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儿童心理学论文1500字开头的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7-21 02:16:48

儿童心理学论文1500字开头的有哪些

关于关于你说的这个心理学的小论文,这一块呢,主要是看看你侧重于哪一方面去描写是人的一个心理动态呢,还是说是一个其他方面的一个描写?

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儿童心理学论文1500字开头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心理学论文范文,供大家进行参考:  论文题目《积极心理学对学生品格培养的影响》  摘要:为了全面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教师在日常教学时需要充分挖掘小学生的自身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影响,导致缺乏责任感。为了全面培养学生良好品格,从积极心理学进行全面探讨,根据小学生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积极心理良好品格  教师在教学时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在开展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采用积极心理学,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给学生在今后的成长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一、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重要性  小学作为学生自我成长和学习知识内容的初级阶段,也是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最关键时期。学生在步入小学学习时,对社会充满好奇心。由于小学生的年龄限制,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使小学生存在悲观、抵触学习等心理问题。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积极塑造和培养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养成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解决存在的困惑。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存在消极情绪,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积极思维,需要采用积极情绪有效地调节学生存在的消极情绪,逐渐培养小学生良好人格。通过教师开展积极引导教育,逐渐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使学生具备融入社会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引导学生养成感恩良好品质,逐渐提高小学生价值观念,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小学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一般是开设校园心理咨询工作以及心理健康课程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时,主要包括情感教育、抗挫折教育、学习心理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等内容。在开展小学校园心理健康咨询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到重教育、重预防、重全体。然而,当前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以及课程时,教师通常给学生讲解心理学方面知识内容,没有意识到开展心理活动体验对学生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取向,通过教师充分重视小学生人性优点,采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小学生情感与情绪培养,培养小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认知心理以及健康生活方式,全面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格,使小学生内容感受到满意、满足等积极体验。通过采用积极心理学逐渐培养良好的品格,帮助小学生具备和平共处、勇于冒险、积极向上、勤劳、锲而不舍、开拓进取精神。  二、积极心理学对小学生良好品格培养基本内涵  小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格主要包括:正确辨别美丑、好坏以及对错,教师需要进行积极的培养和悉心的教育,通过采用积极心理学逐渐培养小学生养成诚实、懂礼貌、有爱心、积极上进、谦恭、踏实、具备正义感以及责任感,全面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在开展积极心理学时通过学生获得爱、感激、快乐、兴趣以及满意等积极情绪,使小学生在主观上获得幸福感。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些活动,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会感受到满意、快乐的积极情绪,有利于学生合理控制情绪。在培养小学生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时,需要教师以身作则,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逐渐培养学生养成懂礼貌的良好品格。在开展教学时需要教师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学生逐渐养成举止斯文、衣着整洁、倾听他人、孝敬父母等良好的品格。在课堂上应给班级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针对班级里存在的恃强凌弱、粗言相待等情况,需要教师合理应用积极心理学开展礼仪教育工作,做好性格教育工作。通过积极开展良好品格培养工作帮助学生使用文明用语,创建文明的班级。  三、积极心理学对小学生良好品格培养  在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时,需要全面了解小学生当前的心理特征,学生在思维方面通常以形象化、具体化思维为主,根据比较形象化、具体化的材料进行相应的推理、分析,小学生对生动、形象、直观活动感兴趣。教师采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有利于帮助小学生拥有共同兴趣、理解以及忠诚作为友谊前提,同时帮助小学生逐渐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自尊感、集体荣誉感以及责任感。通过采用积极心理学,逐渐培养小学生上进心,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自信,有效避免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怯懦以及依赖心理。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学生的长处以及优点,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优秀表现给予肯定,逐渐提高学生自信心。教师通过开展积极心理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谦恭性格,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意识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道理,并养成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积极心理学,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给学生创建良好氛围,积极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为了提高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效果,给小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教师与家长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通过学校、家庭以及社区逐渐完善组织系统,全面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帮助学生养成懂礼貌、有责任感的良好品格。