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日本大学毕业论文拿诺贝尔奖的人

发布时间:2024-07-05 13:47:29

日本大学毕业论文拿诺贝尔奖的人

是汤川秀树。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汤川秀树,以表彰他在核力的理论基础上预言了介子的存在。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在大阪大学工作不久,在1935年汤川秀树提出介子学说,以“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为题,发表了介子场论文。当时,量子电动力学正处于草创阶段,人们已逐渐认识到,电磁相互作用可以看作是在荷电粒子之间交换光子,光子是电磁场的“量子”,它以光速运动因而静质量为零。参照这一理论,汤川把核力设想为带有势函数U(x,y,z,t)的特定场中的相互作用,这种场导致所谓U量子,U量子是核强相互作用时交换的粒子,其静质量约为电子的200倍(后来命名为“介子”),即质子和中子通过交换介子而相互转化(《论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

日本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有二位,他们分别是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一、获奖时间及理由大江健三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通过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把现实与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绘现代的芸芸众生相,给人们带来了冲击。”川端康成1968年作品《雪国·千只鹤·古都》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特质”二、相关作品及经历1、川端康成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1972),毕业于东京大学,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的文学底色。在东京大学先是在英文系学习然后转入国文专业学习,在学习国文时他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艺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古都》以及《睡美人》[1]  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亦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日本作家。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2、大江健三郎大江健三郎 (kenzaburo oe) 1935年1月31日生于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的一个著名武士家族。1947年入新制大濑中学。1954年入东京大学法国文学系学习,1959年毕业,毕业论文《关于萨特小说中的形象》。大学毕业后,曾访问过中国、东欧、西欧、苏联、美国等地。1960年加入青年日本之会。1974年当选为日本文艺家协会理事。大江健三郎在创作思想上受存在主义影响,写作方法受现代主义影响。1994年瑞典科学院因他“开辟了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文学的新道路”而授予大江健三郎诺贝尔文学奖。1994年10月15日,大江健三郎表示拒绝接受日本政府授予最高文化奖1955年,学校报纸写的小说《火山》,获得二等银杏行道树奖。1957年,大江在东京大学上学期间发表小说《奇妙的工作》而步入文坛,同年还有《死者的挑剔》、《他人的脚》。成名作短篇小说《饲养》,作于1958年,曾获第39届日本文学最高奖芥川奖,有“学生作家”之称。作品还有小说《青年的污名》(1959年)、《十七岁》(1961年)、《政治少年之死》(1961年)、《万延元年的足球》(小说)(1967年)、《个人的体验》(小说)(1964年)和《M/T与森林的奇怪故事》、《空中的怪物阿归》、《洪水淹没我的灵魂》(1973年);随笔《核时代之想像力》、《广岛笔记》、《冲绳笔记》等积极触及时代问题。出版有《大江健三郎作品集》(全十二卷)。多部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和瑞典文。他的作品主要反映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1999年,推出长篇小说《大翻身》。大江健三郎从小就有抄书的习惯,在书中坦陈:“为了读书写下很多笔记,并且持续这种读书方式,成就了今天在此处的大江健三郎。”源:网易,头条历史

这是因为他非常的幸运,在做实验的时候不小心把甘油当成了丙酮醇倒进了钴粉末里 ,最实验成功了。

川端康成,代表作《雪国》、《千纸鹤》和《伊豆舞女》;大江健三郎,代表作《我们的时和代》《人生的亲戚》《日常生活冒险》;

日本大学论文获得诺贝尔奖

因为日本学者有足够的资格,他的成就和事业是有目共睹的,是凭借自身的努力获得的。

日本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有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一、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毕业于东京大学。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的文学底色。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二、大江健三郎大江健三郎,日本著名作家。1958年,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短篇小说《饲育》发表于《文学界》,获得第39届芥川文学奖,以职业作家的身份正式登上日本文坛。1965年《个人的体验》获第11次“新潮文学奖” 。1967年发表《万延元年的足球》,获第3次“谷崎润一郎奖” 。1989年,荣获欧洲共同体设立的“犹罗帕利文学奖”。1992年,又获得意大利的“蒙特罗文学奖” 。1973年,长篇小说《洪水荡及我的灵魂》,获第26次“野间文学奖” 。 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因为有这样一批愿意坚守的科学家,难怪日本能频繁获得诺奖。

有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1972),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 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成为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大江健三郎,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35年出生在日本南部四国岛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 1941年进入当时的国民学校,1945年,大江健三郎10岁时,日本投降,美军对日本的军事占领、新宪法的实施及民主思想教育,对他日后反对侵略战争、关注社会问题及人类命运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博士论文拿诺贝尔奖

议论文的语言必须准确、鲜明、严密、有针对性。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对照、层进、并列等。借助起过渡性作用的语句来突出这种关系。如:“有”、“还有”“虽然、但是”“固然”“诚然”“由此”是等。思考尤其是议论文,是奖善惩恶的,是对人们进行规劝疏导的,是对人们引导作用的,因此必须有说服力,并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认真上政治课,经常的看看说理性的文章、名言警句等,将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提高我们认识能力,对我们写作,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大有好处。它会起到丰富文章内容,深化文章思想,提高说服力的作用。

