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论文摘要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9 02:08:00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论文摘要怎么写

不是,现在有很多无土培养了 其实用土壤栽培的植物,也只是作为基质而已,用此基质内的养分供应植株生长,而采用无土栽培的花卉植物与用土壤栽培是相同的,只不过基质中的养分不全面或无养分,需要在浇水时加入,也就是说不能浇灌清水,需要浇灌肥水才能保证植株生长良好。 植物无论是有土栽培还是无土栽培皆不会影响其光合作用,既然有光合作用就一定能释放氧气。 无土栽培所用的基质种类繁多,像:砂粒、泥炭、炉渣、火山石、陶粒、水晶泥、水等。

土壤为植物提供养料,植物为动物提供营养,动物的遗体和粪便使土壤更肥沃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0~2mm)、细砂(2~02mm)、粉砂(02~002mm)和粘粒(002mm以下)。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25mm)、团粒结构(25~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25~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力差,不利于植物根系扎根和生长。土壤质地和结构与土壤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土壤水分能直接被植物根系所吸收。土壤水分的适量增加有利于各种营养物质溶解和移动,有利于磷酸盐的水解和有机态磷的矿化,这些都能改善植物的营养状况。土壤水分还能调节土壤温度,但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水分过少时,植物会受干旱的威胁及缺养;水分过多会使土壤中空气流通不畅并使营养物质流失,从而降低土壤肥力,或使有机质分解不完全而产生一些对植物有害的还原物质。土壤中空气成分与大气是不同的,且不如大气中稳定。土壤空气中的含氧量一般只有10~12%,在土壤板结或积水、透气性不良的情况下,可降到10%以下,此时会抑制植物根系的呼吸,从而影响植物的生理功能。土壤空气中CO2含量比大气高几十至几百倍,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在1%左右,其中一部分可扩散到近地面的大气中被植物叶子光合作用时吸收,一部分可直接被根系吸收。但在通气不良的土壤中,CO2的浓度常可达10~15%,这不利于植物根系的发育和种子萌发,CO2的进一步增加会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破坏根系的呼吸功能,甚至导致植物窒息死亡。土壤通气不良会抑制好气性微生物,减缓有机物的分解活动,使植物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减少;但若过分通气又会使有机物的分解速率太快,使土壤中腐殖质数量减少,不利于养分的长期供应。土壤温度具有季节变化、日变化和垂直变化的特点。一般夏季、白天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冬季、夜间相反。但土壤温度在35~100cm以下无昼夜变化,30m以下无季节变化。土壤温度能直接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实生苗的生长,还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呼吸和吸收能力。大多数作物在10~35℃的范围内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温带植物的根系在冬季因土温太低而停止生长。土温太高也不利于根系或地下贮藏器官的生长。土温太高或太低都能减弱根系的呼吸能力,如向日葵在土温低于10℃和高于25℃时其呼吸作用都会明显减弱。此外,土温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气体的交换、水分的蒸发、各种盐类的溶解度以及腐殖质的分解都有显著影响,而这些理化性质与植物的生长有密切关系。

你好!我回答是下面内容,不知道能否帮到你,谢谢! 同一土壤的不同土层,有机质和有效磷产生差异的原因: 土壤随着表层到底层的深度变化,土壤的团里结构发生明显的分层,表层的团里结构松散,可以有效的吸附一些离子,微粒,而土层越深,团粒结构越是紧密,使得每个团粒之间更加紧密,不宜吸附。有效磷主要是磷酸氢根和磷酸根,他们要吸附土壤团里,不能有游离于土壤溶液中。因而松散的团里结构有利于其吸附。 土层的深度的变化,导致了土壤毛细管的改变,从而导致了土壤中的水分和氧气的含量发生改变,温度也随之改变。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论文摘要写什么

