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语文课程论文3000字怎么写的

发布时间:2024-08-27 05:52:16

语文课程论文3000字怎么写的

说实话,教学论文的撰写就如学生习作,如何选材立意、布局谋篇,其实是没有技巧的,不是靠谁能教会或者有什么秘诀可以授受的。不管你多么卖力地讲授写作技巧,多么喋喋不休地传授方法,效果总是有限或者是很有限的。经验证明,写作是通过历练而能自通的一一种能力,撰写教学论文也如此。惟有教师勤写苦练,才能闯出自己的路子,亮出自己的风格。  通过本章,如果能帮助教师打开那么一扇天窗,去认识生活、去审视教学实践,激发涂鸦的热情,养成一种工作并思考着的状态,也就如愿了。就如著名诗人舒婷所说:“诗歌只是一粒种子,花朵是你自己培育出来的。”还有一句话说得好“课改没有正确的答案,但会留下我们共同探索的足迹。”愿我们今天的耕耘,为不久的将来编织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的可喜图景。第一节 撰写语文教学论文的基本常识  语文教育教学论文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基础与缩影。特别是在新课程推行的今天,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实践和研究,并把实践中的感性素材,通过归纳整理、概括提炼,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这样既有助于先进的教学思想的传播,新的教学方法的推广,又有助于教师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因为教育教学论文是教师经过实践研究、收集资料、分析综合、理论论证等过程的产物,是以文字为媒介把研究成果固定下来、表述出来的一种载体,所以撰写的过程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了解一下撰写的基本常识也是有必要的。再说,近几年语文教师撰写教学论文的积极性很高,论文的数量很多,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比如泛泛而谈的多,深入剖析的少;坐而论道的多,策略建议的少;穿新鞋走老路的多,有创意有个性的少;拼凑的多,思考的少;等等。这样说来,也有必要让我们共同去思考探讨提高教学论文的质量问题,共同为“撰写出有事实、有理论、有对策的教学论文”而努力,尽量使教学论文内容鲜活、剖析深入、见解真实。  一、语文教学论文的种类  从论文的内容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对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文章。这类论文有对语文教学的性质这一命题作阐述与解释的,例如:《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3期《审视“语文”》(作者: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就是从“精神的家园”、“感性的语文”、“儿童的语文”、“民族的语文”和“生活的语文”几个方面论述了“语文是什么?”这一命题;有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思考与解释,笔者的《悟什么  怎么悟》(发表于2004年8期《教学月刊》)当属此列;或是站在新的理论高度、用新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某些问题,例如,批评语文教学满堂灌、机械练等不足,倡导对话教学,《教学月刊》总第41期中的《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就论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的观点。  第二,收集、整理一些分散的材料,使之系统化,用新观点、新方法加以论证,得出新结论。例如,收集各国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寻找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年第5期有篇题为《中美阅读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比较》的文章,就是在“多”和“活”上分析了美国阅读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特点。  第三,对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有这样那样的,或大或小的体会,总有自己的得意之处,及时总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便也成了教学论文。这类论文比例最高,打开我们手中的语文教学杂志,有三分之二的文章就属此列。例如,《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上的“课例剖析”、“教艺例谈”、“教改探索”、“教改尝试”和“教学反思”等栏目登载的几乎都是一线教师的实践所感,记录着广大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执着追求的足迹,镌刻着一位位热血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叩问与咀嚼。  从论文撰写的形式来看,狭义上的教学论文就是指围绕某一论点运用论据进行论证的文字表达。广义上的教学论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 报告性教学论文。如课题研究报告、教学调查报告等。  第二, 论辩性教学论文。此类论文论点明确,论述充分,学术味浓。  第三, 经验型教学论文。此类论文实用性强,如:教学案例、教学叙事、课堂教学评课稿。  第四, 随感式教学论文。如:读后感,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教学日记等。  从严格意义上说,第三、第四类教学文章可能还不能登“教学论文”之雅堂,有的专家根本不把后两类的文章称作“教学论文”,晋升职称等评审也没有高看这两类文章,但实际上,后两类的教学论文才真正属于教师自己的,而且是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必不可少的平台。  下面先谈谈撰写第一类和第二类教学论文的基本常识。  二、语文教学论文的基本结构  (一)题目  题目是教学论文的窗户,它应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一个好的题目让人一对视,顿生好感,引发阅读兴趣,发挥很好的广告效应。比如“磨你千遍也不厌倦——我的《只有一个地球》成长纪实”寓庄于谐,大俗中透出大雅,不仅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且让读者顿生阅读期待之情。好的题目应是用精辟的语言来阐明自己打算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用准确的语言恰当地反映此文章研究的范围及所达到的深度。例如“创新阅读不是‘大话’阅读”,一看就明了文章将对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创造性与严肃性上进行论述。又如“以小学语文为例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剖析”使读者一看便知研究的中心内容。所以,题目引用语要确切、简洁、精炼、通俗和新颖,使内行人看得明白,外行人也能有所理解。  1、准确。论文的题目和内容要名实相符,也就是说,题目要能准确地反映论文所研究的内容,少用大而统之的术语,比如“浅谈┉┉”“试论┉┉”等表述显得平庸而空泛。一篇论文的题目可以是明确点明题意的,如《低年级课堂呼唤理性的激励性评价》;也可以是不明确点出题意的,如《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几种途径》,哪几个途径不具体指明;还可以问题式的,如《低段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无论用哪种形式,题目都应该能确切地反映所要研究的问题,反映所要论述的内容,切忌穿靴带帽唱高调。