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呼伦贝尔民族历史文化论文2000字

发布时间:2024-07-08 18:02:49

呼伦贝尔民族历史文化论文2000字

哈哈,我看了一下,这位仁兄应该是历史作业小论文吧。我觉得应该以过去为主题,最好是历史上的一些争议的东西。比如说马谡失街亭谁之过?究竟可不可以成败论英雄等主题。

呼伦贝尔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民族,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历史上他们的辉煌时代。呼伦贝尔草原不仅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而且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他们利用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 繁殖自己的民族, 武装自己的军队,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征服内蒙中部和西部的诸部落或更广大的世界,展开他们的历史性活动。自公元前200年左右(西汉时期)直至清朝,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东胡、匈奴、鲜卑、室韦、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十几个游牧部族,或在此厉兵秣马,或在此转徙、征战、割据,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起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随即进兵呼伦贝尔。自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至1946年5月,苏军占领了呼伦贝尔。   苏军为建立“缓冲带”的需要,支持伪兴安北省省长额尔钦巴图实施“呼伦贝尔地方自治”;经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于1946年10月成立。   1946年3月,大兴安岭以东在原兴安东省辖区成立纳文慕仁盟,盟政府设于扎兰屯。后受辖于当年5月成立的兴安省政府。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在乌兰浩特宣布成立。当月,纳文慕仁盟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1948年1月1日,呼伦贝尔自治政府改称呼伦贝尔盟政府,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1949年4月11日,呼伦贝尔盟与纳文慕仁盟合并,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简称呼纳盟,盟政府设于海拉尔市。

我和我的祖国 秋风,送来收获的呼唤,也诠释着丰收的一年;阳光,播撒下温情的种子,也奉献着爱的乳汁;祖国,取得辉煌的成就,更寻求着长足的发展。 地球似一叶扁舟,荡漾在浩瀚无垠的宇宙,在这蔚蓝的生命之舟上,在它古老的东方,生存着这样一个国度,它叫中国。巴比伦的销声匿迹,天竺国的日渐衰落,尼罗河谷地的名不见经传,似乎让人们忘却了那四大文明古国。然而,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还有一个并没有衰落,它就是中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几代人的精心努力,又有多少殷红的鲜血,才换来今天强盛的祖国。五千年,风风雨雨;几世纪,浴血奋战,多少朝代,兴衰进退;多少智慧,成就了文明的深遂。我的祖国地大物博,我的祖国幅员辽阔,我的祖国有长江、长城,我的祖国也有黄山、黄河。我爱我的祖国,爱你形如雄鸡的土地,爱你挺拔如脊梁的巍巍昆仑,爱你广阔平坦的呼伦贝尔草原,也爱你波澜壮阔的洞庭湖畔。因为祖国,我有了家;因为祖国,我有了快乐;因为祖国,我学到了知识,得到了收获。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北雁南飞,是因为家的诱惑;落叶归根,是因为风儿的吹过;游子洒泪,是因为祖国在眼前掠过。因为祖国,我们才有强大的凝聚力,我们心系祖国。奥运赛场,我们因看到红旗飘飘而热泪飘落;入世会议,我们因听见一锤定音而心潮磅礴;电视机旁,我们因看到飞船升空而欢呼雀跃… …我们深深地爱着她——我亲爱的祖国。不论她曾贫穷落后,也不管她曾饱经屈辱、压迫与折磨。我曾领略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大气磅礴,饱览气魄,聆听长江三峡的嘹亮赞歌… …无处不在歌颂伟大的祖国,歌颂她壮美的山川,也歌颂她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我骄傲、我自豪,只因为我是炎黄子孙,我的祖国是中国。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每个龙的传人永恒的心愿!祖国啊、祖国,愿您永远年轻,永远快乐。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 在华夏大地,这片波涛汹涌的大地上,在寒风凛冽的世界第一高峰,插着一面用爱凝结成的,万古流芳的旗帜。它,就是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为目标的民族精神! 面对困难重重而勇往直前奋斗的是民族精神;对死亡的威胁自强不息英勇就义的是民族精神;面对凌辱祖国的列强,挺身而出、维护祖国尊严的,还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它是世界的最高峰,向下方眺望。它看到了祖国雄壮美丽的大好河山,看到了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中国人……此时,它虽然身在寒冷的峰顶,但它心里却有一颗炽热的太阳为它驱赶寒冷。但是,当它看到人面兽心的侵略者残忍地杀害无辜的百姓,一股憎恨在心底油然而生,就仿佛凶猛的列焰在心头焚烧,久久不息。 望长江黄河浩荡东流去,抚敌垒炮台默默耸天立。江山千秋永在,英烈风范长存,从太军倒下的第一排勇士,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从罗霄山脉战死的大将,到抗日战胜和大决战中英勇献身的官兵,他们有没有留下名字的,还有的没墓场和石碑。然而“青山处处埋忠骨”,他们的英灵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时间如信风拂过耳际,生命的旋律在眼前闪烁。悠悠的岁月如水流逝。你是否还记得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 爱国是高于一切的传统美德,正是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为中华美德的最高音。屈原因国破而投江明志,张骞出使匈奴、苏武牧羊北海边、文天祥为保国格而心甘受辱,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戚继光率兵抗倭、郑成功挥师收复台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国义无反顾,李大钊、陈潭秋视死如归,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周保中,为还我河山而爬冰卧雪,甘洒一腔热血、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献身堵枪眼、邱少云烈火焚身稳如泰山……他们哪一个不是具有着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血可以流。泪可以洒,但头不能低下,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本色,中国人的血脉流淌着顽强不屈的精神!多少荣辱,多少艰辛,多少奋斗,多少牺牲,我们的先辈用血、用汗、用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东方大地不屈的中华魂!换得华夏大地阳光灿烂。幸福的生活是我的祖辈、无数的英烈带着对祖国的挚爱、对人民的赤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幸福来之不易,这里面凝聚着无数英雄的血与生命。这是他们为了捍卫祖国,保护人民而献出生命的回报,这是所有人民心中最甜的果实……

