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3000字

发布时间:2024-07-08 11:57:55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3000字

ating and app

通过对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尼西亚和美国5个国家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情况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不同国家对新信息技术的理解不完全一致 有些国家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指计算机及与其相关的通讯技术手段,如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等,而有些发展中国家,比如马来西亚就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技术中应考虑的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而应同时考虑其它设备,这就是说应包括印刷材料、媒体包、录音带、录像带、甚至包括人类资源。计算机用于学校对某些国家是一项昂贵的事业,尤其对边远和农村地区,那里的中小学能源可能还是个问题。 但是,无论对信息技术如何理解,计算机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已经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重视。 二、与其它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相比,在计算机教育中各国政府的行为比较多 无论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地方分权制还是中央集权制,关于计算机在中小学的应用,各个国家的政府都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具体体现在: 不断建立各种机构和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社会给教育提出的挑战进行科学论证和科学决策;为了使教育为信息社会的到来做好准备,重新修改课程大纳,其中信息学和计算机教育是这次课程大纲修改的核心;投资支持国内企业生产专门的教育计算机(如韩国);为学校购买和分发计算机,并将计算机的配置标准化(如韩国,当然,这也曾造成学校计算机的单一化);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开发软件,组织计算机软件竞赛,以促使提高教育软件的质量(如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政府制定有力的政策、策略并着力切实全面实施,如建立试点学校,教师分级培训计划等等(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等)。 三、计算机教育及其教育应用的共同趋势是工具模式、解放学习者 计算机在每个国家具体的应用形式并不完全相同,这和各个国家的教育哲学、教育体制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直接相关。但是,共同的趋势是计算机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储存信息的工具,同时,计算机的知识从“原来技术只是劳技、家政等中的一部分”,逐渐“独立成一门课程”,目前又逐渐被整合到中小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当中去。 计算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方式大体上有指导教师模式、学习者模式、工具模式三种。 在日本,计算机更多的是作为众多媒体资源中的一种,在初中和小学主要是全班用作指导教师模式,执行教师布置的任务;学习者模式即计算机本身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日本也很重视,只是高考的压力使日本学生更多地学习数学和物理而不是BASIC;日本计算机在学校教育中的最有特色的应用是用于教学过程管理以及教育管理方面;教师把计算机用于反应分析,教师能知道每个学生正在做什么并且可保存学生反应时间的记录,把计算机更好地用作工具评价教学过程并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所以,计算机作为工具的模式对于日本来讲更注重的是把它作为管理的工具。 对于新西兰、澳大利亚这些地理环境辽阔、人口密度小的国家,计算机除了作为一种学习资源,用于指导教师模式、学习者模式之外,计算机还是远距离通讯的重要设备、重要的节点和终端,是构造交互式、实时性的开放式学习模式的重要枢纽。计算机联网并用于构造新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是这些国家在中小学教育以及其他教育形式中利用计算机的独有的特点。这一特色使得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新信息技术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这种学习资源不仅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共享资源形式存在,而且它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教学的模式,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美国的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则完全按照作为指导教师的模式、作为学习者模式、作为工具模式的发展轨迹,只不过美国更重视学生的计算机素质的培养,重视发展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计算机作为学习者模式在美国很流行,计算机语言的学习是美国小学、初中甚至高中的比较重要的方面,这方面的成绩是学生升入大学的一个重要参考。韩国、马来西亚等计算机教育不是很先进的国家,他们在发展计算机教育的开始,为了少走弯路,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一般是按照计算机作为学习者模式,即主要教学生计算机语言,到目前发展成计算机作为工具的模式,即逐渐把计算机作为各门课程的辅助工具,并把它与各门课程的学习整合起来。 从世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在80年代初,前苏联伊尔肖夫提出的计算机编程是第二文化的观念在各个国家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编程是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试验的反面结论,促使人们对计算机在教育中作用的更深层次思考,到了80年代中期,计算机作为工具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家庭计算机逐渐增多,软件开发发展迅速,一时间在各门课程中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非常流行;90年代,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给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再加上人们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如何使用才更能达到促进教学的效果的思考,进一步提出了“整合”的概念,即把计算机和计算机教育整合到学生学的各门课程当中去,并提出要通过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解放学习者的重要思考。当然,要完全整合到各门学科当中去,而不是作为强加给教师和学生的一种负担,要解放学习者,解放教师,教师对计算机的掌握、教师的新信息技术的文化和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四、各个国家对教师培训都很重视 国内有一著名学者认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计算机刚刚进入师范学校,用计算机、管计算机的只是专门的或是专业人员,此时,计算机是极端的以技术为主的文化,是少数人参与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广大的教师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和他们的关系,产生“why”的疑问;政府和教师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开始大量投入,包括对教师的培训,但对“how”,即对如何培训、培训内容很困惑,教师对计算机产生恐惧感、神秘感;教师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此阶段教师不仅是去学计算机,而是把计算机结合到课程中,从而成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最重要推动力。 因此,对教师的培训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关键问题。 对教师的培训,一般包含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两方面,对于在职培训,各个国家大都采用了分级培训体系,即政府对各地区代表实施各级水平的培训,这些地区代表回到本地再对当地教师进行培训。有些国家还采取了远距离的培训方式(如印度尼西亚);有些国家为开发计算机软件的人员尤其是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如韩国),以便鼓励他们自己编制软件,以解决软件质量的问题;还有的国家为当地政府的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专门的培训,以便使他们理解计算机教育的国家政策和教育部的计划,并最终对计算机教育提供科学的行政支持。 一些国家还很重视对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价,并提出以被训者培训后测验成绩或一些相关行为作为评价培训效果的唯一标准是片面的,评价应具有职前和职后行为的整体性,即应对被训者培训后在他们工作岗位中实际计算机教育应用的能力和效果进行追踪监督,在工作中的应用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应是评价中要考虑的重要指标等较为切实的思想(如韩国、新西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 五、新信息技术的复杂性和技术的融合性,要求在教育软件的开发中应有一个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分工合作的良好的运行机制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就是技术的不断分化和融合的过程,如多媒体技术就是集数据处理,接收、处理声音、图像、活动图像、网络联接技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技术,因此,其相应的教育软件开发就应当综合计算机技术人员、美工、媒体制作人员、教学设计专家、学科内容专家、教育心理专家、教师、管理人员、评价人员等各方面专家的专长,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节目各个方面的科学性、权威性,使节目具有较高的质量;同时软件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开发的过程,制作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应很好的进行衔接,从而保证节目从总体思想、内容确定、脚本创作、以及媒体的表现到软件的制作、以及最后的评价等等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复杂的软件制作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评价和修改,也是有效保证节目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节目的现场试验和修改这种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方式在制作过程中也是很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步骤;最后,软件原型的现场监督和反馈信息的收集,这些信息都作为修改节目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继续开发节目的一面镜子。 总之,随着新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其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将不断发现许多概念都在重新扩大,如教师、学生、学校、学习、资源等等;人们也将会感到,新信息技术绝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学习资源,它将导致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乃至教育体制的革命。而在这诸多变化中,教育观念的变化和更新是重中之重,否则,就会出现用18世纪的思想利用21世纪技术的历史笑话。 确实,新信息技术、传播媒体的发展给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机遇,它们在教育领域有良好的、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新信息技术本身不会孤立的在教育中必然地发挥作用,新信息技术对培养面向未来人才的作用,是要在现代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念、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之下才能得以实现,同时,只有把它和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开发适合于使用新信息技术的教学结构、确定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标准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措施系统地结合起来,只有为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和管理机制,才会最终实现优化教育效果的目标。