请看这样二个题目:“聆听生命的呼唤——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观”(文章从“认识生命之源、感受生命之趣、理解生命之谛”三方面来论述);还有一个题目是“让童心在课堂上飞扬”,这两个题目立足点都太宏观,涉及的范围也很大,没有反映出要论述的理念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2、简炼。题目要简短明了,使人看了一目了然,马上就能明白作者想要论述的问题。如果题目过长,或过于拗口,就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期待,如《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效果的比较实验》,这个题目就显得太冗长了,可以改成《中学语文教学中三种教法的比较实验》,省去十个字,题目更简短明确,也没有违背原来的题意,阅读者看了,同样能理解论文所要研究、阐述的问题。比如有一次我想就如何理解“把握语文教育特点”这一规律谈些浅见,开始时想以“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为题,但发现这样的题目太大太没有针对性,最后就以“悟什么?怎么悟?”为标题,以“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思考”为副标题,才觉得简明扼要地把意思表达清楚了。  3、新颖。教学是在不断发展,探索也是永无止境的。教学论文的题目如果只是复制前人的话语,教学研究就难以发展。因此,要敏锐地把握教学动态,学习有创意地表达。比如“教学的原生态”、“预设与生成”、“绿色课堂”等等词语非常有表现力。题目要亮丽、醒目,有时可以巧借名句,如“一语天然万古新“、“未成曲调先有情”、“巧把金针度与人”;有时可以妙用修辞,如“眼睛上的窗帘”、“飞扬个性天地,栖居心灵空间”;有时可以反弹琵琶,如“近墨者未必黑”;有时还可以巧改古诗、歌词为题,如:“你看,你看,试卷的脸在悄悄地改变”“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拿什么评价你,我的孩子”“乱:怎一个怕字了得”“佳词妙句巧点击,片言只语总相宜”。当然,想拥有一个既有创意又确切的题目,这需要以稳实的研究、丰厚的积淀、深透的开掘作为基础。  4、巧设题记。如果有必要,可以巧设题记。题记可以是两句小诗,可以是一句格言,也可以是短小的寄语。只要能形象、贴切地体现写作意图,并让读者感受到在笔墨挥动之间,处处流淌着墨韵书香。比如《贾老师教语文》的题记很有意思:当年,我为了生活而走上了教育工作岗位;如今,让我离开这三尺讲台,我将一刻也无法生活。又如《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每一篇阅读教学案例前都有高林生老师的题记,撷取一个题记与大家分享:“教人医术者说:要想让别人知道人体的构造,首先你得拿起手术刀,一刀一刀地解剖给人家看;教人武功者说: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自己去摸爬滚打才有可能得到真功夫;教人武功与医术如此,教人学习语言文字大概也是这个理。”  (二)提要  “提要”也称“摘要”,就是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要地概括出来,使读者了解论文概貌,以确定其有无阅读价值。提要以二三百字为宜,不要过长。例如《低年级课堂呼唤理性的激励性评价》的【内容摘要】在新理念的倡导下,低年级课堂呈现出热衷于无原则激励性评价的现象。本文通过四个典型案例的阐述,对激励性评价做了深刻冷静的反思,旨在呼唤老师们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语,使其发挥应有的功效。  一般较短的论文(三千字以下)可不写提要。  (三)绪论  绪论(也称引论、引言、前言、序言)--提出观点。对本论内容加以简要介绍,把中心论点准确地概括出来。如果是语文教学研究报告,应该概述研究该课题的动机、目的、意义和主要方法,指出前人或旁人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种程度,哪些尚未解决,说明自己研究这个问题的主要成果和贡献。绪论文字要简洁、明确、具体,使人看到绪论,就知道本文的基本价值。请看吕树炯老师写的《语文教学残缺之美之鉴赏》的绪论:追求完美是艺术亘古不变的主题,但任何一件艺术作品几乎都无法达到完美。因为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种遗憾的美,一种残缺的美。古希腊著名雕塑作品“断臂维纳斯”的不可超越的美就来自于它的断臂,来自于它的残缺。据说一位著名雕塑家化了很大心血为维纳斯续上手臂,可结果却似狗尾续貂,原来的令人目眩的美荡然无存。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同样不可能达到完美。在语文教学中,“残缺”之美能使课堂教学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再请看《小学语文主题拓展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绪论:小学语文主题拓展教学旨在通过提升语文教学理念,拓宽可供学生利用的教学资源,营造开放的新型学习环境,构建适合学生多元发展的教学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兴趣,张扬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里的“主题”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中心”,而“拓展”,则意味着开放,所以“主题拓展”,就是有中心地开放,在开放中体现意义的联结、情感的延续。一句话,小学语文主题拓展教学就是探讨以主题统帅全程、立体开放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方式,其固有特征表现在:主题性:主题拓展需要广泛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和资源,但在选择利用其他语文课程资源时要努力把握拓展的中心价值,强调以意义统帅文本,以情感引领过程,追求学习体验的深刻和专一。综合性:要改变单一文本、单一目标的常规学习思路,改造常见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在开放、立体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情感体验、个性化价值观形成等多元素养发展的过程。实践性:指主题拓展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参与活动的全程,从主题的筛选、方法的选择、方向的论证,乃至整个学习过程,都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实践、自主体验,真正体现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的语文教育特点。  (四)本论  本论(正文)--进行论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论点作分析说明。以事实、数据和有关理论作为论据,按思辨的规则进行推理,展开论证。  这一部分是教学论文展开论题、分析问题的主体部分,阐明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必然联系,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科学性、正确性,以最大限度说服读者、感染读者。因此,这部分内容应当丰富、翔实,观点要与材料一致,论述的先后次序,推理的层次,都要根据事理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做到有条不紊。所以这部分要求做到结构层次性、论证逻辑性和论据丰富性。  如果是语文教学研究报告,这部分是教师表达教学研究成果的主体。这部分的关键在于论证,包括课题的提出,对解决问题的设想、研究过程(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主要数据)、研究结果等。  本论部分要注意理论的运用和逻辑推理,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衔接,注意主次,抓住本质。如果结构比较复杂,在中心论点提出后,还要将其分解,按照不同的层次设置若干分论点或小论点,可加小标题,使用序号书写风格要保持统一。试举笔者写的《论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无为与有为》,希望能印证以上观点。  