不是,现在有很多无土培养了 其实用土壤栽培的植物,也只是作为基质而已,用此基质内的养分供应植株生长,而采用无土栽培的花卉植物与用土壤栽培是相同的,只不过基质中的养分不全面或无养分,需要在浇水时加入,也就是说不能浇灌清水,需要浇灌肥水才能保证植株生长良好。 植物无论是有土栽培还是无土栽培皆不会影响其光合作用,既然有光合作用就一定能释放氧气。 无土栽培所用的基质种类繁多,像:砂粒、泥炭、炉渣、火山石、陶粒、水晶泥、水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0~2mm)、细砂(2~02mm)、粉砂(02~002mm)和粘粒(002mm以下)。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25mm)、团粒结构(25~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25~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力差,不利于植物根系扎根和生长。土壤质地和结构与土壤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土壤水分能直接被植物根系所吸收。土壤水分的适量增加有利于各种营养物质溶解和移动,有利于磷酸盐的水解和有机态磷的矿化,这些都能改善植物的营养状况。土壤水分还能调节土壤温度,但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水分过少时,植物会受干旱的威胁及缺养;水分过多会使土壤中空气流通不畅并使营养物质流失,从而降低土壤肥力,或使有机质分解不完全而产生一些对植物有害的还原物质。土壤中空气成分与大气是不同的,且不如大气中稳定。土壤空气中的含氧量一般只有10~12%,在土壤板结或积水、透气性不良的情况下,可降到10%以下,此时会抑制植物根系的呼吸,从而影响植物的生理功能。土壤空气中CO2含量比大气高几十至几百倍,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在1%左右,其中一部分可扩散到近地面的大气中被植物叶子光合作用时吸收,一部分可直接被根系吸收。但在通气不良的土壤中,CO2的浓度常可达10~15%,这不利于植物根系的发育和种子萌发,CO2的进一步增加会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破坏根系的呼吸功能,甚至导致植物窒息死亡。土壤通气不良会抑制好气性微生物,减缓有机物的分解活动,使植物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减少;但若过分通气又会使有机物的分解速率太快,使土壤中腐殖质数量减少,不利于养分的长期供应。土壤温度具有季节变化、日变化和垂直变化的特点。一般夏季、白天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冬季、夜间相反。但土壤温度在35~100cm以下无昼夜变化,30m以下无季节变化。土壤温度能直接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实生苗的生长,还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呼吸和吸收能力。大多数作物在10~35℃的范围内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温带植物的根系在冬季因土温太低而停止生长。土温太高也不利于根系或地下贮藏器官的生长。土温太高或太低都能减弱根系的呼吸能力,如向日葵在土温低于10℃和高于25℃时其呼吸作用都会明显减弱。此外,土温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气体的交换、水分的蒸发、各种盐类的溶解度以及腐殖质的分解都有显著影响,而这些理化性质与植物的生长有密切关系。

土壤给植物提高营养元素和水分。。。

回答  第一,植物生长时,根系广泛分布在土壤中,吸取养分,构成个体,这些有机成分主要是集中在地面上以及表土层中。植物死亡后,这些有机物质也就在地表和表土层集中起来,所以使养分由分散变为集中,这是植物所独有的一种作用。第二,所集中的有机物质经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转化,一部分变成简单养分供下一代植物利用,一部分变成比较复杂的较难分解的腐殖质,在土壤中积果起来。第三,各种植物吸收养分,都有一定的选择性,氮、碑、钾是各种植物都大量需要的,它们在土壤中的含量也相对地较高;另外有些元素是植物需要较少的,其含量也就相对地较少,这是指由于植物的不同吸收所造成的积累上差异,不包括土壤母质原来所含有元素所造成的差异。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论文摘要是什么

不是,现在有很多无土培养了 其实用土壤栽培的植物,也只是作为基质而已,用此基质内的养分供应植株生长,而采用无土栽培的花卉植物与用土壤栽培是相同的,只不过基质中的养分不全面或无养分,需要在浇水时加入,也就是说不能浇灌清水,需要浇灌肥水才能保证植株生长良好。 植物无论是有土栽培还是无土栽培皆不会影响其光合作用,既然有光合作用就一定能释放氧气。 无土栽培所用的基质种类繁多,像:砂粒、泥炭、炉渣、火山石、陶粒、水晶泥、水等。

