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毕业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9 01:13:34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毕业论文题目

论长江中下游地区住宅建筑节能设计及应用  摘 要: 气候是影响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的区域条件下,应有不同的建筑形态空间布局,即适应气候的地域技术。本文将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特征,从建筑布局、建筑遮阳、空气间层的保温隔热、室内空间组织、围护结构等来探讨该地区住宅建筑节能设计。力图降低建筑能耗,创造建筑微气候,并从地域技术,构造设计上来创作适应该地区气候的住宅建筑。  关键字:住宅建筑;构造设计;地域技术;节能。  1、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特征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纬度大致在北纬30°~32°,属于气候过渡地区,这一地区的气候特点夏季气温较高,持续时间长达3~4个月,太阳辐射强度大;冬季较冷,时间长达2~3个月,相对湿度较大,季节风旺盛。该地区住宅建筑的保温隔热还没有一个可参考的理论依据,住宅室内热环境质量普遍较差,冬季室内阴冷潮湿,最冷月份室内平均气温只有4~6℃;夏季闷热,最热月份室内气温高达32℃左右,特别是在顶层及西晒房间显得十分闷热难受。  在正常情况下,相同体积、相同材质、相同质量的物体,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所吸收的太阳辐射热相等,其根本的区别只在于热量在形体中分布情况。建筑并不同于一般的形体,它已经有一个普通的形体转化为了有生命力的空间形态,需要有采光与通风,这就必然需要有门窗,而太阳热辐射就会通过门窗传入室内,怎样既保证室内采光通风,又能够尽可能的有效阻止热辐射。这就需要在设计中就必须知道该地区一年四季太阳的运行规律,分析该地区生物气候特征,采用合适的建筑造型,以及建筑朝向,并采取有效的建筑遮阳措施。  2、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理论  气候和地域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对建筑与气候、建筑与地域关系的研究。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的不断深入,建筑节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963年,V·奥戈雅所著的《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概括了60年代以前的建筑设计与气候、地域关系研究的各种成果,提出"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将满足人体的生物舒适感觉(冷、热、干、湿等)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注重研究气候、地域和人体生物感觉之间的关系,认为建筑设计应遵循气候→生物→技术→建筑的过程。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理论较大地影响了以后的建筑设计,例如70年代德国适应气候节能建筑研究。印度的柯里亚提出了"形式追随气候的设计方法论。从生物气候学角度出发,结合地域气候条件进行设计设计者用来表达地方主义文化特征的重要手段,也是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  长江中下游地区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技术  为适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征,必然要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的空间形态。  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  在自然通风的情况下,要使室内气温低于室外气温的有效方法是加强外墙及窗户的隔热性能。根据建筑的隔热机理,太阳辐射投射到建筑外表面时一部分立刻被反射出去,另一部分被吸收。被建筑外表面吸收的热量一部分向室内传递,另一部分以长波辐射和空气对流的形式向室外散发。 建筑论文,工学论文,免费论文,中国论文网-> 投射到建筑外表的太阳辐射最终散发到室内和室外。显然,散发到室外的热量越多,传递到的热量就越少。因此增大建筑外表的反射有利于减少传向室内的热量。因此对于夏季高温时间长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筑外墙体通常采用白色粉刷或浅色饰面来达到外墙反射隔热的效果。从图上还可以看到,最终要使得传向室内的热量少还应该减少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即在外围护结构中设置隔热层,隔离室外热量向室内传递,这样一来建筑外表吸收的热量将大量聚集在外表面,促使建筑外表面温度升高,进一步提高了建筑外表面与环境之间的温差,有利于向室外散热。  窗户的隔热性能问题一直是外围护结构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主要是怎样改善及防止空气渗透。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而言,要解决的是窗户隔热的问题。在夏季满足自然采光的同时,能够尽可能的使阳光滞留在户外,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双层玻璃窗,使用中空、隔热和反射玻璃等,但空气间层一般只在20mm左右,并不能有效的达到隔热的目的,要达到40mm才有一定的效果,这就使得空气间层的压力变得更小,采用的玻璃就必须有更大的强度,这就势必提高造价。如果在空气间层填充反光材料,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3、建筑布局及内部空间的组织与划分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为舒缓夏季酷热的气温。建筑的总体布局上就应该紧密的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在建筑的布局上应舒展开敞,有较大的窗洞开口,有利于自然通风。采用较深的门廊和遮阳板有助于导风与降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住宅建筑的各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活的空间环境更加的重视,住宅设计中的"大厅小卧"的概念为适应现代住宅观的变化应运而生,它反映了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是住宅设计进步的一个象征。  4、构造设计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根据不同的地域气候特征,构建一套相应的建筑构造设计,是建筑领域在不断追求的目标。其基本的思想是:不依赖耗能设备,而在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和构造上采取措施,以改善建筑环境,实现微气候建构。印度建筑师柯里亚的作品对该设计思想作了有利的注释。为解决干热气候的建筑和通风,柯里亚提出了"开敞空间"和"管式住宅"前者体现了有影阴的户外或半户外空间更适合于干热地区公共活动的信念;后者把烟囱抽风原理应用于剖面设计中,在底层高密度的住宅群体中,既可创造小型化的阴影户外空间,又有效的解决了室内空气流通问题,并直接产生了直接反映气候特征的建筑形象。  根据冬季与夏季太阳的不同高度角来制定有效的利用阳光和遮阳措施。在住宅建筑中设置阳光间和中心温室,冬季阳光间和中心温室可以充分吸收太阳辐射热量,为住宅提供一定的热量,此时将遮阳百叶拉起,通风屋顶进风口和出风口封闭。夏季阳光间和中心温室的百叶都是开放的可以遮挡阳光,双层屋顶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百叶在夜间和白天某些时刻是开启的,以带走空气间层中受热的空气避免室内温度过高。此外,利用地下风管系统,冷却室外空气,并将其导入中心庭院。  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在气候环境设计上寻找到一种继承文脉的理念思路,因为气候不只是影响建筑的一个自然环境,还与文化息息相关,应该贯彻"形式追随气候的"思想。尽可能的对该地区的建筑文化进行深层次的追求与思考。  结束语  对人居环境的探讨,一直以来都是建筑界所关注的问题。无论在建筑节能,降低建筑能耗,还是在提高人居舒适度,创造新型的住宅建筑,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面对这个庞大的建筑领域,建筑能耗是显而易见的,微小的能耗变化,都将决定对能源的如何分配。  在不同区位下,采取的节能措施也不尽相同,对地域技术的研究同样是首要面临的关健性问题。本文所提到的几点建议,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要想实现建筑领域真正节能,还需要建筑界同仁们不懈的努力。  

