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历史地理论文写作教案高中必修二

发布时间:2024-07-18 00:35:45

历史地理论文写作教案高中必修二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以及区位特征。3. 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探究学习法。2.读图分析法。3.讨论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教学重点】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教学难点】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教学设计】一.城市形态1.城市形态的概念、类型和因素(1)概念:每个城市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被称为城市形态。(2)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放射状等。(3)因素:地形(平原、山脉、高原等)、河流、湖泊、交通、经济、文化等。补充: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和生活在城市里。①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②城市的特点:与乡村相比,城市具有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的特点。2.城市地域形态(1)团块状 这是在城市本身对各部分的吸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这种布局较为紧凑,有利于各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既节省用地,也使市政设施更加完善。团块状城市是平原地区一种常见的城市地域形态,如中国的成都。如果团块状城市受到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则只向一侧发展而形成扇形城市地域形态,如中国的合肥。(2)组团状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外围部分的几片与中心区以及各片之间不相连接,而是相隔一定距离。这种类型显得用地比较分散,各片之间的联系不太方便,市政设施的投资相对要高。组团状城市有的是由于受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如重庆市,有的是在规划、控制等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建成以河流、农田或绿地为间隔,形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众多团块状城市形态,如上海浦东新区。(3)条带状或放射状 受特定条件的制约,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发展而形成。这种类型的城市主要集中于某一两个方向,而且运距很长。但这种格局可以使城市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城市生活和生产活动总存在对交通条件的依存性,城市发展沿交通线(公路、铁路、河道等)向外扩展,最终形成条带状城市地域,交通线则成为城市的发展轴。 河流也可以使城市呈条带状分布,如我国南方河网密集地区的城市沿河流向上、下游发展,如我国的常州。比较法掌握城市形态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 平原地形、市中心吸引作用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各片互不连 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 易造成城市环境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方向,且运距很长城市举例 成都市、合肥市 重庆市、上海浦东新区[来源:学&科&网Z&X&X&K] 兰州市、延安市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2.城市功能分区划分 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旅游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3.主要功能分区特点(1)住宅区:住宅区 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有的城市住宅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2)商业区:商业区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带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市中心还会形成中心商务区,不但是商业活动的中心而且还是服务中心。(3)工业区: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往往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其厂房、仓库等设施。比较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项目 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收入阶层 高收入阶层 低收入阶层建筑质量 面积大,质量高,有些是独立庭院 面积小,质量低,拥挤密集位置 多在城市外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多在内城,多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公共设施 完善,生活方便 缺乏,生活不便环境质量 优美 较差三种最基本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ZXXK]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来源:学&科&网]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Com][来源:ZCom] 高级住宅 区[来源:学科网] 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来源:学科网][来源:ZCom] 低级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补充: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务区,又称中心商业区、中央商务区(简称CBD),最初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意为商业汇聚 之地。现代意义上的中心商务区是指集中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中心商务区不仅是一个国家或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而且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心商务区的主要功能,如下图所示:中心商务区通常具有以下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中心商务区内商业、金融、贸易等机构众多,各种服务部门和设施齐全,商业和其他经济活动集中而频繁。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中心商务区白天经济活动繁忙,人流和车流不息;夜晚人员稀少,街道安静。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中心商务区常位于城市的 中心地带,由于地价高而且土地有限,建筑物只能靠向上发展来增加利用空间。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常存在明显的分区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 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3.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包括个人收入)、历史文化、种族宗教、建筑设计、自然条件等。4.城市内部的空间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例如,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各功能用地混杂,市中心吸引了工业的自然团聚。