呼伦贝尔民族文化历史论文

巍巍兴安岭,滚滚呼伦水,千里草原铺翡翠,天鹅飞来不想回。呼伦贝尔美……  呼伦贝尔不但使天鹅流连,更令人们神往。谁都渴望知道呼伦贝尔名称的来历。  传说,在很久很久的时候,草原上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蒙古族部落。部落中有一对情侣,女的叫呼伦,能歌善舞,才貌出众;男的叫贝尔,力大无比,能骑善射,他们和乡亲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这块水草丰美的草原上。  一天,妖魔莽古斯带领狐兵狼将杀向草原,施展弥天的妖术抢走了呼伦姑娘,吸干了草原的流水,牧草枯黄,牲畜倒毙,草原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  贝尔,草原上的英雄,为了挽救草原,救出情侣呼伦姑娘,他飞马驰骋,寻找妖魔莽古斯。日以继夜的长途跋涉,使贝尔昏倒在地。幻觉中他看到呼伦姑娘因不屈服妖魔莽古斯的淫威,被莽古斯施展妖术变成了一朵沙日楞花,在风沙下受煎熬。贝尔醒后,将壶中自已舍不得喝的水浇灌了花枝,使呼伦姑娘恢复了人形,二人相见,盟誓永不分离。莽古斯不肯罢休,又抢回了呼伦姑娘。为了挽救草原,呼伦姑娘设计智取了莽古斯头上的神珠吞下,变成烟波浩渺的湖水淹没了众小妖。这时贝尔也杀死了莽古斯。贝尔在湖边找不到呼伦姑娘,悲痛欲绝,纵身跃入湖中,顿时,山崩地裂,形成两个湖泊,一个是今天的呼伦湖,一个是贝尔湖,乌尔逊河犹如一束银色的彩带将呼伦湖和贝尔湖连在一起。湖水滋润了草原,草原又充满了生机,羊群像片片白云在蓝天上飘荡;牛、马像颗颗珍珠撒满了绿色的草原,人们为了感念他们,就把这个草原取名为呼伦贝尔。呼伦贝尔市的名称,就是由这对情侣的名字结合而成的。  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湖和贝尔湖。“呼伦”是蒙古语“哈溜”的音转,意为“水獭”;“贝尔”意为“雄水獭”,因古代这两个大湖盛产水獭,居住在湖畔的蒙古族牧民便以其古老的以动物名称命名湖泊名称的习惯为两个湖泊命名。本篇文章来源于博雅旅游网()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随即进兵呼伦贝尔。自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至1946年5月,苏军占领了呼伦贝尔。   苏军为建立“缓冲带”的需要,支持伪兴安北省省长额尔钦巴图实施“呼伦贝尔地方自治”;经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于1946年10月成立。   1946年3月,大兴安岭以东在原兴安东省辖区成立纳文慕仁盟,盟政府设于扎兰屯。后受辖于当年5月成立的兴安省政府。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在乌兰浩特宣布成立。当月,纳文慕仁盟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1948年1月1日,呼伦贝尔自治政府改称呼伦贝尔盟政府,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1949年4月11日,呼伦贝尔盟与纳文慕仁盟合并,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简称呼纳盟,盟政府设于海拉尔市。

