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关于土家族的论文可以写什么类型

发布时间:2024-07-18 13:00:46

关于土家族的论文可以写什么类型

写摆手舞嘛,或者西兰卡普

呵呵呵!你是哪地方的土家族?可以考虑写土家族的民族意识,我是湖南凤凰土家族,但我觉得土家族早融入汉族中,或者本来就是汉族,汉族自身就是融合而来的。在凤凰县有十余万的土家族人口,我还没有看到谁真正有过土家族的民族意识,不知道这是悲哀还是什么!

一、在歌舞方面有: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傩堂舞,集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为一体的摆手舞,祭祀性舞蹈茅古斯舞。 二、宗教信仰方面,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 三、饮食方面有:重阳节打粑粑、用猪头等物品祭祖、熬煮

民族学硕士毕业论文选题当然很重要,我写的是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找的志文网的老师写的,从开题报告到论文前前后后弄了一个多月,导师也审核过了

关于土家族的论文可以写什么

这个目录你可以参考,应该有用,具体的资料你应该有吧? 目 录文摘英文文摘1绪论1问题的提出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文献综述2研究设计1理论依据与研究假设2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3基本概念4研究方法及创新点3调查地概况及样本特征1调查地区基本情况2样本特征土家族婚丧民俗概貌土家族婚丧民俗文化的影响1土家族婚嫁民俗的影响2土家族丧葬民俗的影响6土家族婚丧民俗的变迁机制与因素描述1土家族婚丧民俗的变迁机制2影响土家族婚丧民俗变迁的因素7结论与思考1研究的结论2对本研究结论的讨论3本研究的不足致谢附录

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及武陵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人口数仅次于汉、壮、满、回、苗、维列第七大民族,也是湖南、湖北与重庆三省市仅次于汉族的第二大民族。土家族通用土家语和汉语。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或者为古代巴人后裔。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通过民族识别,土家族被确定为单一民族,土家族受汉族影响较大,农业生产发达、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教育先进。土家族人生活的地区自然风光秀丽,武陵源是世界文化遗产,张家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土家语是土家族的民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土家语至今尚未发现本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字母文字。有两种方言。目前只有少数老人仍能说土家语。土家语处在濒危状态。语言分南北二方言,其中以使用人口较二者之多的北部方言为代表方言。土家族拥有独特的山歌和民族舞蹈,特别是摆手舞(此舞蹈取材于苗族的《团圆鼓舞》)和跳丧舞,另外板凳龙也比较出名。龙船调是世界二十五大民歌之一。另外,土家族还存在许多自己的独特娱乐方式,如逢年过节有自己的独特请神方式的活动,扫把神就是其中一种。“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族传统织锦。土家族的图腾是白虎。掉渣饼是在传统土家烧饼的基础上发明的一种快餐食品。土家族传统建筑和苗族建筑一样为吊脚楼,是一种依山而建的半干栏式木质结构建筑。大庸气功为属于湘西四大古谜的土家族武术。自行删减吧。

张家界的土家族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我们土家族服饰男子过年一般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女子一般着衣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我们土家族的饮食习惯是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 土家族还喜食茶油汤。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的季节的主食,有的甚至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成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却味道纯正。 土家族的语言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湖南的永顺、龙山、古丈等聚居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本民族并无文字,通用汉文。 我们土家族的民俗文化多得数也数不完!

关于土家族的论文可以写什么题目

民族文化的发扬传承 怎么样?或者是 民族文化如何与现代接轨

看如何写,什么题目都好

民族学硕士毕业论文选题当然很重要,我写的是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找的志文网的老师写的,从开题报告到论文前前后后弄了一个多月,导师也审核过了

一、在歌舞方面有: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傩堂舞,集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为一体的摆手舞,祭祀性舞蹈茅古斯舞。 二、宗教信仰方面,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 三、饮食方面有:重阳节打粑粑、用猪头等物品祭祖、熬煮