作文教学似乎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堡垒,成为我们的围城,我们总在突围,方法林林总总,流派形形色色,可我们总感到不尽人意,为什么?原因很复杂,最根本的是我们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所谓简单问题复杂化,指对作文教学的定位,太把作文当作作文。小学生为什么要习作?其一,是语言文字的运用练笔。其二,是因为他们要发表自己的生活感受,要表达对周围的看法,他们只要有触发点,并把它们写下来,就是作文。但是,由于习惯心理定势使然,更何况为了应试,作文教学功利化,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习作与主题明、立意深、构思巧、取材新挂钩,潜意识中整齐划一地向优秀作文看齐,所以一味拔高要求,还写不通句子,就要求写段、写篇,还写不清楚、写不明白,就要求生动形象,就如孩子不会走就要求跑、跳,结果导致畸形发展。对作文教学人为的“恶炒”、“升值”使学生视作文为海市蜃楼,可望不可及,从而产生消极、失语。这不是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吗?  复杂问题简单化,指对作文教学改革的研究上,在具体的作文教学策略上,有认识简单化倾向,有的认为小学生习作训练只要有所感就写得出,有的认为认识事物的能力发展了同时也发展了表达能力,有的一味强调阅读积累、读中悟写。这种一维的思考方式,把作文教学中的复杂现象简化成单一的因果关系,从纯粹概念中看似辩证地推导出现实来,其实脱离学生认知规律、学习实际,把理想中的完美(如只要从观察获得内容,就能写出文章来)作为标准或依据来解释小学生的作文现实,其结果必然是苍白无力。

第一对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文章。这类论文有对语文教学的性质这一命题作阐述与解释的例如《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3期《审视“语文”》作者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就是从“精神的家园”、“感性的语文”、“儿童的语文”、“民族的语文”和“生活的语文”几个方面论述了“语文是什么”这一命题有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思考与解释笔者的《悟什么 怎么悟》发表于2004年8期《教学月刊》当属此列或是站在新的理论高度、用新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某些问题例如批评语文教学满堂灌、机械练等不足倡导对话教学《教学月刊》总第41期中的《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就论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的观点。 第二收集、整理一些分散的材料使之系统化用新观点、新方法加以论证得出新结论。例如收集各国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寻找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年第5期有篇题为《中美阅读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比较》的文章就是在“多”和“活”上分析了美国阅读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特点。 第三对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有这样那样的或大或小的体会总有自己的得意之处及时总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便也成了教学论文。这类论文比例最高打开我们手中的语文教学杂志有三分之二的文章就属此列。例如《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上的“课例剖析”、“教艺例谈”、“教改探索”、“教改尝试”和“教学反思”等栏目登载的几乎都是一线教师的实践所感记录着广大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执着追求的足迹镌刻着一位位热血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叩问与咀嚼。 从论文撰写的形式来看狭义上的教学论文就是指围绕某一论点运用论据进行论证的文字表达。

语文课程论文3000字怎么写

抓住论文的主题来写,实在想不出来,就去参考网络。祝你顺利!

语文就是生活论综观你观念,了解清楚

第一对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文章。这类论文有对语文教学的性质这一命题作阐述与解释的例如《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3期《审视“语文”》作者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就是从“精神的家园”、“感性的语文”、“儿童的语文”、“民族的语文”和“生活的语文”几个方面论述了“语文是什么”这一命题有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思考与解释笔者的《悟什么 怎么悟》发表于2004年8期《教学月刊》当属此列或是站在新的理论高度、用新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某些问题例如批评语文教学满堂灌、机械练等不足倡导对话教学《教学月刊》总第41期中的《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就论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的观点。 第二收集、整理一些分散的材料使之系统化用新观点、新方法加以论证得出新结论。例如收集各国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寻找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年第5期有篇题为《中美阅读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比较》的文章就是在“多”和“活”上分析了美国阅读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特点。 第三对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有这样那样的或大或小的体会总有自己的得意之处及时总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便也成了教学论文。这类论文比例最高打开我们手中的语文教学杂志有三分之二的文章就属此列。例如《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上的“课例剖析”、“教艺例谈”、“教改探索”、“教改尝试”和“教学反思”等栏目登载的几乎都是一线教师的实践所感记录着广大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执着追求的足迹镌刻着一位位热血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叩问与咀嚼。 从论文撰写的形式来看狭义上的教学论文就是指围绕某一论点运用论据进行论证的文字表达。

语文课程论文3000字怎么写好