家长应与教师做好沟通工作,积极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首先,在教学时,需要与学生进行友好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做到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教学理念、有效地提高职业情感、逐渐规范教学行为,使教师在教学时逐渐提升责任心以及自信心。其次,需要家长的耐心培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离不开家庭环境影响。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学校应给家长宣传积极心理学知识,并帮助学生家长养成良好的品格,有利于小学生品格的培养。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家长开展论坛活动,合理应用积极心理学,帮助家长意识到孩子养成良好品格的重要性。教师应做好家访工作,详细地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以及具备心理特征,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方式正确引导小学生,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积极心理,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  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教师在课堂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趣味的知识问题游戏,全面提高小学生参与积极性,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全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在教学时需要充分重视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通过严格按照公民道德规范“勤俭自强、明礼诚信、爱国守法、敬业奉献”,塑造良好的文明社会,逐渐规范小学生文明行为以及文明语言。通过教师合理应用积极心理学,延伸课外培养良好品格活动,将教育性、娱乐性、趣味性以及知识性进行有效的融合,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加强对小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学引导,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针对小学生存在的性格问题,需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积极心理辅导工作。班级有的学生存在性格孤僻、在课堂上从来不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后学生却生龙活虎起来。针对存在的这种情况,班主任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真实情况,并了解学生的个性成因和特征。通过教师利用课外时间与学生进行谈心,帮助学生打开心弦。采用事实和道理的方式,正确引导小学生转变他们的观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格,需要做好礼仪教育工作,帮助小学生养成谦虚诚恳、待人礼让良好品格。此外,在教学时应增加学生体验更多积极情绪机会。为了全面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教师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时,可以获得更多成功、满意以及快乐的情绪体验,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开展积极心理学有效地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逐渐培养小学生爱心,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快乐,使学生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逐渐培养小学生有爱心,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不同层面,并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增进师生感情。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逐渐提高责任感,提高竞争意识,逐渐培养合作精神,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绪体验。通过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知识竞赛、植树以及春游活动等,采用积极心理全面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应逐渐提高小学生责任感,积极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学生耐心,应给小学生一个理解和体会的过程。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责任教育,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失信于人造成不良的后果,逐渐提高小学生责任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作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品格的最重要阶段,通过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可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以及社会规范,逐渐养成良好的品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全面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丹华,柴晓运,李晓燕,等中国文化背景下积极青少年发展的结构与内涵——基于访谈的质性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2]黄志英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小学团体辅导——以罗湖区泰宁小学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李韶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  [4]孙爱玲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相结合的有效研究[J]成功:教育,2018  [5]张世军核心素养使思品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  [6]王笑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班级管理的制度创新[J]文教资料,2009  [7]邱勇强,黄金来积极心理学理念与高校班级管理[J]中国成人教育,2011  [8]徐伟东班级管理中“榜样示范”的运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6  [9]杨庚年职高班级管理三阶段[J]职教论坛,1998  [10]顾善明试析班级管理中的误区[J]交通职业教育,1998  [11]毕清泉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J]安徽教育,1999  [12]吴学峰优化班级管理促进学生自我教育[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1999  [13]王惠江优化班级管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J]江西教育,2000  [14]刘常元,李生全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创新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  作者:吴长如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永宁街中心小学