浅谈计算机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对于现代的小学教育,学生已开始不满足于“知识=书本+粉笔+嘴巴” 的教学模式,随着小学生心理发展、生理发展期的提前,现代科学环境的影响,活动范围和方式的不断拓广,他们对知识、对信息有了更高、更多的要求,而计算机教学的引入正好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趋势,它将外界与学校、活动与课堂、书本与信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将“知识=书本+粉笔+嘴巴”更新成为“知识=书本+电教+嘴巴”,满足了小学教育乃至于现代教育的要求。一、计算机教学可以弥补教学器材的不足。增强小学教学中形象化成分。顺应小学生心理思维的发展规律。伴随着教育的发展,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扩大,教材的不断更新,许多新事物、新知识的不断涌现,作为面对着心灵幼稚、思维能力低下、抽象认识发展缓慢这一特殊群体的小学教师来说,已很难通过简单的介绍、片面的几句话来让学生在内心世界形成完整的认识,即使是教师自己,也很难仅仅凭借自己的所知来弄清楚问题的关键,很难在很短的时间、较小的校园范围内找到合适的答案。而能让学生比较形象了解的实物模型、鲜明的彩图,完整的文字介绍,即使在城市学校也很难比较完整、全面的找到,因此,在传达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因教学资料、知识资料不能满足需要所造成知识盲点,造成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传递上的阻塞。而计算机能够全面满足教学需要,解决这一问题,它通过网上传输获取教学中的所需资料,有力的弥补了教学器材数量与质量的不足,提供了丰富的教辅工具,并且运用各种动画、图解、音乐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系统全面的传输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小学生这一不成熟的群体,获取知识的绝对途径则完全依赖于教师课堂的传播,他们心理和思维的发展所要求的形象性资料,是任何教师都无法估计和全部满足的,而计算机教学则具有很强的形象性、灵活性、多样性,它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有针对性的选择,能把书本上简单或是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深刻、形象,很好的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发展快而抽象思维发展缓慢的心理特点进行信息的多元化处理,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二、计算机教学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克服传统教育教学过程的弊端。创造最佳知识传输效果。计算机教学引入课堂,其高效、快速的信息传递功效,与传统教学相比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在相同的课堂45分钟,采用计算机教学能够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这在小学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幼稚的思维对事物的认识需要寻求丰富的感官刺激,计算机教学可传递他们对知识需求,满足其求知欲。另外,计算机教学还能够简化教学步骤,克服传统教育教学过程的弊端:①可以简化教师繁琐的书写过程,以演示稿、幻灯片代替黑板板书内容,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②克服了教学空间的限制,完成了以前在教室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使教学从教室走向了校外,从有限空间走向无限空间,拓展了教学范围。③克服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计算机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始终围绕学生这一活动主体,采用师生交互式的对话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值得我们认识的是,计算机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动画式的三维效果,能够完成教师光靠双手所不能完成的动作演示效果,特别在小学社会课的教学中,其优势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学生心理对动的事物的认识远远比对静的事物的认识深刻,对多颜色事物的认识比单一颜色的事物认识深刻,对图像事物的认识比文字知识的认识深刻,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比抽象事物的认识深刻。而计算机教学的三维效果正是起到了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静态的事物动态化,文字性的知识图像化,单一的事物多彩化的作用,适合小学生心理的发展,增强了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刻性和长久性,因此,计算机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与中学或其它阶段的教学表现得更明显、更直接。三、计算机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培养小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计算机教学是学习革命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作为小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渴望和思考是非常强烈的,对于计算机教学所带来的丰富信息,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第一,计算机本身就是一种现代科学产物,小学生对其中奥妙在教师的引导下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计算机所提供的对话式功能,能满足于小学生爱动的心理,对计算机本身的操作就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对计算机信息的寻找过程本身也就是一种满足求知欲的过程;第二,计算机所提供的虚拟式的演示功能,是在现实生活和实践过程中所无法实现和观察到的,它通过对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模拟的动画演示,如火山喷发的过程,化石形成的过程,江河形成的原因等等,能通过具体的视觉观察,使小学生产生外在教学认识与内在心理认识的差异,从而就培养小学生思考问题能力,产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三,随着计算机教学的引入,使小学生接触面的快速扩大,知识掌握程度的不断加深,思维能力的不断加强,其所遇到的疑难也就越来越多,其心理内在对知识的需求也就日益强烈,问题是促进学习最有利的动力。因而,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必然会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对疑难问题答案寻求,同时也解决了以布置作业被动促学的教育弊端,从根本上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号召,让学习的过程成为了“快乐学习、自主学习”。随着计算机教学深入课堂,它已开始逐步取代传统教育方式的地位,其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的飞跃,是任何时期都不能相比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计算机教学必将成为课堂教育的主宰,成为推动现代教育巨大的动力和武器。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3000字

