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李白和杜甫议论文800字的妙处

发布时间:2024-09-06 03:30:29

李白和杜甫议论文800字的妙处

两者都是诗人,都喜好文艺具有文艺界人士共有的天真、重感情、缺心机,关心国事,心思细腻敏感脆弱,不适合从政。

诗人李白和杜甫的情谊

李白,浪漫主义诗人一生豪放,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

杜甫是圣,李白是仙!

李白和杜甫议论文800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今安徽境内,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越州(会稽郡),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士,过着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间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轶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与杜莆齐名,也称“李杜”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在我们的心中,是一个饱经沧桑,关怀国计民生的一个现实主义的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1]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的曾祖父移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遂移家于河南新郑[2]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于洛阳去世,葬于香山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叫李贺,号”诗鬼”,和李白有的一比。两人统属浪漫主义风格,想象奇伟,用词夸张。但相比而言,李白诗多信笔挥撒,自然天成。李贺则多引用典章故事,刻意雕琢,用尽心机了。真可谓”呕心沥血”。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苏联托可马克),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朝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新唐书》卷202·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傍若无人。 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为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有文集二十卷,行于时。 关于李白出生地,众说纷纭,今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李白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二,李白出生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这两种说法,至少有一种是错误的。但是,两种说法都有资料和历史考证,让人相信哪种,真是左右为难。)