从电影《爱德华大夫》看精神分析治疗  一、“爱德华大夫”基本情况分析       影片的主要情节在于一位精神分析学家治疗一位患有失忆症和犯罪情结的病人,在这个过程中两人相恋,最后水落石出,终成眷属。以下是对男主人公JB的分析。       影片的男主人公JB本来是一位医科生,曾经在部队服役时当过航空兵。他驻扎在康比利山的时候写信给爱德华大夫,想让爱德华大夫治疗他在空难后留下的神经紧张。       当时爱德华大夫正要去度假,邀请JB同去滑雪。他们经过纽约,还举行了一场午餐宴会。然后到了这个山谷,在滑雪时发生了事故。爱德华大夫在他前面,砰的一声巨响后倒下。       JB童年时曾经因为滑梯事故直接导致自己弟弟的死亡,从此在心里留下犯罪情结。他觉得自己害死了弟弟,同时为这个虚构的事实感到痛苦和内疚。这一段往事被他深深地压抑在自己的潜意识里。       JB童年时的犯罪情结导致他觉得是自己在滑雪时害死了爱德华大夫。他感到内疚和害怕,为了“掩盖”犯罪的事实,他实行自我催眠,把自己当成爱德华大夫,去新的医院履行院长的职责。       虽然JB“化身”为爱德华大夫,然而对现状感到迷惑和恐惧。他不记得自己是谁,不记得过去的所有事情,惟一可以“确定”的是他知道爱德华大夫死了,而且是他害死的。       同时,出于犯罪情结的困扰,JB对一切白色的有竖条纹的东西都感到恐惧和焦虑,表现为呼吸急促,喃喃自语,神情紧张,严重时会昏厥。在一位病人发生意外之后,JB在赶到手术现场时又被犯罪情结困扰,觉得内疚和焦虑,最后昏厥。       彼得森大夫发现了JB的异常,然后运用精神分析疗法试图唤醒JB的记忆。在彼得森大夫的帮助下,JB艰难地回忆起一些片段,最后终于想起所有事情,解开了自己的犯罪情结。       通过影片中彼得森大夫和艾力克斯大夫对JB的治疗,我们可以了解许多关于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二、精神分析的理论      影片中对精神分析学的解释       在影片开头有几段对精神分析学的解释,原文及本人的翻译如下:    Our story deals with psychoanalysis, the method by which modern science treats the emotional problems of the    The analyst seeks only to induce the patient to talk about his hidden problems, to open the locked doors of his    Once the complexes that have been disturbing the patient are uncovered and interpreted, the illness and confusion disappear…and the devils of unreason are driven from the human    我们的故事涉及精神分析法。精神分析法被现代科学用于治疗心理的情绪情感问题。       精神分析学家只追求引导患者谈论他(她)的隐藏的问题,从而打开他内心紧锁的大门。       使患者感到不安的情结一旦被揭开并解释,那些症状和迷惑就会消逝……引人错乱的魔鬼将被逐出人类的灵魂。      我对精神分析法的理解       看完本片以后,我结合过去学过的精神分析知识,对精神分析的理论有如下理解。      (1)精神分析学认为人之所以患上心理疾病,以及出现行为偏差,与其过往的经历有直接关系。      (2)一个人的所有经历中,其童年的经验对他(她)日后的行为和情绪情感有最重要的影响。       例:    “人们有时候会为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感到内疚,这要追溯到他们的童年时代。小孩子总是希望不好的事情发生在他们不喜欢的人身上,然而一旦真的发生了,他们又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的过错,这就是犯罪情结,但其实只是小孩子的一场恶梦。”——彼得森大夫在影片中如此对自己的病人解释什么是犯罪情结。      (3)一个人的情绪情感问题和行为偏差可以通过推理的方法得到解释。      (4)当这些问题得到合理的解释之后,患者将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从而不再焦虑,其症状会逐渐消失。       例:    “当你弄明白为什么会做这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并且发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么做,那么你的症状就会消失了。”彼得森大夫对她的女病人这么说。      三、精神分析的方法      科学的方法论       影片中,彼得森大夫治疗男主角JB的犯罪情结和失忆症的过程,其实就是充分收集信息并做出推论的过程。       这些信息包括:患者的情绪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对于自己的记忆的表述,对于梦境的表述等。       在收集这些信息之后,精神分析学家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对患者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从而让患者明白自己的幻觉和焦虑究竟从何而来。      收集信息的方法      (1)劝说患者对分析者充分信任      (2)要求患者随心所欲地表述自己的所感所想      (3)要求患者说出过去是否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尤其是童年时期的事情       例:    在帝国大厦的房间里,彼得森大夫让JB躺在床上,自己则坐在床边引导对方回忆往事。    彼得森大夫:回忆一下你的童年,你的童年过得快乐吗?    JB:我觉得很痛苦,但我什么也想不起来……没用的……(准备坐起来)    彼:(制止JB)你小的时候有妈妈,爸爸,还有一些朋友,对不对?    JB:也许是吧。说不定还有一个老婆呢。算了,我的记忆被堵死了……    彼:……我接下来要问你一些医学上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看见棕色的东西就感到焦虑,那是为什么?    JB:那要看他过去的经历……    彼:很显然你是一个大夫。    JB:也许是吧,我是一个X大夫。    彼:如果你能记起一丁点东西,那就能扩散回忆起更多的东西。    JB:不,一点也想不起来。(坐起来)我心里只想着一件事情,就是要搞清楚一个逻辑关系。   彼:什么逻辑关系?    JB:我是谁?爱德华大夫是谁?(拿起报纸来读)那个假设的病人和爱德华大夫离开康比利之后就再没有人见过他们……    彼:你怎么知道你和爱德华大夫在一起?    JB:我知道如果我要查证,我就一定不会去爱德华大夫那儿——因为我知道他已经死了。可是为什么我会知道他死了呢?难道我当时和他在一起吗?    彼:你当时在哪里?    JB:我不记得了。从逻辑上来讲,我知道我肯定在场,而且还知道尸体在哪里。尸体被藏起来了,可能是我……    彼:(做出结论)也就是说这两天你都处在幻觉之中。你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坚持认为自己杀了爱德华大夫。你知道这其实是怎么回事,犯罪情结使你有这样的想法,那么犯罪情结必须追溯到你童年的记忆。    JB:我觉得你也疯了,这和我的童年有什么关系?只要解决了名字的问题就会有进展了。(其实JB在逃避回忆童年,因为他的确不记得过去的所有事情,为何又断定这些事情与童年无关呢)    彼:(继续推理)警方的公告中没有你的名字……说明爱德华大夫的病号花名册中没有你。(发现JB手上的伤疤)你的手怎么了?你一定经历过事故!在哪里发生的?你的手当时怎么了?过去六个月你有做过手术吗?皮肤三级烧伤……你的手曾经烧伤!在哪里烧伤的?想一想!(反复追问)    JB:(高度紧张,眼睛紧盯伤口,呼吸急促,坐立不安)手受伤……火烧着我的手……(突然又冷静下来)   彼:你还好吧?    JB:刚才怎么了?    彼:你的手受伤这一件事没有办法引起你过去的回忆。事情的开端究竟在哪里,没有头绪。       (在这一番谈话中,彼得森大夫推理出JB过去是一位医生,他未必害死了爱德华大夫,只是出于犯罪情结才一口咬定自己害死了爱德华大夫,这种幻觉使他失去了原本的记忆,并且时时感到焦虑不安。)      (4)观察患者是否对某些事物特别敏感,询问患者为什么对这些事物如此敏感       例:    彼得森大夫和JB来到艾力克斯大夫的家。在房间里,JB对白色竖条纹的床单产生恐惧。彼得森大夫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她回想起之前也有类似的东西使JB感到紧张:手术室白色的床单,白色的长袍等。她立即追问JB想起了什么,要求JB看着床单。JB因为过度刺激而昏迷。彼得森大夫为获得新线索而感到高兴。    (可见精神分析学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观察患者细微的情绪变化,并发现究竟是什么使得患者有这样的情绪变化,从而追踪这一刺激物对于患者的意义)         (5)要求患者说出自己的梦境,并且越详细越好       例:    艾力克斯大夫和彼得森大夫一样要求JB信任和依赖医生,他对JB说:“只要你想起什么都对我说,不管你想起的是什么,你要不停地和我说话。”    