我是平院毕业的,只不过我和你不一个院,我是新传的。当时我们院的情况是给出了几个题目,让我们从中选择。我觉得你们院到时候也会这样啊,不着急的。最重要的是和你的导师做好沟通。有不懂的及时问他,及时和他联系。答辩很简单的,不难,很多问题都是在你论文中找的。祝你好运。另外多多珍惜你的大学生活,毕业了以后真的很怀念的。。。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推进,节能型建筑势在必行。本文介绍了建筑施工节能技术的一般要求,并详细阐述了节能建筑施工的措施。【关键词】建筑施工节能 迄今为止,能源问题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据悉,在全世界的能源消耗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约占25%-40%。因此,建筑节能成为节能的重点。1、节能建筑施工要求 一般来说,节能建筑主要从外墙、屋面、门窗等方面提高围护结构的热阻值和密闭性,达节约建筑物的使用能耗的目的。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应根据节能建筑设计施工图或节能设计专篇,结合其特殊性,制定施工方案,设立有效的质量控制点,严格接操作程序施工,保证必需的施工周期。加强施工操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和施工技术交底。2、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措施 1墙体施工 空心砖承重墙一般采用整砖平砌,孔洞垂直方向且长圆孔顺墙长方向设置,空心砖不宜破凿,不够整砖时用实心砖外砌,墙中洞口预埋件和管道处,应用实心砖砌筑,并在砌筑时留出或预埋,不得随意凿孔和用水泥砂浆填孔。避免外墙体出现通缝、不密实、冷热桥的现象。现场施工员根据设计施工图和工程的具体要求及施工条件绘制砌块排列图。要针对砌块建筑的墙体热阻值低、砌体和粉刷易开裂、灰缝和裂缝处易渗漏等不利因素,从施工角度采取技术措施予以确保。依据的技术规范除砌体、混凝土结构、抗震、工程施工验收等方面外,针对性的有(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JGJ/T142004)、(混凝土小型砌块房屋结构构造)(浙G16-91)等。 2墙体保温施工 墙体保温系统的施工是墙体节能措施的关键环节。墙体的保温层通常设置在墙体的内侧或外侧,设在内侧技术措拖简单,但保温效果不如外侧,设在外侧可节省使用面积,但粘结性差,措施不当易产生开裂、渗水、脱落、耐久性减弱等问题,造价一般也高于内设置。施工工艺一般采用抹灰、喷涂、干挂、粘贴、复合等方式。针对不同的保温材料、不同的施工方法,采用不同的施工技术措施。以各种轻骨料(如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超轻陶砂、聚苯乙烯颗粒、浮石、火山灰、粉煤灰等)加入水泥、石灰、石膏、化学聚合物等胶结料,并加入少量助剂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保温砂浆,一般都采用抹灰的施工方式。保温砂浆应在基层质检验收合格,屋面防水层完工,与墙体相连的隔墙、门窗框、管线施工不破坏保温层的情况下方可施工,施工时环境温度不低于5℃,夏季应注意保湿养护。保温砂浆抹灰自上而下依次进行,施工中应注意:①基层作清洁、修平、湿润处理,表面不易粘站的混凝土墙、粱、柱等部位打毛或刷粘结剂。②按设计要求弹标准水平线、踢脚线或墙裙线,门窗洞四周宜用水泥砂浆抹宽50mm护角。为保证保温层厚度墙面应做标准灰饼、冲筋。③每次抹灰厚度10mm左右为宜,当底层韧凝且表面有一定强度后再继续下一层。应注意保湿养护但不能水冲,砂浆硬化期间严禁撞击和振动。④保温砂浆一般设置内侧,用于外侧必须有防水、防裂、防脱落等保证措施。 聚胺酯泡沫塑料、各种保温涂料等一般采用喷涂施工方式。根据不同产品的要求严格控制施工环境温度,喷涂前基层应清洁、干燥、平整、要特别注意保温涂层的均匀一致和厚度达标。要注意喷涂距离角度、速度和流

直接百度搜一个,然后再改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毕业论文

土木工程专业一般分为三类,即有三个研究方向:岩土、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与桥梁。其实原来这三个方向都是独立的专业,后来国家进行专业整合,都把它们划归大土木这一行列了,所以现在总称土木工程。土木工程专业以培养优秀“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着力为国内外名校的更高层次教育和国家的基本建设输送优秀毕业生。该专业现有: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材料、土工、工程测量等4个专业实验室,具有结构工程硕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招生资格。在专业培养中,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毕业生已在国家的建设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中部分学生已成长为设计院院长,企业总工程师,部门经理或技术骨干;部分学生进入国内外著名高校深造。实践范围:包括工程制图、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专业实习或生产实习、结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40周左右。主要专业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建筑材料实验、结构试验、土质试验等。相近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排水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扩展资料: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力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水利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工程制图、工程测量、计算机应用、专业实验、结构设计及施工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以及具备从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工程、海岸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相关研究工作的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语言综合能力2.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和工程制图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3.掌握建筑材料、结构计算、构件设计、地基处理、给水排水工程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原理、方法与技能,初步具有从事土建结构工程的设计与研究工作的能力4.