是一种生态系统的安全,是为了避免生物入侵造成生态棚平衡的破坏。

生物入侵与国家安全论文题目

基因工程药物网址: 题目好取,关键看你要写哪个方面的,推荐你写一下现今中国基因工程药物的发展情况,看看这篇文章:

日前,环保部发布“环保部‘十二五’规划”,其间称,我国已经成为遭到生物入侵严重的国家,有些地区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然而,我国对于生物入侵的现状并不完全了解,相关控制方法也并不健全。我们熟悉的福寿螺、小龙虾等生物,都曾因生物入侵带来威胁。   成功入侵的外来物种对各种环境有较强的忍耐力、繁殖能力和传播能力,能迅速产生大量后代。它们利用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建立优良种群,从而挤压本土物种的生存空间,这就可能给本地生态系统平衡带来巨大冲击。  什么是生物入侵,它有哪些危害?是怎样形成的?我国的生物入侵现状如何?曾经造成了哪些危害?防止、治理生物入侵有哪些新方法?  概念解读  什么是物种入侵?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张凤桐介绍,外来生物入侵主要是指外来的或者非本地的物种对农林牧渔业的生产、自然环境、人畜健康造成的危害。严格来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外来物种在自然和半自然的生态系统和生境中建立的种群,改变和危害了本地生物多样性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外来入侵种,它造成的危害就是外来生物入侵。  从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危害来说,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造成农林产品、产值和品质的下降,增加了成本。第二,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特别是侵占了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造成本地物种死亡和濒危。第三,对人畜健康和贸易造成影响。  以江苏南京遭受加拿大的“一枝黄花”入侵为例。上世纪,“一枝黄花”作为观赏性植物由北美引入,2000年后开始爆发式蔓延,且通过根系分泌毒素,导致周围其他植物死亡。南京有关部门曾专门发文并组织力量清剿“一枝黄花”,但至今也没能将其彻底剿灭。近十几年来,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数量增加,扩散蔓延的频率加快、范围扩大,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  我们熟知的物种入侵的例子还有水葫芦。它看起来只是一束普通的紫色鲜花,但近几年这种浮生植物已经泛滥成灾,被称为“绿色污染元凶”。在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的一些地区,这种植物堵塞河道,阻断交通,致使大量水生生物因缺氧和阳光不足死亡虽然这种植物对污染水体有一定的降解净化作用,但其过快的繁殖速度还是使其成为最具侵略性和危害性的植物之一。再比如我们为了固河滩,引进了一些大米草,但是它现在疯长,导致滩涂生态失衡、航道淤塞、海洋生物窒息致死,因而被称为“害人草”。现在我们要种海防林和红树林,种不上去,因为大量的草长在那儿,把草割掉,但它很快又长起来了。  一般来说,入侵性强的物种都具有一些相应的特征,例如:繁殖能力强,植物能产生大量的种子,动物则产卵量大或产仔量大,这样不仅提高其后代存活的绝对数量,也提高了其传播的几率,在入侵的第一个阶段就占有了优势。  此外,在外来生物入侵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那就是“时滞”。就是指入侵性外来生物从开始在新的环境里定居到种群开始快速增长和迅速扩大“占领区”之间的时间延迟期(潜伏期)。就是入侵者在最初的时间不会大量繁殖、扩展领域,它们安安静静地在新到达的地方生长。外来生物入侵过程中的时间延滞,或有或无,或短或长,从短短的几年到几十年或上百年,更有甚者可以持续几个世纪。这样就使得外来生物入侵更加难以琢磨,说不定在我们周围默默无闻存在了很长时间的某种什么外来生物会突然爆发性生长,给人类带来许多麻烦。  现状堪忧  我国目前有4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  据报道,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巡视员王衍亮曾表示,我国是遭受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家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物安全管理处处长王捷称,最近一次调查统计外来入侵物种有488种,其中植物265种,动物171种,菌类微生物26种。因为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面积外来物种调查,只有大部分地区的调查。有些外来物种我们还不认识,不了解。它还没有爆发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它是不是会成为入侵物种。  据农业部的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有4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危及本地物种生存,破坏生态系统,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元。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最具危害性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中,我国有50多种,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有11种,这11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给我国造成大约600亿元的损失。  由于长期以来对外来物种的入侵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系统的调查研究,至今中国仍不能提供较为权威的反映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的目录资料在外来入侵物种中,水葫芦、水花生、紫茎泽兰、大米草、薇甘菊等8种入侵植物给农林业带来了严重危害,而危害最严重的害虫则有14种,包括美国白蛾、松材线虫、马铃薯甲虫等。  除了经济损失外,物种入侵也使得中国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更加艰巨。据调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公布的100种破坏力最强的外来入侵物种中,约有一半侵入了中国。与此相一致的是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有156个均在中国。  破局之道  防治非常困难 资源化或是可行方法  王捷介绍,物种入侵主要是三种途径:一种是人为引进,有意引入;一种是无意引入,常见于旅游者身上沾粘的,传播到另外一个区域落种;还有就是自然传播,像风把种子吹浮。  王捷称,这几年入侵的频率加大,主要是随着经济一体化,交通又非常便利,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物种的迁移比以往要快得多。入侵物种主要靠人类迁移,人类带来的传播要远大于自然的传播。这里有无意识也有有意识的。王捷举例称,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之前,最头疼的就是美国白蛾。这种昆虫如果不把它消灭,会影响运动员发挥,因为它有驱光性,当时美国白蛾也是泛滥成灾,这个物种就是无意引入的,通过包装材料,以虫卵带进国内的。  在治理外来物种入侵的方法中,资源化是目前国内专家比较推崇的一条途径。所谓资源化,就是把这些物种变成资源。王捷称,如果能资源化就没有太大的问题。在这个治理的过程中,也必须随时注意这个方面。  对此,王捷举了福寿螺的例子。福寿螺本是引进养殖,供人们食用的,但由于管理不善,给农田、水稻等带来了损害。近年来,有学者利用福寿螺食性杂、摄食各种植物的特性,提取并研究其消化酶,因其来源简单,非常适合工业化生产设备纤维素酶制品。云南等省份利用福寿螺作饲料,制成福寿螺粉,完全可以代替鱼粉作水产饲料的蛋白源。王捷说:“所以要利用在于它本身经济价值,关键要能利用好。所以如果从经济利用这方面突破,如果能利用,对人就有价值,防治就比较方便。”  但是,并非每个入侵物种的资源化都能这般顺利。云南滇池圈养水葫芦望改善水质,但效果未知。查阅云南省政府公开信息不难看到,2009年初云南政府对于水葫芦的态度还是要求“持之以恒”地做好打捞工作。而5个月后,当地对于水葫芦的态度已经出现较大转变,在滇池南岸的白山湾开始了水葫芦种养基地,与江苏省农科院合作试验项目利用水葫芦治理滇池,模式获得成功后,将在滇池水域进行大规模推广。“在滇池种植水葫芦,设想很好,但实际效果还值得商榷。”云南省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那中元说,之所以在滇池种植,主要还是因为在所有水生植物中,水葫芦是吸收氮、磷效率最高的植物修改下完事 交作业吧