说实话,教学论文的撰写就如学生习作,如何选材立意、布局谋篇,其实是没有技巧的,不是靠谁能教会或者有什么秘诀可以授受的。不管你多么卖力地讲授写作技巧,多么喋喋不休地传授方法,效果总是有限或者是很有限的。经验证明,写作是通过历练而能自通的一一种能力,撰写教学论文也如此。惟有教师勤写苦练,才能闯出自己的路子,亮出自己的风格。  通过本章,如果能帮助教师打开那么一扇天窗,去认识生活、去审视教学实践,激发涂鸦的热情,养成一种工作并思考着的状态,也就如愿了。就如著名诗人舒婷所说:“诗歌只是一粒种子,花朵是你自己培育出来的。”还有一句话说得好“课改没有正确的答案,但会留下我们共同探索的足迹。”愿我们今天的耕耘,为不久的将来编织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的可喜图景。第一节 撰写语文教学论文的基本常识  语文教育教学论文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基础与缩影。特别是在新课程推行的今天,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实践和研究,并把实践中的感性素材,通过归纳整理、概括提炼,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这样既有助于先进的教学思想的传播,新的教学方法的推广,又有助于教师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因为教育教学论文是教师经过实践研究、收集资料、分析综合、理论论证等过程的产物,是以文字为媒介把研究成果固定下来、表述出来的一种载体,所以撰写的过程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了解一下撰写的基本常识也是有必要的。再说,近几年语文教师撰写教学论文的积极性很高,论文的数量很多,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比如泛泛而谈的多,深入剖析的少;坐而论道的多,策略建议的少;穿新鞋走老路的多,有创意有个性的少;拼凑的多,思考的少;等等。这样说来,也有必要让我们共同去思考探讨提高教学论文的质量问题,共同为“撰写出有事实、有理论、有对策的教学论文”而努力,尽量使教学论文内容鲜活、剖析深入、见解真实。  一、语文教学论文的种类  从论文的内容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对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文章。这类论文有对语文教学的性质这一命题作阐述与解释的,例如:《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3期《审视“语文”》(作者: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就是从“精神的家园”、“感性的语文”、“儿童的语文”、“民族的语文”和“生活的语文”几个方面论述了“语文是什么?”这一命题;有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思考与解释,笔者的《悟什么  怎么悟》(发表于2004年8期《教学月刊》)当属此列;或是站在新的理论高度、用新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某些问题,例如,批评语文教学满堂灌、机械练等不足,倡导对话教学,《教学月刊》总第41期中的《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就论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的观点。  第二,收集、整理一些分散的材料,使之系统化,用新观点、新方法加以论证,得出新结论。例如,收集各国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寻找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年第5期有篇题为《中美阅读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比较》的文章,就是在“多”和“活”上分析了美国阅读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特点。  第三,对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有这样那样的,或大或小的体会,总有自己的得意之处,及时总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便也成了教学论文。这类论文比例最高,打开我们手中的语文教学杂志,有三分之二的文章就属此列。例如,《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上的“课例剖析”、“教艺例谈”、“教改探索”、“教改尝试”和“教学反思”等栏目登载的几乎都是一线教师的实践所感,记录着广大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执着追求的足迹,镌刻着一位位热血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叩问与咀嚼。  从论文撰写的形式来看,狭义上的教学论文就是指围绕某一论点运用论据进行论证的文字表达。广义上的教学论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 报告性教学论文。如课题研究报告、教学调查报告等。  第二, 论辩性教学论文。此类论文论点明确,论述充分,学术味浓。  第三, 经验型教学论文。此类论文实用性强,如:教学案例、教学叙事、课堂教学评课稿。  第四, 随感式教学论文。如:读后感,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教学日记等。  从严格意义上说,第三、第四类教学文章可能还不能登“教学论文”之雅堂,有的专家根本不把后两类的文章称作“教学论文”,晋升职称等评审也没有高看这两类文章,但实际上,后两类的教学论文才真正属于教师自己的,而且是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必不可少的平台。  下面先谈谈撰写第一类和第二类教学论文的基本常识。  二、语文教学论文的基本结构  (一)题目  题目是教学论文的窗户,它应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一个好的题目让人一对视,顿生好感,引发阅读兴趣,发挥很好的广告效应。比如“磨你千遍也不厌倦——我的《只有一个地球》成长纪实”寓庄于谐,大俗中透出大雅,不仅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且让读者顿生阅读期待之情。好的题目应是用精辟的语言来阐明自己打算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用准确的语言恰当地反映此文章研究的范围及所达到的深度。例如“创新阅读不是‘大话’阅读”,一看就明了文章将对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创造性与严肃性上进行论述。又如“以小学语文为例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剖析”使读者一看便知研究的中心内容。所以,题目引用语要确切、简洁、精炼、通俗和新颖,使内行人看得明白,外行人也能有所理解。  1、准确。论文的题目和内容要名实相符,也就是说,题目要能准确地反映论文所研究的内容,少用大而统之的术语,比如“浅谈┉┉”“试论┉┉”等表述显得平庸而空泛。一篇论文的题目可以是明确点明题意的,如《低年级课堂呼唤理性的激励性评价》;也可以是不明确点出题意的,如《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几种途径》,哪几个途径不具体指明;还可以问题式的,如《低段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无论用哪种形式,题目都应该能确切地反映所要研究的问题,反映所要论述的内容,切忌穿靴带帽唱高调。请看这样二个题目:“聆听生命的呼唤——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观”(文章从“认识生命之源、感受生命之趣、理解生命之谛”三方面来论述);还有一个题目是“让童心在课堂上飞扬”,这两个题目立足点都太宏观,涉及的范围也很大,没有反映出要论述的理念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2、简炼。题目要简短明了,使人看了一目了然,马上就能明白作者想要论述的问题。如果题目过长,或过于拗口,就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期待,如《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效果的比较实验》,这个题目就显得太冗长了,可以改成《中学语文教学中三种教法的比较实验》,省去十个字,题目更简短明确,也没有违背原来的题意,阅读者看了,同样能理解论文所要研究、阐述的问题。比如有一次我想就如何理解“把握语文教育特点”这一规律谈些浅见,开始时想以“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为题,但发现这样的题目太大太没有针对性,最后就以“悟什么?怎么悟?”为标题,以“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思考”为副标题,才觉得简明扼要地把意思表达清楚了。  