JB:“我什么也想不起来。”    艾:“那你有没有梦到什么?”    JB:“……有。”    艾:“你梦到什么了?”    JB:“我不相信梦……”    艾:“你不相信梦,被犯罪情结困扰,还不知道自己是谁……你需要我帮你……把你的梦境告诉我,我来帮你解释,这样就能解开你的谜团。你是谁,你为什么做这些事情,这些谜团都在你的潜意识里呈现。但是你并不想知道,人们总是不想知道关于他们自身的事实,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事情会让他们生病,这样反而让他们真的病了。    “现在,我们从你的梦入手,梦可以告诉你你想隐藏什么,还会告诉你为什么你要隐藏这些事情。分析梦境的人要检查这些杂乱无章的梦境,把混乱的碎片拼起来,最后找出事实的真相。”      (6)对于失忆的患者,分析者会要求患者重新体验过去的情景,从而刺激患者的记忆,使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例:    彼得森大夫与JB离开旅馆来到中央车站。彼得森大夫认为JB如果当时的确和爱德华大夫在一起从康比利山区出来的话,一定经过这个车站,那么JB一定听过爱德华大夫买票时说过去哪里。于是彼得森大夫要求JB去买票,当售票员问他去哪里的时候,他要说出当时爱德华大夫说过的地方——一个他现在想不起来的地方。    彼得森大夫这么对JB说:“当你走到售票窗时,尽量放松,尽量想起爱德华大夫当时是怎么说的,然后你也说同样的话,要两张同样的票。”    在排队的过程中JB高度焦虑,他呼吸急促,几乎要逃跑。彼得森在他耳边强调:“当他问你去哪里,你就说出爱德华大夫说过的地名!”    当这个买票的情景终于发生时,JB想起了“罗马”,彼得森大夫马上对售票员说出一个相近的地名,买到两张车票。这时JB因为高度焦虑的中止而几乎瘫软。      (7)为了让患者想起更多的过去的事情,酌量对患者施用促进记忆的药物。       例:    在影片开始没多久,彼得森大夫为了治疗一位有犯罪情结的患者,和“爱德华大夫”(即JB)商量是否有必要施用促进记忆的药物,以使患者尽早想起童年发生过的事情。

有看过这类的范文吧?像(心理学进展)啥的,根据别人写的,你自己总结下别人的经验

儿童心理学论文3000字开头的有哪些

嗯,这个可以但是您能说一下具体用来做什么的 么

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早期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幼儿在这5-6年里在不断的学习,他学会了说话、走路;认识了各种事物;懂得了各种道理;还学会了不少技能。幼儿在这段时期,求知欲特别强,学习能力也特别好,而且印象特别深。在这段时期里,品德、性格、习惯、爱好在逐渐形成,是最容易接受各种思想观念的时候,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对幼儿实施科学的教育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如果放弃对幼儿的教育,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好时机,以后化加倍的精力和时间也不一定能赶的上来,而且一旦形成一些不好的品德和习惯,以后要想纠正就比较困难了。而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则更有害,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造成的伤害,将影响他的一生。

儿童心理学论文1500字开头怎么写

我也不知道啊,所以爱莫能助啊!!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心理学论文范文,供大家进行参考:  论文题目《积极心理学对学生品格培养的影响》  摘要:为了全面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教师在日常教学时需要充分挖掘小学生的自身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影响,导致缺乏责任感。为了全面培养学生良好品格,从积极心理学进行全面探讨,根据小学生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积极心理良好品格  教师在教学时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在开展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采用积极心理学,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给学生在今后的成长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一、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重要性  小学作为学生自我成长和学习知识内容的初级阶段,也是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最关键时期。学生在步入小学学习时,对社会充满好奇心。由于小学生的年龄限制,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使小学生存在悲观、抵触学习等心理问题。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积极塑造和培养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养成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解决存在的困惑。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存在消极情绪,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积极思维,需要采用积极情绪有效地调节学生存在的消极情绪,逐渐培养小学生良好人格。通过教师开展积极引导教育,逐渐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使学生具备融入社会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引导学生养成感恩良好品质,逐渐提高小学生价值观念,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小学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一般是开设校园心理咨询工作以及心理健康课程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时,主要包括情感教育、抗挫折教育、学习心理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等内容。在开展小学校园心理健康咨询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到重教育、重预防、重全体。然而,当前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以及课程时,教师通常给学生讲解心理学方面知识内容,没有意识到开展心理活动体验对学生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取向,通过教师充分重视小学生人性优点,采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小学生情感与情绪培养,培养小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认知心理以及健康生活方式,全面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格,使小学生内容感受到满意、满足等积极体验。通过采用积极心理学逐渐培养良好的品格,帮助小学生具备和平共处、勇于冒险、积极向上、勤劳、锲而不舍、开拓进取精神。  二、积极心理学对小学生良好品格培养基本内涵  小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格主要包括:正确辨别美丑、好坏以及对错,教师需要进行积极的培养和悉心的教育,通过采用积极心理学逐渐培养小学生养成诚实、懂礼貌、有爱心、积极上进、谦恭、踏实、具备正义感以及责任感,全面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在开展积极心理学时通过学生获得爱、感激、快乐、兴趣以及满意等积极情绪,使小学生在主观上获得幸福感。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些活动,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会感受到满意、快乐的积极情绪,有利于学生合理控制情绪。