下载一些文献看就是了

法律分析:生物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构成要素,是国家安全学理论中讲到的资源安全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资源安全的构成要素。生物安全在本意之外,还经常被用在“生物技术应用安全”的含义上,从而使生物安全成为科技安全的内容。与资源安全一样,科技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基本要素、一级要素,其下也包括许多二级要素、三级要素。如果有的国家把生物技术应用到军事领域,制造出“生物武器”,特别是所谓的“基因武器”,那么生物武器安全、基因武器安全,就成为军事安全的重要内容。生物安全方面的主要问题,并不是生物安全作为国家安全构成要素处于什么位置,而是生物及其基因对人民、国家和人类的影响、威胁和危害,特别是如何克服或减轻生物问题对人类和国家生存发展的冲击,如何保障自然生物和基因在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方向上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如何保障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的开发利用遵循正确的价值导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生物安全,是指国家有效防范和应对危险生物因子及相关因素威胁,生物技术能够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态系统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威胁的状态,生物领域具备维护国家安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从事下列活动,适用本法:(一)防控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二)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四)人类遗传资源与生物资源安全管理;(五)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六)应对微生物耐药;(七)防范生物恐怖袭击与防御生物武器威胁;(八)其他与生物安全相关的活动。

生物入侵与国家安全论文选题意义

一种生物从原产地迁入到另一地,这种生物被称为外来物种。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在人类历史上,人类通过文化交流,把外来种(如玉米、红薯、马铃薯等)从其起源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丰富了人们的食物品种和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每个地区的农业发展史可以说是农业生产类型、农业品种在不断地吸收外来种、不断地更新换代的过程。现代社会,随着贸易、旅游的发展,大容量、快速先进的交通工具的普遍采用,越来越多的物种在全球范围扩散,外来种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中国加入WTO自国外的有害物种对中国的威胁也大大增加。有些人认为,生物入侵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问题。然而大多数的学者认为,生物入侵是无意的引入和传播发展起来。由于其有广泛的适应性、极强的繁殖能力,不仅对“入侵领地”的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破坏生态平衡,甚至给人类社会、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失。 一、生物入侵的危害 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如果一个外来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因素制约,那么它很可能无节制地繁衍,种群快速扩大,发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对入侵地的其他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的威胁。水葫芦也叫水浮莲、凤眼莲、水荷花等。它为多年生水生杂草,通常自由漂浮在水面,叶片丛生,叶柄呈海绵葫芦体,具有无性和有性两种繁殖方式。在适宜条件下,5天就能繁殖一个新植株,一支花絮大约能结300粒种子,成熟种子在水中可存活5年~20年。适宜条件下,沿河岸波动线萌发生长。水葫芦原产南美洲委内瑞拉,约在20世纪30年代作为观赏植物传入我国。后来又作为猪食饲料(其实毫无营养价值可言,因其大部分为水,其余则为纤维素)和防治重金属污染物而广为种植,由于它的过度繁殖,现已蔓延成灾成了令人头痛的恶性杂草。由于水葫芦作崇,造成昆明滇池水域面积缩小,原产滇池中的其他十几种水生植物相继灭绝,水生动物从68种下降到30种左右。据报道,长江、汉江也遭遇到这种绿色入侵,湖北汉川一些水域甚至出现了水草锁河的现象。黄浦江、苏州河、宁波市的一些河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水葫芦大量生长繁殖后,形成单一优势物种,致使其他水生植物减少甚至消灭;它不仅能降低光线对水体的穿透能力,影响水底生物的生长,还能降低水中ph溶解氧的浓度,并增加水中CO2的浓度,降低水产品产量。紫茎泽兰原产墨西哥,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但却是一种有毒的草本植物,所以人们又叫它臭草,它有着厚厚的、毛绒绒的绿叶,开着像蒲公英一样的小花,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原产地有它的天敌,故在一个生态系统里能够同其他物种较和平地相处。紫茎泽兰于20世纪80年代经东南亚进入我国云南,几年之内向北蔓延到四川等省。仅云南省受害面积就达2500万公顷。由于一开始人们忽略了它的入侵,对这种异国的野草并没有太多地注意,所以短短几年之内,紫茎泽兰就漫山遍野的长起来,所到之处原有的物种均被“排挤出局”。如一片草场一旦有了紫茎泽兰,阳光、水分、肥料都是它的了,其他草都消失了。 生物入侵对社会、经济的危害生物入侵在对入侵地的其他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的威胁的同时,也直接造成社会危害、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乃至生命。如豚草,原产北美,传入我国(主要在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后,不仅危害农牧业,其花粉还对人类健康有害,是引起“花粉过敏症”的致病原,能引起人的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水葫芦大量生长繁殖后覆盖水面,堵塞河道,影响河运,阻碍排灌;在汛期阻碍水流,增大洪水水位,严重影响防洪发电。牛羊吃了紫茎泽兰很快掉毛、生病,母羊怀不上胎,并接二连三地死去。据四川省凉山州统计,仅1996年一年就减产6万头羊,畜牧业损失2100万元。紫茎泽兰进入香蕉林,香蕉林树矮果少;进入花椒林、桑树林,花椒和蚕茧当年就减产8%。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毒有害物种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我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除水葫芦、紫茎泽兰、豚草外,还有入侵广东的微甘菊,沿海省区引进的大米草等的蔓延,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另外,像稻水象甲、美洲斑潜蝇、马铃薯甲虫、非洲大蜗牛等农业害虫入侵近年来也相当严重。外来物种一旦入侵成功,要彻底根除相当困难,代价费用极为昂贵,仅每年对美洲斑潜蝇一项的防治费用,我国就要花掉45万亿元。上述生物入侵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类千万不要盲目地破坏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相互作用后形成的生态平衡,因为一个物种无论是灭绝或过量繁殖,都会危及与它相关的几十个物种的生存,进而造成生态平衡的失调、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 二、防止生物入侵的途径 防止生物入侵,最方便廉价的方法是从源头着手,采取优先选择的措施。一些可能有潜在影响的外来种,尚未经过科学研究证实,决不轻易让其进入,如果引入也应有预防的措施,要考虑其得益是否超过其实际和潜在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引入到一些孤立的栖息地和生态系统中,例如岛屿、湖泊等。我国农业部有关人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首先要加强对有毒有害物种的研究,要研究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重要有害物种传入的可能性,如截获难易程度、运输过程中的存活率、国外分布状况、国内适宜生长的范围等。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要对重要的有害物种建立数据库,为拒入的有害物种提供决策依据。此外,要从生物多样性安全的角度加强边境检疫和控制,依法拦截和阻止已知的或可能对本地生物多样性有不利影响的外来种引入。如我国举办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严防危险性有害生物随参展物传入,检疫人员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来阻止生物入侵。万一出现无意的引入,应立即采取快速有效的行动来根除和控制。主要措施有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人工机械防治的方法。人工打捞和机械铲除不但耗资巨大,且在某些自然条件下难以实施。大量施用化学药剂,不但成本高,还使入侵生物产生抗药性,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生物防治是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是从入侵生物原产地引进有效的天敌防治入侵生物,但外来天敌的引进与释放也涉及安全性问题,也是新种侵入问题。 所以,必须从地理的角度,即用系统的、综合的方法来对付入侵种。如果一些物种一时还不宜采用根治方法,则应采用控制的方法,以抑制入侵者种群的发展,减轻其所引起的危害。 由于认识到生物技术有可能对人类和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又无法确切知道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所以才使人们对越来越关注生物安全问题。目前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为了达到趋利避害的的目的,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在积极发展生物技术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生物安全方面的研究,并制定、发布和实施了一些生物技术安全方面的法规、条例、指南和规定。美国从70年代就开始关注生物安全问题,制定、修改了有关法律;加拿大从1985年开始制定了有关法规;欧盟于在1984年成立协调委员会,协调相关的技术政策,欧洲各国也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印度、埃及、印尼、巴西、智利等国也都发布了管理法规。