1950年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政府改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人民政府。   1952年建立鄂伦春自治旗,旗政府设于小二沟。1958年8月1日,撤销索伦旗,建立鄂温克族自治旗;8月15日撤销莫力达瓦旗,建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同年底,鄂伦春自治旗政府迁至阿里河。   1953年4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署,撤销呼纳盟。海拉尔和满洲里为自治区直辖市。   1954年5月31日撤销东部区行政公署,将原兴安盟和呼纳盟所辖区合并成立呼伦贝尔盟,成立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为一级政权。1957年2月21 日,改称呼伦贝尔人民委员会。1958年6月1日撤销呼伦贝尔盟人民委员会,改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机构,设行政公署。   1967年12月20日建呼伦贝尔盟革命委员会,为临时权力机构。   1969年8月1日,呼伦贝尔盟划入黑龙江省建制。   1979年7月1 日呼伦贝尔恢复为内蒙古自治区建制。   1980年,撤销呼伦贝尔盟革命委员会,建立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   2002年,呼伦贝尔撤盟设市。  呼伦贝尔行政体制数经变化,海拉尔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我只能给你提供一些呼伦贝尔民风民俗资料—— 婚嫁 婚嫁习俗在1949年后有很大变化,主要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包办婚姻,改革为自由恋爱结婚和法制婚姻;过去穷人富人相差甚远的婚嫁礼仪,改为只有城乡差别的大同小异的礼俗。一般都经过相识、恋爱、结婚三个阶段。相识,因分在一起工作而产生感情,自然达到恋爱阶段和经第三者介绍而相识相恋两种。恋爱阶段有长有短,认为情投意合时即可结婚。农村普遍保留“订婚”形式,即宣布正式形成恋爱关系,其礼节主要为男女双方家长的互相宴请,有的单是男方宴请,并给女方和介绍人一定彩礼酬金。男女双方到政府指定部门登记后即为合法婚姻。结婚仍多沿袭女到男家的习惯,男到女家者称“招养老女婿”。结婚日一般为男方操办,宴请宾客,接受贺礼,有一套繁缛的礼仪。婚礼用车,过去多为畜力车辆,80年代起,城镇为轿车,农村为拖拉机,也有用汽车、摩托车者。结婚三日为新娘“回门日”,由新郎陪新娘回家,女方家长要宴请新婿和宾客。近年来,城镇婚礼中增添了一些西方习俗。也有摒弃婚事奢办旧习的革新者,采取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的方式。 丧葬 人去世后,有当日出殡者,也有停放3~5日出殡者。治丧期,亲友吊唁,接受祭礼祭品,如花圈、挽幛、现金等。死者晚辈着丧服(现多为白布腰带或头巾),烧冥纸。汉族历来实行土葬,70年代后城镇陆续推行火葬。城镇死者出殡,一般都举行亲友参加的向遗体告别仪式或追悼会,介绍死者生平。近年来,农村也在仿效城镇的出殡仪式。土葬者,沿旧习,用木棺,有一套停尸、入殓、守灵、吊唁、祭奠仪式;埋葬场,过去为自选墓地,现为当地乡、镇、苏木政府指定地点。90年代以后至今,由于殡葬事业的迅速发展,以一套全方面的殡葬服务一条龙服务,由停尸、整容、换衣、吊唁、祭奠仪式。国家殡葬政策为节省和防止浪费耕地,城镇普及火葬或树葬。 节日、岁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法定的节假日如元旦、春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外,汉族人民普遍过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其方式与东北和全国各地大同小异。 80年代以后,不管城镇,还是农村、牧区、林区,一年中普遍增加了3个岁事,而且影响之深 ,活动之广,自觉程度之高都是过去不能比的。其一是“清明节”。这天家家户户,甚至一户的全体成员到故人坟上“扫墓”,骨灰在火葬场的,家属子女亦去“扫墓”,整日大车小辆拥挤不堪,全天是不放假的休假日。其二是阴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各家各户也要到坟上、火葬场填坟扫墓,距河近的,晚上放河灯,在十字路口烧冥纸、冥钞,纪念亡者。其三是阴历十月初一,为死者“送棉衣”,晚上在十字街口大烧冥品,诸如冥衣、冥钞、冥马牛,还有冥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手表等近现代冥品,名曰用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 家庭 呼伦贝尔境内的汉族家庭,长期以来多为夫妻子女型结构,通常是由长辈人担任家长,掌管一切家务事情。 民国时期,呼伦贝尔的汉族家庭基本沿袭清代的大家族形式,多为老辈兄弟几人及眷属和少辈众兄弟及其眷属同为一户的组合式,或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大家庭,并以人多为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辈组合式的大家庭逐渐减少,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子孙三代、四代同堂的现象已不多见。1980年以来,家庭结构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家庭成员渐渐以两辈为主,成员人数更少。主要是子女结婚后,一般单独建立家庭,多辈组合式大家庭解体。在父母称谓上也有许多改变。过去从各地来呼伦贝尔的汉族人对父母的称呼多数叫“爹”、“娘”,个别人称父亲为“大大”,后由“爸爸”、“妈妈”代替。特别在岭西,均如此称呼。 饮食 大部分人还保留着原籍的习惯,主食有粥、面条、馒头、米饭等。但在岭西普遍喝奶茶、食牛羊肉, 这些均与当地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同胞一样,所不同的是汉族人家都多吃一些蔬菜。80年代以来,无论岭东岭西,稻米饭已成为主食。80年代以后至今,地区的饮食文化逐渐开放,与全国的饮食文化相融,各市区都以出现了一些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和饭馆。 服饰 1945年以前及50年代初期,汉族人的服装以棉布、棉花为主,颜色为黑、蓝、灰、白居多。夏季单衣单裤,冬季棉衣棉裤、棉蒙古长袍,野外放牧或生产穿白茬羊皮袄、毡疙瘩。之后,生活逐渐富裕,特别是1978年以后,穿着随气候变化而定,一般人都备有单、夹、薄、厚服装。年轻女子,喜穿各色花衣,各样长短裙、连衣裙,头戴鲜艳纱巾,冬围各式新样毛织围巾;男女西装、长短皮衣、夹克、牛仔装、羽绒服等新款式服装屡见不鲜。衣料已不以“棉”为主,而是以毛绒、呢子、裘皮、纤维、毛的、混纺等质地好的衣料制作。男戴礼帽、前进帽、针织毛绒帽,女式新帽更多,近年来更讲究帽子的高档和式样。妇女佩戴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手镯等首饰,男人戴金戒指的也不少见。 90年代以后至今,男女都以时髦的装束打扮自己,说明呼伦贝尔市的发展早已和全国大城市的发展接轨。 住屋 早年住窝棚、土坯房,或土木结构房屋。1949年后,居住条件逐年改善,普遍为土木结构和砖瓦结构房屋。80年代中期以后,土木结构房减少,大部分为砖瓦结构,有的住进楼房;郊区农民多住红砖瓦房(有的铺铁盖)。岭西各乡、镇、苏木住户,均为定居,住板夹泥、苇 板夹泥房,少数住砖瓦房。房屋都是门朝北开,开门处接有20~30平方米的防风房,称“风楼”或“门斗”。门斗冬季防风寒,又是夏季的厨房。农区大多烧茅柴、秸秆、薪材,少部分烧煤;牧区燃料以牛羊粪为主,少量为煤。一般用柳条编的篱笆障子或用桦木杆圈成院子,独门独院。野外放牧或生产,住蒙古包或铁皮板房。90年代后至今,城镇居民大多以楼房居住为主,但少部分居民仍以平房居住。由于国家的封山育林政策的实行,禁止上山砍伐野生柴草,现大多以煤炭为取暖燃料;而一小部分农村地区仍以野生柴草为取暖燃料。蒙古族居民现都已经搬入了平房和楼房。 经济生活 在岭东,早期“闯关东”和后来的自流者,基本都垦荒种地。其生产方式直至70年代,均以繁重的手工操作为主。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由于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得到调整,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获得显著改善,开始大量购置小型(少量大中型)拖拉机和机引农机具,使部分农业生产项目实现了机械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林业、工业、交通、邮电、商业、采煤和社会各项服务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汉族都是主要从业者。家庭副业生产,岭东岭西一样,耕种园田,种植瓜果蔬菜,饲养奶牛、猪、鸡、鹅、鸭等。80年代以前主要为自用,80年代以后,已有相当一部分到城镇或集市上出售,以改善自家生活。90年代以后至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继续实行,出现了一些大型的个体农场,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全面普及,如喷灌技术、大型的农业机械(收割机、播种机、插秧机),一些地区以农家乐为特色开设旅游点。工业上,快速的发展以轻工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成为了呼伦贝尔的财税主要收入,如海拉尔啤酒集团、呼伦贝尔巴特罕啤酒集团、三元乳业呼伦贝尔分公司、扎兰屯淳江油脂公司等。由于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业也已经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便利,遍及了交通、邮电、通讯事业。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迅速提高达到了65%,网络已经进入了居民家中。网络已经成为了千家万户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E5%91%BC%E4%BC%A6%E8%B4%9D%E5%B0%94 _1_1