中国科技大学7月27日在合肥举行隆重仪式,授予荷兰Utrecht大学终身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特霍夫特(G’t Hooft)名誉博士学位。特霍夫特的研究为基本粒子的基础理论——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奠定了基础,因此和导师一起荣获199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近年来,中国科技大学的同行专家在特霍夫特开创的领域里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并与特霍夫特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学术交流。

是的。但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历史的上升期,猪都能飞起来。就是这样另,薛定谔也是只幸运的瞎猫。

这件事涉比较戏剧性前期工作肯定是做过的,论文也不是抄的。但他为了拿到博士的学位,随便写了一些自己没有想仔细思考过的东西,或者说他对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话说有了这篇论文后,由于其长度太短,诸多有名的科学家都没有去理睬它,于是这篇文章就被分配到了当时没有太大作为的薛定谔的手上,(薛定谔当时是大科学家德拜的学生),德拜让他根据论文整理出一个方程,薛定谔在很无奈的情况下,可以说使用凑的方法,列出了著名的薛定谔方程,最后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说德布罗意和薛定谔都是没有资格得诺贝尔奖的

诺贝尔奖论文

1981- 2000 年这20 年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其年均发表SCI 论文数分别为749 篇、869 篇、095 篇。诺贝尔奖(瑞典语:Nobel priset,英语:Nobel Prize)是指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奖项,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银行1968年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用于表彰在经济学领域杰出贡献的人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人之一作为科学家、作家、外交家、发明家、画家、哲学家的富兰克林博学多才,他自修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并引导美国走上独立之路富兰克林的成功也是来自于他对习惯的运用 富兰克林在年轻时就发明了一种方法,他首先列出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13个条件:节制、沉默、秩序、果断、节俭、勤奋、诚恳、公正、中庸、清洁、平静、纯洁和谦逊;然后,富兰克林决心获得这13种美德,并养成习惯;为此,他设计了一个成功记录表,每一项美德占去一页,画好格子,每天晚上反省时若发现有当天未达到的地方,就用笔作个记号就是把这些美德化为习惯使富兰克林走向了成功 富兰克林在79岁时,把自己的一生记录在了自传当中在那本不朽的自传中,富兰克林花了整整15页纸,特别记叙了他的这一伟大发明,他认为,他的一切成功与幸福都来自于这个伟大的发明,那就是对习惯的控制 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写道:“我希望我的子孙后代效仿这种方式,有所收益” 事实正是如此,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你也许听说过“林旺”的故事 林旺是一只小象,它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放进了动物园,鼻子被一根链条拴在了木桩上 有一次,林旺想挣脱铁链到猴山看看猴老弟,没想到用力过猛,铁链把鼻子挣得生疼“哎呀,这条铁链太牢了!”林旺含泪舔着自己流血的鼻子,心想:“我这头小象是挣不开这条铁链的” 半年后,林旺又想到大街上去转转,一挣链条,又把鼻子挣得生疼,它又想:“我这头小象是挣不开这条铁链的”经过两次的失败,林旺再也不敢去挣那条铁链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林旺长成大象了这时候的林旺完全可以挣脱铁链到外面潇洒走一回了,但是,经过前两次的失败,林旺已经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是不可能挣脱这条铁链的,它再也不想到外面去玩了终于,林旺老死在象房里了,直到死,林旺也没有实现潇洒走世界的愿望 可见,习惯决定了林旺的一生碌碌无为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科学归纳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1998年,世界巨富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应邀到华盛顿大学演讲,当学生们问“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要富有”时,巴菲特的回答是:“非常简单,原因不在于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功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习惯、性格和心态”比尔•盖茨听后也表示十分赞同由此可见,很多成功人士都非常看重习惯的作用和影响那么,什么是习惯呢? 在最新版的《新华词典》中,对于“习惯”是这样释义的:“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事实上,广义的习惯不仅仅是动作性的、生活方式性的或社会风尚性的,还包括人类所有的优点甚至包括“善良”“仁爱”这样永恒的主题,也需要进行不断修炼,才会真正化为行动性的习惯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确实,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每一个父母都需要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理念,并专门写了《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 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也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师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大师杜威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陶行知认为,儿童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他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一文中写道:“从福禄倍尔发明幼儿园以来,世人渐渐地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从蒙台梭利毕生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觉得幼稚园之效力;从小学注意比较家庭送来的与幼稚园升来的学生性质,世人乃渐渐觉得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不可不趁早给他建立得稳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一、好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事实正是如此,孩子习惯的养成主要在家里,父母应该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 陶行知先生认为,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德国哲学家康德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养成了严谨的生活习惯据说,他每天散步要经过镇上的喷泉,而每次他经过喷泉的时候,时间肯定指向上午七点这种有条不紊的作风正是哲学家严密思维的根源可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积极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个小朋友叫阳阳,由于父母工作繁忙,阳阳从小就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对阳阳非常宠爱他们对阳阳总是照顾得无微不至当阳阳进入幼儿园时,还不会独自上厕所,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睡觉……阳阳在生活中根本就没有学到良好的自理习惯!这时候,阳阳的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把阳阳接到家中,对阳阳进行生活习惯的训练 由此可见,生活即教育,父母应该积极为儿童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同时,父母应当经常在行为、举止和谈吐等方面给儿童一个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注意礼貌、举止要文雅,表现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为和良好的习惯如果能够经常这样以身作则,这种长期熏陶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最佳的教养,通过日积月累,让儿童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二、好习惯要在实践中培养 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要不断身体力行,使习惯成自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非常重视在做中学因此,他主张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习惯他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写道:“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 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身体力行、躬行实践,才能“习惯成自然”,收到相当的效果 什么是“习惯成自然”呢? 叶圣陶是这样解释的:“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道:“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 “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的结果现代控制论创始人、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在回忆父亲对他早期学习习惯的严格训练时说:“代数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困难,可父亲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精神不得安宁,每个错误都必须纠正他对我无意中犯的错误,第一次是警告,是一声尖锐而响亮的‘什么’,如果我不马上纠正,他会严厉地训斥我一顿,令我‘再做一遍’我曾遇到不止一个能干的人,可是他们到后来一事无成因为这些人学习松懈,得不到严格纪律的约束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正是这种严厉的纪律训练”父亲严格的训练,终于使维纳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成为誉满全球的科学巨人 三、要抓住教育的关键期 自从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发现动物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并荣获诺贝尔奖后,人类广泛地开展了对自身各种能力与行为的发展关键期的研究 研究发现,孩子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关键期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到了中学,就是改造习惯时期了 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孩子可以受益终身;在儿童时期养成了坏习惯,就有可能终身受到伤害因此,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利用儿童的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对习惯的改造将要比塑造艰难得多抓住关键期进行习惯的培养,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下表是一些儿童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年龄2岁3岁3岁半4岁4岁半5岁5岁半6岁习惯计数能力规则意识观察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生活观念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要使孩子养成一种好习惯,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例如,孩子第一次骂人的时候,他并不是道德驱使,而是觉得好玩这时候,孩子会观察父母或其他成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如果成人的态度是冷淡的、严肃的,孩子就会明白:“大人不喜欢我的这种行为”由此,他会减少这种行为如果这时有成人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出赞扬、夸奖或者高兴地笑等反应,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受到成人喜欢的,由此,他会增加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从而养成不良的习惯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抓住教育的关键期来教育孩子