外来植物入侵的含义  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定义,外来人侵物种是指在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种群并影响和威胁到本地生物多样性的一种外来物种。外来生物人侵又简称外来物种人侵,是指因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的将原产于外地的生物引到木地,这些生物快速地进行生长繁衍,形成人侵物种,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给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危害的现象。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 国外植物有意或无意地入侵, 并与本地物种竞争养分、水分及生存空间, 影响本地植物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从而对本地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 有的则影响水环境、土地环境的生态平衡。  外来有害植物的危害  外来生物人侵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加剧,给生物多样性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危害,成为世界性难题。外来植物入侵,不仅在经济上对我国产生了惊人的直接损失,同时在环境方面,由于它们引起的生态系统平衡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对农业环境的破坏而造成的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量,有些外来物种具有入侵性,对生态系统、生境或物种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可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下降,甚至是物种的灭绝,常常导致重大的环境、经济、健康和社会问题,造成巨大的损失,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在全球范围内,外来物种入侵是继生境破坏之后的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第二大威胁因素,而对岛屿而言,外来物种入侵是岛屿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重要因素。同时,自然生境、生态系统和土地的退化增加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为外来物种的入侵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此外,外来生物导致本地生物物种的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由于改变环境景观带来的美学价值的丧失。

生物入侵与国家安全论文选题方向

一种生物从原产地迁入到另一地,这种生物被称为外来物种。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在人类历史上,人类通过文化交流,把外来种(如玉米、红薯、马铃薯等)从其起源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丰富了人们的食物品种和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每个地区的农业发展史可以说是农业生产类型、农业品种在不断地吸收外来种、不断地更新换代的过程。现代社会,随着贸易、旅游的发展,大容量、快速先进的交通工具的普遍采用,越来越多的物种在全球范围扩散,外来种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中国加入WTO自国外的有害物种对中国的威胁也大大增加。有些人认为,生物入侵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问题。然而大多数的学者认为,生物入侵是无意的引入和传播发展起来。由于其有广泛的适应性、极强的繁殖能力,不仅对“入侵领地”的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破坏生态平衡,甚至给人类社会、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失。 一、生物入侵的危害 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如果一个外来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因素制约,那么它很可能无节制地繁衍,种群快速扩大,发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对入侵地的其他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的威胁。水葫芦也叫水浮莲、凤眼莲、水荷花等。它为多年生水生杂草,通常自由漂浮在水面,叶片丛生,叶柄呈海绵葫芦体,具有无性和有性两种繁殖方式。在适宜条件下,5天就能繁殖一个新植株,一支花絮大约能结300粒种子,成熟种子在水中可存活5年~20年。适宜条件下,沿河岸波动线萌发生长。水葫芦原产南美洲委内瑞拉,约在20世纪30年代作为观赏植物传入我国。后来又作为猪食饲料(其实毫无营养价值可言,因其大部分为水,其余则为纤维素)和防治重金属污染物而广为种植,由于它的过度繁殖,现已蔓延成灾成了令人头痛的恶性杂草。由于水葫芦作崇,造成昆明滇池水域面积缩小,原产滇池中的其他十几种水生植物相继灭绝,水生动物从68种下降到30种左右。据报道,长江、汉江也遭遇到这种绿色入侵,湖北汉川一些水域甚至出现了水草锁河的现象。黄浦江、苏州河、宁波市的一些河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水葫芦大量生长繁殖后,形成单一优势物种,致使其他水生植物减少甚至消灭;它不仅能降低光线对水体的穿透能力,影响水底生物的生长,还能降低水中ph溶解氧的浓度,并增加水中CO2的浓度,降低水产品产量。紫茎泽兰原产墨西哥,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但却是一种有毒的草本植物,所以人们又叫它臭草,它有着厚厚的、毛绒绒的绿叶,开着像蒲公英一样的小花,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原产地有它的天敌,故在一个生态系统里能够同其他物种较和平地相处。紫茎泽兰于20世纪80年代经东南亚进入我国云南,几年之内向北蔓延到四川等省。仅云南省受害面积就达2500万公顷。由于一开始人们忽略了它的入侵,对这种异国的野草并没有太多地注意,所以短短几年之内,紫茎泽兰就漫山遍野的长起来,所到之处原有的物种均被“排挤出局”。如一片草场一旦有了紫茎泽兰,阳光、水分、肥料都是它的了,其他草都消失了。 生物入侵对社会、经济的危害生物入侵在对入侵地的其他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的威胁的同时,也直接造成社会危害、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乃至生命。如豚草,原产北美,传入我国(主要在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后,不仅危害农牧业,其花粉还对人类健康有害,是引起“花粉过敏症”的致病原,能引起人的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水葫芦大量生长繁殖后覆盖水面,堵塞河道,影响河运,阻碍排灌;在汛期阻碍水流,增大洪水水位,严重影响防洪发电。牛羊吃了紫茎泽兰很快掉毛、生病,母羊怀不上胎,并接二连三地死去。据四川省凉山州统计,仅1996年一年就减产6万头羊,畜牧业损失2100万元。紫茎泽兰进入香蕉林,香蕉林树矮果少;进入花椒林、桑树林,花椒和蚕茧当年就减产8%。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毒有害物种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我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除水葫芦、紫茎泽兰、豚草外,还有入侵广东的微甘菊,沿海省区引进的大米草等的蔓延,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另外,像稻水象甲、美洲斑潜蝇、马铃薯甲虫、非洲大蜗牛等农业害虫入侵近年来也相当严重。外来物种一旦入侵成功,要彻底根除相当困难,代价费用极为昂贵,仅每年对美洲斑潜蝇一项的防治费用,我国就要花掉45万亿元。上述生物入侵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类千万不要盲目地破坏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相互作用后形成的生态平衡,因为一个物种无论是灭绝或过量繁殖,都会危及与它相关的几十个物种的生存,进而造成生态平衡的失调、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 二、防止生物入侵的途径 防止生物入侵,最方便廉价的方法是从源头着手,采取优先选择的措施。一些可能有潜在影响的外来种,尚未经过科学研究证实,决不轻易让其进入,如果引入也应有预防的措施,要考虑其得益是否超过其实际和潜在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引入到一些孤立的栖息地和生态系统中,例如岛屿、湖泊等。我国农业部有关人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首先要加强对有毒有害物种的研究,要研究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重要有害物种传入的可能性,如截获难易程度、运输过程中的存活率、国外分布状况、国内适宜生长的范围等。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要对重要的有害物种建立数据库,为拒入的有害物种提供决策依据。此外,要从生物多样性安全的角度加强边境检疫和控制,依法拦截和阻止已知的或可能对本地生物多样性有不利影响的外来种引入。如我国举办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严防危险性有害生物随参展物传入,检疫人员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来阻止生物入侵。万一出现无意的引入,应立即采取快速有效的行动来根除和控制。主要措施有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人工机械防治的方法。人工打捞和机械铲除不但耗资巨大,且在某些自然条件下难以实施。大量施用化学药剂,不但成本高,还使入侵生物产生抗药性,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生物防治是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是从入侵生物原产地引进有效的天敌防治入侵生物,但外来天敌的引进与释放也涉及安全性问题,也是新种侵入问题。 所以,必须从地理的角度,即用系统的、综合的方法来对付入侵种。如果一些物种一时还不宜采用根治方法,则应采用控制的方法,以抑制入侵者种群的发展,减轻其所引起的危害。 由于认识到生物技术有可能对人类和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又无法确切知道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所以才使人们对越来越关注生物安全问题。目前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为了达到趋利避害的的目的,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在积极发展生物技术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生物安全方面的研究,并制定、发布和实施了一些生物技术安全方面的法规、条例、指南和规定。美国从70年代就开始关注生物安全问题,制定、修改了有关法律;加拿大从1985年开始制定了有关法规;欧盟于在1984年成立协调委员会,协调相关的技术政策,欧洲各国也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印度、埃及、印尼、巴西、智利等国也都发布了管理法规。