呼伦贝尔民族历史文化论文结论

在远古时期,古人类——扎赉诺尔人就在呼伦湖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呼伦贝尔的原始文化。公元前209年,匈奴族征服东胡族,统一了北方草原,呼伦贝尔地区属其三部领地之一的左贤王庭辖地。公元一世纪,活动在鄂伦春旗一带的拓跋鲜卑族“南迁大泽”(即呼伦湖),取代了匈奴的统治,建立了鲜卑部落联盟。由此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在鲜卑人的余部室韦部落和回纥、突厥、黠戛斯以及辽代的契丹、金代的女真族相继征战和统治呼伦贝尔之时,蒙古诸部在呼伦贝尔悄然兴起。呼伦贝尔街景公元八世纪,生活在额尔古东岸的成吉思汗的先祖蒙兀室韦部迁移至斡难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发源地肯特山区。12世纪,当成吉思汗登上政治舞台统一蒙古草原时,又返回呼伦贝尔,在这里进行了几次大的决定性战役,消灭了政敌,打破了长期几个大部落势力均衡的局面,最后统一了蒙古高原。从此,北方草原上形成了一个具有语言、地域和文化共同性、在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共同特点的民族——蒙古族。蒙古帝国建立后,实行“领户分封制”。1214年,成吉思汗将呼伦贝尔草原的大部分地区分封给他的大弟拙赤·哈撒尔(额尔古纳市黑山头古城便是他的故都),其余部分分封给他的二弟合赤温·额勒赤及外戚德薛禅家族,岭东地区分封给他的幼弟帖木歌·斡赤斤。元朝建立后,创立行省制。1288年,诸王封地纳入行省,岭西地区划入岭北行省和林路管辖,岭东划入中书省泰宁路和辽阳行省山北辽东路管辖。元亡后,成吉思汗的子孙们退守蒙古草原,先后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的是元顺帝的后裔和成吉思汗大弟后裔,直至归附后金。清朝建立后归黑龙江将军节制。由鄂温克、达斡尔、巴尔虎蒙古、鄂伦春人组成的布特哈八旗兵、索伦八旗兵和巴尔虎八旗兵,勇猛善战,镇守着边疆,为防御沙俄入侵,保障驿站畅通,维护边疆安宁做出了贡献。岭西地区曾于1912-1920年实行地方自治,脱离黑龙江省。1920年后重归黑龙江将军节制,仍设副都统衙门,同时设善后督办兼交涉员公署,并设呼伦、胪滨、室韦、奇乾县,形成旗、县并存和分治的局面。岭东地区也保留西布特哈总管公署,同时设雅鲁县,布西县,直属黑龙江省。东北沦陷时期,岭东为兴安东省,岭西为兴安北省,均直辖于伪满洲国。1945年8月日本投降,10月岭西地区建立呼伦贝尔自治省政府,1946年10月改称呼伦贝尔自治政府。1948年1月1日改称呼伦贝尔盟,归属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于1945年10月在岭东地区建立纳文慕仁省,1946年6月改称纳文慕仁盟,受中共领导的兴安省政府领导,1947年5月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1949年4月,呼伦贝尔盟和纳文慕仁盟合并,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简称呼纳盟。[8] 1953年4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简称东部行署,署址设在乌兰浩特。同时撤销原哲里木、兴安、呼纳三个盟的建制,其中原呼纳盟的海拉尔、满洲里、乌兰浩特变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直辖市,其工作委托东部行署代管。1954年4月30日,撤销东部区行政公署,将原兴安盟和呼纳盟所辖地区合并,改称呼伦贝尔盟,成立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作为一级政权,直属内蒙古自治区领导。盟政府设在海拉尔市。1957年2月21日,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改称呼伦贝尔盟人民委员会。1958年6月1日,撤销呼伦贝尔盟人民委员会,改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派出机构,设行政公署于海拉尔市,改称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1967年12月20日,建呼伦贝尔盟革命委员会,为临时权力机构,行使原呼盟行政公署职权。1969年8月1日,呼盟大部分地域划归黑龙江省管辖,一部分(原兴安盟的大部分)划归吉林省管辖。1979年7月,恢复1969年前的区划,呼盟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1980年7月,恢复兴安盟建制,呼盟恢复1954年4月前的区划。2001年10月10日,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撤销海拉尔市设立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市辖原呼伦贝尔盟的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族、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和新设立的海拉尔区;代自治区人民政府管辖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和根河市。2013年3月6日,满洲里市扎赉诺尔矿区以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备案,由满洲里市代管。请采纳