随着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兴起,市中心出现各种问题,工业用地改造成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结构模式 特点 成因 举例同心圆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 成都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沈阳多核心模式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 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淄博教材图表:图2。9 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举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1)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社会阶层 住宅区分化 类型 特点高收入阶层 高级住宅区 建筑面积大,设备齐全,环境优雅低收入阶层 低级住宅区 建筑面积小,破旧拥挤,环境状况差(2)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住宅区建在城市内历史、文化或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声誉和广泛影响的地区,可提高身价与地位,增加知名度,形成强大的集聚力量,吸引人们入住。(3)种族因素对住宅区分化的影响也很大在西方多种族聚居的城市里,这种因素对城市的影响很明显,可以形成种族聚居区(如唐人街,黑人区等)。在北美、欧洲等地区表现得尤其明显,在我国大多数城市,种族因素基本上不产生作用。(4)历史因素的影响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在城市发 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它的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布置,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了工业的自然团聚。随着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5)其他 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还有许多,如行政因素就是其影响因素之一。在有些城市,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引导或规定不同的功能区。例如我国许多城市新兴工业园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看作是行政干预的结果。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分类城市内土地区位条件不同,土地租金也不同。影响地租高低的区位条件有交通通达度和距市中心的远近。(1)通达度 交通通达度越高,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通达度越低,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城市内不同区位土地的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区位 通达度 租金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 最高 最高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的两边和公路的交会处 较高 较高远离公路的地区 较低 较低(2)距市中心的远近 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商业、住宅和工业的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P78 字母 距离 地租 功能区 对应地租线 成因A 近 最高 商业区 陡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商业影响大,地租变化大B 中等 中等 住宅区 较平缓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住宅影响较小,地租变化较小C 远 较低 工业区 最平缓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工业影响最小 综合以上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峰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峰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地方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交通发达的远郊地区则形成工业区。课本图表:P18 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1)团状: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内部的成都平原上;合肥位于江淮平原上,地势平坦,它原为一个普通小县城,新中国成立后,被确定为省级行政中心后,在平原上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团状城市;美国的华盛顿位于东部大西洋沿岸的平原上,它是在美国独立后作为首都新建的一座城市,也是团状城市。(2)条带状: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比较破碎,往往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洛阳位于黄河支流洛河谷地,西宁位于青藏高原的湟水谷地,宜昌位于长江的三峡谷地。(3)组团状:略三幅城市形态图突出说明了城市外部形态与地形的关系。即平原地区城市多呈团块状;谷地中城市多呈条带状;在河流和地形的共同影响下,城市多呈组团状。P19 图2。2 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 这是一幅说明城市有哪些功能区的示意图。根据图中所示的四幅小图可以看出左上图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公司为主,应为北京的文化和高科技区;左下图中有首都钢铁总公司、首都炼钢厂 、电机厂、阀门厂、修理厂等众多工厂,很明显为工业区;右上图是著名的王府井大街,是北京最著名的商业街,它及其周围地区应为商业区;右下图有众多的居民小区,是住宅区。P19 读图思考 住宅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往往也是一天当中居民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商业区主要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中心商务区,它不 但是商业活动的中心而且还是服务中心。工 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它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众多的就业机会。文化和高科技区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城市文化教育发达的地区,是城市人口文化素质最高的地区。P20 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 香港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居民收入差别很大,反映在住宅上也就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中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房屋面积较大,具有独立庭院,环境优美,并配有相应的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方便生活的公共设施。低级住宅区房屋面积狭小,拥挤密集,往往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P20 图2。4 纽约的CBD——曼哈顿 纽约市曼哈顿的建筑高大密集,这是城市 CBD的共同特点。这样的建筑对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重要作用。 CBD的标志就是摩天大楼。建筑高度代表了技术,同时也象征着财富,加上核心区寸土寸金的地价,导致楼越盖越高,越盖越密,形成了所谓的“水泥森林”。建筑高大密集可以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也提高了CBD的商业和服务功能,但也会带来许多问题。P21 图2。5 常州市工业分布状况 常州是江苏省南部的重要工业城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上,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有着十分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水陆空交通条件。市区北临长江,南濒太湖