ating and app

通过对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尼西亚和美国5个国家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情况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不同国家对新信息技术的理解不完全一致 有些国家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指计算机及与其相关的通讯技术手段,如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等,而有些发展中国家,比如马来西亚就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技术中应考虑的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而应同时考虑其它设备,这就是说应包括印刷材料、媒体包、录音带、录像带、甚至包括人类资源。计算机用于学校对某些国家是一项昂贵的事业,尤其对边远和农村地区,那里的中小学能源可能还是个问题。 但是,无论对信息技术如何理解,计算机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已经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重视。 二、与其它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相比,在计算机教育中各国政府的行为比较多 无论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地方分权制还是中央集权制,关于计算机在中小学的应用,各个国家的政府都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具体体现在: 不断建立各种机构和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社会给教育提出的挑战进行科学论证和科学决策;为了使教育为信息社会的到来做好准备,重新修改课程大纳,其中信息学和计算机教育是这次课程大纲修改的核心;投资支持国内企业生产专门的教育计算机(如韩国);为学校购买和分发计算机,并将计算机的配置标准化(如韩国,当然,这也曾造成学校计算机的单一化);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开发软件,组织计算机软件竞赛,以促使提高教育软件的质量(如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政府制定有力的政策、策略并着力切实全面实施,如建立试点学校,教师分级培训计划等等(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等)。 三、计算机教育及其教育应用的共同趋势是工具模式、解放学习者 计算机在每个国家具体的应用形式并不完全相同,这和各个国家的教育哲学、教育体制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直接相关。但是,共同的趋势是计算机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储存信息的工具,同时,计算机的知识从“原来技术只是劳技、家政等中的一部分”,逐渐“独立成一门课程”,目前又逐渐被整合到中小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当中去。 计算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方式大体上有指导教师模式、学习者模式、工具模式三种。 在日本,计算机更多的是作为众多媒体资源中的一种,在初中和小学主要是全班用作指导教师模式,执行教师布置的任务;学习者模式即计算机本身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日本也很重视,只是高考的压力使日本学生更多地学习数学和物理而不是BASIC;日本计算机在学校教育中的最有特色的应用是用于教学过程管理以及教育管理方面;教师把计算机用于反应分析,教师能知道每个学生正在做什么并且可保存学生反应时间的记录,把计算机更好地用作工具评价教学过程并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所以,计算机作为工具的模式对于日本来讲更注重的是把它作为管理的工具。 对于新西兰、澳大利亚这些地理环境辽阔、人口密度小的国家,计算机除了作为一种学习资源,用于指导教师模式、学习者模式之外,计算机还是远距离通讯的重要设备、重要的节点和终端,是构造交互式、实时性的开放式学习模式的重要枢纽。计算机联网并用于构造新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是这些国家在中小学教育以及其他教育形式中利用计算机的独有的特点。这一特色使得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新信息技术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这种学习资源不仅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共享资源形式存在,而且它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教学的模式,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美国的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则完全按照作为指导教师的模式、作为学习者模式、作为工具模式的发展轨迹,只不过美国更重视学生的计算机素质的培养,重视发展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计算机作为学习者模式在美国很流行,计算机语言的学习是美国小学、初中甚至高中的比较重要的方面,这方面的成绩是学生升入大学的一个重要参考。韩国、马来西亚等计算机教育不是很先进的国家,他们在发展计算机教育的开始,为了少走弯路,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一般是按照计算机作为学习者模式,即主要教学生计算机语言,到目前发展成计算机作为工具的模式,即逐渐把计算机作为各门课程的辅助工具,并把它与各门课程的学习整合起来。 从世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在80年代初,前苏联伊尔肖夫提出的计算机编程是第二文化的观念在各个国家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编程是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试验的反面结论,促使人们对计算机在教育中作用的更深层次思考,到了80年代中期,计算机作为工具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家庭计算机逐渐增多,软件开发发展迅速,一时间在各门课程中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非常流行;90年代,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给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再加上人们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如何使用才更能达到促进教学的效果的思考,进一步提出了“整合”的概念,即把计算机和计算机教育整合到学生学的各门课程当中去,并提出要通过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解放学习者的重要思考。当然,要完全整合到各门学科当中去,而不是作为强加给教师和学生的一种负担,要解放学习者,解放教师,教师对计算机的掌握、教师的新信息技术的文化和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四、各个国家对教师培训都很重视 国内有一著名学者认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计算机刚刚进入师范学校,用计算机、管计算机的只是专门的或是专业人员,此时,计算机是极端的以技术为主的文化,是少数人参与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广大的教师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和他们的关系,产生“why”的疑问;政府和教师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开始大量投入,包括对教师的培训,但对“how”,即对如何培训、培训内容很困惑,教师对计算机产生恐惧感、神秘感;教师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此阶段教师不仅是去学计算机,而是把计算机结合到课程中,从而成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最重要推动力。 因此,对教师的培训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关键问题。 对教师的培训,一般包含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两方面,对于在职培训,各个国家大都采用了分级培训体系,即政府对各地区代表实施各级水平的培训,这些地区代表回到本地再对当地教师进行培训。有些国家还采取了远距离的培训方式(如印度尼西亚);有些国家为开发计算机软件的人员尤其是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如韩国),以便鼓励他们自己编制软件,以解决软件质量的问题;还有的国家为当地政府的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专门的培训,以便使他们理解计算机教育的国家政策和教育部的计划,并最终对计算机教育提供科学的行政支持。 一些国家还很重视对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价,并提出以被训者培训后测验成绩或一些相关行为作为评价培训效果的唯一标准是片面的,评价应具有职前和职后行为的整体性,即应对被训者培训后在他们工作岗位中实际计算机教育应用的能力和效果进行追踪监督,在工作中的应用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应是评价中要考虑的重要指标等较为切实的思想(如韩国、新西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 五、新信息技术的复杂性和技术的融合性,要求在教育软件的开发中应有一个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分工合作的良好的运行机制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就是技术的不断分化和融合的过程,如多媒体技术就是集数据处理,接收、处理声音、图像、活动图像、网络联接技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技术,因此,其相应的教育软件开发就应当综合计算机技术人员、美工、媒体制作人员、教学设计专家、学科内容专家、教育心理专家、教师、管理人员、评价人员等各方面专家的专长,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节目各个方面的科学性、权威性,使节目具有较高的质量;同时软件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开发的过程,制作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应很好的进行衔接,从而保证节目从总体思想、内容确定、脚本创作、以及媒体的表现到软件的制作、以及最后的评价等等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复杂的软件制作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评价和修改,也是有效保证节目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节目的现场试验和修改这种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方式在制作过程中也是很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步骤;最后,软件原型的现场监督和反馈信息的收集,这些信息都作为修改节目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继续开发节目的一面镜子。 总之,随着新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其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将不断发现许多概念都在重新扩大,如教师、学生、学校、学习、资源等等;人们也将会感到,新信息技术绝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学习资源,它将导致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乃至教育体制的革命。而在这诸多变化中,教育观念的变化和更新是重中之重,否则,就会出现用18世纪的思想利用21世纪技术的历史笑话。 确实,新信息技术、传播媒体的发展给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机遇,它们在教育领域有良好的、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新信息技术本身不会孤立的在教育中必然地发挥作用,新信息技术对培养面向未来人才的作用,是要在现代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念、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之下才能得以实现,同时,只有把它和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开发适合于使用新信息技术的教学结构、确定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标准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措施系统地结合起来,只有为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和管理机制,才会最终实现优化教育效果的目标。

本文结合自身参与教材编写的实践,通过对部分现行教材与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进行对比,介绍改编后教材的特点,阐述小学 二、注重分层教学,体现不同层次目标、难易度和个性化 教材的设计从难易程度不同、地区信息技术不均衡和学生个性 /html/jichu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3000字体