呼伦贝尔民族众多,各民族特性有趣丰富:居室、婚俗、篝火节、服装表演,狩猎文化无一例外地吸引着游客,但尤以鄂温克族最为引人关注--有着浓浓的草原味道。鄂温克猎人的居室鄂温克族是一个游动性很强的群体,特别是保持着古老传统,生活在森林之中的猎人,他们一直保留着不定期游动的习惯。所以,鄂温克人的居室也完整地保留着古老的特征。鄂温克把居室称为“柱”。古老的居室称为“斜仁柱。“斜仁柱”是用木杆搭成的,可拆卸性帐篷。俗称为“撮罗子”。“斜仁柱”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柱”的支架,鄂温克语叫“希楞”,这是就地砍取落叶松细仔搭成伞状的架子。“柱”的架子需用三根主柱,即用三根上端有叉的细杆,鄂温克语叫“苏那”,叉相交斜立,呈园锥形,再在立柱的间隔上搭20至30根辅助柱,这样基本构成了框架。杆子的总称叫“斜仁”。框架高约4米,直径3米。框架正端为门,门两侧的杆子叫“特翁”,内部中心稍偏近门处,埋一立柱“巧木卡”,杆的上端穿过“柱”的顶端。由这立杆向门的反向系一横杆“依嘎布佟”,是专为挂锅和吊壶用的。“斜仁柱”的第二部分是木架上的覆盖物,通常鄂温克人在夏季喜欢用专门缝制的样皮围子苫盖,到了秋季气温下降的时候,改用特制的扦皮围子苫盖。因子一端系在门左侧的柱子上,另一端围在门的右柱,余下的部位,掀起来即为出入的门。门是开向日出的方向。样皮苫盖宽约1米,长近8米。一般一个“斜仁柱”要用七块样树皮苫盖。“斜仁柱”内,门的相对方向是“玛鲁”(神具)的位置,“柱”的中间是火堆的位置。按照习惯,男子可住在火位以北,女人住火位以南,通常女人不许到火位以北。家里主妇和未满15岁的女孩,可到“玛鲁’附近,但须取同一路线回来,即由那里去,就从那里回来。有宾客来时,“斜仁柱”的主人,按照习惯,要把客人让到“玛鲁”神像的位置,也就是与门相对的位置就坐。“斜仁柱”也有一些禁忌,不允许在“斜仁柱”内对火堆绕行。女人只能在“斜仁柱”的左前扇形部位就坐。通常,猎人们要在“斜仁柱”内生火做饭,当挂壶烧火时,禁忌挂锅或用壶不稳,前后摇动。鄂温克人“柱”内,除放置衣服被褥,食粮,炊具和妇女用的针线急,刀子1,斧子外,其他生活用品都放在外边。即在“柱”的两旁稍后处,没有驯鹿的鞍架子,鞍子整齐排列,鞍上搭着暂时不用或闲置的物品。如米面、皮子,彬皮苫盖,小儿摇蓝等。鄂温克人适应了严寒的生存环境,锻炼得十分耐寒,冬季的“斜仁柱”内除用皮围子外,只是烧一堆火取暖,住在“斜仁往”的人都是盖一条毡子或一条被子,下面铺的是扦皮褥子或鹿、秆皮垫子。皮褥子下边仅仅垫一些细碎的树枝。 鄂温克人的民族服饰鄂伦春人的服装,头戴狍头皮帽,身着狍皮衣裤,脚穿狍腿皮靴,这些皮制服装做得实用、美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鄂伦春人穿的皮袍,男女式样基本相同,都是右大襟,男袍“尼罗苏恩”前后或左右开衩,女皮袍装饰美丽。春秋季的猎装较短,长到膝盖,夏季的狍皮毛很短,颜色发红,所以也叫红毛皮衣。雨天将旧冬衣毛朝外穿,可以防水。男子穿的皮裤只到膝盖,腰间肥大。裤脚折起来用带子系住,塞进皮靴里。出野外时还要在外面穿上皮套裤。皮套裤是用耐磨的鹿皮制作的,而且要刮掉毛,鞣制得非常软,这样,骑马打猎时不仅结实抗磨,而且灵巧方便。女皮裤是长的,比男裤稍瘦些,前面带兜肚,裤腰从左右向前折,系上腰带,这种裤子适合骑马、采集等活动。鄂伦春人的皮靴是用狍、鹿的腿皮制作的,用结实的泡脖子皮或野猪皮皮、熊皮做底,按不同的季节做得高矮薄厚各不相同。穿这样的皮靴出猎,轻便暖和,走路没有声音,不易惊动野兽。狍头皮帽“灭塔哈”是用狍头皮按原状制作的,这是大人小孩都喜欢戴的帽子,它不仅抵御严寒,狩猎时还可以起到伪装作用,是鄂伦春族有代表性的服饰。适合狩猎使用的手套是“考胡落”,大拇指同四指分开,手掌留口。平时手在里面,射击时从掌心直接把手伸出来,非常方便。五指手套制作精美,常常是男女之间的定情物。鄂伦春人不仅用皮子做衣裤靴帽,被褥、出猎的睡袋及其他许多日常用品也都是用狍皮做的。为了有效利用皮革,她们把边角料做成漂亮的皮兜、香囊、烟荷包、腰带和猎刀的佩饰。鄂温克草原上鄂温克人的婚礼“出嫁的姑娘啊,祝你终生幸福。”第17和第18盅酒为上羊尾酒,敬酒时宣布主食的品种。第19和第20盅酒为送客礼酒,告知女方的贵客们“宝德”半头、活羊一只,宰羊一只,请他们收下礼物,客人接受礼物时将活羊放到女婿的羊群。第21和第22盅酒为婚礼结尾酒,男方祝酒辞:“从鹿鸣时饮的酒, 壶中的酒将要喝干, 从虎啸时饮的酒,瓶中的酒将要喝空。”女方祝酒辞:“您家壶中的酒永远喝不尽, 象贝尔湖的水一样澎湃, 您家瓶中的酒永远不干涸, 象伊敏河水一样川流不息。第23和第24盅酒为“西勒日”(起程)酒,祝酒辞:“拿起马鞭跨上马, 是否能回乡土哟? 登上马蹬,套上车,是否能回您的“莫昆”哟?”喝完洒,送亲的客人们便要起程了。最后是精彩的“争碗”游戏。此项活动是牧区鄂温克人喜爱的婚礼娱乐项目之一。送亲队伍中挑几个骑术好、有力气的小伙子,等到喝完最后一轮酒时,趁机将碗揣起来,但男方早有戒备,早看准是谁揣的碗,待女方客人起程时,男方小伙子们各找自己的目标,去争碗,如果男方追不回碗,女方就算胜利,男方争回碗就算他们胜利。当客人都离开后,婆婆领着新儿媳转炉台一周,然后新媳妇就亲手熬奶茶,意为敬重老人,也表示从此她就是这家人了。上述为鄂温克草原上鄂温克人的婚礼。由于鄂温克人居住地区分布较广,各地区的婚姻习俗也有些区别,如:逃婚的习俗,这也可以说是鄂温克族自由婚姻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陈已尔虎莫勒格尔河流域居住的鄂温克族中,青年男女如果恋爱订婚之后,男方即回家告诉父母。父母首先为之搭一新‘斡日阔柱”(即蒙古包),并请一位老太大在里面守着。结婚之日,男女双方先约好相会地点,等夜间狗一叫时,姑娘就偷偷从家中逃出,到约定地点与男子骑马逃到新搭的“斡日阔柱”内,由老太太把姑娘的八根小辫改成两根大辫,表示她已经成为少妇了。天亮前,他们共同到父母住的“斡日阔柱”里拜火神和祖先神。同时,男方还得派两个人到女方家的祖先神前献上“哈达”,叩头,并给女方父母斟酒,说好话,直到女方父母把酒喝了,表示同意为止。第二天,男方的族人、邻居还要到新搭的“斡日阔柱”里进行祝贺,唱歌跳舞、并举行宴会,通宵达旦,非常隆重。阿荣旗阿伦河一带有入赘婚。敖鲁古雅的驯鹿鄂温克人在举行婚礼时,由男方的“乌力楞”(即有血缘关系的氏族的一个部分)把通向女方家道路的森林两旁的树皮用刀刮下来,这意味着给新郎开道(鄂温克语叫“卑克特依,那给楞)等婚俗。