因为内容较多,我一个一个发给你。[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广泛真实的民主1、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本质上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 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3、 国家的性质又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4、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5、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6、 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1) 广泛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广泛。2) 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广大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7、 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8、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1) 民主:“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政部总是属于统治阶级的,这是国体意义上的民主)“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政体意义上的民主)“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2) 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3) 人民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统治阶级的民主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9、 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1)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立国之本。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宪法。2)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10、 人民民主专政新的时代内容:① 突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② 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了;③ 重视法制建设,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④ 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二、 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政治权利与自由1、 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2、 权利和自由的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3、 政治权利和自由:①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② 政治自由。③ 监督权政治义务4、 政治义务:①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它权利的重要保证。② 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③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爱国主义的体现,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④ 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基本原则5、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1)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 坚持权利与依法统一原则。① 我国权利与义务是统一、二者不可分离。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② 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③ 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3) 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三、 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1、 政治生活中的信念:崇尚民主和法制。2、 政治生活主要内容:1) 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基本内容2) 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重要内容3) 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机构成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最根本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4) 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 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1) 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政治生活的内容更多地涉及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问题。2) 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3) 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一、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1、 各种选举方式的区别选举方式 含义 优点 缺点直接选举 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每个选民都有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 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不适用间接选举 由选民选出的代表选举产生商以及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的选举方式 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适用 每个选民不能直接投票选举自己心目中的当家人等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名额的应选名额的选举方式 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限制选民自由选择,选民易受误导,积极性受影响差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举名额 位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于低,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竞争 可能影响当选者结构合理性;被选举人间的竞争易导致假宣传,金钱交易2、 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决定。3、 选举方式选择依据:社会经济制度、国家性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物质生活水平,公民文化水平4、 选民参加民主选举的素养,即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5、 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项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6、 怎样行使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7、 只有每个人都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才能选出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真正实现民主选举的预期目的。二、 民主决策:做出最佳的选择1、 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这是市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2、 不同的民主决策方式: 内容 方式 依据 意义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最重要的信息资源 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使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使决策反映社情民意专家咨询制度 专家学者李由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 论证会、康谈会 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和相关信息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社会公示制度 决策机关将涉及公民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让公民了解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公示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市民与参加民主决策前的前提和基础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社会听证制度 队同公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听证会 决策机关拟定的方案可能存在不足 听证的目的是为了决策利民3、 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4、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重大意义:① 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决策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科学性,避免决策片面性。②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同时,参与民主决策的实践,也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三、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1、 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自己的事情,使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村民委员会2、 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3、 村民自治的内容:① 自己选举当家人,使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② 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和管理。③ 村民自制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使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行为,用民主办法管理村里事务的有效途径。④ 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居民委员会4、 居民委员会,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5、 作用: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6、 《中国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干部有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监督和质询。7、 意义: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微观反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8、 以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四、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1、 民主监督方式: 信访举报制度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舆论监督制度区别 含义不同 通过给国家写信、打电话或向有关人员当面指出的方式,反映自己意见,提出批评建议 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 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 方式不同 信函、电话、手机短信、当面指出等 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以议案质询的方式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 特点不同 是我们行使宪法所规定的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民主监督有效方法 人大代表连着国家权力机关,一头连着人民群众 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大、时效快 作用不同 为公民监督提供了有力保障 是公民的民主监督得以真正落实得到切实保障 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发挥独特作用相同点① 都是实行民主监督的方式,在民主监督中发挥重要作用② 意义: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工作总结《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分享好文◆③ 不论哪种方式,都要遵守法律法规,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2、 公民行使监督权时: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负责任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监督机关的正常工作,不能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 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1、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2、 政府的主要职能:(1)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2)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3)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4)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3、 政府只有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4、 政府的作用:(1) 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 (2)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服务。5、 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帮助,监督政府行为,使我们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二、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1、 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2、 原则:(1)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必须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2) 树立求真务实的佛年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工作着力点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上)(3)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3、 我国政府在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4、 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发展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5、 公民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有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促使政府不断改进工作。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一、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政府依法执政1、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表现。