日前,环保部发布“环保部‘十二五’规划”,其间称,我国已经成为遭到生物入侵严重的国家,有些地区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然而,我国对于生物入侵的现状并不完全了解,相关控制方法也并不健全。我们熟悉的福寿螺、小龙虾等生物,都曾因生物入侵带来威胁。   成功入侵的外来物种对各种环境有较强的忍耐力、繁殖能力和传播能力,能迅速产生大量后代。它们利用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建立优良种群,从而挤压本土物种的生存空间,这就可能给本地生态系统平衡带来巨大冲击。  什么是生物入侵,它有哪些危害?是怎样形成的?我国的生物入侵现状如何?曾经造成了哪些危害?防止、治理生物入侵有哪些新方法?  概念解读  什么是物种入侵?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张凤桐介绍,外来生物入侵主要是指外来的或者非本地的物种对农林牧渔业的生产、自然环境、人畜健康造成的危害。严格来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外来物种在自然和半自然的生态系统和生境中建立的种群,改变和危害了本地生物多样性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外来入侵种,它造成的危害就是外来生物入侵。  从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危害来说,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造成农林产品、产值和品质的下降,增加了成本。第二,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特别是侵占了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造成本地物种死亡和濒危。第三,对人畜健康和贸易造成影响。  以江苏南京遭受加拿大的“一枝黄花”入侵为例。上世纪,“一枝黄花”作为观赏性植物由北美引入,2000年后开始爆发式蔓延,且通过根系分泌毒素,导致周围其他植物死亡。南京有关部门曾专门发文并组织力量清剿“一枝黄花”,但至今也没能将其彻底剿灭。近十几年来,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数量增加,扩散蔓延的频率加快、范围扩大,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  我们熟知的物种入侵的例子还有水葫芦。它看起来只是一束普通的紫色鲜花,但近几年这种浮生植物已经泛滥成灾,被称为“绿色污染元凶”。在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的一些地区,这种植物堵塞河道,阻断交通,致使大量水生生物因缺氧和阳光不足死亡虽然这种植物对污染水体有一定的降解净化作用,但其过快的繁殖速度还是使其成为最具侵略性和危害性的植物之一。再比如我们为了固河滩,引进了一些大米草,但是它现在疯长,导致滩涂生态失衡、航道淤塞、海洋生物窒息致死,因而被称为“害人草”。现在我们要种海防林和红树林,种不上去,因为大量的草长在那儿,把草割掉,但它很快又长起来了。  一般来说,入侵性强的物种都具有一些相应的特征,例如:繁殖能力强,植物能产生大量的种子,动物则产卵量大或产仔量大,这样不仅提高其后代存活的绝对数量,也提高了其传播的几率,在入侵的第一个阶段就占有了优势。  此外,在外来生物入侵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那就是“时滞”。就是指入侵性外来生物从开始在新的环境里定居到种群开始快速增长和迅速扩大“占领区”之间的时间延迟期(潜伏期)。就是入侵者在最初的时间不会大量繁殖、扩展领域,它们安安静静地在新到达的地方生长。外来生物入侵过程中的时间延滞,或有或无,或短或长,从短短的几年到几十年或上百年,更有甚者可以持续几个世纪。这样就使得外来生物入侵更加难以琢磨,说不定在我们周围默默无闻存在了很长时间的某种什么外来生物会突然爆发性生长,给人类带来许多麻烦。  现状堪忧  我国目前有4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  据报道,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巡视员王衍亮曾表示,我国是遭受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家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物安全管理处处长王捷称,最近一次调查统计外来入侵物种有488种,其中植物265种,动物171种,菌类微生物26种。因为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面积外来物种调查,只有大部分地区的调查。有些外来物种我们还不认识,不了解。它还没有爆发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它是不是会成为入侵物种。  据农业部的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有4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危及本地物种生存,破坏生态系统,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元。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最具危害性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中,我国有50多种,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有11种,这11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给我国造成大约600亿元的损失。  由于长期以来对外来物种的入侵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系统的调查研究,至今中国仍不能提供较为权威的反映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的目录资料在外来入侵物种中,水葫芦、水花生、紫茎泽兰、大米草、薇甘菊等8种入侵植物给农林业带来了严重危害,而危害最严重的害虫则有14种,包括美国白蛾、松材线虫、马铃薯甲虫等。  除了经济损失外,物种入侵也使得中国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更加艰巨。据调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公布的100种破坏力最强的外来入侵物种中,约有一半侵入了中国。与此相一致的是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有156个均在中国。  破局之道  防治非常困难 资源化或是可行方法  王捷介绍,物种入侵主要是三种途径:一种是人为引进,有意引入;一种是无意引入,常见于旅游者身上沾粘的,传播到另外一个区域落种;还有就是自然传播,像风把种子吹浮。  王捷称,这几年入侵的频率加大,主要是随着经济一体化,交通又非常便利,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物种的迁移比以往要快得多。入侵物种主要靠人类迁移,人类带来的传播要远大于自然的传播。这里有无意识也有有意识的。王捷举例称,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之前,最头疼的就是美国白蛾。这种昆虫如果不把它消灭,会影响运动员发挥,因为它有驱光性,当时美国白蛾也是泛滥成灾,这个物种就是无意引入的,通过包装材料,以虫卵带进国内的。  在治理外来物种入侵的方法中,资源化是目前国内专家比较推崇的一条途径。所谓资源化,就是把这些物种变成资源。王捷称,如果能资源化就没有太大的问题。在这个治理的过程中,也必须随时注意这个方面。  对此,王捷举了福寿螺的例子。福寿螺本是引进养殖,供人们食用的,但由于管理不善,给农田、水稻等带来了损害。近年来,有学者利用福寿螺食性杂、摄食各种植物的特性,提取并研究其消化酶,因其来源简单,非常适合工业化生产设备纤维素酶制品。云南等省份利用福寿螺作饲料,制成福寿螺粉,完全可以代替鱼粉作水产饲料的蛋白源。王捷说:“所以要利用在于它本身经济价值,关键要能利用好。所以如果从经济利用这方面突破,如果能利用,对人就有价值,防治就比较方便。”  但是,并非每个入侵物种的资源化都能这般顺利。云南滇池圈养水葫芦望改善水质,但效果未知。查阅云南省政府公开信息不难看到,2009年初云南政府对于水葫芦的态度还是要求“持之以恒”地做好打捞工作。而5个月后,当地对于水葫芦的态度已经出现较大转变,在滇池南岸的白山湾开始了水葫芦种养基地,与江苏省农科院合作试验项目利用水葫芦治理滇池,模式获得成功后,将在滇池水域进行大规模推广。“在滇池种植水葫芦,设想很好,但实际效果还值得商榷。”云南省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那中元说,之所以在滇池种植,主要还是因为在所有水生植物中,水葫芦是吸收氮、磷效率最高的植物修改下完事 交作业吧