难,还是自己努力写吧

论小学德育课程的理念呈现及其特点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实施和开展已有三年,三年来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各方人士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索。以人教版、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反思和梳理三年来这两门课程所做的探索,可以发现,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反映出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打破了以往德育课程和社会课程以知识逻辑体系组织内容,只重灌输,忽视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态以及学生的个I生特征,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兼顾考虑教学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以及学习者自身素质,整合三个方面的因素,建构体系结构,使小学品德教育最终走向“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建构型模式。一、德育理念的整合方式及呈现形式多样化的活动整合内容目标因素。新课程以整合而非分散的方式,整体地看待知、情、能的培养目标,将目标宽泛化,将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以及探索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整合到目标当中,使标准所要求的教学内容重整,与知、情、能的整体目标相融合,采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f生发展,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基本知识。以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全面整合社会生活因素。提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导,注重教育的生活性特学内窖点。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儿音网 童的经验范围为选择面。根据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特点,采用“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在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在空间上以身边的生活环境为起点,向家乡、社区,进而向国家、世界拓展;在时间上以现在为圆点,向过去和未来延伸。同时,为解决过去教学中知识板块分割,内容缺乏整合的特点,新课程还从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个主要的方面选择内容要点,以面为依托,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将内容与过程及方法整合起来,穿插在各主题情境和课题之中,不完全强调各主题情境、课题内容上的一统性和逻辑性,而侧重儿童能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丰富生活经验,体验生活过程,提高社会适应和参与的能力,掌握相关的社会认识和技能,锻炼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以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动态整合学习者因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意识,反对一味地进行知识的外在灌输,以引导的方式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活动和学习意义,达到整体目标的实现。学习者既是德育的对象,又是德育过程的主体I生因素,学习主体既具备完整的知、情、能等多维素质,又是处于社会生活当中的成员和角色之一,这两点在图1、图2的截面图中已分别说明。但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是一个立体的成长过程,而非平面的简单构造,个体的知情能发展是三者交互作用和整体提升的结果,这个提升的过程是主体处于不断扩大的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领域中,伴随体验、认知、探索等活动,循序渐进地被潜移默化的。因此,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不是简单平白的书本知识灌输,新课程就综合了图1、图2展示的内容,在引导建构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采取先易后难,由浅人深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和序列,并且将不同的内容综合交叉,高度整合,相同的内容本着从直观到抽象,螺旋上升的思路安排教学过程,即使是同一内容也可以在不同年龄段、不同主题情境中重复出现,但要求深度却有层次上的递进。这种综合考虑内容目标、社会生活因素和学习者因素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做到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从而将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依照“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路,具体呈现在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具备比以往同时段同类课程更为优化的崭新特色。

新课程标准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有机整合。这种做法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课程中,在内容上“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这就使得信息技术实质性地成为数学课程教与学的必要工具,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学好或教好数学课程的必要条件。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如何看待信息技术,如何恰当地把它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信息技术具有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在讲“平移和旋转”这节课时,本文作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方式除了在游乐场里出现过,其实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平移与旋转的现象。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感受,联系生活实际,判断下面的画面哪些是平移运动、哪些是旋转运动?屏幕出现几种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直梯升降、风车转动……)录像中播放情景都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有汽车的行进,溜溜球在旋转,风车在转动,推拉窗的移动,电梯的移动等。这些情景都是学生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了,可能平时他们并没有在意这些现象,更不会想到这些现象能和我们今天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这段影像的播放便加深了他们对这两种运动方式的认识。接着教师提问“谁还能来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曾见到过哪些平移与旋转的现象?由于有了前面屏幕上展示的平移或旋转的实际录像,学生们说出了很多生活中出现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现象。  二、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性,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例如在教学《垂径定理》这一节时,课本中对垂径定理的证明学生根本不理解,于是我制作了一个FLASH动画,按课本中的证明过程进行动画演示以后,很多学生就能尝试着进行证明,与课本中的证明过程几乎差不多。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快速绘图、动画、视频、发声等功能,可以快速模拟某些发明、发现的过程,使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发现法”教学可能经常实施。例如在教学《位似》这一节时,我用几何画板制作一个课件,画出两个位似图形,在我的引导下,利用软件的测量功能让学生很快就将对应边、对应角、对应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等自己找出来了,再通过调整任一顶点或位似中心的位置观察图形的变化,学生对这一内容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这一节不比其他章节,其图形不是想画就能随便画出一个来,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常规模式的教学效果是一定好不起来的。三、 信息技术具有动态性,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例如:在教学九年级《抛物线》一课时,学生对抛物线的认知就是一条光滑的曲线,但我们利用多媒体播放火箭队和湖人队的一场比赛,展示出篮球运动员姚明投篮时篮球的运动轨迹,学生就会对抛物线有更直观的认识。由于用电脑演示,手段新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明显。四、 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大家知道,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果教学软件编得更好,连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例如,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是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知识点的延伸,同时又是学习平行线截线段成比例的基础。正确理解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是教学关键,学会尺规等分已知线段也是本节的重点。教材中直接给出定理内容及证明方法,如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解,机械的步骤和静止的图形给学生以枯燥、乏味的感觉,并且只能向学生展示知识的结论,不便于揭示问题探索的过程。这样使学生对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学生知识的认知结构中出现断层,不利于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索过程,正确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结合这节教材的具体内容,我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课件,利用课件的测算、动画、隐藏等功能,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电脑上亲自去度量线段的长,计算线段的比,然后验证线段的比是否相等,这样做,教学中发现了“定理”。另外,通过平行移动图中线段的位置,学生很容易“发现”该定理的两个推论,即它的两个变示图形。这样的教学方法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探索观察的实验意识,从一般到特殊,从形象到抽象,学生经过这样一番试验、观察、猜想、证实之后,再引导学生给出证明,这样较难讲清的问题,就在学生的试验中解决了。  五、信息技术具有补充性,能通过多媒体实验实现了对普通实验的扩充,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譬如,在上中位线性质时,可用《几何画板》设计如下课件让学生实验画一个可以任意调节的四边形ABCD,顺次连接四边形的中点得到一个内接四边形EFGH。实验:(1)任意拖动四边形ABCD,观察内接四边形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2)当四边形ABCD为矩形时,观察内接四边形是什么图形(菱形);(3)当四边形ABCD为菱形时,观察内接四边形是什么图形(矩形);(4) 调节四边形ABCD使其对角线相等,观察内接四边形是什么图形(菱形);(5)调节四边形ABCD使其对角线互相垂直时,观察内接四边形是什么图形(长方形);(6)调节四边形ABCD使其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时,观察内接四边形是什么图形(正方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上述实验,大胆猜想并加以证明,最后得出结论。应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展示,便能把一个难以讲清楚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解决了六、信息技术具有大容量性,能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当教师的都有这样的经历:为节省上课板书时间,课前准备了大量纸条,把板书内容逐条写上;为增加课堂练习量,把各式习题都抄在小黑板上。其弊端是给教师加大了工作量,若遇到天气不好坐在后排的学生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影响教学效果。如“数据与图表复习课”中有关统计表、统计图设计的题目,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信息量大。使学生信息量不足,接受起来比较困难。CAI介入课堂教学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由于多媒体技术“动”性强,因而传递信息量大、速度快,再加上交互性强,使高密度、大容量的训练和信息交流成为可能。这样,教师可以精心组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优化了教师的教,也优化了学生的学。姚明投篮时篮球的运动轨迹,学生就会对抛物线有更直观的认识。由于用电脑演示,手段新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明显。

结合实际,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教学,使得小学英语课堂推荐论文优化小学英语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小学英语教学特别强调语言环境的创设,有了多媒体教室,创设情景/html/jiaoxue/20090915/html