巍巍兴安岭,滚滚呼伦水,千里草原铺翡翠,天鹅飞来不想回。呼伦贝尔美……  呼伦贝尔不但使天鹅流连,更令人们神往。谁都渴望知道呼伦贝尔名称的来历。  传说,在很久很久的时候,草原上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蒙古族部落。部落中有一对情侣,女的叫呼伦,能歌善舞,才貌出众;男的叫贝尔,力大无比,能骑善射,他们和乡亲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这块水草丰美的草原上。  一天,妖魔莽古斯带领狐兵狼将杀向草原,施展弥天的妖术抢走了呼伦姑娘,吸干了草原的流水,牧草枯黄,牲畜倒毙,草原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  贝尔,草原上的英雄,为了挽救草原,救出情侣呼伦姑娘,他飞马驰骋,寻找妖魔莽古斯。日以继夜的长途跋涉,使贝尔昏倒在地。幻觉中他看到呼伦姑娘因不屈服妖魔莽古斯的淫威,被莽古斯施展妖术变成了一朵沙日楞花,在风沙下受煎熬。贝尔醒后,将壶中自已舍不得喝的水浇灌了花枝,使呼伦姑娘恢复了人形,二人相见,盟誓永不分离。莽古斯不肯罢休,又抢回了呼伦姑娘。为了挽救草原,呼伦姑娘设计智取了莽古斯头上的神珠吞下,变成烟波浩渺的湖水淹没了众小妖。这时贝尔也杀死了莽古斯。贝尔在湖边找不到呼伦姑娘,悲痛欲绝,纵身跃入湖中,顿时,山崩地裂,形成两个湖泊,一个是今天的呼伦湖,一个是贝尔湖,乌尔逊河犹如一束银色的彩带将呼伦湖和贝尔湖连在一起。湖水滋润了草原,草原又充满了生机,羊群像片片白云在蓝天上飘荡;牛、马像颗颗珍珠撒满了绿色的草原,人们为了感念他们,就把这个草原取名为呼伦贝尔。呼伦贝尔市的名称,就是由这对情侣的名字结合而成的。  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湖和贝尔湖。“呼伦”是蒙古语“哈溜”的音转,意为“水獭”;“贝尔”意为“雄水獭”,因古代这两个大湖盛产水獭,居住在湖畔的蒙古族牧民便以其古老的以动物名称命名湖泊名称的习惯为两个湖泊命名。本篇文章来源于博雅旅游网()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

1904年2月日本突然袭击俄国在中国旅顺口的舰队,主动挑起了一场旨再重新瓜分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战1922年,日本在海拉尔和满洲里设立领事馆和特务机关;许多日本人借口到呼伦贝尔经商和游历,从事情报搜集。到1932年冬日本侵略军占领呼伦贝尔地区时,仅海拉尔就有日本商家60多个。   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占呼伦贝尔后,就把这里作为反苏的前沿,残酷迫害中国人民,费尽心机修建了钢筋水泥筑垒地域(地上地下工事)。   1939年5月至9月,在呼伦贝尔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的哈拉哈河地区,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了对蒙古和苏联的军事冲突,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诺门罕战争。这场大规模战争历时135天,双方动用兵力20多万,死伤6万余人。战争结局以日本战败求和而告终。

呼伦贝尔民族历史文化网课论文

巍巍兴安岭,滚滚呼伦水,千里草原铺翡翠,天鹅飞来不想回。呼伦贝尔美……  呼伦贝尔不但使天鹅流连,更令人们神往。谁都渴望知道呼伦贝尔名称的来历。  传说,在很久很久的时候,草原上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蒙古族部落。部落中有一对情侣,女的叫呼伦,能歌善舞,才貌出众;男的叫贝尔,力大无比,能骑善射,他们和乡亲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这块水草丰美的草原上。  一天,妖魔莽古斯带领狐兵狼将杀向草原,施展弥天的妖术抢走了呼伦姑娘,吸干了草原的流水,牧草枯黄,牲畜倒毙,草原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  贝尔,草原上的英雄,为了挽救草原,救出情侣呼伦姑娘,他飞马驰骋,寻找妖魔莽古斯。日以继夜的长途跋涉,使贝尔昏倒在地。幻觉中他看到呼伦姑娘因不屈服妖魔莽古斯的淫威,被莽古斯施展妖术变成了一朵沙日楞花,在风沙下受煎熬。贝尔醒后,将壶中自已舍不得喝的水浇灌了花枝,使呼伦姑娘恢复了人形,二人相见,盟誓永不分离。莽古斯不肯罢休,又抢回了呼伦姑娘。为了挽救草原,呼伦姑娘设计智取了莽古斯头上的神珠吞下,变成烟波浩渺的湖水淹没了众小妖。这时贝尔也杀死了莽古斯。贝尔在湖边找不到呼伦姑娘,悲痛欲绝,纵身跃入湖中,顿时,山崩地裂,形成两个湖泊,一个是今天的呼伦湖,一个是贝尔湖,乌尔逊河犹如一束银色的彩带将呼伦湖和贝尔湖连在一起。湖水滋润了草原,草原又充满了生机,羊群像片片白云在蓝天上飘荡;牛、马像颗颗珍珠撒满了绿色的草原,人们为了感念他们,就把这个草原取名为呼伦贝尔。呼伦贝尔市的名称,就是由这对情侣的名字结合而成的。  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湖和贝尔湖。“呼伦”是蒙古语“哈溜”的音转,意为“水獭”;“贝尔”意为“雄水獭”,因古代这两个大湖盛产水獭,居住在湖畔的蒙古族牧民便以其古老的以动物名称命名湖泊名称的习惯为两个湖泊命名。本篇文章来源于博雅旅游网()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