掌握建筑机械、电工学、工程测量、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工程监测、工程概预算以及工程招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初步具有从事工程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能力5.熟悉各类土木工程的建设方针、政策和法规6.了解土木工程各主干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7.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机械工程基础及专门知识以外,熟悉与该工程领域有关的一个专业方向知识。毕业生应能够在该工程领域中从事与机械工程相关的设计、开发及管理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如下知识和能力: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工程学、机械制造基础、自动化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工程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核心课程: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力学实验、电工电子实验、工程训练、电工电子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源转换与利用和热力环境保护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适应和创新能力,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的高级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能源科技领域的研究探索、设计开发、教学培训、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毕业生能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专业的研究、教学、开发、制造、安装、检修、策划、管理和营销等工作。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能源与动力工程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经过现代能源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燃烧学、热工自动控制原理、锅炉原理、内燃机学、制冷与低温原理等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熟练操作应用计算机和使用热工仪器仪表的基本能力,具备综合应用各种手段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与能源动力行业相关的生产管理知识,了解能源方面的主要法规;具有进行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工程项目设计、施工、调试、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初步能力。主干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心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等。此外,因专业方向不同,还有下列主要课程:热能方向:锅炉原理、燃烧学、火电厂热力系统、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热工自动化等;热力发动机方向:内燃机学、内燃机燃烧与排放、动力机械制造工艺、流体机械原理与设计等;制冷方向:制冷原理与设备、制冷装置设计、空气调节、制冷空调自动化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拆装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并具备室内环境设备系统及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工业企业及相关的科研、生产、教学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毕业后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知识和能力:1、外语:比较系统地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外文科技写作知识。2、计算机: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知识、方法与工具。能够进行中外文文献检索3、专业:培养模式依托制冷空调工程领域,培养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基础及专门知识以外,还要熟悉本专业领域内暖通空调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初步掌握各种类型建筑空调系统的分析、计算编程和优化设计技术,具备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工艺、操作、运行等基本实践技能。主干学科: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核心课程: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学、自动控制原理、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空气调节、建筑环境学、暖通空调工程、供热与通风、建筑环境测试技术、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给排水、制冷原理与设备。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电工电子实验、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机械、电子以及现代测控理论知识基础,具备综合应用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过程自动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够从事机电产品运行维护和生产过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通过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三大模块的理论及实验实践教育,培养学生掌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并具有一定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让学生既具备专业特长,又在德智体美等得到全面发展。毕业生应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达到如下标准:知识标准:要求修读大学英语,并具有计算机及信息科学、方法论和经济与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具备机械工程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电子、信息、微机、控制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知识方面,除了解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的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本专业领域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工程)能力。