关于土家族的论文可以写什么内容

在湘西凤凰或武陵山旁,你总能看到那一座座倚着山,傍着水的木头小楼。这就是独具湘西魅力的土家族吊脚楼。     吊角楼的一般居住者土家族人,他们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说起吊角楼,它不但是土家族赖以生存的住房,也是鄂西土家族地区最复杂而有最能显示富有的一种典型的建筑形式。随着经济机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吊角楼成为土家族地区的一种普遍建筑,就其结构而言,各地区的吊角楼大同小异,它们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正屋和厢房(即吊角部分)的上面住人,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物,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悬柱有八棱形、四方形、底断常雕绣球,金爪等各种形体,窗棂刻有双凤朝阳,喜鹊嗓梅,狮子滚球以及牡丹、茶花、菊花等各种花草,古朴雅秀,既美观又实用,很有民族住房的特色。看过吊角楼,到过苗乡土寨的外地人说:“苗香美”,、“土乡美”,美就美在这吊角楼。     傍晚时分,清澈的沱江水从城中穿流而过,青如罗带,宛如恬静的淑女。这时,吊脚楼里亮起了点点温暖的橘黄色灯光,吊角楼的根根木柱撑起一栋栋小巧玲珑的房子,也撑起了一个个甜蜜温暖的家庭。。。。。。

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及武陵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人口数仅次于汉、壮、满、回、苗、维列第七大民族,也是湖南、湖北与重庆三省市仅次于汉族的第二大民族。土家族通用土家语和汉语。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或者为古代巴人后裔。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通过民族识别,土家族被确定为单一民族,土家族受汉族影响较大,农业生产发达、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教育先进。土家族人生活的地区自然风光秀丽,武陵源是世界文化遗产,张家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土家语是土家族的民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土家语至今尚未发现本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字母文字。有两种方言。目前只有少数老人仍能说土家语。土家语处在濒危状态。语言分南北二方言,其中以使用人口较二者之多的北部方言为代表方言。土家族拥有独特的山歌和民族舞蹈,特别是摆手舞(此舞蹈取材于苗族的《团圆鼓舞》)和跳丧舞,另外板凳龙也比较出名。龙船调是世界二十五大民歌之一。另外,土家族还存在许多自己的独特娱乐方式,如逢年过节有自己的独特请神方式的活动,扫把神就是其中一种。“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族传统织锦。土家族的图腾是白虎。掉渣饼是在传统土家烧饼的基础上发明的一种快餐食品。土家族传统建筑和苗族建筑一样为吊脚楼,是一种依山而建的半干栏式木质结构建筑。大庸气功为属于湘西四大古谜的土家族武术。自行删减吧。

这个目录你可以参考,应该有用,具体的资料你应该有吧? 目 录文摘英文文摘1绪论1问题的提出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文献综述2研究设计1理论依据与研究假设2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3基本概念4研究方法及创新点3调查地概况及样本特征1调查地区基本情况2样本特征土家族婚丧民俗概貌土家族婚丧民俗文化的影响1土家族婚嫁民俗的影响2土家族丧葬民俗的影响6土家族婚丧民俗的变迁机制与因素描述1土家族婚丧民俗的变迁机制2影响土家族婚丧民俗变迁的因素7结论与思考1研究的结论2对本研究结论的讨论3本研究的不足致谢附录