我国地域辽阔,栖息地类型繁多,生态系统多样,大多数外来物种都很容易在我国找到适宜的生长繁殖地,这也使得我国较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据统计,目前我国至少发现188种入侵植物、81种入侵动物、19种入侵微生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入侵物种中,我国发现了50种,对农业、林业、水利、畜牧业等造成严重危害。仅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为例,“十一五”期间年均发生面积7亿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达1100亿元,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造成的林业年均损失高达110亿元。 由于长期以来对外来物种的入侵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系统的调查研究,至今我国仍不能提供较为权威的反映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的目录资料,虽然国家环保总局曾公布了首批16种“外来物入侵物种” ,但实际入侵动植物的数量却远不止这些。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已知的外来入侵物种至少包括30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11种入侵微生物。其中水葫芦、水花生、紫茎泽兰、大米草、薇甘菊等8种入侵植物给农林业带来了严重危害,而危害最严重的害虫则有14种,包括美国自蛾、松材线虫、马铃薯甲虫等。这些外来入侵生物,目前已然成为我国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头号敌人。一方面它给我国农业、林业、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估算,仅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种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多达500亿元人民币。另一方面,它使得我国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更加艰巨。据调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公布的100种破坏力最强的外来入侵物种中,约有一半侵入了我国。与此相一致的是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有156个均在我国。因此,维护生物多样性,全力抵御外来物种的入侵的工作已刻不容缓。 目前来看,我国尚没有制定一部专门的外来物种管理法规,更没有建立外来物种引进的风险评估机制、综合治理机制及跟踪监测机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工作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立法分散,可操作性不强目前与外来物种防治相关的法律规定主要散见于《环保法》、《海洋保护法》、《农业法》、《渔业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法律法规之中,不仅过于分散,不成体系,而且其规定过于原则,针对性和操作性均不强。如《环保法》虽然涉及到了环境生物的保护,但却并未明确提出外来物入侵及其防治的问题。又如,经修订并于2003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农业法》在64条第一款中加入“从境外引进生物物种资源应当依法进行登记或审批,并采取相应安全控制措施”,但时至今日,我国却没有建立相应的外来物种档案分类管理制度及定期调查的跟踪监测制度,如何进行“安全控制”?2、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机构,涉及的部门包括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农业部、林业部等。由于受各自职责所限,在外来物种入侵前的防范及入侵后的应对工作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令人痛心的是,一些本来可以被拒之门外的入侵种或可以在入侵初期被彻底根治的入侵种,却由于管理体制的问题,最终肆意扩散和猖獗蔓延,而管理部门也错失了一次又一次预防和扼制其生长繁殖的大好时机。3、相关规定仍显单薄,多项法律制度仍需建立或进一步完善长期以来,我国外来物种防治的内容都仅仅集中在对病虫害及疫种的检疫上,对于风险评估制度、跟踪监测制度及综合治理制度都鲜有涉及;对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目标、程序、手段等也均未涉及。 1、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做法值得借鉴。在1999年以前,美国也没有设立专门机构领导防治外来物种的入侵工作,但日益严重的入侵危机和坚决的反入侵的决心促成了美国入侵物种理事会的诞生,而此理事会的主要职责则是与不同级别、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各个部门、机构、单位进行积极协作,并对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计划的执行进行监督。具体到我国,应成立包括检疫、环保、海洋、农业、林业、贸易、科研机构等各部门在内的统一协调管理机构。此机构应从国家利益,而不是部门利益出发,全面综合开展外来物种的防治工作。在外来物种引进之前,应由农业或林业或海洋管理部门会同科研机构进行引进风险评估,由环保部门作出环境评价,再由检疫部门进行严格的口岸把关,多方协调行动共同高效开展外来物种的防治工作。2、完善风险评估制度要阻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首要的工作就是防御,外来物种风险评估制度就是力争在第一时间,第一地区将危害性较大的生物坚决拒之门外。澳大利亚建立的杂草风险评价系统值得学习。该评价系统根据待引进物种的有关信息、生物学特征、繁殖和传播方式以及气候参数等情况,设计49个问题,通过问卷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再对每一问题的回答给出得分,将所有问题的得分相加,根据最终的得分与标准值的比较来决定是否引进该物种。一般包括三种结果:一是允许该物种进口;二是不允许该物种进口;三是需要对这一植物进行更多的评价。通过这样一种杂草风险评价系统可以表明生态系统受引进物种影响的可能性的大小,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危害生态系统的杂草被引进。我国长期以来对于有意引进的外来物种仅仅是由检疫部门根据检疫目录进行病虫害及疫种的一般性检疫,如果外来物中本身没有病虫害,或本身不是疫虫、疫草,则一般却可以安全过关。因此,对于首次引进或短期内不能发现其危害性的有害生物,没有对其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导致一大批有害生物堂而皇之地被引进我国。值得庆幸的是,这个问题已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2000年12月1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进境植物和植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2003年2月1日施行)设专章规定了“风险评估”制度,规定由国家质检总局采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结合的立法开展风险评估制度。此项制度的建立无疑是我国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一项重大的制度进步,但依笔者看来,仍存在两项不足:第一,风险评估的主体仅限于检疫部门,缺乏与其他生产部门及科研机构的协调合作。毋庸置疑,科学的风险评估应当建立在对该项物种的生物学特征,繁殖和传播能力,亲缘关系各方信息全面掌握的基础之上,而各部门各科研机构的合作是获取充分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笔者认为有关风险评估主体的规定不尽合理,应扩大合作范围。第二,缺少评估具体指标的规定,仅仅规定了一些评估时应当考虑的因素,操作性不强。笔者认为应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指数评估体系,即根据其遗传特性、繁殖和扩散能力及其生物学特征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设置不同的问题,根据回答问题的得分来量化其风险程度的大小,从而使风险评估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建立跟踪监测制度某一外来生物品种被引进后,如果不继续跟踪监测,则一旦此种生物被事实证明为有害生物或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而逐渐转化为有害生物后,对一国来讲,就等与放弃了在其蔓延初期就将其彻底根除的机会,面临的很可能就是一场严重的生态灾害。由此,我们也不难得出结论:首先应建立引进物种的档案分类制度,对其进入我国的时间、地点都作详细登记;其次应定期对其生长繁殖情况进行监测,掌握其生存发展动态,建立对外来物种的跟踪监测制度。一旦发现问题,就能及时解决。既不会对我国生态安全造成威胁,也无须投入巨额资金进行治理。4、建立综合治理制度对于已经入侵的有害物种,要通过综合治理制度,确保可持续的控制与管理技术体系的建立。外来有害物种一旦侵入,要彻底根治难度很大。因此,必须通过生物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发挥各种治理方法的优势,达到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最佳治理效果。5、加强检疫工作力度并建立外来物种疫情报告体系和信息共享体系一方面,检疫部门应加强检疫,严厉打击走私动植物和逃避检疫事件;在外来入侵物种最易集中进入的地区,加强人员配合,加强检疫力量。另一方面,加强科研和信息交流,建立起省、市、县级的多层次的外来物种疫情的报告和分析系统,并建立外来物种疫情的查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帮助农户或饲养户掌握病害情况,尽量减少风险。结语不同生态系统不同物种的引进给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随着各国不断完善现行的法律应对机制,随着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入,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工作必将会取得更大成效,尽管这一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注释:①“外来物种每年给非洲造成数十亿美元”[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4):101② 蒋有绪“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入世后的对策”[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10):1③张润志、桑卫国、孙江华、薛大勇、康乐“生物入侵与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J].前沿,56卷6期:12④ 陈赛“外来物种入侵及其环境法律调控准则”[J].新疆环境保护,2002,24(4):32⑤“外来物种每年给非洲造成数十亿美元”[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4):101⑥蔡守秋“论生物安全法”[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4⑦ 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16种有害外来物种分别为: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水葫芦)、假高粱、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