能力标准: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写作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初步科技开发与科学研究能力、跟踪掌握机械电子工程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主干学科:机械电子工程核心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线性代数,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工程力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控制工程基础,液压传动,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电气控制技术与PLC,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工程制图,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数控技术,机电传动控制,电子电路CAD,工业机器人,微机控制技术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工程训练,创业教育实践,电工电子实习,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PLC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数控编程实习,生产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备材料成型及控制学科、机械学科及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从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的设计制造、试验研究、技术开发、企业管理和经营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应达到如下培养标准与要求:能力要求:(1)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调研、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2)基本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并有一定的听说能力;(3)具有对材料成型过程、模具设计及快速模具制造技术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管理的初步能力;(4)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主干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核心课程: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成型技术基础、冲压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压铸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学、模具CAD、模具CAE和模具CAM。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训、工程训练、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主要专业实验包括:成型工艺综合实验和模具工程实践等。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车辆设计、制造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汽车和工程车辆设计、制造及生产管理的基本能力。培养掌握现代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车辆理论、车辆结构设计,车辆控制、检测等相关应用技术,以掌握大型工程应用软件开发汽车及工程车辆技术为特色的毕业生。培养标准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内容。知识: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计算机及信息科学、方法论和经济与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具备车辆工程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学科、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知识方面,除了解车辆工程学科的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车辆工程专业领域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工程)能力。能力: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写作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初步科技开发与科学研究能力、跟踪掌握车辆工程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技术、电 子技术、内燃机原理、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汽车市场营销、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汽车服务工程、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运用工程、汽车新技术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课程(含工程训练、电工电子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模拟驾驶实习、车辆拆装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含社会调查、实习等)、毕业实习、设计和论文写作(含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科研实践等)。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力学、机械工程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拥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具备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应掌握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如下知识和能力: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自动化技术、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工程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操作数控机床等基本技能;具有本专业领域台湾企业先进管理模式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核心课程: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力学实验、电工电子实验、机械工程实验、工程训练、社会实践、生产实习、应用专题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修业年限:四年(第三学年在台湾修读)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哥干的工作就是建筑节能审计评估。可哥就是不说!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毕业论文选题