3、新颖。教学是在不断发展,探索也是永无止境的。教学论文的题目如果只是复制前人的话语,教学研究就难以发展。因此,要敏锐地把握教学动态,学习有创意地表达。比如“教学的原生态”、“预设与生成”、“绿色课堂”等等词语非常有表现力。题目要亮丽、醒目,有时可以巧借名句,如“一语天然万古新“、“未成曲调先有情”、“巧把金针度与人”;有时可以妙用修辞,如“眼睛上的窗帘”、“飞扬个性天地,栖居心灵空间”;有时可以反弹琵琶,如“近墨者未必黑”;有时还可以巧改古诗、歌词为题,如:“你看,你看,试卷的脸在悄悄地改变”“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拿什么评价你,我的孩子”“乱:怎一个怕字了得”“佳词妙句巧点击,片言只语总相宜”。当然,想拥有一个既有创意又确切的题目,这需要以稳实的研究、丰厚的积淀、深透的开掘作为基础。  4、巧设题记。如果有必要,可以巧设题记。题记可以是两句小诗,可以是一句格言,也可以是短小的寄语。只要能形象、贴切地体现写作意图,并让读者感受到在笔墨挥动之间,处处流淌着墨韵书香。比如《贾老师教语文》的题记很有意思:当年,我为了生活而走上了教育工作岗位;如今,让我离开这三尺讲台,我将一刻也无法生活。又如《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每一篇阅读教学案例前都有高林生老师的题记,撷取一个题记与大家分享:“教人医术者说:要想让别人知道人体的构造,首先你得拿起手术刀,一刀一刀地解剖给人家看;教人武功者说: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自己去摸爬滚打才有可能得到真功夫;教人武功与医术如此,教人学习语言文字大概也是这个理。”  (二)提要  “提要”也称“摘要”,就是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要地概括出来,使读者了解论文概貌,以确定其有无阅读价值。提要以二三百字为宜,不要过长。例如《低年级课堂呼唤理性的激励性评价》的【内容摘要】在新理念的倡导下,低年级课堂呈现出热衷于无原则激励性评价的现象。本文通过四个典型案例的阐述,对激励性评价做了深刻冷静的反思,旨在呼唤老师们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语,使其发挥应有的功效。  一般较短的论文(三千字以下)可不写提要。  (三)绪论  绪论(也称引论、引言、前言、序言)--提出观点。对本论内容加以简要介绍,把中心论点准确地概括出来。如果是语文教学研究报告,应该概述研究该课题的动机、目的、意义和主要方法,指出前人或旁人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种程度,哪些尚未解决,说明自己研究这个问题的主要成果和贡献。绪论文字要简洁、明确、具体,使人看到绪论,就知道本文的基本价值。请看吕树炯老师写的《语文教学残缺之美之鉴赏》的绪论:追求完美是艺术亘古不变的主题,但任何一件艺术作品几乎都无法达到完美。因为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种遗憾的美,一种残缺的美。古希腊著名雕塑作品“断臂维纳斯”的不可超越的美就来自于它的断臂,来自于它的残缺。据说一位著名雕塑家化了很大心血为维纳斯续上手臂,可结果却似狗尾续貂,原来的令人目眩的美荡然无存。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同样不可能达到完美。在语文教学中,“残缺”之美能使课堂教学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再请看《小学语文主题拓展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绪论:小学语文主题拓展教学旨在通过提升语文教学理念,拓宽可供学生利用的教学资源,营造开放的新型学习环境,构建适合学生多元发展的教学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兴趣,张扬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里的“主题”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中心”,而“拓展”,则意味着开放,所以“主题拓展”,就是有中心地开放,在开放中体现意义的联结、情感的延续。一句话,小学语文主题拓展教学就是探讨以主题统帅全程、立体开放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方式,其固有特征表现在:主题性:主题拓展需要广泛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和资源,但在选择利用其他语文课程资源时要努力把握拓展的中心价值,强调以意义统帅文本,以情感引领过程,追求学习体验的深刻和专一。综合性:要改变单一文本、单一目标的常规学习思路,改造常见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在开放、立体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情感体验、个性化价值观形成等多元素养发展的过程。实践性:指主题拓展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参与活动的全程,从主题的筛选、方法的选择、方向的论证,乃至整个学习过程,都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实践、自主体验,真正体现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的语文教育特点。  (四)本论  本论(正文)--进行论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论点作分析说明。以事实、数据和有关理论作为论据,按思辨的规则进行推理,展开论证。  这一部分是教学论文展开论题、分析问题的主体部分,阐明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必然联系,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科学性、正确性,以最大限度说服读者、感染读者。因此,这部分内容应当丰富、翔实,观点要与材料一致,论述的先后次序,推理的层次,都要根据事理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做到有条不紊。所以这部分要求做到结构层次性、论证逻辑性和论据丰富性。  如果是语文教学研究报告,这部分是教师表达教学研究成果的主体。这部分的关键在于论证,包括课题的提出,对解决问题的设想、研究过程(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主要数据)、研究结果等。  本论部分要注意理论的运用和逻辑推理,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衔接,注意主次,抓住本质。如果结构比较复杂,在中心论点提出后,还要将其分解,按照不同的层次设置若干分论点或小论点,可加小标题,使用序号书写风格要保持统一。试举笔者写的《论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无为与有为》,希望能印证以上观点。  作文教学似乎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堡垒,成为我们的围城,我们总在突围,方法林林总总,流派形形色色,可我们总感到不尽人意,为什么?原因很复杂,最根本的是我们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所谓简单问题复杂化,指对作文教学的定位,太把作文当作作文。小学生为什么要习作?其一,是语言文字的运用练笔。其二,是因为他们要发表自己的生活感受,要表达对周围的看法,他们只要有触发点,并把它们写下来,就是作文。但是,由于习惯心理定势使然,更何况为了应试,作文教学功利化,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习作与主题明、立意深、构思巧、取材新挂钩,潜意识中整齐划一地向优秀作文看齐,所以一味拔高要求,还写不通句子,就要求写段、写篇,还写不清楚、写不明白,就要求生动形象,就如孩子不会走就要求跑、跳,结果导致畸形发展。对作文教学人为的“恶炒”、“升值”使学生视作文为海市蜃楼,可望不可及,从而产生消极、失语。这不是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吗?  