生物入侵与国家安全论文题目大全

途径:主要是人类活动,如进出口水果、人为携带宠物和花草等。特点嘛…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便捷的交通,不可避免地使本来没有交集的各物种产生交叉。很难杜绝。危害:一旦环境适宜,外来物种因为没有天敌,大肆繁殖,打破了原有的食物链,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危害。防治方法:增强人们的生态防御意识。有些人不知道外来物种的厉害,以为没什么。所以加强生态防御意识极其重要。为我所用。既来之则安之,可以对入侵物种加以利用,如用水葫芦做饲料养猪。大肆捕杀。不要留情,遇见就杀!!! 如大名鼎鼎的巴西龟,作为入侵生物,大家可以养,但是不要放生!(我就亲眼看见过别人放生巴西龟)大家不要心慈手软,入侵的生物就应该赶尽杀绝。生物防治。从入侵物种的原产地引入其天敌。这个方法有奇效,但也十分危险,需要严谨分析其可行性。毕竟都是入侵物种,如果引入失败就是雪上加霜、火上浇油、饮鸩止渴、自寻死路、……

一、生物入侵的概念对于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与栖息环境来说,任何非本地的生物都叫外来生物,它指的是出现在其自然分布范围(过去或现在)和分布位置以外(即在原分布范围以外自然定植的、或没有直接或间接引进、或没有人类活动就不能定植)的一种物种、亚种或低级分类群,包括这些物种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体。而外来入侵种是指对生态系统、栖境、物种、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种。 外来入侵种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二、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没有外来入侵动植物种类的系统报道,据有关文献查证,目前已知我国至少有30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11种入侵微生物。与外来入侵动植物相比,我国对外来微生物种类的调查更为少见。目前对农业危害较大的外来微生物或病害有11种。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每年以1%~1%的速率在急剧减少。这种生物多样性的极度锐减,除了人类大规模开垦土地导致自然生境快速丧失外,它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生物入侵。随着全球化、商业和旅游的增长以及对自由贸易的重视,有意或无意地为物种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数千年来,海洋、山脉、河流和沙漠作为天然屏障,为特有物种和生态系统提供了进化所必须的隔离环境。然而,在短短数百年间,全球各种力量结合在一起,使这些阻隔失去效用,外来物种横越千里,到达新的生境,成为外来入侵。外来入侵种不仅威胁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引起物种的消失与灭绝,而且瓦解生态系统的功能,降低人们基本生命支持系统的健康水平,受入侵物种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将付出巨大的生态和经济代价。入侵物种形成广泛的生物污染,危及土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并影响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近年来,为防止水土流失,治理沙丘以及重建生态系统而开展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有的地区过度盲目地引进了大量生长区短,易于管理,更能适应环境的外来物种,然而,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盲目地引进是要付出代价的,它们正在逐渐排挤。取代当地物种,并且不断扩大到自然和半自然地区,并影响到那里生态系统的种类和功能,进而引起当地居民,自然资源保护者,水源管理者和其他相关人员的矛盾。人类及其经济和非经济活动是外来种入侵的主要动因,特别最近500年加速了生境丧失和物种灭绝的速率,对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的胁迫,这种破坏是长期的、持久的。三、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大多数外来种的传入与人类活动有关。在对外交往中,人们有或无意将外来种引入了我国。但也有一些入侵种类属于自然传入,与人类活动无关或没有明显关联。1、有意传入从国外引入植物的主要目的是为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植物引种为我国的农林业等多种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人为引种也导致了一些严重的生态学后果。根据资料统计,截止1970年,由原产世界各地引种到我国未的植物837种,隶属干267科,约占我国栽培植物的25%-33%。这些植物区系包括印度一马来西亚区,新热带区的中美洲(包括墨西哥),欧洲西伯利亚地区,非洲亚区,北美大西洋沿岸地区,地中海亚区,伊朗-土耳其地。另外近20年未,随着对外经济和科技交流的日益扩大,外未入境植物(包括杂草)数量也大为增加,但由干人力缺乏及工作难度大,再加上人们对一些植物引入后所产生的利弊看法不一,到目前为止很难得出引种所带来的有害植物的准确数据。的种类是人为引种的结果,这些植物引入后的主要途径有牧草、饲料、观赏植物、药用植物、蔬菜、草坪植物和环境保护植物等。虽然我国在生物防治害虫和害草中,曾引进很多大敌昆虫,但目前并没有这些大敌昆虫带未危害的报道。需要强调的是人们的一些不科学的思想意识往往加重了外来种的入侵。有的人认方“外来的就一定比本地的好”,不加分析地盲目引种。如目前草坪引种、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大量引入外未种,不注意充分利用本地种,很可能导致入侵种种类增加、危害加剧。2、随人类活动无意传入很多外未入侵生物是随人类活动而无意传入的。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国际旅游业的迅速升温,外未入侵生物借助多种途径越来越多地传入我国。3、自然传入外未入侵种还可通过风力、水流自然传入,鸟类等动物还可传播杂草的种子,例如紫茎泽兰是从中缅、中越边境自然扩散入我国的。薇甘菊可能是通过气流从东南亚传入广东;稻水象甲也可能是借助气流迁飞到中国大陆。