说起杜甫,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诗,想到他忧国忧民的形象,可是仅凭这些,杜甫诗圣的称号才说对了一半。杜甫在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们不太知道的行为和品格,才足以使宋人把杜甫推崇为诗圣,而非李白;也正是这些行为和品格,就连苛刻的南宋理学宗师朱熹也大加赞扬,把杜甫评价为人格上的楷模。 孟子说,人皆可以成尧舜,意思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尧成为舜。明代的王阳明甚至说满街都是圣人,但是如果我们取一个严格的标准,谁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圣人呢?而我们可以请出一位人物,那就是杜甫。杜甫一生身居下位,是一位平民中的平民,但他却以自己的行为和实践完成了平民到圣人的超越。这也是后人除诗歌之外极力推崇杜甫的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在安史之乱之后,由于安史叛军占领了长安,无数的唐朝的大官都投降了,做了一个伪王朝的伪官。包括当时的宰相陈希烈驸马张垍,杜甫的好朋友王维等人也这样做,惟独杜甫,惟独这个官居八品以下,真正是一个芝麻绿豆官的杜甫,他坚守了民族气节。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逃过唐军跟叛军对峙的战场,逃到唐朝临时政府所在地。就是这样一个举动,当时其他人都没有过,只有杜甫这样。所以在这些方面杜甫确实是身体力行地体现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实践展示着儒家的一种道德风范。他用他的行为来说明儒家心目中间的道德规范应该是什么样的。所以这些也许是杜甫在诗歌之外的另一种人格魅力。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歌的天空中,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个星座。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李白也是最伟大的几个诗人之一。他那豪放不羁的个性,排山倒海的气势,出神入化的想象,生动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一片雄奇瑰丽、五彩缤纷的诗境,使他成为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成为豪放派文学最优秀的代表。凡是有点中国文化基础的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可以随口背诵几句李白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的豪情逸兴,如同滚滚大江,长流天地,长流人心。 此刻,我想起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诗情是那样豪迈,格调是那样轻快。可是,你能想到么,这首充满生气和文采,给人愉悦和振奋的诗,却是李白晚年之作,是他五十九岁时以衰病之身写下的作品?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标志着“开元盛世”结束,使大唐王朝从此走向衰落的“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56),叛军攻占长安,玄宗仓皇逃往蜀中,太子李亨自行即位,是为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国家的危难,人民的困苦,使隐居于庐山的李白寝食不安,他渴望投入平叛的战斗之中。这时,永王李璘奉玄宗之命,以抗敌平叛为号召,在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起兵,率师东下,并一再派人邀请李白入其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忱,慨然接受了永王的邀请。在这羽檄交驰的战斗氛围里,青年时代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雄心又在他的胸中鼓动,他把自己想象为在淝水之战中指挥若定、大获全胜的东晋宰相谢安(字安石),乐观而自负地唱道:“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然而,永王李璘却企图乘机扩充自己的势力,与其兄唐肃宗发生了矛盾,不久就被肃宗的军队所消灭。这一来,一心杀敌报国的李白竟莫名其妙地成了“叛党”,被投入浔阳(今江西九江)监狱。经人营救出狱以后,又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这时,李白已经五十八岁。接踵而来的残酷迫害,数千里艰险坎坷的长途流放,使这位一向乐观豁达的老人倍感辛酸。在凄风苦雨的流放途中,他曾悲愤地写道:“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但是,李白毕竟是李白,尽管屡遭挫折,身陷困境,却改变不了他的一身傲骨、满腔豪情,消磨不了他的济世壮志、爱国热忱!