呼伦贝尔市历史悠久,早在二三万年前,扎赉诺尔人就在呼伦湖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呼伦贝尔的原始文化。公元前209年,匈奴征服东胡,统一了北方草原。呼伦贝尔属其三部领地之一的左贤王庭辖地。东汉时鲜卑族移居到呼伦湖一带。东汉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东汉与鲜卑“通驿使”。公元4世纪,鲜卑人进入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北魏时期,大兴安岭东有乌洛侯等室韦诸部,岭西有地豆于等室韦部。隋时,室韦分五部。生活于呼伦贝尔的是北室韦、钵室韦和深末怛室韦。唐时,室韦分为九部,居嫩江(那河)沿岸的为达末娄部、达姤部,乌罗浑部和黄头部;居大兴安岭以西的为居俱轮泊(今达赉湖)南的乌素固部、移塞没部塞曷支部和鲜部(黑车子室韦);居额尔古纳河沿岸的西室韦部、大室韦部和蒙兀室韦部。7-8世纪,突厥人和回纥人先后进入呼伦贝尔岭西地区,这里一度成为突厥和回纥的东部边地。9世纪末和10世纪初,岭西逐渐成为乌古烈和塔塔儿人的驻地,岭东成为契丹人的势力范围。10世纪初至12世纪,呼伦贝尔属辽。12世纪初至13世纪初,属金。1214年,成吉思汗将呼伦贝尔先后分封给他大弟拙赤·哈萨尔(故城在今额尔古纳市黑山头),二弟赤温·额勒赤及德薛禅家族,三弟帖木哥·斡赤斤弟(故城在今鄂温克自治旗辉河)。元朝建立后,创立行省制。1288年,诸王封地纳入行省,岭西地区划入岭北行省和林路管辖,岭东划入中书省泰宁路和辽阳行省山北辽东路管辖。明朝建立后,元顺帝退守蒙古高原。呼伦贝尔大兴安岭东麓为蒙古阿鲁科尔沁部牧地,岭西直至尼布楚的广阔草原为蒙古四子、乌拉特和茂明安部游牧地。1734年清朝建立海拉尔城,属黑龙江省。民国时期,岭西地区曾于1912-1920年实行地方自治,脱离黑龙江省。1920年后重归黑龙江将军节制,仍设副都统衙门,同时设善后督办兼交涉员公署,并设呼伦、胪滨、室韦、奇乾县,形成旗、县并存和分治的局面。岭东地区也保留西布特哈总管公署,同时设雅鲁县,布西县,直属黑龙江省。东北沦陷时期,岭东为兴安东省,岭西为兴安北省,均直辖于伪满洲国。1945年8月日本投降,10月岭西地区建立呼伦贝尔自治省政府,1946年10月改称呼伦贝尔自治政府。1948年1月1日改称呼伦贝尔盟,归属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于1945年10月在岭东地区建立纳文慕仁省,1946年6月改称纳文慕仁盟,受中共领导的兴安省政府领导,1947年5月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1949年4月,呼伦贝尔盟和纳文慕仁盟合并,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简称呼纳盟。1953年4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简称东部行署。1954年4月30日,撤销东部区行政公署,将原兴安盟和呼纳盟所辖地区合并,改尔呼伦贝尔盟,成立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1958年6月1日,改称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1969年8月1日,呼盟大部分地域划归黑龙江省管辖,一部分(原兴安盟的大部分)划归吉林省管辖。1979年7月,恢复1969年前的区划,呼盟重新划归内蒙古自区管辖。1980年7月,恢复兴安盟建制,与呼盟分开。2001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市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姑娘们从十几岁便开始学习刺绣、镶边、粘贴、雕刻等手工。刺绣和粘贴多用于烟荷包、枕头顶、皮制袍的领口袖口和襟摆、皮制套裤的膝部、靴鞋面、摇篮顶部等。图案多为山禽野兽、山水花木、日月虹霞等。如以锦缎面料缝制的烟荷包和枕头顶,图案多是用各色丝线绣的日月、双蝶、鸳鸯、宝葫芦及奇异的鸟兽花草等;皮裤的膝部,用各色皮条粘贴成花草图案等。呼伦贝尔少数民族舞蹈风格各异,多为模拟动物或反映生产劳动的动作。主要有蒙古族的“公驼与驼羔”;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鄂温克族的“阿罕拜”、“斡尔切”、“狩猎”、“爱达乐”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随即进兵呼伦贝尔。自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至1946年5月,苏军占领了呼伦贝尔。   苏军为建立“缓冲带”的需要,支持伪兴安北省省长额尔钦巴图实施“呼伦贝尔地方自治”;经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于1946年10月成立。   1946年3月,大兴安岭以东在原兴安东省辖区成立纳文慕仁盟,盟政府设于扎兰屯。后受辖于当年5月成立的兴安省政府。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在乌兰浩特宣布成立。当月,纳文慕仁盟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1948年1月1日,呼伦贝尔自治政府改称呼伦贝尔盟政府,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1949年4月11日,呼伦贝尔盟与纳文慕仁盟合并,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简称呼纳盟,盟政府设于海拉尔市。