复杂问题简单化,指对作文教学改革的研究上,在具体的作文教学策略上,有认识简单化倾向,有的认为小学生习作训练只要有所感就写得出,有的认为认识事物的能力发展了同时也发展了表达能力,有的一味强调阅读积累、读中悟写。这种一维的思考方式,把作文教学中的复杂现象简化成单一的因果关系,从纯粹概念中看似辩证地推导出现实来,其实脱离学生认知规律、学习实际,把理想中的完美(如只要从观察获得内容,就能写出文章来)作为标准或依据来解释小学生的作文现实,其结果必然是苍白无力。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3000字怎么写的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课,公共课的位置决定了它在高校学科体系中不被教师和学生重视现状的出现。特别是外语院校,由于外语专业课的难度和对学生要求不断提高,学习压力逐渐加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明显不高。而汉语作为母语对于学习外语的基础作用因此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与知识经济时代提倡培养高智能、高素质国际化的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也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的过于陈旧和教学手段的落后,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重要因素。笔者根据从事大学语文课的实践经验和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对语文课教学能有所帮助,并请方家指正。一、语文教育目的的再认识语文课在学生进入大学以前的学习生涯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作为基础学科,它的地位毋庸置疑,关于这一点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已经形成共识。原因在于语文教育的识字、阅读以及语言表达等基本功能,是每个人学习和生存的必备工具。语文课在学生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学生的识字和基本的阅读、写作能力为主,而在高等教育阶段,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是语文课的重要目标。人们习惯上认为,大学生已经学过近十年的语文了,阅读和写作应该不成问题,而当前的现状却是:随着考试压力的不断加大和媒体功能的增强,学生除了教材上所读的文章外,课外的阅读量非常有限,大量的课余时间投入到作业和补习班中,剩余的少得可怜的时间花费在电视、电脑上,真正的自由的阅读几乎没有。写作方面也是如此,除了语文教师规定的作文,又有几个学生自己练习写作呢?而且,在近年大学扩招的大背景下,招生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学生素质的普遍下降,反映在语文上的,是部分学生出现了识字、阅读、写作能力很低,一些本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的必备知识需要在大学补课。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语文的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和分析、鉴赏文章的教学目标,不得不做必要的调整。所以,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花费很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字词,至于分析鉴赏、培养审美能力乃至人文精神已成为一种奢求。这与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是相悖的。这种现实说明,语文在大学阶段的使命是任重道远的,而且有些悲壮的意味。我们不仅要问,在提倡素质教育的21世纪,在鼓励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还应该停留在传统的识字、阅读、写作、鉴赏上,是否应该在弘扬人文精神方面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这是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二、大学语文教育与外语专业教育的融合在外语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汉语阅读、写作能力较弱的问题,虽然外语专业教师认识到应该加强母语的学习并一再强调学习母语的重要性,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显然存在明显不足。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和外语专业教师一起努力,改变学生的错误看法,带领学生走出误区。语文是学习外语的基础。汉语和其它语言一样,作为一种语言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学习一种语言,主要是这种语言的口语表达、书面表达以及吸收以其为载体所传达的信息。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信息的获取,母语往往起着决定作用。中国人学习外语时,汉语的思维习惯对运用外语进行思维和写作既有限制又有促进。我们自幼在汉语的环境中成长,汉语的思维定势对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负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如果良好的汉语表达习惯和优秀的文学写作、鉴赏能力对外语学习大有裨益。比如翻译强调“信”、“达”、“雅”,这可以说是语言翻译的最高境界。一种外语译为汉语,无论译者对这种语言的掌握如何熟练,如果他的汉语水平一般,他的作品不可能优秀。汉语译为外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对汉语字词句以及篇章的准确理解,想要精品也是不可能的。外语写作也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那些汉语作文写得优秀的学生,他的外语作文也同样精彩。但在外语院校,专业课的学习毕竟是首位的,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语文学习上,课程设置上也不可能开设太多课程,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方法,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使他们即使在没有语文教师的引导和督促也能够自主学习,从而使他们能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上有更快的进展,实现语文教育和外语学习的互动。三、大学语文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大学是最具保守的地方”,这是西方学者对大学的评价。我国大学的保守相对于西方有过之而无不及。陈至立在谈到知识经济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时指出:“当前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提高人才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也迫切要求改革教学和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1〕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创新是在传统基

首先可以谈谈你对这门课看法,其次主要谈谈你的上课经历,说说当今的一些重要的形势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从国防这些方面上说,很多东西讲,讲的时候要注意结合一些时事,还要与以前中国的历史相结合,最后你可以谈谈你对你们老师的看法,以及他的教学方式,有没有什么地方需要改善的就可以了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3000字怎么写