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行至夔州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遇赦获释。怀着意外的惊喜,他立即乘舟东下江陵,并在归途中写下了这首名作。 大多数读者可能都是在少年时代就记住了这首诗,并从此牢牢铭刻于心。“朝辞白帝彩云间”,多么明丽的景色;“千里江陵一日还”,多么迅捷的速度;“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更以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舟行之轻快与诗人心情之畅快融为一体,写得既空灵飞动,又富有哲理,令人悠然神往,堪称千古名句。整首诗明白晓畅,琅琅上口,带给人浓郁的诗情画意,使与诗人相距一千几百年的少年读起来也毫不费力。那时,你幼小的心灵,一定充满了对这位才气横溢的伟大诗人的敬仰和羡慕。 不过,当你有了一定的人生体验,又了解了李白写作此诗的来龙去脉以后,再来细细品味这首诗,你的感受必定会有所不同。“朝辞白帝彩云间”,不仅写出了清晨明丽的自然景色,而且烘托了诗人摆脱流放苦境的愉快心情。“千里江陵一日还”,固然写出了轻舟顺流直下的迅捷,更写出了诗人向苦难告别的急切。“江陵”并非李白的故乡,此时的李白,已是孑然一身,无家可归,不过暂借江陵栖身而已。这里的“还”字,无非表现了一个垂暮老人从长流夜郎(在唐代尚被视为蛮荒之地),死无葬身之处的噩梦回到能够正常生活的世俗社会的些许欣慰,由悲转喜,喜中含悲,可谓意味深长。“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既是写实,又带有象征意义:让权贵的诬陷、小人的诽谤都像那匆匆而过的猿声一样抛在脑后吧,诗人的心中还燃烧着希望之火,还将继续奋力向前!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他回到江陵之后,还时时想着为国家效力。直到六十岁时,听说叛军气焰复炽,平叛名将李光弼出镇临淮,他又主动请缨北上,可惜因病半道而返。此后,贫病交加的诗人依靠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勉强维持生计。宝应元年(762),六十二岁的伟大诗人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回顾诗人艰辛的晚年,再反观《早发白帝城》这首诗,你当然仍会敬佩诗人那挥洒自如的天才,但你更会被诗人那至老不衰的浪漫主义豪情所震撼。正因为如此,有过李白那样流放边远地区的经历、并从李白诗中吸取过营养的明代著名蜀中诗人杨慎(杨升庵)极力称赞这首诗“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确实,像李白这样毕生充满自信,历经磨难而豪情依旧,始终保持着高亢而嘹亮的歌喉的诗人,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与李白同时的杰出诗人王维,年轻时也曾写过一些豪迈的诗篇,留下了“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被人广泛传诵的名句。但经过一番宦海风波,他的豪情便大为消减,转而专意于恬淡清丽的山水田园诗的吟咏,后来更是“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只有李白,哪怕被严酷的现实碰得头破血流,被明枪暗箭弄得伤痕累累,却一如既往地昂着高傲的头颅,唱着豪迈的诗章。这惊天动地的豪情,来自酷爱自由的天性,来自冲决一切罗网的勇气,来自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乃是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突出体现。 李白豪迈壮丽的浪漫主义诗歌,将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传统推向了新的高峰。还在李白在世时,著名诗人贺知章便惊叹其为“谪仙人”。与李白齐名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对他深怀敬意,推崇备至:“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继杜甫之后,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对李白十分尊崇,并将李白与杜甫相提并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人们仰慕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可望而不可及,将他尊为“诗仙”。一千三百多年来,李白的诗风沾溉了历代诗人,流播于五湖四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中国人民永远引以自豪,巴蜀儿女当然更应为此而骄傲。 李白——巴蜀人民的杰出先贤。 李白——中华文化的光辉代表。你好!shaorunjia2001真心为您解答~~ ~亲,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如果我做错了欢迎大家指出我的错误,毕竟我不是万能的】~如还有新的问题,请好评和采纳后重新另外起一题向我求助,答题不易,敬请谅解~~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祝学习进步!