2、 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3、 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4、 依法行政的意义:(1)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力和自由;(2) 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3) 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4) 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5、 为什么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① 国家性质决定,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② (第4点中4个有利于)③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基本途径④ 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审慎用权 民主决策6、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还要做到:(1) 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2) 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3) 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4)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二、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1、 权力是把双刃剑。2、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3、 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1) 切实保障广大人民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真正约束掌权者行为;(2) 要实现国家政治生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掌权者办事具有可遵循的统一规范,确保权力按法律行使,合理运行。4、 行政监督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内部(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等。5、 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1) 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2) 防止滥用职权,保证清正廉洁;(3) 更好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决策;(4)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6、 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制政府的基本要求。7、 我国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增强了政府工作透明度。这一举措,深受群众欢迎,被称为“阳光工程”8、 人民政府制定和发布文件:一方面规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另一方面保证人民权益,目的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9、 开放“红头”文件查阅,说明政府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正在逐步增强:有利于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的监督;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1、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其它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3、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统一;有利于我国各民族平等和团结;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业和民族团结。5、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6、 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各项职能,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义务:遵守法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权力: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 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叫做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2、 我国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4、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5、 民主集中制的体现:① 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关系上,人大代表民主选出,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决策少数服从多数。② 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上,国家行政、司法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③ 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7、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特点。8、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内容:②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③ 人民在普选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④ 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职能。⑤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9、 我国国体和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一、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 历史事实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2、 新中共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设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改革,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3、 结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4、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①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 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③ 党领导的核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6、 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 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依法执政时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民主执政 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 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化法制化规范化。 二、 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2、 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于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3、 “三个代表”① 内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a、 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b、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c、 创造性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d、 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③ 地位: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④ 关键:坚持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三个代表”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⑤ 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适当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党的先进性适具体的,历史的。 党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5、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试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6、 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的执政权力来自人民,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广大人民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7、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1、 民主党派的性质: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它们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 形成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①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代表广大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共产党执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是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从根本上说,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② 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反对党,是积极的政治力量,具有法律赋予参政权的参政党。③ 民主党派参政的目的,是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中国更产党与各民主党来已成为亲密友党。这种新型正当关系是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几个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4、 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政权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5、 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长期共存”是中国共产党存在多久,民主党派就存在多久,多党合作制度要长期存在下去。“互相监督”实质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监督,尤其强调参政党监督执政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表明参政党要和执政党一道经受考验,共同承担国家和民族盛衰兴亡的责任。6、 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7、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8、 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9、 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新课标历史必修二本课要旨 课题 本课要旨 相关复习内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 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商业在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发展缓慢 。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臵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两宋商业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该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明朝的“鱼鳞图册”即是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重农抑商”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明清时期为防止倭寇等的侵扰,几度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重农抑商政策,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第5课 开辟新航路 ●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的增加、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 为了到达东方,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组织了东西两条路线的海上探险。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10年后,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到达印度。哥伦布坚信地圆说,认为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也一定能到达中国和印度。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沿着哥伦布开辟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建立了世界性的商业帝国。 17世纪时,荷兰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当时,荷兰拥有的船只超过1.5万艘,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荷兰人因此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在殖民扩张过程中,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在西欧殖民列强获得血腥财富的同时,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在殖民争夺的斗争中,英国最终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野蛮掠夺,客观上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予代,英国棉纺织业出现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不久,法国和美国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 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攫取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瓦特研制的改良蒸汽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导致“蒸汽时代’的到来。 ●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和美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白炽灯,贝尔发明电话。德国人戴姆勒和本茨各自独立地制成了以汽油内燃机为引擎的三轮汽车。美国的莱特兄弟以内燃机作动力,把飞机升上天空。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产阶级凭借强大的实力,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建立起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变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这部分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如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 ●19世妃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中华民国的建立;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特别是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抱着实业救国的信念,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酷挤压的夹缝中奋力拼搏。 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业救国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辛亥革命的推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中国民族工业获得短暂而迅速的发展。 ●在帝国主义售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