在培养小学生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时,需要教师以身作则,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逐渐培养学生养成懂礼貌的良好品格。在开展教学时需要教师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学生逐渐养成举止斯文、衣着整洁、倾听他人、孝敬父母等良好的品格。在课堂上应给班级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针对班级里存在的恃强凌弱、粗言相待等情况,需要教师合理应用积极心理学开展礼仪教育工作,做好性格教育工作。通过积极开展良好品格培养工作帮助学生使用文明用语,创建文明的班级。  三、积极心理学对小学生良好品格培养  在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时,需要全面了解小学生当前的心理特征,学生在思维方面通常以形象化、具体化思维为主,根据比较形象化、具体化的材料进行相应的推理、分析,小学生对生动、形象、直观活动感兴趣。教师采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有利于帮助小学生拥有共同兴趣、理解以及忠诚作为友谊前提,同时帮助小学生逐渐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自尊感、集体荣誉感以及责任感。通过采用积极心理学,逐渐培养小学生上进心,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自信,有效避免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怯懦以及依赖心理。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学生的长处以及优点,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优秀表现给予肯定,逐渐提高学生自信心。教师通过开展积极心理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谦恭性格,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意识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道理,并养成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积极心理学,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给学生创建良好氛围,积极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为了提高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效果,给小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教师与家长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通过学校、家庭以及社区逐渐完善组织系统,全面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帮助学生养成懂礼貌、有责任感的良好品格。家长应与教师做好沟通工作,积极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首先,在教学时,需要与学生进行友好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做到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教学理念、有效地提高职业情感、逐渐规范教学行为,使教师在教学时逐渐提升责任心以及自信心。其次,需要家长的耐心培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离不开家庭环境影响。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学校应给家长宣传积极心理学知识,并帮助学生家长养成良好的品格,有利于小学生品格的培养。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家长开展论坛活动,合理应用积极心理学,帮助家长意识到孩子养成良好品格的重要性。教师应做好家访工作,详细地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以及具备心理特征,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方式正确引导小学生,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积极心理,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  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教师在课堂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趣味的知识问题游戏,全面提高小学生参与积极性,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全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在教学时需要充分重视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通过严格按照公民道德规范“勤俭自强、明礼诚信、爱国守法、敬业奉献”,塑造良好的文明社会,逐渐规范小学生文明行为以及文明语言。通过教师合理应用积极心理学,延伸课外培养良好品格活动,将教育性、娱乐性、趣味性以及知识性进行有效的融合,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加强对小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学引导,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针对小学生存在的性格问题,需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积极心理辅导工作。班级有的学生存在性格孤僻、在课堂上从来不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后学生却生龙活虎起来。针对存在的这种情况,班主任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真实情况,并了解学生的个性成因和特征。通过教师利用课外时间与学生进行谈心,帮助学生打开心弦。采用事实和道理的方式,正确引导小学生转变他们的观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格,需要做好礼仪教育工作,帮助小学生养成谦虚诚恳、待人礼让良好品格。此外,在教学时应增加学生体验更多积极情绪机会。为了全面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教师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时,可以获得更多成功、满意以及快乐的情绪体验,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开展积极心理学有效地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逐渐培养小学生爱心,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快乐,使学生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逐渐培养小学生有爱心,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不同层面,并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增进师生感情。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逐渐提高责任感,提高竞争意识,逐渐培养合作精神,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绪体验。通过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知识竞赛、植树以及春游活动等,采用积极心理全面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应逐渐提高小学生责任感,积极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学生耐心,应给小学生一个理解和体会的过程。