四、生物入侵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1、 改变地表覆盖,加速土壤流失由于植食性动物的采食和践踏而加速土壤流失的情况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尤其是岛屿。2、改变土壤化学循环,危及本土植物生存某些外来植物在营养代谢过程中沉积某些物质,从而改变了周围土的化学成分,使周围的本土植物难以正常生长而失去竞争能力。3、改变水文循环,破坏原有的水分平衡入侵的外来植物主要通过比本土植物多用或少用降水而影响当地水文循环。4、增加自然火灾发生频率自然火灾发生格局是自然生态系统动态的重要组成之一,当外来生物入侵后,改变了这一格局,则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重要影响。5、阻止本土物种的自然更新外来动、植物均可以阻止本土物种的自然更新,从而使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长期无法恢复的变化。20 世纪50 年代传入我国的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扩散蔓延于我国西南省区,侵占林地、荒山,阻碍森林生长和更新。6、改变本土群落基因库结构外来物种与本土近缘物种杂交,从而改变本土物种基因型在生物群落基因库中的比例,使群落基因库结构发生变化。而且有时这种杂交后代由于更强的抗逆能力而使本土物种面临更大的压力。这种情况不但发生在植物中,在鱼类、两栖和无脊椎动物中也时有发生。7、 加速局部和全球物种灭绝速度根据Macdonald 等对全球脊椎动物的统计,941 种濒危动物中的4 %受到外来物种的威胁,但分布格局差异很大,岛屿上的比例明显高于陆地(除澳大利亚外) , 达到0 %;在各大洲中以澳大利亚最为突出,达到7%。美国鱼类与野生动物保护署认为,濒危物种名单中的160 种濒危动物与外来物种的入侵有关;另有估计,美国958 种濒危物种中的约400 种面临外来物种的竞争和捕食而处境危险。而在世界其他某些地方,多达80 %的濒危物种面临外来物种的压力。五、建议大多数外来物种是依赖人为干扰来传播的,为减少外未入侵物种的威胁,建议解决方案如下:1、在物种抵达时及尚未广泛逸为野生前,尽快鉴定及评估其入侵性和对本地生态及原生物种的影响,并对恶性入侵种尽快消除,以免广泛蔓延;2、采取人工防治、机械或物理防除、替代控制、化学防除、生物防治、综合治理等方法,加以消灭;3、加强出入境检疫工作,制订外未入侵物种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海洋有害物种引进的管理,尤其是严格防范通过压舱水携带的海洋外未物种入侵的巨大威胁;4、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入侵生态学、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入侵物种数据库;5、把外未入侵种纳入国家生物多样性政策、战略和行动计划,着力提高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制定经济奖惩措施以及其他政策手段。 举例子:与此同时,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围剿令”从厦门、成都等城市纷纷发出。巴西龟、小龙虾、福寿螺、水葫芦、微甘菊、紫茎泽兰……各类外来生物入侵的消息令人忧心忡忡。外来生物入侵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该怎样对待生物入侵?近日,记者专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庆安博士。  并非所有外来物种都有害,我们要防的是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和破坏的外来物种  记者:最近,关于外来生物入侵的消息不绝于耳。什么是外来生物入侵?  王庆安:从环保角度,我们称为“外来入侵物种”,即非本地原生的,对人类生存依靠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有危害的物种。它们或是人为引进,或是自然扩散而来,还常常随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跋山涉水而至。我们周围的外来物种很多,包括一些人们喜爱的植物、养殖动物以及宠物,但它们并非全被列为入侵物种来对付。我们要防的,一是对人类利益有害,二是对人类所依靠的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和破坏的外来物种。  记者:看来,并非所有外来物种都有害。“入侵者”具有哪些特点?  王庆安:外来入侵物种都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繁殖力和环境适应性。以我省反映较突出的植物为例,水葫芦在条件具备的无干扰情况下,一棵植株1年生长期内可繁殖成25万株,而水花生丢一截在地上,只要给一点土盖住,有点水,就能生根发芽,并且水陆两栖,很难控制。  记者:近年来,外来入侵物种问题受到有关部门和专家高度关注。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王庆安:首先是破坏生态平衡。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里,如果其中一种生物逐渐成为优势种类,就会挤占有限资源,抑制系统内其他生物生长,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其次是浪费资源。比如,水花生通常不会对农作物造成直接危害,但由于很难除灭,农民不得不花钱买农药来处理它,为此还要付出劳动力。另外,从水葫芦封堵泄洪通道、污染人类的饮水源等报道可见,如果任由外来入侵物种发展,将严重影响人类生存、生活。  外来生物入侵,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如何协调的问题记者:在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首批发布的16种外来入侵物种中,我们发现了一度风靡餐桌的牛蛙、福寿螺的身影。这是怎么回事?  王庆安:牛蛙在中国没有天敌,一旦进入自然环境就会迅速繁殖,不仅吃掉大量昆虫,还使本地青蛙等益虫的生态空间受挤压,对生态构成较大威胁。同样,水花生和水葫芦都是上世纪50、60年代作为饲料引进的,后来被生长快、时间短、效益高的精饲料所取代,农民就将之随意抛弃,使其失去控制成为入侵物种。事实说明,很多入侵物种本是人类因有用而引进,却由于操作不当,或没有进行有效控制,使其扩散到环境中造成危害。  