一、问题与背景   (一)研究的动因  本课题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 1、 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 鉴赏评价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主要针对古诗文、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而言的,一是对其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

先来看黛玉。我们还是从神话入手,从黛玉的象征之物入手。宝玉的象征物是那块玉,他是真石头假宝玉,那么黛玉有没有象征物呢?有。黛玉的象征物比宝玉要多。黛玉的基本象征物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上的一株小草,由于神瑛侍者每日灌以甘露,得以久延岁月,修成女体,所以黛玉的生命力是非常脆弱的,这就是她自幼多病、体弱的一个基本的原因。她的生命力非常脆弱,这是第一个她的文化基因。  第二个文化基因,就是她的生命是神瑛侍者每日浇灌,用甘露浇灌,她才能够久延岁月,她的生命是来自于神瑛侍者,因此她对神瑛侍者具有生命上的依赖性,也就是说她极度依赖神瑛。这就是林黛玉一刻都离不开贾宝玉的原因,一旦失去了贾宝玉,那么她的生命之水就枯竭了。这样就造成了林黛玉的两个大缺点,一个就是她多疑、小性、爱生气,还有一个就是她过于依赖贾宝玉,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贾宝玉身上,惟恐失去贾宝玉。但是她毕竟是具有神性的,因为她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上的一颗小草,是神瑛侍者用甘露浇灌它,这颗小草是带有神性的,所以在林黛玉身上具有某种神性,就是非常高贵的品格。  第三点就是绛珠小草后来变成一个女孩,绛珠仙子。那么她为什么也下凡呢?她和贾宝玉有所不同。她和神瑛侍者不同,和石头不同。石头和神瑛侍者是不满天堂生活,他要下凡来享受满足人的物质精神情感需求下来的,所以他有比较强烈的叛逆性。这个叛逆性呢当然也传染给了绛珠小草,绛珠仙子。但是绛珠仙子下凡的动机和石头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们需要注意非常重要的区别。石头下凡,神瑛下凡是对天不满,因为你不让我补天,我有补天之才你不让我补。绛珠小草下凡是因为她的恩人下凡了,她要报恩而跟随去了,因此林黛玉在叛逆性上的目的和程度跟神瑛,跟贾宝玉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它有相通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林黛玉身上的神性表现得最突出、最可贵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如果和薛宝钗相比,她最突出的是什么?最突出的就表现在林黛玉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元春省亲的当晚,元春让大家做诗,黛玉当时决定大展其才压倒众人。今天我要在贵妃面前好好地表现一下我的诗才,能够让她得到赏识,比别人都强。这个思想在当时了不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弱点就是缺乏竞争意识,这是中华民族后来在明代中后期落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文化史上的原因,因为中国历来都是强调中庸的,枪打出头鸟。中国有这样大量的成语俗语,不要说女人了,连对男人都是反对出头的。林黛玉身上表现出来的这种要表现自我价值、要让自我价值让别人了解、重用、欣赏的意识,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结果遗憾的是,元春只让她们做一首,所以林黛玉很快写了一首,结果得了一个并列冠军。元春最后评定的时候说,还是薛林二妹妹最好,但是我们都看得很清楚,薛不如林。宝钗的那首诗是典型的应制诗,过去皇上跟他的臣子部下每人都写一首,就是这种。宝钗的那首没有诗味,而且基本上句句都是歌颂。林黛玉的起码有一句非常好,非常有气魄:“借得山川秀”,气魄多宏大。林黛玉那首诗水平明显高于宝钗,而她是信手写来就得一个冠军。所以从这地方看得出来,林黛玉在当时具有超前意识的这样一种精神境界,这是她神性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林黛玉的象征物除了是小草以外,还有两样。  一样就是竹子。林黛玉住在潇湘馆,一进院子,“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后院墙下得泉一派”,“一派”就是泉水是很小,“开沟”,开一条小沟,“仅尺许”,那沟很窄,就一尺多一点宽。注意潇湘馆里面的竹子是具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的,因为竹子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是表示文人刚直不阿、有节气、有骨气。而大观园所有的院子里只有潇湘馆有竹子。潇湘馆这个名字照理说不是很吉利,为什么?因为它暗示了舜帝南巡,久久不归,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南下寻夫,后来知道舜帝已死,于是泪洒斑竹,“斑竹一枝千滴泪”,投湘江而死。但是当时起诗社的时候,大家要用别号,用一个笔名,别人说就叫潇湘妃子吧,因为她住潇湘馆,林黛玉欣然接受了,这个名字其实真不错。那么这些翠竹就暗示了林黛玉将来不幸的命运。但是这千百竿翠竹象征着林黛玉人品高洁,具有一种独立的文人的气质。  林黛玉是这些女孩子当中最有骨气的,跟薛宝钗一比就比出来了。就在元春省亲的当晚,贾宝玉写诗写不出来,憋得没折的时候,宝钗和黛玉都过去关心。宝钗说贵妃刚才把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她不喜欢“绿玉”两个字,你还非要写那个,你不是成心跟她争执吗?宝钗是处处小心谨慎,怕贵妃不高兴。宝玉受到启发了,他说对了,以后我不叫你姐姐了,我就叫你老师吧。宝钗说怎么又叫姐姐了,在上边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呢。这些地方就写出了宝钗她非常世俗的一面,她和林黛玉一比光彩就不如人。而且我们注意到,刚才讲了,那个泉水从墙外面流进来,那个沟很小、很窄、很浅,我们注意一下,大观园里面有很多院子,大观园里面也有很广阔的水面,但是院子里面有水的只有潇湘馆。我们知道,水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在《红楼梦》当中,是代表少女,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嘛。也就是说曹雪芹是把林黛玉比做所有这些杰出少女中的最优秀的代表。但是这个小水沟很浅,很窄,意味着它的生命力的脆弱,而且这个水是绕着竹子盘旋而出,这就很有意思了,这是强调这个水和其他的水不一样,它是刚直不阿、人品高洁之水。  我们再看看宝钗。宝钗也有象征物,《红楼梦》里面有两个人物的象征物是石头,一个当然就是贾宝玉,还有一个就是薛宝钗。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薛宝钗这块石头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呢?我们看一下,薛宝钗住在蘅芜苑,“步入门时,忽然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这个石头很高,它不仅是一块大的很高的玲珑石,而且四面还有石头。所以曹雪芹在这儿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这个石头很大,不是精英美玉,这是真石头。这么多石头,“竟把里面所有房屋皆悉遮住”,全都遮住了。注意潇湘馆里面用的是“遮映”,竹子把房子遮挡了去,但它是相映成趣,相映成辉,而这里“遮住”就暗示了我们,薛宝钗常常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的东西。而且一株花木也无,没有一朵花木,倒是只见许多异草,可这些草不是石头上长出来的,而是在石头旁边,是攀缘在那些石块上的。这些异草是象征着伺候薛宝钗的那些丫鬟们。  因此薛宝钗这块石头和贾宝玉这块石头的区别是什么呢?贾宝玉这块石头原来也是普通的石头,经过女娲锻炼之后,通了灵性,有了神性,是一块有生命的石头,是一块有强烈生命意识的石头。而薛宝钗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所以她在金钏之死的问题上表现出了冷酷无情,在柳湘莲出走的那些问题上也表现出冷漠。