土家族服饰论文摘要写什么类型

简介: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1956年10月,中共中央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1957年成立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又相继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河等民族自治县。通用语言为土家语和汉语。服饰特点: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是并没有苗族那样的银头饰、银项圈。土家族习俗:居住: 土家族采取倚山建房,一般为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间,居中的一间要设祖先神位。正侧左右两房住人,多为两小间,叫住“小二间”。小二间前设火铺,火铺中间置火炕,火炕用于取暖的煮饭,火炕上放着铁制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别是春节之前,用以烘炕腊肉和香肠等物。丧葬 :土家族的丧葬,老人去世,大都要举行隆重的葬礼。要请土老师主持选择安葬日期和墓地以及座山、向山。发丧时,路上要丢“引路纸钱”,坟内禁放有铁的东西。因此,要自己的亲人挖井,待死者埋葬以后,才能离开。埋葬的过程中,要请土老师开棺、清棺、“抛米”。抛米时,亲人在棺前跪地用背后衣服接米,有的当场将米嚼细吞下,也有的将米带回煮食,表示后代要团结和睦,衣食不愁,继承老人的遗风。 节日: 土家族有过“赶年”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日过年,现土家族聚居的部分村寨,一直保留了这一习俗。“四月八”是土家族送毛虫的节日,要自念谚语,祈望庄稼免遭虫害,五谷丰登。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穿着左襟大褂, 土家族服饰  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秦汉之后,土家族先民服饰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后汉书》中所记述的“武陵蛮”、“五溪蛮”“好五色衣”,表明了土家先民喜“斑斓” 服饰的审美倾 向。到了南宋,在唐代即已蓬勃兴起的织锦业此时已进入全盛时期,同时,用五彩华美的织锦制作服饰亦自然成为了土家人的最爱,南宋《溪蛮丛笑》对此有描述:“绩五色线为方,文采斑斓可见。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大明一统志》、同治年间《龙山县志》亦多有记载。土家人崇尚繁丽多姿的服饰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改土归流”之前,改土归流前,土家服饰沿袭旧习:“男女垂发,短衣跣足”“男女服饰均皆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刺花边。”(清乾隆《永顺府志》)。到了乾隆二十年间,土家民族形象第一次以草图形式在《皇清职贡图》里清晰呈现:此时永顺、保靖等地区的部分土家男人已开始着裤,上衣为圆领短袍,衣长至大腿,包头巾,系腰带,裹绑腿;女人则“高髻螺鬟”,内穿立领短袍,外套对襟背心,下着过膝百褶裙,以布缠腿。  编辑本段服饰考证  2001年,张家界出土了一具完好的明代土家族女尸,是迄今为止所能看到最早的土 土家族服饰  家族妇女服饰实物,与《皇清职贡图》所绘制的及文献资料所记载的土家妇女服饰几乎一致。虽然出土实物上衣为交领右衽大襟,而《皇清职贡图》所绘制的为立领短袍外套对襟背心,但两者皆为中国明代典型的妇女服饰形制。只是衣长要短于汉族贵族女子的长度,这是因为明时对庶民服饰有严厉规定:“庶人衣长,离地5寸”。由此也可看出,在长期与汉民族的交往当中,土家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汇融合。 土家族“男女一式”的百褶裙,保留了远古时代“裳”的遗风。在我国古史记载中,有“ 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之说。这是最古老的裙子样式,类似围裙的形状,为一帘式样。 “改土归流”,成为了土家服饰的重要转折点。当时清政府派去的流官,不断对土司时期的习俗加以禁止,也包括服饰在内。永顺知府袁承宠在雍正八年颁布:“服饰宜分男女也” ; 保靖知县也“限一年,尔民岁时优腊,婚丧宴会之际,照汉人服色。”从此,土家族服饰男女一式的外观形式得以彻底改变,男性由穿刺花衣裙而改穿满装;妇女则上穿满装,下着汉裙,即八副罗裙。 这一时期,由于汉人商贾把大批进口“洋布”带入土家地区,洋布的质优价廉,逐渐替代了土家人自己纺织的溪布、斑布。织锦除了用于被面、祭祀时的披毯或孩子的盖裙外,几乎不再用于服饰。大多数土家民众服饰非常简朴,据湘鄂渝黔部分土家族聚居地方志记载:土家服饰“俗尚简朴”,“无奢靡之风”。 