信息技术与教学论文3000字

浅谈新形势下信息科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 进入21世纪,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谈起信息科学,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了。 自20世纪40年代中期计算机问世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第一次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信息产业应运而生,人类迈向信息社会。以网络化、多媒体化为特征的“信息高速公路”掀起的第二次信息革命,将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它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一门新兴的跨多学科的科学,它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信息科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阐明信息的概念和本质(哲学信息论);探讨信息的度量和变换(基本信息论);研究信息的提取方法(识别信息论);澄清信息的传递规律(通信理论);探明信息的处理机制(智能理论);探究信息的再生理论(决策理论);阐明信息的调节原则(控制理论);完善信息的组织理论(系统理论)。扩展人类的信息器官功能,提高人类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的能力,实质上就是扩展和增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既是信息科学的出发点,也是它的最终归宿。 这里我想先从信息说起,某种意义来讲,信息是指对我们有用的消息,它严格要求一定时间性,被称为即时信息,英文全称:Instant messaging,简称IM。 随着信息的发展,信息技术(IT是Internation Technology的缩写)也就应运而生了。信息技术是关于信息的产生、发送、传输、接收、变换、识别、控制等应用技术的总称,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处理功能的技术。 信息技术包括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视频技术、遥感技术等 。其主要支柱是通讯(Communication)技术、计算机(Computer)技术和控制(Control)技术,即“3C”技术。通信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信技术的数字化、宽带化、高速化和智能化是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从其延生起就不停地为人们处理着大量的信息,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在不断地加强。现在计算机已经渗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计算机将朝着并行处理的方向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一刻也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是80年代才兴起的一门技术,它把文字、数据、图形、语音等信息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使人们得到更完善、更直观的综合信息。在未来多媒体技术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信息技术处理的很大一部分是图象和文字,因而视频技术也是信息技术的一个研究热点。 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而且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事实已经证明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各国的信息技术的竞争也非常激烈,都在争夺信息技术的制高点。 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一起构成了当代三种前沿科学,信息技术是当代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核心。信息科学和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先导,是人类进行高效率、高效益、高速度社会活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是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对我门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对对科学,对信息的依赖就进一步加深,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的进步就越信息化。越信息化就越带动社会进步。两者相辅相成。由此可的信息技术对我们的贡献功不可没。 当前历史条件下,信息科学正在迅速发展和完善,人们对其研究内容的范围尚无统一的认识。现在主要的研究课题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1、信源理论和信息的获取,研究自然信息源和社会信息源,以及从信息源提取信息的方法和技术; 2、信息的传输、存储、检索、变换和处理; 3、信号的测量、分析、处理和显示; 4、模式信息处理,研究对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的处理、分类和识别研制机器视觉系统和语音识别装置; 5、知识信息处理,研究知识的表示、获取和利用,建立具有推理和自动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信息处理系统即专家系统; 6、决策和控制,在对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识别和理解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决策或控制,从而建立各种控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信息过程普遍存在于生物、社会、工业、农业、国防、科学实验、日常生活和人类思维等各种领域,因此信息科学将对工程技术、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并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扩展人类信息器官的手段和工具体系,它还具有丰富的伦理和政治意义,信息技术体现着人类改造与控制自然的权利和体系。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不能简单地一概论之。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信息技术的正面影响 信息技术扩展了人类器官功能。因此,信息技术的正面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信息技术的正面影响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渗透到个人发展的各个角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信息技术增加了政治的开放性和透明度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网络化使得广大人民更加容易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获取广泛的信息,并主动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2、政府纷纷在互联网上抢滩设点,将自己推向网络。各级政府部门不断深入开发电子政务工程。政务信息的公开增加了行政的透明度,加强了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各政府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增强了各部门的协调能力,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政府通过其电子政务平台开展的各种信息服务,包括面向个人的各种申请服务以及面向企业的征税等服务,为广大人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二)信息技术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下方面: 1、表现在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给传统行业造成的深远影响, 2、由它推出了一个新兴的行业——互联网行业。互联网直接“催生”的“互联网经济”(又称网络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 3、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模式,一改传统的商务模式,使得企业产品的营销与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企业与上游供货商、零部件生产商以及分销商之间也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各种交互。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更多的互动。电子商务对企业研发、生产、营销、销售、管理、财务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4、传统行业为了适应互联网发展的要求,也纷纷在网上提供各种服务。(三)信息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多元文化并存的状态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使得文化产业迅猛地发展起来。 2、为信息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媒体开始形成并逐渐成为“第四媒体”。 3、互联网更造就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网络文化(cyberculture)。 (四)信息技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宏观角度而言,信息技术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有利因素,而作为社会中微小一分子的每一个普通个人也正享受着信息技术带来的各种便利。 2、信息技术使得远程教育也成了可能,从此异地教学逐渐风靡, 3、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使得人们可以透过互联网尽情游览缤纷的世界。 (五)信息技术推动信息管理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其各种功能并不能自然地发挥,而需要利用各种技术对其进行必要的搜集、处理、存储和传播。 2、信息技术作为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集合,它对信息管理的作用十分重要,是信息管理的技术基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管理的手段发生了质的变化。二、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各种利益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产权侵权 1、信息技术给人类信息传播带来了质的飞跃,_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为作品的发表、传播和使用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网络的自由和共享也给知识产权,尤其是著作权的保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通过网络媒体进行的知识产权侵权,尤其是著作权侵权现象非常严重。 3、互联网的发展和成熟还带来了其他的知识产权问题。 总之,信息技术引发的知识产权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各国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虚假信息泛滥 1、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空前自由的交流空间,使得人们的话语权和知情权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是,正是由于互联网的自由和开放性,它也成了制造和传播虚假的重要工具。 2、目前,网络信息的社会公信力低下。究其原因,就是网络信息处理的诸多环节失控造成的。这些环节中,最主要的是信息源复杂,难以管理。 3、网络上的虚假新闻泛滥,尤其是娱乐新闻的捕风捉影,几成顽症。很多网络媒体不负责任地对待自己登载的假新闻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的一个重要成因。 (三)信息污染成灾 1、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各种流通渠道的不断拓宽,人类社会知识信息的总量呈“爆炸式”增长,这其中,数以万计的信息中混入了大量干扰性、欺骗性、误导性甚至是破坏性的虚假伪劣等各种有害及无用信息,人们将其称之为信息“垃圾”,正是各种形形色色的信息“垃圾”造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信息污染。 2、互联网是一块自由的沃土,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地通过网络发布信息、传递信息,缺少“把关人”对信息内容的必要甄别,一些组织和个人趁机随心所欲,使得网络媒体上的垃圾信息甚至黄色信息日趋泛滥。 3、信息技术使得冗余信息大量产生,给信息的甄选与鉴别带来困难,使得人们虽然身处“信息的海洋”,却很难找到自己需要的有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量垃圾邮件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四)信息安全问题凸显 今天,计算机系统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诸多安全问题的侵扰。很多计算机软件、系统本身漏洞百出,加上更新换代、层出不穷的网络病毒肆虐,技术精湛、危害严重的黑客横行,信息安全问题日渐凸显。 1、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观点和想法都不甚成熟。 2、病毒肆虐是信息安全问题的又一巨大威胁。人们对计算机病毒可谓深恶痛绝,而计算机病毒却恰恰是屡见不鲜。 3、信息技术带来的问题还很多,诸如计算机诈骗、计算机偷窃、网络诽谤、网络恐怖主义等纷纷上演。 4、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引起的文化侵入问题、数字鸿沟问题、信息霸权主义等问题,也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但是,尽管信息技术带来了种种负面效应,其正面价值还是不能否定的。信息技术只有被用于正当的场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而如何使信息技术被合法开发和利用,则有赖于各国政府、广大科学家以及世界上所有人民的共同努力。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科学技术的引导,只要从分发挥信息科学的优势,尽量避免起带来的不必要的冲击,就能较大限度的推动社会进步!!