记者:这说明,一些外来物种之所以形成入侵态势,全是人类自己造成的。据我所知,还有一些物种是自然侵入,如紫茎泽兰就是靠风媒传播进入四川的。  王庆安:紫茎泽兰的泛滥,除自然传播外,仍有人为因素。为什么紫茎泽兰能在短短十来年内成为攀西地区的优势物种?据我观察,那里的很多地方都有人放牧,而牛羊是不吃紫茎泽兰的。随着一些原生地植物不断被吞食,紫茎泽兰拥有更宽阔的生长空间,自然而然成为这一地区的优势物种。试想,如果没有人类放牧,紫茎泽兰扩散速度便不会如此“疯狂”,对农牧业发展的影响也不会这般严重。  记者:如果没有人类创造有利条件,这些外来生物不会成为我们如此关注的有害物种。所以,归根结底是人类自身的利益问题。  王庆安:环境保护也好,生态保护也好,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利益。人类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始终是一对矛盾,正确处理外来入侵物种问题,最终就是解决二者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  治理外来生物入侵,当务之急是加强引进和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和控制  记者:既然人类在经济发展中必然遇到外来生物入侵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王庆安:科学论证,协调发展。即在人类发展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我们要利用现在掌握的知识技术,科学对待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尽量避免“拆东墙补西墙”的危害。在使用技术的时候尽可能考虑周全一些,减少其对自然环境、对其他生物的影响。比如,使用农药时考虑是否会对鸟类或其他有益生物造成危害。  记者:树立全面的、科学的发展观和生态保护观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就解决外来生物入侵问题,当务之急可以做些什么?  王庆安:加强管理和控制,尤其是加强外来物种引进和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和控制。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对群众进行外来入侵物种的知识教育,使大家自觉防范或加以科学利用,从而把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目前,这方面的普及教育刚刚起步,特别是发生危害比较严重的偏远农村,对农民的宣传教育还非常不够。  还要加强部门、行业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使农业、林业、畜牧、水产、城市园林等有关机构在引进物种时进行统筹考虑。据我所知,这些部门都在进行外来入侵物种的相关研究,但都是站在本产业(行业)的立场,如林业主要研究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农业则研究杂草对农作物的危害,部门间的协调基本上没有,其研究结论自然难保全面和准确。  记者:四川正面临着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对此,你还有什么建议?  王庆安:首先,很有必要进行一次全方位、综合性摸底调查,了解外来入侵物种目前在川的分布、危害情况和发展趋势。其次,管理好人为引进的物种,变害为宝。以水葫芦为例,它既可做饲料,又是一种观赏性植物,还能净化水质。现在,成都活水公园的水葫芦就是我们特意养殖的,它既用于观赏又净化水环境。水葫芦作为水体污染程度的指示生物,污染越严重,它长得越快越茂密。这就是生物的两面性,你控制不住,它有害;控制住了,它就能为人类服务。  ★专家观点  建立引入物种的风险评估制度  解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5年来,关于外来生物入侵的控制远未达到预期效果。在检疫名录长度有限地增加之外,我国仅仅通过特别通知或控制政策来控制突发的外来入侵物种事件。这显示我国对外来物种入侵的反应速度可能是加快了,但在本质上与过去的检疫措施和政策并无太大区别,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仍局限于狭小范围内。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引入物种的风险评估制度,由一个专家委员会负责建立和更新这个制度,并负责对难以确定入侵风险的物种进行评估,将危险性大的物种拒之于国门之外。同时,将经济成本效益应用到外来物种的引入控制上,将有效减少潜在入侵物种的引入。  以立法来控制引进物种  张钟宁(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教授):目前,我国尚没有关于防治外来生物入侵的专门法律,因此,首先要立法。但是立法的时间较长,等待法律出台的一段时间里,应该有一个应急机制。同时,要在各部门之间建立起协调机制,形成合力。第三要加大科技投入,研究快速、有效防治生物入侵的方法。今后的发展方向应以前瞻性的预测为主,防患于未然。  建立外来物种预警系统  叶万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目前,最要紧的是建立外来物种预警系统,建立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和专家咨询系统,加强海关和边境口岸对外来物种的检测。有关部门应严禁引入已明确具有危害性的外来物种,以及无法证明其安全性的物种。国家要建设一个监测网络,负责各地的外来物种调查、监测工作,及时通报重要危害性物种的出现及危害状况,并通过有关数据库系统迅速了解其适生环境和可能入侵的地域,以及将来的危害和防控途径等。同时,要开展外来物种防治技术研究,建立起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控制与管理的信息系统。  中国环境和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是我国在进行西部大开发中需要非常注意的问题。我国西部的生态系统都很脆弱,遵循自然演替规律,在恢复植被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地物种,重建原始自然植被功能,无疑是降低外来生物入侵风险的良策之一。

下载一些文献看就是了

中国水葫芦、食人鱼、巴西龟,澳大利亚癞蛤蟆,美国葛藤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