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责任教育,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失信于人造成不良的后果,逐渐提高小学生责任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作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品格的最重要阶段,通过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可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以及社会规范,逐渐养成良好的品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全面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丹华,柴晓运,李晓燕,等中国文化背景下积极青少年发展的结构与内涵——基于访谈的质性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2]黄志英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小学团体辅导——以罗湖区泰宁小学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李韶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  [4]孙爱玲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相结合的有效研究[J]成功:教育,2018  [5]张世军核心素养使思品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  [6]王笑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班级管理的制度创新[J]文教资料,2009  [7]邱勇强,黄金来积极心理学理念与高校班级管理[J]中国成人教育,2011  [8]徐伟东班级管理中“榜样示范”的运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6  [9]杨庚年职高班级管理三阶段[J]职教论坛,1998  [10]顾善明试析班级管理中的误区[J]交通职业教育,1998  [11]毕清泉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J]安徽教育,1999  [12]吴学峰优化班级管理促进学生自我教育[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1999  [13]王惠江优化班级管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J]江西教育,2000  [14]刘常元,李生全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创新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  作者:吴长如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永宁街中心小学

你可以多在网上找下这类的论文呀~像(心理学进展)里面的文献~ 自己多看看多思考吧

学前教育儿童心理学论文6000字开头的有哪些

你的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关于教育案例的含义,许多专家学者有过不同的表述。但如果概括为一个定义,即: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作者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作为幼儿教育论文的重要门类,怎么去写好它对于广大老师来说十分重要!今天就为大家简单做一个介绍!一、教学案例与论文的区别1、论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案例则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2、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3、教学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教案和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二、案例的结构要素:1、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动笔前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3、细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变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4、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5、评析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可以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三、如何收集案例素材.1、典型。教学案例的素材要能反映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能隐含普遍存在、大家关心、比较重要的问题,能体现问题的深刻性,有实用的价值。2、生动。教学案例应该是一个能够很好地反映某个隐含观点的教育故事,要具体、生动3、寓意明确。教学案例能够启发大家思考,能够让教师看出“故事”揭示的某些规律和本质,对教育工作有指导作用。四、收集素材的途径.1、在教学实践中收集。比如,可以是自己的课堂教学,可以是从听课、评课的记录思考中,从教师、学生交谈的某些内容中,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中收集素材。2、在教学音像中寻觅。可以从电视、磁带、光盘的课堂教学录像、教学经验介绍的观看、收听中收集素材。3、在教育书刊中查找。可以从备课教案、说课讲稿、教学实录、教学经验等材料的阅读中收集素材。五、案例记叙要求1、目的要明确。教师撰写的每一个教学案例都要能反映某一个问题。不能随心所欲,与主题无关的删去。2、内容要真实.案例素材要反映活生生的教学实际。因此,撰写的教学案例必须是真实情景,不能虚构,不能杜撰。对于事件原貌,不可进行夸张,更不能歪曲。但为了保护隐私权,可以虚构地名和人名(但要在文末注明虚构的部分)。3、情景要完整.教学案例要写出事件发生的背景,即写出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如:教师、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要写出全过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故事要具体,要真实感人。4、取舍要恰当。教学案例通常篇幅较短。要求文字简练。因此,情景介绍的主次要分明,在写作时要恰当取舍。要尽量写好主要事件,尽量精简那些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5、叙述要客观。写作教学案例的教师,对于所写的教学案例,必然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在案例写作中。只能客观地介绍典型事例。要让读者仔细品味,悟出其中的道理。六、案例分析的要求1、理论实际紧密结合.撰写案例分析时,要就事论理。对案例中描述的事实,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分析,力求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较好的措施。分析自始至终要紧扣案例,不能脱离案例本身去讲教育理论。2、体现先进教育思想.案例分析的立意要新,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作指导,要跟得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比如在当前,案例分析就要贯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及二期课改精神。3、分析务必实事求是.案例分析要有求实精神,不夸大,不缩小。分析要实在,要有针对性。不要热衷于抄录教育理论的条条,要将教育理论的观点自然地融会于分析之中。4、论述需要突出重点。对于已写成的教学案例,要反复阅读,找出案例的主要问题,力求抓住要害,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论述时要画龙点睛,把问题点明,把道理说清,把主题揭示出来5、观点要有充分依据.分析者要找出充分的论据,来支持自己提出的观点和建议。案例的选择要能充分体现观点。而不能案例和观点不统一。