通过对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尼西亚和美国5个国家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情况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不同国家对新信息技术的理解不完全一致 有些国家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指计算机及与其相关的通讯技术手段,如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等,而有些发展中国家,比如马来西亚就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技术中应考虑的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而应同时考虑其它设备,这就是说应包括印刷材料、媒体包、录音带、录像带、甚至包括人类资源。计算机用于学校对某些国家是一项昂贵的事业,尤其对边远和农村地区,那里的中小学能源可能还是个问题。 但是,无论对信息技术如何理解,计算机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已经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重视。 二、与其它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相比,在计算机教育中各国政府的行为比较多 无论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地方分权制还是中央集权制,关于计算机在中小学的应用,各个国家的政府都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具体体现在: 不断建立各种机构和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社会给教育提出的挑战进行科学论证和科学决策;为了使教育为信息社会的到来做好准备,重新修改课程大纳,其中信息学和计算机教育是这次课程大纲修改的核心;投资支持国内企业生产专门的教育计算机(如韩国);为学校购买和分发计算机,并将计算机的配置标准化(如韩国,当然,这也曾造成学校计算机的单一化);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开发软件,组织计算机软件竞赛,以促使提高教育软件的质量(如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政府制定有力的政策、策略并着力切实全面实施,如建立试点学校,教师分级培训计划等等(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等)。 三、计算机教育及其教育应用的共同趋势是工具模式、解放学习者 计算机在每个国家具体的应用形式并不完全相同,这和各个国家的教育哲学、教育体制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直接相关。但是,共同的趋势是计算机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储存信息的工具,同时,计算机的知识从“原来技术只是劳技、家政等中的一部分”,逐渐“独立成一门课程”,目前又逐渐被整合到中小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当中去。 计算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方式大体上有指导教师模式、学习者模式、工具模式三种。 在日本,计算机更多的是作为众多媒体资源中的一种,在初中和小学主要是全班用作指导教师模式,执行教师布置的任务;学习者模式即计算机本身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日本也很重视,只是高考的压力使日本学生更多地学习数学和物理而不是BASIC;日本计算机在学校教育中的最有特色的应用是用于教学过程管理以及教育管理方面;教师把计算机用于反应分析,教师能知道每个学生正在做什么并且可保存学生反应时间的记录,把计算机更好地用作工具评价教学过程并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所以,计算机作为工具的模式对于日本来讲更注重的是把它作为管理的工具。 对于新西兰、澳大利亚这些地理环境辽阔、人口密度小的国家,计算机除了作为一种学习资源,用于指导教师模式、学习者模式之外,计算机还是远距离通讯的重要设备、重要的节点和终端,是构造交互式、实时性的开放式学习模式的重要枢纽。计算机联网并用于构造新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是这些国家在中小学教育以及其他教育形式中利用计算机的独有的特点。这一特色使得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新信息技术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这种学习资源不仅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共享资源形式存在,而且它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教学的模式,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美国的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则完全按照作为指导教师的模式、作为学习者模式、作为工具模式的发展轨迹,只不过美国更重视学生的计算机素质的培养,重视发展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计算机作为学习者模式在美国很流行,计算机语言的学习是美国小学、初中甚至高中的比较重要的方面,这方面的成绩是学生升入大学的一个重要参考。韩国、马来西亚等计算机教育不是很先进的国家,他们在发展计算机教育的开始,为了少走弯路,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一般是按照计算机作为学习者模式,即主要教学生计算机语言,到目前发展成计算机作为工具的模式,即逐渐把计算机作为各门课程的辅助工具,并把它与各门课程的学习整合起来。 从世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在80年代初,前苏联伊尔肖夫提出的计算机编程是第二文化的观念在各个国家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编程是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试验的反面结论,促使人们对计算机在教育中作用的更深层次思考,到了80年代中期,计算机作为工具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家庭计算机逐渐增多,软件开发发展迅速,一时间在各门课程中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非常流行;90年代,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给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再加上人们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如何使用才更能达到促进教学的效果的思考,进一步提出了“整合”的概念,即把计算机和计算机教育整合到学生学的各门课程当中去,并提出要通过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解放学习者的重要思考。当然,要完全整合到各门学科当中去,而不是作为强加给教师和学生的一种负担,要解放学习者,解放教师,教师对计算机的掌握、教师的新信息技术的文化和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四、各个国家对教师培训都很重视 国内有一著名学者认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计算机刚刚进入师范学校,用计算机、管计算机的只是专门的或是专业人员,此时,计算机是极端的以技术为主的文化,是少数人参与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广大的教师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和他们的关系,产生“why”的疑问;政府和教师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开始大量投入,包括对教师的培训,但对“how”,即对如何培训、培训内容很困惑,教师对计算机产生恐惧感、神秘感;教师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此阶段教师不仅是去学计算机,而是把计算机结合到课程中,从而成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最重要推动力。 因此,对教师的培训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关键问题。 对教师的培训,一般包含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两方面,对于在职培训,各个国家大都采用了分级培训体系,即政府对各地区代表实施各级水平的培训,这些地区代表回到本地再对当地教师进行培训。有些国家还采取了远距离的培训方式(如印度尼西亚);有些国家为开发计算机软件的人员尤其是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如韩国),以便鼓励他们自己编制软件,以解决软件质量的问题;还有的国家为当地政府的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专门的培训,以便使他们理解计算机教育的国家政策和教育部的计划,并最终对计算机教育提供科学的行政支持。 一些国家还很重视对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价,并提出以被训者培训后测验成绩或一些相关行为作为评价培训效果的唯一标准是片面的,评价应具有职前和职后行为的整体性,即应对被训者培训后在他们工作岗位中实际计算机教育应用的能力和效果进行追踪监督,在工作中的应用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应是评价中要考虑的重要指标等较为切实的思想(如韩国、新西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 五、新信息技术的复杂性和技术的融合性,要求在教育软件的开发中应有一个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分工合作的良好的运行机制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就是技术的不断分化和融合的过程,如多媒体技术就是集数据处理,接收、处理声音、图像、活动图像、网络联接技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技术,因此,其相应的教育软件开发就应当综合计算机技术人员、美工、媒体制作人员、教学设计专家、学科内容专家、教育心理专家、教师、管理人员、评价人员等各方面专家的专长,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节目各个方面的科学性、权威性,使节目具有较高的质量;同时软件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开发的过程,制作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应很好的进行衔接,从而保证节目从总体思想、内容确定、脚本创作、以及媒体的表现到软件的制作、以及最后的评价等等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复杂的软件制作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评价和修改,也是有效保证节目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节目的现场试验和修改这种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方式在制作过程中也是很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步骤;最后,软件原型的现场监督和反馈信息的收集,这些信息都作为修改节目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继续开发节目的一面镜子。 总之,随着新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其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将不断发现许多概念都在重新扩大,如教师、学生、学校、学习、资源等等;人们也将会感到,新信息技术绝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学习资源,它将导致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乃至教育体制的革命。而在这诸多变化中,教育观念的变化和更新是重中之重,否则,就会出现用18世纪的思想利用21世纪技术的历史笑话。 确实,新信息技术、传播媒体的发展给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机遇,它们在教育领域有良好的、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新信息技术本身不会孤立的在教育中必然地发挥作用,新信息技术对培养面向未来人才的作用,是要在现代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念、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之下才能得以实现,同时,只有把它和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开发适合于使用新信息技术的教学结构、确定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标准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措施系统地结合起来,只有为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和管理机制,才会最终实现优化教育效果的目标。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初中论文初中教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论文5000字