我是平院毕业的,只不过我和你不一个院,我是新传的。当时我们院的情况是给出了几个题目,让我们从中选择。我觉得你们院到时候也会这样啊,不着急的。最重要的是和你的导师做好沟通。有不懂的及时问他,及时和他联系。答辩很简单的,不难,很多问题都是在你论文中找的。祝你好运。另外多多珍惜你的大学生活,毕业了以后真的很怀念的。。。

一,造价控制方面扩展开二,施工技术扩展开三,招投标制度扩展开四,城市CBD建设(比如:万达广场)五,现实施工队伍中人员职责分配欠缺分明,工地用工闲人常见,六中建,中铁公司招募应届生当廉价劳动力,无周末,不放假的政策有待改进ps:所有的都需要实际调研为依据,再叙述,这样才显得有血有肉,证据确凿,

直接百度搜一个,然后再改下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以及建筑设施智能化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设备调试、运行管理、设备研发、产品营销等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工程公司、设备制造企业、管理部门等从事设计、研发、生产、施工、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应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建筑环境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建筑、机械、自控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接受建筑环境与熊源供给系统的工程设计、设备开发与使用、施工组织与安装、系统运行调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的规划、设计、研发、生产、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2.具有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程领域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具有良好的资源、能源、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工程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的意识; 4.掌握扎实的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程的公共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5.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技术理论提出解决工程应用的技术方案的能力,并具有解决一般专业工程问题的能力; 6.具有能够参与生产及运行系统的设计以及系统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能够进行产品开发、设计、技术改造的初步能力; 7.具有获取信息和职业发展学习的能力; 8.具有建筑环境控制、能源供给及节能技术工程中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9.了解有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及法规和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10.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 土木工程、热学。 核心知识领域: 热科学原理和方法、力学原理和方法、机械原理与控制、电学与智能化控制、建筑领域相关基础、能源应用技术、工程管理与经济、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工程热力学(64学时)、传热学(48学时)、热质交换原理与应用(48学时)、流体力学(48学时)、流体输配系统(48学时)、工程力学(48学时)、机械设计基础(Ⅰ、Ⅱ)(80学时)、电子与电子技术(64学时)、建筑自动化(48学时)、建筑环境学(32学时)、建筑概论(32学时)、建筑环境测试技术(32学时)、暖通空凋(64学时)、城市能源系统(48学时)、工程项目管理(32学时)、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48学时)。 示例二:面法几何与工程制图(104学时)、理论力学(56学时)、材料力学(56学时)、机械设计基础(48学时)、自动控制(48学时)、电工技术与实验(68学时)、电工电子技术与实验(68学时)、工程热力学(64学时)、传热学(64学时)、流体力学(64学时)、建筑环境学(48学时)、流体输送管网(48学时)、热质交换理论与设备(48学时)、暖通空调(112学时)、冷热源(64学时)。 示例三:传热学(64学时)、流体力学(64学时)、工程热力学(64学时)、建筑环境学(32学时)、流体输配管网(56学时)、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32学时)、供热工程(48学时)、空气调节(56学时)、锅炉与锅炉房设备(48学时)、制冷技术(4O学时)、通风工程(32学时)、燃气供应(32学时)、建筑环境测试技术(32学时)、建筑设备自动化(32学时)、建筑设备安装技术(24学时)。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形式。实验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及研究性实验3个环节;实习包括金工实习、专业认识实习、生产(运行)实习;设计包括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 热工流体实验、建筑环境实验、暖遥空调实验、能源设备与系统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就业方向: 建筑设计研究和规划管理部门、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运营公司等单位从事供热、通风、空调、冷热源、净化、燃气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和管理工作。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论文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以及建筑设施智能化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设备调试、运行管理、设备研发、产品营销等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工程公司、设备制造企业、管理部门等从事设计、研发、生产、施工、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应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建筑环境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建筑、机械、自控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接受建筑环境与熊源供给系统的工程设计、设备开发与使用、施工组织与安装、系统运行调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的规划、设计、研发、生产、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2.具有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程领域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具有良好的资源、能源、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工程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的意识; 4.掌握扎实的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程的公共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5.