植物地上部可以避免土壤被雨水冲涮,植物根系可能固定土壤,这样植物可以保持土壤避免水土流失。植物群落覆盖在土壤表面,可以避免阳光直射,降低土壤温度,减少土壤水分的承发,提高土壤含水量。植物更新的根系及地上部的枯枝落叶覆盖在土壤表面,可以保持温度、减缓外界作用于土壤的物理力,可以避免土壤板结。死去的根系及枯枝落叶混入土壤,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保持土壤疏松状态,提高土壤的缓冲性能,同时分解之后可以增加土壤养分,使够成养分的良性循环。植物的枯枝落叶为土壤动物和微生物提高食物,而这些动物、微生物又可以疏松土壤,分解有机物为植物提供养分,分解有害的有机物还能起到净化土壤的作物。 现在只能想到这么多了,其实简而言之植物对土壤的作用归为两方面,一是直接的遮风挡雨护土;另一是影响土壤动物、微生物,进而影响土壤,三者形成循环互相影响。

土壤给植物提高营养元素和水分。。。

回答  第一,植物生长时,根系广泛分布在土壤中,吸取养分,构成个体,这些有机成分主要是集中在地面上以及表土层中。植物死亡后,这些有机物质也就在地表和表土层集中起来,所以使养分由分散变为集中,这是植物所独有的一种作用。第二,所集中的有机物质经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转化,一部分变成简单养分供下一代植物利用,一部分变成比较复杂的较难分解的腐殖质,在土壤中积果起来。第三,各种植物吸收养分,都有一定的选择性,氮、碑、钾是各种植物都大量需要的,它们在土壤中的含量也相对地较高;另外有些元素是植物需要较少的,其含量也就相对地较少,这是指由于植物的不同吸收所造成的积累上差异,不包括土壤母质原来所含有元素所造成的差异。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论文题目怎么写

不是,现在有很多无土培养了 其实用土壤栽培的植物,也只是作为基质而已,用此基质内的养分供应植株生长,而采用无土栽培的花卉植物与用土壤栽培是相同的,只不过基质中的养分不全面或无养分,需要在浇水时加入,也就是说不能浇灌清水,需要浇灌肥水才能保证植株生长良好。 植物无论是有土栽培还是无土栽培皆不会影响其光合作用,既然有光合作用就一定能释放氧气。 无土栽培所用的基质种类繁多,像:砂粒、泥炭、炉渣、火山石、陶粒、水晶泥、水等。

一植物与土壤的关系   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质地和结构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0~2mm)、细砂(2~02mm)、粉砂(02~002mm)和粘粒(002mm以下)。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25mm)、团粒结构(25~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25~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力差,不利于植物根系扎根和生长。土壤质地和结构与土壤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2)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能直接被植物根系所吸收。土壤水分的适量增加有利于各种营养物质溶解和移动,有利于磷酸盐的水解和有机态磷的矿化,这些都能改善植物的营养状况。土壤水分还能调节土壤温度,但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水分过少时,植物会受干旱的威胁及缺养;水分过多会使土壤中空气流通不畅并使营养物质流失,从而降低土壤肥力,或使有机质分解不完全而产生一些对植物有害的还原物质。  (3)土壤空气 土壤中空气成分与大气是不同的,且不如大气中稳定。土壤空气中的含氧量一般只有10~12%,在土壤板结或积水、透气性不良的情况下,可降到10%以下,此时会抑制植物根系的呼吸,从而影响植物的生理功能。土壤空气中CO2含量比大气高几十至几百倍,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在1%左右,其中一部分可扩散到近地面的大气中被植物叶子光合作用时吸收,一部分可直接被根系吸收。但在通气不良的土壤中,CO2的浓度常可达10~15%,这不利于植物根系的发育和种子萌发,CO2的进一步增加会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破坏根系的呼吸功能,甚至导致植物窒息死亡。土壤通气不良会抑制好气性微生物,减缓有机物的分解活动,使植物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减少;但若过分通气又会使有机物的分解速率太快,使土壤中腐殖质数量减少,不利于养分的长期供应。  (4)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具有季节变化、日变化和垂直变化的特点。一般夏季、白天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冬季、夜间相反。但土壤温度在35~100cm以下无昼夜变化,30m以下无季节变化。土壤温度能直接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实生苗的生长,还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呼吸和吸收能力。大多数作物在10~35℃的范围内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温带植物的根系在冬季因土温太低而停止生长。土温太高也不利于根系或地下贮藏器官的生长。土温太高或太低都能减弱根系的呼吸能力,如向日葵在土温低于10℃和高于25℃时其呼吸作用都会明显减弱。此外,土温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气体的交换、水分的蒸发、各种盐类的溶解度以及腐殖质的分解都有显著影响,而这些理化性质与植物的生长有密切关系。   土壤的化学性质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酸碱度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它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及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都有关系。土壤酸碱度常用pH值表示。我国土壤酸碱度可分为5级:pH<0为强酸性,pH0~5为酸性,pH5~5为中性,pH5~8 5为碱性,pH>5为强碱性。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养分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在pH6~7的微酸条件下,土壤养分有效性最高,最有利于植物生长。在酸性土壤中易引起P、K、Ca、Mg等元素的短缺,在强碱性土壤中易引起Fe、B、Cu、Mn、Zn等的短缺。土壤酸碱度还能过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养分的有效性和植物的生长。酸性土壤一般不利于细菌的活动,真菌则较耐酸碱。pH5~5是大多数维管束植物的生长范围,但其最适生长范围要比此范围窄得多。pH>3或<9时,大多数维管束植物便不能生存。  (2)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腐殖质和非腐殖质两大类。前者是土壤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多聚体化合物,约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对植物的营养有重要的作用。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3)土壤中的无机元素。植物从土壤中摄取的无机元素中有13种对其正常生长发育都是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N、P、K、S、Ca、Mg、Fe、Mn、Mo、Cl、Cu、Zn、B。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是无机元素的储备源,通过矿化作用缓慢释放可供植物利用的元素。土壤中必须含有植物所必需的各种元素及这些元素的适当比例,才能使植物生长发育良好,因此通过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是提高植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二植物为土壤“解毒”  春天的风吹来了绿色,也偶然间吹来了我做这个课题的想法。在沈阳郊区踏青时,我发现有一片土地草枯叶黄。出于好奇,我采集了一些土壤。经过化验,“元凶”终于现身,是一种重金属——镉。镉对植物生长极为有害,而且可以长时间累积。冥思苦想之后,我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巧妙途径:在废弃的土壤上种植耐受性强的植物,将土壤中的镉“吸”出来,再把植物收割后回收利用,以此改良土壤。  植物能够富集重金属。培养液略显酸性、有大量有益微生物如有机磷细菌对植物生长有利,而且浑河水竟也可以改善植物生长情况而使镉的总富集量增加!我完成了这次属于自己的创新性学习,找到了一条通向探究神秘自然、奇妙宫然、科学自然的路!