杜甫李白议论文800字

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 其实自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起,李白的形象就定型了。然而这种定型化了的诗仙形象,也使人们与李白产生了一种近乎膜拜者与偶像之间的距离,一种雾里看花、云中观月的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限制了我们走入李白心灵的殿堂。 现在让我们走进李白的思想。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他还深受游侠思想影响,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但李白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 李白生平浪迹天下,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他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这就养成了他崇尚英雄的性格。反映在诗歌中,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他歌颂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歌颂视功名如草芥的义士。这反映了他敢于反对封建秩序,不畏强权的游侠思想。 在李白的身上,兼备了儒道侠禅各家的特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儒家的傲岸坚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道者的避俗离浊;“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侠者的任性狷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禅者的玄思独绝。真是难以想象,在一个人的身上,怎能呈现出如此丰富的景观,且并不是流于表面,而是从心灵深处透出来的一种融合万物,顺应自然的美。也许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也或多或少的受着各种流派的影响,各种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交锋,有的被杀死,更多的是在冲突中走向融合。或者说,根本不存在各种思想流派的分别,他们本来就是构成热的整个思想的各个零件,就象万物组成了世界的自然和谐。人为的硬生生的割裂并不是一种客观的态度。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 世人皆欲杀,唯吾独怜才。(杜甫)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 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句句皆合圣教。(徐增)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袖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 写李白的对联有: 半亭清风山与水 一船明月酒和诗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 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可怜荒垄穷泉骨 曾有惊天动地文 神仙诗酒空千古 明达江天贮一楼 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我是无奈下发的: 我是一个叫冰枫的男孩, 前几天,我晚自习回家, 被一辆大卡车撞死了,司机将我的尸体抛入了路径边的小河里,然后逃走了。你看见了这条消息后,请将她发给4个论坛,如果没有发, 你的妈妈会在1个月后被车撞死, 你的爸爸会得绝症, 如果你照着上面做了,在5天后,你喜欢的人也会喜欢你,对不起大家不无意中看评论看到了这个吓死我了。不管是真是假我都害怕!所以只能乱发了`!对不起啊!我真不想害人的 。。。。。。。。。。。。。。。。。。。。。。。。。。。。。。。。。(偶也是转发的)

李白和杜甫议论文800字的意思

近了,近了我独立岸边,看着眼前的那团黑影,一点点清晰,是名成年男子。他一袭青衫,左手提一酒壶,腰上别着一把剑,醉醺醺地朝这边走来。他仰头,将壶中剩下的酒,一饮而尽,他大笑地说到,好酒!眼看着他就要倒,我连忙上前扶住他。“先生”我低低唤道。他摆了摆手,说道“扶我到船上去吧!”到了船上,我二人皆坐下,他这才问我“你是何人?”“江上小童”我淡淡地答道“只因喜江上月色,故想泛舟湖上,一饱眼福。不知先生可有兴趣?”“泛舟湖上?”他喃喃地说到,眼神空洞。我静静地看着他,他,也曾意气风发,想要一展抱负。可,帝王无情,他可让你如临云端,亦可让你堕入地狱。上下之间,不过是贵妃一句嗔话,不过是同僚的嫉妒之词,不过是不愿与官场同流合污。你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你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你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可现实的黑暗使你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你窒息,你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天子呼来不上船。”让杨贵妃研磨,让高力士脱靴。你做了或许皇上都不曾做的事。然而你忘了,皇帝的尊严是不容侵犯的。你有才华,这很好。但,皇上更希望你是一个既听话又有才华的人,这样才能为他所用。于是我的万千思绪只化作了一声叹息。这声叹息似乎将他从回忆中拉了回来。“好啊!”他淡笑着说道,“今夜月色很美,若不欣赏,岂不可惜!”我颔首,开始摇起桨来。他抬头望月,月亮似一轮大圆盘,比以往的月要圆上三分,它倚在黑夜的最高处,碾转着时光。“月还是那个月,不过人已不复从前了小童,可有酒?”他本是眼色萧索地望月,不过转而却是咧嘴一笑,要起酒来。“有酒,我去拿。”我起身,走向船舱,拿起一壶酒,连着两个碗,给他和我各倒一碗。他拿起碗,在手中转了两下,自言自语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复而看了看自己手中的碗,笑着说道“碗也行。”听得他这话,我心中的烦躁也瞬间消失殆尽。他转向我,大笑着说道“就为这月色,来,干!”我也笑了,将碗中的酒一饮而尽。这样的他,才是李白,才是那个诗仙李白!