ating and app

新课程标准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有机整合。这种做法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课程中,在内容上“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这就使得信息技术实质性地成为数学课程教与学的必要工具,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学好或教好数学课程的必要条件。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如何看待信息技术,如何恰当地把它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信息技术具有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在讲“平移和旋转”这节课时,本文作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方式除了在游乐场里出现过,其实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平移与旋转的现象。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感受,联系生活实际,判断下面的画面哪些是平移运动、哪些是旋转运动?屏幕出现几种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直梯升降、风车转动……)录像中播放情景都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有汽车的行进,溜溜球在旋转,风车在转动,推拉窗的移动,电梯的移动等。这些情景都是学生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了,可能平时他们并没有在意这些现象,更不会想到这些现象能和我们今天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这段影像的播放便加深了他们对这两种运动方式的认识。接着教师提问“谁还能来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曾见到过哪些平移与旋转的现象?由于有了前面屏幕上展示的平移或旋转的实际录像,学生们说出了很多生活中出现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现象。  二、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性,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例如在教学《垂径定理》这一节时,课本中对垂径定理的证明学生根本不理解,于是我制作了一个FLASH动画,按课本中的证明过程进行动画演示以后,很多学生就能尝试着进行证明,与课本中的证明过程几乎差不多。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快速绘图、动画、视频、发声等功能,可以快速模拟某些发明、发现的过程,使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发现法”教学可能经常实施。例如在教学《位似》这一节时,我用几何画板制作一个课件,画出两个位似图形,在我的引导下,利用软件的测量功能让学生很快就将对应边、对应角、对应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等自己找出来了,再通过调整任一顶点或位似中心的位置观察图形的变化,学生对这一内容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这一节不比其他章节,其图形不是想画就能随便画出一个来,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常规模式的教学效果是一定好不起来的。三、 信息技术具有动态性,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例如:在教学九年级《抛物线》一课时,学生对抛物线的认知就是一条光滑的曲线,但我们利用多媒体播放火箭队和湖人队的一场比赛,展示出篮球运动员姚明投篮时篮球的运动轨迹,学生就会对抛物线有更直观的认识。由于用电脑演示,手段新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明显。四、 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大家知道,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果教学软件编得更好,连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例如,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是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知识点的延伸,同时又是学习平行线截线段成比例的基础。正确理解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是教学关键,学会尺规等分已知线段也是本节的重点。教材中直接给出定理内容及证明方法,如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解,机械的步骤和静止的图形给学生以枯燥、乏味的感觉,并且只能向学生展示知识的结论,不便于揭示问题探索的过程。这样使学生对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学生知识的认知结构中出现断层,不利于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索过程,正确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结合这节教材的具体内容,我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课件,利用课件的测算、动画、隐藏等功能,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电脑上亲自去度量线段的长,计算线段的比,然后验证线段的比是否相等,这样做,教学中发现了“定理”。另外,通过平行移动图中线段的位置,学生很容易“发现”该定理的两个推论,即它的两个变示图形。这样的教学方法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探索观察的实验意识,从一般到特殊,从形象到抽象,学生经过这样一番试验、观察、猜想、证实之后,再引导学生给出证明,这样较难讲清的问题,就在学生的试验中解决了。  五、信息技术具有补充性,能通过多媒体实验实现了对普通实验的扩充,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譬如,在上中位线性质时,可用《几何画板》设计如下课件让学生实验画一个可以任意调节的四边形ABCD,顺次连接四边形的中点得到一个内接四边形EFGH。实验:(1)任意拖动四边形ABCD,观察内接四边形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2)当四边形ABCD为矩形时,观察内接四边形是什么图形(菱形);(3)当四边形ABCD为菱形时,观察内接四边形是什么图形(矩形);(4) 调节四边形ABCD使其对角线相等,观察内接四边形是什么图形(菱形);(5)调节四边形ABCD使其对角线互相垂直时,观察内接四边形是什么图形(长方形);(6)调节四边形ABCD使其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时,观察内接四边形是什么图形(正方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上述实验,大胆猜想并加以证明,最后得出结论。应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展示,便能把一个难以讲清楚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解决了六、信息技术具有大容量性,能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当教师的都有这样的经历:为节省上课板书时间,课前准备了大量纸条,把板书内容逐条写上;为增加课堂练习量,把各式习题都抄在小黑板上。其弊端是给教师加大了工作量,若遇到天气不好坐在后排的学生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影响教学效果。如“数据与图表复习课”中有关统计表、统计图设计的题目,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信息量大。使学生信息量不足,接受起来比较困难。CAI介入课堂教学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由于多媒体技术“动”性强,因而传递信息量大、速度快,再加上交互性强,使高密度、大容量的训练和信息交流成为可能。这样,教师可以精心组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优化了教师的教,也优化了学生的学。姚明投篮时篮球的运动轨迹,学生就会对抛物线有更直观的认识。由于用电脑演示,手段新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明显。

我之前在“我要毕业代写网”写过论文质量非常好,一次就给通过了而且是用支付宝担保交易的,很安全,不会被骗定金之类的,他们是专业代写论文包含(文案定制、论文发表、职称论文、文案策划、各种毕业论文、外语互译等)方面的服务的。公司拥有强大的队伍,保质量,包通过。创一流服务,让客户满意。哦对了您可以在百度搜索哦。