连薛蟠这么差劲的都满世界找他去,薛宝钗没有。那么你想一块是有生命的石头,一块是没有生命的石头,一块石头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另外一块石头对别人对自己都非常冷漠,那么这两块石头它怎么有缘呢?因此曹雪芹只能让她住在蘅芜苑。蘅芜苑就是恨无缘,不可能有缘分,尽管他们离得很近,就像两座山一样,你可以看见我,我可以看见你,但是走不到一起。薛宝钗是一个身受封建礼教教育的孩子,她严格地遵守封建道德规范,用封建道德规范来规范自己,也规范别人。有人说薛宝钗很虚伪,我觉得错了,我不同意这个说法。薛宝钗这个人物之所以经得起琢磨,甚至很多人都喜欢,就是因为她非常真诚,她真诚地信奉这些东西。比如她劝黛玉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最好是不识字,识了字以后你也别老去写诗,写多了,有学问的人还笑话你呢。她很真诚,她不是品质问题。  比较一下宝钗和黛玉诗的优劣,很难比出来。薛宝钗的《螃蟹诗》就写绝了,恐怕是空前绝后,没有第二人能超过她。她还有很多其他的诗写得也不错,当然也有一些应景的诗。可是跟黛玉一比就能比出来,这两人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宝钗用过四种体裁,黛玉用了八种体裁,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歌行、词等等。宝钗是4种9首,444个字,黛玉是8种,体裁比她多一倍,25首,比她多一倍半,256句,比她多三倍,1659个字,比她多三倍。通过这个统计,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宝钗和黛玉写诗都写得非常好,但是宝钗只参加集体活动,没有自由活动。黛玉大量的都是她个人的自由活动。而且黛玉参加集体活动也是尽量要大展其才,一圈就圈三个,三个题目就拿下来了,她要多写。宝钗没有歌行,而黛玉的《秋窗风雨夕》、《葬花词》写得多好。当然这都是曹雪芹写的,这个著作权问题咱们得弄清楚了。  黛玉是把诗词作为抒发内心情感、宣泄苦闷的一个手段,所以她的诗词里面真是充满了血泪,充满她真挚的感情。即使这种感情有时候可能比较狭隘,甚至可能有误读、误导,但是很真诚。你看她题手帕诗,她一下就写三首,写一首还不能把那个感情完全抒发出来,所以就要写歌行体,长篇,充分地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她们两人的差别,归根结底是由于两个人的诗歌观念造成的,也就是说她们的区别在于价值观的不同。薛宝钗是视诗词为小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最好不认字,写多了让有学问的人笑话咱们不守本分。集体活动她不能不参加,你写我也写。黛玉不是这样,黛玉生命形态的一部份就是诗词,诗词已经和她的生命融为一体了。  我们看得出来,黛玉在爱情的问题上比宝钗要强得多,她是主动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她惟恐失去宝玉,所以听说宝玉得了个麒麟,史湘云也有一个麒麟,湘云来了,所以她急急忙忙要去看了。两个人都有个小东西,咱们中国这个记那个记的,两个小东西就撮成婚姻了。所以她就去了。而宝钗恰恰相反,宝钗作为一个少女,在一个很难接触到其他男性的这样一个环境当中,她喜欢宝玉是非常正常的,但她就像她住的蘅芜苑的大石头那样,总是在处处掩饰自己,而这种掩饰反而起了副作用。比如由于马道婆使魔法,结果王熙凤和宝玉中了邪了。后来宝玉醒过来了,当时大家很高兴,宝钗就开了个玩笑,说阿弥陀佛,如来佛真忙,不光要忙着讲经,还要忙林姑娘的婚事。她就开黛玉和宝玉的玩笑。还有一次,黛玉让贾母叫走了,宝玉都没心情吃饭了,匆匆忙忙吃完饭赶紧要走,宝钗说赶紧让他走吧,要不他惦记林姑娘,林姑娘也惦记他呢。开这个玩笑。这两次玩笑反映出来,一方面,宝钗要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另一方面,表现出来潜意识里面的她的那种封建道德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就是按照封建道德规范,女孩子根本不应该考虑自己的婚事,自己的婚事应该由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在,就由长兄做主,所以薛宝钗觉得好没意思,幸亏有个黛玉,把宝玉拖住了。宝钗这种做法不是出于虚伪,而是非常真诚,就是她真诚地对别人冷漠,也对自己冷漠,因为她本来就是一块大石头。她那两个玩笑实际上会促进黛玉和宝玉的感情。这些地方说明,在生命意识上,在爱情观上,在人生的价值观上,宝钗不如黛玉。  王熙凤说薛宝钗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是宝钗好的地方,因为宝钗是客,寄居贾府,她对贾府的事情当然不应该多加干涉。而且贾府的矛盾那么复杂,所以她当然就回避了。可是一旦如果需要她表态的时候,她毫不吝啬。我们看李纨、探春,宝钗三个人受王夫人之命代管大观园。王夫人是她姨妈,在这种情况下,宝钗发表了两段长篇演说,这两段加起来差不多有一千字。她就说明大观园改革的必要性,特别是后面第二段,她提出让那些承包的婆子媳妇们要拿出一点来,要照顾左邻右社,这样她们就不会搞破坏了,她们也就平衡了,你们也就安全了。这不就是社会稳定吗?所以我们一定要整个把前八十回完整地来看,这样我们就能够看到一个完整的宝钗。宝钗这个管理才能黛玉是远远不如,我估计黛玉那个潇湘馆都管不好,主要是紫娟的功劳。黛玉是只会做诗不会做人,说话直来直去。  黛玉非常可贵的一点,她的性格非常率真,很真诚。这一点呢宝钗就不如她了。刚才讲元春省亲的时候我们也讲了,她处处要顾及到别让元春不高兴,但是宝钗这个问题并不意味着她虚伪。我们要注意到,宝钗在大观园里是很得人心,她并不是靠小恩小惠得来的,宝钗很善于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而我们知道,生活在一个群体当中,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养和能力。这一点是宝钗比黛玉强的地方。  这样我们就要回到开头,我们讲的那个标准上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两个女孩子,黛玉比宝钗强,也不能简单地说,宝钗比黛玉强。为什么?因为这里面涉及一个美学上和生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作为艺术评判,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少女的艺术形象,它在塑造上难分高下,都是非常成功、非常经得起咀嚼的艺术形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薛宝钗这个人物更难刻画。一个艺术家,你要把作品写得让读者让观众老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这是最高明的。因此从艺术评判的角度来说,这两个都是极其成功的形象。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为什么那么好?另外还有个名字叫《永恒的微笑》,就是她这个微笑你越仔细看,你越不明白她在笑什么。是一种微笑,是一种冷笑,是一种恶毒的笑,你都可以解释。为什么?这和当时你的心情、你的环境和你的先入之见都有关系,妙就妙在这个微笑你没有办法解释,很难解释。所以从艺术评判来讲,黛钗不分高下。  然后我们从道德评价来讲。道德评价,我觉得黛玉要比宝钗强。我们很清楚这是她们的象征之物所决定的。因为宝钗身上尽管读者有许多误会,被曹雪芹引入了误区,但是宝钗身上确实存在着一些冷酷无情,而且她不仅是对别人冷酷无情,也对自己冷酷无情。有的人是被迫变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而宝钗是自觉自愿地把自己作为一个牺牲品放在了祭坛上。所以在道德评判上来说,钗不如黛。  最后从生活评判。作为生活对象,薛宝钗身上那种封建意识在现代社会里面已经远去了,尽管还有,但是已经不像过去那么严重了。很多现代女性甚至都走得太远了。而薛宝钗身上那些可以被大家接受的欣赏的东西,比如说她身体比黛玉健康,她比较善于搞好人际关系等等,就比黛玉有优势。  总而言之,曹雪芹在黛玉和宝钗身上都倾注了所有的爱心。他既没有把她们都写成完人,也没有过于夸大她们的缺点。在她们身上,都有许多可爱的地方,也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果能够把她们两人的优点相加,缺点都去掉,那么就成了完人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