高一作文素材(文化名人系列之(一)——李白) 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巨星,被历代文人称为“诗仙”,杜甫的诗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歌高度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 李白,字太白,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O1年)出生在中亚的碎叶;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李白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15岁时,学习剑术。20岁前后,在家乡的匡山读书,从友人学习纵横术。李白勤奋好学,“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在20岁以后,李白游历了蜀中不少名胜古迹。蜀中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李白开阔的襟怀,豪放的性格和对大自然的热爱。由干受纵横家和儒家思想影响,李白有着很强的事业心,希望建功立业;但他受道教和道家思想影响较深,又热切地向往着求仙学道的隐逸生活。这种矛盾的生活理想,在他身上最后形成二者兼顾的愿望,即“功成,名遂,身退”。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出三峡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当时正是开元盛世,国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前途充满了信心。那时的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通常是走科举考试的道路。此外,还有一条“终南捷径”,即通过求仙访道的隐居生活,扩大影响,引起朝廷重视,也可能被召去做官。李白豪放不羁,又抱负很大,自视甚高,不愿走科举道路,所以选择了一终南捷径。为此,李白在江陵拜访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并写了一篇《大鹏赋》,用寓言形式记叙这次会晤。此赋通过“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抒写了他远大的抱负。   李白在求仙访道的同时,很注意结交“豪雄”,即那些能够抗暴扶弱、仗义舍身的游侠人物。李白自己就“少任侠”,“轻财好施”。他在东游吴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散金三十万,周济生活困难的人。李白一生写了许多歌颂侠士的诗,赞美那些在国家危急关头,勇于舍身赴难而不居功、不贪恋爵禄的豪侠。如《侠客行》赞美侯赢、朱亥“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古风》第十首赞美鲁仲连“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并说“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他景慕这些历史人物,反映了他的性格、抱负和理想。”李白在游历中,很注意向乐府民歌学习,加上阅历的增长,使他的诗歌创作日益提高,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篇。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天开,碧水东流直北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再如《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景色,经过诗人别出心裁一番吟咏,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李白在学习乐府民歌时,创作了不少乐府诗。《长干行》第一首开头六句是:“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游戏)。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便成了比喻小儿女相亲相爱的著名成语。   开元十六年早春,李白来到湖北安陆。在这里,他和曾在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围师的孙女结婚,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他曾隐居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桃花岩,后又与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   开元二十四年,他去山东,又和孔巢父、韩准等人隐居祖徐山的竹溪,时人号为“竹溪六逸”。他写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表白自己此时的隐居是“养贤”而非遁世,是在等待时机。文章说,“奋其智能,愿为辅粥,使衰区大定,海县清一。”可见隐而不忘政事。开元二十二年,李白在襄阳,“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韩荆州即韩朝宗,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判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李白《与韩荆州书》是他初见韩时的一封自荐书。文章开头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赞美韩朝宗谦恭下士,识拔人才。接着毛遂自荐,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文章表现了李白“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气概和“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自负,以及他不卑不亢,“平交王侯”的性格。文章写得气势雄壮,广为传诵。在此期间,李白结识了比他大12岁的孟浩然。孟浩然以善写山水田园诗著名,二人一见如故。当他们分手时,李白写了著名的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开元二十四年,李白移家东鲁任城(今山东济宁),自己则继续往来各地,寻找政治出路。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他又举家南下,住到安徽南陵去了。不久,李白被朝廷征召去长安,临行时写的《南陵别儿童人京》一诗,表达了他踌躇满志和狂喜的心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长安,李白结识了任太子宾客的老诗人贺知章。贺知章对李白的《蜀道难》十分赞赏,“读未竟,称叹者数四”,认为此诗只有神仙才写得出来,因而称李白为“滴仙人”。《蜀道难》描绘了由秦人蜀途中的山川,一开头就以“噫呈*,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种充满磋叹的情调很快抓住了读者,中间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揉欲度愁攀援”等,竭力形容人蜀途中山川的高危险峻,再衬以“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的凄厉气氛,以及诗人的反复嗟叹,把蜀道的高危艰险渲染得十分突出而激荡人心。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进一步推荐,李白终于受到玄宗皇帝的亲自接见,并以翰林供奉的身份被安置在翰林院。翰林供奉的主要职责是为皇帝草拟文浩诏令之类文件。同时也迎合皇帝的兴趣,随时写些应景诗文。李白曾利用与玄宗接近的机会,向玄宗申述过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和主张。遗憾的是,这时的玄宗,已不是早年那个励精图治,能够任用贤才的开明君主,而是已经变成贪图享乐,不问政事的人了。他把“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请将”.深居官中,沉溺声色。玄宗曾一度受重李白,目的是要他写诗作词,供自己享乐。当玄宗觉得李白好言政事,不满足于当驯服的御用文人时,就疏远了他。从李白方面来说,玄宗之所以疏远他,与他那傲岸性格有关。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这种无视封建秩序的叛逆精神,显然是统治者所不喜欢的。相传,玄宗在便殿召见李自时,李白曾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是最有权势的一个大宦官,为解“脱靴”之恨,他挑拨杨贵妃说,李白《清平调》词中的“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二句,“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使杨贵妃由此深恨李自。他们都是玄宗最宠的人,在玄宗面前进谗言,自然会影响玄宗对李白的看法,何况对他进行中伤的,还有驸马张*等人。权臣贵成的谗毁,玄宗的疏远,使李白很苦闷,发出“行路难”的感叹。   天宝三载春,李白知道自己留在长安已不能再有所作为,于是上疏,“恳求归山”。玄宗没有挽留他,而是“赐金放还”。李白在长安实际上只有一年半时间。这期间,他亲眼看到朝政的黑暗腐败,以满腔忧愤写下了许多揭露和批判现实的诗篇,如《古风》第十五首,谴责统治阶级“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天宝三载,李白在东都洛阳认识了比他小11岁的诗人杜甫。杜甫“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其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与李白意气相投。他们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和杜甫分别后,李白又在漫游中度过了10年。这时,他因夫人许氏早已去世,又在广州梁国(在今河南开封)与相门之女宗氏结婚,并常住于此,所以他说:“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国”。以梁园为中心,李白往南到过越中,往北去过幽州,有不少地方,如金陵等地,则是旧地重游。他的漫游,一是求仙访道,一是欣赏大自然的美。他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此外也是寻求为国效力的机会。他在《梁园吟》中说:“东山高卧时走来,欲济苍生应未晚。”这个时期,朝政更加黑暗,把持朝政大权的宰相李林甫,大兴冤狱,打击迫害正直贤能的官员。目睹国是日非,李白内心的痛苦也与日俱增。但他决不向权贵屈膝,在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他写道:“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的高尚人格。他还写了许多揭露和鞭挞黑暗现实的诗篇。《远离别》对玄宗宠信李林甫等奸臣,大权旁落,提出警告:“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北风行》批判了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而挑起的对奚、契丹等少数民族的战争。