历史地理论文写作教案高中必修一

难道你没有??我有的

历史会考重点--高一上册条约及其内容中英《南京条约》:1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天津条约》: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白银。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华工出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中日《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革命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名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在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自然灾害严重《天朝田亩制度》的历史意义及其不能实施的原因历史意义: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原因:客观上,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主观上,平均分配土地和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与功绩原因:1从主观方面说,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二是战略上的失误。从客观方面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教训:太平天国的悲剧充分说明: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到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功绩: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又肩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对外国侵略者展开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它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有深远影响。后期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推动了19世纪中叶亚洲出现的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新思想萌发“经世致用”的思想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注,对于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起了积极作用。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是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能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洋务运动背景:内忧外患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前期:自强为旗号。后期:求富为旗号前期创办的工厂:曾国藩--安庆内军机械所, 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满洲贵族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后期创办的工厂:李鸿章--轮船招商局(上海), 李鸿章--开平煤矿(天津), 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张之洞--湖北织布局创办新式学校和选派留学生是最具有远见的措施。失败的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百般阻挠和破坏。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派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兴起的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兴起的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中国资本主义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但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具有向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妥协的一面。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产生的时间及地点: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于外商企业中。注意:中国无产阶级先于中国资产阶级产生。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中国无产阶级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有优点,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中国无产阶级自身的特点:他们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强。他们大多数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联盟。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工人进行斗争。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是由于日本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留势力,国内市场狭小,因此人民起义不断。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战争爆发时间:1894年7月第一阶段:平壤战役,黄海战役第二阶段:辽东战役,威海战役《马关条约》的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巨额的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大量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了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康有为的两部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梁启超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等论文,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所有内容中唯一没有被废除的是“京师大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戊戌变法收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戊戌变法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戊戌变法的教训: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因此,维新运动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欺压山东人民。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但是,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辛丑条约》的影响: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打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改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的在华代理人。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摘)第一章 行星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三大共性(能根据资料分析) (3)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简单阐述) (2)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它们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哪一层?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磁暴;极光等 注意: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区别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至少掌握三种图形的阅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太阳光照图(侧视、俯视);地球 的公转轨道示意图 (2)主要知识点: 地球自传和公转方向、周期;地球表面不同纬度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比较;区时的计 算(注意北京时间);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的比较;主要节气的判读;季节划分 的依据;晨、昏线的判断;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简单了解地球内部的三大圈层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⑴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能根据 P31 的活动,理解大气对地球的作用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事例(季风、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 影响。 (1)课本 P37 的图,注意图中每个气压带中心纬度位置 (2)能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来读出气候类型,并判断气候成因(只要求跟风压带 有关的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 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会根据等压线读出冷、暖锋,高、低压,并分析它们影响下的天气特征 (2)会在等压线图上画出风的方向,会判断风力的大小 (3)会根据等压线和其他知识判断某地的天气特征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会根据有关资料判断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 (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及后果 ●以气象灾害(台风和寒潮)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2)会区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⑵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会判断洋流的性质 (2)会简要画出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洋流分布 (3)洋流对气候的影响(等温线图的判读) (4)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重点放在鱼场的分布) (5)会根据洋流分布图分析污染物的流向和对海上航行的影响 ●以水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 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 意义。 (1)衡量水资源的标准及水资源的定义 (2)简单认识河流的补给类型(3)会根据资料分析一个地区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如以色列、咸海、我国 黄河下游等)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⑶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会画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根据课本所呈现的一些地貌(如黄土高原、新月形沙丘、风蚀地貌、河流冲积平原、 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分析形成的原因 (2)三种山岳的成因及典型代表 (3)会判断背斜、向斜、断层等一些地质构造,以及地质构造在生产中的应用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山路公路的选址问题 (2)山地、高原、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演变中作用。 生物循环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能画出生物循环的示意图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2)以黄土高原和修水库为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根据资料判断三种地域分异 中国近代史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年) 一,鸦片战争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其危害 ①背景原因 ②鸦片对中国的巨大危害 2.中国政府的禁烟 ①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②虎门销烟 (2)P101 的活动

历史地理论文写作教案高中选修一

王朝变更与人性的变迁

谈地理视听教学谈地理教学中学生智能的培养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地理科学及地理教育开源节流技术用水林则徐禁烟运动新评论高中地理新教材需要处理好十大关系科学家对UFO持否定态度评开放式地理教学初探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汉化的历史作用 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化传统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法律透视 论汉儒知识分子的权力穿孔 百年史学历程回顾二题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评价 试论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代表们试论民族因素对苏联调停三区革命的影响 浅谈清末法律修订的政治经济原因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答容若先生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帝国组织的兴亡条件及其演变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贵开端——我看清末新政谈“英雄崇拜情结”及其悲剧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关于大国世界地缘战略的历史分析试论冯友兰的“释古”张居正改革的成败 汉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原子弹原因的论争

『摘』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10,11,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18)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19,20)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º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l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l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7)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 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 温带气候  最热月<>5℃ 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 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 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两者的关系  水平运动 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11)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侵蚀后的地表形态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成为山岭 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构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成为谷地 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搬运 堆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 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形成戈壁、荒漠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区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 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相当海区 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 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5%  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  ③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影 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  入海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四;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31,32)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  分布 补偿流:秘鲁寒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分布规律 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 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  海洋生物 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五: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 补给时间 补给特点 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 夏秋季节 水量变化大 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 西北地区  湖泊水 全年 有调节性,水量稳定 东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六:生物  (1) 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 岩石风化过程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高等植物着生过程 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图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 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 热量,水分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2)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 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 资源与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 建筑 风向与 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 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  二;海洋资源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  渔场的 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形成条件 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渔场:课本100图4  渔场的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 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3)海洋空间的利用(图9)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  海洋环境 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 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 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三:陆地资源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表4)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四:气象灾害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4) 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②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④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⑤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区位因素 农业发展  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 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 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  土壤 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树  市场需求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国家政策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