此时的土家族服饰已不如以前那样鲜艳,喜好“五色斑衣”的习俗逐渐向“尚简朴”演变,就如土家俗谚所云:“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不过,土家服饰虽然在外在形制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的冲击和融合,但却在内在的灵魂里保留着土家族自身的民族性格,主要体现在图腾崇拜、工艺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视觉等方面。  编辑本段男子服饰  头包青丝帕或青布,白布帕2.3至3米,包成人字路。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 土家族服饰  ”,安铜扣,衣边上贴梅条和绣“银钩”,后来逐渐穿满襟衣(多指中年以上者)和对胸衣,青年人多穿对胸衣,正中安五至七对布扣。裤子是青、蓝布加白布裤腰,鞋子是高粱面白底鞋。  编辑本段女子服饰  土家族服饰  头包1.7至2.3米青丝或青布帕,不包人字路形。上衣布:一 土家族服饰  、大襟,左开襟袖大而短,无领,滚边,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但不镶花边。二、银钩,这种衣为矮领,衣襟和袖口镶宽青边,袖口青边后再加三条五色梅花边,胸襟青边则用彩线绣花。三、三股筋,衣大袖大,袖口镶16.5厘米宽边,领高1.65厘米,镶三条细边。四、结婚衣,新娘喜穿“露水衣”(即红衣),这种衣长而大。 女鞋较讲究,除了鞋口滚边挑“狗牙齿”外,鞋面多用青、兰、粉红绸子。鞋尖正面用五色丝线绣各种花草、蝴蝶、蜜蜂。 绣花鞋垫,是姑娘赠给意中人最珍贵的礼物哦。  编辑本段小孩服饰  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龄、季节确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 土家族服饰  “冬瓜圈”,冬季戴“狗头帽”、“鱼尾帽”、“风帽”等。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丝线绣“喜鹊闹梅”、“凤穿牡丹”和“长命富贵”、“易养成人”、“福禄寿禧”等花鸟和字外,还在帽沿正面缝上“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罗汉”等银菩萨。  编辑本段服饰设计  土家族妇女服饰上的衣袖与裤脚图案完全采用“挑花”法,也就是在布上用针刺上连贯的“小十字”,以之联成线条或方块,再组合成花鸟鱼虫等图案。在构图中,运用色彩变换,体现出律动感觉。用色彩绿、红、黄或为黄、绿、红,这种形同色异,不换形而换色的方法,促使呆板的、单一连续的纹样丰富起来,艳丽多姿,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精巧的服饰,可说是土家人的智慧,是民族服饰的珍品。  编辑本段服饰色彩  在土家族的心中,繁多的色彩中,红色则最受人青昧。红色有着热烈、鲜艳、醒目、样和之感,因此喜红者诸多。有色必有红,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饰上而且在生活上也形成了无红不成喜,有喜必有红之俗。“改土归流”后,由于受封建王朝的压制,以及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服装均为满襟款式,改掉了“男女服饰不分”的民族服装,加以土家族的家织花边,保持着本民族服装的浓厚特色。  编辑本段服饰特点  土家族妇女穿的是无领满襟衣。衣向左开襟。从上领到下摆到衣裙脚 土家族服饰  绣有一寸五宽的花边,衣袖各有一大二小三条花边,大花边一寸五宽,小花边有手指宽。袖大一尺二寸许,花边宽窄与衣袖相同,裤大约一尺五寸。另外,胸前外套围裙,俗称“妈裙”,围裙上为半圆形,下为三角形,从上半圆形及下脚也有一圈花边,宽约一寸。围裙胸前绣有花约五寸见方,围带即花带均为五彩丝线织成,一般二尺长,两头分别留有三寸未织的花缓。显示出土家妇女的心灵手巧。  编辑本段孩童鞋帽  土家族的孩童衣裤不多讲究,主要注重的是鞋帽。小孩一般戴猫头尾巴帽,帽子前额用金银打就的十三个菩萨像,中间大的一个为观音坐像,两边钉有十八罗汉像,虎帽两侧至两腮前有银勾,用于小孩系帽用,帽顶两侧用白兔毛做成的虎耳,上前挂银铃,虎帽用大红绸缎做面料,前檐绣有一个“王”字,后脑绣有双龙抢宝等图案,胸前持有金锁银牌,上打有“福、禄、寿、禧”字样,帽后悬有金链银梁。小孩的鞋也为老虎鞋;用红绸缎做面料,鞋尖向后翻,两耳插上兔毛,前绣一个“王”字,两侧绣花。土家族是祟尚虎的,小孩穿戴虎帽、虎鞋是受虎的“围抚”,邪恶不敢侵害,可避邪壮威,既可使小孩显得天真活泼,伶俐威武 。

如今的土家族服饰,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或裙;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不如苗族的银饰,一般占不了太显眼的部分。改土归流后,受汉族影响,有色必有红,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饰上而且在生活上也形成了无红不成喜,有喜必有红之俗。“改土归流”后,由于受封建王朝的压制,以及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服装均为满襟款式,改掉了“男女服饰不分”的民族服装,加以土家族的家织花边,保持着本民族服装的浓厚特色。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