远远的,我看见一身素衣的青莲居士。 漫步于河畔,我注视他怅望江天的姿势。“恰似飞燕倚新妆”,一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和杨玉环的一句嗔语,把一个极度辉煌的人生滑落到社会的底层。 “香车宝马”,“誓取楼兰”,“杀敌报国”,他苦笑,泪水在无声中滑落。低头轻抚生锈的宝剑,奔腾的壮志又如未灭的火把熊熊燃烧起来。呵!自己有多么无知,四次出蜀,挥金巨万,万里山河,游履迨遍。本以为金殿之上让高力士脱靴,杨玉环磨墨,已注定了自己的一生在富贵荣华之中。可是,“太白星精”又怎样?满腹锦绣又怎样?抵得了杨贵妃又一句对李隆基的悄悄话吗?好恨!好恨! 我的心里忽然有一根弦被这愁苦折磨的一代诗仙拨动了。 我走上前去。他愕然注视着我。 “诗仙,您的那句‘可怜飞燕倚新妆’,究竟有无亵渎杨玉环之意呢?” “我是被冤枉的。真是愚哉斯言。本以为千年之后,我的冤屈已被涤清,没想到蒙于我身的耻辱尚未被冗长的岁月消逝。我本是以飞燕之轻比杨玉环,她实在是我眼中的仙子,我何敢有辱她之语?”说完,他的眼光久久停驻在空旷的河面上,深深的,似一把利剑,将要穷透时间与空间,把李隆基的心剖开来,看一看,他为何不相信他的话呢? “太白,李隆基相信了杨玉环的话,而以为你只是狡辩之辞,你恨他吗?” “如果一个人从荣华的峰巅一下跌到了谷地,而且永远过着潦倒的生活,你难道不恨吗?可毕竟李隆基与杨玉环是夫妇,夫妇之亲有如天地,一个人的判断有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感情上的亲疏,他信了杨玉环,而认为我不忠,这是一个悲哀,我的悲哀,也是李隆基的悲哀,乃至整个国家的悲哀。” 青莲居士踏着夕阳的余晖走了。一个孤独的身影从我的视野中渐渐消失。 我静静地伫立在河边。我想起了屈原,想起了比干,想起了屈死于谄言中的每个忠臣。感情的亲疏使昏君们相信近臣的花言,爱妃的巧语,而每一个如此的君王无不蹈覆国的命运。而对于我们,难道没有一些可以借鉴之处吗? 我低了头,看看哪一滴是李白的泪水。 点评:本文是一篇情理兼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李白的一句诗“恰似飞燕倚新妆”为切入点,与李白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面对面的对话,巧妙不失自然,虚幻而又可信。一句“恰似飞燕倚新妆”,由于李隆基与爱妃的亲近和与李白的疏远,而听信爱妃,误解李白,从而形象地告诉我们,李白的悲剧就是由感情的亲疏造成的,更可贵的是,作者由李白而屈原,由屈原而比干,敏锐看出并深刻指出这种悲剧不是某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历史悲剧、社会悲剧。作者以点带面,由点到面,拓宽了文章的主题,提升了文章的品位,并且发人深省,催人猛醒。 本文不仅句句入理,而且字字关情,作者深沉的感叹和惋惜充盈字里行间。题目“李白的泪水”委婉含蓄,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有几分悬念,几多无奈,几丝叹惋,而且本身就蕴含着作者自己的一把辛酸泪。文章末句“我低了头,看看哪一滴是李白的泪水”,从结构上说,这一句巧妙点题,使文章有开有合,有放有收。从内容上说,虽则十几个字,却沉甸甸的,一个“低”字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心情,深广的忧郁,而“哪一滴”又形象地告诉我们,流下辛酸泪的何止李白一人!杜甫我想握住你的手在梦中,不知多少次,那双手,苍老的,皮肤已经打皱了,似乎在诉说主人一生的饱经风霜。但那双手依然有力,青绿色的血管依稀可见,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张力。无数次,我多么想握住这双手,可那都是在梦中。又是一个细雨朦朦的深秋,脚下色湿的梧桐发出了响声,低低的声音。细雨有点模糊我的视线,可隐约中我看到了那几个苍劲挺拔的大字“杜甫草堂。”我一阵狂喜,加紧了步伐。梦中的手在我脑海中清晰地浮现,那双手的主人就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强烈地吸引着我。我多想握住你的手啊!让我感受一下这神奇的手。这手写下了多少千古鸿文!多少名诗在这手下诞生!笔底波澜,民间疾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这不正是你的写照吗?那句话我已烂熟于胸。“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具倶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无数人感动、折服。这是一个怎样宽广的胸怀啊?这是一颗怎样仁厚的赤子之心啊?就让我握住你的手吧,让我摸摸那青绿色的血管。是的,我是如此渴望握住你的手,让我抚平那皱纹,让我给那双冰凉的手带去一丝丝的温度。人们都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这样的吗?你就是个反例。一生坎坷,仕途多舛,穷困潦倒,可你的心中一直装着老百姓啊。在你受冻的时候,你想着用铁枕盖天下苍生;在你受饿的时候,你想着用米饭喂黎民百姓。当你的儿子因饥寒交迫而死时,我看到你的那双受在颤抖着,当目睹民间疾苦时,我看到你的内心在震颤。让我握住你的手吧。那双受冻的手是否寒冷依旧?那双操劳的手是否皱纹密布?你知道吗?我生活的年代在21世纪,时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我快十八了,早已过了及笄之年,可是我有些迷茫。在如今多元文化的时代,在走向成人的道路上,我有些彷徨。我知道你的那双手能带给我力量,给我指明一条道路。因而,我更迫切地想要亲近你、抚摸它。怀揣着激动、兴奋、紧张,我跨过门槛,我看见了,那双大手,那炯炯有神的双眼。可是顷刻,一切如泡沫般,幻化消失,只留下匾上的大字“文章留后人,草堂著千秋。”当我再次睁开眼,窗上已结成了密密的一张网,我的脸颊已布满泪水