暑假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呼伦贝尔里的博物馆。

呼伦贝尔历史文化论文2000字

暑假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呼伦贝尔里的博物馆。

滚你妈!KKK额isKKK刘uu图拒绝群里具体哦了是让我叫来了母鸡

1950年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政府改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人民政府。   1952年建立鄂伦春自治旗,旗政府设于小二沟。1958年8月1日,撤销索伦旗,建立鄂温克族自治旗;8月15日撤销莫力达瓦旗,建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同年底,鄂伦春自治旗政府迁至阿里河。   1953年4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署,撤销呼纳盟。海拉尔和满洲里为自治区直辖市。   1954年5月31日撤销东部区行政公署,将原兴安盟和呼纳盟所辖区合并成立呼伦贝尔盟,成立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为一级政权。1957年2月21 日,改称呼伦贝尔人民委员会。1958年6月1日撤销呼伦贝尔盟人民委员会,改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机构,设行政公署。   1967年12月20日建呼伦贝尔盟革命委员会,为临时权力机构。   1969年8月1日,呼伦贝尔盟划入黑龙江省建制。   1979年7月1 日呼伦贝尔恢复为内蒙古自治区建制。   1980年,撤销呼伦贝尔盟革命委员会,建立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   2002年,呼伦贝尔撤盟设市。  呼伦贝尔行政体制数经变化,海拉尔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在远古时期,古人类——扎赉诺尔人就在呼伦湖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呼伦贝尔的原始文化。 公元前209年,匈奴族征服东胡族,统一了北方草原,呼伦贝尔地区属其三部领地之一的左贤王庭辖地。公元一世纪,活动在鄂伦春旗一带的拓跋鲜卑族“南迁大泽”(即呼伦湖),取代了匈奴的统治,建立了鲜卑部落联盟。由此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在鲜卑人的余部室韦部落和回纥、突厥、黠戛斯以及辽代的契丹、金代的女真族相继征战和统治呼伦贝尔之时,蒙古诸部在呼伦贝尔悄然兴起。公元八世纪,生活在额尔古东岸的成吉思汗的先祖蒙兀室韦部迁移至斡难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发源地肯特山区。12世纪,当成吉思汗登上政治舞台统一蒙古草原时,又返回呼伦贝尔,在这里进行了几次大的决定性战役,消灭了政敌,打破了长期几个大部落势力均衡的局面,最后统一了蒙古高原。从此,北方草原上形成了一个具有语言、地域和文化共同性、在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共同特点的民族——蒙古族。蒙古帝国建立后,实行“领户分封制”。1214年,成吉思汗将呼伦贝尔草原的大部分地区分封给他的大弟拙赤·哈撒尔(额尔古纳市黑山头古城便是他的故都),其余部分分封给他的二弟合赤温·额勒赤及外戚德薛禅家族,岭东地区分封给他的幼弟帖木歌·斡赤斤。元朝建立后,创立行省制。1288年,诸王封地纳入行省,岭西地区划入岭北行省和林路管辖,岭东划入中书省泰宁路和辽阳行省山北辽东路管辖。元亡后,成吉思汗的子孙们退守蒙古草原,先后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的是元顺帝的后裔和成吉思汗大弟后裔,直至归附后金。清朝建立后归黑龙江将军节制。由鄂温克、达斡尔、巴尔虎蒙古、鄂伦春人组成的布特哈八旗兵、索伦八旗兵和巴尔虎八旗兵,勇猛善战,镇守着边疆,为防御沙俄入侵,保障驿站畅通,维护边疆安宁做出了贡献。 岭西地区曾于1912-1920年实行地方自治,脱离黑龙江省。1920年后重归黑龙江将军节制,仍设副都统衙门,同时设善后督办兼交涉员公署,并设呼伦、胪滨、室韦、奇乾县,形成旗、县并存和分治的局面。岭东地区也保留西布特哈总管公署,同时设雅鲁县,布西县,直属黑龙江省。东北沦陷时期,岭东为兴安东省,岭西为兴安北省,均直辖于伪满洲国。1945年8月日本投降,10月岭西地区建立呼伦贝尔自治省政府,1946年10月改称呼伦贝尔自治政府。1948年1月1日改称呼伦贝尔盟,归属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于1945年10月在岭东地区建立纳文慕仁省,1946年6月改称纳文慕仁盟,受中共领导的兴安省政府领导,1947年5月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1949年4月,呼伦贝尔盟和纳文慕仁盟合并,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简称呼纳盟。 1953年4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简称东部行署,署址设在乌兰浩特。同时撤销原哲里木、兴安、呼纳三个盟的建制,其中原呼纳盟的海拉尔、满洲里、乌兰浩特变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直辖市,其工作委托东部行署代管。1954年4月30日,撤销东部区行政公署,将原兴安盟和呼纳盟所辖地区合并,改称呼伦贝尔盟,成立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作为一级政权,直属内蒙古自治区领导。盟政府设在海拉尔市。1957年2月21日,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改称呼伦贝尔盟人民委员会。1958年6月1日,撤销呼伦贝尔盟人民委员会,改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派出机构,设行政公署于海拉尔市,改称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1967年12月20日,建呼伦贝尔盟革命委员会,为临时权力机构,行使原呼盟行政公署职权。1969年8月1日,呼盟大部分地域划归黑龙江省管辖,一部分(原兴安盟的大部分)划归吉林省管辖。1979年7月,恢复1969年前的区划,呼盟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1980年7月,恢复兴安盟建制,呼盟恢复1954年4月前的区划。2001年10月10日,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撤销海拉尔市设立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市辖原呼伦贝尔盟的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族、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和新设立的海拉尔区;代自治区人民政府管辖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和根河市。 2013年3月6日,满洲里市扎赉诺尔矿区以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备案,由满洲里市代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