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技术理论提出解决工程应用的技术方案的能力,并具有解决一般专业工程问题的能力; 6.具有能够参与生产及运行系统的设计以及系统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能够进行产品开发、设计、技术改造的初步能力; 7.具有获取信息和职业发展学习的能力; 8.具有建筑环境控制、能源供给及节能技术工程中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9.了解有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及法规和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10.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 土木工程、热学。 核心知识领域: 热科学原理和方法、力学原理和方法、机械原理与控制、电学与智能化控制、建筑领域相关基础、能源应用技术、工程管理与经济、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工程热力学(64学时)、传热学(48学时)、热质交换原理与应用(48学时)、流体力学(48学时)、流体输配系统(48学时)、工程力学(48学时)、机械设计基础(Ⅰ、Ⅱ)(80学时)、电子与电子技术(64学时)、建筑自动化(48学时)、建筑环境学(32学时)、建筑概论(32学时)、建筑环境测试技术(32学时)、暖通空凋(64学时)、城市能源系统(48学时)、工程项目管理(32学时)、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48学时)。 示例二:面法几何与工程制图(104学时)、理论力学(56学时)、材料力学(56学时)、机械设计基础(48学时)、自动控制(48学时)、电工技术与实验(68学时)、电工电子技术与实验(68学时)、工程热力学(64学时)、传热学(64学时)、流体力学(64学时)、建筑环境学(48学时)、流体输送管网(48学时)、热质交换理论与设备(48学时)、暖通空调(112学时)、冷热源(64学时)。 示例三:传热学(64学时)、流体力学(64学时)、工程热力学(64学时)、建筑环境学(32学时)、流体输配管网(56学时)、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32学时)、供热工程(48学时)、空气调节(56学时)、锅炉与锅炉房设备(48学时)、制冷技术(4O学时)、通风工程(32学时)、燃气供应(32学时)、建筑环境测试技术(32学时)、建筑设备自动化(32学时)、建筑设备安装技术(24学时)。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形式。实验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及研究性实验3个环节;实习包括金工实习、专业认识实习、生产(运行)实习;设计包括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 热工流体实验、建筑环境实验、暖遥空调实验、能源设备与系统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就业方向: 建筑设计研究和规划管理部门、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运营公司等单位从事供热、通风、空调、冷热源、净化、燃气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和管理工作。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06-2009年,中国居住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年均增长率为97%;2009年,中国居住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为20亿元,同比增长36%。2010-2011年,我国居住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分别是18亿元和170亿元。  2、居住建筑智能化市场前景预测  国家对智能小区的建设十分重视,建设部先后于1999年4月和12月分别两次下发《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示范工程工作大纲》和《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对智能小区建设进行规范指导。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论文

首先要了解建筑耗能的黑洞,建筑耗能两大黑洞;空调和照明,空调节能必须解决室内的空气质量,(设备你可以搜索中创清风的设备2007年他们就开始解决了,空调节能效果非常理想。)照明要解决传统的照明方式,保守可以达到50%的节能效果。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解读与就业2014-5-13 16:00:56学科门类:工学专 业 类:土木类专业名称: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以及建筑设施智能化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设备调试、运行管理、设备研发、产品营销等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工程公司、设备制造企业、管理部门等从事设计、研发、生产、施工、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应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建筑环境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建筑、机械、自控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接受建筑环境与熊源供给系统的工程设计、设备开发与使用、施工组织与安装、系统运行调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的规划、设计、研发、生产、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2.具有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程领域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具有良好的资源、能源、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工程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的意识;    4.掌握扎实的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程的公共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5.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技术理论提出解决工程应用的技术方案的能力,并具有解决一般专业工程问题的能力;    6.具有能够参与生产及运行系统的设计以及系统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能够进行产品开发、设计、技术改造的初步能力;    7.具有获取信息和职业发展学习的能力;    8.具有建筑环境控制、能源供给及节能技术工程中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9.了解有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及法规和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10.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    土木工程、热学。    