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关于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的研究【摘 要】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德里奇·福禄贝尔认为:幼儿期是“真正的人的教育”开始的时期,对于发展中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因为这时期个性的各种心理结构成分开始发展,特别是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发展起来,每个幼儿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不同事件都倾向于以一种自身特有的方式去反应。《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人才的成长固然离不开智力的开发,但是,影响成才的并不完全是智力因素,个性品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将来事业的成就。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个性及幼儿个性 幼儿的良好个性 巴学园 幼儿园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一、绪论经过在幼儿园两周的保育实习,对幼儿园大致的教育、保育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理性认识。当今多数的幼儿园,毋庸置疑地成了“寄存”幼儿的场所。幼儿园本应是孩子的乐园,但是引导幼儿个性的发展成了幼教界的奢侈品。集体化教育的快捷便利似乎颇受各个幼儿园的欢迎。面对渐渐被抹杀掉的幼儿个性,我对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进行了研究。对本研究,我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及调查访谈的方法。二、本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以集体教育为主,但是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比如: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缺乏过程与目标意识;只关注幼儿表面的兴趣,难以提升幼儿真正的兴趣;只关注幼儿动手的能力,而忽视幼儿思维的参与;处理不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影响幼儿主体的发展。50年代,前苏联幼教研究工作者把“学前教学”这一概念引入幼儿园,形成了以作业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模式。教学被看作智育的主要手段,被定义为“发展儿童的熟悉能力,用系统的基本知识武装他们,按《幼儿园教育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培养他们的技能和技巧的有系统、有计划和有目的的过程”。这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指导下,学习被看做接受由教师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这种接受面广、效率高的集体教学,就被视为传授这种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捷径”。随着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熟悉到: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过程。由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经验的影响,同样的事物与现象对于不同的学习者会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承认和尊重幼儿学习中的个体差异。80年代以来,人们对个别差异的理解发生了变化,由过去认为的能力大小、强弱的差异及个性差异,发展为发展速度、认知结构特点的差异。这使人们熟悉到,要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就必须使教学内容、进度和方式方法,适合每一个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水平、进度和特点。这种新的教学观、个别差异观,帮助我们熟悉到了集体教学对幼儿学习主动性发挥的局限性。集体教学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以同样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内容的组织形式。在集体教学中,教师无法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学习的需要,因而不利于每个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之引入幼儿园,曾经发挥过进步作用。“作业教学的引入幼儿园,对培养儿童有组织的行为、发展他们的熟悉活动、教他们学会遵从成人的指示,从而做好儿童的入学预备,的确起过良好影响,作业教学在历史上的这一进步作用是应予以肯定的。今天我们不能因其局限性,而全盘否定其存在价值。尤其是我国的幼儿教师大多有着比较丰富的集体教学经验,让她们用其他教学形式来完全代替集体教学,是短时期内不可能实现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集体教学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我们应该在认清其局限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其优越性,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保育实习期间,有这样的三个“问题儿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因为靠近他们,我才真正感受到现在幼儿园体制的缺陷——用同一把钥匙是打不开所有儿童的心门的。乐乐是个调皮捣蛋的小女孩,小伙伴们不喜欢和她玩,老师也放任自由。于是,她乘上手工课的时候自己偷偷躲在顶楼玩娃娃家。对于这样的特殊儿童,作为教师,应该多给予关心,满足她对爱的需求。锐锐因为过于成人化的外在引起我的注意。平时显得孤僻,冷漠。老师们给他的评价是“与老师斗智斗勇的坏孩子”。有一次,保育员给小朋友们梳头的时候,木梳掉在地上。经过的幼儿没有一个意识到,只有锐锐经过的时候顺手捡了起来。当时,我就觉得其实他的本质并不坏,偷玩具的行为只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障碍,而教师没有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另外,我发现全班小孩都有全家福,唯独锐锐的全家福上只有他和妈妈。所以,小孩子的心理发展缺陷也是受家庭环境影响的。可是又有谁真正地去了解过他的成长了呢?浩然因为没有良好的午睡的习惯,几乎天天要被老师批评。这天他被罚不准起床,我走过去问他:“你为什么今天又没有睡觉?”他告诉我,他睡不着。我就告诉他,那么从明天开始把眼睛闭起来假装睡。他答应了我。第二天果然见效,他不仅没有被老师批评,而且真的睡着了。由此我感慨,幼儿是需要你用心交流的。并且,集体午睡这样的规定,也是不够人性化的。幼儿园一个班级平均有三十个孩子,两个老师,一个保育员,可是在平时又有多少幼儿是真正被关心的呢?有多少幼儿的心理是真正被了解过的呢?我所耳闻的是老师声嘶力竭的指令声。“杀鸡儆猴”也成了幼儿园教师普遍采取的措施,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呢?幼儿的天性就这样一点一点葬送在集体化的教育中。我们不是生产的流水线,所缔造的不是统一规格的灵魂。因为看了一部叫《小人国》的纪录片,我对“巴学园”这个名词产生兴趣。一本名叫《窗边的小豆豆》的书在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次被悄悄地翻译成中文,那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译本,但是有幸读到过它的人都曾被深深地惊喜和感动——居然有那样一座由六节车厢组成的“巴学园”,学生们每天带着“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的饭菜当做午餐,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心情自由选择要上的课程,还有跳着校长发明的韵律操,晚上在学校礼堂里露营,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小豆豆啊!多年后,重新被引进出版的“小豆豆”不知不觉地爬到了畅销书榜的前列,并且两年来一直旺销,至今势头不减。