中国地缘政治的历史这个课题我很有兴趣,你写吧,我到时帮你捧场

历史地理论文写作教案高中

历史论文的标准格式⑴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的不常见的省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题名用语⑵作者姓名和单位,两人以上,一般按贡献大小排列名次①文责自负;②记录成果;③便于检索⑶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中文摘要一般不会超过300字,不阅读全文,即可从中获得重要信息外文250实词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内容,使用方法;③总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见解,阐明最终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⑷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7个,有专用《主题词表》⑸引言回来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布局,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⑹正文⑺结论:是指全文最终的,总体的结论,而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要求准确,完整,明晰,精练⑻致谢:是对论文写作有过帮助的人表示谢意,要求态度诚恳,文字简洁⑼参考文献表(注释),文中直接引用过的各种参考文献,均应开列,格式包括作者,题目和出版事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连续出版物依次注明出版物名称,出版日期和期数,起止页码⑽附录:在论文中注明附后的文字图表等

作业介绍:完成一篇字数500-600个单词的短文,这篇短文要以两本关于奴隶问题的书为基础,其结构是以高中最常用的五段落格式来表达。这两本关于奴隶问题的书分别是:(1)To Be a slave,by Julius L(2)The Narrative of the life of Frederick Douglass,by Frederick Douglass你可以从下列四个主题中选择其一作为你的主题(l)奴隶制度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精神上都是残酷的;(2)奴隶制度是非人性的;(3)奴隶主受到奴隶制度的消极影响;(4)奴隶是比奴隶主更好的人。作业要求引言段:(1)引言段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且贯彻主题(3分);(2)引言段要用正确的陈述语句(3分)。短文主体:(3)每个段落用正确的相关主题句开头(9分);(4)第一段需要三个论据来支持你的主题句,这三个论据必须合乎逻辑,完整并直接与主题句相关(6分);(5)第二段需要三个论据来支持你的主题句,这三个论据必须合乎逻辑,完整并直接与主题句相关(6分);(6)第三段需要三个论据来支持你的主题句,这三个论据必须合乎逻辑,完整并直接与主题句相关(6分)。结束段:(7)最后一段以另外一种方式重述你的主题并结束全文(3分)。质量及语法要求:(8)没有任何错别词(3分);(9)正确地引用支持你论点的信息(2分);(10)所有句子都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每一个句子都不需要重新改写(5分);(11)把引用文献放在正确的页码上(2分);(12)正确利用两本小说,每本小说至少引用三次(2分)。总分:50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历史习作是这样阐述的:“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通过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1]历史作业是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检测、反馈、提升、发展的作用。历史习作作为一种历史作业类型,伴随着高考历史小论文热,教育者的研究也见多起来。郑连生老师指出历史小论文的写作要注意选题切入口要小、阅读广博、取材精实、批改时宜面对面。[2](P68)上海特级教师曹家骜指出撰写历史小论文题目要注意审题,确立标题,推敲论点,组织材料。[3](P65-66)张树生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开展历史小论文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综合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P42-43)历史小论文的教学需要老师设计情境、提供材料并且给予一定的指导,给学生写作空间,并恰当评价给予适时反馈。现有的研究成果一部分主要集中对历史小论文题型的撰写及教学指导进行探索,另一部分则主要是对历史高考小论文题目的命制特点及解题技巧进行探究,对历史论文作业的设计与评价的论述不多。杨文政老师认为有效的历史作业应分为“发布、完成、提交、反馈、质疑、探讨、拓展、生成”八个环节完成。[5]笔者将以上述题目为例,结合新课程和新理念的要求,谈谈对高中历史小论文作业设计与评价的几点进行反思和建议,以求教方家。一、设计原则:趣味性、开放性、探究性兴趣能使学生主动去学习思考,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体验自己智慧的增长,激发探索真理的欲望。历史小论文选择的论题应该有趣味性,吸引学生主动探究,在好奇心的带动下主动积极完成作业。论题的选择要注意开放性。学生的学习不应该禁锢在同意标准之下,要给他们创造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论文题目的选择如果局限于重难点,仅仅是将论述题换了一种形式,这样的作业不能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创造的空间,不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问题意识,这样的小论文作业也就失去了意义。除了趣味性、开放性,论题还应该有探究价值。历史问题有很多,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选择与所学内容相关,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来设计作业。论题要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历史认识的发展服务,为学生能力发展服务。   美国历史作业选题是奴隶问题,学生会去思考奴隶生活是什么样的?与奴隶主于什么不同?和我们现在生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存在奴隶制度,后来又为什么被废除了?等等。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同时提供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问题有思考价值和深度。