核心知识领域:    热科学原理和方法、力学原理和方法、机械原理与控制、电学与智能化控制、建筑领域相关基础、能源应用技术、工程管理与经济、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工程热力学(64学时)、传热学(48学时)、热质交换原理与应用(48学时)、流体力学(48学时)、流体输配系统(48学时)、工程力学(48学时)、机械设计基础(Ⅰ、Ⅱ)(80学时)、电子与电子技术(64学时)、建筑自动化(48学时)、建筑环境学(32学时)、建筑概论(32学时)、建筑环境测试技术(32学时)、暖通空凋(64学时)、城市能源系统(48学时)、工程项目管理(32学时)、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48学时)。    示例二:面法几何与工程制图(104学时)、理论力学(56学时)、材料力学(56学时)、机械设计基础(48学时)、自动控制(48学时)、电工技术与实验(68学时)、电工电子技术与实验(68学时)、工程热力学(64学时)、传热学(64学时)、流体力学(64学时)、建筑环境学(48学时)、流体输送管网(48学时)、热质交换理论与设备(48学时)、暖通空调(112学时)、冷热源(64学时)。    示例三:传热学(64学时)、流体力学(64学时)、工程热力学(64学时)、建筑环境学(32学时)、流体输配管网(56学时)、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32学时)、供热工程(48学时)、空气调节(56学时)、锅炉与锅炉房设备(48学时)、制冷技术(4O学时)、通风工程(32学时)、燃气供应(32学时)、建筑环境测试技术(32学时)、建筑设备自动化(32学时)、建筑设备安装技术(24学时)。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形式。实验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及研究性实验3个环节;实习包括金工实习、专业认识实习、生产(运行)实习;设计包括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    热工流体实验、建筑环境实验、暖遥空调实验、能源设备与系统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就业方向:    建筑设计研究和规划管理部门、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运营公司等单位从事供热、通风、空调、冷热源、净化、燃气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和管理工作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以及建筑设施智能化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设备调试、运行管理、设备研发、产品营销等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工程公司、设备制造企业、管理部门等从事设计、研发、生产、施工、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应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建筑环境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建筑、机械、自控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接受建筑环境与熊源供给系统的工程设计、设备开发与使用、施工组织与安装、系统运行调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的规划、设计、研发、生产、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2.具有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程领域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具有良好的资源、能源、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工程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的意识; 4.掌握扎实的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程的公共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5.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技术理论提出解决工程应用的技术方案的能力,并具有解决一般专业工程问题的能力; 6.具有能够参与生产及运行系统的设计以及系统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能够进行产品开发、设计、技术改造的初步能力; 7.具有获取信息和职业发展学习的能力; 8.具有建筑环境控制、能源供给及节能技术工程中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9.了解有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及法规和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10.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 土木工程、热学。 核心知识领域: 热科学原理和方法、力学原理和方法、机械原理与控制、电学与智能化控制、建筑领域相关基础、能源应用技术、工程管理与经济、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工程热力学(64学时)、传热学(48学时)、热质交换原理与应用(48学时)、流体力学(48学时)、流体输配系统(48学时)、工程力学(48学时)、机械设计基础(Ⅰ、Ⅱ)(80学时)、电子与电子技术(64学时)、建筑自动化(48学时)、建筑环境学(32学时)、建筑概论(32学时)、建筑环境测试技术(32学时)、暖通空凋(64学时)、城市能源系统(48学时)、工程项目管理(32学时)、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48学时)。 示例二:面法几何与工程制图(104学时)、理论力学(56学时)、材料力学(56学时)、机械设计基础(48学时)、自动控制(48学时)、电工技术与实验(68学时)、电工电子技术与实验(68学时)、工程热力学(64学时)、传热学(64学时)、流体力学(64学时)、建筑环境学(48学时)、流体输送管网(48学时)、热质交换理论与设备(48学时)、暖通空调(112学时)、冷热源(64学时)。 示例三:传热学(64学时)、流体力学(64学时)、工程热力学(64学时)、建筑环境学(32学时)、流体输配管网(56学时)、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32学时)、供热工程(48学时)、空气调节(56学时)、锅炉与锅炉房设备(48学时)、制冷技术(4O学时)、通风工程(32学时)、燃气供应(32学时)、建筑环境测试技术(32学时)、建筑设备自动化(32学时)、建筑设备安装技术(24学时)。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形式。实验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及研究性实验3个环节;实习包括金工实习、专业认识实习、生产(运行)实习;设计包括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 热工流体实验、建筑环境实验、暖遥空调实验、能源设备与系统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就业方向: 建筑设计研究和规划管理部门、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运营公司等单位从事供热、通风、空调、冷热源、净化、燃气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和管理工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