李白和杜甫议论文800字怎么读

你也是这作业呀?报纸吧?

近了,近了我独立岸边,看着眼前的那团黑影,一点点清晰,是名成年男子。他一袭青衫,左手提一酒壶,腰上别着一把剑,醉醺醺地朝这边走来。他仰头,将壶中剩下的酒,一饮而尽,他大笑地说到,好酒!眼看着他就要倒,我连忙上前扶住他。“先生”我低低唤道。他摆了摆手,说道“扶我到船上去吧!”到了船上,我二人皆坐下,他这才问我“你是何人?”“江上小童”我淡淡地答道“只因喜江上月色,故想泛舟湖上,一饱眼福。不知先生可有兴趣?”“泛舟湖上?”他喃喃地说到,眼神空洞。我静静地看着他,他,也曾意气风发,想要一展抱负。可,帝王无情,他可让你如临云端,亦可让你堕入地狱。上下之间,不过是贵妃一句嗔话,不过是同僚的嫉妒之词,不过是不愿与官场同流合污。你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你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你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可现实的黑暗使你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你窒息,你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天子呼来不上船。”让杨贵妃研磨,让高力士脱靴。你做了或许皇上都不曾做的事。然而你忘了,皇帝的尊严是不容侵犯的。你有才华,这很好。但,皇上更希望你是一个既听话又有才华的人,这样才能为他所用。于是我的万千思绪只化作了一声叹息。这声叹息似乎将他从回忆中拉了回来。“好啊!”他淡笑着说道,“今夜月色很美,若不欣赏,岂不可惜!”我颔首,开始摇起桨来。他抬头望月,月亮似一轮大圆盘,比以往的月要圆上三分,它倚在黑夜的最高处,碾转着时光。“月还是那个月,不过人已不复从前了小童,可有酒?”他本是眼色萧索地望月,不过转而却是咧嘴一笑,要起酒来。“有酒,我去拿。”我起身,走向船舱,拿起一壶酒,连着两个碗,给他和我各倒一碗。他拿起碗,在手中转了两下,自言自语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复而看了看自己手中的碗,笑着说道“碗也行。”听得他这话,我心中的烦躁也瞬间消失殆尽。他转向我,大笑着说道“就为这月色,来,干!”我也笑了,将碗中的酒一饮而尽。这样的他,才是李白,才是那个诗仙李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