如何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是每位信息技术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下面就几方面作如下探讨:一、教学模式的设计我们都知道建构主义提倡学生自己主动来建构或者是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作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目前上课存在一种相似性:(老师导入新课—布置任务—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加以指点)—点评作品(将学生较好的作品提出广播,同学们谁还有更好的作品呢?)……这是不是信息技术课的唯一教学模式呢?(一)有的专家把这种自学辅导的方法看作是一种发现式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说,我们课堂除了发现式的教学法之外,一般就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近来我们提倡课改,新课标,有的老师就努力去把自己的课堂设计得非常有新意,把以往那些旧的东西删掉,只谈新的,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因为无论是发现式的教法,还是讲授式的教法,个个都有他的优缺点。比如说:自学辅导法他能够发挥学生主动的学习创造的主体意识,但是他也有缺点:1、不是每个学生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如上网络课时,学生容易过于迷恋网络游戏而偏离课堂)2、学生通过发现式的教学法学来的东西,往往不是系统的,是零散的,不全面的。因此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有他的优缺点。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必须注意到什么样的内容适合于用发现式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内容不适合用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发现式的教学方法他根本的目的是要学生去发现什么?发现式的教学是小学目前信息技术课教学倡导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这是大家一个共性的问题。(二)关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已被广大的教师所认同,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它确实让不少教师,学生受益。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他也存在着弊端。众所周知,每一次提出任务的人是谁?都是我们的教师,学生的主体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根本就没有发挥出来。所以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对任务驱动的一些看法:1、让学生做“目标驱动”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和创造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尝试:“教师定范围,学生自主选择”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给自己定目标。如:我在教学小学三年级“指法练习”这部分,充分考虑得由于学生身边环境的影响而造成学生在计算机操作上的差异,我便给孩子们例出了50-200之间的字母录入目标,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现有的水平,自己选择,自己考评。这样面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孩子,教师只需稍做指点,而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去辅导那些平常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电脑的孩子。2、让学生做“内容驱动”的主人一个班级的学生水平不一,特别是在城内小学尤为突出,教师虽然有的时候能提出不同层次的一个,二个问题,但仍然还会出现“优生不满足,差生装不下”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似乎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这样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3、让学生做“方法驱动”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发展他们认识自已和选择方法的能力。方法是灵活的,信息技术课尤其如此,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方法,成为“方法驱动的”主人,教学效果会更好。4、学生做“伙伴驱动”的主人每个人都有一种心理倾向,愿意和他自己喜欢的人进行合作,这种倾向在孩子们身上尤为体现。所谓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吗?”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分组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满意的学习伙伴:如“我们利用,Pfrontpage,Flash等进行贺卡制作时,由于学生有不层的想像,通过合作可以弥补他们思维的差异,做出的贺卡,作品也非常有创意。”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我们能让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学生才能体验到成功学习的乐趣,也才能让学生真正做自己的学习主人。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 信息技术作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可能什么都由学生去发现,去尝试,有的关键性的步骤还得教师去演示,在这就涉及到“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 通过心理学研究证明显示,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是5+-2的组块,而这个数字对于还没到青春发育期的小学生就更小了,打个比方我们老师一次能记下多少个字母(陌生的)。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时让学生阅读,自学,或是教师演示教师内容七、八步,或者是FLASH等部分十几步就来操作,学生是不是真正的记住了呢?由于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在信息技术课上存在几个阶段性的过程:1、学生读了书,看了演示,并不一定他就懂了。2、学生懂了,并不一定就记住了。3、学生记住了,并不一定就会用了。4、学生会用了但不一定就熟练。有的时候,我们老师在完成演示后就让学生开始练习,开始创作创品。如:“海底世界”学生展开想象,是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将他们想象的东西表达出来呢?不,他必须在前面基础性技能掌握牢固的情况下,才能去进行技能的训练,有的老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往往急于求成,想多给学生留一点时间进行创作,而忽视了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三、分级的阶段性小目标 由于人的短时记忆存储容量有限,为我们在使用自学辅导,应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时,当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提醒学生怎么样去阅读,去自学,比如在PHOTOSHOP,FLASH,等部分,一个动画的制作往往是几步,十几步,学生在自学时通常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看一步,做一步,二是看完了再做,到底那种更好,或者是看几步再做,然后再看再做,这就要求我们教学设计教学时进行分阶段的教学小目标:否则,学生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没有一个阶段性的小目标,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不是说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自己去看,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学生完全有可能看不懂,看不明白”四、概念化的问题教材的主编者西师大徐展博士在一篇论文中提出这个问题:概念化就是使学生形成某一个概念的这种认知结构。概念的分类:日常的概念和科学的概念,还可以分为内隐的概念和外显的概念。内隐就是头脑里有某种概念的实例,但是我们说不出来表达不出来。而外显就是希望学习能够将内隐的东西表达出来。五、评价 评价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的一个特色环节,我个人认为:“基于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特点,信息技术教育评价应更着重于完成的过程”研究表明,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应推行一种“文件夹”的评价(我们也称为电子学档)。这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为基础,将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与评价活动统一起来的评价方法。“文件夹”是一种以表示学生努力成长达到某种程序的文件的集合,具体存放学生的作品,学生的思考和自我反省。如:“我在教学PHOTOSHOP,FLASH这块时,我就专门制作了一个网站(当然这个网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其置放于INTERNET上,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构建自己的内部虚拟网,然后我将学生每一次完成的作品上传到网站中并写上说明及自我评价,同时也请同学们进行相互的评价,课后学生如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还可以修改再上传。这样无论是在评价还是在拓展方面都能将信息技术课去短短的40分钟拓展到孩子的生活中去)”而目前我们的教师一般采取的确就是学生练习,创作然后我们将好的作品提出进行评价,然后大家看看这个作品还有那些地方可以修改一下就更好了,而事实上,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本身的技能有限,所谓的落后生,在技能上落后的学生他往往创作出来的作品得不到肯定。还有的就是学生对这个作品提出更好的意见,那么这里又提到一个概念化的问题,内隐的东西他能完成外显吗?作为日常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我个人认为“文件夹”式的评价应是一个发展的趋向。他才真正的面向了我们的全体学生。六、拓展拓展在教学中是一种对知识的延伸,作为信息技术课我认为拓展主要分为:“思想的拓展和技能的拓展”思想的拓展,大家知道,除了认知目标,技能目标还有情感目标,比如学生自评,互评,师评之后老师就问同学们这作品好不好,好在那里,当然如果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说的非常好,而我们信息技术要上出自己的特色,技能的拓展也同样重要,但现在目前教师往往倾向于对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拓展。这似乎又谈到刚才所说的概念化问题,如果没有技能拓展作为基础,在信息技术上思想上的拓展得不到根本的实现。如果只一味的重视思想上的拓展,那么这堂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色又在什么地方呢?七、网络及网络化的课堂设计1、1995到我国开始开放互联网,有这么一组数据:至30日上网的计算机从95年400台到3630万台,上网的人数则从7000变成了8700万人,作为重庆一个新的直辖市,网络建设在中国是发展的比较好,比较快的,已经超过和赶上部分沿海城市,但是我们的网络文化建设还远远落后。在这里有一组对首都中小学上网的调查数据:3%的中小学生上过网,且年级越高越多,上网的地点:自己家(5%),朋友家(25%),网吧(26%),学校(4%),上网的目的:聊天(2%),玩游戏(2%),收以邮件下载软件(40%),查找信息(8%),看了这几组数据后我们不得不想到网络他将给我们的中小学带来的影响将是怎么样的?在这个问题上我比较暂同“宜疏忌堵”的方式。而搞好我们的校园网网站的建设,我认为是一条捷劲和较好的方法:A、我们无法也不能阻止学生上网,这时我们就应主动创设一个吸引学生的空间。作为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网络和形成正确网络道德意识的平台。B、以宽松的环境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润物无声,拓展信息时代的德育新领域。C、利用我们的留言板,聊天室等去暂代学生使用QQ,游戏等(这里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取代这也是不可能的事,而是让学生在我们的校园网里形成一种正确的网络文化意识,正确的对待网络)如我在学校校园网上设置了许多儿童喜欢的栏目:留言板,聊天室,许愿板,VOD,逗逗乐等版块,2、网络化的课堂设计:A、网络化的课堂设计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发展的必要方向,虽然就离我们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应该去了解。B、参加各类赛课:如(我们上次参加重庆市小学信息技术课赛课中,共12堂中有8堂是网络型的课,)C、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老人,大人还是我们的小学生,网络对他们都充满着太多的神奇与渴望,这是网络文化道德建设中的德育工作更多的是不是我们信息技术工作者应该承担起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