二、设计要求:指导性、目的性、具体性选择好的论题之后,老师还要提出一些写作要求。学生对历史小论文这一题型不熟悉,老师的指导师必不可少的。首先是阅读指导,考虑到学生知识的有限,阅读的缺少,老师有必要提供与论题相关的材料,比如书籍、影像素材、历史文献材料、也可以选择后人对历史事件、过程的认识和评论。另外,可以适当提供一些教材中未体现的观点来开阔学生的眼界。其次是观点指导,由于这一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在形成阶段,老师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也应该有一个大方向的指引,为学生提供可参考的观点,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可以为归纳观点困难的学生提供参考。三是探究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如何从资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最后是写作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让学生能够写出规范的论文。要求还应该具体,笼统的、放之四海皆可的作业要求,是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作业要求应该反映题目设计的目的。老师设计作业不是随意的,要体现教学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小论文是综合性作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较高的,学生需要调动所学知识,运用历史学习方法,根据一定的写作规范来完成作业。作业要求很有目的性地指出老师希望学生思考的知识点以及运用的探究方法,对学生的历史习得是很有帮助的。历史习作除了让学生思考某个知识点或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拓展思维能力,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探究方法,不能仅限于一次作业,要为以后的学习服务。美国历史作业的要求非常具体,指导性很强。特别是写作要求,包括字数要求,引言段写作方法,文章主体写作方法,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和论从史出的严谨的科学探究观念,甚至对每本书引用次数做了规定。这样的要求对学生的历史小论文写作的指导才是有效的、有意义的。三、评价原则:多元化、有效性、肯定性历史小论文的写作不同于历史专业论文写作,重点并不在要求学生得出成熟的结论,而是试图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的奥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怎样评价学生的小论文,同样重要。评价注意多元化。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小论文的评价不仅是老师的工作,也需要学生的参与。老师的评价不能仅仅给个优、良、中、差就完事,而应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尽量做到面对面的批改。对于学生习作中的明显错误进行指正,对优点进行肯定,不仅看到结果,也关注探究过程中的得失。学生也可以进行自评和互评。不仅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在评价环节也要发挥学生的作用,推动学生的自我发展。评价方法是多元的。老师可以利用SOLO分层评价法、PTA量表评价法等,对学生的小论文进行评价。评价要及时,有效。作业的反馈环节要及时有效,历史小论文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教师要认真负责地批阅每一篇文章,发现问题要及时记录,归类、总结;对作业结果要作出合理恰当的评判,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可以画出其中表达准确而生动的语句,在旁边批语表扬;也可以在最后写上总批语,表扬肯定其突出之处,婉言指出其不足之处。建议最好是开一堂总结课,采取分析加总结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可以让学生继续讨论这些问题;对于观点出现对立的情况,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以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和开放。

教学论文高中地理必修二

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

第一种积极影响: 迁出地 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1)人口迁入带来劳动力规模效益,促进经济增长;(2)人口迁入带来总需求的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刺激作用; 提高经济收入,缓解劳动力压力改善了劳动力资源状况 优化了就业结构 迁入地 缓解劳动力不足,促进文化交流,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 。 消极影响:迁出地:青壮年劳动力减少、人才的外流 。迁入地:带来某些社会问题,如对交通、住房产生压力,可能加剧环境恶化。第二种1、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但也会导致人才外流,劳力短缺。(2)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但也会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管理难度;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 (2)影响人口年龄结构 (3)影响经济、文化的发展 (4)改变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环境人口容量,进而影响人口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地理分布 (5)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促进了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 (6)促进了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看你写的是什么的内容。还有就是单位是不是有什么要求。期刊分为两类,一是开源期刊,也就是收取发表费用的期刊,一般来说费用从1000-1500美元不等,也就是7000-10000人民币。个别期刊收费达到15000以上。具体的问题也是可以去问问品优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