这个日本小女孩的成长故事不仅再次紧紧抓住了中国孩子们的眼睛,也俘获着更多的成年人的心。中国的孩子很辛苦,世界上都承认,早在我们当孩子的80年代,减负的论调就已经多有谈及了,快三十年过去了,减负的后果还是应了人们当时的一句玩笑话——“减负之后,还是正”,我们的下一代还是没有能轻松快乐地成长起来。所以,看过《窗边的小豆豆》的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真想在现实的“巴学园”里学习生活,遇到一位像小林宗作一样的校长。这本讲述黑柳彻子童年真实经历的作品对于今天的教育体制与环境下的孩子来说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向往,他们热切地关注着小豆豆的故事,好奇地问爸爸妈妈:为什么不送我去这样的学校?孩子们也许无法理解,其实学校本身没有什么神奇之处(除了校舍是由六节车厢组成的这一点),创造奇迹的是小林校长和像小豆豆的妈妈一样的父母们。他们抱持着最为真挚和宽容的心,成为孩子们童真的守夜人,在深沉的暗夜之中,为孩子们点亮前行中光明。从某种意义上说,《窗边的小豆豆》再次被引进出版正是在召唤一种“儿童本位”教育精神的回归,让孩子们更多地去自我成长,而非一种在长辈规划下的“被成长”。作为家长,我们只需要做那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塞林格描绘的场景一样:所有的孩子们生来就该在一大片麦地里自由自在地奔跑和玩耍……但是,当他们一不小心,当他们终于要“没办法小心地”临近悬崖边缘、面临某种掉落下去的危险——“我”就愿是麦田里永恒的守望者,一次次地伸出手臂、一次次地拦住他们。如果说《窗边的小豆豆》在召唤着一种“儿童本位”的教育精神的回归,那么手头这本刚刚出版的《我亲爱的甜橙树》则是在宣扬着一种“童心回归”的互动理念,当孩子们在麦地中奔跑玩耍,作为家长的你,不要孤独地做个守望者,不妨忘掉自己已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中年人,此时让童心得以回归,尽情地参与到他们的奔跑和玩耍中来,让他们真心觉得你也是他们中的一份子,是他们的伙伴。就像书中的那棵总是倾听主人公泽泽说话的甜橙树,和那个把泽泽当做朋友一样的葡萄牙人,在他们的心中,泽泽并非是满脑子恶作剧的坏孩子,他内心生长着最难能可贵的善良的种子——因为圣诞节受不了爸爸失业后的悲凉的眼神而去街上擦鞋只为了给爸爸买一包香烟使爸爸高兴起来;班主任长得不美,别的老师有花收,而她没有,泽泽没有钱就从花店偷花送给老师;泽泽还喜欢逃课,常和一个卖艺人一起卖唱,只为每次能够从艺人那里得到一张歌谱,送给爱护他的姐姐……在艰难的生活面前,甜橙树和葡萄牙人成了泽泽生命中守望相助的伙伴,他们没有给予泽泽什么实际的物质的支持,但足以让在泽泽快乐地忘却生活的艰辛,因为他们给予泽泽的是一种可贵的交流、一种倾诉,一份能够忘却孤独的友情,这比优越的生活更让这个孩子感到快乐。所以,我知道了为什么当小说写到甜橙树被砍伐、葡萄牙人死于车祸时,所有读到这里的人会痛哭流涕,他们是为死者而哭,更是为活着的人而哭——为泽泽而哭,他们离开后,还会不会有人这样温柔地对待这个可爱的男孩呢?与他一起聊心事,带着他去兜风,在他生病时,为他送来温暖……这个故事在作者若泽·毛罗·德瓦斯康塞洛斯心中酝酿了整整42年,最后用12天的时间写成。与黑柳彻子一样,这个故事有着作者童年的印记,这既是献给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也是时过境迁后,一封写给每个童年已逝的成年人的书信,它以孩子的视角带着每一个成年人回味着逝去童年的阵痛、忧伤,还有甜蜜,也许你是幸运的,曾有一棵树、有一个人走进你童年的岁月,将这些阵痛得以过滤,忧伤得以抚平,甜蜜得以分享,实现一种真正完美的成长!如果你已为人父、为人母,如果你有幸也读到这个故事,不妨从今天开始,让童心重新回归到你的心里,和孩子一起成!无论是小豆豆还是泽泽,无论是巴学园还是甜橙树,两部来自不同地域、风格决然不同的作品,在有意思的讲述中向我们每个正在童年或童年已逝的人传达着这样的信息:无论何时,在内心的深处,我们都要留下那么一点温柔的空间,让童心得以安然地安放!李跃儿创办的巴学园受的是黑柳彻子的影响,提出“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简短的话,却道出一番真理。我们的幼儿园应该去适应儿童,并且是适应每一个儿童。幼儿园应该实行小班制教育,幼儿多则不易被重视。巴学园式的教育,是开放式的教育,虽然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但是不代表教师可以完全撒手。教师应该隐形地把握好尺度。每一天,抽出足够的时间,和每一个幼儿交流。面对问题儿童,也要现实出足够的耐心,去了解事情的本质,再去评价幼儿的行为。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游戏同时是一种自发的学习,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所以,教师要尊重幼儿在日常生活环节中的自发游戏,尊重幼儿的自发探索过程。《纲要》中指出,孩子是通过游戏及其一日活动来学习的,尤其是游戏活动,往往是综合性的,涉及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具有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的价值。同时,很多幼儿教育专家研究发现,孩子的创造力并不是通过集体活动教出来的。而是与生俱来,并在一次次的个性化创新活动中获得巩固和发展,成为稳定的品质。其实,只要教师细心观察,就可以在一日活动细节中发现幼儿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时,教师所要做的是积极的关注和采取适当的态度呵护幼儿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行为,而不是采取粗暴的方式遏制。倾听孩子的声音,有时候,孩子的很多行为并不象上述案例中那样能让人直接看出其探索过程。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是不计后果的,甚至能造成破坏性。这时,我们就不能仅仅从孩子的行为表面直接作出判断,而应该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和思考过程,有助于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引导孩子的思考。《纲要》中指出,教师的角色定位不但应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还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所以,教师不但自身要关注孩子的一日生活全过程,善于从细节中正确把握教育契机。同时,还要帮助孩子在每一个活动过程中学会观察细节,学会在过程中思考,从而发挥教育的最大价值。孩子个性发展是在其天性的基础上展开的,只有在天性的展现中我们才能把握孩子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使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而孩子的天性更多体现在一个个生活细节和各种自发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发展的趋势去关注幼儿生活过程,关注寻常时刻,学会了解行为的发展意义,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幼儿个性发展。除了幼儿园本身需要改革之外,家长的传统思想也应该解放。我想,即便现在创办了许多所巴学园式的幼儿园,硬件软件条件都很充沛,有许多家长还是不愿意选择这种新式的教育方法。有许多家长不能够接受孩子玩沙坑的时候把手和衣服弄脏。所以,既然我们选择了学前教育,我们就有义务把这种巴学园的思想广泛传播,让大众对其了解、接受。坚持以下理念:一 以幼儿为本,注重幼儿个性培养。二 营造和谐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三 创新活动,拓展个性教育的空间。四 发展特长展示个性风采。五 开展个性化教育,优化发展幼儿个性。六在民主、和谐、自由的宽松环境里,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三、结论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幼儿园是一个提供各种各样鞋的场所,而不是一个托管所。提倡巴学园式的个性化教育是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保证。不要让传统的集体化教育禁锢了幼儿的思维。包括幼儿人格品德的发展,也与个性化教育密不可分。孩子的每一个时刻都应该被关注。参考文献《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叶奕乾,孔克勤主编。《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中国发展出版社,玛利亚·蒙台梭利著。学前教育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