土壤为植物提供根系的生长环境,为其保温,保湿,同时能够辅助根部对植株的固定作用。土壤是很好的“储藏室”,其中可以储存水分、空气、矿质元素,这些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植物直接从土壤中摄取。另外土壤内含有大量其它生物,如微生物和无脊椎动物。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质(植物无法直接吸收有机物)使之变成植物能够直接利用的无机物,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营养;无脊椎动物如蚯蚓,能够通过其生理作用(运动等)达到翻土的目的,使土壤空隙加大,增大空气的含量,同时蚯蚓粪便能够为植物提供直接营养。

你好!我回答是下面内容,不知道能否帮到你,谢谢! 同一土壤的不同土层,有机质和有效磷产生差异的原因: 土壤随着表层到底层的深度变化,土壤的团里结构发生明显的分层,表层的团里结构松散,可以有效的吸附一些离子,微粒,而土层越深,团粒结构越是紧密,使得每个团粒之间更加紧密,不宜吸附。有效磷主要是磷酸氢根和磷酸根,他们要吸附土壤团里,不能有游离于土壤溶液中。因而松散的团里结构有利于其吸附。 土层的深度的变化,导致了土壤毛细管的改变,从而导致了土壤中的水分和氧气的含量发生改变,温度也随之改变。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论文选题方向

土壤给植物提高营养元素和水分。。。

不是,现在有很多无土培养了 其实用土壤栽培的植物,也只是作为基质而已,用此基质内的养分供应植株生长,而采用无土栽培的花卉植物与用土壤栽培是相同的,只不过基质中的养分不全面或无养分,需要在浇水时加入,也就是说不能浇灌清水,需要浇灌肥水才能保证植株生长良好。 植物无论是有土栽培还是无土栽培皆不会影响其光合作用,既然有光合作用就一定能释放氧气。 无土栽培所用的基质种类繁多,像:砂粒、泥炭、炉渣、火山石、陶粒、水晶泥、水等。

鱼和水的关系,人和食物关系。

……………………………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