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05年发表的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中提出了"光量子“理论。

诺贝尔奖的论文

杨振宁和李政道因为发现了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定律而一同摘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人因为合作写了写一篇诺奖贡献级别的论文而得到诺奖而被世人所知。但是如果去搜一搜当初他们合作的这篇论文之后,你就会发现,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李政道,按理来说,应该是李政道对论文的贡献高于杨振宁的,但是为什么在此后李政道的名气不如杨振宁呢?其实啊,一篇论文真的说明不了太大的问题,不得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初,他们两人离开了两人之中的另外一个人,都有可能写不出来这篇论文,而他们却又是很幸运的,因为他们的论文刚出来没多久,就被实验所证明了,所以第二年就获奖了。可惜的是,证明他们理论的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却没有因此获得诺奖,可谓是一个损失。为何在获得诺奖之后,两人的名气会大不相同呢?这其实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一方面,李振道自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此后的大半生,基本没有做出什么突出性贡献,而反观杨振宁,在高能物理领域越战越勇,接连斩获多项重大贡献,他最重要的贡献应该是杨——米尔斯方程,而他得诺奖的贡献,只能说是他的二流贡献,纵观物理学领域,能够以二流贡献获得诺奖的人,屈指可数。另外啊,杨振宁和李政道二人的性格特点也是截然相反,李政道是一个内向的人,杨振宁曾经评价李振道的时候说到:“李振道是一个很杰出的,很聪明也很刻苦的物理学家,但是他的洞察力和数学功底稍差。”这句话应该是很中肯的,毕竟杨振宁的数学功底,一般人还真的难以望其项背,相较而言,李政道在这个方面或许真的是不如杨振宁。有人说,李政道就像是一个书呆子一样,一心一意搞科研,而不太习惯提意见,不喜欢社交,也不喜欢与人交流。而杨振宁则大为不同了,他是一个极为外向的人,而且他的性格很倔,是有意见必提的人,当初有人建议中国搞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第一个提出反对,因为他断定高能物理已死,再搞下去只会是劳命伤财,而李振道一开始也是反对的,但是后来却没有坚持原则。再说了,杨振宁除了是一个有着杰出贡献的物理学家之外,还是一个积极活跃的社会活动家,所以,他的名气大点,知名度高点,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般都是长篇小说,独立成册。

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05年发表的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中提出了"光量子“理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